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2024-09-04

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精选十篇)

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 篇1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一、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对社会物质和文化产品的审美要求, 人们越来越重视对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如今, 中国的学校教育与美育工作者对美育和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 使人们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审美素质以及审美能力得到普遍地提高, 各种现象表明我们已经进入“审美的时代”。艺术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育创新的引领者, 应注重艺术教育工作, 使其更能为培养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做贡献。

二、艺术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

在新世纪, 我国特别注重创新的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创新的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不管是培养什么能力, 培养的主体都是人,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不容忽视, 可以说教育如果缺乏艺术教育便是不完整的教育, 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的不利。这也是当今中国提倡艺术教育, 将其纳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中, 并确认它所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的原因。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 鼓励实行艺术教育, 不但能有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而且有助于实现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

形成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思维, 离不开智育的孕育与培养, 也离不开艺术教育的滋润与激发。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 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的条件, 就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独立的个性、合作精神以及合作能力等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共同特点是创新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灵活与开放的个性、丰富的创新想象、独特的创新视角以及强烈的创新欲望。这些特征能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人的美的鉴赏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便是在感受和追求美的过程中, 发现研究的事情很有意思, 从而产生了创造的冲动与创新的激情, 历经许多努力, 最终获得成功。但是, 这样的创新型人才只有在良好的环境下才能顺利培养出来, 而不是在过分强调智育的应试教育环境。

三、艺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特色

1. 通过培养情感和价值观来培养创新型人格

现如今, 国家和政府都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这与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相一致。儒家的审美教育思想认为人的修养, 以学诗为开始, 自立于学礼, 以学乐为结束, 强调音乐对道德修养的作用, 体现了儒家的人本思想。实施真正的艺术教育, 就应突破功利主义, 让人的自身精神发展在艺术思维中与世界保持一致, 以使人们共同发展德育、智育、体育, 成为自由的完整的人。为了使艺术教育真正为培养创新人才做贡献, 就必须以人为中心, 在确保自身的独立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教育, 而不是将其仅作为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附庸, 只有在艺术教育独立于智育和德育的情况下,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 还应通过艺术教育, 培养人的情感与价值观, 使人能够心情愉悦, 达到精神上的和谐, 才能激发起人的创造潜能,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 借助于艺术创作实践来培养创新能力

艺术教育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音乐、影视、美术、书法、舞蹈以及建筑等。艺术形式不同, 艺术载体也不同,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不同的艺术载体表现出一些形象化的特点。艺术教育不但是指知识性的学习这些艺术, 也包含方法性的掌握各种艺术学习形式, 并通过对艺术的学习进行艺术再创造。

四、学校艺术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策略

1. 重视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

目前, 我国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并不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且具有较大的差距。造成这个差距既有客观上条件不足的原因, 也有主观上认识不足的原因。因此, 应重新定位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 确立艺术教育在高等院校中占有的重要的、独立的地位, 并确保其贯穿于整个素质教育过程, 以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客观要求。在进行艺术教育时, 应将其置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上, 放在学校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使人们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打破学校的德育教学时仅仅是“两课”教育的思想。就像智育不单单是课堂教学, 体育不仅仅要求体能达标一样, 艺术教育也不全是音美教育和公共艺术课程, 也包括艺术教育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对各学科的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院校间的艺术教育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如果高校或高职高专院校能将艺术教育定位在“大艺术教育观”上, 在充足的教学时间和空间里, 对每个学生都尽全力实施艺术教育,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艺术教育工作薄弱的现状, 逐渐实现将艺术教育真正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目标。

2. 充分利用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艺术教育, 有助于多元化、多层次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 不仅仅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 也是学生能否对审美的对象产生情感, 并做出正确的选择的过程。人的美感并不是天生的, 它不能强加于人, 但是能引导于人。当学生自觉接受艺术教育时, 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发展着学生自身对美感的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和创造力, 这是受益于艺术教育自身“寓教于乐”的特点。

首先, 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和提高他们对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实质上, 艺术教育是利用美的形象去激发人的情感, 并通过这种情感活动去感知和理解世界, 同时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的过程。我们常说的审美能力, 其实就是指在审美活动中感知和理解美的能力, 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美的能力。而艺术教育便是发现美的教育形式, 通过艺术教育不但使人们感知美、理解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也使感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得到提高,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其次, 通过艺术教育, 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审美活动是以人们感知和理解世界开始的, 人们在感知和理解美的基础上, 通过想象产生符合审美理想的新的形象, 然后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这些新形象, 这即是发挥美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果。

3. 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方面需要学生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增加对现代信息的储备量, 给创造活动奠定扎实良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学校还应开展较为全面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的平台, 鼓励他们踊跃参与, 从而从活动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艺术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式多种多样, 其中以大学艺术教育课程、艺术教育对各学科的渗透、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以及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等为主。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 对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都将发挥极大的作用。艺术教育会对各个学科产生渗透的作用, 将其融入其他学科之中进行教学, 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创新活动。在如今的艺术教堂上, 往往会增添些艺术教育课外活动, 它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延伸了艺术教育, 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相比较于课堂教学, 大多数学生更喜欢课外活动, 因为这样会有更大的自由度。此外, 课外活动中包含的美的因素更多, 包括举办书画展、诗歌朗诵会、参加演唱会、欣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以及参加科技成果展等。举办这些活动能够迎合学生的好奇的心理, 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培养学生产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正常的审美观。值得一提的是, 学生对艺术教育课外活动的极大热情, 有助于学生直接参与到审美实践中去, 有益于学生获得切实的创新体验, 进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近年来,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引起了我国教育机构的充分重视, 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创新型人才除了应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外, 还必须拥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以及审美素养。审美教育并不局限于一种艺术技巧的教育, 而是一种培养人的整体反应方式的教育。在进行审美活动时, 应把握到一种平衡的、有节奏的、统一的、完整的具体形式, 这种形式决定了人的情感和理想富有特定的精神特征,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和时代产生的影响, 同时, 它们也会作用于人的感知、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心理活动, 使其日益和谐。所以, 艺术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参考文献

[1]夏燕靖.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 2013.

[2]湛红艳.关于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13 (11) .

[3]邱裕.论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大家, 2012 (06) .

[4]万长林.以科技创新促进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J].艺术教育, 2012 (05) .

艺术特色人才培养下的学前教育论文 篇2

一、学前教育艺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国家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市场就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能够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的途径。就学校而言,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是学校更加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订单培养,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能够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学生。就企业而言,这种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有针对性的塑造人才,学生能够在上学期间就真正体验岗位实际能力,企业可以优先挑选优先人才,为企业用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校企合作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办法

(一)根据企业需求进行教学合作

学校有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生入学阶段就可以按订单式培养。学校根据企业用人要求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所需课程标准。培养计划可以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商量制定,它至少应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支柱。面向市场和面向就业来设置专业,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时既要强化针对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上手快”;也要兼顾通用性,使毕业生就业后能做到“一专多能”。企业可安排专人到学校进行授课,接受案例式教学,弥补学校教育与实际想脱节的缺陷,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设置培养方案。就学前教育的自身特点,要求学生掌握艺术本领,在学校期间可以带学生到真正的幼儿园去体验教学,与小朋友共处,会遇到课堂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真正提高本领。

(二)根据学前教育特点开展互换模式

既然是校企合作,就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人才。那么,学校内的教师可以到企业去锻炼,企业的优秀人员也可以到学校上课,给学生最真实的教育。就学前教育的特点,幼儿园可以和学校制定计划,定期派幼儿园中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到高校内给学生上课,她们有着每天与小孩子相处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素质影响。幼儿教师可以讲解幼儿园中的真实案例,学生在听的同时可以增加经验,根据前辈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同时,高校也可以安排教师到幼儿园增加体会锻炼的机会。由于幼儿教师的特点,高校的实行校企合作的同时,不能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舞蹈,绘画,钢琴,英语的综合能力。同时,可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把实践教学尽可能搬进企业,搬进校外实训基地,不但可以解决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经验丰富、技能出色的`兼职实训老师,大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三、学前教育艺术特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未来趋势

随着学校与合作企业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合作机制的逐步优化,校企合作必将由短期化合作走向长期稳定的实质性合作,校企合作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形式也更加多元化,企业的参与将逐步渗透到校企合作的核心部分。这样,既可提高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又可提升幼儿园的综合实力,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结束语:综上所述,根据目前国家对于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和改变的迫切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待改变,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使学生在校期间真正学习到学前教育的相关知识,同时,又能够使企业增加对学校和学生的了解程度,使学校真正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

学校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3

关于艺术教育的许多可能性目标,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认识。有人这样给艺术教育下定义: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是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艺术教育是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近年来重视学校教育对学生想象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人们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的可能性目标上予以了较为广泛的关注。研究证明,艺术教育在培养直觉、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目前许多西方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1960年,苏联的航空航天技术发展迅速,卫星成功上天,美国反思后制定了著名的曼哈顿零点计划——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创新能力;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起草印发了一份《艺术教育路线图》,其主题就是“构建21世纪的创造能力”;2011年,美国白宫总统艺术与人文委员会公布一份调查报告,认为艺术教育是进行教育改革的最佳突破口,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是重振美国经济和美国“赢得未来”的希望。

我国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将美育写入教育方针以来,艺术教育作为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其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学校课程的角度看,艺术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课程方案中,“艺术”是与“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并列的8个学习领域之一,音乐、美术、综合艺术都被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普通高校在高校公共课程中也开设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和“戏曲鉴赏”8门课程,列为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限定性选修课。各高校也依托本校资源优势,开设了任意性选修课。大中小学艺术活动丰富多彩,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为促进青少年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艺术教育被放到这样重要的位置上,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美育和艺术教育在认识上的局限,一直是制约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从课程的视角看,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第一,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发和唤醒创新的自觉意识。

艺术的生命就在于创新,艺术和创新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教育就是情感的熏陶、审美的濡染、人文的引领、创新的激发。艺术教育具有养育心性、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重要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培育对于人生的使命感、对于自然的敬畏感和对于社会的责任感,继而进入一种仰慕前贤、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诚如李政道先生说:“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创造性不是靠外来的东西挤压出来的,而是来自人的内心世界,是一种心理的能量、情感的能量。一个人的创造能力源于其内心的创造冲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情感领域的活动、精神世界的活动。那么,这种内心的正能量从哪里获得呢?我们知道,艺术教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心理和精神。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就指出,“乐”可以使人“动荡血脉、通流精神”,可以使得内心趋于平和中正。借用刘勰《文心雕龙》中的话,我们可以说,艺术教育具有“疏瀹五脏、澡雪精神”的功能。艺术活动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个审美的过程中,一个人可以从被束缚、被压抑的状态中解放出来,焦虑、紧张、困惑、不安等情绪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时,人就可以逐渐进入一种“高峰体验”的状态,从一个受外界力量支配的人,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意志和主动精神的人,感悟到生命的存在价值,体验到人的尊严和自由,达到一种澄明清澈的境界,有一种如痴如醉、汗漫九垓之上的喜悦,从而激发出丰富的创造内驱力,释放出潜在的创造能量。也就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需求层次理论”创始人马斯洛所说的:“看来只有一个人类的终极价值,一个所有人都追求的遥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使人的潜能现实化,也就是说,使这个人成为有完美人性的,成为这个人能够成为的一切。” 这就是一个创新型人才内心世界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

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在青少年的心灵中植入真善美的精神基因,使我们的校园不仅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理性王国,而且成为弘扬人文精神的诗性家园,引领青少年塑造和谐人格,提升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唤醒他们的创新内驱力,这就必须重视学校艺术教育。

第二,艺术教育有利于激励和培养优秀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优秀的思维品质,例如:专注不易,持之以恒,富于深刻性、灵敏性和开拓性,善于探究,敢于质疑,不满足现状,追求事物发展的极致状态,等等。这些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与艺术教育是分不开的。这些优秀思维品质的形成,不仅要依靠理性的科学的训练,更离不开艺术审美活动的濡染和熏陶。

众所周知,许多杰出的科学家都酷爱艺术,并且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这绝不是一种偶然。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晚年在他的《自传》中说:“如果我活第二次,我必定规定自己每个星期都要读点诗和听音乐。”19世纪俄罗斯女数学家瓦列夫斯卡娅也说过:“不能在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位数学家。” 这是因为,富于灵性的审美追求和严谨邃密的科学精神相结合,点燃了他们创造的火花,激发了他们创新的动力,开拓了他们创新的思路。

2005年7月29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去医院看望钱学森先生。钱学森先生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就是这样对我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他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就是把科学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现在,我要宣传这个观点。”这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留给我们的宝贵启示,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铭记这段话,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性思维品质离不开艺术教育。

第三,艺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形象思维,开发想象力。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个半球功能有分工:左半球主要管语言、阅读、计算、常规逻辑、理性分析和暂存记忆等;右半球主要管直觉、情感、方向与距离、图像识别、音乐旋律和节奏、想象力和深层记忆等。创新思维就是建立在大脑两个半球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结合、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有人则认为,创新更依赖于直觉和灵感,更依赖于想象力。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奈斯比特说:“一个6岁孩子的想象力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就能创造任何奇迹。”

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开发右脑,点燃想象的火花,释放潜在的思维能量,提高形象思维水平。无数的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曾说:“音乐能够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美景、对将信将疑的世界的想象。”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都离不开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可以说,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美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影响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艺术教育与艺术审美心理的培养 篇4

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来说,在学习美学理论知识时,常都会考虑什么叫做艺术?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就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大部分人都偏向理科的前景要胜过文科的思想,很明显艺术这一门类来说更是让人觉得浮夸而缥缈。许多家长也确实是抱着这种态度为孩子量身打造医生、建筑师等等高尚的专业,却不知道这种失衡的选择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极其不利。

生活既是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的源泉,要重视生活、艺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起点,这样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美,发现到闪光点。也就是说,艺术学习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获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让学生对环境和日常事物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不断发现其中的变化,才能提高个人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受。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绝大多数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丰富精神生活的展示,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取决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和人的主观意识。老师要做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媒体、图片、实物)引导学生全面的欣赏作品,而不是单方面的给学生下个死定义,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的丑的。其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事物比较和想象的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比较、想象和联想,加深他们的审美印象,在心灵中刻画出美好的感觉,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作品。最后,培养学生欣赏和判断能力。迦迪那曾今说过 :“任何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所以,好的欣赏能力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什么是欣赏呢?欣赏是人们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赞美一件事物,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其中的美。这种对美感的欣赏,可以是来自自然的,也可以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增加欣赏能力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审美判断能力的提高。如果说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情绪体验,是形象思维相联系的 ;那么,审美判断,则是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由形象思维过程进入逻辑思维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老师应该让学生们自行对艺术作品(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的)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话”,让学生进行审美判断。把画中所提倡的美与其中隐喻的丑同时作为对象来感受、鉴别,并作出审美的、伦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生动的,使得的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

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相互尊重,互教互学,让学习的方式更为丰富 ;而家长则应该重视“聆听”,“听”是一种很好的认同的方式,当一位孩子对你诉说则表示他足够的信任着你,希望你在他未来的道路给予良好的建议。兴趣是天生的教师,各种不同的选择都会造成不同的教育结果。因此作为当代的教师除了把自己满腔的学习热情灌注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学的有兴趣学的快乐,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心理

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审美的培养是源自于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审美趣味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在艺术教育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一个普遍审美能力。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固有的审美定式,你认为美的,他认为不一定美。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一般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普遍审美。当然这也是在长期的培养当中形成的一种能力。但是当今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我们在教育他们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他们对于自我开发的一种禀赋。艺术是源于一种情感的积累,那么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含有自己的艺术联想,这同样是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我们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尽可能的展现出艺术教育诱人的“趣味”,要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那么他们才有可能会对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形成一种愉悦的审美心理。要让学生们知道好的艺术作品可能让欣赏着得到满足,那么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去接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

培养审美艺术教育论文 篇5

一、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区别

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专业艺术院校培养的是艺术创作和艺术表演方面的人才。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世界上的职业和分工不同,有三百六十行之多,但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工作的人,都会涉及到艺术,他要么阅读小说,要么聆听音乐或者观赏舞蹈活动等。

审美教育,就是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审美媒介,开展审美活动的教育方式,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审美教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但审美教育不只是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这种形式使得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各种心理能力“既能共存,又能相互配合;每一种能力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但又兼顾到整体,以不损害整体的有机统一为限”。

(一)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主要途径

审美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许多种,其中艺术教育是其最主要、最根本的途径,也就是说艺术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审美修养、人格品质的主要内容和途径。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只有突出了其审美的本质,艺术教育才能够塑造出美的灵魂,才能培养出受教育者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滕守尧认为,艺术教育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能的教育,而归根到底是培养受教育者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教育。一方面,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另一方面,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促进受教育者的和谐发展。

(二)美育是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

虽然艺术教育与美育在根本目标、具体任务、实现途径等方面不同,但艺术教育直接目标是培养大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这和美育的目标非常符合。素质教育是现代普通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同高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基本一致的。

二、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育在人类生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与手段,也是一种特殊的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

首先,美育以塑造鲜明而感人的形象为物化手段。在美的实践环节中,美的欣赏、美的创造都不能离开形象,因为美的事物具备动人可感的`个别形象。离开了艺术形象,美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所。著名的文学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要描写了英雄人物保尔柯察金,作品中保尔的奋不顾身的斗争精神,而且顽强的革命意志塑造了主人公崇高的人物形象,使读者深深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苏联青年和中国青年。

其次,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由于艺术教育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感知、洞察与想象能力,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得艺术教育成为了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美的形态有很多种,审美教育的内容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对艺术美的追求是人类最主要而集中的。因此,审美教育中教育者运用的审美媒介以艺术为主。审美教育的目的,以采取多种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引导受教育主体参与审美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和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最后,审美教育的最终功效是陶冶人的情操,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三、结语

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 篇6

关键词:学前教育;艺术能力;培养方法;艺术氛围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越来越被家长和整个社会所重视,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受学前教育,多数家长更注重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艺术方面的培养。那么,如何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幼儿的艺术能力进行培养呢?

一、营造艺术氛围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对一切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孩子更容易对真实的体验和刺激产生兴趣,所以学前教育阶段,不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让孩子置身其中用心感受和体验,通过真实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刺激孩子的艺术细胞,开发孩子的艺术潜能,引领孩子走上艺术之路、走进艺术殿堂。

二、教学内容专业性和系统性

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阶段,幼兒教师是儿童艺术培养的启蒙者和引领者,他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通过他们引导儿童接触艺术领域,为孩子的人生展开艺术的画卷。所以要求幼儿教师具有极强的专业性,教师自身文化艺术修养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水平,才能营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带动和影响儿童的艺术活动。教学内容的系统性除了要求有良好的师资力量,还要求学前教育机构针对儿童的艺术能力,有系统、成熟的培养方法,学前教育机构的责任不仅仅是培养少年儿童某一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的综合能力,实现少年儿童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贴近儿童内心需求,耐心引导

行动反应内心需求,作为幼儿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少年儿童的日常活动,以儿童的视角和姿态,走进小朋友的世界,与小朋友一起参与画画、朗诵、跳舞、唱歌、阅读等艺术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发掘每个儿童独有的艺术天赋,引导儿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分别进行艺术培养。相信每个孩子的艺术天赋都能在学前教育阶段被发掘,为孩子今后在艺术领域的发展明确方向。

中国是一个有丰厚文化艺术底蕴的国度,艺术是一个可以给少年儿童提供无限养料的领域,从学前教育开始对幼儿进行艺术能力培养,从艺术中汲取营养,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库丽夏提·洪尔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19).

[2]陈迁.艺术体验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

学前教育舞蹈艺术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艺术人才,人才需要

实现四化, 科学是关键, 教育是基础, 幼儿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础。这个基础的质量如何, 不仅关系到各方面建设人才的培养, 而且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其中, 艺术教育在幼儿教育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幼儿教育舞蹈教学过程中, 合格的幼儿教师除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外, 还应该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教师的综合素质越高, 其教育自然会越优秀。当前的幼儿教育舞蹈艺术人才比较缺乏, 无法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本文根据当前幼教的实际情况, 找出其存在的不足, 并针对这些不足制定出各种培训方案, 以此提高幼儿教师的思想水平和教学业务水平, 从而建立一支既有足够数量又有一定质量的稳定的合格的教师队伍, 保证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舞蹈艺术人才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无论什么教育, 首先应是儿童喜欢接受、愿意积极参加的, 同时也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发展锻炼, 从而提高基本能力的。舞蹈教育对幼儿教育有特殊功能, 这是由儿童的年龄、生理、心理决定的。孩子年龄小, 社会实践经验不足, 对抽象的概念不容易理解, 舞蹈艺术是用形象思维和典型形象反映真实的生活, 易于为孩子接受。因此, 舞蹈教育成了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 培养舞蹈艺术人才更是当务之急。

(一) 舞蹈艺术是开发幼儿智力、培养幼儿基本能力的有效手段。

从培养基本看, 观察、分析、记忆、想象、创造力都是儿童的基本能力。它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培养与提高, 其中艺术教育的效果是最好的, 如舞蹈教育。可以说, 老师善于进行艺术教育, 儿童的基本能力就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舞蹈教育丰富多彩, 能开阔儿童的眼界, 培养求知欲, 激励思索, 刺激脑力发展, 扩大知识领域。因此, 经常进行舞蹈教育, 就能使儿童感知灵敏、观察细致、记忆力强、思维灵活、想象丰富、有创造精神的全面发展。因此, 要提高幼儿舞蹈教育的质量, 培养舞蹈艺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

(二) 舞蹈艺术对形成儿童的性格、陶冶儿童的情操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舞蹈艺术是通过形象化的、诉诸感情的方式实现对人的教育作用的。舞蹈艺术工作者通过对典型人物的思想、品德的刻画和渲染, 打动人们的心灵, 帮助人们鉴别真伪, 举美抑恶, 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激励、启发和教育, 激起他们为争取美好生活而进取的志趣和情感。舞蹈艺术队的孩子更是如此。孩子们对直观的、想象的、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非常喜爱, 乐于接受。因此, 应多方面地、充分地运用舞蹈艺术形式教育孩子, 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一部好的舞蹈作品, 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非常大。

二、当前幼儿教育舞蹈艺术人才存在的不足

(一) 舞蹈艺术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问题。

我走访过一些幼儿园, 也看过很多孩子们的演出, 感到幼儿园舞蹈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1. 灌输多, 启发式教育不够。

不少幼儿园的老师在教孩子跳舞的过程过于任务化, 幼儿舞蹈教师大多以“为了跳舞而跳舞”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 某些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这种课堂教学不仅呆板, 而且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复制”和“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 而无法体会到舞蹈原有的意境和精神。教师认为只要孩子能够学会了这个舞蹈动作, 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认为, 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仅仅停留在跳舞上是不够的。启蒙教育重在“启”字, 在教孩子唱歌、跳舞的同时, 要激发孩子的兴趣, 引导孩子思考, 使他们从中受到教育。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在教孩子们跳舞时, 不但传授舞蹈技巧, 还向孩子们提出几个问题。这个舞蹈动作像什么动物的姿势呢?这个舞蹈动作有什么含义呢?这样启发孩子思考, 引导孩子养成动脑筋的习惯, 开发孩子的智力, 学习好的品德, 无形中就发展了孩子的合群性、协调性和对集体的热爱。教孩子跳一支舞并不难, 关键是用什么方法诱发孩子创造性的潜力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2. 成人化的东西多, 注意儿童特点不够。

有的幼儿园在演出活动时, 把成人化的东西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我见过一个演出, 小报幕员本来长得很美, 天真可爱, 可是老师们却把她们化妆成黑眼窝、柳叶眉, 嘴唇黑黑的, 走路的神态、表情、语调都成了矫揉造作的小大人。这样真的好吗?其实, 成人年并不能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给孩子。什么是美?越接近自然越美, 越有永恒性。那些矫揉造作、夸张的并不是真正的美。在幼儿园对孩子的舞蹈教育中, 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成人化的东西, 这是不好的。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审美观, 特别是格调不高的东西影响孩子。幼儿园对儿童进行舞蹈教育, 务必注意儿童的特点, 展示出孩子们的本来面目, 还孩子们的天然美。因此, 很有必要大大提高幼儿教育舞蹈艺术人才的教学水平。

三、对学前教育舞蹈艺术人才的要求

一名专业的舞蹈教师除具备教师的共性外, 还要具有敬业的职业道德, 拥有对舞蹈事业的热爱、较强的舞蹈感受力和表现力等从事舞蹈专业特有的心理品质和科学的教学语言。在教师行业中, 舞蹈教师最能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培养学生的艰辛。

舞蹈教学是一种艺术实践, 在这一过程中, 师生双方不同程度地有一种美的感受、美的欣赏、美的评价和对美的追求, 从而引出对美的创造。舞蹈教师要把这种对舞蹈的感受力、表现力, 通过对学生的外部形态动作和内部情感动作的综合培养, 在学生身上充分体现出来, 在雕琢学生成才的过程中, 发挥师生的艺术才华, 这就是舞蹈教师自我抱负和自我实现的心理状态。

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舞蹈教学, 在一般人眼中舞蹈就是娱乐, 事实上舞蹈教育是复杂而艰巨的, 它是一项周期较长的工程。舞蹈这门艺术对学生的要求近乎苛刻, 不仅要求学生有灵活、协调、匀称的外部形体和对音乐、舞蹈的理解、接受能力和表现力, 而且有热爱这门艺术并愿为其付出的意志。因此选才困难, 育才也十分艰苦。

对舞蹈教育事业的热爱是成为一名舞蹈教师的基本前提, 热爱舞蹈教育事业和热爱舞蹈学生是两个统一体,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 舞蹈教师不一定是艺术家, 却是把学生引入艺术大门的领路人。在学前教育中, 很多孩子刚开始学习舞蹈时, 有很多做不好甚至做不对的地方, 或许先天的艺术素质不够高, 但通过后天勤奋学习, 一样可以弥补先天的一些不足。因此教师亲切的教态, 形象的语言, 温和而关注的目光, 都会给孩子带来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教师对孩子每一点进步的肯定和鼓励比讽刺、挖苦学生有益, 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许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一句讥讽的语言只会刺伤学生的心灵, 有害无益。

教师应勤于进取, 精于业务, 教学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复杂创造性的劳动, 努力进取是教师的天职。当今社会, 舞蹈艺术在蓬勃发展, 舞蹈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 这就决定舞蹈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除此之外, 一名舞蹈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音乐知识和较高的音乐素养, 因为舞蹈动律的基础是音乐节奏, 舞蹈时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的起伏表达内容和情感。舞蹈教师要启发学生的情感, 首先自己要被舞蹈感动, 再用有情感的语言和动作启发学生, 打动学生。同时应善于寻找较贴近的音乐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 注意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意境,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受到情感的、美的感染和熏陶, 调动情感、情绪、使得学生把内心的感受化为激情倾注于舞蹈之中, 给舞蹈注入活力。

鉴于当前幼儿教育舞蹈教学存在的不足,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 对舞蹈艺术人才进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培养出优秀的舞蹈艺术人才, 才能不断发展幼儿教育的舞蹈教学, 才能让更多孩子对舞蹈艺术感兴趣, 并且把它学好。幼儿教师要不断自我提高, 自我完善, 在提高自己水平的同时适应幼儿教育行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卢石磊.浅谈我国学前舞蹈教育现状及发展新方向.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郭玉贵, 邱曙苇.艺术与艺术教育的传统功能及其知识经济时代的新作用.世界教育信息, 2011.

浅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 篇8

1.艺术设计课程安排过于传统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在安排中普遍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具体表现为教育课程体系过于陈旧。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贯穿学习环境设计、平面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多门设计课程在内的系统学科体系,其中包含了很多时下流行的时尚元素,这些时代流行的时尚元素应该贯穿于课程学习的过程之中,并应成为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继续改革的课题之一。过于传统的课程安排恰恰抑制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在这方面的发展。

2.艺术设计课程过于依赖电脑

现在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广泛借助于计算机来完成相关设计作业,比如常用的电脑辅助设计教学已经充斥着整个艺术设计的学习过程。诚然,熟练掌握电脑艺术设计的基本技巧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很重要,但同时也会遭遇到电脑为艺术设计所带来的尴尬问题。学生设计艺术作品已经到了没有电脑什么都做不了的境地,这不仅没有促进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提升,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和能力反而被电脑等高科技设备所影响,从而变得越来越被动。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安排上,应该不断增强学生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创新能力锻炼的比重,同时有必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作能力,减少对电脑的过度使用与依赖。

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1.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的目标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简单概括起来就是:应用与创造并行,智商、情商并重,培养专业基础好、设计实践能力强、职业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要创新性地完成这一目标,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明确合格人才应具备的艺术能力的具体内容,形成培养艺术类学生实际设计能力的指标体系,这一点要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和企业实际岗位需要来确定;其次,根据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设置合理的实践环节,探寻科学的艺术教学体系;最后,积极探寻合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适合当代社会的需求特点,符合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要求。

2.实现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的渠道

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发展逐渐向内涵建设的转变,高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重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高等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因此,应将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可以参考国内外著名高校成熟的艺术设计培养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要遵循教育的外部社会规律与艺术设计的内部关系规律。教育的外部社会规律即是教育同社会的关系的规律,人才培养教育必须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

3.教育管理措施引导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创新

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即教育自身的规律。社会主义教育必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或者说社会主义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多方向发展的。艺术设计人才作为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趋势下最需要的人才之一,综合素质的高低是关键因素。把它用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则可以表述为:社会主义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在这个表述中,既包含了我国所需要的艺术设计人才的特定方向,也包含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一般性要求。所以,当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符合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时,则必须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主要是对高校内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途径进行合理调整,使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从而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促进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改革措施

1.转变观念,强化管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社会尤其是高校管理者对于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人才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定位偏低,抹杀了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不单单是文科生和艺术生的独木桥,为了推广教育和加强人才培养的实施力度,应该广泛在高校中推广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同时为了提高学生艺术设计的学习能力和设计技能,高校还应该积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深化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内容和价值;另外,在高校课程管理方面,教育管理者应该加强艺术设计相关专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力度。

2.构建灵活开放的教学平台

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从学历认证迈向学习知识,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缺少能够体现当代信息化、数字化、多途径、全覆盖、凸显学习成效的其他教学方式。随着课程构成的不断更新变化,学生的学习目的趋向多元,学习过程灵活自主。艺术设计教育要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就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平台、载体、途径和方式完成其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在课程体系上还应该积极尝试新颖的教学思路。灵活的艺术设计课程学习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挥其学习艺术设计所需要的创造力和灵活思维,不管是平面设计还是环境设计,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不单单是设计手法的学习和模仿,而是设计思维的养成和锻炼。

3.适应社会发展,加大教学改革力度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贴近现实、顺应社会的教育形式。教育者应牢牢把握市场脉搏,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今,“一言堂”和“书本式”的教学距离社会需求已渐行渐远,倡导的是参与式、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并通过教育实训和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强化技能训练与实践教学。再者,传统的教师、黑板、教材的组合方式也已落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网络教学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发网络教育精品课程,通过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开展远程教育,使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自主获取想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使教学方式向个性化、交互式、远距离、全时空的方向发展,实现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科学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灵活、开放、个性的学习环境,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的关键。

4.加快教师队伍建设

艺术设计教育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满足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明确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规律、懂得高等教育心理、掌握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高素质、善创新、业务精、肯奉献的专业教师队伍。具体而言,首先,要严把专业教师准入制度,让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次,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相关研究人员及专业人士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扩充教师数量;再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师的职后培训,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最后,要强化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待遇,维护教师权益,确保教师队伍的稳定。总之,按照专兼结合、分类发展的原则,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考核重点,强化动态管理,推进师资共享,这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快速发展壮大,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高校应积极研究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效果之间的关系与规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尽快从规模化发展向内涵式建设转变。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教学管理、教学平台、师资力量、社会需求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力度,使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能够良性循环并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孙宗禹.适应·创新·竞争——构建21世纪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7,(4):6-11.

[2]齐峰.对高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1):12-15.

[3]曲钦岳.跨世纪人才培养与大学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1994,(5):26-28.

浅谈学前教育中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 篇9

1.尊重幼儿习惯

幼儿眼中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幼儿的感情是简单直白的。 因此, 幼儿全凭感觉和直觉感受世界、认识世界。同时, 幼儿比成年人更加向往自由, 不能接受严重的限制。在他们的眼中并没有严格的逻辑思维等习惯, 因此, 教师在进行幼儿教学时要尊重幼儿的特点, 尊重幼儿的习惯。换句话说, 就是教师要顺应幼儿的天性, 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育。在幼儿的艺术教育中, 教师要学会从幼儿的视角进行艺术欣赏, 并创造适合幼儿的机会和舞台让幼儿进行艺术的表达, 鼓励幼儿的艺术学习, 提高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同时, 教师也需要用发散的视角、宽容的心态去欣赏幼儿的艺术作品, 包容他们的无知, 并鼓励幼儿进行思维上的创作。例如, 在美术活动《绘画太阳》中, 有些幼儿将太阳画成圆圆的、红红的、 绿绿的;有些还甚至画成了会飞的太阳等等。教师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 应该用包容而温和的心态, 不要直接否定幼儿的作品。 必须蹲下来耐心地与幼儿交流, 感受幼儿的心声, 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这样的幼儿艺术教学方式, 不仅仅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 也增加了教师对幼儿的理解, 提高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激发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实施差异性教学

个体是存在差异的, 这种差异可能来源于年龄、背景、性格、 阅历、视角等等, 而这些差异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同样, 幼儿也有着这样的差异, 也会对艺术的理解与表达有所不同, 因此, 在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时候, 要实施差异性教学。例如, 在对同一首音乐进行欣赏时, 由于幼儿差异性的存在, 所以不同的幼儿会对同一首音乐产生不同的感受, 会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画面来感受音乐的节奏, 进而形成差异性的美的体验, 并进行差异性的美的创造。科学具有唯一性, 而“美”则具有多样性。幼儿是具有独立思维的个体, 他们对艺术的感受和欣赏能力是不同的, 而他们又无法像成年人那样对感受进行准确的表达。因此, 幼儿教师在进行艺术教学的时候要开展差异性的个性教学。即教师要加强对幼儿的认识和了解, 感受不同年龄的不同体验, 充分尊重幼儿的差异性与独特性, 使其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对幼儿的引导作用, 让幼儿体会到成功与快乐, 使幼儿能够进行无拘无束的艺术想象, 并进行任意的释放和表达, 进而加强幼儿艺术教学的有效性。

二、生活实践, 激发幼儿兴趣

1.挖掘生活中的艺术

新课改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 幼儿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幼儿艺术方面的教育。但是, 由于艺术教育的范围过于广泛, 导致很多教师无从下手, 甚至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主题的制定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困扰。而实际上, 主题就在身边, 就在周围, 只要细心观察, 留心生活, 就可以找到良好的切入点, 进行主题的选择。而在艺术主题选择方面, 幼儿教师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着手: (1) 从艺术要素着手, 教师可以利用一个艺术要素, 并将其进行拓展引入。例如, 从美术“对称”这一要素着手, 在课堂中, 教师可以先进行基础性的教学讲解, 之后将其拓展到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来, 并让幼儿在以上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寻找与发现, 找出“对称”要素, 这样既可引导幼儿加强生活观察, 又可提高幼儿的艺术学习。当然, 要素不仅仅是绘画中的对称, 还有音乐对称、剪纸对称、家庭装潢对称等等。 (2) 教师可以拟定一个主题, 然后让幼儿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内容的填充。

2.挖掘教学中的艺术

幼儿是具有视觉特性的, 他们乐于用眼睛、声音、画面去感受这个世界, 认识周边的生活。所以, 在进行幼儿的艺术教育中, 也要注重对于幼儿教学环境的转换。校园环境是教育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幼儿而言, 是对幼儿进行的直观教育, 对其艺术的教育与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作用。因此, 幼儿园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管理, 更加关注教育环境的艺术化成分和教育化成分, 并利用这些直观的装饰、绘画对幼儿进行知识的传达和艺术的分享。例如, 幼儿园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 对校园进行季节性的布置, 让校园与季节同步。如春天, 幼儿园可以在墙壁上面绘画出蓝天、绿草、 蝴蝶、蜜蜂等;而秋天, 幼儿园可以在墙壁上面绘画出大雁、金黄的果实等。同时, 幼儿园也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作品作为点缀, 增加幼儿园的艺术文化气息。

总而言之, 幼儿的艺术学习并非是一朝一夕的, 而是要通过幼儿园教师的努力引导和潜移默化。因此, 幼儿教师要更加积极地构建人文的教育模式, 认识到幼儿的差异性, 利用生活中的点滴, 对幼儿进行艺术的教育与培养, 让幼儿能够在教育中发现美、 感受美、创造美。

摘要: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来临, 更是要求幼儿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与发展, 因此, 幼儿教育要加强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艺术教育,艺术培养

参考文献

浅析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创新人才培养 篇10

一、现状分析

1、学生现状

学习设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对专业的选择未必是出于爱好而是文化成绩的不理想, 倘若入学后再没有正确的引导以及对专业的很好认识, 易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或盲目学习, 如果再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美学等的认真研究与学习, 会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低, 设计作品缺乏思想深度、牵强附会、苍白无力、更无文化内涵可言。

2、教师现状

教师疏于对专业的不断学习与研究, 知识体系陈旧, 教学模式单一。另外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实际的操作环节, 短期即得的视觉效果, 而忽视了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

二、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

鉴于上述对艺术设计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现状的分析, 对艺术设计教育要重新审视。在综合大学办艺术设教育要充分利用综合大学的资源优势, 建立文、理学科交叉渗透机制, 优化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环境, 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要求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全面培养, 创新意识培养是核心。具体内容如下:

1、知识包含有专业知识、科技、社会人文、技术、经济、管理等。

2、能力是指吸收获取知识能力, 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共处能力等。

3、素质包含四个方面:

A.思想道德:该素质教育是灵魂, 是根本。

B.文化素质:指人文素质, 该素质教育是基础。

C.业务素质:指专业, 该素质教育是主干。要在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下功夫。

D.身心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该素质教育是保障。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团队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人才培养应以传授知识为基础, 培养品质和能力是关键, 而提高素质才是根本。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艺术素养、人文素质、科学素质以及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三、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充分利用综合大学资源优势, 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出发, 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以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理论与实践教学为主线、以社会与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主导思想下, 完成教学改革。

1、加强基础教学

基础教学应紧跟时代步伐并根据专业特色来制定教学内容, 避免一刀切、标准化。在基础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设计方法和造型能力。使基础教学内容与专业设计有很好的衔接, 二者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2、加强设计实践教学

(1) 构建工作室加强设计实践教学

由于过去设计教育简化了设计实践环节, 在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设施之间, 侧重于设计主体的单一性、选题的虚拟性、设计过程的封闭性, 从而构筑了脱离实际的教学环境。设计必须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从中才能准确把握设计定位。

鉴于此, 构建工作室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以实践性、创新性教育引导、丰富课堂教学, 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拓宽知识结构, 提高教学质量, 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工作室还将诸多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的最前沿设计理念和系统性的专业知识带给师生, 不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极大地活跃了学术交流的气氛。工作室的建立不仅使教学、科研、企业等进行结合, 也使得教学、科研与时俱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与社会建立更为广泛和密切的联系, 才能使教学体系更加适应时代发展, 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注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本着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共同培养的原则,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应采用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独立思考能力。要因材施教,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使学生自觉、自信、主动、独立地学习。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的根本。

(3) 加强专业教育,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为新生进行专业介绍, 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特点, 尽快提高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其次, 安排班导师。每个班都设有一位班导师, 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计划等。帮助学生了解所学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和各课程之间及其与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关系;结合各位学生的实际能力与个体差异指导学生选课、选专业方向和制订专业学习计划。使学生有的放矢学习。班导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成才目标, 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一是有计划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 使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定期组织教学观摩。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推进教学观摩活动的开展是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交流。实施教学观摩活动, 使教师们对讲授方法、课件制作、语言表达、双语教学等各项课堂教学环节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积极探讨, 把教学观摩活动生发拓展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发展实践, 极大地推动了课堂教学工作的发展。

三是建立教学团队。主干课程是人才培养目标根本性的体现, 也是学科长远发展的主要支撑。为此, 采用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课程小组由具有高、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团队组成, 注重教师队伍的梯次配备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由组长牵头领导, 针对主干课程的发展方向、讲授方式、课程知识体系等诸多方面组织成员进行深入长远的探讨。经过主干课程建设的大讨论, 教师们着眼于发展的长远愿景, 立足当下的精品课程建设, 普遍增强了责任感, 增加了危机意识;队伍的凝聚力空前加强。

四、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和对人才需求, 我们要与时俱进, 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创新求发展使设计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具有思维性、创新型、能力型、潜力型的高素质应用型设计人才。

摘要: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综合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由于自身的特点和局限, 问题相对较为突出。本文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改革进行认真的思考与研究, 制定相应的设计教育改革对策, 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

关键词:设计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郑斌.设计教育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装饰, 2009.

[2]谷彦彬.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南京艺术学院, 2008.

上一篇:《屠场》下一篇:国际会计学术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