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干预

2024-07-24

预防干预(精选十篇)

预防干预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文献检索

通过计算机在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和Pub 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以“肝癌”并且“预防”并且“措施”、“肝癌”并且“干预”并且“方法”和“肝癌”并且“干预”并且“措施”作为关键词, 在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分别检索出11篇、8篇和5篇有关肝癌预防与控制的文献;以英文检索词为 (intervention[Title/Abstract]OR prevention[Title/Abstract]) AND (program[Title/Abstract]OR project[Title/Abstract]OR programme[Title/Abstract]) ) AND liver cancer[Title]) 在Pub Med数据库中检索出25篇有关肝癌预防与控制的文献。

1.2 文献筛选

通过阅读已检索到文献的摘要或全文内容, 采用统一的文献纳入和剔除标准, 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纳入标准:所分析文献只纳入采用中、英文撰写且发表于1990年1月—2014年6月期间所有检索到的文献。剔除标准:剔除有关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干预方法、肝癌患者治疗方法、肝癌患者并发症干预措施、人群肿瘤登记在预防肝癌中的作用、肝炎和肝癌关系、肝癌流行趋势、肝癌分类方法及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等不符合要求的文献。

1.3 文献信息摘录

通过阅读纳入文献的全文内容, 使用统一制定的文献信息摘录表, 对文献内容进行摘抄。文献信息摘抄内容:开展研究的国家、文章发表年份、预防干预措施及实施年份、实施的地区范围 (全国范围、地区范围和示范区或试点范围) 、实施的目标人群年龄、提高实施效果的健康教育或健康促进措施、效果评价及方法。

2 结果

经过筛选后, 最终纳入有关肝癌预防与控制的中文文献7篇, 英文文献18篇[]。对文献中各个国家采用的肝癌预防干预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归纳如下:

2.1 肝癌一级预防和干预措施

2.1.1 接种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多经母婴传播或在幼儿期感染, 这是导致我国肝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目前, 国内外一致公认乙肝疫苗接种包括新生儿和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 均是肝癌一级预防的有效手段。母婴阻断—我国肝癌高发区启东市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可以降低人群肝癌的发病率[4]。国外学者Moriwaki等认为, 对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婴儿注射抗乙肝病毒-r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 从而降低后代肝癌的发生率[5]。全人群乙肝疫苗接种—在韩国男性人群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 即使在成年期进行乙肝病毒疫苗接种的人工免疫也会显著降低人群肝癌的发病率[6]。

2.1.2 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查及肝炎治疗。

对人群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进行血清学检查, 并及时给予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是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一种肝癌预防措施。日本在2002年启动了一项国家项目, 通过检测40~70岁年龄人群的血清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来达到预防肝炎和肝癌的目的。该项目受试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还需要进一步接受肝病专家的检查, 判断携带者是否需要干扰素治疗[7]。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亚洲肝脏中心在美国亚裔人群中开展了多项社区干预项目, 如“hepatitis-B prevention program”[8]、“3 for life”[9]和“Jade Ribbon Campaign”[10], 这些项目为亚裔社区人群提供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反馈给参加者, 为他们提供优惠价格的乙肝疫苗。我国广西医科大学研究发现, 软坚护肝片和甘草甜素片联合应用治疗乙型肝炎患者, 能够使高危人群肝癌发生率明显降低[11]。

2.1.3 粮食防霉去毒。

黄曲霉毒素可以促进肝癌的发生。在以玉米为主粮的肝癌高发区, 肝癌流行可能与粮食的霉变有关。我国江苏省启东市的流行病学研究发现, 采用挑拣法人工挑选出霉变玉米可以降低人群肝癌的发病率[4],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启东地区主要口粮由玉米变为大米, 肝癌发病率也随之降低[4]。另一个肝癌高发区广西扶绥县在倡导粮油防霉去毒的肝癌预防措施后, 肝癌死亡率也有显著下降的趋势[12]。

2.1.4 改水。

饮用水中的微囊藻毒素是肝癌的致病危险因素之一。启东市的肝癌防治实践表明, 在农村地区改水, 让过去饮用坑塘水的居民饮用深井水, 是肝癌的有效预防措施[4]。

2.1.5 化学预防。

流行病研究认为食用硒化盐[4]、实验室研究认为, 在饮水中添加亚硒酸钠等化学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肝癌发病率[13]。另有病理学研究发现, 不同品系的绿茶及丹参等药材对黄曲霉毒素致肝癌作用有明显的抑制效果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1]。

2.2 肝癌二级预防和干预措施

2.2.1 高危人群筛查。

我国学者陈建国等建议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30~59岁男性及/或具有肝癌家族史、肝炎史者作为肝癌高危人群, 每年进行B超检查和AFP检查, 对高危人群进行监护[4]。但对于丙型肝炎引起的肝癌, 日本的一项研究并没有发现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对预防肝癌的有效性[7]。

2.2.2 治疗癌前病变, 阻断癌症进一步发生。

有研究报道, 中药的抗炎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断非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的肝脏致癌进程[5]。

2.3 肝癌三级预防和干预措施

对于肝癌患者, 要积极预防癌症的复发和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我国有学者认为对早期发现的微小型肝癌及时手术切除, 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4]。广西医学大学的研究发现, 软坚护肝片和甘草甜素片联合应用能使肝癌术后复发率显著降低[11]。国外有研究发现, 类维生素A、甘草甜素和干扰素可以预防肝癌的复发和第二原发肿瘤的发生[5]。

2.4 肝癌预防和干预项目开展的具体方法和效果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多数是对肝癌高发的美国亚裔人群开展社区干预项目的报道, 此外, 也有关于澳大利亚、韩国、台湾、日本和赞比亚肝癌防控项目内容和结果的展示。在此, 对其中一些项目及采取的干预措施进行重点描述, 以期为我国的肝癌防治项目提供借鉴。

美国开展的肝癌防控项目都强调要采取与人群文化背景相适应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 如发放双语的肝炎、肝癌预防宣传单, 雇佣双语志愿者为项目参加人群提供服务。Chang[9]等报道的针对美国华裔人群的“3 for life”项目开展于2004和2005年。在项目实施前, 研究人员进行了充分的社区动员活动, 如与当地官员一同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放中英文双语小册子, 在当地的中文报纸、电视和广播中广泛宣传项目活动等。该项目由经过培训的双语志愿者为参加者提供服务, 参加者于每个月的第一和第三个周六自愿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检测, 检测结果和对参加者下一步的建议在2~3周内通过邮件形式反馈给受试者。对检测阳性的人员, 通过邮件给予干预建议。参加人员还可以获得优惠价格的疫苗接种服务。该项目的经验是, 除了对社区居民开展乙肝预防的健康教育活动外, 还需要对负责初级卫生保健的服务人员提供相关方面的教育。

Chao[10]等报道的“Jade Ribbon Campaign”也是针对美国亚裔人群的肝癌社区干预项目。该项目针对目标人群开展与文化背景相适应的肝癌预防健康教育、早期检测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癌患者的管理。2001年, 476名华裔美国人参加了乙肝病毒筛查以及肝癌防治的健康教育研讨会。1年后, 67%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肝癌筛查问题咨询了临床医生, 78%的项目参加人员鼓励家庭其他成员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这些有关乙肝防治意识、乙型肝炎病毒检测参与水平的提高及临床医生的有效随访表明, 类似“Jade Ribbon Campaign”的肝癌干预项目是成功的。

Hsu[8]等报道的“hepatitis-B prevention program”包括干预前的测试、以幻灯片为媒介的健康教育和专业咨询及干预后的测试等内容。该项目向卫生保健服务人员和社区居民提供与亚洲文化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材料。健康教育采用斯坦福大学亚洲肝脏中心设计的材料, 内容包括:什么是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怎么传播, 乙肝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在亚洲常见的几种错误观点, 筛查和预防的重要性, 乙肝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卫生保健服务人员的会议中、学校、教堂、寺庙和社区中心等地点发放这些材料。在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前后对社区居民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 调查内容与健康教育内容相符。社区居民在了解这些防治知识后, 自愿参加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对于检测结果阴性的18~35岁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服务。通过分析开展讲座前后肝癌预防知识、态度的改变情况和参加血液检查及疫苗接种的行为改变情况, 了解项目实施的有效性。对项目结果分析发现, 参加人员的年龄与疫苗接种率有关, 年长者疫苗接种率更高, 男性较女性有更高的肝炎感染率, 教育程度、职业状况、收入情况和婚姻状况与干预项目的完成情况相关, 这些结果为我们如何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肝癌的预防、干预项目提供了方向。

澳大利亚开展的“B Positive”项目[15]为来自乙肝高发国家的移民提供有关疾病筛查、疫苗接种和治疗方面的知识。这些社区居民被邀请参加乙肝病毒血清学检测, 如果诊断为慢性乙肝患者, 他们将接受进一步的检查, 评估罹患肝癌的风险。社区医生对他们进行每6个月1次的随访, 如果需要, 则建议他们到专科医院诊治。

韩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6], 大部分乙型肝炎病毒的新感染者发生在围产期和生命早期, 而这种儿童早期的慢性持续性感染是后期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 政府于1985年开展了婴儿和儿童乙型肝炎病毒疫苗推荐接种项目。1988年和1991年疫苗接种又推广至学龄期儿童和普通人群。2000年国家健康保险条例颁布, 规定所有乙肝病毒产前筛查的费用均由保险予以支付。除了提高疫苗接种率以外, 韩国还于1999年开展了肝癌筛查项目, 所有40岁以上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 (无论是否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患者, 均应参加筛查项目。对有上述指征的人群, 建议每6个月进行AFP和腹部B超检查;如果患者年龄较大、肝硬化危险性较高、有酗酒习惯或者有肝癌家族史,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CT扫描。

3 讨论

综上所述, 对一般居民开展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清学检测和乙肝疫苗接种 (包括母婴阻断和全人群接种) 是肝癌一级预防的重要措施, 该措施需要政府或卫生行政部门较多的经费投入。对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人员和一般居民开展肝炎、肝癌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时, 需要充分发挥各种媒介 (如报纸、广播和电视) 的作用, 同时要采取与受教育对象文化背景相匹配的健康教育形式。对肝癌高危人群开展定期筛查和随访也是各国普遍采用的防治策略之一, 但目前对于肝癌高危人群的定义尚无统一标准。

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案 篇2

当前,急剧的社会变迁使学生面临的外部世界变得日益复杂:多元文化的冲击,给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互联网使学生的视野远远超出学校,拓展至世界各个角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阶层的分化(诸如有的家庭瓦解、失业人员增多等),使得处境较为困难的学生增多;升学压力和沉重的课业负担……这些都使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诸如离家出走、暴力倾向,甚至自残、自杀等)也越来越多。

果不其然,近几年来,关于学生危机的报道,不断见诸报端。而导致学生危机偏激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问题,造成这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由于生活环境、群体文化氛围、道德风尚及青少年自然素质、身体成熟水平和心理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心理危机现象随处可见。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学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用什么样的策略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是我们教师必须破解的时代课题。

一、学生常见的危机种类及特点

1、青春期性成熟危机

青春期性成熟的主要标志是健康的性意识和性角色的形成,如早恋。由于个体性成熟中的需要得不到实现,性意识、性角色混乱导致成熟性危机。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异性交往过密而有缺乏父母的关爱;恋爱受挫或失败;生理激变而又毫无准备,适应不良;性早熟的少女,性晚熟的少男;情感丰富、过敏而又体貌较好的少男少女。

2、学业危机

学生社会化最重要的任务是掌握生活技能,传递社会文化,它主要通过各种校内外的学习来完成,学业成败是衡量这一任务完成的标志,学生、教师、家长及社会都十分关注它,学业失败最易导致这类危机。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学习太较真而又面对重大挫折的“明星”;闹转学、调班受阻而产生对学校恐惧;抑郁、自我封闭而又学业不良;有严重考试焦虑;从小以大学为奋斗目标,而正面临实现无望。

3、异常家庭学生的人格危机

异常的家庭主要指异常的家庭结构与异常的家庭职能。异常的家庭职能,主要指教育、闲暇生活、抚养等职能挫伤,如教育失误、过于溺爱、过于严厉、期望过高;拒绝、冷漠;闲暇生活不当,如沉溺于麻将、赌博、吸毒、婚外情;抚养缺乏,如子女学费、基本生活困难等,异常家庭结构主要指单亲、父母离异、继父母、收养、死亡、服刑、分居等。异常家庭因家庭权威形象破损、亲子情感创伤,使个体社会化陷入困境,导致人格发展受阻,带来多种人格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学生是:家庭畸变而又处境不利、适应困难;家庭教育不良、期望过高而又不善于沟通;家庭破裂而又缺乏保护;离家出走而又陷入困境;溺爱中长大而又面临重大欲望不能满足。

4、道德价值危机

这种危机是个体在内化社会价值观念、形成社会道德过程中内心与自我价值之间的冲突无法调和所引发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学生是:人际交往中身受道德伤害而又不能自拔;早年创伤被压抑目前又被类似事件激活;初受处罚而又自尊心过强。篇二

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教育问题、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学校预防和干预的作用尤为明显。实践证明,学校教师在对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过程中,有广大的作为空间,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1、提供怡宁空间,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学校应当成为学生健康发展、历练人格的第一课堂,应该给学生提供各种发展的机会、舞台和空间。不能由于教师和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以强制性的管教方式,给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禁区,对学生要求也过高,这也不行,那也不准,似乎学生必须象一只温顺的小绵羊绝对服从老师的管理,不能越雷池半步,殊不知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一方面形成低级服从与依赖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形成消极的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因此作为学校能否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的意义。

2、倾注爱心,正确引导

作为老师,发现学生有异常情况,要高度重视,同时要深入调查,了解异常学生的家庭背景、现实处境和遇到的困惑。并及时地找学生谈心,对学生思想产生的误区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念头要倾注爱心,耐心说服,给他们以精神慰籍,使他们忘却痛苦。

3、实施生命教育,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爱惜生命,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促进个体自我和谐、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控制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完善自我;促进个体和谐,关心他人,扶助弱势群体,尊重和珍爱他人生命;促进个体和自然的和谐,尊重生命的多样性,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如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等。而实际生活中,不珍惜生命的现象很惊人:割腕、服毒、跳楼等自我伤害行为,异常冲动、古怪的暴力冒险行为,与班主任、父母唱对台戏的抗拒行为。对这些行为要综合运用心理辅导和道德教育等各种方法加以根绝。

4、寓教于乐,不过分苛求学生

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且每个人的发展也是极不平衡的,对待学习成绩,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以同一尺度、同样要求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可以教育学生树立符合自己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过分苛求自己。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只要他们尽力了,尽管成绩不太理想,也要给予理解,给予赞赏。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马克吐温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可见在教育学生过程中,表扬激励的作用相当重要,特别是对学习好胜心极强而实际成绩又不理想的学生来说,老师多一点微笑,多一鼓励,多一句夸奖,就如同滋润万物的和风细雨,就象可以摇曳心灵的脉脉温情。篇三

为了更好地帮助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度过心理难关,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各种伤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特制订中小学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实施方案。

一、学校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由学校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成员大队部、学生处、年级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等担任,办公室设在教导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全面规划和领导学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做出决策。

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与流程图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任务,为切实做好这项工作,特建立以下几项制度:

1.培训制度。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对心理咨询的老师、班主任、任课老师、年级组长等实行定期培训。

2.鉴定制度。学生因心理问题需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其病情应经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鉴定或到指定的专业医院进行鉴定。

3.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应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三、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

(一)预防教育

立足教育,重在预防,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任课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善待人生;应对学生进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积极发展自我,树立自信,消除自卑;应对学生进行危机应对教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危机,人们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危机,同学们的哪些言行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自杀预兆的同学如何进行帮助和干预。

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通过心理健康电子报、海报、讲座、课程等多种途径在学生中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念,针对学生中广泛存在的环境适应问题、情绪管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在学校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早期预警

做好学生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工作,做到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变化早发现,早通报,早评估,早治疗,信息畅通,快速反应,力争将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消除在萌芽状态。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排查制度

每届初一新生入校后及五年级学生,由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统一安排进行心理测试,建立心理档案,并对重点学生进行特别跟踪。

学生进入初二、初三年级及六年级后,对在初一或五年级测试中筛查出来的部分重点学生进行重新测评,掌握其心理动向。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

为掌握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学校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

在学生层面,培养大队干部、团委干部为心理辅导员,负责本班同学心理健康健康方面的联络,对班级内出现的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报告心理老师。

在班主任层面,教导处根据工作需要对班主任进行基本的心理健康水平甄别和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的培训,增强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

3.建立心理咨询老师学生心理危机报告制度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心理咨询期间发现学生存在较严重心理危机、超出学校心理咨询范围的,应在24小时内将相关信息报告给区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并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做好转介工作。

(三)干预措施

对于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

1.建立支持系统

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在学生中形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人际氛围。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经常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交心谈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对有心理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及时周到的帮助,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教导处、学生处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负责与个别学生的谈话和跟踪访问。动员有心理困难学生的家长、朋友对学生多一些关爱与支持,必要时可以要求学生亲人来校陪伴学生。

2.建立治疗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应进行及时的治疗。对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者,以在校和区未成人心理辅导站接受心理辅导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者建议到相关医院的心理门诊接受咨询、治疗(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者,必须立即将其送医院等专业精神医院治疗。

3.建立阻控系统

对于学校可调控的引发学生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协调有关部门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对于危机个体遭遇刺激后引起紧张性反应可能攻击的对象,学校应采取保护或回避措施。

4.建立监护系统。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监护。

(四)后期跟踪

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申请复学时,除按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办理外,还应向所在学校出具学校认可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

学生复学后,学校对其学习生活进行妥善安排,帮助该生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引导同学避免与其发生激烈冲突。班主任对其要密切关注,了解其心理变化情况。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每月与其谈心一次,并通过周围其他同学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

饱含干预,预防老年性痴呆 篇3

老年性痴呆的预防,应从干预生活方式开始。在此重点介绍与饮食相关的预防老年痴呆的措施,糖尿病患者在严格遵守糖尿病饮食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1吃富含卵磷脂的食物

富含卵磷脂的食物有各种蛋类,尤其是蛋黄,是乙酰胆碱的主要食物来源。卵磷脂是大脑的重要组成成分,占脑组织的1/5,大脑中的乙酰胆碱含量越多,传递信息的速度越快,记忆力就越强;反之,则记忆力减退、健忘、痴呆。所以,应多吃富含卯磷脂的食物,如蛋类、动物肝、鱼类、大豆及其制品、各种坚果食品、花生、芝麻、玉米、麦胚等,均可以调剂食用。7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不必刻意限制蛋黄,蛋黄中虽然含有一定量的胆固醇,但其中的卵磷脂具有调节血脂、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2喝果蔬汁

美国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每天喝鲜榨的果汁或蔬菜汁,可以远离老年性痴呆。每周喝3次以上果蔬汁的人,与那些每周最多喝1次果蔬汁的人相比,患老年性痴呆的几率要低76%。而每周喝1~2次果蔬汁,也能够将患老年性痴呆的几率降低16%。这项研究刊登在《美国医学杂志》上。在水果和蔬菜中含有一种抗氧化剂多酚类物质,该物质具有保护大脑、抵抗老年性痴呆的作用。因此,要养成多吃水果、蔬菜的习惯。每日蔬菜要有深绿色、红黄色和深紫色等不同色彩,水果能带皮吃的最好带皮吃,如能用新鲜水果蔬菜自己榨汁喝更好(浓度高,添加剂少)。

3每天喝3杯咖啡

由芬兰、意大利、荷兰组成的欧洲专项研究结果显示,每日喝3杯咖啡,可使头脑更灵活,能增强记忆力,减少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认知力衰退也相对减缓。在全世界消费最多的咖啡、水和茶三种饮料中咖啡具有激活认知力的作用,还可以增强血液的抗氧化能力,保护大脑,防止自由基对神经系统的破坏。

4多喝含硅元素的矿泉水

美国科勒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经常喝富含多种矿物元素的天然矿泉水,可预防老年性痴呆。尤其是富含硅元素的天然矿泉水,可以有效减少老年性痴呆患者体内的铝元素。实验证明,最简单的矿泉水疗法不仅可以减少人体对周围铝的吸收,而且可以加速从尿液中排出,缓解老年痴呆症的表现,预防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5吃巧克力

美国西弗吉尼亚洲惠灵耶稣大学的科学家研究认为,吃巧克力可提升认知能力。巧克力含有的可可碱、咖啡因等兴奋剂类物质,可以提高警觉性和注意力。他们认为,吃牛奶巧克力后,实验组声音记忆和视觉记忆比对照组的得分明显高。同时,吃牛奶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可提升控制神经;中动的能力和缩短反应时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的智力障碍等表现。

6吃鱼油或橄榄油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科学家研究发现,鱼油或橄榄油可防止老年性痴呆。研究证明,海洋中不少鱼类,如鲭鱼、沙丁鱼、大马哈鱼、三文鱼等都含有一种人体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又称DHA。它不但对心脏有好处,还可以在大脑中生成一种叫神经保护素DI的衍生物,它都是脑细胞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可延长神经原细胞寿命,保护脑细胞,避免过早死亡。同时还可以抑制大脑中产生一种导致老年性痴呆的毒素淀粉样蛋白。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刺激神经保护素DI加速生长。专家认为,人体每天至少应该获得200~300毫克的,但一般食品中只能摄入60~80毫克的。所以,具有老年性痴呆倾向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适当多吃一些海洋鱼。另外,橄榄油中含十分丰富,用橄榄油拌菜吃是最好的补充方法,也可每晚喝少量橄榄油或者吃1粒深海鱼油胶囊。

7多用咖喱制作菜肴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咖喱含有一种名叫姜黄素的物质,它能分解脑中导致老年性痴呆的p淀粉样蛋白,同时还能预防这种蛋白质在脑内的沉积,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许多治疗老年性痴呆的药物。用咖喱制作各种菜肴在印度已有2500年的历史了,他们认为咖喱中的姜黄素既安全又高效,是药食兼用防止老年性痴呆的最佳选择,同时还可以辅助降血糖。

8补充B族及抗氧化维生素制剂

研究发现,在老年性痴呆患者中,有30%以上的患者血清中维生素B12和叶酸低于正常人。若体内长期缺乏B族维生素,尤其是B12和叶酸,将诱发老年性痴呆。另外,抗氧化的维生素A、E、C及B胡萝卜素也有清除自由基,预防老年性痴呆发生的功效。除了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菌藻类及一些蛋白质食物外,对于高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适当补充B12,叶酸及维生素A、E、C及p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制剂,锌、锰、钛、铬、硅等元素的补充,对预防老年性痴呆也有好处。

护理干预预防产后抑郁效果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进行产前检查并自愿参加孕期培训的184例孕妇作为观察组, 以同期仅进行产前检查的184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排除既往有严重躯体疾病、智能障碍及精神障碍史。2组孕妇在年龄、孕周、产次、经济收入、职业、新生儿性别和体重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围生期保健,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针对产后抑郁的发病高危因素, 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

1.2.1 产前干预

(1) 护理人员向孕妇提供与分娩相关的知识, 使孕妇明白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 从而消除其对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 (2) 详细了解孕妇的个性特点、既往病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等, 采取相应心理咨询及指导, 及时消除孕妇存在的不良精神、躯体刺激。 (3) 对于不良个性的孕妇, 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 减少或避免精神刺激, 并提高其应对和处理应激的能力。 (4) 发挥社会支持作用, 尤其是对丈夫进行教育和支持, 改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 使孕妇丈夫及家属能正确理解产妇的生理及心理变化, 重视产妇的心理需求。 (5) 邀请具有专业知识的医护人员及心理医生向孕妇及家属进行避免产后抑郁发生的知识讲座。

1.2.2 分娩干预

(1) 孕妇入院后, 医护人员在与产妇的接触中, 应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 用支持、亲切、温和的语言, 表达出更多的关心, 使孕产妇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 (2) 指导产妇分娩过程中放松技巧与配合, 从科学的角度让产妇正确对待婴儿性别等不良刺激问题。 (3) 助产士针对每一个产程进展情况与产妇交流并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 使其有足够的信心顺利完成分娩。 (4) 对有剖宫指征的孕妇, 耐心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并介绍术后镇痛的方法, 消除或降低产妇紧张、焦虑心理。

1.2.3 产后干预

(1) 引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树立育婴信心。 (2) 指导产妇产后合理地营养搭配饮食和适量活动等自我保健技巧。 (3) 播放或发放关于如何科学育婴的录像或小册子;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方法、技巧、正确哺乳姿势, 详细告知其注意事项,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 正确护理新生儿, 以保证产妇充分休息, 尽快恢复体力。 (4) 对高龄初产妇及纯母乳喂养的产妇, 应给予更多的关注, 指导和帮助其处理应激源, 减轻应激压力。 (5) 对不良个性、手术产等抑郁高危产妇, 给予足够的重视、更多的关心, 提供更多的帮助, 以科学的态度、恰当的方法, 耐心地进行心理疏导, 从而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 提高其心理素质。 (6) 家庭访视。由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家访护士对出院后的产妇提供心理和情绪的支持, 对高危产妇应增加家访次数。

1.3 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精神学会 (1994年制定的) 在《精神疾病的诊断与统计手册》中产褥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1]进行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2组产妇均进行产后6个月的随访, 随访率达100%, 观察组发生产后抑郁症6例, 其中产后6周内5例, 6周~6个月1例;对照组发生产后抑郁症19例, 其中产后6周内14例, 6周~6个月5例。2组产后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3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最常见的分娩后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率较高, 国外的一项调查显示:产后抑郁的发病率为10%~15%, 国内的调查资料显示: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10.2%~38.7%[2].

产后抑郁的病因学至今尚不十分清楚, 一般认为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既往研究表明, 生物学、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是主要的高危因素。妊娠对孕妇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应激过程, 她们在经历怀孕、分娩、产后恢复及哺乳婴儿等一系列生理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生理上的改变, 一旦某些改变的程度和性质超过了正常的界限, 则成为病理性的改变。产后抑郁多在产后6周内发病, 也有约8%~15%的患者在产后2个月~3个月内发病[2], 给产妇本人、婴儿、家庭、社会均带来极大危害, 值得人们关注。

本文观察组产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26%, 对照组为10.3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护理干预对产后抑郁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能有效地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 值得大力推广。对孕产妇进行护理干预: (1) 提高了孕产妇自身的素质、应激能力, 端正了孕产妇及家庭对生育的态度, 预防或缓解了孕产妇面对外界时的压力。 (2) 使孕妇提前了解了分娩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产后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 (3) 通过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使孕产妇家属能正确对待产妇的心理需求并给予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使产妇保持轻松的心情, 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育婴氛围。 (4) 使产妇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母亲角色, 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且与周围各种不同的关系融洽共处。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40-241.

浅谈儿童预防接种的护理干预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1月~6月来我院防保科预防接种的儿童1 250例,其中男680例,女570例。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档案:为每位来我科的新出生的婴儿建立健康档案,包括儿童预防接种本、新生儿出生及预防接种登记簿、儿童体检表等。每周查对儿童免疫接种卡片,对未按时接种的儿童,马上通知其家长,讯问为何未能按时接种疫苗,对于生病的和暂时不在本地的儿童,将其卡片抽出,并在备注栏中填写未接种原因,以便日后再另行通知,健康儿童告诉其家长按预约疫苗的日期准时带孩子来接种疫苗。

1.2.2 接种疫苗前的宣教工作:家长先到预防接种登记室做好登记,并预约好下次来接种的时间,在此防保人员为来的家长发放儿童保健宣传册,及预防接种手册,同时向家长详细讯问儿童的身体状况,有药物过敏史、癫痫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陷者均不能接种疫苗,空腹饥饿也不宜接种,并向家长解释疫苗品种不同其禁忌物及不良反应也有所不同,使每位家长更加了解各类疫苗的用途及其安全和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的重要性,使家长能积极主动地为儿童接种疫苗,杜绝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1.2.3 接种环境:环境要温度适宜,需配有候诊室和接种室,接种室外要设有醒目的标志,室内宽敞清洁,光线明亮,通风保暖定时空气消毒,候诊室有软的休息椅,墙上贴有彩色宣传画,屋顶挂各种样式的彩色气球,最好配置有儿童玩耍的小型“淘气堡”,接种人员穿浅粉色或果绿色工作服,有了这样的环境,儿童进来后就不会感到陌生,对接种疫苗就不会感到太过恐惧,接种人员面带微笑地先给勇敢的孩子接种,并与其进行交流,对于小婴儿应目光相对予以抚摸,以减轻孩子的恐惧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

1.2.4 接种安全性:为确保接种安全,更要做好接种前的查对工作,核对儿童姓名、性别、年龄,看疫苗标签名称、有效期、颜色、是否有摇不散凝块,安部有无裂纹、破裂,注射器及棉签的.有效期,并双手挤压塑料袋是否漏气,最后检查小儿接种部位有无硬结,皮肤是否光滑无破损,身体健康无禁忌和就可接种疫苗,注射完毕后,快速拔出针头,用消毒干棉签按压针眼部位片刻,这样可避免疫苗的渗出,以达到接种疫苗有足够菌苗数,保证疫苗成功接种,接种后再次核对无误后,去候诊室留观。

1.2.5 接种后的指导:疫苗接种完毕后应在候诊室留观30 min,无异常反应方可离开,如有反应,如大龄童出现面苍、头晕、胸憋症状,立即让其平卧休息,应给低流量吸氧,拔氧后并喂少量红糖水。一般短时间内可恢复,留观30 min的儿童并无反应者,要告知家长回家后仔细观察注射局部是否红肿、局部发烫、疼痛、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并按压皮肤有无硬结。如发生硬结,儿童应在接种疫苗24 h后用干净浅色纯棉毛巾热敷注射局部,原理是通过热传导,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加快药物的吸收,以助消肿,减轻病痛[2]。热敷以3~4次/d,10~15 min/次为宜,连续3~4 d即可消肿,民间也有的用仙人掌去刺切片,敷于患部,效果也不错,硬结较为严重的用50%硫酸镁热敷,方法同上,出现全身反应的,如体温≤38.5℃可给予物理降温,用75%乙醇擦浴,或温水擦浴,在腘窝、肘窝部可多擦,擦后要注意保暖,多饮开水,一般发生接种后的正常反应通过以上适当的护理,大多数在24 h内消失,如T>38.5℃,物理降温后高热持续不退的,并伴有其他症状的如咳嗽、呕吐等,极个别的儿童可能出现异常反应,如局部无菌性化脓、过敏性紫癜、精神性反应等,应尽快到医院诊治。接种疫苗后2~3 d内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保持注射部位皮肤的干燥,避免搔抓注射局部。通过对发生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的15例儿童的护理干预,结果是13例儿童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均在72 h内消退,只有2例儿童其中1例因注射第2针无细胞百白破疫苗而发生硬结,硬结直径≥3 cm,通过护理干预,给予指导,硬结在2周内完全吸收,另1例5岁男孩在补种乙肝疫苗第2针时,左上臂三角肌部位出现约4 cm红肿、发烫,通过护理指导在5 d内也完全消肿。

2 结果

儿童预防接种通过正确的护理干预我辖区接种率达到98%,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流行,使每位儿童都能健康成长,使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

3 讨论

3.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预防接种是传染病免疫预防的具体实施,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于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行政行为,是落实免疫规划,保护人民健康,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策略,所以儿童预防接种至关重要[3]。

3.2 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成功率:通过接种前、中、后的护理干预,使家长更加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及安全性并能积极主动地带儿童来预防接种场所配合接种,极大地提高了我辖区内儿童预防接种率,避免了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4 参考文献

[1]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24.

[2] 李晓红,吕 杰,冯 波.百白破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预防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3(1):22.

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患者跌倒的效果 篇6

【关键词】老年患者;跌到;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30-02

跌倒是指人体失去正常姿势,自主跌落在地面或较低的平面上[1]。有资料报道,因跌倒致死成为美国老年人死亡的第6位原因[2]。80岁以上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达50%,其中5%-10%的跌倒会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和脱臼等伤害[3]。跌倒对老年人身体产生严重伤害的同时也给心理上带来负面影响,并导致医疗费用大大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因此,如何防范老年人跌倒是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极为重要的问题。护理人员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对其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估,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防止意外跌倒事件的发生,确保老年人住院期间的安全。我科针对易跌倒的高危人群加强看护,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避免或减少老年患者跌倒的目的。

1临床资料

2013 年9月-2014年9月期间入住我科的老年住院患者100例,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在65岁-86岁,平均年龄75.8岁,平均住院天数在20天,根据者坠床/跌倒危险因数评估记录表评分在 10分以下为低危险患者,10-20为中危人群,>20分为高危人群,对身体无重大疾病、行走自如,按以上条件随机成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程、诊断、护理等级等方面比较,结果对照组跌倒例数13例,跌倒率为38.4%;干预组跌倒例数5例,跌倒率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干预组采用以下的护理方法。

2.1评估 使用住院患者坠床/跌倒危险因数评估记录表。及时准确的评估是预防跌倒的重要基础[4]。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既往史、意识状态、感官、身体状况、使用药物、排泄情况、自理能力等。评分值总分为20分以上者定位方法跌倒的高危人群,护士根据病人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评估时间:(1)患者新入院,(2)患者意识或病情有变化时,(3)使用容易导致患者跌倒的药物时。

2.2 护理干预措施

2.2.1 加强环境管理,减少安全隐患据报道 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发生跌倒﹙跌倒率为51%﹚与环境因素有关。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地面使用防滑材料,清洁干燥,无积水。病区物品放置规范有序,及时清理陪人床、座椅、减少地面放置,保持人行道通畅。卫生间、浴室、走廊安装扶手,呼叫器放在方便易取处,床和轮椅的轮子完好固定,保持病区光线照明充足,夜间设置地灯和床头灯结合方式,以免影响患者休息,在细节处体现温馨的优质护理,较少跌到事件的发生。

2.2.2 加强巡视,提高预防意识 对高风险患者当班护士要重点巡视,做好交接班。责任护士重点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宣教,护士长加强跟踪检查。在病房墙壁粘贴预防跌到10知海拔,时刻提醒患者及陪护。

2.2.3 患者卧床休息时必需使用安全护栏,躁动患者使用保护性约束,防止坠床跌到确保患者安全,同时患者床头放置“防坠床”、“防跌到”警示牌。

2.2.4 治疗原发病 合理安全用药、减轻疾病所致症状是降低老年人跌到发生率的重要基础。对高血压、眩晕症、冠心病、糖尿病及直立性低血压的老年人,应了解晕 使,定期监测血压,帮助其分析可能的危险因数,及时做好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患者按医嘱正确服药,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药物不良反应,服药后注意事项。

2.2.5加强宣教 宣教的内容:老年人活动时要有人陪伴、地面有水时要及时拖干、给老人穿长短合适的衣服和大小合适的防滑鞋、晚上睡觉要加床栏,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身体约束。

2.2.6 履行告知义务,减少纠纷 反复向患者家属及陪护人员讲解跌倒的后果、预防跌倒的重要性和方法,向家属说明对高危患者我们从患者安全角度出发,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有时给予必要的身体约束,希望家属理解配合,并要求家属签字确认,减少不必要的护理糾纷。

3 讨论

护理干预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医疗护理模式,它由患者的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主动地工作[5]。老年性患者由于疾病原因的影响,器官功能减退、感觉迟钝、行动迟缓、入住环境改变等,容易发生跌倒。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跌倒率为38.4%;干预组跌倒率为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适时地对老年患者实施预防跌倒的护理干预可减少患者的跌倒率,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老年护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28.

[2] 张建华.老年护理安全风险管理及急救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

[3] 董一璇.预防老年人跌倒的应对措施[J].中国吴诊学杂志,2010,10(6):1360.

[4] 冯茂群,方菊花.患者坠床事件分析与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9,9(5):49-50

铁路民警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 篇7

一、目前铁路民警危机干预与预防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铁路民警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 从总体和长远来看, 这种简单的预防体系下还是存在着很多问题, 不仅从评估体系看有失科学性, 在具体的管理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一) 缺乏完善的干预系统

1. 干预理念导向错误

在诸多的行政单位中, 如果有心理咨询室, 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一个独立的部门, 在公安系统中也是如此, 铁路系统中也有关于心理咨询这样的部门, 但是, 这样的一个部门却是孤立的由个别人来进行运作的, 整个系统中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是所有的部门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 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理念的错误导向就直接导致了大部分人对心理问题认识的不足, 所以在日后烦人工作中也会缺少支撑力。

2. 内部组织协调性弱

在整个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中, 由于最根本的干预理念的错误导向, 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出现了盲目性, 遇到一些重大问题的时候会引起其他部门或者上司的重视, 但是一些小问题就无人问津, 没有固定的工作团队和工作目标, 工作中往往会混乱不堪, 最终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工作小组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它的临时性, 首先心理干预小组是临时成立的, 从接手心理案件时就会出现随意推诿的情况, 然后上级随意调遣人员成立临时小组, 小组的人员往往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 大多是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来出谋划策, 讨论没有一致的结果, 而且这种不具备管理性的小组在管理上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不仅错失了最好的干预时间, 而且还会产生更多负面的影响, 在处理结束后也不会对此种案例进行总结, 起不到任何警示或者预防的效果。

3. 干预措施不得当

在铁路民警的心理危机干预上, 由于整体干预系统的不完善以及科学性的缺失, 导致在干预时所采取的措施不得当, 造成更严重的后果。比如在遇到民警的心理危机时, 首先是相关人员的麻木或者恐慌, 一旦开始干预工作, 由于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 往往会采用一些强制手段, 如劝退、恐吓或者消极对待, 而且更谈不上制定一套专门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尤其是在基层的铁路部门, 更是缺乏预防方案的制定, 这样遇到问题之后就会措手不及, 盲目入手, 在干预过程中, 分为事前干预和事后干预, 一般情况下, 铁路部门会无视事前干预, 日常防范不足, 心理教育培训方式单一, 大部分流于形式, 在事后的应急机制形式不合理, 不合规范的案例屡见不鲜。所以, 这种处理手段和干预措施的不得当使有心理问题的民警会走向更加恶劣的境地。

(二) 缺乏强劲的干预力量

虽然现在的铁路系统已经对民警的心理危机有所预防和干预, 在一些地方也成立了专门的应急小组, 但是, 在上文中已经提到, 这支力量几乎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 而且缺乏一定的管理, 所以距离较为合理的心理咨询部门还有很长的距离。一般情况下, 专门部门和存在心理危机的民警沟通较多, 而和家人、同事、社会沟通却少之甚少, 忽视了其他人的力量, 而且这支力量的干预往往是被动的, 不能对心理危机有提前的判断能力, 或者是实用强制性的手段进行干预, 这都是队伍建设不足所导致的。在心理咨询人员的配置上, 单位往往会让一些有经验的或者年长的人去充当心理咨询师, 这些人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 对有心理危机的民警只是会用自己的经验来处理, 没有一点科学性可言, 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也许有开导成功的几率, 但是, 对于较为棘手的案例就不会那么容易, 这时这支心理咨询队伍就会显得无能为力, 所以, 铁路系统为了做到良好的预防和干预效果, 需要对人员进行心理方面知识的专门培训。

二、铁路民警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措施

(一) 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与预防系统

铁路系统的民警工作没有固定性, 而且由于人员流动大, 任务流动性强, 所以, 不可能对每一个铁路民警都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 所以, 就需要从整个铁路系统中入手, 首先, 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理念, 不能把这个事看作是小事, 是个人或者一个部门的事情, 而应该从上级到下属都应该意识到心理问题的重要性, 树立了正确的理念之后才能继续开展接下来的工作;其次, 对于完善系统的建立, 单位要选配或者自愿参与的方式对有意向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 从理论和技术层面入手, 让他们的工作有理可依, 最好让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以后开展工作就会有一定的说服力;最后, 经过专业知识训练之后的他们就可以分组, 分队对其他民警进行培训, 这样就便于管理每一个组的人员, 能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 建立针对每一个人的心理危机应急预案, 如果出现心理危机, 就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心理干预方案,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对有心理危机的民警开展心理干预活动。

(二) 因人而异制定心理培训方案

由于在铁路部门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历史较晚, 所以, 即使对他们有了专门的培训也还是缺乏一定的先例, 成功与否还是未知, 但是, 并不能因为是起步较晚就要事事模仿其它部门的案例, 尤其是铁路民警工作的特殊性, 心理危机和其它种类人员的心理危机还不一样, 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套适合铁路民警的心理培训方案, 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研究, 而且他们的工作性质也不允许培训战线太长, 应该找到最合适最合理的心理培训方案, 及时有效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1. 树立心理健康理念

铁路民警的工作是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 在长时间的日夜颠倒中, 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日益下降, 大部分会注意到自己的身体问题, 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心理健康也出现了问题, 更不知道这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忽视了任何一方对今后的健康和工作都是有影响的。因此, 在培训的过程中, 首先要为他们树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一理念, 让他们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严重性, 让他们接受自己或多或少存在的心理问题, 打开他们的心门, 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世界有一个坦诚的认识, 不能因为说不出口就逃避心理学习和治疗, 只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后, 他们才会投入到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中, 在以后自己出现心理危机的时候就会明白问题出现在哪里, 也会及时寻求解决的办法。

2. 提高铁路民警的心理抗压能力

高强度的工作和形形色色的旅客以及每天所遇到的琐碎的或者是突发性事件, 铁路民警的心理压力很大, 心理落差也很大, 压力日积月累就会爆发, 轻微的表现在铁路民警对乘客的态度不好, 甚至发生口角, 严重的情况就会自残甚至自杀, 所以, 压力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和工作, 在心理健康培训中, 要让他们正视自己所存在的压力, 不要逃避和助长, 而是应该直面解决, 将消极的压力转换为积极的压力, 教会他们调节压力的方式, 通过正确的方式排解压力, 而不是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

3. 培养铁路民警积极健康的心态

在处理了他们压力之后, 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工作中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铁路工作本身枯燥乏味, 而且风险高, 每天都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面对着成千上万的人, 每个人的行为都不一样, 遇到棘手的乘客和事件都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 所以, 在培训时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特殊情况, 换位思考地去解决问题, 让他们慢慢学会接受这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状态, 既然改变不了的难以改变, 就要尽量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心态, 愉快地度过每一天和烦躁地度过每一天是不一样的, 慢慢他们就会形成良好的心态。

4. 因人而异进行心理培训

心理培训分为室内培训和室外培训。在室内培训主要是对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培训, 进行心理测试、布置心理作业, 检验培训成果, 室外培训包括心理游戏和心理能力实践测验、团队协作能力等。这些培训的目的都是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针对具体人的心理培训时要有专门的培训方案, 比如乘务人员就应该对他们的耐性和沟通能力进行培训, 对待治安人员就应该着重培训他们的应变能力和抗压心理素质等。针对不同职位的民警进行不同的方案培训才能有效地完成培训。

(三) 深入一线加强对基层民警的培训

铁路贯穿于我国各地, 不论是在贫瘠的土地上还是崇山峻岭都有铁路民警的存在, 而在这些特殊的工作环境中, 铁路民警的心理问题显得越发严重, 所以铁路部门要定期配专门的心理培训人员深入到他们所在的地方进行心理专题知识的讲解, 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问题, 制定心理干预方案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还可以将心理健康知识或者案例制作成影碟或者图书下发到具体的人员手中, 让他们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培训人员还可以开展一对一的服务, 经常与帮扶对象保持联系, 这样不仅会对他们的心理危机起到预防的作用, 即使出现了心理问题也能找到可以信赖的人进行有效的解决, 不会因为工作环境的偏远或者特殊而丧失了最好的治疗机会, 最终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工作。

三、结语

铁路民警这支特殊的公安队伍承担着保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重要任务, 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针对目前他们的心理危机以及处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问题, 铁路部门有必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心理干预系统, 针对具体情况以及具体个人开展工作, 对他们进行心理培训和救助, 使心理危机不再被忽视, 从上级到下属都要加以关注, 最终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顺利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郑小林.无增长改善论与基层警力不足之出路[J].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6) .

[2]李玫璟.警察的心理评估与违法行为的预防[J].人民公安, 2001 (20) .

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 篇8

1 心理冲突与自我认知偏差

进入大学以后, 由于学习环境的转变, 自身所具备的特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大多数人对自我的评价也在逐渐发生转变。这不仅表现在学习成绩、生活起居上, 还表现在知识面、社会经验、人际交往以及个人综合能力等方面。现实生活中,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总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距, 对这一客观事实如果认识不足, 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当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时, 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对他人的知觉,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的心理失衡。[1]人不是天然就能获得心灵的成长的, 人既不是随着年岁增大而必然获得心智的成熟, 也不是随着知识的积累而完成人格的构建。[2]

而人的本质是社会化的, 需要依赖周围的人提供对自身的内在的和外在的评价而存在。所以不断地调整自我认知对每位大学生来说都非常重要。有的大学生能及时调整对自身的认识, 重新确立目标, 让新的目标符合客观现实的要求;而有些大学生在追求自我发展中顾此失彼, 没能达到期望的目标, 企图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 出现消沉、苦闷、颓废、抑郁等不良心理反应;还有的大学生, 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放大了自身的弱势、忽略了自身的优势, 再加上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力量和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 在玩乐和自我放纵中来麻痹自己的心灵, 产生严重的烦恼和恐惧不安情绪, 由此滋生自杀倾向等心理危机。

2 人际关系失衡

与中学生相比,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更为广泛而深刻, 角色呈多元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 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 新型人际关系的适应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 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 而大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 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一方面, 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抱有极大的期望, 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 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 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 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 人际关系危机便会随之产生, 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甚至会进一步产生自杀心理危机。

3 应激性的生活事件

应激性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而引发个体身心反应, 对身心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应激性生活事件不仅是测量应激水平的一种方法, 也是一项预测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应激性生活事件中, 父母离异、情感受挫、人际关系恶化、就业压力、生活陷入困境、生理或心理上的疾病困扰, 等等, 会诱发或加剧一些心理适应能力脆弱的大学生采取自杀的极端方式, 以逃避现实中的压力。大量的研究表明: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应激事件, 如果他们连续发生, 就会对个体抵抗力累加, 因而也非常严重。对个体而言, 在应激性事件中获得积极有效的心理支持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更为重要, 这是人们应付心理压力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支持资源。如果没有恰当的、有效的应激事件应付机制, 个体的压力会持续存在, 一旦个体陷入社会心理支持资源丧失或没能发挥或支持失当, 面对压力的个体会变得脆弱无比和心理失衡, 继而形成一种悲观厌世、逃避现实的消极生活态度, 最终导致自杀悲剧的发生。[3]

二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和关注的对象

自杀意念的形成要经历一系列的心理发展过程, 除极少数的自杀者没有征兆 (如情绪性自杀) 外, 绝大多数自杀者从自杀意念的萌发到自杀行为的实施, 都有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自杀意念形成的最初阶段, 自杀者往往表现为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情绪低落, 消极厌世, 想逃避现实, 萌发通过自杀的途径解脱的念头;在自杀意念矛盾冲突阶段, 由于求生的本能会使打算自杀的人陷入生与死的矛盾冲突之中, 自杀者往往焦虑不安, 从而表现出谈论自杀、暗示自杀等直接或间接表现自杀企图的信号;在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自杀者从矛盾冲突中解脱出来, 自身意志坚定, 情绪逐渐恢复, 表现出异常平静, 考虑自杀方式, 做自杀准备, 如选择自杀时间、地点、方式, 买礼物送给最好的朋友, 写遗书等。[4]

在自杀行为选择阶段, 因其发生的瞬时性和不确定性, 预防的难度大;而在矛盾冲突阶段, 自杀者的内心冲突引起其行为的异常易为我们捕捉, 此阶段是我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最佳时期, 此阶段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其心理上的徘徊期, 及时介入给予适时的心理辅导乃至医学治疗, 将能有效地防范和干预自杀行为。

那么, 哪些大学生是心理危机重点干预和关注的对象呢?一般而言, 下列几类学生都是重点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自杀意念关注的对象:第一, 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第二,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 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第三, 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第四, 身体患有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第五, 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第六, 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七, 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八, 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社会支持的学生。第九, 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第十, 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第十一, 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 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第十二, 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 其危险程度更大, 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三大学生自杀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途径

自杀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最突出的特点是及时性和迅速性, 其有效的干预途径是成功的关键。建立起有效、可靠的自杀危机干预途径是进行危机干预, 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有力保障。据此, 在大学校园内, 当发现有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 可以参考格林兰 (B.E.Oilliland) 和詹姆士 (R, K.James) 的危机干预法进行行之有效的自杀心理危机干预。

1 确定问题

危机干预者可以使用积极的倾听技术, 以及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的同感、理解、真诚、接纳、尊重等技术。从自杀者的角度确定和理解求助者本人的问题。同时, 既要注意自杀者的语言信息, 也要注意其非语言信息。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倾听, 迅速判断事件的危险程度, 迅速进行相应的预防和干预。

2 保证安全

危机干预者在检查评估、倾听和制订行动策略的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安全问题。在危机干预过程中, 要将保证自杀者的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把自杀者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心理危险性降到最低。给自杀者以心理支持, 稳定自杀者情绪, 防止过激行为, 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提供适当医疗帮助, 有效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保护自杀者的生命安全。

3 给予支持

危机干预者通过语言、语调、躯体语言等方式与自杀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一方面可以转移自杀者的注意力, 使自杀者不专注于自杀行为本身, 从而为其他干预人员对自杀者进行安全救助提供时间。另一方面, 通过与自杀者的谈话沟通, 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为自杀者提供适当建议, 帮助其面对当前的问题和困境, 让自杀者知道危机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4 提出可变通的应对方式

危机干预者要尽可能地安慰、鼓励、说服自杀者, 帮助自杀者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危机状态, 让自杀者认识到还有许多途径可以帮助他们摆脱目前的困境。同时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些应对危机的方法, 帮助自杀者积极地搜索可以获得的环境支持、可资利用的应对方式, 以便使其尽快摆脱自杀的危机, 并做好今后的自我预防。

5 制订计划

危机干预者要与自杀者共同制定行动步骤来矫正自杀者情绪的失衡状态, 要帮助自杀者做出现实的短期计划, 确定自杀者能够理解的、自愿的行动步骤。计划应该根据自杀者的应对能力, 着重于切实可行和系统地帮助求助者解决问题。为自杀者提供一个对所关心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应付机制, 减缓心理冲突, 矫正情绪的失衡状态, 提高自杀者的应对能力和思维灵活性, 并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 战胜危机。制订计划的关键在于让自杀者感到这是他自己的计划, 没有被剥夺权力, 保持自杀者的独立和自尊。[5]

6 得到承诺

危机干预者要给予自杀者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 改变认知, 减轻其应激与焦虑水平。帮助自杀者采取确定的、积极的行动步骤, 这些行动步骤必须是自杀者自己的, 从现实的角度是可以完成的。如果有可能的话, 可以让自杀者复述所制定的计划, 并从自杀者那里得到会明确按照计划行事的保证。通过进一步沟通, 得到自杀者不再自杀的承诺, 对大多数企图自杀者应该以心理治疗为主, 而对一部分有抑郁症症状或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学生则必须采取精神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尤其是抑郁症的早期发现和有效治疗是自杀预防的重要环节。对有抑郁症的学生来说, 支持性心理治疗, 包括倾听、解释、劝慰、鼓励、建议等, 可以帮助他们摆脱抑郁情绪, 控制其他不良情绪的蔓延, 促进其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回复, 使其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如果因使用相应的抗抑郁精神药物而有明显心理异常的患者, 应根据需要考虑是否要住院或门诊给予药物治疗以及专门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肖水源, 杨洪, 董群惠.自杀态度问卷的编制及信度与效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9 (1) .

[2]王丽梅.关注心灵成长, 构建完善人格[J].继续教育研究, 2012 (05) .

[3]李献云, 费立鹏, 牛雅娟.公众对自杀的态度量表的编制及其在社区和大学学生中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 (06) .

[4]王玲, 卞茜, 张维平.研究生新生自杀态度与影响因素调查[J].上海精神医学, 2010 (02) .

儿童学习障碍的预防性干预 篇9

一、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理论基础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约80%的智力发展在8岁前完成,早期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不仅能促进儿童脑功能的发育,还能有效矫治儿童智力结构中的某些缺陷。发展心理学理论认为,婴幼儿期是诸多心理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提供适宜的环境刺激可使儿童心理发展达到最佳水平。错过了关键期,环境和教育可能无法发挥充分的作用,儿童的发展水平可能出现无法逆转的落后。神经生理学认为,在生命早期,婴幼儿的中枢神经组织具有可塑性,在可塑性较高的阶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脑的结构和功能。

二、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模式

早期预防性干预包含两个子模式干预流程和干预时间。干预流程即对谁干预、干预什么、怎样干预、干预得怎么样。可以描述为:表现(效果)→原因→对策→效果(表现)周而复始的循环;干预时间是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将干预分为超前性与延迟性两类,这两类干预都是必要的。这种基于课堂教学的干预模式是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模式的雏形。

阶梯教学模式对我国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模式的研究以极大的启示。首先,在普通教育核心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提供不断深入的教学计划,保证所有学生融入到课程中,随后对学生测评,把测评结果作为判断能否从课堂教学中获益及是否需要额外教育的标准。其次,在普通教育课程以外提供更深入、明确的指导课程,课程由教师选择,根据学生需要而提供给少部分人。如果学生通过以上干预都不能取得相应的进步或达到相应的标准,则需要接受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技术是特殊的,更适合学生的需要,更具强化性,对学生的监控评估更多,并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教育方式,以促进学生进步[2]。这种干预是根据学生的测评情况来确定的,具有预防性。国内有研究者对该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完善和运用。

干预反应模型是一种新的学习障碍鉴定方法,一般在多级干预框架中实施,通常为三级。第一级,在普通课堂中给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行为支持,通过课程测试考查学生的进步情况,根据结果确定是否进行下一级干预。第二级,学习成绩的提高速度和总的学习成绩落后于同伴、同校或同一地区同龄人的学生,进入第二级干预。第二级干预在小团体(师生比例不超过1∶5)中进行,每一轮的干预周期为8—10周。如果学生取得足够进步,则回到第一级干预。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就再接受一轮第二级干预,仍没有达到预期标准的,则进入第三级干预。第三级,对学生个体进行集中的、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干预,以小团体(师生比例不超过1∶3)的形式实施,持续更长时间(10—12周)。多学科小组根据学生接受干预的结果来确定其是否接受特殊教育服务。干预反应模型与阶梯教学模式的设想是相同的,但干预反应模型更完善、具体,其最大特点就是提倡早期鉴别、综合性诊断和治疗、鉴别和干预相结合。该模型对儿童学习障碍的预防性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习障碍的预测因素

学习障碍儿童的早期表现主要是语言发育迟缓和行为问题,但也存在异质性,即不是所有的儿童症状都相同。刘丽君、蒋春燕等对学习障碍儿童早期发育史的分析发现,早产、生后窒息、低出生体质量、说话晚、走路迟、贫血的儿童学习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3]。另有研究发现,儿童视觉—运动整合 (VMI) 发育状况与学习成绩特别是数学成绩相关(p<0.05),儿童早期的VMI能力,对儿童学习能力的预测有较高的价值[4]。汉语阅读障碍高危儿童在词汇、语素识别、句法、非词重复和看图说词等方面都显著落后于对照组。汉语阅读障碍预测因素研究只涉及语音意识、视觉加工技能和命名速度,且大都集中在香港、台湾地区,大陆的研究空间还非常广阔。

四、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措施

早期研究者针对学习障碍儿童早期教育状况提出,父母、托幼人员应提高自身素质和对早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促进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身心健康发展。有学者从家长教养的角度提出,家长要给予儿童适当的刺激,培养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培养儿童的手指运动能力和语言能力。

从学习障碍者心理特征出发,应实施学习和心理两方面的预防教育,也称学习治疗,即学习障碍的治疗必须发现在哪些学科哪些环节或是哪些能力上有缺陷,以补充未掌握或不足的学力,学力的补充指导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品质方面的预防教育则从培养兴趣、提高动机、发展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入手。

刘小天归纳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思想及措施,包括改善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创办家长学校、重视课外阅读的作用、在低年级阶段就教会儿童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激发儿童认识的欢乐,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措施拓宽了思路。

吴汉荣认为造成儿童学习障碍的原因复杂且相互渗透,因此,学习障碍的预防与矫治应该采取早期干预与综合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他将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措施归纳为心理咨询、学习潜能开发、感觉统合、改善环境四方面。

有研究者专门针对学习障碍的亚型进行了干预措施的探索。彭虹、舒华借鉴以英语为母语的阅读障碍儿童早期语音训练的方法,针对汉语阅读障碍儿童的特点,提出语音意识和语素意识相结合的训练可能更适合汉语阅读障碍儿童阅读能力的提高,为我国开展阅读障碍儿童预防性干预提出了思路。有研究者对小学数学学习困难的早期干预模式进行了总结,包括以认知补救为目的的模式、以行为为导向的模式和以同伴指导与合作为导向的模式。

我国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还未得到普遍的重视,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当中,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理论基础,更广泛地采用实证研究的手段,为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预测与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及实证的支持,完善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模式,促进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关注、对学习障碍的理解,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减少学习障碍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损害。

摘要:本文在总结目前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理论基础、干预模式、预测因素与干预措施作出归纳, 以期为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基点。

关键词:儿童学习障碍预防性干预,理论基础,干预模式,预测因素,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朴永馨主编.特殊教育词典.华夏出版社, 2006, 8:300.

[2]张小将, 刘昌.学习不良鉴定的干预反应模型.中国特殊教育, 2008, 3.

[3]刘丽君, 蒋春燕, 吕娜.学习障碍儿童再起发育史分析.临床荟萃, 2006, 21.

产后乳房肿胀的预防及护理干预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产妇70例,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年龄22岁~35岁, 平均年龄 (28.5±1.8) 岁, 初产妇28例, 经产妇7例;观察组年龄21岁~38岁, 平均年龄 (27.3±2.5) 岁, 初产妇29例, 经产妇6例。2组产妇在年龄、产次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产后1 d~3 d, 产妇乳房局部有肿块, 伴有滑动性, 触碰后疼痛明显, 乳头较软, 偶有发生低热, 乳汁分泌量少且比较清淡。产后4 d~5 d, 肿块布满整个乳房, 有胸闷胀痛感, 乳头胀满水肿, 伴有发热或高热, 乳汁分泌多、浓, 但排出困难。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乳房肿胀的预防和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1.3.1 预防措施

(1) 开展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产前要向孕产妇开展健康教育, 确保方式可靠, 语言通俗易懂。主要内容包括母乳喂养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改正并消除错误的观念和认知。提倡母乳喂养, 减少人工喂养。 (2) 纠正乳头凹陷、扁平。妊娠晚期护理人员要指导产妇进行乳头的伸展练习和注射器抽吸练习;分娩后教导产妇掌握含接要领, 如果含接存在困难, 可使用乳头罩进行协助哺乳。婴儿饥饿时, 要让其先吸比较平坦的一侧, 从而促使乳头向外突出, 确保顺利进行母乳喂养。 (3) 正确哺乳。分娩后马上吸吮, 练习正确的含接姿势, 保证吸吮的有效性, 提倡按需哺乳。

1.3.2 护理措施

(1) 采用热敷、拍打、挤奶等方式。哺乳前产妇要洗净双手, 使用湿毛巾清洁乳房, 首先湿敷5 min, 用手固定乳房一侧, 另一只手从乳房边缘向中心做环形按摩。保证按摩力道适宜, 不要使产妇出现痛苦的表情。通过按摩刺激排乳反射, 挤出少量乳汁使乳晕变软。然后协助产妇促使婴儿正确含接乳头, 做到有效吸吮。哺乳的同时要继续按摩, 促使淤滞的乳汁排出。哺乳后使用挤奶器将剩余的乳汁挤出, 减轻乳房肿胀。 (2) 产后康复治疗。产妇使用康复治疗仪, 能够利用低频脉冲刺激乳房内部, 从而改善微循环, 使乳腺管更加通畅, 以此来减轻乳块的淤积, 促进乳汁分泌。然后通过手工挤奶的方式来解除乳腺管堵塞、乳汁淤积的情况。 (3) 饮食护理。产妇如果乳汁较多、肿胀比较明显, 就应该选择清淡的饮食, 对蛋白含量高、能量高的食物要限制摄入量, 例如浓汤、油腻的食物;同时, 对于蘑菇、虾等发奶的食物要禁止食用。另外, 产妇要有充足的休息时间, 防止精神或心理刺激, 保持愉快的心情。 (4) 家庭支持。完善家庭支持系统, 动员家庭中的各种资源来鼓励产妇母乳喂养。另外, 确保产妇的休息时间, 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树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1.4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者产后乳房肿胀的发生情况和处理效果。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 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总满意率= (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产后乳房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产妇乳房肿胀处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乳房肿胀处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3.1 产后乳房肿胀的原因

首先是产后因素。产妇分娩后会出现疲劳疼痛的表现, 因此会拒绝乳房的早吸吮。顺产者产程较长, 分娩过程耗费大量体力, 产后想休息不愿喂奶;剖宫产者产后会疼痛、不适, 不愿让婴儿吸吮。其次是自身因素。部分产妇认为自己乳头扁平无法哺乳, 或因婴儿的吮吸畏惧哺乳, 或防止乳房变形而拒绝哺乳。再者是社会因素。母乳喂养的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 产妇对于初乳认识不足, 因此不愿配合早吸吮。同时奶粉生产厂家的宣传, 强化了人工喂奶的意识。最后是家庭因素。家庭成员存在错误的认知, 认为产后3 d没奶, 因此没有意识到婴儿早吸吮的重要性;或者婴儿饥饿时, 为了不影响产妇休息而没有哺乳[3]。

3.2 预防和护理干预

产后乳房肿胀会为产妇带来较大的痛苦, 处理不当容易导致乳腺炎的发生, 影响哺乳的正常进行。应对产妇加强健康教育的宣传, 做到早吸吮、早接触, 使其了解按需哺乳的重要性。另外, 护理干预能够针对不同的肿胀原因进行处理, 帮助产妇疏通乳腺管, 减少乳房的胀痛, 从而树立哺乳的信心, 保障婴幼儿的正常发育[4]。本文结果显示, 35例产妇采用预防措施后, 产后乳房肿胀发生24例, 占比68.6%, 低于对照组的94.3%;护理干预后乳房肿胀处理有效率达到91.7%, 高于对照组的72.7%;另外, 患者护理满意率为94.3%, 远高于对照组的77.1%。

综上所述, 对孕产妇进行乳房肿胀的预防和护理干预具有良好效果, 能够减少肿胀的发生, 减轻产妇痛苦, 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朱社宁.护理干预对改善产妇产后乳房肿胀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 8 (13) :1012-1013.

[2]林琼芳.产后乳房肿胀的预防与护理[J].青海医药杂志, 2010, 3 (9) :49-50.

[3]朱书平.护理干预在产后乳房肿胀的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15 (20) :144-145.

上一篇:混凝土模拟下一篇:运营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