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保险会计

2024-07-07

课堂教学保险会计(精选七篇)

课堂教学保险会计 篇1

一、保险会计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难度大,需要补充的知识较多

保险会计属于会计学与保险学的交叉学科,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会计学基础知识,还要有税法和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 同时熟悉保险学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再保险和保险精算等专业知识,并且需要熟悉保险业务流程,因此该课程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还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起来难度较大。 保险会计这门课通常设置在大三下学期,保险专业的学生之前已经学过基础会计学和保险的相关专业课程,并或多或少有到保险公司实习的经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对保险会计特有的术语如寿险责任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保户质押贷款、 应付保单红利、应收分保账款、存出保证金、摊回分保赔款等专业性很强的会计科目比较容易理解。但保险专业学生毕竟对会计、财务、税务、投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少,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要求他们复习或补充这些方面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本来会计就是枯燥的工作,保险会计作为专门的行业会计就更显枯燥了。加之保险会计所核算的业务内容多且复杂,需要学生静下心来认真专研思考,方能学得进去。保险专业学生往往认为自己今后从事会计工作的概率很小,对这门课不少同学抱着混学分的心态。目前我国保险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自身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上对保险业普遍存在着偏见, 高考时主动报考保险专业的学生很少,较大比例的保险专业学生是调剂过来的,就笔者所在学校而言,保险专业学生的生源素质总体相对银行专业、证券专业的学生较差,学习兴趣和学习氛围都不是很好,所以枯燥的保险会计教学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可参考的资料不多,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

因为保险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和国际接轨的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从2006年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到2010年我国保险行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后,对保费会计的要素确认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要求保险公司对签订的保单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以确定是否属于保险合同,就使得保险行业的有关财务会计规则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大多数保险会计教材不能及时进行更新,内容明显落后于有关制度的改革,加之市面上可供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少之又少,不利于保险会计教学的开展。

(四)实践操作要求高,但专业软件缺乏

保险会计的核算过程与业务运行流程是紧密联系的,需要会计人员清楚保险公司的具体业务流程,同时将业务流程和会计核算相联系,这就要求保险会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先让学生了解详细的保险业务流程,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不同的会计操作。虽然高校保险专业都开设有实验课,但普遍缺乏专业软件,与保险有关的教学软件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高校又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保险方面的实验课教学形同虚设。因此,多数时候保险会计实验课仅局限于教师用PPT解释业务流程,或者教学生简单的Excel运用或者财务报表分析,没有合适的保险专业软件让学生进行操作,更别说保险会计软件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对保险业务流程缺乏全面地、深入的认识,反映在保险会计教学上学生就感觉是空对空,比较茫然。

二、保险专业学生保险会计教学改革总体设想

(一)修订教学目标

针对保险专业的学生,保险会计的教学目的应该与会计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大部分保险专业学生将来是不会从事会计岗位工作的,而是大部分从事保险营销、承保、理赔、客服方面的工作,因此通过保险会计这门课程传授的知识应该是为他们将来从事这些岗位提供的必要知识及技能的储备, 而不是着眼于会计凭证的处理、会计报表的编制,而且这些内容也不应该作为教学重点内容。

(二)创新教学模式

对保险专业的学生来说,保险会计这门课的作用应该是让他们掌握以会计的思维来分析解释保险经营管理中、与客户接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相关问题,例如保险营销员个人税负如何合理筹划,制定营销激励方案时如何符合财务会计制度及税法规定,如何综合运用保险及财务知识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如何解释保险公司不断扩充资本的行为,等等。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的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 “教、读、写、议”相结合的授课模式,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课堂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最终能让学生在掌握保险会计基本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具备运用会计的思维和方法来解决保险经营管理中各种问题的能力。

三、保险会计教学改革的经验及建议

(一)紧密联系保险业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保险会计与保险业务具体流程紧密联系,清楚保险公司具体业务流程是学习保险会计的前提。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保险公司的相关业务流程,再根据不同的业务流程进行不同的会计操作的学习。具体方式包括建立校内模拟实验室,与保险公司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保险公司财务部等部门现场观摩、实际操作,或者顶岗实习一段时间,或者请保险公司财务部、核保部、核赔部、客服部等部门优秀员工到课堂上分享工作体会,请保险监管机构人员讲解保险业违规违纪行为查处情况等等。

(二)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授课内容

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变革,会计新准则的出台,保险业内相关财务会计新规的实施,原有的保险会计教材已经不很适用。保险会计课程内容应与时俱进,符合最新法规和准则,涵盖相关制度变化。授课教师应经常关注财政部、税务总局和保监会网站,跟踪与保险会计相关的变革内容,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并将一些变革的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现行做法的优缺点以及改革原因及改革带来的变化,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科研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保单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后,对保险公司损益表的影响,对市场份额的影响,以及今后保险产品取向变化趋势等。再如,让学生分析保险费率市场化之后的保险成本费用划分问题,内部预算管理要求如何相应变化的问题。这样,通过把会计问题与保险公司的管理问题结合起来,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合保险市场热点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深度思考

不少保险专业学生到保险公司就业是从事营销管理工作,而营销管理涉及到的很多问题都与财务会计相关,如保险营销员个人税负过重的问题,买保险能否规避个人所得和遗产税的问题,营销成本变通处理带来的会计、税务风险的问题,保险公司会计报表如何用白话解读的问题,实际上都是与保险会计紧密相关的热点问题。课堂上,老师可以讨论的形式将这些问题抛出,并介绍一些背景材料及不同观点,然后要求学生去搜集资料,进行思考讨论,并以论文形式提交自己的思考。这样,就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学生思考现实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将来的工作大有裨益。

(四)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理解抽象的理论

学生只有自己主动学习思考并且消化,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老师只是起引导作用。除了指定教材,在教学时笔者都会要求学生对照上市保险公司最近年份的年度报告进行学习, 讲解各个科目之间存在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算分析各个科目的数据变化。这种方式能解决学习枯燥的问题,并能带给学生较强的学习成就感。例如,讲解寿险公司相当比例的保险成本具有估算性这一特点时,笔者让学生对损益表中列示的各成本项目进行占比分析,并让学生计算分析利润表中的“提取保险准备金”金额与资产负债表中各项保险责任准备金年初数与年末数差异的关系,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由此加深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财务报表分析能力。

(五)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方法,大幅度提高日常学习表现权重

课堂教学保险会计 篇2

关键词:非寿险业务准备金,《保险会计学》,教学过程,再保险业务

保险会计学是将会计理论应用于保险公司的一门专业会计, 主要适用于保险专业和会计专业。由于这门课学科交叉性强, 无论是保险专业还是会计专业的同学学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不仅保险会计会计科目、会计六要素核算的内容和核算方法与工业企业会计相比存在很大的区别, 而且保险会计中一些特殊业务, 如各项准备金的计提核算和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 更是难以掌握和理解。

一、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一)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种类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是指为了实现对被保险人的因保险事项所受损失的经济补偿, 而提取和建立的准备基金, 这可以保证保险人有足够的资金来履行自己的保险责任。

1. 非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种类。

非寿险业务会计核算责任准备金包括未决赔款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非寿险保险事故已发生尚未结案的赔案提取的准备金, 包括: (1) 已发生已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2) 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 (3) 理赔费用准备金。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核算企业 (保险) 提取的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2. 寿险业务准备金的种类。

寿险业务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人寿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 包括寿险责任准备金及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人寿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是指保险人为尚未终止的长期健康保险责任提取的准备金。

(二)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的核算

原保险合同准备金种类较多, 会计核算比较复杂, 准备金的核算又是工业会计所没有接触过的, 因此理解和掌握它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困难。可以通过将这些准备金的会计核算以表格的形式, 通过对比的方法来进行讲解, 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给出表1相关准备金的会计核算比较后, 请同学们讨论为何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的会计核算不同于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会计核算?讨论后, 教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相应的分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 为保证在保险事故发生后, 保险公司有足够的保险赔款支付能力, 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和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在期末进行准备金计提的充足性测后, 应提小于已提的部分不允许冲销, 但相反可以补提;这三个准备金在保险公司发生保险赔款时, 还要反映为保险准备金已用的会计核算。对于非寿险原保险合同, 保险人通常假定保险风险在保险期间是均匀分布的, 与之相应的保费收入也应该是均匀分布的, 但非寿险公司按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认保费收入的情况下, 为了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当期已赚取的保费收入, 保险公司通过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将保费收入调整为已赚取的保费收入。

二、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难点突破

1.再保险合同含义。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分出人) 分出一定的部分给另一保险人 (再保险接受人) , 再保险接受人对在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根据再保险合同, 再保险接受人承担再保险分出人转移的源于原保险合同的保险风险, 再保险接受人有权向再保险分出人收取一定的保费, 同时有义务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合同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相关费用进行补偿;再保险分出人有义务向再保险接受人支付一定的保费, 同时在发生源于原保险合同的保险事故后有权利向再保险接受人处获得补偿。

2.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包括分出与分入业务的会计核算, 分保分出业务主要有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确认应收分保准备金等;分保分入业务主要有确认分保费收入、支付分保费用、支付分保赔付款、提取各项分保准备金等。这些业务是保险公司独有的核算业务, 所涉及的会计科目繁多, 又难以理解。

对于上述会计核算的讲解, 并非由老师单纯讲解, 可以由教师先提出业务类型, 要求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业务对于分入分出双方各应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由学生讨论给出相应的会计核算, 随后由老师根据06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准则》给出答案, 对比学生与教师的答案差异, 探讨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通过差异分析与讨论, 可以发现准则本身存在的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完善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一些建议与措施, 对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研究有兴趣的同学, 教师可指导他们阅读相关的国际国内有关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的一些参考文献, 以进一步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在对分入分出业务讲解时, 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些业务会计核算的熟悉与理解, 教师可在讲完理论后再结合有关具体业务实例来进行讲授。

总之, 在保险会计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采用对比法进行课程讲授外, 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迁移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 来达到这门课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会计网校.新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制度精读精讲[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6:10.

[2]会计准则研究组.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操作指南[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7.

课堂教学保险会计 篇3

一、《规定》的主要内容

(一) 保险合同拆分

考虑到保险合同应该承担的是保险风险, 《规定》表示, 对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签订的合同中包含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的, 应该对合同进行拆分。具体来说, 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能够区分, 并且能够单独计量的, 应当将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进行分拆。保险风险部分, 确定为保险合同;其他风险部分, 不确定为保险合同。保险风险部分和其他风险部分不能够区分, 或者虽能够区分但不能够单独计量的, 如果保险风险重大, 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如果保险风险不重大, 不应当将整个合同确定为保险合同。同时, 确定为保险合同的, 相应的收入确认为保费收入;不确定为保险合同的, 相应的收入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进行处理, 不能确定为保费收入。

(二) 重大风险测试

保险人签发的含有保险风险的合同, 之前均未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只要转移了保险风险就认定为保险合同, 确认保费收入, 这样做不能科学地区分保险合同和其他合同, 不能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面临的保险风险和投资风险, 也不能直接和客观地反映保险公司的保障产品和投资产品的发展趋势。在这种情况下, 《规定》要求需要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的合同, 应当在合同初始确认日进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 测试重点是发生合同约定的保险事故是否可能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 认定为保险合同, 收取的保费确认为保费收入;未支付重大附加利益的, 不认定为保险合同, 收取的保费不确认为保费收入。

(三) 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

之前在确认准备金时, 保险人均按照法定精算规定进行计量, 将会计准则与监管要求合为一体, 难以实现公允地反映保险人的负债状况和经营业绩, 不能很好地反映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 对信息的透明度也产生消极影响, 投资者和决策者获得的信息不全面。鉴于此, 《规定》明确要求保险人以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 同时考虑边际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在保险合同初始确认日, 保险人不应当确认首日利得, 但应当确认首日损失;保险人在确定折现率、保险事故发生率、退保率、费用率、保单红利等保险合同准备金计量假设时, 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可获取的当前信息为基础确定。

二、新《规定》对保险企业的影响

(一) 对保费收入的影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保险合同的拆分和重大保险风险测试两项规定都涉及到了保费收入的计量。具体来说, 对于分红险, 绝大多数能计入保费;对于万能险, 需进行风险测试, 只有满足重大风险的才计入保费, 否则进行保费分拆;对于投连险, 需进行保费分拆;其他险种一般不存在合同拆分和风险测试的问题。基于此, 《规定》的实施将会使寿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减少, 但对产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影响不大。

本文以2010年8月12日前后,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分别公布的在新旧口径下2010年1月1日至7月31日保费收入的具体情况 (见下表, 单位:亿元) , 分析《规定》对保险企业保费收入的影响。

从上表可以看出, 各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新旧口径下保费收入没有变化;人寿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在新口径下有不同程度的缩水,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人寿分别缩水了4.70%、42.24%、6.16%。不同保险公司新旧口径下保费收入缩水情况不同原因在于不同保险公司经营的寿险不同, 平安人寿万能险在整个公司险种结构中占比近4成, 在保险合同拆分和保险风险测试的情况下保费收入大幅缩水在情理之中。中国人寿和太保人寿主要业务在传统寿险产品上, 《规定》的实施对保费收入影响不大。

由此也可以看出, 《规定》的实施造成寿险保费收入不同程度的缩水, 使保险公司在整个寿险市场中所占份额产生变化。保费口径只是影响保费在会计报表上的呈现形式, 并不影响保单的一年新业务价值, 从而并不影响公司价值, 保费口径的调整更能让投资者明白市场份额并无实际意义, 最关键是一年新业务价值。

(二) 对准备金估计的影响

《规定》中对准备金的评估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要求保险人以履行保险合同相关义务所需支出的合理估计金额为基础进行计量, 同时考虑边际因素和货币时间价值。新口径下对准备金的估计不再过度保守, 相应的减少了责任准备金的额度。2009年8月份, 财政部和保监会选择了46家保险公司进行了模拟测试, 测试结果表明, 《规定》的实施将会不同程度地导致保险公司的准备金额度下降。

(三) 对利润和资产的影响

从保费收入的角度来看, 保费收入口径的变化, 真实地反映了保险公司所承担的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 但这并不能改变保险公司的实际业务规模, 对保险公司的实际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从准备金估计的角度来说,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 新口径下准备金负债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 相应的就会造成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和利润总额以及内含价值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因为, 《规定》的实施可以改善长期保险合同利润的实现和时间分布, 从而增强股东利益的货币时间价值效应, 有效降低保险公司在发展初期的股东增资压力和资本占用成本, 对保险公司内含价值的增长会产生持续的积极影响。

(四) 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考虑到偿付能力报告的审慎性原则和平稳过渡以及节省信息系统调整成本, 保监会印发的《贯彻落实新会计政策的相关衔接问题》指出, 偿付能力报告中的保险合同负债继续适用保监会制定的责任准备金评估标准, 非保险合同负债适用会计准则。重大保险风险测试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适用于偿付能力报告。也就是说, 保险公司评估偿付能力时, 不适用《规定》有关保险合同准备金的计量原则。因此, 在新《规定》条件下,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不会发生变化。

(五) 其他影响

《规定》还对保险公司的专业判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前面的分析, 我们知道在保险合同的拆分环节要分辨保险风险和其他风险, 在保险风险测试环节要确定发生保险合同约定的事故是否会导致保险人支付重大附加利益, 在准备金评估阶段, 精算人员要选择折现率、死亡发生率、伤残率以及准备金计算方法, 这都需要保险人的专业判断, 这无疑对其专业判断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新《规定》实施的意义

课堂教学保险会计 篇4

共同保险业务中一般份额最大的保险人被称为主承保人, 即首席承保人, 是指在财产保险承保条款上带头接受保险的人。

其他共同保险人又称为非主承保人。

主承保人一般负责投保资料的收集、协议签订及保单出具, 负责提供对客户的保险服务, 负责处理赔案并告知非主承保人按比例分摊赔款等。

共同保险业务所涉及主体及资金流动形式较为复杂, 对相关业务的会计处理提出更多的要求, 为确保合理、准确的进行共保业务相关账务核算, 现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及保险行业特殊的监管制度要求进行详细分析。

一、共保业务保费收入确认分析

(一) 保费收入确认时点确定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谨慎性原则及权责发生制的基本核算要求, 保费收入确认需要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1) 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 (2) 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 (3) 与原保险合同相关的收入能够可靠地计量。

保险合同成立并承担相应保险责任是保费收入确认最核心条件。根据《合同法》、《保险法》等有关规定分析, 保险合同成立条件为保险当事人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表现为, 共同保险人、投保人及经纪公司等就保险相关条款达成协议, 各共同保险人签订共同保险协议, 并由主承保人向被保险人出具相关保险单后, 保险合同成立。在通常情况下, 保险合同的承诺生效日期即保单起保日期与保险合同签订日期一致。

根据保险原理的有关解释, 保险合同成立后, 投保人按照约定交付保险费, 保险人按照约定的时间承担保险责任, 即保险合同生效是以保费缴纳为生效条件的。

综上, 结合会计相关准则中收入确认的三个基本条件, 保费收入确认条件在保险合同成立日即保单起保日即已经满足。因此在一般条件下保单起保日确认保费收入, 除非无法在保单起保日期获取相关信息, 无法可靠计量等特殊情况。

对于保单签发日期早于保单起保日期的, 保单签发日, 投保人缴纳保费后, 确认为预收保费, 保单承诺生效日即保单起保日, 确认保费收入。对于保单签发日期晚于保单起保日期, 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应于保单起保日起即确认保费收入。

(二) 保费收入确认金额确定

根据会计准则及相关解释的规定, 非寿险原保险合同, 应当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定。即保费收入的确认依据为满足保费收入确认条件, 是否一次性收取或分期收取不构成对保费收入确认的影响。

分期保费如果在保险起保日即承担全部保险风险, 就必须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认保费收入;如果仅是部分承担风险, 应在承担相应保险风险时确认相应保费收入。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涉及共保业务中保险分期情况较为普遍, 但这种分期通常仅为保费缴费金额的时间分期, 并非对保险责任的分期, 故对于存在分期收取保费的合同我们应该在保险合同成立日, 即满足保费收入确认条件的前提下, 根据合同确定的各期应收总额确认保费收入, 并非按照发票实际开具及收付金额确认保费收入。

各共同保险人应根据共保协议约定的承担份额比例分别确认保费收入, 涉及到相关保险合同修改的, 主承人必须以书面方式通知非主承保人并得到相关书面确认。

(三) 保费收入会计处理

业务实践中, 保费收取一般由主承保人统一向投保人或者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保险经纪公司收取。同时, 按照发票相关管理办法的要求, 发票的开具原则上要与资金流的方向一致, 即主承保方向投保人出具发票, 其他共保方向主承保方出具发票。

按照保险合同成立条件及保费收入确认的时点、金额确认并依据权责发生制原则记载会计分录。

1.主承保方应当根据实际收到投保人或经纪公司支付的保费后借记“银行存款”等;根据应承担保险份额贷记“保险业务收入”, 剩余的代非主承保方收取的保费贷记“其他应付款/代收共保保费/XXX公司”。

涉及到保费分期的, 主承保人应当在收到首期保费后借记“银行存款”, 剩余期间的份额内应收保费借记“应收保费/分期付款应收保费”;根据保险合同确定的份额内各期应收保费总额贷记“保险业务收入”, 代非主承保方收取的首期保费金额贷记“其他应付款/代收共保保费/XXX公司”。

主承保方依据各共同保险人承担的保险比例划出代收保费后应当借记“其他应付款/代收共保保费/XXX公司”, 贷记“银行存款”等。

2. 非主承保方根据实际收到的份额内保费确认保险业务收入。涉及保费分期的, 非主承保人应当在收到首期保费后借记“银行存款”, 剩余期间份额内应收保费借记“应收保费/分期付款应收保费”;同时根据保险合同确定的份额内各期应收保费总额贷记“保险业务收入”。

二、共保业务中的保单费用确认分析

保单费用一般包括经纪费、出单费、营业税金、咨询及防灾防损费等, 应当依据共保承保比例及权责发生制等要求据实入账确认。

(一) 共保经纪费业务处理

一般情况下, 大型财产保险的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会委托专业的保险经纪公司为其拟订投保方案、办理投保手续、协助索赔, 或者为其提供防灾防损、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咨询服务等保险中介服务。保险经纪人则基于投保人的利益, 为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提供相应中介服务, 并依法收取相关经纪费佣金。这是共保业务中经纪费支出发生的主要内容。

目前保险经纪费的主要结算形式分为主承保统一结算及各共保方单独结算两种, 同时严格禁止与保费轧差后净费结算。

票据开具与资金流的方向一致。即主承保方统一向保险经纪公司支付经纪费同时, 保险经纪公司统一向主承保方开具全额经纪费发票。非主承保方向主承保方支付保险经纪费时, 由主承保方向其他共保方出具经纪费发票。

按照保险行业的相关规定, 主承保方出具经纪费发票不符合相关制度规定, 但是由主承保方负责相关资金的统一收付已成为该类型业务处理的行业惯例, 我们按照事实重于形式的原则, 也基于发票及行业合规要求, 可在保险经纪公司统一出具发票时提供列示各共保方经纪费比例金额的详细发票明细单给主承保方;主承保方在收取代付的各承保方经纪费时提供相关复印件、收款收据、分割单等。

主承保人与非主承保人依据权责发生制及与保费收入相关性原则记载会计分录。

1. 主承保方应当根据实际支付经纪公司经纪费后借记“保险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贷记“银行存款”。

主承保方根据份额内承担经纪费借记“保险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代其他共保方支付的经纪费借记“其他应收款/代付共保经纪费/XXX公司”;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

涉及到保费分期的, 在支付首期保费相关经纪费后, 将份额内各期保费对应经纪费总额借记“保险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支出”, 代其他共保方支付的首期经纪费借记“其他应收款/代付共保经纪费/XXX公司”;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 剩余期间份额内应收保费对应经纪费贷记“应付手续费/分期付款应付手续费”。

收到非主承保方划来经纪费时借记“银行存款”等, 贷记“其他应收款/代付共保经纪费/XXX公司”。

2. 非主承保方应当根据所承担份额保费支付对应经纪费。

涉及到保费分期的, 非主承保人应当在支付首期保费时将份额内各期保费对应经纪费总额借“保险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支出”;按照实际支付金额贷记“银行存款”等, 剩余期间份额内应收保费对应经纪费贷记“应付手续费/分期付款应付手续费”。

(二) 共保出单费业务处理

一般共保协议中, 主承保人会向非主承保方收取一定比例的出单费, 用于保单出单打印, 与经纪公司、投保人日常业务交流中的相关费用支出项等。

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要求, 在主承保方向非主承保提供出单费发票并收取相关款项后确认相关收入、费用。

主承保方出具出单费发票后应当贷记“其他业务收入”, 只有在实际发生相关出单费用支出时借记相关“营业费用”科目。这种收支两条线的会计处理模式更加及时准确的反映出经济业务实质。

非主承保方收到出单费发票后借记“营业费用”等科目。

(三) 共保业务营业税金处理

通常情况下, 会计处理和税法规定的保险业务收入确认是一致的, 按照相关性原则共保业务的营业税金计提与保险业务收入完全配比, 各共同保险人按照各险种份额内保费收入确认的期间、金额, 根据营业税相关税收政策比例自行计提和缴纳。不按照一般意义上的“以票定税”计提和缴纳, 考虑经济效益原则, 也不采用主承保代缴和划收等方式处理。

(四) 共保业务咨询及防灾防损费业务处理

按照共保协议约定, 主承保人或者经纪公司会按被保险人的要求, 组织专业机构为其提供保险咨询服务或防灾防损服务。该类服务按照共保原则需要各共同保险人按照共保业务比例承担。

在实际咨询或防灾防损发生时, 由专业服务机构按比例出具发票划分至各共保方, 由各共保方凭借相关票据分别支付确认相关费用, 借记“营业费用出单费或防灾防损费”, 涉及代收代付的各共保方之间进行相关资金划转。

(五) 共保业务退保费业务处理

涉及到保险合同提前解除的, 共保业务投保人依据保险合同约定, 提出退保要求时, 由主承保人依据合同自行处理, 并将有关业务处理单据副本递交非主承保人, 非主承保人依据承保比例向主承保人划付应退保险费及相关费用等, 按原保险合同约定计算确定的应退还投保人的金额, 借记“保险业务收入”, 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科目。

具体情况下的会计业务处理与上述相关处理形式类同, 会计处理方向相反, 不再赘述。

目前, 财产保险共保实务中常遇到的会计处理情况基本上为以上几种, 但由于各公司具体业务流程、管理水平及会计二级明细科目设置等不同, 会计业务处理上会有细微差别, 只要掌握了这些会计业务处理的相通原则, 通过对业务情形的层层分离, 必定能找到科学、合规、准确的会计处理办法。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行业迅猛发展, 同时各行各业的公司管理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 其对风险安排及保险需求也明显加大。财产保险公司也势必将以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及大型企业公司财产为风险标的保险项目作为其重要的业务方向, 但受到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承保要求及风险承受能力的影响, 无论是作为投保人的大型企业还是作为承保人的保险公司大部分都会选择共同保险的形式。随着共同保险业务的不断开展, 基于投保人对资金、账务等处理的管理要求不断升级, 出现了不同于一般财务处理的形式, 势必要求共同保险业务的相关会计处理能够适应其变化。鉴于此, 文章从共同保险的不同财务业务形式分析入手, 结合保险行业制度法规及新会计准则等以确定创新、准确、合规的会计处理方法。

关键词:共同保险,主承保,保费收入,经纪费,出单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财产保险共保业务管理的通知 (保监发[2006]31号) [S], 2006.

[3]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 (保监发[2009]1号) [S], 2009.

试论保险会计的诚信治理 篇5

1.领导法制观念淡薄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丧失是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会计法》把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法律责任的主体, 会计人员无领导责任, 无形之中使会计人员与单位领导人串通作弊。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对假帐、假报表的危害性没有引起重视。部分领导要求或暗示会计人员作假帐, 甚至把作假帐水平作为衡量会计人员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志。有些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主动迎合领导作假帐;还有的属于“道德两难”, 屈从领导意愿, 被迫弄虚作假。

2.保险行业信息的预计性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空间。保险行业收取保费在前成本支出在后, 预计性举足轻重。保单在终止效力以前保险公司无法计算这份保单所带来的真实利润, 必须通过责任准备金的调整使各会计期间损益得到合理的分配, 而责任准备金实质上就是一种或有负债。虽然保险行业利润表现为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额, 但是由于保险行业利润是一个精算概念, 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后面还要扣除责任准备金提转差额, 而责任准备金的计量需要运用大量的假设、经验数据和贴现率。责任准备金的估计值与实际值常有较大很差。保险会计确认利润时, 人为色彩更加浓厚, 精算师的客观独立性与职业道德倍受考验。

3.保险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健全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可乘之机。2001年11月27日财政部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该制度更加注重金融企业的风险问题, 谨慎性原则得到了较多的运用, 要求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等八项准备。新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 对于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由公司自行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这在客观上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4.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差异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推动力。由于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经验的不同, 自身素质参差不齐, 职业判断水平存在差异, 可能同样一项会计政策, 由于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从而削弱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比如, 新制度要求对贷款损失准备根据贷款质量采取五级分类法, 但是由于会计人员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不同, 可能性质相同的一笔贷款, 有的将其纳入“关注”, 有的将其归入“次级”, 使评估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从而削弱了各公司贷款质量的可比性。

5.公司治理不完善是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保险公司是一系列契约的综合体, 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维系公司存在的各种契约的订立、执行与监督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实际上成了维系各种契约关系的基础, 而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在所有权和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条件下, 经理在获取公司控制权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这种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利益偏离会造成经理出现道德不良, 故意隐瞒公司的真实情况, 提供虚假的信息给投资者。经营管理者有可能采用各种手段操纵应计项目, 滥用会计估计等来达到自身目的, 特别是对于在保险市场上占有很大市场份额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 产权主体缺位很容易导致“内部人控制”。如果产权归属不明确, 缺乏根本的利益动力, 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 就会造成会计信息的扭曲。

6.外部监管不力给保险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温床。目前虽然保险公司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垂直领导的保险监督组织体系, 但是保险监管部门在进行监管时只注重机构的批设和审核, 忽视了对财务经营活动的监督与检查, 监管的重点仍在条款费率审批、手续费标准管理等方面, 而对于关系到保险行业稳定的偿付能力、资产负债质量等主要方面的监管力度还不够。保险监管大多尚停留在现场检查阶段, 一些高效的监管手段和方法在我国没能得到切实使用, 一些主要的监管指标没有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与被审计单位“合谋”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案件屡见不鲜。

二、保险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对策

1.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的行业经营理念, 加强诚信教育。治理诚信缺乏, 教育是基础。保险公司应高度重视诚信教育, 将诚信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让每个成员真正做到“诚信为本, 操守为重, 坚持原则, 不作假帐。”此外, 应当对掌握着会计诚信水平支配权的强势集团进行诚信教育, 包括单位负责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所等中介机构。《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诚信也提出了要求, “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单位负责人带头开展“讲诚信”的自我道德教育, 强化法律意识, 切实做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对单位的诚信负责。

2.尽快建立保险行业会计准则, 完善保险会计制度。保险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 制定保险会计准则符合保险会计规范的发展趋势。保险行业会计准则应采取双重规范、双重报告的模式, 具体可分两个层次:一是建立在公认会计原则基础上的保险行业专属会计准则;二是建立在监理会计原则基础上的法定会计准则。

3.完善保险精算技术, 提高精算准确度。我国保险精算人员极为缺乏, 加之精算技术要求的复杂性以及实务操作的困难性, 精算师在计算保险责任准备金时, 很难考虑评估中出现的所有因素。在现实条件有限的情况下, 可以鼓励保险公司从国外聘请合格并有独立执业经验的精算师, 以争取尽快提高我国的保险精算水平。另外, 保险公司还应尽快建立精算责任制度, 强化精算师在会计信息系统运行中所担负的责任。

4.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内部约束机制。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 它以监督与激励为核心内容, 通过一套包括正式或非正式的、内部的或外部的契约或制度安排来协调公司与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保证公司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从而维护公司各方面的利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保险公司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等内部有效制衡机制已成为保险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减持国有股, 革除“一股独大”现象;二是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三是加强会计法制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四是改变基层公司现行业绩考核办法和收入分配机制。

5.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和审计。

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会计核算探讨 篇6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阶段

信用保险整个业务的环节比较复杂, 我国信用保险业务阶段与国际上ECA成员业务处理过程大体相同, 分为五个基本阶段。

(1) 申请信用保险阶段。目前我国信用保险投保阶段和国际通行过程基本一致, 首先企业需就自身情况与拟投保买家情况等相关信息提交投保申请书, SINOSURE受理后与出口企业签订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单。该保险单相当于SINOURE与企业签订的保险业务关系形式上的总合同, 表明双方建立了业务关系, 一般不表示实质意义的信用保险业务。

(2) 买家资信调查阶段。投保阶段企业与SINOSURE建立保险业务关系后, 企业需要就其打算投保的客户向SINOSURE申请资信调查。资信调查的目的是为SINOSURE了解企业买家客户情况, 评估风险, 满足企业投保需求提供信息保障。

(3) 信用限额审批阶段。投保企业就拟与其客户采用的交易支付方式, 以及信用期限, 一个付款周期最大后付款金额等情况提供给SINOSURE。通常支付方式包括信用证 (L/C) 、付款交单 (D/P) 、承兑交单 (D/A) 、赊销 (OA) 等形式, 付款的信用期限一般是一年之内 (超过一年属于中长期信用保险, 不在本文探讨之列) 。SINOSURE根据买家信用记录、信用能力、业务发展潜力等诸多因素, 结合企业业务需求情况确定信用限额。值得注意的是不是企业提出申请的限额情况SINOSURE都能满足, 关键要视企业客户信用综合情况而定。信用限额可以循环使用, 一笔货款收汇后, 其占用的限额自动空缺出来, 转为覆盖下一笔业务应收账款。信用限额即SINOSURE赔偿的最大额度。

(4) 出运申报阶段。限额批复成功后, 企业就SINOSURE批复的信用限额项下的出运在报关出境后向SINOSURE申报。SINOSURE受理录入业务系统后, 申报项下的出运相关收汇风险由SINOSURE承担。

(5) 追账与赔付阶段。如果企业投保信用保险项下的货款未按时收回, 不管是买家破产、拖欠、拒付以及政治风险等情况, 只要符合保险条款规定, SINOSURE承担责任。同时SINOSURE还会接受企业委托追账。

信用保险各阶段会计处理探讨

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目的是管理信用风险、扩大业务、获得融资便利以及损失弥补, 对企业来说获得这些“收益”就必须付出成本费用。除通常意义的保险费外, 按照国际惯例, 有些环节企业还必须另外付费, 而在我国有些环节企业得到的是免费的服务。因此总的原则是如果企业有费用付出或收益流入都必须进行会计处理。这些费用与收益流入的额度计算确认比较容易, 科目与明细科目设置相对较生疏。

(1) 申请信用保险阶段相关会计处理。国际上ECA成员通常对出具保险单收取一定的工本费与服务费, 在我国SINOURE目前对此基本采取免费政策。如果获得的是免费的服务, 企业可以不进行账务处理;如果发生费用要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 在获得业务凭证后作会计处理, 这些费用支付一般用人民币, 借记“管理费用——信用保险申请费”, 贷记“银行存款”。

(2) 资信调查阶段的费用与会计处理。SINOSURE资信调查在全球范围内是委托ECA机构成员代理操作, 在资信调查过程中国外受托方要花费人工费、信息费、评估费等相关费用, 因此SINOSURE一般应向企业收取资信调查费 (一般为人民币支付) 。费用支付后, 企业会计处理为, 借记“管理费用——资信调查费”, 贷记“银行存款”。

(3) 信用限额审批阶段费用与会计处理。信用限额是在对买家客户信用能力综合评定的额度, 预示着我国企业在不高于限额载明支付方式风险基础上能与该买家客户交易的最大安全额度, 虽然限额评估有时存在偏颇或不科学的瑕疵, 但总体上限额提现为我国出口企业的资源。如果某一企业申请了限额, 由于业务谈判破裂, 或放弃投保不用, 会导致限额闲置, 但有可能我国其他企业需要利用信用保险对同一买家出口, 却无法获得, 这样会导致矛盾。因此国际通行做法是对信用限额申请不用, ECA机构成员要收取信用限额闲置费。同时国际通行做法是对信用限额申请也会收取申请费。我国企业如果要支付所提费用 (一般为人民币支付) , 其会计核算为, 借记“管理费用——信用限额申请费”、“管理费用——信用限额空置费”, 贷记“银行存款”。

(4) 出运申报阶段保险费用与会计处理。企业限额项下的出运申报成功后, 相应应收账款就纳入保险法律关系中, 投保企业会得到SINOSURE的保费付款通知书。企业可以用世界通行货币或本国货币付款, 我国企业一般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人民币或几大世界主要货币支付保险费。保险费支付有每一笔申报及时付款, 预先支付或年度最低保险费等多种方式。不同方式下的会计处理方式有一定区别。具体包括:一是企业按逐笔申报及时缴纳保险费会计处理。该方式下每一笔保险费可以直接归集到每一笔业务费用中, 不存在摊销处理, 较为简单, 借记“管理费用——保险费”, 贷记“银行存款”。二是企业以预交保费方式支付保费的会计处理。该方式下, 业务过程分为预先缴费时和出运申报实际发生保费时两个过程。预缴保费时, 借记“预付账款——预交保险费”, 贷记“银行存款”。企业申报出运实际发生保险费时, 借记“管理费用——保险费”, 贷记“预付账款——预交保险费”。有些企业认为实际产生保险费时贷方引入待摊费用科目来核算, 笔者认为应以简明、清晰为准。如果预付保险费不足抵扣, 企业追缴时, 借记“管理费用——保险费”, 贷记“银行存款”。如果结算时企业收到剩余退款时, 借记“银行存款”, 贷记“预付账款——预交保险费”。三是企业以年度最低保险费交纳方式支付保费的会计处理。此支付方式虽然和前一种情况一样都是企业在先把一定款项转移到对方户头, 但是性质不一样, 前面情况是预付性质, 对企业是资产, 对方则是负债。而最低保费缴纳方式对企业是不能退回的, 是需要摊销的费用, 而对方则是实现或将要实现的收益, 不构成其负债。企业年初支付最低保费时, 借记“长期待摊费用——年度最低保险费”, 贷记“银行存款”。企业实际出运申报时, 借记“管理费用——保险费”, 贷记“长期待摊费用——年度最低保险费”。当最低保费额不足, 企业需要补交时, 借记“管理费用——保险费”, 贷记“银行存款”。当企业最终申报产生保险费低于最低保险费, 对方不退还, 对企业是损失, 借记“营业外支出”, 贷记“长期待摊费用”。

再保险分出业务会计核算的探讨 篇7

一、再保险准则对再保险业务的会计核算

再保险准则第五条要求再保险分出人不能将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负债和资产与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负债和资产相互抵消, 也不应当将再保险合同形成的收入或费用与相关联的原保险合同形成的费用或收入相互抵销。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 再保险分出业务涉及的账户主要包括:分出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付分保账款、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再保险准则对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会计核算主要分为5个部分: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应收分保准备金、再保险合同损益的调整。这5个部分包括了某项具体再保险分出业务从产生到终止的全部业务环节, 也涵盖了再保险业务合同的主要条款。按照再保险准则要求, 再保险分出公司应该依据权责发生制在确认原保险合同保费时, 根据再保险合同约定将分出保险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并同时形成对再保险分入公司的负债———应付分保账款;也要根据再保险合同的约定将应向再保险业务分入方收取的摊回分保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并同时形成对再保险分入公司的债权———应收分保账款。

在资产负债表日, 再保险准则要求再保险分出人, 应该在调整原保险合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的同时根据再保险合同约定调整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余额;应该在调整原保险合同未决赔款准备金的同时根据再保险合同约定调整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调整的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均计入当期损益。

二、再保险准则中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存在的缺陷

(一) 再保险准则分出业务会计核算信息没有体现再保险业务分散风险的本质

再保险在原保险基础上以保险合约的方式进一步分散风险, 是保险风险的第二次分散。通过再保险业务, 可以使保险中的风险分散程度更高, 风险责任更加细化。再保险正是基于原保险人经营中分散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业务活动。从法律形式来看, 再保险是保险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再保险的整个契约制定过程并不需要投保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但是从经济实质上来看, 再保险对保险人、投保人等原保险合同参与者会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保险人无力承担风险, 将极有可能会使投保人等其他原保险合同利益相关者受损, 再保险使投保人的权益更有保障, 而原保险人也分散了风险。因此, 再保险业务本质上是原保险业务的拆分, 保险人与其他保险人按照再保险合同分别承担责任、各自享有收益, 也使得投保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保险保障程度更高。

根据再保险准则, 再保险合同是指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分出人) 分出一定的保费给另一个保险人 (再保险接受人) , 再保险接受人对再保险分出人由原保险合同所引起的赔付成本及其他相关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合同。可见, 再保险准则中的再保险也突出了原保险合同在保险人之间拆分的特征。再保险合同是在原保险合同已经成立的条件下, 通过拆分的方式使其他保险公司承担一定保险责任来分散原保险风险。

在前述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业务的会计核算中, 再保险分出业务的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均为单独核算, 相关的原保险业务形成的收入、费用、资产和负债在会计核算上未得到体现。尽管再保险准则要求在确认原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和计提相关准备金的同时计算并确认再保险业务的分出保费、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 但从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业务会计核算表现的信息来看, 再保险分出业务的风险与收益几乎完全独立于原保险业务的风险与收益。这体现了再保险业务法律形式上的特征———再保险业务相对独立于原保险业务。从经济实质来看, 再保险业务是对原保险业务风险分散, 再保险业务会计核算形成的信息应该能够体现再保险分散原保险业务风险的特征。再保险准则中会计核算规则形成的会计信息未能充分体现这个特征。

(二) 夸大再保险分出公司的资产规模

再保险准则要求将再保险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单独核算, 不能与原保险形成的资产和负债相互抵消。为此, 再保险准则在确认分出业务保费时将分出保费计入当期损益并且同时确认为应付分保账款;在确认摊回分保费用、摊回赔付成本的同时确认应收分保账款;在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时确认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在计提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时确认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应付分保账款是负债类账户, 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则属于资产类账户。也就是说, 按照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保险业务核算的规则, 原保险确认的资产没有减少, 而在相应业务环节要确认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资产, 那么从总量上来看, 资产总量将由此增加。

从经济实质来看, 原保险业务与再保险业务存在天然的联系, 可以将原保险与再保险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如果将原保险和相关再保险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那么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应该是整个业务的资产总额, 再保险业务只是从这个整体资产总额中分出一部分给其他保险公司, 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会计核算应该能够反映这种情况, 但是再保险准则忽略了再保险业务实质上是分出保险公司与分入保险公司分享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分别承担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赔偿责任情况, 隔离了再保险与原保险应该存在的经济联系。再保险准则要求在原保险资产总额不减少的情况下, 确认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资产, 由此会计核算生成的财务报告就很有可能夸大再保险分出公司财务报告的资产规模。

三、再保险准则中分出业务会计核算的改进

会计核算的目的是形成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决策的会计信息。再保险准则对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形成的信息没有能够充分反映再保险业务的本质特征, 极有可能夸大再保险分出公司财务报告的资产规模, 因此应该改进再保险分出业务的会计核算。

如前所述, 再保险准则中分出业务会计核算缺陷的根源在于要求再保险分出业务形成的资产、负债不能与相关原保险确认的资产相互抵消。这样就隔离了再保险与原保险存在的天然经济联系。因此, 要改进再保险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就应该将再保险业务与原保险业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 以原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作为再保险业务核算的起点:再保险业务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均以原保险资产价值作为基础。当原保险业务完成时, 再保险分出公司和接收公司之间经济往来也随之结束。同时, 在财务报告中能够单独体现再保险的相关业务信息。这就要求改进后的再保险分出业务会计核算应该能够提供完整的再保险业务的信息, 使再保险业务不致于淹没于原保险业务中。

为此, 需要在应收保费账户下设立二级账户分保往来, 并在分保往来下设置分保账款、摊回分保账款、摊回分保赔付账款、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5个三级明细账户。利用这些明细账户可以核算再保险分出业务中形成的所有资产和负债。主要业务会计核算如下: (1) 分出保费核算时:借记“分出保费”科目, 贷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分保账款”科目; (2) 摊回分保费用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摊回分保账款”科目, 贷记“摊回分保费用”科目; (3) 摊回赔付成本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摊回分保赔付账款”科目, 贷记“摊回赔付支出”科目; (4) 计提分保准备金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应收分保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 贷记“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 (5) 确认未决赔款准备金时:借记“应收保费———分保往来———应收分保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 贷记“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科目。

通过在应收保费下设置分保往来及其三级明细账户, 使得分保往来及所属三级明细账户的余额合并计入资产负债表中应收保费项目, 避免夸大资产规模。同时附注中详细说明分保往来及所属三级明细账户的内容, 以单独提供完整的再保险分出业务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口腔修复学教学下一篇:客户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