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发展问题

2024-06-28

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精选十篇)

小微企业发展问题 篇1

进入2012年后, 小微企业成为经济领域中的关键词。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低速增长与结构转型相结合的新历史时期后, 作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群体, 同时也是最脆弱的群体, 小微企业遭遇了更大困局:用工成本大幅上升、原材料成本难以控制, 以及订单量急剧减少。从某种程度上看, 小微企业的困局, 也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困局, 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改善与否, 关系到中国能否成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对于河南经济顺利实现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显得尤为关键。

1 河南小微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国家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 重点是小微型工业企业, 即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 且年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年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

河南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 从数量规模而言, 小微企业占据了河南省企业总数的绝对多数。截至2011年年底, 河南省中小企业约有39万家, 占据全省企业总量的98%, 贡献了60%的GDP和50%的税收, 吸纳了全省85%的就业人员。其中, 小微企业功不可没。统计表明, 小微企业占中小企业总数的93%, 36万余家。

比如, 开封市民营企业发展到12, 648家, 其中小型企业4, 763家, 微型企业7, 225家, 小微企业占民营企业总数的94.8%。不只是开封, 驻马店、许昌、信阳、漯河等几乎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小微企业数量, 均占到当地企业数量的90%以上。

不仅数量上占据优势, 在诸多层面, 小微企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 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信阳市为例, 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48.2%, 小微企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35.1%, 小微企业实现出口增加值占全市外贸出口的35.3%;小微企业新上项目和技改项目占全市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2.3%, 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3以上。在信阳, 小微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事实上, 小微企业的普遍重要性在于, 与就业、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息息相关, 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 其密集程度决定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小微企业不仅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更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底层力量。

2 河南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生产成本上升, 利润降低

据河南不少小微企业经营者反映, 企业普遍人才严重紧缺, 引进人才难, 留住人才难, 不仅招工紧张、熟练工难找, 而且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小微企业大多分布在县城,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多为80后90后, 他们更向往大都市生活, 不甘心在县城呆一辈子, 同样的技术人员, 在大城市2500元能够招到, 在县城就得3000元才能招到。加之客观上南方工资的确比中原高出许多, 通常外面稍有机会, 便辞职而去。正是由于受资金、人才的局限, 小微企业普遍研发能力较弱。一些企业虽然有一定的生产规模, 前景也很好, 但由于产品技术研发跟不上, 产品附加值不高, 利润很少。

根据河南省工信厅的统计显示, 近九成小微企业反映去年的生产成本较前年增长30%~40%。人工成本占企业成本比例提高到15%~20%, 原材料成本占到60%, 倒逼小微企业不断降低利润空间, 很多小微企业已是微利生产甚至亏本经营。

2.2 企业税费负担重, 发展空间有限

大多数小微企业负责人反映, 虽然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比前些年有较大的改善, 但有的职能部门行政审批复杂, 办事效率不高, 乱收费、乱罚款、乱停电现象依然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基本没有, 但巧立名目、变相收费还存在。比如有关部门通常定期检验产品, 并且每次都需要企业自掏一笔不菲的检验费。若企业稍有质疑, 检验会更加频繁。在税务方面, 土地增值税增长过快, 现在每季度每平方米均远高于往年。各行各业都有税收优惠政策, 像高新技术认定、专利产品、名牌产品等, 虽然减税幅度不一, 但往往税务部门不认可, 减税落实不了。更严重的是, 在完不成税收任务的情况下, 税务部门竟让企业提前多开票, 开票就意味着交税。在消防和环保方面也存在着类似变相收费或罚款的情况。还有, 工商部门关于小微企业的设立、变更、注销的行政审批程序普遍繁杂而冗长, 各种不规范收费也成为压在小微企业肩头的沉重负担。这些成本支出严重限制了小微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规模扩张。

2.3 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 欧债危机的爆发更加剧了融资难度。河南小微企业资金来源构成中, 内部融资仍然是微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之一。但从微小企业正常发展所需资金量角度考察分析, 绝大多数微小企业存在权益资本不足或严重不足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一是微小企业的“种子资金”或“启动资金”主要来自创业者个人的储蓄, 少数来源于家庭或亲朋好友的捐赠或借贷, 自有资金比较少, 导致大部分微小企业注册资本偏小甚至难以全部到位。二是微小企业尚处于创业初期, “滚雪球式”的自我积累少, 融资数量仅供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

另外, 据河南省工信厅的调查问卷显示, 86%的企业认为融资方面“比较困难”或“困难”;在企业生产经营资金来源中, 银行贷款占21.7%, 大部分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79.1%的企业表示流动资金短缺;企业发展目前最需要解决的资金、技术、政策、人才等问题中, 资金问题占到55.8%。比如, 仅商丘永城市140多家面粉加工企业就缺少流动资金7亿多元, 其中90%靠民间融资, 银行贷款仅占10%, 民间融资利率较高, 加重了企业负担, 严重制约了行业和企业发展。

2.4 人才流失严重, 忠诚度不高

由于微小企业在薪资及福利都无力与大公司抗衡, 一般企业很难聘请到专业性人才, 就算幸运请得到人才, 也未必留得长久。因为微小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 一般非亲友员工发展机会小, 所以员工忠诚度不高, 一旦掌握了技术就会去寻找待遇更好的机会企业又不重视员工培训, 企业员工能力无法提升。

另外, 很多小微企业缺乏员工培训体系。创业者大多都不愿将有限的资金用到对员工的培训中, 而且并没有将培训作为投资来看待。即便是有员工培训, 大多数都是应急或被动式的技能培训, 而缺乏对共同愿景、道德、精神、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 这使得微小企业不仅难以建立员工的归属感, 更难形成企业向心力和凝聚力。

3 解决河南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在税费政策方面, 应尽快落实清理不合理收费政策

河南省应加快改革和完善税费结构, 降低小微企业创业及经营税率, 建立有利于小微企业经营和鼓励创业的税收体系。首先, 建立有利于创业经营的税收机制的关键, 还要加大其他税种的调节力度, 以引导投资行为和消费行为, 要开征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资源税等, 减少投机性购房, 引导资本更多投向生产领域, 鼓励创业和劳动致富, 避免不劳而获。其次, 要减少政府审批, 坚决清理和取消不合理收费、罚款, 减少中小企业的非税收负担, 降低企业创业经营成本。

3.2 在资金支持方面, 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

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必须按要求保持较高的水平。鼓励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推出适合小微企业的信贷产品。根据小微企业的不同特点, 相应确定信贷扶持重点、融资比例和融资方式。积极响应银监会颁布的银行小企业信贷指导意见, 不断完善各项机制, 以满足小微企业对信贷资金的需求。严格执行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的税收优惠政策, 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规范商业银行的收费行为, 严禁商业银行为小微企业服务收取承诺费、资金管理费、财务顾问费、咨询费等, 切实降低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

3.3 在人才培养方面, 应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专业技能

首先, 小微企业选聘员工不同于大型企业, 其选择员工的原则可能是多标准的, 因此, 这就会导致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为了让企业能够长足健康地发展下去, 员工的素质、企业的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是企业的灵魂。因此, 小微企业的管理者们可以定期选拔员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 提高员工们的专业技能, 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当然, 也可以通过外聘专业培训师来对企业所有员工授业解惑, 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其次, 河南及各地区人才交流中心和职业介绍所等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中小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应针对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 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培训服务。要充分利用我省高等院校等各类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优势条件, 与中小企业局联合建立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和开发的专业基地有针对性地对各层次的经营管理骨干进行培训, 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最后, 应从小微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 突出培训工作的时效性和实用性, 不仅是业务方面的, 也包括职业道德方面的培训, 不断创新培训机制, 拓宽培训渠道, 更新培训内容, 改进培训方式, 提高培训效果。

3.4 在加快企业发展方面, 应发挥小微企业的集群优势

中小企业集群是指由众多自主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依据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关系而建立起来的并在某一地理空间高度集聚而形成的产业组织。通过集群, 一是可以提高小微企业集群内企业的生产率;二是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的创新能力;三是在保持灵活性的同时, 中小企业集群容易形成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对于我省小微企业集群的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一方面, 要加强对小微企业集群的扶持力度, 制定适当的产业指导规划, 对存在价值链整合效应的产业进行优先扶持。在集群化过程中, 各级政府要加强产业引导, 确定合理的集群规模, 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转型, 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另一方面, 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区域行为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良好的区域产业文化, 培育区域创新文化, 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同时要加快中小企业集群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大力培育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建立配套的专业市场体系, 带动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通过扶持系统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优化中小企业集群的生存环境。

4 结论

综上可以看出, 河南小微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有很多问题。要想改善企业当前现状, 首先在税费政策方面, 需要省政府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尽快落实清理不合理收费政策;其次, 在资金支持方面, 河南省银行系统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力度;再次, 在人才培养方面, 河南小微企业应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最后, 在加快企业发展方面, 应发挥小微企业的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1]褚静涛.关于支持小微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吉林金融研究, 2012, 1.

[2]王辉, 赵岚岚“.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小微企业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21.

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发展问题浅析 篇2

林洁 刘伟

2012-10-22 10:12:27 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第9期

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改革与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融资难”问题已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为解决这一难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但仍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以青岛市为例,数据显示,青岛市2011年底登记在册的小微企业共30余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0%以上,而成功获得银行贷款的仅有11301家,仅占小微企业总数的4%.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是信用等级低,因此要想获得贷款支持必须辅之以保险、担保等方式。贷款保证保险主要通过信用担保方式,为企业提供第二还款保障,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第一还款来源不足问题,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一条新途径。

一、贷款保证保险的起源与发展

保证保险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始于美国,随后西欧、日本陆续开办,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保证保险业务最初是以消费贷款保证保险的形式出现,自上世纪末开办,随后的几年经历了快速发展又快速退出的过程。这种状况的出现与当时我国信用体系不健全,公司开办之初对险种的风险估计不足、盲目发展、管理松弛、前期资信调查与后续监督不到位等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以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为例,1998年,随着汽车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不同品种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为适应银行资产业务风险转移的需求,汽车贷款保证保险开始出现,并在最初几年得到迅猛发展。截至2011年底,国内金融机构的个人汽车贷款余额达到435亿元,广州地区的汽车贷款99%采取保证保险方式。但该险种由于涉及环节多,风险技术含量高,又无成熟经验可遵循,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诸如逾期贷款严重、管理成本高、诉讼案件多、追偿难度大等,保险公司赔付率一度超过100%.为此,2003年6月开始,多家保险公司迫于风险控制的压力开始停办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尤其是2004年1月,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截至2004年3月31日现行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条款费率一律废止,该业务基本进入全面停办阶段。2004年4月,重新获保监会批准的新版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再次入市,市场反映开始趋于平淡。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小微企业对资金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市场旺盛的资金需求为保险公司涉足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创造了条件,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应运而生,并因无抵押、时效快等特点在一些地区得到市场的逐步认可。

从长远来看,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融资,也可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小微企业提供投资咨询、风险管理等保险延伸服务,还可以贷款保证保险为契机,将业务扩展到人身、车、财产等方方面面,从而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但目前从全国范围来看,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开办的地区和保险公司较少,业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小微企业经营特点对贷款保证保险的影响

1.信用等级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虽然目前银行业也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贷款普遍投向AA级以上且具备有效抵押或担保的企业,其他信用等级低的企业便成了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潜在客户群。保险公司承保时不但需要对小微企业本身资信状况进行调查,还要兼顾其信用情况。但由于小微企业往往组织结构变化快,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经营的稳定性,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不具备完整财务核算体系和持续经营记录,在资信调查中往往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逆选择风险。

2.保费的承担能力差。小微企业往往经营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资产负债率和流动负债较高,短期偿债能力较弱,再加上原材料、运输费及人工成本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企业经营负担过重,盈利能力弱。保险产品的定价是与承保风险相匹配的,该业务预期高风险损失就必然决定了保险人需要得到足够的相应利益作为补偿,而高费率势必加重小微企业的负担。另外,对每一个有保险需求的客户,保险机构前期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资信调研,因此需要收取较高的保险费以支撑其运营成本,再加上贷款银行实行利率上浮,通过此渠道融资的总成本将达到20%以上,阻碍了小微企业投保的积极性。

(二)制约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发展的因素

1.险种本身特点容易导致道德风险。保证保险是最能体现保险金融性质的产品,同时也是经营风险最高的险种。贷款保证保险的标的是被保险人还款的信用,风险为被保险人不守契约的行为,国内目前的贷款保证保险补偿是无条件的,由于被保险人投保后将还款风险全部转嫁给保险人,而保险人和被保险人之间往往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被保险人即小微企业在投保后,可能会降低防范风险的积极性,因此就有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2.经营环节不够完善加大经营风险。一是资信调查环节。保证保险承保的是信用风险,作为保险人需要一种识别和确定风险的手段,但资信调查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具备有风险判断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保险公司在这方面的现有人才储备明显不足。二是承保核保环节。目前,开办保证保险的公司基本采用总部集中核保的管理模式,核保人更多依靠信息、资料的传递来判断承保条件,核定承担的贷款保证风险。小微企业数据资料失真这一普遍的现象,势必增加核保风险控制的难度。三是催收和理赔追偿环节。投保人产生逾期交费情况后,保险公司便会依条款进行赔付,并随后启动催收程序。目前催收的方式以电话频繁呼出为主,更有甚者把催收欠款等工作交由催债公司操作,极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或引发客户投诉风险。

(三)社会信用环境不够完善

保证保险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为依托,而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相比传统的财产保险,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对承保前的资信调查工作要求更为严格。在国外,订立保证保险合同前,保险人对投保人资信调查投入的费用极高,只有经过充分的调查,发现投保人资信相当可靠,保险人才予以承保。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社会缺乏稳固的诚信基础,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作用难以发挥,失信成本低,投保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普遍存在,有关资信证明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丰富产品体系并大力推进的积极性。

(四)政府的支持力度相对欠缺

虽然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和减免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等措施,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却很难取得明显成效。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是商业银行和保险机构合作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模式,有助于降低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控制成本,在银行对风险的考虑和小微企业对流动资金的需求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但该项业务尚属于新生事物,企业无论对保险产品的认知,还是通过保险手段解决融资问题的认识都不到位,单纯依靠保险公司的宣传推动影响有限,需要政府的正面引导和政策支持,形成推动合力。

三、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政策建议

(一)政策支持是根本

1.政府部门应积极制定推动业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可以通过试点建立与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的损失共担机制,适当缓解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或对保险公司实行单险种营业税减免,降低其经营成本,并将减少的成本部分降低保险费,以最终达到减轻小微企业资金成本负担的目的。

2.采取政策性和商业性并行的发展模式,重点行业重点扶持,给予适当财政补贴。除对小微企业的减免税费优惠外,还可以根据经济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向,有针对性选择部分环保、高科技等需重点扶持的行业,加大支持力度,对通过保险方式取得贷款支持的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将该项业务作为一项政策性保险业务来操作,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稳步推进。

3.搭建服务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产品认知度。地方政府应加大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产品推动和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商务局推动开展推介活动,使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和手段。目前,已有多地保险机构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开办此类业务,并在服务和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二)银保合作是基础

1.要平衡保险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利益关系,共同控制风险,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商业银行是贷款保证保险的受益人,通过保险的方式化解银行风险,需要相互之间加强合作,明晰商业银行和保险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同时,有效分散贷款坏账风险并进而实现市场公平。

2.整合信用评级资源,完善社会信用环境。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开展需要强有力的征信系统支持,目前我国信用体系欠缺,社会信用评级资源分散,担保、小额贷款、银行及保险等机构信用评级信息无法共享。对于信用评级资源匮乏的保险业而言,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等因素对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来说影响是巨大的。现阶段我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尚未对保险机构开放,保险机构只能依靠自身业务发展中累积起来的有限资源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无法对借款申请人进行完整、有效的信用风险评估,造成经营风险增加。

(三)防范风险是关键

1.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从业资格进行限制。由于贷款保证保险经营风险远大于一般的保险产品,因而即使是在西方成熟的保险市场,对该业务也采取谨慎的态度,一般由监管部门特别批准的保险公司或专门经营保证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办理,禁止一般保险公司从事此项业务。

2.保险公司应做好风险防范工作。一是寻求再保险支持。从国际保险业的实践来看,再保险不仅可以帮助保险公司提升信用放大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分散保险公司财务风险压力,增强保险公司整体经营能力和抗御巨大风险的能力,为险种发展铸就坚实后盾。二是做好开办前的准备工作。应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做好从产品设计、审核流程、核保政策、人员培训、后续追偿等环节的全流程风险管理。三是要不断完善保险条款内容和业务操作规程。对实践中容易产生争议的问题在条款中做出明确的约定,在承保和理赔工作中加强和细化风险控制环节,重点包括资信调查、承保资料审查、股东资产确认等。四是防范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把好核保关,设定绝对免赔率,对被保险人的经营情况进行监控,要求其定期将公司运作情况进行书面报告,并适时对其经营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五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在社会信用环境尚未完善之前,建立保险公司自己的风险评估系统和信息数据库,还可以借助地方建立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完善信用评级信息来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持和保障作用。六是加强队伍建设。对从业人员的学习背景、专业知识、从业经历有特定的要求,同时还要加强产品培训和操作培训,提高对企业的风险识别能力,防范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

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篇3

关键词:小微企业 健康发展 问题 对策

小微企业量大面广,已经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金融危机以来,受国内外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影响,市场低迷、经营成本上升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面临比以往更多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一)“融资难”问题仍然突出。“融资难”是小微企业反映最多、最集中、呼声最高、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统计,小微企业90%以上融资依赖银行贷款,而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量不到其放贷总量的20%。小微企业融资授信少、渠道少、成本高,银行贷款难以得到,银行外的融资机构利率普遍高出银行数倍,企业难以承受。企业没有有效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贷款,而通过担保公司融资,成本至少增加1倍以上。据上海工商联调查,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普遍在10%以上,民间小额贷款的综合成本更高达22%。此外,小微企业短贷长投现象突出,进一步加大了经营风险。

(二)企业税负仍然较重。国家出台的结构性减税措施实际执行效果不如预期,针对中小企业的全部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全国财政收入的1%,与企业所需支持相比明显不足。此外,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后,大量微型企业尽管月收入低于起征点但仍须交税,无法享受此项政策。营业税、增值税并存体制下,服务业重复征税负担重。

(三)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受宏观经济影响和企业自身素质制约,许多小微企业面临多种压力,发展形势严峻。一是生产成本的上行压力加大。物价上涨指数居高不下,各种原、辅材料大幅涨价,原材料购进与产品出厂价格“高进低出”明显,加上用工成本、融资成本高,各项税费负担重,使大部分小微企业处于微利或亏损经营,企业利润空间变小。二是市场需求下行压力加大。受外需疲软影响,以及小微企业的综合成本上升,小微企业比较集中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份额下降趋势已非常明显。受钢铁、汽车、机车等行业需求减少影响,大企业将市场压力转嫁到与之配套的小微企业身上。三是招工难、用工贵。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农民工自身对“体面就业”的追求,小微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季节性、结构性招工难,这种阶段性用工短缺今后一段时期内将长期存在。

(四)产业转型升级艰难。一是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小微企业以传统产业为主,从事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明显不足,产业结构不协调、不科学的现象较突出。企业产品大部分集中在低端,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二是自主创新能力弱。小微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几乎都面临资金紧张、缺乏战略合作伙伴等问题,根本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动力不足,产学研结合不足。三是组织化程度低。小微企业多为家庭式、家族式经营,大部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抱团发展、互助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无序竞争,同行竞相压价现象严重。四是专业协作水平不高。龙头企业的配套协作依靠分散的小微企业,但配套企业在产能、设备、工艺、产品品质方面,往往达不到龙头企业的要求,限制了整个行业的水平提升;龙头企业对配套企业提供的技术、人才、资金支持也存在不足,带动力不够。

(五)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政策宣传不够导致信息不对称。一些小微企业主不知道各级政府和部门出台了哪些优惠政策,上海工商联2012年调查结果显示,73.1%的受访企业“不太了解和不了解”国家向中小企业提供的政策,62.7%的企业希望获得信息服务。二是部分财税政策难以惠及小微企业。有些扶持政策门槛偏高,小微企业得不到扶持,如财政扶持政策一般以年销售收入、年投入金额作为企业享受政策的前置条件,这直接导致扶持资金主要集中在少数大中企业,多数小微企业享受不到财政扶持资金。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主要受益者是个体工商户,符合优惠条件的小微企业极为有限。三是部分政策设置不合理。在政府的专项补助、融资、人才、供地等政策享受上,大部分小微企业都难以达到申请条件,与大中型企业相比,缺失了许多公平的待遇。四是测算标准不统一。目前小微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没有建立小微企业统计制度,工商部门通过注册资本测算,财税通过营业收入测算,经信部门主要对工业测算,难以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小微企业实际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持政策的落实。五是服务工作不到位。政府及有关部门对重点企业关注多,对小微企业关注少,对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掌握不足、研究不够。六是行业障碍明显。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的一些体制和机制障碍,“玻璃门”、“弹簧门”仍然存在。

针对小微企业存在的招工难、用工贵、税负重、融资累等普遍难题,笔者认为,只有对症下药,短期、中长期政策双管齐下,企业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竞争能力,政府、金融机构等切实为企业减负,为企业创新转型创造良好环境。

(一)小微企业加强内涵建设,提升竞争能力

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差,难以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因有:一是要素依赖。长期以来小微企业依赖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以低价战略赢得利润。但近年来原材料、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劳动力工资水涨船高,而产品销售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不能大幅提高,导致企业利润很难维持,经营陷入困境。二是创新不足。小微型企业实力较弱,不愿在研发创新上投入过多资金,急功近利的倾向较重,仅仅做贴牌或低层次生产,处于生产链的低端,不能摆脱“中国生产”的影子。三是管理粗放。中小微型企业往往带有小作坊式的个体经营的烙印,在经营决策中容易出现家长式的一言堂、随意性的情况;内部管理粗放,財务制度和用人制度混乱。四是诚信缺失。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和日常经营方面,而且在贷款、纳税时体现得更为明显。一些小微型企业有多套账目和报表,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相背离。虚假报表不仅严重影响银行、税务部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也严重影响社会对它的评价。五是人才匮乏。由于小微型企业不能解决人才的落户、职务晋升、子女入学、未来发展等问题,很难留住企业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

“打铁还需自身硬”,小微企业要想走出发展困境,必须苦练内功,提高搞风险能力,不断做大做强。

1.培育“专、精、特、新”的DNA。面对复杂的形势,一是要稳住心态,做自己最擅长的产品,突出主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和品牌,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二是坚持内涵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通过同行业联合创新和与高校、科研机构产学研究结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既节约成本,又提高竞争实力。三是主动转型升级。在战略选择上要与战略新兴产业靠拢;在资源利用上坚持循环、节约;在生产上坚持低排放、高效益;在产品上坚持绿色、无污染。

2.提升管理水平。小微企业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共谋发展,摒弃家长式管理方式;要促进管理创新,加强财务、安全、节能、环保、用工等管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进口国标准。

3.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拓宽用工渠道,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在采用人才激励等措施引进人才的同时,对现有的管理人员、工人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工人的操作技能。以定向培养方式做好人才储备,在高校建立人才库,企业助其完成学业,待学生学成后为企业服务。对新招用高校毕业生,给予培训费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

4.提升市场开发能力。小微企业要积极创新营销和商业模式,运用电子商务、信用销售和信用保险,大力拓展经营领域;积极利用采购分销平台,通过联合采购、集中配送,降低采购成本;要充分利用当地规划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的优惠政策,参与企业集聚发展,拓展市场发展空间。

5.提高融资拓展能力。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但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要拓展融资渠道。一是间接融资。要了解银行的放贷政策及放贷倾向,有的放矢主动接触大型商业银行或地方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放贷机构介绍自己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争取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二是直接融资。到证券市场、股权交易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进行融资,或引进战略投资者,不能因为怕露富、怕分权、怕分钱而不去上市或不肯引进投资者。

(二)支持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针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近年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中小企业促进法》、《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发36号文件”)、《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相继出台,对促进小微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2012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对于帮助小微企业应对困难和挑战,重振信心,稳健经营,提高赢利水平和发展后劲,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贯彻落实好国发14号文件,必须结合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打“组合拳”,改善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环境,推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1.加大扶持力度,抓好政策落实。一是加大政策宣传和落实力度。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有关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力度,开展送政策进企业活动,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用足政策,坚定企业发展信心。二是继续开展清费减负工作。继续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涉企收费项目,落实规费减免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加大财政资金引领力度。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小微企业上,设立财政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逐步增加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成长型、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

2. 破除“玻璃门”,确保“公民”待遇。一是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清理不合时宜的具有歧视性的法律法规,加快促进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确保非公企业享受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同等的政策待遇。二是降低准入门槛。从目前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对非公资本准入的條件差别较大。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准入的条件上可以适当降低要求,鼓励非公资本的进入。可按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适当降低注册资本限额,注册资本金可以分期到位。简化年检手续,对连续三年以上无违法违规行为且经营情况和商业信誉较好的民企,经工商部门批准,实行免检制。

3. 强化金融服务,缓解融资难题。一是加快地方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建立“政、银、企”三方交流合作平台,依法披露企业及个人信用记录,解决金融机构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推动信贷资金的有效投放。二是完善金融组织体系。继续积极稳妥地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及其它融资性金融机构,鼓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典当等各类金融机构多元化发展,不断健全适度竞争的金融组织体系,拓展小微企业融资选择的空间。三是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产品、服务、管理等体制机制创新,拓宽抵押担保物权范围,支持小微企业采取股权、知识产权、存货、商铺经营权、商业信用保险单质押等多种方式融资。四是加大信贷资金保障力度。督促银行落实国家有关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倾斜,并缩小对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的上浮幅度。五是加强民间资本管理。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改革,切实加强民间资本监管,加大对非法集资和高利贷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民间金融秩序,降低民间借贷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4.加强培育引导,促进转型升级。一是优化产业分布结构。二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的转型发展紧密结合,以支持龙头企业向制定行业标准、创建品牌、掌握议价权发展,带动众多配套的小微企业转型升级。三是引导小微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督促和指导小微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生产许可、经营许可、强制认证等准入管理。引导小微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带动小微企业提升质量保证能力。四是坚持优胜劣汰。根据小微企业个体差异大的特点,实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在土地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允许其进入工业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的小微企业,要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产业政策等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5.完善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强小微企业服务活动。切实帮助小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振小微企业发展信心。二是建立健全统计制度。根据工信部等关于企业划型标准的规定,对全市企业进行分类,建立小微企业基础数据库,实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为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夯实基础。三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建设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增强为小微企业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等各类服务功能。

参考文献:

[1]魏宗凯,周琳,王涛.《中小企业生存实录》,《经济参考报》,2013年3月22日.

[2]张占斌,程书华.《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年2期.

小微企业发展问题 篇4

小微企业最早是由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提出的, 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截至2013年底, 小微企业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中所占比重达到94.15%。全国的小微企业, 解决了我国1.5亿人口的就业问题。然而, 大多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融资成本高;招工难, 用工成本高;管理难, 管理成本高;欠缺创新意识, 以至于行业内过于同质化;行业门槛低, 又加剧了恶性竞争。

二、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

小微企业大多因财务管理不健全, 信用机制不完善, 导致很难通过银行融资。再加上企业本身规模就小, 尤其是刚创立的新企业, 缺少好的抵押物或质押物, 贷款难度可想而知。因此, 更多的小微企业选择了融资成本倍增的民间借贷。由于从2015年初, 我国股票市场一路高歌猛进, 导致了大多民间资本都涌入了股票市场。这也无形中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局面。

2. 企业管理水平低

我国小微企业的企业管理水平普遍偏低, 是广泛存在的现象。企业管理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首先, 小微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不够完善。渠道建设缺失和混乱、导致市场空白或多渠道重叠等问题时有发生;品牌建设能力差, 不注重自身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服务顾客的意识较低, 没有清楚的认识到市场营销的过程就是为客户服务的过程。

其次, 小微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较低, 财务的混乱对于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没有健全的财务体系, 企业是很难把银行融资的。同时对于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相关财务事项的管理水平会直接影响公司对于资金的使用, 以致于影响公司的运营能力。

最后, 小微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速度, 若不能高效的运营, 就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 浪费人力物力资源等诸多现象出现。

3. 创新能力不足, 负担重

小微企业大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当下, 李克强总理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就是希望小微企业乃至于全民族都要增强创新意识。小微企业自身门槛较低, 可复制性强, 若不注重自身的创新, 很容易因为过于同质化而被市场所淘汰。

负担重, 是小微企业老生常谈的话题。税赋重, 审批手续繁琐, 用工成本高等诸多因素导致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现如今, 这已经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促进我国小微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关于融资难的建议

建议政府职能部门能设立由政府主导并监管的专门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的专属部门, 它将是不同于国有银行或商业银行的全新机构。美国为此专门设立了小企业管理局 (SAB) , 日本为小微企业成立了信用保证协会, 德、法等国也为有资金需求, 尤其是新创办的小微企业量体打造合适的贷款服务。

现如今, 相关部门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出台了很多措施, 但在实际办理的过程中却收效甚微。我们可以尝试对于小微企业进行诚信经营评级, 对于评级高的企业可由当地政府为其信用担保申请贷款。

2. 对于企业管理的建议

对于小微企业管理方面的建议, 笔者总结了12个字, 即为:请进来, 走出去, 促沟通, 保学习。

第一, 请进来。就是要把企业管理方面的专家学者请到自己的企业来, 让他们给自己的企业现场把脉, 为企业的职员实地讲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可以是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也可以是成功的企业家或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者。

第二, 走出去。让企业的管理人员走出去, 到高校的商学院去学习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把更多有效的管理知识带回企业, 带动整个企业的学习。

第三, 促沟通。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牵头, 把更多的小微企业联合起来, 这不仅对于交流企业管理方面的经验有效, 同样对于和企业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和技术互补, 共同抵御风险都是有益的。

第四, 保学习。对于管理知识的学习, 不能是一时兴起。而要坚持不懈, 与时俱进的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 确保自己的企业长时间高效的运营, 健康的发展。

最后, 上述建议可能会增加企业短时间内运营成本, 但借助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参与, 通过这一平台, 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小微企业在这方面的开支。

3. 创新、减负

小微企业的创新包含理念创新、战略创新、技术创新、思维创新、产品创新等诸多方面, 但大多小微企业在这方面有所缺失。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活力, 而学习又是创新的根本所在。更好去学习新技术, 新理念, 通过学习, 去不断的探索新思路、研发新产品。

为中小企业减负, 不仅是我们探讨的话题, 国家领导人对此也是高度重视。2015年3月20日, 李克强总理在工商总局考察时表示, 要让那些新注册的企业活下来, 活得好。按照总理的要求, 工商部门今年年底将完成“三证合一”, 也就是把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和税务登记证合为一张证件。同时, 建议税务部门针对小微企业的特点量体裁衣, 灵活征税, 尽最大可能的减轻小微企业的负担。用工成本高同样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而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费用极大的拉高了用工费用。当地工会针对于不同行业和层次开展合理有效的岗前培训, 这样可以极大地降低用工成本。最后, 祝愿我国的小微企业能够稳健的成长。

摘要: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分, 是推动国民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而小微企业发展中却遇到了融资难, 用工贵等问题。因此, 本文将浅析这些问题, 并给予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微企业,企业管理,策略建议,问题,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总局.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 2013.

小微企业发展问题 篇5

对措施

县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围绕“以湖兴县、融入都市”发展总战略,以“工业强县”为主抓手,走生态特色工业发展之路,促进了我县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据统计,末,小微企业对全县gdp的贡献率达到%,并呈上升态势。今年县党代会又提出了“奋战五年,喋变淳安”的总体目标,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与平台。但是,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及“融资难、难融资”问题一直困扰着企业和银行,成为政府、企业和银行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为进一步加大对辖内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持,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

总理在浙考察期间的讲话精神,以“进村入企”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小微企业的走访调查,探索一条银企双赢之路,为全县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截止末,全县在册企业达余家,其中小微企业1800家左右,占90%;全县工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其中小微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工业总值的%;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实现销售产值亿元,增长%,其小微企业实现销售产值亿元,占比%。据调查,全县小微企业为社会提供各类就业岗位达万多人,由此可见,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的重要力量,对于支持国家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制约因素

从小微企业自身层面分析

1、经营规模小,市场反应快,抗风险能力弱。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销售收

入少,资金实力弱。据调查,在我县一些小微企业少的一年也只有百来万,因此具有船小掉头快,市场反应能力快的特点。一方面能使企业迅速抓住市场机会调整经营策略;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也容易受到宏观调控形势、行业周期,单一客户订单影响。小微企业存在财务弹性小,在经济下行、市场衰退期很容易陷入危机。

2、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受企业主个人影响大。小微企业大部分由个人或家族创建,其经营风格受企业主的影响明显,多数企业未建立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或有名无实,大量经营决策根据企业主的主观判断作出,缺乏足够的客观性。另外小微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多数企业存在业务收支都是实收实付,缺乏必要的第三方监督,报表数据反映信息不准确,而银行方面由于小微企业征信平台构建不完善,难以得到全面完整的信用信息,对小微企业信贷资金使用监督困难,影响了银行业对小微企业 的资金投入。

3、小微企业数量多,资金需求呈现量少、紧急、频繁的特点。我县小微企业数量不少,根据工商部门注册记情况了解,末有小微企业1800家左右,占全县企业总数的90%以上。这么众多的小微企业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客户基础,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的经营管理、风险防控提出了重大的挑战。小微企业贷款往往金额较小,但时间要求非常紧迫,且在日后的业务中又经常频繁地发生,而我们现在的信贷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及授权环节相对复杂,信贷业务的成本时间相对较大,难以满足小微企业客户的需求。

从银行机构层面分析

1、小微企业贷款担保资源缺乏影响了企业的融资。少数企业所在的乡镇经济欠发达,企业总量小,其资产主要是厂房和机器设备,这类企业发展生产,就面临着担保难的问题。一方面这类企业如果需要到信用社贷款融资的话,一般只

能用企业的房产和机器设备作抵押,可是这些机器设备抵押根据我县农村信用社抵押担保相关的管理办法,抵押率只有10%,达不到预想中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如果通过担保公司担保融资,担保公司必需提供反担保,无疑是提高了企业融资担保的门槛,有些时候企业为了得到贷款就要找10多个自然人给予保证,因此,就很大成度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制约银行业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2、小微企业经营规模大小不一,需求差异化成度高,缺少适应小微企业客户的信贷产品。小微企业经营比较活跃,但经营规范大小不一,融资需求也呈多样化。而我们目前的主流信贷产品多源于中型企业金融服务模式,虽然前我们前几年对企业信贷流程和产品进行了改造,但离小微企业客户的需求仍有距离,如前段时间我们在对小微企业进行问卷调中进行了统计,其中有1/4的客户就反映了缺乏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特点的信贷产品的意见。

3、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队伍建设需加强。一是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人员不足,目前只有千岛湖、营业部配备了专职企业客户经理,其它信用社还是由农业信贷员兼管企业贷款,企业客户经理只有3人,而2月末我县的小微企业贷款90541万元,占全部贷款的%,很显然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配备明显不足;二是企业客户经理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推广运用,新项目不断产生,新企业不断上马,这给信贷人员的贷前调查、分析提出了新的理论及要求,要求信贷人员既要懂市场分析、又要会财务分析;既要掌握企业的经营概况,又要预测企业的市场行情。而农村信用社一部分信贷人员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综合素质离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从政府服务层面分析

1、信用担保体制作用有限。小微企业贷款难,首先难在担保上。无数小微企业寄予了厚望的担保体系自身被诸多难

点所困扰,信用担保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担保机构规模小、缺乏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担保机构内部业务操作程序不完善,风险管控制度不健全,再加上与之相对应的小微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在我县已经建立了几家融资性担保机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但担保资金规模与小微企业实际贷款担保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政府对其发展扶持力度偏弱,缺乏法规制度的保障和约束。同时,担保公司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注册资本到位率低,使得担保公司难以正常运作,未能达到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目的。

2、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机制有待加强,政策执行落实到位。根据《财政部关于小微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呆账核销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的有关规定:“放宽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呆账认定条件,金融机构对单笔贷款额在500万以下的,经追索1年以上,确实无法收回的小微

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的原则自主核销”同时还规定“金融机构自1月1日至12月31日发放并认定为不良的小微企业和涉农贷款,按本通知规定核销”。可是在具体的呆账审核操作中,掌握政策的相关部门为考虑方方面面的原因,却把我们认定的小微企业及涉农呆账贷款,在批准核销后又作为利润征收所得税,这样就挫伤了对小微企业及涉农贷款投入的积极性。

三、对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建议与思考

根据我县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我们要把当前宏观调控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县小微企业的发展提升小微企业报务出以下的意见和建议。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认识。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

有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湖兴县、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农村信用社作地方金融机构应正确的理解县委县政府所提出的内涵与实质,把支持我县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与服务“三农”紧密地联系在起来,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之精神,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提高支持力度,促进我县小微企业稳步发展。改进服务方式,提升小微企业服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意见》之精神,根据我县小微企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以确保完成两个高于的目标。二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小微企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三是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资料库。以“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活动为契机,在对小微企业进行全面走访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信息资料库,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提供方便;四是主动探索小微企业贷

款的品种创新,根据小微企业规模小总量小的特点,在现有贷款品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发适合小微企业需求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满足不同层次小微企业金融需求,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产品以及小微企业仓单质押贷款产品推进力度。逐步建立起我县小微企业融资的多品种、多方式、多结构的立体化融资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加强小微企业客户经理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小微企业信贷人员。根据我县实际,联社本级由信贷管理部负责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管理、业务发展部负责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营销策划与服务,合规风险管理部负责小微企业授信管理。在营业部、千岛湖、文昌信用社已配备专职小微企业信贷员的基础上再对汾口、威坪、临岐信用社配备专职企业信贷员,在营业部和千岛湖信用社增加配备小微企业信贷人员,其他信用社由农贷信贷员兼管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以适应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同时认真做好小

微企业客户经理的业务培养训,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人员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完善小微企业贷款六项机制建设。根据银监会“三法一指引”的实施,联社将结合实际,修订小微企业贷款管理实施细则,完善六项机制建设。

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一是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小微企业投入逐年增加,对小微企业专项资金做出明确规定。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变分散使用为集中使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或先征后返等方式对小微企业进行间接扶持。二是加大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规模,鼓励各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资金投入。三是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政策,组建再担保机构,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担保风险补偿资金规模,重点服务小

小微金融推动小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篇6

一、小微金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多家银行陆续提出向小微金融转型,并在小微金融领域开展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从前期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形势预判上看,当前正处于银行业发展小微金融的黄金(1318.70, 1.70, 0.13%)时期。

小微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小微企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从“有益补充”上升为“重要组成部分”,整体质量不断提升。2013年,小微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4%,创造全国GDP的65%,提供了全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5%,上缴利税占60%。小微企业为中国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带来了强劲的乘数效应和社会效益。银行肩负着调节社会资源、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能,必须对这一重要力量积极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小微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从政策面看,十八届三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昭示,每一轮改革热潮都会促发创业热潮,也会有一批优秀小微企业脱颖而出;随着新三十六条、小微企业发展二十九条、银十条、国九条,以及财税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等各项具体政策的落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越来越多。从经济面看,新型城镇化推进、新兴产业崛起、居民收入提升等,都将推动多元化、多层次市场需求的形成,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从技术层面看,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电商平台的兴起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小微企业延伸市场触角、降低经营成本提供了渠道平台。

银行业向小微金融积极转型。长期以来,在风险把控、规模依赖等本能驱动下,银行习惯于围绕大客户开展业务。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大企业对银行融资的依赖度逐步降低,存贷款定价吸引力减弱,银行依靠服务少数大客户赚取丰厚利润的日子一去不返。而小微企业正呈现蓬勃发展的势头,金融需求增加迅猛,对银行依存度相对较高,风险相对分散,对银行业持续稳健发展更为有利。银行业向小微金融转型,不再像过去那样需要政府、监管三令五申引导,而是逐步成为银行内在的战略诉求。

二、小微金融尚有战略壁垒须突破

尽管小微金融具有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但由于小微企业的一些固有特点,使得银行按照经济原则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融资服务方面,面临不少现实的壁垒。

壁垒之一:风险防范。小微企业经营信息透明度较低、财务报表规范性较差、对抗外部经济波动能力较弱、有效担保和抵押不足,这都使得小微贷款较大型龙头企业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的风险更高,银行甄别符合条件客户的难度较大。如果风险防范不到位,小微金融甚至会“未入蓝海、已陷泥沼”。

壁垒之二:成本控制。尽管小微贷款的风险定价较高,但由于金额小、期限短、派生业务少,单笔小微贷款和单个小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绝对收益并不多。在传统信贷模式下,一笔小微贷款与大企业贷款所花费的精力相差无几,甚至对相关业务人员的尽职程度、综合能力等要求更高,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运营管理成本。如何控制成本是银行持续发展小微金融必须攻克的难题。

壁垒之三:资源配置。近年来银行业流动性管理难度加大、贷款额度受控、存贷比刚性约束,而大部分小微企业贷款多、存款少,且融资需求“短、频、急”,对银行的资金摆布是一个重大考验!如何发展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如何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效益,这些问题都亟待破解。

三、小微金融战略路在脚下

所谓战略,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就是用来获取核心竞争优势的全局性谋略、方案和对策。银行选择小微金融的战略之路,必须明确战略定位,制定战略方针,找准战略抓手,夯实战略支撑。

一是要明确差异化的战略定位

越是在满腔热情投向小微金融的时候,银行越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避免一拥而上“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小微金融市场容量巨大,客观上为银行业差异化拓展业务提供广阔空间。各家银行可根据自身的业务专长、区域摆布、风险偏好、收益诉求等实际情况,对小微客群进一步细分和深挖,选择适合自身的目标客户、展业模式等,发挥各自在供应链融资、现金管理平台、专业市场渠道、信用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切入点和定位。通过各家银行的错位发展,让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小微客户都能享受到银行服务,真正朝普惠金融的方向发展。

二是要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方针

发展小微金融首要就是做好小微信贷业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是突破口。这并不意味着简单放低小微客户的准入门槛或提高信用额度,而是要求银行在客户选择、风险把控、运营操作等多方面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丰富技术手段,减少与小微客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让符合条件的小微客户都能较为便捷地获得资金支持。在提供授信的基础上,小微金融要做到“三个延伸”:从单一信贷业务向公私兼容的综合金融服务延伸。加大资金结算、贸易金融、企业理财等对公业务的渗透,同时考虑到小微企业主个人与企业财务需求往往相互融合,积极挖掘面向小微企业主个人及其家庭的财富管理服务,面向企业员工的代发薪、信用卡等业务,通过增加客户对银行的综合回报降低融资成本。从单个客户拓展向客户群批量开发延伸。针对商圈、产业链、商会的小微客户群经营模式和金融需求的共性特点,对特定的小微客户群体开发标准化产品,以集群融资的规模经济效应来分摊作业成本。从单个时点的需求响应向企业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在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给予相应的金融支持,如对创业初期的企业给予抵质押门槛低、用款灵活的信贷支持;对成长期的企业提高授信额度,配套现金管理服务等;对于成熟壮大的企业进行综合性的企业融资规划,帮助客户通过股权交易、上市等进行融资。即使企业经营发生困难,也要结合其“换业不换人”、“转地不转行”的特点保持一定联系,在客户“东山再起”时给予相应支持。

三是找准简便易行的战略抓手

小微金融在我国银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长期服务大客户为主的业务模式和惯性思维要向小微金融转型,必须依托易于推广复制的业务模式,最好是有一批内部叫好、外部叫座的产品,既减少战略落地的阻力,也使得小微金融尽快产生效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各家银行开展小微金融的具体战术和主要抓手各不相同,优秀的案例层出不穷。广发银行2013年针对个体工商户推出“生意人卡”,一张卡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理财等综合金融服务,以“一次审批、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按天计息”为特色,受到广大小微客户的热烈追捧,推出市场仅八个月贷款发放量就超过200亿元。

四是建立高效灵敏的战略支撑体系

流程化的运营手段。依托数据平台,对业务流程中的标准化环节进行集中批量处理,节约宝贵的人力资源,并减少人工干预,达到规避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广发银行去年将全行个人贷款集中上线审批,单笔审批速度提升了近五倍,在全年小微贷款笔数增长了四倍的情况下,基本实现“审批不过夜”

前瞻性的风险管理。系统审批效率虽高,但往往基于历史经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判断,对市场反应有一定的滞后性,银行必须加强前瞻性分析,保持审批和管理的精准度。针对小微客户数量多、信息量大的特点,可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技术预判经济、行业变化趋势和细分客户的发展特征,不断优化风险管理参数,降低审批差错率,未雨绸缪进行风险预警。

扶持性的激励机制。小微金融作为新兴业务,银行可给予倾斜性支持,如对小微业务人员的业务量评估有别于大企业业务人员,适度提高小微业务的不良容忍度,落实监管导向给予风险资产权重优惠,倾斜信贷资源分配等。2013年,广发银行继续设置专项信贷额度,小微贷款增幅高于全行整体贷款增幅10个百分点。在小微贷款达到一定规模后,则应提高对负债自我补充能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的约束要求,引导小微金融逐步走上良性循环轨道。

立体化的服务渠道。一方面,做强传统物理网点阵地。广发银行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超过120个小企业金融中心,专营小微金融,未来还会将更多网点转型为小微金融特色机构,对客户提供面对面的贴身服务。另一方面,创新网络金融服务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工具获取、了解、筛选客户,并与电商等外部机构开展合作,将小微金融目标群体扩大到网络商户,可将网络交易流水作为授信依据。此外,部分金融机构正在积极探索网络借贷平台等金融服务新模式。

小微企业发展问题 篇7

一、内蒙古服务业小微企业的特点

(一)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占多数

样本企业营业收入及从业人数情况见图1、图2。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下的企业比重较大, 共749户, 占全部样本的85.8%;从业人员20人以下的企业占大多数, 共674户, 占全部样本的77.2%;873户样本企业的户均营业收入为601.44万元, 户均从业人数16.6人, 符合小微企业的特点。

在调查的样本企业中, 处于发展阶段的样本企业有607户, 占全部样本企业的69.5%;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154户, 占17.6%;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114户, 占13.1%。

(二) 多数企业经营状况一般, 营业收入较上期基本持平

调查显示, 170户样本企业本期综合经营情况良好, 占全部样本企业的19.5%;554户企业综合经营情况一般, 占63.5%;149户企业的综合经营情况不佳, 占17%。有46.3%的样本企业本期营业收入与上期相比持平, 25.3%的企业营业收入较上期增加, 28.4%的企业营业收入较上期减少。

(三) 企业盈利水平较高, 但仍有近三成企业微利或亏损

调查显示, 2012年873户样本企业创造利润1.94亿, 户均营业利润22.19万元。873户样本企业中盈利企业620户, 占样本企业的71%;253户企业亏损或营业利润为零, 占29%。

(四) 企业员工薪酬水平较高, 但行业间差距较大

873户样本企业2012年从业人员数共计14521人, 人均月工资2298.1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3193.24元, 教育业最低1905.4元。

二、内蒙古服务业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 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高企业营业成本

小微企业面临着逐年上升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困难。调查显示, 873家企业中, 有43.9%的企业反映本期营业成本较上年同期上升, 而影响企业成本变动的两个主要因素就是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

(二) 服务业小微企业融资仍存困难

873家企业中, 流动资金较为紧张的企业有298家, 占34.1%;与上期相比基本持平的企业有507户, 占58.1%。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小微型企业财政信贷方面的支持, 各级政府也积极搭建银企平台、成立担保中介、建立担保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拓宽小微型企业融资渠道, 但由于小微型企业硬件设备和生产技术落后, 企业竞争力不强, 企业信用度低, 加之各商业银行为提高贷款质量, 相应门槛设置较高, 优惠政策难以惠及众多小微型企业。873家企业中只有146家企业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 占企业总数的16.7%。

(三) 招工难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进程加快, 用工需求迅速增加, 而小微企业由于缺乏竞争力, 难以留住人才, “跳槽”现象普遍存在, 加之劳动成本上涨, 用工问题日趋严重。873家企业中, 24.6%的企业认为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招工难。随着近年富余劳动力的减少, 招工难问题更加严峻。

(四) 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惠及享受

近年来,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小型微型企业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减免企业税收等优惠政策, 但是有些政策门槛过高, 大部分小微企业难以达到申请条件, 缺乏进一步的操作细则和配套措施, 优惠政策仍难以享受。873家企业中, 85%的企业没有享受到优惠政策, 免税企业只占样本企业的7.6%, 不足一成。

(五) 服务业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信息化建设落后等现象

调查中, 有80%的企业没有科研经费投放, 82.7%的企业没有获取新技术等科技成果的途径。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 66.9%的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高效、长远发展的主要途径, 而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欠缺势必会影响服务业小微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支持服务业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服务业小微企业的发展对吸纳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 但是受小微企业自身的限制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双重作用的影响, 服务业小微企业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上述问题, 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支持服务业小微企业健康发展。

(一) 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监测分析和政府协调力度, 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建立和健全服务业小微企业分类统计调查、监测分析和定期发布制度, 对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意义重大, 便于了解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遇到的困难, 同时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了解政策措施落实的效果等。

(二) 继续加大政策扶持,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调查中, 在问及“贵企业对政府有关部门有何要求与建议”时, 64.1%的企业希望“加大对政策扶持力度”;49.3%的企业希望“减免税费”。尽管近年来, 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和降费免费措施, 但是外部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企业运营中成本费用的不断上涨, 使得企业经营艰难。因此, 建议政府可以在合理范围内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对相关税费进行免收、少收或者暂缓征收的办法, 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同时, 扩大税费政策的覆盖面, 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到优惠的税费政策。比如, 对自主创业成立的小微型企业3年或5年不征任何税, 大大降低自主创业门槛。一个企业如果在3-5年内存活下来, 说明创业已见成效, 理所当然应该纳税, 也能够纳得起税。

(三) 努力缓解融资困难

小微企业的根本问题在于自身经营不景气、利润回报低、风险却大, 小微企业的经营特征决定了其很难得到包括信贷资金在内的资本青睐, 融资难也就成了小微企业普遍面对的现实。可以通过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小微企业担保, 创新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 建立小微企业融资信息平台等措施, 提高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 逐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四) 积极引导小微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增强企业竞争力

服务业小微企业受限于自身诸如“规模小、人员少、财务制度不健全”等特点, 普遍存在科技创新力不足、信息化建设落后及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劣势。因此, 从企业内部来讲, 要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素质、增强竞争力为主要目标, 通过组织创新、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政府角度, 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积极引导等作用, 建立多元化的帮扶机制。例如, 设立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对符合条件的新办小微企业进行资助, 对企业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改造项目进行贴息;建立小微企业培训基金, 制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微企业培训计划, 建立小微企业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培训, 让经营者自觉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合理合法开展经营活动。

(五) 加快建立小微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

政府要帮助引导小微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推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管理模式, 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制度, 加强小微企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形成一批以职业经理人为中高层管理主体的小微企业群体。同时, 企业要建立健全人事规章制度, 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另外, 还应结合地区经济情况、行业发展状况以及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建立合理的企业薪酬制度, 以解决企业用工成本持续上升与增加职工收入之间的矛盾。

小微企业发展问题 篇8

根据浙江省第三次经济普查公报和统计局发布的数据 (注:此次统计是对全省第二、三产业所有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调查) , 截至2013年末, 浙江省常住人口为4826.89万, 浙江小微企业法人单位达到80.7万个, 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有1314.6万人, 也就是说超过四分之一的浙江人供职于小微企业。可见小微企业提供了浙江省一半以上的就业岗位, 创造了浙江省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是浙江省经济的特色和活力所在, 小微企业也是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它们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微企业对于浙江省的重要性, 可见一斑。

可是, 目前大量小微企业生存发展状态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连续几年以来成本要素 (如原材料价格波动和人工成本上升过快) 上升过快, 挤压了小微企业的利润空间。二是市场需求不足, 2011年以来欧美、日本、中东、北非等海外消费市场需求萎缩, 小微外贸企业在接单方面竞争激烈、单价低、风险大。三是融资难、融资贵。大多银行不愿贷款给小微企业, 因为多数小微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 治理结构不健全, 财务管理不规范, 外欠货款回笼周期长, 容易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四是企业的税费负担还比较重。社保缴费是企业一项必要支出, 由企业和个人一起交纳, 占到工资水平的40%。很多小微民营企业面对不断上浮的社保缴费基数也是叫苦不迭。

2 浙江跨境E贸易现状及其对税收的影响

2.1 浙江跨境E贸易发展现状概述

跨境贸易是指涉及到不同国家间的贸易活动, 包括商品、劳务、技术、信息等交换活动。跨境E贸易是电子商务与跨境贸易的结合, 简单地说企业或个人利用电子商务手段从事跨境贸易活动。

浙江省政府对跨境E贸易发展大力支持, 陆续出台了各类政策。早在2011年, 浙江省就将电子商务产业纳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并于2012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首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就有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街电子信息街和金华市区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浙江省的杭州和宁波两个城市也被确定为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 取得了先行先试的权利。2013年8月, 浙江省政府在《关于深入推进“电商换市”和加快建设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的实施意见》中提出2017年全省实现跨境电子商务500亿美元, 占外贸出口比重达10%的目标《。浙江省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浙江省示范电子商务企业、平台和产业基地创建办法》等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 对于促进浙江省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与成熟、电子商务企业的运营与规范管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浙江省电子商务配套设施完善, 互联网普及率高达60.8%, 目前浙江省从事跨境E贸易的经营主体约3万多个, 各类网店30多万家,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跨境贸易零售出口达到200亿元人民币, 同比2012年增加了近40%, 可见跨境E贸易发展十分迅猛, 低成本的全球网购新时代已拉开帷幕。

近几年大多小微企业就是通过网络实现了产品“走出去”的全球化销售。海外买家采购方式已经出现新变化。过去传统外贸一般采用大批量订单模式, 利润率可能只有5%~10%, 而现在75%的海外采购商已经使用在线外贸平台进行采购, 采购方式已逐渐由线下发展为线上或线下与线上结合的方式, 出现了小单多频与定制化。作为占浙江企业总数96.8%的小微企业, 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跨境贸易是应对目前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 实现经济稳中求进的一个重要途径。

2.2 跨境E贸易对传统税收的冲击

跨境E贸易以其贸易形式灵活便捷、大大降低外贸交易成本以及极大提高了企业的利润率等特征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了“甜头”, 给交易双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我们应看到, 他们对传统的税收理论、原则、征管及国际税收协调等税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许多问题值得关注和研究处理对策, 比如说跨境E贸易往往涉及无形商品销售, 拥有无申报、无财务报表、无经营地点这些特点, 这给目前相对固定的税收征收管理、税收货品尺度、税收管辖权等当前的税收政策及征管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2.2.1跨境E贸易税收存在的问题

跨境E贸易过程中的广告宣传、业务咨询与商谈、客户下单订购、支付与结算以及善后业务处理等都是在线进行的, 对国际间原有税收体系造成很大影响, 具体情况如下: (1) 传统的税收规范基本失灵, 失去征收依据。跨境E贸易的交易行为发生在虚拟的信息网络里, 不受任何地理界限、国界的区分与限制, 交易定价更为活跃, 更容易隐藏, 当然也就无法用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法律制度来规范和监管。 (2) 跨国避税和逃税更容易。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调制解调器、一部电话并在避税地注册一个网址进行网上交易活动, 从而颠覆了常设机构原则;此外纳税人可选择有利的税收管辖权国家来实现逃税或避税, 因为国际上对国际化网络交易还没有统一意见与举措来防止这类现象, 缺乏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及共同监管的体制。 (3) 跨境E贸易的隐匿性特点大大造成税务机构操作的难度, 因为消费者可以匿名购买, 销售商可隐匿公司注册地和居住地, 电子消费行为也可以被隐蔽, 所以税务当局无法判断交易具体发生的情况。 (4) 跨境E贸易中提供产品的物质载体和销售数量与传统贸易有很大区别, 如产品数字化和网络咨询服务等都是通过网络来传送“数字化信息”, 征税机关很难判定交易对象的性质、数量、成本以及实际销售情况, 无法进行税费征收以及监管。

2.2.2 跨境E贸易对传统税收体制带来不少冲击

(1) 对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的冲击。由于跨境E贸易是无形的网络交易, 各国税收管辖权面临更大挑战, 对征税主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 从纳税主体来看, 过去传统贸易中可根据其法律状态分为居民纳税义务人和非居民纳税义务人, 而在跨境E贸易活动中, 原先分类的法律标准不能作为准确判断某主体法律状态的依据, 失去了支持所得税法对不同主体的法律定位的这个功能。 (2) 对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的冲击。在传统贸易中, 税务机关很容易认定地域管辖范围内纳税人应税行为的纳税地点、纳税期限等信息。但跨境E贸易中, 传统的中介机构如银行、代理商等不一定参与其中, 甚至有些交易不涉及商品实物转移和物流运输。电子货币的广泛运用使得商店、销售人员、商品, 以及合同、单证、资金等商品交易的有形手续, 均变成无形的东西。任一交易主体可随意变换姓名和更改经营地点, 为了避税、逃税可将经营活动从税率高地区转移到税率低地区, 税务机构无法跟踪与查清纳税人的收支情况, 纳税期限及纳税地点无法确定。

3 应对跨境E贸易的税收问题的建议

3.1 尽早建立对跨境E贸易税收分类规则

我们应重视研究跨境E贸易中国际税收分配问题的解决策略, 规避其快速发展所造成财政收入流失的风险, 以促进形成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新制度。虽然我国是电子商务净输入大国, 但我们可以大胆借鉴DECD乃至电子商务净输出国的研究成果, 同时也舍弃一些维护电子商务净出口国利益的规定和做法。

3.2 试行跨境E贸易企业备案登记制度

对经过备案登记过的经营企业与个人, 主管部门根据他们具体需要分别给予办理外贸经营、报关、检验检疫、结汇、以及退税主体资格的相关手续。

3.3 开发全省跨境E贸易监测统计体系

可开发出有关数据监测统计系统, 组织浙江省各地市、县 (市、区) 对相关企业和个人开展月度数据填报工作。此外建立与亚马逊、e Bay、速卖通等平台运营商的信息共享和交换机制, 从而可监测到跨境E贸易活动的详细信息。

跨境E贸易是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的一种新发展形式, 是从不成熟到成熟, 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 难免出现给经济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与好处之外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跨境电子商务贸易的形式、途径、手段均与传统的实物直接交易有本质的差别, 由此带来虚拟化、多国性和隐蔽性等特点的税收问题。各国均加紧研究最大限度、最大范围维护本国税收利益与税收新规则。中国以及各级政府 (包括浙江省政府) 也应积极拟定和完善与跨境E贸易的整体战略、发展规划、发展措施、技术规范等相适应的相关税收法律和法规, 使其有一个更加规范有序的应用与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单祖勇.论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税收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3) .

[2]屈展, 刘骏.电子商务对税收的影响及对策[J].网络通讯与安全, 2008 (3) .

[3]黄永江, 韦继强, 韦念妤, 等.关于构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外汇业务管理体系的研究[J].区域金融研究, 2013 (6) .

[4]韩朝胜.电子商务给现行税收带来的新问题及对策[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5]肖雪萍.浅析电子商务对我国税收的影响与对策[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 (5) .

小微企业税负问题研究 篇9

“全国一大批小微企业有可能被税务部门整死”, 这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天勇的微博。可见, 税负之痛, 是小微企业的一种根本性疼痛。虽然减税的空间达4000亿元, 但是, 小微企业只能顶着沉重的税负在慢慢爬行。

二、小微企业税负情况

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小微企业处于“贫民阶层”是“草根企业”。企业要交纳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税费成本约占实际经营成本的10%, 另外还得负担办公产房等房租、职工薪酬, 因此企业的净利润非常低, 非常薄。根据宜信公司与清华大学教授刘鹰对全国36个城市共3231家小微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 有近五成的小微企业月营业额在10万元以内, 近七成企业毛利率不足20%, 经营规模小, 盈利能力弱。税费负担不可避免地对小微企业经营造成影响。

税负过重将给小微企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是可能导致恶性循环的。如企业利润减少, 微小企业为求生存, 千方百计地规避各种沉重的税负, 甚至偷税、漏税, “形成非常不健康的企业文化”。一些不堪重负的小微企业, 已经走到了倒闭的边缘。而国家就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去预防企业偷逃漏税的现象。

三、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的途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目前工商登记在册的99%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 约为6000万个。作为企业运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税负是企业控制运营成本的重要因素。只有税负减轻了, 小微企业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小微企业良好发展了, 国家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的途径可通过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进行, 同时借鉴国外经验。

1. 企业自主控制——合理避税

(1) 控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规定, 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果某小微企业预计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到12月底将略超30万元 (如30.1万元) , 则可以合理减少销售额, 使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30万元以内, 以享受优惠政策。当然如果年应纳税额明显高于30万元的企业将不适合使用此种办法避税, 否则有逃税之嫌, 而且企业发展壮大, 年销售额追求更高才是营利的根本。

(2) 注册“影子公司”

从2013年8月1日起, 小微企业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 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换句话说, 能不能得到免税优惠, 取决于月销售额或营业额是不是比规定的标准还要高, 由此产生了“影子公司”。一些小企业有意地拆分成多个小微企业;而有的企业一开始注册时, 就有意地挂靠在别的公司, 或者分割成多个据点分别以加工厂的形式存在。尽量把月销售额或营业额控制在2万元以内, 享受税收优惠, 从而“合理避税”。

如果小微企业各月的收入有高有低, 有的月份收入高过2万元的标准, 那就不能享受免税优惠。为了平衡各月间的收入, 享受该税收优惠, 企业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 在一个季度内不高过6万元, 企业还是可以享受免税的优惠。

有的小微企业拥有相对固定客户, 虽然相互间经常发生业务, 大多的企业采用汇总一定时期的业务后再统一开具发票。这种处理不但违反税法对收入确认时间和开票时限的相关规定, 而且很可能形成某个月收入高过2万元的标准。所以, 小微企业千万不要采用汇总一定时期的业务后再统一开具发票。

(3) 发奖金注意个税临界点

如果公司是负担个税后发奖金, 应注意个税临界点, 根据个税法, 有些临界点 (5000元、8000元、12500元、38500元、58500元及83500元) , 在扣除“五险一金”和免征额 (3500元) 后, 其对应的个税税率是3%、10%、20%、25%、30%、35%、45%。如:某公司6月张先生的奖金8000元;李女士的奖金8200元。但发完奖金, 张先生收到的钱却比李女士的还多, 因为“个人所得税临界点”所致, 8000元正好是一个“门槛”。张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为450元[ (8000-3500) ×10%], 实际到手收入为7550元 (8000-450=7550) 。李女士应缴个人所得税为940元[ (8200-3500) ×20%], 实际到手收入为7260元 (8200-940=7260) 。奖金高的李女士实际收入反比奖金低的张先生少。

(4) 准确划分并核算税种收入, 避免超标无法享受优惠

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账务处理和税收相关法律上的认识不够, 经常无法正确分清两个不同税种的收入的核算上区别, 所以, 会把不同税种的收入混在一个税种中进行申报, 结果会造成某个税种的收入高于规定的标准, 最后导致享受不到税收优惠。因此, 经营业务既涉及到增值税又涉及到营业税的小微企业, 财务人员等经营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并准确划分收入是属于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而且必须要分清这两种税目的界限。

2. 国家提供保障

(1) 科学认定小微企业标准

根据国家工信部联合其他四部委发布的关于中小微企业划分的标准, 可以知道中小微企业划分时主要依据企业营业收入、用工人数和资产规模等指标。而在实践中, 不同部门对小微企业认定在内涵表述上不尽一致, 税务部门称“小型微利企业”, 统计部门称“规模以下企业”等。而且, 上述所涉及的指标在企业设立登记时无法准确提供指标数据, 往往要在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之后才能较完整提供, 因而工商机关没办法准确判断登记注册的企业是否属于小微企业, 使“免除注册登记费”之类的优惠政策不能得到执行。建议科学认定小微企业标准。

(2) 政府主动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继续实施允许多种形式创办企业并且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程, 工商登记手续要简化、无需注册资金、无收取任何手续费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为创业者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基本方式, 支持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市场调查、商业策划、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担保等服务, 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成本。

(3) 将减税降负落到实处

根据有关人士的分析可知, 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连续13年是经济增长速度的1.5倍, 但以小微企业为核心展开的结构性减税政策, 一直都停留在摸索层次, 零敲碎打, 没有实质效果。只有国家政府主动积极执行政策, 把办理的手续简化, 才有可能将政策落到实处。

国家政策要加大减税力度, 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 而且还要扩大所得税的优惠范围, 才能争取将所有微型企业和大部分小型企业享受到结构性减税的好处。

税收优惠幅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新的所得税优惠界限6万元, 这个标准还是比较低, 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争取在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之间制定一个过渡性税率, 帮助小微企业慢慢发展壮大。小微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要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政策。

实质性的降费措施要继续推出。如:小微企业的残疾人保障金、城市建设、教育等附加费可以免除;小微企业在特定时期, 允许下浮企业负担“五险一金”的支付比例。从某种意义上看, 要把全面减免涉企收费项目作为扶持小微企业逐步壮大的重要举措, 因为, 对于小微企业的更快更见效的优惠措施是减免涉企收费项目。

整合各方面资源, 建立综合信息平台。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公开透明地反映小微企业在经营、财务、信用、交易方面的信息,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政府组织对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关于就业政策进行免费培训, 使小微企业更好地把积极就业政策中的培训补贴落到实处。而且还要提供学习、见习、试岗的条件, 为创业者提供有关创业方面的学习途径,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如果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 要为其解决业的后顾之忧, 包括档案接转、申报户籍、子女入学、职称评聘、劳动权益保护等问题。对于吸纳一定数额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小微企业, 政府应给予相应额度的补贴或贴息贷款、保障房指标的优惠待遇。对小微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远比税负改革更重要。

四、结束语

小微企业虽然在中国经济中属于“草根阶层”, 但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微企业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服务价值和创造的最终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60%。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由弱到强成长起来的。小微企业是大企业的摇篮, 在逆境中拼搏。为使小微企业能良好发展, 减税, 不要停留在口头上, 扶持政策要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以小微企业税负现状分析为切入点, 看到税负过重给小微企业带来一连串恶果, 企业利润薄, 积极性削弱;只能背着重税负的镣铐, 在逆境中艰难前行。为使小微企业能良好发展, 减税,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扶持政策要落到实处。从企业和国家两大主体分别提出有效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小微企业,税负,合理避税,提供保障,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小微企业发展问题 篇10

2011年末,临沧市小微企业共4507户,同比增长17%。全市小微企业生产总产值约95亿元,占全市GDP总量的35.2%,同比增长28%,超过全市GDP增速12.8个百分点。小微企业发展呈较快增长态势。

(一)小微企业较快发展有良好的环境

从政策层面看,临沧市政府出台了《临沧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意见》及税费优惠等配套政策,提出了发展目标、扶持对象、扶持重点和方式,为小微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

从组织机构看,成立了由临沧市工信部门牵头、市工商、市财政等部门参与的办事机构,落实了专项经费,实施了常规管理工作联系制度,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从扶持资金看,明确了从2011年起,市级每年筹集资金1000万元,8县(区)每年各筹集资金200万元,用于新创办的市场前景较好的微型企业资本金补助,补助标准为每户2-5万元。

(二)小微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层次较低。调查结果显示,批发和零售业小微企业数量占57.1%,高居行业榜首,接下来依次是工业和建筑业、住宿和饮食业,分别占12.9%、12.3%,而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房地产、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等行业小微企业数量则占比较低,只有13.3%。批发和零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层次较低且占比过高,凸显临沧市小微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较为突出。

二是资金规模小,资信担保能力低。小微企业主要以私营形式存在,决定了其资金规模较小的特性。从对50户小微企业调查问卷看,超过半数的小微企业感到资金紧张,但从银行获得贷款感到非常困难的占8%,感到比较困难占47%,主要原因是缺少土地使用权、门面房、商业用房等银行愿意接受抵押的财产,小微企业资信担保能力弱可见一斑。

三是管理水平不高,财务状况不佳。临沧市小微企业以“家族式”、“作坊式”居多,财务管理方面大都没有专业人才,基本是“家长”说了算,资金管理呈“松散型”,对现金管理不严,赊销现象或“三角债”现象时常发生,资金管理混乱。

二、临沧市小微企业的融资现状

2012年3月末,全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4.12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18.49%,比年初增加4.7亿元,增长11.93%,高于全部贷款增幅2.35个百分点。

(一)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及主要融资渠道

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人工资上涨以及资金短缺,分别占50户调查企业的76%、68%、64%,资金短缺已成为影响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融资渠道看,小微企业普遍存在多种融资方式,主要有通过银行融资、向亲戚朋友借款或向内部员工集资,分别占50户调查企业的84%、38%、14%。也折射出银行贷款难以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现状。

(二)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一是金额小,期限以中长期为主。从50户调查问卷看,2012年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数量占76%,需求资金集中在50万元~200万元之间,融资期限需求主要倾向于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占63%,但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从银行信贷期限看,2012年3月末,1年期以上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3.95亿元,占全部小微企业贷款的54.29%,占主导地位。

二是银行机构执行利率不一。工商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利率执行同期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农业银行最高上浮30%,最低上浮15%;中国银行最高上浮30%,最低为基准利率;建设银行统一上浮20%;而农村信用社最高利率则上浮90%,最低上浮6%。总体看,商业银行执行的贷款利率相比农村信用社较低,但所有银行机构无利率下浮情况。

三是银行信贷结构较为集中。2012年3月末,银行投向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为32.13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的72.82%,除银行一定程度偏爱这两类企业外,与临沧市小微企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极其相关。

(三)银行支持小微企业的主要做法

1. 搭建合作平台,强化服务窗口。

2012年初签订了《临沧市政银企三方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三方联动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还设立了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如工行、农行成立的“小企业金融业务中心”、“小企业信贷业务营销管理领导小组”等。各银行机构通过服务平台,结合小微企业信贷需求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信贷审批效率,积极增加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2012年3月末,申请融资的小微企业在银行业金融机构获贷率均达90%以上。

2. 创新融资方式,突破融资瓶颈。

一是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创新使用国内保理、国内贸易融资、网络循环贷款、小企业联保贷款、小企业自助循环贷款等金融产品,有针对性的为客户量身定做信贷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融资需求。2012年1季度,市工行已为11户小企业办理贸易融资1.65亿元,农业银行办理保函业务1笔,金额50万元。二是创新担保方式。先后推出白糖质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茶叶企业库存产品质押贷款、小企业厂房按揭贷款等多种小企业融资担保方式。2012年一季度小微企业新增林权抵押贷款0.49亿元,余额达4.51亿元。三是创新审批办法。开通小企业信贷业务绿色通道,制定小企业贷款审批办法,整合业务流程,构建行领导、市场营销部、营销小组、营业网点“四位一体”的服务网络,推行“一站式”服务,对企业提出的贷款要求,尽可能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审批,以满足小企业客户“短、频、快”的需要。

3. 激励措施与风险管理并重。

一是建立和完善小企业信贷业务激励机制。如工商银行制订《小企业贷款计价考核奖励办法》,营销部门每户奖励500元、非营销部门每户奖励1000元。对新增小企业贷款,按新增贷款额的1‰对前中后台相关人员给予奖励,按季考核兑现。二是注重抓好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两个环节。贷前调查,注重调查小企业的“三品三表”,即人品、产品、押品、水表、电表、税表。贷后管理,注重跟踪贷款用途,动态监测小企业贷款客户还本付息情况,按月通报存贷比过低和出现短期欠息记录的客户。

(四)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小微企业融资法规不健全。目前除了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2012年第8期中旬刊 (总第489期) 时代Times业促进法》, 还未有一部完整的有效的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法律法规。小企业信贷风险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获得保障或补偿。

2. 金融机构发展滞后,信贷支持小微企业能力薄弱。目前临沧市金融机构只有农业发展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4类,无股份制商业银行,县域以下金融机构发展不足的状况更是十分突出。而且在现有机构中,存在着资金配置错位的问题。2012年末3月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政策性银行贷款余额占全市总量的73.54%,但用于支持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仅占15.32%,而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只占全市总量的26.46%,但用于支持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则占27.31%。

3. 信贷规模受限,支持小微企业可用资金受刚性约束。受经营策略、国家政策以地方政府指导思想的影响,信贷投向大企业、重点项目或在建、续建项目的主导地位不会变,小微企业信贷需求将受到挤出效应。

4. 融资担保机构少,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较为薄弱。临沧市没有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贷款担保组织、贷款担保基金、小微企业同业协会。担保机构较少,运作质量不高,专业服务组织缺失,进一步制约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建议

(一)着眼未来,坚定不移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银行机构应着眼未来,由小见大,充分认识到信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大意义,积极担负起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担,坚定不金融移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二) 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法规体系

在法律层面上出台一部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法规,使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得到最大程度风险控制或风险补偿。同时,在银行监管层面单独设计一套针对小微企业信贷的监管指标,在风险监管容忍度方面给予银行更大的空间,让银行在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时无更多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针对金融机构数量少的实际,建议地方政府积极引进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临沧设置分支机构,解决临沧市金融产品不多、金融产业基础薄弱、融资渠道单一、信贷规模有限等问题。

(四)加大金融创新,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水平

积极探索开办茶叶企业库存产品质押贷款、小企业厂房按揭贷款、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三方担保贷款等金融产品,逐步形成一批符合地方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实现小微经济科学发展。

(五)建设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体系,提升小微企业融资能力

上一篇:集成电路单元下一篇:荞麦高产栽培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