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问题

2024-06-11

金融监管问题(精选十篇)

金融监管问题 篇1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

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 使得各个国家意识到全球金融监管在协调合作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对经济的稳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与威胁, 因此,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势不可挡。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使得各个国家纷纷对金融监管改革提起高度的重视与关注, 其中, 美国与英国率先实施了金融监管的一系列改革, 并引领了全球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趋势。经过国际金融化一定时期的发展, 国际金融监管方向将是国际协调与合作, 并不断向集中统一、全面灵活、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然而, 金融危机的产生并非“一日之寒”, 因此其应对措施的实施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 各个国家在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均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与束缚, 制约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与收效, 因此, 只有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改进与优化, 才能确保金融监管改革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进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首先, 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 并且这些特性在不断演化与增加, 同时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日益增大, 现阶段已经蔓延至全球范围, 这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及金融、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损失, 甚至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破产, 进而对国家的社会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 其危害性与破坏性可见一斑。复杂性是金融危机的固有属性, 这就需要丰富的国际金融监管方式与之相适应, 从而才能使金融监管的灵活性与效率大大提高, 基于此, 金融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 并需要提高其监管方式的多样性。其次, 现阶段国际大型复杂银行合并的情况逐渐增多, 并且跨行业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业内外高度的关注,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复杂业务的开展频率逐渐提高, 就目前看来, 这些金融活动已成为国际经济的大趋势, 在将来还会得到长时间的持续发展。基于此, 国际金融市场中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的操作性与技术难度逐渐提高, 而金融监管具有较强的安全性、针对性、适用性、高效性等优势, 为了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安全性与效率, 国际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需要向部分混业监管或者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除此之外, 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不断深化, 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密切, 并相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活动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与束缚。然而, 各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为一些逃避监督与非法经营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 金融风险还会在不同国家之间形成相互转移、蔓延的情况, 这就需要具备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 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来抵制国际金融犯罪的行为, 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法制逐渐向国际化进行转变。

三、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现阶段, 遭受过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并给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要想实现国内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就需要及时抓住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并积极做好应对措施克服种种困难与挑战, 对自身金融监管的改革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

(一)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1. 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金融监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在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参考并借鉴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经验以及教训, 从而避免走弯路, 提高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中国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从各国及国际组织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中获取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并将其用于自身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制定与实施中, 同时合理地利用国际金融治理环境, 在满足自身经济金融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积极开展并推进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 进而提高了金融资源配制及金融机构运营的效率, 对中国经济的高效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 督促中国完善其金融监管制度。

当前, 为了迎接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力度与效率, 国际新金融监管标准不断被颁布出来, 这些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势必会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其中的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就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而中国在新金融监管标准的要求下, 必然会做出相应的措施以符合新标准的颁布与要求。因此, 中国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完善, 并且建立健全了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与危机处理机制, 如此便为中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实现经营转型提供了契机, 进而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3. 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与综合化经营。

现如今, 全球金融危机及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使得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大型银行在地域网络布局及业务范围方面逐渐进入战略收缩阶段, 这就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与综合化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好时机。就目前看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国际化, 然而在国家化与综合化提高的过程中, 其经营与准入方面依然面临着监管标准多元化的现实困境, 而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国的积极参与使得全球金融监管原则逐渐统一, 这就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 加速了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

(二)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1.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依然不能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

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属于分业监管,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比较陈旧、落后, 因此会滞后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与实践的需要, 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向混业经营转变, 这就导致中国不能及时地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如今, 金融创新的活跃性逐渐提高, 逐渐淡化了传统的金融资市场之间的界限, 并造就了一大批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形式, 因此便提高了跨部门监管合作、将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扩大金融监管覆盖面、合规性监管等措施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而在这些方面,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依然存在较大的弊端。

2. 增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 中国金融市场依然处于金融抑制状态。所谓金融抑制, 就是行政当局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利用扭曲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的价格, 加之一些有效的监管手段对金融市场的运行进行人为的干预。这种政策的本质是使金融市场机制被金融管制所代替,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产生滞后甚至完全丧失的严重问题。然而, 如果中国放松或者取消其利率及汇率的管制, 国际游资就可能利用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乘虚而入, 通过套利和套汇行为对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造成扰乱, 并且国际游资的逃逸依然会给中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打击与损失, 进而大大提高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3. 中国金融创新机制薄弱。

对于金融发展来说, 只有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才能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与动力, 并且金融创新也是金融监管体制所鼓励的行为。然而, 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现状而言, 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因金融创新机制薄弱、创新动能不足等历史遗留性问题的根深蒂固, 导致其金融创新的脚步极其缓慢, 并且长期的“稳定优先”监管理念, 也使得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极其小心谨慎, 如此便导致中国的金融创新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使得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四、中国金融监管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中国要想使国内经济获得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使自身的金融业严格遵守国际金融监管的基本规则, 同时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必须实施跨越式的改革, 并使其金融监管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的最新趋势。基于此, 中国需要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 并在保留现有三大监管体系的基础之上, 逐渐与混业经营的模式相适应, 同时需要将其监管工作的重心置于管理、协调三大监管体制上。金融行政监管委员会的监理需要遵循分和自如、目标一致的基本原则, 并需要对从事混业经营的内外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如此, 不仅可以满足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业对监管体制的要求, 同时还可以与阶段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

(二) 使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合二为一

中国需要促进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的结合, 并使合规性监管作为主导前提, 将风险性监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达到二者并重的模式。因此, 中国需要建立健全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从而进行合规性以及风险性评级, 进而可以将银行对其经营与风险程度的识别与管理进行强化, 并使其自我约束力得到提升, 这就为中央银行对其具体经营状况的了解与掌握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 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的结合势必会强化金融监管的力度, 这就要求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可以对金融创新造成限制与束缚。除此之外, 金融监管还需要对现代科技进行充分的运用, 以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准确风险监管, 进而提高监管效率。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中国在改进与优化其金融监管的同时, 需要以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 提高依法监管的严格性。因此需要对各项与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整理与完善, 并将分业经营的限制进行取消, 允许各金融机构将其业务范围进行扩大, 同时建立起统一的会计规则与会计科目, 并完善报表格式, 使其与中国的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除此之外, 中国还需要对国外的监督规则进行充分的借鉴与参考, 针对金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制定金融法律法规, 并对其进行事先的规范性监管程序设计, 以规避金融信息化与网络化造成的金融风险。

(四) 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效率

中国要想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效率, 首先, 需要完善银行机构的内控制度, 以加强监管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 需要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需要增加金融监管人员参加实际训练与培训的机会, 使其在实际培训中提高其思想水平与业务管理能力, 并落实工作绩效制度, 根据监管人员的工作成果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 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 为了应对当前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快监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完善其监管硬件设施, 并加强监管方法的转变速度, 使中国金融监管措施尽快适应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探讨 篇2

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探讨

随着我国加入WTO,金融业的竞争日益加剧,混业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作为混业经营的有效模式,金融控股公司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协同效应及降低单一业务所产生的行业风险等方面,具有其他金融企业无可比拟的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可。面对金融控股公司兴起的`趋势,我国必须未雨绸缪,针对金融控股公司“集团混业、经营分业”的特点,尽快着手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以维护金融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 者:杨进华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学院金融系刊 名: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ETROLEUM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XINJIANG年,卷(期):7(1)分类号:F830关键词:金融控股公司 风险 监管

浅谈我国金融监管问题 篇3

关键词:金融监管理念金融监管框架金融创新

0引言

为了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更好地发挥金融监管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树立正确的金融监管理念并有效地指导金融监管实践活动成为目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金融监管理念必须从传统的控制风险转变到隔离风险上来,建立并完善对金融机构的效益监管,创新监管的手段和方法,最后建立适应现代金融监管理念的新型金融监管。

1当前我国金融监管情况分析

1.1行政管理色彩浓厚,监管效益和监管成本不对称一是金融监管依然存在行政性管理色彩。二是“重监管,轻效益”的观念根深蒂固,监管效益与监管成本不对称。三是“重常规性监管,轻创新监管”的思想亟待改变。目前的金融监管是一种对前期业已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和监督,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没有制定前瞻性的监管制度。存有求稳怕新的思想,不利于金融业的发展o

1.2金融监管力度不够由于各种原因,对监管工作中发现的违规违章金融机构人员,还不能严格依法处理,监管工作中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金融监管的严肃性和中央银行的监管权威。

1.3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的金融法律体系与市场经济体制、金融改革和发展、现代金融监管理念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部分金融法律法规与现实情况不符,造成金融监管的法律基础不规范。二是金融法律法规不系统。各种地方性法规、各金融机构系统内制定的各种制度规定较多,庞杂而不系统,但多数又都具有法律效力,在监管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因对某一问题认识上的不同而产生定性上的争议。三是相对于金融业务创新的趋势,对新的金融业务的立法管理滞后,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四是目前国内各项金融法律法规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还不能有效地衔接起来,在已经加入WTO的新的环境下,做好与WT0组织各国金融法律法规的衔接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五是有效监管的基础还没有建立起来,缺乏社会联合防范机制。

2金融监管理念创新的建议与思考

2.1树立由控制风险向隔离风险转变的监管理念一是对问题机构在其破坏金融体系前实行隔离:二是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要迅速、稳定地获得相关信息,确保在金融风险积累前采取相应的措施:三是即时清算,减少支付时滞带来的负面影响。注意运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允许所有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进入金融产业,按市场原则引入竞争。

2.2树立并完善对金融机构效益监管的理念新型监管理念中最关键的是,要规避金融企业现行会计核算制度的缺陷,真正建立客观真实地反映金融企业业务经营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制度,其核心则在于建立一套科学的会计核算指标。效益监管的核心是金融企业经营成果综合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的设立,而其中心操作环节则是对贷款损失的动态界定。

2.3树立金融监管就是金融服务的理念必须尽快树立金融监管是一种服务的新理念,并以市场化、规范化的方式实施监管。金融监管的服务性是建立在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都是平等市场主体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其他参与金融市场交易的经济主体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只是完成不同的职责,提供不同的服务或产品。

2.4树立由“结束式”监管向超前监管转变的理念一是由合规性监管转向导向性监管。二是由直接的监督检查转向间接的考评监测。三是由单向被动式转向双向互动式监管。四是由注重事后的查处转向对金融过程的全程监管。

3加强政府对银行的外部监管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框架

3.1加强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督管理目前银监会应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实现从注重合规性监管向注重风险性监管的转变:改进和提高监管效能需要将合规性与风险性相结合,以风险性监管为主,以合规性检查为辅,真正重视风险监管工作。二是健全非现场监督体系,并保持监督的持续性:建立统一、科学和规范化的非现场监督体系,监管报表实现标准化;建立非现场监控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非现场监督评级,可考虑通过对银行报表的分析,进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

3.2建立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增加风险预测的准确性我国政府应对建立先进的外部信用评级机构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鼓励并倡导向美国学习,在我国建立起像穆迪、标准普尔和惠普那样先进完善的外部评级机构。同时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也可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完善评估机构的准入机制,通过立法加强对评估机构的管理;二是建立评估机构的行业协会,并由行业协会公布最高信用等级的评估标准,各评估公司参照执行;三是由行业协会及时公布评级机构评出的信用等级的违约率统计,对不重视评级质量的评级机构及时取消其认可资格;三是对特定借款人的各类评级结果,监管当局应该全面考虑,当评级结果不一致时,应当对最低结果给予更多的重视。

3.3强化市场约束通过信息披露以加强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市场约束,以资本充足率、监管当局的金融监管、市场约束为金融监管的三大支柱原则,银行应及时、准确地向市场披露其财务业绩、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战略和措施、风险暴露、会计政策、业务管理和公司治理等多方面的信息。为此,监管当局应通过制定信息披露准则及指引等措施,使商业银行披露的信息具有可比性、可靠性与及时性,并对银行合规性和风险性评级的有关内容向社会披露,加强社会监督。

3.4适当调整和完善金融政策法规尽快完善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建设。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已经有相关立法提供法律保证,但我国证券化法规的建设尚属空白。为加快资产证券化进程,建议在初期首先由有关部门出台相关的规定、条例,尽快对公司类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的性质、设立条件以及证券发行资格,“真实销售”的界定及相关会计准则,以公告或登记方法通知债务人的法律有效性等问题进行明确,条件成熟时再考虑制定相应的法规体系。

3.5加快金融市场建设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完善,市场规模很小,而且操作不规范,不能为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创新、利用表外工具套期保值等提供充分的市场条件。为此,除了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完全实现与市场基准利率的形成外,还要作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货币市场。二是建立规范、发达的证券市场。通过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本市场,使我国市场主体不过分依赖于间接融资市场,达到有效稀释和分散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三是大力培育金融衍生市场。金融工程技术是未来规避利率风险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金融衍生市场在我国的缺失是我国商业利率风险控制的难题之一。金融监管部门不仅要监管,还要辅导金融衍生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银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创造外部条件。

金融监管问题 篇4

随着经济的一体化和金融的全球化, 全球各国经济的贸易往来以及金融业务的联系日益密切, 国际金融环境也变得日益复杂, 金融业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在当今的经济金融背景下, 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得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创, 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使得各国更加注重金融监管。而我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较小, 这主要由于我国的经济开放化程度不高, 无形中的城墙对我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可是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亚投行的建立以及近来人民币可能加入SDR, 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开放化程度加深, 经济的一体化将促进金融的全球化, 传统的金融监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的监管要求, 进行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

二、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1998 年以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实行统一监管, 二是从1998 年到2003 年逐步建立的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 形成了如今的“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系, 即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各司其职, 分业监管。现阶段, 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比较突出, 便于分散风险, 但从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 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不足。

(一) 金融创新出现监管的真空区域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对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银行的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大规模的创新使得金融体系得到了改革、调整, 适应了当今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经济主体的多样化服务需要, 同时也出现了金融监管的真空区域, 使得传统的金融监管存在不足, 同时随着经济主体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应对经营困境, 导致金融产品以及表外业务的增加, 也使得当今金融监管中的不足逐步的暴露出来。

(二) 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监管提出挑战

在当今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全球的经济联系更加的紧密, 金融业务的交叉也日益密切, 为了顺应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也提出了挑战, 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监管的专业人才缺乏, 另一方面是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提出挑战。

(三) 分业监管模式与当今的混合经营模式不匹配

目前我国实行“一行三会”分业经营, 分业监管的经营模式, 这与我国初露端倪的混业经营模式不匹配, 也使得当今金融监管模式的不适宜性暴露出来, 对金融监管部门协调性提出挑战。

(四) 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意味着银行可以破产, 这无疑是为中小银行的竞争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势必也会加剧银行业的竞争, 由此会引发各种风险, 诸如道德风险、恶性竞争而违反金融监管制度等。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金融监管制度的要求更是上了一个台阶。

(五)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外资银行在我国也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但是由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以及外资银行母行所在国多采取混业监管我国采取分业监管, 这就使得外资银行的金融监管中存在监管任务的协调等问题, 当发生监管的争议时而无法解决, 从而不利于金融监管的稳定。

三、我国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建议

(一) 完善金融法律法规监管

目前, 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法律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证券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只给出了金融监管的基本框架, 具体的实施细则还不完善。另外监管的法律法规应该根据目前金融业务发展的方向进行及时调整、修改及补充, 树立金融监管的权威, 做到监管的有法可依。

(二) 自律监管、外部监管以及市场监管相结合

金融机构不能只是一味的依靠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 而且应该充分调动自律监管的积极性, 由于金融机构对声誉风险的重视, 避免发生挤兑风险, 金融机构可通过确立各个部门的内部监管目标, 进行内部风险控制。同时应该充分信息披露, 运用市场监管以及外部评级机构进行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可通过内部监管、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等共同作用来防范金融风险, 提高监管的效率。

(三) 使用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手段, 降低监管成本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大范围普及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出现, 传统的现场监管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 运用电子化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依靠大数据以及不同机构网上监管数据的共享可以提高金融监管的效率, 降低金融监管的成本。

(四) 金融创新推动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以及监管范围的扩大

金融体系的创新是金融监管制度的创新的前提, 金融监管体制需要对金融创新做出及时的反应、调整。金融制度的创新也是与金融体系创新不断博弈的过程。随着金融产品、以及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 金融监管制度应该及时的进行创新、扩大监管范围来确保金融的稳定, 防范金融风险。

(五)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在经济一体化以及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监管的国际化也是必然趋势。近年来,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 对金融监管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在此过程中我国一方面应加大对金融监管人力资源培养的投入, 有针对性、目标性的对监管的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养。另一方面应本着积极乐观的态度加强和各贸易国家的交流, 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的监管理念, 但由于各国的国情、经济状况不同, 适合他国的未必适合我们国家, 因此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国家的监管方法, 应结合我国国情, 摸索出适合我国的监管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妍.金融监管制度、金融机构行为与金融稳定[J].金融研究.2010.

金融控股公司及其监管问题初探. 篇5

一、分业经营、混业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

从各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国家,一类是以德国为代表,始终坚持全能银行模式,银行不仅能够提供短期信贷业务和中间业务,而且能通过证券承销和股票投资等提供长期资本业务;甚至可以通过投资或持股与工商企业之间建立紧密联系。?

但是,全能银行毕竟还是银行,其银行部门与证券部门实行严格的分离制度,无法通过人员交流与信息交换进行不正当交易。此外,实行全能银行模式的国家,大多是银行业发达而证券市场相对比较弱的欧洲国家,除德国以外,还有瑞士、荷兰、挪威、比利时和西班牙等。?

另一类国家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此类国家大都经历过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两种极端不同的模式,目前又在从分业经营向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发展。?

美国在1929年大危机以前实行的是典型的混业经营模式。大危机的爆发导致了“1933年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诞生,该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必须与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实行严格分离(“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要点有四:(1)禁止商业银行从事证券承销业务;(2)禁止商业银行拥有证券子公司;(3)禁止投资银行接受存款;(4)禁止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董事相互兼职。),分业经营模式从此确立;此后几十年中,分业经营模式逐渐抵挡不住国内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和欧洲国家全能银行模式的竞争。伴随着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综合化、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出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终于废止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任何金融机构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实行“联合经营”,组建金融控股公司。

日本战后在美国的压力下解散了财阀,实行“长短金融分离、银行与信托分离、银行与证券分离、银行与保险分离、内外金融分离”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推动下,原有的分业模式逐步开始瓦解。伴随着90年代后期“金融大爆炸”的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应运而生。目前日本正在通过组建4个大型金融控股公司对各类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整合。?

由此可见,在后一类国家,极端的混业导致了极端的分业,而极端的分业又导致新的反弹。但迄今为止,这种反弹并不是简单地回归到纯粹的混业形态,而是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整合和重组现有金融机构,吸收分业模式和混业模式之优点,摒弃二者之缺陷。

于是,我们可以从金融企业的所有权层次和经营权层次以及企业形态上,划分出“纯粹的分业”和“纯粹的混业”以及“金融控股公司”3大基本模式。

首先,“纯粹的混业”是指,无论是在所有权层次上,还是在经营权层次上都是混业的,其企业形态是“一个法人,一个牌照,多种业务”。例如美国1929年大危机爆发之前,银行可以同时从事证券业务,证券公司也可以持有银行的股票。?

其次,“纯粹的分业”是指,无论是在所有权层次上,还是在经营权层次上都是分业的,其企业形态是“一个法人,一个牌照,一种业务”,并且在不同业态之间建立有严格的防火墙制度。?

再次,“广义的金融控股公司”在所有权层次大体上是控股形式,但在经营权层次上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分业经营模式,即所谓的“纯粹控股公司”,其企业形态是“多个法人,多个牌照,多种业务”,子公司之间建立有内部防火墙制度。另一种是混业经营模式,即所谓的“德国全能银行”,其企业形态是“一个法人,多个牌照,多种业务”。?

此外,在上述两种主要模式之间,实际上还存在有诸如银行控股公司(以银行为母公司,控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以保险公司为母公司控股其他金融机构的控股公司)、信托控股公司(以信托投资公司为母公司控股其他金融机构的控股公司)等一些中间模式。?

表1 分业・混业与金融控股公司

二、国内最新动向与金融控股公司问题的提出

从国内金融业界的最新动向来看,近年来,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之下,各金融业态之间相互合作、业务联营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合作、金融超市等金融创新业务相继推出。最近一个时期,金融控股公司问题在国内也一再被人们提起,并引起广泛关注。?

(一)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

我国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合作推出的创新产品主要有:保险联合借记卡、住房抵押贷款配套保险、保单换贷款等。目前已有10家商业银行与5大保险公司之间建立了业务合作关系,合作的范围包括:联合发卡、代销保险产品、代收保费、代支保险金、保险融资业务、资金汇兑划转、网络结算、客户信息共享等。

(二)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

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合作方式主要有:银证转帐等。一些商业银行还正在开拓电子银行服务,准备推出债券柜台交易、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业务。?

(三)保险公司与证券公司合作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务中发展最快的是“投资连结保险”。作为保险与证券融合的创新产品,“投资连结保险”诞生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所谓“利差损”问题,以分散保险公司因银行连续降息所带来的风险。而该产品一经推出,即受到市场人士的普遍欢迎。?

(四)金融超市

近年来在我国上海、北京、大连、浙江等地,“金融超市”已经悄然兴起,但仍局限在银行服务方面,重点是服务方式的电子化和服务内容的综合化方面,尚未达到金融商品“一条龙服务”的水平。?

(五)金融控股公司

在我国,目前金融控股公司正处在呼之欲出的阶段。尽管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尚未明确规定有关金融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实中实际上已经存在着几种类型的准金融控股公司:(1)非银行金融机构控股,如中信集团和光大集团;(2)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外设立或在国内与外资合资设立投资银行,如中银国际和中金公司;(3)非金融机构控股,如山东电力集团。此外,其他一些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也正在跃跃欲试,希望通过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搭建统一的服务平台,打通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三大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推出综合服务业务,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三、研究金融控股公司问题的紧迫性

无论是从国际上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国内金融业的最新动向来看,不同业态之间的金融业务融合已经成为各类金融机构提高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而金融控股公司则是当前实现业务融合的最佳模式。?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各业将面临着来自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种种挑战。尽管继续坚持分业体制尚有可能将外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直接威胁拒之于国门外,但是却无法控制住其所带来的间接冲击。最近发生的“爱立信倒戈事件”已经十分

清楚地显示出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后台背景的外资银行所处的优势地位和仍以分业经营为模式的中资银行所处的劣势地位,反映出外来冲击的现实性和采取应对之策的紧迫性。我国的金融经营体制和监管体制如不尽快作出适当调整,那么目前这种各自为战、手脚被束缚的中资金融机构很有可能在外来冲击之下不堪一击,而外资金融机构则有可能乘机长驱直入,迅速占领我国金融市场的各个制高点,控制住优质客户和优质金融资源。?

在这种背景之下,能否允许国内不同业态的金融机构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甚至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作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统一平台,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决策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

四、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所在

国内外之所以争先恐后地要大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究其原因还在于这种模式本身具有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从微观层次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以下经营上的优势:?

(一)规模经济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增加某一金融服务产品的数量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应。例如,扩大银行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以吸收更多的存款。?

(二)范围经济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过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达到降低成本、获得范围经济效应的目的。例如,利用同一个银行网点,同时销售证券、保险、基金等不同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自然可以比分业设立网点节省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三)业务多元化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最根本的好处还在于其适应市场需求,方便客户。金融控股公司能够为广大客户提供十分便捷的“一站式金融服务”和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网络金融服务”。

“一站式金融服务”又称“金融超市”,就是将各种金融商品和服务整合在同一个平台上。消费者进入一家金融超市就可以同时进行储蓄、信贷、信用卡、保险、基金、股票等多种金融交易,还可以享受交纳各种税费等金融服务。?

无论是从组织架构来看,还是从所经营金融商品和金融服务的多元化角度来看,金融控股公司都非常适宜“网络金融服务”的发展。网络金融服务可以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业务能够不受营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使不同业态之间的业务切换迅速便捷。?

(四)风险分散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在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收益的多元化和风险的分散化。当某一个地区的子公司因当地经济不景气而出现经营亏损时,金融控股公司就可以通过另一个景气相对较好地区的子公司的盈利来弥补亏损。同理,金融控股公司在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业务时,当某一金融行业不景气而导致该行业的子公司出现亏损时,就可以通过另一个景气较好行业的子公司的盈利来弥补亏损。又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子公司之间均设有防火墙,因此,即使某一个子公司发生风险时也不至于传递到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从而增强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五)金融创新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给金融机构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则是金融创新,它使得金融部门内部各要素得以重新组合,并衍生出新的金融业务;还使得金融机构能够合法地规避已有的金融管制,并且可以通过合并报表实现合法避税。

此外,从国外有关金融机构购并(仅限于国内购并)动机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在金融同业内购并中,认为规模经济非常重要的占问卷调查总数的80%;而在金融业态间购并中,认为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非常重要的占问卷调查总数的45%,认为比较重要的占35%,二者加起来也达到了80%。因此可以推论,提供一站式服务可能是金融控股公司追求的主要目标。

其次,从宏观层次上看,金融控股公司有利于防范金融业的系统性风险,减轻金融监管部门的压力。?

从防范风险的角度讲,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实际上是将业态之间的防火墙“内生化”,将业态之间的外部分业转变成金融机构的内部分业,将防范系统风险的主要责任从金融监管部门转移至金融机构,将防范系统风险的主要方法从依赖金融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转变为主要依靠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

表2 国外有关金融机构购并动机问卷调查(%)

资料来源:Group of Ten。

在分业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精力大都放在了检查金融机构是否遵循分业经营的各种管制和法律法规上面,因而无暇顾及金融风险的宏观控制和检查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支付能力或偿付能力。但是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防范系统风险主要是通过完善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金融机构的内部防火墙和内控机制,加强管理和提高经营水平来实现的,因此,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将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到宏观监控上来,将检查的重点放在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上。?

此外,金融控股公司还可以用于以下目的:一是作为实现业务多元化的有效手段,推动关联金融机构的重组和金融自由化;二是作为公司分拆的一种便捷手段,对现存金融机构的经营组织进行重组;三是作为金融机构之间进行购并的手段。?

五、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与外部监管

(一)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主要风险

凡是金融机构就会存在金融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当然也不例外。一般来讲,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除了因资金在子公司之间的反复投资可能会导致财务杠杆比率过高以外,最主要的一是内幕交易,二是利益冲突。?

首先,金融控股公司各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增大了进行内幕交易的可能性。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包括资金和商品的相互划拨,相互担保以及为了避税和逃避监管而进行的利润转移。这些关联交易使得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内幕交易相对比较容易,透明度较差,而一旦发生内幕交易,必然会妨碍公平竞争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子公司之间常常存在着利益冲突。例如,从投资者心理角度讲,到银行进行储蓄的客户大多是属于追求金融资产安全性的“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而到证券公司买卖股票的大多是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喜好型”投资者,如果在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将银行资金用于其他子公司的证券交易,这就违背了安全性原则,从而使银行储户的利益受到损害。?

(二)对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体制

由于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着上述风险,因此除了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风险控制以外,还必须加强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外部监管,以防止因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对投资者造成损害,或者因财务杠杆比率过高等原因导致系统风险过大。?

通常,经营体制决定监管体制,有什么样的经营体制就应有什么样的监管体制。但是在中国,有时情况恰好相反,只有找到了被认为是有效的监管体制之后,政府才有可能

放开经营或允许试点。因此,要想在中国推进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模式,必须先要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模式。?

考虑到目前我国依旧实行着分业监管体制,并且银行监管职能依然在中央银行内部的现实情况,目前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职能似乎只好放在中国人民银行下面,由其下属的某一个司局来负责具体实施。但是,这只应当是一种暂时的过渡形式,长此以往则弊病甚多。?

首先,目前人民银行只是负责银行监管,由其负责牵头监管以银行为母体的银行控股公司或许还比较适合,但是监管纯粹控股公司或以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母体的金融控股公司就显然有些不大合适了,因为后两者就其总部而言并不是银行,或者主业不是银行业务,因此,《商业银行法》或《中国人民银行法》等均不适用。?

其次,由3家平行的金融监管部门之一的人民银行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进行监管,监管力度显然太弱;如果3家监管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不够,还有可能影响到对子公司的监管力度。?

最后,从国内外金融监管体制的变化来看,将监管职能逐渐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从国外看,英国、日本和韩国等国都已将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从国内看,过去几年我们已经将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逐步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这种分离大大地提高了银行监管、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的专业化水平。从长远来看,将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职能中分离出来,使中央银行更好地专职于货币政策,恐怕也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一旦银行监管从中央银行分离出来之后,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体制就应当向伞式监管方向发展。?

所谓“伞式监管”,就是在假定银行监管已经从中央银行中分离出来,并且成立了银监会的情况下,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相对独立的监管部门之上,再组建一个金融监管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和跨行业监管。中央银行则全心全意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对所有金融机构(不仅仅是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实施检查。?

首先,从目前国际发展趋势看,金融监管正在从机构监管为主转向功能监管为主。所谓“功能监管”就是指金融监管部门所关注的重点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所能够发挥的基本功能,而不再是金融机构本身。但尽管各国金融监管体制千变万化,各有不同,其监管机构的设置实际上是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的,在监管部门的最基层,一般都有按照金融机构性质分业设置的监管机构,而在其上层则按照功能进行统合,各国的区别主要在于统合的层次有所不同。

日本改革以前的监管体制是在大藏省的下面按照分业设置银行局、证券局等,也就是说,统合工作是在省厅(部委)一级。?

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制,实际上是在部委之间进行分业,由国务院负责统合,因此,统合的层次最高,分业也更加彻底。但由于行政机构越往上管辖的`工作范围越宽泛,到了国务院一级,除了金融以外,还要管理其他经济领域乃至政治、外交、社会等其他方面,因此,统合的层次过高,实际上不利于金融监管工作本身的专业化。?

图1 中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系

从国外来看,目前的趋势是统合的层次在逐步下降,分业的机构监管在弱化,统合的功能监管在强化。例如,日本目前新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在金融厅的监督局下面按照分业设置银行课、保险课、证券课(相当于我国的处级),外加负责监督协调的总务课。也就是说,统合工作从原来的省厅(部委)级下降到了局一级。?

韩国改革后的新体制是在金融监督委员会按照功能设置,下面的金融监督院又分为监督支援管理、监督、消费者保护、检查、制裁及不正当竞争调查五大职能,在监督职能的下面按照分业原则设置银行监督局、非银行监督局、保险监督局、证券监督局等,外加监督调整室负责总体协调,统合工作实际上也是在部委的下面进行的。?

其次,从对金融控股公司监管的角度来看,如果说分业监管比较适合于分业经营,而集中监管比较适合于混业经营的话,那么,对于金融控股公司来说,理想的监管模式似乎应当是伞式监管。?

在伞式监管体制下,金融监管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或综合协调局)就可以负责对金融控股公司的总部进行监管,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依旧根据分业监管的原则对其下属子公司实施专业化监管。?

伞式监管的好处是:既能够在保持现行分业监管体制下,保证对其各子公司实施有效的分业监管,又能够确保对金融控股公司总部的监管,对总部的合并报表以及各子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流动状况实施重点监管。

图2 日本现行金融监管体系

资料来源:《金融厅的1年》,日本金融厅,。

图3 韩国现行金融监管体系

注:此图由韩国三星保险公司提供。

图4 理想的伞式监管体系

注:虚线表示监管。

最后,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实行伞式监管还有利于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利于对中资金融机构实行开放式保护。?

一方面,实行伞式监管,既可以保证伞下三大监管机构分别对进入我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外资保险公司、外资证券公司及外资基金公司实行有效的分业监管和业务限制,还可以透过伞顶的金融监管委员会对进入我国的外资金融机构背后的金融控股公司总部提出各种合理的审查要求,或与有关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相互配合对外资金融控股公司的总部实施有效监管。?

另一方面,实行伞式监管,可以综合考虑各业态中资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对于某一行业中实力较弱的中资金融机构给予适当照顾,通过允许其在其他领域里拓展业务等办法来提高竞争能力,从而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实现对中资金融机构的适度合理保护,防止中资金融机构因在某一领域里准备不足而导致全线崩溃。?

(三)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重点

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其重点就是要在“分别监管”的基础上,对金融控股公司实行“合并监管”。?

1983年,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合并监管”的概念。1992年,巴塞尔委员会又提出了“合并监管”的3项主要内容:(1)监管当局应能够得到银行集团的合并财务信息,并对其可靠性作出评估;(2)监管当局应当有能力防止银行集团内部过于复杂的下属关系和结构,以避免这种状况影响集团合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3)监管当局应当有能力防止银行集团钻法律空子,建立国外分支机构。?

192月,巴塞尔委员会、证监会国际组织和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就多元化的金融集团的监管达成共识,联合公布了《多元化金融集团监管的最终文件》。其基本精神是:(1)分别监管的要求仍然坚持,各个监管当局提出的单一资本要求仍然有效。(2)提出度量金融集团整体资本水平的5项原则与计算方法。(3)强调不同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建议设立主要监管机构,作为金融集团的主要监管当局。?

根据上述精神

,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似应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即:合并报表、关联交易、资金流动、防火墙设置、干部兼职以及透明度等,但对于资本充足率的监控职能似应仍由中央银行负责执行。?

首先,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合并报表的检查属于非现场检查,位于伞顶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一方面可以从金融控股公司总部获得合并报表和其他必要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伞下的三大监管部门分别从金融控股公司各个子公司那里获得其各自的报表和信息。于是,通过对双重渠道获得的报表和信息进行对比核实,就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找出疑点。?

其次,对于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各个子公司之间进行的关联交易和资金流动情况,既需要通过非现场检查,也需要通过现场检查进行,双重手段并用才能够找出报表上存在的问题,并发现报表中看不出来的问题。?

最后,对于防火墙设置、干部兼职情况以及透明度相关措施进行定期检查和非定期抽查,方式类似于消防部门的防火安全检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必要的处罚。?

总而言之,有了一定的监管机制和手段,我们就可以将金融控股公司试点工作全面推开。但同时也应注意,我们既不能在监管方面毫无准备就完全放开不管,同时也不能期待着一切监管措施都设计得完美无缺之后再放开试点,因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历来就是一对矛盾,是一个动态的博弈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美国金融危机的会计监管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会计监管衍生金融工具

一、美国会计监管

会计监管是会计监督管理的简称,是指通过会计检查、督促、控制等手段,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过程及其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综合地、全面地、连续地、及时地监督管理,以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合理性,保障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的目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美国的会计监管制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原来的行业自律监管制度发展到现在的准政府监管模式。然而,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的会计监管制度又将遭遇到新的挑战。

(一)美国会计监管的发展概况

1.萨班斯法案前的美国会计监管

1934年证券与交易委员会(SEC)成立之前,美国会计传统上就是一个靠市场的力量约束其自律的行业。

1929-1934年的经济危机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会计舞弊、监管不力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于1934年率先制定了世界会计史上体现监管者意志的会计准则。与此同时,为了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和达到监管的目的,美国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政府专门负责的监管机构。

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审计失败案件,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向国会提出实行自律性监管的请求,其主要的目的是避免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的全面和过度介入。请求被通过后,建立了一整套的自律监管机制,特别是成立了公共监管委员会(POB),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审计质量实施监管,美国国会和SEC也认同了这种行业自律制度中的标志性的组织。POB的成立无疑是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管制度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实践证明, 美国的POB在会计监管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萨班斯法案后的美国新会计监管

最近几年,世界经济发展迅猛, 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翻新和日益复杂化,尤其是安然事件的突发,更加暴露出美国自律监管制度的严重缺陷和漏洞。为此,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萨班斯法案要求设立新的独立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取代原隶属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作为会计监管的准政府机构,接受SEC 的监管,全面负责监管会计师行业,享有监管、调查和处罚的权力。这标志着美国会计监管模式由行业自律监管向准政府监管模式转变,增强了政府部门对行业监管的介入。由于政府独立的会计监管制不同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监管,它拥有独立的调查权,并且通过司法介入加大了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和震慑力度。

萨班斯法案及相关配套监管规则的出台,标志着美国资本市场会计监管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准政府监管模式、强化会计责任追究、确认新COSO 框架、实施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等,是美国新会计监管框架的基本要素。

(二)金融危机下的美国会计监管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

以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是引致、放大和扩散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金融衍生品作为金融创新的核心,在给交易者带来收益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风险。巨大的投机风险与完善的风险披露防御机制之间的脱节,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这次金融危机更深刻的暴露出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的漏洞,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体系,但这些监管多偏重于金融监管方面,相比之下,其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工作则显得要滞后许多。美国的会计监管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问题

会计监管对于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资本市场的健康运作所能起到的影响,和它在控制风险的积聚和传播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更证明了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目标

会计监管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监管体系中的基础环节,其目标应当是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规范制度,以建立并维持使各相关利益者准确、及时且全面获知衍生业务信用及收益信息的机制,进而实现如下目的:

一是为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当局等提供评价企业运用衍生工具套期保值或投机的业绩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风险影响的信息;二是保证有关监管机构能及时获得、正确分析衍生工具产生风险在单个企业的分布情况以及在整个宏观经济中的积聚情况。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核心在于通过对衍生业务信息生成和报告的控制,保证企业当局能够正确反映、相关利益者能够及时获得衍生业务对企业业绩和风险状况的影响。这样一种监管方法与衍生工具的其他金融监管方法有着重要区别,从而也使会计监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监管的原则

会计监管应当以经济中性和充分披露为原则。所谓经济中性是指不应当通过会计监管方法追求某种特定的经济目标,如限制或禁止某类衍生工具在国内市场发展、鼓励或禁止特定主体参与某类衍生业务交易等,这些目标应当通过其他监管途径实现。所谓充分披露是会计监管要保证在业务发生之后,相关利益者能准确、及时获知有关衍生业务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只有坚持上述原则,才能保证会计监管能实现既定的监管目标,又防止会计监管与其他监管措施相冲突或者使会计监管本身丧失合法、合理性。

2.监管的对象

会计监管的对象主要是衍生工具的市场参与者及有关信息生成和披露,而其他金融监管(如市场准入制度、准备金制度等)的对象为包括所有交易者、交易所、交易中介等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全过程。这一特点决定了会计监管是其他监管的基础环节。会计监管主要是对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内容进行规范,并通过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监管部门(如财政部门、银行监督部门、证券监督管理部门) 等对披露信息的反馈来发挥作用。

3.监管的缺陷

会计监管侧重于对衍生业务的事后监管,具有非实时性的特点,而其他金融监管还包括事前的制度监管、过程的现场监管。会计监管只有置身于更广泛的监管体系之中,与其他监管措施相配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会计监管正在通过风险控制制度的要求,逐步从事后监管向过程监管方向迈进,从而在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中发挥领导作用。

(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内容

一是建立与本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发展状况相适应并与国际衍生工具会计规范体系相协调的衍生工具会计模式。

二是建立和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原则及具体操作标准,发布有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三是颁布衍生工具审计准则,明确审计师在审计客户单位衍生金融产品过程中所应采取的措施、步骤,保证审计师能对企业衍生业务产生的风险给予合理关注和独立、客观评价企业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反映衍生业务给企业业绩和财务状况带来的影响。

四是制定和推行与衍生工具相关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确立一致详细的有关内部控制、监督及管理层职责的标准。

五是鉴于衍生工具的复杂性使得传统会计监管中的人工阅读和分析财务信息的方法无法适应其高流动性和高风险性的情况,作为监管机关就必须充分应用信息技术, 实时收集、分析有关会计信息,克服传统会计监管的事后性缺陷,增强会计的事前和事中监管职能。

三、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启示

(一)完善衍生产品会计监管体系基础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监管当局对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采取了相当严厉的限制措施,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因金融风险积累而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但却使我国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并直接导致了有关衍生工具法律法规的欠缺。衍生工具会计监管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需要依托的基础法律制度不完善,将影响会计监管的效果和效率。

(二)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信息披露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专门的衍生工具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中也鲜有相关规范。另一方面,由于金融企业以及某些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在实务中常常发生衍生业务,一些监管部门已经在其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对衍生业务的披露进行了零星的规范。这些规定往往是基于特定的行业或特殊的时期背景,比较分散,相互之间联系不大。所以在会计监管制度构建过程中必须考虑规范衍生产品的信息披露制度。

(三)减少公允价值计量中主观性因素的影响

监管机构应加大对公允价值监管的力度,要求各金融企业对所使用的公允价值提供充分的依据,并逐一进行审批。公允价值的真实度与该企业的资信度相结合,对公允价值出现问题的金融企业定期向社会公众予以公布,并进行处罚。金融监管机构应逐步建立一套报、审、批、罚相结合制度,逐步降低金融企业收入和损失真实性判断的难度,保证公允价值的真实度。

(四)加强企业内控制度执行力度。

网络金融超市监管问题初探 篇7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科技的进步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了因特网的时代, 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变得方便快捷, 网上购物成为了一种新兴的购物方式——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既节省了时间, 又降低了交易成本;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促进金融衍生品的多样化和差别化, 金融产品又反过来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这种相互交织促进的发展模式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金融产品及其衍生物种类的不断增多, 网络金融超市会成为人们网络购物的一个新型广场。这种新型的购物广场就像现在人们所熟知和使用的淘宝商城、京东商城一样的网上卖场, 它是一个虚拟的综合网络交易平台, 具有足够的信誉, 每一个金融或非金融机构就是一个个小商家, 将其自己的金融产品摆放出来, 消费者 (金融产品的购买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自己所了解的信息、商家的信誉、产品的优劣、产品的回报率等进行对比、选择, 然后下单购买, 交易完成。整个交易过程都在网上完成, 无需各种实体金融机构的参与, 实现了网络金融超市提供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金融服务的目的。

二、网络金融超市的优势

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开业, 自此网络金融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一) 可以给供给者带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网络金融超市是一个综合的网络交易平台, 集所有“被准入”的金融产品于一起, 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征。在网络金融超市建设的初始阶段, 投入所需的资本较大、技术要求较高, 导致进入壁垒较高, 但随着所提供服务的种类即金融超市规模的逐步扩大, 其增加一单位服务产品的平均成本 (技术和资本等的投入) 逐渐降低, 因此存在规模经济的优势。现阶段的网络金融服务主要是各个金融机构在自己的网站中单独提供网络交易产品, 单独进行产品的管理和网站的维护等, 造成了同类产品管理成本的重复和浪费, 资源配置效率低。在网络金融超市中, 所有的金融产品放在一个综合金融平台中进行经营销售, 同类产品的管理费用等成本可以大大缩减, 外部流通成本内部化, 优化了资源配置, 存在范围经济的优势。

(二) 可以降低消费者的交易成本

网络金融超市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信息, 其本质就是一个金融信息市场。对于同一种金融产品来说, 消费者可以在这个金融信息市场中搜寻和咨询自己所需的信息, 而且可以对比不同产品, 节约了在不同网站搜集各家金融产品信息所需的时间成本。投资者出于分散风险的目的总会选择购买不同的金融产品, 网络金融超市恰好可以满足消费者的这一需求, 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了“需求的范围经济”。

三、网络金融超市给传统监管模式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 该模式下的各监管部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实施监管, 各司其职。网络金融超市是因特网技术应用于金融市场交易的结果, 它虽然不是网络技术和金融市场交易的简单结合, 但它却同时拥有网络技术和金融交易两方面的风险。因此, 这种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网络化交易的发展趋势无疑增加了建立在实体化、纸质化基础之上的我国金融监管机关的监管难度, 给其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一) 监管风险的开放性

网络金融超市是在传统金融市场中发展起来的, 因此其本质仍然是金融交易, 也就具有传统金融市场交易的一般风险, 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传染性等特点, 这些金融风险一旦出现, 就会被迅速扩大, 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 最终造成金融市场的瘫痪, 给后来金融业的再次繁荣带来较大的难度。在金融交易中的操作风险也不可小视, 传统的操作风险可能只是业务上的问题, 网络金融交易涉及到计算机网络操作, 虚拟性使它的危害性更大。因此, 监管主体对于网络金融交易的开放性风险较难控制, 且对监管技术的要求更高。

(二) 监管的模糊性

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制度主要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 不同的监管协会监管不同的部门, 各司其职, 不相干预。但是, 网络金融超市这种综合型的金融交易平台所提供的金融产品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某一类产品应该属于哪一个监管部门负责, 例如存款保险、抵押贷款证券等金融产品。从而造成了监管的模糊性, 存在重复监管或监管漏洞和死角, 是传统监管制度所不适应的地方。

(三) 监管的全球性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金融市场的全球化, 金融资本在世界范围内充分流动, 金融市场更具开放性和不可控性。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要求更高, 对于我国金融监管只是立足于本国的金融市场、针对本国货币流通的监管制度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表明各国监管体系已到了必须进行调整的地步, 必须加强各国监管机构的合作, 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四、强化网络金融超市监管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健全金融立法体系

金融立法是金融监管的基础, 是实施金融监管的法律依据。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纷纷修改金融法, 调整金融监管机构, 以稳定本国的金融市场。我国关于网络金融的法律法规只有《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 但该规章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制定的, 主要明确了市场准入问题和风险监管问题, 对于涉及到网络交易的一些特殊问题并不能解决。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也应当考虑修改和增补相应的金融法, 逐步放松金融混业经营模式, 为网络金融交易的监管提供法律依据。另一方面, 网络金融超市运营过程中难免出现法律纠纷, 而金融消费者在网络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 面临如何获取电子证据、何种电子证据是有效的以及是否存在举证责任倒置的可能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是我国现存的金融法所不能解决的, 也是我国金融法所必须解决的。因此, 建立健全金融法律以维护网络交易主体的利益已迫在眉睫。

(二) 建立一支综合的监管队伍

我国早在2000年由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三方共同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制度, 人民银行在2002年成立了“网上银行发展与监督工作组”, 表明我国已经将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路纳入到了监管制度中以适应网络交易的监管。

1. 技术监管。

目前我国的网络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些金融机构在网络交易中所使用的技术大部分是以国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基础进行开发的, 有些技术的源代码是不可知的, 对于金融业务的电子化或者是网络金融交易都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 不知何时我国的金融市场数据就会被技术源代码的拥有者盗取, 使我国的商业秘密成为公开信息或者是处于不安全状态。因此, 综合的监管队伍中应包括这样的计算机技术精英, 他们主要致力于网络金融交易的计算机编程, 开发出为我国网络金融交易服务且没有国外技术威胁的程序, 而且还要使大多数人都可操作。

2. 交易安全监管。

这支由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和经济专家组成的监管队伍, 对其成员进行分工, 计算机技术人员主要负责有关网络技术方面的工作, 预防网络操作和技术风险而经济专家主要针对网络金融超市的准入及运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业务或市场风险进行监管, 同时要防止交易欺诈行为。由于网络交易过程是在虚拟的空间进行的, 当事人之间并不可见, 依据传统交易思维是不安全的交易, 存在相互之间的不信任问题。有了这支监管队伍进行监管, 投资者完全可以放心交易, 提高了相互之间的信任程度, 保证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促进了网络金融的发展。

(三) 第三方评级机构及监管

信用评级机构, 是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它不仅提供金融机构的信用等级, 还可以提供投资者的信用等级及其资产状况。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缺乏可信的独立性评级机构, 是金融体系不健全的表现。但是, 第三方评级机构也不是万能的, 在没有获得充分信息的情况下得出的报告可能是不可信的, 或者是存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侵害投资者利益的情形, 这时就需要监管机构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督, 即评级机构并不对监管机构负责却受监管机构的监督。

(四) 加强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

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 改革开放水平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经济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国外金融机构的大量涌入不只对实体金融机构而且对网络金融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金融监管对象不再是本国金融机构和资本, 监管问题也不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 地域性和纸质化的监管模式已不适应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 金融经济的开放和网络金融的发展必然要求监管机构开放和国际合作。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组织的双边、多边合作, 了解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最新趋势, 采取新的监管手段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促进我国金融业的繁荣与稳定。

摘要:网络金融超市是一个新兴的综合性金融交易平台, 是在金融市场和因特网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必然性, 但却给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系带来较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 应对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进行适度的调整, 包括建立健全金融立法体系, 建立一支综合的监管队伍, 建立透明化且适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第三方评级机构以及加强监管机构的国际合作等, 以给网络金融超市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网络金融超市,金融监管,监管模式,监管改革

参考文献

[1]段洪涛.论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络化经营策略[J], 社会主义研究, 2002年第1期, 第73页。[1]段洪涛.论我国商业银行的网络化经营策略[J], 社会主义研究, 2002年第1期, 第73页。

[2]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J],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页。[2]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J],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2页。

[3]张铭洪、张丽芳.网络金融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10页。[3]张铭洪、张丽芳.网络金融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年版, 第10页。

[4]杨松.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法面临的问题及其完善[J], 法学杂志, 2010年第11期, 第33页。[4]杨松.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法面临的问题及其完善[J], 法学杂志, 2010年第11期, 第33页。

[5]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88页。[5]曾志耕.网络金融风险及监管》[M],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 第188页。

[6]纪玉山、王倩.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02年第6期, 第20页。[6]纪玉山、王倩.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纵横, 2002年第6期, 第20页。

[7]田世宏.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对策[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第110页。[7]田世宏.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对策[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5期, 第110页。

金融衍生品监管问题研究 篇8

金融危机后, 国际社会纷纷寻找对策来变革金融监管体系, 也陆续发布了一些改革的对策和建议。从金融危机后各国的应对措施和监管改革的对策可以看出, 金融衍生品监管的重点还是集中在场外衍生品的监管问题。

然而, 推行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际证监会组织 (IOSCO) 在次贷危机后就强制其常务委员会在结构性金融产品的二级市场体系审视其报告。这次体系审视的重点是金融产品市场的本身特性、市场参与者和现有制度潜在的优缺点。国际证监会常务委员会在几个不同司法管辖区通过不同的渠道收集了许多关于金融产业颇有价值的信息。报告指出市场参与者对于场外衍生品的透明度因其立场的不同而产生了很大分歧。一般来说, 买方市场对于加强衍生品市场透明度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更强的市场透明度可以改善其对市场产品的评估、更好的发现产品的价值、以及对产品流动性有理性的把握。与其相反, 卖方认为对于该问题表示了十分担忧。他们还担心增加市场透明性会给其带来很高的市场费用和繁琐的步骤。无可否认市场透明度的提高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但是, 长远来看加强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是利大于弊的。衍生品市场透明度的提高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全的市场规则、理性的市场体系、良好的市场效率。

2 加强投资者保护

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 金融衍生产品的种类越来越多, 受到人民的关注, 但广大民众投资者却认识不清金融工具, 因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矛盾越来越激烈, 这中间就包含投资者、衍生工具发行人、中介机构。因此, 后危机时代各国最新监管立法都进一步加强保护金融衍生品市场投资者的利益。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为例, 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保投资者的法律权益。

2.1 对投资者进行评估保证投资产品的对号入座

本法律通过对投资者的购买行为限制, 保证其风险的控制, 核心思想是控制衍生产品的种类交易, 限制高风险产品, 流入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手中。《商品交易法》和《证券法》等法律将会受到CFTC和SEC的严格评估, 评估将对市场交易规范与限制, 披露公开信息专项, 低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投资交易等内容做出相信的规定。

2.2 规范市场操作, 防止内部操作, 暗箱操作与欺诈行为

本条文法案授予CFTC和SEC强大的市场管理权力, 核心思想是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中拥有绝对的处置权, 其中包含, 市场中的欺诈行为, 暗箱操作行为, 不公平竞争行为, 以及操纵市场行为、明显影响市场价格的交易合约行为。CFTC有权力对窗口进行临时限制保障交易正常。各个交易场所必须按照管理机构的要求随时提供交易数据, 及详细活动信息, 还有参与主体场外的交易活动信息, 目的是及时研判, 处置市场内部外部的非法操作行为、不公平竞争行为。

3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 “如果不加强全球证券市场监管者间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 全球建议的许多监管改革举措, 对于完成设计的任务, 将被证明是无效的。”这当然也适用于信用评级的监管。特别是那些国际级评级机构他们的业务多在国外, 单单靠国内监管法律不可能达到对其行为监管的目的, 这样也不可能起到防范国内、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 加强国际监管合作和协调已经逐渐成为全球主要国家的共识。目前这种合作主要停留在多边层面, 包括G20和FSB在内的多边协调机制已经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平台, 也必然在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监管重构进程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监管套利的趋势将会影响各国金融政策的制定, 带来监管标准的下降, 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巨大风险。作为目前证券监管国际合作与协调的最为重要的国际组织, IOSCO一直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发布的原则和规范被各国监管机构普遍视为当前全球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最重要的国际标准。

参考文献

[1]潘淑娟.金融发展开放与国际金融衍生工具[J].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76) .

[2]王丽丽.银行国际业务与法律风险防范[M].法律出版社, 2004 (337) .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分析 篇9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

衍生金融工具 (也称衍生金融商品) 是原生性金融工具 (如股票、债券) 的衍生物。简单地说, 它是一种通过预测股价、利率、汇率等金融工具未来市场行情走势, 支付少量保证金, 签订远期合同或互换不同金融商品的派生交易合约。远期合约 (forward contract) 、期货合约 (futures contract) 、期权 (option) 、互换 (swap) 、票据发行便利 (NIF) 、利率上限 (interest rate cap) 、利率下限 (interest rate fl oor) 等均属此列。本文认为会计监管职能是监控衍生金融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同时也保证了衍生金融工具信息的准确性, 各个企业的内部工作人员为了加强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 会采取一定的相关手段及业务活动。充分发挥其会计监管的职能。

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会随着利率、金融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指数、费率指数、信用等级、信用指数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我们不要求初始净投资, 或是与市场情况变动有类似反应的其它类型记性对比, 而是要求很少的初始净投资。下面我们来阐述一下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一)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规避金融风险的职能

在当今的社会中衍生出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 很有力的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传统的那种金融工具滞后了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 在这些传统的金融工具的作用下, 使所有的财务问题都集中在了一起, 处理起来难度会有点大。而通过新衍生的金融工具与传统的金融工具相结合, 可以有效地控制金融风险, 达到收益与风险的权衡。

(二)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复杂性

衍生金融工具相对于基础、简单的的工具不再是单一的金融工具, 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对换与运作, 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金融知识。

(三) 衍生金融工具涉及灵活性

衍生金融工具在设计上和创新上都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创造出形态各异的金融工具。在当今激烈竞争的社会, 对衍生金融商品进行买卖实现升值的价值;利用市场价格的波动从中谋取利益;利用市场上不稳定的供求关系来权衡金融市场的风险。

(四)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特殊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主要从以下这个方面表现出来:具有集中性,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主要集中在大的银行等其他金融机构, 目前美国是占衍生金融工具比重最大的国家, 而大型的金融机构占成交量的90%以上, 由此可见衍生金融工具集中性的特点。

三、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的分析

(一) 投资风险意识淡薄

我国的衍生金融业务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 时间并不长, 它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有很多企业都是想通过衍生金融工具从中牟取利益而忽视了它所给人们带来的风险, 没有很好地对它进行控制, 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因此, 对于企业的利益者来说, 投资风险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二)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自身存在不足之处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问题自身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我国会计监管中的相关会计准则存在着很多漏洞, 直接影响着我国会计监管的效率和重要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时间短及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了我国的金融市场。我国的会计监管职能多在事后进行监管, 信息存在着滞后性, 因此会存在着很大的风险。

四、完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 构建会计监管体系, 促进衍生金融市场的稳步发展

会计监管体系是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监管的基础, 它关系着我国金融市场是否可以稳步发展, 会计监管的最终目标是维护金融市场。理清会计监管各要素之间存在的关系, 保障并规范会计监管体系的正常运行。

(二) 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职能, 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加强企业内部的控制可以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风险进行规避, 因此企业应设立相关的岗位, 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 明确其职位的职能, 对交易活动进行风险预测和分析, 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风险降到最低。

(三) 提高会计监管人员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

衍生金融工具的日益多样化和交易的风险性, 就需要企业的会计监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能力, 能够应对各类情况。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 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的会计处理和交易方法,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的适应这种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除此之外, 我们还应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素质, 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理念, 减少金融衍生工具在会计监管人员手中出现差错, 将风险降到最低。

五、结束语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涉及到我国的各个金融市场, 及时的做好监管职能, 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规避其带来的金融风险。使我国的金融市场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甘大力.论衍生金融市场风险的监管[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

[2]李翔.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轮论[D].山东农业大学, 2015, 06, 07.

[3]蔡武.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防范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4.

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篇10

网上支付的快捷性和便利性深受网上购物者的欢迎, 但是利用网上支付窃取购物者资金的犯罪事件也频频发生。如今, 央行已将第三方支付公司定位为金融增值业务服务商。但由于网上支付涉及到相当多的金融规则和敏感信息, 这给金融监管带来了很多难题。

1.第三方支付的身份界定

第三方网上支付作为支持网上支付的主要力量之一。从产生的原因看, 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出现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电子商务的小额支付情形下交易双方因银行卡不一致而造成款项转帐的不便。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通过与若干家银行签约合作, 使银行网关接口与支付平台的公司帐号对接, 客户可以使用支付公司所有银行的接口付款或收款。但这些提供网络支付服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提供支付服务的背后, 聚集了大量的用户现金或者发行了大量的电子货币, 客观上已经具备了某些银行的特征, 甚至被当作不受管制的银行。

2.电子货币的法律界定

(1) 电子货币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IT 18811-2002) 对电子货币的定义为:消费者所拥有的、以电子方式存储在电子设备上的具有一定货币单位的货币金额。它由消费者购买并存储在电子设备上, 当消费者使用该设备进行购买活动时它会相应地减少。

(2) 电子货币的法律性质

电子货币要真正成为流通货币的一种, 需要满足以下条件:①被广泛地接受为一种价值尺度和交换中介;②必须是不依赖于银行或发行机构信用的用于清偿债务的最终手段;③自由流通, 具有完全的可兑换性;④本身能够成为价值的保存手段, 而不需要清算、结算来实现价值;⑤完全的不特定, 支付具有匿名性等等。

(3) 电子货币的发行主体

从技术上而言, 可能成为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有: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与银行相比, 后两者经常被忽略。

在我国, 众所周知, 只有央行才具有发行货币的权利, 信用卡的发行和经营限定在商业银行并需接受中央银行的监管。而在腾迅“财付通”支付平台中, 其发行的Q币已扮演硬通货的角色。面对金融电子化的新形势, 应尽早明确电子货币的发行权。

(4) 电子货币的跨国问题

电子货币、电子结算发展的结果, 将为其使用者跨越国境利用外国经营者提供的结算服务创造更多机会, 特别是在网络支付中, 消费者有可能使用国内机构发行的预付卡去支付国外发生的业务。事实上, 由于因特网的发展, 以电子货币进行的结算服务, 已出现无国籍化的动向。还有, 一个国家的发行者能对另一个国家的消费者发行电子货币, 以便在国内或国际商业交易中使用, 这种跨国发行能够避开国内法律和法规的限制, 使电子货币的管辖权问题变得含糊不清, 因而, 在法律、行政、司法等方面的管辖权问题也就更加复杂化了。对于无国界的电子商务应用来说, 电子货币还在税收、法律、外汇汇率、货币供应和金融危机等方面存在大量的潜在问题。有必要制定严格的电子货币的发行管理制度, 以保证电子货币的正常运作。

3.从事资金吸取形成资金沉淀

以支付宝为例, 调查显示:截止2008年3月6日, 使用支付宝的用户已经超过6900万, 支付宝日交易总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 日交易笔数超过144万笔。根据目前的交易规则, 支付金额可以在支付宝交易平台上停留3天至7天。这样, 平台中随时都有数十亿计的资金沉淀。若缺乏有效的管理, 则可能存在资金安全问题, 并可能引发支付风险和道德风险。

4.利用网络支付平台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不断出现

由于网络交易的匿名性、隐蔽性, 第三方支付平台很难辨别资金的真实来源和去向, 使得资金的非法转移、洗钱、贿赂变相侵占国有资产、收受回扣、诈骗等活动有了可乘之机。此外, 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信用卡套现, 规避相关的利息费用, 以及逃避税收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1) 《反洗钱法》带来的洗钱风险

网上洗钱的原理是当窃贼通过黑客手段窃取到账号、密码以及相关信息以后, 由于没有银行卡实物, 卡里的钱拿不到手。但是通过第三方平台, 窃贼往往自己既充当网上交易的买方又充当卖方。作为买方时, 窃贼使用窃取的账户上的钱, 从卖方 (其实就是自己) 那里买东西。这样, 别人账户上的钱就顺利地套取到自己账户上了。

央行在发布的《反洗钱报告》中称, 网上银行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的比重上升很快, 而且交易大都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进行, 银行和客户很少见面, 这给银行了解客户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 信用卡套现的风险

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能够进行信用卡套现, 在电子支付行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网上套取现金行为指的是通过虚假交易, 使用银行卡支付后, 钱进入了支付平台的帐户, 通过帐户转移到银行, 然后从银行取现。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套取现金。因为对信用卡的取现有一套控制制度 (交易没有限制) , 或者通过交易成本限制它的使用, 而网上交易则避开了这些。

(3) 虚拟性带来的欺诈风险

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 目前也没有实行上网实名制, 一旦虚拟世界中的“黑心”卖家骗到钱财后从网络消失, 再想找到他将非常困难。

二、加强第三方支付金融监管的建议

第三方网上支付发展迅速, 创新不断, 当务之急是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规范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行为。

1.明确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法律身份

2006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 央行开始涉足国内支付清算组织的某些“真空领域”的监管。该《办法》提出第三方网上支付结算属于支付清算组织提供的非银行类金融业务, 第三方支付公司是金融增殖业务服务商。这样的定位符合现有的国情, 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是银行业务的补充和延续。

对目前发展还不是很充分的电子商务市场来说, 把电子支付纳入监管范围和提高准入门槛对商家来说就像戴上了“紧箍咒”, 一些人士认为, 现在出台这样的监管政策, 有可能会阻碍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另外, 要把不同产业链中的不同主体, 以统一的口径出示管理办法, 非常困难。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

首先, 从事支付清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可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无序发展, 不会在电子支付领域再出现诸如只要有一台服务器, 几个人、一个网站, 就从事在线支付业务的混乱现象。

其次, 网络交易和支付安全问题主要来自电子商务领域, 如网上拍卖、手机支付等新兴在线支付业务, 而目前国内提供此类服务的第三方支付组织都存在由于抗风险能力、技术实力以及企业自身规模限制等因素从而使其发展受限, 他们不可能做到像大的国有金融机构那样斥巨资大力打造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但如果要在支付清算业务市场分得一杯羹, 赢得消费者, 就要尽量做好必要的安全措施, 提高信用度, 比照央行的即将出台的管理办法, 面向市场, 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 给消费者以交易的安全感, 这样的效果是最重要的。

2.规范电子货币和电子票据的使用

首先, 应明确电子货币的定义、发行方。将电子货币的发行归于央行旗下并不可取, 如果电子货币的发行权仅局限于银行, 那么现有的对银行的法规可以延伸到电子货币上, 因此央行就可以提供与传统银行存款同等程度的保护与监管。但这样无疑会对这一行业的竞争和创新造成很大的制约。相反, 如果各类机构都可以成为电子货币的发行者, 竞争的扩大反而会带来很多益处。但同时大量的问题将会无法规制。因此, 电子货币发行者是否应当局限于银行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对电子货币发行的规范和调整, 发行者必须有一个全面的接受央行监督的风险管理程序。

其次, 2005年6月21日招商银行宣布为阿里巴巴提供“票据通”、网上国内信用证、多模式集团现金管理等多种国内领先的金融服务, 表明网上支付中的电子票据的使用已逐渐展开, 因此对电子票据进行签发、兑付、托管、统一认证、与纸质票据转换、电子票据伪造等都是央行接下来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再次, 在处理电子货币的跨国问题上, 应密切关注国际上的研究动向, 结合我国的实际, 制定保护电子货币使用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法规。

3.规范第三方支付公司的业务范围

应规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自有账户与客户沉淀资金的账户相分离, 禁止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放贷、投资或挪作他用, 由银行对客户账户进行托管。目前工商银行便为“支付宝”托管账户, 并且每月都出具账户资金的使用报告。《电子支付指引 (第一号) 》中对交易金额的限制在实践中对国际机票、电子产品等的交易造成了困难, 而且许多消费者不愿花钱办理数字证书。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平台交易金额的限制在考虑防范风险的同时, 应为平台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此外, 汇款和转账业务是否可在平台开展也急需规范。

4.适当控制外资投资比例

为了规避中国政府对第三方网上支付公司的监管, 外资企业一般都采取曲线进入中国市场的策略, 借内资“壳”公司开展业务。

2005年6月10日,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司发布的《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中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投资比例也做出了明确限制, “境外投资者可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投资者共同投资设立支付清算组织, 投资比例不得超过50%”。而在2006年3月央行的一次座谈会上, 该《办法》对外资比例限制更为严格, 改为不得超过25%, 进一步将PayPal等外资排除在外。实际上, 国内5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 90%都是外资背景。而25%的外资限制将直接影响外资的规模, 部分企业有可能出现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退市的窘境。

但仅仅是外资比例的限制是否能真正限制外资的控制, 监管部门还需探讨。

5.加强国际合作, 打击网络犯罪

互联网是一个全球范围的, 超越国界、地域界限的网络信息系统。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 国际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 各国、各地区通过网络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网络犯罪也随之日益国际化。由于网上交易的匿名性、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政府对网上交易监管控制的能力。因此, 仅靠一个国家的努力是无法防止网络犯罪的, 打击网络犯罪,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 与国际立法接轨。

参考文献

[1]张宽海, 张靖.第三方支付的分析研究.中国信用卡, 2006, (14) .

[2]高佳卿.第三方支付现状剖析与未来发展思考.电子商务, 2006, (10) .

[3]刘二亮, 刘云强.浅议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 2006, (09) .

[4]赵昕, 王静.金融监管的新课题: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世界, 2006, (7) .

[5]辛云勇.支付宝的身份尴尬.互联网周刊, 2006-12-8.

上一篇:排尿功能下一篇:一体化工艺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