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学素质

2024-06-07

化学科学素质(精选十篇)

化学科学素质 篇1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 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 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 (观察、思维、创造) 之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 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 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

2. 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 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 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 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 (2) 明确实验目的; (3) 了解实验原理; (4) 掌握实验方法; (5) 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导出结论, 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 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 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 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 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例如, 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 通过实验和类比, 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 通过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 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 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如果不“会学”, 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应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有机渗透,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 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 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 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

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 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 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 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4. 环境保护意识水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 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 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三、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化学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 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 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 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2. 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渊博的知识等, 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 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 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对学生 (尤其对差生) 的热爱、信任和尊重, 教师高尚的人格, 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4. 意志。

意志是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中表现出的一种锲而不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意志。如设计一项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的任务, 让学生长期坚持去做。还可结合化学史教学, 介绍有关科学研究工作者为人类进步不畏艰险、奋勇登攀的优秀品质。

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能力, 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同时,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

化学科学素质 篇2

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

盛华鹏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化学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化学实验在这方面更有巨大的优势。下面就我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学时,如何通过氯酸钾制取氧气这一载体,挖掘其科学素质教育因素,有效的实施科学素质教育。

1、科学观察品质的形成

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这个实验有:“反应速度慢,信息呈现多”的特点,学生初步观察这个实验,觉得好奇、有趣,甚至有学生说:这样就能制氧气吗?他们怀着这样的心态观察此实验,一般很难一次收集到全面的信息,或招架不住,顾此失彼,或把“观察”等同于“看”,突出视觉刺激,忽略其他感官的感知。教学中,我改以往“一次实验、交流补充信息”为“二次实验、自我完善信息”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分组实验,自主观察、自我发现。当多数小组信息记录不完整,就及时安排他们再做一遍,并适时调控学生的情绪,提醒他们不能只看热闹,更要看“门道”,观察既要有序全面、又要敏捷,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实验现象,及时唤醒各种器官,眼观色形态,手感冷和热,鼻嗅其味,耳听声音,全方位收集信息,以获取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第二次试验,不仅观察兴趣得到满足,收集到的信息更多更全,更重要的是“悟”出了观察的窍门,掌握了观察的要领。

2、科学处理信息能力的提高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处理信息比收集信息更重要。有效地进行信息的筛选、整合、重组,得出科学判断是科学探究的核心。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全面进行信息积累,更要指导他们合理取舍,正确判断。如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氧气中会有白色烟雾,并伴有刺激性气味这一信息,会影响他们做出正确判断,我肯定学生观察仔细的同时,引导学生分析是由于催化剂二氧化锰也参加了反应所致。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看似是一个化学反应,实际上伴随着多个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物质物理性质也表现出来了,如:

2KClO3 + 2MnO2 加热

2KMnO4 + O2↑+ Cl2↑

4KMnO4 加热

2K2MnO4 + MnO2 + 2O2 ↑

2K2MnO4+Cl

2总反应式:2KClO3 加热,二氧化锰

2KCl + 3O2 ↑

这是氯酸钾分解(二氧化锰催化)制氧气的反应机理。把这些知识告诉学生,引导学生整合所有信息,学会筛选,合理取舍。根据学科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加热2KCl+2KMnO抽取关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信息,把交织在一起的实验现象进行优化处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科学探究习惯的养成

学生观察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实验后,得出这就是氧气的结论,面对这一结论,以往为节约时间,顺水推舟,不多做解释,很快转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实际上学生形成这一判断的思维过程存在偏差,我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发现,他们观察到产生的气体中有白色烟雾时低声议论,我以此为切入点,追问“标准状况下,氧气是白色的吗?”再问“你真的看到了氧气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氧气在标准状况下,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那为什么收集到的气体中会有白色烟雾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引领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我们收集到的气体中会有白色烟雾呢?并且还有刺激性气味?经分析学生真正明白此反应有白色烟雾和刺激性气味生成的信息源,也深深体会到善于思考,刨根问底的习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4、科学精神的培养

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这一教学素材蕴含着诸多科学精神教育因素。实验时,由于催化剂二氧化锰也参加了反应,会导致异常现象,所以才会使收集到的氧气中有白色烟雾,并伴有刺激性气味。为此,教学中我进行了大胆改进,克服了上述弊端,用事实教育学生,形成不盲目迷信、敢于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我在教学中引进科学史:“1807年英国化学家汉弗莱.戴维,通过电解熔融的氢氧化钠首次制得金属钠,在实验时因反应剧烈发生爆炸,致使右眼受伤,他没有退缩,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又用类似方法得到了几种活泼金属,在化学元素发展史上,作出了卓越贡献。”鼓励学生在科学上要有勇于进取、勇于奉献、顽强拼搏的精神,树立敢于超越前人的远大志向。

5、科学创新思想的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的灵魂。传统实验教学,强调学生去模仿、去继承,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技能是机械、僵化的,很难创造新价值。教学中我注重从思想上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求新求异,批判的继承,辩证的扬弃,从行为上重视启发创新思维:为什么改?怎样改?改进后效果如何?有无进一步改进的可能性和必要?如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的反应,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中有白色烟雾,除去白烟的方法一般是静止除去,这样实验仅仅起了一个呈现的作用,有的学生提出若在集气瓶口放一小团棉花,也可除去。这正是创新思维迸发的火花,我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并给学生介绍产生的白色烟雾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会产生?以及产生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当然这个反应是二氧化锰做催化剂,所以才伴随了这些异常现象,能不能用其他的物质代替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呢?这个问题,学生们广泛交流,集思广益,将思路通过语言或实验的方法展示出来,我也将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交流,并从多种资料中收集了可以用于该实验的替代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物质,介绍给学生,极大的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他们很受启发,意犹未尽,把创新的激情迁移辐射到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

6、科学价值观的确立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创造财富,造福人类。伴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这一反应的,还有能量变化、物理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除认知功能外可否产生更大的实用价值呢?并把从网上获取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同时也向学生警示:我们很多的化学反应一定程度上会对人类造成伤害,古有科学家戴维做实验时被炸伤眼睛,今有同学做实验时因操作错误被烫伤皮肤,正如有人说的“科学是把双刃剑”,事物都有双重性,关键是扬其长,避其短。这样,把隐含的化学实验与变化中的价值因素挖掘出来,从经济价值与人文因素角度加以分析,促成学生树立价值意识,促进学以致用科学观的形成,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技术的人文化。

化学科学素质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素质科学能力科学精神科学品质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现代人具有更高的素质,而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而形成,高中阶段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关键。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以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知识包括概念、定律、理论等。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能力属于能力范畴,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观察与实验的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书写实验或观察报告。

(2)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等。从高一开始就要着手设计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所要达到的目标,进行整体规划,及时纠正思维上的偏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防止视而不见、见而不思的思维惰性。对高三学生还要培养和训练其读题能力、创新能力,认识问题要有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的束缚。表达要准确和有序,防止学生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不良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3)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大胆迁移。

(5)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激活旧识,探索新知。②分析比较,综合收敛。③揭示关键,发散创新。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求真、求实、客观的精神。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化学知识中蕴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找出唯物辩证法与化学知识的结合点,巧妙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知识中,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是反应物的性质,重要因素是外界条件(外因),即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颗粒大小等,如果我们能从内外因辩证关系去分析和研究,可以将化学知识提高到哲学高度去认识,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提炼和升华,也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必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不该有分裂和隔阂。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人文失陷的后果会导致科学发展与人类精神相对立,轻则造成生态环境恶化,重则用于制造杀人武器。

(3)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史实,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敬业精神、行为规范,因势利导,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此外,教学中还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不断求知的精神、合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超功利的精神及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方面。这些品质具有强化学习过程的驱动力的作用,又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的反作用。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学生在科学学习和科学活动中深入钻研,刻苦探索,追求真理,力争创新,有益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行为准则和谦虚谨慎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学生应该拥有科学伦理和情感,如爱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并与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关键是要通过各种训练,使学生将外在的科学知识真正内化为科学素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品质,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质培养 篇4

一、循循善诱地进行科学思想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应教育学生热爱科学。科学既是知识体系, 又是研究活动, 还是生产知识必要手段和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 应教育学生理解科学。科学是一种精神文化, 科学的灵魂是精神创造, 应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发展是科学的本性, 科学是不断发展着的对自然界的认识, 应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并有志于科学研究。

二、深入浅出地进行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的目的是求知、求真。它通过观测、实验, 发现新事实, 提出新假说, 归纳出定律, 构思出理论。科学的灵魂是科学家的精神创造活动, 科学精神体现在不尽的真理探索中, 科学创造充满了悲剧、喜剧和崇高。

为了培养科学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需要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以“启发式+现代教学论”为总体构思。每单元的第一节课, 给出全章知识主线, 启发自学, 培养“迁移能力”;每单元讲授具体物质课时, 精心安排实验, 有序给出重点知识, 启发迅捷认识, 培养科学精神;每单元复习课,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知识网络, 启发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不仅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 而且也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应坚持化学史及科学史教育。介绍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层出不穷的发现史, 不仅能使学生学到科学成果, 而且还能了解到科学成果得来的途径和方法。我常把收集整理的化学史故事有序地讲给学生听, 大家听得如醉如痴。

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还要进行科学美教育。美能激发创造, 美育磨炼人性。门捷列夫不能容忍化学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着无秩序和不和谐,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凯库勒之所以能建立苯环学说, 原因在于他有广博而精深的化学知识, 扎实的美学与建筑学造诣, 梦中仍在工作的科学精神。

三、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态度教育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 它属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的知识范畴。要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尊重事实是最根本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要求:力求思想不为主观的感情欲望所支配;不盲从任何权威;不只相信逻辑上能够自圆其说的推论;一切推论都要由实验来检验。

在化学教学中要尽可能在实验室进行, 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 (一) 尽量开足、早开、多开学生实验。 (二) 尽量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三) 尽量单人编组。促使动手、动脑、动笔, 要求观察思考结合, 手脑并用。 (四) 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现象, 分析实验结果和处理实验数据, 得出正确结论。 (五) 在实验中传授知识技术, 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 还能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 (六) 实验时提倡探索, 以使学生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 鼓励在探索中合作与相互启发。

科学态度的培养应坚持不懈。科学发现成果, 只钟情于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人, 而从来不照顾名人。例如:维勒最先发现人工合成出尿素却未能发现钒;约里奥·居里夫妇首先发现了人工放射性却未能发现中子……这些著名人物成功与失败的事例, 都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四、循序渐进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就是认识和研究自然界所遵循的过程和手段。以实验和假说为中心, 以自然科学方法论为重点, 介绍科学家发现的基本过程: (一) 发现或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二) 收集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 (三) 提出假说 (几种可能性) ; (四) 验证假说 (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 (五) 发现问题的规律性, 得出结论。

科学在发展, 科学方法也在发展。为了培养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介绍假说的提出与假说的证实。道尔顿开始提出的原子论、门捷列夫开始提出的元素周期律、凯库勒开始提出的苯环结构理论都是假说。后来这些假说经实验证实成为科学。教学中列举一些科学方法的作用, 如门捷列夫冲破经验传统方法的束缚, 采用比较法 (归纳与演绎并用) 发现了元素周期律;汤姆生、卢瑟福、玻尔三代师生是通过建立原子结构模型, 来揭开原子结构奥秘的。

五、严格耐心地进行科学作风教育

科学作风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绝不能轻视科学作风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本质是实事求是, 科学方法的基点是求实创新。若要实事求是和求实创新, 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作风。

化学史中, 德国化学家本生素以娴熟的实验技巧和严谨的科学作风而闻名。经本生严格训练的拉姆塞后来能发现氩、氦、氪、氖、氙, 并以“惊人的实验技术”测定出氡的原子量, 本生的影响使他受益无穷。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曾题词“化学教学不仅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 更要训练科学思维和方法, 还要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我们将铭记老前辈的教诲, 它启迪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科学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胡一毅,  深化高考改革, 提高科学素养[J], 化学教学, 2007, (9) ;

[2]付三荣, 教会学生学习[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 (8-9) ;

[3]王祖浩, 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钟启泉, 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 比较教育研究, 1997, (1) ;

科学素质督查材料 篇5

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督查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我旗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情况向督查组各位领导做以简要汇报。

一、加强领导,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一是成立组织机构。根据《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2008年我旗成立了以分管旗长为组长,旗委组织部、宣传部、发展和改革局、人事局、教体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旗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旗科协,承担日常工作,并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今年因人事变动,对领导小组又进行调整。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的职责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配备了专(兼)职人员,建立了相关工作制度,将《纲要》实施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中,基本形成了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是制定相关文件。根据《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我旗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协工作的意见》和《库伦旗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方案》等文件,并结合各部门实际,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行了分解细化,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三是提高科普经费。在加强领导、明确责任的同时,旗政府在财力

有限的情况下,不断提高科普经费,将全旗科普活动经费按人均0.56元的标准列入了财政预算,并依据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的使用方案划拨,做到专款专用,足额到位,为切实搞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提供了经费保障。

二、抓住重点,推动《科学素质纲要》的贯彻实施

认真开展“科普五进”活动,即科普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重点实施了“四个主要行动”,即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实现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一是认真开展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大力开展“科普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目前,全旗各中小学校均配备了科技辅导员,在教学安排中均增加了科技内容,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适合其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科普活动。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崇尚科学、心理生理健康等知识普及。今年上半年,在市科协的支持下,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为学生送上了一道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为一体的“科普套餐”。本次活动共在8个学校进行了巡展,共展出科普展具25件,有5000多名师生参加了体验活动,通过对展品的参观了解和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带来的快乐和科技展品的魅力,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7月中旬,旗科协与教体局在红旗小学举办了“库伦旗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共有50人参加了此次培训。

二是深入开展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以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致富能力为重点,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重点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倡导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等提高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促进在广大农村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结合我旗的农牧业主导产业特点,深入开展了牛同期人工发情及一胎多犊技术、育肥牛养殖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设施农业等养殖种植及栽培实用技术专题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均在2万人次以上。宣传、科技、科协、文化、司法等部门通力协作,广泛开展了“三下乡”、科普之春(冬)、“科普惠农进万家,文化服务新农村”等活动,发放科普资料近4万份(册),受益农牧民达5万人次。

三是积极开展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以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开展科教进社区活动,每年利用科普活动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组织医疗卫生、公安消防、计生、环保、科技等相关部门科技人员深入街道社区,大力宣传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安全生产、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增强了广大居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理念。这期间共展出科普展板100余块,发放资料1万余份,培训居民近6000人次。

四是大力开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以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为重点,重点

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旗政府以“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为指导方针,将提高科学素质列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继续教育培训的必备内容,制定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培训教育计划和方案,利用旗委党校的优势资源,通过组织优秀师资力量、保证教学课时、创新培训方法、制定科学素质提升教学计划等,把提高科学素质要求落实到党政领导干部培训、中青年干部培训、公务员培训和基层干部培训等各类主体培训班次中。同时,聘请旗内外专家,举办科普报告会等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广大机关干部的科技素质。

五是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旗现已建成旗级科普教育基地3处,培育市级科普示范户10户、旗级科普示范户80户。全旗6个苏木镇及所属嘎查村均完成了“一栏、一站、一员”建设,即建有科普宣传栏、科普活动站,并设有专兼职科普宣传员;以服务全旗设施农业发展为目的,建设了设施农业小区科普画廊,并坚持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建立了库伦旗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普图书室等设施。通过不断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带动了全旗科普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是科普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截止目前,全旗共成立各类学会6个,农技协32个,会员达3400人。成立了一支由30名农牧专家组成的农牧业实用技术专家组,还发展了农牧、林业、水利、医疗卫生、老科协五支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科普志愿者达150余人。在各苏木镇也有众多的科普志愿者从事着义务科普服务。

三、存在问题和困难

总的来看,我旗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离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一些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个别部门存在“重经济、轻科普”,“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对全民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和交流机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科普教育的教材和科普宣传员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探索;三是资源整合不到位,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的开发、集成、服务这三个环节上,还比较薄弱。四是科普保障条件不够完善,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健全科普服务网络

继续指导现有基层科普服务组织科学制定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和工作规划,确保基层科学素质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强科普服务组织的协调和联系,围绕“科教兴旗”目标,发挥农牧、教育、卫生、科技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和团体的优势,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科普专题活动,形成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共同开展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二)进一步加大科普工作投入

逐步提高科普经费投入比例,建立科普专项经费自然增长机制,确保科学素质行动经费投入及时足额落实到位。探索社会力量科普投入新途径,逐步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科普经费投入体系。

(三)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普队伍

建立激励奖励机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农村科普中来,提高农技人员队伍素质,解决农技人员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发挥科技部门自身优势,整合社会力量,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农牧业实用技术专家组的技术优势,打造上下联动、实力雄厚的科普队伍。

(四)整合资源促进共享

化学科学素质 篇6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科学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09)03—070—001

化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证实了做好化学实验,对我们同学的化学课程学习是很重要的,刚开始,绝大部分学生对化学课充满兴趣,好奇,都很喜欢上实验课,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课对学生进行思想、知识及操作能力,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等各项素质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

化学实验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为中心。重点是提高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由于学生对化学实验有很大的兴趣,因此,重视学生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和化学原理的自觉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过程是有阶段性的,那么学生实验必须以化学基础知识为基础,教育学生要做好化学实验,必须掌握好化学知识,熟练实验涉及的化学原理、装置、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等。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预习,做到熟悉实验内容,搞懂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记清实验程序,掌握要领以及注意事项,做到胸有成竹,做实验时,一定要按课本上要求的实验步骤程序进行。如学生在做氢气的可燃性实验时,由于操作的盲目性,常忘记验纯就点燃,或怕麻烦,只是过一段时间,自己认为已差不多纯了就点燃,从而可能使得制取装置发生爆炸。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和后果,由于开始时试管生成的氢气少,里面混有一定的空气,点燃后大量的氢分子与大量的氧气分子反应,短时间内放出大量的热,在密闭容器中会发生爆炸。由于学生少做了验纯这一重要步骤而导致实验失败,有了这次失败教训,我立即要求学生重新按要求步骤操作。学生不但顺利完成本次实验,还对课本上的这部分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掌握,更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了按照实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化学实验才能起到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的作用。

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全面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实验的方法和技巧,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求学生首先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老师用精湛的实验操作技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并给学生美的感受,为实验的成功打下基础。其次,要求同学认真听教师讲解注意的地方。如做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时,教师边实验操作边讲解。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先要给集气瓶中灌满水,把玻璃片从瓶口边平行移至集气瓶口上盖上玻璃片,倒放于水槽中无气泡,再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以免先加热使氧气逸散,后装水再收集,致使收集不到2瓶氧气。药品已用完,回收集气时用手扶住集气瓶,以免随着水量的减少使瓶子变得头重脚轻而倒下来,氧气逸出而失败。回收集完氧气后,先把导管从水槽中撤出,然后停止加热,熄火酒精灯,防止水倒吸,使试管炸裂,导致仪器损失,甚至发生危险。通过规范的演示和讲解,使学生掌握实验成功的要领和操作技巧,最后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百分之九十以上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本次实验,并且能够把本次实验中获取的知识正确运用到其他实验中。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实验的成功率,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中许多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对于这种兴趣和好奇。我们不但要保护,更要正确科学地去引导,正是由于这种兴趣与好奇心的不断追求和努力,才使得许多科学家走上了成功之路。我们在实验中,让学生在很早就埋下追求、探究事物奥秘的种子。在实验中出现种种意想不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去分析这些现象,不断提出问题,再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正确看待遇到的种种困难,再去寻找方法解决困难。在解决这些问题中。他们会去思考,问题解决了,他们取得了成功的收获,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地去探索,不断地去认识新的东西。对于教材中的一些演示实验,完全可以由学生设计实验课题方案,从而得到科学结论,按这样一个过程去做。例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得出,教材中是老师演示得出结论的,我们可以改成由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己去做实验,找规律,再去分析这个规律与化学反应本质的关系。这样能培养学生一种探究事物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这样认识过程,使他们真正掌握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培养他们对于事物不断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

用科学理念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素质 篇7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初中化学教学大纲, 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 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 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

这两大知识内容, 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

2. 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

3. 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

在教学中, 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 对于学生实验, 要积极创造条件, 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 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 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2. 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 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 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 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 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 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 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 由表及里,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 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避免只看“热闹”, 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 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 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1) 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 (2) 明确实验目的; (3) 了解实验原理; (4) 掌握实验方法; (5) 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地观察和记录; (5)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导出结论, 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 努力完成全部必做的实验。

3. 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 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 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 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 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 通过实验和类比, 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 通过提出问题, 引发思考, 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 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应结合教学内容, 通过有机渗透, 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 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 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 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 环境保护意识水平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 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 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 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 化学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 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 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 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 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 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 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 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 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渊博的知识等, 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 情感

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 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对学生 (尤其对差生) 的热爱、信任和尊重, 教师高尚的人格, 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教师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采取多种方式激励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和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同时, 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志趣、情感、意志、态度等方面的培养、教育, 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的目的。

化学科学素质 篇8

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现代人具有更高的素质, 而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科学素质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而形成, 高中阶段是实施这种教育的关键.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 以教学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 科学教育的过程, 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培养科学精神, 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

1.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 因此, 在教学中, 首先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化学的基本知识.化学知识包括概念、定律、理论等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

2.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科学能力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 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科学能力属于能力范畴,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对学生进行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 实验能力 (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的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 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 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书写实验或观察报告.

(2) 思维能力.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即思维的广度、深度、独立性、敏捷性、严密性、整体性和创造性等.从高一开始就要着手设计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所要达到的目标, 进行整体规划, 及时纠正思维上的偏差.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 防止视而不见、见而不思的思维惰性.对高三学生还要培养和训练其读题能力、创新能力, 认识问题要有灵活性, 防止思维定势的束缚.表达要准确和有序, 防止学生一看就会, 一做就错的不良习惯, 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

(3)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 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 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 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 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 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 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充分理解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大胆迁移.

(5) 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 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 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 在化学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可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激活旧识, 探索新知.②分析比较, 综合收敛.③揭示关键, 发散创新.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科学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求真、求实、客观的精神.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化学知识中蕴藏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找出唯物辩证法与化学知识的结合点, 巧妙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知识中, 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 (内因) 是反应物的性质, 重要因素是外界条件 (外因) , 即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颗粒大小等, 如果我们能从内外因辩证关系去分析和研究, 可以将化学知识提高到哲学高度去认识, 使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得到提炼和升华, 也有利于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教学, 必将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人文精神.科学与人文是相辅相成的, 不该有分裂和隔阂.没有人文的科学是跛脚的, 没有科学的人文是盲目的.人文失陷的后果会导致科学发展与人类精神相对立, 轻则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重则用于制造杀人武器.

(3) 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精神.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化学史实, 让学生学习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的献身精神、敬业精神、行为规范, 因势利导, 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此外, 教学中还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不断求知的精神、合理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超功利的精神及民主、平等、自由合作的精神.

4.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 它主要包括兴趣、情感、意志、作风、态度等方面.这些品质具有强化学习过程的驱动力的作用, 又对学生学习科学具有控制调节的反作用.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学生在科学学习和科学活动中深入钻研, 刻苦探索, 追求真理, 力争创新, 有益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行为准则和谦虚谨慎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的学生应该拥有科学伦理和情感, 如爱护自然、生态环境、资源, 并与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是要通过各种训练, 使学生将外在的科学知识真正内化为科学素质.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但不是唯一的渠道.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 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和良好品质, 对发展学生科学素质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2]李俊.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1999, 4.

[3]刘知新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4]姜淦萍, 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J].化学教育, 2000, 7-8.

试论中学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 篇9

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化学科学素质的基础,更是中学化学的基本内容。重视化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是我们国家中学化学教学一直遵循的。虽然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它的不足与缺点。笔者以为,此种教学方法的缺点大致可以归分为以下两点。

1.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中学的化学教育也不能独善其身。在中学化学的资料中,化学知识大量地被“考点化”,解题模式也“类型化”,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应试化”,知识的“考点化”使整个知识系统分崩离析,导致了整体的模糊。从而,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化学的原来面貌,也更不用谈化学素质了。解题训练‘模式化”表现为做大量的套题,以借此掌握解题方法,因此产生的恶果是使化学教学失去了实践性、针对性、多样性。

2.现在我们使用的中学化学教材偏重与理论知识,从而与我们现实生活有所疏离,使得化学科学与人们的距离变得遥远,人们也很难感受到化学自身独特的魅力了,难以体现化学学科的人文精神。

以上所说的问题有其各自的背景,引发了我们对化学教学的思考。化学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化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化学知识与科学素质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世界的美好。

二、科学方法与思维

近年来,关于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讨论此起彼伏。毫不夸张地说,科学的方法与科学的思维是学习化学的翅膀,借此我们可以在奇妙的化学世界中自由地翱翔。可问题是如何让毫无化学基础的中学生从书本出发,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模型方法、实验方法、逻辑方法被称为学习化学的三个核心方法。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既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中学时期学生的核心学习任务应该是思维方面的训练,不宜太过追求思维方式的技巧性,否则就是主次不分。因为思维素质有个体性和创造性的特征,中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思维素质才能在化学学科中找到突破口。而思维素质的训练必须与化学教学内容与化学实验同步进行。化学实验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的魅力的重要途径,具有丰富的前景,利用潜力大。在中学化学中,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形象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些应该在教材中得到相应的响应。化学科学方法与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应该实践之后再训练,从而渐渐积累。因此,中学的化学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也要重视化学教学中教和学的关系。

三、科学精神和价值

科学精神和价值包含科学态度、科学价值、科学思维等价值形态,这些也可以统称做科学价值观。我们在中学教学中,对这一部分重视程度显然远远不足。原因是,一方面我们国家对化学方面的教育一直以来太过于注重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另一个方面是我们国家正在转型,因此一些人难免心气有点浮躁,很显然这也影响到了中学化学教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中国的科技遥遥领先于西方,而现在却只能望其项背,跟着别人的步伐行色匆匆。笔者以为,科学的目的在于孜孜不倦地探索,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事物的本质。而中学的化学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化学的应用价值与社会价值等价值。在中学化学中,学生应该具有质疑探索的学习品格以及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毅力。学生可以通过历史上一些关于元素的发现以及一些定理的创立的故事了解化学,通过一些因为滥用化学试剂或药物来塑造自身求真识伪,要培养自身一心向上的科学品质,通过化学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如温饱、疾病等,树立自身的责任感和对化学的科学态度。我以为,这或许是中学中化学教育所具有的意义。

摘要:近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毫无疑问,化学为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幸的是,在公众享受着化学恩惠与成果的同时,却鲜有人对化学有一个较为全面与客观的认识,在一些人眼中,化学甚至与有毒有害等价。固然,这与化学产品的不合理使用乃至于滥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毋庸置疑的是,公众对化学缺乏认识与理解,即我们化学科学素质的缺乏。毫无疑问,中学时期是培养科学素质的关键时期。就目前形势而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迫在眉睫。因此,本文就中学化学教育与科学素质培养进行浅显的探索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科学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汪阳.中学化学教育中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王莉梅.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探索[D].新疆师范大学,2007.

注重化学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质 篇10

我很清楚过去我们的学生是如何做实验的.实验教师接到任课教师的实验通知单后, 就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 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和材料.实验一开始, 教师先要讲解一下本次实验的实验原理、目的、要求和实验步骤,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操作上的失误, 这大约需要花掉三分之一的时间, 然后学生就开始照着实验册上的步骤进行实验, 当然实验结果也在意料之中, 书上早有定论, 教师也已经讲过.的确, 我们的教科书里的实验十有八九都是验证性的实验, 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一下对课本所学的知识的感性印象, 熟悉一下实验的操作步骤, 予以应付实验检查和考试.于是, 大家在说说笑笑中热热闹闹地完成了, 教师也觉得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

例如, 结合我国即将发射载人航天飞船, 探究宇航员在宇宙中如何得到氧气, 设计了以下几种获得氧气的方案.

(4) 栽种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放出氧气.

通过实验方案设计的过程展示, 经学生相互讨论, 学生不仅知道了怎样做, 还明白了哪些方案的效果更好.这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 养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十分有益.

二、注重实验的操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新的科学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科学探究是指探究的科学和探究的教学相结合, 科学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探究过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实验可以给学生提供感性知识, 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形成理性认识.

除实物实验外还需要进行思想实验, 心手结合.在操作过程中, 教师从旁对错误的操作加以纠正, 表扬好的操作.使学生学会操作, 多次实验后, 提高了操作能力, 激发了对实验的兴趣.

三、注重实验的观察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科学学习的最基本的能力, 也是所有的科学实验必不可少的技能.观察能力的高低, 不在于是否进行了观察或观察了多少, 而在于通过观察是否较快、较准确地把握住了现象的主要特征并且进行合理的描述.

学会对比观察,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例如, 在进行酸、碱通性教学时要开展对比实验, 加强比较, 加深印象.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实验、细心引导学生观察, 一定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注意实验的分析论证过程,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在以往的实验课堂上,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 教师“包办”一切, 一切都在教师的安排下演示一遍;也有的教师为了赶进度让学生未经思考就草率地得出结论;也有的教师以课堂演示实验代替学生实验或随意减少实验内容;更有甚者以讲代替学生实验等等.以上种种, 误解了实验的作用, 不但不能培养科学素质, 连最起码的“双基”也难以落实.所以, 对于多数实验活动来说, 分析论证过程是不可缺少的.在进行科学实验时, 应该安排足够时间让学生对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的归纳总结, 从而根据实验现象、数据、信息的搜集得出规律或结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验的具体情况加以纠正、指导,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注重实验评估交流过程,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科学家在完成某项科研工作后, 经常进行反思, 检查整个研究活动有无错误和疏漏.这是责任心的体现, 也是科学精神的具体表现.孔子也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其身”, 可见反思、评估、检查也是学生实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尤其在新课程改革中, 带来了教育评价的彻底变革, 注重学生间互评、自评和发展性评价, 所以, 实验过程中的交流评估是顺应课程改革需要, 体现新《科学》标准理念, 适应教育发展方向.

通过平时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过程教学, 日积月累, 使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开展自主实验的操作技能等, 也就是学会学习.

摘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 是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改善的教育.从教学角度讲, 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是一种形式上的“捷径”, 实质上是对学生智慧、技能、个性的扼杀和摧残.反思我们的教学, 新课程必须强调重视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既要重视结果, 更要重视过程.

上一篇:大学生个人理想下一篇:技能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