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共产党的

2024-06-23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精选十篇)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 篇1

随着国外动画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些中国特有的素材和历史都被国外拿过去进行了制作。例如日本的《三国志》游戏, 就是把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当做游戏的历史背景。韩国的科幻电影《龙之战争》, 就是把中国图腾龙的形象运用到了电影中。还有美国的《功夫熊猫》就是把中国的国宝熊猫, 作为影片的主角形象。通过这些我们能够感觉到, 由于中国动画事业的落后, 我们没有能力制作的一些东西被国外的一些动画公司制作了, 我们应该感到失落和耻辱, 所以我们必须要大力的发展中国的动画事业。

随着科技的发展, 动画事业已经不单单局限于动画片的制作了, 游戏的制作也成为了动画事业的一个分支。网络游戏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爱戴, 不计其数的钱被他们花在了点卡和购买装备上。然而网络游戏的最终收益者是谁呢?游戏代理商是通过代理游戏的形式来进行游戏的运营的, 它每年不仅要给游戏制作商固定的游戏代理费, 而且如果游戏运营成功, 还要给游戏制作商一定比例的分红。例如2001年中国的盛大公司通过代理韩国Actoz公司签约获得的《传奇》游戏的运营权。每年要给韩国的公司上百万美元的代理费。这不过只是网络游戏在中国的开始。2009年美国暴雪公司出版的《魔兽世界》在和九城合同期满后和网易公司以每3年代理费约为2.146亿美元。2004年九城签署四年期代理约为5000万美元, 网易支付的价格几乎是九城的四倍以上。从《魔兽世界》这一款游戏我们可以看到, 中国每年在一款游戏上就要给国外7000万美元。打开www.17173.com (这是一个专门介绍网络游戏的网址) 里面的外国游戏要占80%以上, 也就是说中国每年要付给国外的游戏代理费用大概是几十个亿美元, 甚至更多。所以中国只有大力发展动画事业才能抑制这种每年大量的资金流入国外。

只有大力的发展动画事业才能够追上国外一些动画事业发达的国家的动画制作水平;只有大力的发展动画事业才能抵制新时代的文化侵略;只有大力的发展动画事业才能抑制每年大量的资金流入国外, 增加自己国内的动画行业的收入。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动画片的创作、生产和动画产业的繁荣发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2004年出台了一个政策, 即《关于促进国产影视动画发展的若干意见》, 制定了很多促进动画片生产和动画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这其中包括扩大电视动画片播出平台和电影放映。中国文联党组书记赵实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说:“从2005年到今年为止, 广电总局向全国各地电视台推荐了83部最优秀的电视动画片。同时在全国组建了3个动画频道, 还有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电影频道的少儿栏目, 都在播出动画片。此外, 各地还有31个省电视台、300多个市一级的电视台都有少儿栏目, 都在播出优秀的动画片。广电总局和浙江省政府、杭州市政府还创办了中国国际动漫节, 今年已经举办第三届了, 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动画专业、动画企业、动画人才和教学人员来参加这个动画节。”

这些措施使得我国动画片的产量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例如2003年每年只能生产1.2万分钟的电视动画片, 到2005年就能生产4万多分钟了, 去年生产到8万多分钟, 今年可望达到10万分钟的电视动画片。去年的电影动画片达到了10部, 以前一年也就是1-2部, 所以有大批优秀的、健康向上的、丰富多彩的动画片能够奉献给青少年儿童们。

正因如此, 文化部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文化部原创动漫扶持计划 (2009) 》,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扶持动漫产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公布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少儿精品发展专项资金及国产动画发展专项资金”。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首次将动漫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之一。中国动漫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在国家的扶持下, 近几年中国的动画不仅有了量的增加, 而且更有了一个质的突破。涌出了许多优秀的动画片, 例如《喜羊羊与灰太狼》《虹猫蓝兔》《熊出没》这些片子不仅受到的小朋友的喜爱也得到了一些大朋友的肯定。

正是看好动漫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 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系列优惠政策, 对动漫产业发展在用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 将其纳入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版图。就在文博会召开前夕, 北京又针对动漫与游戏发布了两项政策。业界专家表示, 当前我国对动漫产业的扶持政策力度确实很大, 企业家一定要重视、用好。动漫产业中的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不多, 把政策落实好, 使这些扶持基金落到民营企业手中非常重要。另外还建议, 中小企业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优势, 不要什么都做, 大家可以强强联合, 组成联盟, 以降低成本, 实现双赢。

有些人会想到, 针对国家的各种扶持政策, 有些商人就浑水摸鱼起来, 每年都依靠着一些垃圾片子来骗取政府的扶持基金, 这不会影响动画事业的发展吗?

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必然会有许多人是奔着国家的钱才来发展动画事业的, 随着动画事业的发展必然会显示出这种良莠不齐, 但是一旦几年后国家的扶持政策不在是这么强了, 或者是停止扶持了。那些挂着羊头卖狗肉的必然会遭到淘汰, 能够存活下来的必然是一些优秀的动画公司。只有这些公司才能够真正的促进中国动画事业的发展。

摘要:我国只有大力的发展动画事业才能够追上国外一些动画事业发达的国家的动画制作水平;只有大力发展动画事业才能抵制新时代的文化侵略;只有大力发展动画事业才能抑制每年大量的资金流入国外, 增加自己国内的动画行业的收入。中国对动画事业的一些扶持政策, 在国家的扶持政策下动画事业的一些发展。

关于中国共产党腐败问题的思考 篇2

腐败问题每一个国家都会有,都会被其困扰,我国也不例外。自从市场经济在中国实行以来,由于没能有选择地吸取它的长处,而是不加区分地全面推开,于是,市场经济中的若干消极的东西也被一古脑儿的接受下来,甚至于当成至宝来效仿,同时大搞与国际接轨,不论是该接轨的还是不该接轨的,一概照办。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互助渐渐地被冷冰冰的金钱交易所取代,生产劳动,以前是为国家为全社会创造财富,奉献是献给了大家,而现在,生产劳动成了与私营业主交换货币的前提,斤斤计较成了人们必须拥有的品质,渐渐地金钱和物质利益成了人们普遍追逐的目标,功利主义逐步取代了共产主义,自觉奉献精神在生产劳动领域失去了大部份的市场。社会道德渐渐地出现倒退,这种道德的普遍下滑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取向,一种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人生追求,从而在社会上逐渐形成惯性,为所有具备条件的人实现腐败创造了条件,并且确实使相当一部份人实现了腐败,在一定程度上使腐败出现了漫延和加重的趋势。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因素,绪如规章制度欠缺和教育制度的因素,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因素,等等,但这些都不能算是主要的原因,因为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它只能从外部环境着手被动地限制人们的贪欲,它们在贪欲的能动性面前始终处于滞后的位置,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是一个极好的解释。总得来说,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加重趋势,表明人们的道德发生了下滑,而这又表明人们的社会存在出现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腐败加重的根本原因。

腐败问题我们都常常听说,也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那腐败到底有什么危害呢? 一是“害党”,腐败践踏党的先进性。腐败轻则损害党的形象,重则导致“党亡政息”,使党丧失执政地位,这在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中已经得到证实。党的先进性、奋斗纲领和崇高宗旨,是通过一个个党员干部的模范言行和优良作风表现出来的,而腐败分子及其腐败行为践踏党的纲领,亵渎党的宗旨,沾污党的形象,腐蚀党的肌体。如果党的性质和宗旨规定的是一套,某些党员干部的行为是另一套,执政党就会丧失民心,走向衰亡。可见,反腐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绝非危言耸听。

二是“害民”,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腐败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许多贪官飞扬跋扈,一手遮天,说一不二,践踏民主,压制群众,犹如“土皇帝”,千方百计把党的民主集中制变为个人专制,对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构成极大威胁,侵害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特别是损害广大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我们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执政的,如果不能赢得民心,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就会成为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将无从谈起

三是“害国”,腐败破坏社会稳定。腐败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削弱党和政府的凝聚力,使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离心离德,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纷争,进而引发**,乃至四分五裂。

四是“害家”,腐败导致民生凋敝。腐败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加速器,贪官权力寻租,官商勾结,狼狈为奸,互利共赢,结成利益同盟,导致权贵阶层和不法富豪不当得利,一夜暴富,而普通劳动者由于收入减少,则陷入贫困,家徒四壁,从而导致民不聊生,一些人心理失衡,给社会安定造成隐患。腐败分子以权谋私,权力进入市场,直接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倘若任其滋生蔓延,必将严重扰乱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导致国家经济的崩溃,民生凋敝。

五是“害己”,腐败危害贪官自身。纵观古今,绝大多数贪官都没有好下场,贪官再狡猾也躲不过人民的眼睛。文强的临刑绝唱“苍天有眼知善恶,天堂地狱一念间”,讲得正是这种道理。

腐败问题在社会越来越猖獗,对我们的国家危害极大,也深深伤到了我们人民群众的最广大的利益,所以我们采取一定的措施去遏制这种情况的发生,下面我浅谈一下反腐的可能措施。

第一,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做为权力制约权力最重要的补充,应该是在原有的权力体系之外,再通过公众舆论、新闻媒介对人民代表大会、各级政府、及其它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制约。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舆论和新闻媒介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新闻媒介既能反映公众舆论,也能影响公众舆论,而公众舆论对选民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上到总统、首相、下到一般政府工作人员,对此都不敢掉以轻心,这种监督制约几乎是无所不在,其实质是人民群众对当权者制约的外化和扩大化,是利用权力体系之外的整个社会力量对整个权力体系的全面监督制约。我们应该借鉴这种做法,逐步建立起通过公从舆论和新闻媒介对当权者进行监督制约的机制。

第二,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精干的反腐败机构,有效地预防、监督、查处和惩罚腐败行为。反腐败是一场十分艰巨的斗争,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的国家和地区,尤其需要这样一个强有力的反腐败机构来具体的贯彻落实反腐败的各项措施,否则,各级领导人决心再大,也难以做到令行禁止。在我国目前这种反腐败的特殊时期,完全有必要建立一个类似于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香港廉政公署的专门机构,让其担当起反腐败的重任。

第三,财产申报。完善的申报制度可以使专门监督机构和社会公众对公职人员的廉政状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腐败分子。当然,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还需要采取一些配套措施,比如科学的财产评估制度、银行存款实名制度、公务员行为规范等。

第四,道德规范制度化。从古今中外的经验看,这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仅仅有各级党和政府领导人的示范作用,有著名企业家、体育名星、艺术名星的带头作用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强制性措施,否则,崇尚奢侈,诱发腐败的社会风气难以根本扭转。这种制度化的道德约束,不仅起到了防微杜渐的警戒作用,而且最大限度地堵塞了法律所力所不及的各种制度上的漏洞。

对于腐败问题,我们厌之恶之,恨不得除之而后快,但是反腐是一个长期而且艰难的过程,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呢?首先,我们必须要知道反腐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到这场“战争”之中,其次,我们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党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明确自己的立场,最后,我们要做好反腐过程辛苦的准备,相信自己一定会在这场战役中取得胜利。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 篇3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2-0093-02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这一重大战略。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十分重视教育公平的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奋斗的目标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一、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的来源

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其中最直接的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主义的公平理论也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第一次把公平观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公平观。教育公平问题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延伸,也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具体表现。

二、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公平问题上的艰苦探索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对策,对教育公平问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一) 关于受教育的群体

受教育群体的广泛性是衡量一个社会教育公平程度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国家的受教育群体只限于小部分民众,则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出发,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认识到教育对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提倡要实现平民教育。在当时的社会,能够享有受教育权利的主要是社会的上层人物。平民教育的提出,为教育活动开辟了由社会上层移至社会下层的路径。受教育的群体也由之前狭隘的社会上层扩展到普通的人民大众,对教育的普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急需各方面的知识人才,尤其是具备劳动技能的专门人才。在这之前,工人农民群众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终于翻身做主人,开始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工农群众的教育问题,确定了“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把工农群众的扫盲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把教育群体的侧重点放在工农群众的身上,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工农群众被排斥在教育之外的状况。

文革时期,中国各项事业遭到重大破坏,教育事业也遭到严重破坏。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复出,首先对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并全面恢复教学秩序。其中一件大事就是恢复高考制度,从而使符合条件的知识青年都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这是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公平方面最突出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得到更好的发展,受教育的群体范围更广。中国共产党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大力实施科教育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通过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和普及,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真正做到了教育的全民化。

事实证明,新中国成立至今,随着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探索,全民化教育发展不断加快。

(二)关于教育公平的理念

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公平追求探索的理念也在不断发展,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早期,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倡导的是西方民主思想宣传的平民教育观。这种平民教育观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科学”、“民主”精神,倡导把新知识、新思想传播到一般民众中去,提倡教育平等,保障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理念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关于教育公平的思想。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初期的平民教育思想,把平民教育发展为工农教育。中国共产党从当时的工农劳苦大众的立场出发,维护他们的受教育权利。工农群众及其子女享有受教育的优先权,使工人、农民的教育地位得到提高。工农教育理念是通过群众路线的形式来扩大受教育群体,普及教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工农教育,对文化教育系统进行控制和改造,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重点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当时的教育部党组书记钱俊瑞就明确指出教育的中心方针就是为工农服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农教育理念更深化了工农群体受教育的重要性。

文革之后,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尤其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科学发展的指导下,“以人为本”的教育公平理念也逐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回归到人的身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人放在教育活动的第一位,充分重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教育公平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关于教育的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因此,丰富的教育形式对于教育公平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我国的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培养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人才,这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艰苦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不是执政党,没有决定国家教育形式的能力,因此,她通过一些有效的渠道和方式来实现新思想的传播和教育,如演讲、出版进步书籍报刊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和革命思想,还通过开办工人夜校、补习学校等组织对工人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为更好地为长期抗战作准备,中国共产党通过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等教育形式来发展民众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了更多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基础上将教育分类别、分层次进行,如从普通教育到专业教育,从成人教育到正规教育等,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打下了夯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国家领导权,能更好地发展国家的教育事业,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形式的教育,把教育公平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颁布新的学制,使工农子女通过基础教育的形式保证其受教育权利;青年和成年人通过补习教育继续学习专门的科学技术;通过工农速成中学、工农文化补习学校、机关干部业余学习活动、工农业余教育等形式提高工农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平。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在原有的基础上把我国的教育事业推进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地位,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使中国人民享有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通过义务教育的形式保护全国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通过职业教育的形式使人人都能享受教育权和掌握知识技能,这是实现全面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高等教育的形式为社会造就更多高素质人才,提高教育的质量。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公平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在对教育公平的探索中走过了一段艰苦曲折的过程。

三、中国共产党在教育公平方面的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公平的发展道路中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正确把握了当今的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教育公平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公平思想,有力了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公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扩大受教育群体,实现全民教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倡导平民教育,平民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就是全民教育。如今,我国通过义务教育,使全国的适龄儿童都免费享有受教育的机会。现在,不仅全体中国人民都有资格享受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国家还把受教育当做人们的义务强制执行。

(二)制定教育法律,保障教育公平

为了适应教育公平的发展及保障人民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以往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教育发展的法律机制。以《宪法》为基础,以《教育法》为主体,以《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200多项专门法规和130多项地方法规政策为支撑的教育法律体系,为我国教育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三)丰富教育形式,形成终身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国民教育体系日趋成熟,终身教育体系也逐步建立,教育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法制教育等各种各样的教育形式,不仅充分保障人民的受教育权利,也为人民提供内容丰富的教育,为更多人的发展提供服务。这不仅对实现教育公平产生积极作用,也为我国发展提供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有利于社会发展。

教育公平是一个理想,也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是可以实现的。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保持着对教育公平不懈追求的理念,我们有信心克服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冯惠敏. 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思想研究[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66-70.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06-10-19(1).

[3]朱磊. 中国共产党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07.10-31.

[4]胡坤华,余国源. 试论教育公平的实践策略[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57.

[5]郭新和. 促进中国教育公平论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06-208.

[责任编辑:刘凤华]

关于中国歌剧的相关思考 篇4

从“五四”以来歌剧随着西方音乐文化传入中国之日起,就有相当的一些音乐家开始在这个领域进行认真的探索。中国歌剧的第一次高潮出现于40年代。在延安兴起的“秧歌运动”中,产生了 《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秧歌剧,到1945年则产生了中国歌剧的第一座里程碑——《白毛女》。在1959年建国十年期间涌现了一些更为成熟和更有影响的歌剧新作。如《洪湖赤卫队》、《春雷》、《红珊瑚》、《江姐》、《阿依古丽》等。至此,中国歌剧的第二次高潮出现了。其中《洪湖赤卫队》和《江姐》被誉为当代歌剧高潮期中的双璧,不少选段传唱全国,歌剧一时成为听众注意的焦点,兴旺的景象为中国歌剧史上所少见。然而,中国歌剧所经历的辉煌历程,却因 “文革”而陷入低谷。它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创作演出与上演率、上座率形成巨大反差,观众大量流失,制作成本居高不下, 歌剧的内外部生存环境日益严峻。

二、中国歌剧市场低迷的原因

(一)客观环境

首先是历史的和社会的原因所造成的中国歌剧演出的商业性, 导致了中国歌剧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这种性质愈演愈烈。90年代以来,歌剧的制作成本直线窜升。一部投资很大的歌剧作品,演上几场便束之高阁,甚至就此销声匿迹。中国歌剧所具有的商业性致使其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大大降低。

其次,就是当今社会的“人”的问题。过去的人们,很习惯于到剧场、影院去欣赏艺术。而当今社会吸引人们的东西太多,人们足不出户便可通过电视、电脑网络纵览世界,这种快捷、方便、自由随意的欣赏方式,替代或压倒了过去人们单一到剧场、影院的欣赏方式。同时,欣赏方式的变化既影响着人们的欣赏内容,也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歌剧中某些曾使观众激动不已的动人场面,都已时过境迁、风光不再。人们对歌剧艺术的欣赏已经从热情转化为一种习惯了。

(二)事物自身的规律

歌剧艺术总要以一定的歌剧文学剧本为基础。在中国歌剧的两次高潮中所涌现出的作品,虽不敢说是尽善尽美,但其素材多数都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而我们今天的歌剧创作,其剧本质量低下,缺乏新意,过于注重自我,过于注重经济利益,更加不敢去触碰社会所关心的焦点问题,因此便无法激起观众的浓厚兴趣。

从歌剧艺术中的音乐元素来说。中国的一些歌剧作曲家常会忽略了歌剧形象的综合性质,以为塑造歌剧形象主要是剧作家的任务,往往在冲突中塑造形象时轻视了音乐的力量。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歌剧综合形象的感染力。

歌剧艺术是直接诉诸观众视听感觉而又需要观众的想象力补充创造的艺术。而在一些中国歌剧作品中,却存在着抒情性唱段过多过滥的情况。过多过滥的唱段会导致在剧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突出、情节场面的动人性等方面的水平大为降低,从而削弱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可欣赏性。非但不能感动观众,反而会大大削弱了观众的兴趣和参与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中国歌剧音乐的创作队伍中,中青年作曲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他们在古典的或是近现代的音乐创作技法方面的能力我们无可厚非,只是他们未深入现实生活、深入民间,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的挖掘、加工、提炼又怎么能创造出的既有原声性又有时代感,还能反映人民心声的好的作品呢?

三、中国的歌剧的潜能

(一)中国在几千年的音乐发展中所积淀下来的传统音乐的精华是中国歌剧艺术再生的一方沃土。我们可以发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贴近中国人的生活,充分利用我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对其进行加工创造,是中国歌剧艺术重获新生的重要条件。

(二)从近二十年来的歌剧实践我们要明确,农村是一片等待中国歌剧开发耕耘的肥沃土地,也是一个带有巨大潜力的大市场。 当代歌剧如何面向农民、如何开辟农村文化市场这一战略命题为中国歌剧展现出了一个更广的生存发展空间。

(三)中国歌剧在历史上曾掀起过两次高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今在社会上有较影响;当年的“歌剧迷”仍然深深地热爱着中国歌剧,而新一代的“歌剧迷”迅猛发展。中国的歌剧市场相对来说还是很大的。

(四)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步步深入,中外歌剧艺术的交流也越加频繁。欧洲经典歌剧在我国的演出也日渐其多,而中国赴欧美观摩、访问、考察、参赛的艺术家也与同俱增。所有这些都为中国新时期的歌剧创作、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一手资料。

四、结语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 篇5

回想工作之初,接受党的教育的第一课,应该是全心投入完成党支部书记安排的演讲任务的过程。那是一次以“党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在准备演讲稿的过程中,我一次次将关注的目光和深情的笔触投向身边的共产党员,并一次次地受到震撼、受到鞭策。比赛中,我以《党的光辉照我心》为题,热情讴歌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真情抒发自己对共产党人的无比崇敬之情。比赛结束后,我有幸被选派参加上级党组织举办的巡回演讲。演讲每到一处,站在庄严而神圣的演讲台上,列数身边的共产党员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在感染在场观众的同时,自己也为之深深地感动着。正是从这难忘的第一课开始,一个伟大的理想在我的心底萌生,那就是——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基于这样的理想信念,实际工作中,我时刻坚持以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几次在电气设备巡检中发现缺陷,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为电气生产的安全稳定运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工作上的努力得到了党组织的高度认可,企业改制之后,领导安排我担负起车间团支部书记的重任。也就是在那一年,在党支部书记的关心和鼓励下,我终于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接受党组织考验的同时,我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制后,人员配置减少,很多工作都需要兼职。记得最多时我曾经同时肩负劳资员、团支部书记、宣传员、计生员、女工委员等多项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甚至经常会将工作带回家中。尽管如此,我却从没有半句怨言,而是尽职尽责地干好领导和同志们交办的每一项工作,为企业争得荣誉的同时也使自己在各方面的工作能力都得以很快提升。期间,我从一个对计算机、照相摄像及新闻写作都一知半解的“生手”锻炼成为一个可以得心应手熟练操作电脑、照相摄像器材的“多面手”,参与配合了企业erp上线、医疗改革、a级标准化分厂的创建等项工作,除间或有稿件见诸报端外,还先后多次参与qc、6s、标准量化管理的项目实施、片子制作及成果发布工作。2005年代表企业分别参加地区及省里的qc成果发布,还获得省优称号,展示了企业的良好形象。2004年《阳光总在风雨后》的征文还获得厂团委“我的璀璨,我的生活”征文二等奖,思想汇报《2008年关于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汇报》。2005年我所在支部被评为厂“红旗团支部”、2006年我也被荣幸地评为厂“十佳团支部书记”。

在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两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舟七号的载誉归来,如一曲曲华彩乐章,激情地奏响时代强音,成就着中国人民的百年夙愿。

在党的领导下,国有企业改革了取得显著成效。作为国家授权的投资管理机构和控股公司,中铝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通过新建、扩建、技术改造以及资产重组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链,公司成员单位从原来的12家扩大到34家;资产规模由成立之初的358亿元增至2007年底的2014亿元;主营业务由单一的铝扩大到了铝、铜、稀有稀土及相关有色金属,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氧化铝供应商和世界第三大电解铝供应商,整体实力位居世界铝工业前列。7月9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排行榜中,中铝公司以175.8亿美元营业收入名列476位。

我们中铝山西分公司作为中铝公司氧化铝产量最大的分公司,也在经历了达标达产、改制上市、减员增效、规模扩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之后,实现了科学和谐新发展,一步步成长为具有较高竞争能力的铝工业基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难忘2006年9月19日那一天,我追求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我骄傲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入党的日子,就是你的第二个生日……”——党支部书记的谆谆教诲,沉甸甸的让我时刻铭记在心。它让我不断告诫自己:共产主义事业是自己生命的又一次开始,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无愧于自己的追求,无愧于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

心中的梦想实现了,我没有停滞自己前进的脚步,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着、工作着,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对党组织的庄严承诺。2007年我被推选为团代表参加了中铝公司首届团代会,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在努力创造新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的时候,有幸切身感受了组织上对企业广大团员青年的关爱、支持、期待和重托,更加坚定了自己立足本职为企业发展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关于中国的女报 篇6

浙江人民出版社《新闻学简明词典》中国新闻事业栏目中写道:一八九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创刊,在上海出版的由“中国女学会”主办的《女学报》是近代第一份女报。主笔有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上海杜墅里女学堂的教子张蕴华等二十二人。是一张对开纸单面石印大张报纸。

《新闻学简明词典》也有《中国女报》词目,但它只注明是清末女革命家秋瑾主办的综合性妇女月刊,一九○七年一月二日(清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创刊于上海。

请协助我弄清那个说法对。

辽宁锦州华光电子管厂李鸿江

李鸿江同志:

您提出的问题,简复如下:

一,第一个参加办报活动的中国妇女是裘毓芳。裘字梅侣,江苏无锡人。一八九八年五月十一日《无锡白话报》在无锡创刊,她和叔父裘廷共同主持编务,并为该刊撰写了不少支持变法维新的稿件,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妇女新闻工作者。

二,第一个中国妇女的报纸,是一八九八年七月二十四日在上海西门外文元坊创刊的《女学报》。这份报纸是旬刊,每期出单面石印一大张。设有新闻、论说、征文等栏目。以提倡女学,宣传男女平等为宗旨。主办单位是中国女学会,参加编辑工作的先后有康同薇、李蕙仙等,前者是康有为的女儿,后者是梁启超的夫人,都是当时妇女界的知名人士。戊戌政变后停刊。

三,在此以后,上海还出版过一家同名的有影响的《女学报》。这份《女学报》创刊于一八九九年,初创时名为《女报》,不久停刊。一九○二年五月八日恢复出版。一九○三年二月二十七日以后才改名《女学报》,继续出版到同年十一月停刊。这份报纸的主编人陈撷芬,是著名的《苏报》主人陈范的女儿。因为附在《苏报》内印刷,因此在社会上也被称为“女苏报”。陈撷芬在《苏报》案爆发后,继续在国内外办报,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女新闻工作者。

四,一九○三至一九○七年这四年间,我国妇女在国内外创办的妇女报刊,举其大者,还有《岭南女学新报》(一九○三广州)、《妇孺报》(一九○四广州)、《女界灯学报》(一九○四佛山)、《女子世界》(一九○四上海)、《女子魂》(一九○四东京)、《北京女报》(一九○五北京)、《女镜报》(一九○五广州)、《中国新女界杂志》(一九○七东京)、《神州女报》(一九○七上海)等十三四种。其中,《女子世界》先后出版两年十七期,在国内有较大影响。

五,《中国女报》是一九○七年的春天在上海创刊的,社址在上海北四川路厚德里九十一号。主编人是秋瑾和陈伯平。以宣传民主革命和妇女解放为宗旨。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最有影响的妇女报刊。遗憾的是,它只出版过两期,第三期还没编好,就因为主持人被捕遇害,被迫停刊了。

根据以上所述,中国最早的妇女报纸应该是一八九八年创刊的《女学报》,而不是一九○七年才创刊的《中国女报》。中国青年出版社《祖国》一书关于“《中国女报》是中国第一张妇女的报纸”的提法(见该书246页),是不对的。在这个问题上,《新闻学简明辞典》的介绍,比较符合实际。但这部《辞典》把《中国女报》的创刊时间记为一九○七年一月二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则是错误的。根据北京大学收藏的《中国女报》的原件,她的创刊日期应是一九○七年一月十四日(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初一日)。

中国人民大学方汉奇

金市:关于中国大妈的理性分析 篇7

2013年5月,在华尔街大肆做空黄金、资本撤离黄金市场之际,中国大妈“挺身而出”疯狂买金,成为影响黄金价格的一股重要力量。随着金价不断走低,媒体不时有大妈们扫金导致亏损,甚至被人嘲笑的报道。

进入2014年,在全球经济弱势复苏、国际地缘政治不稳以及金融市场动荡的大背景下,黄金的避险价值再度显现,金价也触底回升,从最低点800美元每盎司涨至逾1300美元每盎司。在这波金价反弹行情中,不见了中国大妈的身影。但相比去年,她们其实更有理由出手购买黄金。

中国大妈们受到金融学知识、过往背景等因素所限,大都不敢投资金融衍生品(如黄金期货)等高风险标的,但面对着极低的活期存款利率,她们又迫切需要寻找好的投资品种、更高的投资回报。当黄金价格下跌看似足够多的时候,头脑灵活的大妈们就会一窝蜂冲向金店“抄底”,购买实物黄金。这充分显示出她们“跟随头羊”、跟着感觉走的投资特点。

显然,这样的大妈们不懂“投资学”,也不会运用风险/收益理念来衡量投资组合,面对生存(医疗、养老、通胀等)压力,她们的投资更像是一种本能的行为。

那么进入2014年,中国大妈是否应该继续扫金?从投资收益和承担风险的“理性”角度看,她们是应该将黄金加入其投资组合中的。

中国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工具不多,不少投资者选择股市。笔者研究显示,黄金价格与中国的股票价格和利率(以SHIBOR为代表)的相关度极低,基本为零。因此,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将黄金加入投资组合中可降低风险,即“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黄金也许不能给投资者带来很高的投资收益,但它可以起到很好的分散风险作用。世界黄金委员会推算,黄金占全球总资产市值的2%。不考虑其他因素,只考虑分散风险,至少把资产的2%用来投资黄金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历史上素有“乱世黄金”之说,即黄金有投资“避风港”作用。当出现政治争端、社会动荡、经济或金融危机时,投资者会大量购买黄金避险。2008年以来,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使得黄金价格一路从每盎司800美元攀升至1900美元的历史高位。随着上述危机逐步化解,金价也由涨转跌。德国的Baur和Lucey两位学者研究发现,当其他金融资产大幅贬值时,黄金价格保持稳定或上升。据统计,过去10年,当中国股市大幅下跌(日跌幅超5%)时,黄金价格保持稳定。

对中国而言,在经济体制改革、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2014年无疑是经济、金融系统危机风险相对较高的一年。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都是2014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重大潜在风险。对投资者来说,若要对这些危机有所防范,购买黄金无疑是最优选择。

此外,美国杜克大学Erb和Harbey对比了金融资本和实际需求对黄金价格的影响。他们发现,金融资本对金价的影响是实际需求对金价影响的4倍。短期来看,中国大妈由于没有信息优势,很难掌握资本流入流出黄金市场的即时数据,因而在短期内往往会处于劣势。然而,资本的流入流出等投机因素虽然对金价短期影响较大,对其长期走势却几乎没有影响。鉴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近年大量增发货币,金价还未达到与货币发行量相匹配的程度,因而还有一定上涨空间。中国大妈显然不是短期投机或套利者,其购买黄金的动机应锁定在长期投资。如是,她们短期的亏损不太会影响可能的长期收益。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经济在2014年面临较大的下行风险,欧美国家源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如债务危机和大量增发货币等)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与此同时,乌克兰动荡局势、中日领土争端等突显国际地缘政治局势动荡。投资者可以购买黄金来规避上述风险。投资时,中国大妈尤其应当坚持长期投资的信条,规避信息劣势和短期逐利行为。

相关链接:

2014,中国大妈还那么执迷黄金吗?《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在10万户样本家庭的调查数据中发现,2014年,年龄在46岁以上的“中国大妈”最热衷的投资品是基金,其后依次是:黄金、股票、理财产品、国债、保险、楼市、创业投资和期货,黄金依然是大妈们第二喜欢的投资品。

上海黄金交易所理事长许罗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国家的老百姓买黄金,比如黄金大妈的这种现象,说明了现在居民或投资者投资多元化,财产多元化。这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黄金在资产配置里面占有适当的比例,我觉得是一种好事情。在你资产配置里面,有5%到15%的黄金作为打底资产,这跟黄金的属性是吻合的,当你出现重大意外的时候,家里还有两根金条,起最后打底的作用。

对于人民币贬值是否会影响黄金投资市场,上海领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段世华表示,“人民币贬值对于黄金市场的负面因素还是更多些。”因为国内黄金需求一直很旺盛,价差关系可能会有些扭曲,但从需求角度看,人民币的贬值会使得中国对黄金的进口需求降低,因为人民币贬值,进口黄金的价格就相对更贵。而另一方面,索罗斯说过,“全球唯一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就是中国。”人民币贬值,中国的经济增速在放缓,热钱开始回流,也给市场增添不少压力。

关于中国税收增长的实证研究 篇8

一、我国税收的现状

1、税收的定义

税收收入 (Tax Revenue) 用TAX表示是国家为满足其实现职需, 依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公共财政理论认为:从生产的角度分析, 税收是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费用;从交换角度加以审视, 税收则是公共产品的价格, 税收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

2、我国税收制度的改革与现状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税收, 税收的作用也就非常明了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经济在不断的发展, 之前的税收制度已经不适用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994年我国进行了税制改革, 此次改革取得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税制改革以后, 税收也就成为了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1998年以来, 为了打击各种偷税漏税、走私等涉及到税收的犯罪活动, 进一步加强了税收法制建设, 深化了税收征管体制的改革, 并建立了以“金税工程”为主要手段的税收征管信息网络, 且建立了海关缉私警察制度。随着新的《税收征管法》等一些新的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 税收征管的力度在不断地加强, 这些种种措施对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2008年个税起征点从1600元调整到了2000元, 税收制度的改革过程中, 国家出台一系列的政策都是围绕着减负来进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税种也不断的完善, 我国目前开征的税种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23种。2011年9月1日起个税起征点进一步调整至3500元, 并调整工薪所得税率由9级降为7级, 取消了15%和40%两档税率, 将最低的一档税率由5%降为3%, 并适当扩大了低档税率和最高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二、我国税收增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通过分析影响税收增长的因素, 从这些因素出发选取了以影响税收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支出、GDP物价平减指数、净出口额为解释变量, 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用EVIEWS软件对1985—2010年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从而得出影响中国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得出最优模型。

1、解释变量的选取与原因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英文缩写为GDP。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是税收的基础, 经济增长了, 税收才有可能增长, 脱离了经济, 税收如同空中楼阁一般。一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国内生产总值越高, 说明该国经济发展的越好, 各行业的发展越稳定, 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就比较好, 这为税收带来的收益也就越高。因此GDP与税收的关系应该是呈现正相关, GDP的值越大, 税收也就越多;反之, GDP的值越小, 税收也就越少。所以GDP的符号应该是正号。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Total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 用TIF表示。这部分投资的增加, 主要是通过建造固定资产, 购置固定资产来使其增长的。国民经济通过不断地采取新技术, 先进的设备, 建立新兴的部门, 进一步的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 不断地增强经济实力, 不断地创造物质条件, 来改善人们物质文化生活。固定资产的投资不仅会带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而且还会带来税收收入的增加。一般来说, 税收收入的增加, 随着固定投资的增加而增加, 所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税收的关系应该是呈正相关, 固定资产投资越大, 税收越多;反之, 固定资产投资减少, 税收也跟着减少。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符号为正号。

(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Total Volume of R etail sales) 用TVR表示。当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时候, 这就说明人们消费的增加, 而消费的增加所带来的便是税收的增加。所以说,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与税收的关系应该是呈正相关,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越大, 税收的收入也就越多;社会商品总额减少, 税收收入也跟着减少, 所以,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符号为正号。

(4) 财政支出。财政支出 (Public Finance Expenditure) 也称公共财政支出, 用PFE表示。通过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财政支出的结构来实现资源的配置, 这将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的规模和结构。财政支出的越多, 说明政府购买就越多, 而他所带来的便是税收的增加, 所以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关系呈正相关, 财政支出越多, 税收收入也就随着增加;反之, 财政支出的减少, 带来的便是税收的减少, 所以, 财政支出的符号为正号。

(5) GDP物价平减指数。GDP物价平减指数 (GDP Deflator) , 又称GDP缩减指数, 用GFR表示GDP物价平减指数可以作为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假如一国出现通货膨胀, 说明该国的物价上涨, 纸币贬值, 货币市场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 这个时候, 政府需要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来减少纸币的供应量, 出现通货膨胀, 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之后, 为了防止经济的衰退, 政府必须配套地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手段之一便是减税, 所以可以看出, GDP物价平减指数和税收的收入呈负相关, GDP物价平减指数越大, 所带来的税收就越少;反之, GDP物价平减指数越小, 说明税收越大。所以GDP物价平减指数的符号为负号。

(6) 净出口额。净出口额 (Net Exports) 用NEX表示。依据中国的国情来看, 通过近年的数据可以看出, 除了几个特殊的年份是逆差的以外, 其余的都是贸易顺差。而国际收支顺差, 经常项目的顺差主要是由于净出口额的增加, 净出口的增加, 说明该国出口额大于进口额, 净出口额的增加使得该国国内总需求扩大, 而将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资本项目的顺差, 则是直接使得总需求的增加, 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增长。由于贸易顺差所带来的便是资本的净流入, 资本的净流入带来的是国内需求中的投资需求的增加, 投资需求的增加则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一直处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的位置, 所以说, 贸易顺差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也就是促进了税收的增加。因此, 进出口额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呈正相关, 净出口额越大, 税收的收入越多;反之, 则是净出口额的减少, 带来的税收的减少。所以, 净出口额的符号是正号。

2、数据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由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数据库获得, 数据样本采用1985—2010年的各项统计结果, 共25组。

3、模型结构

本文建立税收收入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采用的是逐步回归法。总体回归函数如下:

TAX=β0+β1觹GDP+β2觹TIF+β3觹TVR+β4觹PFE+β5觹GFR+β6觹NEX+μ

本文运用EVIEWS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 。

4、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

(1) 对方程进行初步的回归结果如下:

由上述模型初始的结果可以看出, TIF, TVR, NEX的符号与他们所代表的经济意义不符合, 其余的解释变量都符合其经济意义。R2=0.999815, 接近于1, 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非常高, 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假设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通过查表可知, t统计量的临界值为t0.025 (17) =2.110, 对比上述模型的t值可知, GDP和PFE的t值可以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通过查表知, F统计量的临界值为F0.05 (6, 17) =2.70, 对比可知此模型可以通过F检验。

(2)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及修正。用综合统计检验的方法可知, 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所以采用逐步回归法对模型进行修正。

(3) 异方差的检验及修正。采用怀特检验法可知:nR2=22.3064 (无交叉项) ,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自由度为8的x2分布的临界值为x20.05=15.51, 比较可知模型存在异方差。

对模型存在异方差的修正, 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模型修正, 修正之后各方面指标都有所提高, 模型比之前更加优秀。

(4) 序列相关的检验及修正。通过以上异方差的修正之后, 模型的D.W.=1.8533,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查表得:dl=1.01, du=1.78, 比较可知此模型不存在显著的一阶序列相关。

通过上述的检验修正之后最终得出了关于税收增长的最优的模型, 这个模型的函数形式表现为如下结果:

5、模型的预测

2010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78121.9亿元, 财政支出为89874.16亿元, GDP物价平减指数为13.6, 净出口额为12323.5亿元, 2010年的税收为73210.79亿元, 经过模型预测结果得出2010年税收收入为76376.75亿元, 此模型的绝对误差为3165.95亿元, 相对误差为4.32%, 事后预测的误差较小, 说明此模型的精度比较高, 模型比较稳定。

6、模型的意义

通过建立税收增长的多元回归线性模型, 在代入预测的各项数据之后, 可以估计未来税收增长的幅度, 这有利于预先知道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 对可能发生的经济状况, 做出准备, 更有利于国家制定正确的政策来更好地发展国家经济。

三、回归模型的分析及结果

1、剔除解释变量的原因

从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 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财政支出、GDP物价平减指数和净出口额对我国税收收入的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从回归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对我国税收收入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反映的是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 研究人们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 虽然单单就这个解释变量对税收来说, 在一定程度对税收的影响力还是挺大的, 但是, 就上述的模型来说, 加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这个解释变量之后, 模型变得不再那么好了, 而我们建立模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好的模型, 能够研究税收增长的趋势, 预测未来税收的多少,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跟上述已经确定的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故此模型将它剔除在外。

虽然说经济是基础, 税收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的发展, 但是, 一般来说, 国内生产总值主要包括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等消费, 从已经确定的模型的解释变量来看, 国内生产总值和他们存在的相关性非常的大, 虽然是影响税收的因素, 但是加入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解释变量之后, 却是会干涉到其他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 为了使模型达到最优的拟合结构, 故此模型舍弃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解释变量。

2、财政支出对税收的影响

从最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 当财政支出增加1亿元的时候, 相应的税收的均值会增加0.6515亿元, 税收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说财政支出越高, 相应的税收也就越高。财政支出作为政府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再分配, 财政支出的越多, 说明政府购买也就越多。财政支出也说明财政支出对GDP的实际的使用情况, 和GDP分配规模。通过影响财政支出的规模和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而来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 然后再进一步影响着社会生产的规模和社会生产的结构。财政支出越多, 税收也就相应的增加。从图1可以看出, 尽管税收的增长率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但是从税收增长率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来看, 税收与财政支出的走势基本上是一致的。随着财政增长率的变化, 税收增长率也跟着发生着变化。总的来说, 财政支出增长越快, 税收的增长也会相应的增加。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从最优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 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均值会增加0.06663亿元, 税收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越高, 税收相应的也会越多。

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 不仅会带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增加, 相应的也会带来税收的增长。除了个别年份之外, 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时候, 税收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而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通过两大途径来实现税收的增长。一种途径是直接增加税收收入, 即缴纳的建筑安装营业税、房地产营业税之类的来增加税收的收入;而另一种则是投资来促进经济的增长, 进而间接地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税收的增长也要依托经济的发展, 投资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 经济增长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通过投资来拉动的, 所以说, 投资的增长不仅仅是造成经济的快速的发展, 而且也会促进税收收入的增长。

4、净出口额的影响

从模型的拟合结果来看。当净出口额每增加1亿元时, 相应的税收收入的均值会增加0.1868亿元, 税收收入是随着净出口额的增加而增加的, 净出口额越大, 税收的收入也越大。

进出口额, 主要说明的是对外贸易的过程中, 税收收入的增长情况。从中国近年来的对外贸易净出口额的情况来看, 除了一些个别年份之外, 中国一直保持着对外贸易顺差的状况, 而且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 出口额一直大于进口额, 也就进一步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税收收入的增长,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依靠经济的发展。从图2可以看出, 在净出口额快速增长的年份, 税收收入的增长也是相当不错的。净出口额的增长促使着税收收入的增长。也就是说, 进出口额越大, 所带来的税收收入也就越大。这便是保留这个解释变量的原因。

5、GDP物价平减指数的影响

从最优模型最后的拟合结果来看, 当GDP物价平减指数增加一个单位时, 税收收入的均值相应的会减少292.3871亿元, 也就是税收收入随着GDP物价平减指数的增加而减少。

GDP物价平减指数可以用来估算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 GDP物价平减指数的计算基础比CPI来的更为广泛, 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物价的水平。通货膨胀影响着一国的经济和其经济政策, 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税收收入的增长需要依托经济的发展。GDP物价平减指数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的指标, 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变化。从近年来GDP物价评价指数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其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当GDP物价平减指数比较大的年份, 也就是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年份, 税收收入的增长比其他年份来的少, 这也就说明了GDP物价平减指数与税收收入的关系。因此, 这也是留下这个解释变量的原因所在。

四、结论与建议

税收收入持续高速的增长, 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来说既有正面的影响, 但同时也存在不好的影响, 税收收入增长了, 预示着经济发展比较好, 因为税收是经济的基础, 也说明财政收入的增加, 为以后政府的投资贡献更多的力量。但是, 税收持续高速的增长, 甚至赶超GDP的增长速度,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此都做了相关的研究, 学界却是普遍认为我国的宏观税负过高, 因此合理的税收规模却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就影响税收收入的四个要素, 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制定适合的财政政策

以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为标志, 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波及全球, 我国经济形式直转而下, 就当时的情况, 我国制定了宽松的财政政策, 2010年以来, 中国经济回升好转, 走出经济低谷, 虽然说全球的经济形势也在复苏, 但是主要的发达国家经济却是不大乐观, 美元复苏缓慢, 欧元又受到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 日本还没走出衰退的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金砖四国”之一的中国, 正确财政政策的制定是相当重要的。2010年以来我国已经走出经济低谷, 考虑到“高增长, 高就业, 低通胀”的特征, 我国再继续实行宽松的财政政策却也是不大可行了, 财政政策应从适度宽松转变为从紧, 控制财政支出便是一个相当好的方法。从模型的结果来看, 财政支出跟模型的关系是正相关, 所以说, 财政支出减少了, 税收势必也会跟着减少, 从学界的一些的观点来看, 当前的宏观税负过重, 有制约经济发展的危险, 所以说, 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 减少财政支出, 制定从紧的财政政策, 减缓税收的增长是非常可行的。

2、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

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波及, 中国经济直转而下, 而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投资, 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中国的经济能这么快从低迷中走出来, 不得不说政府的4万亿投资是多么的重要, 而在政府的主导下, 投资是拉动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2011年中国经济走出复苏贡献了相当大的力量, 随着中国经济的复苏, 政府主导的投资却必须放缓了, 也就是说固定资产投资的态势应该从大幅增长而向稳定发展。从模型的结果来看,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跟税收呈正相关, 固定资产增加1亿元时, 税收相应的增加0.06663亿元, 减缓固定资产投资既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减缓税收收入增长的需要。

3、控制对外贸易顺差

由于净出口额跟税收的增长呈正相关, 当净出口值增加1亿元时, 税收增加0.1868亿元。而我国由于存在连续好几年的对外贸易顺差, 使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的双顺差, 不仅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更是吸引着许多的外商来华投资, 更是促使税收的高速增长。控制对外贸易的顺差, 不仅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减轻, 而且有利于控制税收的增长, 可以减少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额, 对控制对外贸易顺差, 减缓税收的增长, 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4、适当的通货膨胀有利于控制税收的增长

由于GDP物价平减指数跟税收呈负相关,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 当GDP物价平减指数上升1亿元时, 税收相应地减少292.3871亿元, GDP物价平减指数代表着通货膨胀的水平, 而2010年出现的“高增长, 高就业, 低通胀”的特征便是非常的好, 所以说, 适当的通货膨胀不仅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而且对于减缓税收的增长, 也是非常必要的。就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 却是在经历着整体通货膨胀上移的态势, 这已经不再是适当的通货膨胀了, 所以说, 这个政策要结合目前的经济形势出发, 不能盲目使用, 在带来好处的同时, 也要严防通货膨胀超出预期而对经济的发展带来弊端。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税收随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不容置疑。但是, 如果税收的增长率高于经济的增长率, 这并非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健康的税收增长水平, 才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建立此模型的最重要的意义便是预测税收的增长速度, 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决策建议, 有利于经济的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冰灿、朱涵山、吴莹莹、余者写:税收增长超GDP增长分析[J].中国外资, 2008 (8) .

[2]黄凤羽:中国税收收入超经济增长的原因[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42) .

[3]杨纯华:税收超经济增长是税收制度使然[J].财政金融, 2008 (4) .

[4]袁以枚、陈胜可:税收增长中经济因素的分解与测度:1994—2008[J].财政与金融, 2010 (8) .

[5]孙智勇、刘星:税收增长预测的灰色理论模型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 2010, 16 (3) .

[6]古丽娜儿.阿布都拉:我国税收超GDP增长的原因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 2010 (2) .

关于中国现行生育政策的思考 篇9

关键词:人口政策,生育政策,出生率,老龄化

一、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的界定是研究人口政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它因制约人口因素的复杂性加大了科学界定人口政策的困难程度。国内学术界对人口政策的理解也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如“国家直接调节和直接影响人口再生产过程所颁布的法令和措施的总和, 称人口政策” (刘家麟, 1992) ;“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 采取直接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数量 (包括鼓励或控制人口增长) 、人口构成、人口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底书贵, 1989) 。人口政策在最近几十年人口爆炸式的增长中逐步调整和完善,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人口政策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尤为重要, 它关系到经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发展。

二、中国人口政策调整

1982年, 计划生育被正式纳入中国的国家大法———《宪法》, 其中明确提出“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2001年12月9日,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更是首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地位, 对于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 实现在新时期中稳定低生育水平的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 人口总量大这个突出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 中国开始分步骤地实施计划生育的人口政策, 降低人口出生率, 控制人口总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始终是中国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世纪末、21世纪初是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 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时期, 导致了全球性资源、能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生态环境与人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推进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 计划生育政策内容

限制人口增殖政策, 是国家政府通过多种措施, 鼓励人们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以减缓人口增长的速度, 稳定和缩小人口总量的规模。现行人口政策属于狭义人口政策, 即生育政策。现行人口政策规定: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 包括独女户, 要求生二胎的, 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后生第二胎;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第三胎;少数民族地区也要提倡计划生育, 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

(二) 中国人口出生率变化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主要是控制人口的出生率,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 生育率和出生率迅速下降, 减缓人口总量的迅速增加, 缓解了人口压力。人口再生产类型由过去的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转变为现在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率开始迅速的下降, 由1978年的18.25减少到2003年的12.41, 2008年降到12.14。

三、中国人口政策实施中的弊端

中国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 对中国人口控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仍然出现了一定的弊端问题。这些社会问题都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必须逐渐建立合理完善的制度, 来促进人口政策的协调发展。

(一) 出生性别比失调

出生性别比反映的是出生时男婴与女婴之比。按照国际的标准, 正常的出生性比变化范围是103-107之间, 超出这一范围, 则属于出生性别比偏高或者偏低。中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在世界上属于偏高水平。由于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 导致了中国出生性别比的持续攀高。“三普”期为108, “四普”期为111, “五普”期为117。20世界80年代以来,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在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 传统社会对男孩的偏好, 所以人们采取各种的办法, 希望生育男孩, 造成了出生性别比严重失调、偏高的现象。在2004年3月份的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 胡锦涛书记提出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作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集中力量抓好的三件大事之一。

(二)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逐步实施,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经历了由年轻型到成年型再到老年型的转变。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的老年负担系数 (65岁以上人口规模/15岁-64岁人口规模) 从1953年的7.44%上升到2000年的10%, 而同期少儿抚养系数 (0岁-14岁人口规模/15岁-64岁人口规模) 从61.17%下降到32.63%。

从人口发展规律来看, 人口政策调整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因此中国应尽快出台新的人口政策, 以降低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第一, 稳定低生育水平, 适当放宽人口控制。第二, 改善人口性别结构, 防止人口出生性别比过高。第三, 提高人口素质, 开发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冯玉平.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与家庭生育意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7.

[2]、田雪原.人口学[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4.

[3]、冯玉平.中国人口政策调整与家庭生育意愿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07.

关于中国人才战略问题的思考 篇10

一、中国在吸纳和培养人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当你我身边的人们津津乐道, 沾沾自喜于子女留学的时候, 有多少人肯认真地分析其中的利弊, 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们一边高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边拱手把国内含辛茹苦培养的人才或人才苗子送往美国等发达国家。老百姓如此, 当官的也如此。不是他们不知道国内急需人才, 不是他们骨子里崇洋媚外;而是时下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人才选拔手段 (高考) 过于单一, 现有体制下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存在明显缺陷。

以往国门把得很紧, 溜走的仅仅是少量的高级人才;现在出国越来越便利, 留学读研早成老黄历, 读大学、读中学已然成风。是我们的教育水准低下?不!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国际顶尖学府不也欣然于录用中国的高中生。我们的学生不仅要用母语念完所有的课程, 同时还得用外语去参加国外大学的入学考试、去答辩面试, 他们是地地道道的好苗子, 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如果不走, 他们中的许多人将来会成为我们各个企业、高校, 各级政府企图用重金引进的人才。为什么他们要走?而且许多走了不肯回来, 有的回来了也是某某跨国公司驻中国区的执行总裁、代理、经理之类。

当然, 用人机制以及伴随的待遇问题无可回避。但是, 没有国家名义下的人才战略, 没有人性化的用才体制, 没有与高级人才相匹配的企业文化, 就是回来了也还会出去, 就是引进来了又会被人家挖走。如果说许多外国语学校培养的中学生本来就是瞄准国际大牌学府, 本来就是要绕开国内高考这座独木桥的话, 那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又为何要给这些学校予特权去随意选拔优秀生源、引进高水平教师呢?为什么少数学校能先于其他多数学校去占有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呢?不公平竞争的根源是体制漏洞下个人利益、部门利益的疯狂追逐。中国清华、北大够优秀了吧?然而, 它们培养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又多数流往了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 原因是:他们要做进一步的学术研究, 要实现个人的理想, 要改变生存环境……而要达到这些目的, 出国是最优选择。

总之, 人才如水中的鱼, 水质不好, 没有食物, 鱼就会游走。我们不要指望人才是跨国界的, 将来有能力了他们会自动回来报效祖国;人是有感情的高级动物, 营造人才愿意停留的环境, 从挽留人才苗子开始做起, 站在国家兴衰的高度来重视人才, 制定培养、引进人才的法规, 国家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这里,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美国的人才引进历史, 借鉴一下这个资本主义大国如何贯彻科技强国、人才立国的做法。

二、美国的移民法所折射的人才战略演变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在纽约自由女神像下, 刻着这样一首诗:“都给我吧, 把那些疲惫的人, 贫困的人, 渴望自由呼吸的芸芸众生, 喧闹海边的可怜虫, 都送到这里来, 无家可归、颠沛流离的人们。在金门之旁, 我高举明灯。”实际上, 这话只适用于建国初期的美国, 那时候实行“自由移民”政策, 任何人都可以到这块新大陆追逐自己的美国梦。

到了1921年实施《移民配额法令》, 鼓励技术移民而抑制一般性移民之后, 这些诗句就应该改成“把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有创造力和野心的人交给我们吧。”

1945年盟军攻克柏林, 当苏联忙于将大批德国的设备和机器运回国内, 美国却派了3 000名科技专家到德国物色人才, 动用了100架飞机将2 000名科学家运往美国, 其中仅火箭专家就有120名。二战结束后, 美国一共从德国运回了数万名科学家、工程师及其家属。这在美国乃至任何国家的历史上, 都是前所未有的。美国的科技在二战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包括核武器的研制、“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计算机的诞生和应用等, 很大程度上是靠这些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完成的。比如创办英特尔的安迪·格鲁夫, 就是1951年从匈牙利辗转来到了美国。

二战后, 美国对人才的需求, 突出体现在三部移民法的制定上。

《1952年移民法》是战后美国第一个吸引技术移民的重要法律。该法规定, 全部移民限额中的5%用于美国急需的、受过高等教育的、有突出才能的各类技术人员。

《1965年移民法》则把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突出才能的移民以及急需的熟练与非熟练劳工, 列为优先限额移民, 提高了移民素质。

《1990年移民法》对技术类移民的优先权作了明确的分配:第一类优先权给予在科学、艺术、教育、商业、运动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 杰出的教授及研究人员, 多国企业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第二类优先权给予具有高学历或特殊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 申请人必须具有硕士学位, 或有科学、艺术和商业方面的特殊才能;第三类优先权给予技术人员、专业人员以及其他劳工。

美国战后三部移民法在内容上虽然都是着重于急需、高素质、特殊人才的引进;但还是多少反映出国情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第一部法律把急需的各类人才摆在了首位, 说明美国战后建设以基础和工业为主。第二部法律则强调受过高等教育、具有突出才能, 说明在移民的过程中, 美国开始考虑人才的整体素质, 将现实应用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第三部法律则是充分体现了其人才引进战略的综合性、全面性、前瞻性以及实战性。它在移民的配额中突出了特殊才能的人员, 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并具备进一步研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高级经营管理人员。这说明, 美国已然把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作为其发展的关键要素, 作为领先世界的动力源。

现在, 只要看看世界上每年来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的人数就知道, 掌握高科技、拥有专利、保持技术优势, 培育大而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早已成为美国的既定国策。你们好好培养人才吧, 辛辛苦苦培养了20~30年, 从小学到中学, 到高中、大学、硕士生、博士生, 只要一毕业, 我给他们一个博士后位置, 他们就都来了。如果真正是美国所需要的, 那就干脆留下来吧, 如果不是美国真正需要的, 他们就得回去。有人说, 这就是美国的一种人才“撇脂”战略。中国的初等教育很好, 你就努力培养人才吧;法国、德国的工程教育很好, 你就努力培养人才吧;印度的电脑、信息科技方面的人才很好, 你就努力培养吧;埃及的考古人才不错, 你就好好培养吧。博士毕业后, 只要我抛根橄榄枝, 他们很快都成了美国的人才, 不管种族、不管男女。

总体看来, 美国的人才战略存在一个从粗放式吸纳到精挑细选的演化过程, 这个演化过程与美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紧密相连, 并与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相匹配。现今, 中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的长进, 在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 应该也必须作出政策上的及时调整, 以实现科技促进生产力、人才强国的战略。

三、讨论

中国的人才之所以愿意到美国去工作, 一个博士后的话很具代表性, 也不能不引起我们决策层的足够重视。他说:“我虽然就是个高级技术员, 或者实验室的技术员、操作员, 但是第一, 我的年收入在减去各种生活开支后, 每年有2.5万到3万元的美金收入, 而在国内肯定达不到。第二, 在这里工作就是工作, 没有其他的事情烦人, 比如跑关系、找领导、拉关系, 还有最烦的就是天天开会、周周开会。在这里, 我唯一的任务就是从事我所从事的科研工作, 只要完成了我所从事的工作, 我就可以走人。如果你有本事, 老板就会赏识你, 就会用你。所以在工作中, 你唯一需要关心的就是如何提高你的技能和实力, 不让自己落伍。但在国内, 却没有这样的条件。工作是重要, 但是工作中还有很多比工作更加重要的事情, 比如如何处理与老板的关系, 如何处理与组织的关系, 这次开会不去领导会怎么看?我是个研究人员, 更是个单纯的人, 所以我需要一个单纯的环境。”看来, 在中国, 要营造有利于学术研究和有利于研究型人才工作和生存的环境, 始终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大事。

与此同时, 美国政府不仅继续着引进人才的战略, 而且开始着手为自己培养世界各地的人才, 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教育经济。有报道称:当下, 留学经济正在为美、英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做着不可小觑的贡献。单单南京一个城市每年花在留学上的费用已经超过5亿元人民币, 而且正在快速增长, 对比一个普通高校的年招生收入, 不难知晓留学经济的潜力。有钱的当然要留学, 钱不多的勒紧裤带也要留学, 而且留学的终极目的地多半是美国。甚至有个家庭由于没有正确估计到留学的火爆程度, 在所有手续都办好之后, 居然为买飞机票而发愁, 最后托人找关系, 花两万多元买了张商务机票才让孩子得以成行。我们不仅要看到留学市场泥沙俱下的表面现象, 更要剖析产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上一篇:间歇气道湿化下一篇:设计方法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