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

2024-07-10

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精选十篇)

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3月门诊儿科处方中临床诊断为哮喘的处方,共510张。

1.2 方法

对所抽取的处方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统计患儿的性别、年龄及药物的选择情况、联合用药情况、给药途径等。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资料

510例患儿中,男338例(66.3%),女172例(33.7%);年龄0~15(6.08±3.46)岁。

2.2 药物选择情况

2.2.1 糖皮质激素:

使用率为26.5%(135/510)。糖皮质激素用于儿童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如布地奈德、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等,以及全身性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氢化可的松)。ICS可用于轻、中、重度持续哮喘以及曾经出现严重哮喘的间歇发作性患儿,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最好方法。患儿常需要长期抗炎治疗,达到哮喘控制并维持治疗3个月后方可减量,每3个月减少剂量的25%,因此使用率比较高。当ICS无效时,改用全身激素,可口服半衰期短的泼尼松,严重急性哮喘发作时,应静脉给药,可选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

2.2.2 β2受体激动剂:

使用率为17.3%(88/510)。β2受体激动剂可分为短效和长效。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丙卡特罗等,作用时间可延续4~6h,其低剂量即可发挥较好的支气管扩张作用,是所有哮喘患者必备的急救药物,因此使用率较高。但大剂量持续使用却会掩盖病情,因此在哮喘治疗中要避免单独应用β2受体激动剂控制症状,尤其是中、重度持续性哮喘。若用量增加,常提示哮喘控制不佳,需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长效β2受体激动剂(LABA)一般不单独使用,常与ICS联用。

2.2.3 抗组胺药物:

使用率为17.6%(90/510)。有资料表明,80%的儿童哮喘与过敏有关,抗组胺药物可以改变哮喘过敏性的问题[2]。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除能拮抗组胺受体、缓解哮喘症状外,还能发挥抗炎作用,对变应原、运动和单磷酸腺苷(AMP)的激发具有保护作用。此外,抗组胺药物对激素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LTRAs)等药物具有协同平喘作用。西替利嗪对肺功能改善不明显,但能够明显改善哮喘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3]。因此,抗组胺药物作为哮喘辅助治疗药物被广泛使用。西替利嗪滴剂(仙特明)、苯海拉明糖浆等液体剂型也易于为患儿所接受,故使用率较高。

2.2.4 LTRAs:

使用率为9.4%(48/510)。LTRAs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治疗哮喘的药物,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显示LTRAs对哮喘治疗有肯定效果。LTRAs可以减轻哮喘症状、减少哮喘发作、改善肺功能,并且可以减少病毒诱发的哮喘发作,还有一定的支气管扩张作用,可用于轻、中度哮喘长期用药。我院使用的孟鲁司特纳颗粒剂(顺尔宁)易于婴幼儿接受,依从性好,并且无肾上腺皮质抑制作用,对儿童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因此也有一定的使用率。

2.2.5 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4.7%(24/510)。《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指出:哮喘发作时无需常规应用抗生素治疗,但在哮喘患儿合并感染时,支气管黏膜水肿、渗出,支气管平滑肌更加痉挛,使哮喘加重,此时应根据临床指征,加用抗菌药物治疗。我院儿科门诊常用抗菌药物有新型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阿奇霉素(希舒美)、乙酰麦迪霉素(美力泰)及头孢克洛(希刻劳、再克)等,使用基本合理。

2.2.6 中成药:

使用率为4.9%(25/510)。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辨证论治被广泛应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中医学界普遍认为:宿痰为哮喘发病之夙根,淤血是哮喘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痰瘀互结导致哮喘反复发作[4]。随着越来越多中成药新产品的开发,医师开始习惯使用中成药。我院儿科门诊常用中成药为祛痰类(祛痰灵口服液、桃金娘油肠溶胶囊等)、镇咳类(橘红痰咳液、百咳净糖浆等)等辅助药物。

2.2.7 ICS+LABA复方制剂:

使用率为19.6%(100/510)。根据GINA倡议[5],适用于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最佳方法是联合应用ICS+LABA。ICS能作用于β2受体的基因转录水平,促进其表达,增加β2受体的合成,β2受体则可使胞浆中无活性糖皮质激素受体预激活,使之对激素更敏感,更易与激素结合形成二聚体,因而只需更少的ICS便可转化成具有高活性的激素—受体复合物。ICS与LABA的不同作用机制,使其联合应用可产生很好的互补协同作用。但临床发现联用药物时,患者易混淆用药,尤其是哮喘患儿应用极不方便,使依从性下降,影响疗效。而ICS+LABA复方制剂则独具优势,因此沙美特罗/氟替卡松(舒利迭)、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信必可都保)等复方制剂使用率很高。

2.3 联合用药情况

2、3、4、5种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总数的28.6%(146/510)、11.4%(58/510)、6.7%(34/510)和2.0%(10/510)。人均用药种数为1.79种。根据GINA倡议,有些联合用药可增加疗效,是必要的。例如联合使用ICS+LABA、ICS+LTRAs、ICS+SIT(特异性免疫治疗)等[2]。我院联合使用率较高的药物有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和硫酸特布他林(博利康尼气雾剂)、布地奈德气雾剂(吉舒)和沙丁胺醇气雾剂(万托林)、孟鲁司特钠(顺尔宁)和西替利嗪滴剂(仙特明)等。医师应根据患者的疾病缓急及其经济状况来选定。

2.4 给药途径情况

在给药途径上,雾化吸入、口服给药糖皮质激素所占比例分别是90.6%和9.5%,β2受体激动剂分别是94.9%和5.1%。对于不会吞咽药片的幼儿而言,雾化吸入是比较好的选择。雾化吸入作用直接,对缓解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且迅速,优于口服制剂。由于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其用量最多只需其他给药方式的1/10,明显地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这对于儿童尤为重要。

3 小 结

我院对儿童哮喘用药的选择、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方案基本遵循GINA的标准,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摘要:目的 了解该院门诊儿科哮喘药物的用药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取该院2012年1~3月门诊儿科处方中临床诊断为哮喘的处方,共计510张,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糖皮质激素、β2受体激动剂、抗组胺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抗菌药物、中成药、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复方制剂使用率分别为26.5%、17.3%、17.6%、9.4%、4.7%、4.9%、19.6%。2、3、4、5种药物联合应用分别占总数的28.6%、11.4%、6.7%和2.0%。在给药途径上,雾化吸入、口服给药糖皮质激素所占比例分别是90.6%和9.5%,β2受体激动剂分别是94.9%和5.1%。结论 该院对儿童哮喘用药的选择、联合用药、给药途径方案基本遵循《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中的标准,药物使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哮喘,合理用药,儿科

参考文献

[1]柏娟,赵京,申昆玲,等.北京、重庆、广州三城市儿童哮喘患病情况调查[J].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0,4(4):280-285.

[2]黄英.小儿支气管哮喘的联合治疗[J].儿科药学杂志,2007,13(1):1-4.

[3]姚欣,何海艳,杨妍,等.抗过敏药物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J].中华哮喘杂志,2008,2(3):213-216.

[4]徐彬彬,姜之炎.活血化瘀法治疗小儿哮喘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36):4722-4724.

门诊中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篇2

摘要:目的:了解门诊各科室不合理用药情况,为临床提供用药建议。方法:随机抽查门诊2013年10月-12月处方20176张,根据药品说明书、相关法规及其他循证依据,对不合理用药情况如重复用药、诊断与用药不符、溶媒选用不当、用法用量不当、配伍禁忌、联合用药不合理、选药不合理等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反馈于临床。结果:不合理用药处方786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3.9%。其中重复用药9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1.4%;诊断与用药不符267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34.0%;溶媒选用不当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用法用量不当201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25.6%;配伍禁忌8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0.2%,联合用药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选药不合理4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5.1%。结论: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药师与医生、护士应加强沟通,逐步改善临床用药合理性。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3-0133-02

合理用药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主题,然而根据报道,不合理用药导致的死亡占死亡患者的1/3,不合理用药造成的住院患者占1/7[1]。2011年调查显示,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比例的12%-32%,每年因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死亡的患者约为50余万人[2]。市场因素又加重了我国不合理用药现象。笔者随机抽查了门诊2013年10月-12月处方20176张,根据药品说明书、相关法规及其他循证依据,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分析, 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查我院门诊2013年10月-12月处方20176张,处方样本基本覆盖各临床科室,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据《处方管理办法》、《中国药典》(2010 年版)、《临床用药须知》(2010 年版)及药品说明书、教科书、文献资料等相关资料,对其中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将786张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更好的推进药学服务。结果

20176张处方中, 用药不合理处方有786张,占抽查处方总数的3.9%。其中重复用药9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1.4%;诊断与用药不符267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34.0%;溶媒选用不当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用法用量不当201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25.6%;配伍禁忌8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10.2%,联合用药54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6.9%;选药不合理40张,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5.1%。分类结果见表1。

表1 不合理用药处方统计

不合理用药类别不合理类型处方数占不合理处方%

重复用药 90张11.4

诊断与用药不符267张 34.0%

溶媒选用不当 54张 6.9%

用法用量不当 201张 25.6%

配伍禁忌 80张 10.2%

联合用药54张 6.9%

选药不合理 40张 5.1%

举例分析

3.1 重复用药:(1)一张处方中同时开具美敏伪麻溶液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片,这2种药属于抗感冒药,美敏伪麻溶液含有伪麻黄碱60mg,氢溴酸右美沙芬20mg,马来酸氯苯那敏4mg;2种药含有相同的成分马来酸氯苯那敏,同时服用不能增加治疗作用,只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2)给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开具血栓通注射液+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成分为丹参、玄参,反藜芦,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成份为盐酸川芎嗪100mg,丹参相当于丹参素20mg;两种药物一起使用,使丹参的剂量增大,容易引起不良反应。(3)给高血压患者开具非洛地平和氨氯地平,因2种药物作用机制相同,属于钙离子拮抗剂,也属于重复用药,同时服用会增加踝部水肿不良反应。

3.2 诊断与用药不符: 该项在处方点评的不合理处方中,历来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如(1)诊断为肠炎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甲氧氯普胺、依替米星和非洛地平片, 甲氧氯普胺为止吐药,依替米星为广谱抗生素,非洛地平片为降压药。(2)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胰岛素、硝苯地平缓释片、酚麻美敏片,其中硝苯地平缓释片为降压药,酚麻美敏片为感冒用药。(3)诊断为胃炎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二甲双胍缓释片、阿卡波糖片、奥美拉唑肠溶片和左氧氟沙星片,这4种药中,二甲双胍缓释片和阿卡波糖片用于降低高血糖, 奥美拉唑肠溶片用于抑制胃酸的分泌,而左氧氟沙星片是抗菌药;(4)诊断为皮肤感染的患者,处方用药为依替米星和坎地沙坦片,依替米星为广谱抗生素,坎地沙坦片为降压药;(5)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处方用药开具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和铝碳酸镁片,铝碳酸镁片为治疗胃病用药。出现上述错误的原因可能为一个患者同时患有2种以上疾病,医生在诊断处只写一种疾病,却在处方中开具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

3.3 溶媒选用不当: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液,这三种溶媒的PH值是不同的,因此,酸性或碱性的药物就必须选择适合自身特性的溶媒。(1)同类药物中,不同的药物所选择的溶媒也各不相同,如注射用氟罗沙星+0.9%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氟罗沙星说明书注意事项中明确写明本品忌与生理盐水或与葡萄糖盐水并用,应选用5%葡萄糖注射液做溶媒,因为两者配伍易发生浑浊;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既可以用葡萄糖溶液溶解,又可以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溶解。(2)注射用泮托拉唑+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后,出因pH值的影响,泮托拉唑含量降低,变色,说明书中指出,应选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3)抗生素大多以0.9%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如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粉针+10%葡萄糖注射液配伍,因溶液pH值的改变而产生混浊。(4)由于医生习惯用0.9%的氯化钠注射液做溶媒,因此有的处方开具参附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而参附注射液说明书规定必须用5~10%葡萄糖注射液溶解。

3.4 用法用量不当:(1)开具阿托伐他汀片时,用法用量中写为“每天一次”。该药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而发挥其降脂作用,该酶在夜间的活性高,故宜晚上服用;(2)硝本地平缓释片用法为一天3次,每次1片。该药是缓释制剂,说明书要求为bid。(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20mL/次,1日1次,静滴,连续治疗了7d。用药分析: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为1次5-10mL。该患者的用药剂量为20mL,超出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药。(4)外科感染患者给予头孢替唑钠0.5g静滴,QD,疗程为7天。头孢替唑属时间依耐性抗生素,其抗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所针对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血药浓度在体内代谢达到最高后慢慢下降,当降至无效浓度时就进行下一次用药,可尽量延长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时间,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说明书中规定本品应分次给药,目的是缩短给药间隔时间,使24小时内血药浓度高于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时间超过60%。头孢替唑达到最小有效浓度后再增加药物浓度也不会提高其抗菌效果,如果一次即给予一日总用药量,不仅会使药效降低,还会造成血药浓度过高,增加代谢负担,导致用药风险增加。故在应用本品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分次使用。

3.5 配伍禁忌:(1)炎琥宁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及维生素B6注射液,立刻出现白色浑浊。原因为:炎琥宁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存在物理配伍禁忌;(2)输完复方丹参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后,护士没冲管就输入5%葡萄糖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输液管中出现浑浊;因此医护人员输液过程中要注意药物输注的顺序,或用生理盐水冲管,避免2种药物直接接触而发生反应,特别是输完中成药后;(3)醒脑静注射液30mL合并使用门冬氨酸钾镁注射剂4g。用药分析:药品说明书中用法用量为静滴,1次10-20mL。而该患者1次使用了30mL醒脑静注射液,超出了说明书用量,醒脑静为中药注射剂,不应该配伍门冬氨酸钾镁输注。(4)中药饮片处方中同时使用附子和全瓜蒌。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其与瓜蒌同用属中药十八反的配伍禁忌,附子不宜与瓜蒌同用;(5)中药注射剂本身成分复杂,较易发生不良反应,若临床上常将其他药物加入到中药注射剂中配伍静滴,更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中药注射剂要求单独使用。讨论

综上可见,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定问题。药物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而会影响疾病的病程及预后,严重者可使患者致残、致死。因此,医师、药师应当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避免药物的滥用,尽量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用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青,曾繁典.制定我国国家药物政策的紧迫性及其建议[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3,12(6):281.

门诊合理用药分析及不良反应 篇3

【关键词】 合理用药;不良反应;病理;最佳方法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78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501-02

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药物的正常使用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意外反映导致人体的不适。[1]人体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体对药物副作用产生反应。第二,人体对药物的毒性作用发生反应。第三,药物具有致癌反应。第四,用药具有后遗症。第五,一些人们在用药之后有特异性反映。而造成以上集中反应的主要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用药的剂量有问题。另外一种是人体本身产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下面本文将对药物合理运用以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1 药物的合理运用分析

药物的合理运用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1 加强药物管理 对于药物的管理,相关管理层应该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规定,对于药物的不良反应情况要进行检测,加大力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发生。此外,检测部门还要对药物进行说明,说明要严格按照药物的用药量、禁忌症、副作用等情况进行完整的编写,不能够有所隐瞒,以便于人们对于该药物使用的认识。

1.2 政府要加强对药物质量进行检测 对于药物质量检测方面,政府应从生产药物的企业开始检测,包括要严抓药物的生产、包装、检验、存放等各个环节,从细节上保证药物的质量。

1.3 药方当中要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对于一些不合理的用药现象要及时加以阻止。此外,医院医生必须要积极配合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并要求正确地掌握抗生素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抗生素的使用量。

1.4 对于用药方面要深入进行临床药学工作 在用药方卖弄,医院一定要做好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对药剂师进行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用药方案的调整、对用药量的抓取、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用药。换句话说,就是要让医务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了解到用药的正确性,避免错误用药的现象出现。

1.5 要树立管理人员的服务概念 针对用药的合理性,医院一定要做好积极的措施,保证病人用药的合理性。医院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学术上的论坛交流会,讲述有关药物安全性问题,将药物的信息公开,让患者更全面地了解药物的相关情况,进而提高用药水平。此外,药物的管理人员也一定要树立良好的服务概念,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2 病人用药产生不良反应的原因

病人在用药的过程当中会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的话还可能会导致病人的死亡。针对病人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的现状,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2.1 药物自身存在副作用等因素 第一,有一些药物会存在药性和毒性相并存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医护人员对药物进行研究之后。例如,在治疗支气管哮喘病的时候,有一些医生使用麻黄碱药物进行治疗,因其药物具有平喘的疗效。然而,麻黄碱却还有另外一种效用——兴奋。因此,如果不注意用药量的话,很容易会导致病人产生失眠的症状。第二,在进行使用药物的时候,会产生副作用。比如说,一些感冒患者在使用速效胶囊的时候会出现昏睡的现象。第三,有一些药物,因为其处理技术出现问题,导致了一些药物出现杂质,这些杂质会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当杂质过多的话还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在进行配药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2]第四,一些药物的配伍不正常。患者长期使用这种配伍的药物之后,就会容易堆积毒素,造成药物性中毒的现象。

2.2 治疗对象的身体差别 身体上的差异性也是导致用药后反应不良的原因。其特点如下:第一,产生不良反应的几率,男性要比女性少。第二,儿童和老人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比成年人要多,其原因是,老年人和儿童的新陈代谢比成人要慢,且他们的身体机能比成人要差。第三,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对于药物的反应不一样。

2.3 医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导致用药不正确 目前,医院的药物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药物监督的力度不够。对医院医师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一些医师的用药技术不过关。在部分医院,医师和药剂师几乎都不参加药物分析会议,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们对于门诊用药的不重视。

2.4 抗生素的滥用问题严重 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我国存在着很不合理的现象。在医院,无论是病症较轻或重症病人,多少都会用到抗生素,造成抗生素滥用的现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报道,我国是世界上抗生素药物使用最多的国家,对人体健康造成非常大的伤害。其主要体现为一些感冒病患者,医护人员没有对其进行确诊,滥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这样会导致了患者的疾病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诊治,反而会有几率让患者体内的病菌产生变异,让其具有抗药性。这样,不但不能够治好患者的病情,还会导致菌群的失调,导致了患者的疾病加深,治疗时间也要相對延长。

2.5 一些医院为了谋求利益,滥用价格较高的药物 目前一些医疗机构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滥用一些价格较高的药物。这样片面性地使用药物,导致了一部分患者用药的不正确,在用药之后出现不良反应。此外,一些医生的水平有限,在开药的时候出现了有一定的片面性,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

3 结束语

合理用药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进行开方、用药,有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国家必须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用药制度,让医护人员遵守用药规则。[3]同时要增强他们的专业性,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另一方面,患者也要做到客观实际地进行用药,要听从医生的建议,合理地进行用药。

参考文献

[1] 冯云伟.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684-685.

[2] 王星翘.门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信息,2011(05):3002-3003.

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 篇4

关键词:处方,点评,合理用药,分析

儿童较成年人来说, 是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组织器官还没有发育成熟而且生理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很不健全,对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耐受性较差[1],因此,对其用药存在较大的风险。 同时,儿童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健全,抵抗力较差,因此也更容易感染病原菌从而经常面临临床用药。 另一方面,目前如处方开具不规范、抗菌药物滥用、药物剂量给出不明确以及联合用药不适宜等现象时有出现[2]。 为进一步研究儿科用药合理性情况,现对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儿科2014年1~6月3267张门诊处方进行点评,以监测不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水平。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我院儿科门诊2014年1~6月的处方,随机抽取3267张门诊处方,其中1月份门诊处方612张,2月份门诊处方抽取508张,3月份门诊处方515张,4月份门诊处方538张,5月份门诊处方486张,6月份门诊处方608张, 对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

1.2方法

由主管药师及主治医生及以上职称医护人员组成处方点评小组,依据《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结合药物使用说明书以及临床诊疗指南等,针对我院2014年1~ 6月随机抽取的3267张门诊处方, 依次填写处方评价表,然后处方点评小组成员对处方进行点评以及讨论等,登记出不合理处方,然后上报给专家评审小组, 由其作出最终评审,核定不合理的处方。

1.3判定标准

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要求,处方点评主要依据以下几项评判指标进行合理性的评定: 1处方的书写在内容上缺少相关项目, 而且医师的签名等不规范,且与留样不一致;2西药, 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等,是内服还是外用,是口服还是注射用,没有分别开具处方;3在婴幼儿等门诊处方中没有标出月龄;4进行处方的修改时没有签名及标注修改的时间,以及超剂量使用时不注明原因和不签名;5临床诊断未明确写出,药物的用法用量不具体,使用“遵医嘱”等含糊字句;6无正当理由不首选国家基本药物;7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8适应证,所选药品、药品剂型以及给药途径不适宜;9正常情况下,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急诊处方超过3日用量;10用法用量不适宜,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给药,有配伍禁忌和不良相互作用;11无适应证用药,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 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12医师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定,越权或超范围用药。 其中,1~5项评定为不规范处方,6~12项为用药不适宜处方。 不规范处方与不适宜处方统称为不合格处方[3]。

1.4观察指标

本研究针对用药合理性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门诊处方的合格率、抗菌药物处方所占的比例、给药途径中静脉处方发热比例、联合用药情况、每张处方的平均药品品种数以及基本药物的平均品种数等。

2结果

2.1门诊处方合格情况分析

在3267张门诊处方中,处方合格率为89.2%,不合格处方有352张,占总处方数的10.8%,见表1。

2.2门诊患儿用药情况分析

本研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为2041张, 占总数的62.5%。 在给药途径方面,涉及静脉输液处方1142张,占56.0%,口服占44.0%。 在联合用药方面,本研究未见三药联用的情况,2041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单药使用处方为1815张, 占总抗菌药物处方的88.92%;二药联用处方226张,占11.08%。 结果还显示,每张处方的平均药品品种数为2.25种,基本药物的平均品种数为1.45种。

3讨论

合理用药是指在考虑患者基本情况、疾病的类型以及药理学理论的基础上, 选择最佳的药物及其制剂,并制订出最佳的用药方案,包括把握的最佳剂量以及给药途径,从而能够有效地、安全地预防和治疗疾病[4]。 因此,合理使用药物就要从药物的选择、制剂的选择、给药途径以及给药时间及间隔等方面把握。

3.1处方中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处方中多种药物的使用就涉及到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我国的《处方管理办法》中规定,每张处方中用药品种不得超过5种[5],因为所用药物的品种越多,越容易引起不合理用药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本研究结果显示,每张处方的平均药品品种数为2.25种在规定的范围以内较为合理。 相关研究表明,联合用药的品种越多,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也就越大研究数据表明,联合用药的品种少于5种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为4.2%,然而,当联合用药的品种超过20种时,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可高达45.0%。 由此可见,在确保达到最高疗效的前提下,应该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数量,如此,不仅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概率,还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以下都是处方中较为常见的联合用药不适宜情况,包括重复给药、有配伍禁忌以及不良相互作用等。

维生素C注射液(静脉点滴)和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点滴), 维生素C注射液水溶液显酸性反应,不稳定,有还原性,在碱性溶液中易于氧化失效,故不宜与碱性药物(如氨茶碱、碳酸氢钠等)的溶液配伍,以免影响疗效。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点滴)和多潘立酮片(口服),乳糖酸红霉素是酶抑药物,具有抑制药物代谢酶活性的作用,可使其他药物的代谢受阻,消除减慢,血药浓度高于正常,药效增强,同时也有引起中毒的危险。 其可显著抑制CY3A4酶的药物合用会导致的多潘立酮血药浓度的增加。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点滴)和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点滴),二者虽然在药物配伍上是忌配,但在临床实践中,第17版新编药物学里介绍,红霉素在酸性输液中破坏降效,一般不应与低p H的葡萄糖输液配伍。 在5%~10%葡萄糖输液500 m L中添加维生素C注射液(抗坏血酸钠1 g)或5%碳酸氢钠注射液0.5 m L使p H值升高到5以上,再加红霉素乳糖酸盐则有助稳定。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的说明书中也介绍,溶解后也可加入含葡萄糖的溶液稀释,但因葡萄糖溶液偏酸性, 必须每100毫升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 m L。 二者合用在合适的剂量下是可以应用的。

头孢丙烯片(口服)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门诊不合理处方中,较为常见的就是活菌制剂+ 杀菌剂的情况。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是多种有益活菌,储存温度在2~8℃,以免失活。 其说明书中也写到注意事项是不能与抗生素同时服用。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属于微生态制剂,其最多用于肠道疾病。 腹泻是儿科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分为感染性、抗生素相关性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菌群失调性腹泻。 微生态制剂通过增加腹泻者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和活力,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以恢复正常的菌群平衡,达到缓解腹泻症状效果。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临床实践中也多用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抗生素联用,应选用对致病菌高效窄谱的抗生素,应用最小的有效治疗量,并错开服药时间,最好间隔2~3 h以上, 或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选用一些死菌及其代谢产物制剂如嗜酸乳杆菌片。 否则,与抗生素同时使用,会被灭活或者抑制,从而影响其治疗效果[6,7,8]。

3.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的疾病, 研究显示,90% 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感染所致[9],使用抗菌药物意义不大,而且对机体引起不良反应,因此只有在细菌性感染的情况下才选择抗菌药物,但是目前临床上很多医生习惯选用抗菌药物预防细菌性感染[10,11,12],本研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041张,占总数的62.5%。 在联合用药方面, 本研究未见三药联用的情况,2041张抗菌药物处方中,单药使用处方为1815张,占总抗菌药物处方的88.92%; 二药联用处方226张,占11.08%。 我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就门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规定,其不得超过20%,由此可见,我院需要加大力度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促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这对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耐药菌的产生意义重大。 从而降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

3.3给药途径的分析

本研究显示,在给药途径方面,2041张抗菌药物处方中涉及静脉输液处方1142张,占56.0%,口服占44.0%。 可见静脉输液仍然是我院儿科给药的主要方式。 究其原因为易于控制血药浓度,生物利用度较高且疗效迅速。 其次还有患儿家长的主观因素,想要患儿及早痊愈,要求静脉输液。 但是,研究显示,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患者,对其采用静脉输液,不但会引起疼痛, 还会造成潜在的微粒危害以及出现输液反应,同时还容易引发急性肺水肿和静脉炎等。 因此,在能口服的基础上则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情况下不选择静脉输液,我院在给药途径方面还有待加强。

本次研究提示,儿科门诊处方中使用药物基本上合理,但是,还存在如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给药途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还存在处方中药物重复成分及药物剂量偏大和疗程过短等问题。

门诊处方中出现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的药物的情况也时常发生,这种情况针对儿童风险更大。因为药物重复成分会加大药物剂量,甚至有些药物会出现协同作用, 可能会对儿童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13]以下列举较为常见的药物重复成分。 阿奇霉素肠溶胶囊(口服)和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静脉点滴)。 二者同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一致,属于重复成分,但是在小儿肺炎治疗上, 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半衰期短,小儿每日30~50 mg/kg,分3~4次滴注,其常见的胃肠道反应是使小儿用药依从性差,故医生用阿奇霉素肠溶胶囊(口服)来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对于没有达到非用静脉点滴的患儿,单服阿奇霉素肠溶胶囊即可,其半衰期约41 h,体内的血药浓度高于红霉素。如果病情严重,可静脉点滴注射用阿奇霉素,其消化道反应比红霉素要轻。 还有一点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是药酶抑制剂,与其他药物有相互作用,使用时应注意还有注射用盐酸氨溴索(静脉点滴)和氨溴特罗口服溶液(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溶液的成分是由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组成的复方制剂,二者同时使用加大了盐酸氨溴索的剂量。 盐酸沙丁胺醇溶液(雾化吸入)和氨溴特罗口服溶液(口服),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是由盐酸氨溴索和盐酸克仑特罗组成的复方制剂。 沙丁胺醇和克仑特罗都为选择性 β2受体激动剂, 克仑特罗更为强效, 沙丁胺醇气雾吸入的生物利用度为10%,吸入后1~5 min生效,1 h作用达高峰, 可持续4~6 h; 克仑特罗对支气管扩张作用约为沙丁胺醇的100倍,口服后10~20 min起效,维持5 h以上。 二者同时服用,既是重复治疗,又加重了 β2受体激动剂的剂量,同时不良反应也会增加。 对其吸入量和吸入次数都有限制。 例如注射用泮托拉唑(静脉点滴)和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泮托拉唑和奥美拉唑同为质子泵抑制剂,是重复治疗。 注射用泮托拉唑静脉滴注一日1次40 mg。 可以单选二者之一即可。 还有硫酸镁注射液(静脉点滴)和乳果糖口服溶液(口服)。 研究显示重复成分或重复治疗,硫酸镁根据不同给药途径呈现不同的药理作用, 口服可有导泻和利胆的作用,注射给药能降低血压,我院妇产科应用硫酸镁是用于产妇惊厥、子痫、高血压的临床症状,并且都是静脉点滴,静脉点滴硫酸镁注射液没有导泻的作用,只有口服才有,与使用乳果糖导泻没有冲突,可以合用,这也是电脑系统的不足之处。

处方中药物剂量范围问题。 门诊处方中还比较常见的如药物剂量偏大以及疗程不足等问题。 给予的药物剂量偏大,安全性的问题就突出了,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尤其是小儿,可能会对其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加重了经济负担。 而疗程不足则会引起血药浓度过低, 达不到抗菌等效果,还会引起耐药菌的产生[14,15]。 解热镇痛药是儿科常用药品,我院有对乙酰氨基酚片和布洛芬混悬液两种药物,儿童应用解热镇痛药需注意:1解热药能不用尽量少用;2患儿体温不超过38.5℃时,要首选物理降温,尤其是低月龄婴幼儿,应以物理降温,减少衣物为主, 并针对病因与并发症对症处理; 3体温超过39℃的,极易引发高热惊厥的患儿,建议联用镇静药4解热药应按需与按量服用,必要情况下可每隔4~6服用1次,但连用不能超过3 d,同时不能随意增加剂量或缩短给药间隔,尤其是体弱或失水患儿,不宜再给解热药;5不同的解热药不要同时使用,或过量服用,否则会引起患儿出汗过多,导致虚脱、低体温,甚至休克。 在我院使用最多的是布洛芬混悬液口服或肌内注射赖氨匹林,并配合冷疗凝胶达到物理降温。 抗菌药也是儿科常用药品, 但我院只有阿奇霉素颗粒剂,其他常用的罗红霉素胶囊和头孢丙烯片却不是针对儿童,罗红霉素胶囊的规格是150 mg × 12,头孢丙烯片的规格是0.25 mg × 10, 都要根据病情需要,按照小儿体重或年龄来计算给药剂量,这里有的医生由于工作忙、患者多等原因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处方用法上都是一样,虽然他们都在门诊病志上写上具体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并有交待,处方上没有体现也是不足之处。 建议与具体患儿相符。

相对于成人,患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此,对其用药更应该引起重视。 临床药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要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还要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地去解决问题。 在促使门诊处方合理性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针对门诊处方中不合理的情况,结合相关性研究及工作经验,现提出以下相关措施,以期减少不合格门诊处方:1严格把握患儿体重以及年龄,在考虑药物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药物,明确给出合理的剂量以及疗程[16,17,18];2临床医师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医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制订明确的用药指征控制预防性用药等;3临床药师应该严格把关,仔细核实门诊处方,出现问题及时与医师进行沟通;4可以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采用合适的药物[19,20,21,22,23,24,25]。

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 篇5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和门诊抗菌药物应用及用药合理性,评价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实行前、后一年门诊处方各5000张,从抗菌药物品种、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合理性等多方面分析本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20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整改前(20)明显减少,不合理处方数明显减少,且单种药物利用指数>1的情况较为少见。结论: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开展后,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逐渐规范,不合理处方比例明显减少。

【关键词】门诊处方; 药物利用指数; 用药合理性; 抗菌药物; 使用频度

合理用药是指对患者采取有效、安全、适当、经济的药物治疗。安全合理用药是新医改的目标之一,也是每个医生、药师的责任。据WHO统计,全世界死亡的患者中,约有1/3的患者死于用药不当[1],约有1/7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其中抗菌药物的滥用情况尤其严重。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病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已成为严重问题[2],给广大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患[3]。自以来按照卫生部统一部署,全国各级医疗机构全面开展为期3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活动的重点是二级以上医疗机构[4]。报道显示,整治活动开展至今,二级以上医院已收到明显的效果[5]。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完善,全面了解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调研以-这三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年为前后节点,分别收集年和年门诊处方,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是否合理,为抗菌药物使用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门诊2010年和2014年处方各5000张。

1.2 方法 本研究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登记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如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种类、应用频率、用药总量,实际用药时间、限定日剂量(DDD)等,比较抗菌药物整治活动前后门诊抗菌药物基本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下各级别抗菌药物的累计DDD及权重),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进行用药合理性评价和分析;重点考察门诊各品种抗菌药物使用的DDDs及DUI,DDDs=规格×用量/DDD,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实际用药时间,DUI<1即为合理[6],其中,DDD值由《实用抗菌药物学》常用日剂量或药物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剂量为准[7]。

二、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情况 利用2010年及2014年收集的处方对患者性别、年龄情况进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占49.3%,女性为50.7%,就诊的男女性别没有明显差异;就诊患者青少年和老年人比例较高。而2010年和2014年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为1218张和908张,其中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的处方分别为361张和68张,占29.64%和7.49%。本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单一用药为主,2010年和2014年分别占87.00%和91.18%,二联用药为11.63%和8.82%,三联仅为1.39%和0。根据治疗目的的不同,分为预防用药、治疗用药、无指征用药,2010年各类别所占比例分别为38.23%、42.93%、18.84%;而2014年各类别比例分别为39.71%、50.00%、10.29%。

儿科门诊合理用药分析 篇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22-02

[摘要]目的:调查本院门诊不规范處方及不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随机抽查分析2007年8月~2008年3月本院门诊处方9000张。结果:门诊不规范处方约占处方总数的5.67%。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规范处方63.6%,不合理用药处方占不规范处方36.4%。结论:当前我院处方质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不规范处方以书写不规范处方为主,临床医生应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制度。作为药师在调剂处方时要严把质量观,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针对不合理用药临床医生及药师应加强药物合理应用的再学习。

[关键词]门诊处方;书写不规范处方;不合理用药处方

1资料和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7年8月份~2008年3月份门诊处方9000张,找出书写不规范处方及不合理用药的处方。并对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2数据与结果

9000张门诊处方合格率为94.33%,不规范处方511张,占5.67%。其中书写不规范处方326张,占不规范处方63.7%,不合理用药处方185张,占不规范处方36.3%。

2.1合理用药处方统计(表1)

2.2书写不规范处方统计(表2)

3不合理用药分析(由表1可见)

3.1用法;用量;疗程不合理;蒙诺10mg*28每日三次服用,每次一片;兰迪5mg*42每日两次服用,每次一片,不符合该类药的使用原则。蒙诺、科素亚、兰迪、压氏达、洛活喜等药物应每日一次用药,即可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的作用,不应该每日两次服用,这样会造成夜间血压降低。

3.2不合理的配伍,联合用药未注意药物相互作用(1)降压0号与白加黑同服;硝苯地平与凯诺同服。白加黑、凯诺中均含有麻黄碱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使血压升高,所以高血压病人应尽量选用不含麻黄碱的抗感冒药。(2)患者使用氨茶碱或茶碱缓释片,同时口服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抗菌药。例如:阿奇霉素胶囊与茶碱缓释片或利复星片与氨茶碱片同服。前者使茶碱缓释片或氨茶碱片代谢减少,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增高,引起中毒,甚至死亡。故应注意血药浓度检测,及时调整剂量。

3.3选药不合理(1)孕妇及哺乳期妇女选用甲硝唑制剂。该类制剂可通过乳汁分泌,也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动物实验显示对幼鼠具致癌作用。(2)为未年患者选用利复星等喹诺酮类抗菌素,这类药可损害软骨发育,18岁以下患者应避免选用[1]。

3.4不必药的联合及联合用药未增加疗效或产生拮抗。如胃动力药与解痉药联用,例如山莨菪碱片与快力(莫沙比利),山莨菪碱为抗胆碱药,能缓解胃肠道平滑肌蠕动,联用产生功能拮抗。

3.5处方中两种药品未注明分服杀菌剂与活菌制剂联合,例如诺氟沙星胶囊与双歧杆菌制剂同方开出,处方中未注明分服。前者为杀菌剂,后者为活菌制剂,联合应用前者使后者的疗效降低,如特殊需要处方中要注明分服。

4书写不规范处方分析(由表2可见)

4.1自然项目不全;(1)无单位(2)无病例号(3)无年龄(4)诊断与用药不符(缺少诊断)例如:诊断高血压处方药为拜糖平;诊断高血压处方药为辛伐他丁。对于这类缺少诊断的处方药剂人员在调剂处方时不能正确判断处方用药的准确性,特别是没有注明年龄的处方,因为不同年龄使用药品的剂量不同,有些药品特殊年龄(老人或小孩)禁止使用。这样药剂人员无法正确判断处方中用药的剂量是否适合该患者,是否存在禁忌,存在一定的医疗隐患。

4.2药名书写不规范例如:处方开出硫酸沙丁胺醇1支,未注明剂型,药剂人员就无法调剂该张处方。必要时还要联系医生确认药品后方能发药。特别是目前市场上药品较多,一个字书写不清就可能造成患者用药错误。例如:硝酸咪康唑栓和硝酸咪康唑霜两个药只相差一个字但用药途径完全不同,用药人群也不同。如稍有麻痹就可能造成医疗差错的发生。所以遇到医生处方药名书写不清时就需要找医生修改处方。这样为患者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使患者对医务人员产生不信任感。

4.3剂量书写不规范;(1)结合雌激素0.625×56/0.625Bid单剂量应为0.625mg(2)硫酸氢氯吡格雷25mg×7/25mgqd单剂量应为75mg医生对药品剂量记忆不清,处方书写的单剂量与实际药品单剂量相差很大。这类处方药剂人员在调剂时如果稍有松心,特别是新药对说明书尚不特别清楚时就可能造成交待患者用法错误,造成用药量过大或过小。这也是造成医疗差错的一大隐患。提醒医生应熟悉药品单剂量应同了解说明书一样清楚。

4.4处方涂改不签字此类问题在调剂处方中也经常能发现。特别是医生在删除药品时只在该药前注明DC而忽视加签字,有时病人嫌药品太贵又不好同医生提出换药,就模仿医生写DC,这使药剂人员再调剂处方时无法辨认是否是医生根据病情需要删除的药品。这样一来很可能造成病人病情的延误。所以提醒医生无论在处方中做任何修改都要加签字,这样既对患者负责也对自己负责,必定处方是具有法律效应的。

5讨论

对门诊处方分析后发现:

5.1本院书写不规范处方占不合格处方的63.7%。说明我院不合理处方主要以处方书写不规范为主。其中自然项目不全,药名书写不规范所占比重较大,约占不合格处方50.5%。根据卫生部的《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我院门诊部对原有“门诊处方书写制度”进行补充、完善,以不断加强处方的管理,提高门诊处方质量。如:制度中明确规定医生开具处方时应逐项填写,不得漏项,字迹清晰,书写完整、规范。药品名称应与计算机网络维护的名称相符。药品规格、用法、数量,要准确规范,如有修改,应在修改处签名,如需取消,应在药名前注明“DC”字样并签字。

5.2本院不合理用药处方中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不合理配伍存在的问题约占不合理用药处方的35.6%,联合用药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报道[2],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20种以上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说明门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

5.3门诊医生对药物基本知识掌握不牢,对药物的药理学及药动学特性缺乏了解,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药的主要原因。如用法、用量、疗程错误及选药不合理约占不合理用药的60.54%。说明临床医生应加强对药物基本知识的学习,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5.4充分发挥药师在防范不合理用药中的作用,药房调剂窗口应配备业务素质过硬的审方药师。调剂工作中的审方行为,是实施医学综合信息支持的药学服务的有效措施。他既能体现医院药房优质服务的功能性,又能保证处方合理用药的科学专业性;从而成为保证调配处方质量的重要环节。药师审方对于防范不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儿科门诊用药处方分析 篇7

1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12月门诊儿童处方, 每月抽查60张, 共720张处方, 年龄25d~17岁。

2结果

2.1 疾病分布情况

儿科患者以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为主, 所占比例近90%。

2.2 处方用药统计情况

见表1。

3处方分析

3.1 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1.1 抗生素使用率高:

在720张门诊处方中, 抗生素使用率达81.11%远高于卫生部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提出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应低于50%的要求[1]。而且多选用第3代头孢菌素, 如头孢匹胺、头孢美唑、头孢他啶等, 说明我院儿科医师使用抗菌药物起点高。抗生素的使用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的, 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 病原菌不明时可选用广谱抗生素[2]。由于医患关系敏感, 儿科医师已将抗生素尤其是注射广谱昂贵的抗生素作为一种武器来保护自己, 因此抗生素的合理应用虽反复强调但效果不明显。

3.1.2 抗生素与抗病毒药联合使用率高:

在儿童常见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病、化脓性扁桃体炎等, 抗生素、抗病毒药联合应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多数呼吸道疾病由病毒感染所致, 少数为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3]。处方调查显示, 抗生素与抗病毒联用的处方达到了儿科总处方数的68.33%, 反映了预防性用药过于泛滥的趋势, 也说明了一部分儿科医师对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 为了用药“保险”, 而采取所谓的大包围式用药, 只顾眼前的“疗效”, 而忽视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可能产生的耐药性。

3.2 激素使用率较高

尤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有降低炎性反应的作用, 但也会掩盖炎症和疾病原有症状, 还可引起内分泌紊乱, 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小儿应慎用, 尤其是患水痘的小儿要忌用。因此类药能使免疫力下降, 从而引起水痘病毒在体内繁殖、扩散而造成严重的毒血症。

3.3 中药注射剂使用率高

喜炎平注射液是从中药穿心莲中提取的穿心莲内酯磺化物,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细菌性痢疾等。随着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使用,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随之增高, 临床中发生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经常是在中西药配伍联合使用的过程中。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会对疾病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如果配伍不当, 则反而影响疗效, 甚至可能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因此, 在中西药配伍使用时一定要慎重, 尤其是中西药注射剂的配伍, 在不了解药物间相互作用时, 不宜盲目联合使用。

3.4 儿科患者使用注射剂的频率高

调查发现儿科使用注射剂较频繁尤其是输液, 与病情较急, 口服给药困难等有关。但选择恰当的剂型和正确的给药途径也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 应该本着口服药达到疗效的就不要采用注射剂, 特别是在输液中加入其他药物, 增加了治疗的风险, 存在不安全因素[4]。

总之, 在临床上儿童是否能安全用药, 与诊断是否正确、药物选择配伍是否合理、剂量是否准确、给药途径是否合理均相关, 而人的因素是首位的。临床医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掌握新技术、新知识,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药师要树立高尚的药德, 护士要“三查七对”, 确保儿童临床安全用药。

摘要:目的 调查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 促进儿科门诊的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12月门诊儿童处方, 每月抽查60张, 共720张处方, 观察用药情况。结果 在720张门诊处方中, 抗生素使用率达81.11%, 抗菌与抗病毒联用的处方达到了儿科总处方数的68.33%, 激素与中药注射剂使用率也高。结论 临床医师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药师要树立高尚的药德, 护士要“三查七对”, 确保儿童临床安全用药。

关键词:儿科门诊,用药处方,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力红, 石海鸥, 徐燕侠, 等.Ⅰ、Ⅱ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干预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12 (5) :324.

[2]李红丽, 李艳楼, 苏丽.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应用[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22) :4397-4399.

[3]全心荣.我院儿科应用抗菌药物调查[J].中同药物与临床, 2004, 10 (5) :43-44.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调查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2007年1月至12月儿科门诊处方6 340张, 分别统计患儿的年龄、性别, 处方的平均用药数, 中成药的使用情况, 抗菌药的使用情况。

2结果

2.1 患儿情况与处方平均用药数

年龄0~5 岁 (含5岁) 5 104人, 占80.5 %, 5岁以上1 236人, 占19.5 %。其中男性患儿3 572人, 占56.3 %, 女性患儿2 768 人, 占43.7 %。每张处方平均用药数3.45种, 其中用药超过5种的为922张, 占14.5 %。

2.2 中成药的使用

在6 340张处方中, 使用中成药的有2 680张, 占42.3%。涉及品种24个, 以小儿感冒用药, 小儿咳喘用药为主, 使用频率前6位的品种, 见表1。

2.3 抗菌药的使用

在6 340张处方中, 使用抗菌药的有4 578张, 占72.2%。涉及五大类十七种, 以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为主, 使用频率前6位的品种, 见表2。在4 578张抗菌药处方中, 针剂处方2 616张, 占57.1%, 分为单用和二联, 无三联用药;同时对这些针剂处方还做了与抗病毒药、祛痰药的联用统计, 见表3。

3讨论

3.1 联合用药分析

3.1.1 抗菌药的二联

抗菌药二联全部为阿奇霉素与β-内酰胺类联用, 一般认为前者迅速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使细菌处于静止期, 导致后者不能发挥繁殖期杀菌作用使疗效降低, 因此不建议两者合用[1]。但也有许多临床实践证明:此两类药联用对重症感染, 混合感染非常有效, 其主要原因是大环内酯类能增强机体免疫作用, 对杀灭细菌有帮助, 是两类药联用的原因之一[2]。建议按实际情况选择, 联用时先使用杀菌剂, 再使用抑菌剂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3.1.2 抗菌药与抗病毒药、祛痰药的联用

抗菌药与抗病毒联用, 主要是抗菌药与利巴韦林、更昔洛韦联用;抗菌药与祛痰药联用, 主要是抗菌药与氨溴索联用。氨溴索具有黏液排除促进作用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 与抗菌药协同治疗可升高抗菌药在肺组织的浓度而在本院儿科应用相对广泛。

3.2 不合理用药分析

3.2.1 大处方仍占相当比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每张处方平均用药数3.45种, 就平均水平而言, 属于正常, 说明医师诊治患儿时基本能根据疾病缓急来开方。但大处方仍占相当比例,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本次调查有14.5 %的处方不符合规定, 虽然低于有关文献报道[4,5,6], 但处方品种数仍有待减少。

3.2.2 未按辨证使用中成药

中成药药性平和, 服用方便, 在治疗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调查中也发现, 部分处方未按辨证用药。中成药是中药, 使用就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如咳嗽分风寒、风热、痰热、痰湿咳嗽, 不同的证型应选用不同的中成药, 而不是按照仅有咳嗽症状就用药。

3.2.3 抗菌药使用率较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抗菌药使用率为72.2%, 明显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以下。儿科的感染性疾病大部分为病毒所致, 抗菌药的使用不仅对患儿病情控制无益, 有时还会引起不良反应, 临床应严格选择适应证, 而不是习惯地使用抗菌药。近年来抗菌药的新品不断问世, 如果使用不当, 用药针对性不强, 不仅会增加患儿家长经济负担, 还会引起耐药菌株的增加, 临床需重视和加强病原学检查, 认真执行抗菌药使用分级管理制度。

3.2.4 给药方案不合理

本次调查发现注射用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大部分以一日一次静滴给药。β-内酰胺类是时间依赖性药物, 疗效取决于给药后, 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越长则疗效越好。β-内酰胺类对大多数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较小[3], 因此除头孢曲松钠、头孢尼西钠具有较长的半衰期, 可一日一次给药外, 其他β-内酰胺类应采用间歇给药。

儿童与成人不同, 有其自身特点, 儿科用药较之成人相对复杂。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要注意到儿童的生理特性, 正确选用药物、剂量、剂型和疗程。随着临床药学的不断发展, 临床药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在合理用药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医务人员应当通力合作, 积极关注儿童疾病的合理治疗以及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合理性, 以利于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端.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45.

[2]王海生.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2.

[3]王睿.临床抗感染药物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366.

[4]曾春生, 黄斌学, 莫锦伦, 等.门诊儿科处方用药情况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6, 26 (7) :894-895.

[5]贺金莲.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7 (8) :1167-1168.

我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分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从医院门诊西药房2012年1~12月儿科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6000张处方, 为确保具有代表性, 每月抽取500张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金额, 统计使用针剂处方数及所占百分率、静脉输液处方数及所占针剂处方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数及所占百分率、抗菌药物单用、联用处方数及各占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联用处方数及各占抗菌药物处方百分率。

2 结果

2.1 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及其分布

600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9种, 其中1种为877份 (14.62%) , 2种为893份 (14.88%) , 3种为1534份 (25.57%) , 4种为1584份 (26.4%) , 5种为1112份 (18.53%) 。未出现用药品种>5种处方。

2.2 每张处方金额情况

600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处方金额≤100元5516份 (91.93%) , 100~300元484份 (8.07%) , 平均处方金额80.52元, 未出现>300元的大处方。

2.3 使用针剂情况

6000张儿科门诊处方中, 使用针剂处方有3164张 (52.73%) , 其中静脉输液为2060张 (65.11%) 。各年龄阶段使用针剂情况统计见表1。

2.4 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6000张门诊处方中, 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094张 (51.57%) , 所调查的处方中, 抗菌药物使用频数排在前3位分别是五水头孢唑啉、头孢硫脒、克林霉素。各年龄阶段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见表2。

2.5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的使用分为单用、二联、三联、四联等情况, 可与抗病毒药物、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联用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方式情况, 见表3。

3 讨论

3.1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品种数比较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患儿门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9种, 其中≤5种的处方100%, 未出现药品>5种的处方, 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第十条第六款规定, 每张处方≤5种药品[2]。因此,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品种数比较合理, 这与医院实施电子处方系统, 电脑系统自动拦截单张处方的第6种药品密切相关。

3.2 儿科门诊单张处方金额比较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门诊平均处方金额为80.52元, 这符合农村实际。农村患儿就医一般先去村卫生所, 再到乡镇卫生院, 来我们医院看病的一般都是比较疑难、危急或在乡镇就诊效果不佳的病例, 这样的处方费用比乡镇卫生院偏贵, 但比省级医院往往低多了。调查中也没有出现大处方现象。因此, 本院的门诊儿科临床用药从经济上衡量是合理的。

3.3 儿科患儿针剂使用频率过高

选择适当的剂型和正确的给药途径, 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基本原则是口服给药达到疗效尽量口服给药, 不要求采用静脉给药。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患儿针剂使用率为52.73%, 其中输液占65.11%。虽然儿科患儿就诊时很多时候病情较急, 且口服给药比较困难, 针剂使用稍多也是预料之中的, 但超过一半的使用率是否过高, 有待进一步探讨。虽然静脉给药作用快, 但存在其不安全性, 尤其是在输液中加入过多的小针剂, 会使输液中微粒、热原和细菌增加, 增加治疗的风险。因此, 要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 能口服者就不给予静脉给药, 尤其尽量少用输液针剂, 做到合理选择剂型和给药途径。

3.4 抗菌药物使用问题

3.4.1 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 儿科患儿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高达51.57%, 略高于卫生部要求的<50%, 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 (WHO) 要求的<30%。因儿科疾病大部分为病毒感染, 抗菌药物大量应用对病程控制无益。这说明医院在抗菌药物应用上存在不合理现象, 建议制定相应技术规范及指导原则, 降低过高的抗菌药物使用率。

3.4.2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频率过高:

儿科感染性疾病以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 抗菌药物只是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有效, 而对病毒性感染无效, 对于一些不是细菌感染, 而是病毒或非感染性发热, 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90%为病毒感染[3]。调查也发现, 有>50%的抗感染处方为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 表明预防性用药有过于泛滥的趋势, 且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不当不但增加患儿的治疗费用, 而且会造成抗菌药物的耐药, 甚至可能带来毒性反应。因此临床医师应明确各种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指征和用药目的, 做到合理有效联用。

3.4.3 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增加输液不良反应的风险:

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不仅关系到药效的发挥, 而且关系到患儿的用药安全。调查结果显示, 有>50%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成分复杂, 一种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本身就由多种成分组成, 药物成分的复杂性及多样性, 使输液中的微粒、热原、细菌较普通针剂增多, 增加输液的风险, 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因此, 临床应用中应以说明书推荐的稀释液稀释, 以说明书推荐的用法和用量使用, 输入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使用的液体前后要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输液管道, 避免其与其他物质反应。临床医师要明确各种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联合应用指征和用药目的, 能够不联用可以达到同样疗效的尽量不联用, 减少中药注射剂、中成药注射剂使用的不良反应, 做到合理有效用药, 确保患儿用药安全。

3.4.4 存在不符合抗菌药物序贯疗法的联合用药现象:

调查中发现, 有些处方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不符合抗菌药物的序贯疗法[4]。比如使用了五水头孢唑啉或头孢硫脒注射剂等头孢类抗菌药物后给予克林霉素颗粒 (胶囊) , 应给予口服相应的头孢类抗菌素颗粒或胶囊;静脉滴注克林霉素后不给克林霉素胶囊或颗粒而给予阿奇霉素;使用阿莫西林注射剂后不再使用阿莫西林分散片或胶囊, 而用头孢氨苄胶囊。

总之, 本院儿科门诊处方用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针剂和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 且以抗菌药物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要克服这些不足, 一是医务人员本身要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加强临床医师、药师相关的培训;二是贯彻执行《处方管理办法》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医院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技术管理规范和细则, 按照相应的规范和细则进行操作;三是医院应定期对医师的处方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临床药师在配药、发药前严格核对处方, 对有问题处方及时提出,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确保用药的安全及合理, 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摘要:目的 调查该院 (二甲医院) 儿科门诊处方用药情况,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从该院门诊西药房2012年112月儿科门诊处方中随机抽取6000张, 对有关临床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开具15种药品的处方占总处方100%, 平均用药品种数为3.19种;单张处方金额≤100元占总处方91.93%, 100300元占总处方8.07%, 平均处方金额80.52元;使用针剂的处方占总处方52.73%, 其中静脉输液占65.11%;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51.57%, 其中单用占96.96%, 联用占3.04%, 抗菌药物与抗病毒药物联用占62.99%, 抗菌药物与中药注射剂及中成药注射剂联用占50.13%。结论 该院儿科门诊处方存在一些问题, 尤以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为突出, 应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的意识, 加强对临床医师、药师的相关培训, 进一步规范管理。

关键词:儿科,门诊处方,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 杨淑桂, 毕宏焱.我院门诊儿科用药情况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 2009, 6 (5) :295-297.

[2] 孟志晓.处方管理办法实施[M].北京:中央民族出版社, 2004:3.

[3] 朱湛华.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6, 19 (1) :107-108.

儿科门诊小儿发热用药的调查分析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我们针对2011年6月至2013年3月门诊接诊的380例发热患儿进行数据分析。380例患儿年龄范围在1~6岁, 平均年龄 (4.3±1.5) 岁, 门诊测量发热度数在37.6~41.5℃, 其中低热136例, 中热175例, 高热56例, 极热13例。检查发现患儿发热原因主要与各类型感冒、呼吸道感染和急性热病有关。

1.2 方法

收集整理所有患儿的门诊就诊处方药, 了解儿童就诊之前是否有自行用药治疗等情况, 分析患儿发热原因。关于门诊用药中处方药的区分参照《中国药典》、《处方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孕妇及儿童临床用药管理的通知》、《抗菌药物儿科临床应用的指导意见》[2]等文献资料来进行。

1.3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5.0软件进行处理, 以t进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380例患儿的用药情况进行归类分析, 以用药的类型、用药不当的情况分布和造成用药不当的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见表1~4。

3 讨论

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 成因多样, 因此在临床诊断和对症用药上存在不小的障碍。我们在对门诊中的380例儿童发热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之后发现儿童发热的用药情况非常混乱。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的确很难针对儿童的发热特点做到对症给药, 因为在高热或者极热的情况下, 为了保持儿童的生命体征稳定, 会在急诊中快速采取降温退热处理。而在门诊室中很难快速确定病因, 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给药不当[3];第二个原因是不少孩子家长们和医师都存在这样一个用药误区, 认为发热并不是大问题, 属于常见现象,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 为了起到快速退热的效果, 普遍会选择一些激素类退热药或者抗生素。比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4]和常见的抗生素, 使用非常频繁, 成为给孩子进行退热处理的常用药物。

由于儿科门诊中对发热症状及其用药管理不够严格, 一般除非极特殊的管制药物之外, 都是完全按照医师开具的处方给药, 像常见的止咳药、抗生素、激素类药物的管理都比较宽松。而为了达到退热的效果, 很多时候医师也习惯于综合多种药物一起使用。在我们搜集到的退热处方之中, 常常可见2~4种左右的药物同步使用[5], 这就更容易造成药量控制不当和重复用药的情况。在调查中还发现不少患儿家长是到多家医院就诊的, 常见于发热情况持续性渐进且用药后无明显好转的情况,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患儿反复用药、重复用药、过量用药和药物与患儿体质、病情不符的情况。

不过很多家长和门诊医师过于频繁的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却忽视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对儿童身体有严重的副作用。在我们表4关于用药后并发症的分析中, 引起患儿肠胃不适、肝肾功能损坏甚至引起意识障碍的情况有很多[6], 其中一部分是因为用药不当和用药过量引起的高热不退, 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儿童长期频繁使用各种激素类或者抗生素、抗病毒类药物造成的。在患儿的详细病情咨询和对儿童家长的咨询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情况。

考虑到儿童发热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在社区中像家长们普及一下儿童发热的家庭护理和物理退热方法, 减少不规范用药的出现, 提醒家长保留处方单子和不要在多个门诊交叉用药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旭东.儿科300例门诊发热患儿用药分析[J].中国药业, 2013, 22 (6) :91-92.

[2]龚娟.某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调查[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121-122.

[3]刘蕾, 陈勇, 白洁.儿童退热药物及合理选择[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0, 12 (30) :25-26.

[4]王明丽, 沈素.儿科门诊用药抽样分析[J].中国医刊, 2012, 47 (1) :39-41.

[5]魏波, 魏海浪.2009-2012年我院儿科门诊不合理用药情况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3) :7-8.

上一篇:空间模式设计下一篇:R统计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