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刺绣

2024-08-09

民族刺绣(精选八篇)

民族刺绣 篇1

一、彝族刺绣的历史

穿越时空, 极富美感、盛行于乐山彝区民间的彝族剌绣"是彝族四大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 (漆器、金银器制作、服饰剌绣、擀钻) 。据考证“彝族刺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 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是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体现。“古时的彝族称峨边为“佳之依达”, 意为流淌丝绸的河流。这里由大渡河水系沟通岷江, 与古嘉州灵秀之地一水相连。在彝族歌谣中唱道:“到佳支依达去, 看河上的龙的方方面面, 在个人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賨员对各自的賨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 主动参与到化賨中来。同时, 在参加化賨的过程中, 纳西文化特有的信念、伦理、公德等价值观念及饮食、音乐、语言、思想等文化融入了化賨的过程本身, 使人们参与化賨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了生活技能和经验、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及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

保留传统文化中强大的凝聚力量, 并创造出适应现代社会节奏和与之相随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 是文化变迁中的根本。纳西族的化賨文化由传统到现代, 那些变动着的每个时代对它的青睐, 以及它对社会的适应则恰恰彰显出化賨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顽强活力和强大的应变能力, 这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 而不是建立在外在操纵之下;是当地人们一种内心自发的需要, 而不是外加的意识。这为人们了解纳西文化多了一个选择的视角, 对理解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的传承也是有借鉴和启迪意义的。

注释:

1. 和立勇.两种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的文化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第30页.

2. 和立勇.两种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的文化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第30页.

3. 打跳:人们围成一圈进行某种有节奏的舞步, 表示生生不息之意.

4. 习煜华.

流行于纳西社会里的賩[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舟;到加支依达去, 看嘉定的丝绸。”可见, 峨边地区是古代彝汉交流、商贸往来的前沿, 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渗透” (1) 。但是乐山彝区传统古老的民间彝族剌绣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据史料记载:乐山彝区“刺绣”是彝汉文化融会贯通所形成的一种对服饰的装饰工艺, “彝绣”是最先走入彝族装饰, 也是最先走入实用;又是彝族最先以实用与装饰相结合最古老的实用工艺美术品。它是彝族女性以在千百年的长期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根据历史文化、社会特点、生活环境、宗教民俗、审美情趣, 以聪明才智、丰富的想象力探索、总结而形成独特的绣工针法, 以长期观察、摹拟, 提炼、概括出种类繁多的图案, 用彝族人共同认可色彩的灵魂“黑、红、黄”三原色独创出自成一体的、有别于其他民族刺绣工艺, 有着显著民族风格的“彝族刺绣”文化。它的出现成为彝族服饰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绣女们用刺绣工艺技法装饰服饰、马甲、头帕、围腰、鞋子、枕头、香囊、挎包等各种实用生活品。有了“刺绣”的装饰, 使古朴的彝族服饰变得耀眼、精致、华丽。使普通平凡的彝族服饰成为有性别、年龄、盛装、常装之分和婚服、丧服、祭司服、战服等各种专用服饰多达300多种的彝族服饰而成为世界民族服饰文化中最耀眼, 最有民族特色的精典之作。由此可见彝刺绣文化的历史是何等的悠久, 民族民间工艺的底蕴是何等的深厚, 它的装饰性是何等的强大, 可经看出刺绣在彝族服饰中有着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彝族刺绣艺术具有突出彝族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审美的价值, 在群体中有着重大影响力, 并一直以活态的形式世代延续与传承、发展与创新在乐山区彝, 为保护好这一世代相传优绣的民族民间工艺“彝族刺绣”艺术, 乐山彝族人民将它申报为申报为四川省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70Ⅶ—13) 。让它在新时期中继续肩负着民族的记忆, 传承、拓展彝族民族文化艺术与民间工艺发展的重任。难怪在四川刺绣行业中还流传着“南彝北羌”的说法, 因彝族刺绣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质

二、彝族刺绣的工艺针法

乐山彝区传统刺绣是一种出自彝族女性之手的民间工艺,

版) , 1994 (4) , 第53页.

5. 习煜华.流行于纳西社会里的賩[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4) .第53页.

6. 张云.公关心理学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第45~50页.

7. 和志武, 郭大烈.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9, 第11~12页.

8.[美]威·费·奥格本.社会变迁[M].王晓毅, 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3) .第20-25页.

9. 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3) .第15页.

参考文献:

[1]和立勇.两种民间金融互助组织的文化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2]习煜华.流行于纳西社会里的賩[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4) .

[3]张云.公关心理学 (第三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4]和志武, 郭大烈.纳西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9.

[5][美]威·费·奥格本.社会变迁[M].王晓毅, 陈育国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3) .

[6]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7 (3) .

它具有实用和审美的双重价质。彝族刺绣从一开始就受到彝族人民的喜爱, 它集中体现了彝族女性对生活、情感、尚美、崇善的品格。于是这项传统民间工艺在乐山彝区一直由母女相承、姐妹相促沿袭千年, 而成为每个女孩子的必修课程。因绣花工艺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女子是否心灵手巧、才华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也是姑娘能否引起年轻小伙青睐的一个重要条件。于是女孩们从很小就开始学习刺绣针法, 她们以针代笔, 以线代色与图案巧妙结合, 在服饰上绣出最生动、最丰富、是质朴、最健康并充满民族情感令人折服“天人合一”的图纹。由于它的绣工精致美出彩, 在四川刺绣行业中除名扬四海的“蜀绣”外, 还流传着“南彝北羌”的说法。因这些鲜活的, 具有生命的, 充满着灵气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彝区刺绣艺术它们不仅有着自身独特的自然和谐美、造型古朴美和色彩绚丽美等形式的美学特征外, 并在族群中还有着重大影响力, 而且在彝族服饰中起着一种不可估量的作用。

人们都说彝绣花工艺的针法很多, 其常用的针法主要有:挑绣、锁绣、十字绣、引绣、垫绣等数十种。姑娘们在刺绣时根据不同的绣品、不同的部位的需要以不同图案和不同的色布做贴花、盘花、滚花、补花、牵花、穿花、织花等。绣女们以闲熟刺绣、挑花技法在深色的底布上用五彩丝线绣出整齐均匀, 针脚细密, 五色缤纷, 富有民族特的的图案;或用贴绣的方式用色布剪成两方连续式对称花边图案纹样, 贴在衣面固定部位后沿边挑锁滚压纹样边, 帖花给人视觉效果明显;不用盘绣的做工用红、黄、绿、白等布条缝成灯芯状的“辩料”盘出花样, 嵌线作边饰。姑娘们采取刺绣、贴绣、镶绣、挑花等多达十余种娴熟的工艺手法, 随心所欲、针随心走, 把所想到的物象在衣物上巧妙地穿插、连接和呼应, 以平面构图的方式展现了物象的特征, 绣出五色缤纷, 相互衬托, 颇具立体凹凸感。通过刺绣装饰的服饰、马甲、头饰、挂包等, 它们更具有民族情结、民族感情和地域风情, 更具造型自然美、图案装饰美, 色彩古朴美和寓意独特美。为赞美心灵手巧彝族姑娘, 有位诗人这样赞誉到“布面上是没有路的, 可彝家绣花女的那颗针一跳上去, 却牵出了一条彩色的路”。这样的赞誉高度概括了彝族姑娘娴熟刺绣工艺针法技艺, 运用得游刃有余。

三、彝族刺绣的纹样

通过民间调查显示, 乐山彝区刺绣装饰造型的图案题材广泛, 结构严谨, 造形生动, 装饰性强、富有感染力。这些种类繁多的彝绣图案“可以千百年稳定不变, 不少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能讲出祖先的业绩与每种图案的来历和名称” (2) 。彝族人将这些图纹分为四大类:1.以大自然图案的有:日、月、星、天河、彩虹、云彩、山形、水波等;2.以动物为图案的有:鸡冠、鸡肠、牛眼、羊角、牛角、獐牙等;3.以植物和什物为图案的有:树叶、花草、南瓜子等;4.以几何图形的有:火镰、发辫、窗格、栅栏等。

彝绣图案的形成是彝族先辈在数千年在生活中吸取灵感, 通过反复提炼而沉淀流传下来的民俗文化精华。它们是彝族人民集体的智慧结晶, 是彝族这个群体相互认识的、最敏感的、并能产生共鸣的图案语言符号。这些纹样不仅有包含着‘实用’和‘美’两个要素的融合与统一, 并且它还起着美化生活, 充实生活, 唤起彝族人民精神上的欢乐和生活的幸福感的作用。彝家绣花女根据美的法则、美的原理与本民族标志性色彩“黑、红、黄”三原色巧妙的运用在刺绣中, 以挑花、贴花、锁花、盘花、滚花等技法, 把彝族的先民们创造出纤纤秀丽的、粗放而艳丽的、绵绵连环的、零星秀美的单一纹样、连续纹样和单元纹样根据衣服不同部位或交织、或重叠、或相托, 灵活地用在刺绣工艺中, 做到精细疏密兼顾, 主次位置得当, 繁简相宜, 使绚丽的纹饰和优美的造型浑然一体, 和谐统一。通过刺绣图案纹样装点后的彝族服饰, 顿时产生出无穷的变幻, 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彝族刺绣的色彩

乐山彝族刺绣色彩鲜艳夺目, 对比强烈, 用色泼辣大胆, 既有浅地深花, 又有深地艳花, 对比中有调和, 素雅中见多彩, 艳而不俗, 素而不简, 而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彝族姑娘以本民族认定最美的"黑、红、黄"三原色为为主色调, 选用色相对比跨度大的颜色进行搭配, 用色线、色布在服饰刺绣进行形与形之间的分割、交错、重叠, 便服饰中的图案呈现出引人注目, 给人在视觉上以美的享受。

彝族姑娘们在刺绣的色彩运用上, 多是采用配色绣的方法, 即用多种不同颜色配合起来进行绣花。一般是一种色彩绣一种花纹, 互不相重, 形成个性独特的风格。绣品大都以自然朴素的黑色、蓝色、青色为底色, 因黑色中包含着所有的原色成分, 正是这个特点, 它与所有色彩异中有同, 可以相互协调。黑色虽然是最暗的颜色, 是纯度最低的色彩, 但有了黄色、红色与它相配可以形成最强烈的明暗反差。从色彩学的角度讲, 黑色底可以衬托任何颜色, 它有一种空间感和深度感, 给人产生一种能吸纳包容一切自然颜色的感觉, 有它的衬托让所有的颜色变得更为鲜艳、明快。凭借这种独特优势, 于是黑色在彝族服饰刺眼绣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不让黑色未免太过于凝重和扳结, 缺乏生气, 聪明的彝族姑娘们根据不同的纹样选用反差较大的对比色, 色彩鲜艳、色调纯正, 色相明确反差较大的的红色、黄色、绿色、白色、湛蓝、紫色等色线合理搭配, 相互间隔点缀、装饰使用在黑色衣物的衣领、衣襟、袖臂、项背、下摆上及裙子的边角上, 让朴实的黑色、艳丽的黄色、热情的红色、清雅的绿色、纯净的白色、梦幻的紫色等这些色彩产生出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变化, 形成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使图案变得活泼, 线条变得流畅, 构思变得奇特, 造型变得均衡。由于彝绣中有了美丽和谐的色彩达配, 使普通的服饰变得色彩斑斓、凝重大方、和谐雅致、美不胜收。

结语:通过对乐山彝区民众喜爱的, 富有民族特色的、鲜活而有生命的, 充满灵气, 华美典雅的乐山彝区彝族刺绣研究, 我们看到彝绣“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结晶……它记载历史, 表现社会, 寓含宗教, 反映民俗, 文化蕴含深沉丰厚, 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作为彝族民间传统工艺的一个缩影, 它有着极强民族性、地域性、艺术性, 它凝聚着彝族人民智慧、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 它在族群中传播广泛, 世代沿袭, 在不同时期推动了乐山彝区民族文化、造型艺术、民族工业与社会文明的进步。可以说彝族刺绣是一部形象的史书, 它以“无声或有声地传达着一个民族关于历史、宗教、伦理、社会的一切信息” (4) 。而“成为彝族文化重要的精神文化遗产, 起到了凝聚、维系这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纽带的作用, 还起到融入外来文化桥梁的作用” (5) 。我们还看到彝绣在新时期又有了新的发展, 并注入了新的元素。在此我们就以“峨边彝族自治县教育文化局职工宋方丽精心准备8年, 用了近7年的时间以巧夺天工设色精妙, 图纹繁复、针法考究的绣刺绣技法绣成了《动物世界》和《56个民族服饰》两幅长卷 (6) 。说明目前乐山彝绣品不仅仅只限于日常实用的生活中用品, 它已由实用性转为高端精品有着欣赏性的艺术珍品。同时我们还看到这世代相承的、实用的、唯美的, 有着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审美价的彝绣刺绣工艺, 如今已成为乐山彝区民族文化媒介的窗口, 成为民族地区旅游文化产品的活标签, 成为颇有艺术价、观赏价值高贵典雅的艺术珍品。并在乐山“十二.五”发展期间, 继续将成为推动民族地方经济、民族文化、民族艺术、民间工艺、民族旅游业的标志性品牌产品与龙头产业。它会用富有民族特色图纹、绚丽的色彩、特殊的造形、精美的工艺美吸引来目祖国四面八方爱美的人们, 同时还会以文化使者的身份以矫健从容的步伐走出乐山彝族区, 走出四川、走向祖国的四面八方、走向世界。

摘要:乐山“彝族刺绣”是彝族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 它历史悠久, 工艺精湛, 造型独特, 构图精美, 色彩艳丽和特有的民族装饰风格, 立于各民族刺绣艺术之林, 成为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关键词:历史,针法,纹样

参考文献

[1]马文富孙雁鸣《峨边小凉山彝族三色文化绚烂古今》[N].乐山日报2011年10月30日

[2]何昌林.彝族漆器研究[J].四川美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3期

[3]冯敏.尚云川《四川省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论要》[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02年第2期.

[4]郑剑.《试析民族服饰色彩与宗教文化》[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马山:《浅折凉山民间工艺的灵魂——彝族图案》[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刺绣针法:刺绣的25种针法介绍 篇2

1、平绣:绣线从花纹轮廓一边起针,直拉到轮廓的另一边落针,设单数起针、双数落针。平绣可分为:竖平、横平、斜平,都要求达到平、齐、习、顺。平即绣面要平,不宜凹凸不平;齐是指落针点与轮廓齐,也就是针脚要齐;匀是指绣线疏密均匀,不重叠、不交叉、不露底布;顺是指针向顺形就势。

2、垫绣:在绣横平绣前,先用竖针垫绣几针,再加横平针绣制,将已绣的竖垫针压在平绣之下,这样形成凸起的效果。竖直数量可根据起凸需要而定。也可用棉丝、泡沫海棉垫于其中。

3、扎针:又称勒针,先用直针绣,再用横针加在直针上绣,专用于绣鸟足爪。

4、戗针:用短直针顺纹样形体一批批由外向内排绣,并可每批按图案的需要换色,可深浅晕色。

5、和针:又叫参针,即长短针,可参差错落,后针在前针中间绣出,由里向外放射排绣,绣至边缘收齐,可利用长短针换线晕色。

6、蹙金:先用金线平铺在垫有丝棉的纹样上,再用绣线钉扎分出界线,多用于绣鳞片、羽毛等。

7、盘金:用金线在纹样的轮廓盘绣金线,用短针钉扎固定,钉针针距均匀。也可用粗线钉绣线,也有盘带钉带,均属同类针法。

8、平金:用金线按纹样盘旋平铺,并用短针钉扎固定,针距要匀,前后排扎位错开,形成装饰效果。钉扎用线,一般用不显露的同类色细线,也可用强烈对比色绣线。

9、施针:即施毛针,绣鸟毛时在铺绣的底子上,加绣羽毛针路,层层施绣,以表现羽毛的质感。

10、铺针:先用直针按纹样平铺绣满,作为衬底,再用施针加绣形象,如加绣叶形、花形、几何形等。

11、套针:是平针绣法,可作镶色、接色,特点是针脚皆镶嵌,并分单套、双套、集套。

12、撒针:针脚分布用放射状,有如一把撒出。

13、旋针:顺线按丝纹旋拧方向放射排列。

14、滚针:即曲针、棍针、扣针、咬针、牵针、柳针,是表现线的针法,不露针眼,针针相扣,后针起针约于前针1/3处,针眼藏于线下成拧麻花状。

15、缉针:即切针,又叫回针、刺针。用后一针落在前一针的起针点内。

16、标针:又称标梗。先用缉针作绣,再在每针缉针上顺时针穿线拉紧,效果象滚针。

17、W针:又称拱针。向前挑起落作绣,绣面露针脚,针距均匀。中夹晴纶棉,W针略拉紧,有凹凸效果。

18、锁绣:又叫穿花、套花、锁花、络花、扣花、拉花、套针、连环针,是最古老的针法。分开口式锁绣、闭口式锁绣、双套锁绣、辫绣等。

19、锁边绣:又称锁针、锁口、扣锁,是常用的锁扣眼针法,这种针法是雕绣的主要针法之一,用途很广。

20、打子:又叫打子、打疙瘩。在绣地上饶一圈于圈心落针,也可饶针三圈,与原起针处旁边落针,形成环形疙瘩,此针法可用于花蕊,也可独立用于花卉等图案。

21、蕾花:与打子针法类似,在针上多饶几圈,与原起针处隔一定距离处落针,形成饶条,用三五饶条可组成蕾花。

22、挑花:又叫十字绣、架花、挑罗、十字股、拉棱。按横竖布丝作十字挑。挑花用底布应选用平纹组织、经纬清晰、可数布丝作挑,也可印点定位挑花。

23、补花:又叫贴布绣、贴绫,补花前身称堆绫。按花形剪成花片(注意比花形多留反拨0.5厘米),拨花反贴,使贴布边缘平齐,没有毛边。再按花形贴于布底上(一般贴一两层,最多三层,堆贴不宜太厚),并可针补。用纤针称纤补、用锁针称锁补、用勒针称勒补。锁补效果较好,勒补档次高,锁针要求针距、针长要一致(一般每厘米锁5~8针)。补花还分有平补、垫补和雕补,雕补有通透效果,又可用于边缘,成为雕边。

24、雕绣:又叫锁边雕空,具有通透效果。分阴雕和阳雕:雕空成花为阴雕,雕底留花为阳雕。先沿纹样边缘W缝一粗线,并象锁扣眼那样扣锁纹样。雕空大的可加连线(旁补,即浮于布底反复三线,并将三线扣锁在一起),使雕空处能联形定形,雕布时不要剪断联线。雕绣要注意雕空要匀,花形要通透清晰。

多姿多彩的贵州少数民族刺绣 篇3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这里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满、蒙古、仫佬、羌十八个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他们共同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贵州高原文化,其中的刺绣更是以其多姿多彩的风貌展现在中国民间美术的百花园地中。

贵州少数民族刺绣与我国蜀、苏、粤、湘四大名绣和广大汉族民间刺绣相比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首先是刺绣题材的不同,蜀、粤两地的刺绣主要以自然风光、世俗生活为表现对象;苏、湘两地刺绣多以文人画稿为蓝本;广大汉族民间刺绣多以传统吉祥题材和戏文故事为主要内容。而贵州少数民族刺绣则更具古老文化的特征及浓重的巫术气息,其刺绣内容多为本地区本民族的神话、古歌、史诗中的自然神、英雄神、图腾神、祖先神以及各种记事表意的艺术符号。其次是刺绣材料上的差别,四大名绣除粤绣有金银、扎雀毛、马尾以外,其它则多用丝线、丝绒、丝绸为主要材料。相比之下贵州少数民族在材料选择上要随意得多,品种也丰富得多,它包括纺织、金属、化工、玻璃、纸、动物、植物、石八大类几十个品种,如当地产的土布、麻布、绸面、棉线、麻线、丝线,蜡染布,锦面、蚕箔、马尾、贝壳、石头、薏仁珠,外地进入的铜钱、铜扣、铜片、锡、锡箔纸、金箔纸、银箔纸、剪刀、纸、玻璃、塑料扣、绫罗绸缎,以及工业棉布、化纤线、化纤布等。第三是对于各种材料的加工处理和制作工艺,贵州少数民族表现出令人惊叹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四大名绣对材料的加工有剪裁、劈丝、染色、熏、蒸,其中粤绣还有捻金银、捻孔雀毛、缠马尾,贵州少数民族除掌握上述加工方法外,还发明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工艺,如编辫、折皱、戳嵌、堆叠、剪贴、缠绕、铺茧、串结、缝缀、破丝、挑花等技法。

编辫法,是用一个简单的木凳架子为工具,将四根或四根倍数的丝线或棉线栓在木凳架上,编结成一条扁平状的辫带,用它在绣底上由外向内顺着底稿纹样的走向,盘缀出纹样形状。采用这种方法绣出来的作品,风格粗犷朴实,有明显的浅浮雕效果。

折皱法,是在编辫的基础上对辫带进行变化利用,即用针与手指配合将辫带顺着底稿纹样走向,折成一道道皱纹,每折一道皱纹就用线将其固定成型,一直到完成图案上的主要纹样。使用这种技法制作,绣面上往往出现一条条丘峦状的纹饰,比起前一种辫绣来它更加富有立体感,风格也更为粗犷浑厚。另外还有一种折皱形式,也是用编好的辫带,在织物上进行盘缀,但要将它折叠成一个个小三角,并用线将三角固定住,形成一个接一个的既厚实又牢固的小疙瘩。

戳嵌法,这种方法使用在被称为“锡绣”的过程中。以锡为刺绣材料是剑河县苗族女性的独门绝技,其过程是先将锡溶成约0.2公分厚的薄片,再剪成一个个“[”形的锡钉,然后按照图案纹样要求,将锡钉一个接一个的戳入织物,贴平正面,将背面的钉头扣紧,使锡钉牢牢地嵌住织物,并组成连续的云雷纹、万字纹等。用锡钉嵌出的绣品,看上去既沉着厚重,又亮光闪闪。由于锡料有限,当地苗族女性就用香烟盒内的锡箔纸来代替锡进行刺绣,收到同样的艺术效果。

堆叠法,是用各色绫绸作为刺绣材料,绫绸先要用白芨汁浆洗过,然后剪裁、折叠成一个个小三角形或长条形,将这些三角形或长条形的绫绸,一层压一层地堆叠在织物上,每叠一个就用线把它钉牢,最后堆叠出来的图案纹饰清晰、层层递进,象线刻一样分明,如鱼鳞一般有序。

剪贴法,它是我国民间广泛运用的一种刺绣技艺,比如汉族女性的云肩、儿童的肚兜、布老虎等都采用此法制作。贵州少数民族对剪贴法的运用有多种形式,这里略举三种:一是剪剔成纹,它是将面料根据图案纹样的形状进行剪裁,剔去不需要的部分,井直接粘贴于绣底上,再用其它针法对纹样的边缘进行滚边,形成清晰独立的刺绣纹样。二是拼色成图,是根据刺绣图案由众多小单元组合而成的特点,将各种彩色面料按照每个小单元的形态进行裁剪,再将它们进行拼合沾贴,并用各种针法对这些小单元的拼合处做补绣,最后形成一幅由不同形状、不同色彩构成的美丽图案。三是贴面加绣,是将各种面料根据图案组合情况剪成相应的部件,然后在这些不同的部件上加绣各种不同纹样。这些纹样内容既有相互关联的也有毫不相F的,前者以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形式反复出现,形成大面积的刺绣画面,而后者是由一些性质不同、物种不同的形象的大融合,比如A块面上是天上飞的禽鸟,B块面上是地上奔跑的兽类,c块面则是水中游动的鱼虾,一幅图案中有日月星云、有花草树木,有世俗画面、有神灵世界,可谓挫百物干指端,收万象于一幅。

缠绕法,贵州少数民族既保留了传统的打籽绣技艺,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绞绣、马尾绣、盘筋绣等缠绕技法。打籽绣是由于在绣面上留下的线圈如同芝麻粒或蔬菜籽一样,因此得名。它是刺绣时用针将线全部引出绣面以后,将针尖靠近绣面,用线把针缠绕一圈或两圈,在距离起针两根或三根纱的地方下针,将缠绕的线圈钉住,作品完成后,绣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大小一样的圆形线圈。绞绣是织金县一些苗族的刺绣手法,其做法是用一根丝线作芯,再用丝线对它进行缠绕,然后用它在绣面上盘缀出一朵朵清晰的小花。马尾绣是对以马尾丝作为刺绣材料的叫法,它也是缠绕绣的一种形式,贵州的马尾绣有两种,一种是凯里市舟溪苗族的马尾绣,方法是用绸缎或者茧箔做绣底,直接用马尾盘成纹样的边缘,纹样中间以其他的方法进行填绣。另一种是三都县水族的马尾绣,做法是以一根马尾丝为芯,以白蜡线对它进行缠实绕紧,形同小提琴的弦一样,然后用它作为刺绣纹样的轮廓线,盘缀于绣面上,再用其它针法对空隙处进行填绣,完成全部作品。用这种方法绣出的作品,线条流畅、轮廓清晰,犹如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的错金银工艺,又有明清时期的珐琅掐丝效果。盘筋绣,其技法与马尾绣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点,不同的是盘筋绣的材料是白棉线或丝线,而不是马尾,相同的是缠法一样、用它作为刺绣纹样的轮廓线也一样,比起马尾绣来盘筋绣表面少了些流畅感,却多了些厚实味。

铺茧绣,流行于榕江、丹寨、凯里、三都交界一带,它的具体方法是事先用一块布料或者纸张铺好,让蚕吐丝于上面,并染上各种颜色,然后用它来做刺绣底子,绣出各种花卉鱼乌纹样,这种刺绣手法一般用于当地的百鸟衣,或者儿童襁褓。

串结法,它又分为穿串和结扎两种形式,穿串是用线绳将薏仁珠一类果核、贝壳等颗粒状材料组合起来,使它成为串珠形状,用来装饰绣面。结扎是用线绳将鸡毛、丝穗等散状材料束缚起来,变成垂花、缨络形状,它也是用来装饰刺绣的。

缝缀法,它是将金属、玻璃、塑料等材料固定于绣面的一种手法,有各种形式,比如缝钉、嵌缀、悬吊等。

破丝绣,又称劈丝绣,以台江县施洞镇的破丝绣最为有名,先将各种彩色丝线劈分成极细的丝缕,并用皂角油对它抛光定形,然后用它来进行刺绣,在用色上面它不同于苏绣、湘绣,而是各色单独使用,或纯红或纯紫或纯白,各种颜色之间没有穿插过度,只有硬接硬碰,对比强烈,反差极大,但绣面却莹光闪闪,熠熠生辉。

民族刺绣 篇4

关键词:刺绣纹样,服饰符号,图腾文化,精神意涵

我国黔东南境内峰峦起伏, 山清水秀, 民族风情浓郁独特, 共居住着33个少数民族。长期以来, 这里的少数民族创造了本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但由于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 无法通过文字记载其历史文化传承, 因此少数民族服饰上采用最普遍的各种刺绣纹样成为记录其文化的主要载体。它不仅仅是在简单地模拟大自然以及日常生活外形, 而是将现实中的对象加以提炼, 把各种纹样作为表达审美情感和文化的视觉信息符号, 用以展示本民族社会文化信息和人的审美情感, 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精神意蕴。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氏族历史等不同, 其刺绣纹样所传达的符号与象征意义也均不相同[1]。

1 氏族符号———族群标识与象征

1.1 氏族历史表征

黔东南众多少数民族中, 除了原居民族之外, 很多少数民族都是从很远的地方经历了战争, 背井离乡迁徙而来。因此在琳琅满目的刺绣纹样中具有氏族符号与族群标志的纹样数不胜数。其表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记录本民族源头、战争、族群发展和迁徙、祖先的印记以及对故土的思念等几个方面。在刺绣纹样上可以读到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迹、家族的宗谱、民族的历史等内容。这些历史一一“记”在衣裙上, 随身携带, 世代相传[2]。

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 黔东南的刺绣纹样成了一种特殊的符号样式。它像穿在身上的史书、绣在衣中的表情, 向同宗异族、祖灵神鬼, 向一切现实的或虚构的传讯对象无声地传达着某种信息[3]。其中, 苗族的刺绣纹样是最能系统地体现祖源与战争迁徙这类历史意识和氏族符号的。在黔东南地区的凯里、台江、雷山、丹寨、黄平、麻江等县市的苗族文化比较典型, 较好地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充分体现了苗族独特的审美观念、图腾信仰和民族传统, 包含特有的符号学意义[3]。如“天地”、“黄河”、“长江”、“江河波涛”、“平原”、“城池”、“骏马飞渡”、“洞庭湖”等刺绣纹样 (见图1) , 将远古先民生息过的江河湖泊、繁衍过的平原沃壤、迁徙过的崇山峻岭等, 用线条、色彩、造型等刺绣语言在布料上记录下来[4]。表现了苗族人们对族源、故土、战争、迁徙的回忆和缅怀之情, 凝聚着强烈的感情。

1.2 氏族族徽和生殖暗示表征

黔东南少数民族均属于高山族群居住, 由于地势险要、高山群绕, 族群之间彼此接触的范围并不广泛, 即使同样的民族, 方圆百里就可形成不一样的服饰和刺绣纹样的特征。特别是在不同的氏族之间, 很多刺绣纹样甚至成了氏族族徽的表征, 暗示了很强的生殖表征。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苗族的“枫木蝴蝶纹”。《苗族古歌》描述道:“树干生妹榜, 树心生妹留” (树即枫木, 苗语“妹”即母亲之意, “榜留”即蝴蝶妈妈) (见图2) , 因此, 苗族称枫树为“妈妈树”是万物之母, 生命之源, 而蝴蝶作为卵生动物, 有着强大的繁殖能力, 其纹样常常与石榴、桃子组合在一起, 内蕴生殖的意象[5]。因此, 苗族对枫树和蝴蝶不仅仅是一种求同、认亲的祖先崇拜, 更是对所蕴涵的生殖意象的崇拜。由于氏族起源的共同性, 苗族的各个支系只要看到这类纹样, 就能辨别出本民族其他族系, 产生一种同民族的认同感。

由此可见, 黔东南刺绣纹样描绘着各种景象, 但不管纹样如何多变, 其深层文化内涵却异常丰富。很多的刺绣纹样成为民族族群历史的载体, 他们有意识地借助刺绣纹样, 生动形象地记叙了他们艰辛的族源史、战争史、迁徙史和生存史, 甚至是氏族的标志和族群繁衍, 这些历史记忆世代传承, 成为一部没有文字的史书。

2 图腾符号———巫术、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等象征意涵

黔东南地区社会发展程度不高, 生产力低下, 古代先民在无力与自然和社会的压迫相抗争的时候, 只能在巫术、原始宗教信仰的领域寻求精神寄托。因此, 在黔东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看来, 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灵, 这些神灵是人格化的。他们主宰着自然界的各种活动, 他们可以行善, 也可以作恶。于是, 人们开始将这些精灵神化, 也有了更强的畏惧感和依赖感, 为了避祸求福, 人们开始对他们顶礼膜拜。就形成了黔东南地区各少数民族众多的祭祀、原始宗教等行为, 这些宗教观念在今天黔东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和生产中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些行为也通过图腾的形式在服饰的刺绣纹样中大量的表现出来, 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 并映射着民族精神、民族性格、民族心理、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等。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自然界万物的崇拜, 通过巫术、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二是对生活美好的寓意, 通过各种刺绣纹样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2.1 巫术、原始宗教意涵

和很多闭塞的高山地区一样, 黔东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的形成也造就了巫风盛行的人文风貌。该地区主要的少数民族为苗族和侗族, 由于这两个少数民族自身的历史发展中经历过多次迁徙, 因此, 苗族和侗族均信仰多神, 并且一年四季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和祭祀活动, 其目的就是向上天和诸神祈福避灾, 表示对万物神灵的敬仰之情。当地的人民相信, 将自己敬仰的各种神灵的纹样穿在身上就有受神灵庇佑的功能。如黔东南地区的侗族崇拜古树、巨石、山神、火神、土地神、铜鼓以及“过往虚空神灵”等 (见图3) , 认为他们都能显灵。这些在刺绣纹样中都能体现出来, 例如:谷粒纹就与谷神有关, 是对谷神的崇拜;鱼骨纹、三角纹、菱形纹是对鱼的崇拜;螺旋纹、龙纹是对龙 (蛇) 的崇拜;圆圈纹是对太阳的崇拜;齿形纹是对山的崇拜;水波纹、漩涡纹是对水的崇拜……。在侗族的刺绣纹样中, 出现的较多的是手牵手的纹样, 它表现的是侗族在祭祖时跳“哆耶”舞的场面[6], 这是侗族人在对祖先和神灵进行祈祷。

而苗族的“鼓藏服”更是作为宗教仪式的法器传承下来, 也称为“百鸟衣”, 有男装和女装之分。整件衣服都是用丝线绣着五颜六色各种造型鸟纹样组成。女装主体刺绣纹样由“鸟龙纹”“巨嘴鸟”组成, 男装为“牛龙纹”或“蛇龙纹”等纹样组成, 除了主体的鸟纹之外, “百鸟衣”的纹饰还配有各种鸟纹、太阳、花卉、鱼、水甲虫、铜鼓等纹饰。其中, 以大片的平绣或丝片贴花而成的鸟纹, 古朴传神, 有站立的、有飞翔的……纹样丰富多彩, 反映了苗族怀念祖先、尊老爱幼、和睦相处、勤劳俭朴、富裕安康等鼓藏节的祈祷主题。

2.2 英雄人物和神话传说

在黔东南地区, 巫术、原始宗教和氏族历史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个的神话传说的。可以说, 这些神奇的神话传说与氏族历史、图腾崇拜、原始宗教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反映在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和其他生活用品中之外, 最常见的就是以刺绣的方式反映在服装上。如施洞式苗绣中, 表现的最多的就是苗族古歌里的主要情节、神话传说、英雄人物等。如《开天辟地》、《射日射月》、《耙东耙西》、《十二个蛋》、《洪水滔天》、《兄妹结婚》、《月中砍树》、《祖德勒杀虎》、《女英雄务茂媳》[6] (见图4) ……, 这些神话传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与苗族的历史和图腾崇拜交织在一起, 形成了苗族刺绣独特的艺术面貌———不仅纹样丰富美丽, 而且具有深刻人文精神内涵的符号表征。

3 美好生活寓意象征

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造型生动、构图饱满, 色彩艳丽, 对比强烈, 有着原始而纯朴的艺术特色。题材更是丰富多彩, 集中了上至天地、神鬼, 下至生活中的各种动物、风景、植物, 甚至是各种传奇的神话传说。这些刺绣纹样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写照, 而且是其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态度的一种反映。同时, 也正是这些身处美丽的深山丛林之间, 风景秀美的少数民族对生活无比热爱的表现。在黔东南少数民族的诸多刺绣纹样中, 我们不难从这些纹样中看见他们的智慧、勤劳和对生活和爱情的憧憬之情。

与汉族刺绣纹样一样, 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纹样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对美好生活寓意的纹样。如贵州西江苗寨的人们对蝴蝶有着无比的喜爱和崇敬。究其原因, 蝴蝶妈妈除了是苗族氏族符号的一种表征, 同时, “蝴”也与“福”谐音, 因此, 蝴蝶也被视为福、富的象征。同时, 蝴蝶可以入药, 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所以蝴蝶有含有长寿之意[7]。另外, 蝴蝶产卵多, 繁殖快, 又是苗族人丁兴旺的象征。而苗族刺绣纹样中显示了大量的动物纹样, 如鸡、鸭、鹅、羊、鸟、蝴蝶、蝙蝠、蛇、龟、竹节虫、水爬虫等, 而植物纹样显示的最多的就是葫芦、枫木和榕树, 还有很多花果和草叶, 如牡丹、桃花、荷花、卷草花、蕨菜、李子、石榴等[8]。这些纹样在苗族的服饰和刺绣文化中都是有着深刻的涵义的, 如石榴是多子的象征, 桃子是多寿的象征。所有的这些纹样, 都向世人展示了苗族人们心情劳作的生活景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除了苗族, 贵州镇宁地区的布依族也用各式各样的图案纹样装饰生活用品, 充满了美好生活的情趣。比较常见的刺绣纹样有:漩涡纹、锯齿纹、方格纹、斗纹、斜纹、四点纹、两点纹、三角纹、正方纹、直线纹、回线纹、草茹纹、木叶纹、梅花纹, 以及鸟的羽毛纹、鱼鳞纹和寿字纹等。其中漩涡纹是由细线呈圆形连续旋转而成, 很像盘成一圈的绳索。这种纹样在服饰上应用最多, 有趣的是对于这个纹样的意义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诠释。中老年人解释说, 这个纹样象征团圆祥和, 此纹样的连续, 代表团圆和美好生活一代又一代的相传;青年人解释为这个纹样象征民族大团结, 多个纹样的连续代表多个民族的和睦相处[9]。说法不一, 但是都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 只是年轻人把它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 在水族的很多刺绣纹样中, 我们不难发现当地妇女经常用生活当中的自然元素进行几何变形来做图案装饰。比如, 鱼、鸟、兽、虫、蝴蝶、蝙蝠、石榴、莲花、菊花、团花、牡丹花、蕨菜等, 此外, 还有自然景物的变形, 如:日、月、山川、水、城等。各种变形不乏抽象的组合, 比如把花瓣画作鱼形;把鸟的翅膀换成了蝴蝶的翅膀;鸟的头上插枝花, 鸟的爪下带条鱼……, 使花蝶鸟相伴, 产生了生机盎然的生活情趣。

除了对自然界动植物的描述, 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刺绣纹样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对美好生活场景的描述。如一幅苗绣描绘了一个正在做法的巫师, 巫师旁边是一只用于祭祀的大公鸡。而另外一幅刺绣则画出了一对恋人正在伞下谈情说爱, 在他们的右边有一只大象, 大象背上有四个人在打扑克牌[6]。这些生活场景的描述, 反映了少数民族人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

由此可见, 在黔东南少数民族大量的刺绣纹样中, 不管是原始宗教、神话传说等刺绣纹样题材, 还是反映生活场景的描绘和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景仰等题材。其本质上都是人们对历史和世界的一种认知, 是自身日常生活的写照。他们通过刺绣纹样, 表达了内心深处对神灵的恐惧和崇拜, 也表达了对祖先和历史的追忆, 同时也蕴藏了他们无穷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热情。因此, 这些美丽的刺绣纹样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生活的描绘, 而成了他们自身氏族历史、宗教信仰等符号的标识, 默默地传达着黔东南少数民族内心深处的情感。

4 黔东南民族刺绣纹样与现代服饰设计的融合

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纹样体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智慧, 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宝藏之一。同时, 民族民间刺绣艺术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和民情民俗也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的启示和借鉴, 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日益为世人所喜爱, 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趣的标志之一, 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10]。近年来, 由于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设计师开始把目光投向中国市场,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重新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特别是中国开始出现了一大批奢侈品的追随者, 中国的高级定制开始如火如荼的发展, 而刺绣一直是高级定制服装中面料装饰的主要手段。目前, 国内像“玫瑰坊”、“天意”、“NE·TIGER”等这些以中国文化为设计定位的品牌, 不约而同地开始向我国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吸取灵感, 甚至很多的品牌开始在贵州地区完成刺绣部分的制作, 这为黔东南少数民族刺绣与现代的服饰设计的融合带来很好的契机。而黔东南地区刺绣纹样质朴、富有生活情趣并蕴含了丰富人文象征内涵, 也为正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服装产业注入了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高雪华.从审美意向到艺术符号的构建——论中国民族服饰情与意的整合传达[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9, 15 (3) :150-151.

[2]许凡, 吴秋英.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纹样的精神显现[J].纺织学报, 2007, (10) :95-99.

[3]杨鵷.族源-战争-迁徙, 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意蕴的一种解释[J].黑龙江民族丛刊, 1999, (4) :72-80.

[4]刘芳.从苗族服饰看历史——苗族服饰与神话、图腾崇拜[J].美与时代, 2005, (3) :55-56.

[5]张明坤, 徐人平.苗族服饰主题纹样的符号学研究[J], 艺术探索, 2009, 23 (1) :45-46.

[6]彭咏.黔东南苗族侗族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教程[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8.

[7]陈慧娟, 郑新涛.贵州西江苗绣中蝴蝶纹样的特征分析[J].商业文化 (学术版) , 2009, (5) :124.

[8]《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编辑委员会《.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刺绣》[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9]全晓男, 张丽丽.贵州石头寨的布依族服饰及图案装饰[J].美术大观, 2005, (3) :62-63.

小学刺绣日记 篇5

来到买十字绣的地方时,我一下子呆住了,映入眼帘的是好多绣好的十字绣,真是太漂亮了!我想:我一定要学会绣十字绣!我看到了许多好看的十字绣,我看中了一个KT猫图案的十字绣,就对妈妈说:“妈妈就买这个吧,这个简单,也好看,行吗?”妈妈看了看说:“好吧,就买这个,你可要好好绣,知道吗?”“知道了,知道了,我会的!”

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刚缝时我总是缝不好,不是串行就是数错,我叫妈妈帮帮忙,还总结了出错的原因,缝着缝着就找找感觉了,后来就越缝越好了。我的十字绣就剩下一小部分就大功告成啦!兴奋得我手舞足蹈。大喊妈妈:“你看我缝得怎么样?”妈妈看了我的作品啧啧称赞。

时间过得好快呀,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啦。红彤彤的太阳,被远处楼房挡住只露出半个脸来甚是好看。心想:要是把这景象画下来,绣到我的十字绣上,那该是多么好的一部作品啊!

民族刺绣 篇6

关键词:民族文化,苗族刺绣,旅游开发,传承发展

贵州众多的少数民族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其中黔东南苗族刺绣作为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并给人们带来乐观积极的视觉感受, 极具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特有的民族文化是贵州吸引世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在旅游开发热潮中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一、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黔东南苗族刺绣

(一) 黔东南苗族刺绣的特色

黔东南苗族刺绣其奇妙的构思、独特的设计和造型是苗族人民生活习俗、民族传统、社会制度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反映。黔东南苗族的民间神话传说多与蝴蝶、龙、石榴、鱼有关, 而黔东南苗族刺绣的图案以蝴蝶、龙、石榴、鱼最为常见, 颜色选择上主要使用鲜亮明艳的红、蓝、粉红、紫等颜色。苗族人民将他们经历变迁的历史浓缩在刺绣线条之中。

(二) 黔东南苗族刺绣与现代旅游

黔东南苗族刺绣作为一种民间技艺, 已经被开发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商品, 更应该将她开发为一种体验性的旅游资源, 让旅游者参与其中, 这样既有利于刺绣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又能够使其成为贵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吸引旅游者进行深度文化体验旅游的优秀文化旅游资源。旅游者特别热衷于对人类生活内容和结果的感知, 如民族习俗、民族服饰等, 注重审视、观察、检验所在的社会制度、结构、人情、伦理、民风, 渴望追求理想的生活。黔东南苗族刺绣正是能够满足旅游业者进行深度文化体验需求的优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二、黔东南苗族刺绣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的苗装制作工艺复杂, 不能水洗, 穿着时耗时费力

过去, 传统的苗族服饰是苗族人民群众一直以为自豪的一种民族标志。现在,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日常生活中苗族群众的衣着服饰基本上与外地没有明显差异, 只有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 人们才会穿起民族服饰, 愿意花几年时间去做一件传统工艺服装的人日趋减少。而现在贵州从“蛮荒”之地一下子变成旅游热土, 必须借助旅游让民族地区的人们重新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认识到传承本民族文化所潜藏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确保各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

深处苗疆腹地大山中的苗族同胞的很多观念也发生很大变化。不少年轻人认为穿着传统民族服装是落后和保守的表现, 在他们看来时髦的时装比传统民族服装更具吸引力。现在, 不管是苗族服饰的拥有量还是其使用的频率, 都在不断地萎缩。贵州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之关键在于年轻一代, 苗族服饰文化和苗族刺绣工艺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寻求一条民族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路子。

(三) 掌握工艺的人越来越少, 工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传统的刺绣工艺受到方便快捷的绣花机器的巨大的冲击, 两者相比较, 传统的手工刺绣费时耗力人工成本很高, 许多苗族女孩更愿意花钱购买价格便宜且一样漂亮的机绣盛装参加各种活动和仪式。据调查, 从苗族刺绣工艺的掌握情况来看, 具有精湛手艺的一代人年龄普遍偏大渐渐老去, 新一代人对工艺缺乏兴趣和热情以致完全陌生, 如果不采取相应措施, 苗族刺绣这种蜚声中外的工艺美术将在民间中消失。

三、实现苗族刺绣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1) 魅力独特的民俗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和其他人文旅游资源相比, 更容易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受到当今旅游者的青睐。黔东南苗族刺绣是苗族人民千百年来不断创造出来的一朵民族艺术奇葩, 作为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 她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异乡风情。民族旅游的活力在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 实现苗族刺绣等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也就是实现贵州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2)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 努力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更能够树立起少数民族同胞们的民族自信心, 从而让他们自觉的去传承本民族文化。例如苗族刺绣作为中国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代表者, 我们对其的保护与发展, 不仅能够树立起苗族同胞的民族自信心, 而且我们还能将这一精湛技艺运用到现代纤维艺术中, 达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四、对贵州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1) 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对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抢救性的普查和研究, 建立信息资料档案库。以黔东南苗族刺绣为例, 应做好苗绣工艺技术的搜集整理工作, 加强对民间刺绣艺人的培养, 并对这一精湛技艺加以保护, 以确保苗族刺绣得以传承和发展。2) 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尝试民族文化进入中小学音体美课堂。由于现代教育的发展, 使很多民族地区的年轻人没有了学习传统民族技艺的习惯。为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应将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 也可以培养大量的民族文化旅游人才。3) 保护、开发利用好民族节日。任何民族的各种文化现象都可以在民族节日中得到展现, 因此要特别重视对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以保护黔东南苗族刺绣为例, “苗年”、“枯葬节”、“吃新节”、“姊妹饭节”、“龙舟节”、“芦笙节”等都是苗族服饰的大展台。要充分利用苗族节日, 激发苗族的自豪感, 激发她们热爱、制作苗族服饰的热情。4) 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技艺比赛和活动。通过举办此类活动和比赛, 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民族民间手工艺的魅力, 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需求也会有增无减。要赋予传统手工艺等民族技艺以时代特色和表现手法, 卓有成效的促进和推动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五、结论

在贵州旅游发展的今天, 一方面, 旅游部门要很好地利用民族文化资源, 防止资源枯竭, 以期永续利用;另一方面, 民族地区老百姓在将自己的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过程中, 也要认识到自身文化的巨大魅力、文化价值, 并享受到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要在切实保护好民族文化的前提下, 充分开发民族文化。从长远眼光看, 从整体利益出发, 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之间存在一致性。民族文化保护得好, 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才会持久, 旅游业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 使民族文化代代相传, 永存于世。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 1998.

[2]苗族服饰[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民族刺绣 篇7

2004年, 普氏民族绣品厂在石林县科学技术协会 (下称“科协”) 帮助下, 于2005年3月9日正式举行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 (下称“协会”) 成立大会。普氏民族绣品厂厂长普菲当选协会理事长。协会的成立, 标志着石林县传统的民族刺绣业将通过自发的协会组织向产业化经营发展。

协会成立至今, 理事由最初的13名发展到现在的46名。会员从刚开始石林县452人发展到云南全省7 800人, 其中有57个残疾人会员, 还有68名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失业返乡的女青年会员。协会会员从刚开始的阿着底村村民发展到现在遍布寻甸、大理、禄劝、东山、普者黑、西双版纳等地的多个少数民族妇女群体。产品销往俄罗斯、日本、香港、北京等地。2008年, 协会刺绣品产值达到1 000万余元。

二、协会产生与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分析

(一) 动力机制

1. 能人带动与市场驱使。

早在20世纪90年代, 在外打工的普氏姐妹就发现她们演出时抛给台下客人的荷包相当受欢迎;一开始是送, 到了后来, 客人们就愿意花钱买。每到一地演出, 人们对她们身上的民族饰物都表现出极大兴趣, 表示愿意出高价花钱购买。普氏姐妹以高出一般农民的市场洞察力, 发现并开拓了民族刺绣系列产品市场。

协会会员通过绣品一项的收入相当于2008年石林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4 200元的一半甚至更多。2008年, 协会刺绣品产值达到1 000万余元, 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提高了会员经济收入, 增强了协会凝聚力, 促进了协会发展。

2. 社区经济、文化环境推动。

天下闻名的石林景区, 兴旺的旅游业带动了周围地区少数民族刺绣业的发展。依托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民族风物资源, 积极发展刺绣产业, 不仅是石林建设旅游经济大县的重要途径, 也是繁荣石林民族文化、培育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作为石林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林刺绣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实现了商品化和产业化。协会发展找到了经济、文化的立足点。

3. 政府支持。

从办绣品厂到成立协会, 从跑贷款到拉订单, 各级政府积极关心和支持着刺绣协会的发展。协会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 政府积极帮助联系农业银行, 采用协会会员办理金穗惠农卡、分担协会贷款风险的方法协助协会渡过难关。

(二) 运行机制

1. 能人主导的协会运行机制。

协会的成功运作离不开能人普菲强有力的推动和管理。政府对能人的支持与肯定进一步加强了能人对协会会员的影响和带动。协会发展初期, 能人的角色可能会被误认为“牟利的中间商”, 但是如果“中间商”可以带来信息、带来原先不曾有的利益, 那么中间商的存在就有积极意义。能人组织农户, 形成一定规模的协会, 带动农户与市场对接。能人及其组织的出现适应并代表了石林刺绣行业的生产水平和生产关系。如果有更多的能人或“龙头”产生, 为了保持自己在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相对有利的位置, 能人或“龙头”就不得不考虑让散户得到更多好处。最终, 分散的农户也会得到更多实惠。所以, 能人和“龙头”是必需的。

2. 经济利益分配机制。

协会实行以户为生产单位, 采取“发放原材料—收半成品—加工成品—销售”的经营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经济利益控制和分配制度。协会垫支所有刺绣用原材料的费用, 会员投入时间和技术制成半成绣品, 由理事对散户定价回收, 交回到绣品厂, 最后一道工序由绣品厂完成, 并分散到各零售点和代理商。会员得到初级产品加工收入。理事得到培训收入、产品加工收入和管理服务收益, 其中, 对理事经济利益的保护激励了中层管理者培训和指导普通会员的积极性。会长也能得到相应的销售利润。

在整个经营过程中, 协会刺绣产品没有注册商标, 没有得到完整的品牌利益。也就是说协会所做的努力相当一部分成为整个石林刺绣行业的共性利益投入, 其社会效益大于协会的经济利益。随着刺绣行业竞争的加剧, 协会的利益将会受到更多的侵蚀。

3. 组织培训与发展机制。

协会的发展战略是刺绣培训办到哪里, 会员就发展到哪里。所以, 才有了全省7 800人的刺绣会员规模。培训主要由协会理事承担。经过培训的妇女成为协会会员, 协会就有义务回收会员的绣品。

会员一年不参加活动就自动退会, 或一年内如果连300元的绣品都交不了也算作自动退会。这样的退出机制保证了会员积极性和自觉性, 降低了监督成本。

4. 产品质量与控制机制。

协会理事是产品质量和控制的中坚力量。理事负责发放刺绣原料, 同时身兼产品质量控制的重任。而理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源于绣品厂对理事交回产品价格的控制。

三、协会建设与少数民族妇女和社区发展的思考

(一) 协会成员个人经济效益与妇女自我意识的改变

农忙季节, 会员妇女利用晚上做刺绣, 每个月能收入60元, 农业生产进入中耕管理后, 每个月可收入300元以上, 年收入不会少于2 000元。“手脚快” (技术熟练) 的妇女每年通过刺绣, 收入可以达到4 000元~5 000元。会员反映, 能把自己的手绣品变成商品, 感到很有成就感、增强了自信心。

参加刺绣协会给会员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不仅是收入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有了市场经济意识。用会长普菲的话说, 会员现在会“讨价还价”了, 对时间紧的活儿会要求更高的价格, 和原来“给钱不敢要, 要钱小声气 (不好意思) ”形成鲜明对比。

成为协会理事的妇女就更“技高、见多、识广”了。理事要负责对申请成为会员的群体进行培训。要对所负责区域的会员产品进行质量检查并负责回收会员产品。

(二) 协会对社区建设层面的现实影响

1. 村容村貌改善。

从2002年普氏民间绣品厂落脚阿着底村, 厂长普菲当选村长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进村的980米泥浆路修成柏油路。既为小厂带来更多客人, 方便绣品运输, 也给整个村子带来实惠。正如农民所说:“村民们再也不用先把鞋脱下来揣在怀里, 过了这段路再洗洗脚把鞋穿上了”;“孩子们上学再也不用怕一脚陷进泥塘而绕着走田埂了”。随着绣品厂的名声越来越大, 村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村民对社区环境改善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2002年, 村里就集体出力修建了供大型客车停靠的停车场、修缮了村委会礼堂, 总体改善了村容村貌。

2. 和谐社区建设。

为了最现实的需要, 用更多的绣品交换更多的现金, 村里的妇女们在闲暇时间都忙着刺绣;为了提高自己绣品的质量, 妇女们在一起的时间都交流刺绣经验, 妇女们的公共生活有了正当的名声。家庭关系、邻里关系相对以前更加和睦, 促进了和谐社区的建设工作。

3. 社区文化发展。

随着绣品厂、协会的发展, 阿着底村人也开始越来越习惯举办、参与各种大型活动。2005年春节, 首届原生态体育运动会在阿着底举办, 1 600多人参加。2009年3月, 首届石林刺绣大赛在阿着底举办, 1 400多人参赛。在大型活动中, 村民们相互协调, 通力合作, 努力将“阿着底”这个品牌打响。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阿着底社区的传统特色文化, 更提升了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和村民的合作精神。

四、深层次思考

(一) 创新社区资源整合平台与农村社区建设

如何利用协会影响力, 通过丰富协会功能, 依靠协会创新社区资源整合平台, 整合社区人力资源、企业金融资源 (投资、贷款) 、政府及其社会资源, 提升社区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是今后协会在社区发展建设过程中值得探究的问题。

(二) 市场经济背景下妇女影响力的改变与和谐社区建设

刺绣技术恰好适应妇女进行非农生产的特点, 以协会组织为纽带, 探索一种真正的以妇女为核心的致富发展之道。给妇女提供就业新途径, 通过发展, 真正地带来效益, 推动会员妇女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 提升妇女在社区重大事务上的决策地位。对和谐社区的发展和实现农村妇女的战略性需求具有重大意义。

(三) 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社区文化建设

彝族民间刺绣从图案到色彩无不蕴藏着悠久的彝族文化和传统。如今, 通过协会的不断创新和系列绣品的开发, 刺绣品成为彝族民间文化传播的载体, 使得优秀的彝族社区文化得以传播。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 彝族妇女把刺绣作为表现勤劳、聪慧等优秀品质的重要象征。彝族妇女从小练就一套独特、娴熟的刺绣技艺, 各种花鸟虫鱼、山川日月等形态各异的图案都是彝族妇女的包头、衣服、围腰、飘带等刺绣品上的主角。现有的绣品主要图案有十多种, 其中三弦花、太阳花和八角花以及它们的变形图案是最常见和重要的设计, 都是“老人教姑娘、姑娘传伙伴”这样传下来的, 协会的刺绣技能培训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大背景下无形中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在现实市场中为民族文化撑住了一块难得的传承空间。

五、结语

石林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技术协会, 面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区和谐发展的诉求, 带动少数民族农村社区妇女认识自身文化优势, 利用已有技术技能, 结合市场需求, 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争取妇女群体的发展机会, 贡献于社区发展。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具有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1]赵继新.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4.

[2]徐旭初.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吕绍清.农产品行业协会:妇女的机遇与挑战——四川省资中县养猪协会、资阳市畜牧协会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研究, 2006, (34) .

[4]李程.民间组织与和谐社区建设[J].唯实, 2007, (1) .

[5]陆春萍.论和谐社区建设中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J].理论月刊, 2007, (9) .

[4]吕绍清.农产品行业协会:妇女的机遇与挑战——四川省资中县养猪协会、资阳市畜牧协会调查报告[J].中国农村研究, 2006, (34) .

皮革刺绣装饰探索 篇8

我国刺绣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出现 非常系统的织锦 工艺,战国时期就已经盛行,唐宋时期得到空前发展,明清时期开始形成以四大名绣为主的各具特色的民间刺绣工艺。刺绣艺术通常用于装饰,在服装、纺织品中,也可以作为艺术品进行装饰和收藏,例如绣画、饰件等[1]。

1.1 刺绣材料

刺绣是指利用针线在丝绸绢帛等面料上做各种图案的装饰,所以绣底、绣线、绣针在刺绣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传统绣底按材质分为:第一,植物纤维布,例如各种纯棉、纯麻及棉麻混织的面料。第二,动物纤维布,有丝绸、软缎、羊绒、纯毛呢料等。第三是化纤布,这是近年来兴起的材料,常用于做刺绣装饰画,例如,轻盈透明的玻璃纱用于双面绣,装裱以后完全看不出玻璃纱材质,非常漂亮[2]。

绣线色彩丰富,往往同一种色彩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色阶。绣线粗细也不同,所以根据绣线色彩与粗细,将绣线分成不同号码,同一色系中号码越小,绣线越粗。绣线的质地很多,有棉质、丝质、化纤、金银绣线及绒线,根据绣底的材质来选择绣线材质及大小[2]。

绣针材质多为钢质,现在绣针品种很多,例如绣花针、串珠针、十字绣针、毛线针等,绣针的选择要与绣底、绣线搭配,选择不当会留下针眼或是拔针很费劲的情况。

1.2 刺绣针法

刺绣不同外观效果都得益于不同针法的运用,我国四大名绣都有各具特色的针法,例如湘绣的鬅毛针、蜀绣的晕针等,但在大部分民间刺绣中,大体有以下基础针法:齐针、抢针、套针、扎针、铺针、刻鳞针、打籽针、肉入针、接针、绕针、刺针、施针、旋针、散整针、虚实针等,也有很多机具特色的基本针法,如辫子股、鸡毛针、滚针、平金绣、盘金绣、纳纱绣、戳纱绣、网绣、珠绣、剪贴绣、十字绣、乱针绣、变体绣等,装饰效果丰富多彩[2]。

2 刺绣在皮革上装饰运用

本文主要研究以皮革为绣底,用不同工具和手法来展示皮革中的刺绣装饰[3]。皮革上做刺绣装饰对皮革硬度、弹性有一定的限制。柔软度高、延展性良好的皮料上可秀相对复杂具象的图案,因为皮料的弹性产生的回弹力可以带动绣针的上下穿梭。而在硬度较大、延展性差的皮料上则无法做相对精细的刺绣,因为刺绣的针孔大,针迹十分明显,例如植鞣革[4]。而且在皮料上刺绣不易选择蚕丝等天然纤维成分的丝线,容易出现拉毛现象,所以要选择合成纤维成分的一些绣线。

2.1 皮革的具象图案刺绣

选用的皮料为羊皮,柔软舒适,延展性好,韧性强,在刺绣之前将皮料削薄至0.8 mm,便于刺绣。绣线为六股粗捻毛线,因为毛线一般适合在厚实的面料上刺绣,选用的是9号绣花针,针孔长,可以穿过毛线,针尖锋利可以利落穿过皮面。

图1主体花瓣选用鸡毛针和齐针结合,和藤纹选用锁边针,装饰采用打籽针[5]。图2是轮廓线采用辫子股,用打籽针做装饰。两种花纹虽然针穿过皮革会留下针孔,但由于毛线粗,运用几种针法外观效果立体,可以完全掩盖针孔,达到外观效果美观,图案立体形象。

图3选用两种绣针与绣线刺绣,中间蛇图案采用纯棉细绣线[6],用11号串珠针按照图案做齐针刺绣,串珠针针身极细且有一定弯曲度,所以穿过皮革留下极细针孔,不影响外观效果,纯棉绣线不易起毛拉丝,整体效果美观。周围装饰图案采用毛线,用9号绣花针做锁边针刺绣。

此实验主要适合于柔软度高、弹性好的薄型皮料,能运用一些基础针法刺绣一些具象图案,重点在于绣针大小的选择和绣线的选择。

2.2 皮革的几何图案刺绣

皮料选择 硬度较大 的牛皮,所需工具为手缝皮革工具中8号圆錾、平錾、丸针、皮革机缝线。

首先使用圆錾在皮料上按照纹样打孔,然后用针按照顺序来回穿线做出纹样,为了保证纹样的饱满,每孔来回穿线两次。

先用平錾按照规定花纹打孔,然后并列排线做出齐针效果,保持线的顺畅及美观。

此实验主要是先打孔再穿线做出刺绣外观效果,所以适合于做出一些有规律性的几何图案,例如做出十字绣外观效果。

3 总结

上一篇:借贷风险下一篇:秋季绒山羊肺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