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与思维训练

2024-08-27

积累与思维训练(精选七篇)

积累与思维训练 篇1

关键词:职高数学教学,限时训练,优化设计,真实积累

现在, 我校正在实施数学限时训练, 能否利用数学限时训练, 使职高学生重拾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提高职高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思维能力呢?为此, 笔者与本校数学教学同行一起, 以两个平行班分别作为实验体与对照体, 对职高数学的限时训练进行了优化设计, 使职高学生对限时训练进行及时真实的纠错, 达到提高职高学生当天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的目的。

一、根据学生现状进行设计, 重拾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多数职业高中的学生刚进职中时, 都有着学好数学的梦想与追求, 但随着数学知识抽象程度越来越高, 许多学生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了兴趣。例如:函数这部分数学内容既多又抽象, 很多职高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会遇到新的困难, 以至“学习数学没有意思”的想法重新抬头。为此, 我们经常利用新编职业中学的教材上通俗易懂的部分作为限时训练的内容, 让学生自己看书, 自己理解概念、公式、法则, 并且自己利用概念、公式、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笔者发现: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正确率达90%左右, 又充分利用由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进行数学限时训练的设计, 或对原来的数学限时训练进行针对性的修改, 逐步提高了大多数学生对数学题的理解、掌握的能力, 解决了部分学生产生的为何要进行数学限时训练的疑问。

二、利用最优化理论进行设计, 提高学生当天掌握知识的 能力

当前, 职业高中数学每堂课都改成了40分钟, 有时课堂练习不能当堂完成。怎样达到课堂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呢?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 最优化的最重要标准是效果和时间, 所有的教学行动都要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劳动时间, 而获得的效果最佳。限时训练题型结构和题目设置就是要用最短的时间, 使学生对所学的数学概念、方法、思维, 做到会想、会做、做对。这时候, 数学限时训练就成了数学当堂练习的“好帮手”。我们利用数学限时训练直接检测学生的当堂掌握的效果, 并且在当天下午把当天限时训练的结果反馈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纠错, 师对生、生对生的辅导, 当天就纠正了基础差的学生在限时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基本解决了部分学生课外抄作业的现象, 同样做到了当天事当天毕, 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中常见变式问题的能力。另外, 还利用数学限时训练做好平时、期中、期末的基本知识复习工作, 在阶段性测试、期中、期末测试中, 大多数学生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取得了教师少讲或不讲, 学生却能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思维的成效。

三、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 加强数学的深化训练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有两种水平, 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 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 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促进学生发展。限时训练题目设定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才是合适的。实验班的教 师对此进行了两方面的探讨, 把数学综合题分成两类:“纵型”和“横型”。

对“横型”的综合题, 主要是把组成综合题的各个小题, 先在限时训练中的进行小题训练 (要求写出过程) , 然后在限时训练中训练这个综合题。

例2: (横型) 求被直线y=x截得的弦长为, 圆心在直线y=3x上且与x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分析: (一) 圆心坐标的设法, (二) 与x轴相切的作用, (三) 被直线y=x截得的弦长为的作用, 从而让学生自己说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

在实验班限时训练的难点教学评讲中, 教者反复与学生讨论, 让学生掌握对数学综合题的常见分析思路, 从而让学生自己攻克数学的难点与重点。而对照班的教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先教师评讲, 后学生练习。在期末考试中, 实验班进步了, 而对照班却退步了。

四、限时训练要有成效, 真实积累是关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一种教学、教育法的好坏也都要经过检验与反馈, 才能知道好坏;那么, 要使限时训练取得效果, 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在限时训练的实施过程中, 笔者发现:对限时训练的纠错能否真实积累是关键。对笔者所教的化工班而言, 例如:学生江某某对限时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进行真实的纠错积累, 也能认真地复习, 数学成绩从一年级的60分上升到二年级的90分。反之, 例如:同一个班的郑某某, 对限时训练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纠错积累, 更不能认真复习, 数学成绩没有提高, 总是徘徊在50分到60分。笔者发现:在实验班中, 由于狠抓了限时训练真实积累与纠错, 因此数学成绩就上升且稳定, 本学期的数学期末平均成绩为80.85, 标准差为10.5;反之, 对照班里, 由于对限时训练真实积累与纠错没有重视, 更没有采取措施, 虽然数学成绩的优良率较高, 但数学期末平均成绩却为75.67, 标准差为13.77。为此, 笔者在微型实验的第二年, 针对化工班的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 着重对学生限时训练的纠错的真实性进行逐一个别检查, 对做虚假的限时训练纠错的学生进行谈心教育, 要求改正与逐一重新纠错。这样, 虽然耗时较多, 但起到了转化后进、激励先进的作用, 使本班的数学成绩上升了4个名次。

参考文献

[1]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2003 (8) .

[2]胡中双.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1 (7) .

积累与思维训练 篇2

一、什么是“思维经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经验”则可以看成是认知活动中所伴生的具有原生态特点的认识和体验。因而,本文将“思维经验”定义为在思维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那些最直接、最朴素的感性认识。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相关概念的比较进一步把握“思维经验”的内涵。

一方面,“经验”不同于“知识”,尽管两者同宗同源。不同之处在于:“经验”是原生态的,所以是不系统的,碎片化的;“知识”则是对“经验”进行选择、梳理、组织之后得到的,所以是成体系的,有结构的。可以说“知识”源于“经验”但又超越“经验”。也正因为如此,“知识”属于社会,“经验”属于个体。“知识”可以传递,“经验”只能感悟。

另一方面,“经验”也不同于“能力”。“能力”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可以进行分类(如思维能力可以分为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可以专项训练,也可以进行检测(从完成特定活动的效度上体现出来)。而作为思维活动中伴生的“思维经验”则是不稳定的,也更具综合性和内隐性。因而积累“思维经验”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通过短期的训练取得效果,也很难利用特定的材料进行直接检测。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思维经验”事实上是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过程性体验同步产生的。但由于这种认知体验是原生态、碎片化的,因而它的存在状态极不稳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加以呵护、固化、积累。“经验”的长期累积最终将形成一定的数学直观,并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以直观判断(未经逻辑分析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足球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往往能根据场上的形势瞬间作出最为合理的判断和选择。

二、积累“思维经验”的基本途径

(一)反思———“思维经验”的点状积累

围绕具体的“知识点”展开思维活动并积累“思维经验”,我们称之为点状积累。面对同一个知识内容(包括知识、技能及数学问题等),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途径可能是有差别的。那么,在多元化的思维方式背后是否存在一个共同的思维源头或者思维基础呢?显然,这是隐性层面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探寻思维的源头,了解思维的基础,这对于积累“思维经验”是非常有益的。

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量一量”“拼一拼”(图1.1)“折一折”(图1.2)等多种方法展开探索。尽管操作的方式不同,但我们看到内在的思维基础是相一致的———都体现了“合”的思想。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这些方法本身进行反思:为什么要“量”“拼”“折”?“量”的目的是为了“算”,也就是把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拼”和“折”的目的也是为了把处于不同位置的三个内角拼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平角。所以说三种方法其实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在这里,沟通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显然要比方法本身更重要。

又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我们通常需要借助“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思维基础是什么呢?“比较”。在比较中发现事物本身的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共性和差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如何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比较?思考一:这些图形形状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叫三角形?以此感悟观察事物时可以通过“比较”找到相同点:它们都是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思考二:为什么三角形既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以此感悟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要注意通过“比较”寻找不同点:前者比较角的不同,后者比较边的不同。

在小学数学中,由于课时的划分使知识内容一般是呈点状分布的,因而“思维经验”也主要是通过点状的方式逐步积累的。上述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基础,因为越是本源的就越具一般性,也就更有价值。

(二)链接———“思维经验”的线状积累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通常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知识层面,注重沟通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之形成“知识链”。事实上如果从思维层面看,很多知识内容背后的思维基础也是相通的,因而我们也有必要构建“思维链”。通过链接激活已有的“思维经验”,并在新的问题情境中进行经验整合,形成新的“思维经验”,我们称之为线状积累。

如在三年级“多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计算“12×3”,可以算法多样化:(1)3×3×4;(2)2×3×6;(3)10×3+2×3……这些算法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看都是“化归”(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从思维基础的角度看也是一样的,即将两位数进行“分解”。前两种方法是把12拆成两数之积:12=3×4,12=2×6;第三种方法是拆成两数之和:12=10+2。前者用到了乘法结合律,后者用到了乘法分配律。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在后面学习“简便方法计算”时会再现,甚至在五年级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也会用到。如计算图2.1的面积,前三种方法(图2.2)事实上都是对已知图形的“分解”。

又如关于“有序思考”。一年级“数的组成”(图3.1)、二年级“数图形”(图3.2)、三年级“搭配”(图3.3)、四年级“鸡兔同笼”的列表法(图3.4)等内容,我们都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一个问题:怎样思考可以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因为这些内容的思维方式都是相通的,即有条理、有次序地展开思考。

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很多教学内容阶段不同、知识领域不同,但思维基础是一致的。教学中连点成线,打通内在的思维脉络,不仅有助于“思维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形成数学思维的一般模式。从过程上看,“思维经验”的线状积累主要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寻找思维的起点,也就是考虑从哪里开始想起?主要通过模型的识别和新旧问题情境的链接激活已有的思维经验。第二阶段是选择思维路径,即确定朝哪个方向思考?经验,往往外显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过往的经历以及其中的体验决定思维方向的准确性和思维路径的合理性。第三阶段是进行经验整合,也就是对“思维经验”进行联结、类化和结构化。这样,已有的“思维经验”进一步提升并生成新的“思维经验”。

综上,我们认为作为思维活动的伴生产物,“思维经验”的获得是必然的。我们所做的研究旨在改变它的无意识状态,从而增加积累的强度和效度。

摘要:“思维经验”是伴随着思维活动的过程性体验同步产生的最直接、最朴素的感性认识。由于这种认知体验是原生态、碎片化的,因而它的存在状态极不稳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加以呵护、固化、积累。对此,教师可以通过积累“思维经验”的两条基本途径进行教学实践:一是通过反思进行点状积累;二是通过链接进行线状积累。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

积累与思维训练 篇3

比较近三年重庆中考作文不难发现, 话题作文已向材料型或命题型、半命题型作文转型, 既注重开放性、选择性、灵活性, 又强调规定性、情景性和指令性, 二者的结合, 不仅是一种命题思想及理念的变化, 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及理念的变化。这样的转变, 更突出了对现场性、构思性、生活性及材料性的重视, 更突出了对宿构作文、套版作文、抄袭作文的规避及反对。但从材料选择、情景设置、写作要求及审题特点诸方面看, 强调时代性、生活性及操作性, 特别注重紧扣时代脉搏, 关注现实生活, 注意价值取向, 突出基本能力, 强调写作素养。既让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叙, 有情可抒, 有理可论, 也能够从选材、立意、结构、布局、谋篇及语言表达诸方面见出高低, 考出优劣, 彰显个性, 突出特色, 把水平性考试与选拔性考试有机结合, 融合两种功能, 体现能力立意, 考查写作素养。

围绕上述特点, 研究近年中考作文如何备考, 就有了思路与方向。

作文题型, 在本质上, 应该是一种理念, 而不是一种形式。作为一种理念, 各种作文的出现都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一方面, 就作文写作的具体背景而言, 过去的命题作文或供料作文, 一般对内容和形式都要求得过死, 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写作实力的发挥。所以, 在此背景下出现的话题作文应该是对过去作文命题过窄、过死的一个校正。而另一方面, 话题作文不利于学生集中思路、把握主题、规范表达, 其局限也较为明显。于是又转向于新材料型、命题型或半命题型、关系型等作文形式。另一方面, 从教育的大背景来说, 素质教育观念的影响, 是各种形式的作文出现并流行的根本原因。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加重视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发展, 更加重视提供宽松的创新环境。在这些背景下出现的代表进步和发展方向的作文命题方式, 必须体现的思想是:扩大开放性, 增大自由度, 便于考生发挥才华, 展示个性。但对于作文备考而言, 完全不必把心思花在考哪种类型作文的猜测上, 只要抓住实质, 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从这个意义上看, 强化基本功训练, 丰富素材储备, 才是我们作文备考的重点所在。笔者以为, “纵向有体, 横向有材, 点上有法”不失为中考作文备考的好思路和好方法。

一、纵向有体——文体训练: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能力

以文体为线索, 可以有效地串起作文训练的多方面的能力要求, 是纲举目张的作文复习思路。许多人认为, 考试作文“文体自选”了, 就不要在文体训练上下功夫了, 其实,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为一方面“文体自选”必须有所凭借, 如果能掌握多种文体, 就会有多种选择的余地;另一方面, 在教学中听任学生选择文体, 就有可能回避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漏。

把文体训练划为“纵”, 就体现了一定的顺序性。作文备考中的文体训练就是要体现先“死”后“活”的过程。“死”, 就是要严格按固定文体进行训练。比如, 统一写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和典型的散文。一般而言, 复习初期, 这种训练是免不了要进行的, 它是以后文体训练的基础。按固定文体训练, 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复习并熟练地掌握各种主要文体的写作要领, 让学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 所以, 训练时要注意拟题的科学性, 也要注意方法的灵活性。从方法上说, 可以采取多题多写 (每个题目训练一种文体) , 可以采取一题多写 (一个题目让学生分别用几种文体来写) , 也可以分组多写 (同一题目, 不同的小组写不同的文体) 。

“活”, 就是灵活。它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各人突出一种文体, 形成对学生个人而言普遍掌握一些特色性的文体, 如戏剧、广告、启事、寓言等非常用文体。这几年中考中, 每年都有同学在这方面尝到甜头。作为考前准备, 掌握特色性文体要注意两点:首先是不能整体划一, 如果大家都选用一种文体, 就谈不上什么特色了;其次是由知到能, 就是不仅要知道, 而且还要会写。

文体训练时, 不管是“死”是“活”, 不能光靠硬性规定来进行, 而要注意充分运用命题的调节作用。如今年作文“____承诺”, 可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来构思, 联系生活, 结合现实。横线上填了怎样的词语, 就作出怎样的写作选择, 写作的思路与方向就决定你的选材及立意, 就要充分运用试题的调节作用, 不能机械死板地套某种现成的材料, 要灵活机动地加以变化和调整。

二、“横向有材”——素材设防:应注意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作文备考中的“横”, 是指按类别进行的素材积累。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 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中考作文时, 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 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

作文备考的“横”是一条纬线, 可以贯穿在以文体训练为经线的“纵”中进行, 这样, 命题时就不仅要考虑文体的问题, 还要兼顾题材的范围。素材积累方面的工作重点还要通过划线为点, 相互协作的方式来进行。划线为点, 就是把作文可能涉及的素材划分为一个个的点, 笔者就是按照“生存与生活”、“交往与合作”、“德行与情感”、“学习与教育”、“环境与社会”、“价值与理想”、“方法与效率”、“辩证与科学”、“思想与文化”、“联想与想象”这十个方面来带领学生进行素材积累与整理的。相互协作, 意思是对不同的题材, 在每个同学全面注意的基础上, 再通过同学间的分工来深入进行某一种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最后通过相互交流达到全体同学的素材丰富。

利用近年来中考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素材准备的过程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 是不同范围素材的变通问题。比如, 把平时多用于德行的素材变通到谈教育的文章里, 不仅能扩大素材的使用范围, 增大素材的相对储量, 而且, 由于改变素材的使用范围, 常常能给人以新的启发。其二, 是建立“题材根据地”的问题。一般情况下, 大家对某一范围素材掌握多停留在常规的层次上, 如果每个学生能深入地对某一领域作一些关注和研究, 掌握到他人没有掌握的材料, 作文时就能写出让人耳目一新的内容。

三、“点上有法”——各个击破:进行片断训练, 提炼方法, 提高训练效率

积累与思维训练 篇4

一、妙用词语与改写练习

准确运用词语能够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人们常说的“妙笔生花”也正是这个意思吧。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诸多山水游记都具备用语准确这一妙点。如:素湍绿潭 (《三峡》) , “素”写出了江水浪花与泡沫的形状和色彩, 又使人想到水流如漂动的丝绢, “绿”写潭深水清之色, 这些充分体现了用词的准确、凝练、贴切。

在学生的习作中, 经常会发现搭配不当, 用词不准确的败笔。教师利用学生已积累的范例, 使学生认识到用词准确的重要性, 并让他们对习作中的不妥之处进行修改。

二、妙用修辞格与仿写型写作训练

修辞格即修辞方式, 是人们根据用词造句方面的特点对修辞手法进行的分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发现数篇山水游记简洁生动的文字中兼有骈文修辞精细的特点, 我鼓励他们将此归纳出来, 作为板块积累。他们的整理如下: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小石潭记》) 写潭西南边的小溪, 作者连用“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 把小溪的特征形象的再现出来。

除此之外, 山水游记还用了借代、对偶等修辞手法。

针对山水游记中妙用修辞格这一特点及其作用, 我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例如, 让学生以“青春”为题, 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写一段感悟。

青春时期的梦想是一串晶莹剔透的红葡萄, 引诱着你贪婪的心;青春时期的梦想是一串随风打动的风铃, 波动着你平静的心;青春时期的梦想是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抚平着你孤寂的心;青春时期的天空是一块里程碑, 上面雕镂着:“我的未来不是梦。”

仿写不是目的, 仿写是为了创造。因此, 老师布置的仿写对象和仿写的内容, 既要有联系, 又要有区别, 这样就能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形成积累的好习惯, 发挥想象, 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三、妙用多种感官感知与影视型写作训练

山水游记中善于用多种感官, 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 把无形无味、无声无色的事物, 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例如:每至晴初霜旦, 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三峡》) 作者巧妙地借视觉感受, 再现了三峡秋日叶落、水瘦山空的特点, 借听觉再现了三峡猿啼空谷的凄厉, 准确地表现了三峡秋日萧瑟、悲凉凄清的秋景特色。

通过上面的积累, 学生明白:要准确的描写景物, 首先得认真观察, 只有观察得细, 才能写得具体。观察不仅只是看到而已, 外界事物有形态、颜色、声音、味道、性质等, 这些要靠五官去感知, 于是除视觉外, 还有听觉、嗅觉、触觉。视觉要善于察形色, 听觉要善于知其音, 嗅觉要善于辨气味, 味觉要善于识酸甜, 触觉要善于析冷暖。

然后, 我让学生进行影视型写作训练。影视型写作是一种新型的命题形式, 它以美术、音乐语言独有的艺术美, 陶冶学生的艺术情趣, 提高审美能力, 有较高的美育价值。

四、妙用情景交融与情境型写作训练

学生积累了这些情景交融的写作方式后, 我给他们安排了情境型的写作训练。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 学生在构思时, 有了切实的依据, 不至于野马脱缰失去控制, 而能从规定情境出发, 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断, 再现情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题式:在母亲的“镇压”之下, 我的反抗意识增强, 于是“义正词严”地历数母亲的不是……请你写出这位母亲的表情及“我”的心情。

学生习作:母亲深深地吸了口气, 又重重地呼了出来。她什么也没说, 站起身, 拖着鞋去了厨房。我欣喜若狂, 好像征服了整个世界, 提起书包, 快乐地奔向学校。草儿多青, 叶儿多绿, 阳光多明媚,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愉快地向同学们传授战胜母亲的经验。心中的喜悦还未消散, 一片乌云飘来, 遮住了灿烂的太阳, 随着乌云一片又一片地增多, 加厚, 越来越黑, 我的心情也一阵比一阵沉重。不久下起了雨, 一会儿大一会儿小, 直到放学也没停。风吹得树枝东摇西晃, 冻得我瑟瑟发抖。眼睁睁地看着伙伴被家长接回了家, 我四下张望, 心里却很明白:母亲不会来的, 我这样狠心, 那么数落她, 她一定生气了。只得一跺脚, 冒雨冲回了家。

一路上, 花草树木不再娇艳, 一切都灰蒙蒙的。

语文学习与思维训练 篇5

然而现在许多学生觉得语文课没什么学的。为什么?仔细想想是我们许多人把语文课上成了花样繁多的程式化的课, 语文味道淡薄了。那么如何改进语文课教学?

首先, 就是把繁复变简单, 把花样众多变为最单一的表象感知规律的语文形象思维。

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知道思维是人的高级认知形式。思维过程是人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时的高级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依赖的是人脑这个外在的物质载体, 但人脑内在的状态却构成了人思维的差异性。所以我们要了解人脑的内在状态差异。但人脑的内在差异不完全出自人脑结构的差异, 它虽然包含结构差异, 但这不是主要的。这缘于人脑的基本结构是一致的, 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不同, 在功能的分布上他们基本是相同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对每个部分开发利用的程度不同, 才造成了思维的差异性。

思维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在认知的操作过程。它主要是通过运用观念、表象、符号、语词、命题、记忆、概念、信念等内隐的认知操作来实现思维过程的。所以我们在语文的学习中就要注意这些内容的运用, 时时调动内在的认知条件, 让他们进入一个积极的协调的持续的运行状态, 使它们构成的各种思维顺利完成。

因此, 我们在阅读文本的时候, 要尽量多地把表象文本呈现于学生的视野。表象是最直接的感觉与知觉的联合。这样我们在文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准备一些与文本内容紧密联系的可视内容, 从视觉上冲击学生的大脑。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有些文本如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等, 可以运用丰富多彩的表象形式, 而一些古代的“说、序”和现代的议论文、说明文等等又如何来利用表象。我这里举一实例。高中语文课本有一篇江泽民的文章《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可以说许多老师都只是把它当作一种政论文来学, 只学议论文的基本要素, 处理得非常知识化。其实这个文本的语文知识很简单, 结构也很典型, 如果教师就这样处理一点也不错。因为这样教学遵循了教育的最基本的宗旨“知识本位”, 但它的危害确是使语文独特的生命力丧失了, 同时也忽视了现今学校教育应该遵循的另外两个原则——“人本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理念。我认为语文学习在这篇文本中决不单单是语文知识的学习, 我们的语文学习要塑造学生的灵魂, 在文本的学习中让他们感受语文的博大精深, 语文无穷无尽的魅力。

所以, 教师在处理这种看似非常知识化、非常明了简单的文本时, 恰要采用逆向思维的方式, 决不能简单枯燥地处理。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 如何扩大文本的内涵?在语文知识清楚的基础上, 让学生透过这一看似平淡的文本真正理解“一叶知秋”、“一粒沙就是一个世界”。

我在教学的时候, 就事先布置学生搜集北京大学一百年的变化资料, 如学校校园的变迁图片, 不同时期学生运动的图片, 百年来北大出过的名人图片和文字介绍, 北大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贡献。不仅让学生收集而且教师自己也收集。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让学生在单一表象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做思维的加法训练思考:

1、你看到这些图片和文字, 你对北大百年历史的认识是怎样的?

2、北大的学生有什么特点?

3、北大的名人是怎么成长的?

4、在北大读书是名誉还是责任?

5、北大的校园为什么会越变越美, 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通过思考学生从表象基本得出了北大的学生具有: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学生进而懂得了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是在一种理想与信念的支撑下, 发奋苦读才走到了历史和个人成绩的颠峰, 也弄清了名誉与责任的关系, 明确认识到人的价值取向就是为社会与自己的美好明天, 必须要在今天做出努力, 不懈奋斗。这也是人们不断前进、不断追求的原因。

我们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完成了观念、表象、符号、语词、命题、记忆、概念、信念等内隐的认知操作过程。而从教育学原理的角度分析, 我在这里运用的是卢梭的发现教学法。卢梭认为, 学生所知道的东西, 不是由于教师的告诉, 而是学生自身的理解, 教师不要教学生这样那样学习, 而是要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学生正是从自己收集的大量详实的图片和文字的过程中, 发现了问题, 寻找了答案, 完成了自己的认知。印证了卢梭的话“由于所有一切都是通过了人的感官而进入人的头脑的, 所以人最初的理解是一种感性的理解, 正是有了这种感性的理解做基础, 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 (选自卢梭著李平沤翻译《爱弥儿》, 商务印书馆78年版, 第149页。)

如果从语文思维训练的角度探究, 这里重点考虑的是学生的思维背景。

当我们在课堂引领学生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背景。也就是学生对你即将提出的问题是不是有相同的思维背景。所谓的思维背景就是学生对你所说的问题是否都能够理解。因为理解是指交流中双方有共同的生活经验, 而这共同的生活经验恰好提供给他们相互理解地进行交流的公共基础, 使他们能相互理解对方言谈的背景。简单说就是教师在引领问题的时候必须把自己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如此观念下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提出让学生接受的问题。这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发。其实这也就从另外的一个角度印证了九种智力因素学说中的要在学生的最佳认知范围提出问题的说法。最佳认知范围就应该是这个思维背景。

其次, 无意识思维和有意识思维下的抽象思维的训练。

当学生有了思维背景后, 接下来思维运行的应该主要是无意识思维和有意识思维的训练。我们说思维在无意识状态下主要是在迷茫中行进, 在有意识状态下则主要是进行分析与总结。

我们知道有效的思维其实是经由了无意识和有意识两个阶段。当一个经验在多数学生看来比较枯燥而又不愿意接受的时候, 如果我们的课堂学习从第一开始时间就进入有意识的状态, 很多学生就有了一种被胁迫的感觉, 这样他的抵触情绪就潜在地滋生了, 厌恶的情绪开始增强, 而且在同伴间还会形成感染。如学生的一个表情, 一个动作。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从无意识, 从简单、直观的现象开始, 学生并没有感觉这些和文本有多少联系, 甚至还没有想他们和文本的联系。只是从知觉出发关注这些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图片, 然后思维沿着这些形象的内容再不知不觉地延续下去, 他们的思维就会从最初的无意识思维, 逐渐随着无意识思维的延续, 开始了有意识的思维, 对图片的本身进行思考。他们的思考从哲学角度分析就是:这是谁?干什么?什么关系?说明什么?但此时学生并不知道自己是哲学的思考。他们的思维表现只初步明白这些图片是北大的, 每个单一的图片都表达了什么。而众多图片间的关系是什么?他们说明了什么?大多数学生还不能把这种有意识的思维非常明确地完成, 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了。这样就把学生的思维从无意识的迷茫状态引导到有意识的清晰状态、学生理清了这个关系。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给学生做了加法。借助图片思考了五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结束之时, 学生的两次有意识思维开始了:这与我们的文本内容有关系吗?于是为解决这个问题, 他们开始了明显的问题意识思维, 思维此时进入了明确的有意识的寻求答案的理性抽象思维阶段。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文本内容的学习是快乐的, 是原自他自己内心非常明确的目的要求的, 是无外力逼迫的, 在完成了大量的和文本有关的认知活动后, 回归文本本身, 把对文本自身的思维和刚才完成的认知活动思维对接, 形成思维的二次提升。这样文本的内容在学生的大脑中加深, 文本的写作知识在学生已经内化的知识体系中自动地重新排定。一节课, 文本的学习是在看似闲笔的探究中以水到渠成的方式, 以学生自己内心的渴求为动力的方式完成的。学生不再觉得一篇文本就是一个干枯的树叉, 反而觉得是一棵由众多干枯、粗细不一、形状不同的树叉组成的一株繁茂的透着骨感美的大树。这也让学生懂得了美存在于一切看似平凡单调的生活中。它的关键是我们自己要懂得枝叶繁茂是美, 百叶凋零也是美, 只要有一双懂得欣赏美的眼睛就总能感受到语文带给我们的万物自然的生存美。学生此时进行的学习是一种内在的愉悦的、主动的学习, 他们的思维也是顺畅的、纵深的不断地发展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这种语文思维的训练, 我们不难发现它所折射的一个道理就是:越是熟悉的离我们距离近的东西, 越不能引起我们的兴趣。语文文本从小学就伴随着我们直到目前的高中。这样语文文本本身对学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了, 虽然我们在它的外表不断变化各种形式, 但那点变化早在开学初的新鲜中消磨光了。所以我们要选择离他们日常生活远的、不十分熟悉的内容。这样思维本身喜欢对付新奇的不确定的内在本质就发生了作用, 学生的思维在新的情境中开始活跃起来。在整个思维的状态中我们能够把思维进行下来其实还借助了想象的翅膀。

如果没有想象的帮忙, 我们面对的只是一些图形、一些符号。他们是无生命的, 学生必须借助想象的翅膀, 把他们大脑中原来旧有的记忆跟眼前的图形符号连接起来, 重新选择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完成语文的想象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篇6

怎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发挥教师个性是创新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个性必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是一门充满艺术性的科学。由于艺术本身的鲜明个性, 艺术才是一株常青树。正因为如此, 语文教学才充满生机而极富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语文教学的个性也是语文教师的个人特色的表现, 也就是语文教师人格的外化。

我们认为, 教师的个性也可表现为对教材的大胆求索。例如, 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 我们可认真思索这样一个问题:莫泊桑想要批判的那种自私、冷漠、拜金、贪婪的社会陋习, 在我们今天这样的商品经济生活中, 是否有雷同情况呢?中国的“菲利普夫妇”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呢?也许这就是作者给予鞭挞的人类人性中共同的阴暗面。再如, 对《出师表》一文中关于“陟罚臧否”的理解, 我们认为解释为“提升 (奖励) 、惩罚、表扬、批评”比课文的注释更为具体明确。又如, 《口技》一文中, 我们可对“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奋袖出臂, 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中“出臂”后的标号问题进行质疑, 由于“出臂”的结果可能是去救火, 可能是逃跑, 因此, 用分号显得更能体现文意。可以这样说, 教师的这种创造性活动使学生获取了创新的示范影响, 是学生创新活动的序幕。

二.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是训练思维积极性的充要条件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 进入初中后的学生, 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需求。他们不希望人们把自己当作小孩子对待, 而要求给予重视, 尊重。课堂上, 教师要在学生回答问题时, 肯定其答案要点, 及时表扬。即使答错了, 也切忌冷漠、否定, 要适当鼓励。

例如, 教学《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组织”一词的意义时, 我们采用了排除法让学生理解其语境义。该词有四个义项:A.动植物体内起构造作用的细胞群;B.有目的、有系统、有秩序地结合;C.按照一定目的和系统组织起来的团体;D.纺织品、经纬线的结构。显然AD两个答案都与文意不符, 这两个答案相关基础科学内容。虽然较多学生不知道其相关哪方面的知识体系, 但在让学生辨析时, 只要学生的回答与之沾上边, 我都予以肯定, 赞扬其能勇于思考。在学过《爱莲说》后, 我要求学生创新思考, 各抒己见。很多学生都从正面立意赞美莲的“君子”形象, 但也有少量学生提出如果没有肥沃的淤泥滋养, 哪来莲的清幽之香。这种反其意而用之的思想方法, 教师应予以肯定的和鼓励。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发展

发散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发散性思维是以某事物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展开想象、联想的过程。这种训练方法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流畅、新颖。譬如, 在教学《小橘灯》时, 我布置了课后作业, 让学生思考:桔皮除了做“小桔灯”外还有哪些实际用途?学生大胆发挥, 灵活动脑, 产生了不少答案, 如灯笼、小船, 还有作中药、冰箱除臭等。在全班组织以《假如我是孙悟空》为题的创新作文竞赛时, 每一个学生都能认真思维, 驰骋想象, 内容丰富, 结局迥异。这些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改变了学生依赖范作, 模仿范作的陋习。

四.鼓励学生思维的敏感、深刻性, 有助于创新思维的飞跃发展

能敏感地洞察周围事物的本相, 说明思维能力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在这方面的训练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社会中很多情况给人以思索:为什么理发店前要渲染“顶上功夫”, 为什么足浴店的广告牌要写上“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为什么洗衣店前的广告画深情地描上“依依不舍”的内容。对这些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 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累积。

口算训练与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7

一、口算要求算得快, 有利于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思维敏捷性是指思维速度迅速、反应快。口算首先要求算得正确, 其次还要求迅速地回答要解决的问题。如7+6=13, 可以采用凑十法, 即把大数7加3再加3得13, 这是一般的思考过程。为了提高速度, 使学生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 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口算训练。如进行7+4、7+5、7+6、7+7、7+8、7+9的练习, 使学生掌握7+几的一般思考方法, 并利用4+7、5+7、6+7、8+7、9+7的练习加以巩固。再进行13-6、13-7等逆运算的练习,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各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达到7+6得13能够脱口而出的程度。这时学生计算7+6, 已从原来的低级凑十法思维向高级的思维发展, 缩减了思维的中间过程, 使思维的敏捷性得到提高。为了口算算得快, 学生要熟记一些特殊的数据, 如25×4=100, 125×8=1000。这样当学生计算25×48时, 就可以利用25×4=100, 然后采用简便的方法进行口算。因此, 口算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得到很好的训练。

二、口算要求有技巧, 允许找捷径, 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学生的思维出发点、思维方向和思维方法的多种多样。口算要求学生对形形色色的计算能够迅速求得计算结果, 这就要求学生迅速地选择最佳的简捷方法进行计算。如25×48可用下列方法计算: (1) 25×4×12; (2) 25×40+25×8; (3) 25×4×4×3; (4) (25×4) × (48÷4) 。学生选 (1) 、 (4) 两种方法就能迅速算得结果。这样学生在解题过程中, 不局限于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 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 从各个不同角度去思考,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选择最简捷的方法, 有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三、口算要求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 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考问题时, 能注意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从多方面去分析和研究问题。口算, 除了教师教给的一般的思考方法外, 还可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方面, 采用其他多种方法来计算。如7+6, 一般方法是7+3+3=13, 而有的学生会这样思考:6+6+l=13, 7+7-l=13。因为学生对两个同数相加的结果更感兴趣, 而且记忆牢固, 所以当口算7+6时, 不用凑十法, 采用上述方法同样算得正确而且迅速。这样让学生从各个角度选择最简便的方法计算, 有利于学生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四、口算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正确得出答数, 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性的培养

思维的逻辑性是一种较高的思维品质, 即要求学生按逻辑规律进行思维。学生一定要有合乎逻辑的思维, 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正确得出口算答案。如计算63÷9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因为七九六十三, 所以63÷9=7, 63÷7=9;42÷7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呢?因为六七四十二, 所以42÷7=6, 42÷6=7。做除法想乘法, 学生从事物间的联系, 推导出事物的关系, 进行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当然, 我们设计题目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并不是要学生掌握什么逻辑思维知识, 而只是潜意识地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 口算才能熟能生巧并准确无误

小学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就必须坚持抓口算训练。小学六年, 要根据各个年级的学生年龄心理特征来进行口算训练。对低年级学生设计的题目要尽可能地简捷、灵活, 重在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对高年级学生设计的题目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 但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除了在课堂中要经常进行口算训练外, 还应该在课外也进行适当的口算训练, 应该做到持之以恒, 常抓不懈。另外, 我们老师对学生进行口算训练要有计划性, 避免口算训练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只有这样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学生的口算才能熟能生巧并准确无误, 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广阔性和逻辑性。

小学数学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时间最长。在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 小学数学计算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 口算能力已经成为我们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不仅是学习的需要, 也是生活的需要。我们数学老师若能在计算教学中加强口算训练, 使学生对口算题目脱口而出, 并做到迅速准确, 相信一定能够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为以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腹腔镜胆结石切除术下一篇:水文和工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