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2024-06-20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精选十篇)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篇1

一、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内容

1. 资产。

资产是指一个科研单位拥有的各类财产, 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合同款、其它应收款、库存材料、科技产品、对外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资产负债表上, 资产类是按其流动性排列的, 排在第一位的是现金, 即存放在单位的会计部门、可以随时支取、用于单位日常零星开支的货币资金, 其流动性最强;排在第二位的是银行存款, 即单位存入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各种款项;排在第三位的是应收票据, 即单位因销售科技产品、商品, 提供技术性服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可以到期向银行提款的凭证, 也可以在到期前向银行申请贴现, 即提前得到银行存款) ;排在第四位的是应收账款, 即单位因销售科技产品、商品, 提供技术服务或学术、科普活动等应向购货、受让单位收取的款项, 它需要一定的时间, 还要受对方的财务实力和信誉等的影响, 甚至还有退货的可能性;排在第五位的是预付合同款, 即单位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研究开发项目或课题, 组织学术、科普活动等任务, 按照合同规定预付给受托单位的款项;排在第六位的是其它应收款, 即借出款项、采购备用金、各种垫付款等;排在第七位的是库存材料, 包括科研器材、低值易耗品、科技产品等;排在第八位的是对外投资, 即单位向其他单位的投资;排在第九位的是固定资产, 指单位拥有的房屋建筑物、仪器设备等;排在第十位的是无形资产, 指单位拥有的专利技术、商标等不具有实物形态而又能为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2. 负债。

负债是单位对其债权人承担的全部偿还责任, 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合同预收款、其它应付款、应付工资、应缴款项等。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有如下几项:借入款项, 指单位向其它单位或金融机构借入的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应付票据, 指单位对外发生债务时所开出并承兑的商业汇票;应付账款, 指单位因购买材料和接受劳务而应支付的款项;合同预收款, 指由于单位承担国家有关部门及其它单位研究或试制任务, 按双方签订的项目合同规定预收的款项;应缴款项, 是按有关政策法规应当上缴给财政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款项及应缴纳的税金、社保金等;其它应付款, 是指单位应付、代存其它单位或个人的各种应付款项, 如, 押金、代扣公积金等。

3. 净资产。

净资产是事业单位的自有资金, 是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主要有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财政补助结存、事业结余等。事业基金, 指单位拥有的非限定用途的、历年滚存结余资金;固定基金, 指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 它与固定资产在金额上相等;专用基金, 指单位按照规定提取、设置的有专门用途的资金, 主要包括修购基金、取工福利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医疗基金等, 其中, 修购基金是专门用于固定资产维修和购置的资金, 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按规定从事业单位收入中提取, 用于科技成果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的资金;财政补助结存, 指结转下年继续使用的财政资金结存;事业结余, 指单位当年发生的财政预算拨款和业务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结余。

二、对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分析

1. 资产、负债的构成及资产使用情况分析。

主要包括:单位的资产构成是否合理, 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是否合理, 账实是否相符, 有无盘盈、盘亏等现象;库存材料及科技产 (商) 品是否有积压, 是否应当报废的尚未做处理等;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期初与期末有些什么变化, 资产构成是否适当;追寻各项负债来源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负债结构 (如长、短期借款) 水平是否合理, 有无债务风险 (如数偿还的可能性) 等。可以通过构成比率分析各项资产的构成情况, 通过前后期的比较确定符合本单位的大致的比率数值。

2. 收入、支出情况及经费自给水平分析。

主要包括:了解单位的各项收入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收入计划, 各项应缴收入是否及时足额上缴;掌握各项支出和科研课题进度, 是否按规定的用途、标准使用, 支出结构是否合理等。

分析各项支出的同时, 可以通过分析单位经费的自给率[可用公式: (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它收入) ÷ (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100%], 掌握单位的经费自给水平, 了解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 并弄清楚单位经费自给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

通过分析人员支出比率[公式为:人员支出÷事业支出×100%]和公用支出比率[公式为:公用支出÷事业支出×100%]了解单位支出结构及发展趋势是否合理, 并可采用与同类型的单位进行横向比较的方法, 了解本单位与先进单位的差距。

通过分析总收入增长率、事业收入增长率和经营收入增长率, 可以了解单位经济实力的发展情况。

3. 单位的经济实力分析。

运用下列公式分析单位的事业基金增长率和专用基金增长率, 可以了解并及时掌握单位各项资金的增长变化情况, 衡量单位的积累能力、发展后劲和投资重大项目的能力, 保障各项科研事业发展具有强劲的后力, 公式为:

事业基金增长率= (年末事业基金余额-年初事业基金余额) ÷年初事业基金余额×100%

专用基金增长率= (年末专用基金余额-年初专用基金余额) ÷年初专用基金余额×100%

4. 单位的资产负债率分析。

资产负债率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指标。资产、负债和净资产有机结合, 反映单位的资本结构。从债权人角度看, 资产负债率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 该指标越小越安全, 越大越有风险。从债务人的角度看, 该指标是衡量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 债务人当然希望举借更多的债务, 当单位 (或项目) 的资金利润率大于贷款利率时, 可以用债权人的钱赚钱, 当单位 (或项目) 的资金利润率小于贷款利率时情况则相反。

从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营的特征来看, 资产负债率保持一个较低的比例较为合适, 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单位资产负债率也有较大差别。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率有一个缺点, 那就是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 没有考虑资产的现值。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篇2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是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资产管理动态化、预算编制科学化的重要工具。系统的正常运行有利于提高资产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一)现有资产信息系统存在不足

1.系统只有“批量录入”功能没有批量删除功能。批量固定资产在批量录入后发现错误,只能逐一进行修改删除。

2.将批量卡片删除后,批量增加新修改的卡片,原有的资产编号重新生成,需要重新粘贴资产条码,工作量大。

3.系统中部分固定资产分类不便查找,分类名称与资产名称有出入,分类不明确。一旦录入后发现类别选错,必须删除,重新录入,不便修改。

4.资产信息系统不以为周期,为累计金额。追加资产价值时,原有卡片原值自动更改,年末与账务系统不便对账。

5.系统没有财务软件接口。实行电算化的单位,在资产系统录入后,在财务软件中无法看到,月末资产系统和财务系统需要人工对账,不能自动复核。

(二)尽快完成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工作

信息系统升级工作既是进一步实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流程再造、创新资产管理模式、深化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维护资产清查工作成果,提高资产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资产管理系统升级后,实现资产管理信息化动态审核或审批,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上线运行一段时间后,资产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另外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升级后,会解决信息系统一期管理和使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和有用性。资产系统二期的部署实施,对于进一步摸清家底、规范流程、实现动态监管、降低单位运行成本有重要意义。可以在技术上实现资产数据与政府采购数据、国库支付数据等的互通互用,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国库支付管理等财政业务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持;有利于优化管理流程,逐步实现资产管理由事后监管到事前事中监管的转变,从而有利于从源头上防止资产的不合理使用和国有资产流失行为的发生。

二、尽快调整“固定资产”要素,使新旧制度衔接

(一)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中关于“固定资产”要素的变动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对固定资产分类进行了调整,即把“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把“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2.是固定资产价值标准提高,即通用设备由500元提高到1 000元、专用设备从 800 元提高到 1 500 元;3.是把“固定基金”修订为“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4.是引入“折旧”因素; 5.是明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调整后的“固定资产”账户的核算内容更能体现财政改革和业务处理的需要。正是由于“固定资产”变化较大,就需要我们及时把握这些变化,及时进行会计处理。其中,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目的就在于适应预算管理和绩效考核的需要,而形式上却采取了“虚提”的方式,即计提的折旧额不直接计入“支出或费用”,而是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年初,适用新制度的事业单位应根据新的固定资产标准对现有固定资产逐项进行重分类,并做账项调整。新制度规定:凡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均列入“存货”管理,并要求各单位重新确定固定资产目录。据此原账中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实物资产,将有一部分按照新制度规定的标准转为存货。转账时,应当根据原账中“固定资产”科目的余额及其明细账进行分析调整。

(二)账项调整

对于达不到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存货”科目,将相应的“固定基金”科目余额转入新账中“事业基金”科目;同时做好相关实物资产的登记管理工作。具体的账务处理如下:

1.对达不到新标准的固定资产转为“存货”,账务处理为:借“存货——种类(或规格、报告地点)”、贷“固定资产——类别(或项目、使用部门)”,同时,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

2.对于符合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确认标准的,应当将相应余额转入新账中“固定资产”科目,账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新)”、贷“固定资产(旧)”。

3.把原账中“固定基金”账户余额——次全部转入新账中的“非流动资产基金”账户,账务处理为:借“固定基金”、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通过上述账项调整后的余额可作为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项目和“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基金”项目的年初余额。

新制度要求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制度规定确定是否计提折旧,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三、开展产权登记工作,推动资产管理迈上新台阶

产权登记是一项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也是资产管理区别于其它财政和财务管理活动的主要特征。开展产权登记的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和事业资产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和企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产权登记对资产管理工作的推动作用。

(一)产权登记工作要密切联系事业资产管理的其他工作。一方面,要做好产权登记工作与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计报告及部门预决算等工作的衔接与配合,建立相关数据之间的严肃性。另一方面,要做好与相关各部门的沟通,增强产权登记工作的强制性。

(二)发挥产权登记的功能和作用。产权登记是夯实资产管理基础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产权登记工作获得的事业单位信息及事业资产信息,应当成为办理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和其他资产管理事项的重要依据。

(三)产权登记是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产权登记,对事业单位及其所办企业的基本信息、资产总额、法人结构等明细情况进行登记并核发证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摸清家底、明晰产权、明确责任的过程。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可以有效提高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

四、开展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

1.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是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必然要求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一方面,机制自身的运行需要充分借助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依托资产精细化的管理、具备专业化协调配合运行机制、建立一系列工作规范;另一方面,机制运行需要依托与支撑的财政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其他各项工作,应在制度、管理、信息化等方面进一步的规范和细化,协调同步、协同配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所具有和体现的协同性、技术性、规范性、集约性、效率性、效益性,从本质上契合了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所提出的“精益理念、集约管理、注重效益”核心要求,同时,也将有力地促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2.建立资产共享共用机制是实现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的一种有效形式。首先,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变分散使用为集约化的集中使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和效益。其次,资产的共享共用作为中间环节,联系着配置和处置两端;一方面,在资产配置环节,可以避免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重复配置和构建;另一方面在资产处置环节,可物尽其用,避免随意处置。这就抓住了资产流转和运营的源头和终端,减少了浪费,节省了资产配置的资金。再次,将公共资产开放给社会使用,或者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利用共享,不仅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更是发挥了资产的社会效益。

3.以我院为例,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历时1年的时间筹划完成,已于2014年7月进行试运行。平台是针对辽宁省农科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而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共享平台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通过对院内大型仪器设备资源进行整合集成、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开放共享,以提高现有仪器设备利用率,为仪器设备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五、加强事业单位资产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和工作责任心

资产管理部门要重视选拔、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精通、作风扎实的资产管理工作队伍。资产管理工作者也要适应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资产管理方式,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担负的重要职责,对单位资产的家底要清、情况要明,及时提出资产购置、配备、处置等合理意见,保证资产的合理有效使用。针对不同单位性质,在确保资产安全完整的同时,调整和优化资产的结构、布局,对公益性单位的资产要发挥好资产的使用价值,对单位的资产要提高资产价值和使用效率。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篇3

【关键词】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资产管理

一、前言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随着深化改革的全面部署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的科学事业单位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资产管理工作。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科学事业单位的类型、单位性质及业务特点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如何去实施并推广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二、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创新之处

1.新增会计业务及核算内容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改革下,新增了许多会计业务。其中包括国有资产的管理、对政府的各项收支进行分类、政府各部门的预决算以及国库集中支付等会计业务。这些会计业务既有利于公共财务体制的改革落实,又能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同时,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增加了核算内容,在固定资产折旧以及推销无形资产等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能更加全面、真实、有效的反映科学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便于科学事业单位进行资产管理,防止资产流失。

2.改进会计科目体系及财务报表体系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体系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对原有的体系进行了梳理,在取消了一部分会计科目的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会计科目,并且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完善后的各个会计科目的作用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以后的会计实务操作提供了依据。新的会计制度中细化了各类收支科目,有利于进行收支核算。同时也增加了财政补助结转等各项科目,以满足资产管理的需要。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财务报表体系方面也有着不小的改进,取消了原有财务报表体系中的资产负债表收支项目,增加了财务报表体系总的财政补助收支表并改变了格式。

3.改进核算方法

在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第一次采用成本核算方法。就是在科技产品这一栏的下面另设两个明细科目,分别是生产成本和产成品。其中,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成本,而产成品是指入库的实际成本。

三、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

1.加強公共财政的会计核算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强调了会计核算的重要性,而且重新界定了会计核算口径,并明确了各个会计科目应该进行的收支明细核算。在新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也规定了部分财务处理流程和核算内容,其中包括财政补助的收支情况及财政补助的结余和结转情况等。

2.加强会计信息中的会计指数

会计指数是用来分析研究市场价值评估和绩效考核之间的关系,在财务方面,具有完善和提升财务信息管理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以前财务信息与影响因素分析不充分的问题,能为企业提供详细的分析数据。

(1)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至于会计信息也成了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会计指数,更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会计指数具有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具体化等特点,能充分反映财务状况及利用会计信息。

(2)加强经济管理

经济管理是指我们国家对社会经济管理所实行的宏观调控,这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是一项长久且有效的改革工作。会计指数也会满足市场经济中的许多需求,与传统的会计有较大的差别,更加全面、具体、准确、有效,且对市场经济的分析更透彻。会计指数分析市场经济能够做到“快准狠”,是加强经济管理的有力措施,还能提高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预防市场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风险。

(3)多方位发展

会计指数有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更符合实际需求,还有着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具体化等特点,是一项重要的分析手段,也更具参考价值。所以,会计指数不仅对于企业财务状况方面极为重要,对于国家事业单位、机关、军队等都有着较大影响。会计指数已不知不觉的朝着多方位发展,同时,它也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多方位发展。

3.加强资产管理

资产管理不断规范,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比如公司小王作为会计,利用工作优势开具现金支票,但却未登记入账,也不会在银行调节表中体现出来。这种贪污罪就很难侦查,但是如果公司应用最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就会将财会与审计分开,增强监督力度,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而且即使贪污事件发生,也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理。

要努力开展国库资金安全大检查、财政授权支付和工资统发检查等一系列财政检查工作,确保了财政资金运行安全。开展“雁过拔毛”专项整治,认真落实数据核对、全面自查、专项督查和交叉检查工作,完成财政综合办公系统建设,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夯实财政发展基础。

四、结语

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实施及推广,是我国会计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我们要重视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深入研究其创新之处及其对资产管理的新要求,从而提高我国科学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毕莹.论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总会计师·月刊.2014,09(134):64-65.

[2]祁娴,吕庆立.浅析新《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J].经济研究导刊.2015(5):237-239.

探讨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 篇4

一、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的现状

1. 无形资产财务核算的意识淡薄

实际工作中, 科学事业单位通常只注重固定资产、材料等有形资产的核算, 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 没有充分认识到无形资产对科学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性, 缺乏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核算。

2. 无形资产法规制度不健全

关于无形资产的计价、评估、认定、审批以及核算细则等, 不但上级主管部门没有明确规定, 而且国家颁布的法规制度也不完善。有些科学事业单位缺乏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 大多数科学事业单位没有建立相应的无形资产核算管理制度, 对购入或自创的无形资产, 重支出报销, 轻资产核算。

3. 无形资产财务核算不规范

(1) 不核算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科学事业单位极为重要的资产类型, 然而相当数量的科学事业单位, 未按规定要求将无形资产纳入账内核算, 购入无形资产后, 直接增加支出, 不体现无形资产的增加。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 既未按开发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支出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 也未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计价。既没有无形资产总账也没有无形资产明细账, 财务账上不反映单位无形资产实际情况, 仅在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中列出申请专利数量、获奖情况等科学研究成果。

(2) 将无形资产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资产, 许多科学事业单位把一些无形资产作为固定资产, 并和其他固定资产一起核算。例如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 (GB/T 14885-2010) , 就将软件作为固定资产中的通用设备, 与计算机归为一类。

二、现行关于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制度规定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第三十五条规定:

无形资产是指科学事业单位拥有的、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单位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 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商誉和其他财产权利。

单位应当加强无形资产的保护。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 应当按照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取得的收入计入事业收入, 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单位取得无形资产发生的支出, 计入事业支出。

《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计价、摊销和转让等规定:.

购入的, 按照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接受捐赠的, 按照所提供的有关凭据或同类无形资产的市价计价。

自行开发使用并且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按照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计价, 或者按照经评估确认的金额计价。

各种无形资产应合理摊销。实行内部成本费用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价值应按预计的受益年限或法定年限平均摊销;不实行成本费用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 无形资产价值应一次性列支。

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时, 按该项无形资产的账面余额, 结转转让无形资产的成本。

三、现行制度在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根据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存在以下问题:

例1:甲科学事业单位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 2010年1月购入一项专利技术, 价值60万元, 使用期20年, 合同签署, 汇款付讫。甲单位无形资产在期限内采用直线法进行摊销。

上述会计处理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能随时完整地反映无形资产初始价值和摊销的过程, 尤其是单位无形资产种类和数量较多的情况下, 不利于无形资产的核算。

(2) 根据现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存在以下问题。

例2:乙科学事业单位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 下同) 2010年8月购入一项专利技术, 价值50万元, 使用期20年。合同签署, 汇款付讫。

例3:乙科学事业单位2007—2009年经过三年自主研究开发, 于2010年1月申请并取得一项专利技术, 共发生研发成本90万元, 此项专利权期限20年。

例4:乙科学事业单位2010年2月接受A大学捐赠一项专利技术, 用于产学研项目研究。经具备资质的评估机构评估, 该项专利技术价值40万元, 专利权期限20年, 相关手续办理完毕。

上述账务处理, 使得科学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时就核销了价值, 无形资产不再有余额, 资产负债表中也不能反映出无形资产的存在, 在以后长达20年的有效期限内, 无形资产都将处于账外资产的状态。

自行开发并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入账当年事业支出发生数虚增。接受捐赠取得无形资产, 入账当年其他收入和事业支出发生数虚增, 两者都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如果单位再向外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时, 无形资产已无账面余额, 出现没有无形资产成本可以结转的现象。

四、完善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核算的建议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结合工作实践, 对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的核算提出如下建议:

(1) 增设“累计摊销”科目。该科目属于资产类科目, 作为无形资产的备抵科目, 用于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 对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计提的累计摊销。科学事业单位按年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时, 借记“事业支出”、“经营支出”等科目, 贷记本科目。该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无形资产的累计摊销额。

第一, 甲科学事业单位在增设“累计摊销”科目后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上述例1购入无形资产时,

增设了“累计摊销”科目,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在摊销列作支出后, 能够准确完整地反映出科学事业单位无形资产原值和摊销过程及余额情况。

第二,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 (未记相关税款) :

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账务处理:甲科学事业单位2011年转让专利使用权, 取得价款5万元。

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账务处理:甲科学事业单位2012年年末转让专利所有权, 此项专利技术累计摊销9万元, 经评估其价值55万元, 款项收讫。

若出售的价款为45万元, 则:

(2) 增设“无形资产基金”科目。该科目属净资产类科目, 用来反映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占用在无形资产上的资金。与“无形资产”科目同增同减, 余额相等, 互为对应科目。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 取消无形资产摊销账务处理。

第一, 乙科学事业单位在增设“无形资产基金”后应作如下账务处理:

上述例2购入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购入的无形资产不实行摊销, 此处的“事业支出”是购入无形资产时实际支付的价款形成的支出。

上述例3自行研发形式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自行研发无形资产的支出, 已在以前年度列支, 只需按累计支出对无形资产进行计价、入账。

上述例4接受捐赠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

无形资产按评估价值入账。

第二,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的处理 (未记相关税款) :

科学事业单位转让无形资产取得的价款, 不应作为当期收入, 而应作为科学事业单位发展的“蓄水池”, 记入“事业基金”。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 分别按“无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基金”账面数进行结转。

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账务处理:乙科学事业单位2011年转让专利使用权, 取得价款8万元。

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账务处理:乙科学事业单位2012年年末转让专利所有权, 此项专利技术账面价值50万元, 经评估其价值55万元, 款项收讫。

增设了“无形资产基金”和“累计摊销”科目, 保证了无形资产以原始价值保留在资产负债表中, 避免了无形资产游离于账外的现象, 同时也有效解决了会计制度前后矛盾的问题。

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科学事业单位, 取消无形资产摊销, 避免购入和自行研发的无形资产支出重复入账。无形资产的转让, 由收入转为事业基金, 一基于收入与支出的配比原则, 同一对象, 以前年度的支出使事业基金减少, 以后年度形成的收入, 应补充事业基金。二事业基金是科学事业单位“蓄水池”, 可以更好地保证科学事业单位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形资产, 促进科学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关于印发《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财预字[1997]460号, 1997.

事业单位资产报告 篇5

事业单位资产报告

xx公司:

我公司根据要求,召开了专题会议,对公司资产清查工作进行了专项布置,并强调了各时段任务,要求各单位一定要按集团公司要求,圆满完成此项工作。12月初我公司完成了XX资产清查工作,现将有关资产清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责任分工

各公司主要负责人为财产清查第一责任人,具体工作由分管领导牵头,市公司综合服务财务部负责具体清查工作。具体分工是:市公司办公室、各公司分管财务负责实物核查、登记、清理,分管财务负责帐帐核对等。

二、清查实施

公司财产清查分八项展开,即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投资性房地产)、低值易耗品、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其他资产,其中:存货盘存按集团公司通知的时间开展,其他七项资产以12月31日为基准日在清查规定日期内开展。

三、清查结果

1.我们在12月31日对库存现金进行了现场清点,清点结果与现金日记账户余额相符,备用金在核定的范围内。银行存款对账单与本单位的银行存款日记账逐一核对,xx分公司存在未达账 元,现已查明原因,并编制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2.往来款项以12月31日为基准日,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进行了逐一核对,及时确认,无差异;“应收账款”用业务台帐和财务台帐进行了核对,我们已对截止于12月31号的余额进行函证。

3.存货的清查将在股份公司通知要求的时间内完成。教材、教辅实物盘存已结束,全区盘点结果如下:()盘存差异原因:

此次盘存盈亏额将根据xx公司存货管理制度进行处理,除查明原因外,超盘亏率的部分一律由责任人赔偿。【XX年资产清查工作报告】

4.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无形资产等由市公司办公室、分管财务按实登记盘存,核对无差异。清查结果由相关人员复核。无形资产账实相符,无差异。

5.其他类资产暂无。

四、薄弱环节

在XX年的财产清查中我们也发现了以下问题:

1.销退处理不及时,造成实物盘盈,应收欠款的现象。

2.平常数据处理不精确

3.盘点时不够细致

事业单位资产报告

根据《__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方案》(东财〔XX〕47号)和《关于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工作的通知》(东财〔XX〕28号)文的要求,我们对本单位进行资产清查.现将有关资产清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资产清查基本情况

(一)本单位成立于年月,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是,法定代表人是,法定地址为__市,人员编制人,在编干部职工人,实有人员(含临工)人.单位主要职能为.(二)工作基准日:本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基准日是XX年12月31日.(三)资产清查工作范围

本次资产清查的工作范围是:本单位及未单独核算,与本单位合并填报报表的单位个,分别为.不列入此次清查范围,但由本单位填报有关数据单位个,分别为.(四)清产核资工作具体实施情况

1,本次清产核资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基本情况清理,帐务清理,财产清查,完善制度.2,资产清查的组织工作.本单位成立了资产清查工作小组,统一组织实施本单位资产清查工作.小组成员包括:组长:,副组长:,成员:.3,资产清查工作程序:(1)制定本单位资产清查工作方案,组织学习有关政策,研究工作报表,做好人员分工;(2)对本单位户数,编制和人员状况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时间安排:3月日至月日;(3)进行帐务清理,财产清查,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组织人员输入固定资产电子卡并进行核对,时间安排:月日至月日;(4)导入资产清查报表,分析资产清查结果;(5)撰写资产清查工作报告,上报有关数据;(6)工作总结和完善单位资产管理方向制度.4,其他工作情况

二,资产清查工作结果

(一)资产清查结果

通过对本单位XX年12月31日会计报表及资产损益情况的清查,本单位资产总额账面值为元,清查值为元:负债总额账面值为元,清查值为元:净资产总额账面值为元,清查值为元.(二)会计差错调整情况

截至XX年12月31日,本单位会计账中资产总额账面值为元,资产清查报表中资产总额账面值为元,差额元,属于会计差错调整.具体情况为:.三,重要事项说明

(一)资产损益及资金挂账情况;

本单位此次资产清查中,资产损失元,占资产账面值的.主要包括流动资产损失元,固定资产损失元,对外投资(有价证券)损失元,无形资产损失元,其他资产损失及资金挂账等元;具体损失原因分别为.(二)资产盘盈情况;

本单位此次资产清查中,资产盘盈元,占资产账面值的.主要包括流动资产盘盈元,固定资产盘盈元,无形资产盘盈元,其他资产盘盈等元;具体盘盈原因及入账,计价情况分别为.(三)关于土地使用权情况的说明;

(四)单位申报处理的资产损益.本单位在此次资产清查中国共产党申报处理资产损失元,申报处理的损失资产占单位资产总额账面值的.其中流动资产损失元,固定资产损失元,对外投资损失元,无形资产损失元,其他资产损失元.本单位在此次资产清查中国共产党申报处理资产盘盈元,申报处理的盘盈资产占单位资产总额账面值的.其中流动资产盘盈元,固定资产盘盈元,对外投资盘盈元,无形资产盘盈元,其他资产盘盈元.四,资产清查工作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一)存在的资产管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二)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及产生原因;

(三)相应的改进措施;

五,备查材料

浅析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 篇6

一、目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配置不合理。一是资产配置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专用设备和通用设备等配置标准,相关部门在编制部门预算和配置资产时,缺乏科学的参考依据,造成配置标准不统一,无法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影响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资产管理与配置管理脱节,由于资产管理职能和资产配置职能相互脱节,管配置的不掌握资产的存量情况,管资产的不了解资产的配置情况,导致资产的“出口”管理与“入口” 管理相互脱节,影响了工作的整体性和有效性。三是事业单位资产调剂机制缺失。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调剂利用是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目前,由于制度缺失,对事业单位机构变动过程中资源的重新调配、超标和闲置资产的调剂,以及对更新下来的有利用价值的仪器设备的调配工作没有开展,导致事业单位占有、使用资产苦乐不均、超标、闲置问题严重。

(二)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重复购置严重,对使用疏于考核,造成资产闲置,利用率低,又没有强有力的管理部门优化配置、调剂使用,损失浪费严重;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规范化管理,导致单位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等各类资产利用率不高,其中固定资产尤为突出,部分单位公房闲置或出租、公车私用,有的设备每年只使用数小时,多年闲置,缺乏保养,损坏严重,最后只能淘汰或者以较低残值处理。

(三)资产流失严重。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比较严重,主要包括:“非转经”所导致的资产流失;因流动资产管理不善引起的资产流失;无形资产方面的流失;资产处置不规范导致的资产流失;决策失误造成无效资产增加导致的资产隐形流失;账外资产方面的资产流失。

(四)国有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单位普遍存在“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意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资产的认识和运作往往偏重于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对行政事业资产却关注不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单位的资产并不产生效益,不少单位没有制定完整、系统的制度,即使有了规章制度也不能贯彻落实,导致单位资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配备不完整、管理水平低下,造成家底不清,难以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单位各部门对国有资产缺乏管理职责意识,往往注重资产的构建,轻视资产的使用、余缺调剂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行为缺乏有效制度规范。首先,事业资产管理审批制度缺乏。没有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审批制度,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购置、使用到处置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进行约束,造成盲目购置资产,擅自利用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或提供担保,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时有发生。其次,有关资产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滞后,如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是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弱项,这两方面资产的流失也比较严重,在制度上需要予以完善。再次,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许多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意识淡薄,重预算轻资产,重购置轻管理,没有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实物资产定期清查制度,也没有实行单位资产管理责任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降低了事业资产的利用效率,提高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社会公益服务职能的履行,亟待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二、实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建议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不同于企业资产,其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提高资产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事业单位运行成本。具体来讲,就是要做到资产产权清晰、配置科学、使用合理、处置规范、监督公证,资产信息化管理。

(一)资产产权清晰:要以规范的产权登记制度明晰单位国有资产的产权,坚持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首先是所有权明晰,明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所有权是国家,财政部门代表国家来履行所有者职责,并相应享有资产的收益权、处置权和调剂权。其次是占有使用权明晰,明确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资产享有占有使用权,利用国有资产来履行其事业职能,并承担维护所占有使用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的责任。

(二)资产配置科学: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以公共预算为主要渠道。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资产的科学合理配置。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范围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和要求;二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配置标准公正合理;三是根据事业单位职能、有关资产配置标准、事业单位资产存量状况以及事业资产使用绩效细化资产配置预算;四是对大额非标准化资产购建实行联合评议或听证制度;五是事业单位的购置纳入规范、透明的政府统一采购;六是实行规范化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统一调剂制度,明确调剂的管理主体、调剂对象、调剂范围和调剂形式。

(三)资产合理使用:一是事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单位的资产得到合理维护和有效使用;二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共建共享共用机制合理,资产使用效益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三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科学,资产使用绩效与单位业绩挂钩;四是对事业单位利用国有资产进行对外投资、出租、出借和提供担保等行为及其收入及收益实行有效监管。

(四)资产处置规范:严格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审批程序,有效遏制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防止处置环节国有资产的流失;建立完善的国有资产处置交易平台,把市场机制引入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处置过程,实现资产处置的公开化和透明化;将资产处置收益纳入事业单位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五)资产监督公正: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全方位、多层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单位内部监督、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投入、使用到处置过程的监督约束机制;实行多层次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包括单位主要负责人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和单位内部资产使用管理责任制。

(六)资产信息管理:目前,许多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上还是采取传统的手工或半手工的操作方式,管理手段原始落后,工作量繁重,并且资产管理的差错率高、对账困难、信息闭塞、监控不力,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必须运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配合信息系统,完善事业单位资产的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有效实现对事业资产从入口、使用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便于单位内部、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掌握单位国有资产的整体状况,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结合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为整合事业资源,实现事业资产共享和优化配置创造条件。

事业单位是政府社会公共职能的主要载体,而事业资产是事业单位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和保障,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将公共财政管理的范围延伸至事业资产,通过加强事业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国有资产,充分发挥其在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方面的物质基础作用,以实现公共财政的目标要求,切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篇7

关键词:科学事业单位,重组,不良资产,处置

在科技系统事业单位实际重组过程中, 不良资产的处理一直是重组和分类改革的难点, 一来要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来也要让重组后新的单位实体能够真正的轻装上阵, 更好的为科技创新服务。本文结合重组和分类改革的实际工作经历, 浅析了重组和分类改革过程中科学事业单位的不良资产的处置情况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不良资产形成的种类和原因

在实际资产重组过程中, 根据实际财务数据分析显示, 科学事业单位和机构的不良资产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一是在科技创新扶持实践中, 基于当时的政策环境和产业扶持的相关规定, 为了鼓励科技创新, 对一些中小型企业以及院校的创新技术进行股权投资所形成的不良资产, 其主要存在形式为因技术成果未形成可市场转化的成果, 形成难以收回的应收款项和难以获得经济利益的长期投资。二是经科技评估机构或产权交易所或孵化器推荐, 经班子综合评定后选择投入的场地、设备或资金投资, 因企业经营、成果转化或技术体系革新滞后等问题导致无法形成经济效益而形成的不良资产。三是在科技创投过程中形成的损毁、待报废的固定资产。在实际的科技创投过程中, 基于当时的政策环境, 为了便于科技创投所投入的临时办公场所, 办公用品以及车辆等已损毁或已满使用年限待报废的固定资产。

以上不良资产形成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基于系统性原因和政策等因素导致的科学事业单位投资管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备导致的重复投资或不良投资。二是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没有严格把关, 未严格按照有关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执行, 造成资产的账务核算和实物管理方面存在缺陷。三是事业单位之间资源分配多采用行政划拨的方式, 各单位争投资、争项目的现象普遍, 导致重复购置资产、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二、不良资产的处置建议

(1) 综合前述不良资产的种类和原因, 要想较好的处置当前不良资产, 首先得建立符合当前政策环境的健全完备的科学事业单位的投资管控制度, 只有在科学可控的制度体系下才能有效的处置;在不良资产核算相关的财务管控制度上要有统一可执行的核算准则。在新制度的制订上要尽可能的将资产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进行有序分离。明确不良资产的处置管理制度后, 各单位才能有据可依的对本单位的不良资产进行完整统计和依法依规处理。

(2) 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指导下, 确定统一的处置管理部门, 以避免多头管理和小集体利益导致的推诿问题。同时也要对当前不良资产形成过程中的重复购置、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问题进行系统分析, 并有针对性的完善和健全科技创投管理体系, 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形成和增长。只有在依法依规和统一的管理下, 才能在充分保值国有资产的前提下确实有效的平衡各种利益冲突, 同时还需进一步严格责任落实, 依据当前的责任追求原则, 对造成重大投资失误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要依法依规追责, 只有在清晰责权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的推进科学事业单位的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3) 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领导下, 由各单位内部或重组改革主管部门先对本单位内部的不良资产的类型, 数额等进行清查统计, 并报请审计和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对所涉及的不良资产进行确认, 评估和审计, 最终形成可剥离的不良资产方案。在实践中, 不良资产在重组和改革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责任问题, 一直是各级单位比较敏感的问题。只有在国有资产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指导精神和处置意见后, 各单位现存的不良资产才能够真正的起底清查, 形成完整的处置方案。

(4) 在依法依规形成的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基础上, 根据不同资产类型进行划分打包, 属于可重复使用的固定资产部分进行二次打包后可依据资产状况采取整体拍卖、租赁或依据现有的科技扶持政策凭借产权交易平台和孵化器平台对新选企业进行二次投资, 以实现资产的价值, 借以冲抵不良资产。实践中发现, 很多不良资产在经过对其资产状况, 适用类型和性质进行有效分类后还是具有很大的再次使用价值的, 只是要跳出原有资产所有权和管理权合一的模式, 将经营管理权单独分离出去由第三方独立经营, 资产所有方按规则获取收益, 以避免集裁判员和运动员于一身的问题, 让不良资产真正的有效剥离和运营。同时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下, 不良资产还可进行跨系统的整合, 形成一个更完整的资产包, 这样也有助于进行拍卖或租赁。

(5) 属于债权或股权性不良资产部分, 可按现行规定和政策进行再评估和估值后, 依据债权性质和股权性质, 进行定向招投或通过产权交易平台进行二次上市交易。其中由于债权或股权依附主体已经失效的, 如企业倒闭, 技术创新团队已解散等, 可依法依规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审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相关的责任确认后核销, 以保证债权股权类不良资产包的可执行, 可交易。

(6) 对于不符合拍卖或转让的大宗资产或债权、股权, 在依法依规的基础上可采取准资产证券化的方法进行打包处理, 投放市场, 以最大限度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贬值。在实践过程中, 这类准资产证券化处理的方法, 由于涉及国有资产的权属改变问题, 往往不是科学事业单位本体或其主管部门所能处理的, 需要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依据现行国有资产处置规定, 根据资产类型的不同, 整合所管辖范围内不同单位但同类同质的不良资产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又符合证券化处理的资产包后方能进行准资产证券化的相关处理。

(7) 对以上方式均无法有效处置的不良资产, 再进行科学分类, 债权产权合理化处置后, 对于可经营的部分, 采取产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方法, 引入市场经营的第三方, 对其管理或租赁, 资产拥有方按管理规定收取相应的租赁和使用费。

(8) 由于科学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投资管理环节不完善导致的不良资产, 这类不良资产的形成有比较复杂的政策背景和管理背景, 需要各单位依据本单位不良资产的实际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后, 在现有财务和资产管理的政策要求下, 对不完善不健全的部分进行及时调整, 尤其在投资管理环节。只有把投资管理人有效约束在制度的框架下, 让今后所有的科技创投工作运行在阳光下, 进行科学配置和统一调度,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减少和规避不良资产的形成。

三、结语

科学事业单位不良资产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政策原因以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评判依据滞后、管理滞后等一系列复杂的原因, 如何有效处置科学事业单位不良资产, 最大限度的保有国有资产不流失, 并在新的管控体系下逐步实现不良资产的再增值是科学事业单位重组和分类改革中所无法避免和必须应对和解决的问题, 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进一步发挥各科学事业单位在国际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和落实效应。

参考文献

[1].董新平.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2 (04) .

[2] .陶丽君.如何加强科学事业单位自创无形资产管理.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18) .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篇8

一、我市加强和推进资产管理软件必要性

1. 管理趋势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 “资金、政策、资产”管理逐渐成为财政部门的三大管理链。围绕财政收支运行而实施的财政资金管理及财政政策运作, 经过多年来的实践, 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但由于历史原因, 资产管理相对比较滞后,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 影响并制约了财政工作的整体发展。在强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基础的前提下, 要实现资产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方式上, 要积极实现资产的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而积极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是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关键, 同时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的动态管理是实现行政事业资产有效管理的必然要求。

2. 现实需求

我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以年均17%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对于如此庞大的资产规模,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自然而然的成为财政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 日益成为财政部门的工作侧重点。然而, 仅靠传统的人工方式去管理面广量大的资产, 这显然不现实。信息系统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人力和物力, 也改变了原来人工卡片式管理模式, 更重要的是, 它为全市非经资产管理建立了准确、科学的基础数据库。能随时从电脑中查调各单位的非经资产情况, 还可以从海量数据分析中获悉相关信息, 为非经资产管理及决策提供了实时可靠的依据。为此, 要在短时间内跟上资金管理、规范政策的步伐, 早日实现资产管理的突破, 依靠常规的方式方法难以做到, 必须创造性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条件, 实现行政事业资产监督管理信息化, 才能实现“三大管理链”同步发展的目标。今年, 我们在认真分析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 结合两个《办法》的具体要求, 在行政事业资产信息化、精细化管理上破题, 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3. 无缝对接

要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具体到资产管理上怎么落实这一要求?几年来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实践, 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 行政事业单位基本上都是财政拨款单位, 资产是资金形成的, 资产管理是资金管理的延续。加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 实质上是加强财政性资金管理的延伸。要实现资产由“入口”到“出口”闭合回路式管理, 关键是要借助、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积极倡导、引导各级资产管理部门, 运用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建档立册, 实现财政资产管理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进行在线、实时、动态化监管。确保全面掌握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整个生命周期运行状况。

二、我市加强和推进资产管理软件的概况

今年, 为实现对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动态管理, 依托省财政厅开发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我局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并于7月起正式投入运行, 拉开了以精细化管理为思路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的序幕。我局于去年6月16日至17日分四批分别对市本级338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员进行了软件操作培训, 按实施要求, 8月31日前各单位自行更新完信息系统数据, 通过系统进度查询分析, 截止10月中旬, 市本级22家学校因个性需求待启用外已完成启用264家, 其余52家正在稳步推进中。从运行情况看,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正日益显现, 基本确保了对每一项资产, 可以完成从购置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中各种业务的全面动态管理。

1. 创新管理理念, 夯实资产动态管理根基

曾经有这样一句话:不怕做不到, 就怕想不到, 在别人思维停止的地方, 要尽量再往前走一步。意思是人往往容易被已有的思维惯性和定式所阻碍, 难以突破原有的思想认识和陈旧观念, 从而失去变革创新的动力和激情。联系到这几年来我局大力组织推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思想的创新、认识的突破, 我们才勇于大力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工作, 正是因为有了敢想敢做、不断超越的追求, 我们才矢志不渝、稳扎稳打, 将资产动态管理改革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不断寻求完善。

2. 强化精细意识, 实现资产管理取得突破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核心需求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满足财政部门主要需求。一是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制定本级财政资产管理制度和办法:包括对资产购置、资产处置、资产对外使用、资产收益和收益分配等业务的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监管人、资产使用人的职责和权力。并将各种管理制度需求在行政事业资产信息化中体现。二是加强资产重要业务事件的审批。资产重要业务事件包括资产购置、资产对外使用 (资产出租、出让、对外担保、对外投资) 、资产处置。对于不同的金额 (购置金额、处置金额等) 可以走不同的审批流程。加强对资产重要业务事件的审批控制, 可以有效的提高科学的配置资产的水平、避免资产流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三是强化资产总量的监督。资产总量的监督包括本级资产的总量监督管理、下级财政资产的监督管理、代管资产的总量监督管理, 并为政策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四是有利于提高资产明细数据分析。资产明细数据分析与查询, 包括可以任意的角度查询资产从购入到处置的全生命周期发生的业务数据。

(2) 满足主管单位的需求。一是协助控制管理。主管单位按照资产管理的职责, 履行监管下属单位资产的管理要求。对下属单位的资产购置, 资产对外使用 (资产出租, 出让, 对外担保, 对外投资) , 资产处置等资产重要业务, 首先进行审批, 审批通过后才能报财政审批。二是加强资产业务的监督管理。对下属基层单位, 主管单位负责其日常业务的监管。三是提高资产总量的监管。对下属基层单位的资产总量进行监管, 可以随时了解资产总量的变化情况。四是强化资产数据分析汇总。根据需要, 汇总报告下属基层的资产数据。

(3) 满足基层单位的需求。一是加强资产使用管理。基层单位是具体使用资产的主体, 需要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包括提出资产购置计划, 资产登记, 出入库, 资产使用 (对内使用和对外使用) , 资产维护, 各种变更, 资产盘点, 资产处置。对资产盘点, 由于工作量较大, 采取条形码技术提高资产盘点工作效率。二是完善资产重要业务报批程序。对各种需要审批的业务报批, 包括资产购置计划、资产对外使用、资产处置等。主管单位和财政部门审批通过后才能执行。三是便于资产会计核算。完成本单位资产变动的会计核算, 包括新增资产, 资产价值变动, 资产维护费用, 资产处置等业务。四是自动生成单位资产报告。提供本单位资产数据分析与汇总报表。

三、我市加强和推进资产管理软件的基本做法

2009年7月1日开始, 我市已经全面启用省财政厅开发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软件, 建档立册, 实行资产动态网络化管理。从运行情况看,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日常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正日益显现。

1. 运行特点方面

该系统基于“金财工程”平台, 架构于互联网, 以财政为主干, 纵向连通省、市、县财政部门, 并与财政部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系统相连;横向联通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使用单位的资产信息。具有对资产从申请购买、审批、采购、入库、调剂、处置、经营、权属、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功能。此外, 该系统还具备预警、辅助决策、查询分析、统计报表等各项动态监管功能。统一使用这一信息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管理权限范围内的资产状况, 并可进行网上审批, 实施对资产的动态管理和有效监管, 还可满足部门预算编制、资产定额测算等需要, 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 达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的有效结合,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资源共享。

2. 应用价值方面

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解决方案将为资产管理带来如下价值:一是促进了资产管理的规范化、透明化。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软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规范了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资产使用单位之间的业务流程及职责, 能够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动态、全过程管理, 管理过程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流程化, 实现了资产管理信息网络共享, 公开透明, 实现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和非税收入管理的业务衔接, 为体现财政公平创造了条件。二是促进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 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软件实现了与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各业务环节的结合, 体现了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三是促进了财政资源的整合和资产的高效应用。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软件提供了多种资产资源分配、占用的分析模型和分析办法, 并开发了资产调剂调配等功能, 有利于推动行政事业资产的有效整合和共享共用, 解决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3. 尚需完善方面

一是信息系统功能尚需进一步开掘。主要是加强与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等各业务环节的相促相融。二是重视程度不够。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 也发现由于部分主管部门和单位对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够重视, 未严格按照资产管理有关制度规定及时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进行相关操作, 主要表现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更新不及时, 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固定资产数据与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数据不符, 资产处置未同时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操作、主管部门未实行网上审批, 账外资产时有发现, 上述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信息系统数据的正确性和联动性, 也影响了资产管理工作的深入展开。

四、加强和推动资产管理软件的设想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实践, 使我们清醒地感觉到,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 必须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必须实现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 必须实现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突破。下一步, 通过对软件的改造升级, 努力实现与财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非税收入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各业务环节的高度融合, 体现预算管理与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数量、品种、规格、结构、原值和现值、图片、地点等, 全部录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软件, 真正实现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

1. 强化领导责任, 形成齐抓共管格局

拟在资产管理单位推行“主要领导负全责, 分管领导具体负责, 使用人员直接负责”的三级管理责任制。有效推行“财政资产部门综合管理, 财政主管业务部门监督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监管体制, 确保财政部门代表政府行使资产动态综合管理权限真正得到执行。一是定期进行数据核对。我们将针对存在的问题, 定期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数据核对工作, 确保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固定资产数据与财务报表中固定资产数据相符。根据目前的管理实际, 暂定每年进行两次数据核对, 基准日分别为6月30日和12月31日。二是分级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明年我局拟与各单位签订为期三年的资产管理责任书, 根据目前我市资产管理实行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行政事业单位三级管理的模式, 等时机成熟时, 拟决定从明年开始, 采取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与下属行政事业单位分级签订资产管理责任书的形式, 明确各方的管理职责, 真正发挥行政事业资产三级管理的作用。三是建立资产管理工作定期考核机制。我局将建立资产管理工作定期考核机制, 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对考核优秀的单位, 进行表彰奖励, 对考核不合格的单位, 我局将在一定范围内通报, 并责成其立即整改, 对因工作失职造成本部门或本单位资产管理混乱又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补救的, 我局暂不安排下年度资产购置预算。

2. 拓展业务联系, 形成多方联动态势

资产管理必须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其有效形式是与编制部门预算对接, 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并融入部门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行使职责的物质保证,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购置到使用, 处置与财政部门的其它业务有很多联系, 与单位其它业务也有联系, 下图所示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业务管理与其它系统的关系。 (资产业务与财政其他业务关系图)

一是进一步完善资产动态信息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管理的技术支撑, 建档立册, 实行资产动态网络化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数量、品种、规格、结构、原值和现值、图片、地点等, 全部录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软件, 实现对资产从“入口”到“出口”各个环节的动态管理。

二是继续探索资产购置预算。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是新形势下资产管理的发展趋势。部门预算中很大一部份是用来购置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存量资产是编制部门预算中购置部分的基础。以现有资产数据为依据编制部门预算才能更加科学, 更为公正。在系统中, 资产购置计划经过批准后, 使用接口直接进入项目库, 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数据。为编制资产购置预算奠定了基础。因此, 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 将逐步扩大编制资产购置预算的范围, 创新部门预算编制形式, 进一步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三是理顺资产收益与非税收入的关系。资产收益包括资产对外使用 (出租, 出让, 对外担保, 对外投资) 收益, 资产处置收益等, 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 资产收益全部纳入预算外收入管理, 收益资金交财政专户。在系统中, 资产收益通过总预算会计提供的接口, 自动生成总预算凭证。

四是厘清资产管理与政府采购的关系。部门预算中很大一部份是用来购置资产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存量资产, 是编制部门预算中购置部分的基础。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采购都要纳入政府采购范畴。行政事业单位新购置的资产都要走政府采购流程进行采购。在系统中, 采购单位在验收采购的资产完成后, 自动生成资产卡片, 进行资产登记。 (现实连接:目前, 购置预算采用的是方正春元软件、政府采购用的是预算执行系统, 资产管理用的是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如何整合软件可能更利于现在的工作。)

五是积极完善资产管理办法。系统中, 当新增资产, 处置资产, 资产价值发生变更后, 会通过帐务提供的接口生成会计核算凭证。根据财政部令35号《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财政部令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精神, 结合我市资产管理现状, 针对资产清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分别制定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行政性资产和事业性资产管理办法, 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要求, 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行为。

六是建立资产配置合理有效机制。编制资产购置预算的前提, 是必须要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为此, 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依托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标准, 要加强调查研究, 深入摸清情况, 制定适合本地区的、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 逐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规范管理。在此基础上, 要积极建立健全资产购置预算编制的机制, 在编制部门预算的同时, 积极推行行政事业单位全面编制资产购置预算, 从资产形成初始环节着手, 不断优化资产配置, 杜绝攀比、浪费等现象, 为科学合理配置资产奠定基础。 (详见资产业务与财政其他业务关系图)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篇9

过去的2008,留给我们太多的回忆。

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喜大悲:当冰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当地震撕裂大地,我们挺起脊梁;当奥运惊殊世界,我们无比骄傲;当“神七”升上太空,我们欢呼雀跃;当两岸实现“三通”,我们为和平祈福;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我们积极应对……

这一年,全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基础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财政部会同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下发了《关于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中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出版单位转制和改制时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要求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能。财政部公布了《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对中央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原则、规定权限、处置程序、处置形式、处置收入管理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修订了《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明确了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具体内容;积极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入试点完善阶段。财政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总局修订固定资产分类编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类与编码的修订工作逐步深入;启动了建立事业资产绩效评价机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行政事业资产绩效考评工作稳步推进。全国各地进一步完善了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办法,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落实“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做好今年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实践,继续把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推向前进,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60华诞献礼。

2009年行政事业资产管理重点是:夯实基础工作,推进管理创新。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财政部新的“三定”方案,明确了财政部管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职责。下一步,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规定,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监管的职责,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一使用单位”的三级管理模式。夯实基础工作。继续配合国家标准委修订《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为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供保证(财政部将研究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管理办法,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制定并完善相关资产管理办法)。

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建立健全资产配置与部门预算衔接机制,完善行政开支定员定额标准,要建立和完善资产配置标准,逐步将新增资产配置纳入部门预算,形成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要通过资源整合,盘活存量资产,搭建共享平台,提高使用效率。建立重大资产配置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将项目预算做实、做细、做准。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健全覆盖各级财政的动态监控机制,提高资产配置的均衡性和效率。配合有关部门严格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建设,严禁超面积、超标准建设和装修。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项目,促进资源整合。积极推动机关节能减排,建设节约型机关。

强化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大力推进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改革。扩大资产绩效考评试点范围,加快构建资产绩效考评机制。

加快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把平台建设作为一项关系财政工作全局的工作抓紧抓好,完善和推广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各地区、各部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全方位的贯通、信息资源共享和综合分析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事业单位资产 篇10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 开拓管理新思路

根据我国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特点, 借鉴国外有益做法, 结合湖北省实际状况, 新时期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路是:以推动资产管理配套改革为核心, 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重点, 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 以实施资产精细管理为目标, 以强化财政监督检查为手段, 全面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工作。

以推动资产管理配套改革为核心。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结合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 统筹推动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改革。一是加强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逐步研究制定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资产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强化与政府采购的衔接, 对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 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渠道进行购置, 防止违规操作, 铲除滋生腐败行为的土壤。三是推动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相衔接, 行政事业资产收益是单位津补贴违规发放的重要资金来源, 为配合清理规范津补贴工作, 今后要进一步研究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等有机结合的联动机制。

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重点。法制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资产管理的必然趋势。构建完整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是新时期工作的重点。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要适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立法层次。要从配套制度的制订入手, 加强制度创新, 循序渐进地制定不同层次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办法, 逐步建立和完善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制度体系。

以建立动态信息系统为支撑。财政部门负责政策制度制定、监督检查和重大事项的审批等工作, 并根据有关规定和工作需要, 将日常管理工作授权主管部门负责。因此必须创新管理手段, 建立信息系统。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清产核资工作为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初始数据, “金财工程”也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纳入其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 要继续完善我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尽早实现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创新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方式。

以实施资产精细管理为目标。财政部长谢旭人指出:“要积极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精细化管理就是以专业化为前提, 系统化为保证, 数据化为标准, 信息化为手段, 把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有机结合, 以真正实现财政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按照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分别制定资产配置、资产购建、资产处置、国有资产收益、出租、出借、对外投资、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核准和备案工作程序, 从流程上规范管理行为, 实现行政事业资产从粗放型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

以强化财政监督检查为手段。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 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检查,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综合管理和监督管理的职能, 通过监督检查, 了解和掌握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意见和建议, 并督促、指导行政事业单位及时改正;二是加强对重大事项的监督检查工作, 对重大资产管理事项, 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分别加强对过程环节的控制, 主管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二、坚持改革创新, 强化工作职能

2008年是财政改革不断深化、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向纵深推进的一年。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坚持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全国财政工作会议精神和财政部2007年10月11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行政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和11月2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事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 关注热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使全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工作实现“四个到位”, 推进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一是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机构人员到位。二是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职能到位。三是资产配置标准与部门预算编制相结合到位。四是资产信息系统上下左右联网到位。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1) 做好清产核资后续工作, 巩固清产核资成果。各地要以2007年全省清产核资为契机, 对清产核资的情况和数据, 以及清产核资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总结和分析, 研究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的措施与办法。一是继续做好资产的核实和损益认定工作。各地要按规定的程序和权限抓紧批复到部门单位, 并督促单位整改和建章立制, 加强和改进管理, 确保整个清产核资工作的完整、圆满。二是认真做好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库建设工作。这次清产核资是建国以来历次清查中, 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要储备行政事业资产的总量、结构、分布等信息, 为资产动态管理做好基础性工作。三是做好清产核资数据的分析、制定管理措施的工作。

(2) 研究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着力推进资产管理配套改革。预算管理是调节控制资产数量、规范和加强资产管理的有效手段, 而资产管理又是预算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是编制部门预算、配置财政资金、保证财政资金科学安排、公平合理的依据。各级财政部门在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 要按照财政部35、36号令的要求, 重视和加强资产预算编审工作, 在本地区尽快建立资产预算制度和资产配置标准。

一是资产预算编制要体现效能原则。资产配置是部门预算的前置性审批, 是预算编制的基础环节。因此, 在编制资产预算时应体现科学、合理、节约、效益的原则。既要考虑单位履行职能的基本需要, 又要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人数、职能设置相适应, 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存量资产, 避免重复购置。

二是制定资产配置标准, 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预算管理与公共资产占有相结合, 既是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 又是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 两者紧密结合, 并为部门预算管理服务, 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的一个方向。要抓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行政事业单位, 分门别类制定行政事业资产配置标准;在资产与预算的结合上, 可以以点带面, 先易后难, 稳步推进;在细化预算编制中, 要把经费具体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项目上, 减少二次分配, 避免“待编预算”。行资处要抓好资产配置的试点工作, 分门别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摸索经验, 逐步推开。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开展试点工作。

三是资产预算编制流程应科学规范。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 对房屋建筑物的购建、办公设备、专用设备、交通工具购置及信息网络购建等, 不论是通过什么资金渠道安排的, 一律纳入部门预算按标准统一审核, 对部分小额资产则纳入公共经费预算从一般设备购置费列支。购置有规定配备标准的资产应按程序报批, 即由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务部门审核资产存量, 提出拟购置资产的品目、数量, 测算经费额度, 经单位负责人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并按照同级财政部门要求提交相关材料;同级财政部门根据单位资产状况对行政事业单位提出的资产购置项目进行审批;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 各单位可以将资产购置项目列入单位年度部门预算, 并在编制年度部门预算时将批复文件和相关材料一并报同级财政部门, 作为审批部门预算的依据。

四是资产配置要严格执行现行制度。严格遵守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资产配置所需经费是部门预算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 细化其预算编制, 资产配置价款应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 原则上直接通过国库划拨到商品、劳务供应商;行政事业单位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 应当按照政府采购的要求进行采购, 完成采购的信息要及时办理资产占有登记;配置资产应当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登记, 并按照行政单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3) 组建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 明确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职能。一是机构人员到位。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机构人员到位。经省编办同意, 省财政厅已将原“湖北省政府清产核资办公室”更名为“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 并划转20个参公管理的编制, 2007年下半年由省人事厅统一招录了国家公务员, 目前初步做到了机构、人员、编制、职能“四到位”。为加强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管工作, 各市、州、县应比照省厅做法, 尽快健全机构, 确立编制, 配齐干部, 采取行政事业资产处 (科、股) 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合署办公, “征管办”的主任兼行资处 (料、股) 的副处 (科、股) 长。二是职能明确。行资处 (科、股) 要承担政策制定、收益计划、监督检查的职能等, 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承担国有经营性资产收益征收管理;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资产统一调剂处置, 宣传行政事业资产的管理政策等。因此, 要规范资产租借、投资、担保、处置行为。资产租借、投资、担保、处置必须先报经批准后方可进行, 租借、处置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控制担保风险。要对单位出租、出借租金进行监督, 对以前的出租合同进行清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加强资产收益及处置收入管理。强化宾馆、招待所资产权属的集中统一管理, 理顺党政机关与所属馆所的资产关系, 使宾馆、招待所逐步变成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经济实体。要实现对国有资产处置的“公开、公正、公平”, 以消除处置过程中的腐败行为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收入上缴财政专户, 支出纳入财政监督的范围, 同时规范单位的津补贴制度, 从源头消除单位违规发放津补贴的可能性。

(4) 加强制度创新, 建立资产管理长效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理顺工作关系, 确定财政内部资产管理工作流程, 推动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省厅将制定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业务规程, 包括资产配置计划编报程序、资产购建工作程序、资产处置工作程序、出租出借与对外投资等事项审批工作程序、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工作程序、产权登记工作程序、资产评估核准和备案工作程序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财政厅内部工作规程等, 力促资产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的方向迈进。二是要从配套制度的制订入手, 加强制度创新, 行资处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 抓紧制定、修订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办法, 今年要出台《湖北省省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管理办法》、《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办法》、《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 规范资产管理行为。与发改委、公安、建设、国土、工商等部门会商, 制定下发《关于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联动机制的通知》, 修订《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办法》。三是尽快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通知》, 使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更加完备。

(5) 建立资产管理动态系统, 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我省按照“金财工程”的统一部署, 已完成信息系统开发设计, 并组织开展了试点工作, 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统计、预警、收益等各个子系统在内的信息系统进行了测试, 并投入试运行。今年的重点, 一是充分利用清产核资结果, 建立行政事业资产数据库。对此次清产核资结果, 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形成系统、翔实的分析资料, 为领导决策服务, 为行政事业发展与改革服务, 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服务。今年要督导市、州、县完善行政事业资产数据库, 储备行政事业资产的总量、结构和分布等信息, 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初始数据, 也为今后行政事业资产的配置、使用和处置等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加快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在5月底前, 完善财政版的管理功能, 制订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系统总集成方案, 各财政部门的信息中心, 要将“湖北省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纳入“金财工程”的范围, 并建立行政事业资产管理数据库, 与省厅信息中心联网。三是做好动态管理的联网运行。按照工作计划, 上半年, 全省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动态信息系统要升级安装完毕, 在锁定2006年清产核资数据的基础上, 对2007年资产卡片和资产管理信息要全部补录入软件系统, 7月底要完成各级财政部门与所属行政事业单位的联网对接运行, 将与资产日常管理工作相衔接, 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从“入口”到“出口”的动态管理, 为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撑。今年底要完成省、市、县联网运行, 这项工作厅里按调整后的时间表组织考核验收, 并纳入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四是组织验收, 严格考核。省财政厅将制定专门办法对资产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考核检查, 年底将对资产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和通报表彰, 以进一步推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6) 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 规范津补贴发放工作。一是抓紧制定省行政事业资产收益征管办公室规章制度、业务规程和考核办法, 明确职能, 规范程序, 分解任务, 重点加强出租出借合同管理, 力争在国有资产收益方面有新突破。二是研究出台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 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三是配合津补贴改革工作, 重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处置收入管理, 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 将资产处置收入上缴财政专户, 纳入部门预算, 作为下一年资产配置、维修等方面的资金来源。四是加强行政事业国有资产收益的征管工作。宜都市财政局加强国有资产收益征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其作法是:在国库科开设专门账户, 行资科担负会计职责, 分单位建立明细账, 国库科担负出纳职责, 同时规范整套程序, 由单位在行资科领票、开票收款, 资金缴入专户, 收入核算、非转经征收、申报用款、汇总审核、资金划转、指标录入、计划下达、资金支付等, 简化了申报审批程序, 提高了工作效率。这些经验值得借鉴。各地在资产收益征管方面, 2008年要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7) 搞好资产集中统一处置、公开交易平台的搭建工作。一是对资产处置的评估, 各地可以根据即将出台的《湖北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 公开招标一批实力强、资质优、信誉好的资产评估机构作为代理机构;二是对资产处置的交易, 可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一批拍卖行、产权交易市场作为代理机构。三是对经批准同意处置的资产, 要在财政部门的参与下, 到指定的拍卖机构实行公开拍租、拍卖, 防止暗箱操作造成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三、坚持效益理念, 强化绩效考评力度

(1) 继续抓好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在2007年试点的基础上, 继续试行省级部门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考评办法。一方面, 对已确定绩效目标的延续性项目, 要进行自评, 提供绩效报告和自评报告。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资产使用绩效管理也是行政事业资产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通过绩效考评, 使其树立绩效理念, 强化绩效意识。另一方面, 2008年要积极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试点, 每个市、州都要抓3—4个单位或项目经费的试点工作;每个县、市要抓2—3个单位或项目经费的试点工作。

(2) 抓好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宣传和培训。绩效理念的宣传和普及是推进绩效管理的前提, 今年要加大绩效评价工作的宣传和培训力度, 扩大工作影响, 提升业务技能。今年拟举办一期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业务培训班, 重点对绩效目标的编制、评估方法的运用以及项目评估的组织实施进行培训, 提高省直预算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绩效评价工作水平。同时, 将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创新试点工作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学习和交流, 提高实务操作技能。

(3) 研究探索绩效评价与项目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一是继续做好绩效目标的编报工作。在部门预算“一上”环节, 对省直部门300万以上的专项业务项目要确定其绩效目标, 并编入当年预算文本。市、州、县根据本地情况, 在项目管理中探索开展项目绩效目标编制工作。二是探索建立评价结果公开公示制, 通过一定形式将各部门单位绩效报告公开, 加强对项目支出的社会监督, 增强单位的责任意识和绩效意识。

(4) 推动省直主管部门开展绩效考评工作。重点抓好农村饮水、科技建设平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免费发放教科书等四个重点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按照绩效考评工作协议的要求, 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推动项目主管部门在专项资金管理中引入绩效理念, 探索出一套比较完善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程序, 实现项目绩效管理与资金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

四、坚持行政监管, 强化质量检查的力度

(1) 认真做好资产评估机构准入及退出管理工作。根据《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 (2005年财政部令第22号) 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的准入、分设、审批和监管工作的要求, 研究解决2008年6月30日过渡期满后, 资产评估机构分设、不符合准入条件和严重违法机构的退出等问题。

(2) 研究建立资产评估行业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共同协调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一是研究建立资产评估行业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具体办法, 保障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二是研究建立财政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和评估协会注册资产评估师管理的信息沟通机制, 实现信息共享。三是联合省资产评估协会, 建立健全资产评估行业监管制度体系, 为行业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制度保障。

(3) 继续加强评估执业质量检查。采取多种形式, 对社会有反映, 业内有投诉, 机构管理不规范的实行重点检查;落实对政府、司法部门移交的事项进行专项检查;组织业内人员开展执业质量检查, 通过检查, 促进评估机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提高执业水平。

五、坚持廉政勤政,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力度

上一篇:高校题材下一篇:公共足球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