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研究》

2024-07-04

《唐诗宋词研究》(精选十篇)

《唐诗宋词研究》 篇1

一、课程要求

只有深入领会《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课程要求, 才能有的放矢, 更好地展开教学与学习。

1. 定位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教科书《唐诗宋词选读》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审查通过, 其编写意图是:精选唐宋不同时期重要诗词流派和诗人、词人的代表作品, 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 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学习从创意和构思、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唐诗宋词作品进行赏析, 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在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鉴赏中努力开拓创新阅读鉴赏的空间。《唐诗宋词选读》既不同于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 也区别于大学阶段的《唐诗宋词》选修教学。其定位首先是“选读”, 即通过阅读诗词佳作进行语言、情感和思维的积累;其次是“欣赏”, 即对作品内容的精深与形式的完美之处能“看好处”、“说门道”;再其次, 如有可能, 则可向“鉴别”方向延展, 能对诗词作品评优劣、判高下。

2. 文本特点

首先表现为经纬交错, 逐层推进。从初盛唐到中晚唐, 从北宋到南宋, 以时间为“经”。由意象意境到格律节奏, 从联想到诗眼词眼, 以鉴赏为“纬”。其次, 《唐诗宋词选读》具有歌咏吟诵、多元解读的鉴赏特点。最后, 《唐诗宋词选读》也给了老师授课更大的个性空间和创新的机会。

3. 教学指导思想

(1) 坚持语文课程的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有先进的理念都必须依赖于学生的语言实践, 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就无法进入到鉴赏的层面。一些“规矩”是需要学生接受的, 如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等, 但更为重要的是, 让学生学会使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不仅要给学生以知识, 更重要的是开启学生学习诗歌的心灵、能够体会到诗歌独特的魅力、体会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追求。

(2) 坚持选修课程的特点———基础性与个性化的统一。虽然必修与选修都强调学生的阅读鉴赏过程, 考查重在这一过程中的应用、审美能力等, 但不同的是, 必修更强调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选修则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评价上必修比较统一, 阅读理解鉴赏、作文等都是常见模式;选修应该加入专题研究, 要有个人小论文等研究成果, 写作表达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依据

在领会课程要求的基础上, 分析该课程的实施依据, 可以让教师和学生体会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也可避免落入教学误区。

1.“言文合一”

《唐诗宋词选修》课程面临两个误区:唐诗宋词容易误入诗词赏析的训练课;而选修课型则容易让教师泛泛而谈, 误入天马行空的感性空间。只有将两者结合, 才能完全展现出《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工具与人文相融的魅力。

首先要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内涵。我国的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它的工具性具有特殊的内涵。一是在掌握工具性过程中要体现人文性。即掌握母语这一过程中要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陶冶。二是母语教育环境的特殊性。母语学习时间不限, 空间不限, 时时处处都可以学习。三是教学方法的特殊性。不是以学语文知识为主, 而是以语文实践为主, 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内涵应包括三个层面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 即强调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与自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 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第三是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 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

其次要正确理解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辨证关系。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两者是相成相辅的:工具性孕育着人文性, 人文性促进着工具性。在实施语文课程时,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和理解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两大辩证关系。

再次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以“文化和情感”作为切入点, 使学生的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在文化的氛围中、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在师生和谐平等的情感交流中交替进行, 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个性, 最终使其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

2. 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结合

首先, 从文学接受看诗词选修教学的取向。在教学中, 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主体, 教师中心应让位于学生中心, 教师必须改变“教师讲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为主”和“启发———创新”的教学模式。坚持文学接受中的“以意逆志”原则, 让学生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人品、理解作品, 从而把作品中的不确定性和空白结构联系起来, 并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起来, 从而得到自己对作品意义的阐释结果。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各种不同理解, 只要是立足于作品本身, 又不牵强附会, 能自圆其说, 都应该支持其成立, 肯定其“合法性”。这样, 不仅使学生从这种支持与肯定中获得成功的愉快, 更使他的独立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他们的虽不深刻却是自己的认识, 要比虽深刻但却是别人的认识更有价值”。

其次, 落实诗词选修教学, 在于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结合。人本主义教学理念铺设诗词选修教学的人文背景,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落实诗词选修实际教学。

三、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 较全面了解该课程的教学现状, 是避免错误、更好开展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步骤。

选修课打破了原来的固定班级授课模式, 实行流动班级授课制 (有的叫“走班制”、“走课制”) 。从现有情况来看, 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指导学生选课以及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调整。

由于很多学生对其他班级或年级的老师不是很了解, 只熟悉给自己上必修课的教师, 选课时往往选择原来老师开设的模块。学校应该在开设选修课前提供机会让教师和学生多交流, 便于学生了解教师。

学校由于客观条件限制, 缺乏实施新课程能力, 很难达到既定的课程标准。较为突出的是经费不足, 理科实验设备和信息技术设备与新课程要求有差距, 教学资料不足。

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因此小班化教学是比较理想的教学组织形式, 只有这样教师才有足够的精力充分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但中国现在的国情总的来说还没有条件都进行了小班化教学。所以, 新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因为学生的人数众多、教师的精力有限而大打折扣。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 教师的权威、职能、角色等都发生变化, 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 承受着更大的时间、经济、精神上的压力。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在高中的第一学年开设选修课, 即采取了上完必修课再开设选修课的做法。只有极少数学校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开设了选修课, 还有的学校开设一个必修模块之后就开设选修模块。选修课的开设时间, 应该根据地区和学校师资、教室等具体情况而定, 不一定采取整齐划一的上完必修上选修的模式。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以下两个因素:第一, 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的衔接问题。第二, 要考虑所在地区教研活动的安排问题。

目前实验区一些学校选修课程的评价方案中, 选修模块的学分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一是书面的试题测试 (占60-80%) , 一是形成性评价 (占20—40%) 。各学校都开始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但是, 在形成性评价方面, 存在的很多问题也值得思考。第一, 关于形成性评价折合成分数的问题。第二, 关于形成性评价的烦琐化问题。第三, 高中语文形成性评价应该关注关键要素, 使评价目的、内容、途径和手段一致, 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事实进行评价。第四, 形成性评价力求简洁、便于操作, 以发挥其引导、反馈作用。

此外还面临着将选修课开设成必修课的尴尬。有些实验区的高考方案是根据高中语文五个选修系列设计一定数量的试题, 要求学生选做其中的几道题 (如一个系列出3道题, 一共15道题, 选择其中的5道题回答) 。由于要求选做的题目数量一般不超过两个系列所覆盖的试题数, 一些地区和学校可能就只开设两个, 最多不超过三个系列的选修课。这样的做法当然便于管理和教研, 学校也不必担心教学场地和师资方面的问题, 学生也不用选择, 教师不变、班级也不变, 只要承担不同模块教学的教师轮流来上课。不难发现, 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暴露出了实验区高考方案的弊端和漏洞。未来的高考试卷不应该简单设计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而应该将必修和选修打通, 充分体现出选修课程的基础价值。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淡化了知识、技能的存在, 提高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 出现了结果的不确定性。在基础教育阶段, 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学段都在热情洋溢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如“研究性学习”。可是至今没有一项研究能够证实这此活动目标的实现程度, 普遍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教学及其质量不免让人担忧。此外评价进展迟缓、过于形式主义也是课程开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四、教师主体意识

选修课不同于必修课, 在课程内容及形式等方面都给予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教师如何利用这个特点扬长避短更好地传授知识呢?这就需要有目的的增强其主体意识。

1. 教学准备意识

(1) 教师备课要备学生。备学生的前提就是以人为本、充分地了解学生, 在此基础上更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2) 备教学内容。这仅仅是准备教材内容, 或只是教参到教案的简单的“块移动”。要求教师对教材重新进行结构的组织、脉络的把握以及内在规律的揭示;要求教师对各种教学因素科学地选择取舍、巧妙地调整组合, 有轻有重、有主有次地进行程序设计;要求教师从参阅配套教参和优秀教案中受到启发, 帮助挖掘教材、拓宽教材、打开思路。

(3) 备自己。一是注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使自身在文化素养、科学知识、人格魅力上有足够的品位、能力和感召力。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才能扬长避短, 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三是教师备课不能千篇一律, 一成不变, 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四是根据能力大小和自己在某一个教学阶段的侧重点形成自己的特色。

(4) 备方法。尤其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及学习策略的指导。教师研究教学方法, 必须紧紧依据每次课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确定课的类型和结构, 保证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内容的调控意识

教学内容的处理在难度上和深度上要适宜。

五、教学多元化策略

新的课程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策略来抓住学生的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成果。

1. 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基础积累与朗诵欣赏是不可缺少的扎实的基本功。此外还有多样的教学模式, 如整合性教学、个性化教学、趋向自读式教学。整合性教学注意对相同类别的作品、相同诗歌体式的作品、诗歌鉴赏方法等进行整合, 一般采用演绎法、归纳法, 并列式、主次式等方法。个性化教学要引导学生涵泳、讽诵, 诱导学生想象、联想, 指导学生评点、批注, 倡导学生个性言说。趋向自读式教学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前提下, 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教科书中打*的篇目, 放手让学生自读选修读本《古代诗歌选读》, 从精读和略读的关系角度切入, 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 从深教和浅教的关系角度切入, 锻炼学生的自读能力。

2. 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在语文工具性方面评价的基础上, 坚持教师本人的评价的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化的统一。过程性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适当调控教学进程。它的形式有随堂课调研抽查, 活动化、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与评比等。阶段性评价主要是检查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也可考核教师教学的阶段性效果。它的形式有考试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校评价等。

3. 横向与纵向的课程衔接

(1) 唐诗宋词选修教学与写作教学的结合。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唐诗宋词选修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引导学生走进理解、鉴赏、探究的世界里, 另一方面, 也要指导学生如何创作, 如何写出专题性、鉴赏性、研究性的小论文。

(2) 自主开发和选用教材交叉使用。一方面, 积极引导教师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另一方面, 应该鼓励语文教师充分借鉴、吸收这些教材的优点, 特别是专业知识力一面的优点, 以提升自身素质和自主开发教材的质量。

(3) 信息技术教育与诗词选修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中学古诗文教学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工具层面上, 应深入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 以形成教学模式, 应结合教学理论和实践, 以推进语文教学的彻底变革。

另外, 《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的开设仍然会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种资源的配置, 课程资源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 教师兴趣特长与学生发展需要的矛盾, 以及如何与现代接轨, 等等。

摘要:《唐诗宋词选读》课程给了教师更大的个性空间与创新机会, 但是就目前的教育体制而言, 它真正落实存在诸多困难, 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只有明确其课程要求及实施依据, 在充分了解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才能实现《唐诗宋词选读》课程开设的价值。

关键词:课程要求,教学现状,实施依据,教师主体意识,教学多元化策略

参考文献

苏教版 唐诗宋词 全部古诗宋词 篇2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从军行 杨 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滕王阁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鸿雁不堪愁里听,关城树色催寒近,莫见长安行乐处,昨夜微霜初渡河。云山况是客中过。御苑砧声向晚多。空令岁月易蹉跎。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燕歌行 高 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 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 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将进酒》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 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寄李儋元锡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奏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 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天上谣 李 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佩缨。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无

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雏竟未休。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薇。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送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长安晚秋-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韦庄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清漏永,小楼吹彻玉笙寒。簌簌泪珠多少恨,倚阑干。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清平乐(别来春半)李 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踏莎行(候馆梅残)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幕遮

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後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定**(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苏 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踏莎行【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青玉案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苏幕遮(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鬲溪梅令

丙辰冬,自无锡归,作此寓意。

好花不与殢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辛弃疾 【宋】

沉醉于唐诗宋词 篇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面对茫茫的宇宙,感慨万端却无法把内心的想法一吐为快时,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当你漫步江边,看春水盈盈,花木欣荣,怎么道出眼前的心声?朝起晨岚、晚来凉风等自然变化;春代秋序、沧海桑田等岁月更迭,无一不映射在你的心中,唐诗与宋词恰在这时给了我们许多的慰藉。

唐诗宋词给人以思考,给人以高远的志向。其力量在于情,在于真,在于让后人见识到那个时代的人物、风情与面目,千载而下,后人总是在神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这是一个只可仰望的高度,源于一种敬佩,一种无法超越的力量在延续着这种魅力。

根据上述材料,自選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唐诗宋词是一坛酒,引天上来的黄河水,吸日月江河之精华,采楚国的香花美草,借飘摇山河的荒芜。

在这里,老杜春夜咏哦,贾岛半夜叩门,易安一声长叹。

在这里,志南杖过桥东,志和泛舟垂钓,诚斋夏日赏荷。

在这里,放翁夜阑卧听,东坡赤壁怀古,太白对月吟唱。

……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浓浓春意。沉醉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外发现——高高的院墙中,生机盎然,诗人为一枝探出墙外的红杏所感染;沉醉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人生感悟——牛毛般的细雨落在大地上,好雨无言,草木全知:春,你就像一位清柔婉约的女子。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艳艳荷塘。沉醉于“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绿色意象——一池荷叶映绿了半边天空,而小荷之尖尖角上,蜻蜓独立;沉醉于“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的高洁人格——一枝荷花异常纯洁,虽美丽却不妖艳。唐诗宋词中的荷,你是百花仙子啊。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瑟瑟秋风。沉醉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秋江客船——诗人路过苏州,对江心渔火,叹乡愁不眠;沉醉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淡然独处——看漫山遍野的枫叶,陶醉其中,人生况味如漫山遍野的枫叶,火热而宁静。

读唐诗宋词,让我沉醉于皑皑白雪。沉醉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热烈奔放——冬天的夜晚,就像刮了一阵春风,晶莹的雪花飘到树上,就像朵朵梨花绽放;沉醉于“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孤芳自赏——冬天,所有的花都枯萎了,只有梅花在寒风中顶着压力傲然怒放。

漫漫人生路,与唐诗宋词同行,我的生活便会绚丽多彩。唐诗宋词,是我生命的花雨,理想的清露。

拥有唐诗宋词,我的眼泪也会绽放花朵;拥有唐诗宋词,我的人生不会孤独。

热爱唐诗宋词吧!

【另辟蹊径】

本文用排比的结构展开,很有气势;唐诗宋词的列举,特显文采。

其实,文章还可以这样写:在“在这里……”之后,用一个“我”学习唐诗宋词的故事展开,把题目中的“我”落到实处,让文章有一个可以理解的场景,更能体现唐诗宋词的魅力。从材料中,我们还可以发掘出“唐诗宋词的激励作用”“唐诗宋词折射的时代精神”“唐诗宋词的高度”等立意角度。 (枣阳白水高中杜春香老师荐评)

《唐诗宋词研究》 篇4

一、《唐诗宋词选读》开设的目的和现状

笔者分为以下三点进行阐述:

1.《唐诗宋词选读》的编写与开设目的。

编写: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根据新课标精神和中学审美教育的需要, 结合篇幅、时代、作者等诸多因素, 精选了31首唐诗、32首宋词 (其中39首精读, 24首自读) , 大体以诗歌史发展阶段为线索, 突出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诗词大家, 分为“风神初震”的初唐诗、声律风骨兼备的盛唐诗、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创新求变的中唐诗、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等12个专题编写。开设目的:通过《唐诗宋词选读》的学习, 希望能够使高中学生在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和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与发展。

2.《唐诗宋词选读》的设置情况。

包括以下三点:一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面临以下时间问题:设定的选修课时相对学习内容显得有限、相对集中的教学时间使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障、选修课学习受到高考专项训练的挤压。二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的教师问题:单就《唐诗宋词选读》一门选修课而言, 所涉及的知识面就很广, 新内容也很多, 而真正能胜任选修课教学的教师相对来说比较少。不同层次学校, 师资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良莠不齐, 多寡不均, 当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喜好跟选修课的开设发生冲突时, 如果不能采取适当的调控措施, 选修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三是《唐诗宋词选读》开设存在以下学生问题:选修课程分班难、选修课程开课难、选修班级管理难。如《唐诗宋词选读》就是不少学校在高二下学期的教学内容, 整年级地进行统一备课与教学。于是, 选修课带来的种种烦恼烟消云散了, 选修课在学生的心目中与必修毫无区别了, 而选修课开设所期望达到的目的也与我们渐行渐远。

3.《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现状。

根据选修课的主体性、基础性、自主性、实际性和研究性原则, 选修课在各地各校轰轰烈烈地开设了起来。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 选修课所期望达到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与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目的是否能毫无疑问的达成呢。在《唐诗宋词选读》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就看到了困惑的存在。 (1) 教师选修教学中的困惑:选修课成了专题讲座课或活动课、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的无限复制, 如《唐诗宋词选读》成了高考诗歌鉴赏题训练的先行与铺垫, 课堂上以练代教。这种以应试为目的、费时费力的教学方式必然带来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 教师为了赶进度、省时间, 学生的一切自主、合作、探究, 都由教师“包办代替”。 (2) 学生选修学习中的困惑:首先是学生对选修课的盲目性, 一方面, 兴趣爱好极为广泛的学生面对众多科目无所适从, 不会选。另一方面, 选修课所占比例小, 门类少, 可供选择的余地有限, 又使学生无法选。其次是学生对选修课的态度, 多数学生认为选修课没有必修课那么重要, 只是为学分而选课, 缺少积极性, 而趋向放任消闲。最后是学生对选修课的审美疲劳, 由于教学计划的紧凑, 教学时数的限制, 教学目标的约束, 教学方式的单一, 《唐诗宋词选读》天天学, 天天读, 天天背, 每天重复“同样的故事”, 学生不再有新奇感, 天天呈现“精美的大餐”, 学生难免消化不良。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学生普遍产生审美疲劳。

二、《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策略研究

笔者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阐述:

1. 重视诗词诵读, 让学生真正读出声。

诗歌诵读能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唤醒学生的生活情感、帮助学生品味语言之美、培养学生诗词审美情趣。因此《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诵读策略要注意由以往的教师讲读中心, 逐步往指导学生自读上过渡。《唐诗宋词选读》诵读教学对教师的素养要求: (1) 转变观念, 以诵读为中心: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 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 在鉴赏诗歌之前, 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让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和用韵, 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 读出轻重缓急的语调, 读出作者的情绪变化。学生通过诵读, 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 用自己的声音去复活诗词的声音、作者的声音。这样在复活过程中, 学生就迈进了作者心灵的门槛, 了解了其中真正的情味。 (2) 提高素养, 为范读打基础:首先, 教师要力求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 教师要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经验。只有当教师自身在具备了较高诗词素养的前提下, 再加以突出的个人能力、独特的个人魅力、丰富的教学技巧, 才有可能避免隔靴搔痒, 一味照搬教辅资料, 才能充分理解诗歌的内涵, 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教学课堂上充满感情地为学生营造一个诗词的王国。 (3) 加强指导, 融情感于诵读。教师首先, 应当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其次, 应当创设情景, 指导学生移情地诵读;再次, 应当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4) 愿作听众, 倾听学生诵读。教师应带着一双耳朵进课堂, 多听听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带上一双眼睛上讲台, 敏锐观察学生对诗歌的不同反应;带着一个开放的大脑进教室, 尊重学生的开拓创新的想法。

《唐诗宋词选读》诵读教学的策略实施: (1) “疯狂”放声读, 即不要管诗的内容、情感是什么, 一概放声读出来, 声音越大越好, 越“疯狂”越好。 (2) 联想会意读, 即遵循着读诗———思景———入情三个阶段, 在做好全文观照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赏析。 (3) 配乐表演读, 即学生在“会意读”的基础上, 自行寻找适合该诗词意境的音乐伴奏, 运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将作品表演出来, 学生兴味大增。如柳永《八声甘州》的凄切、苏轼《定风波》的洒脱, 晏几道《临江仙》深情都在他们的揣摩、会意中一一得到很好的展现。此外还有传花接龙读、制造悬念读、博采扩展读等策略, 使学生在诵读中渐渐体会到了什么是“诗无达诂”, 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并满怀激情地用实践去证明着。

2. 创设诗词情境, 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合理的运用多媒体, 把诗词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能使学生身临其境, 感同身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唤起其情感的共鸣, 从而提升学生的素质, 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 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被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认清了问题与现状, 《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策略的实施可分为两点:《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应端正观念。 (1) 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以辅代主, 要始终坚持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2) 要立足学科需要, 服务课堂教学。 (3) 应用课件时, 必须要掌握使用课件的技能, 摆正它在教学中的位置, 恰当的应用于课堂。《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多媒体运用的策略实施: (1) 音像资料应结合语言品味; (2) 在“亚沸点处”创设情境; (3) 素材运用应紧扣教学目标。以第三点而言, 针对《唐诗宋词选读》教学, 可搜集到的音像资料相当多, 尤其是电视散文《唐风宋韵》、《唐之韵》、《诗歌唐朝》、《唐宋风骨吟》等, 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极丰富的后备资源。但如果不加选择, 学生成了观众, 教师变身为放映员, 选修课就会被上成了视频欣赏课。教师应当在课前细加甄选, 围绕着课堂教学目标, 引入有价值的多媒体资料, 甚至可以依据资料发起课堂研讨, 辨一辨是教材说得对, 还是资料有道理, 才真正吻合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标。

3. 正视诗词难度, 适当鼓励改写与创作。

写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它由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审美情感、志趣及语言表达、技巧运用等素质构成。诗歌在形成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引领学生关注诗词细节, 帮助学生唤醒真实情感, 辅助学生延展联想想象。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诗歌特点和篇章联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设计多样的活动形式, 因此《唐诗宋词选读》教学中写作策略的实施可分为三点: (1) 依据诗词进行改写, 有扩展补充式、巧拟标题式、改换文体式、集句成章式等方式。如集聚成章, 即选取前代一人或数人之诗句, 按照选取者的构思意图组合在一起, 成为一首新作之诗。 (2)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 可以采取仿写入手提兴趣、妙用诗词入对联、细致大胆作诗词等形式, 如“仿写入手提兴趣”,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提供古代诗词作者改写的实例, 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为咏梅绝唱, 其实这一联是化用五代时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 桂香浮动月黄昏”两句, 虽只两字变化, 但境界蕴藉空灵, 远胜原诗。再比如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借鉴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 黄叶地。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以及苏东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 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熔铸而成。学生的创作情绪被极大的调动了起来, 在平时学习与阅读诗词时更加留心了。 (3) 借助诗词提升写作。《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 写作练习既可以是深入品味诗词, 开拓学生视野, 帮助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的途径, 也可以借此机会提升学生的作文构思与写作能力, 有注重角度巧选择、翻用旧题出新意、积累素材精提炼、善用修辞展文采、锤炼语言不罗嗦等方法。如“翻用旧题出新意”, 古诗词中就有不少这样的旧题翻新的例子。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三) 》中的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写昭君生长的地理环境, 以地灵烘托昭君的人秀, 正是钟灵毓秀, 窈窕红颜,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以奏出胡音的琵琶写出其千古遗恨, 委婉蕴藉。白居易的《王昭君》则虚拟了昭君与汉朝使者相见的故事, 着重描写了昭君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 表现了她对故国的深切怀念以及渴望回归的心情。这两首诗都对和亲持不赞成态度。而王安石在《明妃曲》中写道:“家人万里传消息, 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 咫尺长门闭阿娇, 人生失意无南北。”诗人借家人口吻, 奉劝昭君安心异域, 不要思忆故国和亲人, 人生失意到处都一样。欧阳修则在《和明妃曲》中提出“耳目所及尚如此, 万里安能制夷狄?”从批评皇帝的角度入手, 比王安石更进一步, 针砭时弊, 直指问题的根源。

总之, 诵读古诗词, 认真总结古诗词的写作运用规律, 归纳古诗词的写作方法, 积累古典诗词的语言, 学习古诗文的写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导学生的作文。经常浸润在华章隽语中, 既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 又可以吸收和积累精美的语言材料。久而久之, 谈吐作文, 自然文采斐然。

三、关于《唐诗宋词选读》的思考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在广大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步步迈向深入,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诵读、多媒体及写作等教学途径外, 更多的教师在更深广的领域不断地尝试,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教师遵照着新课标的要求, “努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之时, 也有一些教师为之困惑或仅凭教师一己之力无法改变的现状摆在我们面前。

1.《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评价制度。

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语文选修课评价制度应引起教育界专家及同仁的注意:完善《唐诗宋词选读》对学生的评价制度: (1) 加强对语言文化积累的考核评价; (2) 评价有利于学生开放中张扬个性。如第二点, 传统的对诗歌的考查方法无非是通过让学生分析诗歌意思、探究作者写作意图、品味语言等方式进行, 我们是否可以让学生大胆阐发自己不同于参考答案的观点, 鼓励其言之有据、言之成理。采取表现性评价的方式, 通过学生诵读诗歌、写作等形式, 记录学生的努力、进步与成果。完善《唐诗宋词选读》对教师的评价制度: (1) 课堂教学评价应灵活; (2) 重视教师的教学个性及发展。如第一点, 在《唐诗宋词选读》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当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是否促成了学生一些重要行为的出现, 应当把教师教学的清晰性、多样化、适当的任务定位、学习过程中的激励、提问的艺术、对学生的热情等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标, 更为灵活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2. 对《唐诗宋词选读》教学的反思。

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行, 使得高中学生的阅读面在扩大, 对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也在相应地增加。但与此同时, 语文教师也应清醒认识到一些客观情形。首先, 《唐诗宋词选读》等高中语文选修课在课堂教学中所能起到的作用并非是万能的, 语文教学尤其是选修课教学不必承担也无法承担所有“素质培养”的重任。其次, 《唐诗宋词选读》等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大学语文课及大学汉语言文学课是有区别的。它更多承担的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和积累的任务, 是以语言文字为基础, 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最后, 高考仍然是广大高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调和选修课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是我们必须不断探索的方向。

唐诗宋词 篇5

1.列举本学期所学通识教育讲座的5个专题的题目 ①:《百家讲坛》苏轼之初出茅庐 ②:《百家讲坛》苏轼之天伦之乐 ③:《百家讲坛》苏轼之手足之情 ④:《百家讲坛》苏轼之东山再起 ⑤:《百家讲坛》之陆游是否变节之谜

2.叙述某个专题的具体内容,并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答:

具体内容:

《百家讲坛》 苏轼之手足之情 唐宋八大家中有苏轼父子苏洵、苏轼和苏辙,民间更有诸多传言苏轼还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妹妹苏小妹,关于苏小妹巧妙填词等的趣闻。这节课从历史事实上证明的苏小妹只是民间杜撰出来的一种美好的假想,而真正值得一提的是苏轼的亲生兄弟苏辙,苏轼的弟弟苏辙比苏轼小3岁,兄弟间的情谊非常深,千古名篇《水调歌头·中秋》就是苏轼想念弟弟不得相见而写下的。至于《醒世恒言》中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物,因为后人太喜欢苏轼了,想象他应该有个和他一样有才学的妹妹。至于他和苏轼学生秦观的爱情也就无从谈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千古有名的表达手足情深的词。心得体会: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两宋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艺全才,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都有极高成就。无论是诗词还是散文,都表现出题材广泛,思想深刻,境界高远笔力遒劲的特点,在当时及对后世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百家讲坛》苏轼之手足情深的观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代大文豪的深深手足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千里共婵娟。”最是千古名句,用来寄托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它的序中写到: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从熙宁四年(1071),到写本篇止,外任整整五年,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来密州任职,然而,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

远,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未不得相见,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词人不能不想到,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并备受冷遇的,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表现出世与入世,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才是本篇的主旨所在。

“苏门三学士”中的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在27岁那年才开始发奋读书做学问,为苏轼、苏辙兄弟做表率。“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苏洵刻苦学习的动人事迹,被写进《三字经》,激励后世。

苏轼、苏辙就是在苏洵言传身教之下,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成就“苏门三学士”的不二法宝。苏轼十分疼爱弟弟,有一块糖他总是塞到弟弟嘴里,有两块他也不肯吃,全留给弟弟。看着弟弟开心,苏东坡笑在脸上甜在心里。

学习是枯燥的,当它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时候,学习也是快乐的。多年父子成朋友,一起读书志同道合心心相印,清风明月之际,父子三人对月抒怀不亦乐乎,一边享受天伦之乐,一边巩固学习成果。

北宋嘉年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翩翩美少年从老家四川挺进中原开封,哥俩在那年科举中一鸣惊人。北宋文坛大家欧阳修十分推崇苏轼,宰相韩琦则喜欢苏洵的老道,力荐苏洵出山,苏洵推说多病。苏轼天资绝伦,是一轮冉冉升起的明月。苏辙知道月亮只有一个,尽管自己也可以发光,但只能是一颗星星。苏辙淡泊名利,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照顾多病的父亲,膝下承欢尽孝,为苏轼免除后顾之忧。

苏轼是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的词开豪放先河,大手笔大写意,一泻千里。他是北宋顶尖级的书法家之一,他的墨竹遒劲挺拔,呼之欲出。他为人正直,敢说敢为。为官清正廉洁,杭州西湖的苏堤是他被贬后修建的“民心工程”。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挨刀的情形有两种,一种是作恶多端,一种是作秀到了顶峰。无以匹敌的艺术成就,文人自身的狂狷和不肯苟同,让一些人无法遏制心中的羡慕、嫉妒化作有形无形的力量,把他像线偶一样提捏着。起落之间,让他受尽坎坷磨难。但苏轼依然从容淡定,竹杖芒鞋,笑对风雨人生。

对于苏轼来说,最大的打击是“乌台诗案”,他被关进开封监狱。一直沉默的苏辙站了出来,上书皇帝要求自己效法缇萦,替哥哥坐牢。奔走呼号未果,他烹制鲜美的鱼到狱中送饭。耳目繁杂,不通音讯,苏轼不知道这顿饭是苏辙送的,见到鱼大惊,继而万念俱灰。因为他和妻子约定,如果事态平静就一直送些简单的蔬菜和米饭果腹,如果事态恶化,就送鱼告知。

苏轼以为自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他写了一首诗《狱中示子由》:“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人间未了因。”绝望之际,能够托付的只有苏辙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上人间,悲欢离合,我们共有一轮月亮。

苏轼苏辙兄弟的手足情深由此体现的淋漓尽致,也堪称后世我们所推崇的一种经典。即

唐诗宋词 蕴含健康秘诀 篇6

在我国历史上,一些善于养生的文人墨客,常把养生之道寓于诗句之中。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适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特选些与大家分享。

“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这是半山翁王安石的诗句,意寓睡眠对于长寿比任何仙方都重要。现代医学认为,睡眠既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储备能量的主要形式,又是调节各种生理功能、稳定神经系统的重要环节,从而有利于人体健康,延缓衰老。

“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这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诗句,它阐明了睡前足浴利于养生的道理。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是从脚开始的,经常足浴,不但能刺激神经末梢,调节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有益于延缓大脑衰老,而且促进体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从而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益寿延年。

“世人个个说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这是陆游的食粥诗。陆游深明养生之道,他对粥的称赞是出于养生的经验,而非文字的夸张。粥容易消化吸收,不伤肠胃,长期食粥可祛病延年,强身健体。如玉米粥补脾益胃,山药粥补肾精固肠胃,羊肉粥温补脾胃,银耳粥滋补强身。因此,粥对于老年人、产妇、患者都是非常适宜的食品(编者注:粥虽好,但糖尿病患者应慎吃,因为粥消化吸收快,血糖容易升高)。

剪报既动手又动脑,使我在晚年老有所学,同时也增加了生活情趣。在剪报的过程中,学习借鉴到了古人关于睡眠、足浴、食粥等等养生良方,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

唐诗宋词鉴赏策略谈 篇7

一、知人论世策略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知人”就是要联系诗人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创作风格等来欣赏诗人的作品, “论世”就是要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优秀的诗作无不是现实的高度的艺术概括, 不了解背景, 就难以切实准确把握诗词的内容。因此, 在讲解古典诗歌作品的时候, 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和事件, 而且应该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什么思想感情推动下创作作品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才能使学生走进诗人所生活的时代, 和诗人同呼吸, 共命运, 设身处地地体验到诗人的情感, 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李商隐的《安定城楼》时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李商隐十六岁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 并受东都 (洛阳) 留守令狐楚赏识, 又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 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 后娶其女为妻, 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 (僧孺) 李 (德裕) 党争激烈, 令狐楚属牛党, 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 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 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其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 困顿凄凉。学生了解到李商隐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就能很准确地把握“贾生年少虚垂泪, 王粲春来更远游”中寄托的诗人遭受压抑、人生不得志的情怀。

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即使是从前的人, 那诗文完全超出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 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于人世间的, 也是没有的。既然是超出于世, 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诗文也是人事, 既有诗, 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王维的《山居秋暝》可以作为佐证, 作者在诗中流露的是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 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诗人通过对美好自然的描绘, 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腐败政治的不满。这也就是他为什么要把这山野风光而且又是雨后秋凉写得这样明丽动人, 并且为什么认为“王孙自可留”的原因。

二、比较鉴赏策略

叶嘉莹指出:“只看一首诗怎么知道他的好坏?你一定要比较, 而且一定要找到相近的、作用差不多的或作风截然不同的诗人来对比, 只有经常做这样的比较, 才能够养成我们欣赏判断的能力。”艾略特也曾指出:“任何诗人、任何艺术家, 都不能单独地有他自己的完全意义。”“我们不能单独地评量, 必须把他置于已故的人中间, 加以对照、比较。”对于作品, 他认为:“只有与系统发生关系时, 个别的文学艺术作品、个别的艺术家的作品才有其意义。”不论是作家还是作品, 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充分显示其特征和差异, 才能有所发现并且作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只要有可比性, 并能导致有意义的结论, 同时代的作家或本人的其他作品都可进行比较, 对此教师有选择的充分自由。

对同时代的作家我们可以使用共时比较法分析不同点, 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他们作品的深刻内涵。中国古代诗坛双星———李白和杜甫, 尽管生活遭际有许多相似之处, 诗歌活动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但是他们在诗歌中塑造的“我”的形象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李白的“我”狂放不羁、飘然不群, 以风浪逸其情, 乾坤纵其志, 指点江山, 笑傲王侯, 扬言要用“虹霓为丝, 明月为钩”, “天下无义气丈夫为饵”, “临沧海, 钩巨鳌”, 为社会和苍生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杜甫的“我”脚踏实地, 忧思萦怀, 以泪眼凝视多灾多难的社会与人生, 在丛丛榛莽中, 在如磐夜气下, 寻寻觅觅, 辗转漂泊, 力图为国为民做一点有益的事情。认识到这一点, 学生对这两个大诗人的作品分析就能比较到位。

有些诗人、词人或因国运衰落或因个人生活变化等而出现了作品风格变化, 对此我们需要用历时比较法进行分析。比如李清照在《醉花阴》中说:“东篱把酒黄昏后。”那时远方有一个可以让她想念的人, 可是后来的《声声慢》中就只能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是在寒冷中喝一杯酒来减少寒冷的感觉, 但是三杯两盏的淡酒, 怎么能够抵挡傍晚时候那么寒冷的风。此时她已经渡江南下, 丈夫赵明诚也去世了, 温馨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再来看苏轼, 曾有人评价他的词说:“眉山公词短于情。”实际上苏轼不仅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 而且是婉约中的圣手。《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三、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策略

课堂上总有一些无法预见的情况, 经常与课前预设的不一致甚至相矛盾, 有经验的教师把这些看成是动态生成性资源, 他们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 而是耐心倾听、了解、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 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纳入临场设计, 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 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 重视对作品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 注意作品的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再者, 诗歌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凝炼性, 越是成功的诗歌作品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就越大。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 有的学生认为展现了作者的悲壮情感, 有的认为展现了自然的伟大, 有的认为展示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等等。对于这些不在自己教案范围内的理解, 教师要能兼容并包, 同中有异, 并给出确切的评价, 从而构建和谐课堂。

但是, 并不是所有的生成资源都要加以欣赏, 教师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标准。我们要知道对文本的理解不能随意化、自由化。文本的客观内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语文教师应把这些资源积淀在自己的大脑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 并相机点拨, 学生可以走得歪歪扭扭, 但不能走出主干线。我们的课堂不是越热闹越好, 学生的观点也不是越离奇越好, 而是应该杂而不乱, 应该在一定的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标准下进行, 也应该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四、课型多样化策略

唐诗宋词是一座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 教师通过讲授, 能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羁精神, 感受到仁者光辉, 倾听到豪迈高歌, 聆听到浅斟低唱……与《唐诗宋词选读》相比, 高中必修阶段的古典诗词数量少, 难度略小, 教学要求低, 系统性也较弱, 且其人文内涵都只指向每个专题的人文主题, 这些篇目分散在各个教学时段讲授。对于选修课本上的63篇唐诗宋词, 如果我们仅依赖于“讲授”这一单一的课型, 是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的, 同时学生的兴趣也难以提起来。选修课本是按照时间顺序编排的,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使用另外的标准编排讲授, 比如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与王勃的《滕王阁》、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杜甫的《登高》等有关“登高”题材的诗词放在一起讲授。这样就能避免费时低效, 整天忙于赶进度的烦恼。

朗读课, 教师可以规定篇目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 考查学生借助声音、表情、动作传达诗歌精髓的能力。中国的古典诗词很讲究韵律节奏, 极具音乐的美感, 这种美感是诗人感情的自然流露。“不读不能得其要旨, 不读不能知其意味, 不读不能领略语言之美”。朗读, 不仅要读出音乐美, 而且要读出文章的韵味情致, 读出喜怒哀乐, 读出真情实感, 读诗的过程是对诗词的再创作。“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 而尝试的过程就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课这种课型许多教师不敢尝试, 因为相对于考核机制来说, 这种模式没有具体的“功利”。这种认识是有偏差的。对一首美的诗歌, 如果学生在诵读时能准确把握诗人情感的起伏, 注意诵读节奏快慢的处理, 声调高低的安排, 则能从优美的韵味和流动的气脉中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 在抑扬顿挫吟诵中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 加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在朗读中, 学生能够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 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评论课, 让学生尝试对某一首诗词的创作与构思、结构与内容、修辞与风格等方面进行感知分析, 学会自己对一首诗词进行全方位认识;还可以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对某一流派 (比如豪放派) 、某一主题 (比如“建功立业”、“思想怀人”等) 、某一意象 (比如“月”、“菊花”等) 进行多元化、开放性的解读。这样能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生批判质疑的精神, 更为重要的是在评论的过程中学生会汲取许多成长需要的营养, 形成了自己认识世事、认识人生的观念。同时, 作文素材的积累, 写作能力的迁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隐性“生成”。

另外, 我们还应有自习课, 规定篇目让学生圈点勾画、评点批注, 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升;还应有与所学内容相对应的习题课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组织视频欣赏、书法比赛, 等等。总之, 要采用多样化的课型让学生亲近唐诗宋词, 亲近传统文化。

当然, 唐诗宋词是浩瀚的大海, 仅凭以上四种策略难以达到“风格迥异的作品给个性鲜明的现代学生提供充足的精神养料, 那些远去的诗人和绝妙的辞章能够帮助学生们建造起精神家园”的效果。为了唐诗宋词鉴赏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我们还需继续探索。

摘要:本文重点讨论在唐诗宋词鉴赏中要注意的四种策略, 试图借助它们达到诗词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唐诗宋词鉴赏,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江德松.走向和谐的阅读对话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7, (6) .

[2]许昌良.灵活对话文本.教学与管理, 2007, (11) .

[3]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1.

[4]南京师范大学.文学评论写作.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6.

[5]王瑶.中国诗歌发展讲话.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6]王元骧.文学原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7]叶嘉莹.风景旧曾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8]朱光潜.诗论.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

[9]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2.

[10]周宏锐.关于《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建议.互联网, 2009.

唐诗宋词里的童年童趣 篇8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碎地声。”杨万里的《稚子弄冰》一诗,是写寒冷的冬季,一顽皮孩童用彩线穿住一块冰,提起当锣来敲,起初声音清亮,孩子越敲越得意,稍不留意冰块被敲落,碎了一地。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冬天,玩冰常玩得热火朝天。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童趣诗较多,将儿童的生活淋漓尽致地再现,像一幅幅丰润有趣的画面。“篱落疏疏一径深,枝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是《宿新市徐公店》一诗。诗中描绘了暮春的乡村,篱笆稀疏,小路幽深,花儿谢了,新叶初生,孩子们嬉戏着追逐黄色的蝴蝶,但偏偏飞入金黄的油菜花丛中,扑朔迷离,蝴蝶寻不到了,孩子们叹气逗趣,神态可爱。

古代孩子的乐趣并不比现代的孩子少,采莲蓬、放风筝、钓鱼、捕蝴蝶、捉知了等。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时我最爱读此诗,因这首诗像我童年的录像,午后是安静的,蝉鸣格外响亮,我常赤着脚丫,轻轻走近粗壮的老柳树,屏神静气,踮起脚尖儿,用手悄悄捂知了,知了扑扇着翅膀在我手中挣扎……

刘克庄的《鸟石山》诗里的儿童很调皮“:儿童逃学频来此,一一重寻尽有踪。因漉戏鱼群下水,缘敲响石斗登峰。”小时,天真无邪的孩子都做过“坏事”,白居易有趣地描绘偷莲的孩子“: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活泼稚气的小娃,趁大人不注意,一溜烟儿跑去河里偷采莲,却不知隐藏踪迹,孩子可真有趣。

唐代韦庄笔下的幼女很可爱,小女孩不到两岁吧,刚能听懂大人的话语,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学着说话,口齿尚不清楚,她会跟着别人喊父亲的名字,玩小车上瘾以至不肯睡觉。小女孩都爱漂亮,小衣服上因少绣一朵金花,夜里不停地哭闹。记录小孩的成长很耐人寻味。“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的《长干行》,写男孩骑着竹马,围绕井栏旋转奔跑,小姑娘则玩着刚从门前折回的青梅花枝,天真烂漫。“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是最真挚、最纯净的美好情感缩影。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写的小孩儿学钓鱼活灵活现,把自己藏在野草丛中,不让鱼儿看见,路人问他话,也不敢回应,怕惊动鱼儿不上钩。白描手法,浅显易懂,自然纯真,形神兼备,像一幅现实生活的剪影。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的多维教学 篇9

“唐诗宋词赏析”是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 类似的课程以往不少老师在不同场合开设过, 但总体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 一是古典诗词离当今时代太远, 客观上和今日业已浮躁不堪的社会形成隔阂甚至对立;二是理工农林类学校整体人文气氛太过薄弱, 大部分学生仅仅是为了学分而选修, 本身兴趣寥落, 精进之心缺乏;三是授课老师手段单一, 不能很艺术地进行时空对接, 导致传统精华无法进入“90后”学生的心灵。

感此鉴此, 笔者制定并努力贯彻了“激发兴趣, 沟通古今, 多管齐下, 学用结合”的十六字教学方针,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 取得了预期效果。以下着重从教学方法的层面总结经验。

实行多维教学是唐诗宋词丰富性和深刻性在方法论上的必然选择。传统文学教育历来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培养, 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脑、心、手、口、足等器官参与学习, 全方位、多维度地感受到语言美和内涵美。以传统方法诠释传统精神, 应是唐诗宋词赏析此类文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为此, 笔者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上, 力争实行“三结合”, 即赏与写的结合, 读与访的结合, 课堂教学与网络建设的结合。

一、声气相求, 思接千载:赏析与创作的结合与深化

顾名思义, 本课程重在“赏析”。古典诗词的赏析中学就进行过, 学生们并不陌生。但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绝大部分学生接受的是不“赏”只“析”的教条式教育, 他们还没来得及细细体味美感, 就被分析语言学的“理性”带进了思维的牢笼。在要求所谓“准确”和“概括”的前提下, 一首首个性十足、妙不可言的优美诗词被强行“问题化”和“标准化”了, 学生皱眉面对的只是一排排深不可测的语言材料。文学的趣味被功利的考试扭曲变形, 学生的诗性精神在“科学训练”中自卑蜷伏, 甚至于一睡不起。

面对这一普遍现实, 笔者深感不能沿用高中以来习以为常的语言分析法来对待诗歌了, 否则只会让学生本已十分厌倦的心情再添十分。唤醒他们沉睡的诗性, 让唐诗宋词中鲜活的生命力和着他们青春的拍子翩翩起舞, 这成了教学设计中的首要任务。反其道而行, 大学的文学赏析课程重“赏”而不只是补课, 更是人文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必然。为此, 笔者决定在文化视角的统摄下展开教学, 真正舒展课程的人文性, 从而别于中学时代的工具性思维, 以期开创“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为改变常见的单纯讲解作品的教学模式, 笔者决定分专题从宏观的角度对唐诗宋词进行赏读。总体上先将课程分成赏析、实践、写作三部分。就“赏析”部分而言, 又分为“唐诗赏析”、“唐五代词赏析”、“宋词赏析”三章。每一章都阐明表现、原因、发展和影响, 树立学生的文化史和文学史概念。为避免抽象空洞, 在讲述每一专题时, 将作品穿插其中, 从而也让学生体认到“诗史互证”方法的运用。在讲述和欣赏作品时, “唐诗赏析”部分着重和文学史结合, “唐五代词赏析”部分侧重和作家结合, “宋词赏析”部分则尝试进行“爱情词”、“友情词”、“亲情词”等分类, 偏重和题材的结合。如此煞费苦心, 不仅仅是避免方法的单调,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多维视角, 让他们顺其自然地接受一定的学术方法和观念的熏陶。

不历艰辛怎知难?通过史学角度的阐述, 学生对作品的了解较之以往更加深刻, 对作家伟大的人格和艺术追求更加崇敬。但要真正做到和古人同声相应, 同气相求, 仅仅临渊羡鱼显然是不够的。因此笔者驾驶这课程列车从“赏析”站直达“写作”站, 希望能穿过时光的距离, 让古人和今人相会在精神的车厢里。笔者不吝把三分之一多的时间用来教会学生作诗填词, 虽然难度较大, 但笔者并不主张格律古今通融, 而是严格按照辨四声、调平仄、押古韵、依词谱的要求来指导写作。学生一开始听说能像古人那样嘲风弄月, 兴奋不已, 但一接触到格律, 尤其入声字的辨别, 顿敛笑容。为此笔者不断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 教会他们利用方言辨读入声字, 按照粘对规律组织律诗格式, 依照词谱填写古词。经过反复、科学的训练, 他们逐渐掌握了基本知识, 当发现自己竟然能创作出符合格律的作品时, 这份惊喜不亚于发现新大陆。

在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抓耳挠腮、搜索枯肠、熬心炼骨, 怎一个苦字了得。也正因为这样, 他们终于切实体认到艺术的高度和难度, 从心灵深处对古人产生同情和共鸣。古人“两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的情形岂止是历历在目, 更有沁入心脾的深切之感。从前略显肤浅的赏析心得, 在历经创作过程后顿时变得丰富而深刻。当他们再次进入诗歌的赏析阶段时, 说真话、行话就显得轻松自如了许多。总之, 赏析是写作的基础, 写作能深化赏析, 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唯有践行才能真正认清。学生笔接千载, 和古人声气相求, 渐成知音。他们在珍重古人心的同时, 反躬自省, 更加深沉地理解了自己的人生, 唐诗宋词的魅力就这样从字里行间移到了眉梢心头。

二、登临怀想, 踵武前贤:吟诵与访古的结合与感知

诗歌是一门有声艺术, 唐诗宋词尤其如此, 其妙不可言处可以通过声音传递得以呈现, 不读不足以体会语言的格律美, 不读不足以感知情怀的跌宕美, 不读不足以发掘形象的意蕴美。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尽一切可能引导学生多读。层次上, 略读、精读、熟读直至背诵;形式上, 朗读、诵读、吟唱各逞其能;方法上, 教师范读、录音模仿、录像情境交相运用。全面理解诗歌并确有心得, 才会产生吟诵的冲动, 因此笔者要求学生必须在对诗歌有所理解和积累的时候才开尊口。在吟诵时, 反对声音的唯技术派, 否则极容易陷入矫揉造作的泥潭。凭着自己的理解来处理自己的声音, 这种质朴自然的无技巧状态, 恰恰能抒发真情感, 读出真理解。

吟诵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唐诗宋词本身就是一种优美的存在, 在铿锵悦耳的声音中更显得美妙无比, 人们极易沉醉其中, 感动着自己和别人。随着声音的高低起伏, 古人栩栩然飘至眼前, 形象和精神此刻不朽。江山塞漠, 亭台楼阁, 花鸟虫鱼, 风花雪月, 随着声音的韵律舒卷如画。古人或许就是在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诵读声中产生了“夜床风雨晤前贤, 踵武胜迹独登临”的浪漫情思。

读和行的结合势所必至, 古人如此, 今人更有条件, 理应做得更好。在别人看来, “唐诗宋词赏析”课程只要动口、动笔加上点用心就好, 课外实践根本就不在考虑之内。笔者深以为不然, 读书与走路, 知道与践行在古人本以为一的。为追慕古风, 感知古道, 在规划课程的时候, 笔者特别加上了六个课时的实践环节。此外, 在假期还鼓励学生寻访家乡附近的古迹, 结合网络资源, 搜集与此相关的唐诗宋词和相应的典故轶事。学生兴致盎然, 在学习古典诗词的同时, 自然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除鼓励个体探古访旧外, 笔者还在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仲春时节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西施是唐诗宋词中经常歌咏的题材, 美人总是文学中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 于是笔者就将集体访古的地点放在了浙江诸暨的西施故里。去之前已经布置学生做足了相关功课, 先是通过网络了解景区特点, 继而是搜集唐宋人歌咏西施及四大美人的诗词, 并对其中感兴趣者能背诵。有此基础, 学生到景区后一一印证, 发现有与诗词契合者兴奋异常。学生先后参观了西施祠、郑旦祠、古越台、范蠡祠、中国历代名媛馆、盘山碑廊等古迹, 对江山美人、乱世风雨的诗情体认亲切。在红粉池、沉鱼池、浣纱石等处盘桓, 重温了沉鱼落雁、东施效颦、泛舟五湖等典故。登上苎萝山, 师生共同背诵李白五古名篇, 琅琅书声中, “秀色掩今古, 荷花羞玉颜”的西施仿佛怀着春风一样的微笑站在面前;濯足浣纱溪, 玄想逝者如斯, 历史无情, 美丽纯洁的浣纱美女终落得个“一破夫差国, 千秋竟不还”的结局。参观完成后, 同学们纷纷用诗笔挥洒潘江陆海之才, 一首首虽显稚嫩但却清新可爱的古诗词飞出肺腑, 确证他们不虚此行。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陶渊明形象地描述了登山临水与长啸朗吟间的自然关系。山水能助人灵气, 恢弘心胸, 处处满溢诗情, 这些又岂是书斋教室所能冥想万一?稽古探迹, 风雅相接, 这本身充满浪漫的行动应顺理成章地融入到课程的教学中去。登临怀想, 遥接先贤遗风, 过往历史的深度和眼前江山的宽度交汇酝酿。大美无言, 不教而教, 面对自然大宗师, 我们只有放下教鞭顶礼膜拜。

三、内引外延, 虚实相生:课堂与网络的结合与互动

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时代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唐诗宋词赏析作为选修课, 它具有课时少、内容多、资料丰富、层次感强等特点, 这决定了它可以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领域内有所创新和作为。课堂教学中, 除精心制作和运用ppt外, 笔者还比较广泛地运用了音像资料等来辅助教学。但文学教育类课程主要还是以讲授讨论为主, 教师功底和魅力必须得到充分展示, 才会产生感染力和共鸣。因此课堂中对现代媒体和手段的运用一定要精简必要, 如果出现喧宾夺主的现象, 则有违初衷。这种传统理念实际局限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运用, 事实上造成了某种程度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遗憾。为弥补此不足, 笔者决定开设网络课堂, 试图通过提供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平台, 来有力促进和补充课堂教学。如果说课堂教学是真实和传统的, 网络课程则是虚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信息精要, 旨在引导, 网络课程资料海量, 贵在延伸;课堂教学基本是老师主导教学, 极端表现为一枝独秀;网络课程大体是自由主导, 百花齐放是它的常态呈现。

网络课程的建设, 必须有较为便捷的建设模板, 所幸浙江农林大学有较好的网络平台可供使用。在内容节点的设置上, 以简明、实用为指导原则, 笔者按照教学管理、自主学习、交流反馈、课程资源四大板块来分类规划子项目。教学管理板块主要设置有“教学公告”、“在线统计”、“意见建议”等栏目, 便于发布通知和监测教学情况。自主学习板块设置有“作业布置”、“答疑解惑”、“实践设计”、“学习心得”等栏目, 便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地盘。为适应浙江农林大学生态型大学建设目标, 践行无纸化作业理念, 故笔者将课程所有作业都移至网上进行。交流反馈板块分为“师生神聊”、“百生争鸣”、“同题讨论”等子栏目, 便于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它是课堂讨论的延伸和深化。课程资源板块分为“网络资源”、“视频资源”、“习题资源”、“教案课件”等, 便于上传相关学习资料, 尤其是课堂内没有时间提及的背景材料。视频不只是搜集名家经典, 也上传笔者本人的上课录像, 供学生评头论足。教案与课件资源的上传, 是备学生课后整理笔记之需, 这样上课的时候他们就不至于成为笔记的奴隶, 也有更多的时间欣赏、思考和品味。

网络课程的建设与课堂教学里外呼应, 是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有效途径。它使得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学习方式更加自由, 交流的角色意识淡化因而更加民主, 成果共享更加透明和普遍等。人类改造了工具, 工具也改造着人类, 基于计算机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带来了观念的更新甚至革命。因技术进步带来的思想, 完全可能对唐诗宋词作出烙有时代印记的新解读, 这对传统教学甚至学术是一种反思和挑战。如学生在作业中, 声称李白是具有飙车特性的“富二代”、杜甫是“屌丝族”中的不甘者等, 这样的表述和思想如何加以引导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传统课堂上师生的界限难以泯灭, 网络讨论中大家都成了平等的成员, 老师有时候不得不接受酷评甚至是辣评, 教学相长的直接性和即时性也只有网络世界中才如此鲜活。学生成果展示可以不断修改, 又可以随时对别人成果评点一二, 有不同意见者还相互诘难, 形成颇为热闹的“围攻”现象。这都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作业单一和封闭的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参与度与开放度, 启迪了思维, 提高了效能。

网络课程的交互性是它的根本属性和无可比拟的优势。老师要做好组织者和导演的角色, 发挥传统课堂和网络课程的相互优势, 课堂引导, 网络延伸, 形成有机的知识链和不断的学习过程;将课堂实体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与网络学习的虚拟性和灵活性及艺术性结合, 一虚一实, 张弛有道, 永葆教学的创新性和活力。

四、结语

大而言之, 今日世界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改革, 本课程的“三结合”多维教学法也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一种探索。“三结合”犹如交织的彩线, 其中课堂教学是主线, 访古实践是副线, 网络学习是隐线, 三线相接相续, 相辅相成, 共同促进了唐诗宋词赏析课程境界的提升。改革给课程注入了活力, 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很大程度提高, 兴趣也与日俱增, 因此学习效果较为明显。学生普遍感到学有所乐, 学有所法, 学有所得, 学有所盼。据了解, 在学习本课程后, 他们中间掀起了一股朗读和创作古典诗词的小高潮。有特别着迷而又写作不倦者, 还被谑称为“诗圣”、“诗仙”、“诗魔”等。有不少同学还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诗词交流, 或者同学之间应答往来, 抒情言志, 吟风弄月, 欣欣然有古人之风。部分同学还加入各种网络诗词论坛, 与志同道合者切磋诗艺。

为展示成果, 笔者在期末举办了“自创诗词朗诵会”, 学生们大大方方将自己的作品声情并茂地展出, 在阵阵掌声中大家相互激赏, 当场提问和评点, 气氛热烈融洽。按照计划, 笔者还准备将本学期学生创作的古诗词结集出版, 用作内部纪念和交流。由于有了改革的经验和积累, 笔者准备在全校开设公选课, 有理由期待此门课程走出集贤学院后, 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唐诗宋词赏析”作为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在理工农林类大学开设往往受到冷遇, 实行改革势所必然, 探索多维教学成为突破困境的切入点。作者在教学探索中, 总结出了“三结合”教学法, 即赏析与创作的结合、教学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网络的结合, 效果较为明显。“三结合”多维教学法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丰富的层次性, 其探索成果对文学类课程教学有一定借鉴意义。

唐诗宋词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 篇10

我们就唐诗进行分析时却发现, “初唐四杰”之诗是那样地占有一席之地。生活在唐初这一时代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虽然他们的社会地位都比较低下, 但能够面向生活, 并以“文章齐名天下”。初唐四杰的作品无论是内容上, 还是形式上, 对唐诗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巨大的贡献。内容上, 一是反映边塞生活。杨炯在《从军行》写道:“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表现了诗人为国效劳的雄心壮志。卢照邻的《紫骝马》写道:“不辞横绝漠, 流血几时于?”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的苍凉及战争的残酷。骆宾王的“晚度天山有怀京邑”等诗篇都比较著名。这些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篇, 对后来盛唐时边塞诗的繁荣有直接的影响。二是揭露当时上层社会奢侈淫乱的生活和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与不平。形式上, 王勃的律诗、绝句达到了一定的文化高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已, 天涯若比邻”的诗句, 表现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感情。“初唐四杰”之诗作开辟奠定造就了唐诗繁荣的前提与基础

2 唐代李白诗是激情浪漫雄伟一体的顶峰

2.1 李白的诗具有激情浪漫的优秀传统作为一个中国人;

不管你是何民族, 也不管你是唐代后何一时代的人;只要会说话, 没有不会背《夜思》这首诗的。在中国小孩子学说话, 小孩子学文化, 无不是从李白作的这首诗为开始的。“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我们有研究当时李白写这首诗的必要, 而更多的在于研究它, 今日这首诗对我们受何益的更加之必要。李白这首诗是“思”, 是思想的一种, 是思想中人情感的一种, 这是李白这首诗人们共识的主题与灵魂。作为一个正常健康的人, 都是有情感的, 有亲情的, 只要读起来就会浸人心脾, 使人思念难以忘怀之情油然而生。热爱之情, 难以忘怀之情, 思念之情, 优美之情, 情感情怀文化之不尽。《夜思》, 李白之夜思, 当化作多少个人之夜思, 也成就了多少个夜思之人的不限之遐思!床前明月光, 一句非常而简单的诗句, 说明了天与地与此同时与人与物是何等的大溶合, 有何等的优良优美浪漫之激情啊?!活着的人, 有谁不感到月亮, 心思是多么的一样的宁静宁静而又明亮无限的空间, 脑海里心里不尽的思绪, 床前、明月、光, 谁都会很容易的读懂它的意思。低头思故乡, 人在它乡, 有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啊!它乡越美, 思绪就会越来越多越多, 越发觉着自己的家乡可美可贵可亲的呀。

2.2 李白的诗具有激情雄伟的优良传统我们再看李白另一首诗中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诗的诗眼, 诗心均在情上, 这是明点;但是, 当我们认真读来, 诗眼诗心由情却饱含于激情雄伟文化之中;我看还是叫激情雄伟优良文化为好。读李白的诗无论那一首, 都唤发着诗人的浪漫雄伟之激情, 汇聚成无限多彩的文化!“飞流直下三千尺, 凝是银河落九天”。这是李白另一首诗中的诗句, 后人大都说是夸张之作;明月光、地上霜;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后人有说夸张的也有说比喻的。我说情感不能夸张;夸张情感从修辞上讲, 从形式逻辑上讲, 从科学上讲都是讲不通的。唯有从思想上讲, 从情感上讲, 浪漫、浪漫、再浪漫方成激情、激情之喷薄欲出之雄伟激情啊!人的思想来自于激情;没有激情浪漫的情感是死的情感, 没有情感的灵气与生气。唯有浪漫的情感才会成为思绪、思想、思念、理念发明与创造性的文化。唐代李白的诗, 具有雄伟的气势;无限丰富多彩的浪漫;奔腾的激情;多角度多色彩顶极大成文化的海洋!为中华民族文化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科学文化宝库!

3 唐代杜甫诗是史诗成就一代人观点观念

杜甫的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鸣呼。”杜甫的诗多以实际事实为着眼点。这首诗从头到尾, 都是以实实在在的事而展开思想的, 也是没有浪漫与夸张的某些想象;我看这也是杜甫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杜甫的诗饱含着人间事理真情实意的想象, 我认为他是真实文化, 为真实而思想, 为实事生观点成观念。杜甫诗文化最为突出的一点, 那就是真实思想文化。其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思想, 再现了诗人的情怀。这种情怀情感文化, 无不散发着人间真情实意的无限思想的崇高观点, 曾经激励着多少人为之而学而做!再看杜甫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论何时何地何角度来分析杜甫此句诗, 都得到一个真实事实的解释, 真的文化情思, 真正的事理史实文化!唐时的长江与水流侧两岸, 今日的长江水流侧两岸, 以后的长江水流侧两岸, 也会永远是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事实。再看杜甫的《春望》诗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而又是从现象中写出了真实的事理。杜甫的诗是对现实的看法, 是对史事的看法。

4 唐代白居易诗, 通俗易懂, 是大众通俗文化, 后人历来认为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是唐代诗人留给我们诗作最多的一位。白居易诗的特色, 以写志的见多, 如《杜陵》, 描写杜陵老头遭天灾后, 颗粒不收, 而那些“钩瓜锯牙食人肉”的豺狼, 逼使他“典桑卖地纳官租”从而揭露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行。在《轻肥》中, 抨击那些“朱绂大夫”, “紫绶将军”过着“樽罍溢九酝, 水陆罗八珍”花天酒地的腐朽生活。在那个年代, 杜甫的诗却有今日时代鲜明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性, 及受憎分明的反抗剥削和压迫的精神。所以, 我认为白居易的诗, 是我国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写照, 是现实主义, 现实思想文化。劳动人民的友情文化, 仁义文化;反对剥剥的文化, 反抗压迫的文化;斗争文化, 民情文化。如在《新制布裘》等诗中, 诗人还希望那些无衣的穷人“稳暧皆知我”提出“天下无寒人”的空想。白居易的这种思想, 尽管不能成为现实, 可是, 这却是诗人的见正思想或者说叫见正文化。有人说这是白居易的讽谕诗, 我看倒是真正的民情现实主义文化。让我们再看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 尽用现实浪漫主义可塑性, 丰富的想象, 精巧的构思, 优美的语言和和谐的声律等艺术手段, 把唐皇和杨玉环的情感悲剧“精雕细刻”, 博得历代人们的喜爱, 创一代思情情爱文化之典范。白居易的许多诗, 都贴近民众之情, 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构建了现实主义文化的诸多方面。

迄今为止, 话诗谈诗讲诗离不开唐诗;分析诗研究诗离不开“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初唐四杰”之杰作, 开创我国诗作格律诗的先河。李白诗最鲜明的特色是以抽象的无限激情和精神创文化宝库之峰;杜甫诗最鲜明的特色是对现实的种种观点造就种种传统观念文化之清泉;白居易诗贴近民众通俗易懂, 开创劳动人民优良传统文化的先河。历史告诉大家说李白是诗仙, 杜甫是诗圣,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不愧为文化上的三座丰碑。

5 宋词发展了唐诗生活文化和劳动文化, 突出了爱国、英勇、英雄文化

如果说唐诗是我国历史上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那么宋词是唐诗文化发展后的记事叙事的第一技人类文明文化之花。一提起宋词, 苏轼, 柳永, 李清照, 陆游, 那可是一座座文化上大放异彩的人间“词峰”。正应了唐代陈子昂的那句话, 真是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5.1 苏轼的词博博胸怀雄涌, 洁气豪迈奔放我们先来看苏轼的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语言生动, 结构严谨, 想象丰富。“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真是气势磅礴, 豪情满怀, 胸襟无限宽阔。《水调歌头·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苏轼这首词, 作于公元一0七六年, 密川太守任上。苏轼开一代豪放词风, 成胸襟坦荡豪放文化之大成。这是当今文学界的共识。如果说李白是豪放, 浪漫, 文化的杰出大家, 哪么苏轼在这两方面又当如何呢?我看苏轼也有豪放, 浪漫文化, 但是, 李白的豪放与浪漫是人的情感。而苏轼的词, 是对山河触及人之情怀而涣发出的坦荡及无限的豪迈与奔放。可以说苏轼的词是情怀豪迈文化。进一步讲确切地说苏轼词的特色, 是胸怀坦荡, 激情澎湃、胸阔、豪迈、奔放文化!

5.2 宋代柳永的词是艺术文学剧作的开创性文化宋代柳永是一位在内容和艺术上对宋词发展作出过创造性贡献的词人。柳永的〈雨霖铃〉写离愁别恨, 情景交融, 广为传诵.。《望海潮》极写抗州街市的繁华, 湖山的壮美。如《迷仙引》词:“已受君恩顾, 好与花为主, 万里丹霄, 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这首词以同情心写出了伶工乐伎们渴望月自由的愿望。又如《女冠子》一词, 写自己在雪天里的心情:“想椎人山径迷踪路, 料渔人收纶罢钓归南浦。路无伴侣, 见孤村寂寞, 招颭酒旗斜处。”在柳永的词中破天荒的开始了情意缓缓的描写;柳永对词的另一大贡献, 是发展了词体, 提高了表现技巧。柳永的词依“新声”填了不少慢曲, 且自创了一些新腔, 从而使词的容量大大增加。为后代文学艺术文化, 小说戏剧的创造性写作, 开创性的辟出了一条路径。柳永的词是记叙文化, 是叙述文化的综合体。柳永的词为当代文章与戏剧开了一个好头, 柳永的词是文学艺术的开拓创新之作。所以, 我认为柳永词是戏剧文化, 是小说文化, 是文学艺术开创性的典范文化。

5.3 宋代李清照的词, 含情脉脉夫妻恩爱愁怅是深深意浓文化李清照作为一位杰出的女词人, 作为后世公认的婉约派绝唱的词作大家, 对我国词体文化及文学艺术的贡献, 我看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一是欢乐情感夫爱妻思意浓文化, 如早期的《点绛唇》:“蹴罢秋千, 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 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 袜划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 却把青梅嗅。”一个活泼、淘气的少女被描绘的惟妙惟肖。又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淮寄锦书来?雁宇回时, 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一个怀念爱夫的思妇, 被刻划得入木三分。深深的情意, 清新于字里词间, 创女性感情表白之词章。二是茫茫愁怅悲惨文化。后期作品迥然不同。接踵而来的家国之难, 给她的作品染上了一层凄风苦雨的色调。其中最为人传诵的是《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是女词人李清照, 对人生命运的悲苦描述。所以, 我认为李清照的词, 就文化上来讲, 她开创了欢乐情怀文化;悲惨文化的两个天地!可以说, 后世女性之欢快悲惨文化无不是这两种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5.4 陆游雄心勃勃展爱国英勇英雄文化南宋杰出的爱国诗词人陆游是一位“壮怀激烈”的爱国将领。他的词现存一百三十首。他那爱国激情和倔强精神从词里喷涌而出, 且艺术上也有一股感人的力量。《诉衷情》、《卜算子咏梅》字里行间使我们领略到爱国激情;词的艺术上也另有特色。陆游的词情感志诚, 豪迈奔放, 感人肺腑。如果说, 陆游之前是没有鲜明而突出的爱国文化的活, 这也是历史的必然。我国直到清代, 忠君与爱国是同一个主题的, 可是只有到了宋代陆游时才真正开创了爱国词文化的真实!英雄文化的所就!从陆游的爱国词文化里, 我们真正领略到了爱国词文化中含着的英雄文化, 英勇文化。

我们领悟到了的优秀优良传统文化。今天读唐诗学宋词, 目的是接受唐诗宋词中优秀优良种种文化的哺育!唐诗宋词给我们以无限深厚的文化基韵。唐诗诗情画意;宋词词丰意浓。唐诗宋词从总体上讲可分为:生活文化;劳动文化;爱国英勇英雄文化。

摘要:我国的诗词文化, 我们常常以唐诗宋词为骄傲。自有唐诗宋词的那天起, 中华文明文化就从来没有抛弃过她。毛泽东同志说得好, 对于古代文化, 历史以往的文化, 我们都必须采取吸收其精华, 剔除其糟粕的方法。新中国的当代文化, 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 从来都没有放弃过唐诗宋词其精华部分。

上一篇:高师下一篇:贷款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