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新技术

2024-08-24

管理新技术(精选十篇)

管理新技术 篇1

技术, 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和技术装备, 既包括各项技术要素, 也包括各项技术活动过程。施工企业的技术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信息、技术资料、技术档案等;技术活动过程包括:技术计划、技术学习、技术运用、技术开发、技术试验、技术改造、技术处理、技术评价等。

企业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方法对企业的技术要素与技术活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称为企业技术管理;相应地, 运用系统的观点、理论、方法对项目的技术要素与技术活动过程进行的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称为项目技术管理。

2 不同条件下技术管理体系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实行配给制, 所有工程施工任务, 乃至生产要素, 由上级主管部门向下分配, 不按市场原则进行交易活动, 施工企业的效益不取决于自身努力, 更多地取决于环境条件, 企业既无自主经营的动力, 也无自负盈亏的压力, 建制固定, 管理层、执行层、作业层合一, 企业承担的施工任务交给下属一个甚至几个施工队, 不实行项目管理, 对生产要素 (包括人力资源、材料、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 的占有方式和流动方式落后。其技术管理体系以固定建制为着眼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据国家有关法规的要求, 以及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业主项目负责制的推行, 工程施工项目要在建设市场上通过竞标争取。施工企业的责任关系, 由过去注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竖向关系, 转变为更加注重对工程发包人的责任关系。

随着建筑市场交易活动的规范化发展, 施工企业为适应新的形势, 顺利完成施工项目, 一方面保证落实合同中规定的承包商的主要义务, 一方面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改革管理体制, 实行和完善项目管理势在必行。

项目经理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在施工项目上的授权代理人, 成为施工项目实施阶段的管理主体。原来的管理模式, 已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项目责任制管理的要求, 为完成合同和发包人的要求, 同时为加强成本控制、合理追求利润, 企业应将精兵强将派往项目, 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在项目管理条件下技术管理应以项目管理为着眼点。

3 技术管理工作分类

施工企业技术管理工作一般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企业技术管理基础工作, 这部分工作是企业的经常性工作、基础性工作。只要企业存在, 有生产经营活动, 不论在施工程有多大规模, 这些工作都存在。如:贯彻标准化管理;投标技术标管理;材料与施工试验管理;技术质量问题处理管理;技术档案管理;技术改造管理;技术经济与评价管理;技术信息管理;新技术推广管理等。

第二部分是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的基本技术管理工作, 这部分工作是阶段性工作, 只有当项目存在, 由施工生产活动时, 这部分工作才会发生。如:图纸设计文件勘测资料管理;图纸会审管理;工程洽商与设计变更管理;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管理;计量与测量管理;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检验与施工试验管理;技术交底与工艺管理;隐检预检工作管理;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成品保护管理;新工种技术培训管理;工程技术质量问题处理;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管理;竣工图管理等。

4 加强施工项目的技术管理

工程项目具有单件性、一次性、固定性、明确的目标、一定的约束条件、影响因素的不确定性、整体性、不可逆性等特征。工程实施要针对这些特征, 合理配置和运用各项生产要素。就技术管理方面, 项目部应执行工程总承包企业相关技术管理制度, 对项目的技术资源与技术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综合管理, 充分发挥技术资源在项目中的使用价值, 应对项目涉及的工艺技术、项目管理技术进行全面管理, 对项目施工设计、施工实施、试运行等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资源与技术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

施工企业第二部分基本技术管理工作, 是阶段性工作, 只有当项目存在, 有施工生产活动时, 这部分工作才会发生, 因此应纳入项目部的技术管理范畴。譬如在设计交底、图纸会审、洽商变更、地基基础处理、隐蔽工程验收、交工环节中项目经理部要与设计单位密切配合, 同时接受发包人和监理工程师对双方的协调。只有这样做, 信息传递、情况把握以及采取的相应措施才会更快捷、更准确, 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要求。当然, 企业和项目部应实行分级管理, 对相关问题的重要性及处理职责有所界定。

技术涉及对人、机、料、法、环的了解。要作好项目经理部的技术工作, 首先要了解人的思想、情绪、知识技能;了解机具的特性、材料的特点;了解方法、工序、工艺;了解环境因素、水位地质因素、气象因素等。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技术工作, 涉及了生产者、生产对象、生产手段和技能, 不能误解为技术规范、标准是技术, 某种工艺、设备是技术。施工技术涉及人也涉及物, 涉及环境因素。项目技术管理工作就是要管人的行为和施工过程, 正确了解机具材料的特征和特性, 发挥其作用, 适应地质、水文、环境、气象条件, 趋利避害。技术工作要做到准确、及时、可行、可靠、系统、完整, 使工程施工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符合规程、规范、标准、规章、制度、程序的要求。

5 企业技术管理

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的组织体系, 按照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的原则来设置。企业总工程师是企业经理在技术工作领域里的助手, 企业的技术管理体系统一由企业总工程师领导, 各层有相应的主任工程师、项目工程师领导形成纵向的领导关系, 各管理层根据工作需要设置职能部门, 由本层技术负责人领导, 不同管理层上的职能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关系, 是业务归口和业务指导关系。

施工企业第一部分基本技术管理工作, 是企业的经常性工作、基础性工作, 只要企业存在, 有生产经营活动, 不论在施工程有多大规模, 这些工作都存在, 因此应纳入企业管理层的技术管理范畴, 这些管理工作应由企业职能部门负责, 项目经理部配合。企业管理层首先要做好这一部分技术管理工作, 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在推行项目管理的情况下, 企业管理层就技术管理而言, 为了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和效益, 应针对企业管理水平和项目管理的运行现状, 围绕项目管理制定和健全技术管理制度, 规范项目技术管理行为。要保持企业技术资源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 为项目技术要素的优化置配和动态管理提供优质服务。管理层在项目实施前期即招投标期间, 就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项目管理规划, 对项目实施所必须的资源、生产要素 (包括技术要素) 以及宏观管理战略等进行有效规划, 同时为项目部进行具体的规划实施工作提供指导。在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 企业管理层要对项目部的各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6 结语

企业管理层对整个企业行使管理职能, 可能同时管理多个项目, 而项目管理层只对自身项目进行管理, 虽说其目的是统一的, 都是为了实现施工项目的各项既定目标, 但其出发点有所不同, 企业管理层从经营角度出发, 通过宏观管理行为保证利润实现, 满足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项目管理层对项目进行直接管理, 目的是保证项目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二者的技术管理对施工项目实施来说是间接与直接的关系, 对项目管理工作来说是宏观与微观的关系。在项目管理的条件下, 为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层要在搞好企业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的前提下, 围绕项目管理强化技术管理宏观调控职能;项目管理层要负责项目实施阶段的基础性技术管理工作。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适应新形势, 施工企业在努力更新管理观念, 以施工项目管理为关注点, 改革管理体制, 就企业管理层和项目管理层中技术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其处理谈一下看法。

关键词:企业管理,项目管理,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涛.工程管理模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2003.

[2]丛培经.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

护理新技术管理制度 篇2

1、医院护理新业务的开展、新技术的应用之前,应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和院内外专家鉴定准入。

2、在开展护理新技术、新业务时,专科应制定完善的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操作规程及常规应依据有效的操作规程及常规为基础。

3、将护理新技术,新业务的操作规程及护理常规以书面形式报护理部、医务部及相关领导审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同时制定相关培训内容、方式及效果,有完整的培训记录。

4、做好新业务、新技术应用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中应有科学数据作为支持依据外。

5、应对护士作相关的培训,培训后由科室考核小组进行考核,并有培训、考核的记录。

6、建立新业务、新技术资料情报档案。

切花月季栽培管理新技术 篇3

2. 繁殖方法 常见的有扦插、嫁接和组织培养繁殖法,切花栽培中主要采用扦插繁殖法。于春、秋两季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10厘米左右长的插穗,注意不可选没开花的“盲枝”,插条基部少蘸些生根粉,插入湿润插床后保持温度在25~30℃,35~45天即可生根。

3. 栽培管理

①定植与壮苗养护。月季定植的最佳时期是5~6月,经过3~4个月的壮苗养护,可在9~10月开始产花,而此时月季的市场价格已开始上涨。栽植密度为每平方米9~10株。定植后,要随时摘除花蕾,让养分更多地供给营养生长。当植株基部开始抽出竖直向上的粗壮枝条时,即可留作开花母枝,其粗度应大于0.5厘米。

②肥水管理。月季栽培时间长,因此栽培时要施足基肥,生长期加强水肥管理。小苗营养生长期需水量较大,2~3天浇1次水;腋芽萌动至新梢长出期间应逐渐增加浇水量,以促进发枝;花蕾形成后至开花期,是整个生育期的需水高峰,尽量每天浇1次水。8月上旬至9月,应进行中耕施肥,一定要施用一些化肥,以补充钾元素。试验证明,适当提高钾的供应量,对月季的产花量和品质都有良好效果。

③采花与修剪。剪取花枝的部位直接影响到植株整体的生长和下茬花的质量。一般光照充足时可从花枝基部向上留1片叶,光照不够充足时可留2~3片叶。从剪取切花到下茬花枝的花蕾着色所需要的时间,因季节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河南濮阳地区,夏季一茬花生长需40~50天,冬季则需70~80天。在生产中,随着切花次数的增加,栽培的高度也不断增加,因此,每年应选择花价较低的季节对月季进行较重修剪,以降低植株高度。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3月下旬至5月中旬,将部分枝条向下剪去12厘米;另一种是在5月中旬至盛夏到来之前,进行一次重修剪。

④病虫害防治。切花月季的病害主要有黑斑病、灰霉病、白粉病等,这些病害主要为害叶片、嫩梢及花蕾,影响植株生长、开花和观赏效果。日常应加强田间管理,在发病季节到来前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虫害主要有蚜虫、红蜘蛛、蓟马、叶蜂、刺蛾等,主要为害月季的新梢、嫩叶、花梗及花蕾,造成幼叶和花蕾不伸长,可于幼虫期喷洒40%氧化乐果1000倍液进行防治。

4. 采收与保鲜 合适的采收时期对延长切花月季的瓶插寿命至关重要。采收过早会导致花枝“弯颈”,使花朵无法开放,采收过迟又会缩短切花寿命。一般来说,粉色、红色品种在最外层的两片花瓣展开时即可采收,而黄色品种可比红色品种略早,白色品种比其他品种都要迟。采花最好在清晨进行,花枝剪下后立即插入盛有半桶水的塑料桶内,如不立即上市,应随即放入低温冷库冷藏,储藏温度为1~2℃。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濮阳县农业局 邮编:457100)

分析核桃田间管理新技术 篇4

1 核桃除草作业分析

结合核桃育种的生长周期而言, 主要的除草季节集中在夏季干旱且高温的环境状态下, 通过对杂草的有效去除, 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这部分杂草在生长过程中出现与核桃树苗竞争水分及肥料的问题, 除夏季干旱高温气候环境而言, 全年范围内其它季节仅需要针对部分对核桃植株正常生长产生影响的植物予以去除处理, 对于部分低矮杂草仅需展开定期管理, 无须除尽。在当前技术条件支持下, 可采取的除草方式主要表现为人工除草结合化学试剂除草的综合作业方式。具体而言, 可供选取的化学除草剂主要表现为草甘膦除草试剂, 从该试剂的施用量角度上来说, 一般情况下, 针对每1000m2喷洒225g有效成分草甘膦除草试剂, 同时需要按照同比例方式进行60~70kg剂量的水分添加作业。实际作业过程中需要采取手工喷雾器喷雾方式, 确保草甘膦除草试剂能够在杂草上进行均匀且有效的喷洒。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整个除草过程中应当尽量将手工喷雾器的龙头压低处理, 防止草甘膦除草试剂喷洒在苗木枝干或是叶面之上, 防止核桃植株因除草剂干扰而出现受药害死亡问题。与此同时, 在有关草甘膦除草试剂的施药时间选取过程当中, 其应当确保在喷洒试剂后10h以内不出现降雨, 防止除草药剂的除草药效出现明显降低问题。

2 核桃间作作业分析

核桃结果的时间普遍比较晚。从这一角度上来说, 在核桃植株种植田间展开间作处理, 一方面能够实现对油粮以及其他各类型经济作物产量的有效提升, 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核桃植株的田间生长更加有效, 这对于核桃植株种植产量的有效提升而言同样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展开核桃间作作业的过程当中, 仍需要注意间作植株类型的选取应当尽量避免高杆作物。实践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处于不同生长发育周期下的核桃田间管理作业的开展而言, 与之相对应的间作作物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 对于处于幼龄生长期间内的核桃植株而言, 田间间作应当以瓜类及薯类作物为主;对于处于中龄生长期间内的核桃植株而言, 田间间作应当以绿肥植物以及各类蔬菜植物为主;对于处于老龄生长期间内的核桃植株而言, 田间间作应当以红薯类作物或是其他类型的喜光性田间作物为主。更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春播核桃植株整体产量相对而言比较高, 并且相对于树体整体性生长发育而言没有太大的影响, 仅需要在5月初~6月末这一期间内强化核桃田间管理过程中的肥水管理作业, 防止间作作物出现争抢肥水的问题。与此同时, 间作作业过程当中需要在树下留有树盘, 且树盘直径参数应当控制在1m参数以上, 通过对轮作作业的有效强化确保间作期间核桃及间作植物生长有效。

3 核桃肥水管理作业分析

核桃植株在生长发育过程当中为确保植株质量的稳定性, 应当确保其在生产过程中肥水供给的充分与有效, 即便是对于土层硬度较高以及厚度较高的核桃林种植区域而言, 同样需要强化田间管理过程中肥水管理的有效性。在核桃植株发芽前、落花后、果实硬核期 (一般集中在7月份上旬时间段内) 以及土地封冻前这4个阶段进行重点管理与施肥作业。以上田间管理措施的有效落实能够确保核桃植株在生长过程中的有效发展, 同时也能够通过对绿肥配合复合肥的施用方式提高核桃植株产质量。特别是对于4月初~5月末这一段使其而言, 核桃植株对于肥水的需求是极为旺盛的。通过对沤制绿肥直接视作的方式能够显著提升核桃植株种植田间区域内的土壤肥力, 这对于促进核桃植株生长发育, 提高终产期产量而言均有着重要意义。在此过程当中, 核桃田间管理工作人员需要重点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 从肥水施作时间的角度上来说, 花前肥施作应当在核桃植株种植后2~3月范围之内进行, 肥料的选取多以速效氮肥为主。与此同时, 稳果肥的视作应当在核桃种植植株花谢期后6~7月范围之内进行, 肥料的选取多以多元复合肥为主。而对于壮果促梢肥而言, 此类型肥水的施作时间应当选定在核桃种植植株秋梢萌发前期开展, 肥料的选取应当结合复合肥与有机肥进行综合施肥作业;其次, 从肥水施作方式的角度上来说, 可供选取的作业方式包括环状法、条状法、放射法以及散施法这几种类型。应当结合核桃植株种植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综合选取, 确保肥水管理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以核桃田间管理技术为研究对象, 从核桃除草作业分析、核桃间作作业分析以及核桃肥水管理作业分析这几个方面入手, 围绕核桃田间管理新技术应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关键词:核桃,田间管理,除草,间作,肥水,技术,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小磊, 张光灿, 周泽福等.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壤水分下核桃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光响应[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5 (1)

[2]郭强.浅谈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核桃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 (上半月) , 2011 (10)

医疗新技术准入管理制度 篇5

一、医疗新技术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组织: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技术的准入及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科室拟开展新技术的初审及新技术开展的日常监督工作;医务部具体负责新技术的申报登记及新技术临床应用情况的动态管理。

二、新技术准入管理:

(一)医疗新技术准入管理按照卫生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要求实行分类管理。具体分为:

第一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医疗机构通过常规管理在临床应用中能确保其安全性、有效性的技术。

第二类医疗技术是指安全性、有效性确切,涉及一定伦理问题或者风险较高,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以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

第三类医疗技术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以严格控制管理的医疗技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 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进一步验证;需要使用稀缺资源;卫生部规定的其他需要特殊管理的医疗技术。

(二)新技术准入必备条件:

1、拟开展新技术应符合相应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

2、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相应诊疗科目;

3、拟开展新技术的主要人员为具有执业资格并在本院注册、能够胜任该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专业人员;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2 / 5

4、有与开展该项新技术相适应的设备、设施和其他辅助条件,并具有相应的资质证明;

5、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6、新技术承担科室及主要人员近3年相关业务,无不良记录;

7、有拟开展新技术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8、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新技术准入审批流程:

凡引进本院尚未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首先需由所在科室进行可行性研究,在确认其安全性、有效性及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人员和设施的基础上,经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讨论同意后,填写《开展医疗新技术(新项目)申报审批表》(以下简称“申请表”)交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

1、拟开展新技术属一类技术的,科室填写“申请表”经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审批,医务部备案。

2、拟开展新技术属二类技术的,由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依据相关技术规范和准入标准进行初步评估,形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提交医务部。医务部组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医务部协助相关科室向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3、拟开展新技术属三类技术,按照卫生部《第三类技术临床应用能力技术审核申请及审核流程》进行申报。

(四)所需提交材料:开展二类、三类医疗技术时,应当提交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3 / 5

1、医疗机构名称、级别、类别、相应诊疗科目登记情况、相应科室设置情况;

2、开展该项医疗技术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案;

3、该项医疗技术的基本概况,包括国内外应用情况、适应征、禁忌征、不良反应、技术路线、质量控制措施、疗效判定标准、评估方法,与其他医疗技术诊疗同种疾病的风险、疗效、费用及疗程比较等;

4、开展该项医疗技术具备的条件,包括主要技术人员的执业注册情况、资质、相关履历,医疗机构的设备、设施、其他辅助条件、风险评估及应急预案;

5、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

(一)新技术评估:

新技术审批通过后,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组织医院专家对新技术进行评估。

(二)新技术临床试用期质量管理:

1、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为期2年),实行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及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体系。

2、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全面负责新技术的临床应用管理,由医务部负责具体工作。科室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督促医疗技术按计划实施, 定期与医务部联系,确保医疗新技术顺利开展;新技术项目负责人应对新技术开展情况的安全、质量、疗效、费用等情况及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4 / 5 时总结评估。

3、新技术均应建立技术档案。其内容包括新技术申请表、相关证明材料、中期总结材料、终期总结材料与发表的相关论文等。

4、新技术必须按计划实施,凡中止或撤销新技术需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报医务部备案。对不能按期完成的新技术,负责人必须向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提供详细的书面材料说明原因,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有权力根据具体情况,对项目申请人提出质疑批评或处罚意见。

5、中期评估:

新技术实施过程中每年进行一次总体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1)新技术开展总体进展情况,包括已开展的例数、完成的效果及完成预定目标的情况等;

(2)新技术开展过程中的管理情况,包括实施人员资质、设备与药品、技术损害、告知义务履行情况,是否存在违规行为及采取的措施等;

(3)提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6、终期总结:

新技术试用期结束后,由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针对新技术开展情况进行总结。书写终期报告并报医务部存档。

7、开展新技术的科室和人员不得将获准试用的新技术在其他医疗机构应用,经过相关部门批准或者紧急救援、急诊抢救的情形除外。

(三)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的情况: 部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页码:5 / 5 新技术临床试用期间,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即暂停新技术临床试用,由医务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调查情况报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讨论,以决定是否恢复临床试用。

1、发生重大医疗意外事件的;

2、引起严重不良后果的;

3、技术支撑条件发生变化或者消失的。

(四)新技术临床试用期结束经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评估通过后,进入常规技术管理范畴。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经准入管理批准而擅自开展的医疗技术项目,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技术+管理 育种研究也需要管理 篇6

如何才能提升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水平呢?宏观层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都对此做出了充分的论述。简言之,就是要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研究相结合的新型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但在微观层面,从管理的角度,还需要明确几个问题,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可管理的吗?如果是可管理的话,管理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又应该如何来进行管理呢?这不仅仅是育种科研人员关心的话题,也是种业相关政府部门、种业企业管理者关心的话题,在一定程度上,后者更甚。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答,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作者虽然长期从事农业育种科研和管理一线工作,但其视野和思路却不局限于此。在《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这本书中,作者基于国内外育种研究的大量实践,用现代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对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理论基础、育种目标、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什么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作者认为,现代农业育种研究是相对于传统育种而言的,在育种目标上,现代农业育种不仅仅要求提高产量、改进品质,还要增强对多种病虫害及环境胁迫的抗耐性、广泛的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代农业生产、市场的适应性。在育种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育种手段外,现代农业育种大量运用人工诱变、倍性育种、远缘杂交、细胞工程、分子设计、生物信息和基因操作等多学科技术。在育种效率上,得益于遗传规律的进一步揭示和快速精确的鉴定方法,育种的效率大大提高。

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具有持续性、动态性、综合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的特征。作者认为,育种目标的制定与管理、战略管理、团队建设、资源联合以及成果管理是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要素,其中,从战略的高度出发制定目标、建立高效的团队、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以及创造支持创新的机制和环境是成功的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的基本模式。

即使如此,在对国内外众多育种研究案例的剖析后,作者指出:对于每一个育种研究组织来说,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创新之路,就是根据自身的组织和技术特点,对一般意义上的育种研究模式进行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农业育种研究管理就是一个通过整合组织关键行为使之成为一种有效模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策略探讨 篇7

1 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的分类及推广对象

质量管理新技术分为产品类和技术类两种类型。产品类新技术的主要特征为:其功能和特点主要通过一定的形状特征表现出来, 可通过演示、教用户试用、图片广告宣传、召开交易会和展览会等方式充分显示其功能, 展示其优点, 从而进行推广过程。相对于产品类成果而言, 技术类成果 (如工艺、方法、手段等) 的推广存在较大难度, 在推广过程中需要把握住透明度及关键部分, 通过向客户群展示该类成果的主要好处和较好地使用效果, 进一步程度上提升了客户对此类成果的认知程度和兴趣, 从而让客户群接受应用, 必要时可以通过样品试验、配备详细的技术和经济分析报告、用户体验报告等手段来增强客户使用该类技术的信心。

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的主要推广对象是建筑质量管理部门与建筑企业。新技术成果因为其不同的特征, 有必要针对性地选择更为适合的推广对象, 从而高效地进行新技术的推广。例如, 具有高技术含量, 附加值高, 效益回收周期较长的新技术成果的推广一般比较适合于大、中型建筑企业。相对而言, 小型建筑企业由于自身实力等原因, 更适合于技术门槛低、投资少见效快的技术成果推广项目。

2 当前国内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行业新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行业新技术存在推广系统不完善的问题, 新技术供需脱节。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系统是研究、推广、建筑企业三大要素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研究、推广、建筑企业三者之间的存在着双向信息流动机制, 即建筑质理管理新技术的推广的广度和深度与新技术的研究、建筑企业之间存在息息相关的联系。作为存在于建筑质量管理技术系统的要素, 新技术推广同时受到系统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国内整体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建筑产品的生产、制造等较多其他行业环境因素。然而在当前国内整个体系中, 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的联系不够稳定, 只有表面上的相互协作的工作关系, 并没有实质性的“互利共生”关系。技术的研究机构与技术的推广机构在设置上自成体系, 职能上相互分离。信息流动渠道的不顺畅也致使技术的研究机构的新技术不能够快速传递到建筑企业一方, 从而降低了新技术的时效性、经济效用, 导致技术研究的积极性受挫;另一方面, 建筑企业的技术需求信息也不能够及时的反馈给技术研究机构。致使质量管理新技术没有得到及时应用及反馈, 新技术供需脱节现象严重。

(2) 建筑企业应用新技术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质量管理新技术的应用效益与建筑企业自身经济利益紧密相连, 因而建筑企业普遍具有存在着追求新技术的积极性和内在动力。然而, 就当前国内而言, 政府干预新技术的推广, 是技术推广的“遗毒”。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模式中的行政式为主的推广模式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在这种模式下, 新技术推广没有充分考虑建筑企业的需要。在选择技术推广模式上, 注重充分调动与效益最为密切相关的建筑企业, 而不是政府部门的行政干预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唱主角, 作为主体的建筑企业却只能被动地接受, 失去了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市场主体所应用的自主选择决策能力, 建筑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 最终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

(3)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发展缓慢, 对新技术的推广贡献较为薄弱。

科技企业和非政府或经营性的推广服务组织 (如建筑业专业技术协会、技术中介等) 作为当前建筑行业科技推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 作用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但是, 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 我国在这些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明显缺陷和不足:起步相对较晚, 行业基础底子薄, 发展缓慢;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和贡献比较薄弱, 大量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市场化进展缓慢;建筑行业固定常设技术交易场所数量有限, 技术交易渠道不畅通, 致使处于卖方的工程质量管理技术科研单位和处于买方的企业沟通无门。

(4) 建筑业生产和经营者对新技术的接纳能力较差。

现在很多建筑企业的老板文化水平都很低, 由于其自身受文化程度的制约, 缺乏长远的眼光, 往往不能够正确认识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使用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反而认为应用新技术既费钱又费事, 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故不愿意投入大量资金。在我们国家, 一方面农民工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生产的主力军, 另一方面也成为建筑业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转化的重要载体。目前, 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 先天性文化水平偏低, 加上后天的为生计而忙碌, 没有精力、时间, 更没有额外的金钱来学习新知识, 接纳建筑质量新技术的能力偏低。因此, 从根本上也制约着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建筑行业整体生产质量的提高。

(5) 建筑行业技术市场信息系统不完善, 存在一定的欠缺, 尚未形成网络化、规模化, 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国际领先的建筑领域在技术管理方面已初步形成网络化、规模化。相比较, 国内建筑行业技术市场机构在咨询服务、实用信息服务等领域起步较晚, 重视度不够, 仍处于较低的运作水平。同时, 当前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推广机构的性质、权利、义务等方面没有进行明确规定, 对开展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推广咨询服务的质量标准、收费标准和转让成果评价标准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法律依据。政府部门在机构设置上成立专门的技术推广管理机构, 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和难题。

3 我国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策略

3.1 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结合的新模式

当前, 在我们国家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过程中, 政府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需要在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 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推广列为政府扶持的重点项目, 吸引鼓励各种力量参与其中;充分发挥政府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 积极调动各方有效力量, 大力促进生产、教学、科研等单位和部门的合作关系, 促进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迅速转化为效益价值。在充分发挥以政府推动为主的技术推广的同时, 紧密结合市场本身的自我调节作用。寻求两者一主一辅相结合的新模式。严格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不过分行政干预。政府过分的干预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针对具有推广难度大、高投资费用、高风险, 但是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好的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 可以充分利用政府的推动作用来进行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 对于具有推广效益回报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强等特征的新技术, 就应该最大程度上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将该类新技术面向政府、建筑院校、科研单位、建筑企业等多种推广主体, 按照市场运作自我调节的方式进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 进而形成并逐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中所倡导的“政府推动与市场调节结合”的新模式。

3.2 积极推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的科研推广体制改革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与政府、建筑院校、科研单位、建筑企业等要素息息相关。应当积极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采用制度创新的机制。加快建立负责推广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机构, 促进科研、推广、建筑企业三者紧密联系, 互利共赢的关系。发挥政府部门作用, 颁布相关条例鼓励建筑企业与技术研发机构间一体化的合作。政府机构在重视技术研发与研发人才的同时, 重视技术推广领域的机构设置与经营性人才培养。从统筹的角度上来讲, 一方面, 可以有效降低机构单位之间的协调成本, 从而提高了技术研发推广到应用的快速转化, 有效解决了技术供需脱节的问题;更重要地是推动和实现建筑质量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

3.3 不断改进和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模式

单一化的推广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技术的不同特点性质, 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并存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必须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推广模式来进行不同性质的技术推广。 (1) 最为常见的推广模式是“科研人员+建筑企业”, 科研人员是新技术的生产者, 建筑企业是新技术的最终使用者, 两者是为常见的消费者与生产者的关系。一方面, 科研人员解决了建筑产品生产中遇到的技术能力差的问题, 另一方面, 建筑企业提供了科研的经费支持。最终实现了两者各取所需, 紧密结合实现“双赢”的效果。 (2) 以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建筑资询公司创造一个平台, 集纳并购买技术专家的技术成果, 为客户提供有偿技术支持, 提供相关科技产品。作为技术专家与建筑企业的中间商提供一个桥梁, 进行人才技术组合并提供技术服务。 (3) 建筑技术协会推广模式:通过建立起建筑技术协会, 及时了解建筑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信息, 为建筑企业和市场建立起桥梁和纽带, 实现生产与市场相互融合, 这种模式既能提高建筑企业生产组织化程度, 又能通过不断引进、开发有效的建筑技术成果推广, 引导建筑企业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4) 展会模式: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定期选择技术推广较好的地区举办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展会。展会集洽淡、交流、交易、咨询服务于一体, 其辐射效应范围更显著, 成为吸纳转化建筑业科学技术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重要载体。

3.4 建设和改进新技术推广体系基层组织

建设和改进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的基层组织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 进而有效协调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系统中的各方的利益合作关系。建立“自上而下”政府干预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的组织关系是技术推广的有利保障, 但同时不能忽略建筑企业的主体地位, 必须进一步优化现有的基层组织关系, 从而调动建筑企业的积极性。根据不同地区、行政级别, 机构设置上建立行政部门负责统筹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 更好地把组织或个人有效组织起来进行技术培训,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最终促进建筑行业的长远发展。

3.5 建立和健全信息交流机制与信息反馈机制

任何行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及成果转化, 都应当建立健全以参与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为主体的信息交流机制和信息反馈机制。它依赖于良好的信息网络平台, 根据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有效需求, 建立供需信息交流平台, 一方面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供需双方提供有效匹配机制, 另一方面还能为广大建筑行业工作者提供科学技术推广应用的知识供应链, 更有助于增进新技术推广主体与建筑企业之间的沟通和了解, 对于进一步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大大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3.6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教育培训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活动显著的社会性使得对它的资金投入更具有社会性, 投入的产出很难被独立的个人或组织完全占有。投资的风险性较高, 往往受到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性的约束, 个人或小型组织往往不愿意进行资金投入。因此, 应当加大政府资金政入, 更好地造福于技术成果的研发、推广、应用的组织或个人。

在当前形势下, 应当加大政府对新技术推广投入的力度, 不断深化、改革投入机制, 明确投资重点和投资方式, 提高投入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

同时, 为了增强建筑工程生产者与经营者对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技术的认识、接收、应用的能力, 应当重视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教育培训, 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正规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专业性教育, 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建筑质量管理知识在建筑工人当中的普及知识教育。因为, 建筑工人是建筑业生产的主力军, 他们对技术的认知、吸收、应用直接影响技术成果的推广与转化。鉴于农民工技术知识基础底子薄, 学习吸收能力弱, 应当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教育培训, 从而推动建筑行业质量管理技术的推广。

参考文献

[1]戴波.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 2002, (6) .

[2]徐波.依靠技术创新促进建筑业发展[J].城乡建设, 2001, (2) .

[3]李春德.建筑新技术新材料在工程中的应用[J].山西建材, 2002, (3) .

智能新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 篇8

智能化是由现代通信与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行业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汇集而成的针对某一个方面的应用的智能集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技术含量及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智能化的概念开始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四年前, 大家对智能概念还停留在门禁和可视系统 (公共安全监控) 上, 随着苹果IPHONE的问世, 大面积智能手机的普及, 智能化的概念开始从集体管理发展到个人应用, 本文就从图书管理角度思索智能化应用的可能性。

先让我们来思考一个场景, 一个读者到图书馆借阅书籍的整个过程:

1) 从宿舍出发, 此时他只有一个概念, 我要借书 (或者查阅某个资料) , 手中持有的是一个借书证 (阅览证) ;

2) 到达图书馆, 他面临很多可能, 人山人海或者空无一人 (图书馆没开门) ;

3)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 开始在茫茫书海中查询自己想要的书籍;

4) 查阅到需要的内容, 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办理借阅手续;

5) 三个月后, 突然发现书在自己的席子下, 匆忙去还书。

以上情况为我们设想的一个正常借阅场面, 也就是我们的生活状态。先抛开这个画面, 让我们去了解智能化新技术有那些技术可以了解。

1 智能新技术的概念

智能新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普及, 所以在我们身边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了那些技术, 只是你没感觉到这种潜移默化的逐渐变化:

1.1 NFC技术

NFC英文全称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近距离无线通信。是由飞利浦公司发起, 由诺基亚、索尼等著名厂商联合主推的一项无线技术。不久前, 由多家公司、大学和用户共同成立了泛欧联盟, 旨在开发NFC的开放式架构, 并推动其在手机中的应用。NFC由非接触式射频识别 (RFID) 及互联互通技术整合演变而来, 在单一芯片上结合感应式读卡器、感应式卡片和点对点的功能, 能在短距离内与兼容设备进行识别和数据交换。这项技术最初只是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简单合并, 现在已经演变成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 发展态势相当迅速。

与RFID一样, NFC信息也是通过频谱中无线频率部分的电磁感应耦合方式传递, 但两者之间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首先, NFC是一种提供轻松、安全、迅速的通信的无线连接技术, 其传输范围比RFID小, RFID的传输范围可以达到几米、甚至几十米, 但由于NFC采取了独特的信号衰减技术, 相对于RFID来说NFC具有距离近、带宽高、能耗低等特点。其次, NFC与现有非接触智能卡技术兼容, 目前已经成为得到越来越多主要厂商支持的正式标准。

NFC设备可以用作非接触式智能卡、智能卡的读写器终端以及设备对设备的数据传输链路。其应用广泛, NFC应用可以分为四个基本类型:

(1) 接触、完成。诸如门禁管制或交通/活动检票之类的应用, 用户只需将储存有票证或门禁代码的设备靠近阅读器即可。还可用于简单的数据撷取应用, 例如从海报上的智能标签读取网址。

(2) 接触、确认。移动付费之类的应用, 用户必须输入密码确认交易, 或者仅接受交易。

(3) 接触、连接。将两台支持NFC的设备链接, 即可进行点对点网络数据传输, 例如下载音乐、交换图像或同步处理通信录等。

(4) 接触、探索。NFC设备可能提供不止一种功能, 消费者可以探索了解设备的功能, 找出NFC设备潜在的功能与服务。

目前, 智能手机在朝手机支付, 近距离共享方面得到应用, 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文件的近距离共享和费用支付。

1.2 一卡通技术

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本质上是一套由卡片、器具和上位管理软件所构成的特殊信息管理系统。

学校采用的是非接触式CPU卡, 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卡”。它将一个集成电路芯片镶嵌于塑料基片中, 封装成卡的形式, 外形与磁卡相似。卡内集成电路中包括中央处理器 (CPU) 、只读存储器 (ROM) 、随机存取存储器 (RAM) 、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 (EEPROM) 以及片内操作系统COS等主要部分, 犹如一台超小型电脑。这种卡具有很高的数据处理和计算能力以及较大的存储容量, 因此应用的灵活性、适应性较强。加之在硬件结构、操作系统、制作工艺上采用了多层次安全措施保证其极强的安全防伪能力, 已经成为对数据安全有保密性的特殊敏感场合的最佳选择, 如金融信用卡、手机SIM卡等。在学校范围内, 凡有现金、票证或需要识别身份的场合均采用一卡来完成。校园卡将逐步取代以前的各种证件如食堂卡、借书证等的全部或部分功能, 具有个人消费、充值圈存、图书借阅、身份识别及其它业务, 以后将逐步扩大使用功能, 建立成为个人的综合信息平台, 实现“多卡合一、一卡通用、一卡多用”。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方便师生工作、学习、生活。及时的信息更新, 动态的了解所有人员的情况;实时的统计及报表生成, 对管理者宏观掌控上提供依据多种途径的信息查询及圈存机的使用, 方便自助缴费, 提高效率。

1.3 APP应用

APP是Accelerated Parallel Processing的缩写。中文译作AMD加速并行处理技术。是AMD针对旗下图形处理器 (GPU) 所推出的通用并行计算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充分发挥AMD GPU的并行运算能力, 用于对软件进行加速运算或进行大型的科学运算。

一开始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的,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 APP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 如腾讯的微博开发平台, 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 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 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 其中包括大众流量和定向流量。

1.4 大数据时代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 麦肯锡称:“数据, 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 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 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 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人们关注。

学校是一个相当封闭的圈子, 很多数据可以在内部共享, 甚至是整个大学园或者整个图书系统的共享, 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话题;

围绕大数据时代提出的一切可以量化的概念, 对接触的数据流进行分析和管理, 对图书的引进、学生的习惯调查、学生阅读模式的变迁、图书数据的共享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 也是未来的图书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2 智能化在图书馆应用场景

回到我们最初设计的那个学生场景, 他都不需要到图书馆, 首先在宿舍完成很多他需要做的事情:

1) 打开APP应用端, 查看图书馆的人员情况, 人山人海其实也不影响, 因为我要借阅的书还在, 而且我已经成功预定 (已经打上我的标签) ;

2) 发现另外一本书被一个同学借走了, 确认他也在参阅一些相关条目, 通过NFC技术直接传输到自己手机, 供自己参考;

3) 这时才去图书馆, 图书管理人员已经将书放在您的预约位置 (其实偷懒地想一想, 甚至可以由图书配送人员送到班级教室来, 让图书馆成了就是藏书的地方, 当然你也可以设想他送来的不是书, 是电子邮件) ;

4) 你来到图书馆, 图书管理员可以做到推荐你用哪些书?因为你的论文题目已经共享给他们, 他们将所有图书资源扫描, 利用数据分析按照不同等级推荐给你不同的书籍, 你要做的就是充分享受智能化管理带来的便捷和舒适;

5) 借阅时间到了, 你的手机有个提示:“您所借阅的《智能新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一书还有3天到期, 请您按时还回”, 当然您也可以办理续借手续;

6) 你经常不按时还书, 突然发现你的饭卡都无法使用了, 因为你的信用记录不好, 导致整个系统共享数据都提醒你是黑名单, 看来, 你被约束了。

3 结束语

现在的技术还不足以支撑整个图书馆管理的变革, 但是从技术革新的角度来看, 图书管理的智能化前景还是值得我们探讨, 至少, 我们在这里给图书管理描述一个未来场景, 只要我们敢想去做, 那一天迟早还是要来的。

参考文献

[1]陈鸿鹄.智能图书馆设计思想及结构初探[J].现代情报, 2006 (1) :116-118.

[2]王振新, 吴新年.RFID技术发展趋势与图书馆业务业务管理模式变革[J].图书馆管理理论与实践, 2007 (6) .

[3]王江.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浅析[J].现代情报, 2008 (5) :196-197.

现代新技术在小学班级的无边界管理 篇9

一、小学班级管理中选择新技术是一种趋势

(一) 无边界性

1. 打破封闭式的管理模式, 使学生的交往转向多元化。

在以前的管级管理中, 平时学生之间的接触只局限于本班或本校, 接触的老师也只有班主任或任课老师, 学生集中于三点一线的生活和学习, 这样往往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交流与思维方式。当新技术进入我们的班级管理后, 不但拓展了班级的虚拟空间, 而且在课后、在假期, 或在不同的城市甚至不同的国家, 学生们不像以前, 要等开学了才能见面交流, 或根本无法交流, 他们在网络上, 随时随地都可以交往, 讨论假期的所见所闻、阅读的书籍, 同学之间当面难以启齿的小摩擦, 都可以在网络上得到更完善的解决。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他们的交往也不局限于学校内、课本内的事例, 更多的是生活的、世界的, 这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 激发学生的管理能力, 拓宽教师的时间、空间。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 总会受到时间的限制或空间的阻碍, 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而新技术管理班级则解决了这个难题。它使班主任可以轻松地跟家长沟通, 而没有必要一次次地叫家长;可以明确给学生布置寒暑假的任务, 而不必一个个地通知;还可以使小班委们更好地发挥班级小小管理员的作用, 由他们自己去发布班级的好消息、明星榜……这样就可以拓宽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的时间、空间。

(二) 必然性

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 社会竞争加剧了, 压力也越来越大, 家长们更多的是忙于生计、工作, 与老师、学校、孩子的沟通似乎也变得少了, 家长来学校找老师谈话的情景也少了。就我班而言, 一年级时, 家长几乎每天都来学校询问孩子在校表现;二年级时, 当面询问变成了电话询问, 而且有次数减少的趋势;三年级时, 几乎连电话都没有了, 有事情发生了, 还要老师催很多次才来, 并且一再地说工作忙;到四五六年级就更不用说了。客观地说, 有些孩子的家离学校确实比较远, 家长来一趟并不容易, 还有些家长工作单位也不好请假……这一切都成了家长与学校与老师沟通的问题。在这种社会现状面前, 新技术解决了这些困难, 满足了这些需求, 使用新技术管理班级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三) 广泛性

近年来, 随着i Pad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迅猛发展, 学生可以用i Pad画画、听音乐、聊天、拍照、游戏……班主任更应该去挖掘它的功能, 运用到教育管理中。从开始用信息平台发短信, 用博客写教育叙事, 到后来利用博客、QQ群对班级进行宏观管理, 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管理工具正在逐渐被大家所认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 这些功能会变成像Word一样人人会用的基本信息工具。

(四) 有效性

1. 有效利用信息平台即刻留言及回复功能。

这是即时和家长交流的工具, 像活动通知、学生的动态了解等, 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布与反馈。信息平台的留言及回复使得学校与家庭之间实现了更便捷的交流与沟通, 原来很多家长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在这里都得到了很好的交流;遇到个别教育问题、需要和家长单独沟通的问题, 我们提倡老师用留言来解决, 留言的使用可以使教师和家长之间建立更贴近的交流。

2. 有效利用博客分类及链接功能。

科学恰当的博客分类及日志标签, 为家长、学生等阅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每个班级博客链接的是其他班级、教育专家的博客。这样, 每个班级很容易与其他班级形成互动。

3. 有效利用QQ群的群讨论及群邮件功能。

我们可以把一些视频文件、作业表格等, 通过群邮件或分享邮件的方式发送给学生, 还可以利用QQ群开网络家长会。

4. 有效利用i Pad。

在班级管理中, 我们利用i Pad的照相、录像功能, 引导学生自己拍摄学习、生活中的感人场面, 用这种记录手段来记录学生的行为, 并且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实施有效的激励, 调动他们的积极情感, 激发他们的兴趣, 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照片推进班级发展,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在班里开展了“比一比, 拼一拼———争当班级明星”活动, 发动全体学生评选班级“学习之星”“劳动之星”“进步之星”等, 给同学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家长会时, 孩子们自己把他们劳动时的认真、运动时的拼搏、课间k歌时的快乐、读书时的宁静、思考时的专注、午休时的安宁、获奖时的甜蜜、书桌里的整洁都一一用图片或视频呈现出来, 让家长与他们一同分享校园生活的甜蜜与快乐。此外, 使用i Pad还可以制作成长记录册, 进行各个节日的教育活动等。

(五) 实用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 现代新技术大大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 给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 促进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的形成; (2)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的表现欲; (4) 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形成; (5) 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 (6) 增强学生的平等意识和团队精神; (7) 拓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班主任而言, 现代新技术给老师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使班主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有利于信息时代研究性教师的成长, 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 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2) 使教师养成教育教学反思的习惯; (3) 注重民主和平等; (4) 开阔眼界, 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和协作; (5) 有利于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的提高。

二、现代新技术在小学班级管理方式中的优势

按操作者来划分可以分为三个管理主体:学生、教师和家长。相对于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 学生更能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从而提高协作学习能力;而家长参与较少的班级管理, 使用班级博客以后, 也能改善家长对孩子在校情况不了解的现象。如图所示:

1.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传统的班级管理, 主要是依靠几个班干部和个别健谈的孩子, 大部分学生坐等观望, 尤其是班级中的中等或内向的学生。唤醒孩子们的主体意识, 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 新技术让学生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 让所有孩子都有话语权。这样, 学生的民主意识逐步得到培养。

2.有利于协助教师管理。教师可以利用新技术进行班级信息发布、激励学生、开展主题班队会、学生资料管理等, 通过网络化班级管理, 推动了学校办公自动化的进程, 有时间从事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说网络班级管理是放飞学生心灵的有效手段, 是育人工作和信息技术结合的一大途径。

3.有利于家长互动管理。让家长、学校通过教育信息平台、QQ群、博客展开即时沟通, 可以使家校互动交流变得更加便捷顺畅。以往的家校沟通方式有座谈会、家访、家长会等, 一般来说一学年两次, 次数少, 而且费时, 面对的又是一对多的局面, 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缺乏实效。现代新技术成了最新的、最富实效的家校沟通方式, 学校的任务、孩子的当天表现及问题, 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里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它不局限于一学期一次, 随时都可以了解孩子最近在家在校的表现, 并取得家长的信任, 找到最快的解决方法与渠道, 实现了家校真正的双向互动的教育。

三、现代新技术在班级管理中的不足

1.小学生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约束力的不足。一方面, 小学生必定有他的好玩性, 网络也有它的危险性。这就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 及时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变化, 使他们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另一方面, i Pad的娱乐功能强大, 也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 否则用的都是与学习无关的信息。教师使用新技术教学时, 一定要对网络上的内容进行严格的筛选、过滤, 这就更需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2.新技术的共享和交流的不足。现代新技术如果只限于生活中的运用, 就会仅仅停留在留言、听音乐、玩游戏、贴图片等功能, 而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需要很多教师去发掘更多的功能为我所用。小学生并不具备良好的上网条件和在网上学习的习惯, 因而短时期内还很难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学习群体, 很难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方面是因为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信息共享的好处, 另一方面现在的小学生每天都在上名目繁多的各种辅导班, 而大部分学生都会受到约束不能将网络上负责的工作尽全力做好。

管理新技术 篇10

1 测绘新技术分类

测绘是一项前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测绘使用仪器的科技和技术含量很高, 在国民生产的很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社会进步的基础化产业。测绘使用的3S技术是高度集成的对于空间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存储、处理、传输和应用的信息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指从外太空或者较高的地方接收来自地表产生的各种电磁波信号, 通过相关仪器的处理, 从而对该地区地表物体进行识别或者控制的一种技术。目前, 国内使用遥感技术对土地进行动态的检测和分析, 这样保证能够及时地掌握土地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并更好的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合理开发服务。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信息系统, 主要用来采集、分析、存储和管理与地理分布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与传统方法相比,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规划和管理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 测量时不会受到天气、地形、视力以及其它条件的制约, 工作效率很高;第二, 数据的采集和编辑都是在互联网上进行, 这样能够保证标准和规范一致, 能够做到资源的共享和数据质量准确。目前, 我国主要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建立土地数据库, 做到对土地利用的数据建库、数据管理和成果输出等等。

全球定位系统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和全球性的无线电定位、导航系统。它具有非常好的抗干扰性和准确性, 可以直接获取该地区地表的信息, 为用户提供该地区的三维坐标、时间和速度, 帮助解决遥感定位的问题。

2 土地规划与管理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

2.1 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调查是指在原来土地利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 利用现在比较先进的卫星和航空摄影技术, 根据土地调查的相关规定, 运用国家最新的区域勘探成果, 使用新的土地分类系统, 对调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现状重新进行完整的实地调查, 建设土地利用数据库, 影响数据库, 为国家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信息化及社会化打好基础。测绘新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流程如下;首先采用现代的遥感技术获得影像的资料, 制作正射影像和基础的图件;其次通过遥感影响以及外业对实地进行调查;然后完成业内处理, 对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最后进行对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之前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机制, 汇总所有资料, 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的检测体系。

2.2 在土地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

土地规划是土地管理的起始工作, 在土地规划的每一步都有大量地信息和工作要处理。土地的信息包括土地的位置、质量、地质情况、数量和价值等重要的信息。在土地规划之前, 需要对该区域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整理分析等等工作。这些基础工作的完成, 可以明确该土地的性质和质量, 从而确定哪些土地可以使用, 哪些土地使用价值不高, 哪些土地适合建造什么建筑, 从而明确各个位置的建筑布局, 对后期的规划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

在土地规划设计的过程中, 测绘新技术的使用能够保证这些事情实时、准确、高效的完成。通过遥感技术能够直接获得的土地信息, 再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 可以得到准确和科学的图片和数据结果。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建立起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 在土地规划和设计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制作出对应的土地利用现状资料库, 可以进行土地开发的远景规划和设计, 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布局优化。全球定位系统则可以通过其可视化的能力, 结合规划和世纪中的各种模型, 对规划设计的未来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和显示, 从而帮助实现规划和设计的完善。

2.3 在土地勘测定界中的应用

土地勘测定界主要是指根据土地的征用、征收、出让、划拨、转用、规划和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 对土地进行实地界定使用范围, 调查土地使用现状, 计算需要使用的土地面积, 从而为土地的审批和地籍的管理提供准确的资料。土地勘测定界的主要任务包括权属的调查、土地的测绘和测定边界报告的编写。

在土地勘测定界时, 新测绘技术使用范围很广。无论是前期的外业前端的数据采集, 还是后期的业内数据处理, 都需要使用到它们。在外业工作的时候, 一般使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对目标进行定位, 将基准站的各种数据转发给流动站, 流动站将基准站的数据和采集来的GPS数据进行处理, 形成差分观测值, 再通过计算得到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和经纬度。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无需通视, 观测时间也较短, 操作简单, 测量精度高。在土地勘测内业工作中, 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结合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管理有很强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能够保证从外业到内业数据的一致, 实现数据处理的自动化, 数据统计和整理的准确, 查询数据时的方便和间接。

2.4 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主要目的是发现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和获得变化的信息, 利用测绘新技术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 可以有效的实行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

其工作过程主要如下:先利用遥感技术快速地发现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然后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准确地对变化信息进行定量和分析, 将变化情况和原来情况相对比, 从而获得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最后,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土地数据进行管理并整理, 实现数据库的更新, 进行土地利用动态成果图。

2.5 在土地执法监察中的应用

测绘新技术可以帮助执法人员快速地发现疑似违法用地, 辅助疑似违法用地的核查、巡查违规处罚及结果上报, 实现土地管理的数字化, 工作流程如下:首先通过遥感技术发现土地违法行为, 再利用便携式全球定位系统工具和地理信息系统工具, 快速准确找到违法用地。

3 结语

上一篇:市场的成绩单下一篇:产生原因及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