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2024-08-19

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技术(精选九篇)

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篇1

一、发病症状

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原菌较多, 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所不同, 主要以花叶型、蕨叶型和条斑型较为常见。

1. 花叶型

叶片呈浓淡不均匀的绿色斑, 浓绿部分凸起, 淡绿部分凹陷, 呈花叶状。严重时叶面凹凸不平, 有时也卷曲皱缩。病状多表现在嫩叶上, 老叶不表现病状, 还会出现落花落果, 果实有时呈现色泽浓淡的嵌花斑。

2. 蕨叶型

顶芽幼叶细长, 展开比健叶慢, 呈螺旋形下卷, 叶片狭小, 并自上而下叶片全部或部分变成蕨叶状, 叶肉组织退化甚至不长叶肉, 叶片叶脉紫色微现花斑。中下部叶片向上卷曲, 特别是下部叶片有的卷成筒状。花冠肥厚增大, 形成巨花, 病果畸形, 果心呈褐色。

3. 条斑型

叶背叶脉枯褐色, 条纹明显, 从叶脉延伸到叶柄, 再从叶柄至茎逐渐发展。叶片呈茶褐色斑点或云纹斑, 茎蔓呈黑褐色长条斑, 果实呈形状不一的褐色斑块。最突出的特点是病果斑块较小, 病部变色仅局限表皮组织, 不深入茎内和果肉。

二、病原及侵染途径

花叶型由烟草花叶病毒 (TMV) 侵染所致, 蕨叶型由黄瓜花叶病毒 (CMV) 侵染所致。条斑型由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烟草卷叶病毒、马铃薯X病毒及马铃薯Y病毒等混合侵染所致。烟草花叶病毒 (TMV) 能在多种植物上越冬, 种子、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等均可带毒成为初侵染源;田间病毒主要由接触传播, 通过发病叶片和健康叶片的自然磨擦及人工农事操作从植株伤口侵入。蚜虫不传播该病毒。黄瓜花叶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 冬季病毒多在多年生宿根杂草上越冬, 春季蚜虫迁飞传毒致病。

三、发病条件

1. 气温

花叶病适宜发病温度为20℃, 25℃以上时有隐症现象;条斑病在旬平均气温20℃时开始发生, 25℃时病害流行。

2. 降雨

条斑病毒的发生与降雨有关, 当番茄定植后遇阴雨连绵, 短时降雨量达到50 mm, 就可能形成重病年。雨后乍晴, 病害更重。

3. 蚜虫

高温干旱气候条件有利于蚜虫活动, 有翅蚜大量迁飞传播病毒, 可造成严重发生。

4. 农业管理

一般老菜区蔬菜种类多, 毒源丰富, 易造成严重发生;菜地周围杂草多, 管理粗放, 土壤缺钙、缺钾, 氮肥过多, 植株徒长, 定植过晚, 连作, 人工操作不注意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及流行。

四、综合防治技术

针对侵染途径与发病条件, 在防治时应遵循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 化学防治为辅。

1. 农业措施

(1) 选地避免连作, 选择2~3年以上没种过茄科类作物的地块, 减少初侵染源。

(2) 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4~5 h, 再用质量分数10%的磷酸三钠浸种30 min或质量分数1%的高锰酸钾浸种10~20 min, 洗净后催芽播种。

(3) 加强栽培管理增施腐熟农家肥, 促进土壤分解, 每0.067 hm2施腐熟鸡肥1 500 kg, 磷肥40 kg, 黑矾50 kg, 增施钾肥, 加施钙、铁、锌、硼等微量元素。适时早定植, 选择适当苗龄的健壮苗移栽, 苗龄过大, 缓苗慢, 易引发病毒病。定植后勿过度蹲苗, 可适当浇小水, 保持田间湿润;第一果穗形成后及时浇水, 坐果后浇水适当加入稀粪肥。及早中耕促进根系发育, 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深埋, 避免重复感染;清除田间杂草, 保持田园、架材、农具和作业人员的清洁卫生;田间操作时应经常用肥皂水洗手消毒, 防止接触传毒, 更不能在田间抽烟。适当推迟打杈, 早防蚜。

2. 物理防治

蚜虫是黄瓜花叶病毒的传播中介, 必须在蚜虫初发期尽早防治。可在田间悬挂银灰膜条或银灰网避蚜;也可用黄板诱杀, 挂在行间高出植株顶部, 每0.067 hm2挂40~50块, 7~10 d重涂一次机油和粘虫胶。

3. 化学防治

病毒病的防治难度较大, 一旦发生就很难根除, 必须重视预防。在发病初期可用病毒A 2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或菌毒清5%水剂400倍液, 或毒克星20%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配合植物生长平衡剂喷雾, 7~10 d 1次, 连喷3次, 轮换使用药剂。可用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2 000~3 000倍液, 尽早喷雾防治蚜虫。

用医用病毒灵30片+15 g高锰酸钾+叶面肥兑水15 kg喷雾, 对番茄病毒病也有很好的效果。

4. 接种弱毒疫苗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及其综合高效防控 篇2

一、发病症状

由于品种、生长期、栽培方式、部位等的不同,该病的症状类型也各异,现简介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1. 花叶型

病叶渐渐失绿,有的产生网状花叶,变形扭曲并萎缩;有的形成绿黄相间或颜色深浅不一的斑驳。病株比健株稍矮,新长出的叶片变小,落花、落果多且重,果实变小,果实内外有坏死斑或花斑。

2. 黄化曲叶型

是近些年传入我国的新类型,为害严重,各栽培区都有发生,近些年扩展快。幼苗染病,心叶变小、变窄、黄化、皱缩;病株生长慢,节间变短,比健株矮小,多不会或很少开花结果。番茄开花结果期该病发生最严重,病株几乎停止生长,上部叶片边缘和叶脉间慢慢黄化并卷曲,叶小并变厚脆化。有些病株顶端会长出如花菜样丛生茎叶,落花严重。病株后期叶片黄化焦枯,叶脉变为紫色,心叶皱缩,出现黄绿不一的斑驳,坐果极少且果小畸变,变硬,着色差,有的果面变为褐色,有的果实开裂。

3. 条斑型

病株枝茎、叶片和果实上先产生浅褐色、茶褐色病斑,后病斑变成黑褐色坏死斑。病株枝茎变脆易断、开裂,重病枝茎或植株会褐变枯死。病株花序、果柄上产生形状和大小不同的褐色坏死小斑,多数花果会较早脱落。病株的果实上会产生形状各异的斑纹,果实畸变,着色差,病部表面内陷,有的果肉褐变腐烂。重病株会整株黑褐枯烂死亡。

4. 蕨叶型

病株黄化皱缩矮化,植株中上部生出簇状枝叶,如蕨叶状、细小,全部或大部分叶变成柳叶状。病株中下部叶慢慢卷曲,最后成筒样,不久焦枯。病株花冠增大变厚,畸变,多不会结果。果实染病,变小并畸变,果心渐渐变成褐色。

二、病原和发病规律

1. 病原

番茄病毒病的病原很多,最常见和为害最大的是黄瓜花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和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番茄花叶病毒常与马铃薯X病毒等复合侵染,产生条斑症状。单纯的番茄花叶病毒侵染,产生的症状为花叶。黄瓜花叶病毒与马铃薯X病毒等复合侵染,会形成叶畸变、花叶和茎叶簇生等症状。番茄受单一的黄瓜花叶病毒侵害,症状为蕨叶。番茄受烟草卷叶病毒为害,会产生卷叶症状。许多杂草、粮油作物、蔬菜、林果、花卉等均是黄瓜花叶病毒的寄主。番茄花叶病毒有寄主植物两百多种。马铃薯X病毒可侵害茄果类等许多作物。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可侵害番茄、菜豆、醋栗番茄和曼陀罗等,病毒易产生变异,但症状大致相同。由于地区和季节等的不同,致使番茄引发病毒病的病原也有所不同,有时是一种病毒所致,但多数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病毒复合侵染所致。在南方,番茄病毒病多由黄瓜花叶病毒所致,北方的番茄病毒病多是烟草花叶病毒导致的。冬春季发生的番茄病毒病,病原主要为番茄花叶病毒。夏秋季发生的番茄病毒病,主要病原为黄瓜花叶病毒。

2. 发病规律 黄瓜花叶病毒可在辣椒、番茄、黄瓜、油菜和多种杂草上越冬。瓜蚜、萝卜蚜、桃蚜等蚜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病株汁液具传染性;种子和土壤没有传染性,不会引起发病。番茄花叶病毒能在番茄、茄子、烟叶、辣椒等许多植物上越冬,土壤中的病残体、干制的烟草等也可传播此病;蚜虫不会传播该病;健株接触病株汁液就会染病;整枝、抹芽、采收果实、中耕培土和绑固枝茎等可传播该病;与病株接触的生产工具、手、衣物等亦是该病的再传染源。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可在番茄、番木瓜、苦苣菜和烟草等作物上越冬,烟粉虱是传播媒介。马铃薯X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可侵害番茄、茄子、辣椒等,主要通过汁液传播。种子可传播番茄斑萎病毒。粉虱是烟草卷叶病毒的传播媒介。

高温干旱的夏秋季有利于蚜虫等媒介昆虫生长发育和病毒的增殖,番茄发生病毒病会多而重。番茄开花和坐果期易感染该病。当地平均气温稳定在20℃时番茄开始染发病,气温达25℃时呈流行性发生,气温超过30℃发病停止并潜伏。露地番茄比设施番茄发病多且重,不过近些年设施番茄粉虱等为害趋重,正在加重该病发生。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差异,有的易感病,有的相对抗病。番茄田周围如有桃树、梨树、花生、黄瓜等蚜虫喜食的食源和毒源植物,此病会偏多、偏重发生。偏施或施氮肥过多的番茄,发病会增多。不良的整枝抹芽、绑枝和采收等会形成许多伤口,人为传播该病。干旱缺水、土壤瘠薄、植株生长不良、幼苗纤弱等,也会促发该病。

三、综合高效防控

1. 农业防控

①选适地栽培。番茄最好栽培在毒源植物和蚜虫少或无的地方,如避之确有困难,也应尽可能在种植番茄前铲除或减少毒源植物。在土层深厚肥沃、背风向阳、无旱涝之忧等问题的地方栽培番茄,可减少此病的发生。

②抗病良种的选用。不同番茄品种对该病的抗性有差别,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的抗病、丰产、优质品种,此法能明显减轻发病。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有浙粉702、苏红9号、荷兰8号、宝丽、千粉1106、瑞星5号等;抗番茄花叶病毒病的品种有浙杂203、西粉3号、皖粉208、盛杂红、凯美瑞、东农806等;抗黄瓜花叶病毒病的品种有中杂4号、苏杭9号、中蔬5号、豫番茄6号、双抗2号、长丰9号和福祺系列西方佳丽等。

③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处理。种子繁殖地要远离蔬菜、瓜类、果树、烟草等栽培地,并实行不少于3年的轮作。发病重的地方生产的种子最好不要选用,来路不明的种子也要拒用。应到有资质、证照齐全、信誉好并能开具正式票据等的单位购买种子。为防止种子传播该病,播种前要将番茄种子浸入清水中4~5小时,后放入0.1%高锰酸钾或10%磷酸三钠溶液中浸泡30~40分钟,滤出后用清水冲洗2~3遍再播种。

④加强栽培管理。条件许可时,尽量采用设施覆盖栽培番茄。露地栽培的番茄也可用防虫网覆盖栽培。发生蚜虫的季节可在棚内或露地插或挂黄色粘虫板,诱杀大量蚜虫。棚内挂反光膜或地面覆盖银灰色地膜同样可驱避蚜虫。栽培地中的落叶、落花、落果和病残体等要及时收集并深埋在番茄园外的土中。发现病株要连根拔除,带出园外烧毁,给病株处土壤撒生石灰消毒。整枝、抹芽、中耕培土等农事作业以在晴天进行为好,动作要尽可能轻柔,以减少伤口的产生。施用腐熟农家肥可提高植株抗病力;化学氮肥要适当控制施用,不可过多或过量。干旱时每隔6~7天应浇水1次,以沟灌或穴灌为好。雨水多的季节要多到园中巡视,发现积水或堵沟,应及时清沟排水。蚜虫和粉虱要早发现、早防治,不可拖延。开花坐果期每隔15~20天喷1次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有好的增产效果。生产用具应常放在阳光下暴晒消毒。进行整枝、抹芽等作业时,要用洗手液等洗手消毒。

2. 药剂防治

①防治蚜虫。苗期和大田期发现蚜虫为害,要尽早用药剂防治,以降低传毒的可能,可喷洒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500~3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等,每亩每次喷50~60千克。

②防治粉虱。防治的关键时期在发生粉虱的初期,此时防治有利于压缩虫口基数。可喷洒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乳剂2500倍液,或10%烯啶虫胺1500倍液等,每次每亩喷50~60千克。晚上每亩棚室用20%异丙威烟剂250克点燃后密闭,可高效杀灭粉虱等害虫。

③抗病毒用药。以发病初期用药最好,以后用药防效较差。发病初期可喷洒1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250~300倍液,或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350~400倍液,或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50倍液等,每次每亩50~60千克。

(作者联系地址:江西省奉新县畜牧水产局 邮编:330700)

番茄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篇3

从发病蔓延趋势看, 在1~2年内, 该病极有可能蔓延至辽宁等地。该病的迅速蔓延与爆发将会对我国的番茄产业产生严重影响。鉴于该病在已发生地区对番茄生产造成的毁灭性危害, 建议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杜绝该病的发生和危害, 下面介绍该病的绿色防控集成技术。

1. 种植抗病毒品种

鲜食番茄品种抗TVLCV兼抗其他重要病害, 选种抗病毒品种是防治该种病毒病害的经济有效措施。可结合产地环境条件、不同生产方式和市场需求, 经过试种成功后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 培育无病壮苗

番茄幼苗期最易感染病毒, 植株发病后受害损失亦最严重。保持育苗棚室内清洁卫生, 避免混栽, 彻底清除杂草、自生苗以及前茬蔬菜植株的残枝落叶, 防治烟粉虱残存滋生。调整育苗期, 苗房的通风口和缓冲门安装50目防虫网, 防止烟粉虱成虫迁入传播病毒。每10平方米苗床面积挂1块黄色黏虫板监测成虫, 一旦发现虫情立即进行药剂防治。

3. 隔离毒源和传毒媒介

番茄生产田和棚室应远离烟草、菜豆、番木瓜等毒源作物, 种植番茄前清除周围的苦苣菜、曼陀罗等杂草, 避免病毒交叉传播。前茬受烟粉虱严重危害的番茄、茄子、瓜类等作物收获后, 做好清洁田园和菜秧、残枝的室外无害化处理。棚室番茄生产避免混载, 全程覆盖50筛目防虫网, 防止烟粉虱成虫迁入, 每亩悬挂30~40张黄色黏虫板, 起到预警和诱杀双重作用。夏秋季节覆盖遮阳网, 降低棚室环境温度可减轻病情。

4. 防止通过嫁接和扦插传播病毒

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 篇4

关键词:番茄病毒病;为害症状;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436.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07-1

1 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

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主要是三种,分别是条斑型、花叶型、蕨叶型。下面分别对这三种番茄病毒病的为害症状进行详述。

1.1 条斑型

条斑型番茄病毒病主要是体现在番茄的叶、茎、果等多个部位,大多数是在高温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尤其当那些混合型病毒侵染时,更加容易出现。在番茄的茎秆上很容易形成一些暗绿色至黑褐色的条纹,茎秆表面出现下陷并且坏死,褐色一般并没有深入至髓部。番茄叶片有时候会出现深绿色和浅绿色互相间的叶脉、花叶状与叶柄等也会出现黑褐色的坏死条纹斑,并且沿着叶柄一直到茎部。番茄病果会出现畸形,果子的表面具有一些不规则的褐色坏死斑,或者是番茄的果实呈现淡褐色水烫坏死,直到出现龟裂腐烂并且脱落。

1.2 花叶型

花叶型番茄病非常普遍,从番茄的苗期到成株期都能出现病症,初叶病叶上的叶片会出现浅绿和深绿色相间比较轻微的斑驳或者是花叶,叶片也出现变形,对番茄的产量影响并不大。当花叶型病虫害比较严重时,番茄的叶片上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花叶症状。叶片都皱缩不平,新叶变细、变长,扭曲畸形,植株也出现矮化,其顶部叶片生长基本停滞,花芽分化能力大大减弱。出现大量的落蕾、落花、落果等现象,并且果实也逐渐变小,大多数都呈现花脸型,导致番茄的产量大大下降。番茄苗期感病一般会出新全株症状,成株期染病只是在新叶或者是上部叶片出现症状。

1.3 蕨叶型

蕨叶型的植株都表现在植株比较矮小,并且全株都呈现黄绿色。番茄的叶片比较薄,并且颜色也比较淡,叶片背面叶脉逐渐变紫,中下部叶片出现向上卷起,症状重的呈现管状,中部叶片卷叶比较轻,但是主脉出现扭曲现象。番茄叶茎顶部会有新的细叶细长,叶肉组织大大退化。番茄发病十分严重时,没有叶肉只有中间的一条中肋。还有的会出现螺旋形下卷,新叶逐渐变窄或者是接近线状,侧枝出现蕨叶状的小叶,复叶节间明显缩短,出现丛枝状。

2 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

针对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主要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的方式,采用选取抗病毒品种,加强番茄植株的抗病毒能力,达到消灭病毒源的目的。当然,番茄病毒病的防治方法还有物理防治法与化学防治法,这几种方法都应该从番茄病毒病防治的实际出发,选取一种或者是几种方法,真正达到防治番茄病毒病的目的。

2.1 农业防治

首先,注意选用抗病的品种。由于番茄的不同品種之间的抗病毒能力是有着很明显的差距的,所以在选用抗病毒病的番茄时需要重视生产地的基本条件和番茄病毒病的发生情况来进行确定。其次,还要注意加强番茄的田间管理。在进行番茄田间管理的时候,注意做到深耕、科学合理的轮作倒茬、清除病残体、适时进行播种、注意挑选健壮的苗来进行种植、加强幼苗的管理以及肥水管理等。

2.2 化学防治

首先,可以施用病毒抑制剂,使用20%病毒K、病毒A的可湿性粉剂500倍,或者是浓度为0.2-0.3%磷酸二氢钾来对番茄进行定期喷洒,之后再进行相关的操作,这样做可以有效的防止出现病毒接触,进一步降低番茄病毒病的发生率。其次,注意生物制剂的使用。在番茄的分苗、绑蔓等之前,需要提前喷洒1%的肥皂水并加0.2-0.4%磷酸二氢钾液,达到预防接触传染的目的。在进行番茄定植的前后各喷洒一次NS-83增抗剂100倍的液体,这样不仅大大增强了番茄的耐病性,还能提升番茄的产量。

2.3 物理防治

首先对番茄种子进行处理,在播种前清水浸泡种子3-4h,将番茄种子捞出之后,再使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泡种子20min,冲洗之后催芽进行播种,或者是也可以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种子30min;其次,还可以使用干热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将种子晒干之后,使种子的含水量下降到8%之下,然后再将种子放在恒温箱内,在保持72℃下对种子处理72h,这样能有效杀死番茄种子本身所携带的病毒。

总之,最近几年来,随着番茄种植品种的不断增加与番茄栽培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番茄病病毒病严重危害了番茄产量,这就需要对番茄病毒病的三种为害症状:条斑型、花叶型、蕨叶型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的办法,从根本上来达到防治番茄病毒病的目的,提升番茄的产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书娥,朱春晖,张德咏.番茄病毒病为害症状及防治方法[J].长江蔬菜,2010,(07).

[2] 孔令波,徐明,陈存广,张庆会.日光温室番茄病毒病的综合防治方法[J].中国植保导刊,2007,(09).

儿菜病毒病的防控技术 篇5

一、危害症状

苗期至成熟期病毒病均能发生。苗期发病叶片上出现近圆形小型褪绿斑、深浅不均的绿色斑驳或皱缩花叶, 发病严重的植株显著矮化, 叶片皱缩、扭曲畸形, 严重影响儿菜的品质和产量。成株期发病, 叶片皱缩, 质硬而脆, 植株矮化畸形, 不结球或结球松散。

二、发生特点

四川省儿菜病毒病的病原主要为芜青花叶病毒, 其次为黄瓜花叶病毒等。儿菜病毒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蚜虫 (包括萝卜蚜、甘蓝蚜等) 。蚜虫活动能力强、范围广, 其在有病的植株上吸食汁液, 将病毒吸进体内, 再迁飞到健株儿菜上吸取汁液, 从而起到传毒作用。儿菜病毒主要在十字花科蔬菜白菜、甘蓝及瓢儿白等和杂草上越夏;秋季通过蚜虫先传播至较儿菜早播的十字花科蔬菜如萝卜、白菜上, 再传至儿菜地, 或直接从夏季的甘蓝、白菜等传到儿菜上。除虫媒传播外, 通过田间农事操作, 病株与健株的接触与摩擦也会传病。高温干旱、植株长势弱、抗逆性差等, 有利于病毒病的增殖和蚜虫的繁殖。若儿菜播种过早、多年连作、与十字花科蔬菜互为邻作, 或管理粗放、土壤干燥, 缺肥缺等, 会导致发病率均高且较严重。

三、防治方法

由于病毒病在植物上一旦侵入, 比较难以防治和彻底清除。因此, 控制儿蔬菜病毒病的发生及流行应坚持“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采取农业措施和药剂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 才能有效控制儿病毒病的发生和为害。

1. 轮作

与葱蒜、茄科及豆科等作物进行合理轮作, 以减少病原。

2. 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

早熟儿菜一般在8底至9月上旬播种, 秋季高温干旱年份要适当晚播。苗床地应选择地势高, 排灌方便, 土层肥沃疏松, 前作非十字花科作物沙壤土。结合整地, 每亩施优质腐熟农家肥4 000~5 000kg或商品有机肥80~100kg, 复合肥50kg。土壤偏酸的育苗床, 可加入酸性土壤调理剂进行土壤调酸, 混匀后再播种。播种前的种子需要消毒, 可选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分钟, 洗净后催芽或播种。播种后在苗床周围和上方1m处铺挂银灰色薄膜以驱蚜。有条件的可搭建30目防虫网, 防止蚜虫进入。

3. 田间作业消好毒

在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对接触过病株的手和工具, 要及时用肥皂水或磷酸三钠水冲洗消毒。

4. 及时除草, 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儿菜移栽后, 要及时除去田间杂草。要合理追肥浇水, 以防止儿菜脱肥, 忌偏施氮肥, 应多施复合肥, 增施磷钾肥, 增强抗病力。

5. 及时治虫防病

旱地番茄病毒病的防治 篇6

1 番茄病毒病的浸染途径和呈现症状

1.1 浸染途径

番茄花叶型病毒病由烟草花叶病毒浸染所致;蕨叶型病毒病由黄瓜花叶病毒侵染所致;条斑病毒由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及其他病毒混合浸染所致。病毒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和越冬寄生残体上越冬, 种子也可以附着病毒, 成为来年的初浸染源。田间病毒由汁液接触传染, 只要寄主有伤口, 即可侵入。春季蚜虫迁飞传毒, 蚜虫在番茄植株上取食而造成病毒病流行和发生。

1.2 呈现症状

旱地番茄病毒病在田间表现为多种症状, 主要有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卷叶型、黄顶型、坏死型等。

2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原因

2.1 气候因素

因旱地番茄多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定植, 此时正值干旱高温, 植株抗病能力降低, 有翅蚜大量迁飞而传播病毒, 加剧了病毒病的蔓延。番茄定植后若突然降雨, 造成土壤板结、根系滞育, 营养失去平衡, 也可形成重病年。

2.2 品种因素

有毛品种系列番茄的抗病性较强, 无毛番茄品种的抗病性较弱。品种间的抗病性存在差异。

2.3 相邻作物因素

旱地番茄虽经过二三年以上倒茬, 但大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种植, 相邻地块前茬为番茄或马铃薯, 易发生交叉感染, 当年种植时发病较重。

2.4 施肥因素

氮肥过量易发病, 增施钾肥或土壤肥沃 (特别是含钾量高) 的土地发病轻, 生育期喷施锌肥的地块发病轻。

3 防治番茄病毒病的措施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适宜本地栽培的丰产性好、抗旱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的旱地番茄品种。如, 粉果将军、亚洲粉皇、以色列金石粉王、中研958等优良品种。

3.2 种子消毒

播前用质量分数10%的磷酸三钠溶液浸种40 min, 或用10%高锰酸钾溶液浸种30 min, 清水冲洗后再按常规催芽播种。

3.3 合理轮作倒茬

实施最少2年以上的轮作。有条件的, 结合深翻施用适量石灰, 以使土壤中的病毒钝化。

3.4 配方施肥

每0.067 hm2施有机肥500 kg (以腐熟鸡肥、羊肥、猪肥最好) , 腐殖酸三元复合肥50 kg, 硫酸钾40 kg, 过磷酸钙100 kg, 硫酸钾1 kg, 硫酸铜3 kg, 硼肥1 kg。结合秋耕壮垈、三墒整地等抗旱技术, 全部一次底施、深施, 提高植株的群体抗病性。

3.5 加强田间管理

适期播种, 适时早定植、早中耕除草, 及时培土、整枝, 适时打杈。生长前期要喷施含钾、锌、硼、钙等微量元素的肥料, 及时清除病叶、黄叶、病果等, 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整枝打杈时要先处理健株, 后处理病株, 还要用质量分数10%磷酸三钠溶液洗手和清洗工具, 避免病毒接触传染。

3.6 早期防治蚜虫和粉虱

育苗地和栽植地应及早用质量分数10%毗虫啉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防治蚜虫、粉虱, 定植田地头、周边杂草上也要同时喷药液防治, 杜绝或减少蚜虫、粉虱等昆虫媒介的传播, 可有效预防病毒浸染, 减轻番茄病毒病的发生。

3.7 药剂防治

用“质量分数0.1%国光优丰1 000倍+绿展1 000倍液+硫酸锌30 g”, 或1.5%植病灵800倍液, 或20%病毒A600倍液, 在幼苗期喷2次, 花后每7 d喷1次, 连喷三四次, 可防治番茄病毒害。

摘要:介绍了旱地番茄病毒病的浸染途径、呈现症状、发生原因和综合防治措施。

夏秋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7

1 番茄病毒病发生症状

番茄病毒病有以下3种类型:一是花叶型。病株新生叶片较健株叶片小, 且色浅, 皱缩畸形, 下部叶片褪绿, 叶面稍皱, 在叶片上出现黄绿相间或叶色深浅相间的花叶症状;病株较正常植株矮, 并伴有大量落花、落蕾现象;病株基部的果实小而质劣, 呈花脸状, 对产量影响很大[1,2]。二是条斑型。在叶、茎、果上都有发生, 病斑形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在叶片上最初表现为深绿色与浅绿色相间的花叶症状, 之后变成茶褐色的斑点或云纹;在茎蔓上最初表现为暗绿色下陷的短条纹, 之后变为深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条斑, 病斑逐渐蔓延扩大, 以致病株萎黄枯死;果实染病后表现为果实着色不匀、畸形, 果面上遍布不规则形褐色下陷的油渍状坏死斑, 病果极易脱落。三是蕨叶型。病株明显矮缩, 上部叶片细小如蕨叶, 中部叶片微卷, 主脉稍微扭曲, 下部叶片边缘上卷, 严重的卷成筒状[3]。叶背叶脉微微发紫, 叶肉薄而色浅, 微现花斑。全株腋芽所生侧枝都呈蕨叶状小叶, 上部复叶节间短缩, 呈丛枝状。

2 传播途径

番茄病毒病传播有以下2种方式:一是接触传染。花叶型与条斑型病害均由烟草花叶病毒引起, 由于该病毒可在多种植物上越冬, 种子、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越冬寄主残体等都是该病的初侵染源, 所以自育苗至田间的整个栽培管理过程, 各种农事操作 (如移苗、绑蔓等) 以及操作人员的手、衣服、工具等均可带毒传毒, 甚至病叶与健叶相互摩擦, 叶片稍有损伤, 病毒就可侵入。二是蚜虫传播。蕨叶型病害由黄瓜花叶病毒引起, 该病毒主要由蚜虫传播, 汁液也可传毒。桃蚜、棉蚜、萝卜蚜等多种蚜虫均可传毒[4], 以桃蚜为主。

3 发病条件

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环境条件、栽培管理及品种等关系极为密切。在高温季节, 气候干燥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瘠薄、板结、黏重及排水不良等因素也易导致植株感染病毒病;番茄定植时苗龄过小, 幼苗徒长, 或栽后接连灌水, 植株也很容易发病。另外, 番茄病毒的毒源种类在一年里因季节不同而周期性变化, 春、夏季节以烟草花叶病毒为主, 秋季以黄瓜花叶病毒为主, 因此生产上防治时应根据毒源采取相应的措施, 以达到满意的防治效果。

4 防治措施

4.1 选择抗病品种

近年来, 经广大菜农实践表明保冠1号、东圣1号等品种比较抗病。另外, 红粉系列品种也明显比大红系列品种抗病。

4.2 种子处理

烟草花叶病毒可以通过种子传毒, 因此在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非常有必要。先用清水浸种4 h, 再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40 min, 捞出种子用清水冲洗干净, 最后催芽播种。

4.3 加强田间管理

4.3.1 适时播种, 培育壮苗。

番茄壮苗标准:植株矮壮, 茎部直径粗大且颜色较深, 技术措施是播前苗床要施足肥, 浇足水, 出苗后要适当控制肥水, 避免秧苗徒长。

4.3.2 挑选壮苗, 适时早定植。

实践证明, 在高温出现之前植株组织生长达到一定健壮程度的秧苗抗病能力强, 所以应选择带有花蕾、不老化的壮苗适时早移栽。

4.3.3 阻断病源。

一是清除田间杂草及残枝落叶, 减少传染源;二是在定植前, 使用磷酸三钠、敌敌畏、甲醛对棚室彻底消毒, 密闭3 d以上, 使温度达到60℃左右;三是定植用地最好选用未种过番茄或未发生番茄病毒病的田块, 如果定植用地曾发生番茄病毒病, 那么定植前必须对用地进行深翻, 同时在深翻过程中加入石灰, 这对于病株残体腐烂和烟草花叶病毒钝化非常有帮助;四是为阻断带毒蚜虫、粉虱迁入, 保护地栽培番茄要在放风口设置防虫网[5]。

4.3.4 加强肥水管理。

适时浇水、施肥可促使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能力。一是栽后1周要施好提苗肥, 施尿素75 kg/hm2、过磷酸钙300 kg/hm2, 用水浇施;二是在第1~2穗果膨大, 第3~4穗果坐果后要适当多施肥、浇大水, 一般施复合肥300 kg/hm2;三是在果实膨大期间, 喷施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 既可促进果实生长发育, 又可促使植株健壮生长, 提高抗病能力。

4.3.5 注意农事操作。

在绑蔓、整枝、打杈、蘸花和摘果等操作时, 为防止接触传染应先处理健株, 后处理病株, 接触过病株的手要用10%磷酸三钠溶液消毒, 或用肥皂水冲洗。

4.3.6 晚打杈, 早采收。

晚打杈既可促进根系发育、幼苗早发, 又可减少和推迟人为接触传染。果实挂红后就开始采收, 可以及时调节植株体内营养的分配, 减缓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的矛盾, 增强植株耐病性。

4.4 实施轮作

轮作可减少和避免番茄病毒病土壤和残留物的传毒, 减轻病毒病的发生, 由于烟草花叶病毒在土壤中的病体上可以存活2年以上, 因此应实行至少3年轮作。

4.5 及时防治蚜虫

在蚜虫发生初期, 及早用药灭蚜, 可大大减少蚜虫传播病毒的可能性;另外, 将银灰薄膜条 (4 cm宽) 挂在高出生长点20 cm左右的架上, 再结合黄板进行蚜虫诱杀, 效果也很好[6,7]。

4.6 化学防治

防治番茄病毒病应以预防为主, 为增强番茄植株的抗性, 减少病毒病的感染, 每周可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 能够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桂福, 秦艺, 丁建娣.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家致富, 2008 (23) :36-37.

[2]郭彩颖, 张敏, 梁超峰, 等.番茄病毒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 (蔬菜专刊) , 2009 (3) :35-37.

[3]申红芳.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1) :28.

[4]郑旭东, 许伟东, 陈辛耘, 等.防治番茄病毒病药剂试验[J].江西农业学报, 2010 (1) :84-86.

[5]孙凤柏, 郭井祥, 孙凤君.番茄病毒病的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 2010 (8) :43.

[6]廖晨鹭, 李菀群, 孙泉.夏秋延晚番茄病毒病药效防治试验[J].上海蔬菜, 2011 (6) :62-63.

番茄TY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8

1 病害症状

该病在番茄的各个生育阶段均可发生, 发生初期主要表现为植株生长变缓或停滞, 节间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上部叶片变小、黄化 (叶脉间叶肉发黄) , 褶皱成簇状, 边缘上卷, 叶厚脆硬, 开花结果异常;后期有些叶脉变紫色, 叶片变形焦枯, 新叶出现黄绿不均斑块, 开花后结果困难, 果型小, 畸形果多, 成熟慢, 致使产量和质量降低。幼苗染病植株严重矮缩, 开花结果异常;成株染病仅上部新叶嫩芽表现特征, 对下部叶片和果实影响不大。

2 传毒媒介及发生特点

2.1 传毒媒介

据报道, 该病毒的传毒媒介是烟粉虱, 其获毒后可终生传毒, 但不经卵传播。成虫一般在顶叶背面活动, 植株中下部叶片多为虫卵和若虫。番茄种子不传毒, 人工操作损伤如摘心、打杈、摘果、机械损伤等可致传毒。

烟粉虱的为害特点是:成、若虫刺吸植物汁液, 受害叶褪绿萎枯死。其成虫和若虫分泌的蜜露还能诱发煤污病, 严重时导致作物绝收。烟粉虱体长1 mm, 白色, 翅透明具白色细小粉状物。成虫喜欢无风温暖天气, 有趋黄性。当气温低于12℃停止发育, 14.5℃开始产卵, 在2l~33℃范围内随气温升高产卵量增加, 高于40℃成虫死亡。相对湿度低于60%时, 成虫停止产卵或死去。

2.2 发生特点

秋延番茄8-10月份育苗, 此时气温对烟粉虱的繁殖极为有利, 因此此期是烟粉虱大发生期, 番茄TY病毒病一旦发生很容易传播, 危害严重。而春番茄的育苗时间在11-12月之间, 此时烟粉虱处于休眠阶段, 对番茄苗没有危害, 到第二年春天4-6月份才会有植株轻度发病。近几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烟粉虱又具有很强的生存、迁飞能力, 加之大田、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番茄一年四季种植, 该病已经严重地影响着番茄生产。

3 防治办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良种是防治番茄TY病毒病的根本措施。申粉V-1、迈德大红番茄、千粉1106、安诺尔F1、红蒂妮F1、博粉4号F1等品种均高抗或耐抗TY病毒。

3.2 化学防治

至今未发现防治TY病毒的制剂, 该病一旦发生用药效果不明显, 但可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发病初期喷施盐酸吗啉呱·辛25%可溶性粉剂 (病毒灵) 50~90 g溶液或2%菌克毒克700~1 000倍液, 每隔7~10天喷雾一次, 连续喷二三次, 对该病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3.3 生物学防治

用烟粉虱的天敌丽蚜小蜂防治烟粉虱, 当平均每株番茄有烟粉虱0.5~1.0头时, 每株放蜂3~5头, 10~15天一次, 连续放三四次, 可有效控制其危害。

3.4 物理防治

因烟粉虱有趋黄性, 可在温室或大棚内悬挂黄色粘虫板进行诱杀, 减少传毒媒介。可将1.0 m×0.2 m的纤维板均匀涂一层橙黄色的油漆, 再涂一层黏油, 置行间与植株同高, 每亩放33块, 隔7~10天再涂一层黏油。

3.5 加强栽培管理

3.5.1 忌与葫芦科、茄科作物混作或连作。

番茄不要连作, 也不要与茄子、葫芦、辣椒等葫芦科、茄科混作或连作, 附近田块也不要种植烟草、茄子, 前茬可种植芹菜、韭菜、大蒜或与其间作。

3.5.2 培育无虫苗。

育苗床要进行消毒, 苗床与大田分开, 适当蹲苗, 及时拔除弱小病苗。育苗棚用40~60目的防虫网隔离育苗。

3.5.3 水肥管理。

浇水以少量多次为宜;配方施肥, 可适当增施P、K肥, 不可偏施N肥。

3.5.4 减少传播。

温室或大棚挡风口和出风口处悬挂防虫网。番茄种植户之间尽量不串棚, 一旦发现有病株及时拔掉带到田外销毁, 并洗手消毒。及时清除田边沟边秸秆杂草, 有条件的话进行焚烧, 以减少烟粉虱的生存场所。

3.6 加快抗耐病品种的选育

番茄TY病毒仅在局部发生, 但该病毒的传毒媒介烟粉虱的生存和迁飞能力很强, 要将其限制在某一地点或一定的范围内有很大的难度。目前, 番茄TY病毒尚处于无药可治阶段, 因此, 搞好番茄抗病毒育种工作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控 篇9

猪圆环病毒可经口腔、呼吸道等途径感染不同年龄的猪, 主要感染5~16周龄的猪, 其中以6~8周龄的猪最易感染。少数怀孕母猪感染猪圆环病毒后, 可经胎盘垂直传染给仔猪。猪群患病率为30%~50%, 死亡率为8%~35%。猪圆环病毒病发展缓慢, 猪群一次发病可持续12~18个月。经猪圆环病毒人工感染实验发现, 未接种猪的同居感染率高达100%, 感染猪可自鼻液、粪便等废物中排出病毒。

临床表现

病猪临床表现为发热、少动, 被毛粗乱, 皮肤苍白, 逐渐消瘦, 出现咳嗽、喷嚏、呼吸加快及呼吸困难为特征的呼吸系统障碍, 体表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出现皮肤可视黏膜黄疸、下痢及嗜睡。剖检病变最显著的变化是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气管支气管淋巴结及下颚淋巴结肿大2~5倍, 有时可达10倍。

控制策略

1.疫苗免疫是有效控制猪圆环病毒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目前国内对该病的疫苗研究已取得重要突破, 洛阳普莱柯、上海海利等厂家已生产出高质量的猪圆环病毒灭活疫苗。

2.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 尽可能采用分段同步生产、两点式或三点式饲养方式, 改变保育房的设计,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3.改进或改善饲料品质, 保证足量的营养元素供应, 勿使用霉败变质饲料, 以免影响免疫效果。

4.对共同感染的猪做适当的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有明显的效果, 但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

5.减少环境应激因素, 如温度变化、贼风和有害气体等, 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猪圆环病毒和其他细菌、病毒及衣原体的继发感染。

上一篇:无线网安全下一篇:烟草育苗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