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竞争市场

2024-08-07

完全竞争市场(精选十篇)

完全竞争市场 篇1

我们认为长期以来医疗服务费用高涨的局面有其深厚的结构性原因,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应具备以下几大特点:大量买方和卖方的存在,市场竞争地位平等;产品和服务的同质性与无差异性;要素的自由流动,各要素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完全信息,即每一个人包括每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掌握着产品和价格方向的完备的信息。这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竞争的结果是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但是,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中是罕见的,不完全竞争则是经济生活的常态。医疗服务市场带有一定的垄断性质,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1],市场价格明显高于边际成本,这就意味着不完全竞争因素或市场势力的存在。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竞争市场,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导致我国“看病贵”现象的重要根源。

1 理论研究

1.1 医疗服务的异质性

医疗服务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医疗服务措施高度个性化。由于存在个体差异,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的病情也表现出很大差异,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医疗服务,这就决定了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所接受的医疗服务也是不同的,医疗服务存在高度的个性化差异;医生自身的学识、经验、情绪和兴趣等主客观因素也会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即使是面对同一个患者的同一种疾病,不同的医生也会在诊断、治疗、给药等方面有不同方案的选择。因此,医生提供的专业服务具有异质性。同时,患者就医选择也具有异质性,患者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医生也会有不同的倾向和偏好。这样就使得医生拥有了某种程度的垄断力。

医疗服务需求普遍缺乏价格弹性。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商品的重要性、替代品的数量和相似度、商品的用途等。人类社会对生命和健康的永恒追求使得医疗服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而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服务,高度的专业化又进一步造成医疗服务供给的可替代性有限,弹性也不会很大。所以医疗服务需求普遍缺乏价格弹性[2]。

医疗服务供给也缺乏弹性。医学技术专业化特性和医疗卫生资源稀缺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医疗服务供给缺乏弹性。医疗服务供给非均衡性特征也决定了医疗服务所提供的各种卫生资源不可能均衡地、有计划地供给,短期内供给量变化也不大,因而医疗服务供给弹性从总体上看较小,这就强化了医疗服务供给方的垄断地位。

1.2 医疗服务市场的不确定性

1963年,肯尼斯·阿罗发表《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建立了医疗保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阿罗首次阐述了医疗保健市场的不确定性:患者疾病发生的不可预测性;患者医疗服务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医疗服务费用的不确定性;医生的判断与治疗方案最优化选择的不确定性;医疗服务供给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以及医患双方对预期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等。

同时,由于患者普遍缺乏对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价格、未来个人医疗服务需求与效率等信息的了解,使医生掌握的信息大大超过患者,对医患双方来说,不确定性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更加剧了医疗服务过程的不确定性[3]。“较弱的信息可获性导致了较弱的判断力,由此产生一些不确定性;消费者要想了解这些信息就只有向医生咨询,而医生恰恰是出售这种商品的人;消费者即使获得了一些信息,也不一定能够做出完全正确的理解,失误的判断很可能导致错误的选择;而错误选择的成本很高,与其它商品相比,在许多情况下它往往具有不可更改性、不可重复性,甚至不可逆转性等特点。”[4]

1.3 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现象在医疗服务市场中普遍存在,几乎存在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但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医疗服务市场显著的特征。产生信息不对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信息搜集成本高昂而促使患者保持理性的无知、知识与专业分工而导致的信息差异等。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相对于患者而言具有信息优势。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拥有比患者更多的疾病发生、诊断治疗、疾病预后等信息;而患者对于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效果、就医环境等缺乏充分的信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患之间事实上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一方面,医生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另一方面,医生同时充当了患者疾病治疗的建议者和一定程度上的决策者。信息的不对称也决定了患者无法对不同医疗服务提供者(医院或医生)的素质和服务质量进行比较。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使得医疗服务成为了一种特殊商品,即“信任商品”(Credence Goods)[5],其质量具有事前不可知性和事后不可比性。这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服务供给者的市场垄断力量。

1.4 医疗服务市场的进入管制

医疗服务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大多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的进入实行严格的审查和管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受到普遍限制,从而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弗里德曼分析了美国医药领域存在的进入管制,认为医师执照的存在是医疗职业界对医生的数量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取得垄断地位市场势力手中的工具,降低了医疗服务的质量,阻碍了医学本身和医疗组织的技术发展,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因而是不可取的[6]。

在我国,医疗服务的外部性的特性和公益属性在理论上赋予了政府干预和管制医疗服务市场的合理性。我国在医疗服务准入方面实行严格的行政管制制度,严格的审查和管制导致过高的医疗服务进入壁垒。首先,医疗体制壁垒高筑。国家对社会民间资本和外部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实行严格的控制,尽管当前对民间资本开设私人门诊的管制政策有所松动,但外商投资只能设立控股权最高70%的合资医院,不能设立全资的外资医院,实际是限制了外资的进入。其次,医生多点执业、自由执业也存在壁垒。国家的医疗体制与政策环境对医护人员不同类型医疗机构之间的流动和兼职仍有着较大的限制,要素的自由流动得不到实现,影响了两类不同医院之间的平等竞争。再次,医保定点的隐性歧视。国家确定的医保定点医院大多是公立医院,而定点医院既有一定定终身的特征,又有市场分割的特征,这一制度强化了公立医院的行政垄断地位[7]。最后,现行的医疗机构分类办法进一步造成医疗服务市场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国家把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大多数公立医院被定性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而享有税收豁免权,而作为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民营医院则需要缴纳包括所得税在内的多种税收,这就使得民营医院无法与公立医院平等竞争。

2 实证分析

由此可见,我国的医疗服务市场迥然不同于标准商品市场,它是一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这种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确立了我国大中型公立医院的市场垄断地位,寡头垄断成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常态。

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2002-2004年间,我国各级各类医院中政府办医院发展较快,数量逐年增加,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民营医院所占比重仍然很小且有所下降,截止到2005年,政府办医院已经占到全国医院总量的80.7%;政府办医院在床位数上继续保持绝对优势,而且其市场占有率也在继续不断攀升,在诊疗与住院方面的市场占有率分别突破81%和84%,继续保持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主导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民营医疗机构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民营医院所占的比例仍很低。《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的医院和卫生院,绝大多数都是政府所办,民营机构在其中只占据很小的比重,所占据的医疗市场份额仅为3%左右;国有医疗服务机构的床位数和卫生人才的占有量仍处于优势地位,而民营医院的床位占有率不到12%,医师与护理人员占卫生人才总体的百分率也极低,分别只有9.4%和0.8%。

2009年新医改方案公布以来,国家对民营资本的扶持力度空前加大,但这种非均衡的市场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无论是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还是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公立机构占据53%,其中民营医院只占医院总数的17%;从拥有床位数总量来看,民营医院达到总数的42%,但是在3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中,民营医院所占比例很小,特别是在8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中,只占2.5%;卫生人员数,按登记注册类型来看,民营医疗机构只占20%;各类医院诊疗人次数,按登记注册类型,民营医疗机构只占4.7%[8]。

市场结构中大量非均衡现象的存在,决定了我国医疗服务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明显高于其边际成本,这也是我国长期以来无法有效缓解医疗费用持续高涨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雷克斯福特·E·桑特勒.卫生经济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2]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64.

[3]尼古拉斯·巴尔.福利国家经济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300-303.

[4]郑秉文.经济理论中的福利国家[J].中国社会科学,2003(1):41-63.

[5]王塑峰.医疗服务领域供给方诱导需求及其治理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7.

[6]米尔顿·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M].2版.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4:148-172.

[7]朱恒鹏.医疗体制弊端与药品定价扭曲[J].中国社会科学,2007(4):89-103.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篇2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相关阅读】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Fully 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状况下,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务必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状况下才会出现。完全竞争市场能够促使微观经济运行持续高教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增进社会利益。

结构条件

超多买者和卖者

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存在着超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购买量相比较,任何一个生产者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他们都无潜力影响市场的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所以,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认为任何单独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依凭其购买和销售来影响价格。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应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

产品同质性

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以致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透过自我的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而构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以致于众多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差别而构成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者构成必须的垄断性而影响市场价格。也就是说,只要生产同质产品,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资源流动性

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任何一个生产者,既能够自由进入某个市场,也能够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即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我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由于无任何进出市场的社会障碍,生产者能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吸引许多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引起利润的下降,以致于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

信息完全性

公募基金正向完全竞争过渡 篇3

未来基金专户会更受关注

《经济》:11月初,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允许基金公司成立专业子公司,并且子公司也可以做专户。您怎么看待行业的这个变化?

刘晓艳: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并且可以做“专户”,确实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可以说,公募基金正从相对垄断的行业向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转变。这个转变对于整个基金行业的发展也很关键。基金公司成立子公司只是这个大转变里的一小部分。

《经济》:未来基金行业将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刘晓艳:相信未来公募基金领域的热点会更多,而不仅仅限于规模和净值排名,而且也很难再去做一个综合性的排名了。未来我国的基金行业也会像国外的成熟市场一样,投资领域和投资广度都会大大增加,基金公司会从单一的资产管理向财富公司转型。

长期稳定收益为最终目的

《经济》:易方达有没有想过发一些短期理财产品呢?是否更注重长期收益?

刘晓艳:到现在为止,我们没有报7天、14天短期理财产品,主要是没想清楚其中的投资逻辑。今年我们会推出一个月或两个月的理财产品,如果是从规模角度考虑应该定在月初或月中发行,但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准备安排在11月和12月的中下旬。这样安排主要是考虑到这个时候发行对投资最有利,有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率。我们不太关注规模,而是更倾向于从投资逻辑和收益率方面考虑产品发行,我们希望在给客户提供持续、稳定、优秀的业绩过程中做大做强。

《经济》:易方达基金的固定收益产品,无论是规模还是业绩在行业内也都有口皆碑。虽然自去年以来,你们的固定收益规模总体增长很快,但货币基金的规模的推动效果还不是非常显著。这是什么原因呢?易方达未来有什么打算?

刘晓艳:这可能是因为前几年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并不高。当时,基金行业是把货币基金当成是蓄水池。自去年10月份开始,整个货币基金的投资管理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可以做协议存款之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不仅稳定而且收益率提高了。此外,现在的货币基金的容量扩大了很多。

明年易方达也会在货币基金上做很多的投入和创新,给客户提供实实在在的配置选择。

《经济》:固定收益产品,是如何实现长期稳定的收益呢?

刘晓艳:这方面,易方达总裁助理马骏也特别强调,固定收益产品要明确产品风险收益特征、控制波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从某个单独的年份看,易方达债券基金、货币基金年度业绩排名可能不一定进入前三名,但从三年业绩、两年业绩来看,我们的固定收益产品业绩确实名列前茅。公司最不希望基金经理今年业绩第一,明年业绩倒数第一。公司不看重短期业绩排名第一,因为业绩排名年年第一是不可持续的。只要基金经理能做出自己的风格,年年都能提供稳定的绝对收益,客户就会认同。

好产品比好客户更重要

《经济》:在公募基金这个行业,好的储备客户对于基金公司的发展是不是很重要?

刘晓艳:我觉得客户储备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好的产品才是根本。就像信托行业,就是因为有了很好的产品,才有了很多优质客户。

《经济》:那么,未来易方达在基金向全面竞争大发展中,如何抢得先机?

刘晓艳:就是要有充分的准备。监管层不断放开的领域,对于基金行业来说都是蓝海领域。但对别的行业也许是成熟领域。因此,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人才储备非常重要。而在产品方面,基金公司既要有创新,又要做好风控。

《经济》:应该说公募基金的固定费率现在还是主流?

刘晓艳: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固定费率制还是公募基金主流的收费机制。固定费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公募基金不会过于偏重追求当期收益或高风险类投资。除了固定费率外,我们也会积极探索新的管理费率,考虑推出相应的产品。

《经济》:有媒体报道,易方达也在积极拓展中东和美国市场,今年12月可能会带团队到中东和美国去调研。未来,易方达会不会重点开拓海外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篇4

关键词:国企,竞争领域,退出,定位

目前, 我国经营性国有资产高达18万亿之巨,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十分重要。相应地, 经营这些国有资产的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也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诸如宏观上国企的垄断问题, 微观上国企乱投资、乱担保、乱扩张、乱理财、乱借款等一系列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国企改革的始终不到位已经影响到包括收入分配公平、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政企关系理顺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相关报道显示, 2004年国资委对181家中央企业进行的清产核资中发现, 有40家企业总资产损失超过10%, 有40家企业的总资产损失超过了20%。这些企业既没有达到做强, 也没有达到做大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认识到, “现有的国有经济, 既不讲效率, 又违反公平” (财经时报2007-3-3) 。由此可见, 在未来可以预见的若干年中, 继续深化国企改革仍将是迫切而艰难的任务。

一、国有企业退出完全竞争性行业的意义

国有企业的改革需要观念的进一步解放和制度创新, 其涉及面至少包括: (1) 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2) 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3) 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建立。在这三者之中, 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占据着整个改革的制高点。而其作为制高点的作用能否发挥, 关键则在于应该退出的国有企业能否稳妥、有序、尽快地退出完全竞争性行业。这对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乃至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都有着极为深远的重大意义。

(一) 国有企业的退出程度深刻影响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根本目标的实现程度。从国企改革近三十年的实际历程和本质的变化来看, 任何改革举措的实质进展和根本成效都离不开“退”, 也就是国有资本在企业经营资本中占比的下降。不管是半退 (股权多元化、合资、兼并、重组等) , 还是全退 (管理层买断MBO (Management Buy Out) 、经营者与员工买断EMBO (Employee and Management Buy Out) 、转让、拍卖等) , 也不管是主动退 (关、停、并、转) 还是被动退 (清算、破产) , 这些改革举措的实质都是国有资产在经营性资产中占比的下降。与此同时, 企业主要的机制转变也集中表现在“退”, 不管是股份制公司改造, 还是经营者或员工持股, 其实质都是非国有产权成分的引入。没有这种退, 就没有中国经济今天的巨大进步。正是大量中小国有企业的退出奠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能够持续进行的经济基础。在国有企业退出范围越大的地方, 如广东、浙江等, 市场机制的效率就越是得到充分发挥, 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也越接近于实现。

(二) 从国有企业的公共性质看, 国有企业与国有资产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注定了国有企业只有脱身市场竞争才能充分体现与实现其财产的公共性质。理论上说, 正因为存在需要国企履行的社会公共责任, 政府才取得动用来自全体人民的国有资产举办国企的依据。所以, 国有企业与生俱来的使命就不是为了“一企私利”参与竞争, 而是保障和实现最大公共利益。只要明确了国有企业具有的这种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不可更改的本质属性, 就永远无法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局部利益最大化的必要性。而只要肯定这一点, 国有企业就必须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回归其本来的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使命。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与根本目标决定了国有企业已到了退出竞争性领域的历史阶段。只有绝大部分国有企业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才可能建立, 政企职责不明的难题才有希望从根本上破解。只有这样, 才能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保持最大一致, 才能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的最终到位。

(三) 退出是目前国企改革的一种积极进取, 不仅可以为实现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创造必要前提, 同时也是解决经济体制改革中诸多难题的根本突破口。国有企业的诸多难题都与国有企业的大量而广泛的存在密不可分。多一个国企就多一个政府与市场无法分开的联系, 也是政府有意无意直接介入经营活动的通道。多一个国企就多一份监管、约束与激励的职责, 也是一个政府成为公正裁判的制约。以世界上较成功的国有企业管理政体为例, 它们都仅负责管理数量相当少的国有企业——新西兰为16家、瑞典59家、新加坡20家。反面的例证是, 意大利国营工业持股公司IRI曾在大约500家公司中拥有自己的利益, 曾是整个西方国家中最为庞大的国有企业管理者。但它被证实为一场大灾难, 其破产清算时间超过8年, 最后IRI以结束营业收场。为此, 一些国企改革专家曾指出, 如果中国期望达到同国外类似的先进管理水平,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到少数重要的大型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事实上, 中央“抓大放小”“有进有退”的决策都已体现了这一点。目前, 西安、重庆、深圳、江苏等地都在施行实质为“国资从竞争性行业退出”的改革措施。西安市属500亿国资中, 今后只保留少量国有资本;江苏省的最终改革目标是, 将国有大型企业调整到230户以内, 只占全省企业总数的1%。而中央同样如此, 在全国9, 000家国有大型企业中, 中央仅集中管理其中的大约1, 200家。不过, 即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集中管理的仅是中国国有企业的一小部分, 但其总数量仍相当于瑞典的150倍、新加坡的450倍、新西兰的560倍, 因此要成功地管理规模如此庞大的国有企业, 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 对于没有必要由国企控制的产业领域, 国企改革最到位、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有序退出。早退早有活力, 先退先得机遇。国有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低效率与其自身所具有的本质属性都充分表明了国有企业不适合成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事实。例如, 2001年上海国有资产净资产收益率只有4.5%, 比银行年贷款利率5.85%还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也提供了这样的证据, 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无法从机制上保证国有企业比其他企业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率。反过来, 我们看到, 不管是国企退出改革前沿的广东, 还是民营经济最发达的浙江, 同时也都是经济最有活力、各种改革遗留问题和矛盾最少的地方。无数事实表明, 如果政府不拿着大量公共财产去兴办国企并参与市场份额与销售利润之争, 许多困扰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只要是真正从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局出发,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有序退出。仅以镇江为例, 2002年镇江机械工业企业数量减少一半, 国有资产退出60%, 而销售和利税却同比分别增长33%、104%, 一举脱掉了连续7年亏损的帽子。再从全国看, 自1995年至2002年, 完成破产的国有企业已有7, 798家, 而国有骨干和国有控股企业的利润却从5年前的807亿元增加到了2002年的2, 636亿元, 增长了2.3倍。

二、国有企业退出完全竞争市场面临的问题

目前, 各地政府八仙过海, 自行决定国有产权退出的方式, 从而导致了众多内部人交易。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以法律形式确定国有资产退出的公共选择、公共授权、公共监督机制。只有这样, 才能按照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公民都从国有资产退出中得到好处。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课题。仅就退出过程的基本方面而言, 以下几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一) 国有企业的退出既是“相对的退”——减少数量与比重, 也是“绝对的退”——退出的属于完全竞争性的领域不再进入。从政策上, 应对国有资本进入的产业领域加以明确规定, 凡民间资本可以进入、有能力进入并愿意进入的行业和领域, 国有资本就不应再进入。国有资本要向那些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骨干企业集中, 充分发挥民间投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不对国企经营的领域做出限制, 国企的退出战略就必然陷入怪圈, 一边是耗光国有资本、经营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不断被逼退出, 一边是看准了“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国企不断扩大投资进入更多充满竞争风险的领域。据一项粗略统计, 国有资本的新增投资约有30%以上因各种失误而没有产生效益, 浪费资金达3~4千亿元。

(二) “退出”不宜指标化。国有企业的退出, 一如它当初的建立, 都是为了从整体上推进经济发展。科学的退出机制是不宜用“指标”来量化的。现有国企的经营状况如何, 哪些可以退、哪些可以缓退、哪些暂不宜退, 退出机制怎样, 如何避免退出过程的国有资产流失, 退出后的国有资产投向何方、怎样管理等等, 问题纷繁复杂, 不是设定一个简单的退出指标就可以解决的。相反, 简简单单指标化, 很可能使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陷入僵局。而在国有企业转让收购过程中, 如果信息不对等, 或因个别人的暗箱操作, 也容易造成对投资人的伤害, 并且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为此, 更重要的是必须尽快出台相应法规, 具体规定国有资产转让规范和便于实际操作的管理条例;建立严格的资产评估程序, 确保转让资产价值评估的准确性, 减少转让价格的盲目性, 限定经营管理者在操作转让中的责任;转让管理办法应有利于资产公开拍卖市场的真正形成, 制订有利于拍卖市场发展的管理规则等等。

(三) 退出后的正确定位。国企的退出必然要经历一个过渡时期, 这是由国有企业始终独具的强烈的社会与经济双重属性所决定的。在其改革的进程中, 国企自身的角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演化。从统揽一切社会责任 (就业、医疗、住房、子女就学、治安等等) 到兼顾经济效益, 再从社会经济效益并重 (既要利税也要照顾职工就业) 到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甩掉医疗、养老等包袱, 甚至出现为了利润不惜以污染、假账等坑害国家的现象) , 最终再回归到以社会责任为重 (弥补市场机制失灵、落实公共经济政策) , 这是国企改革的一个螺旋上升的必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国企将重新找到自己的正确定位。回到自己正确定位的过程越短, 改革成本就越低。

(四) 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在国有企业退出的过程中, 亟待解决一系列问题, 如国有企业的并购与重组、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维护国有资产的安全, 以及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等, 都要求改革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而且, 由于我国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涉及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人事部、组织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多个国家机关, 政出多门和互相推诿的弊端导致了国资管理的混乱和低效的局面。因此, 国有企业的有序退出迫切需要对现有的国资管理体制继续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潘石, 李士梅.入世后国有企业改革走出困境的关键[J].当代经济研究.2004, 5

[2].白永秀, 严汉平.试论国有企业定位与国企改革实质[J].经济学家, 2004, 3

[3].韩晶, 张仁德.产权低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 2003, 4

完全竞争市场 篇5

完全竞争市场

感谢凯程考研李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每一位考研学生都应树立几个基本思想:1.建立清楚的、可以达到的目标。2.确立目标的优先权。3.找出与目标有关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进行的工作。4.确定完成较小目标的日期。考研复习设立的目标一般都是中短期的目标,通常我们都是应该把它们分为更加实际的任务。每周都应该树立可以达到的具体的目标。现凯程为考生朋友提供重要信息。

完全竞争市场

1.市场:从事物品买卖的场所或接洽点。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益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有形市场/无形市场)。分类: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

2.行业: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行业类与市场相同。

3.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并实现了资源完全流动,完全信息的市场。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卖者和买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

4.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描述市场上对某一个厂商的产品的需求状况的曲线。

5.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厂商是价格的接受者,在既定价格下厂商的产量是随意,因为单个厂商的产量对于邮大量卖买者的市场来说是微不足道的。

6.总收益: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商品所获得的全部收入。公式:TR(Q)=P“Q

7.平均收益: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公式:AR(Q)=P

8.边际收益:厂商增加一单位销售所获得的收益增量。公式:MR(Q)= P+ dP/dQ”Q=P(1-1/ed)

9.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公式:MR=MC

10.收支相抵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0,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要附图)11.停止营业点:当厂商使MR=MC获得利润最大均衡时,若在MR=MC的产量Q*上,使得AVC=P,那么,厂商的利润将为负,此点成为收支相抵点。此时,厂商的收入全部用来弥补可变成本(要附图)

12.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总支付的差额。(图)

13.成本不变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变化,不对生产要素价格产生影响。

14.成本递增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上升。

15,成本递减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增加所引起的要素需求增加,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产下降。

完全自由市场经济行不通 篇6

在中国经济界,斯蒂格利茨甚至成了许多经济学家的楷模。不仅因为他的学术成就,更是因为他能够游走在学界和政界之间,将自己的学术思想转化为政府政策。

在学界,他在宏观和微观各个领域建树颇多。他编写的《经济学》,被称为继穆勒、马歇尔和萨缪尔森之后,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教科书。在中国,这本书还成为经济学领域的畅销书,销量超过10万册。

在政界,他于1992年便进入美国总统克林顿政府,担任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此后更是升为顾问委员会主席;1997年,斯蒂格利茨又被任命为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而那时,现任的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才刚刚创办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

反对旧的国际经济秩序

斯蒂格利茨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亚当•斯密是错的。

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认为,市场是双“看不见的手”,会自动调节经济。在此基础上,以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要求发展中国家遵照新自由主义条款,完全开放本国市场,实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斯蒂格利茨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这种国际经济秩序,是站在发达国家立场上制订的,没有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是不合理的秩序,发展中国家不必随发达国家起舞。

敢于直接挑战以亚当•斯密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是基于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领域的广泛研究。据称,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的时候,与会经济学家都要在某一栏中填写“擅长领域”,有人竟自信地填写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此君便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自1962年转系成为经济系学生开始,斯蒂格利茨之后的经济学生涯,研究范围涵盖了宏微观在内的西方经济学分支:新古典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等。正是在研究的基础上,斯蒂格利茨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亚当•斯密是错的。

“我的研究表明,完全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应该让市场和政府共同发挥作用。”斯蒂格利茨在中国的一次演讲中表示,全球化在东亚取得了成功,但在拉美及其他地方失败了。主要原因,就是东亚国家没有实行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条款,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进行了适当的管制。

斯蒂格利茨在白宫的工作经历也为这个观点提供了实证检验的机会。其实,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采取经济政策的时候,实行的对内对外两套标准是不同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为例,IMF要求发展中国家在实行公共社会保障时,对养老系统进行私有化。美国的情况,则是公有和私有并存,而且公有部分占大多数,由此有效避免国内股市的波动,同时减少了贫困人口数量。

以实际行动反对华盛顿共识及其所代表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也成为斯蒂格利茨在1997年同意出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主要原因。

危机也由此埋下。

公开批评世行及IMF政策

在2000年任期尚未满,同时美国财政部对世行施压的情况下,斯蒂格利茨辞职回到了校园。

因在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很快转化为政府政策,斯蒂格利茨在白宫的5年岁月里如鱼得水。他希望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世界银行任期内。

但是,世行岁月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进入世行的斯蒂格利茨,想要做的是改变既有的不合理制度和政策,但控制世界银行的发达国家显然有意维护自己的利益。

因此,当斯蒂格利茨公开批评世行及IMF政策的时候,结果可想而知。不仅IMF不悦,世行行长也承受了巨大压力颇不高兴。终于,在2000年任期尚未满,同时美国财政部对世行施压的情况下,斯蒂格利茨辞职回到了校园。

就在斯蒂格利茨辞去世行副行长的次年,他与信息经济学的倡导者阿克尔洛夫、史宾塞一起,分享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学会称,斯蒂格利茨的贡献,在于他对信息不对称市场的研究。通俗地讲,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不具备信息的一方如何调整合同形式,从而来筛选有信息的一方。典型的例子,是在保险市场中,保险公司通过划分不同等级的费率,来区分不同类别的投保人。这个理论后来被广泛应用到保险市场、期权市场等领域。

回到校园的斯蒂格利茨,继续他对改变国际经济秩序的研究,他更多地运用信息经济学的工具,分析如何能够更好地推进政治进程。

显然,七年的华盛顿岁月对斯蒂格利茨影响甚深。他在自己的自传中称,正是华盛顿生涯,让他后来在福特基金、洛克菲勒基金等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政策对话平台。

这个平台吸引了全球各地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通过对话对相应的国家政策提出建议和意见。其中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斯蒂格利茨给予了毫不吝啬的赞赏,认为正是因为市场与政府的结合,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斯蒂格利茨发现,现实情况总不是那么完美。

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却似乎成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他相继出了几本书,批判旧有的世界经济秩序,其中包括《全球化及其不满》、《喧嚣的九十年代》等。斯蒂格利茨为什么会这么做?

追溯斯蒂格利茨的成长背景,答案也许就在其中——从小生活在印第安纳州的钢铁小城里,人们会周期性地失业;种族混居的小城里,少数民族明显受到歧视;老师和父母反复强调:生活的重要性根本不体现在钱上,而是来自公共服务和思想带来的社会改变。

而早年的大学教育,让斯蒂格利茨从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中获益匪浅。“回答问题很容易,提出问题才是关键。”老师经常让学生问问题,而不是强调学习某些具体的知识。

这种思想到了斯蒂格利茨去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的时候,充分显现了它的威力。传统经济学总是有一个完美的模型,比如充分就业。斯蒂格利茨发现,现实情况总不是那么完美,就像小时候经历的经济周期一样,周围一半的人都在失业,这怎么解释呢?

斯蒂格利茨决定花时间来创建模型,创立信息经济学的诺奖大师斯蒂格利茨出现了。

斯蒂格利茨小传

1943年生于美国,1970年担任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1979年获得克拉克奖;1992年进入白宫,先后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主席;1997年担任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2000年至今,任职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学者眼中的斯蒂格利茨

张五常:斯蒂格利茨与蒙代尔一样,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

钱颖一:斯蒂格利茨的中国情结很深,他盛赞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并为改革开放献计献策。

完全竞争市场 篇7

1 需求分析

(1) 要演示经济学图形, 大多数情况下需要一个坐标系, 这个坐标系在动画运行时不大会发生变化, 因此可在设计时绘制, 在动画运行时呈现。本例中坐标系的横轴为产量, 纵轴为价格、成本和收益。

(2) 各变量所对应的几何对象 (需求曲线 (价格线) 、平均收益线、边际收益线、平均成本曲线、边际成本曲线, 均衡点……) 。考虑到一几何对象移动时, 其他几何对象的位置、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需实时掌握各几何对象的几何属性 (如直线段的起点、终点、斜率等) 。而设计时绘制的几何对象, 播放器无法获取其几何属性, 所以要先定义几何对象类 (如点、直线段、曲线段、矩形) , 这些类应具备以下功能:1) 能根据给定参数在舞台上绘制相应的几何形状;2) 具有文字标签, 用于表示对象的含义;3) 能获取或设置其几何属性、显示属性 (颜色、线宽标签文字的字体、大小、位置等) ;4) 具有求直 (曲) 线段间交点等的方法。再通过创建这些类的实例来创建各变量所对应的几何对象。

(3) 交互控制各几何对象的呈现, 这种交互性可通过单击“按钮”实现。

(4) 交互控制市场价格与成本的相对大小, 以得到五种可能的均衡结果。为方便, 这里假定成本曲线在短期内不发生形状变化和位置移动, 仅让市场价格作升、降变化 (这与现实并不相悖, 事实上短期内厂商的成本曲线应该是比较稳定的) 。市场价格作升、降变化可由按钮或直接拖动实现。

预期运行效果如图1所示。

2 界面设计

2.1 新建fla文档

保存于E:FlashEconComplete_SE.fla。将文档大小改成520×400像素。

2.2 创建坐标系

在时间轴面板创建“坐标系”文件夹, 在该文件夹中添加3个图层, 从下到上, 依次为“背景”、“横轴”、“纵轴”。选定“背景”图层, 在舞台上 (20, 20) 位置画一宽340像素, 高360像素的矩形, 填充颜色为白色, 左、上边为灰色, 底、右边为白色, 以产生“嵌入”效果;选中横轴图层, 在 (20, 360) 位置画一宽320像素的黑色水平线, 右端添加文字“Q”;选定“纵轴图层, 在 (40, 40) 位置画一高340像素的黑色垂直线, 在垂直线的上端添加文字“P、C、R”。锁定“坐标系”文件夹。

2.3 添加图层

在“坐标系”文件夹上面新建3个图层, 从上到下依次为“文字”、“控件”、“价格”。

2.4 创建价格线影片剪辑

价格线本可以在脚本中通过自定义的直线段类 (McLine) 创建, 但鉴于在完全竞争市场中, 厂商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 其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无限弹性 (是一条水平线) , 从而需求曲线、平均收益线和边际收益线三线合一。为了说明一条水平线代表的多重含义, 至少需要左、右二个标签, 左标签的内容是“P”, 表示价格, 右标签的内容是“D”表示需求曲线、或“AC”表示平均收益线、或“MC”表示边际收益线。但McLine类仅定义一个标签, 难以实现上述要求, 故在设计时创建建一个影片剪辑。

选定“价格”图层, 在坐标系中画一条自纵轴向右的绿色水平线, 转换为影片剪辑, 注册点取左中, 实例名为“p”。双击之进入影片剪辑编辑界面, 在线段左边添加静态文本“P0”, 在右边添加动态文本框, 实例名为“txt”, 并设置该动态文本框的嵌入字符为“DARM、”。单击“场景1”回到主场景。

2.5 添加静态文本

选定“文字”图层, 在坐标系上部, 添加一动态文本框, 实例名为res, 用于描述均衡的结果。在舞台右侧, 添加静态文本“市场价格”、“↓”、“↑”、“平均收益线”、……“还原”。如图1所示。

2.6 创建按钮元件

按钮虽可以选用Flash提供的Button组件, 但考虑到界面的整体协调性, 自行创建一个按钮元件。选定“控件”图层, 在舞台上画一黑色边框、文档背景色填充、80×20大小的矩形, 选中整个矩形, 将其转换为按钮, 取名为“Btn”, 双击进入按钮编辑界面, 复制第1帧 (弹起) , 粘贴到第2帧 (指针在按钮上) 、第3帧 (按下) 。选定第1帧, 将矩形的边框去掉;选定第2帧, 将矩形的左、上边框改成白色;选定第3帧, 将矩形的底、右边框改成白色, 以产生平、凸起、凹下的效果。

2.7 添加控件

选定“控件”图层, 在上述各静态文本位置添加上一步创建的按钮元件, 每一个按钮的实例名如图1所示。在文字“总收益”右边添加一复选框, 取实例名为ckHide, 设置label属性为“隐藏”, 用于隐藏总收益、总成本、总可变成本三个矩形。

3 编写脚本代码

新建ActionScript文件, 保存为E:FlashEconComplete_SE.as, 文件的基本框架如下:

3.1导入所需的类

导入Flash内部类:

import flash.events.Event;

import flash.events.MouseEvent;

import flash.geom.Point;

import fl.transitions.TweenEvent;

导入自定义类:

import AnimEffects.*;

import GeomObjs.*;

import CClr;

其中, AnimEffects是自定义动画类包, 包括CTrans (自定义转换特效类) 、ETween (自定义补间动画类) 两个类, 这两个类保存于E:FlashEconAnimEffects下;GeomObjs是自定义几何对象类包, 包括McPoint (点) 、McLine (直线段) 、McCurve (曲线段) 、McRect (矩形) 4个类, 这4个类保存于E:FlashEconGeomObjs下, CClr是自定义颜色类, 存于E:FlashEcon下, 有关代码见所附源程序 (略) 。

3.2声明变量

3.3 创建对象

在脚本中创建各经济变量相应的几何对象, 方法是用相应类的构造函数, 创建该类的一个实例, 并设置该实例的属性、再将该实例添加到舞台。下面是创建平均成本曲线的代码:

代码中a, b, c 3个点的坐标通过以下方法获取:先在设计时绘制一条具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特征的曲线段, 再复制包含此曲线段的帧, 粘贴到getCurvePoint.fla文档中某个空图层的第1帧, 按Ctrl+Enter测试getCurvePoint影片, 拖动该影片原有曲线的端点和控制点, 使原有曲线与粘贴过来的曲线重合, 这时原有曲线的端点和控制点, 即为所求曲线的端点和控制点。单击“确定”按钮, 即可得到创建这些点的代码, 将其复制粘贴到Complete_SE.as文件的适当位置即可。

其余几何对象的创建与此类似, 不再赘述, 详见所附源代码。要注意的是, 在绘制三成本曲线时, 要使得边际成本曲线在上升时穿过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

3.4 控制几何对象

为了使几何对象在需要时显示, 我们用按钮予以控制。为此先要在初始化时为按钮添加鼠标单击事件侦听器, 如为“平均成本曲线”按钮btAC添加侦听器, 可用以下语句:

btAC.addEventListener (MouseEvent.CLICK, showAC) ;

由于预先定义了使按钮有效/失效的函数:

btEnable (bt:Object, fun:Function, b:Boolean)

因此上述为btAC按钮添加鼠标单击事件侦听器的语句可简写成:

btEnable (btAC, showAC, true) ;

然后再编写事件处理函数showAC:

这里, 为了在呈现时有“画出”的效果, 对相应的几何对象应用了自定义转换特效。如果嫌麻烦, 不求动画效果, 只需一句:ac.visible=true;即可。

3.5 控制价格线的上下移动_按钮控制

用按钮控制价格线的上下移动, 同样需要为相应按钮添加鼠标单击事件侦听器:如为价格下降“↓”按钮btPD添加鼠标单击事件侦听器:

btEnable (btPD, pdClick, true) ;

这一句可放在显示经济利润矩形的代码中。接下来再添加事件处理函数pdClick:

以上代码核心是 (2) , 使价格线从当前位置开始向下移动。向下移动到什么时候为止, 由代码 (1) 给出。 (1) 中的两个数值260、281分别是平均成本、平均可变成本曲线最低点的纵坐标值。移动的结束位置取决于起始位置, 如果起始位置是均衡结果一 (价格>平均成本, 经济利润>0) , 则结束位置是均衡结果二 (价格=平均成本, 经济利润=0) ;如果起始位置是均衡结果二, 则结束位置是均衡结果三……依次类推。如果起始位置已是均衡结果五 (停止生产) , 则使btPD按钮失效, 价格线不再继续向下移动。

至于使价格上升的按钮btPU, 与此类似, 此略。

如果程序到此为止, 还只是价格线本身的向下移动, 受此变化影响的其他变量 (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总收益、总成本、总可变成本、经济利润) 相应的几何对象还不会移动和变化。为了使相关的几何对象同步变化, 这里, 添加了“Tween已更改并且屏幕已更新”事件侦听器:

使价格线的垂直位置每发生一次变化, 即调用pmoving函数。因此还需给出该事件的处理函数pmoving:

这个事件处理函数只是将价格线当前的垂直位置传递给函数getE () , 由getE () 函数来确定各相关几何对象的位置与大小。下面是getE () 函数的代码:

该函数是本应用程序的核心代码, 前半部分是根据参数给定的价格线的垂直位置, 获取各相关几何对象的位置与大小。先求边际成本曲线与边际收益线 (价格线) 交点的横坐标, 即均衡点、均衡时产量线的水平位置, 再求产量线与平均成本曲线、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交点的纵坐标, 得到平均成本值线、平均可变成本值线的垂直位置, 根据这些值设置相应几何对象的位置、大小。后半部分有四个作用:根据所处的均衡状态 (属于哪一种均衡结果) ,

(1) 改变均衡点的标签及其颜色。

(2) 改变利润矩形的颜色。

(3) 改变描述均衡结果的动态文本框res中的内容。

(4) 调整三个矩形的Z轴位置, 使最小的位于最前面, 以使三个矩形都可以看到。

3.6 控制价格线的上下移动_拖动

为了增强控制的灵活性, 还添加了上下拖动价格线的功能。为此需先添加鼠标左键在价格线上按下、松开、离开3个事件侦听器, 我们也将其放在显示经济利润矩形的函数中。

p.addEventListener (MouseEvent.MOUSE_DOWN, pPress) ;

p.addEventListener (MouseEvent.MOUSE_UP, pRelease) ;

p.addEventListener (MouseEvent.MOUSE_OUT, pRelease) ;

然后再编写三个事件的处理函数pPress和pRelease:

由于在pPress中添加了“鼠标在舞台上移动”事件的侦听器, 因此播放器可捕捉到鼠标移动事件, 即鼠标一移动, 即会调用其事件处理函数, 可在此事件处理函数中改变价格线的垂直位置, 并调用getE () 函数确定其他相关几何对象的位置、大小。

脚本代码编写到此, 任务已接近尾声, 最后别忘了将fla文档与类代码挂上钩, 否则, 什么效果也不会有, 挂钩的方法是为fla文档设置类属性。

3.7 为Complete_SE.fla文档设置类属性

回到Complete_SE.fla文档, 单击舞台空白处, 在属性面板的“发布类”右边的文本框中输入Complete_SE, 保存文档, 即可按Ctrl+Enter测试影片。

4 影片的使用方法

在设计时按Ctrl+Enter或在E:FlashEcon文件夹中找到Complete_SE.swf文件双击, 即可播放该影片 (或运行该应用程序) , 运行后:

(1) 单击“市场价格”按钮, “画出”价格线, 也是厂商面临的需求曲线。

(2) 单击“平均收益线”按钮, “画出”平均收益线。

(3) 单击“边际收益线”按钮, “画出”边际收益线。

(4) 单击“平均成本线”按钮, “画出”平均成本曲线。

(5) 单击“边际成本线”按钮, “画出”边际成本曲线。

(6) 单击“均衡点”按钮, 闪烁显示边际收益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 (均衡点) 。

(7) 单击“均衡产量”按钮, “画出”产量线———过均衡点的垂直线。

(8) 单击“平均成本线”按钮右边的“值”按钮, “画出”当前平均成本值线, 此线通过平均成本曲线与产量线的交点。

(9) 单击“总收益”按钮, “画出”表示当前总收益大小的绿色矩形。

(10) 单击“总成本”按钮, “画出”表示当前总成本大小的红色矩形。

(11) 单击“经济利润”按钮, 闪烁显示表示当前经济利润大小的蓝色矩形框。

至此, 便得到了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的第一种结果, 价格>平均成本, 厂商获得经济利润。

(12) 单击“市场价格”右边的“↓”按钮, 价格线向下移动, 均衡点、均衡产量、平均成本值线、三矩形的位置 (与大小) 同步变化, 直到价格线与平均成本值线重合为止, 得到均衡的第二种结果, 价格=平均成本, 经济利润为0, 均衡点的标签显示为“收支相抵点”。

重复单击“市场价格”右边的“↓”按钮, 依次可得到其余3种均衡结果。

(13) 也可用鼠标上下拖动价格线, 观察全部五种可能的均衡结果。

5 总结

从上述“完全竞争市场厂商的短期均衡”Flash动画的制作和演示效果中, 不难看出Flash动画在演示经济学图形上的优势:

5.1 比传统的“粉笔+黑板”更有效率

传统的“粉笔+黑板”条件下, 每次上课都得徒手绘制这些图形, 难免要占用一定的课时, 降低授课效率。同时要使绘制的图形准确、美观, 还需要不俗的绘画功底。而应用Flash动画, 虽然其制作需要一定的Flash基础和编程功底, 也需要花费不少的功夫, 但好处是, 一旦制作完成, 便可反复使用, 一劳永逸, 可节约大量备课时间, 而且, 易于传递, 方便共享, 一人辛苦, 众人受益。更为重要的是在授课时, 只需点点触触、拖拖拉拉, 省却了当堂绘制的时间和麻烦。

5.2 比静态图形更直观、生动

如果考虑到授课效率, 在课前准备好, 则 (1) 失去了“边画边讲”的交互性。 (2) 所有点、线、形同时呈现, 对简单图形尚可接受, 复杂图形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让人生畏。 (3) 要演示变量间的相互影响、变化过程, 无能为力。而用Flash动画演示, 既可实现“边画边讲”的交互效果, 又可一个一个逐步呈现, 讲清楚一个, 再呈现下一个, 便于理解和接受;还可应用更加丰富的色彩、不同的透明度、丰富的动画效果突出重点, 使图形更加清楚、美观。还有, 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一变量变化时, 其他相关变量的变化方向, 变化大小, 便于理解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5.3 比PowerPoint更易实现

在PowerPoint中虽然也可实现图形对象的交互呈现, 实现对象的移动, 但遗憾的是: (1) 没有图层概念, 给在小区域内绘制、编辑多个对象增加了难度; (2) 曲线的绘制、编辑不太灵活、方便; (3) 对象移动路径难于准确控制; (4) 相关对象的同步变化更难实现。而在Flash中, 这些都不是问题。

5.4 便于运行

制作完成的Flash动画, 除了Adobe的Flash Player可以播放外, 许多影音播放器都支持swf格式。即使没有播放器, 用浏览器也能打开观看。几乎可以说, 在任何电脑上都可以运行。更为方便的是可将Flash动画嵌入到PowerPoint文件中, 与常用的演示软件PowerPoint无缝集成, 演示时无需切换应用程序。

鉴于以上优势, Flash动画不失为演示经济学图形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微观部分) .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

[2]Adobe.ActionScript3.0编程, http://help.adobe.com/zh_CN/ActionScript/3.0_ProgrammingAS3/.

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价格机制研究 篇8

1 价格机制的经济环境

在需求理论中, 经济环境是由消费者及他们的经济特征和信息结构所组成。本文的研究是在商品市场的经济环境中进行, 消费者的选择对象是商品, 消费者在消费集的限制和约束下进行选择, 市场信息是完全的。

(1) 选择对象。消费者面临的决策问题是选择市场上各种商品的消费水平。假定商品的数量是有限的, 等于L。一个商品向量或商品束可以视为是商品空间上的一个点, 用商品向量来代表个人的消费水平。商品向量表示消费者消费的商品的数量, 因而把该向量称为消费向量或消费束。

(2) 消费集。消费者在进行消费选择时通常会受到约束限制。假设消费集是商品空间上的一个子集, 其元素为消费者在收入预算约束条件下可能消费的消费束, 它是由所有非负的商品束构成的集合。

(3) 预算约束。消费者面临经济约束。第一, 假定所有商品均在市场上以已知的价格进行交易。第二, 假定价格不受消费者的影响。一个消费束的可支付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市场价格及消费者的财富水平。如果一个消费束的总成本没有超过其财富水平。则消费束是可支付的。将消费集的两个约束结合起来, 意味着消费束集合是可行性消费束集合, 这一可行性消费束集合称为瓦尔拉斯或竞争性预算集。

2 价格机制的行为假设

在需求理论中, 每个消费者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作为选择目标。对于个人决策, 有两种将个人选择模型化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将决策者的偏好关系视为个人的基本特征;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做出直接与选择行为相关的假定来推导相关的理论。下面就从这两种方法入手研究个人决策的行为假设。

(1) 偏好法。在消费者需求理论中, 消费者行为分析始于在消费集中的消费束上明确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偏好由定义在消费集上的偏好关系来表示。如果消费集上的偏好关系满足完备性和传递性, 那么这个偏好关系就是理性的。通常用效用函数来描述偏好关系。效用函数赋予消费集中的每一个元素一个数值, 消费集中的元素按个人偏好顺序排列。由偏好关系的理性假设和连续性假设可以得出存在一个代表偏好关系的效用函数。

(2) 选择法。在选择法中, 把选择行为本身当作初始的研究对象。选择行为是通过选择结构来表示的, 一个选择结构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要素是一组消费集的非空子集;另一个要素是选择规则。对于每个预算集, 它都给出被选择元素构成的非空集合。用选择法来描述个人行为时, 假设个人的选择行为满足显示偏好弱公理, 它是选择法的一个核心假定。通过根据选择规则的选择来定义显示偏好关系, 在此显示偏好关系既不必是完备的, 也不必是可传递的。

3 价格机制的制度安排

制度安排就是价格机制。价格机制是一种规则, 通过这种规则, 实现个人选择与市场选择相统一, 通过价格机制将个人行为与市场行为统一起来。

3.1 个人选择

3.2 市场选择

对于市场选择, 由于市场上总体消费者的偏好并不确定和惟一, 因此使用选择法分析市场选择, 在分析中通过找到代表性消费者, 从而由个人决策导出市场决策。

假定对每个价格和财富水平, 对于总需求函数而言, 价值函数就是实证的代表性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函数。一个代表性消费者在面临社会预算集时, 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问题导出总需求函数。要想得到总需求还必须要赋予代表性消费者需求函数以福利的意义。因此, 要引入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函数却表达对个人效用如何比较, 以产生一个关于可能的社会结果排序。

4 价格机制的均衡分析

4.1 个人最优选择

(1) 个人效用最大化。消费者在预算约束条件下实现效用最大化的个人选择即:

由上述最大化问题导出个人最优选择。

(2) 个人支出最小化。当偏好不惟一或效应函数没有上界时, 可以用支出最小化问题进行个人选择。当价格大于零时, 支出最小化的解在一般条件下都是存在的。

由上述支出最小化导出的个人最优选择。

4.2 市场最优选择

在市场最优选择中, 要求在任何给定的价格和总财富水平上, 为了最大化社会福利而重新分配财富。

由此可知, 整个社会实现福利最大化, 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市场达到出清状态, 市场交易完成。

5 价格机制的结果评估

本文从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出发, 从完全竞争的角度分析需求价格机制的形成过程。文中给出了一种新的交换模型, 在该模型中, 即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 消费者通过实现效用最大化或支出最小化来进行商品交换, 市场通过代表性消费者进行总需求分析, 通过实现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进行资源的配置和完成市场交易。当使得个人效用最大化选择或个人支出最小化选择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市场最优选择相一致时的价格, 即为均衡的价格。由此可见, 商品的价格体系并非事先存在的, 是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形成的, 而后消费者按照该商品的价格体系被动地进行商品交换。因此, 通过模型可以说明价格机制是一种规则, 通过这种规则使消费者的最优选择和市场的最优选择相一致;而当个人最优选择与市场最优选择不一致时, 价格机制会发生作用, 对个人选择和市场选择进行调节, 从而使个人选择与社会选择重新回到均衡的状态, 实现个人最优选择与社会选择相统一。

参考文献

[1]安德鲁·马斯科莱尔.微观经济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3) .

[2]钱颖一.理解现代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2 (02) .

[3]田国强.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J].经济研究, 2005 (02) .

完全竞争市场 篇9

奈特在1921年的著作中指出, “从历史上看, 主流经济学理论是以完全竞争假设为依据的, 但是这一假设的准确性却没有得到完全的表述, 也从末进行过充分的系统阐述。……”

奈特所指出的这种状况, 即使到今天, 还依然存在。完全竞争的含义和前提条件的界定, 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表述, ——就本文研究所涉及的主要方面而言, 也即是否包含完全信息假设, 就有着不同的表述——, 这些不同表述对于完全竞争模型是否切合或者正确, 似乎也没有进行过充分的系统阐述。

国内教科书方面。试举两例:

厉以宁主编的教材, 有:“完全竞争的市场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一) 买者与卖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商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众多个买者所形成的需求与众多个卖者所形成的供给所决定的。…… (四) 经济运行主体具有完全的信息。……市场上不存在不确定性。进入市场的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生产者对于价格、对于未来必须完全了解, 否则就不能保证商品按照市场均衡价格成交。……”

高鸿业主编的教材, 有:“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 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第四, 信息是完全的。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

海外教材和论著方面。也试举几例:

保罗.A.萨缪尔森的教材, 关于完全竞争模型的定义和条件的表述如下:

“完全竞争的厂商规模很小, 地位很不重要, 以致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当没有一个生产者能影响价格时, 就存在着完全竞争。每一个生产者都是一个‘价格的接受者’, 即他必须按现行市场价格来出售产品。

当存在着大量的小厂商, 每家厂商都生产相同的产品, 而且每家厂商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很小时, 完全竞争就产生了。在完全竞争之下, 每个生产者都面临着一条完全水平的需求曲线。”

N.G.曼昆的教材, 有:“……可以根据两个基本特征来定义完全市场: (1) 所提供销售的物品是完全相同的; (2) 买者和卖者如此之多, 以至于没有一个买者或者卖者可以影响市场价格。”

杨小凯在其新兴古典经济学体系中, 在综述并引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时, 对其定义与上述两人基本一致:“……假定市场是竞争性的。每一种商品有很多买者, 而每一种要素则有很多卖者。因此, 价格是不受决策者操纵的参数。”他特别强调的其他一些条件:一是制度环境 (硬预算约束, 即私有财产及受保护的法律制度) , 二是自由进入 (自由择业, 自由迁居) 。

奥斯卡·兰格:竞争市场是指一种市场, 其中: (1) 人数这么多, 以致没有一个人能通过变化他的需求或供给来显著影响物价, 因此不得不把物价看成是独立于他的行为以外的不变参数; (2) 可以自由进出每个行业或产业。

就奈特本人而言, 他是认为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是包含有完全信息假设的:“……本书…只打算对一个理论性简化, 即完全知识的假设, 进行详细的研究”, “……在为实现完全竞争而对现实前提条件所做的简化中, 最主要的是假设竞争体系中每个成员实际上是全知全能的。……”

可见, 对于完全竞争市场是否包含完全信息假设, 有着不同的表述。

由此自然产生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是否包含有完全信息假设?

对此问题, 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 完全信息假设是否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所必要的?它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其他前提以及其他分析尤其是基本信条是否存在冲突与矛盾?二是,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存在, 那么完全信息假设就不应同时存在。

这两个方面的分析如果只是针对完全信息假设本身, 那么是完全可以分开的;但是, 基于本文探讨的主题, 从下文可以看出, 二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内在逻辑关系。

二、完全信息假设的内在问题与不确定性的引出

为了分析方便, 首先不探讨以下这个问题:不同的经济主体 (“众多的买者与卖者”) 的完全信息或者全知全能是否可能形成以及是如何形成的?而是直接假定:不同的经济主体一开始就是具有了完全信息或全知全能的特性。

事实上, 这就回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兰格与米塞斯 (麦昔斯) 之间的那场论战。兰格在未提及完全信息假设 (如前所述) 的前提下, 在阐明了竞争市场上靠试验错误实现资源分配的方式的基础上, 只是依照完全竞争模型本身的原理和逻辑, 论证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相似的试验错误的方法同样可能, 并提出了所谓的“兰格模式”。

就理论的逻辑而言, 兰格的论证是经得起推敲的, 他对于米塞斯完全否认社会主义下经济会计的可能性的主张以及哈耶克 (海叶克) 和罗宾斯所持的只有市场才能提供一种靠试验错误分配资源的方法而社会主义经济所缺乏的正是这种功能的观点的反驳是有力的。否则, 年轻的厉以宁也不会认同和服膺兰格的思想的。

沿用哈耶克的用语和提出的问题, “在普通语言中, 我们把关于分配现有资源的相互关联的决策的综合称作‘计划’。在此意义上, 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计划, ……存有争议的并不是要不要计划, 而是应该怎样制订计划:……”在有完全信息假设的前提下, “……假如我们具有一切有关的信息;假如我们能从一个已知的偏好体系出发;假如我们掌握现有方式的全部知识, 所剩下的就纯粹是一个逻辑问题了。换言之, 什么是现有方式的最好利用这一向题的答案, 已隐含在上述假设中了。”那么, 不仅要不要计划这个问题不必争论, 就是应该怎样制订计划这个问题也不妨束之高阁, 因为, 无论是“由一个权威机构为整个经济体系集中地制订”的中央计划, 还是“由许多个人分散地制订”的竞争以及“居于这两者之间的代表有组织的工业的计划”即垄断, 三者只有形式上的差异, 并无本质上的不同。

所以, 可以说, 如果引入了完全信息的假设, 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打击是很直接和致命的。诚如奈特所言, “在不确定性完全缺失、每个个体拥有有关事态的完全知识时, 责任管理的性质或生产活动的控制的任何方面皆无必要存在。甚至任何具有现实意义的市场运营也将无迹可寻。”哈耶克则更明白地指出和承认, “经济学家受到的一种指责是, 四五十年来当他们讨论竞争时, 一直假设如果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正确的, 竞争便是既无意义又无用处的。对这一指责很难加以驳斥。对于经济学家所说的数据如果真有人能够做到了如指掌, 那么把竞争作为一种针对这些事实作出可靠调整的方式, 的确是十分浪费。所以不必奇怪有人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可以完全废除市场, ……”

人们曾把科斯提出和应用交易成本所作的分析概括为“科斯定理”, 其中的思想是, 交易成本为零时, 产权的界定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无关。那么, 是不是也可以说, 在完全信息假设下, 体制的差异与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无关, ——也即, 不同的体制类型都可以实现和达到同样的效率?

鉴于此, 如果一方面, 在理解和阐述完全竞争模型时仍然沿用了完全信息的假设, 而另一方面, 却又扬弃了兰格模式, 在理论上还有如此必要吗?

完全竞争模型的提出, 是为了说明它作为一种模型是有别于其他模型的, 也即不同模型之间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是有差异的。而把完全信息假设直接写入完全竞争模型作为其前提条件, 姑且不论理论模型与经济事实之间的不一致可能出现的争议, 就理论分析逻辑而言, 却直接摧毁了模型本身。

如果再进一步引入理论模型以及经济事实二者都少不了的时间因素, 那么自然就更可以提出应有的问题:完全信息是何以实现的?假设一开始就是存在完全信息, 那么何以又有短期与长期的不同及划分?

总之, 以上是从正面角度, 分析了如果写入完全信息假设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建构上的不利影响, 分析的结果虽然可以表明,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应该摒弃完全信息假设条件, 但是并没有说明也还不能得出说,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就因此存在有不确定性。这个问题仍然还是要回到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本身中进行正面分析、解决才能让人更加信服, 而这同时还可佐证出完全信息假设的不合理性。

此外, 需要注意的是, 看似不成疑问但却是一个可能的诘问是:如果摒弃了完全信息假设而仍然坚守完全竞争模型, 那么, 是否可能由完全竞争而导致完全信息这一结果?换言之, 完全竞争是否会消除不确定性本身?用一个更为具体的事例说,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 如果短期存在有盈亏, 长期是否就是利润为零、趋于一致?

这就涉及到和引出了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过程与结果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

三、完全竞争模型中的不确定性:存在及表现

基本厘清与剔除了完全信息假设, 并不是要否定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本身及其已有的分析框架, 事实上, 本文提出并进行探讨的目的之一, 是出于有助于理解该“假设的准确性”。就此而言, 在有关完全竞争模型有关假设的多种介绍和描述中, 假设的准确性方面确实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某些假设 (如众多的作为价格接受者的经济行为主体) 、基本原理及分析框架方面, 却又是基本一致的。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分析方法和框架, 有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之分。

下图3-1是新古典完全竞争局部均衡模型图示:一般均衡方面主要是瓦尔拉斯均衡模型。

不管是局部均衡模型还是一般均衡模型, 都可概括为, 或者说, 都遵循以下包含四个分析层次的分析框架:第一个层次是有关经济环境的描述;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的自利行为分析;第三个层次是自利决策之间交互作用分析;第四个层次是福利或规范分析。

以上对于完全信息假设的否定及不确定性的引出, 是属于第一层次的问题。现在引用此模型图示进入第二层次与第三层次的讨论, 涉及的是个体的自利行为与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 换言之, 即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所揭示的竞争的过程方面。

在这一过程中, 很显然存在着不完全信息:某个个体对于自己的现实情况是完全了解的 (如, 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边际成本线) , 对于只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也是知道的, 对于自己的产量调整是明白的, 但是他对于其他经济主体的成本状况以及产量调整状况, 对于价格会出现如何的调整, 却是不知道的, 也是他所不能控制的。

由此, 也就出现和存在着不确定性。对此, 有关著作中已经有了可用的研究成果, 为了便于讨论, 直接并详细地引用如下:

“……关键的区分是市场不确定性和事件不确定性。在只存在市场不确定性时情况下, 每个人对他或她自己的偏好、禀赋和生产机会都有完全确定的了解, 而仅仅只是对其他经济当事人提供的供给-需求不了解。在市场不确定性的标题下, 中心议题是个体分析层面上对交易伙伴的最优寻找, 以及在经济总体的分析层面上非均衡过程及价格的动态过程。相反地, 在只有事件不确定性的世界里, 所有的市场价格都是完全知道的。每个人仅仅对外生因素的出现不了解, 当外生因素影响他或她的个人环境或整个市场时。这些不确定或然性可能涉及资源禀赋或生产机会或者公共政策。因此, 市场不确定性涉及的是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 而事件不确定性则涉及到外生变量。”

一般均衡模型方面, “对一般均衡分析而言, 价格是内生的, 而对决策分析而言, 价格则是外生的, ”外生的价格变动对决策者而言就是一种不确定性存在。

在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 无论是局部均衡模型还是一般均衡模型, 也不管是集中的瓦尔拉斯拍卖定价过程还是非人格的分散定价过程, 个体与个体交互作用两个层次上存在着并表现出来的这两类不确定性都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自身就有的, 是一种“内生的”。这种内生的不确定性的存在, 本身就排除了完全信息的存在。

近来得到长足发展的博弈论, 主要转向了对策行为研究, 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的非对策行为分析有所不同, 但彼此之间的许多方法、原理和结论却是相通并可以互证的:非人格化、非对策行为尚且内生有不确定性, 对策行为就更是充满着不确定性了, ——著名的囚犯困境问题, 事实上还是属于并回归到个体与个体交互作用的层面上的问题。

作为自由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的哈耶克, 看到了有关传统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假设和论述存在许多问题, 由此不断地对其进行批评, 但他始终坚持了其中的内核:自由竞争。并且在其重新论证与表述中, 把竞争视作是“作为一个发现过程的竞争”, 而竞争之所以必要与合理, 正是基于不完全信息与不确定性:

“我在这里只能满足于简单地指出在分析一种假定所有事实都是已知的情况时通常采用的方法之荒谬性。这是一种被经济理论奇怪地称为‘完全竞争’的状态。它根本没有为可称为竞争的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却以为这种活动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

“……无论在什么地方, 竞争之具有合理性, 都是因为我们不能事先知道决定着竞争行为的那些事实。在体育运动或考试中, 就像政府合同或诗歌奖金的颁发一样, 如果我们事先就知道谁是最优者, 再安排竞争便是毫无意义的。……我建议把竞争作为一个发现某些事实的方法, 不利用竞争, 这些事实将不为任何人所知, 或至少是不能得到利用。”不仅如此, 竞争的结果不仅不会消除不确定性, 相反, 其结果恰是充满了不确定性:

“……竞争之所以有价值, 完全是因为它的结果不可预测, 并且就全部结果而言, 它不同于任何人有意想要达到或能够达到的目标, 进一步说, 竞争之一般而言有益的作用, 必然也伴随着一些期待或意图的失败或落空。”“如我们所知, 一种发现的方法, 由其本质所定, 它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而在奈特看来, 如前所述, 新古典完全竞争理论模型中是含有完全信息假设的, 因而是没有不确定性的, 不确定性存在于现实中, “……不确定性之存在与否将显示出理论被迫假设的条件和现实中存在条件之间最为重要的内在差异之所在。”当把不确定性引入经济组织时, 将会出现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特点和结果是:

“第一, 商品的生产并不是依据对某个个人的欲望的预测而进行, 商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 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人的欲望而产生的。生产者承担起了预测消费者欲望的责任。第二, 预测的工作以及同时产生的大部分对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管制, 进一步集中到很少一部分生产者手中, 这样, 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经济职能——企业家。”对于第二点, 奈特用不确定性的引入解释了企业家的出现以及企业的存在, 并进而解释了利润的形成, 科斯认为, 他“似乎给自己留下了几个需要商榷的题目。”并且指出, “奈特教授似乎从未说明价格机制被替代的原因。”而对于第一点, 其中的“商品是为市场而生产的, ”“不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人的欲望而产生的。”似乎也是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的应有之义, 至于欲望的改变和预测,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本身是假定偏好不变的。贝克尔就明确的主张, “偏好稳定的假设为预见对各种变化的反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避免了研究人员以偏好的改变来解释事实与其预言明显的矛盾。”

所以, 无论是完全信息的假设方面还是不确定性的存在、结果方面, 奈特的表述似乎都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

四、不确定性引入后的分析:几种倾向

根据奈特的研究, 可以把人类面对的事件划分为三种: (1) 确定性事件, 包含没有变化的静态状态以及在静态状态基础上有变化、但是变化的规律是可知的事件。这类事件满足因果律 (先验概率) 。 (2) 风险事件, 是有发生变化, 并且可以是没能预见到的变化, 但是其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客观概率计算出来, 是可度量的。这类事件满足概率统计律 (客观概率) 。 (3) 不确定性事件, 是有发生变化, 并且变化的可能性、未来结果不可知。只能靠估计 (主观概率) 。

奈特本人由于认为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包含有完全信息假设, 自然就排除了将不确定性引入该模型本身中的分析。而杰克.赫什莱佛和约翰G.赖利尽管指出了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中存在有不确定性, 可是他们却不同意奈特的划分, 认为这种划分已证明是不会有结果的, 并且,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 风险和不确定性指的是同一件事。”而在前面引用的几本教材中, 也都是依此处理, 提及不确定性事件时基本上是按照风险事件进行分析。

如果把不确定性限定于“人为不确定性”方面 (不论及“自然不确定性”) , 那么事件本身既是人类社会中个体行为及个体间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 也是其表现;这三种事件的划分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人类社会中的事件, 与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事件类型是切合的, 无论是从人类社会整体还是社会中的个体而言, 都是适用的。所以, 单就事件的划分而言, 就是一种可喜的成果, 也不失为一种贡献。

人类对于事件的认识和分析, 如果将其确定为主要取决于知识这一因素, 那么知识本身具有总量累进与分块分布的特点, 知识的这种特点本身就足以形成不确定性事件。人类在实践中面对不确定性事件时, 尽管对未来结果一无所知, 尽管可能无法进行分析, 可是并不妨碍人类作出决策和进行行动, 而且, 不确定性本身有时正是某些决策所需的基础与前提, ——约翰.布锐顿驴子尚且能在微小的不确定性事件与干扰出现时马上会在两堆干草做出选择, 不至于无所适从而饿死, 何况人呢!——诚如哈耶克所指出的, “价格体系正是一种人类偶然发现, 未经理解而学会利用的体系。”

另外一些明显的研究倾向是, 不确定性与演化理论结合起来, 还有就是集中在“博弈论”领域。

不确定性因素的引入和分析, 以及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影响, 也都还处于演化过程中, 似乎也还是不能确定的。当Aimen A.Alchian声称, “在未来不确定的条件下, 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具体行动的指引是毫无意义的。”你能确定说他是在反对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吗?因为他又同时为确定性条件下提出的分析工具辩护, 指出其仍可预测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相关经济关系。

五、小结:存在高于本质?

科学以人为本, 经济学着眼于研究人类的经济行为,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为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它为经济个体的存在与个体间的关系体系提供了一个参照系。而知识体系与关系体系本身, 就其存在与发展而言, 都有着多种可能性, 在现实中也呈现出不同的多样化。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所有假设以及相应的推导论证, 都遭受了不断的批评与修改, 显得千疮百孔、面目全非, 本文所探讨的不确定性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斑痕。尽管如此, 尤如人的肉体离不开栖身之所,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本身经由竞争还是成为了众多经济学家的精神家园, ——或许是由于, 它具有公认的科学方法的优点, 这种优点, “绝对不可能用科学加以证明, 而是只能由一种共同的经验来证实:它们从整体上说比其他方法更适合于产生良好的后果。”作为揭示的一种关系体系, 以及相应的暗含的基本信条, 诸多批评者在其面前, 却是虔诚的信徒。——而其中的原因, 或许是, “ (自由) 竞争的特点——它与科学方法共有的特点——是, 对于它的表现, 无法根据它发挥作用的具体事例加以检验, 它只能反映在这样的事实中, 即同其他任何事实相比, 市场都会占有优势。”

因此, 对于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的不少批评, 与其说是一种否定性的责难, 毋宁说是一种精心式的呵护。

但是, 新古典完全竞争模型经由众多批评、呵护而重建, 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二、三层次, 与第四层次的完整统一, 似乎还有待时日。知识与信仰虽不无联系, 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作为知识论层面上的模型建构与作为价值论层面上的信仰主张, 能否实现同构, 也还是存在着不确定性。

当最初的理论模型指向某种信仰观念时, 似乎这种信仰观念是这种理论模型合理证明的必然结果, 此后这一理论模型被不断批评、修正, 在时间的序列中, 这些后续的批评、修正与重建, 呈现出与最初的理论模型同样的命运。人们看到, 知识论链条在动态地波澜起伏地延伸, 而信仰观念尤如一盏明灯, 熠熠发光, 兀自岿然不动。于是人们似乎有理由觉得, 彼岸的明灯并不是知识论链条桥梁延伸的产物, 相反, 知识论链条桥梁受着彼岸明灯的牵引。

萨特指出, 存在先于本质, 信然!而存在高于本质, 亦然!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主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之《西方经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P130-131

[2]、高鸿业主编、教育部高教司组编:《西方经济学》, 在其不同版本中, 关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的表述是没有变化的,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第2版, P188;及不同版本相关章节。

[3]、保罗.A.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第十版) , 中译本, 高鸿业译, 中册, 商务印书馆, 1988年, P104

[4]、保罗.A.萨缪尔森著:《经济学》, 第十二版, 中译本, 高鸿业译, 下册, 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2年, P786;其他版本中的表述与此类似, 如第十六版, 中译本, 萧琛等译, 华夏出版社, 1999年版, P111

[5]、N.G.曼昆著:《经济学原理》 (第3版) , 中译本, 梁小民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P57

完全竞争市场 篇10

关键词: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理论

1 背景与假设

餐馆生意清冷却仍然坚持经营, 餐馆经营者在决策中究竟面临怎样的选择, 本文将从完全竞争厂商的均衡理论中探索答案。

按照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理论, 我们的假设前提是在短期内。按照市场规律, 短期内, 产品的市场价格是固定的。并且,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 市场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形成的产品价格可能高于餐馆的平均成本也可能等于或者低于。

2 基于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理论, 餐馆在短期内可能面临的选择

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时的盈亏状态可以用下面图形来说明。不同的市场价格水平将直接影响既定规模下的餐馆短期均衡的盈亏状况, 也决定着餐馆的五种不同的抉择。 为了重点研究本文关心的问题, 将重点把 “盈亏平衡点”“沉没成本”和“停止营业点”这三个概念融入到餐馆经营的决策因素中。

(一) 如图, 当P=AR>SAC时, 餐馆处于盈利状态。

按照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理论, 如果餐馆的经营状况处于这样的水平, 这家餐馆的经营者肯定会选择继续营业下去, 甚至扩大规模。

( 二) 如图, 当P=AR=SAC时, 餐馆处于盈亏平衡点的状态。

按照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理论, 此时餐馆的经济利润为零, 但实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所以, 如果餐馆的状况处于这个状态, 餐馆负责人会选择继续营业。

在这种情况里, 我们要引入“盈亏平衡点’的概念。在图中, 当市场价格为P2 时, 餐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2, d2 与SAC曲线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相切, 恰好切于SAC曲线 (短期平均成本曲线) 的最低点。 并且SMC曲线 (短期边际成本曲线) 也交于此点。 图中的E2 就是所谓的均衡点,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均衡产量Q2。在Q2 的产量上, AR=SAC, TR=TC, 此时餐馆的经济利润为零, 但正常利润实现。 根据以上分析, 在E2 点上, 餐馆处在不亏不盈的状态, 所以叫做”盈亏平衡点”。 此时的餐馆经营者会选择继续营业。

(三) 如图, 当AVC<P (AR) <SAC时, 餐馆处于亏损状态。

按照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理论, 当市场价格为P3 时, 餐馆的整个SAC曲线处于P3 线之上, 餐馆处于亏损状态。 餐馆何去何从取决于餐馆是否存在沉没成本。 根据定义, 沉没成本是指一旦停止生产, 已投入的不能再收回的成本。 对于餐馆来说, 餐馆里所有的不变成本或者部分的不变成本在餐馆停止生产后都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 这些成本是早就产生, 一旦停产就一定损失的。如果继续经营获得的收益能够弥补可变成本甚至还可以挽回一些沉没成本, 餐馆是可以考虑继续营业的。而, AVC<P (AR) <SAC满足这个条件。

( 四) 如图, 当P=AR=AVC时, 餐馆处在停止营业点的状态。

按照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理论, 当价格为P4 时, 餐馆面临的需求曲线为d4, 餐馆短期均衡点E4, 对应的均衡产量为Q4。 在Q4 产量上, AR< ATC, 必然是亏损的。 并且依据形式, 该种情况下餐馆进行生产所获得的收益, 只能弥补可变成本, 而不能收回任何的不变成本。 所以, E4 也称为“停止营业点”。 此时, 餐馆经营者一般会选择停止营业, 当然也可以选择继续经营。

(五) 当AR<AVC时, 餐馆一定停止生产。

3 结语

在考虑是否继续经营餐馆的时候, 餐馆经营者要着重关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 餐馆的固定成本有很多, 包括租餐馆用的租金、座椅板凳、锅碗瓢盆等, 这些成本是已经付出的, 不会因为经营者不营业而不存在或减少。而餐厅的可变成本包括水电、工人工资、原材料等, 当经营者决定不营业时, 这些成本是几乎不存在的;当经营者一旦营业, 这些成本就会因为工作量的增加而增加。只有当经营者获得的收入不能弥补因经营而产生的可变成本时, 经营者才会考虑停止营业。所以, 当经营时从顾客得到的收入能够弥补餐馆的可变成本, 即使顾客寥寥无几, 餐馆照常营业也不至于赔钱。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力工程技术施工安全下一篇:车载信息娱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