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结合管理

2024-07-21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精选四篇)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 篇1

关键词:语文学科,政治,朗诵,比较阅读,看图说话,段落大意,分层次

一、朗诵

朗诵似乎是语文学习的专利, 但我们在教学中发现,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 政治课教学中有许多人文性、情感性的内容, 比如亲情、友情、民族精神等, 对于这些人文性、情感性较强的内容, 讲授起来比较枯燥, 效果也不是很好。“只有我们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它”。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 很好地感 受这些情 感的平台———朗诵。比如, 在学到友情时, 关于“真正的友情是什么”是值得每一位学生认真思考的问题, 答案也很宽泛, 此时教材中的中英文对照诗歌《朋友》引起了我的注意, 于是干脆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 学生们很起劲, 有的还用英语朗诵, 大家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 接着再去讨论友情, 学生们的理解就深刻了许多。再如, 学习长征精神时, 我想, 再多的解说也比不上毛主席的《七律·长征》来得气势磅礴, 震撼人心, 所以我就让学生们朗诵该诗, 通过朗诵, 学生不仅体会了长征精神, 还提升了人文素养。

政治课中的许多观点比较抽象, 而俗语、俚语则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 在剖析观点时, 适当地引用、诵读一些俗语、俚语, 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使枯燥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通俗化、趣味化, 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比如, 俗语“笑一笑, 十年少;愁一愁, 白了头”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各自的影响。

二、比较阅读

对于区分概念, 比较阅读有着独特的效果。如对于公民权利和公民基本权利来说, 只差两个字, 平时用的也不多, 学生容易忽视, 所以一考就错。对此, 我在教学时就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先通读两个概念, 再找出两者区别。学生经过思考、比较, 掌握得就牢固而深刻了。当然, 比较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如列表格、画图形等方法。

三、看图说话

在一些重要的考试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漫画题型, 有的学生看不懂漫画, 就只好随便从书中抄写一段下来, 结果可想而知。究其原因, 主要是平时看得少, 讲得少, 缺少一些最基本的方法。新课程的教材上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有许多生动的漫画。只要平时上课时注意这些漫画, 设置一些有层次的问题, 像语文老师那样从看图说话到深层挖掘, 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而且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分析漫画题的能力。

比如在讲到“家庭保护、社会保护”时都有漫画, 我就带领学生先看漫画, 然后设置问题:

1.你从漫画中看到了什么?漫画中有哪些人物, 他们在干什么?此类问题通常请中等学生回答,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2.他们的行为对吗?为什么?通过此种问题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进行思考。

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你是漫画中的主人公, 你会怎样对待父母的这种“有些过分”的教育?

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 使学生充分理解了所学知识, 情感得到了升华, 更加懂得了父母的那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落实到行动中, 如果现实生活中也出现了漫画中的情况, 至少可以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更好地和父母进行沟通。

四、概括段落大意、分出层次

这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我们认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性越来越强, 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现在政史综合不断深入, 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和训练。我们不难发现, 语文学得不好, 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很难学好政治学科, 尤其是遇到综合试卷, 材料一长, 一些学生就无从下手了。不会看材料, 看不懂材料, 看不懂问题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不妨就借鉴一下语文的分层、概括大意的方法, 让学生得到训练, 提升其分析、理解能力。比如, 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 我就挑出一小节, 让学生分层, 并概括每一层的大意。由学生概括出两层大意:一是, 什么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二是,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最后, 在复习时加上“我国哪些政策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这样一种概括式自主学习得出的东西远比老师单纯讲授理解得深刻。同时也理清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这样一种最基本的认识问题的思路。

当然, 政治课毕竟不是语文课, 所以运用语文的方法上政治课时也有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地方:一、教学方法毕竟只是形式, 政治课本身的内容尤其是它的德育功能不能忽视;二、不能过分依赖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但在这里我们只是借鉴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 所以除了应用好这些方法之外, 政治学科本身的特色不能丢掉。我们还是需要立足政治学科本身的特点, 结合教材实际, 上出让学生喜欢的政治特色。

语文学科课堂管理细则 篇2

课堂管理细则

为提高语文课的课堂效率,增强同学们在语文课上的守纪意识,更公平、更公正地对同学一学期语文学习情况作出评价,特制订本量化考核细则。

一、课堂表现情况

1、课堂表现情况分数不设上限,每学期每位同学的课堂表现的基础分为80分。

2、课堂表现情况的得分根据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给予加分或者扣分。

3、下列情况予以加分:

①上课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者,可加1分。

②发言特别出彩,有亮点者,可加1分。

③分组活动时,能积极配合组内成员,表现突出的每人每次加1—2分。

④其他一些对课堂有积极意义行为的,每人每次酌情加1-2分。

4、下列情况予以扣分:

①上课无故迟到、未请假擅自旷课的,每人每次扣1分。②上课前不能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的,每人每次扣1分。③老师讲课时,故意插嘴,讲话的,每人每次扣1分。④上课时无故离开座位的,每人每次扣1分。

⑤分组活动时,不听从组长安排,不参与组内活动的,每人每次扣1分。⑥有其他一些妨碍他人上课行为的,视情节轻重,每人每次扣1-2分。

二、作业情况

1、作业情况分数不设上限,每人每学期作业基础分为80分。

2、组长每周对同学作业本上的等级情况进行登记。(即“优”“良”等级)

3、根据作业本的等级情况登记,一次得“优+”或“A+”者加1分,得“优”或“A”不加不扣,得“良”或“B”扣1分。得“及格”或“C”扣2分,得“不及格”或“D”扣3分,作业迟交一次扣2分,作业不做一次扣5分,按此方法算出作业情况得分。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 篇3

【关键词】高效    小学语文课堂       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断引进新的教育理念,从课程到课堂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实效性有了显著提高。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仍然是耗时最多、师生最累、最难教、各方面舆论诟病最多的学科。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下面我对此进行了分析。

一、小学语文课堂高耗低效的情况分析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有其自身优势,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没有分清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受中国传统语文教学教材与教学内容合一的影响,我们的专家和教师一般不会有意识地区分教材与教学内容,致使教师们一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教材(课本)。虽然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一直在强调“活用教材”和“用教材教”,但包括一些名家在内的课程实施者们,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教材的關系,没有认清教材文本仅仅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忽视了语文学科特点

第一,汉字是象形文字,本身具有图画的一些特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整体感知比结构分析更为容易;而我们的常态课堂过早地倾向于结构分析、分类对比,反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效果不佳。

第二,语文学科学习的是语言,是人对生活体验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学习的过程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过多地讲解、分析文本,忽视了语文离不开生活这一本质特征,把很好的篇章支离破碎地教给学生,而没有引导学生还文本于生活实际,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小学语文课堂教材编排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几十年的现代语文教育史中, 国内没有哪位专家真正有意识地研究过孩子在哪个年龄段适合学习哪些知识,而更多的是教师(成人)一厢情愿地给学生安排学习内容、选择教材,结果孩子很不领情,很不喜欢学习那些“应该”学习的知识。

二、 构建自主高效语文课堂的方法和途径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上述分析,要构建自主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系,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根据语文素养培养来确定教学内容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教学内容应包括:“培育学生养成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切实完成这些教学内容。

2.根据小学语文的特点来选编教材

汉语文作为世界上发展最早的语文之一,既有与其他语文相同的特点,也有与其他语文不同的特点,所以我们在选编教材的时候,一定要研究这些相同与不同,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

(1)汉语文的基本元素“字”是象形文字,它的字形结构与拼音文字不同。从脑认知科学来讲,学习汉语与学习拼音文字的语言在认知方式、认知年龄、认知习惯以及认知规律等方面都应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选编教材时一定要研究汉语独特的认知规律。

(2)汉语文与其他语言一样,是融于以其作为母语的人群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所以我们在选编教材时既要关注语文本身,又要关注语文在人们日常生活各个领域的呈现,避免就语文来学语文,造成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确定教学内容

古井勋博士研究指出:“默记汉字的能力,一年级学生最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表明,“儿童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二年级”,即8岁左右。过去私塾中的孩子,只要两三年的功夫就可以认识常用的两三千字。我们要关注这些规律,要敢于在小学低年级加大识字量和阅读量,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在自由识字、阅读上出现滞后,错过了儿童识字和阅读的最佳时期。

4.根据教学内容要求来选择教学形式

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一般有拼音教学、识字教学、说话写话指导、阅读教学、 习作指导教学、语文实践活动等形式。我认为这种划分方式貌似科学,但不能解决每节课教什么的问题。正如江苏特级教师薛法根所感慨的:“搞了教学研究发现,老师不知道教什么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认知规律, 语文课堂教学形式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完善和丰富。建议把课堂教学形式改为拼音教学课、专项学习课、精品赏读课、 综合实践课,真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提高教学实效。

语文学科结合管理 篇4

关键词:中等卫校,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语文是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对中职语文课程性质的概括表达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文课程是中职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 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 具有重要作用。”[1]但是, 当前许多中职学校对语文学科不够重视, 设置的课时少, 甚至有些专业仅开设一个学期。不仅学校对语文教学不重视, 学生对语文学习也不重视。笔者曾在学生中做过相关调查, 约85%的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 究其原因, 主要是认为不实用。“不实用”观点的出现值得我们每一位中职语文教师警醒并做深入思考与研究。

我国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 而是一套技能。”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前再解读这一名言, 我们又有了新的认识, 即语文学科为专业服务的定位是培养人才, 以能力为本。作为文化基础课,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应与专业课程相结合, 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那么, 如何使中职语文教学融入专业教学, 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这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中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自己所在的中等卫校, 就语文学科如何融入专业教学, 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进行了如下思考。

1 与专业培养目标结合, 构建与专业对接的课程

中等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这就要求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始终围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根本目标实施课程教学[2]。因此, 语文课程的改革首先应立足于知识观的转变, 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语文的实用性和职业性。就整个语文学科来说, 可将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确定为公共基础模块、为专业服务模块和发展模块, 并将与之相应的内容确定为必学、必选和任选3个部分。将各专业实用的内容定为公共基础模块, 是必学内容;将与未来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语文能力内容定为为专业服务模块, 是相关专业必选内容;将使学生有浓厚兴趣或是有升学愿望的语文内容定为发展模块, 是任选内容。对于中职语文学科来讲, 我们可以根据各专业教学培养目标, 设置相应的专业服务模块和发展模块, 构建与专业相衔接的课程。

对于中等卫校来说, 主要培养的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 所以在语文学科各模块的设置上应与医生、护士等相关岗位的目标要求相结合。就我校来说, 开设了护理、药剂、农村医学、助产以及口腔工艺技术5个专业。在语文学科设置方面, 我校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关的语文学科课程。中职语文是所有专业必学的文化基础课程, 除了语文外, 我校还设置了人际沟通、艺术鉴赏以及礼仪类课程等语文类的相关学科课程作为学生的必选课和任选课, 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 不同专业课程培养的目标不同, 所以开设的课程不同, 即使对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相同, 课程性质也不同, 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例如, 护理专业、助产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临床护理、保育人员, 学会与患者沟通, 树立个人形象对于护理及助产专业学生尤其重要, 因此开设了人际沟通以及护理礼仪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农村医学专业来说, 由于其培养目标是针对乡村医生和保健人员的, 所以将人际沟通作为专业必修课, 而只将医学生礼仪作为专业任选课;对于药剂专业来说, 该专业主要培养药剂、制药人员, 对语言的沟通以及个人形象要求不高, 因此开设人际沟通、医学生礼仪、艺术鉴赏等课程作为任选课程。弹性设置课程内容, 可以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使语文教学富有鲜明的职教特色, 更好地为专业服务。

2 以专业就业为导向, 精选教学内容

根据专业的不同, 精选、调整、充实教学篇目, 优化教学内容, 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结合, 将知识讲授与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相结合, 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 同一课程不同专业讲授内容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例如中职语文课程是每个专业的文化基础课, 现行的语文教材分为“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3个学习板块。其中, “阅读与欣赏”部分是对每个专业的学生进行语文素养教育, 通过对汉语经典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的研读, 进一步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鉴赏和评价能力, 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这一部分适用于每个专业。“表达与交流”部分主要安排“写作”和“口语交际”两项内容, 由于护理专业、助产专业、药剂专业、农村医学专业已经开设有人际沟通课程, 所以“口语交际”内容在教学内容中可以舍弃。但是, “写作”部分主要培养学生应用文写作的能力, 这一部分可以结合学科应用文来教学, 根据不同的专业侧重点不同, 比如对于药剂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药学说明文的写作;护理、助产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于护理文件、护理札记等的写作;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侧重于医院管理涉及的通知等应用文体的写作。

即使同一讲授内容, 不同的专业也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对人际沟通课程的学习, 护理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学习护士与患者及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技巧, 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技巧, 助产专业的学生则侧重于助产护士与孕产妇之间的沟通技巧。再如对礼仪课程的学习, 护理专业、助产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护士礼仪的训练, 而农村医学专业与药剂专业的学生则应侧重于医学生礼仪的训练。

实践证明, 寻找语文课与专业课内容的结合点, 将专业知识引入语文课教学, 可以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以专业能力为本位, 改革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课程为专业课服务的着眼点在于能力的培养, 为形成专业技能搭设平台。基于此,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将课文分析置于首位、孤立地学习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知识点的教学模式, 而应以训练某一种语文能力为中心来组织课堂教学。

例如中职语文课程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 该板块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展示语文应用能力的拓展性学习内容。我们在该模块的训练中, 应从专业发展的需要来设计学习活动, 有效地提高专业素养。如教师在进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 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 可以向其介绍护理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的事迹;农村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向其介绍“白求恩”、“优秀乡村医生”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先进人物来抒发心中的情感。

语文学科课堂教学设计还应顺应现代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需求。中职教育把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为其办学的基本定位[3], 因此, 能不能发现问题、如何分析问题、怎么样解决问题, 就成了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思路。例如, 护理专业的人际沟通和礼仪课程, 教师应摒弃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 通过亲自示范, 学生观摩, 教师设置真实情境, 给出任务, 让学生进行体验式临床护理情境模拟表演, 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他们进入临床后可以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

把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这是教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比如护理、助产专业的护士礼仪大赛、辩论赛、征文大赛、演讲比赛, 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 不断深化所学知识,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职业能力, 从而真正实现应用为主、能力为本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与专业结合,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核心, 这是当前中职教育的办学方向, 也是确立中职教育课程理念的依据。中职教育教学的改革要为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打下基础, 但语文教学改革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 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真正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职业教育特点, 我们的中职语文教学才会满足不断发展的职业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星林.中等卫校语文教学改革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8) :37.

[2]张玉娟.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初探[J].职业技术, 2011 (2) :21-22.

上一篇:老年性骨性关节炎下一篇:数学后进生辅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