氩等离子电凝

2024-05-01

氩等离子电凝(精选八篇)

氩等离子电凝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891例结肠息肉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337例, 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554例。氩离子组男227例, 女110例;年龄30~68 (52.6±7.6) 岁;单发息肉185例, 多发息肉152例, 共检出息肉565枚。高频组男367例, 女187例;年龄31~70 (52.4±7.8) 岁;单发息肉305例, 多发息肉249例, 共检出息肉928枚。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情况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情况下进行本次研究, 同时签署手术同意书。

1.2 仪器及方法

1.2.1 仪器

电子结肠镜胃镜 (型号EC-450WM5, EC-250WM5GIF-2T240) 、高频电凝器 (型号PSD-10) 由日本富士能Olym pus公司提供, 氩离子凝固器 (型号APC300) 由德国ERBE公司提供。

1.2.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完成相关检查, 包括三大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 排除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脏病患者。术前禁食不禁水12h, 肠道准备:采用硫酸镁50g或潘泻叶10g加水口服。

1.2.3 手术方法

(1) 氩离子凝固组:高频电发生器功率设置为25~40w, 将肠镜送至息肉部位, 充分换气后, 将氩离子凝固导管插入内镜钳道内, 送至病灶上方3~5mm处, 对病灶处进行凝固治疗, 每次1~3s, 凝固次数根据息肉情况决定, 对广基、扁平息肉进行直接凝固, 直到表面出现变白→黄→黝黑为止[2]。有的息肉可通过结合圈套器进行结合切除, 若息肉较大, 使用圈套器不易将蒂部套住或息肉呈分叶状不容易分辨蒂部, 则采用氩气刀将病灶凝固缩小后再对蒂部进行处理。息肉切除后仔细观察是否出现黏膜下气肿、出血及其他情况等, 确定无异常后将气体抽出、退镜。 (2) 高频电凝切除组:将肠镜送至病变部位, 适当充气后调整好位置, 对于直径5mm以下的息肉采用热活检钳进行摘除, 直径在5~10mm的息肉采用混合波电凝器进行套扎切除。对于广基或蒂较长的息肉则使用1:10000去甲肾上腺素对病变部位注射后直到其隆起再使用电凝套扎切除[3]。对于直径10~20mm的息肉则采用分块、分片、分次切除。

1.2.4 术后处理

两组术后均留院观察12~24h, 同时禁食6~8h, 1w内禁止服用刺激性及粗糙、坚硬食物。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手术过程中切除息肉的次数及一次性切除率。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2个月的随访, 观察是否出现出血、穿孔并发症: (1) 出血, 术中或术后7d内有出血现象; (2) 穿孔, 术中或术后经腹部平片检查提示气腹征, 或经手术探查证实存在穿孔。并在2个月后进行随访, 若结肠镜检查提示原发灶位置出现新生黏膜上皮与肉芽组织, 同时无明显的瘢痕生成则恢复良好[4]。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录入EXCEL (2003版) 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 得出清洁数据采用四方表格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息肉切除情况比较

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患者一次性切除息肉528枚, 余下26枚为2次或以上切除;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的患者一次性切除息肉760枚, 余下168枚为2次或以上切除;氩离子组一次性切除率为95.3%, 明显高于高频组的8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后发生腹胀9例, 腹痛18例, 出血0例, 穿孔0例;高频电凝切除术后发生腹胀47例, 腹痛27例, 出血31例, 穿孔16例;氩离子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01%, 明显低于高频组的21.2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结论

结肠息肉, 特别是腺瘤性结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具有密切关系, 已经被临床公认为大肠癌的癌前病变[5]。若能尽早发现结肠息肉就能降低大肠癌的发生。既往对结肠息肉的治疗主要采用内镜下治疗, 相比传统外科手术, 内镜下治疗更为快捷, 同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患者耐受情况良好, 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其中最常见的为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与氩离子凝固术。

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肯定, 但存在一定的缺点, 包括不易掌控治疗范围, 对于扁平状、丘状及广基息肉在切除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圈切, 尽管是采用了基底盐水注射后再进行圈切也难以一次性将息肉彻底切除, 电凝过程中若电流不足则更容易引发出血。而对于体积较小的腺瘤、息肉等病灶及出血部位的处理使用高频电凝切除术也并不顺利。氩离子凝固术是将导电性的氩气通过高频电流采用单极技术无接触地引导至病灶部位进行凝固治疗。该术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术中对病灶的凝固深度具有一定的自限性[5], 该特征对于预防结肠穿孔具有重要的意义。肠穿孔是内镜治疗结肠息肉中最严重的并发症, 引发肠穿孔的原因多在于病灶组织过大、肠壁薄、术中操作不当等因素[6]。使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对息肉进行处理的过程中, 容易造成蒂部过度电凝, 引发息肉蒂部残端出现急性炎症反应, 引发肠穿孔。使用氩离子凝固术时凝固的深度通常在3mm以内, 所以更好地避免了该问题的发生。本次研究中, 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引发穿孔的几率达2.83%, 分析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出血在结肠息肉切除中较为常见, 引发出血的因素较多。本次研究发现, 采用高频电凝切除术造成出血的几率明显高于氩离子凝固术 (P<0.05) , 分析可能为氩离子束能更好地对组织表面进行自动导向, 同时不会完全按照氩气流原有的方向运行, 所以止血效果更为全面。再加上操作过程中探头并不会接触组织, 所以不会引发新的出血灶。王海娇等[7]认为采用氩离子凝固术对于广基息肉及扁平息肉, 特别是采用圈切处理不易的多发息肉进行治疗时效果更佳。而陆利等[8]认为氩离子凝固术能作为高频电凝切除术术后发生出血的补充治疗。

综上所述, 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相比高频电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确切, 术后出血并发症少, 安全性更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摘要:对比分析内镜下经氩离子凝固术及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将收治的891例结肠息肉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其中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337例, 行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554例, 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一次性息肉切除率明显高于高频电凝切除术 (P<0.05) , 且氩离子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高频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相比高频电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确切, 术后出血并发症少, 安全性更高,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内镜,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切除术,结肠息肉

参考文献

[1]延喜胜.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4) :409-411.

[2]王艳萍, 李杰, 田燕, 等.电子肠镜下高频电凝切除结肠息肉术的护理及辨证施护[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11) :146-147.

[3]全小丽, 朱莉, 庞勤辉, 等.儿童结肠息肉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的护理[J].贵州医药, 2011, 35 (9) :863-864.

[4]范奇, 张莉莉.内窥镜下结肠息肉电凝电切治疗416例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2, 21 (11) :1077-1078.

[5]谭礼让, 罗朝辉, 黄丽华, 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高频电对结肠息肉的治疗价值探讨[J].医药前沿, 2011, 24 (1) :114-115.

[6]余建华, 劳辉.无痛结肠镜下氩气刀治疗老年人结肠息肉的临床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 (7) :873-874.

[7]王海娇, 孟艳玲, 孟宪华, 等.无痛结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16) :320.

氩等离子电凝 篇2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术;消化道出血;治疗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消化科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早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临床对采用内科治疗方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治疗,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现临床多利用内镜技术对该类患者进行止血治疗[1]。本次研究中选取8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对应用氩离子凝固术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随机抽取8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1至78岁,平均45.8岁;治疗组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22至74岁,平均46.2岁。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静脉滴注奥美拉唑,每次0.1mg,每天1次,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每次40mg,每天两次;治疗组:在内镜的辅助下对病灶部位的出血情况进行观察,若患者的出血量相对较大,且视野不是十分清晰,则应该先用100ml生理盐水加去甲肾上腺素对病变部位进行反复冲洗处理,待视野恢复清晰后,先帮助患者进行抽气换气,然后经内镜的钳道将氩离子凝固导管插入,伸出内镜头端至病灶的上方,距离保持在0.5cm左右,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每次施加时间在3秒钟左右。凝固治疗的具体次数应该根据患者病灶的实际大小、具体部位及病灶质地而定,一般以内镜下已经观察不到病灶为止。若出血量相对较小,手术视野比较清晰,病灶有少量出血或渗血现象出现,可将氩离子凝固导管对准出血病变部位进行直接喷凝操作,见出血或渗血停止即可见效[2]。对两组患者消化道出血症状改善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复发率进行对比。

1.3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治愈:临床症状表现已经完全消失,出血现象得到控制,止血成功且彻底;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程度明显,出血已基本得到有效控制;无效:临床症状没有好转,出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进一步加重[3]。

1.4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果

2.1消化道出血症状改善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为:治愈14例,有效18例,无效11例,治疗总有效率74.5%;治疗组患者经过凝固术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为:治愈18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3.0%。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道出血症状改善效果比较[n/(%)]

2.2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7例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治疗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有9例消化道出血症状再次出现,症状复发率为20.9%;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有2例消化道出血症状再次出现,症状复发率为4.7%。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和复发率情况比较[n/(%)]

3 讨论

氩离子凝固术在上世纪的90年代被临床应用于对胃肠道疾病进行治疗。临床实践证明该技术对胃肠道息肉、消化道出血、Dieulafoy病、Barretts食管、疣状胃炎及消化道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非常理想。其装置主要是由一个高频的电能发生器,一个氩气源及探头,以及一根在远端的陶瓷管口内装有钨丝电极的可屈式纤维teflon管共同组成,此管可以通过内镜的钳道,使氩气通过离子化的传导方式由钨丝的电极产生高频电能,继而使能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传导至组织而最终产生一种凝固效应[4]。该项治疗设备主要具有一般电子热力凝固止血治疗及非接触性热能传递两大特点,在距离需要治疗的组织表面约1cm的位置即可以通过释放高频电流产热进行凝固处理,使组织发生炭化进而形成薄焦痂,且由于氩气流在电离处理的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因而组织发生炭化的程度相对较轻,形成焦痂也比较薄,不会对组织产生一些延迟性损伤,更不会出现穿孔等症状,对组织产生的损伤非常小[5]。

参考文献:

[1]李兆申,许国铭,叶萍.奥曲肽治疗重症非静脉曲张性消化道出血40例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8,16(15):266-267.

[2]陈文激,沙卫红,聂玉强,等.不同质子泵抑制剂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及疗效-费用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7,12(24):374-375.

[3]曹恒海,曹恒平,张伟锐.胃十二指肠溃疡紊乱的特征与手术治疗[J].医药论坛杂志,2009,27(20):108-109.

[4]吕仕银,邓洪基,任文烈,等.外科救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急性大出血67例临床分析[J].西部医学,2009,17(12):153-154.

氩等离子电凝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结肠息肉患者 (212枚息肉) 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 (105枚息肉) 和对照组 (107枚息肉) 各60例, 其中, 男74例, 女46例, 年龄17~77 (40.33±15.32) 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方面对比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 将肠镜放置在息肉位置, 充气后调整位置, 如息肉直径不超过0.5cm, 则采用热活检钳摘除, 如息肉较大, 则分片切除;治疗组患者给予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将高频电发生器功率设置为25~40W, 将肠镜放置在息肉部位, 充分换气后, 经过内镜钳道将氩离子凝固导管放置在病灶上方约0.5cm位置, 每次凝固治疗时间为3s左右, 根据息肉情况确定凝固次数, 广基、扁平的息肉要凝固到病灶出现泛黄、泛白或者黝黑为止;蒂息肉运用圈套器切除, 如息肉较大则使用氩气刀凝固缩小病灶, 方便对其进行后续处理;切除息肉后观察病灶是否出现粘膜下出血或者气肿等情况, 抽气后退镜。术后, 对两组患者均观察24h, 观察是否出现并发症, 常规禁食2餐, 禁忌食用刺激性、粗糙类食物。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随访2个月, 检查是否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穿孔:经手术探查或者腹平片检查证明存在穿孔;出血:手术治疗过程中或者术后1w发生出血。

1.4 疗效标准

术后两个月进行随访, 经结肠镜检查, 表明原病灶位置覆盖新生黏膜上皮与肉芽组织, 其无明显瘢痕。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对比

术后两个月对两组患者给予肠镜复查, 治疗组患者全部治愈, 治愈率达到100%;对照组患者治愈51例, 9例未完全治愈, 治愈率为85%。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2.2 两组患者的穿孔、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治疗组患者无1例发生穿孔、出血并发症;对照组患者发生13例并发症, 其中, 2例乙状结肠穿孔, 5例手术过程中创面发生少量出血, 6例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出血, 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结肠息肉和大肠癌具有密切关系, 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及早发现、切除息肉, 能够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2]。和传统外壳手术相对比, 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 操作快捷, 带来创伤小, 患者的耐受性较好,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运用。高频电凝切除术与氩离子凝固术是常用的两种方法。其中, 氩离子凝固术主要运用高频电流原理, 应用单极技术, 对具有导电性的氩气进行电离, 在不接触的情况下, 将其引导到需要进行治疗的组织, 最终产生凝固效应。其能够有效限制凝固深度, 进而预防肠穿孔;另外, 氩离子束具备自动导向治疗组织表面的作用, 能够全面止血;此外, 其能够实现侧向、轴向与自行逆向凝固, 能到达病变任何位置, 最终彻底清除病灶, 进而提高治愈率。在本组研究中, 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对结肠息肉患者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能够提高治愈率, 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

摘要: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120例结肠息肉患者 (212枚息肉) 作为临床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 (105枚息肉) 和对照组 (107枚息肉) 各60例, 对照组患者给予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 治疗组患者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与术后并发症。治疗组患者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对结肠息肉患者给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能够提高治愈率, 降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推广。

关键词:结肠息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高频电凝切除术

参考文献

[1]辛国秋, 唐悦, 唐先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与高频电凝切除术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5) :392-393

氩等离子电凝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160例, 女128例, 年龄6岁~88岁, 平均年龄40岁, 均因腹部不适, 隐痛反酸或腹泻、便血等原因就诊, 胃肠镜检查发现胃肠道息肉呈扁平、丘状隆起, 或半球形。活检病理检查诊断炎性息肉291颗, 增生性息肉160颗, 化生性息肉10颗及幼年性息肉6颗, 均无恶性变。288例中单发189例, 多发99例, 最多1例26颗, 直径0.5 cm~2.0 cm, 大多≤1.0 cm。食管8例8颗, 胃74例106颗, 十二指肠57例82颗, 结肠108例202颗, 直肠41例69颗。

1.2 器材

采用ERBE APC300.ICC200EA型APC凝固器, 氩气流量1.4 L/min, 常用电凝指数A40[1], 氩离子凝固器由电凝器装置及氩离子器装置这两大部分组成, 操作前首先要打开氩离子器上的氩气钢瓶阀门, 充满氩气。治疗过程中, 所使用的氩气流量一般为1.4 L/min, 本设备使用的治疗导管直径为2.3 mm, 长度分别为3.2 m和2.2 m, 为非接触型, 导管连接高频电凝器。

1.3 治疗方法

术前常规准备, 于电子结肠镜或电子胃镜直视下, 进入内镜到达病灶, 氩离子凝固器的导管由内镜钳道进入, 导管从内镜头端伸出, 直达病灶上方约0.5 cm~1 cm处。应用APC治疗时脚踏有蓝色标记的踏板, 1 s~3 s每次, 在内镜直视下, 导管前端会产生短暂的蓝黄色火光, 同时伴少量无味烟雾产生。APC治疗时, 位于病灶周边的黏膜先会发生肿胀, 继而由于蒸发会发生塌陷和固缩现象, 病灶黏膜表面呈白色—黄色—棕黄色—黑褐色的变化。APC治疗后, 病灶的表面泛白或泛黄甚至会出现黝黑样改变。APC治疗的次数视病灶的质地情况以及其大小决定, 一般以内镜下将整个病灶完全烧除为标准, 较大病灶可连续重复治疗2~10次。操作过程中应抽吸腔内烟雾, 以免影响视野和治疗的进行。术后均予正规抗消化性溃疡治疗1周~3周,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留院观察, 常规饮食控制。

2 结果

治疗后288例患者无1例出现穿孔、出血、组织粘连等并发症, 467颗广基息肉病变组织均平坦、萎缩, 黑褐色或黄色凝固。216例进行了随访, 术后1个月~3个月时, 217例病变部位黏膜已基本正常或见瘢痕形成;3例较大息肉术后1个月时病灶未完全愈合, 烧灼处有浅小溃疡形成, 再次APC治疗后复查其溃疡面均完全愈合。

3 讨论

APC术是一种非接触性的电凝治疗新方法, 其能量主要通过电离的氩气, 传导至病变组织而产生凝固作用, 1991年德国Grand将该技术首次应用于可屈式内镜。远端陶瓷嘴内的钨丝电极及可屈式特氟隆管组成APC探头, 电离出导电的氩气注入导管内, 传导至钨丝电极从而产生出高频电能, 进而能量被传导至病变组织产生凝固效应。由于氩气的气流呈散发, 从而可发生侧向和轴向的传导。根据气流和电场的强度, 组织表面热凝固达2 mm~3 mm的深度。

广基息肉其在组织病理学上常分为炎性或腺瘤样息肉, 伴有不同程度的化生或异型增生等, 有发生恶性变的可能, 内镜治疗前必须进行病理学检查。经内镜摘除息肉方法较多, 如高频电、射频、微波、激光、热凝等, 但对广基息肉特别是较大的广基息肉均有一定的危险性, 可发生出血、穿孔、残留等情况, 有的还可能损伤内镜及其光学系统。近年来开展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技术要求高, 一般医院和医师难以进行。对于广基息肉其直径超过1 cm的, 在内镜直视下于息肉基底部注射1∶20 000 U肾上腺素使病变隆起后再用圈套器切除病灶, 其术中及术后有一定的概率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 圈套切除瘤灶边缘残留有一定的复发率。APC为非接触性电凝治疗方法, 其热凝固效应为轴向和侧向传导, 可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凝固病灶组织, 治疗彻底, 因而经内镜APC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高效、安全、可靠[2]。

我们通过用APC术对288例胃肠道广基息肉的治疗, 得出以下结论: (1) 因为APC为非接触性;无探头组织粘连的问题, 能降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其喷射出散发的氩气流, 所产生的热凝固效应向侧向和轴向传导, 因此凝固治疗的范围较热凝电极广泛。 (2) APC术的治疗适应证应为经病理检查结果证实为息肉, 且已排除恶性病变者。 (3) APC的输出功率、治疗时间、治疗电极要依据息肉大小、部位及性质来选择, 直径≤1.0 cm选择功率40 W, 烧灼1~3次, 每次1 s~3 s;直径1.0 cm以上可选择功率40~60 W, 烧灼3~10次, 每次1 s~3 s;对于肠道拐角处病灶, 可使用侧喷电极。烧灼要适当, 病灶已干燥凝固, 颜色加深即可。 (4) 治疗过程中, 电极头距内镜头端的距离一定不能太近, 以免内镜及其光学系统出现损伤, 电极头和内镜镜身要尽量控制好, 使电极头位于病变上方约0.2 cm~0.5 cm处, 且伸出内镜头端超过1.0 cm。 (5) 对于治疗过程中病变有出血的, 可应用APC进行止血。 (6) 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不适, 可适当边吸气边治疗, 这是由于在操作过程中注入氩气所引起。 (7) 肠道准备禁用甘露醇, 安装心脏起搏器者为APC治疗禁忌证。 (8) 疑有恶性变或息肉直径太大者, 可考虑转外科行手术治疗。 (9) 因黏膜损伤面积大, 术后常规应用黏膜保护剂及抑酸剂1周~3周, 并进行随访。 (10) APC烧灼广基息肉治疗较安全, 但如果探头距离黏膜过近且烧灼时间过长, 注气过多, 吸引氩气, 清除烟雾不及时容易引起消化道穿孔, 一旦出现应及时治疗[2]。

摘要:目的 探讨氩离子凝固术 (APC) 对胃肠道广基息肉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氩离子凝固术选择性治疗胃肠道广基息肉288例467颗。结果 APC术治疗广基息肉288例, 467颗均萎缩、平坦, 黄色或黑褐色凝固, 无1例出现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APC术是一种非接触性凝固方法, 经离子化气体将高频能量传送至靶组织, 组织表层可获有效凝固, 从而起到止血和破坏有关组织等治疗作用[许国铭, 李兆申.上消化道内镜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51-52.], 因其没有探头组织粘连的问题, 所以操作起来简便, 安全性好, 临床疗效显著, 易于推广。

关键词:胃肠道,广基息肉,氩离子凝固术,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吴云林, 冯莉, 孙波, 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广基扁平息肉和出血[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1, 18 (4) :325-327.

氩等离子电凝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镜中心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经放大内镜及病理诊断为Barrett食管26例。证实食管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取代。其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26~78岁,平均40.6岁。

1.2 器械与方法

(1)放大内镜检查:采用Olympus GIF-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该型内镜既可行普通内镜检查,也可通过手动变焦将图像放大80~100倍。放大内镜检查由专人操作。检查前10min患者先服用泡剂,对病灶予以二甲基硅油稀释液冲洗干净,局部喷洒0.5%靛胭脂染色后,用手动变焦放大,观察病变及其周围黏膜小凹形态及微血管改变,术后观察病灶清除情况。BE的的诊断根据BE诊治共识[2](重庆标准)。(2)黏膜分型:参照2003年Sharma[3]等对80例BE进行了靛胭脂与放大内镜结合的研究,并进行了分型:Ⅰ型脊型/绒毛型、Ⅱ型环型、Ⅲ型不规则型/扭曲型三型。(3)治疗方法:常规染色后放大内镜下,采用德国速灵ARCO2000型专用氩气刀,在内镜直视下,经内镜钳道插入探头,由远到近进行氩气凝固治疗,治疗后病灶表面呈现白色、黄色及黑褐色变化,氩离子凝固治疗次数视病灶大小而定,对舌型、岛型一次性治疗,对全周型可分次治疗。间隔2~3周,每次治疗范围不超过管壁周长1/2,退镜前仔细观察病灶,如一切正常则在吸气后退镜,术后常规PPI抑酸治疗。(4)疗效标准:术后分别于3个月、半年及1年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复查及病检进行病理检查,症状消失,活检病理为鳞状上皮为显效;病灶缩小1/2以上,或数量减少,活检病理为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混杂,异型增生消失为有效;病灶缩小1/2以下,数量不变,活检病理无改变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26例患者共接受42次APC治疗,平均1.6次(1~4次),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并全部清除病灶,治疗总有效率100%。6例术后轻度咽痛,胸痛,经抑酸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期为8.25个月(6~12个月)。26例3月后复查未见复发,半年后复查1例复发,1年后复查有4例复发(网格型2例,脑回型2例;病理证实3例鳞状上皮下藏有柱状上皮,1例有肠上皮化生),共有5例出现内镜下可见复发,总复发率19.2%。

3 讨论

Barrett食管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师Barrett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西方国家。近10年来,BE在国内的发病率也有明显上升趋势,食管腺癌的预后差,进展期患者5年生存率<20%[4],内镜检查结合活检标本病理证实是诊断BE重要且可靠的方法[5]。美国胃肠病学会BE诊断标准:(1)内镜下在管状食管发现柱状上皮;(2)在此部位活检取材,病理证实有肠化(intestinal metaplasia,IM);(3)排除贲门处肠化。因此BE的诊断仍存在着较高误诊率[6]。利用放大内镜结合染色技术对提高BE检出有一定帮助。

为防止BE进一步恶化,BE的治疗已成为临床的研究热点。目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PPI抑酸治疗、外科手术、内镜治疗[7]等。抑酸治疗只能减轻炎症改善症状,但不能逆转上皮;外科手术包括胃底折叠术、食管切除术等,效果不理想,国外报道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有预防腺癌发生的作用,但其确切疗效尚有待循证医学证明,APC通过氩离子形成高频率气流对特殊肠化黏膜大范围灼烧,形成一定深度的黏膜损伤,由于再生上皮发生肠化生的概率很小,因此能达到消除BE目的。本研究中有5例患者术后复发,考虑再生的鳞状上皮下藏有柱状上皮和顽固性的肠上皮,上皮消除后能维持多久,长段BE是否需加大功率,扩大治疗范围,还需更大样本更长时间的随访观察,APC治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主要并发症有胸痛,食管狭窄、穿孔、出血等,本组中6例术后出现胸痛,考虑可能是长段BE治疗范围过大所致,加强抑酸治疗后缓解本组中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但国外曾有报道治疗后出现食管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考虑氩气功率过大所致,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治疗后均给予PPI口服,总之APC治疗对BE是有效的,操作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不高,值得临床推广,但有复发,因此应定期复查BE。

我们利用染色剂靛胭脂对病变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以便观察术前术后病灶情况,以及指导对病变黏膜活检。0.5%~1%靛胭脂不被细胞所吸收,但可聚集于细胞之间从而显示黏膜的情况,与放大内镜一起使用能够显示绒毛样肠上皮,常配合放大内镜观察。通过黏膜染色结合放大内镜可以较清楚观察胃食管黏膜连接处,从而增强了对BE微细结构的认识以及BE肠化生上皮的鉴别能力,提高了对靶病灶活检取材的准确性。本组资料显示放大内镜结合染色能较清楚观察病灶的微细结构,指导镜下活检及治疗,对经治疗后BE有无复发的评价有着重要意义。而普通内镜检查食管、胃黏膜显示的图像难以识别肠化生上皮,因此高分辨率放大内镜能提高黏膜形态和靶病灶活检的鉴别能力,大大改善BE的检出率和肠化生上皮活检的准确性。本组资料显示术后半年至1年BE有一定比例复发,所以BE患者必须内镜随访,尤其对伴有异型增生的BE,放大内镜检查结合APC治疗BE简单易行,安全实用,值得推广。

摘要:目的 评价色素放大内镜结合氩离子凝固术(APC)对Barrett食管(BE)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6例经病理确诊BE病例观察其放大内镜特点并行氩离子凝固治疗,于术后3个月、半年及1年复查,观察近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APC治疗,无并发症出现,共随访1年其中5例再次发现柱状上皮。结论 放大内镜结合APC治疗Barrett食管安全、有效易行,但有一定比例复发,须定期复查。

关键词: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氩离子凝固术

参考文献

[1]Lagarde SM,ten Kate FJ,Reitsm JB,et al.Prognostic factors in 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us or gastroesophageal junction[J].J Clin Oncol,2006,24(26):4347-435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Barrett食管诊治共识(草案)[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2):138-139.

[3]Sharma P,WestonAP,Topalovski M,et al.Magnification chromoen-doscopy for the detectionof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dysplasiain Barrett oesophagus[J].Gut,2003,52(1):24-27.

[4]Sampliner RE.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surveillance,andtherapy of Barrett's esophagus[J].Am J Gastroenterol,2002,97(8):1888-1895.

[5]Vaezi MF,Falk GW,Peek RM,et al.Caga-positive strai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may protect against Barrett's esophagus[J].Am J Gastroenterol,2000,95(9):2206-2211.

[6]黄勤.Barrett食管内镜和病理学诊断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5(1):77-79.

氩等离子电凝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结肠多发息肉患者, 其中男性70例, 女性50例, 年龄在55~80岁, 平均年龄 (59.6±4.8) 岁, 临床表现全部为腹痛、腹泻、便血、排便不规律以及患者出现消瘦和贫血等一系列现象, 并排出结肠癌以及其他消化道疾病, 所有患者无麻醉过敏史且均无肠镜检查禁忌证, 所有治疗都是在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

1.2 方法:

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凝血功能以及常规血尿和肝肾等各项检查, 手术前1 d尽量减少进食不好消化的食物, 术前晚上给予硫酸镁温水口服, 使患者将肠道排泄物排出, 手术当天早晨起禁止饮水和进食, 全麻情况下进行操作, 需要两人同时进行, 操作者需要遵守肠镜操作常规, 首先将肠镜进入回盲部, 操作轻柔以减少损伤并少注气多抽气[5], 切忌滑进导致患者肠穿孔, 如果发现息肉的所在位置, 首先经内镜活检孔道将氩离子凝固导管插入, 至少需要将内镜头端伸出导管伸2~3 cm, 治疗在病灶上方4 mm左右, 每次治疗时间早3 s内, 凝固治疗次数随病灶的数目、大小以及质地所定, 直至病灶完全清除为止, 治疗后病灶表面会变白甚至会有黝黑样改变, 直至周围无出血才可退镜, 退镜时也需要边退边观察。术后患者清醒后继续监护, 吸氧, 禁食补液3 d, 告知患者避免用力排便, 防止伤口破裂, 一周内流质饮食同时避免剧烈运动[6]。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成无痛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 手术后患者恢复意识时间为6~15 min, 所有患者对手术操作过程无记忆120例患者中共治疗息肉431颗, 其中亚蒂息肉9颗 (2.0%) , 无蒂息肉422颗 (98.0%) , 息肉直径在0.1~1.2 cm, 手术过程中所有息肉均进行病理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增生性息肉8例 (6.67%) , 炎性息肉100例 (83.33%) , 腺瘤性息肉12例 (10.00%) , 术中所有患者均未发现心律、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异常现象。术中术后无创面渗血以及穿孔等并发症, 2例患者出现腹胀, 数小时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随之增高。由于结肠腺性息肉癌变的概率很大,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7]对息肉的及时切除可以减少甚至预防息肉癌变的发生。多数老年结肠癌患者由于心肺功能不全等全身其他疾病的影响不能进行手术, 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该方法对患者创伤大、住院时间久, 术后并发症多。此外, 结肠镜治疗患者的检查时间较长, 患者经常由于感觉疼痛而难以完成检查, 进而耽误病情,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伴随显微内镜技术的发展, 手术治疗的方法逐渐被取代, 无痛肠镜成功避开了这些问题。氩离子凝固术是指非接触型电凝技术治疗[8], 通过电流的高频能量将组织凝固, 电凝程度取决于患者息肉的大小以及电流持续时间, 高频电流与组织距离越近, 清除能量越大, 因此操作者一定要根据息肉的大小, 调整相应距离防止治疗不足或使正常组织损伤。

本研究通过对120名经无痛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的老年结肠多发息肉患者作回顾性临床分析, 深入研究了无痛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老年结肠多发息肉中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 旨在探究更加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9]。结果表明, 手术后患者恢复意识时间短, 不良反应少, 120例患者中共治疗息肉431颗, 其中亚蒂息肉9颗 (2.0%) , 无蒂息肉422颗 (98.0%) , 手术过程中所有息肉均进行病理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增生性息肉8例 (6.67%) , 炎性息肉100例 (83.33%) , 腺瘤性息肉12例 (10.00%) , 这说明老年息肉患者中具有癌变倾向的息肉率高, 特别需要临床医师注意, 及时做病理检查, 手术安全性较高, 这与朱代亮[10]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 无痛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老年结肠多发息肉中的临床效果好, 手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究无痛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老年结肠多发息肉中的临床效果, 丰富临床经验。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至2013年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结肠多发息肉患者作回顾性分析, 观察并探讨在无痛肠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临床效果。结果 手术后患者恢复意识时间为615 min, 所欲患者对手术操作过程无记忆120例患者中共治疗息肉431颗, 其中亚蒂息肉9颗 (2.0%) , 无蒂息肉422颗 (98.0%) , 息肉直径在0.11.2 cm, 手术过程中所有息肉均进行病理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增生性息肉8例 (6.67%) , 炎性息肉100例 (83.33%) , 腺瘤性息肉12例 (10.00%) 。结论 无痛肠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在治疗老年结肠多发息肉中的临床效果好, 手术操作简单, 并发症少, 安全可靠,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无痛肠镜,氩离子凝固术,老年结肠多发息肉,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王琳, 王鲁平.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临床病理学诊断进展[J].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1, 18 (4) :303-307.

[2]张兰霞, 张鸣青, 王爱民.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军医杂志, 2012, 40 (4) :803-804.

[3]娜仁满都拉, 图雅.经内镜高频电切联合氩等离子凝固术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30) :78-79.

[4]顾红, 田雨, 李美星, 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结直肠腺瘤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051-1053.

[5]时强, 钟芸诗, 姚礼庆, 等.国产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广基结直肠息肉的体会[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2, 6 (13) :3786-3788.

[6]应敏刚, 杨春康.腹腔镜下全结直肠切除术的技术要点及评价[J].微创医学, 2012, 7 (2) :97-98.

[7]刘暄, 章晓路, 利民, 等.结肠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困难性结直肠息肉[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8 (15) :70-71.

[8]鲍峰.经肛局部切除治疗低位直肠肿瘤48例[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2, 24 (3) :33-34.

[9]胡世杰, 干安基.直肠绒毛状腺瘤外科治疗45例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12, 24 (6) :646-647.

氩等离子电凝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诊治的Bar-rett食管100例, 男64例, 女36例, 年龄26~65岁, 中位年龄47.3岁。临床表现:胸骨后疼痛35例, 上腹部灼热感30例, 反酸28例, 梗阻感5例, 无症状2例, 其中出血1例, 并发食管炎2例, 均经NBI内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黏膜异常及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柱状腺上皮或肠上皮化生, 伴有或不伴有不典型增生。

1.2方法

术前建立静脉通路, 鼻导管吸氧, 氧流量2L/min, 监测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脉搏、心电图, 静脉注射芬太尼、丙泊酚, 待患者睫毛反射和意识消失后进行操作。医师进镜后先行常规检查食管黏膜, 然后在NBI模式下再观察食管黏膜, 按转换按钮可以清晰地看到BE的大小以及其与周围黏膜的界限, 精确确定病灶后, 经内镜活检钳夹取病灶组织做病理标本, 插入氩离子喷射导管至病灶上方以氩离子凝固治疗。治疗后以病灶表面变白或深黄色、黏膜平坦或稍凹陷为宜。

1.3 结果

本组中3例因长段BE或全周型BE需行2次APC治疗。97例治疗后BE完全消除, 内镜下APC治疗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及黏膜保护剂, 临床症状均减轻。术后3个月行胃镜复查, 原病灶消失, 局部病理检查证实有鳞状上皮再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向患者详细介绍NBI下APC治疗的目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充分了解其心理需求, 以消除其紧张情绪, 增强其对护士的信任感, 取得患者配合。 (2) 术前准备:术前8~12h常规禁食水、禁烟。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病情, 常规检查心电图, 采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血液传播疾病等, 了解其有无哮喘、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 麻醉药使用史及过敏史。

2.2 术中护理

给患者取左侧卧位, 头部略向前倾, 双腿屈曲, 与身体约成90度, 置入牙垫并用胶布固定, 口角旁垫消毒毛巾, 放置一次性弯盘接患者流出的口水, 嘱患者放松, 吸氧, 给予心电监护, 护士进行静脉穿刺, 麻醉医师进行静脉麻醉, 待患者睫毛反射消失, 呼叫无反应后麻醉师同意进行进镜操作。护士默契配合医师将胃镜伸入食管内, 找到并对准病灶, 协助接上氩气, 进行抽气换气, 调节功率进行APC治疗。治疗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意识、表情、面色, 及时吸除口腔分泌物, 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有异常报告医师, 及时处理。因患者处于无意识状态, 护士应特别注意预防坠床;麻醉状态下患者体温降低, 应注意保暖。

2.3 术后护理

操作结束, 待患者清醒、生命体征平稳, 嘱患者尽量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以防止发生呛咳及窒息, 询问患者有无头晕、手足发软等感觉, 确认安全方可平车送回病房。术后充分卧床休息, 床头抬高15度~30度,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反酸、恶心、出血、柏油样便等情况以及意识、面色、生命体征变化。指导患者科学、合理饮食, 术后当日给予温凉半流质饮食, 次日进食半流质少渣饮食, 嘱患者1周内勿食粗糙、坚硬、刺激性及过热食物, 并嘱其要规律饮食、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有利于伤口愈合和食物消化吸收。遵医嘱给予抑酸药物和黏膜保护剂持续治疗, 注意观察用药效果及有无不良反应。有研究证实, APC治疗后随访1年有12.9%的BE复发和新生鳞状上皮下出现柱状上皮的现象[2]。

3 体会

无痛内镜下NBI辅助APC治疗Barrett食管, 具有简单、微创、出血少、视野清晰、效果好等优点。我科2011年7月-2013年7月通过加强医护人员术中配合及病情的观察, 给予术后饮食指导及密切观察, 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保证了手术的成功, 减少了Barrett食管的复发, 缓解了癌前病变的发生, 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 患者和家属满意度提高。

关键词:无痛内镜,窄带成像技术,氩离子凝固术,Barrett食管,护理

参考文献

[1] Inoue H, Kumagai Y, Yoshida T, et al.High-magnification endoscopic diagnosis of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J].Digest Endosc, 2000, 12 (Suppl 1) :32-35.

氩等离子电凝 篇8

关键词:氩离子凝固术,胃肠道息肉,腹胀

胃肠道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增生性疾病, 具有潜在的癌变倾向。该病一经确诊应该立即切除, 以免发展为癌症。早期该疾病的治疗方案多为手术治疗, 近年来多采用内镜下治疗, 但于扁平息肉或基底较宽时此种方法难以成功。因此, 对该疾病急需寻找一种行之有效且适用范围更广的治疗方法。氩离子凝固术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 是一种非接触性内镜下电凝固技术, 近年来由于在消化道疾病的介入治疗中效果显著而备受医生的重视。氩离子凝固术的作用原理为由高频电激发的氩离子气体, 使靶组织产生凝固效应, 从而发挥破坏病变组织和止血的治疗作用[1,2]。并且在治疗中对周围组织损伤小, 手术可控性和安全性均较高,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消化道息肉的新型方法。我科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103例 (141枚息肉) ,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及活检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胃肠道息肉患者103例 (141枚息肉) 为研究对象。其中, 男61例, 女42例;年龄20~78岁;炎性增生性息肉91例, 腺瘤样息肉12例。其中, 广基、扁平息肉119枚, 息肉直径0.3~2.5 cm;息肉部位:食管6枚, 胃54枚, 十二指肠球部10枚, 结肠49枚。有蒂息肉22枚, 息肉直径0.3~2.5 cm;息肉部位:胃窦、胃体7枚, 结肠15枚。

1.2 手术方法

手术采用Olympus电子胃、肠镜, 山东玉华医用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YHA-300型氩气电刀治疗仪。

术前完善相关检查, 禁食水, 患者取胃肠镜操作体位, 行氩气刀装置的自检功能测试。给患者插入胃镜或肠镜, 经内镜钳道插入氩离子凝固导管, 置于病灶上方0.3~0.5 cm处, 根据病灶大小, 选择合适的功率和气体流量, 行氩离子凝固治疗, 1~3 s/次, 喷凝次数根据息肉大小、部位及治疗效果决定。息肉较大时, 可先用氩气刀凝固缩小病灶, 给予圈套器分叶切除暴露的息肉蒂部, 再予以氩离子凝固灼除残余病灶。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103例患者 (141枚息肉) 中, 无蒂息肉135枚, 其中, 直径≤1 cm的109枚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 3个月后复查内镜, 所有病变均消除, 治愈率100%;直径>1 cm的26枚广基息肉中, 21枚经1次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后, 3个月后复查内镜, 病变全部消除, 5枚经2次或3次治疗后病变消除;6枚有蒂息肉经内镜下圈套配合氩离子凝固治疗, 3个月后复查内镜显示病灶处平坦, 黏膜色泽正常, 未见复发。

2.2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03例患者中, 术后有17例患者有轻、中度腹胀, 腹痛的临床症状, 患者可耐受, 未使用止痛药或解痉药, 术后1~2 d上述症状均已缓解或消失;有10例患者有胸骨后、上腹部烧灼感的临床症状, 患者口服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剂后, 上述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胃肠道息肉目前多采用内镜下治疗, 其方法较多, 各有优劣。高频电切治疗疗效确切, 但不易掌握治疗范围, 还易发生治疗中出血, 对丘状、扁平或广基息肉难以一次性彻底清除;激光治疗疗效较好, 但同样不易控制深度, 易发生穿孔, 且止血效果欠佳;射频治疗可多角度、多方位接触, 易于掌握灼烧深度, 降低了术后出血、穿孔的危险性, 但对于较大病变1次难以完全切除, 常需2次甚至多次治疗。

氩离子凝固术由德国GRUND[3]等于1991年首次引入内镜领域, 目前已被应用于消化道息肉、胃肠道出血、疣状胃炎及消化道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4]。与传统的凝固法比较, 氩离子凝固术具有凝固的自限性及凝固的自动导向性, 即凝固深度一般不超过3 mm, 很少发生穿孔。氩离子气流是散发的, 可发生轴向、侧向传导, 氩离子束可自动导向靶组织表面进行自行逆向凝固, 而不一定沿氩气流原来的方向或喷头所指的方向, 几乎可到达病灶的每个角落;氩气喷头不需要直接接触靶组织, 距离病灶2~3 mm, 不产生粘连, 可避免治疗时因分离粘连引起的出血[5]。

本研究结果显示, 103例 (141枚息肉) 患者中, 直径≤1 cm的109枚采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 3个月后复查内镜, 所有病变均消除, 治愈率100%;直径>1 cm的26枚广基息肉中, 21枚经1次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治疗后, 3个月后复查内镜, 病变全部消除, 5枚经2次或3次治疗后病变消除;6枚有蒂息肉经内镜下圈套配合氩离子凝固治疗, 3个月后复查内镜显示病灶处平坦, 黏膜色泽正常, 未见复发。提示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 在息肉直径≤1 cm时一次治愈率最高。对于直径1~2 cm的息肉, 注意多点喷凝, 以提高一次治愈率。当息肉直径超过2 cm, 尤其是扁平、广基息肉, 则需多角度喷凝, 同时注意扁平息肉不能长时间固定喷凝一处, 每次喷凝时间应少于5 s。对有蒂息肉在圈套器切除基础上配合氩离子凝固治疗。

氩离子凝固术也可出现并发症, 主要有胃肠胀气、组织气肿、纵隔气肿、肠扩张、出血、穿孔等[6,7]。103例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有17例患者有轻、中度腹胀, 腹痛的临床症状, 患者可耐受, 没有使用止痛药或解痉药, 术后1~2 d上述症状均缓解或消失;有10例患者有胸骨后、上腹部烧灼感的临床症状, 患者口服胃黏膜保护剂或抑酸剂后, 上述症状消失。所有患者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综上所述,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 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操作简便等优点, 尤其对广基、扁平息肉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琦, 王景杰, 杨晔, 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肠道息肉446例临床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 30 (3) :268-270.

[2]GOTO K, HIROSAKI T, MASUBUCHI M.Neurofibromatosis Type 1-Associated Inflammatory Polyp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Clinicopathologic Analysis of a Surgically Resected Case[J].Int J Surg Pathol, 2016[Ahead of print].

[3]GRUND KE, STOREK D, FARIN G.Endoscopic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 first clinical experiences in flexible endoscopy[J].Surg Endosc, 1994, 2 (1) :42-46.

[4]KAMAL A, ABD ELMOETY AA, HAMZA Y, et al.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followed by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gainst 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 Alone: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Clin Gastroenterol, 2016 (30) :S365.

[5]王文圣, 唐少波, 袁海峰, 等.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 2014, 27 (12) :1797-1799.

[6]康秀峰, 刘培君, 袁月, 等.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病变的安全性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35 (10) :1009-101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氩等离子电凝】相关文章:

等离子治疗06-17

等离子灭菌07-02

等离子区07-14

等离子装置07-28

等离子消融09-10

低温等离子刀05-19

等离子显示器件06-08

等离子氧化技术07-07

反应等离子喷涂07-19

等离子低温灭菌07-24

上一篇:供暖锅炉房下一篇:职业教育IT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