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转换

2024-07-19

工作转换(精选十篇)

工作转换 篇1

一、当代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角色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在高校这一社会实践活动中扮演着先锋的角色。

辅导员全称思想政治辅导员,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管理者和服务者,他们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者他们是党的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新形势下,辅导员应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从而达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辅导员应组织好学生上好政治工作,辅导员需对学生的学业职业进行指导和规划,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方面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加强对学生学风的培养指导,并贯穿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和辅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人生规划。同时,辅导员还需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辅导辅导员需要掌握心理学基本知识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管理者和实施者

辅导员除通过两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应将思想政治学习和日常教育管理渗透在学生生活、就业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学生生活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结合业高校辅导员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在校、院系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其“基层战斗堡垒”作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各项学生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明确了高校学生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一基本角色及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基本职责,并不说明辅导员就能开展好这项重要的工作。

在实际的工作中,有的辅导员尤其是年轻辅导员对这项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自身忽视政治理论学习,认为学习政治理论都是形式主义;而有的辅导员尤其是年长的辅导员则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这项工作上,开展的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无味。这两种认识和工作方法都是片面的。高校学生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一方面,要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运用科学的方法,用贴近学生生活鲜活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3. 高校思想政治有效管理和实施者

(1辅导员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辅导员需掌握和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心理教育能力是指能开展心理素质培养和心理疾病防治的教学与研究能力。辅导员的心理教育能力应包括三方面: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能力,即能独立开展心理学知识、心理卫生知识、心理保健知识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的能力,即能独立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活动。三是大学生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能力,即掌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在实践中能区分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能独立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

(2)具备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大学生通过网络,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接受新事物、新信息,开拓视野。这就要求辅导员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结构,要及时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适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具体来说,一是辅导员须占据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牢牢掌握大学生思想引导权;二是辅导员要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三是辅导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网络时代,辅导员须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迅速获取知识,拓展获取知识的空间和辐射自身信息,从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外部数据来源中收集筛选有关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资源,并对其进行开发、优化和整合。

(3)能够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是门综合性、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并要求指导人员掌握国家就业的方针政策。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大多刚大学毕业,普遍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就业指导工作培训,加上日常事务多,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把大量的时间和精神放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从而导致对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就业指导的能力和水平不高。辅导员要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就要不断学习就业工作的相关知识,造成总体上供大于求;二是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高,有业不就。部分高校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不断开拓就业市场,要求辅导员也参与到就业指导的工作中。辅导员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专业能力等比较了解,在指导就业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从而实现顺利就业。因此,新形势下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是辅导员的重要工作职能。了解、熟悉就业形势和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并有效地加以宣传和贯彻执行;要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的指导;要能对大学生在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自主创业等方面,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有效指导,为他们量身定做就业指导方案,使每个学生都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方向;要能准确地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市场对各专业学生的需求数量及市场对各专业学生应具。

二、高校辅导员的新形态角色与职能拓展

1. 以学生为本

服务型管理者学习生活的指导随着学生工作的深入和学生管理的科学化,辅导员的工作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把学生作为“管理、教育对象”向“服务对象”转变,也就是由“我们要学生做什么”转变成“我们要为学生做什么”。这一角色的转变,也就使得辅导员的职能由单纯的管理和教育转变成管理、教育、服务三维一体。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职能不再是单向的、僵硬的,转变成“以生为本”的“人性化”的管理和教育,形成服务为主、管理教育为辅的格局。辅导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服务型管理者,首先,要有“学生本位”的服务意识,把自己看成是学生的严父慈母和朋友,而非凌驾于学生之上规章制度的监督者、管理模式的执行者;其次,工作由“被动适应型”转变成“主动创造型”,即开展工作时应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开展学生工作;再次,工作方法由“强迫型、权威型”转变成“对话沟通型”,即通过与学生沟通加深彼此的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协商,提高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

2. 学生教育的专业化

2006年,教育部提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辅导员专业化道路,要求辅导员成为一名学有所长、学有建树的学者。因为“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价值的多元化,给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辅导员必须加强研究和探索,才能适应新时期的工作”。高校辅导员在做一名政工骨干的同时,也应是一名专业的学者。因为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对于操作性较强的高校辅导员工作,首先,要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学习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综合知识;其次,要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社会调查法、总结经验法等;再次,要理论联系实际,边研究边实践;最后,要善于归纳总结,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并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风格。

3. 学生教育的全方位育人

所谓全方位育人,包括对大学生的全员育人和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指全面发挥高校辅导员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而全程育人就是指从大学生进校到毕业的四年期间,从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成长过程的教育。其中,教书育人不仅是专业知识传授,还要辅导员走上讲台给学生讲授课程;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就是指服务型管理者的职能。对于全程育人,因此要制定辅导员三下制度(下课堂、下寝室、下操场外,还实行辅导员从新生开始管理,直至本届学生毕业后才能换岗的制度,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情况的深入了解和个别针对性的辅导。同时,要求新生辅导员全部入住学生寝室,和学生生活在一起。这样,既可以使新生得到及时的帮助,并能使辅导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新生的基本情况,同时从日常的点滴接触中,教导他们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2005年10月17~18日召开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键是要抓住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是以育人为中心,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思想观念,把育人融入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高等教育作为系统化工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纵向的延伸贯穿,而且需要横向的渗透覆盖,只有构建全方位的教学管理工作机制,才能形成高等教育的强大合力,收到综合教育效果。

三、目前,影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因素

1. 自身的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理论素养影响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就现在辅导员队伍整体而言,一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辅导员参加工作后没有经过专门系统的培训,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技能;二是社会阅历尚浅。许多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刚走上工作岗位,由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换时间短,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手段与技巧;三是理论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辅导员理论培训不力以及辅导员自身理论学习不够的现象。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辅导员对师生中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存在困惑和不理解,难以站在理论高度予以释疑解难。

2. 繁重的具体事务干扰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现实生活中不少专职辅导员,每天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学校任何部门都可以给辅导员指派工作,导致“辅导员工作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的局面,很多原本不属于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都要求辅导员进行组织和参与,使得辅导员承担的服务性、事务性工作过多,整天陷入事务性工作当中,可细细想来,真正花在“导”的本职工作上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导致从事政治思想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不够,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政治思想问题不能给予很好地回答。

3. 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制约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在高职院校现有辅导员的聘用制度中,与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度相结合的少,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特别是青年辅导员,在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找不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安全与稳定工作。这使得“重大的工作责任与较少的发展机会”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因此,辅导员对所从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服从的多,心甘情愿的少;借作“跳板”的多,长期安心政工工作的少;思想压力大,有后顾之忧,从而从思想上直接制约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四、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应对策略

1. 辅导员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

传统观念下的辅导员显著特征之一便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学生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必须绝对服从,几乎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面对学校和教师都会有一种强烈的畏惧心理,听而不问,信而不疑。权威型辅导员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律,顺从,但是,他们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就必须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导者,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咨询者;与学生保持零距离接触,注重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树立平等互助的德育观,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的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情感,由辅导员的“警察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生活导师”的形象。

2. 辅导员队伍结构的建设定位

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坚持多元化的结构,并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职业化发展阶梯。即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在结构上应由职业化的专职辅导员、阶段性的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三部分组成。职业化专职辅导员是学生工作队伍的带头人,对于传承本校的学生工作风格和本校校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阶段性的专职辅导员是指一定的人员经过选拔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在此岗位上工作一段时期后重新进行职业选择。兼职辅导员一般从事学业指导、班级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和科技活动指导等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他们主要来源于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其培养目标应该是准专业化甚至是专业化,这样才能打牢学生工作的基础。

(1)辅导员队伍培养、培训与激励机制的定位

首先,是培养制度的定位。一是选拔机制的完善要确保“高进”。选拔应遵循多渠道和人岗匹配原则,按照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要求严格实施岗位准入制。二是建立一套督促检查机制。其次是培训制度的定位。对现有专职辅导员的培训,要立足本校实际,把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与“人才工程”有机结合,建立系统的学习培训体系:一是岗前培训;二是在职专题培训;三是日常的以会代训;四是定期举办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三是激励制度的定位。各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是教学和管理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根据工作需要和辅导员个人特长,本着“人尽其才”的原则,允许辅导员适当流动,保持队伍的整体活力。

(2)辅导员要在新形势下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

热爱教育事业,立足本职岗位,争做素质教育的“示范者”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辅导员工作岗位,是做好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辅导员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岗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学院的稳定发展,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大国和强国做出自己的贡献。“身教重于言教”,辅导员的言行举止对高职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服务至上,坚持勤奋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这样才能深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

3. 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总结提高,争做思政工作的“艺术家”

作为一名辅导员,如果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中,不能理清思绪,而是“头痛医头,脚疼治脚”,势必会让“上级嫌,学生烦”,自己还总觉得“冤”。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艺术,辅导员要不断地将思想政治工作中带有普遍性与共性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规律,提高工作成效。作为高职院校第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管理者,要用真情温暖学生,用道理开导学生,用行动感染学生,真正解除学生的思想包袱。做学生的“知心人”、“解忧人”。

4. 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全面素质

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就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全面素质,这不但要学专业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政治知识、心理学与就业指导等方面的知识,并在勤奋学习上为广大学生作出表率,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才能用自己正确的思想,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渊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也是国家的需要,人民的期望,历史的重托。

五、结语

为了落实“十七大”精神,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就需要建设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用得上,靠得住的辅导员队伍。这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重要保证。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战略高度认真分析辅导员在本校发展中的作用,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影响辅导员队伍角色定位的各种因素,切实加强、重视和完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定位辅导员队伍的培养、培训、激励机制,促进辅导员转变观念,跟上新形式及角色定位的新要求,并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

参考文献

[1]万莉莉.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的3种角色[J].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

[2]姚植兴.高校辅导员的职能定位探析[J].华侨大学,教育研究,2007.

[3]杨世传.论研究型高校政治辅导员的养成[J].临沂师范学院,2002.

新旧动能转换,如何抓好工作 篇2

新旧动能转换,如何抓好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以前很多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旧动能(如媒,石油等)会被清洁能源(如天然气,风能等)替换掉,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就是缩短完全转换的时间,尽快完成新旧能源的替换。能源就是向自然界提供能量转化的物质(矿物质能源,核物理能源,大气环流能源,地理性能源)。能源是人类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在当今世界,能源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是全世界、全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的当代转换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和谐思维方式”;当代转换

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将人的思想与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结合起来,改造掉那些使我们产生错误判断的社会意识,更好的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从深层次上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实践相结合,是政治工作的核心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依靠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才会更好的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思维方式上向当代转换,才会更好的团结各个阶层群众,为国家建设服务。

一、思想政治工作与思维方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工作要想顺利的开展,依赖于正确的思维方式做出总结和判断,所以正确反思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在不同阶段发展历程,从而探索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适思维方式,帮助思想政治工作合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思维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重视人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以人为本”理念逐渐被大众所接受,构建和谐社会成为时代共识。通过对思想政治工作发展过程中思维方式进行总结,探索出真正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和谐思维方式”。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方式与“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进行内在契合,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在思维方式方面完美转换。

思想政治工作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结合中国的国情,由中国共产党创新性提出,它在争取民族解放,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对人和社会做出了全面的思考。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围绕着人与社会展开,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不能科学的认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准确的把握社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也就不能准确的解决社会问题,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更确切地说,思维方式是正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思维方式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采取的途径和方法,这可以帮助我们从本质上理解思维方式,更好的把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尺度。

二、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1.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按照以人为本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的任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贯彻以人为本这一理念,创新性的发展社会建设的理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我们自身出现的新问题。思想政治工作转换思维方式的关键依赖于“和谐思维方式”的构建。所谓的和谐思维模式并不是没有历史根据,在世界文明的范畴内,包括中华文化、欧美文明对此都有所阐述。“和谐思维方式”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有着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它被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哲学上来看,“和谐思维方式”既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形而上学,而是充满着唯物辩证的哲学光芒,它注重的是积极主动的观察社会,及时的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具体来说“和谐思维方式”承认了不同社会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研究,差异性的存在必然导致存在方式的多样性,这是我们研究人与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应该注意到的,这提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善于运用科学的思维模式。和谐思维模式重视人的主体地位,但是并没有忽视不同个体之间的多样性统一。从本质上讲“和谐思维方式”必须首先契合“以人为本”这一基本要求。

2.和谐思维模式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当代转换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理念,要求我们从理性人的基本需求出发,关注个体内在需要,在充分尊重人主体性这一前提下,实现个人自由和自身的素质提升。在“和谐思维方式”框架内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人为本”这一基本要求,符合当前我国的国情,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内涵非常广泛,可以以此来推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思想意识影响人们的日常行为,没有充满和谐精神的思维模式,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就成为空谈。按照“和谐思维方式”开展想政治工作体现了“以人为本”这一时代要求,符合建设和谐社会这一时代构想,可以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因此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必须依赖于“和谐思维方式”才能实现。

结束语: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的当代转换必须紧紧把握住时代的特点,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背景下,运用马克思基本原理,在“和谐思维方式”指导下,切实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质的提高。我们的工作只有立足于现实,实事求是,真正符合人民根本利益,才会被群众接受和认可。“和谐思维方式”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这对于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决定意义。“和谐思维方式”能够促进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也会变的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1]唐继东. 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的当代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饶武元. 社会稳定视角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D].南昌大学,2012.

[3]戴巍,王永芳. 试析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的价值取向[J]. 职业时空,2010,06:182-183.

工作转换 篇4

近日, 辽宁省人社厅全面启动2011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工作。今年将开设软件、动漫、数控加工、汽车维护服务、市场营销5个专业, 预计年培训人数3000人。其中软件、动漫、数控加工3个专业培训期限为6个月;汽车维护服务、市场营销2个专业的培训期限为3个月。

辽宁省是从2009年8月开始针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的。两年来, 共有5378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了该项培训, 其中2980人通过培训走上工作岗位, 总体就业率达57%左右。

今年, 辽宁省认真总结前两年该项培训工作经验, 更加突出贴近用人单位需求的特点, 按照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强化实训实践环节。他们将在2010年从事该项培训的定点机构中, 择优选择今年的培训机构。按照每个培训专业的定点机构不超过5家, 每个定点机构承担的培训专业不超过2个的原则, 确保培训质量, 保证2011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 促进更多毕业生实现就业。

工作转换 篇5

----2014-201

5学年第一学期个人总结

2014年4月份,我通过海盐县教师招聘考试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并且很幸运地加入了三毛小学这个大家庭。初来乍到,我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又新鲜。首先与我见面的,是英语组的各位前辈老师。刚进入工作岗位,我始终处于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转换之间。很多事情都难以上手,手忙脚乱。幸亏有学校各位老师以及办公室老师们的提醒和帮助,她们会不厌其烦地解释我的一些“天真”问题,容忍我的粗心大意,提醒我不要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师父,也在我的教学上帮助我很多,比如字母的书写,比如单词的发音,等等。

下面来说说我任教的班级,分别是三(2)班,六(2)班,六(3)班。三(2)班的孩子学习自觉性比较好,且对与英语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而六年级的两个班,六(2)班程度较好,六(3)班基础比较不好,且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低。针对这三个班级的学生特色,我采用了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在每次课前,我都会认真地研读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对于如何导入课堂,我也会认真地设计,并且遇到没有把握的,或者是设计不妥当的教学环节我也会积极主动地问师父,问同事。因此在教学上,我即是学生,又是老师。在这个角色转换之间,我学到了很多,在一个学期中,也感觉自己成长了不少。在这里还是要再次对师父及各位同事的不厌其烦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教育教学上面,我要求自己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我在英语课堂采用多样化活动教学,把音乐、简单的动作、游戏、画画、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快乐求知,轻松学习,不断地鼓励自己“English,I Can do”“English, I Can Say”。在作业批改上,我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在教学方法学习上,我坚持听课,听师父的课,听同事的课,认真记录,学习各位教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着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的心态,我把每一堂课都当作我刚来的第一堂课,认真仔细,设计好每一堂课,力求让孩子能够喜欢我,喜欢我的课,喜欢英语。

以上就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由于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指导下,取得更好成绩。

工作转换 篇6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复合磁条;磁条转换;大流通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23—02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图书磁条的转换工作,即将图书中原有的永久磁条转换为复合磁条。对于藏书量较大的高校图书馆来说,在面临尽量减少对读者开放的影响的压力之下,该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情况也比较复杂,如何认识和有序有效地组织好该项工作,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我馆即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于2007年下半年用3个月的时间顺利完成了近50万册图书的磁条转换工作,并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我将我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及我馆有关做法作以介绍,希望能对各位同仁更好地组织该项工作有所裨益。

一、高校图书馆为什么要进行图书磁条的转换工作

(一)必要性

时代在进步,图书馆事业在发展,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模式也在发生变革。现在,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读者至上,优质服务”的办馆理念的指引下,在高校图书馆中,给读者造成诸多不便的传统的闭架管理或人书分流的服务模式正在逐步被方便读者的“借阅一体化”的“大流通”的服务模式所取代。[1]由于这种服务模式极大地方便了读者,并给读者以充分宽松、自由的感觉,因此,深受读者欢迎,高校图书馆采用这种服务模式已是大势所趋。而实现“大流通”的技术基础是需要在图书中安装可充消磁的复合磁条,而由于历史缘故,高校图书馆以前在图书使用的磁条大多为永久磁条,为此,图书馆就有必要进行图书磁条的转换工作,即将图书中原有的永久磁条转换成复合磁条,以适应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改变。[2]

(二)可行性

将图书中原有的永久磁条转换为复合磁条从理论上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为屏蔽法,即只需在原书中再夹入一根特殊的屏蔽磁条即可;第二种为彻底清除法,即先将原书中的永久磁条一一找出剥离干净,然后再重新装载所需的复合磁条。[3]由于第一种方法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而且对加工工艺的要求也较高,[4]因此,在实践中,高校图书馆一般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在具体操作上,高校图书馆一般会承包给专业服务商来做,这样,工期、质量比较有保障,对图书馆的正常开放影响也较小。

二、高校图书馆如何进行图书磁条的转换工作

基于以上的分析、比较,并结合我馆的实际,我馆决定采用以上可行性中的彻底清除法,并将图书磁条转换工程承包给专业服务商来做。经过论证确定总的工作方案后,就进入该项工程的组织实施阶段,具体可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在准备阶段,就是要依据总的工作方案,做好该项工程的预算和招投标工作。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应从对内对外两方面进行。对内,就是调查本馆馆藏图书中哪些需要进行磁条转换,具体数量及使用状况如何,对于今后纯阅览、不外借的图书,如外文原版书、古籍特藏书等,可以不进行磁条的转换,同时也避免了加工对这些比较珍贵的图书的损坏;[5]对外,就是要尽量摸清市场行情,全面了解有关的原材料价格、加工费、服务商及信誉度等方面的情况。

2.项目报批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整个工程所需的资金可以作出比较科学的预算。然后,按学校的规定履行项目报批手续,主要步骤包括:(1)准备审批材料,主要包括项目论证报告、项目审批报告、项目技术要求等;(2)学校审批,即由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审核后再报分管校领导审批;(3)政府采购中心审核,即根据政府关于高校采购的有关规定,将有关材料报送政府采购中心审核后由其安排招投标。

3.招标评标

在项目报批完成以后,就由政府采购中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招标、开标、评标活动,确定中标服务商,发布中标公告。笔者认为,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学校(即采购人)和政府采购中心的关系,主要是委托和被委托的关系,当然,也有些是属于行政管理关系。

4.签订合同

招标投标结束后,学校和中标服务商就要在参照有关的规范合同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签订正式合同。合同中应包含该项目的招标文件、投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必要的补充协议等合同文件。在商定合同条款时,应尽量规定得具体明确,避免模糊、歧义,以免日后发生令人不快的纠纷。

(二)实施阶段

1.成立专班

由于该项目涉及到的图书数量大、类型复杂,所涉及的业务部门较多,需要的人力也较多,因此,为了配合服务商完成好该项工程,高校图书馆成立专班就非常必要。例如,我馆就成立了由馆领导、办公室主任、相关业务部门主任等组成的专班,并做到分工协作、责任到人。专班的成立为后面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商定方案

成立专班后,专班就要根据磁条转换工作的总体方案和图书馆开放的实际情况,与服务商商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定实施方案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安全施工,防火防盗;(2)保证质量,保护书籍;(3)调配人力,保证工期;(4)合理安排,减少闭馆;(5)责任到人,做好衔接。

3.实施方案

實施方案,狠抓落实,这是该项目的关键环节,必须认真组织。在这一环节,服务商要依据合同及具体实施方案,严格标准和工艺,精心施工;图书馆既要为服务商提供必要的施工条件,搞好配合衔接,更要做好监督检查,严把质量关,同时认真清点施工合格的图书的数量,为后一阶段的验收做准备。

(三)验收阶段

当双方确认施工完成后,就进入验收阶段,主要包括验收准备和验收结算工作。

1.验收准备

这阶段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1)图书馆在初步验收合格后向学校主管招投标工作的部门提出结算验收报告或申请;(2)由学校主管招投标工作的部门牵头成立学校结算验收工作组,图书馆与验收工作组商定验收时间、方式等事宜;(3)图书馆在学校验收工作组验收前按验收要求准备好有关材料;(4)图书馆通知服务商提前做好验收各项准备工作,如有关文字材料、仪器设备的准备,必要时提前演练等。

2.验收结算

在这一阶段,图书馆要按验收要求认真组织验收活动。验收依据正式合同进行,验收的重点内容包括:(1)服务商所提供的原材料的验收;(2)施工质量的验收(含图书的损坏率);(3)加工图书数量的验收;(4)复合磁条使用效果的验收。学校验收合格后,就可以按合同规定结算付款,其间,图书馆主要是要做好相关的配合工作。至此,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三、高校图书馆进行图书磁条更换工作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通过我馆磁条转换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好该项工作,需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签订补充协议

由于种种原因,图书馆代表学校和服务商签订的合同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1)部分条款仍然规定得很原则,不够具体明确,容易引起纷争;(2)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了合同中未规定的新问题,经双方协商后可以进一步合作的。对于这样的问题,尽管双方协商一致,但还是应及时签订书面补充协议,因为“口说无凭”,还是“白纸黑字”为宜!

(二)验收复合磁条

复合磁条的质量是磁条转换工程质量的关键,为此,图书馆在验收复合磁条时要严格把关。[6]要做到这一点,负责验收的图书馆员要学会辨别复合磁条的质量。例如,如果使用钴基负应力复合磁条,则其中钴的含量在70%以上,且磁条长度大于12公分时,性能较好。[7]这种钴基复合磁条,柔韧性强,弯曲时不易折断,这是与铁基复合磁条区别最明显的特征。[8]

(三)监控加工质量

使用性能较好的复合磁条后,还要严密监控加工质量,才能保证磁条转换工程的质量。对此,我馆的做法是:(1)根据图书的厚度规定安置复合磁条的数量。例如,对于厚度超过800页的图书,要求每册安置复合磁条二根。(2)掌握加工工艺,不定时到施工现场监督,确保规范操作。(3)不定时抽查加工后的图书充磁、消磁的效果。(4)要求服务商精心加工,严格控制图书的破损率。

(四)清点图书数量

加工图书数量的统计关切双方的利益。由于该项工程涉及的图书数量较大,动辄几十万册,因此准确清点图书数量就非常重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非常细致地工作。我馆的做法是,双方一般每天共同清点已加工的图书数量,然后由双方验收代表签字确认,如此下来,双方对最后累计得出的总的加工数量就不存异议,保证了准确、公平。

(五)保管相关材料

由于学校在结算验收时须审核重要的数据,常常要查阅相关材料,因此,在该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在平时要注意保管好比较重要的材料,如合同的补充协议、原材料验收凭据、图书数量验收清单等。这项工作的另一个好处是,如果双方对某个问题发生争议,也有据可查,有利于纠纷的及时解决和施工的順利进行。此外,这些相关材料也是图书馆工作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需妥善保管。

参考文献:

[1]王唯玮.采用并轨方式实现图书馆大流通管理的设想[J].图书馆学刊,2005(6):110-111.

[2]魏治国,曲奎.图书馆在搬迁中的问题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05(3):107-109.

[3]张泽梅.图书馆永久磁条书籍改造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7(2):119-120.

[4]同[3].

[5]同[3].

[6]廖珠.图书检测系统中磁条的粘贴与保护[J].情报探索,2006(7):125-126.

[7]蒋建伟.非晶钴基复合磁条在图书馆的应用性能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1):89-91.

[8]靳月庆.复合磁条在高校图书馆开放式借阅中的应用方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137-139.

Practice and Thoughts on the Work of the Conversion of the Magnetic Strip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A Case Study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Hu Fu-wen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work of the conversion of the magnetic strip in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order to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great circulation. Then it focuses on how to organize this work systematical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ules for public bidding. Finally it stresses the considerations to do this work well.

Key words:university library; composite magnetic strip;conversion of magnetic strip; great circulation

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角色转换 篇7

1 护理者的角色

直接护理病人是护士的基本职责,每一个护士必须应用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整体的观念出发,以适当的生理和心理一社会指标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并诊断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以满足服务对象在生理、心理、文化、精神和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为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并加以实施。护理者的角色要求护士有爱心,具备宽广而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临床科学的知识,并注重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和发挥。既能掌握过硬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操作技能,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性措施,又能重视病人病情观察和判断,重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健康指导。

2 协作者的角色

由于护士的工作范畴已经从医院向社会扩展,工作内容也从疾病的护理向社会康复扩展,工作对象也从病人向健康人群扩展。所以护士需要与医生、营养师、康复治疗师、药剂、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学科专业人员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护士既要有针对性的对患者作出评论,提出护理计划并实施,又要与其他学科专业人员有效的沟通,协调合作,充分发挥协调者的作用。

3 教育者的角色

在研究一般护理工作的基础上,应开展课题研究,探讨新的领域,解决工作中的难题,以提高护理质量。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从治疗疾病向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扩展。所以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2],护士作为教育者一方面承担着慢性病的人群干预、病人管理、健康教育、出院指导等方面的工作,其次运用恰当表达和沟通技巧去实施教学,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可安排专门的讲座,除此之外护士对护士学生,高年资护士对低年资护士,辅助护理人员等均承担着教育者的责任。

4 管理者的角色

无论采用何种护理分工方式,护理工作中都以包含着对病人的管理,为病人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保持病房空气新鲜,光线柔和,针对不同职业、文化素质、家庭社会因素等实施卫生宣教、家庭随访,在复杂的医院环境和病情变化中,护士要谨言谨行,勤快敏捷,热情服务,团结协作,学会用人文和心理学知识与患者有效地沟通和心理疏导,学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5 代言者的角色

病人往往对卫生保健系统不甚了解,护士应尊重和维护他们的知情权,帮助他们了解有关的合法权益,并在需要时协助他们与其他专业人员进行沟通,作出知情的选择和决策。同时牢固“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护士在工作中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法律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

6 研究者的角色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伦理等各领域的问题是每个护士的责任,同时护士还要有变革的思想,在实践中通过运用和检验护理研究成果等方法,不断改革护理服务方式,以推动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实践中,护士应注意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更应增强科研意识,用科学的方法,严谨地、实事求是地分析,探讨护理实践中的问题,提出有说服力的结果与观点,丰富护理学的知识体系。

总之,护士的角色具有多样化,要求护士必须掌握基础及临床医学、护理学、流行病学等有关知识与方法,并善于观察、分析,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技巧,才能做好临床护理工作,应该使自己具备角色与功能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完成这些角色的功能。

摘要:目的:护士在工作中主动转变和更新护理理念,自觉进行角色转换。方法:不断地学习相关知识,使护士的角色得以扩展和延伸。结果:通过护士角色的转换更好地为各层次的患者服务。结论:护理服务年龄跨度大,通过护士角色的转换,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

关键词:护士,临床工作,角色转换

参考文献

[1]张少华.探讨男护士在临床工作中的角色定位[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2:25-26.

工作转换 篇8

一、从新闻编制者到新闻挖掘者的角色转换

记者采写了什么新闻, 编辑就刊发什么报道, 这是多年来报纸编辑的主要工作方式。只要政治上把好关, 舆论导向上没有偏差, 内容上没有失实, 刊发时效上没有延误, 编辑的工作就是尽职尽责、卓有成效的。而在当前新媒体全速发展的形势下, 传统的新闻报道已经被新媒体及时、迅捷地“碎片化”, 并且, 一则新闻在新媒体的传播速度当以秒计。可以看出, 在拼新闻的时效性上, 传统媒体无疑将败下阵来。同时, 缺乏差异化、千报一面的新闻编制模式, 陈旧的编辑思路模式, 使新闻内容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 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

虽然现在读者可以从手机、电脑上获取繁杂的新闻信息, 相比之下, 传统媒体的优势已经完全被剥夺。但是,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 优质内容依然是大众渴求的, 严肃的新闻媒体也是一个健全社会所不可或缺的。而在碎片化的信息冲击时代和新的互联网冲击时代下, 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 应努力在内容方面探求可替代性的门槛相对最高的领域。深度报道已经被当下的传统媒体评价为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可见的优势。

在今年由《中国青年报》主办的全国深度报道研讨会上, 旗下经营《博客天下》《财经天下》《人物》等杂志的博雅天下传播机构集团副总裁郭光东对深度报道的特性做了归纳, 他认为, “真正的深度报道应该具备7个特性:一是问题足够重要;二是选题要有想象力, 而不是模式化的;三是结论要有颠覆性, 让人能够重新认识一个公众事件;四是要展示复杂性, 不再只跟两三个人聊聊甚至只跟一个采访对象聊一个小时就敢写;五是要建立与时代的关联, 要在坐标系里表达, 而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一件事;六是要有好故事, 不要搞材料堆砌;七是要有靠谱的价值观。”

二、从微观业务到宏观业务的能力提升

说到编辑的微观业务与宏观业务, 不得不提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闻业务的发展。1979年之前, 中国公开出版发行的报纸不足二百份, 其中90%以上是党政机关报, 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党政机关的舆论宣传工作。当时媒介资源少, 基本不存在任何竞争, 所以新闻报道往往是以灌输式的形式体现。

而1981年之后, 晚报开始了“复生”与“复兴”之路。因为与机关报的订阅形式不同, 晚报必须以赢得市场为生存基础, 所以, 如何吸引受众目光、唤起读者热情成为摆在新闻编辑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 晚报新闻编辑在选择和编排稿件时, 更为看重时效性, 更关注读者的信息诉求, 在新闻标题的制作和版面设计编排上都有新的探索和突破。

但是, 直至现在, 很多新闻编辑的能力可能还只是体现在组稿、选稿、改稿、制作标题以及设计版面等等这些微观的业务上, 对于在具体的编改稿业务之前的、对于报道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宏观编辑业务, 还缺乏必要的拓展。

提升宏观编辑业务的能力, 也就是说新闻编辑将更多地思考媒介的定位, 同时加强报道的策划能力。在当前媒介产品种类增产迅速的情况下, 对媒介做以怎样的审视和定位, 对于报道的内容和形式又将采用何种包装设计, 这都是新时期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从新闻幕后到直面读者的平台跨步

可以想见, 在传统媒体一家独大的时代, 新闻主要来自于官方, 记者是采集者, 编辑是发布者, 这就形成了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而在当前, 首先, 由于微博、微信, 手机, 电脑等技术和渠道的增多, 普通民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外, 对于新媒体, 传统媒体一直采取的是融合与发展的态度, 很多传统报业集团实现了数字化的转型, 即一个集团下, 既有传统媒体又有新媒体, 两者之间互动运行。那么此种情况下, 必然要求传统新闻编辑, 首先要增加业务技能, 应对可能发生的角色转换, 同时还得具备直面读者解读新闻的能力, 即从幕后走到台前, 从信息发布者转变为信息的解读人。

工作转换 篇9

劳动力流动一直以来都是劳动经济学界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 工作转换作为劳动力流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劳动力流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 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重大问题。工作转换必然伴随着劳动者的收入变化, 劳动力在转换工作后收入的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正是本研究所关心的, 如果转换工作可能使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高收入者的收入降低, 那么工作变换对于劳动者个体收入的影响, 进而对宏观劳动力市场收入分配的效应, 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劳动力的工作转换在收入分配演化过程中的作用。

基于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基本假设, 劳动者是否转换工作取决于对该行为的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分析, 显然, 换工作对收入的影响即为该行为最显性的收益。现有的研究尚未在工作转换的收入效应上达成一致的结论。基于此,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 (CHNS) 对城乡劳动力工作转换的收入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并进一步通过分析具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劳动力转换工作的收入影响, 探寻该影响机制对于不同研究群体是否构成差异。

一、数据及描述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 主要选取2006年和2009年的调查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整理所得各年份样本总量为:2006年样本总量1 542个, 2009年样本总量1 558个。本文度量工作转换的指标为一个二元虚拟变量, 选用2009年截面数据中指标“2006年后是否转换过工作” (是=1, 否=0) , 其中有转换工作经历的样本占总样本量的比例为15.10%。初步统计可知, 经历过工作转换的样本平均年收入低于没有转换工作的样本;分性别比较可以看出, 男性转换工作后其收入的下降程度更加明显;不同的教育程度对劳动者工作转换前后的收入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

二、变换工作对收入的平均影响

(一)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为考察劳动者有无经历工作转换这一过程对收入的整体影响, 本文首先估计如下基本模型:

其中incomei表示劳动者i在t年的年收入, 该收入包含了劳动者在所在单位获得的工资性收入以及奖金、现金福利等其他收入;changejobi是反映劳动者i是否经历工作转换的一个0-1虚拟变量, 为模型的核心解释变量;CV为影响劳动者收入的一组控制变量集合, 在已有文献基础上, 将其涵盖劳动者个体异质性特征变量、工作特征变量以及其他外部因素控制变量, 包括, 劳动者所受的最高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劳动者所在工作单位类型、劳动者所在单位规模、劳动者所从事的职业;其劳动者所在省区和户口性质。

(二) 实证结果与讨论

基本估计结果:

本文运用Stata SE.11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首先采用了不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估计模型, 核心解释变量的符号为负, 且非常显著, 表明经历变换工作的劳动者在2009年的收入低于其他样本约17.2%。加入控制变量后的估计结果显示转换工作变量的估计系数受控制变量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差异, 但从OLS的总体回归结果来看, 变换工作对劳动者的收入有负向的影响作用, 其影响程度大约介于11.8%~17.2%之间。

然而, 由于工作转换本身是一种劳动者进行自选择的过程, 因而劳动者的转换工作决定存在显著的“自选择”效应, 使得初始模型中的工作转换虚拟变量的系数可能产生“伪相关”问题。由于现期的工资水平是劳动力做出工作转换决策的最主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一般说来, 初始收入水平较低的样本更倾向于进行工作转换, 在给定回归结果中变换工作系数为负的前提下, 我们并不能肯定经历工作变换的样本拥有较低的收入是基于工作变换的事实还是初始收入较低的样本本身更倾向于变换工作, 因此参照邢春冰 (2008) 的做法, 在估计模型中进一步加入样本在2006年调查中报告的收入作为样本的的初始收入纳为控制变量。结果发现, 当模型中加入初始收入后, 初始收入的系数显著为正, 说明劳动者的初始收入与当期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而我们关注的工作转换虚拟变量的系数不再显著, 即在给定初始收入的前提下, 工作转换对于劳动者的收入没有显著的影响。另一方面, 上诉模型实际上是基于工作转换这一行为对于所有劳动者的收入影响相同这一假设, 而实际上这种假设可能并不成立, 根据搜寻匹配理论, 劳动者转换工作为寻求更高质量工作匹配的结果, 因而初始收入较低的样本转换工作可能使其收入增加;而如果劳动者的已经处在较高的收入水平,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由于已经积累了较高水平的特定人力资本, 工作转换可能导致劳动者收入的降低。为此进一步控制样本初始收入与工作转换的交互项以考虑工作转换对于具有不同初始收入样本的收入效应。估计方程如下:

式中income06表示样本2006年度报告的收入的对数值, 其他变量含义同式 (1) 。结果表明工作转换与初始收入存在着统计显著的交互作用, 对于初始收入对数值低于8.47的样本, 工作转换对其收入有正向的影响, 而对于初始收入对数值高于8.47的样本, 工作转换将对其收入水平有负向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 这个分界水平恰好接近样本初始收入分布10%分为点的位置。

三、在收入的不同条件分布下工作转换收入效应差异

国内外不少经验研究表明工作变换对于劳动者收入影响的作用取决于在收入分配中所处的位置, 罗楚亮 (2008) 在研究中也指出, 在不同的收入组中, 就业稳定性对工资的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为此, 我们进一步采用分位数回归 (quantile regression, QR) 的方法对模型 (1) 进行估计, 以更直观的分析在收入的不同条件分布下工作转换收入效应差异。

分位数回归利用因变量的条件分位数来建模, 通过最小化加权的残差绝对值之和来估计回归参数, 从而得到不同条件分位水平下的拟合值。经验证可以认为本研究样本采取分位数回归可以使结果更加稳健。由回归结果可知, 尽管在收入的0.1和0.25两个条件分位水平下工作转换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但其对收入的负向影响在0.5、0.75以及0.9三个分位数上得到证实。与考察收入的均值时一样, 我们在分位数回归模型中也尝试控制初始收入和换工作的交互项, 总体上, 工作转换的系数在0.1~0.75分位水平显著为正, 这与我们在前文用OLS基于收入的均值估计时加入交互项的结果相同。同时发现, 在其他个体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初始收入对于劳动者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收入分布在中间阶层的样本, 对于进行工作转换的样本, 初始收入的边际影响随着收入分位水平的提高减弱。

研究结论

总体而言, 工作转换对于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负效应, 但具体至不同的群体, 结论有所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从微观层面上指导劳动者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频繁的工作转换不仅使得劳动者承担较大的工作搜寻成本, 而且可能导致由于工作年限不足以产生年资累积效应而在长期中使劳动者的收入相对未转换工作的群体而言处于较低的水平。因而劳动者对自身进行明确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保障其收入稳定及收入水平上升的重要前提。只有在对自身拥有清晰的职业生涯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认识, 才能避免诸如单纯追求高薪或高职位的盲目跳槽而带来的职业生涯的动荡, 进而影响其收入水平的稳定发展;同时, 该研究结果也论证了高校就业指导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用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 本文研究表明, 工作转换对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水平以及对拥有不同初始收入水平的劳动者的收入有不同的影响, 进而揭示了工作转换对于缓解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而, 建立以流动性为基础, 同时实现稳定性的模式, 对于解决中国收入分配问题, 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有序发展, 进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CHNS) 数据通过构造相应的计量回归模型, 分别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和分位数回归法对工作转换对劳动者收入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对于劳动者个人、高校就业指导和宏观政策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工作转换,收入水平,影响效应

参考文献

[1]邢春冰.换工作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增长的影响[J].南方经济, 2008, (11) .

[2]罗楚亮.就业稳定性与工资收入差距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 2008, (4) .

[3]Avner Ahituv, Robert I.Lerman (2011) .Job Turnover, Wage Rates, and Marital Stability:How Are They Related?.Rev Econ Household.9:pp.221-249.

工作转换 篇10

工作转换对人力资本回报产生怎样的影响?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这取决于专用人力资本投资效应和通用人力资本投资效应的冲减程度[1]:工作转换可能导致专用人力资本投资无法在新工作中发挥作用,也就难以取得与原岗位等同的报酬及福利待遇,从而对收入产生负效应[2,3,4];不过通用人力资本并没有因工作转换而消失,可能会提升转换后的工资收入[5,6]。可见,工作转换的人力资本回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工作之间专用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迁移性,人力资本可迁移性越强,工作转换带来的工资损失就越小[7]。

在实证检验中,国际移民研究证实,迁移者在输入地初期可能会遭遇一个收入损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输出国和输入国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可转移性,在输出国获得的教育、培训技能并不能在输入国获得相同的回报,使得移民虽然实现了国与国之间的迁移,但这些技能却无法随之有效迁移[8]。这种人力资本的不完全转移会导致移民在母国的教育和劳动力市场经验积累在输入地只能得到一个较低的回报,最终导致移民与当地居民收入差距扩大[9]。

而国内工作转换对农民工人力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流动性与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的关联,大多认为具有更多工作经验和专有人力资本积累的农民工通过迁移型工作转换可以提升其人力资本回报。如黄乾[10]利用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了行业内和行业间工作转换对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影响,发现行业内工作转换对低收入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原因在于在行业内持续从事性质相同的工作,由此累积的资历在农民工市场中对个人收入具有显著的提升效应。而吕晓兰[11]利用2008年实施的中国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城市移民数据分析了农民工工作转换、城市流动及其收入增长,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当地工作转换者更重要,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其获取高增长收入;而具有经验和专有人力资本积累的农民工通过迁移型工作转换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增长。叶方方[12]利用2012年在上海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问卷数据,对职业转换与收入流动的研究,阐明了行业间职业转换对低教育群体农民工收入向上流动更加显著,而行业内流动可以显著促使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民工的收入向上流动。

部分研究也指出,高流动性并不利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积累。如田明[13]研究指出,农民工高流动性是在提高收入、改善工作条件等愿望的促使下,通过自身不断“试错”的方式,以期获得匹配质量更高的工作,但大范围、高频率的流动不利于形成企业和工人的博弈与协商机制,对良性劳资关系的建立造成障碍,最终导致人力和经济效率的损失。而石智雷和朱明宝[14]利用2013年武汉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分析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及其对社会融合的影响效应时,指出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进入的职业门槛低,竞争压力较大,他们的职业选择能力有限。只有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高或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他们的职业流动才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工作;对于那些文化程度较低也没接受过培训的农民工,他们的工作变动多是同等水平的,甚至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状况的恶化,职业只能向下流动。

这些研究并没有专门估计工作转换对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影响效应,也没有区分专用人力资本投资和通用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探讨这两种影响效应的差异。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积累是工资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而工作转换会对人力资本积累产生冲击,其主要原因在于专用人力资本投资的可转移性问题,工作转换会导致部分专用人力资本无法转移,跨企业工作转换往往会导致转换者专用人力资本投资流失,对其工资提升反而产生负效应。因此,在农民工频繁地更换工作的背景下,讨论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工资的影响,必须首先厘清工作转换对人力资本回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专用人力资本回报和通用人力资本回报是否存在差异。基于此,文章采用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Rural Urban Migration in China,RUMIC)数据,利用内生转置模型,分析农民工工作转换与人力资本积累特征,探讨工作转换对农民工专用人力资本投资和通用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的影响差异,为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1 研究方法

1.1 估计方法

估计工作转换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影响,首先考虑到工作转换大多是选择性的行为,从工作转换的原因可以看出,以工作为目的的主动工作转换占大多数(约71.65%),直接采用OLS估计必然会产生估计偏差,得到有偏估计参数。而处理组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可以通过内生转置模型(Endogenous Switching Regression)来解决:

regime1:

regime2:

式中:Ii为农民工组别(regime)决定方程(即是否进行了工作转换),regime1为处理组,regime2为控制组,Zi为影响工作转换的因素,y1i和y2i分别代表转换工作者和未转换工作者的工资收入。工资方程选择使用Mincer方程来估计,其中X1i、X2i分别为影响转换工作者和未转换工作者收入的关键变量,选入的人力资本变量为受教育程度、培训情况、外出时间(表示工作经验),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个人特征变量(年龄、性别、婚姻)、就业特征(就业行业、就业地区、就业企业规模)以及年度虚拟变量。ui、ε1i、ε2i为均值为0的方差。方程协方差矩阵表示为:

式中:σu2为选择方程误差项的方差,σ12和σ22分别为regime1和regime2的方程。σ1u为ui和ε1i的协方差,σ2u为ui和ε2i的协方差,而ρ1=σ21u/(σu·σ1)为ui和ε1i的相关系数,ρ2=σ22u/(σu·σ2)为ui和ε2i的相关系数。在估计结果中,如果ρ1(或ρ2)显著,说明regime1(或者regime2)的选择并不是随机的,采用内生转置矫正是合理的。

利用内生转置模型估计的优势在于: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来矫正处理组选择的内生性问题,就可以获得一个处理组对工资影响的一致估计,因而可得到一个工作转换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回报差异的无偏估计。而估计工作转换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的影响,首先要识别工作转换决策方程,最好能够使用一个工具变量来控制处理组选择的内生性。有效的工具变量必须满足与处理组选择相关,但是与农民工收入结果变量无关。工具变量的选择,参考Pérez和Sanz(2005)[15]的思路,把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作为排除工具变量来解决外出务工的选择性问题。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是影响农民工工作决策的重要因素,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越多,农民工实现持久性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其工作的稳定性可能更强,同时也可能承担更多的家庭负担,转换工作会更加慎重,这会降低他们转换工作的可能性;二是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与农民工的工作行为分属两个层面,一般认为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不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即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与农民工收入正交。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Rural Urban Migration in China,下文简称RUMIC)的外来务工人员调查问卷,该调查在劳动力流入和流出数量最大的典型城市进行,包括广州、东莞、深圳、郑州、洛阳、合肥、蚌埠、重庆、上海、南京、无锡、杭州、宁波、武汉、成都15个城市进行。

1.3 变量说明

探讨工作转换与职业流动、人力资本回报的影响,首先要对研究变量进行定义。一是对于农民工定义为16-64岁目前正从事工资性工作或者自我经营的农村户籍人口。二是对于工作转换进行定义,国外文献通常使用“两个连续调查期内是否从事同一份工作”来衡量,主要强调调查时点之间是否进行了工作转换。而本文主要使用面板数据来探讨工作转换的影响,调查问卷设计了“您哪年开始从事当前这份主要工作的”和“您外出经商以来的第一份工作是不是您现在的工作”两个选项,结合Pérez和Sanz(2005)[15]的定义,把工作转换定义为在调查期当年内是否变换过工作,具体的设定为:调查年份为t年,如果被调查者开始从事当前这份工作的时间大于或等于t或者外出经商以来的第一份工作不是现在的工作,那么就定义为进行了工作转换,否则界定为未进行工作转换。与国内的定义相比,本文的定义更加强调最近一次转换工作经历,或者说更加强调最近一次换工作前的工作状态与换工作后从事的当前这份工作的差异性。

根据定义,同时考虑到追踪效果(面板数据为2008-2010年的外来务工人员数据),在数据清理时仅保留2个或者2个以上时点的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 502个

2 结果与分析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其中工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培训经历、外出时间直接取自问卷,就业行业分为三类,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以服务业为基准组,就业企业按照规模分为三类,50人以下企业、50-100人企业和100人以上企业,其中以100人以上企业为基准组;就业区域划为三类,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以其他地区为基准;时间虚拟变量,有三年数据,以2008年为基准。最后,对于离校时成绩,取自问卷“您最后离开学校时在班上的成绩如何?”,使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测量,按照很好、比较好、一般、比较差、很差分别从高到低赋值,很好为5,很差为1。

从中可以看出样本基本特征,农民工换工作现象较为普遍,34.5%的农民工有换工作的经历。这与2012年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与工众网联合发布的《农民工“短工化”就业趋势研究报告》结果吻合:66%的农民工更换过工作,25%的人在近7个月内更换了工作,50%的人在近1.8年内更换了工作;农民工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为2年,两份工作的时间间隔约为半年多,而且“短工化”趋势逐年递增,2004年开始上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平均持续时间大约为4.3年;而2008年开始上份工作的农民工,工作只持续了2.2年,缩短了近一半。

其他特征来看,农民工平均收入约1 600元,与同期《201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公布的数据1 690元基本相仿。而农民工样本以青年已婚男性为主,平均年龄约为31岁,大多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经历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不高,不到总样本的三分之一,不过大部分农民工有较长的外出经验,农民工初次外出年龄大概在21岁左右,平均外出时间达到9.5年。从就业行业和就业企业规模来看,农民工大部分在小企业工作,64.6%的农民工在1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而追踪样本中大部分农民工集中在服务业就业,占总数70%左右,这可能与调查以工作场所为主,而制造业农民工流动性较大有关。同时,从地区分布来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占总量的47.1%,两个地区仍是农民工的主要集聚地。

为了分析工作转换对人力资本各要素的影响,进一步比较转换者与未转换者在受教育年限、培训经历和外出时间(工作经验)的均值差异(表2)。从均值检验结果来看,转换工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培训情况都要好于未转换工作者,说明受教育程度高和有培训经历的农民工更倾向于转换工作,而转换工作者的外出时间要显著低于未转换者,外出时间对农民工的工作转换产生负影响,外出时间越长,农民工转换工作的可能性越低。

注:*,**,***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

2.2 工作转换对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的影响

使用内生转置模型来估计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并比较工作转换者和未转换者的差异,估计结果见表3。其中,在工作转换决策方程中,可以看到工具变量“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与工作转换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越多,农民工进行工作转换的概率越低。而ρ1(ui和ε1i的相关系数)和ρ2(ui和ε2i的相关系数)显著为负,处理组(regime1)和控制组(regime2)并不是一个随机选择,而lns1和lns2(最大似然估计辅助识别参数)均拒绝了零假设,LR test也拒绝了方程独立估计假设,进一步说明采用OLS估计会产生估计偏误,而把“在务工地的家庭成员总数”作为排除变量进行的修正估计结果是可信的。

而修正选择性偏差估计结果显示(表3),转换工作农民工的教育投资回报率为3.18%,略高于未进行工作转换者的回报(2.25%),说明工作转换有利于提升转换者的教育投资回报。不过,对于培训则发现,工作转换者中有培训经历的农民工比没有培训经历农民工的收入要高出8.36%,而未转换者中有培训经历的农民工比没有培训经历农民工的收入要高出10.11%,表明工作转换反而降低了培训的回报。工作经验(外出时间)的回报,估计结果同样显示,工作转换会降低工作经验的回报,未转换者外出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增加1.09%,而工作转换者外出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仅增加0.93%。由此可以看出,工作转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正规教育的投资回报率,但是降低了培训及工作经验的投资回报率,这与专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相吻合,即专用人力资本的迁移性较差,农民工工作转换后难以在新岗位上发挥前期积累的专用人力资本优势,仅仅发挥了通用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正规受教育程度)。

再看其他解释变量对收入影响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对于转换工作者和未转换工作者,年龄均对收入的影响显著为负,年龄越高,农民工工资收入越低,而已婚者工资收入显著高于未婚者,男性的工资收入显著高于女性,这与农民工收入决定的研究结论一致。而从就业特征来看,规模大的企业工资水平略高于小规模企业,但差异并不显著。而从地区差异来看,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2008-2010年农民工工资有逐年上涨趋势。而就影响差异来看,年龄对转换工作者和未转换工作者收入的影响差异不大,但性别和婚姻状况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工作转换显著降低男性相对于女性的工资优势,同时也会降低已婚者相对于未婚者的工资优势。工作转换并不利于男性或已婚者就业质量的提升。

注:行业以其他行业为参照组,地区以中西部地区为参照组,企业规模以100人以上企业为参照组;*,**,***分别代表在10%,5%和1%水平下显著。

3 结论与政策含义

3.1 结论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农民工普遍存在换工作现象,不过工作转换对人力资本回报的影响存在较大异质性。工作转换有利于通用人力资本回报,转换工作农民工教育回报率要高于未转换者,同时工作转换会削弱专用人力资本回报,转换工作农民工培训回报和工作经验回报都明显低于未转换工作者。这进一步说明,工作转换并不利于农民工收入增加及就业质量提升,因此在关注农民工就业质量时,一定要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实现农民工稳定就业、适度流动,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壁垒,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回报,加速农民工融入务工地经济社会,进而实现农民工由循环流动向持久性迁移转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2 政策含义

在未来,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农民工城乡迁移政策及其相应的政策配套机制:

1)打破体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释放就业空间。消除劳动力市场政策造成的劳动力市场歧视,在就业准入上,不得以户籍、性别、年龄等内容限制劳动者,实现劳动力市场的机会公平,而在就业报酬上,严格执行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工同城镇劳动力同等的分配公平。

2)建立农民工工资增长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工收入稳步增长。以最低工资标准为着力点,通过及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并严格执行,保障农民工的底线工资,同时完善劳资集体协商和谈判机制,通过集体谈判的形式来确定工资水平和工资增幅。

上一篇:二项式定理教学下一篇:格斗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