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2024-07-06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精选十篇)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篇1

一.融情——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堂之中, 融入到文本之中, 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学生才能有一种持久力来进行学习, 让他们好学、乐学。而让学生融入学习情感的关键在我们教师,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只有自己先融入情感, 学生才会被感染。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情感碰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不带入情感, 那么阅读教学就会变得枯燥无味。所以, 我们教师无论是在课始, 还是在课中或者课尾, 都要以饱满的情感来贯穿课堂的始终, 将文章中的情感与自己心中的情感外显于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 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唤起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 去学习课文知识, 形成语文技能。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时, 我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观看我们本地过春节的情景, 并让学生说一说过春节自己都做了些什么, 都有哪些活动, 由于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熟知, 所以容易产生兴奋的情感。这时, 我再让学生自己阅读这篇课文。因为学生已经对文章产生了情感, 那么他们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就会有一种驱动在里面, 以便能够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融文——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在语文教学中, 无论我们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或方法, 都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 走进作者内心的深处,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才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应先让学生走进文本, 去感受课文带给我们的震憾。然后老师再指导学生抓着重点词句、语段进行理解。但是, 我们目前许多语文阅读课的教学中, 运用最多的就是师生对答式的“你问一句, 我来回答一句”。虽然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但是由于学生过多关注的是对教师问题的思考, 在阅读文本时只是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师问, 学生答的传统阅读课教学方法, 要抓住能够统领整篇文章的问题, 让学生走进文本, 感悟文本, 习得语文技能。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这一篇课文时, 我让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段, 来思考“乡下人家为什么说一年四季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呢”?让学生根据这个问题, 来整体感知文本, 阅读文本, 小组讨论文本, 这样, 学生就会在教师的引领下走进文本, 然后再走出文本, 更好地理解文本,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情感。

三.融性——鼓励学生个性阅读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 知识水平不同, 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不同, 有的学生会沿着教师铺设好的思路去理解, 而有的学生却会与教师的预设背道而驰, 对文章的理解离我们预设的相差很远, 有时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理解, 我们这时不能把学生强制拉到我们的预设思维中来, 应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课文, 这样他们才能把文本演绎得丰富多彩,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独特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当发现学生错误的观点的时候, 也要在遵从学生的思维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点。

比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风筝》一课时,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有的学生会感觉放风筝非常快乐, 而有的学生却不以为然。比如如果学生没完成作业就去放风筝, 结果被父母狠狠批评了一下, 再比如, 有的学生在放风筝的时候出了点意外, 我们想一想, 他们还会感觉到放风筝是快乐的吗, 所以学生个性化阅读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经验。而这些, 都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文章理解。因为他们对放风筝有不同的生活体验, 就会有不一样的理解。而这时, 我们就要理解学生, 引导学生, 否则就不会有学生独特的文本体验。

深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育人实效 篇2

沈阳大学党委书记 张世斌

沈阳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实践教学迄今已坚持20余年,树立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校党委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紧扣“三观”教育,发挥实践教学擎旗铸魂的功能,带领学生走出校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探索出了一条实践育人的道路。具体做法是:

一、完善制度体系,体现实践教学的规范性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任组长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思政部设立了实践教学指导中心,制定了20余项规章制度,形成了完备的实践教学制度体系;将实践教学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培养计划之中,规定了学时和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每年至少拨出专款15万元以上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建立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二、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实践教学的针对性

学校依托理论教学设计实践内容。针对大一学生所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法库县、抚顺雷锋纪念馆等地建立了10余个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针对大二学生所开设的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等课程,学校在沈阳市新民农业博览园等地建立了实践基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利用每年暑假选择优秀学生党员开展为期7天的红色之旅爱国主义实践活动。

三、师生全员参与,体现实践教学的广泛性

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所有一、二年级的学生全部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每年达到1万余人次,累计已达到10余万人,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同时,学校还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兼职学生工作人员必须全员参与,根据不同职责,分为指导教师和管理教师两类。据统计,先后有近3000余人次的教师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较好地履行了实践育人职责。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 复习课 教学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高中数学是全国高中生没人必学的一门集函数,几何等为一身,开阔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严谨的重要学科。众所周知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全面,但是也有一部分知识很难理解,三年所学的知识都不同,所以开设高中数学复习课是对高中数学知识的一次大整合,对学生的一次大检阅,对老师教学水平的一个大考验。但现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发展很不成熟,存在着复习注入式等多个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去解决,让高中数学复习课更有益于每一个即将高考的学生。如何做到?如何解决?也是老师应思考的问题。

一:高中数学复习课的不足

1、复习注入式

现在高中数学复习课,老师只注重自己的讲解,不给学生留下发言思考的机会,这样不不仅使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下降,也使老师的教学效率大大降低。有时,老师认为有一些知识点学生只需死记,不需要明白。比如:在进行函数完全平方差等教学时,大部分老师都只单纯的教育学生记忆公式,不让学生去理解记忆,而这一做法往往会导致在考试中如果题目转化复杂,学生就不知道是否该用什么公式去解题。这往往都是因为老师在上复习课时,只注重知识点的讲述,不注重知识点的讲解记忆,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与机会,只单纯为应试而复习,从而使学生缺少对知识点的领悟,不能达到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最初目的。“老师包讲,学生包听”是复习注入式的关键表现。很多老师仍坚持以老师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是错误的。

2、复习题试卷化严重

现在的高中数学复习课在考验学生知识时,一般都是单纯的发放试卷。老师单纯的实行“题海”战术,总认为题做得越多越好,只注重量不注重质。很多复习试题知识点设计不全面,没有难易之分,不能突出重点,及时复习试卷化了也没有很好的作用效果,学生并不能从中提炼出知识点的精华。试卷题目不注重“一题多解”的出题模式,不能有效地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知识点理解,掌握,记忆的水平,从而会使学生心理上对复习试卷产生排斥心理,进而对高中数学复习课产生排斥。

3、复习课艺术性不高

(1)高中数学复习课授学简单,模式单调,无法激发学生的复习积极性。现在,大部分老师都认为数学并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引用经典,笑话等来进行教学复习,这是错误的。老师只一贯的按照自己的讲义按部就班的对学生进行洗脑,让学生死记住成千上百个知识点,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也是无法接受的。对于一个高中数学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一个例题去让学生思考解决的方法,去探究其中一层又一层的奥妙,自己一步一步去把它解答出来,而不是老师教给学生公式,学生搬过公式套在题目里解出答案的这么一个循环的死过程。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明白这个公式的由来和应用,使学生主动去学习。

(2)同时,老师课前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前期准备不足,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一直灌输学生“老师教什么,他们听什么,学什么”的想法误区,只进行单一的授课,讲解知识点的循环,单调乏味,沒有艺术性,授课的成果也大大降低。

二: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具有实效性的举措

1、高中数学复习课堂教学必须废除“注入式”“满堂灌”的教法.

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时

间紧促的情况下,挑选重要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授课,然后在转换成有学生自主学习,由学生对今天一天甚至一周的数学知识点进行全面的整理,在整理成答题提纲之时,发现有不懂或者不理解的地方及时向老师询问,有老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他们去解决难题,让他们在主动积极地探索活动中实现创新、突破,展示自己的才华智慧,提高数学素养和悟性.这样不仅是学生成为主体,完成了学生应该独立思考,掌握知识点,记忆难点的人物,也充分发挥了一名老师点拨难题,启发学生,诱导学生解难题,调控学生思唯积极性的角色。当然在诱导学生解决难题时,也应该注意老师要简明扼要地指出学生遇到的难题处的关键知识点,不要前勾后连将所有知识点拿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比如:有一道关于三角函数与几何相互掺杂的题目,我们既要指出它考查的是三角函数的哪个知识点,或者是几何中的那一个确切知识点,而不是以偏概全。只有让学生真正学会独立思考,重点记忆知识点,复习课才算是成功。

2、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要提高乐趣性

理科学科的教学本来就缺少相应趣味去引导学生去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高中数学复习课这对学生至关重要的教育课提高其本身课堂的乐趣性是必然的。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加强沟通,老师在教学知识时应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如:三角形结构最稳定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模具利用全等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实际中的解答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知识点的生活例子。这些例子既贴近生活,也符合所学的知识点。在复习课本来就是进行知识点重新记忆梳理的情况下,这些有乐趣的生活例子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在教学前制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规划好复习课的重要知识点,找好贴近生活的乐趣,那么,复习课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复习课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高中学过的所有知识点的复习与之后的高考考试,是所有人都很重视的课程。而就目前来看,复习注入式,复习满堂罐式,老师复习理念错误,复习课堂缺乏趣味性是目前高中数学复习课普遍存在的问题。老师应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改变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结构,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等,使高中数学复习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即将要高考的学生,助她们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 周洪伟. 提高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J]. 成功(教育) 2010年08期

[2] 王丹. 初中数学复习课的几点建议[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10期

[3] 王春红. 浅谈初三数学一轮复习课的有效模式[J]. 学周刊 2011年21期

[4] 沈军鹏. 略议如何上好高中数学复习课[J]. 学周刊 2011年32期

借力课前提示 提升语文阅读实效 篇4

一、借力课前提示, 帮助学生理读

所谓理读, 就是通过阅读, 梳理文本中的精髓部分, 对文本重点进行整体把握。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前提示中, 教材编者已经采用了最简洁的文字, 提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关键情节、思想主题等基本的要素, 教师可以以此进行教学引导, 帮助学生理读课文。

例如, 在教学人教版课文《孙权劝学》这一内容时, 课前提示语中提到了文本的语言形式为“简练生动, 尤其是人物对话”, 也提到了人物形象“孙权善于劝学、吕蒙才略长进”, 由此, 学生根据以上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读, 将学习重点分为三个方面:其一, 要通过文中的对话描写, 学习以对话方式写人叙事的写作方法;其二, 要通过文中的人物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 体会对孙权、吕蒙、鲁肃三个人物的微型描写;其三, 要通过品读文本的语言风格, 把握字简义丰、质朴生动的写作特点。

通过课前提示的内容, 学生确立了这三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由此体会到对话在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上所具有的作用, 领悟到文言文质朴生动的文风, 由此从这篇课文中不仅学到了基础知识, 而且内化于心, 对写作技巧也有了相应的提升。

以上环节, 教师借力课前提示, 让学生理读文本中的精髓部分, 确立学习任务, 有效把握文本, 实现了阅读课堂的教学实效。

二、借力课前提示, 带领学生概读

概读是提高学生理解力的一个重要阅读方式, 具体表现在对文本信息的宏观把握和整体感悟上。在初中语文教材的课前提示中, 已经对文本有了纲举目张的宏观提示, 有助于教师将此作为抓手, 引领学生进行概读。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教材《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 提示语中就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概要提示:智多星吴用巧妙设计, 杨志费尽心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斗智斗谋, 结果如何呢?通过这个课前提示, 学生能够对文本情节有一个概读:杨志如何护送生辰纲?吴用如何设计的妙计?如何智取生辰纲?这一明一暗的两条线, 如何交织在一起?通过概读, 学生对杨志这个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精明警惕, 机关算尽;吴用等人则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生辰纲明押暗夺, 实际上代表了腐朽的封建势力的瓦解。

以上环节, 教师借助课前提示语, 让学生循着脉络进行概读, 对课文的故事情节不但能够宏观把控, 而且为下一步深入品读细节部分, 做好了铺垫, 有效提升了阅读的实效性。

三、借力课前提示, 引导学生探读

阅读教学就是一个学生探读的过程, 也是教师带领学生突破难点, 攻克文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教师借力课前提示, 可以让学生找准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 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课堂探读。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小石潭记》时, 根据教材的课前提示:柳宗元贬官后, 内心郁闷愤懑, 常探访山水。学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时, 探究的重点和难点, 就在于如何理解柳宗元的内心情感, 从这个提示语中, 学生可以探读到这篇文言文的写作背景, 正是柳宗元在文中体现出来的“由乐到凄”的转变过程, 从而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古代仁人之心的深刻内涵所在。根据这一提示语, 我布置了拓展性的探究任务, 让学生继续进行资源拓展, 从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找出相似的一篇进行解读, 把握山水游记的特点, 体会柳宗元的内心波澜, 由此深入理解柳宗元的思想, 让学生对柳宗元的整体创作背景和文本中的情感脉络有了透彻的感知。

以上环节, 教师借助课前提示, 让学生探读文本, 解读文本的情感和思想脉络, 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篇5

关键字: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实效性;方法前言:在教学改革的影响下,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革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在活跃的背后却隐含着一个问题: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出现了浮躁化的趋势,学习的目标性和计划性不强,学习过程过于随意,导致课堂的实效性不高。这种问题在复习课中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所有高中数学教师共同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提升高中数学复习课时效性的重要意义

高中数学教学在整个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学生的数学成绩不好,就会影响到他们的整体成绩。高中数学复习课是学生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整体回顾及巩固,高中的数学知识不仅范围广,而且容量大,教师作为高中复习课的主要引导者,必须重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活动的设定,全面提升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实效性。

复习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课堂上会对曾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总结,一方面,学生可以复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哪些知识在学习时没有学透彻,哪些知识已经遗忘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带领学生复习过程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漏洞,哪些知识的讲解不够透彻,哪些知识学生大多数都没有掌握,并将这些信息作为依据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因此,高中数学复习课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方法得当,就能夠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局限于教材进行教学,并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从而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觉得无趣,感到昏昏欲睡,不利于他们的数学学习。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增强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对高中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二、提升高中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一)阶段性复习的方法

高中数学知识相对庞杂,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如果不进行阶段复习,即使学生当堂学的再好,也有可能将知识遗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一章节或者一块内容的知识学习结束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将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

例如,在复习《三角函数》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正式进入复习课之前,教师要为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使其对这一章节知识进行回忆和思考,反思自己还有哪里不足,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总结一下本章节的核心概念,并谈谈你为什么认为这些是核心概念;第二,你认为这一章节中需要记忆的公式有哪些,你会采用哪些方法来记忆这些公式;第三,从课本中选则五个你认为最重要的题型,并总计一下解题方法;第四,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还有哪些知识没有掌握好?正式进入复习课以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对自己的总结结果进行讨论,看看小组成员的总结中存在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性,教师要合理控制讨论时间,并到每个小组巡查,避免学生讨论一些与知识复习无关的话题。最终,教师带领学生对本章节的重点概念、公式、题型等进行梳理,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判断出哪些知识是难点,对于大部分学生都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重新讲解。

(二)重视试卷讲评

试卷讲评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法,利用好每一节讲评课,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在这些知识上出错,究竟是因为基础知识、相关概念没有掌握清楚,还是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或者是由于马虎造成的。

这里仍旧以三角函数知识为例,在进行试卷讲评之前,教师要统计相关题目的平均分,在求某个三角函数值时,学生算错题目的原因有以下几个:一是基本功不扎实,由于这一章节的公式比较多,学生容易出现记忆混乱问题,或者是几个特殊角的函数值记忆错误,导致计算错误;对于这一部分学生,要引导其对基础知识进行复习,如果对于特殊角的记忆存在困难,可以不必死记硬背,可以自己画一个三角形慢慢回忆;二是三角函数计算中存在取舍问题,如果学生没能挖掘出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没能将不符合条件的结果舍掉,出现问题。对于这部分学生,主要培养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看清条件以后再下笔计算,看清题目的要求,并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对于一些细节进行较真,计算推理过程中要保持严格性,最终答案正确书写出来。最好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课堂笔记和错题本,这样复习时就有据可依,一方面是根据课堂笔记回忆每一章节的知识重点,发现自己的知识漏洞,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是使用错题本积累重要题型资源,总结自己在做题中容易犯哪些错误,并保证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总结:复习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完善知识体系,对于提升学生的总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自身也可以在复习课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进一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多措并举 提升阅读教学实效 篇6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 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 产生机械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 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专题学习网站的使用, 等等。一般说来, 学生对某科的学习目的是能够明确的, 问题是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 教师进行阅读目的教育时, 学生就“热”一下, 过一段时间, 又“冷”了。这时需要教师注意适时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 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 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 不愿思考问题时, 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 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 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 教师要经常性地提醒学生, 或结合教材, 开展读书活动、演讲比赛, 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目的教育, 不能让学生松懈。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效果。

二、培养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 教师应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 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 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 等等。语文学习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 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 一般来说, 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比如教《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用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没有用, 它还长眼睛干什么呢”等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 去思考, 想办法解决。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 着力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 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 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 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 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 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上应该采取“弹性设计”。教师对教学过程不可以规定得过细、过死, 千万不要把教学双方禁锢在一个严密的“套子”里, 不给自己和学生以自由呼吸的空间。提倡教学方案的“弹性设计”, 注重教学结构的整体把握, 减少对细枝末节的追根溯源;注重教学过程的情感因素, 减少肢解课文的环节堆砌;注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减少教师对字词句段的讲解分析;注重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养, 减少教师越俎代庖的空泛说教。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是一些问域较宽、解答距较长、思维强度较大的问题, 给学生以充分自主选择的权利, 可以引起学生参与讨论。针对这样的提问, 学生简单重现课文内容的回答是无济于事的, 必须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过程, 因此, 就可以暴露出学习中的矛盾和谬误。当然, 有些问题可能难以预料, 要教师凭着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格力量去做相机诱导和现场处理。这样做, 学情就会生动地呈现出来, “教”真正在为“学”服务了, 学生的确成了课堂的主人, 主体地位也才得到了真正落实。

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 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是写的前提, 是写的准备过程;写是读的深化, 是读的结果。读写两者相辅相成。读是理解和吸收, 写是表达和运用。吸收才有助于表达, 表达的运用中又可以加深理解。阅读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观察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虽有内化吸收、外化表达之分, 但也有其共同点。两者都以生活为实践, 思想认识为前提, 语言文字为工具, 学习顺序上都是从字、词、句、段、篇循序渐进的, 两者是同步的。在这过程中, 一定要千方百计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否则,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随风而散。因此, 处理好读写的关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问题。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捷径。持之以恒, 一定能领略到“读写风光无限”的成功喜悦。为此, 每学期, 我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 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 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 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 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篇7

一、“趁热打铁”——及时复习, 为提升打下基础

复习是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是教师有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手段之一。复习作为教师进行课堂知识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步骤, 在对学生知识巩固、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对教师如何进行知识的系统复习, 教会学生进行知识的自我巩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因此,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复习巩固这一重要教学环节, 通过问题解答、梳理知识要点、师生共同探讨等学习形式, 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巩固和练习, 实现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有效掌握, 做好旧知复习与新知讲解的链接,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在一元一次方程及等式章节中, 教学定义及性质内容时,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旧知复习作为新知学习的有效“桥梁”, 先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和内涵进行师生之间提问, 然后向学生出示相关数学表示式, 让学生结合等式的内容对这些数学表示式进行正确的判断, 最后向学生提问:“从这些表示式中我们可以发现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性?”从而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新知问题的讲解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欲望, 实现课堂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提升教学效能。

二、“融会贯通”——巧妙串联, 将新知化整为零

数学学科是一门知识性、联系性、抽象性极强的基础知识学科, 每个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密切而深刻的联系, 他们之间互相融合、互相贯通, 互为条件和基础。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深深认识到, 因为每堂课所教授的知识要点都比较多, 所以在教学时不能“大雨倾盆式”地全部告诉学生, 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化整为零, 一步一步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从而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稳步提高和进步。如在一次函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根据一次函数性质内容, 先向学生出示了两个问题“1.在函数y=-2x+3中, 当自变量x满足_____时, 图像在第一象限;2.中国电信宣布, 从2001年2月1日起, 县城和农村电话收费标准一样, 在县内通话3分钟内的收费是0.2元, 每超1分钟加收0.1元, 则电话费y (元) 与通话时间t (t≥3分, t为正整数) 的函数关系式是______。”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找出这一问题中蕴含了什么样的一次函数性质, 然后又向学生提问:“下图是某汽车行驶的路程s (km) 与时间t (min) 的函数关系图, 观察图中所提供的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 (1) 汽车在前9分钟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2) 汽车在中途停了_______时间。 (3) 当16≤t≤30时, 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 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 学生在学习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中, 发现了一次函数的性质:“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通过原点和 (1, k) 的一条直线, 当k大于零时, 图像在第一、三象限, 函数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小于零时, 图像在第二、四象限, 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三、“张弛有度”——多种题型让教学有效提升

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 过去那些“题海战术”、“注入式”等不科学、低效和僵化的习题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 教师在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时, 就要根据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要求, 科学、高效和灵活地选择习题、讲解习题, 将与生产生活、社会热点紧密联系的综合题作为进行课堂知识巩固的重要习题类型, 采用谈话式、填空式、游戏式、探究式等不同方式类型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有效巩固, 从而达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实现所学知识有效巩固的目的, 使学生运用知识灵活地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提升, 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思想品质的有效增强。如在因式分解知识教学过程中, 在习题练习阶段, 我先采用问答式向学生提出有关因式分解方面的知识内容, 让学生进行口头作答, 然后设置填空题:“如果 (-1-b) ·M=b2-1, 则M=______;若9x2+2 (m-4) x+16是一个完全平方式, 则m的值为_______;分解因式xy-2y-2+x=_____;在实数范围内分解因式x2-4x=______。”让学生进行同桌间的互相练习。最后设置综合性问题:“若a2 (b-c) +b2 (c-a) +c2 (a-b) =0, 求证:a、b、c三个数中至少有两个数相等。”让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我运用递进式的分层教学模式, 向学生提出不同难度的数学问题, 让低层次学生“跳一跳, 摘桃子”, 从而实现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数学问题解答中学习效能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篇8

一、微课教学模式应用于政治课堂的理论基础

(一)落实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微课具有快速发布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特点,且内容少而精确,不仅满足了高中政治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还满足了学生追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还可以应用于现代教学中。为了有效实现政治学科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把微课引进高中政治课堂是一种合理的教学手段。

(三)变革教学方式的要求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微课引进高中政治课堂,可以建立具有生动案例的微课课堂,微课网络平台可供学生交流与探讨。鉴于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引进微课,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变革传统教学方式的需求。

(四)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往往学生的学习精力没有办法集中,即一节课中只有十几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所以微课教学很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不仅具有课程时间短的特点,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二、微课在政治教学中的尝试与运用

(一)微课在新授课上的运用

微课的运用首先是复习旧课,微课的制作包括对旧课的复习,即对旧课的复习不仅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还可以巩固旧课内容;其次是新课导入,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正式授课前播放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背景音乐;最后是重难点突破,微课可以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制定相关的视频,视频教学能够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二)微课在构建核心知识中的运用

根据高中政治教材内容排版的特点,制定出一目了然的知识点的微课教学,能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还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微课在热点分析中的运用

政治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政治专业术语,这些专业术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政治性,学生对于这些专业术语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以将其做成微课,从而使政治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感,使学生充满兴趣。

(四)微课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在校本课程中运用微课,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微课制作过程,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校本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政治课运用微课应注意的问题

(一)微课录制要选取合适的知识点

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微课录制选取的知识点要少且精确,能够在几分钟内讲完,也能够让学生记住。

(二)制作实用的微课教学课件

设计要新颖。学生都喜欢新鲜美好的事物,所以微课教学的设计要新颖,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内容要浓缩。学生不易接受的知识点,可在制作微课教学中安排合理的内容量,使微课教学的内容简洁明了,能够在几分钟内结束教学。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还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操作要简便。教师应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能够制定出方便操作的微课课件。

(三)精心设计微课教学流程

在微课教学中,首先切入课题要新颖、迅速,即微课教学要在短时间内讲述完课题,所以要注意课堂内容的选取与知识点的切入;其次要突出重点,即在微课教学中要在短时间内讲述完重点内容,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尽量避免过多重复的语言;最后要力求创新与结尾快捷,一个好的结尾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创造出一个有氛围的教学课堂。

四、在政治课中运用微课的几点思考

(一)运用微课的实际效果

运用微课的实际价值在于学生学习政治的价值和教师的教研价值,对学生而言,政治课运用微课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还使学生对政治课程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教师而言,不仅可以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

(二)运用微课存在的困惑

在实际运用微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困惑,首先是不好选题,既要注重重点内容的讲解,又要做到选取的内容少而精确;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没有新意,课堂内容设计一般化,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最后是实效性不强,即教材上的内容不实用,即使学生掌握了内容也不能实际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使政治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也给政治教学带来了挑战,所以在实际应用微课教学时,教师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微课课件,以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洪小艳.巧借微课新模式提高高中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08).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篇9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较难独立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而小学生较易投入群体活动中, 所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是比较实用的阅读教学方式。结合新课改理念,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实践能力、分析交流能力等, 是现阶段教学中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实施小组合作互助阅读策略, 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体验, 在欣赏中积累知识。例如,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时,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展开互助阅读学习。分小组搜集资料, 选取一处特殊的景物, 反映其某个季节的独特魅力, 对照课文进行对比品味阅读, 并在小组间竞赛, 分析哪个小组叙述得更加完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 激发学生间互助交流, 更好地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二、贯彻以人为本, 掌握阅读方法

新课改教学理念中, 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主要思想, 要求教学过程中转变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起着引导作用, 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以学生为本, 是一种教育思想定位, 这种教育理念重在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析与实践, 而集中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从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包括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等。例如, 在学习《爱因斯坦与小女孩》这篇文章时,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摘录、品读或者是写出读书心得, 从中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结构、表现手法等。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自主阅读与思考, 并查阅相关资料, 写作阅读体会, 从而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

三、阅读写作结合, 促进学以致用

阅读是知识积累的过程, 写作是思维发散与技巧训练的过程。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才能更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力,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的欠缺点, 由写作训练过程不断完善知识和提升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该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 通过有效的阅读训练, 引导学生总结与归纳, 从阅读中汲取经验, 掌握技巧, 并寻找适合的主题, 激励学生写作实践, 促进学以致用。阅读教学时, 引导学生摘录重要的、美好的句子, 学习其中的句式、段落结构的用法, 并用心去体会其中的真情实感, 结合学生自己的分析与判断, 引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例如, 在学习《轮椅上的霍金》这篇文章时,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讨论交流, 并分析文章中的细节、动作、神情描写等, 由小事回忆出发, 通过刻画细微的感动, 来表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生生不息的精神。通过引导学生仔细分析与阅读, 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 结合“我最尊敬的人”展开写作。将细节描写运用到写作创作过程中, 鼓励学生思考与想象, 表达出真情实感, 写出高质量的文章。

四、激励产生质疑, 挖掘学生潜力

疑问是激发学生思考的源泉, 通过引导学生质疑, 促进学生思考和想象, 不断激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 通过交流、分析与探究, 而不断挖掘学生潜力,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我国很多学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再加上传统教学方式中灌输式教育的影响, 大多缺乏质疑能力。而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最开放的阶段, 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阅读教学中, 鼓励学生思考和质疑,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而不断激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并总结和分析。在小学阅读阶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不能为读而读, 而应该从读中引发思考, 最终加工和吸收, 变成自己的知识。例如, 《剪枝的学问》这篇文章的阅读学习, 就需要学生勤于思考。文章讲述了种桃树能手家桃子又大又甜, 由该话题提问“文章中的剪枝有什么学问?”继而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一些奥秘, 结合查阅的资料, 分析生活中还存在哪些学问。由此引导学生质疑,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认真分析, 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学习是语文学习打基础的部分, 通过小组合作、以人为本、读写结合、引导质疑等教学策略和手段,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方法, 鼓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究, 促进学生扎实基础, 掌握阅读技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应该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水平, 以学生为本, 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与探究, 共同合作与进步。同时, 也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 创设情境、收集资料, 引导学生产生质疑、扩展知识面, 积极探索与思考, 不断学习与创新, 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 强化阅读与写作技能,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升, 也激励学生提升综合技能。

摘要:阅读是积累知识的源泉, 是吸收写作经验的途径。小学语文学习阶段, 是较为基础的阶段, 在该阶段, 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培养和提升阅读能力。结合新课改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探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为方向, 鼓励学生参与合作与探究, 挖掘学生潜力,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组合作,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鲁世芳.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 2013 (11) .

阅读课教学实效的提升 篇10

一、鼓励个性化理解,于“空白”处激发想象

文学是想象的艺术。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文本”,只是提供一个多层次的、开放性的结构框架,其中留有许多不确定性的“意义空白”,这种“意义空白”将由读者在阅读和接受中去填补和实现。伊塞尔说过:“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因此,进行阅读教学时必须把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想象,提高学习兴趣。

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变观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明确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不同视角、不同层次去阅读作品,对作品给予合理或不合理的理解,以年轻活跃的思考填补“意义空白”,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其次,倡导开放模式、鼓励个性化理解。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教师在教参指导下,照本宣科,往往把“標准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懒得动脑筋,期待老师给答案。俗语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文学作品,每一个学生由于历史或文化背景的差异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性质决定对作品分析不可能存在标准答案,所谓的“标准答案”也仅是一家之言。如对《药》的主题,以往的“标准答案”是:揭示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阶级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究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传统的教学就会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考试时得高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与接受理论强调理解个性化多样性,允许读者对作品进行多视角的判读是一脉相通的。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解读作品时所获得的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允许多种观点并存和标新立异,不应简单斥之为异端或捣乱。如此看来,今天我们对《药》的主题出现不同的说法,那就是很正常的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想象。再次,适当引导,巧妙设计。“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毕竟是哈姆雷特,其形象的意义不确定性不至于把他理解成唐吉珂德,同样,林黛玉形象的意义空白也不会被填写为王熙凤式的形象。在借鉴接受理论指导阅读教学时,教师应给予恰当的指导和引导,可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及审美修养的实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充盈丰富作品的“空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拓展“期待视野”,让学生享受阅读愉悦

接受理论引入“期待视野”概念,认为读者阅读作品时往往具有一种期待视野,姚斯主张用一部作品作用于读者的“期待视野”所引起的“审美距离”作为标准来衡量作品的审美价值。当读者阅读的作品与自己的期待视野一致时就会失去兴趣,反之,当作品超出期待视野并产生审美距离时,便会激发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文似看山不喜平”,情节起伏跌宕,悬念迭出,结局出人意料之外的文学作品才会吸引读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期待视野”,跨越审美距离,发掘作品蕴含的审美价值。具体可从作品主题、情节、表现手法等方面去发掘,如贾平凹的《丑石》,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一开始描写丑石的丑陋,多么的没用,再盛赞丑石的美妙和伟大,这样的结果就打破读者在作品情节及主题的期待视野,并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蒲松龄的《促织》,以蟋蟀为线索,索蟋蟀—求蟋蟀—失蟋蟀—献蟋蟀,最后才交代蟋蟀是儿子魂化,情节曲折离奇,视野一新。李白的诗歌擅长采用夸张、想象、幻境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能形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蜀道难》,让人“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其诗句“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城”,显现出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学生每阅读一篇优秀的作品,只要积极地发掘和捕捉课文中能打破期待视野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表现手法等,就会拓展原有的期待视野,跨越原来的审美距离效果,拓展出新的期待视野和更高审美标准,学生既体验到新的成就感,进而又提高了阅读欣赏水准。当然,这往往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实践证明,失败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功的阅读欣赏能让学生享受愉悦。正如姚斯所说,审美愉悦能使从事艺术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发现一个不同于日常世界的全新世界,通过想象,感觉到从他日常存在中得到愉悦的自我。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寻找、发现作品的人格美、环境美、心灵美、情节美等。如教学王维《山居秋暝》,引导学生体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领略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大自然幽静恬适空灵之美;学鲁迅的杂文《夏三虫》一文,体会鲁迅杂文“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的讽刺艺术,读后如有恶气吐尽的通透感触。爱因斯坦感言:“艺术作品给我最高的幸福感受,我从中吸取的精神力量是任何其它领域所不及的”。当学生享受到阅读的愉悦后,他们会更加喜欢阅读课,自身整体素质得以提高。

当然,借鉴接受理论指导阅读课的教学仅是一种有益尝试,鉴于中职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课堂教学在激励学生多参与的同时,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加以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上一篇:库区移民下一篇:教学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