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2024-05-07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精选十篇)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篇1

关键词:手机,融合,传播,信息,移动媒体

1背景分析

手机移动媒体, 顾名思义, 即通过手机移动终端来传播和传输数据, 以达到交流和交换信息为目的的便捷媒介状态。以手机为平台, 融合各种媒体形式于一体, 微化处理信息, 这是手机移动媒体的显著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 手机移动媒体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行的, 这个“巨人”就是传统媒体的形态融合。如果没有媒介融合, 手机移动媒体也不可能取得今日居高的成就。

媒介融合, 也是现代最不陌生的一个词了。多种媒体的融合不仅繁荣传媒市场, 在未来更是会以“联盟”性质生存下去, 并逐渐成为趋势。其实, 关于媒介融合这一词汇的出现和究竟谁提出的, 至今无一定论。一种说法认为, 20世纪80年代, 美国马赛诸州理工大学的I. 浦尔教授提出的媒介融合这一概念, 他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而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 Nachison则认为:“印刷的、音频的、 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 他主要强调的是媒介融合间更多的是各媒介之间的合作与联盟。” [2]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其行业发展态势以及社会影响日益壮大, 这也应验了麦克卢汉对于媒介影响力的推断, “媒介的影响之所以非常强烈, 恰恰是另一种媒介变成了它的‘内容’。”[3]因此, 媒介融合主要是以技术为出发点, 是一种新的传播技术, 也是一种由单一向多样化的转型, 媒介融合是时代技术发展下的新趋势, 手机移动媒体正是在这种趋势驱动下取得势如破竹般的发展。

2传播优势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加强, 手机移动媒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便捷式和交互式传播优势。而传统的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已经逐渐在当下新技术的发展下尝试着新的突破, 自我更新与寻找新的契机在所难免。但不管如何发展, 新媒体的产生对传统媒体敲了“当头一棒”。为了适应社会淘汰机制的重压, 传统媒体必须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因此, 手机移动媒体便顺水推舟, 将传统媒介一举吞进自己的世界里。有人将手机移动媒体称之为 “第五媒体”, 原因就是其囊括了传统纸媒、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前四种媒体于一身, 打破了自己原仅限于通信领域的常规化, 扮演起了革新与创新的时代领头羊。那么, 手机移动媒体为何会发展如此迅速呢?这个和其自身的传播内容是分不开的。以手机为平台, 微博、 QQ、微信、新闻APP, 手机报刊和视频等内容大军引领手机移动媒体潮流, 功能齐全, 方便快捷, 这是手机移动媒体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手机APP与电脑无缝对接, 功能强大, 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掌握移动媒体资讯, 将电脑替换成掌上媒体一举两得。

数字技术是手机移动媒体最基本的技术支撑。相应的, 信息交互和跨区域性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更好。手机移动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变革和延伸, 自从3G网络诞生伊始, 无线网络的局限性被攻克了。 而4G技术是当下最具代表性的数字网络技术基础, 4G无线网络常态化已然被接受, 但3G和4G还是有某些缺陷性的。 而5G技术正在以实验性的方式悄然面世, 众人都在拭目以待。可以说, 一条无处不在的“信息高速公路”正在完善和革新, 这是数字化时代赋予手机移动媒体良好的发展机遇。据CNNIC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统计, 截止2015年6月, 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 提升至88.9%[4]。这是建立在数字信息时代的新媒体发展的必然, 人们乐于接受信息交汇, 共享数字信息成果, 跨区域性的互动使手机移动媒体更具有趣味性, 即时发声, 即时获得反馈, 存在感油然而生。

3总结

手机移动媒体的传播优势, 除了以上提到的以外, 其传播的隐私性和广泛性、 传播的空间和时间压缩性等都是其自身的优越性。当然, 任何一种媒体都不是完美无瑕的, 手机移动媒体也有其弊端的一面, 如广告的营销方式, 内容的健康评估, 诈骗手段的多样性, 舆论监督的局限性等手机网络安全的营造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加上手机移动自媒体的普及和使用人数之广, 手机移动媒体遭受的安全威胁不容小觑。不管新媒体发展的最终结果如何, 手机移动媒体趁着新媒体发展的潮流, 不断自我完善, 提升存在价值和上升空间是实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豪.安徽省广告产业发展瓶颈及对策研究[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101.

[2]李益.数字化媒介语境下的传媒审美文化[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145.

[3]埃里克·麦克卢汉, 佛莱克·秦格龙.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238.

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的优势 篇2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事件传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改变,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播内容的独特性及受众的可参与性等无时无刻都在增加新闻传播事件的价值。论文基于新媒体视角重点阐述了新闻传播事件中新媒体应用的具体优势,旨在更好地凸显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 传播 新闻事件 优势

传播技术的日益成熟促使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具有迅速性、多渠道、灵活性及互动性特点,一旦传播的新闻事件吸引了一定数量的受众,此新闻事件必然会掀起社会热门话题的浪潮。显而易见,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颇具独特的应用优势,更是传播新闻事件的必然发展方向。对此,为更好地理解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如何发挥出独特的优势,可为我国新闻事件传播工作提供更科学的借鉴。因此,论文对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中的优势进行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契合受众期待心理,新闻价值含量高

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渴望在短时间汲取更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事件传播中契合受众期待心理,为受众提供高价值含量的新闻信息。那么,新闻事件传播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传统新闻事件传播的单一性,而是结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体现了新闻传播事件的简洁性和最高价值。比如说传统媒介以报纸、图书的方式传播新闻,其新闻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方式展现给受众,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更具有丰富的内容,图文并茂、动画视频结合等形式还原了新闻现场,新闻报道的内容也更加生动形象。

如新华网2018年5月4号报道的“微视频:小岗村里的年轻人”事件,以4分钟零4秒的微视频和简短文字形式打造出有声的新闻事件报道,既满足受众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又契合受众对更高新闻价值期待的心理,新闻渲染性极强。

二、多元化多渠道传播,新闻事件传播范围广

全媒体背景下的媒介相互融合是媒体的大势所趋,也是众多媒体互融互通谋求共赢的最主要发展模式。国外有学者声称“媒介即讯息”,时代发展中人类活动也和媒介传递的内容与时俱进着。在新闻事件传播中,新媒体以多元化传播渠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也在文明社会建设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新闻传播事件应用新媒体技术,依据受众心理形成热门话题,以更加多元化传播渠道增加受众数量,扩大新闻事件传播范围,以增强新闻事件传播的价值。

当今受众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也多借助于新媒体平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单纯的电视新闻频道等方式,可从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各个新闻网站等平台获取感兴趣的新闻。如新华网2018年5月5号以图文并茂形式关于“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生这件事情很重要”的报道,当天也在澎湃新闻网站以“200秒穿越200年!纪念马克思微视频《传人》”为题目作了相关的深度报道。与此同时,该新闻在界面新闻网站、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及其他新闻网站等均有报道,且报道方式更多元化,新闻事件传播范围以多元化报道方式及多渠道传播途径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受众范围。

三、低门槛的互动交流,新闻时效性强

一般来说,人自始至终都具有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以趣味性及价值性为自身成长提供必备的知识库。新闻事件的传播也作为人们获取有效知识的一种重要方式,传统新闻多以图片和文字方式传播新闻,受众接收新闻信息时容易处于疲惫状态,且单一和枯燥的新闻信息很难加深受众的印象,很有可能读完后就印象不深刻了。那么,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事件应用中,拉近了新闻和受众之间的距离,新闻报道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新闻报道,而是以受众可参与话题热议活动,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3] o当然,传播新闻事件时,在新媒体平台可完成实时发布和实时传播的新闻报道工作,受众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实时新闻讯息,及时掌握新闻事件进展情况,并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比如新华网、澎湃网及界面新闻等平台关于2018年夏威夷群岛地震的报道,以最初发现地震的报道、接连地震和火山持续喷发的新闻信息传播,短时间己吸引受众参与话题讨论,也为关注此新闻的受众持续提供新闻信息,以获取实时性、全面性的夏威夷群岛地震信息。如果仅仅借助于传统媒介,很难实现新闻事件传播的实时性,很有可能夏威夷群岛地震新闻过去一段时间才出现在广大人民的视野范围内,地震情况的后续报道也是延迟性地传播着,导致了受众读完前期新闻报道后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看后续报道,已然无印象。

再如我国民生新闻的报道,受众在新闻平台坚定立场表明自己的观点及需求,成千上?f的心声会在一起,有助于我国相关民生部门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的科学指导。当然,新闻事件的传播在新媒体平台以多渠道方式进行,满足不同年龄段受众的口味,增强了新闻事件传播的有效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在传播新闻事件展现出的优势还有很多,可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新闻内容,也针对不同受众群体传播符合其期待心理的新闻事件,更以多元化、多渠道方式掀起新闻事件热议的浪潮。新闻事件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也要注重媒介的科学性融合发展,保留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及价值意义,不仅仅为受众提供颇具新闻价值的讯息,受众参与其中的互动交流讯息也为我国新闻事业的战略性发展提供最有力的科学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手机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手机媒体 移动互联网 新媒体

手机,我们亦称之为“移动电话”,原本只是一种人们在移动中进行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而目前手机已经经历了3代的发展,进入3G时代。与前2代系统相比,第3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可提供丰富的移动多媒体业务,如手机报、手机电视、手机微博、电子阅读、手机社区等功能。因为手机如此强大的功能,学者称之为“第五媒体”,即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以个体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叫移动网络媒体。①

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在官网公布的2012年2月末的用户数据显示:中国电信手机用户数量在2月升至1.323亿户,包括4115万的3G用户;中国移动用户规模达到6.614亿户,包括5658万3G用户。而中国联通在3月15日提交给港交所的文件中称,公司拥有1.601亿的2G手机用户以及4590万的3G用户,三者相加,中国手机用户已达9.997亿。②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③蓝色巨人IBM的著名软件专家萨姆曾做过预测:如今的网页逐渐取代了计算机桌面平台,然而网页也在逐渐走向死亡。随着即时信息软件在年轻一代中的流行,未来即时信息将全面取代网页平台,而手机设备将成为即时信息软件最好的载体。手机技术的急速更新,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攀升,手机媒体带动新媒体中的新革命。

一、手机媒体的传播特性

1、移动性与便携性

手机的最大优势便是可随身携带,这种移动性、便携性以其无处不在的服务填补了人们的离散时空,打破了电视、电脑等媒体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媒介的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体。报刊、广播、电视事实上是和人分离的,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实际上是把人给“淹没”了,而手机媒体的诞生真正实现了人和媒体时空中的无缝连接,让人感觉拥有和控制媒体的能力。媒介既不是和人分离,也不是完全主宰人,而是“人的延伸”。人机不分,缺失了它,会像丢掉了感官一样迷茫,对周围事物的感觉能力和沟通能力大大减弱。

2、即时性

电视广播的更新周期以天或小时计算,报纸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而手机传播的更新周期以秒计算,我们每天都在“刷屏”。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计票过程,很多人就是在手机上不断刷屏追踪的。

3、互动性

传统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受众对媒体的信息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尼葛洛庞帝把网络区分为环状网络和星状网络,电视网是典型的环状网络,它的作业形式是“一对多”,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则是典型的星状网络,是多对多的作业系统,是无中心化的网络,融合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窠臼,兼具大众传播社会影响力和小众传播参与互动吸引力两方面的优势。

4、多媒体传播

手机是“口袋的报纸”、“口袋的电视”、“口袋的收音机”、“口袋的互联网”,包括了所有媒体的接触特点,兼容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传统媒体的多种传播手段,突破了单一媒体的各自局限,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生动,全方位触及受众的感官系统。

5、新闻采访的重要工具

手机媒体现已实现集照相、摄像、录音、记录、发布等功能于一身,使普通民众能够拍下突发新闻并迅速传到互联网。传统媒介的话语权正在被稀释,媒介的权利中心向个人用户转移,手机让每个人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从被动到主动,可以说只要有手机就可以发布信息,成为“草根记者”。2010年8月8日03:23,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通过手机微博发出一条19字的讯息:“水灾、停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这则微博使这位网名Kayne、本名王凯的90后大学生成为舟曲泥石流“报道第一人”。2011年7月23日20时38分,甬温线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网络ID为“袁小芫”的微博网友是D301次列车上的乘客,事故发生四分钟后她用手机发出了第一条微博,比国内媒体在互联网上的第一条关于“列车脱轨”报道早了两个多小时。

手机是一种数字化新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网络媒体的许多问题也延伸到了手机媒体。如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和一些手机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病毒,对广大用户进行攻击,盗取信息等问题。

二、手机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当前,手机价格不断走低,功能越来越强大,借其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逐渐取代传统互联网媒介,已全面地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社生活,用户透过手机完成的事越来越多,手机正成为获取信息和娱乐最便利的终端。手机媒体的迅猛发展不仅是传媒业和电信业的融合,更成为一种能够集所有媒体为一身,可随身携带的媒体中心,手机媒体促进现有传播模式的新革命。

1、手机媒体传播方式、内容的小众化

保罗·莱文森曾在其著作中反复谈到媒介演化的“人性化趋势”,用以解释媒介的发展规律。“人性化趋势”理论的核心原则表述了这一概念:人类技术开发的历史说明,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有利于人,越来越方便于人,技术在模仿甚至是复制人体的某种动能、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④显然手机媒介的具有此特征,其在传播中不再单纯追求传播受众数量的强大,而是追求稳定的受众群体和传播的有效性。手机媒体对应的是个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传播内容、方式均由个人选择,用户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受众实现了由被灌输到主动选择、参与与互动,媒体传播由大众化、分众化正走向小众化。

2、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

手机首先是作为人际传播的通信工具被开发、使用,打电话、发短信突破了人际传播的空间限制。群发短信功能的出现是手机由人际传播工具走向大众传播工具的开始,而后其与互联网的结合使其具有了新闻传播、广告娱乐、信息服务、购物等多种传播功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大众传播媒体。作为人际传播的媒介,手机最大优势即轻巧、便捷,可随身携带,其具有大众传播功能后,用户可随时、随地接受信息,同时也可以发布自己所见、所想,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发布者。

同时,手机媒体也对传播活动带来新的挑战。在传统媒体时代和互联网传播中是“中心化”为主导的信息传播模式,受众更多的是接受信息成品,是被动的接受者。信息生产者可根据信息的内容、发布形式等方式设置我们日常生活关注的话题议程,引导我们的视线,控制我们的大脑,从而使舆论朝向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是,在手机媒体的发展冲击了专业性的信息发布者的权威,其对我们的引导、影响力逐渐弱化,个体化的传播活动日益加强,传播由“中心”走向“边缘”,这无疑增加了对受众议程设置、舆论引导的难度。

如今,4G手机的问世已提上日程,4G是集3G与WLAN于一体,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它的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与电视不相上下。其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目前的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因此,不难想象未来的传播将以手机媒介为主的移动互联网媒体为主导,并带动新一轮的信息革命。□

参考文献

①朱海松:《第一媒体——手机媒体化的商业革命》,广州经济出版社,2011

②《东方早报》,http://www.dfdaily.com/html/113/2012/3/21/763520.shtml

③http://tech.163.com/12/0719/

13/86PH1T7K00094MOK.html

④王薇,《论手机媒体的小众化传播》,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

NFC技术手机平台应用的传播优势 篇4

1.1 NFC技术及基于NFC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内涵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 简称NFC, 由飞利浦公司和索尼公司共同开发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技术演变而来, 并且向下兼容RFID, 可以在移动终端、消费级电子产品、计算机平台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数据交换通信。NFC技术提供了一套简单的触控式解决方案, 满足并极大地简化了无线设备间的信息交换、内容访问、服务交换等需求, 让消费者可以直观便捷地实现交互操作。

当今基于NFC应用主要有三种模式, 分别是卡模拟、读写器和点对点通

时, 应当用防静电烙铁或将烙铁加热后拔掉插头进行操作。

电阻法是维修工作的常用方法, 只要根据监测原理灵活运用, 许多故障现象是完全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来判定清楚的。

1.3电流法

电流法就是用三用表的电压或电流档去检测故障部位的可疑器件的工作电压或电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对电流变大变小的故障现象, 用电流法对并联的元器件进行检查简单易行, 也容易对已损坏器件作准确判定。但值得指出的是, 在音频大功率放大器电路中, 不适宜采用将电流表串入回路中检测管子工作的动态电流。因为表头的接入引入了分布参数, 对电路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 一般的三用表的电流档测量范围都不是很大, 所以在实际工作中, 应根据具体的故障现象, 选取适宜的检测仪表和检测方法。

信模式。将NFC技术集成到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以后, 其预置的相关信息能使其变成公交卡、门禁卡、会员卡、银行卡等信息媒介物, 取代用户的传统卡片实现“多合一”功能演变, 其应用前景备受看好。近年来NFC主要集中应用于移动支付领域, 但近两年来也促进了票务、优惠促销、门卡等其它新型服务方面的发展。

NFC技术以相对低廉的成本、简单易用的操作和高直观性等特点, 正在移动支付为主的各大领域、层面被业界所追捧。

1.2 NFC市场发展趋势

“根据Strategy Analytics的报告显示, 2011年售出4100万部带NFC功能

1.4 替代法与跨接法

(1) 跨接法就是用导线、电缆、电容跨过被怀疑有问题器件或放大电路, 形成新的信号道路。也就是说, 通过采用跨接的方法绕开故障电路后, 系统恢复了工作, 说明被绕开的电路部分确实有故障, 排除该电路的故障问题就能解决。但需要指出的是, 形成新的信号通路, 在连接时, 应保持原电路的频率一致, 信号分配、功率合成的关系不变。运用这种方法应遵循信号通路的原理应用, 不可盲目到处短接、跨接。否则, 容易引起新的故障。

(2) 替代法就是用同型号的元器件或整件去代替可疑的元件、器件或部件。若替换后, 机器恢复正常工作, 说明被替换件确已损坏, 应送修或报废。当对可疑的部件进行替换时, 应注意工作频率范围, 功率等级应相同。如22频道的激励器就只能用同型号22频道激励器更换, 3600W的开关电源就只能用同的手机, 预测到2016年其年销量将增至4.98亿部。NFC手机销量的不断增长以及各国移动运营商的不断支持, 将在全球范围内极大地推动NFC应用的使用。” (数据来自:CSDN论坛)

回看国内, 日前中国移动宣布首款具备NFC支持的TD-SCDMA手机已经研制成功, 由酷派定制, 并在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手机支付系列产品联合发布会中展示。 (来自:腾讯科技) 中国移动首款TD-SCDMA的NFC手机支持NFC卡模拟、读写器及点对点三大功能, 满足金融级安全要求, 可在手机支付业务中使用。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NFC技术在未来的应用范围十分宽广, 市场潜力也

型号3600W的开关电源替换。

(3) 替代法的应用应该在对问题有基本的分析判断基础上或对故障现象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判定时才可以采用。如果盲目的使用替代法, 有可能对新的器件造成损坏, 因故障源没有被查清。

(4) 替代法是维修工作中经常采用的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工程技术人员在平时应有意识的准备替代用的元件、器件、部件。

2 总结

一般来说硬故障容易判断, 软故障不易判断。硬故障主要是指组件、器件、线路损坏, 故障部位有明显功能缺陷特征。软故障是指元器件、线路都是好的, 故障部位无明显的功能缺陷特征, 故障现象时有时无。这类故障的分析处理难度较大, 需借助必要的仪器检测和工作经验来判断处理。

(陕西省绥德电视转播台, 陕西榆林719000)

足够强劲。下面, 我们将在下文中逐一分析NFC技术的优势。

2 NFC技术应用的潜力优势

当我们还未从微博、社交网站SNS中回过神来, 全新的移动媒体们又以其独特多样的姿态出现在我们面前。本文的主角“NFC技术”, 虽然并非一种媒介形态, 却因其众多优势而在各类媒介上得到普遍且深度的应用。下面的内容中, 我们将以手机平台为例, 细数NFC技术的应用优势:

面对这个愈发重视个性化与创意的时代, 我们也可以将NFC技术应用的优势用“N、F、C”三个字母开头的三个单词概括出来, 分别为:“nice”、“free”和“cooperative”, 即“精密优质”、“自由便捷”、“合作交流”三项。

2.1 Nice——私密化个人信息交互

“私密化个人信息交互”, 这个标题中蕴含着多重信息。首先, 我们在开头就提出了“私密化”这个概念, 既带有其对于安全性的考量, 也象征着个人化的独特表达。其次, 信息的“交互”作为NFC技术使用的目的, 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重点。下面,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观察NFC技术的应用, 是如何达到“Nice”的。

2.1.1 天然屏障

对比起以往的通信方式, NFC技术从设置原理方面和应用过程方面有其天然的安全性, 可谓拥有一道“天然屏障”。

(1) 机主选择。在双方装载有NFC模块的设备进行配对与信息交换之前, 应用会自动询问机主是否进行连接, 得到机主确认之后才会进行数据交换, 使数据的外流或接受得到机主的监控或同意。

(2) 近场通信。NFC技术谓之近场通信技术, 近距离电波的传送使得在一定范围之外第三方无法对通信进行窃听和干扰, 进一步对通信的安全性增加了保障。

(3) 两点互动。NFC技术仅支持两点之间的信息交互, 防止第三方的介入, 保证了两点通信之间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4) 口令密钥。在进行连接或进行支付功能的时候, 需要输入一个用户预先设定好的口令密码, 保障机主的信息或财产安全。

(5) 加密功能。由于目前手机NFC技术的应用多数指向电子支付这一版块, 在此基础之上, 加密芯片便应用而生, 保证信息的安全。

2.1.2 直命红心

(1) 沟通无障碍

接触式识别技术的开发, 将以往因语言、文化差异无法进行完全沟通的无解问题轻松击破, 开创了一场新的信息革命。

(2) 识别无误差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 语音识别与扫描识别等识别方式仍然存在准确率低的问题。然而以NFC技术为例的接触式数据交换, 却不存在因为语音差异或理解习惯产生的误差, 确保了查找数据的正确性, 也节约了查找时间, 优化了用户体验。

2.1.3 量身定做

(1) 个性化设置

NFC长于在于用细节打动人, 让使用者能够进行个性化设置, 将心理学中“自我中心”的理念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也是人机关系的变革新机会。

(2) 选择性接受

NFC技术给用户带来的个人服务体验不仅仅个性化设置, 还有自主意识选择的筛选, 不存在强制性接收的情况, 如垃圾邮件和垃圾短信。

2.2 Free——无损耗同步数据交换。

2.2.1 随行自由

“拥有NFC的装置可以在主动或被动模式下运作, 一般的行动装置主要是以被动模式运作, 可以大幅降低耗电量, 并延长电池的续航力。同时, 即使关掉行动装置的电源 (“Battery Off”功能) 仍可以正常进行资料的读取。

2.2.2 方便之选

同样以Wallet为例, 其使用过程极其简单, 只需将手机靠近识别标志, 就可以进行商品的扫描和查询, 而后可选择是否完成支付。另一方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更加简单的操作更有助于人们完成购买消费行为, 其中不理智的消费也占有更大的比例。

2.2.3 反应迅速

据发布会和用户操作体验统计, Win8系统手机所装载的NFC电子钱包Wallet, 完成一笔正常支付的时间约为10-20秒, 极大地提升了交易效率。

2.2.4 包罗万象

NFC技术的应用范围是非常广泛的, 市场前景极大。它在广告的表现方面, 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可以利用各个应用方向迅速准确地圈定消费群, 进行市场细分。

2.3 Cooperative——可靠的社交圈子传播。

2.3.1 往来自如

从古时候象征美好爱情的“破镜重圆”到家家都有的安全防盗锁, 再到虹膜识别、齿龄识别等等高新技术, “识别体”和“被识别体”之间都存在着形态和功能的差异, 不能进行位置的互换。而NFC技术则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可以进行身份的切换, 即可以作为识别体, 也可以成为被识别体。

2.3.2 虚实一体

当代媒介的新趋势, 就是将实体社会逐步搬换至虚拟平台。我们已经拥有了SNS (虚拟社交) 、虚拟体验、虚拟购买等等现实生活的替代品, 而NFC技术的推广可以将实体的社会与虚拟进行完全同步, 仅仅只需一个接触交换即可。

曾有人预言, 在崭新的技术时代中, 机器和人类的关系将愈发趋向于平等和互助。的确, 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发展, 人机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对社会关系、人际交往, 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2.3.3 动静皆宜

NFC技术考虑到了应用的兼容性, 所以在开发时进行了标准化设置。同样的, NFC与飞利浦的MIFARE以及Sony的Felica免接触式智慧卡平台完全相容, 为NFC装置的推广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来自:Reid世界网)

在此基础之上, 我们可以进行大胆的预测:NFC技术由于其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前景是两大金字招牌, 为其推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 NFC技术必将能够大面积移植到更多平台和终端上。

庆400065)

摘要:通过详细介绍NFC技术, 综合当今NFC应用实例, 剖析NFC技术产业链的优势, 旨在为运营商和研究学者提供NFC的新型发展、利用、盈利模式的思路。

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 篇5

2008-01-02 07:27

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解析

摘要: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从兴起到日趋成熟,逐步发展成为最为重要的大众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既要应对传统媒体,同时又要抵制新兴媒体如手机媒体的冲击,网络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认清劣势,扬长避短,谋求新发展。

关键词:网络媒体传统媒体 优势 劣势 发展方向

网络媒体概述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定义

网络媒体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文化载体,又被称为“第四媒体”。简单地说网络媒体就是在网络上运作的媒体。网络媒体是互联网应用于媒介或信息传播的产物。①作为媒介或媒体机构,网络媒体具有新闻传播、宣传教化、商务广告、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而传统媒体则是相对与网络媒体等新兴媒体而言的,指的是传统的媒介和传统的互动方式的媒体。它包括电视,广播,唱片(各类碟片,磁带等),图书,报刊和其它印刷类出版物。

二、网络媒体发展历程及现状

1、发展历程

最早的网络媒体是1987年美国的《圣何塞信使报》,它开创了网络报刊新纪元,也标志着网络媒体的正式诞生。而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则要晚的多。1995年1月2日,我国的中文刊物《神州学人》最早上网,1997年1月,人民日报网络版问世,标志着我国的网络媒体正式在国际互联网中登台亮相。我国网络媒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网络媒体的初始阶段(1994年一1995年),至1995年底,我国第一批网络媒体总数达到七八家。既而又经历了网络媒体发展的第一次热潮(1996年一1997年)和第二次热潮(1998年一1999年底),如今已进入网络媒体的全新竞争阶段(2000年至今)。②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改变了固有的媒体格局。借其优势,网络媒体也逐渐成为最为重要的大众媒体之一。

2、现状

我国网络媒体面临着这样一个现状,首先,网络媒体从无到有,传统媒体纷纷“触网”。比如95年《中国贸易报》就在中国新闻界率先将自己的新闻信息搬上了国际互联网。到如今中国的网络媒体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基础,但是网络媒体所面临的竞争也更加严峻。从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刚运生到现在的“第五媒体”手机媒体的出现,网络媒体不单单要应对传统媒体的竞争,还要接受新兴媒体的挑战;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和入世现状,也对网络媒体的产生一定的影响,一些外国媒体的介入,使的中国的网络媒体遭受了“内外夹击”的局面,同时也迎来了大发展的新机遇;再次,全球化已经是不可更改的历史趋势,而作为重要全球化重要象征的互联网则成为人们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互联网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网络媒体是互联网的这种影响和作用的最主要的平台和通道。网络媒体无疑成为中国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桥梁之一。但是,在我国,网络媒体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网络环境,网络文明的不发达和网络秩序的不完善使得网络媒体的功能和作

用受到限制。建立完善的网络环境,完善网络秩序、建设网络文明则成为当务之急。

网络媒体解析

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异同

网络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相比,有其异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

1、传播主体不同:传统媒体的传播主体,主要是一种大众传播机构,如报社、电视台、通讯社等,而网络媒体的传播主体既包括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的传统媒体,也包括如政府机关网站这样非专门性质的传播机构,还包括利用网络发布新闻信息的个人。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只能是传播者进行传播的模式在网络媒体这里得以扩充,受众也可以参与到传播者的行列之中,这样就扩大了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过程中的信息来源,因为受众有时候也会采集到一定价值的信息,从而依靠网络的这种新传播模式得以发布其所获得的信息。

2、传播载体不同:报纸媒体传播依靠纸质为载体,广播媒体传播依靠无线电为载体,电视媒体传播依靠电视机为载体,而网络媒体传播则以国际互联网为载体。载体的不同决定了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的特征及其优势。正是因为网络的快捷、方便等优点,网络媒体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才能发挥其时效性和多媒体性等优点,从而得以跻身主要大众媒体的一员。

3、传播者地位不同: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受众则相对被动;网络媒体传播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不平衡关系。受众可以主动选取信息,而不再是被动接受。这也给网络媒体带来了一定的优势,即网络媒体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在与受众的关系上有更强的互动性。受众可以自主的选择其所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选择其需要了解信息的时间。

网络媒体传播与传统媒体传播的相同之处在于:

1、目的相同:不管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其在新闻传播中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传播信息。这也是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作为媒体的立身之本的一个重要目的。缺乏这一目的,那就不能称之为媒体。所以,尽管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形式上有着差异,但是他们作为媒体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2、性质相同:虽然二者传播方式不同,但是其作为传播中介的性质都没有改变,二者都是传播信息的一个载体。不管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它们都是扮演着传播信息的平台的角色,他们仍然是传播中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只不过在载体的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本质性质却没有改变。

二、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所存在的问题

正如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网络新闻一方面具备着与众不同的优势,同时也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原有的优势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成为使它的缺陷和弊端更加彰显的扩散器。

首先,网络媒体中存在的垃圾信息比较多,网络媒体在传播中由于把关不严密,容易导致网络媒体新闻信息不真实。由于我国的网络媒体只有新闻刊播权,而没有采访权,传统媒体就成为其最主要信息源,因为缺少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和自身传播功能极强的特点,虚假新闻在网络媒体上实现得更方便,危害程度也更大。另外,传统媒体在大众急于知道的新闻事实报道上的滞后和主动性不强也给网络媒体产生虚假新闻并得以传播创造了机会。③2003年3月29日上午11时左右,中国互联网突然传出一条令世人震惊的消息——比尔·盖茨在出席洛杉矶的一个慈善活动时遭暗杀。肇事者是《中国日报》网站不负责

任的一个小编辑,把一个英文玩笑网站的内容当成CNN的新闻,翻成中文发在网上。消息从《中国日报》网站传出后,迅速被新浪、搜狐等网站转载。最后导致了这一假新闻大面积的传播,引起不良反映。

在新闻传播中,网络媒体如何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已经成为维护网络新闻信息的核心内容之一。

其次,网络媒体在传播新闻信息过程中,没有自己独特的新闻信息。许多网络媒体的新闻信息都来源于传统媒体,自身所拥有的信息量很少,这就限制了网络媒体在信息内容上缺乏自主性,同时,网络媒体缺乏相应的记者队伍也限制了网络媒体传播信息。

再次,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成为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网络媒体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和不规范导致了网络媒体的把关不严,从而使得网络谣言和垃圾信息产生,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

这些问题都限制着网络媒体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网络媒体才能稳步前进、发展,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劣势

优势:(1)时效性极强。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信息的制作与传播的速度要快得多。印刷报纸要经过稿件的文字录入,图片扫描、计算机组版、用激光照排机出胶片、制版印刷以及通过各种渠道将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等多个环节;广播电视制作则要经前期录制(拍摄)、后期制作播出等环节。④这些步骤不但要有一定的物质设备做基础,还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网络传播则只需要输入信息,就可以直接将信息传播出去,通过网络可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立即将信息传播出去。

对于大多数人关注的重大事件,如那些可预知的会议、活动等时间,电台、电视台可现场直播,但对于一些突发事件,传统媒体则无法做到想网络媒体那样及时报道。如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后的数小时,很多大型网站如新浪、雅虎等就在页面进行大幅度的报道和视频,充分显示了网络媒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传播面极其广泛。目前网络传播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进行的信息传播,互联网已覆盖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网络媒体广泛的传播面,也带来了传播的“无国界性”。对于新闻传播来说,这可谓机会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要守住自己的阵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出击。这将带来网络传播观念与方式上的一系列变化。

(3)信息的多媒体化。传统媒体信息的形式总是或多或少受到某种限制。报纸、广播自不必多说,即使是集声、像、文字等手段于一体的电视,也有着难以留存等缺点。但网络由于有了先进科技的支持,它可以实现“数据、文本、声音几各种图象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一体化”的信息传播。⑤这样可以使人们更方便地获得信息,并享受到新的乐趣;另外,这种多媒体技术也会使得人们在与传统媒体的接触后,产生新鲜感,从而更容易的接受网络媒体这一现代化的新技术形式。

(4)不断增强的互动性。网络传播打破了过去由信息传播者单向传送信息的格局,具有极强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正在日益谈化。传统意义上的受众是无法在媒体上发布信息的,而在网上,即使一般的网民也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信息的传播者。

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加容易。与受众之间交流的增强,既有助

此来挖掘新闻信息,达到深度报道的目的,网络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求的发展,必须于提高网络传播的效率,又有助于在受众与网站之间建立起更加牢固的关系。网络传播者可以更好的把握受众的脉搏,并以此作为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与传播策略的依据。

(5)传播模式灵活多变。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都是“点到面”的传播,而网络传播则要灵活得多。从传统的传受双方身份看,网络传播模式可以分为个人对个人、个人对多人、多人对个人等;从传播与接收信息的时间上看,网络传播模式又可以分为同步传播(如网上直播、网上聊天等)和异步传播(如大部分的网站新闻)。⑥

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灵活多样使受众在接收信息时,有更多的自主性。受众可以更自由地选择自己需求的信息,包括选择信息的内容及接收信息的时间与方式。

劣势:(1)缺乏严谨性。网络媒体的快速更新为它赢得了时效性,但同时却也导致了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常常会因为时间紧张或者过于强调时效性而导致网络新闻缺乏严谨性。2004年8月29日,中国女排拿下了阔别多年的奥运金牌,然而新浪体育频道却在比赛未结束时发布了一条消息“女排姑娘奋战不敌俄罗斯,20年奥运冠军梦惜未能圆”。原来,新浪体育频道值班编辑在对页面进行更新的时候,误将开始准备的女排失败的信息发布了,之后虽马上进行了修改,但是却也反映出了一个现实问题:抢新闻虽没错,但是抢新闻也容易导致网络媒体在这一层面上缺乏严谨性。

(2)缺乏权威性。媒体权威性的衡量标准,是受众对媒体发布的新闻、信息的采信度和认同程度。采信度、认同度高,那么权威性就高;采信度、认同度低,权威性就低。网络媒体上信息和信息垃圾相伴而生,网络谣言随处风传,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网络媒体的权威性。

(3)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络媒体发布的新闻和信息、观点、评论等,虽然广泛,但却缺乏深度性。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发布信息平台的角色,而不乐于去挖掘信息以吸引受众。即便是有一些有深度的报道或者言论,但是由于网络大环境没有形成这种氛围,这些为数极少的言论和报道也立刻被湮没。报纸、电视等媒体会对一些新闻、信息进行连续报道,以要加强深度报道,以此吸引更多受众。

网络媒体的发展前景

一、网络媒体应对竞争的策略

网络媒体在应对竞争的过程中,必须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规避自己的劣势,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以求的发展。

首先,网络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要发挥自己多媒体化的优势,这一点是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加大对新闻、信息的报道力度,不断挖掘信息,做好深度报道;组建自己的记者队伍,这样在应对突发事件和重大事件的时候,能够及时迅速的组织好采访队伍,从而更好的发挥网络媒体及时性的特点;利用网络媒体海量信息的特点,1998年美国“斯塔尔报告”数百页内容通过网络瞬间传遍全球就是“海量信息”通过网上快速、广泛发布的一个典型,突出显示了网络媒体的巨大优势;网络媒体的自主选择性,也是其竞争的一个有力手段。与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相比,网络媒体同时具备“一对一”、“多对一”和“多对多”等传播模式,⑦这即加强了与受众的沟通,也发挥了网络媒体对发布新闻信息、评论的民主态度。

其次,要努力规避劣势。网络媒体在发挥其“全时性”的优势的同时,应尽量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负面效应,加强对网络传播者的职业素质培训,加强网络管理,严把网络关,减少网络谣言和垃圾信息的产生,以此来塑造网络媒体新闻信息的严谨性。没有严谨性,就难以保证网络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没有真实性,就不可能会有权威性。没有权威性的网络媒体,就会渐渐失去公信力,失去作为媒体的立身之本。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向

面对网络媒体在信息的海洋中掀起的惊涛骇浪,有人预言过网络媒体将会摧毁传统媒体的生存基础,SUN微电子公司的网络大师级人物尼尔森直言不讳:在未来的5年至10年间,大多数现行的媒体样式将寿终正寝,他们将被以综合为特征的网络媒体所代替。但事实证明,传统媒体仍有优势,并且传统媒体也正在积极的面对新技术的挑战,利用网络的特点发展自身。几年来的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发展使这样幻想渐渐归于破灭,网络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观点开始衰落,而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的观点则开始受到重视。

传统媒体的核心资源就在于内容资源,媒体依然缺乏内容――网站媒体新闻资源95%来自平面媒体。中国有8、9亿人口是农民,要让这些人中80%的人用上电脑,至少需要50年。⑧而传统媒体的低投入和在农村的覆盖网是网络媒体目前还不具备的,所以,网络媒体要打开农村这块市场,也必须依靠传统媒体的覆盖网。而且,传统媒体具有专业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这些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时间内可以造就的。另外,网络媒体因为及时性,没有时间去挖掘新闻、信息的深度,传统媒体在这一方面可以弥补网络媒体的不足。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在发扬自己时效性强、信息量大、互动性好等特点的同时,应该学习习近平面媒体做新闻的态度和精神;对于平面媒体而言,要主动适应新的传播格局下的传播方式的变革,寻求能够受到大家认可的传播手段。双方是在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中求共赢。

未来的竞争依旧激烈,网络媒体只有扬长避短,与传统媒体携手合作,共同繁荣,才能开创新局面,赢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 篇6

关键词: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067-01

这几年来,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科技不断成熟和发展,互联网新闻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与传统媒介技术相比,互联网传播渠道具有诸多优点。怎样更充分的利用这种优势,不断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是许多学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从国内互联网媒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其现状并不让人感到乐观,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解决。这些问题与不足的存在,直接制约和限制了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我们必须加紧课题研究,找出问题所在并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基于以上的论述,笔者对互联网新媒体的传播优势进行以下的概括和论述。

一、互动性优势

互联网新媒体具有交流互动性的特点,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企及的。在日常生活中,各种网站数不胜数,极大丰富了我们的信息生活。只要访问任何一个网站,我们就能够获得海量的新闻信息,这些信息反应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任何人的信息需求。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民还可以使用一些具有高度互动性的信息渠道,例如MSN、QQ聊天软件、论坛等。这是传统媒介工具所不具有的东西,能够为网民带来更大的新鲜感和主动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是其所不具备的。在传统媒介下,新闻评论通常是由信息发布方做好评论再直接发布,受众只有被动接受而无法表达自身的观点,但在互联网媒体技术下,网民有足够的自由参与评论某件社会事件的权利。可见,传统媒介的这种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受众者参与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而与这种传播方式不同,互联网新媒体在发表评论的同时,受众者可以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受众者以很大的互动空间。在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这种传播方式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实现了传播的双向介入,而且增强了传播的实际效果。

二、方式多向性优势

传统的媒介工具下,新闻的发布具有高度的单向性特征,或者是一对一的传播,或者是一对多的传播。以电视节目和新闻为例,它的受众是某一范围内,或者特定的人群,但是新闻内容的发布者只有一个,这就是典型的单向性传播。这种传播形式严重束缚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弥补了这种单向性的不足之处。自从出现了互联网新媒体后,在任何一个时间或者地点,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于一部分受众来说,这种多侧面的传播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们通过兼听或者比较等方式,来具体评判信息的真伪。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受到了传播媒介的充分尊重,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平等的传播关系,这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带来的新变化。在传播过程中,虽然传统媒介也在尽量做到公正和全面,但是受传播者所接触的面以及所处位置的限制,要想实现这种公正和全面,必须积极地应对这些限制或挑战。而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恰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些限制条件,朝着公正和全面的方向发展。这说明,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方式具有多向性的优势,这是传统媒介所无法匹及的。

三、受众随意性优势

在实际工作中,媒介传播技术的好坏之直接影响着受众对新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传统的媒介工具,例如广播电视等,对观众参与信息互动具有较大的制约。在这种传播模式下,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不具备任何主动性和选择权。由此而知,媒介传播工具如果失去了参与随意性,那么就会极大地限制新闻传播效果。而在互联网媒介技术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权利能够得到最大的满足。借助互联网媒介工具,受众可以自由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而且,受众还可以随时地更换信息,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无限次地随意更换。再进一步讲,对于这些网络信息,受众有随意表达自己意见或建议的自由,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内心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可见,在互联网新媒体环境下,受众接受信息的随意性不仅仅体现在信息的选择上,也体现在信息的利用和表达上。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信息传播要想取得成效,必须基于广大受众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而要想调动广大受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切实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自主权。换句话说,要想激发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必须保证他们接受信息的随意性。

四、服务性的优势

目前,民众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许多信息都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来获取。例如,以前招聘广告都发布的报刊杂志上,而今天我们可以随便在网络上搜索相关就业信息。网络求职如今已成为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这就是互联网技术普及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借助互联网信息渠道,招聘双方得以相互了解,并最终签订劳动合同。而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与招聘企业无障碍沟通,并形成劳务关系。这些情况在以前不是敢想象的,也是不被人所认同。通过这种变化,充分显示了互联网新媒体的威力,显示了其传播服务性强的优势。现如今,类似这种变化举不胜举,给人们的日常生产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对于网络接受者而言,它们获取网络信息、满足各种需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方式方法在不断创新。这种变化深受接受者欢迎,使网络传播形成了一种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与传统传播媒介相比,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和强大。在实践中,反映一个事物是否具有服务性,要看这个事物是否能给服务对象带来帮助,是否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而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其服务对象始终处于一种惬意的氛围中。

五、结束语

总体而言,相比传统媒体技术,互联网具有诸多优势和长处,任何有效加强这种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做好这项工作,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要清晰认识我国当前互联网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其次,要全面把握和理解我国互联网媒体的重要特点和优势。最后,要积极行动起来,制定行之有效的方案,充分发挥互联网媒体传播的优势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优势应用的有效性与实效性,才能真正实现我国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网络媒体传播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网络世界,2006,11.

[2]张文倩.网络媒体的传播途径分析[J].网络科技,2008,7.

论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 篇7

1. 其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受众, 而对手机媒体化来说, 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眼下,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2.7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 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成为一种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随着技术的完善、手机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 手机媒体会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2. 信息传播方式更自由

保罗·莱文森所著《手机》一书中, 对手机发展做了最乐观的分析。他认为, 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只是,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 这两个功能就是分开的, 直到手机的出现, 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集合起来。手机之前的几种媒介, 都把说话和走路分开, 只有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 实现走路和说话的结合。

3. 传播功能极其全面

手机短信, 是一种很好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很少的字节传递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而且只要在开机的情况下, 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说是同步的。

彩信, 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 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信息。包括短信、彩信、录像、拍照等多媒体功能, 都为手机媒体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 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均可以实现, 而这些传统、新鲜的功能结合在一起, 能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 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4. 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

从传播的角度看, 手机短信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 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内容的扩大。手机短信、彩信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较的优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 更新快, 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 这正是手机短信的优势所在。据报道, 美伊战争爆发后的4个小时内, 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浏览量比平时暴增5~10倍, 用户短信订阅量超出平时4倍以上。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发来的新闻短信, 感受了短信业务的方便快捷。

5. 互动性强

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我们知道, 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 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滞后的、延时的, 这一特点导致传播者和接受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电话则可以实现传受双方即时沟通, 及时地进行交流。

手机彩信在传播体系过程中, 传递双方是平等的, 被传方也是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 双方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线。因此, 手机报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 为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 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掀开了手机与报纸联姻序幕, 引起各类媒体的骚动;2005年5月17日, 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2004年2月24日, 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 首次实现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的历史性突破。

前面这些例子正如我们所知道的, 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是跟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的, 这些相关领域的技术的发展是手机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的保证。毫无疑问, 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 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 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有人把手机媒体定义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四大媒体”而言, 手机媒体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媒体”。

手机作为媒体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由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 传统传播媒介开始开辟手机短信平台, 受众通过手机短信向这些传媒发送新闻线索, 甚至直接发送新闻, 任何受众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这样使受众直接参与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 由公众流向大众传播的信息的数量和机会将大大增加。

三、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具有易存储、易复制、随时交流沟通以及多媒体型媒介的优点。

大众媒体发展到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使用到现在还有许多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比如, 其有线连接的方式造成了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手机媒体的出现, 正弥补了互联网的这个缺陷。现在手机网络的稳定性还不是很高, 时常有“掉线”现象。“三网合一”是以后的发展趋势需要时间和努力。目前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在千字节每秒, 3G手机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得达到兆字节每秒。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用户只要接上互联网, 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而用户如果进行预定, 就可以每天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避免了在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的烦恼。因此, 网络是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的“补偿性媒介”。而手机的方便性和手机无线网络的遍布性使其占有优势, 使其克服了网络不能随身携带、不能随时随地沟通的弊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 手机就是互联网的“补偿性媒介”。

今天, 手机继互联网之后成为“第五媒体”的事实已经得到了认同,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已经有了很好的联合。2004年6月, 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上海移动和江苏移动在上海电视节上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三方将共同开发移动流媒体及相关增值业务内容服务。这一举动, 打开了国内媒体集团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之门。同时, 《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等也纷纷与手机联合, 它们都认识到要和手机联合, 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 使报纸媒体得到很好的延伸。

四、结语

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成了人类的“影子媒体”。其传递信息的快捷、便利、准确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体。实现了精确的分众化传播———到达每个受众, 同时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但是“手机媒体”必须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 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从未来发展看, 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大众化, 手机媒体也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媒体。手机作为传播媒介, 由于它的价格等种种原因使手机越来越大众化, 手机也必将以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形态普及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媒介消费中。

摘要: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 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 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 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 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关键词: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手机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祁聿民.广告美学原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玉东.传媒有声语言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

[4]阮海红, 王志华.信息传播与文献检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5]张晓锋, 王新杰.传播协同发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6]张秀兵.不一样的传播之道[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手机媒体的危机传播模式 篇8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

“危机状态下的传播是一种变异了的传播系统”。危机传播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复杂多变的。而手机短信即时、快速、短小的信息传播特性, 恰好符合危机传播原则 (1) , 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采集、编辑信息, 将信息传播到最大范围, 做好信息沟通和意见协调, 发挥社会协调和社会动员的作用, 协助组织化解危机。手机媒体的技术特性决定了其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 (1) 手机媒体传播定向性强, 危机信息有效到达率高; (2) 手机媒体传播方式个性化, 危机信息易于接受; (3) 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 危机信息无孔不入; (4) 手机媒体的高度参与性, 危机信息采集便捷。

我国对危机传播的研究主要有传播学、管理学和公共关系学三种理论范式。大陆学者胡百精对危机管理做了深入研究, 在罗杰斯的“信息流”和“影响流”的基础上提出了“噪音流”的理论假设, 形成了危机传播流的“3F”假设。根据美国学者史蒂文·芬克提出的危机管理四阶段论和胡百精提出的危机信息传播流的“3F”假设, 笔者对手机媒体危机传播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提出了手机媒体的危机传播模式 (见图1) :

1.危机潜伏期:组织借助手机短信平台向利益相关者发布预警信息, 发挥手机媒体环境监视的功能。

2.危机突发期:发挥手机媒体即时即地的特性, 第一时间发布真实、有效的信息。组织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影响。

3.危机蔓延期:协助传统媒体, 做好跟踪报道, 发挥手机媒体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 促进组织、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 协调社会矛盾。

4.危机解决恢复期:做好后续报道和延伸报道, 以专题的形式总结经验、反馈意见, 同时做好知识普及。

5.谣言和流言贯穿于危机传播的各个阶段。

手机媒体危机传播存在的问题

手机媒体私人化的信息传播特性, 使手机信息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谣言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播开来, 不利于社会稳定。

强制性传播。手机短信是被动接收的, 用户无法进行选择性接收。这就为商业机构和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传播商业广告、暴力、色情、违法犯罪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这种强制性信息传播忽视了受众的权利, 容易滋生受众抵触情绪, 对传播效果产生噪音干扰。

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由于手机媒体传播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 信息发送主体具有匿名性和不确定性, 传受双方不能建立持久的关系。从而为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传播提供了温床。胡百精在罗杰斯信息流和影响流的基础上加入了噪音流 (Noise flow) 的概念, 形成所谓的“3F”假设。 (2) “在危机中, 噪音流一方面加剧了信息流的不畅, 另一方面扩大了影响流的散乱;而信息流和影响流同时又不断酝酿噪源、制造噪音。三者的相互强化, 使危机传播成为一个爆裂的信息系统。”

手机的强制性传播、手机监视、手机偷拍等都会造成对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干扰, 对手机在危机传播中作用的发挥产生了负面影响。另外因手机技术缺陷而带来的信息内容短小、琐碎、形式相对单一等特点都限制了手机媒体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作用。

手机媒体的危机传播优化

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如何在手机信息传播过程中控制信息流, 引导影响流, 消解噪音流, 充分发挥手机短信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呢?本文主要从微观的手机危机传播系统和宏观的社会系统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 微观手机危机信息传播系统。

危机潜伏期。媒体具有环境监视和社会协调功能。在危机潜伏期, 危机处于萌芽状态, 最容易处理却最不易发现。决策者要时刻保持警惕, 有效预防与避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手机短信预警系统与传统方式相比, 优势在于发布成本低、即时性和准确率高。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可以在最小的时间差、最大的区域范围、最有效地准确通知用户提高警惕, 避开危险。

危机突发期。危机发生后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 引发社会恐慌。伴随社会恐慌而产生的是流言和谣言的传播。在结构性压力和不确定因素下, 人们急需突发公共事件现场的信息。手机的照相功能和简单的短信编辑功能, 可以承担起“现场采集员”的职责, 第一时间采集信息, 并将信息迅速传播出去。政府应该加大投资, 在硬件设施方面, 完善移动通信系统, 做好危机防御工作。相关部门和组织要加强对手机短信传播的监控, 屏蔽和过滤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

危机蔓延期。这一时期, 危机影响范围继续扩大, 但强度减弱, 危机损害已经发生并持续, 决策者要认真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 弥补危机造成的损失。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格外重要。手机短信危机传播系统要做进一步的跟踪报道, 与传统媒体强强联合, 发布权威信息。借助手机强有力的反馈功能和网状传播特性建立信息交流平台, 促进组织和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之间、组织之间的信息沟通、意见协调, 增进彼此了解, 达成共识。进一步做好辟谣和矛盾协调工作。

危机解决恢复期。危机基本消除, 危机传播接近尾声, 社会生产恢复正常。这一时期的传播要偏重组织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纵向沟通。手机媒体协助传统媒体做好后续报道和延伸报道, 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全程回顾, 接受公众意见反馈, 总结经验教训, 进一步完善危机应急系统。

第二, 宏观社会系统。

手机传播的信息立法。目前我国关于手机媒体使用的政策法规远远落后于手机技术的发展, 对手机带来的种种问题, 缺乏积极主动的防范和监控措施。手机媒体具有极大的私人性和随意性, 其规范和完善离不开强制性的权利和义务约束, 需要借助法律法规整顿混乱的手机媒体环境, 优化手机功能。

手机用户的媒介素养教育。在危机中受众会产生一种“双向矛盾心理机制”。手机媒体作为草根媒体, 传播者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手机用户媒介素养参差不齐。媒介素养低的手机用户会对接收到的信息不加辨别地相信, 并将这种未确认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 一些别有用心的手机用户有意传播虚假信息, 煽动社会不满情绪, 制造群体事件。因此, 需要加强大众的媒介素养教育, 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体制建设, 政府监管。建立手机媒体危机应对预案, 将手机媒体纳入到危机传播应急系统中, 健全手机媒体的使用和监管。建设手机媒体信息采编队伍, 专设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传播组织。各行业和各地市建立健全各自的手机短信预警平台, 在危机潜伏期及时将信息传递到相关利益者手中, 提早做好防范措施。

手机媒体技术的改进。莱文森认为媒介技术是随着人类的需求不断进化发展的, 每一种媒介的产生都会弥补已有媒介的不足, 手机的移动性把人从房间里解放出来, 但是手机传播的强制性又造成了对私人空间的侵犯。如何既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有效性, 又尊重用户信息选择的自由度, 让手机用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当的信息接收, 是手机技术要克服的问题。

“把关人”和“意见领袖”。手机用户具有隐匿性和手机使用的私人性、随意性, 手机信息传播中“把关人”缺失。在危机信息传播流中, 信息流可以从传播者直接流向受众, 而影响流则是多级的, 传播效果要经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群体传播以及人际传播多种传播方式的复合作用才能形成。由于手机传播是网状的, 任何中间节点都可对信息进行编辑修改, 缺少专业的筛选、过滤以及权威组织的把关, 信息失真、谣言四起。所以手机媒体也需要“把关人”和“意见领袖”的控制引导。

与传统媒体融合。手机媒体传播的自主性需要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 把握信息传播主流方向, 正确引导公众舆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 手机短信以最快的速度、最广的范围在手机用户中传播开来, 在第一时间抓住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但是由于手机技术的限制, 信息量有限, 受众最终还是通过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获取信息。手机媒体必须借助主流媒体塑造的权威性和品牌优势, 遏制流言的传播。

结语

在中国目前公共危机事件突发的时期, 如何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优势, 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手机短信传播中的强制性问题, 以及不良信息、虚假信息的传播都对手机危机信息传播产生了噪音干扰。我们应从微观的手机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和宏观的社会系统两方面完善手机功能, 更好地发挥手机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3578942.html

[2].3.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手机媒体的传播现状及特点 篇9

较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 手机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是它高度的便携性、互动性、隐私性、贴身性、网络化及用户的海量性, 从而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 使得人们能够随时随地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 越来越成为受到广泛认同的、传播与互动中的新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

手机媒体的特征

互动性强。手机媒体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双向交流, 表达想法和意愿。传播者不仅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 也可以实现材料收集、读者调查、读者评论等多方面的功能。受众则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定制手机报、手机杂志等, 可以及时地向传播者进行信息的反馈, 还可以从受众的角色转换为传播者, 相互交流, 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信源内容多样。手机媒体是以实现个人的信息需求为传播核心的, 在打破制作周期、获取地点、利用公共信息等方面限制的同时, 更打破了信息采集者的限制, 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这一媒体的记者, 这使得信息的来源更加多元化、全面、快捷。而其信源内容则涵盖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有实时的、海量的社会新闻播报, 也有随意的、娱乐性资讯快报, 有正式的、严肃的商谈沟通, 也有私下里的恳谈交流, 有目的明确的联络, 也有无聊的调侃。这直接导致在以后的新闻事件中, 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上, 手机将扮演重量级的角色。

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作为一种移动的数字化传播, 手机传播速度快、时效性强、范围广、限制因素少,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手机媒体可以像互联网一样随时更新新闻动态, 可以向人们提供刚才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信息。由于手机用户数量庞大, 机身小巧便于携带, 人们随时都是机不离身, 因此信息能及时抵达受传者。

传播形式多样。在3G业务的催生下, 手机媒体可以实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 可借助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任何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来进行传播活动。这种具有立体效应的多媒体传播组合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所报道的对象, 给受众带来逼真而生动的感觉。具体而言有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视频 (电影) 、手机电视、手机小说、手机互联网等传播形式。

手机媒体的传播现状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 其基本特征是数字化的便捷传输、移动式的方便使用。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利文森说手机就是一个流动的家园, 它满足人类边移动边交流的双重需求, 使人对它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手机媒体由于其便于携带、互动性强、资源丰富、传播更新速度快等特征, 很快受到人们的青睐, 越来越多的人利用手机上网以及和朋友联系、收发邮件、炒股、浏览网页、网上支付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底, 我国网民的规模突破4.5亿大关, 达到4.57亿, 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 较2009年提高5.4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 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 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移动电话用户在近几年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而随着网民的不断增多, 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说明手机媒体渐渐成了网络媒体的延伸, 将服务功能、新闻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集于一身, 形成一个新的大众化媒体。

手机媒体的传播特点

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实现信息的即时交换。手机媒体依托3G无线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手段, 使手机用户能随时随地地使用手机媒体上网获取信息, 加上手机小巧便于携带, 可以机不离身的随身携带, 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打开手机, 通过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系统来阅读新闻, 了解刚刚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情, 从而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即时的交互性信息传递。

受传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手机媒体在传播信息时, 发送双方兼备传者、受者双重身份, 始终处在不断转化的过程中。信息接受方式由静态向动态演变, 受众的自主性、信息选择性得到提高。个体既是信息的发送者, 又是信息符号的还原者, 使传受主体多元化。信息的传送与接收之间没有第三者的介入, 因此传送、接收、反馈的过程十分迅速, 双方的地位也是平等的。

分众传播的信息更具有针对性。人们在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时, 有时会被动地接受一些信息, 面对五花八门的信息时会眼花缭乱, 需要花费时间去选择所需要的和关注的信息。手机媒体可以有针对性地定制各种服务, 如手机报、新闻资讯、股市行情等。手机内容服务商也可以为受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 针对不同的受众, 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移动、联通、电信掌握着许多手机用户的号码, 可以根据他们定制的各种短信服务和增值业务来细分目标客户群从而调整分众传播的范围和数量, 手机广告也可以有效地定位受众, 节约成本。

传播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的手机其功能仅限于语音通话和短信, 传播方式是一对一或是一对多, 但信息的流向与选择往往是不受控和单向的。具备上网功能的手机媒介其传播模式增加了多对多的大众传播, 从而使手机从单一的人际交流向大众传播领域进行拓展。手机服务商可以搜集新闻资讯、股市行情、天气预报等信息, 进行选择、整理、加工, 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定时向定制这些信息的用户发放, 这样, 人们就可以在手机上了解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而非浪费时间去网络中搜索或坐在电视机前等待天气预报, 也可以就此进行评价并参与到大众讨论中。

与传统媒介相融合的同时展示现代媒介的特点。现代手机除拥有传统媒介的特点和功能外, 还融合了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多种新技术。在3G业务迅猛发展后, 手机媒体通过无线通信连接到互联网上, 缩小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手机媒体既可以像纸质报纸一样给人们提供新闻资讯, 如手机报、电子书、短信、网页资讯等, 又可以像广播一样收听节目, 还可以像电视一样传输图片、声音、动画。同时, 它也可以实现网上购物、交友, 充分展示着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的快速和便捷。它融合了各种媒介的优点, 开创了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相互叠加、有机结合而成的多维传播时代。

手机媒体的失范与负面影响

由于手机媒体便于携带、受众资源丰富、信源内容丰富多样、传播形式多样, 且丰富的信源内容以多种传播方式传到受众的手机上, 这个过程非常隐秘, 所受约束有限。有些传播过程甚至属于强制性的传播, 这样便导致出现垃圾信息泛滥、影响手机媒体的信息安全、手机媒体信息的可信度降低等负面影响。

垃圾信息泛滥。手机媒体里的垃圾信息是指手机用户被动接受的由行为人通过手机或网络平台向其发送的、干扰他们生活的各种短信息。垃圾信息一般采用群发方式, 不法分子使用短信群发器和群发软件等专用工具, 在短时间内向大量的用户发出不良信息。垃圾信息一般有两个特征:一是不请自来, 二是来了不能拒收。这些信息包括广告类短信、欺骗性信息、非法广告类和色情类信息、恐吓类短信、迷信类短信等。各种淫秽信息、欺诈信息和流言蜚语借手机流传, 败坏了社会风气, 误导公众, 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

影响手机媒体的信息安全。随着3G手机业务发展的壮大,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智能手机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联系亲友、手机炒股、手机支付、移动商务等, 轻松地实现了互联网的功能。但是一些手机黑客针对手机的软件专门设计了一些病毒, 对广大的手机用户进行攻击。手机病毒、流氓软件对手机用户的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能使手机资料被删、向外发送垃圾邮件、将机内个人地址簿或手机里的私人资料自动转发, 在使用手机支付或者使用个人账户登录到互联网时泄露个人账户和密码, 对用户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手机媒体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手机媒体由于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 二者角色可以相互转换。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 人们可以向熟知的人诉说自己的见闻, 也可以从别人那里得知正在发生的事情。而这样的传播其来源无法确定, 其可信度无法得到保障, 因此, 虽然可以借此做到快捷地获取信息, 但是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手机媒体的管制

对手机媒体进行管理和规制刻不容缓。针对手机媒体的失范及负面影响, 可以从法律法规、技术监管、行业自律及增强用户自我保护意识等几方面来进行监管。

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为了引导手机媒体向正确、有利的方向发展, 应该针对手机媒体的特征, 量身定制手机媒体的法律法规, 并明确如何处罚违规者, 这样才能有效制止手机媒体的失范。如对于群发的垃圾短信、广告短信和服务短信, 运营商应当设置把关人, 要求传者必须注明身份和电话, 其次对于传播内容进行把关, 否则通信运营商不允许传播。可以要求信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时要注明身份, 注明信息来源, 禁止传播虚假信息欺骗受众, 受众一旦发现有虚假信息就可以向相关部门举报。

从技术层面来对手机媒体进行监管。在手机短信和浏览网页方面, 通信运营商应该从技术方面进行处理和监管, 可以制定一套判断垃圾短信和垃圾网页的措施, 例如可以对短信或者搜索的关键词进行过滤, 以减少垃圾短信和垃圾网页对手机用户的困扰。对于手机病毒, 应该有手机杀毒软件, 目前, 已开发出手机安全卫士、手机防火墙、手机反病毒软件、反入侵软件、信易安卫士等增强手机信息性的相关软件, 防止病毒的入侵。应当加强相关方面的研制。

手机行业的自律。对于运营商来说, 手机媒体的短信、手机上网等都能给运营商带来利润, 所以很难自断财路对手机短信和上网等进行监控, 在发现非法、垃圾信息及网页的时候, 很难立即停止接入和传输文字、声音、图像。这就说明, 手机行业在努力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运营商要主动规范短信、网络环境, 净化手机媒体的网络信息环境。

用户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手机用户在下载软件、收短信、收邮件的时候要注意进行相关的识别, 对可信度不高的信息或邮件不要轻易打开。下载手机软件之前最好安装杀毒软件, 先杀毒, 后下载安装。

当3G业务发展扩大, 实现手机上网并且相当多的人都在使用手机上网的时候, 手机媒体的监管显得尤其重要。但由于手机监管的困难, 需要互联网网站、运营商、政府监管部门、手机用户等社会各方, 从内容、技术、法律法规和道德素质层面进行综合控制, 以便为手机媒体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

参考文献

[1].姚争:《新兴媒体的传播性研究》,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版, 第31页。

[2].喻国明:《传媒指数蓝皮书系列——中国传媒发展指数报告 (2010) 》,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0年版, 第571页。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1年1月, 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1/P020110119328960192287.pdf

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的演变 篇10

(一) 手机媒体概念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 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 以定向为传播效果, 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

(二) 手机媒体的特点

(1) 便携性。手机媒体和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媒体相比来说, 具有更强的便携性, 手机可以随身携带, 受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身上携带的手机来获取信息。报纸、杂志虽然也可以随身携带, 但相较手机来说体积会比较大, 不易携带, 所以在这一点上手机媒体更占优势。

(2) 互动性。互动性是手机媒体所拥有的一个极大的优势。互动性是传统四大媒体所缺乏的, 传统的四大媒体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如报纸、电视, 它们都是将信息通过媒介传递给受众,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的反馈是很有限的, 受众没有很好的渠道和方式来反馈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大多是一种传播者的单向传播。但手机媒体不同, 受众可以通过评论、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可以快速地对传播者发出的一个信息进行反馈, 这样, 信息一来一回就使得手机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是手机媒体的一个手势所在, 信息只有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 单纯的信息传递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受众的需要。

(3) 多媒体融合。通过手机媒体我们可以获取到多种媒体的信息, 可以看报纸、看杂志、看电视、上网等等,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多种集多种媒体于一身的一种媒体。随着科技的发展, 手机硬件方面的提升, 手机媒体在多媒体融合方面将会变得越来越完善, 功能越来越强大。

二、手机媒体传播功能的演变 (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到多媒体融合)

(一) 手机媒体的人际传播功能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互相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是社会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手机从诞生的开始就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这种信息传播活动, 没有电话和手机之前我们只能通过信件或言语相传的方式来进行信息的传递, 手机的出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让人无论身处哪里都可以方便的与他人进行沟通。

手机人际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语音通话另一种是手机短信。这两种方式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每个人在与他人沟通交流时都免不了用到这两种方式。特别要提出的一点是在目前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 手机人际传播出现了另一种基础网络的沟通方式, 其代表也就是“微信”, 关于这一点将在后面具体讲解。

(二) 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功能

其实, 手机媒体在一直发展到智能手机之前的大众传播功能并不明显, 因为旧式的手机的主要功能停留在语音通话和短信交流上, 主要是为了方便人与人之间进行人际交流。但是, 自从智能手机出现之后, 手机媒体在大众传播方面可以算是有了一个质的突破, 从最初的智能手机发送给用户的手机报开始, 发展到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看报纸、电视、电影、上网等等。手机媒体已经成了在四大传统媒体之后在大众传播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和影响的一种新媒体。

手机媒体在大众传播方面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 它更加方便、快捷地实现了一种双向多对多的传播, 传统媒体在大众传播方面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没有办法快速、便捷的让受众进行反馈, 这就影响了信息的传递以及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沟通。手机媒体的出现更方便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应用软件。例如, 微博、微信来与传播者沟通, 可以手机上网发送电子邮件来反馈, 而且, 手机媒体的体积比较小, 便于人们携带, 所以这进一步使人们摆脱了接受和发布信息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让人们在各种环境、各种情况下来获取和发布信息, 这一系列的方式都使得手机媒体能更好地进行大众传播。

(三) 手机媒体多种传播功能的融合

我们经常会提到媒介融合一词, “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 以信息技术为中介, 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 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三种基本信息的时间、空间及成本, 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 不通过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 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里媒介融合提到的是一种技术的趋同, 目前,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多媒体融合的终端, 拿我们目前所使用的智能手机来举例, 不论是报刊、电视还是互联网, 都可以一齐存在于手机媒体上, 可以说现在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满足我们所有对信息的需求, 而且还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受众可以在任何想获取信息的时候获取信息。并且这种信息的获取是可以跨媒体获取的。过去通过传统媒体我只能单一的接受到一种平台上所传递的信息, 这样的信息获取就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在信息时代, 每天产生的信息量都是十分巨大的, 那么在单一的媒介平台上所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 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就需要将各个媒介进行联通, 这样不同媒介上的信息能够得到传递, 受众也就可以从多种媒体上获取信息。

手机媒体已经成为了这样一种媒体, 并且在另一方面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也产生了改变, 由于技术打破了多种传播的界限, 使得多种传播功能可以同时存在。在手机媒体中, 我们可以看到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类型。也就是说手机媒体集合了这所有传播类型的传播功能。这其中最典型的应该就是微信, 一个人在朋友圈看自己发的消息产生反思, 这是人内传播, 信息传给朋友, 这是人际传播, 公众号可以是组织传播也可是大众传播。也就是说, 手机已经成为了一种集多种传播功能于一身的信息传递工具。

三、手机媒体存在的问题

(一) 内容缺乏创新

手机媒体目前主要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 它作为一种工具来帮助我们了解和获取信息, 手机媒体上的信息大部分都是其他媒体上信息内容的移植。例如, 手机报、通过手机上网、看视频等都是提供给受众一种接触的渠道, 它只是起到了一种帮助传递信息的作用, 手机媒体自身缺少自己独有信息、内容。

(二) 硬件成本高

对于手机媒体来说, 受众要通过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拥有一部手机, 所以受众必须投入一定的金钱在上面。而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越是功能多的手机其价格要更高, 这也就意味着接触手机媒体的门槛会比较高, 不像传统的纸媒那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成本就可以获取信息。

(三) “低头族”的产生

对于现在的人来说, 手机成了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样东西, 几乎人手一部, 随时随地都带在身上, 所以我们现在经常会看到所谓的“低头族”, 注意力全在低头使用手机上面。这也是手机媒体所带来的一种负面的影响, 它在方便了人际传播的同时在另一种程度上来说, 手机弱化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人际交流, 大部分人都依赖于通过手机来与别人交流, 忽视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这在一方面会影响人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 对于青少年来说, 如果长期依赖这种间接的沟通方式, 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手机媒体的发展建议

(一) 依靠科技手段, 提高自身性能

就像前文所说的那样, 手机媒体之所以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一阶段, 对信息传递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科技的发展。如果科技水平不够, 智能手机没有出现的话, 那么手机媒体也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未来手机媒体的发展来说, 首先应该着眼于技术方面, 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降低硬件上的成本, 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更多的人接触到手机媒体。

(二) 借平台优势, 多媒体联合发展

通过手机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他媒体的上的内容, 手机媒体所拥有的功能是多媒体的功能, 这是它的一个优势, 所以手机媒体在发展中应该继续加强这一优势, 联合传统媒体来进行发展。

(三) 增加内容的独创性

在问题中说到手机媒体上大部分内容都是转载自其它媒体, 手机媒体独创的内容很少, 如果手机媒体只是作为一个中介性的平台, 那么它将无法与其它媒体竞争, 所以手机媒体一定要增加内容的独创性。

五、结语

手机媒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有其优势也有存在的不足, 根据过去媒体的发展来看, 不同的时代都产生了突出发展的媒体, 所以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满足受众的需求, 这样的媒体才是合格的媒体。手机媒体作为新兴的媒体, 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 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完善自身的功能, 发挥自身的优势, 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信息时代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彭健.手机媒体大众传播功能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 2005.

[2]孙珉.论手机媒体的大众传播特征[J].新闻界, 2007 (6) .

上一篇:双流传动装置下一篇:康复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