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思考的课堂

2024-08-22

课堂是思考的课堂(精选十篇)

课堂是思考的课堂 篇1

1 把学校办在企业, 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低费或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是职业学校亟待探究的办学模式, 也是职业教育要成为面向全社会教育的有效方式。我们认真领会2006年10月24日教育部在青岛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关于在部分职业院校开展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融理论于实践中, 融教学环境于企业环境中, 融专业教学于行业要求中“教学工厂”办学模式, 思考我校如何为由于诸多原因失去初中毕业后继续读书机会的群体提供学习机会, 办学形式零距离余企业融合。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是多样性的, 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 不同学校, 不同行业与企业的对人才需要不同, 培养模式肯定决然不同, 不能照抄照搬。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依据于企业, 又服务于企业, 若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马上适应岗位的要求, 发挥应有的作用, 必将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支持, 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把学校办在企业, 企业是学校、岗位是课堂, 是学生又是员工, 半工半读, 工学结合, 使干中学, 学中干融为一体, 势必达到事半功倍得效果。带着这个理念从2007年开始, 我校连续两年和本市大型餐饮集团紫荆花美食城就校企联合办学事宜反复协商, 最后达成共识, 在酒店内员工中招收三年制酒店服务与管理中专生, 仅2007年秋季开学这家餐饮集团报名就读者达170多人, 企业与员工的认同与支持使我校联合办学在企业并设专业教学点取得了成功。

为做好合作办学, 我校把“依靠酒店, 服务酒店, 联办教育, 合格培养, 共建品牌”作为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的宗旨, 赢得了企业的信任。在联合办学协商中我们认为依靠酒店是校企合作的前提, 按照酒店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设置课程结构, 利用酒店的现有设施组织实训教学;服务酒店是校企合作的核心, 为提高服务质量, 我校承诺将重点调整教学管理, 课程教学注重符合酒店实际, 突出有用, 实用, 够用的原则, 让能力本位深刻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 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广泛的专业技能。联办教育共建品牌是培养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合格人才进行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为共建品牌, 双方决定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 选派专人负责, 精心研究教学与实训计划、严格检查督导教学与实训的和管理, 认真落实双证书制度, 具体指导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挑选优秀教师任教, 精细安排教学内容与时间, 确保每位学员专业理论水平有大提高, 专业技能有大长进, 综合职业能力有大发展。

2 把学校办在企业, 工学结合机制的探索

把学校办到企业, 与企业实现一定程度的融合实属创新之举, 要为企业提供好服务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用制度来保证学校为企业服务好。为使把学校办在企业, 工学结合机制得以形成, 第一、学校与企业签署了《湖北十堰职业技术 (集团) 学校与十堰市紫荆花美食城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书》, 明确了学校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 规定了联合办学的具体内容是:在紫荆花美食城设立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点共同在酒店职工中招生, 组建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三年制中专班, 实行教学与实训的深入合作。为做实联合办学的各项事宜, 商议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作为校企联合的组织机构, 学校和企业都指派专人负责, 共同指导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 共同制定具体教学与实训计划, 共同进行教学与实训管理, 强调学校要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以适应酒店教学点的教学与实训。提出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就从教师讲授为主导, 岗位实践为主体, 业余自学为补充的三位一体学习方式入手, 创新专业技能培养模式, 对理论讲授, 岗位实践和业余自学分别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 组织实施与检查落实。在联合办学协议中就明确了双方在教学与实训时间安排、实训岗位、实训指导教师、实训操作规程、实训教材 (讲义) 开发、实训考核办法和要求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为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管理, 确定在企业部门经理层中选派班主任进行学习纪律和在职岗位管理, 共同制定了一套《教学点班主任管理责任制及考核办法》、《教学点班学生学习及出勤考核办法》。企业对联合办学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极力支持员工就读该班, 还承诺为每个上学读书者每年提供500元教育基金补贴为学费, 连续补贴两年;毕业后, 凡在该餐饮集团继续上班者可凭毕业证明每月加薪等优惠措施加以引导。第二、学校与学生签署了《学生在职学习协议书》, 进一步明确学校与学生的权利与责任, 学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管理, 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把技能作为培养重点, 教、学、做合一。学校承诺与紫荆花美食共同努力协调沟通, 力避学习与上班发生冲突, 确保学习上班两不误。学生的责任是及时缴清三年应缴的学费, 按照学校的安排, 完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不旷课、不迟到、不早退, 准时到上课地点上课。认真听讲, 勤学好问, 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实训内容。准时参加各项考试, 考试不违纪。珍惜紫荆花美食城提供的机遇, 保证坚持三年的正常学习, 不中断学业, 并与酒店签署3年期劳动合同, 中途跳槽离开酒店, 个人返还企业为自己补贴的学费。

3 把学校办在企业, 依靠企业办职教的思考

依靠企业创设有利育人环境。把学校办在企业, 联合办学的沟通和协商过程中, 我们深刻感受到在今天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职业学校在面向社会办职教中, 受自身办学条件、教学与实训设备、师资队伍等的约束, 学校教育还不是面向全社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不能适应终身学习和知识更新的需要。人才培养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存在很多不适应的方面, 特别是难于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环境, 突出表现是理论教学不为实践服务并且超过了实际操作, 毕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还需企业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岗位工作, 其主要原因就在与课程教学体现不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忽视教育必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本质功能。在这样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模式中办职教, 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实践证明劳动技能的获得只能在劳动岗位上亲身实践中积累, 学校实训课程的模拟可能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会使学生获得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效率大打折扣。在与酒店联合办学的谈判中, 企业经理说:“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你们学校学三年, 不如在我们企业干三个月, ”一针见血指出了职业学校不依靠行业、企业办职教的弊端。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机制是等不来的, 需要我们去争取, 需要我们去创造, 主动去和行业、企业联合, 让他们参与人才培养中来。

什么样的企业才容易参与联合?是需要我们精心进行选择的。在此次校企联合中, 我们看到了企业文化是校企合作成功基石。正是紫荆花的企业文化, 紫荆花倡导的“企业是学校, 岗位是课堂。”“勤奋工作、努力学习。”“从紫荆花走出的人, 既要有实践知识, 又要有书本知识, 更要成为真正有责任, 有道德, 有文化的一代新人。”“企业不仅要关心酒店的发展, 更关心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深刻文化内涵是企业蓬勃发展的源泉, 是企业发自内在的联合办学需求, 构成校企合作成功的根基。企业若没有这样的文化精髓, 领导紫荆花决策者若没有关心酒店的发展, 更关心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的眼光, 学校办在企业是难以实现的。从决定把紫荆花设为教学点开始, 该餐饮集团老总就强调本班在读学员要把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去, 以极大的热情为餐饮消费者服务, 使消费者高兴而来, 满意而去, 给学校带来好声誉, 给企业带来大效益, 这才是校企合作的目的和希望所在。紫荆花此举是为进一步提高公司职工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与我校联合办学, 用行动支持职教发展, 用机制满足员工的求知欲望, 创设条件使员工去学习新思想, 新知识, 新技能。

课堂是思考的课堂 篇2

在日本的一个村庄里,有个贫困的老妇人和她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老妇人为自己的儿子呕心沥血,她期盼着有一天自己的儿子长大了,给她筑起一座有花园的房子,给她买下上百亩肥沃的田地,给她带来无比的欢乐和幸福。

但厄运却不知不觉降临到了这个老妇人的头上。有一天傍晚,老妇人的儿子突然生病了,剧烈疼痛不说,还浑身抽搐。老妇人忙挑着灯笼去邻近的村庄请医生。但当老妇人和医生深一脚浅一脚半夜回到家里时,老妇人的儿子静静躺在床上,他已经死了。唯一的儿子没有了,老妇人十分悲伤,她在自己儿子冰冷的身边整整坐了三天三夜,然后默默地锁上房门走了。她伤心欲绝地来到京都的一座气势恢弘的禅寺里,找到名扬天下德高望重的老禅师白鹤大师,苦苦向大师哭求说:“大师,您有什么办法让我的儿子复活吗?”

大师望着这个风尘仆仆的可怜老妇人说:“施主请放心,我有办法让你的儿子复活,但是你需要做一件事情。”只要能让自己的儿子复活,别说是一件事情,就是一百件、一千件事情,老妇人也是要铁下心去做的。老妇人说:“大师,您就说需要我做什么事情吧,就是刀山火海也一定难不住我的!”大师笑笑说:“没有那么难,不过是一件小事情,是这样,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只需要一杯水,你要找到一个没有任何痛苦和灾难的幸福家庭,让他们施舍你一杯净水,你把这杯水交给我,就可以救活你的儿子了。”

老妇人一听心里顿时释然了,只需要一杯净水就能救活自己的儿子,多么简单的一件事情啊,于是老妇人就满怀期望地上路了。

老妇人走了一户又一户人家。当她对人们说出自己的要求后,那一户又一户的人家都摇头说:“我们哪算得上是幸福人家呀,我们都有自己的烦恼和不幸。”于是,每个人家都向老妇人娓娓倾诉自己家庭的苦难和不幸,听得老妇人叹息不已,忙用舒心的故事和话语安慰那些痛苦和不幸的人们。老妇人就这样走遍了每一个村庄。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忙忙碌碌地奔波,但始终没能从村庄里找到那一杯拯救自己儿子生命的净水。老妇人想,可能是乡间太贫寒,所以才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美满幸福的家庭吧,于是她开始走进城市去寻找。

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老妇人敲开了一家又一家住户的门,梦想找到哪怕一家幸福而美满的家庭。但每家都同情地告诉老妇人说,他们并不幸福和美满,他们各自有各自的苦衷,所以很抱歉,不能给老妇人盛上一杯她期望的净水。老妇人找到过那些家财万贯的银行家,找到过那些纸醉金迷的大富翁,还找到过那些气派不凡的高级官员,甚至还找到了赫赫有名的天皇宫殿,但是,她没有找到一家敢于称自己是幸福而美满家庭的人家。

和谐的课堂是有效的课堂 篇3

【关键词】和谐;有效数学;课堂

传统的教学,受东方文化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偏重知识,偏重考试题目,偏重分数,“不和谐”充斥着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各元素间结构欠合理,关系欠和谐,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数学教师,要构建有效的课堂,就要对传统教学中的不和谐因素做出反思和回应,追求和谐的课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一、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要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教师有着绝对的权威,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学生都要小心对待,生怕自己说错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从而畏首畏脚。教师仿佛是一根指挥棒,指到哪里,学生就跟到哪里,完全是在教师的控制下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把知识往肚里“吞”,根本谈不上自主,更谈不上创新。现代教育则“以人为本”,把培养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转变观念,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协作、互动提升的新型关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一切为学生主动发展服务。能以慈爱而又信任的眼神打动学生;能以亲切而又赋予激励性的语言去鼓舞学生;能参与学生的活动,和学生融为一体,做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才能从教师权威的禁锢中解脱出,消除畏惧心理、紧张感,主动听、主动说、主动思、主动做。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开发。

二、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要善于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轻松和谐的学习情境,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使学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在这种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胆创新。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形式,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童话情境、游戏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得数是十的加法和十减几》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新课开始,教师先让学生会说说自己所喜欢的小动物,接着电脑出示老师“请”来的小猴,并问:“小猴想和同学们一快儿学习,欢迎吗?” “欢迎!”——同学们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接着教师创设了小猴分桃的情境,大屏幕出示小猴分桃的画面:“阿姨给小猴和奶奶送来10个桃,奶奶不在家,你猜小猴可能怎样分这些桃?”同学们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动脑,大胆猜想:“小猴9个,奶奶1个”;“小猴8个,奶奶2个”;“小猴5个,奶奶5个”;“小猴1个,奶奶9个”……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猜想?”“小猴馋,自己9个,奶奶1个”;“每人分5个平等”;“小猴孝敬老人,自己只留一个,给奶奶9个”……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你赞同小猴哪种分法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评价了各人的见解,赞扬了尊敬老人的美德,然后让学生拿出10个“纸桃”,进行分桃的实践操作,并根据每种分法写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这样,“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教学就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于艺术地设计了学习情境,学习氛围十分和谐而活跃,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整堂课仿佛走进一个童话的世界,而自己就是这个童话世界的一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十分有效。

三、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还要和谐的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双边活动。在教和学的关系中,学是主体,教是为学服务的。正如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以何种方法学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主流。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部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教学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为他们的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如,在一年级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搭积木、摆花瓣、画圆圈,通过数一数、分一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的概念,懂得数的组成,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多种感官协同发展,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放手学生操作实验,通过切、割、分、拼等多种手段从各自的思维角度出发,创造出各自不同的求解方法,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创新思维被激活,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这样的课堂是充实而有效的。当然,我们在强调学生的学得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其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的激活,与教师的教密不可分,必要时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进行适当的点拨,教师应当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服务于学,学因教的引导而更有成效。教和学是相辅相成、和谐共存的。

总之,和谐是一种美,和谐是一种秩序,和谐是一种凝聚力,和谐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贾欣.课堂因和谐而精彩,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F],2010.07

[2]徐红亚.刍议构建和谐课堂,促进教学有效开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F],2009.09

课堂是思考的课堂 篇4

一、少而精———教学目标的简化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要做到少而精。少的要求不是单一地对教学目标容量进行删减, 而是根据教学的核心内容, 对目标进行合理地简化, 突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部分。教学目标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现实接受水平为基础, 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 面向全体学生, 使得当堂目标能够当堂实现, 切实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教学目标应当侧重学生的学, 在教学目标的落实过程中, 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足够的反馈信息, 保证教学目标对于课堂教学发挥出其应有的指引和导向作用。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的第一课时, 有的教师在教学目标中设定“让学生充分体验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并根据这一目标在课堂上安排了大量模拟购物的场景, 于是数学课堂呈现了一派热闹非凡的场景。事实上, 学生并不缺乏对于人民币的感性认知, 而对于购物场景也并不陌生, 而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本节课的教学实际, 让学生理解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才是关键, 教师应当在人民币面值之间的换算方面做文章、动脑筋。因此, 原本的教学目标中该项建议改为“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不同面值之间的关系, 并能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尝试运用”, 基于此目标, 教师才能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有针对性地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课堂思考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上既有扎扎实实的收获, 也能在学习中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巨大应用价值。

二、单却丰———教学素材的简化

教学素材不再一味地追求多样化, 而是注重对教学素材内涵的充分发掘。过多过杂的素材走马灯似的在学生面前一带而过, 反而难以在学生脑海中留下鲜明的烙印, 学生往往会停留在教师各种精彩的演示上。相对单一的教学素材, 只要我们能引领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 会带给学生丰厚的收获, 让学生在反复思忖、螺旋提升中品味到数学学习的独特魅力。

如在教学“千克和克”一课时, 有的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素材, 不但有实物、模型, 还在PPT上给学生展示了很多图片。学生们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跟随着教师不断地在一个接一个的教学素材中游走, 只是在课堂结束之后, 试问学生能记住多少, 能在脑海中留下什么清晰的感受呢?现在的数学课堂上, 多媒体广泛使用, 在给教学带来了方便、快捷以及各种便利的同时, 也不能忽略传统的板书、操作实践等教学行为。有选择地使用课件, 让一个或者几个教学素材能够让学生反复观察、细细体味, 有限的教学素材反而会让学生产生无限的回味。在本节课中, 有一位老师以一架天平、一个口袋和一堆大米为教学素材, 引导学生在增增减减、掂掂量量中不断地去感受重量的变化, 体会千克与克给予的实际感知。同时, 教师适当地穿插提问, 引领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边学边思, 一物多用、一题多问, 整节课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道, 学生有一种满满的收获感。

三、整且优———教学流程的简化

教学流程的简化在于教师对教学流程的再次审视, 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充分凸显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 达到优化教学流程的目的。为了让流程更加简约, 教师还要从课堂细节上进行反复推敲, 要让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能够契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将探究的重点落在对未知规律的感受和体验上, 从而推动教学流程正常有序地前行。

如“角的认识和度量”一课, 教学内容较为繁杂, 不但有大量的概念, 也有具有一定难度的实践操作要求, 往往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学得枯燥无味, 只能在教师的讲解下亦步亦趋, 做一个教师指令下的“操作工”。然而, 如果跳出教材的桎梏, 不是照本宣科地层层讲解, 而是扣住角的本质“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 重新梳理教学流程, 加强学生对于角的感性认知, 有意地拉伸学生对于角的抽象过程, 达到整节课先慢后快、虽慢实快的教学节奏, 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实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通过指认角、抽象角、创造角等一系列活动, 让学生在充分调动已有知识基础和直觉思维下不断思索, 逐步剔除学生脑海中不合理、不清晰的关于角的猜想和预测, 将接受与发现有机地进行整合并且互相补充, 将角的概念、角的画法和角的度量有机地渗透到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去。由此, 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 角的认识和度量的教学内容水到渠成地得到清晰和固化。

这也是课堂-课堂的作文800字 篇5

金日当空,土地微湿,我惊讶而愉快,发现这也是美好的课堂。

我本很不情愿来素质训练基地,觉得这里应无聊、乏味,一路上昏昏沉沉。我的内心,甚至感到一丝不屑,觉得只有在学校的教室里,学习书本中的知识,才算是真正的课堂。

可是我错了。

翻过的松软土地上,一棵棵小油菜苗被托起,茎细长挺拔,散发着生命的活力。洒过水,叉腰斜站一旁,露齿而笑。

两天前,那个还只会坐在教室中上课,生活中充斥满知识与作业的我,现在走下田地,面朝黄土,背朝天。两把锄头,一片土地,一捧肥料,一箱菜苗,就踏入大自然的课堂。

别开生面的劳动课程,让我明白春、夏、秋、冬都有应种的植物,每种植物都不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了解。现在已是初冬,是种油菜的季节了。

来到了田地里。阳光正好,天上的白云丝丝缕缕,如同拉扯过的细纤维,给太阳蒙上了一层隐隐约约的面纱。地上有一块一块的小方格,拿着大锄头,一下一下的往下翻着土,将锄头高高地举过头顶不曾停歇。我知道我是在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打下基础,我不能懈怠。虽然是弯着腰,却坚持把锄头挥到与地面垂直的地方。锄头砸在土地里,没有声音,但这一次次的落下,却如同敲响明亮的钟声,回荡在我的心里,这声音告诉我,我应该坚持。种地原来也不那般容易,关照生命原来也那般愉快。

接着是“打眼子”,用小锄头一点一点的刨土。旁边的碎石子滚下来,便用手轻轻抹平。如果想坑洞看起来更加整洁有序,想小菜苗住得更加舒服,那么坑的间距要算好,并两两对齐。挖一个,看一个,一直看到了太阳西斜,洒下的金色丝线交织成了一匹匹顺滑的布,裹在土地之上,劳动的背影之上,挺立的菜苗之上。汗水顺着脸颊滚落到了衣襟里,衣领湿漉漉的,被凉风一吹,显得有些寒冷。可是我的心是热的`,因为我知道,我学到的是在教室中学不到的精神,是发自内心的细致,与对于每个生命的关照。

最后撒上肥料,把小油菜苗放在坑中,轻轻将土覆盖。两个多小时晃过不觉,绿油油的菜苗向着日光,在微凉的风中轻柔向大地问好。

我站在坚实的土地上,明白,这就是我的课堂。以土地为本,以手掌为笔,书写生命的点点滴滴,挫折与成长。我不再感到无聊,因为这比在教室中的课堂更有生机,更接地气。

这也是真正的课堂,让我们学到关照生命的大自然的课堂。

语文生态课堂必须是诗意的课堂 篇6

教师要有厚实的思想,学生才会有清澈的灵魂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意,必然要求语文老师有诗意的情怀。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手里只有教参,眼里只有考卷,心里只有分数,那将是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那样,语文必然会在一个低水平段上徘徊和重复,那些被榨干了水分的“答案”,将一遍又一遍地被复制,被记忆。不管那些观点是多么精准,经过了专家们怎样的推敲,可如果它变成了所有人的思想,变成了众口一词的言论,那么它的存在和死亡还有什么区别?如果我们的学生只需要重复前人的观点,那么历史岂不是将会永远停滞不前?

语文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老师借给孩子们的那双“慧眼”,承载的永远是老师眼里的风景,甚至还不是老师眼里的风景,而是已经程式化了的教参风景。要想让课堂生长出郁郁葱葱的思想、生发出缤纷绚丽的诗行,老师必须要有博览诗书的爱好、诗意高雅的情怀。只有教师的思想厚实了,学生的精神才能变得轻灵起来。

一次外出听课,听到执教老师讲《与朱元思书》一课。一开始,老师运用电脑播放的课文诵读,朗读者音韵铿锵,深沉蕴藉的诵读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课文字字珠玉,笔笔禅心,听者不禁神游物外,境入空明。接下来,老师就开始指导大家诵读了。他罗列了五条诵读应该注意的技巧,却没有解释读这篇课文时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这其实是泛泛的指导,没有考虑本篇课文独到的个性与韵味。在赏析时,他罗列了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也都是泛泛之言,程式化的分析,完全没有深入挖掘作者隐入山水之外的诗意与情怀、思想与心境。笔者对此深感失望。

归来后,笔者忍不住重读这篇课文,含英咀华间,心旷神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着一“净”字,顿觉眼明心空。为什么呢?山水固然是“净”,难道作者的心不“净”吗?若无一颗澄净的心,怎么会观赏到澄净的景呢?“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意”二字,大可咀嚼。“任意”,决不是急急奔赴目标,而是随缘任运,随心所欲。什么样的人,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什么样的经历与过往,才会让他获得这样的超脱与感悟呢?“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绝”,这种说法仅见于吴均一人,经得起推敲吗?有人说过“富阳桐庐山水甲天下”吗?可为什么这里的风景在吴均的眼里如此美丽,而去过这里的其他人却没有这样的感悟?

仅仅从课文的第一小节中就可以品字析文,生出这么多的追问,而这些追问的背后,隐含的却是中国的山水文化,中国的文人情结,儒与释,禅与道,入与出,既纷繁纠结,又不动声色。而这些,均在课本之外、教参之外、课堂之外。诚然,我们不能要求初三的学生有那么深的思想和那么厚的底蕴,可是,我们的老师呢?笔者当时很想知道,那位老师爱这篇文章吗?如果爱,他会情不自禁地流露自己的真情,可是他没有,他只是很“公事公办”地解剖课文,这让笔者闷闷如有所失。当然,笔者的想法还没有放到课堂上去实践,也许实践后取得的效果还不如那位老师的效果好。或者如柳宗元所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高雅也许注定是要寂寞的吧。可是正因为学生对文本提不出任何有深度的问题,我们才更要问责自身,是不是因为我们平时带给他们诗意的思考太少了,才没有让他们养成挖掘文本的习惯呢?又或者,他们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如果是这样,何不让他们把眼中的富春江呈现给我们看呢?这也算是他们对山水的独到解读和个性创作啊!所以,笔者在这里探讨一下对《与朱元思书》的理解,抛砖引玉,让大家从文本中发现更多的奇珍,把我们的学生引入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

课堂是一块土壤,只有朴素的黑才能酝酿出流淌的绿和飘逸的红

生态的课堂,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时刻以分数来论质量,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秋后的收成”。所以,笔者在这里发自内心地呐喊:诗意的课堂,是不能以施加过多肥料来追求更快的效率的,课堂是一块土壤,只有朴素的黑才能酝酿出流淌的绿和飘逸的红啊!

“诗意”不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词,它是脱离于效率与利益之外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当然,这也是我们教育者的一种追求与向往。语文课堂,不能以背诵取代思索,不能以理性扼杀感性,不能用知识替换情感。语文里有血肉丰满的人性,浩瀚渺远的历史,厚重丰富的文化。语文教给学生的是知识,更是智慧。工业品可以一夜之间遍布大街小巷,艺术品却需要精雕细琢,耐心打磨与酝酿。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他们的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我们要让这无限的可能成为无数种美丽的现实,而不是“统一一百”。

所以,笔者希望我们的语文老师,能够引领学生去看看桃花如何笑红了春风,桂花如何染醉了秋雨,荷叶如何托举了一个民族的情操,梅花如何更新了名士的情怀。而我们自身更需要向风花雪月问人间冷暖,向经史子集读过去未来。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必会成长为精神世界里大写的人,以真善美的思想与境界行走在苍茫大地上!

让诗意成为一种生活,每一节课尽量寻找诗意的元素

诗意的生活,是很多人的理想与追求。如果让生活充满了诗意,那我们就真的是在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了。当然,这种诗意需要我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艰苦营造的智慧。若无决心,我们自己首先把课堂折腾得硝烟弥漫,那么诗意就会遥不可及。不要让纷纷扰扰的琐事干扰自己对诗意的追求,而要让自己的心守住灵台的清明,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自由地挥洒诗意。

诗意的课堂,在于每一节课的用心设计,在于细节处的精心思考,在于主题上的诗意升华。

比如,在教学《春》的时候,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盼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探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醉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惜春。春天是抒写不尽的诗行,让我们吟咏不尽、赏玩不已。而朱自清的《春》,则又为春天写下了新的篇章……

比如,在教学《错过》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设计结束语:如果你错过了太阳,你千万不要再错过月亮。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一定会打开一扇窗。让错过成为一种美丽,生命因为遗憾而完整。

当然,散文和诗歌本身就比较容易挖掘出诗意,说明文和议论文则难以向诗意靠拢。但是擅于阐发的老师还是可以从中找出诗意。比如一位老师执教《松树金龟子》一课时,她这样设计课堂:达尔文称赞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科学性),文学界尊称法布尔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文学性),请找出文中体现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地方,体会本文“科学与诗完美结合”的特点;有人说法布尔是“一位以昆虫为琴弦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请找出文章体现人文性的地方。这样的教学设计别开生面,使文章的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到充分挖掘,真是一首耐人寻味的诗啊!

在课堂上,师生始终都要自觉地去追寻语言文字灵动组合的韵味。一句诗歌的适当插入,可以鲜活整个课堂。被诗歌浸润的学生心灵,处处涌动着美与真情的动人音符。作为老师,我们播种清泉,收获月光;播种雨露,收获芬芳;播种才思,收获诗行,这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存状态啊!

生长的课堂是幸福的课堂 篇7

一、平等对话,在分享中创造和谐

1. 阳光下的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过程如果成为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学生更容易学会新的知识。早在许多年前,不少学校就呼唤课堂内阳光教师的出现,阳光教师不仅仅只是外表形象上的阳光,更在乎教师是否具有阳光的心态,我们提倡把微笑、鼓励和智慧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创造平等而又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智慧而幸福的课堂。我们赏识每一位学生,唤起学生的快乐,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真实地表现自我,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课堂上,这样的话语经常从我校学生口中说出:“我想提出一个小问题。”“我要给老师纠正一个小错误。”“我想请大家一起研究一下。”同样,这样的话语也经常从我校教师口中说出:“老师想加入你们的学习小组。”“你的回答让我深受启发,真佩服你。”“我可不可以也来谈谈自己的想法。”此时,师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在商量互助的联动中分享着课堂的和谐,体验着成长的快乐,促进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我校教师努力建立起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流为基础的情感关系,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充分发现自我,体验被尊重的幸福感,使课堂开放,充满勃勃的生机。

2. 听与说的权利

在我校的课堂中,我们希望每一位教师都把重心降得低一些,能够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更多的心声。听出学生的闪光点,听出学生的困难点和疑惑点,这样的听与说,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主体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展现。对教师而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是一种分享和理解。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单向付出,而是开展着生命活动,进行着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在听与说中教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成长的幸福。这个时候,上课就是一种享受,是让人心旷神怡的和谐之旅、幸福之旅。

二、师生同行,实现智慧的生长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课堂应该是由师生共同经营、共同影响和帮助的课堂,为了生成精彩的课堂,为了师生的成长,我们的课堂需要预设。我们在对教材文本的整体解读和对学生资源的充分解读的前提下,努力追求一种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预设,形成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文本的深入解读、体验、感悟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站在学生立场读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读出教材独特的育人价值,从教材中寻求生成点,为学生搭设舞台,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鼓励教师敢于突破预期的目标,应对课堂突发的事件,引领学生走向生成和开放的广阔天地,演绎出课堂智慧与生长的精彩。我校强调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质疑问难、思考探究、拓展开放、各抒己见的时间与空间,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与个性发展,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到课堂上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教学中的预设应该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

这样的课堂,真正发挥着师生的创造活力,这样的课堂才是流动的,是用生命与激情去生成的。每一堂课,我们无法预料,永远无法重复,就在这无法预料和复制之中,师生同行,实现着智慧的生长。

三、创新变革,在高效中享受幸福

1. 新范式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是师生生命成长,思维碰撞的场所,教学目标必须通过师生互动的场效应才能实现。我校通过“新基础教育”研究,课堂呈现出“有向开放——问题确定一—互动生成——重组推进——拓展延伸”的新范式。这一新范式让课堂更具开放性,学生的兴趣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多向对话,呈现出思维的碰撞。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元互动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在重新组合后,又变成学生更加深刻的个性化的理解和掌握。这一新范式的实施,让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课堂教学目标得到全面的落实。这样的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师生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动口、动手、动脑的快乐,师生一起“协奏”,开展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激情与激情的碰撞,智慧与智慧的交锋,价值与价值的共享,充分享受生命成长的幸福与快乐。

2. 练习研究,在“减负”中快乐前行

知识点的巩固需要练习,但练习并不一定需要多做,关键在于做得精,做得巧,而这“精”和“巧”的实现同样需要研究。尤其在我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新要求之后,教师的练习意识更强,在拒绝题海战术的前提下,我校精心设计天天练,精准地把握重点与难点,设计练习时,我校教师做到有备而来。既备学生,又备习题。备学生即对以往学生易做错的一些题做到心中有数;备习题即对各类习题做梳理,研究出题思路和侧重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准备,每个教师对重点题型和难点题了然于胸,在设计练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提高了课堂练习的针对性,真正体现精讲精练。我们努力做到练习控制量,以求精;变化题型,以求活,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能有效提高。而今我校各学科教师不断地将每日一练的内容充实与完善。有系统、有层次的每日一练,不仅使学困生巩固了基本题,也使有能力的学生拓宽了思维空间。事实证明,内容丰富的每日一练,成了有效课堂、快乐作业的金钥匙。我校学生在“减负”中快乐、幸福地前行。

活的课堂才是智慧课堂 篇8

一.教师的引导灵活是关键

要想让学生学得活, 就要活化课堂, 而教师的灵活引导是活化课堂的关键。引导是一种艺术, 将会给学生在知识上以启发, 开启学习的门径;在精神上以振奋, 活跃思维, 养成会学的能力、习惯, 享受会学的喜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的学法“活”离不开教师的教法“活”。

首先, 教师的教学活, 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时候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 多启发, 多鼓励。

在教学课文《品质》中学生读到“是的, 是的”, 我说, “但是格斯拉先生呢?”“啊!”他回答说, “死掉了!”“死掉了?但是上星期三我才收到他给我做的靴子呀!”“啊!”他说, “真是怪事。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这几段时, 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说:“我有点懂, 但不十分明白。我觉得格斯拉先生的死除了自身的原因, 应该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状态, 需要教师的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 我引导: (1) 这位有诸多美好品质的手艺人却在他六十多岁离开了人间, 我们在同情、惋惜的时候, 有没有好好想想他的死因? (2) 除了自身的原因, 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吗?学生联系语境, 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

生1:医生说, 他是由于慢性饥饿而死的。

生2: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经常断炊。

生3: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材料, 亲手精心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 他的靴子最耐穿, 相对而言他的货物的销量就要受到影响, 他不愿意改变;他的费用总是在交费日才收。

生4:外在的原因: (1) 竞争对手:大公司采用机器生产, 产品丰富, 式样时髦;大公司利用广告吸引顾客、拉拢客源; (2) 消费者:“好像不要结实靴子了”, 追求时髦和多样――消费观念改变。

生5:从表面上看格斯拉是饿死的, 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看到格斯拉的死是因为他与那个时代脱节了, 而他又不愿意改变自己, 所以他的结局只能是一步步走向破产, 以至最后死亡。

……

无疑, 这样的引导不但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 获得知识和能力, 而且也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仅要钻研教材, 更要了解学生,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 甚至在课堂上教学的侧重点都要有所改变, 因为学生的能力应该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哪里存在问题教师就得从哪里着手引导学生不断发展。当我们把教材“横看成岭侧成峰”般地灵活运用, 摆脱匠气, 多些灵气, 精心设计教法, 就一定能把学生引进学“活”的至上境界。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特别是学生提出的问题, 能有效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吸引学生倾情投入, 激发出生命的活力, 产生探索的欲望。

其次, 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 化静为动, 化无声为有声, 调动学生各种感官, 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 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 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二.学生的思维鲜活是核心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 鲜活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除了要引导灵活的同时, 还要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的并用, 求异求新, 自觉地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 才是有效的, 才是“智慧课堂”。

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 我让学生始终处在不断的质疑释疑过程当中。在初读课文后, 我提出:约翰·高尔斯华绥是著名的文学家, 他写的文章都有十分精妙的词句, 请大家再一次仔细默读课文, 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 甚至是标点。等一会儿交流时, 可以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也可提出问题请大家帮助。问题一出, 学生便再次投入课文的默读中, 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 结果学生们发现:

生1:作者在文中写道:“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 好像在迷恋着理想”, 那么格斯拉到底又有什么样的“理想”呢?

生2: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 制作质量最好的、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 努力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 即便是死亦会无憾。格斯拉虽穷困, 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 这就是他的理想。

生3:可以说格斯拉用死捍卫了他的职业尊严, 实现了他的理想。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高贵品质。我们可能会惋惜他的死, 同情他的悲剧命运, 但正如鲁迅所说,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毁了给人看, 这样就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以发人深省。

……

听着同学们的发言, 笔者觉得只有激活了学生的体验, 来自内心的自由潮水才会涌动, 生命之花才会倾吐芳香。

上例中, 笔者精心地将学习内容蕴含于情境中, 使思考的过程成为一次次面临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样做, 其最终结果是同学们的知识被激活、思维被激发、情感被激励, 精彩表现不断出现。当语文教师把枯燥的内容变得脉脉含情, 把艰深的道理变得平易近人, 把问题的讲解变得妙趣横生时, 这样的教学就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设计智慧及经此处理后的美丽“风景”。

教学实践证明:运用“自读感悟”的方法, 学生的思维最易激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读文, 思维功能全屏开通;学情交流时, 大量信息被处理、收集、存储;质疑释疑时多种思维手段综合运用, 通达解决。不能不说, 思维鲜活的课堂是智慧激荡的摇篮。

三.课堂的气氛活跃是基础

鸟儿高飞, 需要广阔高远的天空;学生展现自我, 则需要宽松活跃的气氛。当学生的情绪处于一个积极活跃的状态时, 学生的学习才不会压抑, 一个个奇思妙想, 才会如泉喷涌。因此课堂上应给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学习氛围。当我们的课堂教“活”, 学“活”, 课堂气氛怎能不“活”。这时,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学生就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 学生就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 学生思维就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 学生就自作主张;教师引导学生“创造”, 学生就不断开拓创新。

课堂上, 当我对课文进行了小结后, 我问:

在我们江宁区流传着这样一个人人传颂的感人故事:江宁金宝市场一位老乞丐为汶川灾区捐款……

师紧接着提问:目前,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为了物质利益, 有些人丢弃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而那位老乞丐以小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现在, 请作为记者的你们前去采访那位老乞丐, 除了弄清事情的经过, 请重点说说我们该怎样面对他, 我们又该如何自处呢?大家可以发挥, 可以争辩, 请大家畅所欲言。

生:我们要学习那位老乞丐, 即便面临生存危机, 都不要改变自己。

生:在当今物质的社会里, 人还是要有点精神的。人活于世, 总该为真、为善、为美承受些什么的。

……

争辩的引入, 开放了课堂, 解放了学生。置身于这样活跃的课堂, 你准会情不自禁地随着学生们一起思考、一起惊喜、一起陶醉。

行文至此, 笔者想到了名师的优课设计, 只突出课的基本教学思路和主要步骤, 而不涉及具体细节, 留下较多的空白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决定, 教师临场处理学生的各种学习矛盾, 活学活教。这样的课堂才是我们语文教师所共同追求的美妙境界。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 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实践也证明生动鲜活的语文课堂, 才是学生欢迎的, 才是让学生发展能力, 增长知识的平台, 这也是新的教育理念所要追求的。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篇9

关键词:师与生,和谐,教与学,教学情境,多元评价

教学气氛与教学效果有着必然的联系, 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 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高效的目的。那么, 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建立起和谐的课堂气氛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努力:

一、师与生的和谐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才能使心理距离接近, 心情舒畅, 才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率先垂范, 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 重视师生之间积极的、融洽的情感交流, 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感受, 让全体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 我和学生之间轻松的对话便把学生带入了无限的快乐之中。一上课我就微笑着问:“小朋友, 过生日是最快乐的事情, 父母给我们准备很多礼物, 那你能把你的生日告诉老师吗?”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 大声说:“我、我……”我连续叫了几个学生, 并一一向他们祝贺, 同时提醒他们说出是哪年的几月几日。紧接着我又问:“结合你的生日, 你能说一说一年有多长吗?”结果全班小朋友说出了很多无法想到的答案, 如:“一岁就是一年”, “我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正好是一年”等等。同样, 小朋友也用自己的话说出了很多种一个月的时长。就这些简单的对话, 便把学生带入了无限的快乐之中, 学生的主动性就激发了出来, 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平等的交流, 师生达到情感沟通, 学生思维活跃, 缔造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和谐氛围, 达到了高效的目的。

二、教与学的和谐

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 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创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要给学生一个“情感课堂”, 让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在最佳状态, 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要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不仅引导学生学会数学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更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探究,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

三、教学情境的和谐

和谐的教学情境, 总能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境。”新课程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 精心创设和谐教学情境是高效课堂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顺序”一节时, 我用生动形象的动画、优美的背景音乐, 创设动物赛跑的故事情境:美丽的秋天, 动物们在草地上举行运动会, 小马、小鹿、小狗、乌龟、兔子都来参加长跑比赛, 我们看它们各跑了第几名, 谁跑得最快?刚走出幼儿园的小朋友对动物都非常感兴趣, 他们立刻被五彩缤纷的动画吸引住了, 全神贯注地注视着画面, 不一会儿就不约而同地嚷起来:“小马第一名, 小兔子现在第三名……”还有的喊: “乌龟加油!”这样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了, 很快认识到什么是顺序, 生活中处处有顺序, 顺序是指“第几个”而不是“几个”。这种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并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求过程中。

四、多元评价的和谐

首先,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兼顾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 尤其对差生, 采用激励性评价, 呵护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激励性评价包括语言激励、情感激励、行为激励等。充满趣味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语言艺术, 更多地给予鼓励, 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

其次, 要注意评价方式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方式应当多样化, 可以将考试、课题活动、小组活动、自我评价及日常观察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教学中, 教师可结合评价内容,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如记实性评价、学生课堂参与评价、学生作业评价等等。

总之, 和谐是一种美, 更是一种境界。要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们必须构建和谐的具有现代教学理念的新型课堂。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充满着智慧, 需要我们日积月累, 不断提高我们的“课感”, 需要我们用思考和行动来落实, 用实践和反思来提升。只要我们以知识学习和数学的探究为经, 以情感的交流与碰撞为纬, 以价值观的生成和生命成长体验为魂,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能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感受和谐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建平.聚焦新课程[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课堂是思考的课堂 篇10

一、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所谓以学生为主, 不是教师偏重于“满堂灌”的教学、“保姆式”的教学, 而是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 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课堂上, 教师要少教, 学生要多学。在一节课中教师授课的时间不能超过四分之一, 要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 要让学生在充足的时间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除此之外, 还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测。例如《钓鱼的启示》第一课时的学习流程:

一、自读自悟 (7 分钟)

1.初读课文, 扫清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二、快乐合作 (10 分钟)

A.小对子:检查自学成果, 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 并解决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

B.互助组:小组长主持, 深入探讨: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互读刚刚画出的描写“我”心情变化的语句。

C.共同体:确定本组展示方案。大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 参照展示方案, 分配好展示任务, 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

三、展示提升 (20分钟)

展示一:课中字词我会认

展示二:课文朗读我最棒

展示三:课文内容我了解

四、自我检测 (3 分钟)

从以上的学习流程我们不难发现, 教师在整堂课中就是一个旁观者, 而课堂的主宰者是学生。这样的课堂, 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怎能得不到培养呢?这样的课堂学生合作的意识怎能不增强呢?

二、教师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上级教育部门一再强调:不要布置过多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 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课堂上的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充分有效地把同伴互助的作用发挥出来, 把学生各具所长的学习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 使每一位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能得到解决。这样的做法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了充分的关爱, 同时也使他们树立起了对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不要把本属于课堂上反馈环节的练习布置到家里完成, 高效课堂教学的练习反馈环节的习题是教师精心挑选的, 有层次性、有针对性, 练习的内容往往是本节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甚至是难点。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得到了检测, 使错误立即得到纠正, 所有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另外, 转差工作在组内同伴的帮助下也能当堂完成。

三、在课堂上, 师生关系要建立在热爱和相信学生原则的基础上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然之母赋予的天赋、才能而潜藏着的内在力量, 他们的天赋、才能的潜力是无限的, 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始终不渝地探索、开发他们的这种无限潜力, 为了促进他们的天赋、才能的发展, 教师要留给他们充分表达的机会, 并对他们的成功抱有信心。把学生在学习上的挫折和在发展方面的滞后看做是他在前进道路上的暂时阻滞, 不要采取对他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 让他感到, 他和其他学生一样, 是有才能的, 他也有自己的特殊天赋。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允许对他们采取侮辱人格的训斥、辱骂、罚站、赶出教室、施加心理压力, 甚至体罚等手段。教师要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同样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其次才是自己的教育对象的学生。作为人, 学生的人格应该得到尊重,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 教师有责任对他们进行教育、帮助, 并提出严格要求。课堂上对学生的尊重是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 没有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严格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无力的。

四、让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 也是教学过程的创造者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学习的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重在教师的创造。为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对上节课的教学过程提出意见:他们喜不喜欢课, 满意的是什么, 不满意的是什么。有时可以让学生递字条, 写出他们最喜欢在课上怎样学习, 为了使课上得生动有趣, 他们建议教师怎样做, 他们最喜欢做怎样的作业, 等等。教师读了学生的建议, 应向学生表示感谢, 并答应满足他们的要求。在课堂上, 教师宣布:“根据你们的建议, 今天我要……”其实, 教师宣布的教学内容就是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生觉得, 这是教师采纳了他们的建议, 他们不仅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 更是教学过程的创造者。

五、在课堂上, 要让学生设法向老师“夺取”知识, 经过与老师的智力“搏斗”去掌握知识

教师在讲某一难点问题时, 向学生提出请求:“这道题我怎么做也做不出来, 也许你们能帮助我。现在我要浪费你们一点时间, 然后上我们今天的课。”教师仔细倾听学生的每一条建议, 有时要提出问题;有时装“弄懂”了点什么的样子;有时还要反驳学生的意见;有时教师边说边算, 故意弄出点差错, 让学生发现并纠正, 最后找到正确的答案, 并向学生表示感谢。阿莫纳什维利所说:“我坚信, 如果一个学生今天在与我的智力搏斗中获胜了, 明天他就会带着更丰富的知识来到学校。如电脑、手册、百科全书等都是他们与我进行智力搏斗的武器。从整体上说, 这种智力搏斗也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与教师的这种智力搏斗中, 学生将竭力使自己成为思维王国的主宰者。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高效课堂不是重视告知学生结论, 而是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如何获得这个结论的过程;不是让学生仅仅获取书本知识, 而是让学生把知识变成智慧。这样的课堂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学生为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合作学习、师生平等、激起学生求知欲”的课堂教学, 这样的教学行为, 不但使学生学会学习, 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 还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潜在的天赋、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个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定能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摘要:为了提高教学效率, 教会学生学习, 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幸福的, 课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 教师应把课堂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热爱、相信学生, 把最主要的练习让学生在课内完成, 让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创造者, 让学生成为思维王国的主宰者。

关键词:学习流程,课堂,原则

参考文献

[1]窦步云.课堂, 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 (江苏卷) [C], 2010.

上一篇:教辅人员下一篇:财务风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