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效不良反应

2024-08-06

疗效不良反应(精选十篇)

疗效不良反应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 62例病人为我科2006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恶性肿瘤化疗病人, 均为女性, 年龄22岁~73岁;其中卵巢癌24例, 宫颈癌17例, 子宫内膜癌14例, 恶性葡萄胎7例;将62例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 两组病人年龄、疾病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在化疗的同时, 除应用常规辅助止吐药物, 如激素类、昂丹斯琼、甲氧氯普胺等药物的同时给予中药保留灌肠以及心理干预。对照组化疗期间单纯应用常规西药, 并注意观察疗效。

1.2.1 中药保留灌肠

药用炙黄芪30 g、白术20 g、太子参20 g、当归20 g、龙眼肉15 g、白芍20 g、丹参15 g、生熟地 (各) 30 g、砂仁 (后下) 6 g、姜半夏15 g、陈皮15 g、茯苓20 g、焦三仙15 g、鸡内金10 g、旋覆花 (包) 10 g、木香15 g、枳壳15 g、生甘草6 g。将中药2次煎成300 mL混合, 1次灌入量以100 mL~150 mL为宜。

1.2.2 心理干预

癌症作为一种危害生命的负性生活事件, 对个体会造成心理应激反应, 大多数病人易发生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化疗前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满足其心理需求, 及时帮助病人消除对化疗的错误看法, 耐心、细致地介绍化疗有关知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鼓励病人克服焦虑、抑郁、悲观的心理。社会的支持亦很重要, 家属、亲朋给予精心的生活照顾及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 有助于缓解悲观、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 使病人能顺利完成化疗的全过程。化疗中病人安静坐或卧于床上, 引导病人注意力集中于个别肌肉群, 训练病人腹式呼吸, 让其放松呼吸的同时也使自己平静、放松, 轻揉背部, 播放轻音乐, 通过想象调整病人情绪, 改善不良心理状态, 在病人做放松训练同时播放轻音乐, 让病人想象自己清晨在海边漫步或躺在轻柔的沙滩上放松思想, 可以减轻恶心、呕吐。指导病人学会采用自我安慰的方法和技巧, 制定积极的目标, 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1.3 观察指标

①采用WHO抗癌药物急性及恶急性毒性反应分度标准[1], 0度:无恶心呕吐;Ⅰ度:恶心;Ⅱ度:暂时性呕吐;Ⅲ度:呕吐需治疗;Ⅳ:难以控制的呕吐。②疗效评定, 显著:无呕吐;明显:每天呕吐1次或2次;有效:每天呕吐3次~5次;无效:每天呕吐>5次。从化疗开始日观察至化疗结束3 d, 记录病人恶心情况、呕吐次数, 5 min内多次呕吐计算1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进行Ridi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恶心呕吐情况经Ridit检验, 实验组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实验组与对照组疗效经Ridit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0.32%, 高于对照组的64.51%。说明中药灌肠及心理护理对化疗后呕吐疗效显著。

3 讨论

化疗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 可以直接刺激胃引起恶心、呕吐。血液中的化疗药物刺激嗜铬细胞释放5-HT, 小肠的5-HT受体被激活, 通过迷走神经传导至第四脑室的化学感受诱发区, 兴奋位于延髓的呕吐中枢, 引起恶心、呕吐。多数病人往往不能耐受而中途停止化疗, 因此, 防止化疗的毒副反应是癌症研究重要课题之一, 通过多年实践观察, 我们采用中药灌肠结合心理护理, 大大减少了化疗的不良反应, 增加了化疗的疗效。

灌肠方中白术、太子参、甘草健脾益胃, 黄芪、当归、生熟地、丹参、白芍养气生血, 砂仁、姜半夏、陈皮、茯苓、旋覆花、木香、枳壳理气降逆。诸药合用, 祛邪不伤正, 补虚不助热, 并且通过肠道给药, 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 减轻了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对胃黏膜的直接刺激, 防止胃酸和消化道对药物的破坏作用, 使一部分药物由结肠吸收入血后直接进入大循环而不经肝脏解毒, 从而使药物在肝内的破坏减少了肝脏负担。再者通过肠道给药比口服给药一般吸收的快, 不受胃内食物等因素的干扰, 对晚期上消化道梗阻的病人提供了继续应用中药煎剂的途径, 并且大大减轻了静脉补液的负担, 同时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本组所采取的灌肠方法是用热水袋行输液管外加温, 保持药液恒温, 减少药液对肠黏膜的冷刺激。用输液管连接细肛管滴注灌入, 速度缓慢, 减少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肛管插入25 cm~35 cm可减少直肠肛门的刺激, 药液在肠道内存留2 h~4 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6 h以上效果更佳, 充分发挥药物作用, 从而达到了有效的治疗目的。因此, 鼓励病人尽量将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长些。

心理反应异常如恐惧、焦虑、压抑等情绪可使血小板摄取游离5-HT能力较正常时低, 导致恶心、呕吐等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目前已开发了许多治疗化疗抗呕吐的药物, 但研究表明, 非药物治疗, 尤其是积极的护理措施在化疗呕吐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3]。因此, 有效的护理干预和适当的止吐药物应用可以减轻化疗病人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4,5], 使化疗能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张惠兰, 陈荣秀.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

[2]王晓明, 周晓霞.肿瘤化疗病人呕吐的护理对策[J].四川肿瘤防治杂志, 2004, 17 (1) :46-47.

[3]梁桂菊, 徐艳松, 童文娟.护理干预对减轻癌症化疗病人恶心呕吐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5, 11 (2) :118-119.

[4]顾爱莲, 方满红.四黄散外敷联合光子照射治疗发泡型化疗药物外渗[J].护理研究, 2008, 22 (6B) :1574-1575.

疗效不良反应 篇2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

(2014年)

前言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是药品上市后安全监管的重要技术支撑,其目的是及时发现、控制和消除药品安全风险。

我国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经过20余年的努力,在法规、监测体系、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数量多年保持稳步增长势头,目前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报告790万份,为开展药品安全性评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基本建立了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全面反映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提高安全用药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我们组织编撰了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系统全面反映我国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收集和利用情况。

为全面反映2014年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依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编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014年)。

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取得新进展:

监测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拓宽,报告数量进一步增长。2014年,全国已有24万余个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注册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用户,并通过该网络报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其中医疗机构仍是报告的主要来源。全国94.4%的县有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全国每百万人口平均报告数量达到991份,较2013年有一定增长,表明我国发现和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开展数据评价分析,提高风险信号挖掘能力。2014年通过日监测、周汇总、季度分析等方法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数据的评价分析,深入挖掘药品风险信号,对阿德福韦酯、胞磷胆碱钠、苯溴马隆等近50个(类)品种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和沟通措施。

建立全国联动工作机制,发挥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完善药品聚集性事件预警平台,建立预警信息全国共享、事发地和生产企业所在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协同调查处臵联动工作机制,保证药品质量风险的早发现、早评价、早控制。全年重点分析评价137条预警信息,及时发现并处臵了湖北同济奔达鄂北制药有限公司核黄素磷酸钠注射液、安徽联谊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胞磷胆碱钠注射液、吉林省集安益盛药业有限公司生脉注射液等多起因药品质量问题引发的不良事件,有效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推动企业落实责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2014年积极推进药品定期安全性更新报告工作,加强对企业撰写报告质量的培训,严格开展对报告的审核,促进企业落实风险管理意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共享平台,及时将监测数据和风险信号反馈药品生产企业,指导企业进行数据分析评价与利用,督促企业落实安全风险主体责任,持续提高药品安全保障水平。

二、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一)报告总体情况

1.及月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2.8万份,较2013年增长了0.8%。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4.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5.7%。1999年至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累计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近790万份。

图1 1999-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增长趋势

2014年月度病例报告数量在整体趋势上与2013年基本相同,报告数量主要集中在10-12月,其中11月是报告高峰,但月度报告数量差距逐渐缩小,集中上报现象逐步缓解。

图2 2013-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月度报告数变化趋势

2.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情况

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新的和严重报告比例,尤其是严重报告比例是衡量总体报告质量和可利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341,300余份,与2013年比增长了17.0%;新的和严重报告数量占同期报告总数的 25.7%,与2013年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

图3 2004-2014 年新的和严重以及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比例

3.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情况

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我国每百万人口平均病例报告数为991份,与2013年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

4.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 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是衡量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均衡发展及覆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县级报告比例为94.4%,与 2013年相比增长了0.6个百分点。

5.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

按报告来源统计,医疗机构的报告占82.2%、药品经营企业的报告占16.0%、药品生产企业的报告占1.4%、个人及其他来源的报告占0.4%。与2013年相比,医疗机构报告增长明显,药品生产企业报告比例与既往持平,经营企业报告比例继续下降。

图4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来源分布

6.报告人职业

按照报告人职业统计,医生报告占53.8%;药师报告占27.3%;护士报告占14.0%,其他报告占4.9%。与2013年的报告人职业构成情况基本相同。

图5 报告人职业构成

7.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患者情况

按报告涉及患者年龄统计,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10.5%,与2013年基本一致,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19.9%,较2013年升高了2.1个百分点。

图6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年龄分布

8.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情况

按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化学药占81.2%、中药占17.3%、生物制品占1.5%。抗感染药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占化学药的46.2%,较2013年降低了1.4个百分点,报告比例已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心血管系统用药占化学药的10.2%,较2013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

图7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类别分布

按药品剂型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剂型分布中,注射剂占60.9%、口服制剂占35.2%、其他制剂占3.9%。注射剂所占比例较2013年升高了2.2个百分点,口服制剂比例降低了2.1个百分点。

图8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药品剂型分布

按照药品给药途径统计,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药品给药途径分布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7.8%,其他注射给药占3.0%,口服给药占36.2%,其他给药途径占3.0%,与2013年相比,静脉注射给药的比例上升2.1个百分点,口服给药比例降低2.2个百分点。9.累及系统及主要不良反应表现

2014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7.8%)、胃肠系统损害(占26.3%)和全身性损害(占12.2%),前三位之和为 66.3%。化学药、中成药累及系统前三位排序与总体一致,但生物制品累及系统前三位与总体有所不同,依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和呼吸系统损害。注射剂型累及系统前三位与总体报告一致,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32.9%)、胃肠系统损害(占18.9%)、全身性损害(占14.6%),口服制剂累及系统前三位为胃肠系统损害(占41.6%)、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17.0%)、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12.2%)。与2013年基本一致。

化学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胸闷、过敏反应、头晕、心悸、寒战、发热等,化学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皮疹、呕吐、头晕、瘙痒、头痛、腹泻、腹痛、口干、咳嗽等;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胸闷、恶心、心悸、寒战、过敏反应、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中成药口服制剂的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腹泻、皮疹、呕吐、腹痛、瘙痒、头晕、胃不适、口干、头痛等。10.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分析

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与 2013年相比未见显著变化。在患者年龄分布中,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依然呈现小幅增高态势。在剂型和给药途径分布中,注射剂和静脉给药的比例依然呈现上升趋势,提示应加强相关宣传、教育工作。在化学药总体排名和按剂型分布的排名中,心血管系统用药所占比例均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心血管系统用药尤其是口服制剂使用越来越广泛,应进一步加强心血管系统用药监测与评价。

(二)基本药物监测情况 1.国家基本药物监测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国家基本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2.0万例(占2014年总体报告的39.2%),其中严重报告2.9万例,占5.6%。报告涉及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病例报告占 82.9%,中成药病例报告占17.1%。2.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情况分析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12版)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共分25个类别,约317个品种。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443,300余例次,其中严重报告28,400余例次,占6.4%。

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报告按类别统计,报告数量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抗微生物药、心血管系统用药、抗肿瘤药、消化系统用药、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抗痛风药,占基本药物化学报告的74.1%。化学药品(含生物制品)报告数量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均为抗微生物药,分别是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头孢他啶和青霉素。

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累及系统排名前5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28.7%)、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6.7%)、全身性损害(占11.1%)、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8.4%)以及呼吸系统损害(占5.6%);前5位不良反应例次之和占80.5%。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恶心、瘙痒、呕吐、头晕、头痛、过敏反应、腹泻、腹痛、胸闷、心悸、寒战、发热、咳嗽、潮红、乏力等。

3.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情况分析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部分)》(2012版)中成药部分涉及内科用药、外科用药、妇科用药、眼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骨伤科用药6大类共203个品种。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91,400余例次,其中严重报告4,670例次,占5.1%。

2014 年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部分六大类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内科用药、骨伤科用药、妇科用药、耳鼻喉科用药、外科用药、眼科用药。其中内科用药报告总数占到总体报告数量的 85.4%,内科用药占比较大可能与内科用药临床使用量大,且基本药物目录中中药注射剂都属于内科用药有关。内科用药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祛瘀剂、温理剂、开窍剂、清热剂、解表剂,此五类药品报告占到内科用药报告数的76.5%。中成药注射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清开灵注射液、参麦注射液、血塞通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和丹参注射液;中成药口服制剂排名前五位的品种分别是:双黄连合剂(口服液、颗粒、胶囊、片)、鼻炎康片、复方丹参片(颗粒、胶囊、滴丸)、活血止痛散(胶囊)、清开灵颗粒(胶囊、片)。

2014 年国家基本药物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8.8%)、胃肠系统损害(占23.6%)和全身性损害(占13.9%)。不同剂型报告累及系统中,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1.0%)、全身性损害(占11.6%)、呼吸系统损害(占9.0%),口服制剂累及系统排名前三位的是胃肠系统损害(占16.8%)、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5.6%)、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占2.6%)。注射剂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多为皮疹、瘙痒、胸闷、心悸、恶心、过敏反应、头晕、寒战、潮红、呕吐、头痛、发热、过敏样反应、呼吸急促、疼痛、斑丘疹、荨麻疹、高热、多汗等。中成药口服制剂主要不良反应表现多为恶心、腹泻、皮疹、腹痛、瘙痒、呕吐、头晕、胃不适、头痛、口干、腹胀、过敏反应、心悸、乏力、胸闷、嗜睡、消化系统反应、腹部不适、肠胃气胀、口渴等。4.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安全性趋势分析

2014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风险信号,组织对胞磷胆碱钠注射剂、硫酸镁注射液等基本药物开展安全性评价,并采取了相应风险控制措施。总体上看,2014年国家基本药物安全状况继续保持平稳。

小贴士:什么是基本药物制度?现行基本药物目录包含哪些药品? 基本药物制度是全球化的概念,是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的重点卫生保健需要,合理利用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合理而推行的国家药物政策。基本药物制度涉及药品的生产、供应和使用的每一个环节,是国家药物政策的核心内容。

现行基本药物目录为2012年发布,分为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中药饮片三个部分,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317种,中成药203种,共计520种。

(三)抗感染药监测情况

1.抗感染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事件报告50.6万例,占报告总数的38.2%,其中严重报告2.4万例,占4.8%。与2013年相比,2014年抗感染药报告数量同期下降2.0%,严重报告同期增长18.4%,均低于总体报告增长率。严重报告构成比与2013年(4.0%)相比增加了0.8个百分点。2.报告涉及患者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

按报告涉及患者年龄统计,14岁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16.4%,高于整体数据儿童患者所占比例; 65岁以上老年人的报告占15.3%,低于整体数据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与2013年抗感染药物的年龄分布基本一致。

2014 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前3位的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39.3%)、胃肠系统损害(26.0%)、全身性损害(10.6%);与化学药总体报告相比,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比例偏高,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比例基本一致。抗感染药口服制剂累及系统的前3位是胃肠系统损害(46.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26.3%)、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4.3%);注射剂累及系统前3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2.9%)、胃肠系统损害(20.8%)、全身性损害(11.8%)。

抗感染药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过敏反应、腹痛、头晕、腹泻、胸闷、心悸等;口服制剂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皮疹、呕吐、瘙痒、腹泻、腹痛、头晕、过敏反应、头痛、肝功能异常等;注射剂的主要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头晕、胸闷、腹痛、心悸、寒战等。3.报告涉及药品情况

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9大类,328个品种,其中抗生素病例报告占66.7%,其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32.3%)、大环内酯类(10.7%)、青霉素类(9.7%)、β-内酰胺酶抑制药(5.6%)林可霉素类(3.8%);合成抗菌药病例报告占24.5%,其中主要是喹诺酮类(18.0%)和硝基咪唑类(5.6%)。药品构成比与2013年抗感染药物报告的构成情况无明显差异。2014年抗感染药物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事件数量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前10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呋辛、克林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莫西林、头孢噻肟、甲硝唑。

2014年抗感染药物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抗生素病例报告占66.0%,合成抗菌药病例报告占14.7%,与2013年抗感染药物报告的构成情况无明显差异。严重报告中排名前5位的是头孢菌素类(33.8%)、青霉素类(11.6%)、喹诺酮类(11.4%)、抗结核病药(9.9%)、β-内酰胺酶抑制药(6.9%),药品类别排名与2013年基本一致。2014年抗感染药物严重报告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品种为: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青霉素G、头孢呋辛、头孢噻肟、阿奇霉素、克林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利福平。从药品剂型分析,2014年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占75.9%、口服制剂占21.8%、其他剂型占2.4%。抗感染药中注射剂比例较总体报告中注射剂比例高出15%。4.抗感染药安全性趋势分析

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报告数量仍居各类药物之首,但2014年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总数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中严重报告增长水平低于总体病例报告增长水平,说明我国对抗感染药采取的例如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措施得一定实效,建议临床医生继续按照合理使用抗感染药,降低使用风险。

小贴士: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含哪些药物?药理作用与常见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分子中含有头孢烯的半合成抗生素。曾译先锋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的衍生物,因此它们具有相似的杀菌机制。

到目前为止,头孢菌素类已出现第一至第四代产品。第一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拉啶等。第二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第三代产品常用的有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等。第四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匹罗、头孢吡肟等。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广谱抗生素,抗菌谱较青霉素G广,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肺炎杆菌、变形杆菌和流感杆菌等有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耐药金葡菌及一些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及心内膜炎等。

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常见皮疹、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四)中药注射剂监测情况

1.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总体情况

2014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共收到中药注射剂报告12.7万例次,其中严重报告占6.7%。与2013年相比,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增长5.3%,高于总体报告增长率;严重报告数量增长26.0%,与总体严重报告增长情况基本一致。

2014年中药注射剂报告数量排名居前的类别是理血剂、补益剂、开窍剂、解表剂、清热剂、祛痰剂,占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的97.1%。报告数量排名前十名的药品分别是:清开灵注射剂、参麦注射剂、双黄连注射剂、血塞通注射剂、舒血宁注射剂、血栓通注射剂、丹参注射剂、香丹注射剂、生脉注射剂、痰热清注射剂。

中药注射剂严重报告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等,包括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表现,与往年监测情况基本一致。

2.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合并用药情况

对2014年中药注射剂总体报告排名前20位药品(占全年中药注射剂报告88.7%)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涉及合并用药的报告占42.3%,严重报告涉及合并用药占57.0%,以上数据提示单独或联合其他药品使用中药注射剂均可出现不良事件,并且合并用药可能会加大中药注射剂的安全风险。3.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趋势分析

总体上看,2014年中药注射剂安全状况与全国整体情况基本一致,严重报告增长幅度略低于全国整体报告增长幅度,提示可能与药品监管部门、药品生产及使用单位采取措施持续推动合理用药以及开展相关宣传培训有关。此外,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有可能增加安全风险。根据《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的规定,临床医师须注意单独使用中药注射剂,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要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慎重考虑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输液容器的清洗等问题。

三、用药安全提示

(一)关注儿童抗感染药用药安全

根据对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的来自医疗机构0-14岁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结果,2014年全年共收到报告12.2万份,其中严重报告占儿童报告总数的4.4%。男童和女童比为1.5:1;涉及的怀疑药品以化学药为主,占84.0%;化学药中抗感染药比例为76.7%;报告累及系统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全身性损害,共占83.2%。

小贴士:为什么要重点关注上市后药品在儿童使用中的安全性? 儿童处在生长发育特殊时期,从新生儿、婴幼儿、儿童直至青春期少年,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身体结构、器官结构与代谢能力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且为非线性变化,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代谢能力的差别较大。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儿童用药的复杂性,出于医学伦理等方面的因素,儿童用药上市前的安全数据比较有限,因此上市后的安全性数据分析尤为重要。儿童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与分析一直是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重点。

与总体人群相比,儿童使用抗感染药严重报告比例较低,涉及的抗感染药类别、品种排名以及不良反应表现与总体人群相比有所差异,其中阿奇霉素、炎琥宁、头孢硫脒、红霉素的风险相对突出,应引起关注;从引起的不良反应表现来看,胃肠道损害较为突出,口服给药更容易导致儿童胃肠道损害的发生。男性儿童使用抗感染药的不良反应发生构成比高于女性儿童,这可能与儿童原患疾病的发病率相关。从不良反应报告涉及的患者年龄分布上看,呈现出年龄越小,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越高的趋势,即年龄越小,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越高。

以炎琥宁注射剂为例,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发布有关炎琥宁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安全使用问题。但是关于炎琥宁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数和严重报告数逐年上升,严重过敏反应仍然比较突出。据统计,6岁以下儿童的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报告数的40%以上,不良反应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过敏样反应、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为主。儿童患者应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抗感染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减少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低龄儿童谨慎合理使用抗感染药,使用时应权衡该药对患者的风险和效益。

小贴士:儿童如何正确使用感冒咳嗽药? 如果儿童有必要服用感冒咳嗽药,请在用药前阅读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的所有内容。如果说明中未包含关于儿童用药剂量的相关信息,请勿给儿童使用。儿童服用的剂量请勿超过药品标签和说明书的推荐剂量或服用次数。请注意药品成分,尤其给儿童服用一种以上药物的时候。很多药品中含有相同的成分,混合使用会导致用药过量。用于治疗感冒和咳嗽的一些中成药和非处方药中可能也含有与其他感冒咳嗽药类似的成分,最好不要让儿童服用一种以上的感冒咳嗽药。

(二)关注老年患者合并用药问题

2014年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例达19.9%。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库分析显示,自2009年以来,该比例持续上升;严重报告中65岁以上老年患者报告比例更高,占到27.3%,老年患者用药安全问题应引起格外关注。

图9 2009-2014年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不良反应报告比率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患者合理用药和用药安全日益受到临床和社会的关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逐渐老化,各系统功能降低,尤其肝肾功能的衰退,导致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功能减弱。加之老年人多种疾病共存,临床表现复杂,用药种类也比较多,增加了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有临床资料表明,服用5种以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在6%-8%,服用6-10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将增至40%。

老年患者使用药品尽量做到用药个体化、减少药品种类、注意给药途径和时间、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监护与监测。

(三)关注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注射剂使用安全

通过对2014 年中药注射剂病例报告数量排名前20 名药品的用药单位情况分析显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卫生院、卫生所、个人诊所等)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报告多于其他医院报告,例如清开灵注射剂相关的不良反应报告有75%来自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寒战、发热、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一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需要紧急救治,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紧急救治环境、设备和医务人员救治能力通常较为有限。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医疗机构应完善配备紧急救治基础设备,加强医务人员应急处臵能力的培训,准确掌握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的情况,发现可疑不良事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的宣传与培训,注意完善药品说明书,告知产品不良反应信息、禁忌与注意事项,有效控制药品使用风险。

四、相关风险控制措施

根据2014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药品及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一)发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7期,通报了头孢唑林注射剂、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口服何首乌及其成方制剂、曲美他嗪、丙硫氧嘧啶、阿德福韦酯、苯溴马隆等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示用药安全风险。

(二)发布《药物警戒快讯》12期,报道了替莫唑胺的肝脏损害、静脉用铁制剂严重超敏反应等国外药品安全信息70条。

(三)根据监测评价结果,组织对细辛脑注射剂、硫酸镁注射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0AA)等12个(类)药品的说明书进行修改。

小贴士:药品上市后为何还要修改药品说明书?

药品说明书是药品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其功能是向患者介绍药品的特性,是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选择用药和患者自我药疗的主要依据,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药品说明书主要包含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重要科学数据、结论和信息,用以指导安全、合理使用药品。药品说明书应当充分包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详细注明药品不良反应。

由于药品在上市前的安全性研究中存在客观的局限性,在药品上市前临床研究过程中,受到许多客观因素限制,例如,病例少、研究时间短、试验对象年龄范围窄、用药条件控制较严等。因此,药品不良反应发现上存在时滞现象,这也决定了药品说明书的修改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

药品生产企业应根据药品上市后的安全性、有效性情况及时修改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也可以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结果等信息要求药品生产企业修改药品说明书。

五、有关说明

(一)本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中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各地区上报的数据。

(二)与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集的数据存在局限性,如漏报、填写不规范、缺乏详细信息、无法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三)本报告完成时,其中一些严重报告、死亡报告尚在调查和评价的过程中,所有统计结果均为数据收集情况的真实反映,有些问题并不代表最终的评价结果。

(四)每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数量受到该药品的使用量和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的排名仅是报告数据多少的直接反映,不代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高低。

疗效不良反应 篇3

【摘 要】 目的:观察盖诺不同用药方法在部分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以13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盖诺用药方法分成两组,A组(68例)连续静脉滴注,盖诺10mg先静脉推注,然后10mg静脉滴注,连续用药5d,总剂量60mg;B组(68例)快速静滴,盖诺40mg于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两组同时联合顺铂治疗,3周1疗程,两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疗程后两组总有效率及用药过程中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静脉滴注和快速静脉滴注两种盖诺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关键词】 用药方法;盖诺;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55-01

盖诺是部分恶性肿瘤如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等后期治疗类药物,酒石酸长春瑞滨是其主要成分,该药物在上述恶性肿瘤中的疗效已得到肯定[1]。药代动力学研究提示盖诺在机体内的半衰期长,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其不良反应也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问题。已有部分报道[2]指出盖诺用药方法对恶性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影响,快速静脉滴注和连续静脉滴注是两种常见的用药方法。本研究探讨盖诺不同用药方法在部分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136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法分成两组,A组68例,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28~68岁,平均(52.6±4.8)岁,乳腺癌46例,非小细胞肺癌22例,TNM 2期16例,3期42例,4期10例,病程1~16个月,平均(6.8±2.2)个月;B组68例,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26~70岁,平均(52.8±4.6)岁,乳腺癌45例,非小细胞肺癌23例,TNM 2期15例,3期43例,4期10例,病程1~15个月,平均(6.6±2.0)个月,两组预计生存期均大于3个月,组间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和病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用药方法 A组采取连续静脉滴注,盖诺(生产厂家:齐鲁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3078)10mg溶于40ml生理盐水,先静脉推注,速度保持缓慢(10min),然后盖诺10mg溶于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连续用药5d,滴完后生理盐水冲管;B组采取快速静滴,盖诺40mg溶于100ml生理盐水,于第1天和第8天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两组同时联合顺铂(生产企业: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2048088H3)治疗,40mg/d,连续用药3d,3周1疗程,2疗程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3 效果评价 两疗程后参考WHO标准[3]评价临床疗效。完全缓解:肿瘤病灶完全消失,并且维持28d以上;部分缓解:肿瘤病灶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横径乘积缩小50%以上,无新病灶出现,并且维持28d以上;稳定:肿瘤病灶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横径乘积缩小,但不足50%,或增大,但不超过25%,无新病灶,并且维持28d以上;进展:肿瘤病灶最大直径与最大垂直横径的乘积增大超过25%,或出现新病灶。总有效率为完全缓解率与部分缓解率之和。不良反应评价参照WHO全身及局部药物不良反应标准[4]。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年龄、病程等用(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疗效和不良反应用例数用百分比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疗程结束后,A组总有效率42.65%,B组总有效率47.06%,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A组用药过程中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静脉炎发生率为98.53%、73.53%、7.35%、14.71%,B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静脉炎发生率为100%、70.59%、2.94%、8.82%,组间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盖诺主要适合乳腺癌、非小细胞肺癌两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单独化疗一定程度可降低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程度,但其疗效欠佳,临床上为提高疗效多选择联合用药。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疗效,还要考虑其安全性。本研究主要探讨了盖诺不同用药方法对恶性肿瘤治疗效果的影响。盖诺作为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胞分离G2期和M期,通过抑制纺锤体形成使肿瘤细胞停滞于分裂中期,从而发挥其抗肿瘤活性,其神经毒性已被证明低于长春新碱[5]。药代动力学提示盖诺的半衰期较长,主要分布于肝和肺部组织,存在一定的毒副反应[6]。已有报道[7-8]对盖诺不同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了探讨,但病例较少,因此尚无定论。本研究分析比较了快速静脉滴注和连续静脉滴注两种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提示快速静脉滴注同连续静脉滴注的疗效、组间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但部分报道[9]提示快速静脉滴注所引起的骨髓抑制程度相对较高,其安全性不如连续静脉滴注。静脉炎是盖诺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常见反应,盖诺易渗入组织间隙,静脉血管的刺激性较大,随着血液pH的改变,静脉组织缺氧缺血,出现静脉炎,相关报道[10]提示静脉炎的严重程度和用药量同样密切关联。为减少静脉炎,笔者认为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连续静脉滴注和快速静脉滴注两种盖诺用药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相当。

参考文献

[1] 冯慧. 盖诺联合顺铂治疗初治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观察[J]. 首都医药,2009,7(下):34-35.

[2] Mir O, Alexandre J, Ropert S, et al. Vinorelbine and oxaliplatin in stage IV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 unfit for cisplatin: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 Anticancer Drugs, 2009,20(2):105-108.

[3] 汪惠斌. 两种NP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71例临床观察[J]. 中华全科医学,2010, 8(6): 739-740.

[4] 高丽敏,王晓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洛铂与盖诺联合静脉化疗18例效果评价[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 15(11) :769-770.

[5] 袁牧,管小青,顾书城.盖诺加顺铂治疗中晚期乳腺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2, 50(14) :139-140.

[6] 王洁,胡敏,郭文琳,等.利多卡因山莨菪碱联合芦荟喜疗妥防治盖诺所致静脉炎[J].护理学杂志,2010, 25(3) :44-45.

[7] 李琳,许崇安,刘殊,等.长春瑞滨联合顺铂治疗葸环类化疗后的晚期乳腺癌疗效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2009, 17(1) :51-52.

[8] 殷文,崔丽欣,范丽萍.硫酸镁加地塞米松湿敷预防盖诺外渗性炎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 6(26) :206-207.

[9] Zhao X, Wang X, Wu W, et al.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polymorphisms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reated with first-line, platinum-based chemotherapy [J]. Cancer, 2012, 118(14) :3587-3598.

[10] 谢萍,楔燕燕,孙玉姣,等.不同用药方法对盖诺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 21(9) :69-70.

疗效不良反应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中心妇科门诊接诊的200例孕妇,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35岁,身体健康,体检正常,B超检查确诊为宫内妊娠,孕期<10周。100例怀孕妇女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排除了手术禁忌证及血管性疾病、急慢性肝炎或肾炎、血栓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口服避孕药的禁忌证。参与调查的所有孕妇在临床治疗前,经过检查后都应经确定其未患有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疾病等,同时孕妇也不存在药物过敏史。在使用B超检查后,已经将宫内妊娠物残留的孕妇排除在外。将收治的200例孕妇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参与临床治疗的孕妇均有0~4次的孕产史。

1.2方法

所有孕妇均由熟练医生行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确诊人流手术成功无组织残留后,治疗组即时服用避孕药妈富隆,1次/d,1片/次,连服21 d;对照组孕妇术后常规治疗,并采用其他方法避孕(如避孕套等),两组术后均给予消炎止血治疗。术后10、15、30、45 d随访且行妇科检查、B超监测,了解子宫内膜修复及卵巢功能恢复情况,月经来潮时间。

1.3观察指标

针对两组孕妇用药15 d后的阴道流血量比月经量少、与月经量相似、比月经量多患者例数以及流血持续时间、月经复潮时间、未转经再孕、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术后阴道流血、月经复潮及再孕情况

治疗组中阴道流血量比月经量少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与月经量相似及多者均比对照组显著减少,未转经再孕也比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月经复潮时间比对照组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妇在接受手术1周后,来本妇科门诊复查时发现还有部分孕妇存在阴道少量出血的症状,治疗组流血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孕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孕妇有2例出现了恶心的症状、1例孕妇出现了头晕目眩的症状,经适当调理后孕妇的不良反应症状均快速消失,另有1例用药7 d后停止用药,且月经提前恢复,其余参与的孕妇在用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孕妇均未出现用药后的不良反应症状。

3 讨论

妇女一旦发生意外怀孕状况,都会进入医院进行人工流产。当前使用的人工流产负压吸引与刮宫相配合的手术,对妇女具有较大的伤害,对于多次流产的妇女而言,这种手术对其子宫内膜伤害更大,很多人由于人工流产术后,下丘脑-垂体-卵巢调节功能紊乱,最终出现月经失调、子宫无内膜无法再生的问题。通过单一使用药物实现孕妇的子宫收缩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容易使孕妇流血时间延长、增加感染几率。

妈富隆是第三代口服短效避孕药,每片含去氧孕烯150μg,炔雌醇30μg,配伍合适,不良反应低,使用安全,可接受性强[1]。去氧孕烯作用于子宫内膜,使子宫内膜增殖受到抑制,内膜腺体出现退变萎缩,当停药后发生撤药性出血时,随经血排出的还有萎缩的蜕膜组织,促进月经恢复并建立正常周期。高效孕激素的去氧孕烯还作用于宫颈,使宫颈细胞的分泌受到抑制,黏液中细胞及蛋白增多,水分减少,致使宫颈黏液的粘稠度增加,防止细菌上行,预防子宫内膜感染[2,3]。

通过本文分析可知,在人工流产后阴道流血、复潮时间的对比中,治疗组均要比对照组时间段,且对照组中还存在月经未来潮者而重复妊娠孕妇4例,并且不管是继续进行人工流产还是再次妊娠,都会增加不同时期的并发症发生几率。所以,孕妇行人工流产术后,要马上服用妈富隆,从而实现避孕、缩阴、减少阴道流血事件、加快子宫内膜修复、月经正常来潮以及恢复卵巢功能的目的。人工流产术后产生持续的阴道出血,主要与术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的调节功能失调有关,如果使用单纯的子宫收缩药物和止血药物,孕妇流血时间长,出血量多,感染几率大。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术后阴道流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且在流血持续时间的比较中,治疗组孕妇流血持续时间为(34.5±6.5)d,要远短于对照组的(42.5±8.5)d(P<0.05),而通过对孕妇出院后首次月经来潮的调查发现,应用了妈富隆治疗的治疗组孕妇的月经复潮时间为(28.5±3.5)d,对照组则为(29.5±5.5)d,治疗组月经复潮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妈富隆对人工流产孕妇的术后恢复具有一定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服用了妈富隆的对照组孕妇术后流血持续时间更短、月经恢复更早,再孕率低。

综上所述,人工流产后即口服复方短效避孕药妈富隆,获得较好的临床价值,其口服方便、价格低廉、不良反应少、易于被接受,值得继续沿用和推广,建议将其作为人工流产术后常规用药。此外,还要加强人工流产术后避孕知识的宣传力度,预防和减少意外妊娠的发生,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和身心健康,该药物值得在人工流程术后的临床治疗中广泛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赵爽,郑建华.第三代孕激素口服避孕药的种类与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5(21):6-8.

[2]李建秀.人工流产术后预防宫腔粘连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8(30):573-574.

疗效不良反应 篇5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片;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由于抗结核药物在临床医学中的不合理使用,导致了耐多药肺结核的病例逐年增多,这些耐多药肺结核的病例大多都是获得性耐药结核病例,只有少数病例是原发性的耐药病例。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的有异烟肼以及利福平联合治疗方案失败的病例。左氧氟沙星是一种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该药具有较强的抗结核分枝杆菌的活性[1]。近年以来,该药已经在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广泛使用。本次研究选取了合作医院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2-3],对所有的患者均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本组患者在治疗之后表现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相关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45例,女性患者有35例;年龄最小的患者为21岁,年龄最大的患者为61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4.12±3.28)岁;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患病类型为浸润型患者有55例,空洞型患者有25例。病例的选择标准为:患者经过系统抗结核治疗超过1年;患者的痰结核培养显示为阳性;并且所有的患者均对异烟肼以及利福平这2种或者2种以上的抗结核药物产生了耐药性[2];患者未出现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过敏史;排除存在严重心、肝疾病患者。

1.2 治疗方法 对本组8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均给予左氧氟沙星片进行相关的治疗,具体用药方案如下:3VR2ZEHA/ 6R2ZETh/3R2ZEH[3]。左氧氟沙星0.3g,体重超过50kg的患者0.4g,治疗方式为口服治疗,每日服用2次;利福平胶囊0.5g,体重超过50kg的患者0.6g,在早餐前口服,每日服用1次;吡嗪酰胺0.4g,煎服治疗,每日服用1次;异烟肼0.4g,煎服治疗,每日服用1次;丁胺卡那霉素500g,静滴治疗,每日静脉滴1次;乙胺丁醇0.74g,煎服治疗,每日服用1次;维生素B6片,每次服用2粒,一天3次。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以上80例患者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80例患者中出现痰菌转阴的有60例,痰菌转阴率75%;经过X线观察后,本组患者中病灶出现明显吸收的有21例,完全吸收的有54例,吸收率高达93.75%,无明显变化的患者5例。

2.2 不良反应 本组80例患者中出现头晕的有3例,出现恶心症状的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5%。

3 讨论

经临床医学研究发现,多数耐多药结核病例的产生原因是临床中对药物的不恰当使用导致的,该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4],由于化疗方案的不合理选用、联合药物使用方案不合理、用药的计量不合理、治疗方法不恰当等原因所导致的,该病会使得患者的敏感菌被耐药突变菌杀死,然而由于耐药突变菌的大量繁殖,最终引起对患者进行抗结核治疗失败,并发展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目前在我国结核病疫情呈现出高患病率、高感染率以及高耐药率和低递降率等方面的临床特点[5]。对于现有的临床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耐多药肺结核上临床疗效较低。本组研究中的80例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对他们均给予左氧氟沙星治疗,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表明,使用该药治疗耐多药肺结核效果明显,这种药物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学分会. 肺结核诊断和治疗指南[J] . 中华

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1, 24 (2):70-74

[2] G loral tub surculose is con tor:l surveillance, p lana in, f financing[R]. WHO report, 2008:1

[3] 赵云峰, 罗永艾. 耐药结核病的现状及防治[J]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4, 24(8):453

[4] M broaden i S, H ard er CK, F Geraldine J, et a.l Fluorosis loginess for theatricism en t of Pu lm nonary tuberculize los is [J]. D rugs, 2007, 67 (14):2077-2099

疗效不良反应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为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精神科门诊就诊的病人, 入组标准: (1) 符合CCMD—3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标准[1]; (2)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躯体化因子分值[2]≥3; (3) 临床总体印象表 (CGI) 病情严重程度 (SI) 分值[2]≥3; (4) 年龄18~58岁; (5) 病程超过6个月; (6) 无物质依赖; (7) 排除重性精神病, 疑病症, 脑器质性疾病, 严重躯体疾病, 妊娠和哺乳妇女及癫痫患者。

共入组68例, 随机分为2组, 文拉法辛治疗组 (研究组) 36例, 其中男12例, 女24例, 平均年龄 (36.9±10.9) 岁;平均病程 (13.9±7.8) 个月;阿米替林治疗组 (对照组) 32例, 男10例, 女22例, 平均年龄 (37.2±9.8) 岁;平均病程 (14.2±8.5) 个月。2组在以上各项及身高、体重、婚姻、文化程度方面具有均衡性。

1.2 方法

正在服用其它抗抑郁药者均使用安慰剂清洗1周后入组。文拉法辛起始量50mg/d, 根据病情2周内逐渐加量至100~200mg/d, 分2次/d给药, 阿米替林起始量50mg/d, 根据病情2周内逐渐加量至100~200mg/d, 分2次/d给药, 疗程均为6周。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末各测评临床总体印象量表 (CGI-SI) 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躯体化因子项目, 并在治疗后第1、2、6周末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 [2]各评定1次。量表由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评定, 一致性检验Kappa=0.82。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6周末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

1.3 疗效判断标准

采用四级标准评定疗效。痊愈:症状消失, 自知力完整, 社会功能恢复。显著进步: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明显减轻, 自知力大部分完整, 社会基本恢复。进步:症状部分消失或减轻, 自知力不完整。无效:病情同治疗前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CGI-SI分值比较 (表1)

2.2 2组治疗前后SCL-90评分比较 (表2)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文拉法辛剂量50~200mg/d, 平均 (105±10.2) mg/d;对照组阿米替林剂量100~200mg/d:平均 (168±18.7) mg/d;研究组显效时间4~12d, 平均 (5.4±2.5) d, 对照组显效时间13~21d, 平均 (13.1±4.3) d;以研究组显效较快 (P<0.01) 。

研究组痊愈12例, 显著进步14例, 进步7例, 无效3例, 有效率91.7%;对照组痊愈9例, 显著进步10例, 进步9例, 无效4例, 有效率87.5%, 2组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4 2组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 (55.6%) 、头昏 (27.8%) 、焦虑不安 (19.4%) 、失眠 (13.9%) 等, 均较对照组轻, 且以服药第1周内为明显,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不良反应一般1周后迅速缓解。对照组不良反应有口干 (65.6%) 、便秘 (53.1%) , 视物模糊 (43.8%) 、头晕 (37.5%) 、手颤 (28.1%) , 多汗 (25%) , 1例病人出现排尿困难, 2例病人出现心电图异常 (窦性心动过速) , 多需对症处理, 有3例病人减少药物剂量后副反应才好转。两组患者血尿常规, 肝肾功能末出现异常。

3 讨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常因各种躯体症状反复就诊, 往往已做过大量的临床检查, 服用过多种药物, 甚至经处科手术治疗, 因通科医生对此病缺乏认识, 大多数病人末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3], 使病程慢性化。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 并与躯体症状互为因果, 形成恶性循环, 更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本研究显示, 阿米替林和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均有良好的效果, 2组患者治疗后CGI-SI, SCI-90躯体化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0.01) , 且一直维持至观察期6周末, 临床有效率分别达87.5%及91.7%, 但阿米替林组显效时间较慢, 不良反应较多, 多需要对症处理, 病人耐受性较差。有关报道也认为该药的抗胆碱能等副反应较大[4], 限制了临床应用。而文拉法辛组显效较快, 平均显效时间为 (5.4±2.5) d, 不良反应少而轻, 主要为胃肠反应、失眠、焦虑不安等, 多发生在服药第1周内, 一般不需特殊处理, 随时间的推移可自行减轻, 小部分恶心、呕吐明显者加用维生素B6, 胃复安等药物, 失眠、焦虑者予小剂量苯二氮卓类药物后好转。文拉法辛小剂量起始, 并与食物同服, 可减小副反应。

文拉法辛是一种新型的苯乙胺类化合物, 研究4、5、6表明, 它可以同时抑制突触前膜对5-HT和NE的再摄取, 无论长期还是短期用药均能减少CAMP的释放, 引起肾上腺素β受体的快速下调, 起效较快, 一般为4~7d。由于对胆碱能M受体a1、a2、β肾上腺素能爱体以及组胺H1受体几乎没有作用, 因而很少出现与这些受体相关的不良反应。文拉法辛对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作用较弱, 故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小, 提示可与一些药物联合应用。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同期组间比较, △△P<0.0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同期组间比较, △△P<0.01

注:2组间比较, **P<0.01;与治疗1周末比较, △P<0.05

值得临床注意的是, 文拉法辛禁与半胺氧化酶抑制剂合用, 癫痫及高血压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 肝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 用药期间避免饮酒。停药时应逐渐减少剂量, 已用6周或更长时间者, 应在2周内逐渐减量至停药。

因此, 我们认为, 文拉法辛起效快, 疗效好, 安全性大, 依从性高, 可作为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首选药物之一。

摘要:目的观察文拉法辛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6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 一组36例服用文拉法辛, 另一组32例服用阿米替林, 疗程6周, 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6周末以临床总体量表 (CGI-SI) , 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躯体化因子项目评定, 并与治疗第1、2、6周末评定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 。结果文拉法辛治疗组起效较快, 不良反应较少较轻, 疗效与阿米替林治疗组相仿。结论文拉法辛是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安全有效药物。

关键词:文拉法辛,阿米替林,躯体形式障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第3版) [S].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108.

[2]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K].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17~27, 150~153, 197~202.

[3]邓河晃, 郑红波.非器质性慢性疼痛的诊民与药物治疗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8, 24:184.

[4]陆林, 黄明生, 孙学礼, 等.国产文拉法辛和阿米替林治疗抑郁证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98, 24 (增刑) :35.

[5]蓬晓去, 贡沁燕.文拉法辛的药理学与临床就用[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0, 19 (5) :342~344.

疗效不良反应 篇7

1 临床资料

2007年5月至2008年4月, 我科共收治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800多例, 其中120例患者诉咽喉部疼痛不适, 痰液增多。我们随机将这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60例。观察组60例中, 男21例, 女39例。年龄最小的18岁, 最大的76岁, 平均年龄47岁。其中LC手术患者2例, 胰腺包膜切开减压术5例, 肝叶切除术患者8例, OC手术患者45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40例,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47.5岁。其中LC手术患者3例, 胰腺包膜切开减压术5例, 肝叶切除术患者9例, OC手术患者43例。经统计学分析,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2 护理及观察方法

2.1 护理方法

2.1.1 对照组

给予生理盐水20mL, 加入地塞米松5mg, 小诺霉素60mg, α-糜蛋白酶4000单位进行雾化吸入, 每日2次, 每次20min。

2.1.2 观察组

给予生理盐水20mL, 加入地塞米松5mg, 小诺霉素60mg, α-糜蛋白酶4000单位, 0.25%地卡因5mL进行雾化吸入, 每日2次, 每次20min。

2.1.3

2组疗程均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出现咽喉部不良反应时开始, 连续3d进行观察。

2.2 观察方法

观察2组患者雾化吸入前后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咽喉部不良反应的改善情况。

2.3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用c2检验, 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

3 疗效判定标准

给予气管插管全麻术后出现咽喉部疼痛不适, 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的患者进行雾化吸入, 其症状完全缓解或消失为痊愈, 部分缓解或症状改善为好转, 前两项均为有效。无缓解或症状不改善为无效。

4 结果

4.1 雾化吸入前不良反应情况

2组患者均有咽喉部疼痛不适, 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经统计学分析, 2组雾化吸入前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P>0.05) 。

4.2 雾化吸入后咽喉部疼痛不适症状比较 (表1, 2, 3) 。

经秩和检验, 2组雾化吸入后咽喉部疼痛不适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

4.3 雾化吸入后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症状比较 (表4, 5, 6)

经秩和检验, 2组雾化吸入后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症状的改善情况比较有明显差异 (P<0.05) 。

5 讨论

(1) 气管插管全麻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大手术, 病人不但痛苦少又安全, 且便于医务人员进行手术, 但由于必须经口腔、咽喉部行气管插管, 对患者咽喉部的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 给一部分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雾化吸入法是应用超声波声能, 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 再由呼吸道吸入, 起到消炎、祛痰的作用。由于其吸入的药物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 且药物的用量最多只需其他给药方式的十分之一, 因此它具有药物奏效快、停留时间长、效果良好, 明显地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等优点。

注:P<0.05

注:P<0.05

注:P<0.05

(2) 地卡因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局部麻醉药, 穿透力强, 表面麻醉效果好, 超声雾化吸入地卡因所产生的微小颗粒能沉积于口腔、咽喉、声带和气管黏膜表面, 可使黏膜表面神经兴奋传导功能丧失, 再配合糜蛋白酶、地塞米松、庆大霉素, 可以有效地减轻咽喉部的疼痛不适及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应。

(2) 地卡因雾化吸入是在传统雾化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 能明显改善由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所导致的咽喉部不良反应的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菊红, 何洁, 尚利芳, 等.利多卡雾化吸入改善留置胃管不良反应的疗效观察[J].现代护理, 2006, 12:1786.

疗效不良反应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8月—2013年1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 男35例, 女15例;中位年龄33.5岁;中位病程5.1年;偏执型29例, 青春型5例, 紧张型9例, 其他7例。治疗组中, 男32例, 女28例;中位年龄34岁;中位病程5.2年;偏执型26例, 青春型5例, 紧张型11例, 其他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期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服药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治疗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组在同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服用中药, 7周为1个疗程, 并相应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服用剂量。

1.3 疗效判定标准

精神症状完全消失, 社会功能恢复良好为痊愈;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或病情明显好转为有效;精神症状部分消失或病情有所改善为缓解;精神症状无改善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照组痊愈12例, 有效16例, 缓解6例, 无效16例;治疗组痊愈21例, 有效18例, 缓解9例, 无效2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与治疗组因抗精神病药物所用的剂量不同 (见表1) , 产生的不良反应也有差别,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2.3 复发率

出院后随访1年, 对照组复发13例, 治疗组复发7例, 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会给患者的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一旦发病, 就不能继续正常的生活、工作与学习, 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精神衰退、精神障碍等, 因此对于精神分裂症要予以及时治疗, 精神分裂症绝大多数症状都可以通过服用药物得到缓解, 单纯的抗精神病药物价格昂贵且需要长期使用,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太多的不良反应容易让患者表情呆滞, 反应迟钝, 一旦停止服用, 会造成病情反复, 甚至更加严重, 如此恶性循环。经过临床资料分析,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这些弊端, 中药的使用经济实惠, 还能消除西药带来的口干、嗜睡等症状, 即使长期应用也不会让患者有太大的经济负担, 而且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可以降低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 减轻其带来的不良反应。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过程中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剂量需要注意的是要逐步减少, 按照疗程减少剂量直至停止, 可以在病情稳定的6个月后, 按照每6个月减少维持剂量20%的速度减少,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抗精神病药物本来就用量不多, 很快就可以停止不用。

综上所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复发率低, 不良反应小, 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冉华云, 李俊.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20) :2529-2540.

[2] 李红.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08, 4 (5) :69-70.

疗效不良反应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呼吸道疾病患者40例, 其中男性患者24例, 女性患者16例, 年龄为18~66岁, 平均年龄为47.8岁。所有患者均经过相关检查确诊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肺炎、肺脓肿等, 且黏痰难以排出, 对痰液性质进行评分, 其结果均在2分以上。所有患者均除外过敏体质或对研究药物过敏者、使用抗胆碱药物者、肝肾功能不全、患有严重血液系统疾病、心脏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有精神病史无法合作者、近期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者、怀疑或确定有乙醇及药物滥用史等。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症等一般情况相比较中, 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给予注射用盐酸氨溴索治疗, 每次剂量为30mg, 每天2次, 用5m L灭菌注射用水溶解之后, 进行缓慢静脉注射, 持续治疗5~7d。对照组患者给予沐舒坦注射液治疗, 每次剂量为30mg, 每天2次, 缓慢静脉注射, 持续治疗5~7d。试验期间禁止联合使用其他镇咳、祛痰、抗过敏、镇静药物;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 可协同使用抗菌药物。详细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每日的痰液性质、痰量、咳痰难易程度、咳嗽等症状和体征。记录所有患者用药前后的脉率、血压、呼吸、体温、心电图, 记录所有患者肝肾功能、血尿常规等变化, 同时详细记录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

按照相关症状评分标准, 对所有患者治疗后的症状进行评分。临床控制表现为症状消失。显效:经过治疗后, 症状由3分转变为1分;进步:经过治疗后, 症状由2分转变为1分或由3分转变为2分;无效:经过治疗, 症状无好转或加重[2]。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 治疗组临床控制12例, 显效6例, 进步2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临床控制15例, 显效4例, 进步1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9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见表1。在治疗过程中, 治疗组出现不良反应2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局部注射反应, 胃肠道反应表现为轻度恶心, 未经任何处理结束疗程时自行缓解, 局部注射反应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 疼痛随着注射速度减慢而自行缓解。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较, 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祛痰药物是其常见症状——咳痰的常用药物。盐酸氨溴索具有黏液溶解、黏液调节、清除氧气自由基、黏液动力等作用, 是一种新的祛痰药物, 特别是该药能够使痰液中的抗菌药物浓度得到明显提升, 增强了抗菌治疗效果, 增加了气道中抗菌药物的活性, 可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和急性肺损伤患者的辅助治疗药物[3]。

本组研究中, 应用了注射用盐酸氨溴索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期、支气管扩张症、支气管肺疾病、肺脓肿及肺炎等, 取得了满意的祛痰效果, 且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为轻度恶心和注射部分疼痛, 对治疗均未造成影响, 均未经任何处理而自行缓解。因此,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临床疗效好, 且轻微的不良反应, 是常见呼吸系统疾病所致咳痰临床治疗的一种有效、安全的祛痰药物,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祛痰作用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 我院收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4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20例, 治疗组患者给予注射用盐酸氨溴索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沐舒坦注射液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统计两组患者实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两组患者之间相比较, 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祛痰作用满意, 是一种有效、安全的祛痰药物。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祛痰,疗效,不良反应,沐舒坦注射液

参考文献

[1]王鸣凯, 孙晓辉.国产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祛痰作用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J].黑龙江医学, 2009, 33 (3) :176-177.

[2]赵磊, 文爱东, 吴昌归.注射用盐酸氨溴索祛痰作用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 25 (2) :189-192.

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篇10

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的固有属性,服用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是正常现象。只要是药物,就有可能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药物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其他疾病。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用药五原则

1.记录好个人用药史

详细记录个人治病时用药的不良反应史,如过敏性反应。

2.对症用药

根据医生诊断,弄清楚病因和药物的适应证再用药。不少患者凭自己的患病症状和用药经验盲目购买、使用药物,结果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治,甚至会因为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而增添药源性疾病。这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率最高,对健康的危害也最大。

3.给药时机恰当

比如,抑酸剂、保护胃黏膜的药物要在饭前服,而阿司匹林这类解热镇痛药要在饭后服。

4.根据据病情选择合理的用药途径

能口服,不注射;能肌注,不静注。我们平常听到不少患者说“注射用药比吃药见效快”,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从药物被吸收到发挥作用的速度来看,注射确实比吃药见效快,但注射给药,尤其是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虽然见效快,但是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往往是比较严重的。

相对于注射给药,口服给药吸收慢,不良反应相对较轻,用药安全系数更高。两种给药途径相比,口服给药比注射给药简便、易行、安全。注射用药和口服给药都是治病的一种手段,究竟采取哪种方法治疗,应由医生根据药物的类型、疾病的性质和病情来选择。

5.不要随意增加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上一篇:公司舞弊下一篇:房屋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