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2024-07-22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精选十篇)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篇1

1 环境应急管理的内容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指企业进行环境风险排查, 评估分析各种环境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以及企业对于各种环境风险的承受力与控制力, 明确防控措施, 制定应急预案的全过程动态的管理体系。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核心是防范环境风险, 重点是进行环境风险排查和评估, 落脚点是落实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目的是保障企业环境安全。[1]

按照“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原则, 完善“一案三制”的环境应急管理, 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应急机制、环境应急体制和环境应急法制[2]。环保部下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明确了企业在应急工作中主体责任。从事前风险控制、事发应对、事中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4个环节, 构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

环境应急管理是常态管控与非常态补防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时, 企业需要采取非常态的紧急程序和措施加以补救, 防止事态扩大。为减少突发事件发生, 很重要的前提是做好对环境风险源日常的管理和监控, 这是企业应该加强和认真去做的常态管理工作。

2 应急预案的编写过程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规定, 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 采取紧急措施, 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 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某石化企业环境预案编写或修订前, 首先成立了编修组, 成员包括环保、生产、安全、消防、卫生、保卫等相关职能部门。通过开展环境风险评估, 识别出企业风险环节和风险物质, 确定环境风险源和风险发生类别, 判定企业环境风险隐患和监控措施是否到位, 欠缺之处。预案编写内容要明确“三个”做, (1) 做什么, 即任务和工作; (2) 谁来做, 即岗位职责; (3) 怎么做, 即实施方案。

2.1 预案体系

根据石化企业生产特点和事故类型, 某石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定为是企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整个体系中一个子系统。环境应急预案是综合预案, 包含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置原则。对具体的环境事件, 编制相应的专项应急预案, 如水体污染环境应急预案、油气管道泄漏事故应急预案、放射性事件应急预案等。各二级单位也相应编制环境应急预案, 基层岗位编制现场处置程序。综合环境应急预案、专项环境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程序之间相互协调, 并与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相互衔接, 构成了企业环境应急体系。

2.2 事件分级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事件分级标准, 事故分级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级。一般级以上统称为公司界外级。将一般级别以下定为企业级 (包括公司级、二级单位级、基层单位级) 。当发生污染物排出或可能排出企业厂界, 企业已无法及时有效处置, 需依靠地方政府救援力量的事件, 定为公司界外级事件。

2.3 环境风险评估

某石化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依据《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 从环境风险识别、事件后果分析、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差距分析、完善应急措施的实施计划、划分突发环境事件等级等5个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估, 评估范围包括装置区、罐区、栈台、长输管线、厂际管线及油品运输等部位, 最终形成企业整体和作业部环境风险评价等级评定结果。如, 某企业环境风险等级为重大 (Q3M2E1) , 下属某作业部环境风险等级为重大 (Q3M2E1) 。

通过环境风险评估, 对企业发生火灾爆炸、泄露、环境风险设施失灵等突发环境事件各类情景可能产生的后果进行分析, 为预案编制明确了需重点关注的部位。

2.4 应急能力建设

2.4.1 应急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办公室、现场应急指挥部、专家组以及应急工作组 (技术处置组、应急资源协调组、消防组、抢险抢修组、医疗救护组、环保防控组、现场警戒组、公共关系与后勤组、通讯保障组) 等应急工作机构, 细化机构职责, 责任到人。明确遇总指挥、及各应急工作组领导不在岗位时代理人选, 保证现场指挥有序。

2.4.2 事故水“三级防控”体系

建立事故水“三级防控”体系是水体环境污染应急处置的首要考虑。某企业“三级防控”体系为:第一级防控为装置围堰或罐区防火堤;第二级防控为应急事故水池 (罐) ;第三级防控为雨水边沟、截污沟等现有雨污管网。“三级”防控体系呈现逐级投用, 但必须保证各级防控措施中对事故水收集、转输、封堵等设施配套齐全, 可以是临时措施, 一定得能用好用。

2.4.3 有毒气体扩散应急

由于气体扩散难以控制, 有毒有害气体泄露事件的应急处置相比水体事件, 不易达到理想效果。华娟等[3]在石化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分析中提出石化企业应在厂内配置相应减缓、消除、降低风险的物资和设备。

有毒气体扩散应急预案先考虑切断或封堵泄漏点, 采用关闭阀门、修补管道和容器等控制手段。对已泄漏的毒气及时将洗消液或消毒剂喷洒在泄漏部位及周边区域进行洗消操作, 降低扩散范围。同时做好事故现场的应急监测, 明确污染边界。根据环境风险评估中确定的环境敏感受体和影响距离, 预案中要明确现场操作人员、事发点附近装置人员和现场救援人员等三类人员的撤离条件、方向和距离, 以及向地方政府报告程序和企业周边人员的疏散原则。

2.4.4 应急物资配置与调用

应急物资配置应充分考虑企业环境事件的特点, 在注重消防、抢险和个人防护应急物资的配置同时, 应配备适用适量的环境应急物资的配置。某石化企业环保类应急物资不仅配置了围油栏、吸油毡、转输泵等污染清理物资, 还配备了发电机组、移动式排烟机和防水挡板等特殊物资。并与120急救中心、企业附近某建筑安装公司、某石化公司签订应急救援协议或互助协议。

2.4.5 应急监测

根据企业自身监测能力, 对应突发事件产生污染物种类、事件类别和气象条件, 制定应急监测方案。重点放在事件控制过程中监测, 明确具体监测项目、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监测项目选取不仅针对事件污染物特性, 还应考虑采用快速分析手段。污水监测点位确定应监控事故水的走向, 为实施事故污水的导流和封堵提供及时判断。废气监测点位确定应起到设置警戒区, 确定扩散趋势的作用, 为明确疏散范围、调集应急救援力量提供现场决策依据。若企业自身监测能力不足以满足应急要求, 应明确外委单位和监测项目, 并有委托协议, 保证随叫随到。

2.5 现场处置

现场处置是应急预案的核心部分, 处置措施要以防止人员受到伤害, 将事故污水控制在企业厂界范围内为目的, 包括应急预案启动条件、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分级响应、指挥与协调、信息发布、应急终止等程序和措施。重点是生产环节所采取的应急操作程序;污染物消除和收集程序, 包括泄露物料封堵收集方案、事故水暂存方案、有毒有害气体降解方案;防止污染物向外扩散措施的启动程序, 包括雨污切换方案、事故污水封堵调储方案以及医疗救助、人员疏散撤离、应急监测等工作方案。

3 预案编制中应重点关注的方面

3.1 风险评估应作为预案编制的前提

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之前, 应先开展环境风险评估。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 只是照抄环评文件, 不能确保应急预案切合实际、有效有用。应按照环保部《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 (环办[2014]34号) , 识别危险物质、有毒有害物质扩散途径, 核实企业现有应急措施是否满足要求, 如事故废水收集能力、事故水扩散到雨水系统情况下的封堵、回调措施以及环保应急物资配备和到位时间等。确认不满足要求的, 应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措施建议。

3.2 组织机构职责划分应准确

预案编制中要将每个应急措施落实到岗位, 甚至个人, 因此组织机构职责划分要清晰具体, 每个成员单位职责不应过多。基层岗位可采用“卡片式”的应急职责公告, 便于部门和个人熟悉, 保证在突发状态下各司其责, 忙而不乱。

3.3 应急措施应全面有效

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方案, 尤其要强调第一时间处置措施的细化和有的放矢。预案要覆盖所有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不仅包括应急处置, 还应有预防预警。预案尽可能简明扼要, 准确规定操作规程和动作要领, 让每名员工都能看得懂、记得住、用得准。

3.4 做好与其他预案的无缝衔接

环保应急预案不能孤立存在, 强调与安全生产事故预案的协调联动, 做到二级单位级预案与公司级预案、安全预案与环保预案的无缝衔接, 以及企业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周边单位预案的联系和联动条件的合理确定和有效配合。

4 预案应用

4.1 培训演练的监督

应急演练是检验、提高和评价应急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做到突发环境事件时及时响应、有序操作, 最大限度控制事态进一步恶化, 落实应急演练培训是关键。环境应急演练按照组织形式, 分为桌面演练和实战演练;按照演练内容, 可分为单项演练和综合演练;按照目的和作用, 可分为示范性演练、研究性演练和检验性演练[4]。桌面演练是常见的演练方式, 但员工参与度和真实性相对较差, “虚实结合”模拟现实仿真演练目前较流行。无论是开展安全、消防和环保的综合演练, 还是环保专项演练, 企业生产部门和环保部门均要监督环保应急处置措施、应急物资和应急监测等方面及时到位, 尽可能营造现场真实感和人员紧迫感, 强调深度参与和应急操作贯通。若预案中有外部救援、外委监测和人员疏散的需求, 应同时参加演练, 保证战时及时到位, 配合得当。

4.2 预案的修订更新

预案编制完成并通过政府环保部门备案审核后, 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下去。按照《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要求, 企业至少每三年对预案进行回顾性评估。如果面临的环境风险、组织指挥体系职责、环境应急措施等发生变化或演练发现问题, 应及时修订。特别是实际发生应急处置后, 应认真进行预案适应性总结和评估, 对暴露出的问题, 应进行预案的修改完善。

5 结语

企业是防范环境风险、落实环境安全责任的主体, 是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道防线。编制切实有效的环境应急预案, 常抓不懈地开展培训演练, 才能从容应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措施要适度进行, 投入过大, 不仅造成资源浪费, 而且很有可能引起公众恐慌, 产生负面影响。

摘要: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环境风险日益严重, 突发环境事件时有发生, 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环境应急管理水平不高是导致环境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国家有关环境应急管理要求, 以某石化企业为例, 对石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及应用提出分析和建议, 为提升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关键词: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编制,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玲玲.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5) :127-128.

[2]林创发, 杨伯杰, 伍琼, 等.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的探讨[J].广东化工, 2014 (18) :116-118.

[3]华娟, 张以飞.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能力建设体系初探[J].化工管理, 2016 (6) :102-104.

企业环境的应急预案 篇2

在制定应急预案前首先应对企业生产现状进行危险辩识与风险评价。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损失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够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损害的因素。通常两者不做严格区分。危险有害因素的辩识,是企业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的前提和基础。通过辩识确认危害的存在及其特性,找出引发事故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和特征,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

一、危险有害因素分类

(一)按导致事故原因分为六类:

1、物理性危害因素(设备缺陷、电危害、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明火、高温、抛物线、粉尘、作业环境等)

2、化学性危害因素(易燃易爆物品、自燃、有毒、腐蚀品)

3、生物性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防害动物、致害植物、传染病)

4、生理、心理性危害因素(心理异常、健康异常、负荷超限、功能缺陷、禁异作业)

5、行为性危害因素(指挥、操作、监护错误)

6、其它危险有害因素。

(二)按引起事故的诱导性、致害物、伤害方式进行分类:

1、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3、机械伤害4、起重伤害5、触电6、淹溺7、灼烫8、火灾9、高处坠落10、坍塌11、冒顶12、透水13、爆破14、爆炸(锅炉、瓦斯、容器、危化品)15、中毒16、其他。

二、风险评价

(一)企业基本情况

厂址、地质、地形、气象条件、周围环境、建筑总平面布局、功能区分、道路、危险有害物质设施、动力设备分布情况;

生产工艺过程,高温、高压、腐蚀、振动等关键部位,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异常情况;电气设备,高处作业设备,特种单体设备,压力容器情况;

作业环境,毒物、噪声、振动、高温、低温、辐射、粉尘及其它有害因素和作业部位情况;

企业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特种作业人员培训,日常安全管理情况。

(二)危险化学品泄漏扩散后果分析

1、了解主要泄漏设备及泄漏情况。

2、分析造成泄漏的原因。如:设计原因,设备原因,管理原因,人为失误;

3、分析预产生的后果。可燃气体泄漏,有毒气体泄漏,液体泄漏,泄漏后的扩散及范围。

(三)危险化学品火灾后果

1、燃烧财产、建筑损失2、爆炸3、死、伤人4、气体中毒

三、脆弱性分析

脆弱性分析是要确定,一旦发生危险事故,企业哪些地方能受到破坏

(一)受事故灾害严重影响的工艺和设备及重大危险源。

(二)预计位于脆弱带中的人口数量和类型。主要有居民区、学校、医院、办公楼、商场等。

(三)可能遭受的财产破坏。主要有基础设施、变配电站、建筑物。

(四)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企业所在地理条件、气象条件、四周环境等。

四、应急资源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

应急资源主要指:城市应急救援的力量,如公安、部队、消防、医疗救护、劳动、环保、安监、救援专家,水、电、气、热管理部门及通讯、车辆装备设施和企业应配备的必须设备和物资以及个人防护设备,监测、检测设备、,应急电力设备,重型起重设备等。

应急能力评估,主要用于评估资源的准备状况和从事应急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确保应急救援的有效性,提高企业应急水平。企业应急评估可与应急资源准备情况结合起来。

五、应急预案编制

编制应急预案必须考虑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在事故风险分析的结果上,大量收集和参阅已有的应急资料,以尽可能的减少工作环节。完整的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六项内容:

(一)方针与原则

无论是何级何类的应急救援体系,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方针与原则,作为开展应急工作的纲领。方针与原则反映应急救援工作的优先方向、政策、范围和总体目标,应急的策划和准备、应急策略的制订和现场应急救援及恢复,都应围绕方针和原则开展。

应急救援工作是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贯彻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区域为主,单位自救和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应急救援也是预防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落实好救援工作的各项准备措施,做好预先有备,一旦发生事故就能及时实施补救,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应急策划

应急预案最重要的特点是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因此,应急策划必须明确预案的对象和可用的应急资源情况,深刻分析评价潜在事故类型及其性质、区域、分布、事故后果。根据分析评价的结果,评估企业中应急救援的力量和资源情况,为应急准备提供建设性意见。应急策划时,还应列出国家、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制定预案的依据。因此,应急策划包括危险分析,应急能力、评估和法律法规三个要素。

(三)应急准备

应急准备是应急策划的结果,要明确所需要应急组织及其职责权限,应急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应急物资的准备、预案的演习、公众应急知识培训和签订必要的互助协议等。

(四)应急响应

企业应急响应能力的体现,是在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核心功能和任务。这些核心功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关联性,构成应急响应的整体,共同完成应急救援的目的。应急响应的核心和任务包括:接警与通知、指挥与控制、警报与紧急公告、通信、事态监测与评估、警戒与治安、人群疏散与安置、医疗与卫生、公共关系、应急人员安全、消防和抢险、泄漏物控制等。

(五)应急现场恢复

现场恢复是事故发生后期的处理,包括泄漏物的污染处理、伤员救助、保险索赔、死者抚恤、生产程序恢复等一系列问题。

(六)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在事故后或污染后,对预案不适宜的部分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适应企业应急工作的需要。

应急预案在环境风险事故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应急预案;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作用

【中图分类号】TMT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35-0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由环境风险、污染事件等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多,风险防范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工作,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尤其是最近十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规模、损害后果、污染类型等都日趋扩大,从2002年至2012年最近十年问发生了40多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以水污染事故为主,涉及有松花江、太湖、巢湖、滇池、黄河、渤海等,有的事故发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饮水安全,有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到儿童健康,有的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危及食品安全。如何加强环境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制定应急预案应当科学、严密和全面。

对于涉及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应根据相关要求编制应急预案,科学预测评价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在实践中,可以探索采取使用法律制度和科学管理的方法来防范和应对环境风险,编制应急预案可以抑制突发事件,减少事故对工人、居民和环境的危害。

1、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2、应急预案基本内容

应急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了应急预案基本内容,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恢复与重建措施等。

2.1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指挥体系包括领导机关、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和专家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2.2 预防和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主要通过对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来实现。普查就是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监控是对具有各类风险隐患地点或设施,实行长效管理、监控和检查,及时排除风险隐患。预警是对各类风险隐患信息进行综合、科学的风险分析后,将有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特别严重为Ⅰ级、严重为Ⅱ级、较重为Ⅲ级、一般为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内容。对于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一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2.3 处置程序

应急预案处置程序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结束。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事发地的人民政府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同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对于突发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2.4 应急保障措施

应急保障措施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信保障、公共设施正常运转、科技支撑。

2.5 恢复与重建措施

恢复与重建措施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和信息发布。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服务及司法援助。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和实施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3、应急预案的作用

3.1 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

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培训和演习,它们依赖于应急预案:培训可以让应急响应人员熟悉自己的责任,具备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相应技能;演习可以检验预案和行动程序,并评估应急人员的技能和整体协调性。

3.2 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制定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十分敏感,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此外,如果预先制定了预案,对重大事故发生后必须快速解决的一些应急恢复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

3.3 成为城市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的响应基础

成为城市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的响应基础。通过编制城市的综合应急预案,可保证应急预案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也可以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保证城市应急救援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城市可以针对特定危害,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制定应急措施,进行专项应急准备和演习。

3.4 便于与省级、国家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当发生超过城市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省级、国家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3.5 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风险防范意识

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应急预案的编制,实际上是辨识城市重大风险和防御决策的过程,强调各方的共同参与,因此,预案的编制、评审以及发布和宣传,有利于社会各方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4、结语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篇4

一、为什么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一)落实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需要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备案确定为企业的法定义务。 为贯彻落实《环境保护法》,系统细化、 规范企业备案行为和环保部门监管行为,需要制定配套的《备案管理办法》。

(二)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需要

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而环境应急预案是 “有生命力的文件”, 需要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不断修订完善,才能确保切合实际、有效有用。 但在实践中,一些企业没有开展必要的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只是照搬照抄,或者把编制工作完全交给技术服务机构, 编完以后又束之高阁, 这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的要求不符。 也有一些地方环保部门为了保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质量,将备案设置为 “非许可类审批”,或者赋予其一些行政许可的色彩,实质上是分担了企业的主体责任。 还有一些环保部门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着力于 “准入”的监管,而对已备案的预案指导和使用不够,管理不到位。 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切实防止行政许可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加强和改进事中和事后监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神,需要通过《备案管理办法》予以规范。

(三)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实践需要

2010年,环境保护部印发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 [2010]113号)(以下简称《预案暂行办法》)后,各地针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建立了备案制度。 但预案备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备案率不高、进展不平衡,已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企业, 整体备案率不到80%,有的地方仅为38%。 二是现场处置预案偏少,可操作性不强。 《预案暂行办法》 将环境应急预案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三类。 但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编制了现场处置预案,更多企业只有综合预案,内容多是原则性规定。 三是属地管理不够、信息收集不全面。 《预案暂行办法》 将国控污染源设置为省级环保部门备案,是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开始阶段的“权宜之计”, 已难以满足“属地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先期处置的要求。地方在执行时,实行分级备案的占74%。由于没有信息传递要求,一些下级环保部门无法获得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不能充分掌握相关信息。 四是逐级备案加重了企业负担,26%的地方实行逐级备案,要求企业向多个层级的环保部门备案,不符合中央简政放权的精神。 五是分级管理要求差异大。 在备案分级管理中, 各地存在通过污染物排放量、 环评级别、风险级别、跨区域、行业因素、环境敏感程度等进行分级的多种情况,而且有的地方是两级管理,有的地方是三级管理。 为解决这些问题,有必要制定《备案管理办法》。

二、制定备案管理办法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备案管理办法 》主要依据 《环境保护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 参考了《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相关规定,以及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 [2013]101号 )对企业事业单位应急预案管理的要求。

三、备案管理办法主要有哪些内容

《备案管理办法 》共五章二十六条 ,在吸收 《预案暂行办法》有关内容、总结近年来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五个方面的内容作出了规定。

第一章总则。 对备案管理的目的、 概念、范围、原则等一般性内容进行了规定。 明确了备案管理遵循规范准备、属地为主、统一备案、分级管理的原则,强调根据环境风险大小实行分级管理,企业主动公开相关环境应急预案信息。

第二章备案的准备。 基于备案需要,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修订等准备工作进行了规定。 强调企业是制定环境应急预案的责任主体,通过成立编制组、开展评估和调查、编制预案、评审和演练、签署发布等步骤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及时修订预案。

第三章备案的实施。 对备案时限、 文件、方式、受理部门进行了规定。 明确企业在环境应急预案发布后的20个工作日内进行备案以及应提交的备案文件。 明确县级环保部门作为主要的备案受理部门,以及备案受理部门的审查处理方式。

第四章备案的监督。 对备案后环保部门的监管和企业、环保部门责任进行了规定。 明确环保部门及时将备案的环境应急预案汇总、整理、归档,并通过抽查等方式,指导企业持续改进。 还明确了企业和环保部门违反规定应承担的责任。

第五章附则。 与《环境保护法》四十七条第三款“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衔接,并说明施行日期。

四、关于几个重点问题的说明

(一)什么是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条指出,环境应急预案是指企业为了在应对各类事故、自然灾害时,采取紧急措施,避免或者最大程度减少污染物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厂界外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而预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这是首次正式提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概念,以区别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等应急预案,便于企业和环保部门的执行和管理。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如何定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重点是现场处置预案,侧重明确现场处置时的工作任务和程序,体现自救互救、信息报告和先期处置的特点。 针对是否编制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及这些类别的组合方式,《备案管理办法》提出了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要求。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

建设单位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建设项目投入生产或者使用后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预案,不是建设施工期间的预案。 试生产期间环境应急预案,是指试生产前编制的包含了针对试生产期间可能面临的突发环境事件而制定的环境应急预案。 由于试生产前可能存在环境风险评估、预案编制等难以到位的客观现实,《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建设项目试生产期间的环境应急预案 “参照”本办法制定和备案;而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有差别,建设单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试生产期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形成适用于正式生产的环境应急预案。

(三)备案的目的是什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是不属于行政许可、行政确认的一种行政行为。 对于企业而言,备案是为了规范编修、提高质量、履行法定义务。 对于环保部门而言,备案是为了收集信息、存档备查、事后管理。

(四)哪些企业需要备案

《备案管理办法 》规定了三类企业要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 一是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物排放企业。 “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将产生噪声污染的单位、污染物产生量不大或者危害不大的单位排除,例如餐馆等。 由于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与一般的排放污染物企业有所区别,在《备案管理办法》中用“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企业”予以强调。 二是可能非正常排放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结合事件案例,强调了涉及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尾矿库三类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 三是其他应当纳入适用范围的企业, 这是兜底性条款, 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为进一步明确适用范围,规定了“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发布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应急预案备案的企业名录”。

(五)企业如何进行备案准备

《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第二章是对这一规定的细化,明确企业在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经过评审和演练后,签署发布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准备期间产生的环境风险评估报告、应急资源调查报告、评审意见等是备案的必要文件。

(六)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何时需要修订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企业至少每三年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一次回顾性评估。 如果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环境应急措施、重要应急资源发生重大变化或实际应对和演练发现问题,以及其他需要修订的情况,要及时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程序参照制定程序进行。

目前大部分企业已经按照《预案暂行办法》,制定了环境应急预案。 《备案管理办法》实施后,地方环保部门要指导企业及时开展评估,修订环境应急预案,修订时执行《备案管理办法》。

(七)企业应该向哪里备案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备案实行属地管理、统一备案,备案受理部门为县级环保部门。 建设单位也需要向建设项目所在地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如果建设项目试生产与正式生产情况基本无变化、环境应急预案无需修订、建设单位在试生产前提交的备案文件齐全,可以视为正式生产前已完成备案。

跨县级以上行政区域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可以分县域或者分管理单元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向沿线或者跨域涉及的县级环保部门备案。

确定县级环保部门作为备案受理部门,是《突发事件应对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 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符合环境应急实际和收集信息的需要,符合“省直管县”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有助于环境应急预案由过去的“下级抄上级”、由上到下的编制方式,转变为从企业逐步向上延伸、由下到上的编制方式,有助于夯实政府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基础,有助于推动基层环保部门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便于企业执行。

考虑到有的县级环保部门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备案需要等客观现实,个别地方具有较成熟的市级备案管理经验,《备案管理办法》还规定“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备案受理部门统一调整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给予地方环保部门一定的自主权。

(八)企业如何进行备案

企业首次备案时,在签署发布环境应急预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将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环境应急预案及编制说明、环境风险评估报告、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报告、环境应急预案评审意见等五份文件提交给备案受理部门。 企业收到受理部门签章的环境应急预案备案表,则完成了首次备案。

当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进行重大修订时,也应当在修订内容发布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原受理部门变更备案。 变更备案不需要提交首次备案要求提交的全部备案文件,只需提交修订的文件。 个别内容调整的,不需要变更备案,只需要以文件形式告知原受理部门即可。

(九)受理部门如何进行受理

受理部门在收到企业提交的备案文件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核对。 文件齐全的,出具加盖行政机关印章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表。 受理部门就完成了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备案。

受理部门对备案文件的核对, 只是形式审查, 审查备案文件是否齐全,不对这些文件的内容进行实质审查。

除了在备案受理部门办公场所 “当面受理”备案的方式外,结合当前有些地方开展的网上备案实践,为减轻企业负担、适应工作要求,《备案管理办法》对通过信函、电子数据交换等备案方式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地方环保部门可以结合实际,开展电子备案、信函备案等相关工作。

(十)备案后环保部门如何进行监督

环保部门对企业备案的监督, 主要包括汇总、 指导、责任倒查三种方式。 汇总、整理、归档并建立数据库,主要是为了收集整理信息,夯实政府预案基础。 备案指导是基于提高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对环保部门提出的要求,包括采取档案检查、实地核查等方式个别重点指导,和汇总分析抽查结果进行整体指导,时间节点在备案后。 责任倒查是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 环保部门将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备案、日常管理及实施情况纳入事件调查处理范围。 《备案管理办法》还对备案信息公开进行了规定, 要求备案受理部门及时公布备案企业名单,企业主动公开环境应急预案相关信息。

环保部门的监督,按照企业环境风险大小实施分级管理。 《备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环保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将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业的备案文件报送市级环保部门, 重大以上报送省级环保部门。 省级、市级环保部门根据掌握的备案文件实施重点监管。

针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与分级,环境保护部出台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技术指南(试行)》 ( 环办 [2014]34号 ), 给出了环境风险评估的一般性方法,涵盖了大部分易发、多发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 目前,环境保护部还将出台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等级划分方法标准,进一步加强企业环境风险分级的技术指导。 实践中,一些地方也制定实施了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方面的文件,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风险分级管理。 《备案管理办法》也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环保部门可以参考有关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标准或指导性技术文件,结合实际指导企业确定环境风险等级。

(十一 )企业违反备案管理办法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督促企业规范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备案, 对于企业不制定、不备案,或者提供虚假文件备案的行为,由县级以上环保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 《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 等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部制定的规章等,给予罚款等处罚。

(十二 )环保部门违反备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需要承担什么责任

为了规范环保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备案管理行为,对于可能出现的不备案、乱备案、不告知等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了列举,明确责任界限。

(十三)备案制度如何与其他管理制度衔接

备案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 在一些规章、规范性文件中已有体现。 如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办法(试行)》(环境保护部令第22号)第九条规定,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企业申请办理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环境管理登记时,应当提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防治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27号)第十九条规定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单位,应当制定废弃危险化学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备案;《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7号) 第三十一条规定,常规申报的登记证持有人和相应的加工使用者,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 ( 环发 [2012]77号 ) 要求 ,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时,应提交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 未来还可以在其他文件中进一步强化。

(十四 )今后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如何进一步深化

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篇5

1.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内容等基本要求。

本指南适用于石油化工(包括石油炼制与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2.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编制该指南。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3.1 环境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环境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行动方案。3.2 环境敏感区

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3.3 环境保护目标

石油化工企业周边需要保护的环境敏感区。3.4 危险物质

指能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等危险的一种物质或者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3.5 危险废物

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危险废物鉴别技术规范(HJ/T298)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3.6 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

在石油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污染源,包括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的危险物质以及产生、收集、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场所、设备和装置等。3.7 环境污染事件与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污染事件是指由于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行为,以及由于不可抗力致使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社会财富受到损失,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和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3.8 分类

指根据环境污染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划分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别。3.9 分级

指按照环境污染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及危害程度,划分环境污染事件的级别。

3.10 应急准备

指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为迅速、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进行的组织准备和应急保障。3.11 应急响应

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有关组织或人员采取的应急行动。3.12 应急救援

指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时,采取的消除、减少事件危害和防止事件恶化,最大限度降低事件损失或危害而采取的救援措施或行动。3.13 恢复

指在环境污染事件的影响得到初步控制后,为使生产、工作、生活和生态环境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4.应急预案编制程序 4.1 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

成立以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针对可能发生的事件类别和应急职责,结合企业部门职能分工抽调预案编制人员。预案编制人员应来自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应急指挥、环境风险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监测、消防、工程抢险、医疗急救、防化等各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企业内部、外部专家。预案编制工作组应进行职责分工,制定预案编制任务和工作计划。4.2 基本情况调查

应对企业基本概况、环境污染事件危险源、企业周边环境状况、环境保护目标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说明。4.2.1 企业基本情况调查 4.2.1.1 企业名称、详细地址。

4.2.1.2 企业经济性质、隶属关系、从业人数。

4.2.1.3 企业的地理位置(经纬度)。4.2.1.4 其他情况说明。

4.2.2 企业环境污染危险源基本情况调查

4.2.2.1 企业的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体的名称 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消耗量、物料最大贮存量和加工量,列出涉及的危险物质名称及数量等。

4.2.2.2 调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主要生产装置,危险物质储 存方式(槽、罐、池、坑、堆放等),收集企业平面布置图,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应急设施(备)平面布置图、企业消防设施配置图。

4.2.2.3 调查企业排放污染物的名称及排放量,污染治理设施 处理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设备及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2.2.4 调查企业危险废物的产生,储存、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危险废物处理的设计规范和防范环境风险情况。

4.2.2.5 调查企业危险物质及危险废物的运输(输送)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跑、冒、滴、漏”的防护措施等。

4.2.3 企业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4.2.3.1 企业所在地的气候(气象)特征,如风向、风速、降 雨量、暴雨期等。

4.2.3.2 企业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及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河流的岸边)。

4.2.3.3企业所处区域地理位置图(比例尺1:5000和1:50000),图中包括以下内容:(1)年风向玫瑰图;

4(2)物料运输(进厂和出厂)依托的公路、铁路、水域,以及管道;

(3)受纳本企业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 雨水)的水域,废水排放路径及排污口位置,企业厂区外固体废物处置场;

(4)周边区域道路交通、疏散路线、周边区域的企业分布、社 区重要基础设施等;

(5)区域内环境敏感保护目标(调查范围按HJ/T 169 确定)。4.2.3.4 企业废水(包括污水处理厂出水、直排清净下水和雨 水)排放去向(水域名称),废水输送方式,排污口位置,水域功能类别。企业排污口下游的环境敏感保护目标(地表水及地下水取水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红树林、珊瑚礁、鱼虾产卵场、重要湿地和天然渔场等)名称,保护级别,与企业排污口的距离。

4.2.3.5 列表说明区域内各环境保护目标名称及与企业边界的 方位和距离,人口集中居住区人口数量、学校的相对位置和学生人数、医院的相对位置及联系方式。

4.2.3.6 企业相关地表水、地下水、海域、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受纳水体(包括支流和干流)情况及执行的环境标准,区域地表水、地下水(或海水)及区域环境空气执行的环境标准。4.2.3.7 企业下游供水设施服务区设计规模及日供水量、联系 方式;取水口名称、地点及距离、地理位置(经纬度)等,服务范围内灌溉面积、基本农田保护区情况。4.2.3.8 企业下游地下水打井取水情况。4.2.3.9 周边企业的基本情况。

4.2.3.10 企业周边区域道路情况及交通干线流量等。

4.2.3.11 企业危险物质和危险废物运输(输送)路线中的环境

保护目标说明。

4.2.3.12 同一流域或区域产生同类污染物的其他企业名录及 排污状况。

4.3 环境风险评价与应急能力评估

4.3.1 明确企业存在的危险源、环境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可能 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后果和波及范围。

4.3.2 对企业存在的环境污染事件风险进行识别。

4.3.3 对可能引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危险目标,应分析其关键装 置、要害部位以及重大环境危险源等的风险程度,作为事件分级的主要依据。

4.3.4 针对环境污染事件的风险程度,对企业的应急资源、处 置能力以及员工的综合应急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不足,并在应急保障中采取适当的强化保障措施。4.4 应急预案编制

在以上调查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类型和影响范围,编制应急预案。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具体安排。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4.5 应急预案的评审、发布与更新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评审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外部评审是由上级主管部门、相关企业、环保部门、周边公众代表、专家等对企业的预案组织审查。预案经评审完善后,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按规定报本地环保部门备案。同时,明确实施的时间、抄送的部门、企业、社区等。企业应急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所涉及的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变动、或在执行中发现重大缺陷时,由企业及时 6 组织修订。企业应每年组织对预案进行评审,并及时根据评审结论组织修订。4.6 应急预案的实施

预案批准发布后,企业应落实预案中的各项工作及设施的建设,明确各项职责和任务分工,加强应急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实现应急预案持续改进。5.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5.1 总则 5.1.1 编制目的

明确预案编制的目的、要达到的目标和作用等。5.1.2 编制依据

明确预案编制所依据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部门文件,有关行业技术规范标准,以及企业关于应急工作的有关制度和管理办法等。5.1.3 适用范围

规定应急预案适用的对象、范围,以及环境污染事件的类型、级别等。5.1.4 事件分级

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5.1.5 工作原则

明确应急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自救、属地管理,整合资源、联动处置等原则。5.1.6 应急预案关系说明

明确应急预案与内部企业应急预案和外部其他应急预案的关系,并辅相应的关系图,表述预案之间的横向关联及上下衔接关系。

5.2 组织机构和职责

5.2.1 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的构成。一般由应急领导小组、应急指挥中心、办事机构和工作机构、应急工作主要部门、应急工作支持部门、信息组、专家组、现场应急指挥部等构成,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述。5.2.2 职责

规定应急组织体系中各部门的应急工作职责、协调管理范畴、负责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具体操作步骤等。5.3 预防与预警 5.3.1 危险源监控

明确对区域内容易引发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组织进行检查、监控,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防。

应急指挥机构确认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后,要及时研究确定应对方案,通知有关部门、单位采取相应措施预防事件发生。

5.3.2 预防与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成员根据自己的职责需开展的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如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培训、演练、相关知识培训、应急平台建设、新技术研发等。5.3.3 监测与预警

5.3.3.1 应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重点排污 口进行例行监测。

5.3.3.2 根据企业应急能力情况及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级 别,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监测工作。5.4 应急响应 5.4.1 响应流程

根据所编制预案的类型和特点,明确应急响应的流程和步骤,并以流程图表示。5.4.2 分级响应

根据事件紧急和危害程度,对应急响应进行分级。5.4.3 启动条件

明确不同级别预案的启动条件。5.4.4 信息报告与处置

5.4.4.1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内部信息报告的形式和要 求,以及事件信息的通报流程;

5.4.4.2 明确事件信息上报的部门、方式、内容和时限等内容; 5.4.4.3 明确事件发生后向可能遭受事件影响的单位,以及向 请求援助单位发出有关信息的方式、方法。5.4.5 应急准备

明确应急行动开展之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下达启动预案命令、召开应急会议、各应急组织成员的联系会议等。5.4.6 应急监测

5.4.6.1 明确紧急情况下企业应按事发地人民政府环保部门要 求,配合开展工作。

5.4.6.2 明确应急监测方案,包括污染现场、实验室应急监测 方法、仪器、药剂。

5.4.6.3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要立即开展应 急监测,在政府部门到达后,则配合政府部门相关机构进行监测。5.4.7 现场处置

5.4.7.1 水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可控性、严重程度、影响范围及水环境状况等,需确定以下内容:

(1)可能受影响水体情况说明,包括水体规模、水文情况、水

体功能、水质现状等;

(2)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3)事件发生后,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方法及泄漏至外环境的污 染物控制、消减技术方法说明;

(4)制定水中毒事件预防措施,中毒人员救治措施;

(5)需要其他措施的说明(如其他企业污染物限排、停排,调 水,污染水体疏导,自来水厂的应急措施等);(6)跨界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说明;(7)其他说明。

5.4.7.2 有毒气体扩散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及事件类型,事件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以及风向、风速和地形条件等,需确定以下内容:(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2)制定气体泄漏事件所采取的现场洗消措施或其他处置措施;(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5)可能受影响区域企业、单位、社区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个人防护方法;(6)临时安置场所;

(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8)其他说明。

5.4.7.3 溢油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溢油数量、油品种类等,需确定以下内容:(1)制定切断溢油源和控制影响范围的有效措施;(2)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3)制定事件现场隔离警戒,防止发生火灾爆炸事件措施;(4)制定油品回收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措施;

10(5)制定减轻溢油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的措施;(6)其他说明。

5.4.7.4 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污染事件现场处置

根据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的性质、污染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需确定以下内容:(1)切断污染源的有效措施;

(2)制定防止发生次生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措施;(3)明确可能受影响区域及区域环境状况;(4)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

(5)可能受影响区域人员疏散的方式和路线、基本保护措施和 个人防护方法;(6)临时安置场所;

(7)周边道路隔离或交通疏导方案;(8)其他说明。

5.4.7.5 辐射事件现场处置

(1)对于放射源丢失、被盗或被抢的事件,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制定放射源搜寻措施和步骤;

2)制定在指定区域内宣传放射性危害特性的方法; 3)其他说明。

(2)对于放射性物质泄露事件,需确定以下内容: 1)制定措施,切断辐射范围扩大的途径; 2)制定实时监测方案;

3)制定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个人防护措施; 4)制定周边群众保护措施和预防、治疗方案; 5)其他说明。

5.4.7.6 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与医院救治

依据事件分类、分级,附近疾病控制与医疗救治机构的设置 11 和处理能力,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处置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1)可用的急救资源列表,如急救中心、医院、疾控中心、救 护车和急救人员;

(2)应急抢救中心、毒物控制中心的列表;(3)国家中毒急救网络;(4)伤员的现场急救常识。5.5 安全防护

5.5.1 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明确事件现场的保护措施; 5.5.2 受灾群众的安全防护。制定群众安全防护措施、疏散措 施及患者医疗救护方案等。5.6 次生灾害防范

制定次生灾害防范措施,现场监测方案,现场人员撤离方案,防止人员中毒或引发次生环境事件。5.7 应急状态解除

5.7.1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 5.7.2 明确应急终止的程序;

5.7.3 明确应急状态终止后,继续进行跟踪环境监测和评估的 方案。5.8 善后处置

5.8.1 明确受灾人员的安置及损失赔偿方案;

5.8.2 配合有关部门对环境污染事件中的长期环境影响进行评估;

5.8.3 明确开展环境恢复与重建工作的内容和程序。5.9 应急保障 5.9.1 应急保障计划

制定应急资源建设及储备目标,落实责任主体,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确定外部依托机构,针对应急能力评估中发现的不 12 足制定措施。5.9.2 应急资源

应急保障责任主体依据既有应急保障计划,落实应急专家、应急队伍、应急资金、应急物资配备、调用标准及措施。5.9.3 应急物资和装备保障

企业依据重特大事件应急处置的需求,建立健全以应急物资储备为主,社会救援物资为辅的物资保障体系,建立应急物资动态管理制度。5.9.4 应急通讯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的单位和人员联系方式及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健全应急通讯系统与配套设施,确保应急状态下信息通畅。5.9.5 应急技术

阐述应急处置技术手段、技术机构等内容。5.9.6 其他保障

根据应急工作需求,确定其他相关保障措施(交通运输、治安、医疗、后勤、体制机制、对外信息发布保障等)。5.10 预案管理 5.10.1 预案培训

说明对本企业开展的应急培训计划、方式和要求。如果预案涉及相关方,应明确宣传、告知等工作。5.10.2 预案演练

说明应急演练的方式、频次等内容,制定企业预案演练的具体计划,并组织策划和实施,演练结束后做好总结,适时组织有关企业和专家对部分应急演练进行观摩和交流。5.10.3 预案修订

说明应急预案修订、变更、改进的基本要求及时限,以及采 13 取的方式等,以实现可持续改进。5.10.4 预案备案

说明预案备案的方式、审核要求、报备部门等内容。5.11 附则

5.11.1 预案的签署和解释

明确预案签署人,预案解释部门。5.11.2 预案的实施 明确预案实施时间。5.12 附件

(1)环境风险评价文件;

(2)危险废物登记文件或企业危险废物名录;(3)企业应急通讯录;(4)应急专家通讯录;

(5)企业环境监测应急网络分布;(6)企业环境监测机构联系人通讯录;

(7)外部(政府有关部门、救援单位、专家、环境保护目标等)联系单位通讯录;

(8)单位所处位置图、区域位置及周围环境保护目标分布、位 置关系图、本单位及周边区域人员撤离路线;

(9)单位重大危险源(生产及储存装置等)分布位置图;(10)应急设施(备)布置图;

(11)危险物质运输(输送)路线及环境保护目标位置图;(12)企业雨水、清净下水和污水收集、排放管网图;(13)企业所在区域地下水流向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划图;(14)各种制度、程序等,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格式)表、应急预案启动(终止)令(格式)、应急预案变更记录表等;(15)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标准目录;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篇6

1.1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进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建立和完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体系, 最大限度地提高相关部门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

1.2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依据

在编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 需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为依据。

1.3 事件分级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 通常情况下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 以及紧急程度等, 将其分为:Ⅰ级的特别重大环境事件、Ⅱ级的重大环境事件、Ⅲ级的一般环境事件。

1.4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执行下达的突发性环境事故应急监测任务,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环境空气、土壤等。

1.5 工作原则

为了确保应急监测预案落到实处, 在执行过程中, 按照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统一指挥, 分级负责、分类管理, 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相结合的原则, 提高各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2 组织机构及职责

对于突发性环境事件, 需要成立相应的应急指挥部, 同时设立应急分队, 对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负责。

2.1 建立事故预案指挥系统

2.2 应急指挥部及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为了维护社会稳定, 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环保部门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监测预案的过程中, 各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政府制定的关于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工作政策和方案, 同时根据当地县政府对环境应急工作做出的重要批示和要求等;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组织和修订, 同时对县域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事件, 各相关部门要对救援工作进行统一指挥, 协调处理, 为了将事件损失降到最低, 各部门需要对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的环境事件应急工作进行统一指导。

2.3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成员职责

各成员负责对全县污染企业进行全面排查, 掌握各污染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负责监督全县污染企业, 对企业内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 负责组织专门人员和力量到事故现场进行调查处理。

2.4 应急分队主要职责任务

当环境污染事故和环境突发事件发生时, 在第一时间到达事故现场了解掌握事故情况, 及时上报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指挥部, 划定警戒范围, 维护现场秩序, 控制事态发展;完成应急指挥部赋予的其他任务。

3 环境污染报告程序

作为事故单位应立即向县环保局办公室报告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 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以及事件的简单经过, 事故的后续情况等;县环保局办公室接到事故报告后, 立即向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报告, 同时向县政府和市环保局报告;按照相关的要求, 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逐级向上报告。

4 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

4.1 启动预案

接到事故报告后, 县环保局需要立即向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做出请示, 由上级主管部门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并迅速通知指挥部的各个组成成员, 协调处理应急事故。

4.2 赶往事故发生现场

应急救援指挥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事故的相关报告后, 需要立即赶赴事故现场, 了解整个事件的相关情况, 同时成立应急事故现场指挥部, 组织指挥救援处置工作。指挥部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接到通知后, 立即赶赴现场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 发布预警公告, 组织专业救援队伍赶赴现场, 实施救援处置。

4.3 事故现场处置

现场指挥人员进入现场后, 需要对可能受到危害的相关人员进行转移、撤离、疏散处理, 同时做好善后安置工作;同时环境应急救援人员要在第一时间进入应急状态, 对事故现场立即进行应急监测, 随时掌握事态的进展情况并向上级报告;通过封闭、隔离、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等措施, 对突发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处理, 对危害可能扩大的行为和活动进行中止处理。

4.4 善后处置

应急指挥部要对受灾人员做好安置、安抚工作, 避免受到二次伤害, 组织专家评估受灾范围和损失情况, 对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 同时提出补偿方案和建议。

5 应急监测工作分类及程序

5.1 分类

一类情况, 环境污染的影响范围大、危害程度高, 同时污染威胁到敏感地区, 需要对上述地区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估, 以及后续监测评价;二类情况, 环境污染影响的范围较小, 污染造成的危害不太严重, 同时没有对敏感地区构成污染, 通常情况下, 只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一般性测试和评估;三类情况, 环境污染的范围很小, 危害程度比较轻, 只需要进行相应的了解和掌握。

5.2 监测工作流程

(1) 响应:环保部门接到应急办公室的报告后, 应急监测领导小组需要迅速通知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进而在第一时间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根据相关的规定和要求, 环境监测组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查和采样, 立即赶赴现场。 (2) 现场勘查:赶赴现场后, 勘查人员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立即了解事故的详细情况, 并对现场进行勘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对事件的性质、规模进行判断, 同时确定污染源的种类, 判断污染的严重程度和范围。 (3) 监测及采样:根据监测方案的相关要求, 检测人员要身着防护装备进入事故现场, 对事故进行监测和采样, 同时对事故现场的情况和采样与监测点位置进行详细记录。按照相关的规定将采集到的样品及时送实验室进行检测化验。 (4) 试验分析:根据相关信息, 试验人员准备实验设备、待命, 接到样品后迅速开展实验, 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启动流动实验室方案, 进而对现场进行连续检测。 (5) 结果报出:进行现场监测时, 迅速将监测结果上报现场指挥员。实验室分析结果迅速上报应急监测指挥员。应急监测指挥员接收监测结果立即复核。 (6) 撤离和检查:事故现场的测试和采样工作完成后, 接到撤离现场的通知后, 现场的工作人员需要立即清理现场, 对携带的仪器设备、材料试剂等物品进行清点检查。 (7) 评估:在检测过程中, 对于污染影响周期比较长、污染物分解比较慢的区域, 通常情况下, 由勘查人员制定后评估监测方案, 根据检测方案, 由监测组执行监测任务。

6 制订应急监测方案的原则

6.1 现场监测布点

在布点过程中, 一般以污染事件的发生地和附近区域为主进行检测, 同时需要考虑人群及生活环境, 饮用水源地、住宅区的空气、农田土壤等因素。

6.2 确定监测频次

在监测过程中, 监测的频次需要根据污染的强度、污染物扩散的速度和范围, 以及污染持续的时间, 同时结合环境区域的功能及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确定。

6.3 监测项目的确定原则

(1) 固定源。 (2) 流动源。 (3) 未知成分或污染物。通过现场特征、人员或动物的中毒症状等, 确定主要污染物和监测项目。

6.4 确定分析方法

(1) 利用现场快速监测的方法。 (2) 国家标准规定的分析方法, 以及行业统一的分析方法。

6.5 确定现场监测仪器设备

(1) 易携带, 可以直接读取数据。 (2) 国标指定的相关仪器设备。 (3) 能够进行快速定性、定量检测, 或者定性、半定量的仪器设备等。

6.6 发送监测报告

对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报送的监测报告要及时、快速。审核后的现场监测结果应以口头报告的形式进行急办。

7 应急终止以及发布公众信息

当污染事故得到控制, 并且继续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 能够将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时, 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申请, 应急指挥部向县政府做出污染事故应急处理情况报告, 经县政府批准后, 终止应急处理工作。事故应急处理期间和应急终止后, 需要发布的信息内容由县应急指挥部报请县政府同意后对外进行发布。

8 应急保障内容

(1) 资金保障, 为了降低事故损失, 提高应急处理效率, 指挥部要根据实际需要, 提出相应的支出预算。 (2) 装备保障, 根据实际监测工作的需要, 增加监测设备, 对危险化学品加大检验、鉴定的力度。 (3) 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交通等有关部门要作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交通运输和运输秩序的保障工作, 及时对事件发生地的现场实施交通管制。 (4) 通信保障, 建立和完善环境安全应急指挥系统、环境应急处置全县联动系统和环境安全科学预警系统。 (5) 技术保障, 建立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组建专家组, 确保在启动预警前、事件发生后相关环境专家能迅速到位, 为指挥决策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郝薇.从松花江硝基苯污染的变化趋势中总结应急监测的采样频率[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 2011 (06) .

[2]姜彬.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处理环境监测所面临的问题[J].价值工程, 2011 (03) .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篇7

1 预案的制订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及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 在制订本地区、本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地理及人文环境。不能人云亦云, 千篇一律。

1.1 各级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

各级政府环境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 应把重点放在具有本地区特点的敏感地区防护及企业行为的监管上。要建立企业重点目标定期巡察制度, 体现“以管促防、以防制控, 以监测定性、以性质定论”的思路。在日常管理中, 要把加大监管力度, 防止环境事件发生作为重点;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后, 要把第一时间对现场进行监测、指导企业对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对事件初步定性并及时上报上级主管部门等工作作为重点。

1.2 各类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应急预案

(1) 对生产原料、半成品或产品易燃易爆可能对周边自然环境、人群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的单位, 应把预案的重点放在操作人员安全意识的培养、操作规程的学习、紧急避险能力的训练及周边群众紧急疏散的组织工作上。比如某化工企业, 因化验人员取完样品后没有及时关闭采样口, 出现泄露后处理方法不得当, 对黄河支流造成了污染。究其原因, 主要对容易发生危险的重点部位及重点工序监管不利, 没有建立严格的岗位安全责任制, 也没有设立环境安全监督岗。

(2) 对生产原料、半成品或产品具有较强毒性的单位, 要严格控制生产及运输的每一个过程。2006年5月14日, 运载危险化学品的大货车侧翻将危险化学品 (TDI剧毒品) 坠入白水江支流汤珠河, 给四川及甘肃两省造成了很大的恐慌, 主要原因是运输车辆没有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 不能及时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 而运送的企业也没有专人带车。为解决以上问题, 必须做到, 第一要防止运输过程中的违规操作, 并对运输人员的资质进行审察, 对不具备运输危险化学品的人员和车辆坚决不能放行, 杜绝因危险化学品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控制, 造成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对危险化学品运送频繁的企业, 可建立专业人员带车制度;第二, 在生产活动的组织中要遵守规章制度, 严格按照生产工艺要求操作, 坚决杜绝野蛮操作、带病生产等现象出现, 应加强生产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第三, 防止人为破坏, 对于在关键岗位工作的人员, 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其思想和工作状况。如果发现有不良习惯或存在不良动机时, 要及时作好其思想工作或调离工作岗位。

(3) 对位于大江大河、饮用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及农田生产用地周边的化工企业, 要建设容量足、防渗性好的事故池。应把预案制订的重点放在事故内部消化和防止对周边环境二次污染上。

2 预案的制订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为了能在突发性环境事件发生后及时有效地控制住污染物, 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就必须注重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1) 建立建全体系, 明确人员职责。

在应急预案制订过程中, 首先应考虑组织体系的建立问题。第一, 指挥机构应该精干高效, 人员不益多, 避免多头指挥, 出现下级人员执行难的问题;第二, 监理、监测、安全保卫及后勤保障人员应职责明确, 按职分级负责。

2) 明确就位时间, 确保自身安全。

人员是保证突发事件得到迅速遏制, 及时处置的最关键因素。在预案中应明确指出各类人员进入现场的具体时间, 有条件的单位装护具应随车携带, 以保证突发事件及时高效处理, 并确保现场处置人员的生命安全。

3) 装备准确可靠, 指挥动态高效。

装备是应急事件中最主要的保证。只有有了准确可靠的装备, 才能使各级人员在最短时间内了解事态的发展情况, 使指挥人员作到心中有数, 配合人员心中有底。预案的制订是为了在发生环境污染事件时有章可寻, 但也不能墨守成规, 要灵活机智, 动态高效, 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 发挥各级应急人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体现在预案中的内容必须全面、详实、准确。

3 加强横向协调和潜在环境危险防范

3.1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应注重与相关部门协调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应急预案应把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协调放在重要位置, 减少因相关部门不知情、不配合, 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某化工厂一套生产装置发生爆炸后, 正是上下班高峰期, 交警不知情, 不给绿色通道;消防部门不知情只管灭火, 不管污水的去向;企业更是不让环保部门的人员进入第一现场, 这对污染事件的处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与相关部门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如:加强与当地政府联系, 及时准确地通报情况, 避免因群众不知情误食误饮造身体伤害, 或因城市供水短缺造成恐慌;加强与当地公安部门联系, 通过通报污染物的扩散范围来确定周边群众避险和疏散的应急措施;加强与消防部门的联系, 防止灭火和洗消用水渗入地下、进入雨水管网或直接进入大江大河;加强与医疗卫生部门的联系, 通报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 以便受害群众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对症的治疗。

3.2 相关化工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应急预案中应对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建立详细档案

凡是在生产和科学研究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及科研机构, 要对相关危险化学品建立详细的技术档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其中应包括:原料、半成品、成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检测实验方法;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及有效救治办法;可能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4 内容应详实、易懂、直观

预案的制订应达到非本行业人员能看会用的目的, 对有毒有害物质多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称;完整地体现可能发生的情况及应对措施, 包括可能发生危险的装置的名称、方位、报警方式、最有效的自救方法等;表达要图文并貌, 简明扼要, 做到外行一看就懂, 一学就会;标志标识要直观、可靠、通用, 多点布设, 建立与安全检查同步的巡察制度, 防止缺失。如遇预案涉及人员离岗或企业情况发生变化, 应及时对预案进行补充修订。

5 加大预案的学习和宣传力度, 保障群众知情权

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环保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让现场操作人员了解在发生紧急环境事件后该干什么?怎么干?让防范区内的群众知道应防什么?怎么防?要想绝对保障群众的知情权, 就要从预案的制订入手, 把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进行详细表述, 防止个别企业在发生紧急事件后为了逃避责任, 瞒报、漏报或者不报的情况发生。

6 进行实地演练, 增强相关人员防止事故和紧急避险意识

预案的制订在于应用, 绝不能让预案成为“机关文件”、“存留档案”、“官场预案”。预案的制订只是为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做好了前期准备, 若要真正使其发挥作用、派上用场, 还需要进行实地演练。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要突出真实、高效两个特点。首先, 演练要公开, 要充分保障群众的监督权和知情权。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要做到演练过程透明, 群众能够对号入座。领导要能够对现场人员、装备进行合理调配使用。演练中对关键环节、重点部位要尤为关注, 以检验应急人员应变能力、装备可靠程度、通信畅通情况及各部门协调情况等。其次, 演练还应充分考虑如何保证社会安定, 如何及时有序地疏散群众, 如何与友邦和相邻地区互通信息, 如何保障群众的衣、食、住、行, 如何进行现场抢救、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如果发现存在不足, 要及时完善调整, 并建立定期演练机制, 真正打造出一个实用性强、适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来。

参考文献

[1]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

[2]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第四版) .

[3]建议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培训教材.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篇8

关键词:钢铁工业;危险源;应急监测

1 前言

天津市钢铁工业的发展已有60年的历史, 是我国钢铁产品重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已形成国内最大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 拥有在国际处于先进地位的大型烧结机、大型高炉、大吨位超高功率电炉、精炼炉、大吨位转炉等设备, 然而大批先进工艺和大型设备使用, 也造成环境污染因子种类繁多, 污染物排放量剧增。虽然各大型钢铁企业均安装了环保净化设备, 然而一旦设备发生故障或安全事故, 就可能造成大量污染物外泄, 对周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为了更快更好的应对钢铁工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及时开展现场监测, 第一时间掌握事故信息及污染情况, 为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最大限度的保护企业周边环境, 开展钢铁工业应急监测技术预案编制工作意义重大。

2 生产工艺

钢铁工业的生产工艺复杂, 目前全球钢铁工业主要有两种工艺路线, 一种是“联合”法, 另一种为电弧炉法, 前者常称为“长流程”, 后者常称“短流程”:钢铁工业长流程主要应用高炉炼铁技术, 由于此技术具有经济指标好, 工艺简单, 生产量大, 生产效率高, 能耗低等优点, 因此长流程工艺的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绝大部分。长流程工艺主要包括炼焦、烧结、高炉冶炼、转炉冶炼、连铸、轧钢等工段。短流程根据原料可分为两种:一类是铁矿石经直接熔融还原后。采用电炉或转炉炼钢, 主要特点在于铁矿石原料不经烧结、球团处理, 没有高炉炼铁生产流程;另一类以废钢为原料, 由电炉熔化冶炼后, 进入下一步工序, 也没有高炉炼铁环节, 有时为了提高效率, 会在电炉冶炼中也采取兑加铁水的工艺。

3 钢铁工业主要风险源分析

钢铁工业中主要的风险源焦化工序的主要危险物焦炉煤气、高炉煤气及产品荒煤气:具有物质具有较大的毒性, 且易燃易爆;烧结工序、高炉炼铁工序、转炉冶炼工序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性, 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肺泡, 迅速被吸收进入血液, 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 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 使人体缺氧中毒;除此之外, 高炉炼铁工序、转炉冶炼工序会产生一定量的氢气, 氢气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 仅在高浓度时, 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 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氢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遇热或明火即会发生爆炸。氢气比空气轻, 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 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 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还可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4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分析

4.1 事故类型

4.1.1 大气污染事故

钢铁工业中很多设备都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运行, 存在着突发性污染事故的风险, 一旦反生事故, 大量的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将快速扩散至空气中, 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因此, 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 必须对污染物类型、强度及影响范围通过应急监测进行判定, 为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处置提供有力保障。

4.1.2 水污染事故

钢铁工业焦化工艺段在生产、贮运、装卸过程中, 存在着泄露或爆炸事故的隐患, 一旦发生事故, 将造成大量原料、产品损失、大量的含有危险化学品的污水排放, 导致水体的污染;同时一些企业如果违法偷排将废水排入周围的地表水体也, 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4.2 污染途径分类

污染途径主要分为直接污染和次生/伴生污染:直接污染主要由物料泄露引发, 这类事故通常的起因是设备 (包括管线、阀门或其它设施) 出现故障或操作失误、仪表失灵等, 使易燃或可燃物料泄漏, 弥散在空气中, 此时的直接危险是有毒物质的扩散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事故发生后, 通常采取切断泄漏源、切断火源, 隔离泄漏场所的措施, 通过适当方式合理通风, 加速有害物质的扩散, 降低泄漏点的浓度, 避免引起爆炸。对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边沟等限制性空气应采取覆盖或用吸收剂吸收等措施, 防止泄漏的物料进入, 引发连锁性爆炸;次生/伴生污染主要是指在焦化工艺段内化工生产阶段危险化学品的爆炸或遭遇火灾会产生新的的污染物;此外火灾事故严重而措施不当时, 可能引起爆炸等连锁效应, 从而引起重叠事故。

5 应急事故的监测布点及人员防护

5.1 大气环境污染事故

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主要根据应急事故的类型, 结合当时气象条件, 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设立监测点进行采样, 在事故周边环境保护敏感点必须设置采样点采样。钢铁工业的大部分事故主要为煤气泄漏, 为确保监测人员的人身安全, 采样点应在事故现场的最外围, 配合相关部门监测泄漏到大气的污染物浓度。

5.2 水环境污染事故

水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主要结合事故单位排水走向, 周边河道分布情况, 确定布点采样, 主要可在应急事故池或监控池内、泵站进出口、事故收纳水体这三处设置监测点位。

5.3 人员防护

在钢铁工业发生的环境应急事故中, 需要对一氧化碳、氢气、甲烷、苯系物、氰化物等进行监测, 这些物质不仅毒性很大, 还有可能会造成人员的窒息, 因此监测人员应配置正压呼吸器、防化服等防护设备, 并应听从安全、消防部门的命令, 决不可擅自进入区域进行监测, 待确认监测地点安全后, 再进行监测。

6 结论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篇9

1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1.1 对应急监测提出的基本要求

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备突然性、公共性、无预兆性、复杂性等特点, 因此应急监测要在及时了解事故发展状况的基础上, 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遏制事故的发展, 将事故的危害降到最小。基于此, 笔者以为突发环境事故应急监测的基本要求必须具备以下特性:

1) 及时性。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殊性, 其带来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 任何的延误都可能使该事故更加恶化, 这对监测工作的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该类事故的特点, 监测人员必须及时有效的展开工作, 并根据事故基本情况采取及时有效的应急数据, 并将其作为事故处理的根本依据。2) 准确性。对环境监测的数据是事故处理措施制定的重要依据, 具有非常主要的作用, 因此, 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以对事故的特征进行正确的显示, 以便制定合理的措施。3) 代表性。突发性环境事故具有复杂性, 在极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实现广泛的布点, 所以检测人员在进行检测时, 要尽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监测, 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以便对事故作出科学准确的分析, 减少事故应急监测人员过多的无用功。

1.2 对应急监测提出的特殊要求

环境污染突发事故其污染程度及污染范围往往具有较强的时空性, 因此, 必须对污染的地区和范围进行实际的快速监控, 才能对污染的状况和程度做出正确的判断, 制定的应急措施才能得以有效的实施。因此,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具有特殊应急要求。

1) 对时间尺度的要求。突发环境污染整个事故发生、发展以及后期的恢复过程中, 均要求应急监测具备快速及时性。2) 对空间范围的要求。因突发性环境事故所发生的形式无法预计, 即便是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事故的发展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监测时, 一定要充分把握其空间范围的要求。3) 分析方法的要求及应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具有不稳定性, 在选择分析方法时, 要选择能够迅速判断污染种类、污染浓度以及污染范围的方法, 且选择的方法最好具备快速扫描的功能, 以便更好的对其进行把握。4) 对监测仪器的要求。要求监测仪器必须轻便且易于移动和携带, 能够满足对不同地点随时随地的监测;如果条件具备尽量选择不需电源的仪器;实际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简易检测器材尽量选用成本低、价格优惠的, 以进一步的推广。

1.3 应急监测的任务

1) 准确有效的反应出事故的基本特征。结合应急监测结果, 必须能够科学的对突发事故作出初步分析, 对事故中的污染物释放量、污染物形态及其浓度, 污染物的扩散速率、被污染的的范围、污染物的性质和特点等要有基本的材料进行反应。2) 提供信息源。要对引发事故的污染源进行准确的判断, 往往需要办公室实验分析, 因此, 现场监测主要为实验室进行科学分析提供基本的数据源, 如数据采样范围、数据采样方法及分析方法等, 为实验分析提供依据。3) 掌握事故的态势。现场监测要对事故的发展态势进行跟踪监测, 及时的将事故的发展、对各种造成的可能影响和事故的后期影响报告给相关部门, 以便根据事故的态势和发展状况对事故进行有效的措施改进及修正。4) 数据信息的提供。突发性环境事故通常会带来较为严重的后果, 为此, 有效的对事故进行应急减轻污染现象的重要途径, 而初步的检测结果则是进行应急处理措施的根本依据, 或者将将事故的信息充分的提供给决策者, 尽量将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小。因此, 应急监测数据和相关信息的高度准确性和可靠性, 关系到决策的制定, 要随监测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2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

应急监测预案是做爱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的前提, 预案对污染物的类型和污染状况的正确判断, 是进行事故处理、制定措施的依据, 应该说预案为突发性环境污染管理工作提前做好了准备。

一个规范的、可操作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检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 事故基本情况

1) 区域状况。要对危险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功能区和气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对危险源周边500至1000米范围内的单位和人数进行确认, 并绘制相应的示意图。2) 危险源状况。要对事故进行处理, 首先要对危险源的情况进行掌握, 以便从根本上切断危险的扩散。对危险源的投建时间、状况等进行调查, 确定面积和人数;确认正常情况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对危险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 列出危险品的生产、储存、使用情况, 对危险品的形态、数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无毒性等进行详细的记录, 以便针对危险源本身之地更好的措施。

2.2 潜在危险性的科学评估

对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可能原因、形式、影响范围等一些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 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

2.3 制定应急监测方案

1) 确定应急保护目标以及应急防护范围。根据事故发生中危险源所处的区域以及事故本身所具备的性质来划定防护的范围, 同时明确应急监测过程中的保护目标。2) 应急监测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事故进行鉴定来判断其所属性质, 并根据其基本性质来对环境要素、应急监测项目及方法等进行详细论述。根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特点, 可以采用操作简单、成本低廉、可随时随地测试的应急监测方法。3) 环境标准。应急预案在编制时需要制定应急监测快报, 对事故对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 因此, 预案要包括相应的环境标准。4) 应急监测程序。根据不同的地区和事故的不同类型制定与之相符的应急监测程序。

总而言之, 由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自身所具备的难防、难治、难控的特点, 必须根据其特点和应急监测需要来制定相应的事故预案, 以此来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 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解决做好充分准备。

摘要:分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我们可知其具备突然性、公共性、无预兆性、复杂性等特点, 因此要想制定可行的预案, 必须结合其特点及应急监测需要来制定, 以此来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企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要点解析 篇10

重视建立全覆盖的应急预案体系并及时修订预案, 在应对生产安全事故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其意义重大;预案可以科学规范事故应对处置工作, 以便形成精简、统一、高效和协调的事故应急处置体制机制, 可以合理配置应对事故的相关资源, 通过事先合理规划、储备和管理各类应急资源, 在事故发生时, 保证资源尽快投入使用, 可以提高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为准确研判事故的规模、性质、程度并合理决策应对措施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从而减轻其危害程度。

1 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

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包括成立编制工作组织、 收集相关资料、风险分析评估、应急能力评估、编制、评审六大步骤。

首先要成立预案编制工作组织, 组织的领导者应是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 成员应是相关部门负责人、重点岗位的员工以及有特长懂技术的工程师或技术人员;组织成立后要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收集相关资料是编制预案的前提和基础, 是绝对不能缺少或省略的。 收集的资料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同行业企业事故案例分析、本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资料、周边环境影响等内容。

对本企业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 确定本企业的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及后果、可能产生的次生或衍生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 形成分析报告后作为预案编制的基础依据。

对本企业应急队伍、应急装备、应急物资等应急资源进行客观、真实地分析、评估, 根据评估结果, 完善不足之处。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 依据风险和应急能力评估结果编制应急预案。 编制应急预案应注重可操作性, 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 使所有与事故有关的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 预案还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 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 应组织评审, 中小型企业可以由企业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内部评审, 大中型企业可以聘请专家进行评审, 评审合格后, 由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签发、实施并进行备案。

2 应急预案的体系内容

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企业可以根据本单位的管理体系、规模、危险源的性质、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确定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风险因素单一的小微型企业可以只编写现场处置方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 主要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工作原则、事故风险描述、组织机构及职责、预警及信息报告、响应响应、信息公开、后期处置、保障措施、预案的培训、演练及修订等。

专项应急预案是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事故, 或者针对重要生产设施、重大危险源、重大活动等内容而定制的预案, 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处置程序、处置措施等内容。

现场处置方案是根据不同事故类型, 针对具体的场所、装置或设施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 主要包括事故风险分析、应急工作职责、应急处置、注意事项等内容;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岗位操作规程以及危险性控制措施, 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及安全管理等专业人员共同编制现场处置方案。

3 应急预案的必备附件

一个体系完备的应急预案还应该附有一些必要的附件, 如:应急工作中需要联系的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 应急预案所涉及的主要物资和装备清单, 重要防护目标、危险源一览表及分布图, 应急指挥部位置及救援队伍行动路线, 疏散路线、警戒范围、重要地点的平面布置图纸, 救援力量的分布图纸等。

4 应急预案的格式

应急预案应制作封面, 注明预案编号、版本号、单位名称、颁布日期等内容;制作批准页, 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或分管负责人批准发布;制作目次, 用序号标明顺序及页码。 应急预案要采用A4 版面印刷, 活页装订。

参考文献

[1]胡福静.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要点[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6, 4.

[2]蔡冠华, 黎伟.美国应急预案体系研究及对我国的标准化建议[J].质量与标准化, 2013, 7.

[3]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GB/T29639-2013.

上一篇:选择根据下一篇:阿替洛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