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优化形式

2024-08-03

语文教学优化形式(精选十篇)

语文教学优化形式 篇1

一、多媒体形式优化教学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 改变了传统的板书和讲解的单一教学方式, 优化了课堂教学。多媒体具有声音、图像、动画、音乐等视听功效, 刺激了学生的感官神经, 增强了感性认知。这正符合小学生的形象、感性的思维认知特点, 具有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优越性。例如, (1)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立体动态, 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枯燥的死记硬背和练习中解脱出来, 学习变得具体、形象、有趣味, 学生的语言学习丰富, 可以看得见、听得到、还可以动手操作, 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 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兴趣大增。 (2) 放飞学生的想象力。多媒体呈现出的画面, 吸引学生去观察、想象。例如, 在教学《荷花》时, 用课件展示荷花池的全景、近景及动听的韵律, 把学生“带入”公园的荷花池边, 使他们“置身”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 在音乐的旋律中感受那全开的、半开的、含苞欲放的荷花, 说一段赞美荷花的话。这时学生早已步入作品的意境, 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似乎与作者一起在荷花池边散步赏花。这样, 有效地诱发了学生的思维, 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3) 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小学生知识面窄, 知识储备不丰富, 对教材的语言描写感受肤浅。多媒体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 丰富学生感知, 再现课文中的事物及人物, 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

二、语言表达形式优化教学

语言能力的训练为学生将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将语言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文字。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 其书面表达能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另外, 通过语言训练还可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的能力, 增进教师对学生的了解。

1.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

要以观察为基础, 用思维来条理和规范语言。学生经过认真地观察, 广泛地讨论, 合理地想象, 再把语言组织起来充分地表达。通过这样的训练, 使学生在观察中多思、善思, 学会全面细致地看问题, 捕捉事物的特点, 发现事物的本质, 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能力。比如, 我引导学生对苹果进行实物观察,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向别人介绍这个苹果, 要了解它, 怎么了解呢?就要细心观察, 我们看到的苹果外部都有哪些特征”“观察苹果的形状、大小、气味、颜色等”, 学生们会组织语言, 踊跃发言。有的说:“苹果是红色的, 像红彤彤的太阳。”有的说:“苹果就像大人的拳头一样大小, 我用双手才能把它握在手里。”有的说:“苹果的味道很香, 真想咬一口。”等等。除此之外,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 让他们就他们平时观察所得, 各自发表意见。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养成平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变化, 并把观察到的现象牢记在心里的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 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有了意想不到的提高。

2. 组织口语交际课

口语交际是对听话和说话的演示, 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将听、说、读、写融为了一体, 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达成交敢于表达, 不能害怕讲不好。声音要洪亮, 态度端正大方, 讲究礼貌用语, 用普通话表达。进行交际时, 双方要认真细心地听, 积极对话, 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表达习惯。 (2) 创设交际情境。学生处于情境中交际会产生冲动, 把思维转化为语言。比如, 讲故事、角色表演、讲笑话等。 (3) 描述画面, 进行说话训练。低年级课本图文并茂, 穿插了很多形象生动的图片, 这是非常好的说话资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如在教学《要下雨了》一课中, 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他们在干什么, 说了些什么。孩子们有图可依, 有话可说, 自然兴趣盎然, 争相描绘。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把话说通顺, 说完整, 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说得更具体一些。

三、评价形式优化教学

学习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教学局限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我能讲完教材内容, 学生能做练习。这种课堂教学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是“在演出一幕幕的教案剧”。教师教得好坏, 主要得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 因此, 我们把评价学习效果作为评价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 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用考试分数来作为考核唯一标准。然而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了评价不能用分数来衡量, 要全面去评价学生的学习。

1. 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字、词、句的记忆,

要从教学的整体考虑, 纳入生活实践的应用、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语言表达等内容。

2. 变终结性评价为形成性、发展性评价。

这样的评价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收获, 树立学习信心, 将最有效地克服学生对评价的畏难情绪, 且能不断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思路, 优化教学过程。

3. 要充实评价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在对学生实施学习评价时, 应尽量地考虑到学生参与。采用学生自评, 生生互评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动态的, 发展的评价。这样虽在操作上较为繁琐, 但它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4.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因素、努力程度和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 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是同一个个体在其不同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正视和尊重这些差异, 注重学生在不同起点上的提高, 而不是看重他们是否都达到了某一共同的标准。

四、自主预习形式优化教学

预习是学生学习的前奏, 让学生在课上学习更有针对性, 提高学习效果。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让学生避免了在课上赶不上教师的思路, 盲目听讲, 提高了课堂教学时间效率。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预习。比如, 给预习提纲, 让学生知道从何入手, 知道预习的侧重点;要求学生读懂,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顺句子, 做到字字入目、不加字、不减字、不重复, 遇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 直到达标为止。对不会的字词, 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不懂的内容做标注或记下来, 课上认真听讲, 向教师请教。

语文教学优化形式 篇2

.摘要:面对学生差异,传统的班级授课无法满足。然而针对班级授课的弊端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经实践检验也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因此,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呼之而出,一条面对差异,满足差异,发展差异的改革之路指明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差异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改革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万物都有差异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等因素造成了学生的差异。学生差异的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多样性和发展动态性。客观性即学生在学习速度上确实存在差异,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学的快,有的学生学的慢;多样性可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解释,不同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多种智能倾向;发展动态性即中小学生还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教育社会学的“互动原理”指出,在一个教学群体中保持一定的差异,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适当的互动是维系人际关系促进交流和形成集体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如何组织教学,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不能一成不变,要通过改革来适应学生的发展,即实施差异教学。由此也与新课改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接轨。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可分为班级集体授课、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所要解决的,就是选择何种结构和作用方式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组织方式的改革是指在仔细分析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方式进行改革,采用一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式!

一、为适应学生差异的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班级授课制是最普遍、最长久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古代的个别教学(即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组织到一起,教师分别对每一个人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到之后的稳定的班级授课制经历了许多的改革。面对古代的个别教学的低下的教学效率,之后形成了有统一的开学时间、按教学计划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统一教材和练习等特点的班级授课制。其虽弥补了个别教学的缺点,但却表现着一些显而易见的缺点:如机械、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不利于因材施教,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这一消极面很快成了人们探究的问题。不久,许多改进措施相继出台。

由于班级授课制不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分化,为弥补这一不足,出现巴塔维亚制(BataviaPlan)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它规定学生人数在50名以内,教师必须以一半的时间用于个别指导;学生人数超过50名,必须增设一名辅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该方法把差生纳入视线,突出对差生的个别辅导和补救。为了更好地面对学生差异,出现了将学生按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即按学生能力高低分班的分组教学。然而这类教学形式易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更何况学生的差异性是一个动态过程,要形成完全同质的班级只能是教育上的乌托邦。但它的最大优点是关注到了优生的发展。由于这种办法对高智能学生的迅速成长仍有限制,于是出现了弹性升级制,即允许学习好的学生跳级。此形式的优点是对优生的极大关怀,缺点是不利于教师对每个学生总体情况的掌握。之后的导生制则将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纳入视线,导生优先得到教师的教授,再将教学内容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制既关注差生,又利于优生发展,在组织形式上利于陪优补差,有了质的进步。“活动课时制”主张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学活动可以使用不同的单位时间,对班级授课制的统一时间进行了修正。

二、为适应学生差异应然而生的个别化教学 由于班级授课采取“着眼中间,兼顾两头”减少差异的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习困难的学生没有得到切实的帮助,成为“自渎生”,他们是传统教学制造出的失败者;而优秀的学生,永远只是在等别人,在“陪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也许在缺乏挑战的学习中消磨殆尽,最终“泯然众人矣”。其致命弱点是不能关注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显然不适合新课改的要求。随即针对其弊端的个别化教学产生,甚至出现了彻底否定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就是如此,它打破班级组织,实行小组组织,打破了固定的统一的课时,打破了课程体系,代之以一个个的设计活动。柏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对班级授课制也是彻底的否定,其突出特点是用作业室代替教室,每个学生从教师那里接受作业,然后去作业室自习,学习有疑难时则请教各作业室的教师。个别化教学制针对班级授课制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大胆改革。首先,它应用了继续进步原理,这个原理认为,为了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个学生都应不断向新的学习任务前进;学生不应在已经掌握的内容上浪费时间,学得快的不应该等待学习慢的学生。其次,个别化教学还应用了掌握学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如果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有利的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达到较高的目标,允许后进生用更多的时间达到目标,并给那些没有获得成功的学生补课,因为有统一的教学目标,有些“共同富裕”的味道。第三,个别化教学还采用了自我发展原理,每个人都有自我指导的潜能,每个人都可以按自我指导做出适当的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个别化教学关注学生发展的自主性,尊重了学生的差异性。然而忽略了“情感、态度、过程目标”。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单独学习,集体活动少,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时间交流不多,使学生原有的乐趣减少了,学生个性容易出现障碍。显然若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只采用个别化教学是行不通的,若仍按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一成不变的组织教学也是不可取的,在现如今“以人为本”的大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何去何从呢?

三、以分析学生差异为基础的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每一种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应用都不能满足如今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差异的学生的发展。系统科学也告诉我们,某种结构对应某种功能,期待一种结构实现多种功能,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要实现教学发展学生的功能,一种单一僵化的组织形式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应该改变原来的思维方式,努力形成弹性教学组织形式观,我们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态度应该是灵活的。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从全面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寻求教学组织形式的最佳组合。

随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重点从发展标准化的共性为主转向发展多样化的个性为主。所以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应该是面向差异的教学。

探究活动形式 优化品德教学 篇3

一、在游戏活动中乐于学习

游戏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载体,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引入游戏活动,能够增进友谊、增长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集体生活真愉快》时,教师可通过游戏进行教学,组织大家一起玩,设计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有利于全班儿童集体参与的游戏。例如组织“拨河比赛”,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选一位队长,让其组织讨论各人的站位、姿势等,发挥各人的聪明才智。规则为三局两胜制,循环赛,每队赢一次记3分,输队一次记0分,累积分数。对取胜队给予表扬,对输的队就要推选两个同学表演节目。未上场拨河的同学要当好啦啦队。学生在这个游戏中,锻炼了胆量,展示了能力,感到十分快乐。教师还可在这个过程中适时表扬守纪律的学生,从而让学生养成懂规则、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二、在模拟生活中得到体验

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比较少。对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礼节、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遵守交通规则等方面,都只有初浅的认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尝试、去体验,从而得到更多的知识。若有突发事件也能从容地应对。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经验,因此活动必须尽量逼真,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例如:教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平安回家》时,教师先启发学生讲上学路上要遵守哪些交通规则,再设置十字路口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交通民警,进行上学路上的模拟活动(过斑马线看红绿灯指挥、注意观察、不抢道等),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可以模拟某人被摩托车撞伤的情境,让学生自行处理,学习处理伤口和事件(打110、120、家长、老师电话等)。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防火、防震的疏散和防护演习,让他们亲身体验,这样学生能够更健康、更安全地成长。

三、在拓展问题中学会生活

《品德与生活》新课标指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探究,提高能力,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教师在教学时要提供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逐渐悟出道理。如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我们生活离不开纸》中,让学生思考提问题:“古代的书是什么样子的?”“现代的书是什么样子的?”“纸是用什么材料造的?”问题还可逐渐延伸,由“一张纸需要多少材料”到“一个班、一个学校一年要用多少纸张?需要多少棵树来造纸”。通过提出问题,层层深入,让学生知道纸是由竹子、树木等纤维作为原材料而造出来的,造纸要大量的木材,联想到森林被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水资源紧缺,人的生存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懂得节约用纸,不浪费纸张,是保护森林资源的表现;还懂得在生活中有许多需要节约的资源,如电、水、油、煤等。学生通过问题讨论能够获得生活经验,形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能够更好地生活。

四、在宽松情境中学会创新

创新的前提是自由想像,大胆假设,没有想像与假设,也就不会有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注意力、想象力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容易产生思维火花。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创设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太阳光的利用》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接受温暖阳光的抚爱,再让学生更深刻了解太阳光的作用,放手收集人类利用太阳光、太阳能的资料,使学生懂得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了解温室大棚蔬菜的培育是充分利用太阳光增加产量等。通过感受、调查、收集资料,学生了解了太阳光对人类生活的作用,然后大家可以分小组相互交流、在班级上汇报展示。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如让大家畅所欲言,再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一些实验(用放大镜借太阳光来点燃火柴,并通过观察发现它的原理——是凸透镜聚焦产生的高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答:“你知道还有哪些能源能够利用?”学生根据自已的探索,说出:“太阳能汽车、太阳能飞机、风能发电、玉米汽油、无土栽培……今后还可以海水淡化、星球旅游……”这样,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调动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其学会在活动中创新。

运用多种形式优化语文教学 篇4

一、力争让学生自主学习, 多思善问

一位名人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不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那么在学习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建树。可见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恰好是依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无独有偶, 牛顿也用自己的举动诠释了这一点。牛顿认为, 本人对社会之所以做出杰出的贡献, 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自己不折不扣的思索。总体说来, 但凡想有成就的人不仅要善于思考, 还要乐于思考, 这个好习惯必须养成。作为教师, 为了无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塑造好人类的灵魂, 应该让学生多加思考, 积极思考, 注意多启发学生, 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但是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要鼓励学生把每一个问题多想一想, 把不懂的地方多问一问, 在钻研中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当前有很多学生十分懒惰, 不爱动手, 也不喜欢动脑筋, 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求助同学、教师或是家长, 很少主动地去克服困难, 挑战困难, 并最终解决问题。这部分学生的依赖性很强, 尤其是对教师的依赖。其实教师也没有做太多的工作, 无非就是根据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引导, 三言两语的点拨, 学生马上就茅塞顿开, 关键是这部分学生不去动脑筋。另外就是学生力不从心的时候, 教师给学生想法子, 指路子, 出点子等, 但不要直接给出学生答案, 要授之以渔,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争取做到刻骨铭心, 以求今后遇到此类问题学生能很快解决, 最好还能做到举一反三。

学问学问有学有问, 只读书而不提问, 就失去了读书的一把金钥匙, 也可以说, 在思考的起点上就输给了别人, 毫无深入钻研的耐心和精神, 这是不可取的。早在宋代, 朱熹就告诉我们没有疑问的读书是不行的, 必须多疑问, 小的疑问有小的进步, 大的疑问就会有大的进步。在学习中凡是那些优等生, 都善于提出问题, 差等生就不一样了, 自己不善于提出问题, 学习态度也不端正, 对待学习不认真, 即便有不会的问题也是囫囵吞枣, 不努力解决, 不经过大脑进行思考和判断, 往往是一知半解不懂装懂, 这样只能害了自己, 慢慢地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在问题的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不过学生问问题必须有套路, 有讲究, 要善于问问题, 但不是随便问问, 更不能胡乱瞎问, 保证问题有价值, 不是为了问而问, 刻意追问, 这样敷衍的行为也不可取。别人的答案是否正确呢?自己要动脑筋想一想, 思考一下, 并认真鉴别, 要把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做一下对比, 找出与他人的差距,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见贤思齐。同时自己还要争先创优, 取长补短, 学会思考, 学会学习, 学会质疑, 把自己的潜力挖掘到极致, 把学习效果推向更高的层次。

二、彼此合作, 取长补短

在学习的过程中, 每一个学生都不会一路顺风, 或此或彼的问题在所难免。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仅仅靠学生自己已经不能完成任务。与此同时, 不少学生很悲观, 在学习中, 遇到困难时, 要么去找教师, 要么选择放弃。在这种情况下, 合作学习运用而生, 教师可以把遇到的这些问题放开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从而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这样, 教师不是甩下学生不管, 也不是全权包办, 而是把学生放在一个合作的环境中, 聚集体之力, 集中力量干大事, 发挥群策解难题, 在这其中, 学生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还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 还要学会鉴别与评价。这样一来, 学生学习的质量也就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更加突出, 更能得到尊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有许许多多的合作学习机会, 尤其是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更适合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

众所周知, 许多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需要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作铺垫, 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后, 大部分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学生之间交流一下, 再加上教师的一些点拨, 学生就能解决问题, 这样做可以节约出大量时间, 为突破重点和难点奠定基础, 也可以给学生留练习, 让他们对所学知识得到足够的巩固和发展。而对于一些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的学习内容, 是不应该选择放弃, 也不应该浅尝辄止, 不要回避这些学习内容, 不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让学生互相合作, 互相进步, 众人拾柴火焰高, 群策群力, 在互帮互助中, 就会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很好地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教师也要和学生亦师亦友, 收起高高在上的尊严, 平易近人地投入到小组学习中, 教师不要摆架子, 最好也和学生一道, 还原自己为一名知识的探索者, 和学生并肩学习, 共同进步, 学生也会在教师的熏陶下尽己所能, 克服一个个困难, 千方百计选择方法, 最终解决问题。

探讨网站优化的几种赢利形式 篇5

SEO的盈利模式到底是什么?无疑网站优化SEO的最终目的是赚钱,不实现赢利,网站优化的原动力就失去了.你说是吗?

通过优化得来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访问量了,访问量又称流量,这东西既是最值钱的,又是最不值钱的,因为它涉及到流量价值的问题.SEO仅是网络营销的一种方式而已,它旨在帮助一个好的产品带来高的转换率,进而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但是,这仅仅只是SEO盈利模式的冰山一角而已.因此,不管那种模式,重要的是要可以赚钱才行.

大家都期望通过网站赚钱,但一个网站当它有了流量是如何步向盈利之路的呢?让我们探讨下seo的几种赢利模式吧.我们认为有三大类可以实现利润:做服务、卖产品还有就是二者的结合.以下三个模式,只做简单的叙述,针对其中的一个个小点,我们以后通过专门的文章再来进行拓展.

最初级的应当属为企业用户和部分个人用户提供SEO服务,帮助他们进行网站推广、网络营销;也可以为企业提供SEO培训或者作为他们的SEO顾问.大部分的SEO都会选择这条路.

稍微高一级别的是做自己的网站,将服务与产品结合起来.当网站流量大了之后,网站主可以采用出卖广告位,靠挂别人的在线广告如Google Adsense、阿里妈妈等生存;淘客抽佣、SP、当当网、卓越网从成功交易中抽取佣金等联盟都可以归入到这种盈利模式之中.这些网站如果涉及到传统企业的,有时候可以考虑与他们合作盈利.举个例子,比如你做了一个地区行业网站,那么完全就可以找该地区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甚至把这个站卖断给出价高的企业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一种就是通过网站来销售自己或者别人的产品盈利.比如在淘宝、有啊、易趣、拍拍等C2C平台代理别人或销售自己的产品;或者建立自己的企业网站对外销售, 如大多数外贸网站和国内中小企业网站等.比如电动车挡雨遮阳篷网站 .除了销售虚拟产品,还可以销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物产品.不过要注意到,大部分网民还不愿意为网站提供的信息支付费用,因此网站要盈利,就必须要有核心竞争力,要和普通商品一样有核心的产品或服务.例如网上购打折机票,销售折扣移动充值卡,方便的网上炒股等.

网站优化的盈利模式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根本不懂得SEO技术,但他们闷声赚大财不输任何SEO高手,因为他们虽然不懂得SEO,却找到了正确的SEO盈利模式.SEO易学难精,高手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在烈火之中重生的,如果你是一个SEO高手,那么你就应该创造自己的盈利模式,比如你手头有个苗木网站,是否可以考虑和苗木商会联合起来,甚至是自己通过这个苗木行业网站来销售产品或者出售广告位呢?当然是可以的,你完全可以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去做大生意.

丰富作业形式 优化高中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作业;

作业是学科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在作业中发现问题、查漏补缺的重要手段。很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师争相布置作业,打起了“题海战”,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作业压力,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地提高,反而产生了厌学心理。根据高中英语的特点,适量的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并掌握所学知识,且可以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因此,丰富作业形式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得以巩固与运用。那么,如何才能丰富高中英语作业,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呢?

一、要设计趣味型英语作业

传统的英语作业就是让学生记忆单词,背诵课文精彩段落,或者做一套英语试题。造成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在所有的科目作业中,英语作业永远放在最后才去完成。严重影响了英语课教学效果。要设计趣味型的英语作业,激发起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英语节目、听英文故事、学唱英文歌和搜集一些有趣的英文资料。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听英文故事,生活中大家都看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童话故事,可是却没有学生看过英文版的,这次我就让学生看这部动画片,听其中人物的对话发音、声调、表情等,然后在下次的课堂上说出几段故事里的对话。如有同学刚讲完“You’re welcome to hide here at our house!”,其他六个“小矮人”则惊叫起来,随之打破了班级沉闷的气氛。通过学生在课堂上呈现的对话情节,很好的折射出学生在课后自主参与学习的认真程度,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与表达能力。所以,设计趣味型英语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二、要设计层次型英语作业

高中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又由于高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作业设计的不重视,导致英语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因此,要求教师重视作业的层次性,尊重每位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应给学生设计适当的作业形式、难度、内容及数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自主学习空间,实现学生英语水平的共同进步。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层次型作业,由于后进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比较薄弱,若是没有一定量的作业练习,是不可能让学生全面的掌握所学知识的,所以让后进生多做些基础性的练习题和记忆掌握英语词汇。中等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他们缺少的就是英语能力的培养和英语语法的训练。所以给中等生多做一些语法练习题。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多数中等生出现情态动词的错用,这就需要让中等生明确情态动词的正确使用。如情态动词,除ought 和have 后面要用不定式外; 情态动词是没有变化的。例如比较can 和be able to 。表示成功的做了某事,只能用He managed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或者He was able to flee Europe before the war broke out;还有就是could有时不表示can的过去时态,而是提出委婉的请求。如Could I turn on the TV? --- Yes, you can/ No, you can’t.而不是Yes, you could/No, you couldn’t.然后让中等生针对这类语法题型加以训练。而优等生英语基础水平比较扎实,就给这类学生设计一些拓展型的英语作业,拓展英语水平,如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情境,让优等生按照情境写出一篇英语作文。经过这样长期分层布置作业,发现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有所提升。因此,分层布置作业有助于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学生得以全面发展的大环境。

三、要设计人文型英语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普遍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数学生喜欢网聊及打游戏,使得不爱学习英语的他们对英语学习更加被动。而且现在学生普遍存在死记硬背英语词汇,并不会套用的现象。针对以上情况,我利用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点设计了人文型作业。人文型作业就是可以让学生熟练运用自己的英语基础知识,构造英语知识体系。如让学生了解一些西方文化,让学生在网上查阅一些资料,上课时互相交流学习。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讲到有关西方节日的资料,如“万灵节(All Soul's Day)万圣节(Halloween;Eve of All Saint's Day),复活节(Easter Day, Easter Sunday)等,还把有关节日图片做成资料卡分享给大家。通过这种作业形式,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其次,为了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还可以设计改写课文对话的作业,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深刻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全面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创的能力。

四、要设计实践型英语作业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所以实践型英语作业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高尚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各项困难的意志力。如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布置一些学生容易完成的实践型作业。如让学生帮助一些外国友人,与他们交谈,介绍城市文化,或者是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喜欢的国外电影,并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等,如一位外国友人问:“How can I get to the Hancheng Park?”,“汉城公园怎么走?”学生答:“Walk through the street , then cross the road and you'll see it on the left.”“穿过这条街,再穿过一条马路你就会看见”。通过以上锻炼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多角度的感受英语文化特点。还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当一次英语新闻的播报员,播报校园出现的新闻要点。其次,还可以让学生借阅一些图书资料或幽默读刊,用英语写一些日记、摘抄或观后感之类的作业,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氛围内提高英语写作水平。通过实践型作业,让学生通过口语交际、生活体验,充分发挥自己的英语能力。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英语课教学效果,教师应重视英语作业布置,丰富英语作业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全方面提高英语学习成绩,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加强口语交际及写作能力。

优化语文作业形式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篇7

一、新颖多样, 讲究趣味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是积极主动的, 怕做作业, 或者写作业拖拉大都是因为不喜欢千篇一律的练习形式。因此, 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做到新颖多样, 突出趣味性, 以有效提高学生做作业的兴趣,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 如设计唱唱、画画、写写、演演、剪剪等活动, 都是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做作业的形式。

学了《王二小》《雷锋日记二则》等课, 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听有关歌颂王二小、雷锋的歌曲, 回家后唱给爸爸妈妈听。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把课文内容记牢。学了《十里长街送总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 可引导学生画一个花圈, 上面写上表达崇敬、爱戴和怀念的挽词、挽联, 从而更深刻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趣味盎然地完成新颖多样的习题, 练习成了一种愉快的精神享受, 极大地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唤醒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二、面向全体, 体现差异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先天禀赋以及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 存在差异。同样的作业, 一般的学生只需要五、六分钟便可完成, 而学困生要拖上半小时至一小时, 有时甚至最终没能完成作业。完不成作业, 学生不仅失去了兴趣, 而且丧失了学习信心。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 针对学生的差异, 分层布置,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让每个学生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取得成功, 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1.作业量分层。

由于智力、学习习惯等原因, 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也形成了差异。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适当减少他们的作业量, 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是必要的。每课的基础性练习必不可少, 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至于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的一些拓展性练习, 他们可以选做或不做。同样, 练习的要求也改变了“一刀切”的做法, 实行灵活控制。如背诵练习, 一般学生只需按教材要求背诵有关篇目, 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 可以要求他们多选择一些精彩片段背下来。适量、适当的作业和练习要求, 能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培养自信心。

2.作业难度分层。

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 我们重视找准每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他们确定相应的目标, 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一般来说, 确定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 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 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基础较好的学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选一题练习。写三星题, 要求不仅要写花, 而且要写叶子, 并按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写话。这样, 让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合适的作业, 促使他们的语文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分层要求, 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在课堂上就要求背诵的段落, 允许课堂上背不熟的同学回家继续背到熟练为止;要求优等生隔天就交的作文, 学困生可以宽限几天。这样, 保证了后进生的作业质量, 使之扎实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良性循环。由于分层作业的分量、难度适宜, 选择自主, 完成的时间灵活, 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作业不再有困难, 这无疑激发了学生完成作业的乐趣。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愉快, 又扎实掌握了知识技能。当然, 教师还应相机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挑战。

三、学以致用, 强调实践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积极探究, 获取信息, 创新知识, 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习语文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社会处处皆语文, 社会生活处处用语文, 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我们应在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实践性作业能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实践型作业, 能促进学生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 在实践中运用知识, “盘活”知识, 并通过实践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1.调查访问。

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前, 我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各种方法获得有关信息。采用调查法, 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去调查周围环境的水质污染问题、学校和自家附近的空气污染情况、生活小区卫生状况……从小处着眼, 思索环保这个大问题。

2.查找资料。

教学四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战争与和平”专题, 我课前布置学生通过听广播、看电视、看报、上网、上图书馆查找资料, 了解世界上发生的战事, 查阅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受到的伤害, 了解现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 想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 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信, 等等。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掌握了很多与“保护与破坏地球”相关的资料, 课上交流, 培养了搜集、应用信息的能力。

3.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H7N9”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时, 学生自发出版了主题为“向H7N9说不”的板报, 既增长了防病知识, 又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还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还指导学生编写了以“遵守交规, 珍惜生命”为主题的手抄报, 以此提高安全意识, 促其遵守交通规则, 确保出行的安全。通过调查西海域时常出现赤潮、黄潮, 死鱼事件频发, 学生集体写信给有关部门请求重视, 这样, 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课外知识, 也培养了合作精神及组织、协调和实施等能力。学生在完成实践性作业的过程中, 运用新知识、新理念去理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从中增加了语文知识, 增长了语文才干。

语文教学优化形式 篇8

首先, 教学内容要有生活气息。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学习, 使学生感到认识新事物的乐趣, 体验学习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而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把所教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 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创造性学习才可能发生, 创造力才会得到培养。

其次, 设置问题要适度。所谓适度, 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把握好问题深浅难易的分寸。具体说就要抓住文章对学生思维发生影响的关键点, 提出具体明确, 学生踮脚可及、思而必得的问题。过难, 会因超越了学生的理解力而使之失去兴趣;过易, 如同嚼蜡, 味淡无趣。许多认识派的心理学家认为, 影响学生探求兴趣及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因此, 当我们设计问题过于简单, 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完全相同, 必然会使学生兴味索然, 无动于衷。皮亚杰也说:“只有当所教的内容可以引起儿童积极从事再造的活动, 才会有效地被同化。”显然, 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提出恰当的问题。问题应是不超出儿童的同化能力, 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级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中问题”。换句话说:“如果学生感到胜任, 就会产生兴趣;如果学生感到无能为力, 则会对任务兴趣索然。”因此, 教师在把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时, 一定要深浅相宜, 厚薄适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达到培养其创造力的目的。反之, 就无兴趣可言, 更无创造力可谈。

语文教学优化形式 篇9

下面我结合初中化学教学大纲与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一、附能力素质的提高于知识载体之上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具备的那些心理特征。它必须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化学素质教育中的能力素质体现在动手和动脑两个方面。

1. 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化学知识构建的过程。

例如在讲“《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注意点”教学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的方案。

方案一: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例如: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产生水的倒流,使试管破裂。2.实验结束时,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破裂。学生在课堂上拼命记笔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课后再拼命背。

方案二:教师做演示实验,边做边讲解。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高锰酸钾为药品时,试管口放棉花。3.导气管露出橡皮塞少许。4.铁夹夹在离试管口处。5.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装满水的集气瓶内不能留有气泡,不能一有气泡就收集氧气。6.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7.实验结束时,先将导气管移出水槽,后熄灭酒精灯,等等。使学生明白在做《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时应注意哪些。

方案三:学生做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八组,前七组其余操作都按要求做,但每组做以下七个错误中的一个:1.试管口略向上倾斜。2.高锰酸钾为药品时,试管口未放棉花。3.导气管露出橡皮塞很多。4.铁夹未夹在离试管口处。5.排水法收集氧气时,装满水的集气瓶内留有气泡,或者是一有气泡就收集氧气。6.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导气管未伸到集气瓶底部。7.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将导气管移出水槽。第八组最后做,且按照完全正确的方法做。学生发现实验中前七组的操作都有一个与第八组不同。这时,我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的比较,根据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因为是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实验探究,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几种方案的优劣一目了然。方案一属于直接灌输式,虽然《氧气的制取》的实验操作注意点告诉了学生,但学生除了背外一无所得。方案二先通过实验获得直观印象,再解释现象,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方案三创设问题的情景,使学生做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两种不同实验操作的比较,根据不同现象,再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因为是自己亲自操作的实验,再探究在实验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得出结论,所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主动性,使学生记忆深刻。这对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觉思维与主动概括的能力是前两种方案所无法达到的。

由此可见,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能力这一目标而言,教法不同,效果迥异。因此,我们必须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使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2. 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的科学性在于它的实验性的真理性标准。化学实验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实验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具体实验的设计。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而且要注意实验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常见的碱”的教学中,我采用如下的过程设计教学:教师先通过边演示边讲解氢氧化钠的主要物理性质,然后问:氢氧化钠也是一种碱,那么它的化学性质是怎样的,能否与金属、非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反应?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盐酸或硫酸、氯化铁或硫酸铜溶液分别反应,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验证性总结。这种方式融问题讲解、尝试操作于一体,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实验能力,从而培养了他们思维的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加强化学实验,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二、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想取得课堂教学组织最优化的成功,必须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1.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性。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要求其独立思考,养成独立性,是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有些学生的依赖性强,独立思考意识差,对于某些问题习惯于依赖提示、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等。为此,教师必须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时间和空间,或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提出问题后故意停顿,形成暂时的时空“空白”。例如: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倒流入集气瓶的水大于五分之一可能有哪些原因,小于五分之一又有哪些原因?让学生自我思考,对学生的回答不急于判断正误,给学生留有继续思考的机会,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再通过实验验证学生的答案;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减少可依赖的基础,强化独立意识,并注意在发散思维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当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步增强时,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得以形成。

2. 对学生严格要求,训练培养忍耐性。

对学习过程严格要求,会使学生改变懒散、拖沓的习惯,培养一定的耐心和恒心。教师应从解题速度、方法优劣、运算准确等方面提出高要求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近几年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出现了一些既难又繁的题目,若平时不严格要求学生刻苦钻研,考试中见了这些题目往往有些同学会缺乏起码的耐心和恒心去进行思考和验算。当然,从严要求还要有度和量的标准,不同水平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无原则地要求高标准会失去素质教育的基本意义。

3. 让学生遭受一点“挫折”,提高承受力。

有些学生的意志力非常薄弱,有时会因为某一次的失败而闷闷不乐达数天之久,这无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怎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呢?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降低思维态势,从学生的心理和基础出发,逐步尝试:或一筹莫展,或遭困受挫,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走出困境的途径。这样,通过自身的“失败”让学生看到:失败和挫折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从而逐步树立他们的信心。另一方面,设计问题时,不要让学生都能很简单地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思维。例:某钢铁厂用580吨含Fe3O480%的磁铁矿(其余为不含铁的杂质),可炼得含杂质为4%的生铁多少吨?

分析:先将此题用常规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这就涉及到正确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这一步骤,这个步骤不但麻烦,而且很容易出现错误,学生往往会做错。但是如果用关系法求解就能很好地避免这一步骤。

解:设可炼得生铁质量为x吨。

答:设可炼得生铁350吨。

教师通过对本问题的讲解,能让学生走过一条“失败—成功—失败”的道路,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意志,提高学生承受力和判断力。

三、融思想素质教育于教学内容当中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责任。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融合在教育当中,落实在课堂上。这样做,不仅仅是教育法所要求的,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

1. 结合我国化学史的伟大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古往今来的许多伟大发明与成就令人瞩目。在“序言”、“钢铁”等章节,教材给学生介绍了中国是世界上对在化学工艺发明和使用最早的国家之一,许多发明创造对推进世界精神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是有卓越贡献的,如造纸术、黑火药的发明、瓷器的烧制、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钢铁的产量等,从而树立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实践证明,爱国主义素材的有机插入,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了他们刻苦顽强的意志品质。

2. 贯彻《大纲》揭示内在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现行化学教科书蕴涵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就能够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让学生在弄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在讲授物质的分解和结合、氧化与还原、阴离子和阳离子等概念时使学生初步理解对立统一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在讲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中由于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而性质不同等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使知识融会贯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研究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研究课题。如何将素质教育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研究和总结。

摘要:作者结合教学实践,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育组织形式最优化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语文教学优化形式 篇10

一、优化教学组织形式, 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 即遵循一定教学思想, 紧扣教学内容, 围绕教学目标与实际条件而安排组织教学活动的方式。在传统教学中, 一般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 难以顾及学生个体差异, 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其次, 在班级授课下, 教师易于从“平均水平”出发施教, 这就顾及了中间, 却忽略了两头, 难以很好地帮助成绩差、能力弱的学生, 而能力高的学生则“吃不饱”, 得不得充分发展。同时, 根据特定的日程与课时,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通常采取讲授法、演绎法等教学方式, 往往是教师滔滔不绝地演说, 而学生则沉闷无言, 这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 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 限制了学生探索与操作能力的发展。

此外, 在班级授课制中, 以“课”为活动单位, 其周期与时间太过限制, 导致教材被人为割裂, 不能很好地适应个别学生, 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其中, 小组合作学习则符合因材施教要求, 兼顾整体与个体, 构建了双向多元的对话关系, 形成民主开放的课堂文化关系, 实现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合作关系。这样, 可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缩小, 并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 提高交往能力。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实际, 整合班级授课制与小组教学, 并予以个别辅导, 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需要由实际出发, 考虑学科特点与学习者的认知特点, 根据组内同质或组内异质的原则搭配小组人员, (一段时间后, 可结合所出现的问题重组小组) 然后把握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正确时机。如在自主预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在自学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比如教学《法律护我成长》时, 在导学案中, 教师既要设计自学题目, 也需要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习题, 合作研讨: (1) 列举出社会上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 (至少举出三例) , 对此, 我们应如何做呢? (2) 家长整天打牌, 对孩子行为不管不问, 这一做法对吗?学生主要依据哪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等等。学生预习后汇总各组的疑惑、疑问, 便于课堂讨论。而后课堂上, 分组展示自学部分, 教师点评;分组展示研讨成果, 师生共同点评。再如当同学们的意见有了很大分歧, 可引导学生们合作学习, 共同探讨。

二、合理组合教学方法, 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所谓教学方法, 即为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期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度与课堂学习效率。一般而言, 根据师生交流手段与媒介, 我们可将教学方法总结为如下几大类型: (1) 实践方法, 包括游戏与模拟、角色扮演、练习法等。 (2)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比如提问教学法、讲授法以及论证法等; (3) 个体化方法, 主要包括单元教学、程序教学、独立设计等; (4) 互相作用法, 比如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可见, 教学方法是各式各样的, 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弊端。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实际, 优选教学方法并合理组合多种教学方法, 避免单一教学,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人格不可辱》时, 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整合运用阅读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

(1) 新课导入:自读“生活在线”内容———绰号带来的烦恼。思考讨论:有人认为喊绰号拉近了彼此关系。你们赞同这一观点吗?说明理由。学生自由讨论后, 教师小结, 让学生认识到同学朋友喊绰号是彼此关系的亲近, 但还需要看起怎样的绰号, 看场合喊绰号, 不要送侮辱性或不雅绰号。

上一篇: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一篇:甲氨基阿维菌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