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24-07-09

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精选十篇)

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1

( 1) 自卑心理。作为完成中职学校专业学习刚刚升入专、本科阶段的新生, 他们存有明显的特殊性, 短学制的轰动性就足以引起全校专、本科生的侧目。他们本身也不能马上适应由中职学校升入专、本科群体所引起的变化: 作为已经历中职阶段的管理体系、已养成个人习惯的 “老学生”在重新适应刚入学的 “新生”身份和适应专、 本科生的管理体系, 面对同期参加高考的同学已成为同校的高年级学生的尴尬身份时, 自卑心理作祟, 导致不少学生试图本着 “无人认识, 躲在学校最寂寞角落完成学业” 的心态完成专、本科阶段的学业, 让大家忘记他们的与众不同, 从刚入学就奠定了不健康的基调。

( 2) 自负心理。能够中职升入专、本科的学生大多为中职学校成绩优秀、有理想、有抱负的好学生, 在学期间荣获的各种形式的奖励, 在学生的心里已经形成一定的心理优势, 不仅影响学生的外在表现, 也内化到学生的内心世界; 但在加入专、本科生群体后, 原有的心理优势存在的外部环境荡然无存, 但形成的心理优势的定式却无法立即消失, 而专、本科生群体内部更加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的这种优势心理无法立即升华为正性心理, 偏激应对新的学校、新的环境中一切与己有关的事物, 表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

( 3) 浮躁心理。在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的社会中, 急功近利的思潮已经渗入学生的思想深处, 经历中职阶段的学习、生活后, 急于在短短的专、本科阶段有所表现, 在新加入的群体中有所作为。这种急于得到新环境肯定的动机和出发点无可厚非, 但部分学生的所作所为缺乏深思熟虑, 不能正确的评价、衡量自己的能力, 不能正确的把握机会, 言行失当, 举止失衡, 甚至是无视法纪、法规、校纪、校规来引起同学的注目的行为, 在为自己增添了额外的烦恼的同时, 暴露出学生内心的浮躁。

( 4) 盲从、逃避心理。许多学生升专、本的主要外部原因就是回避就业矛盾而盲从 “升专、本”大流继续学习或盲从于 “升专、本”的需要, 没有理性的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更缺乏对人生的理性规划, 仅满足于 “升专、本”的现状, 而忽视了专业学习的连续性、社会对各职业层次需求的差别及个人的兴趣、爱好, 盲从升专、本, 为日后选择就业单位埋下了矛盾的种子。

( 5) 经济问题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一些学生由于家庭困难, 勉强坚持完中职的学习, 甚至是负债读书, 再坚持专或本科的学习无疑是接近所能承受经济负荷的极限。 但内心渴望读书的愿望却如此迫切, 作为仅两年或三年毕业的学生, 他们所能得到贷款的概率很小, 以学生的身份作兼职, 在社会 “打工”所获得的收入有限, 维持个人温饱已属不宜, 再面对五六千元的高额学费、求学期间的住宿费、书费等经济支出, 这些完全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 已无力承受。这些特困学生面对高额的经济支出、面对更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式、面对 “考研”的激烈竞争及研究生自费的趋势, 鼓励自己坚持学业的信念、希望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后一点点消失、接近破灭, 逐渐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据此, 针对学生的不同类型的表现区别对待, 加强心理建设,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我们的工作, 对现已升入专、本科的学生而言, 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 1) 加强人本管理, 强化欣赏教育,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本化管理是以谋求学生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学生管理活动, 不仅注重学生的发展, 更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 正视学生的心理建设不足的现实, 以欣赏教育为工作的出发点, 尽可能更多地发现学生自身存在的优点, 在实际工作中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 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树立学生的自信, 肯定学生一切积极的、正面的优势和特长, 使学生更多的得到来自本科生群体的肯定和鼓励, 尽快地得到大家的认同。同时,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 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 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己内心的自卑和自负情节,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日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顺利完成学业。

( 2) 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现状。在全力落实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经济问题而辍学”的提案, 认真执行落实国家和学校现有的对特困生的各项政策的前提下, 通过多种形式缓解学生的经济状况, 不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改善自身的经济状况的能力, 在拓宽学生勤工俭学的就业机会的同时, 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自尊、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 抵制腐朽的 “消费道德”观和 “拜金主义”对学生的侵蚀, 针对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机动、灵活的方式加以解决, 最大限度地解除学生由于经济因素造成的负担和心理困惑。

( 3) 关注 “弱势群体”学生, 开通绿色通道。关注 “弱势群体”学生, 开通 “奖、助、贷”绿色通道, 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关心、关爱、扶持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就业, 解决后顾之忧。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一调查、了解、走访, 一一审核, 真正做到应该资助的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 同时为鼓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 我校与国际友人、国内知名企业冠名设立的各种奖学金, 如石川奖学金 ( 日本) 、联邦制药、宋玉器、 东宇等奖学金, 同时还开展了党员一帮一活动, 使特困家庭学生减轻经济压力, 坚定理想信念, 建立自信心, 战胜自卑心理, 顺利完成学业。2008年共有471名同学; 2009年共有530名同学; 2010年562人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 这些受到学校资助、受到帮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 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 4) 帮助学生理性的进行职业生涯设计, 消除盲从、逃避心理。由于升入专、本科的中职学生已经经历过择业历程, 在思想上存有畏惧心理; 在升专、本的具体专业选择过程中受招生院校的具体招生专业、规模的设置限制而无法与中职所学的专业保持一致; 即将面临的考研专业选择就又造成学生的困惑; 毕业时以何种身份求职成为学生关心的焦点, 帮助学生在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同时, 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正视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和学历的要求, 利用现有的心理测评系统为学生理性认识自己提供科学依据, 使学生能更好地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优势, 树立自强就业、自主择业的观念, 积极保持良好的竞争心态, 在满足个人生计的前提下, 设计多层次、多目标远期规划与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多元化的人生规划, 实现人生目标, 完成人生理想。

( 5) 建立 “特殊群体”档案, 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发挥专业优势, 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跟踪式档案, 掌握他们的心理成长历程;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 如适应心理教育、恋爱心理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学生求职择业的过程中, 了解困难家庭毕业生所遇到困难、挫折和失败时, 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 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 设立学生心理咨询信箱, 及时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冲突, 迅速消除心理误区, 有效排除心理障碍, 从而能以积极心态面对求职择业。对因就业压力而产生不良情绪的学生建立起特殊学生群体档案, 以学生工作队伍和心理疏导老师为依托, 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给予他们特殊的关注, 鼓励他们保持一份稳定、健康的心态, 做好应对机遇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并与家长取得联系, 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 战胜挫折, 顺利完成学业。

对仍在中职学校学习即将升专、本的学生而言, 为避免类似的情节再度发生, 影响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 必须在中职阶段进行相关的教育, 作好防微杜渐的工作, 使学生快速适应升专、本以后的生活。

( 1) 在中职阶段对即将进行面临升专、本的学生明确升专、本的利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及心理特点、社会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的需求层次的要求定位及各自家庭的具体生活状况后对职业生涯进行充分的考虑、理性的规划, 减少盲从。

( 2) 顺应社会大环境的变化,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学生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人生规划的可操作性, 从入学起明确自主择业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多方位的提高自身素质, 与时俱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及早发现学生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异常, 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完善学生应对挫折和社会现实、竞争严酷性的心理准备。

( 3) 中职学校不断提高学生的教育管理质量, 完善学生的相关知识、技能培训。中职学院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改进教学计划、完善专业设置与社会的接轨和相关技能的培训, 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和个人素质, 拓宽学生就业机会, 减少学生就业的迷茫和困惑。

参考文献

[1]杨晓明.高职“三校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与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 2006 (8) .

浅谈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一、技校生的心理特点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情绪和意识等方面的良好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针对学生群体而言,有学者将其表述为十个层面:一是具有充分的适应力;二是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三是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四是不脱离现实环境;五是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六是善于从经验中学习;七是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八是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九是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十是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技校生,尤其中技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在心理发展上自然也体现出这种变化显著、可塑性强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有强烈的成人感,但是又带有盲目性和封闭性;

第二,性意识迅速觉醒,渴望与异性交往,但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

第三,认知能力大大增强,喜欢独立思考、争论,但是容易固执己见,强调片面,怀疑一切;

第四,情感易冲动,喜欢模仿,意志品质有了很大提高,但常感情用事,盲目崇拜,有时出现一些过激行为。

二、技校生的心理问题

1.主要问题

对照技校生的心理特点,发现技校生出现的心理问题集中在:

(1)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懒散,得过且过,对考试观念淡泊,对学习成绩更是麻木。

(2)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做事缺乏耐心,意志薄弱,没有奋斗精神,惧怕失败。

(3)容易冲动,行为粗暴,自我克制力差,常因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而得意忘形,也会因达不到目的而悲观失望,造成旷课逃学,寻畔滋事,损害公物,严重的加入不良团伙、违法乱纪。

(4)不少农村学生恐惧交往,疑心过重,嫉妒心强,情绪不稳;

(5)节俭意识淡薄,消费观念超前。一些同学不顾家庭的经济状况,一味的攀比吃喝玩乐,甚至走向偷、拐、抢等犯罪道路。

(6)文化基础差,学习能力低,导致自卑感重,就业压力大,缺乏自信心,过度焦虑,甚至抑郁等等。

(7)适应性差、依赖性强。如:生活自理能力差;对学校或企业严格的管理制度不适应,考试依赖老师划重点;在用人单位的选择上只是被动的承受,缺乏自主择业意识和主观能动性。

我们常会换位思考,扪心自问现在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事实上,所有的事情有果必有因。

2.外因诱导

(1)社会上的不良因素:不良的社会风气及某些畸形的社会关系。如:简单的物欲追求,弄虚作假、坑瞒拐骗等;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如:低级庸俗的刊物、影片、黑网吧等;非法的群体组织、各种不正当的帮派团伙。

(2)家庭中的不良因素。表现为:家庭结构不全,如单亲家庭;教养方式不良,如:对子女进行惩罚、过干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等;父母人格缺陷,如:暴躁冲动、悲观、冷漠、依赖、敏感、多疑等。

(3)学校中的不良因素。表现为:教育目标失当,忽视素质教育,更没有系统教育;教育方法失当,不适应技校生特点,也缺乏个别差异的考虑;教育组织形式单调,设备不足,使学生厌倦;个别教育者品质不良:如以貌、权、利取学生、对学生中的不良现象视若无睹等;部分教师对心理教育的意识还不强,甚至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心理问题。

(4)技校生毕业生待遇低,社会评价地位低,就业理想与现实差距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造成在校生对前途信心不足,过度焦虑。如用人单位不自觉地追求毕业生的外在形象,尽管会参考综合素质,也未能真正做到优学优分。一直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最后却通过非正常的途径进入效益较好的企业单位,这也是造成消极心理的一个原因。

3.内因驱使技校生出现心理问题

在内因方面有四点:

(1)动机水平低下,容易被个人的低级需要所驱使,自私自利,简单地追求吃喝玩乐。

(2)缺乏正确的道德判断,没有形成正确的道德评价能力,不能区分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

(3)意志力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不合理需要或不文明的行为,不能坚持应该追求的高尚目标或文明行为。

(4)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不能正确判断行为的对与错,自我感觉良好,以“我”为中心来衡量自已身边的人或事。

三、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和技术,更是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

1.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主要内容:认识自我与接纳自我、性心理教育、学习心理指导、挫折应付与情绪调节、协调人际关系、生命教育等,同时加强工作责任意识、规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的训练。

2.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学校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系列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个别和团体咨询;开展专题讲座;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培养。

(2)改变家庭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目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就业趋势多元化。家长应该转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观念。研究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给予子女更多的温情与爱,子女出现行为问题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反之,如果父母过多地采用惩罚、干涉、过度保护等方法,子女中出现行为问题的几率会较之增加。所以父母要避免过度溺爱、保护和惩罚孩子,保持家庭内民主、和睦的气氛,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的。同时,加强自身的修养,改善自己的生活习惯。

(3)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技校生毕业以后大多数从事生产、服务行业,于是社会上就有很多的偏见。读大学不是唯一出路,如今大学毕业等于失业。“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我国“蓝领”缺口仍有很大,尤其高级“蓝领”, 更是高薪难求。社会应该重新评价各行各业的社会价值,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3.技校生心理教育的原则

技校生的心理教育应尊重学生,注意他们的个性,鼓励创新,发挥他们的特长,体现专业特色。在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提高中,在自我价值的显示、发现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具体的心理辅导工作原则是:

(1)面向全校各年级学生开展工作的原则。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而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及障碍的学生。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老师应该是全体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心理咨询人员则需受过专门的训练。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倾向,提前安排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在发展中可能遇到困难的学生,及早了解情况并提供帮助;促使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学生心理支持系统,联合各级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开展工作,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严禁对学生任何形式的不尊重,如轻蔑、讽刺、训斥、羞辱等;无条件接纳及关怀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处境,体会他们的感受;尊重学生做选择的权力,不代替学生做决定。

(4)学生主体性原则。必须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宣泄自己的情感;绝不能采用命令式的谈话方式,不能越俎代庖,替学生做决定。

(5)针对性原则。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态度及个性特征,全面了解学生的成长过程、生活环境和特殊的经历及体验;制定辅导目标及计划时,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收集学生个案资料,开展专门的个案研究。

(6)全面发展原则。与学校全面素质教育目标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采用综合式的辅导方法,多种途径、多条渠道相结合。

(7)遵守保密原则。对学生个案记录、测验资料、信件、电话记录等专业信息应严格保密;进行危机干预、精神病症转介时,可向专业机构提供相关资料。

孩子的未来不仅是能力的竞争,更是心理素质的竞争。在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因素中,非智力因素(EQ)比智力因素(IQ)有着更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就是心理因素。要坚持长期开展,才能发挥其教育的作用。还应不断地总结汲取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技校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和方法。

总之,以学校教育为关键,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保证,形成技校生心理教育的网络体系,使技校生由最初走进校门的兴趣单一、求知欲低发展到兴趣日益广泛、求知欲强烈,由最初的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发展到热情、大方、诚恳、竞争,由最初的害怕吃苦、责任心差、经受不住挫折发展到乐于吃苦、勇于探索、求知奋进、刻苦钻研和有技术专长、敢于战胜困难的良好心理品质。

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关键词:技校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人生观,意志社会适应能力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仅是病理学上的没有生理、躯体上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被提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并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和强压力的竞争环境下,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生存。技校教学更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因为他们大多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此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具有强烈的自尊心,逐渐学会了较为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但是此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巨变时期,内外的压力往往使得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的心理畸形发展,甚至出现了边缘化的状态。近年来,技校学生因压力过大出现的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各种案例常见于我们的身边,离家出走或自杀身亡,甚至杀父弑母的恶性事件亦见报端……铁一样的事实对我们敲响了警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之师的我们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人格塑造入手,利用一切手段,对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语文课在这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且在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仅成为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者,而且成为心智健全的建设者。

二、语文教学如何贯穿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的全部工作目标在于教书育人,而语文教师则必须教文育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语文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另一方面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充满艺术性的课堂环境中,受到美的熏陶,得到艺术的享受,进而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也会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一)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语文作为文化的主要传承方式,积淀了深厚的中华传统精华和世界文化。优秀的文化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进而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产生影响。江泽民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佳作。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激励学生立志的典范文章。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抒发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的政治抱负。然后因势利导,结合作文训练,让学生写出自己对文章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受。许多学生都在作文里写道:“……从古人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质中,让我懂得了,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一定要将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吃苦在先,享乐在后……”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读写能力,而且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苦乐观,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学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

当前技校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对未来失去信心,害怕面对将来所遇到的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韧的意志,在教学中可以贯穿一些古今中外的一些至理名言和生动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坚韧的意志。如讲述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可以结合海伦·凯勒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体会她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实践证明,海伦·凯勒的故事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又如我针对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学习困难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现象,向学生讲解孟子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作为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学习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可见,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他们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益的课外名著,如《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朱彦夫的《极限人生》等,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迎接人生的挑战,在无形之中逐步提升他们的意志品格。

(三)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看作是“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不少人便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进入到社会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困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这首诗时,可以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名句,教给学生以后在社会上若遇到不如意之事时,不应悲观沉沦,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善于审时度势,挖掘出一些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能传授知识,而且能启迪学生的心灵。

总之,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立志,引导学生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我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技工学校德育课课程标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上海:华东师范出版社, 2006:147.

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4

关键词:寄宿制技校 学生心理 教育疏导

同其他技校一样,笔者所在学校也开设了寄宿制班级,实行了全封闭式管理。在寄宿制班级的管理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突出,如果不及时加以正确疏导,不仅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而且将给学校管理留下种种隐患。所以,加强对寄宿制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表现

一是对新的学习环境不适应。例如,面对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和同学产生的茫然、畏惧、抑郁、紧张、烦闷等心理。

二是对教学内容不适应。由于课程内容的改变,难度、深度的加大,学生产生了厌倦、畏难、焦虑、自卑等心理。

三是因处理不好与同学、老师、家长的关系而产生孤僻、嫉妒、多疑、怯懦心理。

四是因对青春期的不解而产生的困惑、敏感等心理。

五是与家长沟通困难。因为在学校住读,学生一个星期见不到家人,周末回家时,家长还有其他事情要忙,所以沟通时间很少,导致学生和家长之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亲子关系趋于紧张。

二、寄宿制技校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原因

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从少年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是一个人思想品质、人生观、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人格等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情感丰富,但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既像一朵即将盛开的花朵,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又像茫茫大海里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找不到方向。这种难以控制的情绪和生理迅速发展带来的烦闷心情,会使青少年产生很多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

多数家长缺乏心理素质教育的常识,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正确的心理教育。有些家长或者对子女骄纵、溺爱、袒护,或者放任自流,任其自由发展;或者简单粗暴,实行棍棒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时得不到鼓励,就逐渐产生了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

现在的技校学生,多数都是学习成绩不太好,觉得考不上大学,甚至厌学、逃学的孩子。而且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转变,觉得上技校比起上大学低人一等,自愧不如。很多技校学生因此产生自卑心理,在学校就是混日子,整天浑浑噩噩,过一天算一天,不积极进取。而技工院校一方面担心生源流失而不敢对学生进行严格管理,放任学生自流;另一方面,多数技工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还缺少足够的师资及教育方法,导致面对技工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束手无策。

4.社会原因

当前,大众传媒无处不在,学校实行封闭管理后,学生用手机上网成为一大特色。互联网使许多学生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不少学生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也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荒废学业。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和网络犯罪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危害。

三、寄宿制技校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与疏导

1.充分关心、爱护和安慰学生,勤做心理疏导

由于学生大多在家中娇生惯养,一旦长时间离开父母,就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老师要常找他们谈心,了解其想法、要求和遇到的困难,给予理解、帮助和安慰,做学生的“家长”。

2.多组织集体活动

每到闲暇的时候,住宿生想家的心情非常强烈,教师可组织体育比赛、文娱联欢、旅游、参观等活动,使学生内心充满欢乐。

3.运用宣泄的方法调控负面情绪

一部分学生由于第一次离开家过集体生活,很不适应,老师可让其家长来探望或让学生时常与家长互通电话、相互写信,也可以引导学生记日记或向老师、同学倾诉,这样能大大减轻因想家而带来的心理负荷。

寄宿制技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挑起这副担子,不能把工作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上,要着手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使住宿生心理保健工作具有实际的意义,使技校学生健康成长。

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5

一、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现状

从我国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有情况来看, 由于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时间较短,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都较为简单化。表现为, 将心理素质教育看成为对一些心理不健康的中职技校学生所作的心理辅导, 心理素质教育被片面的理解为心理咨询工作。在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没有从社会实际与学生需求出发确定科学合理的方式, 而主要采取以中职技校学生作为被教育者进行说教, 这种单一的心理素质教育方式不被学生理解与接受。甚至有的中职技校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存在着高压式的教育管理方式, 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 中职技校学生在高压管理面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被约束者。除此以外, 中职技校教师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水平也限制了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水平的提升, 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以及业务水平较低等情况。正因为如此, 中职技校有必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合理的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二、导致中职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中职技校的学校教育与外界之间不再隔绝。这就使得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 也面临着社会环境中存在的各类美好和丑恶、文明和愚昧以及规范和不规范等诸多的尖锐矛盾冲突。在这种冲突下, 中职技校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就业压力、厌学、缺乏理想抱负、偏执、人际关系敏感以及心理不平衡性等问题。导致现有的中职技校学生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社会背景原因以外, 与学生在心理上所处的时期也有必然的联系, 加之, 中职技校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力度较低,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进一步加剧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中职技校与其他学校相比, 其学生多数都是知识水平与心理素质较低的水平的学生, 加上中职技校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逐渐加大, 学生所产生的就业压力感、厌学、抑郁以及适应不良等心理症状的出现。因而, 有必要从中职技校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合理的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三、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策略

从中职技校心理素质教育现状与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原因出发, 应确定以下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策略。

1、以校园生活为基础, 加强心理卫生教育

中职技校应以学生的校园生活为基础, 确定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心理卫生教育。中职技校可以通过利用自身的现有条件或者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各种文娱、体育、科技以及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 通过这些有效的实施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并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活动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 进而有效的进行心理卫生教育。

2、加强其他素质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

中职技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这些不同的素质教育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促进的。这就决定了, 在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 应将学生的素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其他素质教育中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如在学校以及班主任的日常教育工作中, 也应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3、加强对学生挫折训练, 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中职技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应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基础, 通过一些教育活动的的实施来有效的锻炼学生意志, 进而提高学生的耐挫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如,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竞赛或者探险等活动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等意识。通过活动过程中的挫折训练, 促进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

值得强调的是, 中职技校在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应贯彻积极疏导, 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方法, 这是因为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一个过程, 需要有效的帮助学生疏解各类不良情绪, 清除学生内心的矛盾, 确保心理平衡, 进而能够具有积极的心态,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适应环境。

总之, 中职技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动态工程, 需要社会、中职技校以及学生共同努力, 才能不断的提高中职技校学生的适应性、创造力与自信心等心理素质。中职技校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符合学生需求以及学校实际情况的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策略, 进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常静:《中职技校学校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科技信息》, 2008 (28) 。

[2]桑园园:《如何加强职校生的素质教育》,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04) 。

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6

一、技校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

技校的学生一般都在15~18岁之间,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上会在这个时期有所变化, 想独立却依然要依赖外界, 情绪很大的波动, 逆反强, 凡事都很好奇。在学习生活之中主要呈现为以下三大心理问题:个性心理上的缺陷。技校生的生长环境比较复杂, 在家里都是被宠, 包括留守子女和单亲子女, 这些都会给技校生的心理状态造成一些问题;人际处理的问题;学习心理上的障碍, 这在技校生中是最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突出性

在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之中, 德育工作一直都是其核心工作, 而心理健康教育又自然是班主任有效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要做好德育这项重要工作, 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状态, 因此要不断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一个学生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怀, 必须要能够正常的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 要能够准确的了解他人的心里状态和处境以及情感等,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自身的成长。相反, 如果学生自身没有健康的心里状态, 也就会导致出现自卑、对人冷漠、遇到困难退缩, 这样的话德育工作的开展也不会有进展, 自然无从谈起德育的提高。如选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核心, 是班主任进行工作的得力助手, 因此我非常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在班集体做到充分发挥作用, 带动全体同学和集体不断前进。班干部做事要积极主动, 善于与班主任沟通合作。适当时也给班干部动力和信心, 给于鼓励与支持使他们得到释放减压, 比如体育委员在我这个班是较难做好的, 因某些同学不够自觉, 做操整队时要很耗力气, 很辛苦, 所以我会经常找体育委员谈话, 安慰他, 给他动力, 告诉他一些处理方法, 这样可以减轻体育委员压力, 又可以提高他的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班级管理工作就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也可以有效的推进学生的学习成绩。班主任一项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成绩的提升, 但是如果一味地加大学生的学习压力, 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教育, 可想而知, 学生的成绩提高也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事实证明, 现在很多成功人士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不是靠他的智商, 而是其心理素质的优劣。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 发现并不如是, 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 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 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从这点可以看出,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注重, 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可以成为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也是班主任改善班级管理的有利途径。

新形势下,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展开有利于促进班级的日常管理。班主任是负责班级日常管理的管理人员, 要负责班级里很多繁琐的日常事情, 而要提高班主任日常管理的效率, 让班主任从这些琐碎的事物中解脱,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不仅不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要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起到三点作用:首先, 对于有针对性的强化班级管理具有很大的意义;其次, 对于强化学生自身的管理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最后, 能够切实的改善和维护学生和老师之间和谐良好的关系。

三、要准确地掌控现阶段学校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基本问题

首先,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代技校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的老师, 尤其是班主任一定的科学准确的认识到其地位、作用和意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艰苦奋斗的精神, 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句话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已经明确写出。在理论层面上来讲的话,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有两个层面上的意义, 一方面, 也可能是最重要的, 就是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心里素质, 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点放在所有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全面、科学、合理、健康的发展和培养之上;另一方面是指让学生没有心理疾病, 能够健康活泼的生活、学习。只有同时关注这两点, 才能够充分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点。任何原因所造成的只关注其中的一面, 都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失去其本来的意义。

四、积极主动地展开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活动

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这对于广大的学生而言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实践工程, 由于学生主要的时间都在学校, 因此这项工程的主战场就在所有的学校校园之中。在这场规模宏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学校作为主战场要想成功的开展这项实践活动, 班主任一定要充当其中主力军的角色。

首先, 由于在学校的相关教育事业之中, 班主任都担负着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对于学生的相关心理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比较了解。班主任这种特殊的位置, 也就造成了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最有发言权。班主任也可以直接对学生的整体素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其次,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特殊性, 一定要保证其实效性和实践性才能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这样的时效性不仅体现在老师对学生传授知识上面, 学生要想提升其心理素质, 必须要依靠学生本身在生活实践、学习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学习提高。因此, 需要学校努力为学生特别是个别心理健康有缺陷的学生提供一个能够积极向上的欢快的班级氛围。这其中特别需要班主任的努力工作。

最后,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要有效的发挥班主任的协调沟通和参谋的作用, 促使班主任在学生学习生活的更大范围中, 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这样,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保证成功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学校心理辅导通论:原理·方法·实务[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4.

[2]陈安福.德育心理学.重庆出版社, 1987.

当前技校生心理特征探寻及对策 篇7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技校生大多与高中生一样, 处于青年初期的年龄阶段, 这个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并且趋于成熟的时期, 也是可塑性还比较大的时期。但技校生和一般高中生的心理特征上又有所区别, 因此, 加强技校生的心理特征的研究, 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就当前技校学生有碍健康成长常见的心理问题做些探究,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此仅希望以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缺乏自信、不思进取。

现招收的技校生, 一般是在初中毕业时对高考无望, 放弃上高中机会, 从中考分流出来的生源, 而有的高中学生大多也是成绩不佳, 而选择技校。在如今, 社会上还依旧普遍存在着上大学哪怕是本三或专科都比技校光彩的观念, 上技校自然成了学生最无奈的选择。因此, 他们觉得与上大学的同学相比不免有自愧不如的感觉, 自觉低人一等, 这样就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产生、对自己缺乏自信, 反映在现实中的表现就是精神萎靡不振、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或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

二、成绩不佳, 缺乏兴趣。

因为近年来技校学生都是免试入学, 难免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停留在较低的水平, 加上经济效益的原因, 各校对程度极差, 而且对上学兴趣全无的生源也采用连拉带拽的办法, 使得技校所招收的学生程度又严重的参差不齐, 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老师课难上, 程度极差学生上课精力无法集中, 开小差、做小动作甚至打瞌睡的现象常常出现, 无形中对其他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也制约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

三、缺少磨砺, 眼高手低。

现在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 还因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不少孩子从小被家长宠爱, 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没有经历过困难生活的磨砺, 缺少主见, 自然不能正确地对待困难和挫折, 具体表现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显得束手无策或怨天尤人, 而在做事或在就业的选择面前却又是眼高手低、自以为是, 较难令人满意。

针对以上几种学生中常见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应该有:

一、开展理想教育, 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学校要利用开学初, 对新生进行理想教育, 用我国高技能人才和我们身边的优秀技能人才来教育学生, 用这些人才的成长道路来感染学生。利用板报、广播等宣传媒体, 宣传技校毕业生的楷模、技工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 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还可以通过做好学生家长的宣传工作, 鼓励学生岗位成才。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 因为所宣传的这些楷模和优秀人才, 都是技工出身,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读技校一样可以成才, 这更能让学生明白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相信只要经过努力, 他们一样也能够成就自我。这样, 就可以逐渐消除他们原有的自卑感, 重新树立信心, 就有了努力方向, 学习上也就有动力。学生的上进心得到加强,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了保证。

二、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技校教育与高中教育不同, 国家对职能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改措施, 如一体化教学等,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职能教育的实际。学校不仅要认真落实上级部门的教改措施, 还要根据各自的特点积极探索更加切合实际的教育教学办法, 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达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在理论教学上, 教师要通过“引”和“导”的办法来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 重视在实际操作和技能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根据需要和遇到的困难再来寻找解决的途径和从中寻找其理论依据。这样学生记得牢、印象深, 尤其对基础很差的学生, 他们有的动手能力却不差, 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在有兴趣的技能实践中逐步掌握那些使他们原来感到乏味的理论知识,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外, 还可以开展通过专业理论知识竞赛、专业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兴趣和热情, 以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丰富竞赛内容,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学校要重视集体竞赛活动的开展, 将竞赛活动贯穿于学期始终, 让学生始终觉得集体的存在和集体的力量始终伴随着自己。具体而言, 可根据各校的特点, 组织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 我校 (福建省青州造纸技术学校) 2010年来, 以文明班级竞赛为龙头, 推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就是将各班的学习、纪律、卫生、班风班貌、活动竞赛成绩等一系列指标进行量化, 采用周评月考核的办法, 对月考核的优胜班级给予奖励。这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大大增强, 每个人积极地为集体出力献策, 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这不仅使学校的校风、学风得到改变, 而且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大增, 学习动力加强, 学生团队协作、克服困难、正确面对挫折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四、把好招生源头, 做好就业教育和疏通。

如今技校招生虽然都是免试入学, 但学校也要将培育学生成才和学生的就业率放在首位, 这样才能确保技校教育的长久性和自己学校良好的社会评价。对于那些无心学习, 看不上技校教育且程度极差的生源要有宁缺毋滥的态度, 以免影响学校的声誉。对于在校学生要及时做好就业形势教育, 让学生对社会的就业前景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要教育学生, 对于国有或正规的企业,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 也许你的待遇不是那么的高, 但却有保障, 能够享受到国家对劳动者的相关保护, 只要肯自己努力, 将来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学校也要积极地为学生就业疏通各种关系, 为其解决实际问题, 排除就业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学校还应当与企业、用人单位多联系、多沟通,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了解企业工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邀请用人单位来校介绍企业的发展前景、参观学生技能比武以及相关的竞赛活动, 让学校和用人单位形成互动。只有这样, 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就能够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态度面对用人单位的选择, 而用人单位又对这些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能够充分的了解, 这才是三赢 (学生、用人单位、学校) 的一件好事。

谈技校生的入学教育 篇8

一、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技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农村学生, 参加过中招考试升学无望, 有的甚至连初中都没毕业, 学生基础不太好。学生到校后, 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 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等情况不了解, 对学校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不清楚, 对自己来校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等情况也不清楚, 有的甚至对自己为什么要来技校也不明白, 还有的学生还没有从中招失利的阴影中走出来。为使学生尽快转变观念, 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稳定情绪, 尽快适应技校的学习和生活, 应当上好对技校新生入学以来的第一课———入学教育。

二、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和“三风”教育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每个学校都形成了各自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 具有光荣的优良传统。我们学校在恢复办学的近三十年时间里, 形成了“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的优良教风, 确立了“勤学苦练, 尊师守纪”的优良学风, 养成了“严管, 深爱, 铸魂, 励教”的良好校风。在过去培养的学生中, 大多数已成为我市众多知名企业的技术骨干, 有的优秀毕业生甚至走上领导岗位, 为我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这项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作为技校新成员的自豪感, 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 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

军训也是入学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军训, 可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良好的国防意识,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集体主义观念, 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同时, 对学生进行吃苦训练, 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 提高学生的抗挫能力。

3. 对学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

通过有组织地学习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 让学生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基本要求, 增强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 自觉地用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避免出现违纪现象, 努力做一个合格的技校生。

4. 专业教育

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基本特点, 以及本专业在企业里的运用情况、学生将来的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 (2) 课程设置介绍。要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以及不同的课程开设的大致时间, 开设每一门课程的目的、作用和学习要求。 (3) 师资力量和实习实验设备介绍。要向学生介绍学校老师的总体水平, 以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老师的学历、职称、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此外, 还应向学生介绍本专业的实验实习设备, 介绍实习工厂的机床种类和数量, 介绍实习操作的时间。 (4) 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前景展望。可以向学生介绍本专业在本地、外地企业的需求状况, 介绍本专业有一定名气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 介绍本专业今后的发展趋势, 以及国内本专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

5. 安全教育

学生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对学校及周边环境不熟悉, 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尤其要对学生进行生活安全和实习安全教育。从生活方面来说, 向学生介绍学校周边环境, 加强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常识教育, 加强学生的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实习过程中经常和电力、电器及实习设备打交道, 所以在实习期间必须牢记安全操作规程, 坚决杜绝在实习车间打闹的现象, 切实做到文明实习、安全实习, 确保安全第一。

三、结束语

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9

关键词:技校生 心理问题 家校联手

作为一名技校德育老师,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非常需要研究的工作内容之一,思想教育工作甚至关乎学生个体甚至整个班集体的学风及教育成效,这在90后的学生群体中表现尤为明显。笔者经过多年的教育工作探索,发现通过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并解析其成长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从而施以个性化的措施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一、90后技校生心理问题和影响因素剖析

1.农村留守的成长经历造成了部分技校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儿童留在农村生活、上学的青少年群体。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城乡就业、生活剪刀差的存在,迫于维持生计、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父母被迫要丢下了自己的子女,背井离乡,进入城市务工,造成常说的“乡镇空心化”“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现象。

这些学龄青少年们多与自己的隔辈亲人、亲属甚至朋友一起生活。这些“临时监护人”起到的作用仅仅就是照看青少年人身安全,捎带照顾其饮食起居,根本无法辅导其学业,更遑论与其进行心理疏通、沟通了。这样环境下走出来的学生,虽然生活自主独立性强些,但也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漠视学业、得过且过等消极行为。

2.家庭离异因素扭曲了部分技校生的人生观、价值观

时代发展当今,离婚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社会现象。不管是何种原因导致父母离异,对子女的心理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

笔者在做资料统计的过程中发现,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比例居然占到了60%!这部分来自离异家庭的学生的生活习惯、个人行为与正常家庭的学生表面上没有多大差异,但由于父母双方所采取的措施竟然都是互相推诿、互相埋怨、互相指责,完全无暇顾及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变化,久而久之学生完全失去了对家庭亲情的寄望,甚至颠覆了正确的婚姻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会是父母故事的翻版,从而失去了学习奋斗的动力。他们在进入班集体后,往往认为自己的存在和表现也可有可无,以致学习漫无目的,行为自由散漫,稍遇挫折就容易自暴自弃。

3.父母思维惯性和偏执观念影响了技校生的综合发展

留守和离异现象的扩大化和普遍性,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缺乏有效沟通和交流的结果,是容易使父母对子女的评价单一化、固定化。

曾经有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称其母亲很难相处,因此他总是想尽办法逃避与母亲沟通,从而产生敏感脆弱的心理表现,容易在困难面前放弃自己的选择,很难坚持下来。后来笔者通过深入的了解发现,在该学生的母亲的印象中,总认为儿子整天都是不务正业、游手好闲,除了玩耍就是上网,在日常的母子沟通相处中总是表现出不信任、不鼓励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错误观念源自于该生在初中阶段曾经有一段时间通宵上网、放弃学业,以致成绩一落千丈的经历,而母亲对此束手无策。但是该生自从到了技校后,表现非常优秀,不仅平时认真上课、经常获得任课老师的表扬,还担任了学校某协会的会长。该生在潜意识中,其实想让家人,尤其是母亲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但由于该生母亲的惯性思维,仍无法给该生正面地肯定与激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名学生逐渐变得不自信,严重影响了其自身综合的发展。

二、90后技校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增强自信,深入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尽管特殊的家庭环境对90后技校生的心理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通过长期与这类型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却能够逐步挖掘出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例如,留守家庭和离异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比起父母、老人围绕着长大的独生子女,有着更强大的内心和独立生活能力,他们的头脑更加精明,手脚更加麻利。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对于日常的开支必须量入为出、合理规划,家务活更是干得井井有条,到校后内务整理及勤劳度上一般也是出类拔萃。

再如,留守家庭和离异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特别是隔辈老人照顾长大的学生,到了青少年时期,懂更多的孝顺和礼仪之道。他们可能对于父母的言论不屑,却紧紧铭记老人的叮嘱与教诲,在待人接物、互帮互助上胜人一筹。

我们可以在日常的思想教育管理中,发掘出学生的闪光点并进行褒奖(言辞、委以重任等),树立正面典型。这在给学生建立自信的同时,也可以给班级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巩固管理成果。

2.家校携手,共同清除影响学生的进取的思想

实践证明,家长在对子女的学习态度上,更多的是指望学校、老师。即便有所行动,更多的也是对学生进行单调的批评、责罚。由于这种家长与老师态度的反差,更加容易刺激心理上本就敏感脆弱的学生,从而让学生自我逆反、自我放弃。

因此,面对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的90后技校生,我们应该做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更应该同时辅以家长的教育工作,使家长也加入到关心、激励、疏导学生的途径上来。通过与家长深入的交流发现,大部分问题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成长变化的态度多是无奈、叹息和愧疚,感叹因自身原因导致子女缺乏关爱和照顾,从而形成孤僻、懒散、叛逆等不良的心理问题。

作为德育老师,应当通过家校互访、电话沟通等,使家长认识到,尽管父母都是有自身的无奈,或因经济问题或因感情问题,但是这些都不应成为忽略或无视子女成长的借口。虽然这类型学生的心理阴影难以清除,孤僻叛逆的性格早已形成,但是作为父母还是要承担起自身的职责。尤其要抓住青春期这个黄金时期,不要等子女形成不健全甚至扭曲的人格、价值观后,而懊悔一辈子。老师在抓好了解关怀、匡扶正面的同时,也要鼓励家长多形式地与子女进行交流,来校探视、电话过问、亲属带话等等,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关爱,从而励志进取、见贤思齐,以全新的学习态度和面貌出现在家长、老师、同学面前。

3.宽严相济,给学生营造阳光健康适合成长的土壤

缺乏关爱或者责罚过度是问题技校生家长普遍存在极端态度,这也往往是导致产生厌学、懒散、逆反等一系列学习负面情绪的两个内在“触发点”。由于缺乏关爱和正面激励,他们逐步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外在表现为头脑灵活但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容易分心,做事不积极,难以融入班集体等。

我们可以更加敏锐细心地去观察关注这类型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发现厌学、结交不良伙伴等不良苗头后,把这些苗头遏止在萌芽状态。同时,对于违纪行为的发生,要底线清晰、处罚及时,绝不漠视或放任学生进行违纪行为,防止负面影响的扩大化。发挥班干部以及同宿舍的学生的作用,与这些学生多关心、多交流,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关爱与温暖,不至于走极端。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对于取得的进步要及时褒奖,增强其自信。正能量越大,负能量就会逐步失去市场。思想教育工作开展起来也就越顺畅,成效越显著。

三、小结

总之,鉴于问题技校生成因的复杂性、长期性,因此需要个别情况个别分析,全方位地调动其自身、家长、同学、亲属、协会等的力量,施以差异化的解决措施。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才能将问题学生重新拉回到“阳光学生”的群体中来,也更能体现出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乌尔沁.不良父母:一个离异家庭孩子的寻爱之旅[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1.

[2]曾丽华.技校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论技校生环境教育的实施 篇10

“环境教育”一词的正式提出是在1970年美国环境教育法案。1972年, 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呼吁全球合力保护地球资源, 标志着全球环境教育的开始,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正式将环境教育的名称确定下来。1977年, 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大会召开, 会议提出:“环境教育是一门属于教育范畴的跨学科课程, 其目的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和当地的环境现实, 它涉及普通的专业、校内的和校外的所有形式的教育过程”。该会议明确了环境教育的基本性质和教育对象, 最终确立了环境教育的目标。1987年4月, 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 主席布伦特兰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环境教育的指导思想。

我国的环境教育的兴起是近20年的事情。《2001年—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宣传教育工作纲要》印发, 强调要“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教育体系, 要采取多种方式, 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就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二、技校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 教育功利性因素

满足市场需求是当前技校教育的特征, 市场导向教育往往会出现功利性的偏颇。人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环境教育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施要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基础, 应大力提倡技校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

(二) 教师信念因素

教师如何有效实施环境教育, 教师对于环境教育的信念。环境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实施时, 教师必须放弃和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习惯, 并且还得花费一定的代价如时间、精力去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应当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并把自己看作是实施的主体, 课程实施的成败与他们的努力紧密相关。因此说, 教师关于环境教育的信念是在技工学校课程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 教师素养因素

实施环境教育, 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同时需要教师掌握适宜的开展环境教育的教学方法, 能够从知识、技能、价值观三个层面结合实际开展环境教育。因为环境教育本身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 这样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还要有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所教的课程内容, 并加以融会贯通。

(四) 课程设置因素

在教育的课程改革中, 也要求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建合理有效的实施环境教育的课程势在必行。环境教育课程的设置首先可以引起教师对环境教育的重视, 同时也有利于系统化地传授环境教育的内容, 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三、有效实施技校环境教育的路径

(一) 环境教育的实施要实现教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

教师要综合运用开放式、实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和户外。环境教育的实施要根据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 环境教育的信息和元素要来自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以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通过以上方式为环境教育的有效实施做好知识储备和积累, 是教学性的要求。

根据环境教育的目标和特点, 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 在传授环境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环境意识、环境态度和环境价值观, 并使之内化为正确的环境行为, 这是教育性的要求。

环境教育要实现教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就必须做到这两点。

(二) 加强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

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入职后培训三个方面。开展环境教育以来, 为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界在环境教育的课程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除此之外, 对于实施环境教育的工作者而言, 提高他们自身的环境教育能力, 提高环境教育的素养也是必须的, 而且这也是环境教育的薄弱环节。

(三) 开发环境教育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最早出现于英美等国, 是指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 以学校为基地,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 以校长为领导, 教师为主体, 课程专家作指导, 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开发, 经过开放、民主、科学的决策而自主规划、设计、实施、管理的一类课程。

当前我国环境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成功的做法主要有:一是用新的课程观、课程资源观改造原来的乡土教材。同时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一草一木经过设计, 都可以变为乡土环境教育活动课程的资源, 从而节省经费和时间。二是做好挖潜工作, 充分利用原有设备, 就地取材, 不舍近求远和好高骛远。三是加强学校与工厂、农村、部队、社会服务部门的联系, 通过发挥社区优势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 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办法, 解决场地、师资等困难, 从而体现“低成本高效益原则”。

参考文献

[1]祝怀新.环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广州电网运行管理系统下一篇:非税收入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