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揭示

2024-08-03

主题揭示(精选十篇)

主题揭示 篇1

电影的故事内容可以简单的概括为“20分钟营救”,主人公罗拉为了在20分钟内为男友曼尼凑足10万马克以避免男友被杀而不断的奔跑凑钱。表层上,这部影片是在讲述一个永恒而又俗套的主题:爱情。但是纵观整部影片,电影所要表达的远远不止爱情这一个主题,还有从罗拉救男友这个事件中折射出来的女权主义主题,还有“蝴蝶效应”[1]这一主题思想,更大的是影片的深层主题,即人生的假定性,命运的不可知。罗拉与时间赛跑,主动接受命运的挑战,则体现了罗拉作为人类个体在命运面前的拼搏和永不放弃。

一、三段式结构对电影“人生不可知”和“蝴蝶效应”这两个主题的揭示

“三段式电影是一种相对独特的影片建构方式,常常表现为非线性叙述结构。它打破了影片传统的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线性叙述的程式,用三段,甚至是多段的结构将影片分解排列。由于它在结构和技巧上的实验性与创新性,三段式的结构往往出现在实验影片,文艺片以及后现代主义影片文本。”[2]原理类似于剪辑软件中打破原始素材原始运行顺序进行编辑的非线性编辑方式的原理。这部影片中的三段式结构表现在主人公罗拉三次不同营救的超现实剧情上。在第一次营救中,罗拉没有拿到10万马克,所以和男友曼尼一起抢劫超市,罗拉被警方击毙。第二次营救中,罗拉在老爸的银行中抢到钱,但曼尼却被疾驰而来的救护车撞死。第三次营救中,罗拉在赌场中赢到了10万马克,曼尼也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钱,从此以后两个人成为了富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种超现实的剧情模拟了电子游戏中的虚拟世界的发展可能性,类似于一次投币便可以操纵三次人生这样的游戏闯关环节。这三次营救的结局都不尽相同,在这三次营救中的动作执行者罗拉每次都会在细节方面发生一些改变于是就促成了三次截然不同的结局,这也就衍射出了人类命运的不可知性,人类命运的假定性。我们每个人对于未来的方向都是不可知的,生在这一秒就永远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在命运面前我们显得如此的无知,无奈和绝望。导演汤姆·提克威是精明的,或者说他是个明白的人,他在影片中表现了当今世界整个人类对于未来对于命运的不可知的整体感受,表现出了人类对于变幻莫测的命运的漠然心态与无法把握未来的真实的状况,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

《罗拉快跑》可以说是一部带有探索性质的电影,在电影的刚开始部分也有这样的字幕:我们不放弃探索,探索的终点必将是它的起点。影片探索了个体人类与整体世界的关系。在影片的三个段落中,即罗拉的三次奔跑中,有几处细节上处理得不同。如罗拉撞到的保姆,罗拉碰见的恶狗与恶少,罗拉碰到的贩卖自行车的人,碰到救护车等等这些细节。在每一个段落中,这些细节都因罗拉个体发出的不同的举动而发生了变化,有的变化甚至是巨大的。在这里只举罗拉碰到保姆这一例。在第一次营救时罗拉因为跑得太急撞到了保姆,令这位保姆心情非常得差,于是滋生了绑架儿童的念头,从此走进了牢狱人生。而在第三次奔跑中,罗拉没有撞到保姆,只是轻轻擦到了保姆的衣服,保姆因为罗拉的奇怪行为而驻足观看,于是便拖延了一点时间为保姆偶遇慈善团体创造了条件,保姆偶遇了慈善团体之后受到感化被同化成一名义工。这两次的命运显然是南辕北辙的。罗拉两次奔跑大致相同的情节,却因为罗拉一个动作的一点点的改变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演变出了不同的人生。这其中包含的关系其实是电影的另一个主题“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即是指“在这个宇宙中任何人的任何一种举动都会不断扩散出无形的影响力,交织成无限大的关系网”。在现实中,每一个个体与宇宙都脱不了干系,我们的每一个小小的改变甚至动作都有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大的改变。宇宙是一张网,我们在这张网中是没有主动权和先知权的。

影片用三段式的结构揭示出了电影深层次的“人对未来的无知,无法把握”,“蝴蝶效应”这样的主题,让人记忆深刻。

二、电影中特殊符号的运用对多元主题的揭示

在这部影片当中,导演运用了很多富于深意的符号语言来加深对电影主题的刻画,同时这些特殊的元素使用也在推动电影情节的发展,在增加电影的可看性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一节主要从色彩和物象还有声音这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色绘主题

《罗拉快跑》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这几个:爱情,女权主义,蝴蝶效应,命运不可知。影片中色彩符号的应用对主题的表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色彩对于一部影片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色彩是影视画面中除景别外最外在的语言形式之一,画面中色彩的面积的大小,色彩明暗的对比变化都会对视觉产生变化。色彩可以表现一部影片的基本情调,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还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在这部影片中一个比较经典的色彩语言就是红色。红色在影片中的色彩语言有很多,一般常见的有代表激情,活力,动感,暴力,性,警示作用。

罗拉红色的头发,罗拉房间里大量的红色橱柜,玩具,罗拉的红色私人电话机,罗拉屋里墙上的秒针的颜色也是红色的,这些都表现了罗拉热情奔放,善于挑战,刚毅顽强的热情性格特征,同时也表现了她的青春与活力。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各种钟表的指针是红色的,罗拉在街道上奔跑墙壁上的指示是红色的,救护车是红色的,这些红色元素的应用都准确的表现了主人公当时内心的焦急以及事件本身的紧急性。在第一次营救中用来装抢来的钱的钱袋的红色则表现出了那些钱的犯罪性。影片前两段中,罗拉被枪击和曼尼被车撞未瞑目时回忆的过往的画面也被处理成红色的。这里就是从画面色彩上将痞子曼尼和罗拉的爱情外化了,以红色也揭示了爱情这一表层主题。

红色在本部影片中还有其他很多的寓意,《罗拉快跑》这部影片的整体基调是犯罪,爱情,悬疑。红色元素在这部影片中符合了电影的节奏基调与情感基调。

(二)物刻主题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的物象使用也是非常的精明。物象在影片中的使用往往可以提升主题空间,增强细节的感染力。在这一段中讲述两个比较典型的物象使用,即乌龟和钟表。

影片刚开始罗拉与曼尼结束电话,罗拉扔掉电话,决心去救曼尼。这时侯画面中出现了一只慢速爬行的乌龟。这只出现在屏幕中的乌龟绝非偶然入内,而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在这里还要讲一个关于乌龟的说法。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叫芝诺,他有一套非常有名的理论叫“芝诺悖论”[3],这些理论是关于运动的不可分性。在这些理论中有一个特别著名的叫“阿基里斯跑不过乌龟”。阿基里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特别善跑的英雄。传说他与乌龟赛跑,他的速度为乌龟的十倍,赛跑时乌龟先于他一百米,且追者必须要经过被追者所经过的终点起点。这样阿基里斯就永远都跑不过乌龟。《罗拉快跑》中在罗拉即将要跑的时候出现乌龟这个物象,显然是有所深意的。这里的乌龟则代表着命运,即罗拉再怎么跑也跑不过命运,跑不出命运的安排。这里揭示了电影的深层主题“人类在命运里挣扎,但无论如何也挣脱不了命运的安排”。面对未来,面对命运,我们人类是非常渺小和无知的。电影中的主人公一直在奔跑,她在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表现出了人类的拼搏和不放弃。

还有一个物象的使用便是钟,钟在影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在片头中出现,在动画中也出现,在罗拉的房间里也出现,在曼尼所在的电话亭对面的超市墙面上也有,在银行门口罗拉遇到的老奶奶的手臂上也有手表还有在其他地方都有出现。可以说钟贯穿了整部影片。钟在整部影片中的寓意其实和乌龟在本片中的寓意是相似的,罗拉在整部影片中都是在与时间赛跑,表现人类在命运面前的挣扎。

(三)音饰主题

《罗拉快跑》中最为经典的声音刻画主题的应用方面就是罗拉的三次尖叫。第一次尖叫罗拉因为男友而尖叫,第二次尖叫罗拉因为爸爸不借钱给自己而尖叫,第三次尖叫是罗拉在赌场等待罗盘停止时发生。三次尖叫都被导演夸张的处理为因声音分贝过大而导致墙壁上的镜子,电视机上的瓶子,宾客手里的酒杯碎裂。罗拉是在向命运叫喊,对现实世界的反抗,为了逆转上天似乎已经安排好的命运。这里夸张的处理方式恰到好处的表达了罗拉强势的性格,突出了影片中女权主义的这一主题。

《罗拉快跑》是一部颇具哲理思辨色彩的后现代名作,影片中对于命运不可知的深刻思考让我们记忆深刻,同时也给我们很大程度上的共鸣,引起我们对生命的重新审视与思考。导演创作这部影片使用的许多崭新的电影元素值得我们去学习。导演刻画主题的多种方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1]保罗.奥默罗德.蝴蝶效应经济学[M].李华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9.

[2]李峥.浅析三段式电影结构的类别和特点[J].文学界(理论版),2011(4).

解读动作揭示性格 篇2

行动描写是指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去揭示人物性格思想的方法。黑格尔说:“能把一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动作,人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动作才见诸现实。”所以说,行动描写是刻画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行动描写呢?

一、要精心选择恰当的动词。例如:“我看出眼前是一只受伤的小麻雀后,试着往前凑。”(老舍《小麻雀》)看上去这是一句非常浅显的大白话,然而它是经过作者精心加工锤炼出来的,其中的“凑”字运用得非常精彩,简直就是语言中的“镭”,它形象地表现出“我”唯恐小麻雀受惊吓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支配下的小心翼翼、轻手轻脚的动作,要是用“走”、用“靠”、用“挪”等,都无法表达。老舍把白话的真正香味烧出来了。再如《卖鱼的女人》:“卖鱼的女人就用戴着胶皮手套的手探入,悄悄接近,然后一把攥住那条鱼的颈腹部,狠狠地往水泥地面上砸去。”其中“探”字写出她的机警;“攥”字写出她的敏捷、有力;“砸”写出她的凶猛、劲足。作者通过对卖鱼女人捉鱼过程的动作细节描写,表现出她熟练、麻利、能干的性格特征。

二、用动作反映人物的心理。下面举名著《水浒传》中的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景阳冈武松打虎”。武松没遇到虎时,并不害怕,老虎真正来了,也把他吓得“一个跟头翻坐起来,酒都作冷汗出了”。他开始并不敢“胆大包天”空手搏斗老虎,只有哨棒折断之后,才被迫以拳相搏。老虎打死了,他也累乏了。所以等到他再看到猎户装成的老虎时,吓得也直叫“我命休矣”。另一个例子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疾恶如仇,本想狠狠教育一番郑屠户,没想三拳就给打死了。只是他虽有万夫不当之勇,却也不敢与官府相抗,所以使了个计策让人们相信“郑屠诈死”,才大踏步走出人群。人们怕他,自不敢向前细看,也就不会立即报官,而鲁智深走远后等人们看不到他了,也就一溜烟逃跑了。武松的冷汗,鲁智深的逃跑,并不是写其胆小,而是写其胆大心细和丰富的内心活动。这些行动描写,既突出了人物的胆识、勇谋,也写出了人物完整的心理世界,是我们描写人物行动的范例。

三、描写富有动感,以此传神。作者描写人物富有个性的动作,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例如:“大人们跑着去田里堵水灌地,放学的孩子顶着书包往家跑,不小心摔个仰八叉,那黄泥汤溅了满屁股,书本也甩了满地。”(选自《母亲的村庄》)其中“顶”字一方面表现出春雨来得突然,另一方面也透出农村的贫穷。“仰八叉”是这段人物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它把道路的泥泞和孩子们摔倒后的特殊姿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选自《乡间学校的敲钟人》)作者抓住“推”“抬”“翻”三个动作,表现出王老师工作的艰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

我给爸爸梳小辫

苏晓洁

夜晚,我坐在台阶上,望着那一轮明月,弯弯的,像一把镰刀,但又似乎像爸爸的冲天辫。(文章的开头用比喻修辞,紧扣文章的题目,自然开启下文。)

那是我小的时候,很喜欢看动画片。可爸爸却不让我看,整天自己看球赛,我一直愤愤不平,打算找个机会“报复”他。直到我想到一个诡异的阴谋(在我看来很诡异)。(这是故事的开端,因“看电视”引起,同时也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

“爸爸,你到底让不让我看?”我愤怒地向爸爸吼着。“等会儿,我看完球赛,明天就结束了。”“哼,你再不让开,我就给你长犀牛角了。”“长吧,长吧!”我火冒三丈,本以为爸爸听到这个惊奇的“恐怖消息”后就可以乖乖地让电视了,没想到……我彻底凉了心。“爸爸这可是你让‘长’的,不怪你闺女我哟!”我心想:“没错,就是要给爸爸梳小辫,说干就干!”(通过对话描写,使得故事情节再进一步展开,同时也再一次点题。)

于是,我像一个著名设计师一样,一本正经地拿起梳子,把妈妈乱七八糟的一堆化妆品全部抱了出来,摇摇摆摆地走向了爸爸。这就算是开工了吧!(一个“抱”字把化妆品之多表现出来了,“摇摇摆摆”把“我”行走的神态写活了。)

爸爸的头发又松又软,很好梳,我用梳子轻轻地梳着,将他的头发分成了三股,用皮筋扎住,扎好以后,我又用梳子轻轻地梳了几下,又用妈妈的化妆品乱七八糟地涂抹了一通,现在爸爸的头发可以说是已经定型了,因为……因为他的头发被我弄得又黏又湿跟上了蜂蜜一样,黏糊糊的。哎!顿时,没兴趣了,我就疯着去玩了。(这是一段特写,作者用“梳”、“扎”、“涂抹”等动词把“给爸爸扎小辫”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

正中午,该吃饭了,家里没有菜了,妈妈就吩咐爸爸去买菜,这时爸爸已经完全不记得何时何分何秒我给他曾梳过何发型。不一会儿,爸爸就带着他的“犀牛角”出去了。(这是故事情节的延伸,为爸爸“出丑”蓄势。)

一路上,爸爸可以说是最受关注的人,全街的人们都朝他望去,他本以为别人看他是因为他的帅气潇洒。正当爸爸买完菜准备回家时,碰到了正在喝水的孙叔叔,他是我家隔壁邻居,孙叔叔看到了如犀牛一般的爸爸,嘴里含着的水如喷泉一样直接蹿到了爸爸脸上,爸爸很生气,骂骂咧咧地回了家。回到家后,一切恍然大悟,我和妈妈捧腹大笑,爸爸也无奈地笑了。(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结局。其中“望”、“喷”“蹿”“骂骂咧咧”“捧腹”等动词的运用,把爸爸的出丑描写得惟妙惟肖。)

一缕晚风吹过,月亮有一丝的朦胧,坐在台阶上的我,回到了屋中……(与文章的开头呼应,使得文章首尾圆合。)

题目“我给爸爸梳小辫”先声夺人,引人发笑,吸引读者。文章选取生活琐事来表现父女情深,选材新鲜而得体。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人物的动作描写很见功力,突出了“我”的顽皮和爸爸的好笑模样,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素材卡片】

1.夜深了,他走了,我穿上医院的长大衣送他到病房大楼的入口处。秋夜的风已经是冷飕飕的了。他劝我回病房,我坚持要目送他走出医院的大门。他拗不过我,无奈而留恋地向大门的方向走了几步后又突然转过身来,向着我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当时我吃惊得呆住了。他慢慢地伸直腰,倒退了几步,几次欲言又止,两眼痴痴地望了我一会儿,然后急切地转过身走出了大门,再也没有回头。我呆呆地、呆呆地站在楼门口……(刘思齐《泪中的怀念》)

赏析:作者不经意的一次分别竟成了她与心上人的永别。也正是在这不经意间,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发现了心上人今天有些“特别”,这些“特别”令她吃惊:他显得“无奈而留恋”,他“向着我深深地、深深地弯下腰鞠了一躬”,他“欲言又止”,他“两眼痴痴地”……而这些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精妙感人的动作细节描写。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拉到个僻静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老舍《骆驼祥子》)

《孔乙己》中的笑对主题的揭示 篇3

一、咸亨酒店顾客冷漠、无聊的笑。

咸亨酒店里的短衣帮们实则也是和孔乙己一样身处社会的最底层的被统治者、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可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认为既然你孔乙己是读书人,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自然是不中用的人。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左右着人们对读书人的评价。他们是不觉醒的、麻木的、无聊的。他们嘲笑孔乙己滑稽的外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洗”。“肮脏、颓唐、穷困不堪”,讨饭一样的人。他们更讥笑他的思想迂腐透顶、自欺欺人。“穿长衫”“排出九文大钱”,一幅穷酸相:“满口之乎者也”,摆读书人的臭架子;想清白做人而事实上却清白不了,事实上清白不了偏要争清白的面子,别人不但不把他放在眼里,反而拿他寻开心,逗乐子,故意戳痛他心灵上的伤疤,从他那“颓唐不安模样”,“笼上一层灰色”的脸上得到快乐,这种快乐是建筑在孔乙己的痛苦和不幸之上的,极大地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蓄势。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是劳动人民对孔孟之道的蔑视的感情流露。本应该得到同样不幸人们的同情,可是,短衣帮却拿他逗趣、开心,给他取绰号,嘲笑他的穷酸,可见病态社会中病态人们的麻木、愚昧。

二、咸亨酒店掌柜冷酷、自私的笑。

短衣帮的哄笑只是一批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社会底层的人们为排遣沉重、苦闷的劳动压力的寻开心、解苦闷。而咸亨酒店的掌柜的笑却不仅仅是开心,更是一种没有人性的卑劣的、自私的笑。当孔乙己已经不成人样,用手“走”到店里来,掌柜没有丝毫的同情与怜悯,仍然同平时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这个笑简直就是幸灾乐祸的冷笑,一种狰狞恐怖的奸笑。当孔乙己带着恳求的神情希望他不要再刺他的心痛,却仍然换来“笑”。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市侩嘴脸被他的“笑”诠释得淋漓尽致。

三、咸亨酒店小伙计解脱、解嘲的笑。

文中的“我”是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终日在酒店里做些“无聊的职务”,还饱受掌柜的呵斥、短衣帮的唠唠叨叨,天天如此,毫无生气与乐趣可言。本该无忧无虑、活泼好动,却因掌柜的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好声气而活泼不得。能给小伙计无聊的生活带来一些活气的恐怕只有孔乙己了,“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笑”是少年对可笑之人的苦笑,是附和的笑,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暂时的解脱,是灵魂的自我安慰的笑。

四、咸亨酒店小孩子们天真、幼稚的笑。

孔乙己是整个咸亨酒店的“兴奋点”、“开心果”,连酒店邻居的小孩子们围住他,没有感到厌烦,丢面子,反而“一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迂腐的孔乙己个性中还是包含温和、善良与诚恳。天真幼稚的孩子们在孔乙己的善意而真诚的举动中感到高兴,又为他着慌的憨态与可笑的话语而开怀大笑,唯有孩子们的笑才是不带任何阶级色彩的纯洁的笑。

有人说,读《孔乙己》,恰如欣赏一部充满笑声的悲剧;教《孔乙己》,却像品尝一盘略带苦涩的茴香豆。“笑”犹如调料,“笑”出了世俗者的冷漠,“笑”出了“我”对孔乙己的喜爱,“笑”出了孔乙己的可笑,“笑”出了科举制度的毒害,“笑”出了作品所揭示的社会问题。

取笑孔乙己的人很多,应作具体的阶级分析。酒店中取笑孔乙己的人,大多数是短衣帮的劳苦大众,這些人与孔乙己处于类似的经济地位,是被压迫、被剥削者,按理说他们应该对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给以同情,不应该取笑孔乙己。不该取笑而取笑,这就有点奇怪了。怪在哪里?就是那“病态社会”。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们的心灵扭曲变态,经济上的剥削与精神上的毒害,让人与人之间隔了一层厚障壁了。而咸亨酒店掌柜的取笑就不能同那些短衣帮一概而论,掌柜是一个剥削阶级的人物,他的取笑是对受苦人的一种玩弄,一种欺凌,这是由他的阶级本性决定的。鲁迅小说开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先河,在“小伙计”所接触的人中,“掌柜是一幅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这些“成人”们只会用世俗眼光看待孔乙己,看到的只能是一个落魄文人的穷酸潦倒、恶习难改。“小伙计”则出于被压抑的心理,用少年纯真的眼光看待孔乙己,看到的是孔乙己带给大家的欢乐;从孔乙己那可笑的言行中提炼出了诚实、善良的“可怜”与“可笑”,所以说“我”和那些纯真的孩子的笑是不带任何阶级色彩的。

就孔乙己本身的可笑而言,他是封建社会底层知识分子的代表。由于封建文化之毒害,使孔乙己形成好喝懒做,自命清高,自欺欺人的性格。他想成为科举制度的受益者,但始终不能如愿,又不肯面对现实,不屑用劳动养活自己,认为是低贱的,这种现实与理想的不相协调注定了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于是,他从笑声中来,笑声中走来的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不伦不类的样子鲁迅先生只有在悲愤中才能勾画出来,他们笑他脸上的伤疤,笑他以“窃”换“偷”的狡辩,笑他没有进学甚至笑他没有名字。笑的过程简直就是“同室操戈”,实质是“受害者”笑话“牺牲品”。他在笑声中挣扎,笑声中挣扎却脱不了身,“短衣帮”也感到自己比孔乙己的确短了一截,才进一步笑他“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其实,短衣帮连半个字都不识。读书人的清高决定了他在挣扎中生存,在生存中挣扎,值得炫耀“茴”字的四种写法。他在笑声中离去。带着“之乎者也”离开酒店,他的死,在掌柜眼中连十九文钱都不值。正如《祝福》中祥林嫂在人们祝福的鞭炮声中死去那样可悲。孔乙己本身的可笑实质是对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鲁迅先生正是通过这些“笑”揭露了孔孟之道和科举制度的罪恶。“笑”,是作者艺术化了的一种手段。

主题揭示 篇4

中秋、国庆两节临近, 9月2日, 《黑龙江日报》一版辟栏位置刊发《狠刹不正之风做到“五个严禁’清正廉洁过好中秋和国庆佳节》, 周时配发“龙江时评”———《一块月饼的分量》, 就新闻引申开去, 通过“一块月饼”的小视角揭示出关乎党风、作风的大主题。

对于中央和省委关于廉洁过“两节”的通知精神, 《黑龙江日报》没有选择“面孔”较严肃的“本报评论”形式, 而是刊发“个人时评”, 从“一块月饼的分量”切入, 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观点展开论述, 娓娓道来, 入情入理, 深刻表达主题观点。如时评中提到:“小小的月饼, 大不过几寸, 重不过几两。但是月饼虽小、虽轻, 一旦动用公款相送并积习成风, 问题的性质就变了。正如省委常委会议所指出的: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 慷国家之慨、结私人之谊、坏社会风气, 既有悖中秋和国庆佳节本义, 又严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是‘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地揭示出:一块月饼虽小虽轻, 却可能是溃堤的蚁穴;一块月饼虽小虽轻, 但被中央和省委如此重视, 决不是小题大做;一块月饼虽小虽轻, 折射出中央和省委抓住中秋国庆这一重要时间节点, 坚决刹住请客送礼和奢侈浪费等不正之风的决心;一块月饼虽小虽轻, 却是推动反“四风”、查“四风”、改“四风”深入进行, 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改进作风的实实在在成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阅评员认为:评论, 是新闻宣传的利器, 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但它不是党报的专利。在意识形态争锋愈发严峻的今天, 各媒体要下功夫、下力气组织策划, 结合各自优势积极创作新闻评论, 亮出观点, 高举旗帜, 牢牢掌握主动权, 进而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

揭示人生哲理文章 篇5

1。吃一堑长一智,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因此,一天一月一年过后,一件事办完之后,都要认真回顾总结,养成习惯,以利再战。每人每天生活、学习、工作中,都要接触许多人,经历许多事,事办的好不好,效果怎么样,每天只要留心观察,就会随时发现好人好经验,以资借鉴,善于总结是理性人生的表现。通过总结,真理要坚持,错误拙折,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后,就要轻装上阵,不背包袱,永远向前看,不回头走路。该放弃的不放,就会造成终生苦恼。

2。把握今天。今天是现在时,正在进行之中。把握今天,就是干什么、怎么干、怎么干好?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要通过调研评估可行性,进行决策,克服盲目性。要通过实施过程,选择好时机、人选与保证措施。大事是这样,小事也是这样;要办其它事,也是这个思维过程。核心是增强科学性,避免盲目性。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人的一生也只不过弹指一挥间。回顾昨天,总结经验也就收获了一笔财富;把握今天,脚踏实地,就等于珍惜了每一个发展机遇;谋划明天,描绘宏图,就等于是展望未来,运筹帷幄。所以,只要能把收获昨天、珍惜今天、谋划明天这“三天”过好,人生可谓无憾矣

★ 小老鼠的演讲揭示重大的启示作文

★ 生活现象以揭示物理规律

★ 3.15晚会揭示消费问题观后感1000字

★ 初中哲理作文

★ 关注新消费环境:揭示长尾的危机

★ 哲理名句

★ 经典哲理语录

★ 短篇哲理故事精选

★ 经典哲理签名

揭示“感觉”奥秘 篇6

科学开始揭示这5种感觉最深奥的秘密。今天人们知道,实际上我们并不是在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手触摸感觉,也不是用舌头品味。秘密在于大脑,感觉的经历越丰富,大脑灰质的工作效率就越高。

反过来也一样,反映到大脑的情况,也会反映在这5种感觉上。一个人患了某种精神疾病,可以改变味觉和嗅觉。

尽管多种感觉的准确原理仍是一个谜,但是神经病学家已发现了一些关键因素。例如,已知道在很多情况下,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变化。大脑感受着环境中的变化。静态物体与环境相协调,它们可能不被大脑感受。

这样,就出现了某人在某种时刻听不见日常的响声这种情况,同时也感觉不到每天衣服在摩擦身体。但是,当我们的周围起了某种变化,警报信号就拉响了。

如果某人意外地触摸了我们,接受触摸者就会通过脊椎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在大脑里,位于感应系统上某一点的神经细胞就被激活。

黑暗中的一束光线刺激视网膜,视觉器官的神经细胞就会把这种刺激变成电流信号传送给大脑。在大脑,几乎所有的信号都会停住,首先它们到达丘脑,然后到达大脑皮层中的基本感觉区域。

大脑向肌体任何一个部位传送信息的时速可达360千米。这样,从大脑传出的神经冲动需要五分之一秒才能到达双脚。

每种感觉都有它的使冲动得到调节的区域,然后这种冲动传向大脑的高级区域。在这一过程中,大脑解释并认识着信息。

神经病学家认为,人的大脑是最复杂、最有条理的,是宇宙间已知最迷人的物质结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构成我们大脑的将近1400克物质被封闭在头颅里,在现代探测方法出现之前,科学的眼睛是看不透它的。现代探测方法使科学家们投身于研究大脑的内部结构而不必掀开头盖骨。

如今科学家们知道,大脑容纳了100亿至1000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细胞在所有学习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记忆来说也是不可替代的。每个细胞与它周围的细胞进行连接,形成一个网络。

科学家们也掌握了在大脑产生感觉的时刻为大脑拍摄照片的技术。随着对大脑的探测与研究,科学家们已触及视觉、嗅觉和听觉的实质了。他们为使丧失这些感觉能力的人受益,已发明了恢复视觉、嗅觉和听觉的仪器。

70多年前,科学家们首次进行了人脑表面电极试验,以研究大脑活动对光线和声音这些刺激作出反应时的变化频率。

从那时以来,这3种感觉成为研究工作中的重点。不少科学家已经开始向着创造出真正的人造眼睛、耳朵和鼻子迈步。

触觉和味觉则不同,对它们的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最新的研究表明,人的舌头就像布满了数千个火山口的月亮上的景色,舌头上的乳头有8000至l万个。每个乳头部有感应分子,这些分子的寿命是十分短暂的,约10天更新一次。现已证明,每个分子通过几条神经网络传递着信息。

揭示肝癌转移新机制 篇7

该课题组对参与肝癌转移的关键mi RNAs进行筛选并对其功能展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对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人肝癌细胞株进行RNA-seq筛选, 发现肝癌转移关键mi RNA:mi R-28-5p表达异常, 且与细胞系转移潜能呈显著负相关;同时发现

mi R-28-5p只是体内具有促进肝癌转移的作用。该研究组运用Target Scan生物信息学预测结合细胞因子/趋化因子PCR芯片进行筛选验证, 发现mi R-28-5p的重要靶基因白介素34 (IL-34) 。

税负痛感揭示财政改革方向 篇8

实际上, 谈税负问题, 起码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含义。宏观税负, 指一国的税负总水平, 通常以一定时期 (一般为一年) 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微观税负, 则是单个纳税人的实际税负, 由于存在税负转嫁, 这里是指最终实际纳税人的负担, 而不是名义纳税人。

由于我国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不同, 有不少“以费代税”和其他政府收入形式存在, 因此真实的、广义的宏观税负, 要远高于狭义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

如果就狭义宏观税负的国际横向比较来看, 按照年度税收收入/GDP的口径, 目前我国在20%左右, 在全球来看并不高。但政府的全口径收入, 还应包括如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还有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都加起来, 广义宏观税负就相对比较高了。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 全口径广义税负略高于30%。由于数据统计难以准确反映各级政府全部财政性收入, 也有人估计这一比重已达40%左右, 这在国际上应算是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了。

谈论宏观税负,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税负本身的高低, 而在于几方面因素:一是能否真正规范预算之外的各类收费, 尤其是乱收费;二是在财政支出安排中能否更直接用之于民, 如宏观税负较高的国家, 往往也是高福利国家, 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在内的福利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多在50%以上, 因此纳税人的怨言相对较少, 我国目前这几项支出加起来大约只有30%左右;三是有没有真正减少不合理的支出与财政资金浪费, 这里不仅是消费性支出, 而且也有投资性支出的效率问题。

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是不同角度的概念, 纳税人更多直接感受的是微观税负。如果一个纳税人在狭义的宏观税负不高的情况下, 却感受到较大痛苦和不满, 无非有几方面原因。或者是过去税收征管的弹性较大, 有时可以人为地调节税收进度、实际执行税率等, 正是近年来征管力度有所加强, 使更多人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纳税人被征收了非税收入, 这些政府性收入相对不透明, 但又切实地从纳税人手里被政府部门收走, 因此也容易产生不满;或者是财政支出的后评价机制不完善, 缺乏财政收入与支出在微观层面上的有效关联, 纳税人没有感受到太多税收收入被最终用到个人身上;或者存在部分主体的偷税漏税, 征税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 从而即使宏观税负不变, 也可能使纳税人的平均税负上升。

另外, 还有可能是预算不够透明, 或者政府财务报告不完善, 即使有些福利性支出已有所提高, 多数人还是未能看明白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流向;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体系中存在更多税负转嫁, 而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在很多领域还不完善, 因此税负往往会被转嫁给市场弱势群体, 这又增强了这部分人群的税负痛感;不得不承认, 我国部分税种的负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如购车承担的税费。如果让更多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预算过程中, 直接影响和决定税收征收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 则纳税人的痛苦感将会大大减少。

上述所列问题, 笔者以为, 凸显出的正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税收制度合理性的基础首先是税收法治, 而税收法治则始于税收立法。

金融衍生工具内在风险揭示 篇9

1、市场风险。

是指因市场价格变动而给交易者造成损失的风险, 属非系统风险。虽然金融衍生工具设计的初衷在于规避各种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 但由于交易过程中将各种原本分散的风险全部集中于少数衍生市场上释放, 一旦操作不当, 市场风险将可能成倍放大。这种风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种是采用金融衍生工具保值无法完全规避的价格风险;第二种是金融衍生工具自身固有的杠杆性风险。对于金融期货和金融互换业务而言, 市场风险是其基础价格或利率变动的风险;就金融期权而言。市场风险还受基础工具价格波动幅度和期权行使期限影响。所有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风险均受市场流动性及全球和地方性的政治、经济事件影响。

2、信用风险。

也叫履约风险, 是指交易对手无法履行合约承诺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币场上, 像金融远期、金融互换等场外交易中, 只要一方违约, 合约便无法进行, 银行或交易公司仅充当交易中介, 能否如期履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资信, 故信用风险极易发生。而场内交易中, 所有交易均经由交易清算中心进行, 故场内交易中信用风险一般不易发生。

3、流动性风险。

即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持有者无法在市场上找到出售或平仓机会的风险。流动性风险的大小取决于合约的标准化程度、市场交易规则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场内交易的合约, 由于标准化程度高, 市场规模大, 消息灵通, 交易者可以随时斟酌市场行情变化决定头寸的抛补, 故流动性风险较小;相反, 在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每份合约基本上是“量体裁衣”式订立的, 缺乏可流通的二级市场, 因而流动性风险大。

4、法律风险。

指由于金融创新连续不断, 导致法津滞后, 使某些衍生金融工具的合法性难以得到保证, 以及一些金融机构故意游离于法律管制的设计而使交易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所产生的风险。在场外交易中这种风险尤为突出。

5、操作风险。

是指因人为错误、沟通不良、欠缺了解、未经受权、监管不周或系统故障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体系错纵复杂, 无论是场内交易还是场外交易都容易显现出此项风险的严重性。

二、金融衍生工具个别内在风险

1、金融期货投资风险;金融期货合约在风险上最大的特点是对风险与收益的完全放开。金融期货最大风险主要来源于低比率的保证金, 由于保证金的比率很低 (一般在1%-5%之间) , 使之对现货市场价格变动引起的交易双方损益程度产生了巨大的放大杠杆作用, 以致现货市场上价格的任何波动, 都可能在期货市场这一杠杆上得以明显反映, 导致风险与收益大幅度波动。

2、金融期权投资风险:合约交易双方风险与收益的非对称性是金融期权投资特有的风险特征。就期权买方而言, 由于风险一次性锁定, 最大损失不过是业已付出的权利金, 但收益却可能很大 (在看跌期权中) 甚至是无限量 (在看涨期权中) ;相反, 对于期权卖方收益被一次确定了, 最大收益限于收取买方的权利金, 然而其承担的损失却可能很大 (在看跌期权中) , 以致无限量 (在看涨期权中) 。当然买卖双方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性, 一般会通过彼此发生概率的不对称性而趋于平衡。因此, 总体而言, 期权合约的市场风险要小于期货合约。

3、远期合约投资风险:远期合约投资最大的特点是既锁定了风险又锁定了收益。远期合约在订立时交易双方便敲定了未来的实际交易价格, 这样在合约有效期内无论标的物的市场价格如何变动, 对未来实际交割价格都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这就意味着交易双方在镇定了将来市场价格变动不利于自己的风险同时, 也失去了将来市场价格变动有利于自己而获利的机会。在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方面, 远期合约投资却表现得十分突出。由于远期合约基本上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 一旦一方无力履约便会给另一方带来损失。同时远期合约的内容大多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并于到期实际交割, 流动性极差, 因此机会成本高, 流动性风险大。但就总体而言, 由于远期合约交易规模小, 流动转让性差, 即便违约损失也仅限于一方。不会形成连锁反应, 不会对整个金融市场体系的安全构成重大影响。

4、金融互换投资风险:在风险与收益关系的设计上, 金融互换投资类似于金融远期投资, 即对风险与收益均实行一次性双向锁定, 但其灵活性要大于远期合约。因此, 较之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投资, 金融互换投资的市场风险通常是最小的。但由于限于场外交易, 缺乏大规模的流通转让市场, 故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较大。与此同时, 也正是由于场外交易, 少了交易所这一中间环节, 手续较为简便。所受限制较小, 给投资者寻找交易伙伴带来了方便, 因此, 金融互换投资方式还具有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所不具备的利于筹措低成本资金、便于选择币种融资以及规避中长期利率和汇率风险的功能。

实践已经证明, 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发展和运用, 为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 但是, 如果不能正确的驾驭金融衍生工具, 控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 它给人们带来的教训也是十分惨痛的。如1 9 9 5年英国巴林银行倒闭事件, 1995年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发生的“3.27”国债期货交易事件, 以及2007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等。这些事实告诉我们, 研究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特征, 寻求规避其风险的方法, 将是摆在我们广大经济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摘要:金融衍生工具的内在风险包括一般内在风险和特殊内在风险两部分。一般内在风险由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组成;而特殊内在风险是指金融期货投资风险、金融期权投资风险、远期合约投资风险、金融互换投资风险各自拥有的自身的风险。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内在风险,揭示

参考文献

[1]、谭少鹏, 王丽.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及防范[J] .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4) .

[2]、徐江萍, 宋俊. 论完善我国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监管法律制度[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07 (5) .

渗透数学文化揭示数学的美 篇10

作为数学教师, 应该感受到新教材对数学文化的重视, 而且应体会到数学文化对数学教师以及对学生的重要性.数学教学需要数学文化, 当你将一些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一些生动形象的数学文化联系起来的时候, 数学就会变得很美, 很平易近人, 很具体, 学生会进一步理解数学, 喜欢数学.因此, 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文化, 同时更有责任将数学所蕴含的文化传播出去.

在《新课程标准》下, 数学文化的渗透是有必要和非常有意义的.数学教师一定要对数学文化的学习重视起来, 充分利用课堂从以下几方面学习数学文化: (一) 教师可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介绍有关的背景文化.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前因后果.数学教师不仅要透彻地了解他们所教的那一部分数学, 还应从宏观上来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从而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进而能教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在教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 将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在用勾股定理时, 可引入这样的典故: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次一应邀参加一位富有政要的餐会, 这位主人豪华宫殿般的餐厅铺着正方形的美丽的大理石地砖, 由于大餐迟迟不上桌, 这些饥肠辘辘的贵宾颇有怨言, 而这位善于观察和理解的数学家却凝视脚下这些排列规则、美丽的方形瓷砖, 毕达哥拉斯不只是欣赏瓷砖的美丽, 而且想到它们和数之间的关系, 于是拿了画笔并且蹲在地板上, 选了一块瓷砖以它的对角线为边画一个正方形, 他发现这个正方形面积恰好等于两块瓷砖的面积和.他很好奇, 于是再以两块瓷砖拼成的矩形之对角线作另一个正方形, 他发现这个正方形之面积等于5块瓷砖的面积, 也就是以两股为边作正方形面积之和.至此毕达哥拉斯作了大胆的假设:任何直角三角形, 其斜边的平方恰好等于另两边平方之和.那一顿饭, 这位古希腊数学大师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地面. (二) 讲述科学家的执著与拼搏.通过讲述数学家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的过程, 使学生能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 谈论中国数学历史, 介绍中国当代杰出的数学家,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数学而言,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过去.可以说,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基础科学之一.仅以现在的高中数学知识为例, 杨辉三角、祖暅原理 (等积原理) 、微积分的思想雏形、割圆术、圆周率的计算等都是古代取得的辉煌成就, 有些成就领先世界千年以上当今世界已经进入计算机时代, 更应该唤醒国人对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视.因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主要以算法为中心, 而计算机解题要尽可能算法化, 这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不谋而合.另外, 除了谈论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以外, 我们还应向学生们介绍一些当代著名数学家及其成就.古今中外这些杰出数学家的故事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 无疑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数学家不是生来就是的, 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挫折, 不少著名数学家都犯过今天看来相当可笑的错误.让学生知道他们犯错的过程,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反面获得全新的体会而且, 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树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会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四) 数学教学要回归“生活”.好多同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总感觉数学枯燥和乏味, 其实只要你善于发现与探究, 很多数学知识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

如在讲四种命题时为避免概念讲解抽象, 引用一个很通俗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四人吃饭, 时间到了, 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 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 甲听了脸色一沉, 一声不吭地走了, 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 不该走的走了”, 乙听了大怒, 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 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 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讲后同学们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 但同学们在笑过之后有没有想过里面所蕴含的数学中的命题思想.现在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 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 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 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 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 乙认为自己该走, 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 (指乙) ”, 其值为真, 其非命题为“俺说的是你”为假, 则说的是他 (指丙) 为真.所以, 丙认为说的是自己, 所以丙也走了.

通过以上生活中的事例介绍, 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数学美, 同时体会了数学其实源于生活.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学生解题技巧的训练, 而忽视了学情分析, 远离了学生的生活, 远离了学生的实践, 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题目时会显得束手无策, 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并没有与之成正比, 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没有得到提高.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 与实际生活有关, 数学是有用的, 我要用数学, 我能用数学……”新课程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 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 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自然的、水到渠成的, 进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上一篇:航班延误波及下一篇:系统电压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