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白血病

2024-08-19

淋巴细胞白血病(精选十篇)

淋巴细胞白血病 篇1

1诱导缓解治疗

即用几种不同的药物在短期内使患者达到CR, 包括临床征象消失、血象正常、骨髓象正常、原始细胞<5%。分型中除多发性硬化 (MS) 外, 其他类型基本上采用相同治疗。

对于初治ALL诱导缓解治疗的目的是大量杀灭患者体内的白血病细胞而尽量减少损伤体内的正常细胞, 使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骨髓幼稚细胞<5%, 一般的临床方法检查不出病症, 从而获得CR;诱导治疗的另一目的是尽快达到CR。CR率是评价一种诱导治疗方案优劣的重点, 是关系到ALL患者是否能够长期无病生存 (EFS) 甚至治愈的先决条件[1]。通常用几种药物联合化疗能杀死99%的白血病细胞, 恶性细胞从1012减少至108, 使骨髓中原幼淋<5%即达到CR。小儿ALL的诱导缓解治疗中应用VP方案使90%以上小儿获CR, 加左旋门冬酰胺酶 (L-ASR) , CR率仅稍有提高[2]。在高危小儿ALL治疗中用4、5种药联合化疗, CR率不增加, 并且增加了药物毒性带来的风险, 但主要的是减少复发, 提高长期EFS率。ALL诱导缓解治疗首选国内外常用的标准方案VDLP方案[3]。去甲氧柔红霉素的联合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亲脂性高, 易被肠黏膜吸收, 可口服, 对心脏毒性低, 作用强于柔红霉素 (DNR) 与阿霉素, 是较好的抗白血病药。该药与长春新碱 (VCR) 、L-ASP和泼尼松联用, 治疗难治性ALL病例的CCR率高于用柔红霉素与上述3种药物的联合治疗[4]。

2缓解后巩固治疗

巩固治疗或后期强化疗指在CR后立即进行几个疗程的强烈化疗。早期强化疗在用哪些药物联合巩固、强度上各治疗组尚无统一的方案。推荐用CAT方案, 环磷酰胺 (CTX) 800~1000mg/m2第1天, 阿糖胞苷 (Ara-C) 每天100mg/m2×7d, 每天2次 (每12小时1次) , 皮下注射, 硫鸟嘌呤 (6-TG) 或巯嘌呤 (6-MP) , 每天75mg/m2, 晚间顿服×7d;HR-ALL时可采用中、大剂量Ara-C, 1~2g/m2, 每12小时1次× (4~6) 次, CTX和6-MP同上[5,6,7]。

3 CNSL及其他髓外白血病预防

由于体内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血睾屏障等白血病细胞的天然药物性庇护所, 髓外白血病的复发直接影响白血病的存活时间, 导致全身复发, 因此庇护所预防性治疗日益受重视, 若不进行庇护所预防, 有40%的小儿ALL在CR后3年内发生CNSL, CNSL占小儿ALL复发的75%。男孩7.7%发生睾丸白血病[8]。常用的化疗药物如VCR、DNR、Ara-C、CTX、L-ASP等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杀灭脑脊液中的白血病细胞, 而往往在脑膜上增殖并发生CNSL, 继而导致骨髓及其他髓外复发。因此庇护所预防性治疗十分重要, 应从化疗之初就开始并贯穿整个维持治疗[9]。有资料显示, 50%的儿童接受24Gy照射后, MRI检查有不同程度脑萎缩、脑白质病、脑钙化、脑灰质异常等[10]。目前美国St.Jude儿童研究医院正尝试除复发者外取消对所有患儿的放疗。三联鞘内注射联合全身化疗是预防CNS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对初诊的患者尤其要避免腰椎穿刺损伤, 以防止白血病细胞进入血液循环。

4再诱导治疗

一般在第3次大剂量甲氨蝶呤 (HD-MTX) 、四氢叶酸钙 (CF) 10~14d起, ALL的早期强化治疗分2个阶段, 第1阶段用VDLP, 与诱导治疗的不同之处是DNR和VCR每周1次共2次, 泼尼松剂量每天45mg/m2共14d, 逐渐减量, 7d内停药, 口服。第2阶段用依托泊苷 (VP-16) 每次200mg/m2, Ara-C每次300mg/m2, 每3天1次, 共3次, 静脉滴注。SR-ALL的早期强化只用VDLP[11]。

5巩固和维持治疗

巩固治疗通常持续4~6个月[11], 目前各协作组常用的巩固药物包括:大剂量Ara-C (1~3g/m2) 、鬼臼类药物 (Vp-16、Vm-26) 、大剂量MTX (1~5g/m2) 、蒽环类药物 (DNR、阿霉素) 、烷化剂 (CTX、异环磷酰胺) 、大剂量L-ASP等[12]。T系ALL白血病细胞内甲氨蝶呤多聚谷氨酸盐 (MTX的活性代谢产物) 的浓度明显低于B系ALL, 因此T系ALL要达到最佳疗效需要更大量的MTX (通常5g/m2) ;此外伴有TEL2AML1和E2A2PBX1融合基因的ALL细胞内甲氨蝶呤多聚谷氨酸盐的浓度低于其他基因异常者, 增加MTX的剂量也可提高疗效[13]。

6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对患儿施以极强烈的骨髓摧毁性治疗, 然后输入供者的造血干细胞, 供者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生长时, 通过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及产生移植物抗白血病的作用, 以达到彻底清除白血病细胞的目的[14]。目前造血干细胞可从骨髓、外周血或脐带血获得, 效果相近。由于化疗的不断进步, 过去疗效不佳的ALL亚型可能现在或将来能够治愈;相反随着移植技术的发展、HIA配型方法的改进以及干细胞供者的不断拓宽, 一些以往不考虑移植治疗的患者可能获得移植机会。所以, 决定什么样的患者适合移植治疗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决策者总要不断地权衡利弊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就现阶段而言, 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非常高危的ALL, 如伴有BCR2ABL融合基因或早期治疗反应失败及早期复发的ALL[15], 因此在选择移植前, 必须与化疗比较, 有明显的优点才采纳。

7预防及治疗感染

淋巴细胞白血病 篇2

① WBC1<50×109/L,同时年龄≥1岁,且<10岁;

② 第8天(经过7天强的松预治疗后)外周血幼稚细胞<1000/μL(即强的松反应良好); ③ 非T-ALL2,即B系ALL(除外成熟B); ④ 所有t(12;21)或TEL-AML1融合基因3; ⑤ 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4; ⑥ 无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 ⑦ 无t(1;19)或 E2A-PBX1融合基因;

⑧ 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或M2,第33天骨髓完全缓解(< 5%); ⑨ 第33天MRD(PCR或流式细胞术)<10-4。中危ALL:

① 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000/μl(强的松反应良好); ② 无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

③ 第33天MRD5<10-2(假如可检测MRD); 以上必须完全符合同时至少符合以下其中之一: ① 白细胞≥50×109/L;

② 年龄<1岁或年龄≥10岁; ③ T-ALL;

④ t(1;19)/E2A-PBX1融合基因;

⑤ 标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 ⑥ 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1/M2 高危ALL,不论年龄和白细胞数,只要符合以下条件之一可诊断: ① 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000/μl(强的松反应不良); ② t(9;22)或BCR/ABL融合基因; ③ t(4;11)或MLL/AF4融合基因;

④ 中危诱导缓解治疗第15天骨髓呈M3;

⑤ 第33天MRD≥10-2或第12周MRD≥10-3; ⑥ 第33天骨髓形态学未缓解(> 5%)呈M2/M3。

注: 1.WBC:白细胞;2.T-ALL:急性t细胞型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3.TEL-AML1融合基因:此基因是比较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其所至的白血病占儿童ALL20% ~25%;

淋巴细胞白血病 篇3

【关键词】蛞蝓;白血病;淋巴细胞;P388

【中图分类号】R7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0-0012-01

蛞蝓(Limax)别名蜒蚰,鼻涕虫,作为传统中药早已记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文献,民间习用蛞蝓治疗咳喘、肿毒等病症。国内有学者对其抑制肺癌、宫颈癌等进行了初步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抗肿瘤作用,扩大抗瘤谱,我们采用体内抗肿瘤实验方法观察其对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的抑制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实验材料

1.1 动物及瘤株 KM小鼠,由广西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小鼠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由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提供。

1.2 药物 蛞蝓提取物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药学研究所制备,l000g蛞蝓药材经乙醇回流提取3次,出浸膏155g。环磷酰胺(CTX)为Baxter oncology gmbrI产品,批号:200664A。

2、实验方法

2.1 造模 KM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按常规方法接种淋巴细胞白血病P388细胞悬液于小鼠腹腔。

2.2 分组及给药设正常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蛞蝓高、中、低剂量对照组,每组10只KM小鼠。阴性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20mg/kg,中药蛞蝓低剂量组600mg/kg、中剂量组1200mg/kg、高剂量组2400mg/kg分别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7天后停止给药,观察动物直至动物死亡。计算各组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及其补充计算公式。

3、實验结果

3.1 蛞蝓对移植性P388小鼠体重影响

第0天及第3天各组体重无明显变化,第7天蛞蝓高、中、低剂量组、CTX组体重明显下降,体重差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可能与动物接种瘤株后,肿瘤对机体的消耗有关。各观察组体重差值与模型组比较有明显下降(P<0.01),提示模型组腹水瘤增长较快,而蛞蝓高、中、低剂量组、CTX组腹水瘤得到有效控制,见表1。

3.2 蛞蝓对移植性淋巴细胞血病P388小鼠生存期的影响

蛞蝓高、中、低剂量组生命延长率达13%-37%,以中剂量组为最好;中剂量组生存期明显延长,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蛞蝓对移植性淋巴细胞血病P388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存时间明显延长。见表2

4、讨论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误诊1例 篇4

1病历摘要

患者, 男, 63岁。因“乏力, 不规则发热, 白细胞减少”反复多次住院。患者因体乏无力, 纳差, 伴有不规则发热10d于2010年6月4日-2010年6月14日第1次住院, 入院体检:T 38.3℃, 无阳性体征发现。WBC 1.35×109/L, 中性粒细胞0.48, 淋巴细胞0.46, 单核细胞0.06, 血红蛋白 (Hb) 118g/L, 血小板 (BPC) 150×109/L, 尿蛋白+, 尿胆原素+, 尿糖+, 红细胞沉降率43mm/h, C-反应蛋白5.4mg/L,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8U/L, 乳酸脱氢酶323U/L, α-羟丁酸脱氢酶294U/L, 铁蛋白4827ng/ml, 甲胎蛋白 (AFP) 、癌胚抗原 (CEA) 、糖原抗原50 (CA50) 、糖原抗原199 (CA199) 、糖原抗原724 (CA724) 、糖原抗原242 (CA242) 、非小细胞肺癌相关抗原 (CYFRA211) 、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前列腺酸性磷酸酶 (PAP)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和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F-PSA) 均正常。巨细胞病毒IgM抗体 (CMV-IgM) 、单纯疱疹病毒2型IgM抗体 (HSVⅡ-IgM) 、EB病毒抗体 (EB-IgM) 、柯萨奇病毒IgG抗体 (CBV-IgG) 、柯萨奇病毒IgM (CBV-IgM) 均为阴性, 血培养阴性。CD55+/CD59+:90%。左髂前上棘骨髓穿刺显示:粒红巨核三系增生均低下, 未见巨核细胞。髂后上棘骨髓病理显示:骨髓组织增生极度低下, 脂肪细胞增多, 符合AA改变。

出院后症状仍旧, 于2010年8月27日-2010年9月17日在另一家医院住院, 重复以上各类检查, 结果相同, 第二次髂后上棘骨髓穿刺检查显示:骨髓增生重度减低, 病理显示:骨髓组织增生减低, 脂肪组织增多, 造血细胞分布不均, 粒系、红系及巨核系细胞可见, 红细胞CD55和CD59分别为98%、99%, 而白细胞皆为100%, 胸部CT:右侧胸腔少许积液, 左侧胸膜增厚, PET/CT:全身诸骨代谢性明显增高。出院诊断:血细胞减少待查,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待排。出院后的3个月间, 服用中药治疗, 患者无发热, 体乏纳差症状改善。2010年12月又出现发热和无力症状, 外周血WBC 1.1×109/L, Hb 93g/L, BPC 65×109/L, 低钠血症, 肝功能异常, 曾有一次化验检查显示:尿蛋白 (+++) , 尿胆素原 (+++) 。于2011年1月14日-2011年2月8日第3次入院, 体乏症状较前加重, 不规则发热且频繁, 体温38℃左右, 最高体温39℃, 病程中伴体质量下降10kg, 偶有牙龈出血。入院体检:慢性病容, 表情淡漠, 消瘦,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胸骨无压痛, 腹部隆起, 叩诊过清音, 肝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 0.6×109/L, Hb 78g/L, BPC 30×109/L, PPD试验 (-) ,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44U/L, 乳酸脱氢酶1433U/L, α-羟丁酸脱氢酶1198U/L, 白蛋白16.9g/L, 铁蛋白59 805ng/ml, CEA 8.43ng/ml、CA50 41.89U/ml、CA199 186.8U/ml、CA242 >220.0U/ml, 抗核抗体谱各项抗体均为阴性。胸腹部CT:双侧肾周筋膜增厚, 左侧肾上腺稍增粗, 胸腹腔积液, 双下肺炎症, 心包积液, 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2011年1月27日胸骨骨髓穿刺原始淋巴细胞占0.85, 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 确诊为ALL, 给予VP方案治疗, 最终由于呼吸衰竭死亡。

2讨论

ALL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肿瘤, 一般表现为发热、贫血、出血及浸润症状, 诊断并不难, 如患者以少见症状首发或主要表现, 那么极易临床误诊。文献[1,2,3,4,5]报道常见误诊原因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肾功能损害、关节肌肉症状、呼吸道症状和溶骨等为首发症状表现的患者。文献[2]统计91例急性白血病患者, 初诊误诊者53例, 误诊率达58.2%, 误诊时间最长达2年, 误诊为各类贫血居首位, 占误诊病例的30.0%~52.1%, 其中误诊为AA者占2.2~34.2%。本例患者误诊为AA长达6个月之久, 等到行胸骨穿刺时才确诊为ALL。

误诊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起病相对缓慢, 呈亚临床过程, 症状体征不典型, 患者整个病程中都有不规则发热, 由于早期只有白细胞数减少, 后期出现Hb轻度下降和BPC下降, 故患者和医师往往会丧失警惕性。 (2) 严格意义上讲, 某部位的骨髓穿刺检查只说明该部位骨髓的增生状态, 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用某部位骨髓增生程度代表骨髓整体增生程度, 但在少数情况下, 如骨髓瘤和绿色瘤, 某个时期肿瘤细胞不均匀分布, 本例患者就是如此。 (3) 特别在诊断AA时, 胸骨部位的骨髓穿刺一定要做。 (4) 急性白血病起病急缓是相对的。因此, 不能以此作为诊断条件或排它诊断的依据。总之, 该病例起病缓慢, 临床表现不典型, 白血病细胞分布不均匀, 共同导致了患者诊断延误, 并失去了保贵的治疗时间, 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防止误诊的措施: (1) 临床上出现不典型的症状或有不能解释的现象时, 要多部位骨髓穿刺检查; (2) AA诊断标准中有排除性诊断, 临床医师应慎重对待, 小心行事; (3) 特别需要与之相鉴别的疾病是AA和低增生性白血病。

参考文献

[1]代时莉.急性白血病特殊首发表现30例临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15) :3629.

[2] Marwaha RK, Kulkarni KP, Bansal D, et al.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masquerading as juvenile rheumatoid arthritis:diagnostic pitfall andassociation with survival[J].Ann Hematol, 2010, 89 (3) :249-254.

[3] Aydin M, Eric L, Michelle.Hemoptysis, anemia and respiratory failure:arare initial presentation of acute leukemia[J].JNMA, 2005, 11 (97) :1550-1552.

[4] Chadi M, Brian E, Alison M, et al.A4-year-old boy with back pain andhypercalcemia[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Medicine, 2011, 364 (6) :552-562.

白血病 = 淋巴癌 ? 篇5

哪里生病了?

白血病和淋巴癌与其他癌症一样,都是由细胞的异常增殖引起的。癌细胞要么增殖太快、要么寿命太长,从而数量过多,影响了健康。但白血病和淋巴癌的癌细胞开始出现的位置却不同。

◆白血病——白血球有问题

顾名思义,是白血球出现了问题。白血球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也是免疫细胞,存在于血液和淋巴系统中,由骨髓制造。骨髓制造出大量不正常的白血球,进入血液中,被人发现,因此白血病又被称为血癌。

◆淋巴癌——淋巴细胞有问题

它是淋巴系统中的癌症。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一样错综复杂、遍布全身,包括淋巴管、淋巴结、还有脾脏和胸腺等器官。我们的脖子、腋下、腹股沟、胸部、腹部和骨盆处都有淋巴结。淋巴结和淋巴管中充满了淋巴液,其中的淋巴细胞也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正是淋巴细胞的异常导致了淋巴癌。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会让淋巴结肿大,是最常见和容易让人发现的症状。

共同点 → 淋巴细胞也是一种白血球

两者都是全身性的癌症,扩散后,都有可能对造血系统、免疫系统造成影响。另外,淋巴细胞其实也是白血球的一种,所以两种疾病难免会有交集。

都有哪些种类?

白血病和淋巴癌都不是特指一种疾病,而是概括了一类疾病。

◆白血病——四大类型

白血病可以按照病程发展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也可以按照异常白血球的种类分为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髓细胞白血病。综合这两种分类方法,现在白血病一般被分为4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淋巴癌——两大类型

淋巴癌种类繁多,但是大致分为两类:

霍奇金淋巴癌(HL) 非霍奇金淋巴癌NHL)

共同点 → 有一种疾病既是白血病也是淋巴癌

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其实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一种病,只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没有癌细胞而已。CLL和SLL的症状与治疗方法也是一样的。

症状是什么?

白血病和淋巴癌的初期症状都不是特别明显,有时候很容易被误认为其他小病。

◆白血病 ——凝血功能出现问题

疲倦、无力:缺乏红血球造成了贫血,因此会感到疲惫,并且运动能力下降。

易感染:缺乏健康正常的白血球,免疫机能受损,很容易感染病菌。

流鼻血:缺乏血小板,所以凝血功能有障碍,身体很容易淤青,常流鼻血。

◆淋巴癌 ——注意淋巴结有无异常

淋巴结肿大

发烧

汗多,尤其是夜汗多

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

疲惫不堪

因为脾脏肿大,进食时腹部不适、饱胀

共同点 → 白血病也会出现淋巴癌的症状

白血病除了以上的一些症状外,也会出现发烧、夜汗多、进食时腹部不适或饱胀等症状,与淋巴癌的一些症状重合。

高危人群是谁?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癌在不同年龄段中高发,所以不论年纪大小,都有可能患上血液病。

◆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患上,但儿童,尤其是2~5岁的儿童是高发人群。45岁后,患病几率会再次上升。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成人中最为常见的急性白血病。虽然老年人是高发人群,但儿童和成人也有可能患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几乎只有50岁以上的人会患。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绝大部分患者是成人。

◆淋巴癌

霍奇金淋巴癌:20~25岁的年轻人是高发人群,75~80岁是另一个高发年龄段。

非霍奇金淋巴癌:年纪越大患这类淋巴癌的几率就越大,70%的患者都是在60岁以后被诊断出的。

共同点 → 暴露于有毒环境中的人

淋巴细胞白血病 篇6

1 老年ALL的生物学特征

ALL免疫表型及核型的差异比较中, 与<60岁的患者相比, >60岁的患者更易患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前者是59%~66%, 后者是75%~89%。而<60岁的患者更易患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 (29%) 。同时有高达69%的老年ALL表达CD34, 提示老年ALL病变水平更接近多能造血干细胞阶段[3]。

细胞遗传学异常是ALL独立的预后因素。 (Ph+) t (9;22) , t (8;14) , t (14;18) 或复杂畸变的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特别是Ph (+) ALL在老年患者中占24%~36%, 而年轻人这一比例为15%~19%[4,5]。

分子生物学特征中最常见的MLL基因重排是MLL-AF4。伴MLL基因 (11q23) 重排的ALL多为pro-A或pre-B表型, 此型极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 , 预后极差, 研究结果显示老年组的发生率与年轻组相似。而BAALC基因与Ph (+) 一样, 易出现于老年人, 它常常预示更短的生存期, 且不受BCR-ABL1或MLL-AFF1的影响[6]。而对于T-ALL中Notch1通路激活子Notch1或FBXW7基因的突变, 以及B-ALL中常出现的IKZF1基因缺失或突变, 对预后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

2 老年ALL的临床特征

与疾病快速进展相关的临床特征, 如高白细胞计数、纵隔肿瘤或其他器官受累, 在老年ALL患者中似乎不那么常见, 甚至“缓慢发展型”ALL只在某一些病例中可以见到[5,6,7,8]。还有研究发现, 在老年ALL患者中, 男性的发生率更低[9]。继发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或其他恶性疾病的ALL变得越来越重要, 尤其是在老年患者中, 一旦疾病发作, 老年患者的临床状态更易恶化。到目前为止, 这方面可供参考的数据非常有限。

另有2项研究表明, 相比年轻患者, 有30%~43%的老年ALL患者 (>60岁) 会有2个或更多的临床症状[4,5]。

3 影响老年ALL预后的因素

日益增长的年龄本身就是影响ALL治疗效果最主要的预后因素[10,11], 因为中老年患者会表现出更多加重疾病的问题。但是影响年轻ALL患者复发的高危因素很可能也适用于中老年患者, 例如早期和成熟T-ALL、前B-ALL、高白细胞计数和Ph (+) , 然而, 这些预测值在一定程度上被死亡风险大大减弱了[12]。微小残留病灶 (MRD) 的评估已经证明在年轻患者中不管是否继续大剂量化疗都与>90%的复发率有关, 但是几乎没有有关MRD的预后影响数据可用于评估中老年患者[13]。有一项研究表明, 在中老年患者中, 接受第1次巩固化疗后, 有68%分子生物学缓解的患者可保持完全缓解 (CR) 状态, 而没有达到分子生物学缓解的只有11%可以达到CR[14]。因此, 老年患者MRD的前瞻性评估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可以对那些合适的患者确定其他治疗方法。

研究表明在ALL患者中, 高死亡率与出血及感染有关[15,16]。GMALL研究把老年患者白血病发生之前的合并症评分、年龄、身体状态看做对早期死亡有重要影响的预后因素[14]。

4 老年ALL化学药物治疗的策略

获得CR是ALL患者长期生存的前提。以往报道中老年ALL的CR在45%~62%之间, 中位生存时间为5~10月, 也有报道中位生存时间达24月。Kantarjian等[17]报道对ALL患者应用Hyper-CVAD诱导方案, 在≥60岁的患者中, CR仅为80%, 5年总存活率 (OS) 为17%, 而40~59岁患者CR为94%, 5年OS为30%。因此, 诱导治疗是最关键的阶段。但目前尚缺乏大型临床试验对老年ALL提出适合的诱导方案。临床上老年ALL患者治疗往往是以泼尼松、长春碱类药物为基础, 加或者不加环磷酰胺及蒽环类药物。如VP方案 (长春地辛+泼尼松) , VDP方案 (长春地辛+柔红霉素+泼尼松) 。国内王婧等[18]的一项针对≥55岁的ALL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认为CVDP (环磷酰胺+长春地辛+柔红霉素+地塞米松) 诱导化疗方案能显著提高CR率, 是独立影响无疾病生存期 (DFS) 的有利因素, 而进行的巩固治疗也是独立影响DFS及OS的有利因素。但老年ALL患者常采用减低剂量化疗, 张闰等[19]的研究结果显示, >50岁患者诱导缓解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50岁组, 60%的死亡原因是化疗后严重骨髓抑制所致的重症感染, 此外有心、肺和肾衰竭、出血等。因此, 老年ALL患者往往不能耐受常规剂量化疗, 化疗后骨髓抑制期长, 感染难以控制, 并且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高于非老年患者。尽管EWALL研究成功地使用高强度剂量使老年患者的CR率得到提高, 但同时其生存率却随之下降[20]。因此高强度治疗在老年ALL患者中存在诸多风险, 是否受益需进一步评估。

进一步的巩固治疗中, 目前对高危成人ALL患者治疗的选择, 意见趋于一致, 由于诱导缓解后极易复发, 故建议在第一次完全缓解 (CR1) 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HSCT) 。但标危成人ALL患者进行allo-HSCT的具体时机和适应证未完全确定。allo-HSCT能显著改善成年ALL的生存, 5年OS达53%, 5年无事件生存率可达64%, 复发率降至15%。但alloHSCT中的主要受益者为年轻和低危患者, 老年人获益非常有限。王婧等[18]研究显示, 对于中老年患者, 进行HSCT治疗, 改善生存的意义并不明显, 死亡原因5/6为移植相关死亡。

以上结果提示, 老年ALL治疗应在危险分层的基础上, 尽量以个体化原则进行。对高危患者仍应尽可能采用成人强化方案, 必要时使用非清髓性骨髓移植 (HSCT) 或更为安全有效的新药, 但治疗风险偏大。对预后良好的老年ALL, 则应以提高生存质量为目标, 实行个体化治疗, 在临床上决定患者的长期治疗规划时, 需全面权衡HSCT或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利弊, 慎重决定。

5 Ph (+) 的老年ALL的治疗

对于大部分Ph (+) 的老年ALL患者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TKIs) 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现在, Ph (+) 的老年ALL患者比Ph (-) 的患者更容易获得CR。在传统诱导治疗之后使用伊马替尼和化疗相结合的方案可以提高Ph (+) 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21,22,23]。

到目前为止, 关于Ph (+) 的老年ALL患者的最大的一项前瞻性研究采用了EWALL的主要化疗方案, 即长春新碱、地塞米松和达沙替尼 (140 mg/d) 作为诱导方案、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的同时, 间歇性地使用达沙替尼。在71例患者中, CR率为94%, 并且3年随访的生存率为45%, 这一结果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在诱导治疗和巩固治疗之后, MRD持续>0.1%的缓解期只有5月。达沙替尼显示出较好的抗白血病活性, 但是一旦复发, 则可以观察到T135I突变的频率增加[24]。

伊马替尼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因此, 预防Ph (+) 的ALL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 (CNS) 复发是有必要的。但是, 鞘内治疗的次数和方式仍没有统一的答案, 尤其是老年患者, 鞘内治疗可能会增加硬膜下血肿的风险。因此, 鞘内注射应该在特殊的预防措施下进行。

总体来说, 单用TKIs可用于Ph (+) 的中老年患者的诱导治疗, 其主要的优势在于可以降低早期死亡率。然而, 单药治疗ALL这类高增殖性的疾病或许会增加发生耐药的风险。因此, 大部分病人在使用TKIs单药治疗后如果不进行HSCT的话最终都会导致复发。与之相反的是, 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患者, TKIs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并且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身体状况良好的Ph (+) 的老年ALL患者, TKIs联合减量的诱导治疗之后进行最佳强化治疗可能是比较好的选择。EWALL试验证明二代TKIs如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可能会提高疗效。识别分子学缓解好坏及更换TKIs是有必要的, 而且Ph (+) 的老年ALL患者适合进行低强度的HSCT。在MRD阴性的Ph (+) 的老年ALL患者中, 可以考虑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予TKIs维持治疗。这些都是初步的数据, 但是进一步探讨HSCT是很有必要的。

6 老年ALL的支持治疗

老年ALL患者并发症较多, 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增高, 骨髓储备功能和恢复能力降低, 因而化疗后血液系统和非血液系统毒性较大, 导致诱导治疗期间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 因此, 要高度重视强有力的支持治疗和对并发症特别是感染和出血的有效防治。

在老年患者中, 高死亡率和并发症也见于姑息治疗方案。治疗中老年ALL患者最大挑战是降低早期死亡率, 同时避免降低治疗效果。考虑到上述风险, 老年患者需要最佳支持治疗。在化疗期间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会减轻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并且降低感染相关死亡率。抗生素预防治疗处于中心地位, 但是抗真菌治疗尤其是使用唑类抗真菌药对ALL感染治疗需要慎重, 注意其导致额外的毒性, 尤其是与长春新碱类合用时。

7 老年ALL患者的治疗新选择

ALL细胞表达多种抗原, 如CD33、CD22、CD19、CD52, 这些可能是抗体治疗的目标。大多数中老年患者易患B前体ALL。在这些亚型中, 约一半的患者原始细胞表达CD20抗原。有研究报道, 在CD20+的年轻患者, 化疗和利妥昔单抗相结合的治疗是一个有效的方案。

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双特异性CD19抗体 (blinatumomab) , 它可能有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CD19+的白血病细胞的作用。据报道, 在19例难治性病例中, 即在经过高强度化疗后达到长期MRD存在的血液学缓解, 应用特异性CD19抗体, 分子学缓解率为84%[25]。

在复发的CD22+的ALL患者中, CD22介导的共价抗体奥英妥珠单抗 (inotuzumab) 可诱导18%的CR和39%的骨髓缓解[26]。药物毒性似乎是可以控制的, 并且4周内死亡率为4%。未来使用抗体治疗的成功将取决于与化疗方案的巧妙结合, 其目标是获得长期缓解。

淋巴细胞白血病 篇7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甲氨蝶呤,临床效果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 也是导致儿童死亡疾病中较为重要的原因。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类型, 主要以ALL这一分型在儿童中最为常见,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较差的淋巴细胞在骨髓、脾脏以及淋巴结中增值较快, 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一种恶性的血液疾病。其患者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贫血、发热以及对器官的浸润。由于白血病在发作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 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较为困难, 且患者的白细胞增生速度较快, 而增生的白细胞能够广泛的浸润在全身细胞与脏器之中, 这对于患者的组织以及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而儿童本身的免疫力较成人偏低, 因此科学有效地进行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结白血病刻不容缓, 在本次试验中针对儿童急性淋巴结白血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甲氨蝶呤进行治疗, 试验组采用的甲氨蝶呤联合四氢叶酸钙治疗。试验组临床效果较好,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缓解率,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儿童急性淋巴结白血病患者120例, 均经本院形态学, 免疫学, 细胞遗传学进行确诊分型,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患者60例, 男30例, 女30例, 年龄, 1~16岁, 平均 (8.1±1.5) 岁, 其中L1型20例, L2型20例, L3型20例;试验组患者60例, 男38例, 女20例, 年龄1~15岁, 平均 (8.7±1.6) 岁, 其中L1型20例, L2型28例, L3型12例。所有患者在化疗前白细胞≥3×109/L, 中性粒细胞>1.5×109/L, 患者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以及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骨髓为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无感染症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白血病分型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国际常规的化疗方案进行治疗, 并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家庭程度选择相应的联合化疗方案[3]。在两组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重要脏器均进行一定的护理, 如针对患者在化疗后进行保肝, 护心等一些脏器的护理工作。 (1)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 甲氨蝶呤 (国药准字H32020854,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20 mg/m2, 每周1次, 口服或静脉滴注, 半小时内匀速静脉滴完;联合长春新碱 (国药准字H33020421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75μg/kg, 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0~30 m L, 静注或静脉冲入。 (2) 试验组采用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四氢叶酸钙进行治疗。静脉滴注甲氨蝶呤开始后36 h对患者进行四氢叶酸钙解救, 针对患者肌注9~12 mg或口服7.5 mg连续10~15 d, 直到患者甲氨蝶呤浓度小于0.2μmol/L, 并在化疗期间应用5%葡萄糖注射液和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水化, 用5%碳酸氢钠溶液给予碱化。并根据患者的病历记录计算患者体内的水化碱化液体总量。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两组患者疾病的缓解情况。观察患者的经过治疗后产生的不良反应, 如胃肠道反应、皮肤黏膜损害、骨髓抑制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1.4 评价标准

(1) 完全缓解:临床无白血病症状与体征, 能够正常或接近生活;血红蛋白≥90 g/L,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骨髓象原始细胞加早幼阶段细胞 (或幼稚细胞) <5%, 红细胞系统及巨核细胞系统正常[5]。 (2) 部分缓解:临床、血象及骨髓象3项中有1或2项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加早幼细胞<20%。 (3) 未缓解:临床、血象及骨髓象3项均未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加早幼细胞>20%, 其中包括无效者。总缓解=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的形式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总缓解率比较

试验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出现的肠道反应、皮肤黏膜损害、骨髓抑制以及神经系统损害等一些不良反应均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儿童时期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 也是导致儿童死亡疾病中较为重要的原因。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急性白血病中的一种类型, 主要以ALL这一分型在儿童中最为常见, 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较差的淋巴细胞在骨髓, 脾脏以及淋巴结中增值较快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一种恶性的血液疾病, 主要是由于未分化或分化较差的淋巴细胞在骨髓, 脾脏以及淋巴结中增值较快从而导致患者发生一种恶性的血液疾病。患者的主要表现为,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发热以及对器官的浸润。患者的白细胞增生速度较快, 而增生的白细胞能够广泛的浸润在全身细胞与脏器之中, 这对于患者的组织以及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由于人体内存在这天然的血脑屏障与血睾屏障, 大多数化疗药物不易通过这两种屏障, 从而导致患者服用的药物没有发挥作用, 容易引起髓外复发, 导致治疗失败。因此对于髓外复发的治疗是儿童急性淋巴结白血病治疗成功的关键步骤[7]。在本次试验中, 针对患者进行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治疗, 对照组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 试验组采用甲氨蝶呤结合四氢叶酸钙进行治疗。结果表明, 试验组治疗效果较好, 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少, 说明甲氨蝶呤结合四氢叶酸钙联合应用以成为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方案之一。

甲氨蝶呤联合四氢叶酸钙可以有效的降低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 能有效的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缓解率和长期生存率, 且在进行甲氨蝶呤静脉注射治疗过程中, 药物代谢主要是从肾脏排泄, 通过肾小球过滤和肾小管分泌两种途径, 最后随尿液排出体外, 但是由于甲氨蝶呤的代谢物容易在体内进行堆积, 从而使患者产生肾毒性[8]。所以针对儿童而言单纯采用甲氨蝶呤进行治疗, 预后效果不佳[9]。而试验组采用的甲氨蝶呤结合四氢叶酸钙治疗, 四氢叶酸钙可以中和患者体内由甲氨蝶呤形成的代谢物堆积, 患者治疗效果较好。在以上数据研究中发现, 试验组总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治疗过程中, 不仅仅要有药物治疗, 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10]。本试验患儿治疗后随访发现, 即使经过治疗患儿的生活质量并没有特别令人满意, 原因在于:首先是来自于社会的偏见, 大部分人认为治愈成功的白血病儿童仍然属于一个患者, 对这类人群的求职以及求学的路上有一定的限制, 从而导致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大[11]。其次来自于患者本身, 有急性淋巴结白血病的患者由于对于自己得病的一种恐惧和自卑的心理, 对于外界的环境采取一种抵制的姿态, 不愿和周围的人群进行接触, 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抑郁的表现[12]。最后来自于家长的过度呵护, 有些家长在患者患有着了疾病之后, 对于孩子的各项要求有所降低, 认为患者只要健健康康的就足够了, 对于患者的期待有所降低, 不再追求患者在学业以及其他方面有所成就。因此在对于患者之后医务人员要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 对患者的家属开展一定的宣传和科普工作, 对家长树立起白血病并不可怕的思想, 对家属进行观看其他白血病患者在治疗成功之后, 在学习上和工作上的进步, 让已经治愈成功的患者和家属与正在进行治愈的患者和家属进行一定的探讨, 点燃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希望[13]。让患者和患者家属都不要轻易放弃, 邀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和专业的白血病治疗专家对患者以及患者家属进行系统的交流, 并耐心解决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问题, 为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建立起一定的信心。在各个网站上针对患有白血病患者治疗成功后与正常人在对于求职和求学上没有明显差异这一结论进行广大的宣传, 从而可以使患者在进行求职和求学过程中减少阻碍[13,14,15]。在一切可以改变的环境中提高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治愈后的生存质量[14]。

淋巴细胞白血病 篇8

患病鸡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精神萎靡, 产蛋停止, 渐进性消瘦。鸡冠和肉髯苍白、皱缩、偶尔发绀, 颈部、翅及背侧等处皮肤常有出血点, 不容易止血。以后, 出血点逐渐扩大, 产蛋量减少, 常伴有下痢, 病鸡最后因极度消耗衰竭而死亡。鸡泻稀绿粪便。从剖检变化来看, 明显病变常见于4月龄以上病鸡的肝脏、脾脏、肾脏及法氏囊等器官形成肿瘤, 其中肝脏、脾脏发生率最高;其他器官如肺脏、心脏及卵巢也可发生肿瘤。肿瘤表面光滑有光泽, 呈灰白色或灰黑色, 质地柔软, 切面不均匀, 很少有坏死灶。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V) 是一种渐进性发生的肿瘤性疾病, 在临床症状和大体病理上与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 (MD) 极为相似, 容易引起误诊。因此, 要注意与内脏型鸡马立克氏病进行鉴别诊断: (1) 在发病年龄上, ALV通常发生在16周龄以上的鸡, 而MD在4周龄以上的鸡均可发病, 其中以9~13周龄多发; (2) MD常呈现单侧坐骨神经淋巴性增粗, 而AL无明显的变化; (3) ALV在法氏囊上常呈现淋巴性肿瘤结节, 而MD表现为法氏囊萎缩或弥漫性增厚; (4) 在病理组织学上, ALV肿瘤为形态大小一致的淋巴母细胞组成, 而MD肿瘤为由小到大的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浆细胞等混合群体组成。

可无菌采集有临床症状和肿瘤性病变的病鸡肝脏和血液各10份, 在实验室检测, 琼脂扩散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结果如均为阳性则根据综合临床症状观察、剖检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结果, 可以确诊为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鸡发生本病后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因此, 只能通过加强饲养管理, 切断传播途径来控制本病的发生与流行。

1 防止垂直传播

ALV主要是由种鸡通过鸡蛋 (胚) 向下一代垂直传播, 即祖代鸡场直接传给父母代及商品代, 且逐代放大, 因此, 祖代鸡和父母代鸡场应不含本病。经垂直传染带病毒的雏鸡在出壳后在孵化厅及运输箱中高度密集状态下与其它雏鸡的直接接触, 可造成严重的横向感染。此外, 被ALV污染的弱毒疫苗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因此, 在ALV传播问题上, 种鸡场要对下一代鸡场承担重要的责任;商品蛋鸡场, 应做到不从感染本病的种鸡场购进鸡苗。

2 防止水平传播

水平传播也是引起本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不耐热, 不耐酸、碱, 对外界抵抗力弱, 但是可以经过多种途径发生水平传播。例如经过感染鸡的粪便、分泌物等排泄, 污染鸡舍笼具、用具等感染健康鸡。养鸡场一旦感染, 如果消毒不彻底, 会呈现不同批次鸡群连续感染。

3 防止医源性传播

据研究, 在制造其它疫苗过程中, 如果质量控制不良, 使疫苗中混入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 接种后可能引起鸡发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因此, 大型养殖企业尽量使用品质有保证的疫苗。

4 搞好消毒工作

对鸡舍用具要定期消毒, 对进出车辆、人员也要切实进行消毒。全进全出后, 对鸡舍要进行熏蒸消毒。

5 做好血清抗体监测

抗体监测, 即对鸡群进行定期的、连续的抗体测定, 根据抗体水平及时淘汰阳性鸡。在没有进行疫苗注射的情况下, 如果鸡体内产生了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抗体, 说明鸡群内已经感染了本病。这时, 如果立即淘汰感染鸡, 消除鸡群内传染来源, 采取消毒等措施切断传染途径, 就能使流行很快终止, 把损失降到最低。通过抗体检测, 可以在鸡群发生严重症状之前就发现感染鸡, 所以, 抗体监测是大型鸡场, 特别是种鸡场防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战略措施。

6 做好相关疾病免疫

如果新城疫、鸡马里克氏病、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接种工作到位, 鸡的全身免疫力就有保障, 如果接种不好, 如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 鸡群对白血病的抵抗力也会降低, 感染本病时表现就重, 损失就大。

7 加强饲养管理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病理学诊断 篇9

1 发病情况

2010年1月6日, 雅安某蛋鸡养殖场送检10只病鸡, 均为14周龄左右产蛋鸡, 病鸡使用多种药物治疗均无好转, 每天的死亡率在2%左右。患鸡表现为食欲不振, 精神萎靡, 进行性消瘦, 鸡冠、肉髯苍白。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理剖检观察

颈静脉放血处死10只患鸡, 详细观察并记录剖检变化。

2.2 病理组织学观察

取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肠道等组织, 以10%甲醛固定液固定, 梯度乙醇脱水, 石蜡包埋, 制作切片, H.E.常规染色, 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病理组织学变化。

2.3 嗜银染色

将石蜡切片脱蜡至水, 浸入1%高锰酸钾溶液2~3 min;水洗后浸入5%草酸溶液1~2 min;水洗, 加入2%硫酸高铁氨水溶液媒染3~5 min;水洗后以银氨溶液滴染, 直至切片周边出现较多的银颗粒为止;用5%甲醛溶液、5%硫代硫酸钠溶液固定;乙醇梯度脱水, 二甲苯透明, 中性树脂胶封片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 记录结果。

3 结果与分析

3.1 剖解病变

肝脏表面有多量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结节样肿瘤, 左叶可见一个鸽子蛋大小的白色结节 (见图1) ;肾脏表面有灰白色结节样肿瘤 (见图2) ;脾脏体积略有增大, 切面散在针尖至小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结节;法氏囊体积显著增大, 表面不光滑, 用手触摸质地坚实, 切面囊壁显著增厚, 黏膜皱褶的固有结构消失, 囊腔内蓄积有黄白色、黏稠的液体。

3.2 病理组织学观察

肝组织原有正常组织结构被破坏, 小叶内有成淋巴细胞性肿瘤, 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并呈结节状分布 (见图3A) ;脾组织成淋巴细胞灶性增生, 形成滤泡样结构, 但未见有生发中心形成 (见图3B) ;肠道黏膜层及黏膜下层有成淋巴性肿瘤细胞增生, 黏膜下层肿瘤细胞聚集成结节状;肾组织中有大量成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 增生的细胞间有残存的肾小管 (见图3C) ;法氏囊内有大量成淋巴细胞, 法氏囊的滤泡由于大量淋巴母细胞增生而显著增大, 但无皮质和髓质结构 (见图3D) 。嗜银染色结果显示, 在肝脏、脾脏、肠道和法氏囊的肿瘤结节外周均可见红褐色的网状纤维呈同心圆状排列在肿瘤细胞周围 (见图4) 。

4 讨论

1) 在病理形态学诊断中, 应注意将禽白血病、马立克病和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相区别。这3种疾病都是鸡容易发生的肿瘤性疾病。鸡马立克病一般发生于1~3月龄的小鸡, 而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常发生于16周龄以上的鸡。禽白血病肿瘤细胞以形态较一致的成淋巴细胞为主, 而马立克病的肿瘤细胞由多形态淋巴细胞构成, 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的特征变化是网状细胞的弥散性和结节性增生。鸡马立克病常侵害外周神经、虹膜、肌肉和皮肤。肝脏和脾脏肿瘤为浸润性增生;而禽白血病不侵害外周神经、虹膜、肌肉和皮肤, 肝脏、脾脏肿瘤一般呈结节性增生。此外, 法氏囊的变化具有证病意义。发生禽白血病时, 肿瘤细胞生长在滤泡内;而发生马立克病时, 肿瘤细胞出现在法氏囊滤泡间;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患鸡的法氏囊严重萎缩, 滤泡中心淋巴细胞减少或发生坏死[2,3,4]。本病理学实验观察中, 可见肿瘤组织主要侵害肝脏、脾脏、肾脏等实质器官, 肿瘤组织由大小均一的成淋巴样细胞构成, 法氏囊体积显著增大, 正常组织形态结构被破坏, 淋巴滤泡被成淋巴细胞性肿瘤细胞占据, 因此判断该鸡患有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试验对数例鸡肿瘤的个案进行研究, 对病变器官进行嗜银纤维染色, 初步观察到鸡白血病时肿瘤结节周围有嗜银纤维 (网状纤维) 呈同心圆状包绕, 而马立克病时网状纤维不规则地分布在肿瘤细胞之间。由于目前国内外尚无这方面的报道;因此在将来的工作中, 有必要进一步积累研究资料, 弄清在不同肿瘤性疾病中, 网状纤维的分布是否有其自身的规律, 以期为肿瘤的病理学诊断寻找更多的参考依据。

2) 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 因肝脏受到严重的病理损伤, 故病鸡日渐消瘦。而从中兽医角度来看, 脾主运化, 为五脏之母, 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 因此脾脏的损伤也会导致病鸡食欲减少, 表现为进行性消瘦[5]。肠组织的损伤也会造成消化功能的减弱, 这也是患鸡消瘦的因素之一。肾脏正常组织结构被大量成淋巴细胞破坏, 由于肾脏不仅是机体的排泄器官, 而且是机体内环境调节系统甚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肾脏功能减弱必然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正常性成熟蛋鸡法氏囊应逐渐萎缩, 而患鸡法氏囊的体积则由于大量肿瘤细胞在滤泡内增生而显著增大, 这表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法氏囊依赖的淋巴细胞恶性肿瘤, 大多数肿瘤细胞起源于少数法氏囊细胞的转化, 具有克隆性[3], 其他脏器中的转移瘤灶多具备类滤泡样结构即是佐证。

3) 从整体上分析, 肉眼可见的肿瘤大约在4月龄以后出现, 常发生在肝脏、脾脏和法氏囊。各器官肿瘤的大小和数量的差异很大, 但通常以肝脏、脾脏的病变最广泛。法氏囊肿大, 不呈现性成熟时的萎缩。其他器官如肾脏、肺脏、性腺、心脏、骨髓、肠系膜等也出现肿瘤。肿瘤质软、平滑、闪光, 切面呈灰白色, 均匀如脂肪样, 并呈结节状分布。结节型的淋巴瘤为针尖乃至鸡蛋大小, 单个存在或大量分布。弥漫型的淋巴瘤使器官的体积显著增大, 如肝脏可比正常增大好几倍, 重量也可增加几倍, 色泽变成灰白色, 质地脆弱。肝脏变化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一个主要特征, 所以过去称之为“大肝病”。肿瘤是由成淋巴母细胞构成的, 细胞的形态、大小比较一致, 呈相似的分化程度。法氏囊的滤泡由于大量淋巴母细胞增生而显著增大, 这与马立克病时法氏囊间质内淋巴样细胞增生而造成的滤泡萎缩是明显不同的。成淋巴细胞不断在肝脏、肾脏、脾脏、肠道组织以及法氏囊内增生, 破坏各组织器官原有的正常结构和形态, 从而使病鸡出现精神不振, 进行性消瘦, 排出绿色稀便, 腹部膨大, 触诊腹部可感到肝脏和法氏囊肿大, 从而导致病鸡发生代谢障碍而死亡。

4)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为垂直和水平传播, 但主要是垂直传播[6]。孵出的雏鸡体内病毒还可在肠道、肠腺体、胆道上皮及肝脏、胰腺等组织中增殖, 因此可通过粪便排毒, 潜伏期最长达12个月。受感染母鸡的整个生殖道都有病毒增殖, 输卵管的蛋清分泌部病毒含量最高, 该带毒蛋孵出的小鸡大多带有病毒, 通过病健鸡之间的接触而传染[7]。本病在自然情况下只有鸡能感染。肉瘤病毒 (RSV) 宿主范围最广, 接种在珍珠鸡、鸭、鸽、火鸡也可引起肿瘤。某些肉瘤病毒的毒株可引起哺乳动物的肿瘤。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对病毒感染和肿瘤发生的抵抗力差异很大。母鸡的易感性比公鸡高, 多发生于18周龄以上的鸡, 呈慢性经过, 病死率为5%~6%;因此, 为了避免该病在鸡群中的大面积传播, 针对该病做好必要的预防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辛朝安.禽病学[M].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13-118.

[2]孟丽.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报告[J].中国畜禽种业, 2008 (3) :42.

[3]马学恩.畜禽病理学[M].4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394-401.

[4]王凡.商品蛋鸡马立克氏病的诊断[J].贵州畜牧兽医, 2007, 2 (31) :30.

[5]刘钟杰, 许剑琴.中兽医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25-26.

[6]毕运龙, 李春棣, 张应国, 等.鸡白血病的调查报告[J].云南畜牧兽医, 1992 (3) :23.

淋巴细胞白血病 篇10

方法对20例高白细胞性白血症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进行血细胞单采术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凝血酶原功能和肝肾功能。

结果术后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与术前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尿素、肌酐和血尿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用血细胞单采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高白细胞性白血症患者疗效安全可靠。

【关键词】血细胞单采术;高白细胞性白血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6.04.014

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Hemapheresis)是利用血细胞分离机离心功能,将患者异常增多的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离心去除后再回输的治疗方法[1]。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增生性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骨髓以髓系增生为主,外周血以白细胞增多为主,在其病变过程中,许多CML患者伴有高白细胞性白血症(HAL)现象[2]。众所周知,过高的白细胞很容易并发白细胞浸润、小血管血流淤滞、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当发生在心、肺、脑等重要器官时,将威胁患者的生命[3、4]。最近我院对此类患者采用白细胞单采术去除过高的白细胞,缓解患者的症状,控制其恶性并发症的发生,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在本院血液风湿科住院,按张之南主编《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5]诊断为CML伴HAL患者,共20例,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为24~69(43.4±12.4)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活动性大出血,白细胞数>150×109/L,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10×109/L,全部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尿素、肌酐和血尿酸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

1.2治疗方法

用FRESENIUS(德国)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行白细胞单采。患者取两侧肘正中静脉或颈静脉穿刺,全血流速40~60 ml/min,循环血量800~12 000 ml,平均运行时间200 min,用复方枸橼酸钠注射液(ACD),血液与ACD的比率为9∶1,术中常规使用10%葡萄糖酸钙10 ml+生理盐水10 ml缓慢静脉注射,羟基脲片每次1 g,3次/d,连用3~7 d。血尿酸高的患者加用别嘌呤醇片,每次0.1 g,3次/d,碳酸氢钠片每次0.6 g,3次/d,每日补液2000~2500 ml。每次单采后查血常规,当外周血WBC<50×109/L或下降至原WBC的1/3 时停止,给予常规化疗。1次/d,连续2 d为1个疗程,于治疗前一天和后第三天分别采集临床标本送检。

1.3观察指标

于术前和术后分别检测外周血象, 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PT、APTT、TT、FIB、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尿素、肌酐和血尿酸等。并观察患者血压、体重以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变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 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象变化

术后患者的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和血小板与术前比较,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红细胞压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前后患者血功能变化

术后患者的PT、APTT、TT和FIB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治疗前后患者肝肾功能变化

术后患者的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尿素、肌酐和血尿酸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FRESENIUS COM.TEC型血细胞分离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离心技术进行血细胞分离,当患者血液中有明确的某种成分有致病物或其异常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代谢,产生疾病时,将患者的血液在体外分离成血浆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成分,然后弃去含有害致病物质的血浆,或增多的血细胞,用等量的置换液代替,再把血细胞成分和血浆置换液一起回输到患者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机还有血浆置换的功能,可以通过有效清除患者循环血液中的病理成分,迅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辅助治疗手法。此类治疗仪因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高、见效快等特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6]。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又称为病理性白细胞异常增高症,是指因疾病出现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0×109/L的患者,其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粒系增生异常活跃,导致循环血液中存在大量幼稚粒细胞、淋巴细胞、多毛细胞,多数患者与白血病有关,是一种特殊白血病综合征[7]。其主要影响患者外周血的血液流变学性状,出现血液高黏滞症状,有些患者可发生白细胞淤积、栓塞,引起脑、肺、心等重要器官的急性阻塞性病变,危及患者生命,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早期死亡率高,预后不良[8]。目前认为,当患者外周血白细胞>50×109/L并伴有白细胞淤滞症状,或外周血白细胞>100×109/L时即使无白细胞淤滞症状,均应使用血细胞分离机行紧急白细胞单采清除术[9]。白细胞单采清除术适用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毛细胞白血病等,也适用于临床需要去除治疗的白细胞异常增高的其他疾病[10]。本组资料表明,白细胞单采清除术可以很好地降低患者过高的白细胞,同时对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水平没有多大的影响。对患者的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几乎没有影响。我们认为,白细胞单采清除术具有适应性广、操作简便、效果突出、安全性能高等特点。患者在接受白细胞单采清除术治疗的过程中,为了确保白细胞的去除效果,循环处理的血量至少要达到患者全血量的2倍,当去除的白细胞容量≥患者全血量的15%时,患者可能因血容量减少而出现不良反应症状,应当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注意观察患者有无低血容量、心血管反应等症状,低血容量症表现为神志淡漠,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等,心血管反应表现为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和酸中毒等,做到及时发现,早干预;同时应当保障静脉通道,注意有无穿刺部位血肿等情况。对于接受血液成分单采治疗的患者,应当对其进行宣传教育,使患者充分了解血液成分单采治疗的作用和临床意义,降低过高的白细胞仅仅是治“标”的办法,目的是预防和控制过高的白细胞对机体造成的急性损害,不是从根本上去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当过高的白细胞得到有效控制之后,患者应当积极地进行去除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因,才能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参考文献

[1]师玲玲,田兆嵩.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的临床应用[J].中国输血杂志,2006,19(2):161165.

[2]王英娟,司玉玲,古欣,等.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4):4748.

[3]吴敏华,蔡葵,邓志柔.治疗性高白细胞单采术去除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A01):235236.

[4]蒋慧,赵会玲.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的临床效果及护理要点[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9192,95.

[5]严仲文,叶惠芬,周碧容,等.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术在高白细胞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5,15(3):2728.

[6]王潇苓.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在血液病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5, 31(5): 717718.

[7]郭宗娥,王明琳.血细胞单采术辅助治疗白血病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J].中国输血杂志,2004,17(4):264265.

[8]张伟丽,刘淑萍,曲志刚,等.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及护理[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3):331332.

[9]周琴,刘运梅,周静,等.治疗性血细胞单采术中高凝状态患者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10):929930.

[10]刘吉子.白细胞单采术治疗高白细胞白血病护理干预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7):157158.

(收稿日期:2016-05-17修回日期:2016-08-06)

上一篇:服务便利下一篇: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