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裁剪

2024-09-04

立体裁剪(精选十篇)

立体裁剪 篇1

关键词:立体裁剪,平面裁剪,服装企业,运用

服装企业的主要生产模式大概有:品牌服装生产、贴牌服装生产、“外发”加工生产和服装出口贸易四种。品牌服装生产一般包括设计、裁剪、制作、销售等流程;贴牌服装生产即服装的品牌或商标是别人的,在经过对方授权之后,仅帮其加工生产,但商标等各种权益,拥有者仍属对方,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外发”加工生产是指经营企业因受自身生产特点和条件限制,经办理有关手续,委托承揽服装企业对贸易服装进行加工,在规定期限内将加工后的服装运回本企业的行为,也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出口贸易又称输出贸易是指本国生产或加工的服装输往国外市场销售,更不需要设计和裁剪流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审美心理不断的变化,以及时装变化信息传递的加快,着装不断引起重视。时装个性化的需求日益增加,服装生产的模式更加要求个性化,在裁剪制作的过程,单一的平面裁剪方法已经不适应个性服装生产的需求,只有将平面裁剪和立体裁剪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得到更美观,更合体的服装,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效益。

一、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内涵

无论是品牌服装生产还是其他模式的服装生产,服装裁剪都是服装制作过程中三大环节(三大环节是裁剪、缝纫、整烫)之一,是从制作服装平面图或立体裁剪的布型开始至裁剪衣料的过程,它包括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两种方式。

立体裁剪是区别于服装裁剪的一种裁剪方法,是完成服装款式造型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一种直接将布料覆盖在人体或人体模型上,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再从人体或人体模型上取下布样在平台上进行修正,并转换成服装纸样再制成服装的一种技术手段。

立体裁剪这一造型手段是随着服装文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西方服装史对服装造型的分类为:非成型、半成型和成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代表了西方服装史的发展过程,而立体裁剪产生于服装发展的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历史上的哥特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西方人文主义哲学和审美观的确立,在北方日耳曼窄衣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强调女性人体曲线的立体造型,这种造型从此成为西方女装的主体造型。

我国一直以平面裁剪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完整的平面裁剪理论。随着现代服饰文化与服装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服装产品进入了个性化品牌时代,人们对服装款式、档次、品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对服装设计与裁剪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服装裁剪技术已成为品牌竞争的核心技术和新元素。虽然平面裁剪快捷、方便,但在个性化服装的造型上却有其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品牌的发展,而立体裁剪有平面裁剪所没有的优越性及互补性。

二、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的比较

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的过程是:立体裁剪过程是根据效果图(或款式图)进行款式分析并初裁布料,经立体造型获得款式初型,按初型假缝、试穿,整理修改布样,拓印布样于纸板上(即立体转化为平面),再加放缝份和对位标记,最后获得服装款式样板。平面裁剪过程是测量人体(或依据国家或企业标准),根据规格尺寸利用公式制图,再加放缝份与对位标记,最后得出服装款式样板。两种裁剪方法过程虽然不同,但都获得了该款式的样板。服装样板质量的好与坏,主要取决于设计师、打板师的审美和技术水平等综合能力。

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各自的优势是:立体裁剪是以人体模型或人体模特为操作对象,是一种具象操作,所以具有较高的适体性和科学性;立体裁剪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二次设计、结构设计以及裁剪的集合体,操作的过程实质就是一个美感体验的过程,因此立体裁剪可以发现新的轮廓线条,为创作新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引发设计灵感),有助于设计的完善;立体裁剪是直接对布料进行裁剪的一种操作方式,所以,对面料的性能有更强的感受,在造型表达上更加多样化,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服装款式都是运用了立体裁剪来完成的;立体裁剪可以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布料厚薄的估算、悬垂程度、皱褶量的大小等)、可以帮助对平面裁剪的理解,是确定各种平面裁剪方法的依据。平面裁剪是实践经验总结后的升华,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平面裁剪尺寸较为固定,比例分配相对合理,具有教强的操作稳定性和广泛的可操作性。由于平面裁剪的可操作性,对于一些定型产品而言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一个有效方式,如西装、笳克、衬衫以及职业装等。平面裁剪在松量的控制上,能够有据可依,例如,1/4B+8,8即为松量,便于初学者掌握与运用。

三、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在服装企业中的运用

目前,在服装企业中运用的比较多的还是平面裁剪,特别是比较固定的款式,如男装。但在比较复杂的款式中,比如在礼服及创意性服装的设计构思过程中,设计师凭借材料的光感、质感、线条感等形式美,修正设计灵感,利用面料悬垂性制造出立体感,利用立体饰物和多层次造型加强整体空间感,采用立体裁剪的方式达到贴身合体,达到表现人体美感的艺术效果。其次在服装展示会、橱窗等需要展示服装艺术的长河中,要突出时装的艺术风格,流行特色等内容必须采用形象突出,艺术感染力强的立体造型进行变化,而这些造型的产生也同样离不开立体裁剪。总之,越具立体型、创意性、个性化的服装款式,只有通过立体裁剪才能获得理想的服装造型。而对于于款式变化较少的常规款式的服装,立体裁剪一般制作作辅助手段,批量大,变化少的服装其样板的产生大多凭借于平面裁剪获得。

综上可见,在现代服装企业中,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个当代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学会将立体裁剪和平面裁剪手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制出符合人们要求的服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魏静.服装结构设计(下册)[J].高等教育,2005,(01).

[2]徐萍.浅谈服装立体裁剪[J].考试周刊,2012,(85).

立体裁剪的培训心得 篇2

上学期参加了中职服装教师立体裁剪的统一培训,对立体裁剪的概念及意义有了深一步的理解。服装立裁,是在人体或模型上,直接以平面的服装纸样,对人体或模型的外表形状装饰。它区别于平面制图凭借着经验和想象,以平面的服装纸样对人体或模型的外表形状装饰。它把我们从对平面服装的简单认识带到对立体裁剪的丰富构思,不仅教会我们立体裁剪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我们学会了空间构思以及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次培训主要学习的是旗袍的立体裁剪,陈尚斌老师主讲,整个教学过程由分解师范操作和实训两部分。这次培训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知识,看着老师讲的那么细心认真,而我听的云里雾里,把我最初的那点信心都消磨殆尽了。不过,等到自己动手做了几个衣片以后,懂得了其中的一些要领,知道了一些诀窍,我又感觉信心倍增,而且来了兴致。随着成衣的一步步完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层出不穷,省道问题最多,总拿捏不准,一会儿太紧,一会儿又松,显得衣服很不服帖,尺寸有大有小,看来要多实践积攒经验,才能从容应对。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我的衣服马上要大功告成了,心里难免有一些激动。回想制作过程中的种种困难,无论我们立体塑形的时候多么准确,等按照划线缝合好以后,再穿到人台上,总是差强人意。虽然细节谈不上精致,但是整体还算合体、美观,至少比我开始预料的强多了。

服装CAD培训心得

暑期参加了中职服装教师服装CAD的统一培训,主要学习与服装设计相关联的两个软件photoshop图象处理和用CorelDRAW完成服装款式矢量图的绘制。

Photoshop是图形图象处理软件,主要是用来做后期合成。软件学习起来并不难,关键是一些创意灵感和素描、色彩(色调)的处理运用。

CorelDRAW是个矢量图绘制软件,出格出图,是服饰业的理想解决方案。具有多种强大的工具和功能,准确性高且使用简便,能够协助建立服饰设计,是绘制服装款式图的最重要软件。

成衣立体裁剪用料研究 篇3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成衣立体裁剪用料研究

On materials of three2dimensional cutting of clothing

□肖立志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108)

以纸为材料和以坯布为材料的日本、意大利成衣立体裁剪,在制作过程中用料存在的缺陷是其应用和推广的瓶颈,将面料仿真效果好、备料及操作容易的无纺布应用于立体裁剪有助于提高成衣的制作效率,有推广价值。

成衣结构设计;立体裁剪;无纺布

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是在充分考虑人体活动松量的基础上,通过立体裁剪的手法将人台阶段的样品变成准确的成衣版型,使其成为直接的成衣造型与结构设计的立体裁剪方式。在西方近代服装发展史上,立体裁剪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技术手法,在服装造型和结构设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服装技能教育仅有 20余年的历史,立体裁剪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服装企业样衣开发的实际需要,还存在着较大的改进空间。

立体裁剪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必须建立在技术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基础上,但从 1990年至 21世纪初,立体裁剪普遍被视为一种纯设计手段,被用于各种夸张造型的设计上,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如下缺陷:一是设计方式脱离市场,设计思维大多停留在对简单元素的重复性堆砌上,较难解决服装的轮廓结构和人衣相互联系的细节结构问题;二是材料的应用范围不够细化,在从假缝材料到服装面料的转化过程中,服装造型产生的误差经常需要通过重复性的劳动进行经验性的修正,应用效率低;三是操作技法不够科学,缺少规范性的记号标注,较难进行准确的数据定量和取得准确的样版,使得立体裁剪样品难以转化为有价值的服装成品;四是曲解“软雕塑”思维,将面料紧紧地包裹在人台模特上,忽视了人体基本的活动松量,使得设计的款式多停留在人台上的假缝阶段,华而不实,结构缺乏科学性。以上这些缺陷使得立体裁剪很难在服装企业的实际应用中进行大规模的推广。近年来,由于受到日本立体裁剪和意大利立体裁剪的影响,我国部分服装院校和高端女装品牌开始应用立体裁剪对成衣的造型和结构进行研究。日本、意大利立体裁剪技术的引进,使中国原有的立体裁剪技术在结构的合理性和操作的严谨性上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这两种立体裁剪方式在中国的研究和推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日本立体剪裁在中国的传播几乎成了纯粹的平面结构设计的延伸,在过分强调结构合理性的同时僵化了设计思维。另外,日本立体裁剪以绵质白坯布为主要材料,该材料在假缝前的准备工序繁琐,且取版阶段容易出现结构误差,使得基础型成衣的操作效率大大低于平面的结构设计。意大利立体裁剪技术较好地将创意思维与结构设计结合起来,使得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在注重创意的同时可兼顾结构的合理性和操作的严谨性。由于其制作材料是纸,在备料和取版阶段的效率大大高于日本立体裁剪技术,但同时也带来了难以克服的缺点——以纸为材料在服装的造型设计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介于纸与坯布之间的适中材料来克服目前立体裁剪操作技法上存在的缺陷。

一、日本立体裁剪用料的优缺点

日本立体裁剪所用的材料是白坯布,白坯布最大的优点是对成品面料的仿真效果较好。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白坯布有四五种厚度,设计者根据服装类型及服装轮廓选择不同厚度的白坯布[1](视幅宽和厚度的差异,价格在 4~10元 /m之间),除较薄的纱质面料外,各种厚度的白坯布假缝效果基本上接近各种面料厚度的成衣效果,且日本立体裁剪所用的钢质大头针细而长,假缝的效果较为整洁。但日本立体裁剪在操作细节上存在着以下几点缺陷。

一是假缝前准备工作较为繁锁。在假缝前要对白坯布进行熨烫,而在熨烫前白坯布的很多局部经纬纱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扭曲。要将这些扭曲的纱向整烫到正确的经纬纱向状态,使坯布无一丝褶皱,像纸一样摇拽有响声[2],才能保证后面的操作步骤正确、顺利地进行。但要将扭曲的纱向整烫到正常的经纬纱状态且像纸一样平整,就需要较为熟练的归、拔等熨烫技术,如白坯布在整烫平整后经向与垂直参照线重叠,而纬向却很容易偏离水平参照线,出现细微的倾斜角,这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是个大难题。很多初学者不能顺利地完成白坯布的整烫工作,导致后面绘制辅助线和取版出现连带性错误,即使是技术熟练的制版师此时也需花费较多的时间。因此日本立体裁剪的前期准备工作使其不具备效率优势。

二是将很多衣片的活动松量临时固定在人台的某些凸出的部位,使得操作者较难直观地判断布面的平衡状态,固定松量的误差值和固定的针法状态往往导致某些假缝线迹的扭曲和纱向状态的失衡——在临时固定珠针的时候省道是垂直的,而放开临时固定针后省道出现了倾斜状态;另外,将松量固定在人台某些凸出部位后,与固定点水平相对应的结构线 5 cm以上的线形很容易出现 2~6 mm的误差,这些误差值需要操作者在取版中进行经验性修正。

三是取版步骤的布片整烫容易引起误差。在假缝阶段许多部位的临时松量固定导致布面不平整,这需要通过熨烫使布面回到平整状态。[3]另外,要使一些省、折裥的细节设计从假缝状态转化为平面版型,也需要通过整烫来完成,如果熨烫的温度和手法不适当,很容易使布片因归或拔产生变形,进而影响布片再次组装的效果和取版的准确性,而这种误差值也同样需要在平面制版的基础上对布片和后期的版型做出经验性的修正或进行二三次假缝组装的结构调整。

二、意大利立体裁剪用料的优缺点

意大利立体裁剪的材料是纸,每开白纸的价格是 0.5元,在制作成本上具有优势。[4]与日本立体裁剪相比,以纸为材料的意大利立体裁剪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备料不用进行整烫,节省时间,也避免了因备料产生的误差。二是绘制辅助线比较容易,准确性高。在纸面上绘制辅助线比较容易,且在人台上的参照效果较为直观,避免了日本立体裁剪在保证水平、垂直辅助线准确的同时又要与经纬纱线重叠的麻烦和因此产生的误差。三是取版操作较为简便。从立体裁剪假缝状态转化为平面版型的过程中,纸面可不经过整烫,用手抚平纸面即可。另外,纸面经过低温熨烫亦不会变形,可避免取版过程产生的误差,假缝的纸片也可作为最终的平面样版。这在操作效率上要明显优于日本立体裁剪。

意大利立体裁剪以纸为材料也有其难以避免的缺点:一是面料的仿真效果差。意大利立体裁剪所用的纸仅限于较薄的白纸,纸张越厚越不利于操作,假缝的效果与实际成衣的效果就相差越远。但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的假缝效果要求必须最大限度地接近各种面料厚度的实际成衣效果,否则会导致假缝样版的准确性低,在仿真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就需要对样版进行经验性的修整。意大利立体裁剪所用的纸张对于中等厚度的面料仿真效果最好,而对于较薄的纱质面料和较厚的麻质与呢质面料,因面料的厚度差异而使假缝样版与实际成品围度的误差值在 0.3~2.5 cm之间,对此误差值进行修正就需要丰富的平面制版经验。二是纸在经过人体各局部转折面时显得较为僵硬。在没有设计切割线的情况下,大部分方位的胸省假缝难度较高,省尖点过于突出,难以使胸部形成柔和的球面状态。另外,纸张缺乏柔韧性,很多转折点在假缝时容易使纸张破碎。纸张因为没有自然的悬垂感,在应用范围上受到很大限制。对于一些较为夸张的反曲线廓形结构、摆围较大的裙装及局部的大摆折皱设计,纸张所形成的结构切面度数与实际成衣效果会存在一定的误差。

综上所述,日本立体裁剪和意大利立体裁剪所用材料在各具优势的同时也各存在着一些缺陷。白坯布对于成衣面料的仿真效果好,但因纱线容易扭曲,导致备料步骤繁琐,取版容易有误差;而以纸为料虽然可以降低备料的繁琐程度,避免取版的误差值、提高取版效率,但纸张过于生硬、容易破裂、没有自然悬垂感,对于不同设计风格、不同面料厚度的成衣效果仿真范围有较大限制。因此,有必要在白坯布与纸之间寻找一种纱向不易变形且柔韧性强、仿真效果好的材料。

三、无纺布用于立体裁剪可行性分析

自 2008年国家推行使用购物袋以取代塑料袋采购生活用品的环保政策以来,无纺布便被大量应用于环保袋的制作上。无纺布又称非织造布,是一种化纤合成面料。将无纺布用于服装立体裁剪具有价格低 (1.5 m幅宽的价格为 1.7~2.5元 /m)、面料仿真效果好、不受纱向影响、不易变形及种类多等优点。

其一,面料仿真效果好。无纺布的厚度种类较多,以每平方米的重量计数,主要有 30 g/m2、40 g/m2、50 g/m2、60 g/m2及 70 g/m2这些厚度种类。[5]70 g/m2的无纺布假缝效果与最厚的白坯布相近,40 g/m2的无纺布假缝效果与最薄的白坯布相近,而 30 g/m2的无纺布对于纱质面料的仿真效果亦较为理想。因此,无纺布对于各种成衣的立体裁剪在应用范围上不受限制。

其二,备料简便、高效,不易产生误差。卷装的无纺布裁下后不必整烫,可直接进行辅助线的绘制。零售的无纺布亦可进行折叠或卷装储存,不易产生硬皱,使用时可不必熨烫或视面料的平整程度稍微低温熨烫。在无纺布上绘制辅助线的简易程度与在纸面上绘制辅助线相近,如此便解决了因备料繁琐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

其三,假缝的效果直观,操作容易。由于白色的无纺布透明度高,与人台上的标注线进行参照假缝时效果极为直观;将人体各部位的活动松量预留在每条省道和结构线的假缝线迹上,由于10 cm宽度以内的布边可纵向立于人台上,因此可以很清晰地对假缝线边缘与人台的距离进行目测或工具测量,在操作方便且准确性高的同时,也使得假缝步骤的布片极为平整,容易对衣身结构的整体与局部是否平衡做出判断。

其四,取版不易出现误差且效率较高。从人台上取下来的假缝衣片可不必进行纸样复制而直接制作成衣样版;除大量的硬褶设计外,从人台上取下来的衣片可不用熨烫,用手轻微抚平后就可达到平整状态;硬褶设计亦只需要低温熨烫即可,且布片不会变形。

其五,二次组装对于版型的调整概率低。用无纺布进行立体裁剪,每个操作步骤都不会导致布面的变形,由此避免了因纱向变形带来的误差。另外,将活动松量预留在省道与结构线上,避免了假缝线迹因布面的扭曲而产生的视错觉,也避免了假缝线迹产生的误差。因此在二次组装时,假缝效果基本上达到了成衣的实际效果,在节省版型调整的同时也避免了进行三次组装的繁琐操作。

如图 1所示,应用无纺布制作的基础型成衣假缝效果很好,不仅布面整洁,而且转折面柔和,在半胸围宽松量 8 cm、6 cm、4 cm的 3个案例图片中均体现了较协调的人衣空间。

如图 2所示,创意型成衣假缝效果既体现了无纺布面料的悬垂感,又充分显示了该面料在特殊造型结构设计上的高度可塑性。

综上所述,将无纺布作为服装立体裁剪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坯布与纸的缺点,同时也兼具了这两种材料的优点,使得立体裁剪在操作上更为简洁、效率更高且取版数据准确,如此便有利于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的大规模推广和实际的企业应用。

在 2010年“全国职业教育现场服装技能大赛”福州市分赛区及福建省分赛区的师生选拔赛中,笔者向两方大赛的组委会推荐以无纺布作为立体裁剪的材料,通过现场的样衣实验和操作示范,两方组委会均接受了该提案,并对立体裁剪的若干竞赛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了修改,无纺布立体裁剪在福建省的服装职业技能教育中得到了初步推广。在 2010年的福建省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笔者承担了成衣结构式立体裁剪的培训项目,由此,无纺布立体裁剪在福建省的服装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全面推广。在 2010年首届中国服装造型设计学术研讨会期间,笔者发表了介绍无纺布立体裁剪的学术论文,通过与一些企业和高校专家的交流,无纺布立体裁剪开始在较大的范围内受到关注。

[1] 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服装生产讲座 (立体裁剪基础篇)[M].张祖芳,译.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28-29.

[2] 白琴芳.服装立体造型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1.

[3] 王蕾.服装的偶发性造型设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2):169.

[4] 尤枷.意大利立体裁剪 [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序言.

[5]肖立志.服装立体裁剪中材料的适用性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10):46.

TS941

A

1009-3729(2011)02-0064-04

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探究 篇4

服装设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因此,他们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方面起步也比较早,很早就将培养既具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时尚敏感度,又有娴熟的立体裁剪工艺技能作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其立体裁剪课程在院校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并且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充足的材料,这也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观我国,我国的服装设计学起步比较晚,立体裁剪课程的使用也比较晚,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立体裁剪课程在许多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都有设置,其作为各纺织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立体裁剪只是教给学生裁剪的技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服装设计的创新原理和方法,我国的立体裁剪教学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对服装的要求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新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

要将传统立体裁剪课程教育模式的弊端彻底的消除,就必须在课程的建设目标与人才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一)注重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

将形态认知、形态理解、形态构成、形态创意等其他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使其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认识、学习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改变封闭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重视教学方法中的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的、单一得教学模式,将互动式教学、工作室自主创新设计教学、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教学等方式引入教学中,增加课堂活力。

三、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企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将企业立体裁剪工作任务转化为四大目标,并且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地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使教学内容随时为学生进入岗位作准备。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式

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制作立体裁剪的思考方式、服装设计的轮廓、立体裁剪的基本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将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使其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时尚感、敏锐力,提升学生的结构设计应变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国际大师设计的优秀作品、企业设计的好产品引入其中,让学生分析其设计的优缺点,学习其优秀的地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立体裁剪能力。例如,在讲解课程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时装周的观摩,通过观看时装周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学生进行讨论,它的创新点在哪里,好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 示范演示法。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给学生讲解、一边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3. 实景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制作间,通过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对学生进行细节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老师可以在与企业协商好的情况下,进入企业制作间。笔者就经常带着学生进行观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好地学会了布料的选择和裁剪的手法。

总而言之,在中等职业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服装立体裁剪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岗位职责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从课程标准的初次制订、试行、修改到最终的确认都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研究,直至制订出最佳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做好教研工作,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能够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文峰.立体裁剪中材料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立体裁剪 篇5

教学目的:1.熟练基础裙子立体裁剪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掌握变化裙型的立裁操作方法。教学重点:

1.掌握下装松量的基本设置方法。

2.掌握臀腰省的基本处理方法。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法、演示操作。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和教师个别指导,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时:8 教

具:标记笔、人体模台、大头针、标记线 作

业:

1、基本裙型1款例;

2、变化裙型2款例。

(要求先绘制款式图,按照款式图进行立体裁剪制作)

第一节 直身裙的立体裁剪

裙装的造型变化丰富多样,是主要的下装款式,也是女装的主要构成,搭配不同的上装和运用不同的造型设计组合方法,能够在服装整体造型上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效果。此外,裙装通过本身工艺结构的改变也可以进行千变万化的款式造型设计。其剪裁多采取收省、抽褶、打裥及分割等手段来配合完成,因此较为适合运用立体裁剪的手法进行制取。裙装立体裁剪的重点主要在腰、臀部位的处理上,同时还要注意满足下体运动需要及功能性设计。其造型款式如图6-1-1所示:

图6-1-1直身裙造型款式图

一、直身裙的立体裁剪

直身裙也称直筒裙、一步裙,其款式特征为腰部收省,臀部贴体,裙摆量与臀部大小基本相同,是裙装中最基本的款式。使用的材料大多为较厚实,挺括的织物。其造型款式图如图6-1-1所示。

下面以直身女裙款式为例来介绍立体裁剪制作女裙的方法。

(一)准备工作

1、布料准备

根据款式需要确定直身裙长度,腰围线上加放4cm,裙摆下加放5cm,前后片用布长度为:裙长+9cm;直身裙宽度为前后半臀围加1cm松量,再在前后中心线加放3cm,侧缝处加放3~4cm,前后片用布宽度为前后半臀围+7~8cm。参见图6-1-2。

2、布纹标示线的标定

将准备好的布料整理好,并标示前后中线及臀围线。

3、标记腰围线和臀围线的位置

根据款式要求,用粘带纸在人体模型上标示好腰围线、臀围线的位置。

图6-1-2

(二)操作方法与技巧

1、铺前片。将前中心线和臀围线分别对好人体模型上的同名线条,用大头针固定。臀围线提平,预留1cm臀围松量,在臀围线与侧缝交接处固定,再于腰侧处将布纹提直,抚平固定。(见图6-1-3)

2、将腰部形成的臀围差量大致均分为三份,用大头针暂时别插固定,再将其中腰侧处的臀围差量转移到侧缝处。腰侧由此产生少许横向松量,大致在腰围线与臀围线的中间位置,与胯骨点和前腹部位置基本保持水平,这部分松量可用归烫或缝缩的工艺方法进行处理。通常,臀围差越大,产生的横向松量就越大,但在实际应用中,应依据面料的特点来决定转移的臀围差量大小。

3、做出前腰省。将余下的臀围差量预留出0.7~0.8cm的腰围松量,然后再设置出间隔均等的两个腰省,要注意省尖的朝向和省道的长度。省道与腰围弧线垂直,略向外偏斜,且内侧省比外侧省略长出1.5~2cm。(见图6-1-4)

图6-1-3 图6-1-4

4、铺后片。后裙片与前裙片的铺法基本相同,同样要预留1cm臀围松量。(见图6-1-5)

5、将后腰形成的臀围差量分为三份,用大头针暂时别插固定,再将其中腰侧处的臀围差量转移到侧缝处。为满足后臀立体形态,后腰侧产生的横向松量大致在侧缝线与臀围线交接的位置,因此后片的横向松量比前片位置要低。

6、将余下的臀围差量预留出0.2~0.3cm的腰围松量,然后设置两个间隔均等的后腰省。要注意腰省长度和省尖方向。后片省长度应略长于前片省,方向呈放射状指向臀围线。(见图6-1-6)

在这里还要注意的是,裙腰围的总松量大致为2cm,其中大约有1.5cm是设置在前腰位置,后腰位置只需0.5cm左右即可。

图6-1-5 图6-1-6

7、将前、后片侧缝在臀围线处打剪口,剪至侧缝线止。再把臀围线以上的侧缝翻折,将预先设置好的前后片横向松量处理好,可使用手针缩缝住这部分松量,以保证臀侧部位的裙造型符合人体相应部位的曲线造型,然后做对位标记,若设置裙开衩,也要标记开衩位置。

8、将前、后片臀围线以下部分自然交叉叠放,调整裙造型,假缝侧缝或用大头针别合固定。延续臀围线以上的侧缝线,用粘带向下顺滑地贴出臀围线以下的侧缝造型线。(见图6-1-7)

9、假缝,观察整体效果并调整。用粘带纸为腰围线做标记,其余部位采用标记笔点影描线。裙底摆部位可使用丁字尺水平围测一周,做标记。(见图6-1-8)

第二节 斜裙的立体裁剪

斜裙也称波浪裙。腰口没有省道,裙摆量较大,在臀围处较宽松,从腰到下摆呈纵向波浪状下垂。其使用材料宜选用轻薄、悬垂性良好的织物,并可以根据波浪量的变化来表现各种不同造型,从而形成不同的斜裙摆度,其制作过程比直身裙简单,斜裙的造型款式如图6-2-1所示:

图6-2-1

(一)准备工作

1、布料准备

用布量要考虑摆度的大小和面料的丝缕方向,最好采用经纱与纬纱弹力平衡性好的布料。(见图6-2-2)

2、标记前后腰围线、臀围线的位置

图6-2-2

根据款式要求,用粘贴带在人体模型上分别粘好腰围线、臀围线的位置。

(二)操作方法与技巧

1、固定前中心线。将前身裙片的中心线对齐人体模型的前中心线,臀围线也与人体模型标记的臀围线对齐,大头针暂时固定。将腰部顺势抚平,在第一个有波浪的位置打剪口。如图6-2-3所示。

2、形成第一个波浪。一只手沿剪口方向顺势向下捏住下摆,并向外拉,别一只手将坯布顺势向下垂,同时将腰部的面料向上拉伸,形成一个自然波浪,用大头针固定。如图6-1-4所示。

图6-2-3 图6-2-4

3、按同样的手法,用一只手将坯布身左下方移动,形成前身另一道波浪,可在臀围线位置处将两道波浪用大头针暂时固定。注意波浪要均匀、自然。同时将腰线以上的波浪位置打剪口,以保持平整。如图6-2-

5、图6-2-6所示。

图6-2-5 图6-2-6

4、固定后裙片。将后裙片按前片的方法固定在人体模型上。

5、形成后身波浪:依照前身裙片波浪的制取方法,在后身裙片相应位置制取两个波浪。然后从各个角度观察并修正。如图6-2-7所示。

6、在侧缝处将后裙片与前裙片按自然下垂的形态进行重叠固定。在确定裙片波浪平衡后,在侧缝位置粘好标志线。如图6-2-8所示。

第三节 圆形裙的立体裁剪

圆形裙为腰部合体,裙摆展开后为圆形摆度造型裙款。根据款式需要,可以自由设计裙摆的展开量。其造型款式如图6-3-1所示:

圆裙平面裁剪结构的变化能够较直观地反映出裙款式立体裁剪的造型轮廓。图6-3-2 为圆裙摆度的平面展开分析图,图中虚线表示进行面积裁减的的裙摆和轮廓造型线。如图中所示,圆形面积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裙的轮廓线造型。当圆面积逐渐减少的同时,裙造型的摆度相对缩小,轮廓范围也相对缩小。面积缩减过后的裙在摆度和裙斜度上都会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图6-3-2圆裙摆度平面展开图 图6-3-1圆形裙款式图

下面以标准的360°圆形裙为例进行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以裙长为半径裁出裙片。以腰围长为圆周在裁片中心裁出腰围。

2、如图6-3-

3、图6-3-4所示,根据需要设计剪开线位置,当侧缝线在45°角时,裙片的前后中心线就在正斜纱向,斜裁的特性会给圆形裙带来特有的弹性,是圆裙裁剪的首选。

3、将裙片固定在模台上,调整好裙摆,留出缝量后缝合裙缝,并装上腰头布。观察调整造型,如图6-3-5所示。图6-3-6为正方形裙裁片所制取的圆形手帕裙。

图6-3-3

图6-3-5圆形裙

图6-3-4

《立体裁剪B》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6

课程教改的目的与意义

《立体裁剪B》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应用立体裁剪进行礼服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掌握礼服的款式设计、立体裁剪及制作工艺;进步提高学生的立体裁剪技法,使学生能进行更为复杂、更有创意的立体裁剪设计。

《立体裁剪B》亦是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安排在二年级下半学期开设,需要先系统学习《立体裁剪A》课程。《立体裁剪A》主要教授多种单品的立体裁剪方法,课堂上教师针对每个单品进行具体操作演示。该课程在教学方面着重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及实践,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裁剪B》需要在《立体裁剪A》课程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立体裁剪B》课程是进阶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立体裁剪B》直接影响后续制作类课程,尤其是《毕业设计》课程中涉及到礼服制作。近一两年的毕业设计课程中,有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对礼服设计没有形成较全面的认识,完成礼服制作存在较大难度,所以设计作品通常更偏向于成衣制作。即使是创作的礼服作品中,学生的作品也存在缺乏创意性、缺乏多样化的局面。例如礼服设计在造型方面没有较大的突破,局限于表现礼服表面的装饰效果。《立体裁剪B》课程预借这次教学改革的契机将课程结构内容优化,课堂学习方式创新。所以本项目的设立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现实性。

课程教改的设计与分析

《立体裁剪B》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课程主要从以下几个阶段开展教学改革。

1.阶段1、理论认识,知识铺垫

理论课件主要教授礼服设计的相关内容:礼服的概念、礼服的廓型与分类、礼服的材料与选配、礼服的设计方法,其中重点讲述局部造型设计创意方法,增加礼服量感的立体裁剪方法等内容,并对最新的礼服造型趋势进行总结分析。这些理论内容的介绍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认识礼服设计,为之后的设计训练做好理论知识的铺垫。

2.阶段2、发散思维,创新实践

由于《立体裁剪A》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根据指定款式一步一步详细操作演示,学生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制作造型,以达到基础训练的目的。因此没有过多个人的设计想法融入到款式中。在《立体裁剪B》的设计训练环节伊始,进行礼服上衣拓展练习。该练习在上衣基础原型版的基础上拓版达到多余余量来快速塑造各种造型(如图1),再将练习所得的造型运用到礼服的上衣款式设计中(如图2)。这样的设计练习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多思考、多尝试、多探究、多实践各种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并为学生的设计创作打开一条崭新的思路。

3.阶段3、经典造型,深入学习

课堂上要求制作2款礼服造型,款式造型遵循由易入难的循序过程。第1款礼服造型选择经典的无肩带礼服,具体款式细节自行设计,特别主张上衣表层设计运用阶段2中基础原型版拓展练习所得造型,其他造型要求上衣无肩带抹胸款式,裙子外廓型不限但造型膨大,涉及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学习与制作。

因礼服中无肩带礼服占据了一片天地,所以无肩带礼服的内层支撑成为设计制作的关键要素。课程将学习紧身胸衣制作,为无肩带礼服的设计创作打下基础。教师详细讲解紧身胸衣的制作方法,着重强调其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例如紧身胸衣的鱼骨分为需要制作保护层的鲸鱼骨和可直接缝纫的鲸鱼骨。课堂练习中选择需要制作保护层的鲸鱼骨(如图3),让学生充分了解附着鲸鱼骨的多种方式。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层做好后,将鲸鱼骨插入,在末端留1.3cm的长度,便于内层紧身胸衣与设计表层的缝合(如图4)。缝合之前,需要从中心线到侧缝,在止口高温熨烫嵌条或缝上0.2cm宽的缎带固定来控制松量,防止胸部上缘位置起空。

因裙子具有占整个礼服面积之首的优势,其变化对礼服的整体造型影响至关重要。而内部裙撑将直接影响礼服裙型的外部廓型变化。本课程将学习裙撑制作,学生通过一款礼服裙撑的示范操作,领会裙撑的技术要点,以融会贯通根据不同裙子造型制作相应的裙撑。在课堂教授过程中,教师示范圆台型礼服的无骨裙撑制作。通过一款裙撑的技术要点讲解延伸到不同外轮廓裙子比如蓬裙、大鱼尾裙的裙撑制作,重点分析不同裙撑的硬网纱的位置设置和围度设置。

4.阶段4、独立设计,自我表现

经过第1套礼服自胚的立裁制作,学生对于礼服的设计制作有了

定程度的知识经验积累。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制作第2套礼服,尽情展现自我的审美、设计与制作能力,最终用真实面料进行实物制作。由于学生的立体裁剪水平有高低,为了使得课堂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师尽量采取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引导方式。教师在辅导学生礼服设计稿时,引导高水平的学生尽量挑战高难度的礼服造型进行设计制作,引导中水平的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礼服造型进行制作。而低水平的学生也要精心对待,教师引导低水平的学生设计制作造型较简单的礼服。这样做的好处是低水平的学生不至于拿着设计稿无从下手从而失去信心。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他们能够掌控的简单造型,让他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重新拾起学习的兴趣。在制作过程阶段,教师全程辅导,教授学生相关造型及细节的立裁方法,帮助学生通过白坯立裁、面料选择、版型裁布、缝纫熨烫完成实物制作。

5.阶段5、评定改革,知识分享

每一款礼服造型制作完成后,将学生作品进行集体展示。评定过程中,首先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主要对自己的礼服造型作品从构思内容到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梳理,尤其着重讲述立体裁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的实际操作手法。在学生讲述完成后,教师对该学生作品进行点评,补充问题分析,总结作品的优缺点。通过师生的共同点评、探讨和交流,使学生更具洞察力和判断力,对礼服立体裁剪技巧也有更多的了解,同时收获积累了经验。

课程注重过程的表现及知识的分享。一方面教师加大对平时礼服立体裁剪训练的审核力度。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记录礼服的制作过程,课程结束后将其整理成作品集分享给全班同学。作品集中有清晰的图片(如图5)及制作说明文字。这将有助于学生表达自我想法,同时展现立体裁剪整个过程及其中寻找立体裁剪方案的历程。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接触到更多各种不同的礼服款式造型,并掌握其立体裁剪方法,为以后更高阶的礼服立体裁剪学习与制作做好铺垫。

6.阶段6、展览拓展,课堂延伸

课程的结束并不表示课堂的结束。教师组织学生在摄影棚对礼服作品进行实物拍摄。学生可以参与到拍摄的各项工作中,搭设背景、调节灯光、摆放人台、整理服装等工作,摄影师也是由学生自己担任。拍摄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完全是另一项学习体验。学生也非常乐意参与进来。摄影得到的照片,最终整理成本作品集,与学生作品

同以展览的方式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展示。展示的行为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将自己的优秀作品呈现给更多的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不同班级之间的信息交流,同时也是《立体裁剪B》这门课程的效果呈现。(如图6)

立体裁剪 篇7

一、国内立体裁剪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概况

我国高等教育服装设计专业高等教育已有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其中立体裁剪教学也有二十多年的时间,其间高校教师们不断摸索、借鉴和改革发展,仅当当网显示在售的1997年以来出版的立裁教材就有四十多种。而且,教育部2003年启动的部本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已近十年,2007年启动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也已近五年,这些教学质量工程通过设立“教学名师奖”、建设“精品课程”并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等措施,高效推动了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模式向着贴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改革。立体裁剪课程教学领域已经有了许多改革成果,其中,国家级精品立体裁剪课程建设项目,本科、高职各有1项,分别报批于2009年、2010年。这说明,国内服装专业课程包括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质量正不断进步,现在已经有了基本成熟的教学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中进行教改,应首先对照自己查找差距,借鉴已有的发展成果,然后应继续深入探索和改革。遗憾的是,根据中国知网搜索到的文献信息显示,2003年以来至今讨论本科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的近二十篇论文中,不同人的论文之间几乎全部没有相互引用的关系,引用文献中与立体裁剪教学相关的几乎只有立体裁剪教材;更遗憾的是,根据不同时期的论文对立体裁剪教学现状的描述,似乎国内立体裁剪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近十年来没有得到任何改善,似乎仍然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好在通过对历年出版的立体裁剪教材和陆续共享的精品课程材料的前后相互比较,可以看出进步是非常明显的。这说明,不同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间的继承递进关系,主要是靠对其他高校的立体裁剪教材和精品课程共享材料的借鉴与超越来维系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了已有的立体裁剪教改论文,在有关课程教学改革措施的内容中还是陆续有新做法的汇报,教改论文能正面讨论这些新做法的根据和效益,比其他信息更利于概括反映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进程,值得去梳理和借鉴。

二、国内各高校本科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中新观点和新做法的首先发表情况

2003年江南大学的刘冬云撰文[1]指出了相关课程之间衔接的问题。强调应注意立体裁剪与服装材料学、服装美学、服装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的密切联系,打牢知识结构基础,并引导学生在立体裁剪课程中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应将立体裁剪教学与平面裁剪、成衣工艺、款式设计的教学相结合。

2006年攀枝花学院苏小燕撰文[2]汇报了该校立体裁剪课程5年教改的成果,包括教学观念、方法、条件、发展规划等方面,比较系统。突出了“艺术设计综合能力”的培养,介绍了“模块”化教学和“以参赛促教学”做法。

2007年温州大学魏静等人撰文[3]介绍了该校立体裁剪课程作为省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成果。突出了“全方位的整体建设”。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确定了“掌握基础、注重应用、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紧紧围绕成衣与艺术装的立体裁剪为主线开展教学活动,注重“立体化”教材建设,还突出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的实践。提出了“从实践中提出问题,教学做合一”的实训教学方法。具体措施方面,除了“以赛促学”之外,还介绍了“以展(作业汇报)促学”的做法。

2010年长春工业大学李凤仙撰文[4]介绍了面向市场的“项目驱动法”在本科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2011年温州大学魏静等人[5]撰写了作为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建设实践的汇报论文,从“多维化培养目标”、“立体化教学资源”、“多样化教学方法”、“多元化评价体系”、“一体化实训教学程序”等五个方面对其具体做法作出了系统介绍,标志着国内立体裁剪教学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12年宁波大学吴雪平的论文[6]介绍了本科立体裁剪课程中“工作室教学”法的应用,以“教师工作室”作为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赛事的重要场所,同时作为产学研交流的窗口,实现课堂与市场的真正结合。大致同时,江南大学王蕾和梁惠娥也撰文[7],在关于“应用模块”的内容中提及以“导师制或工作室”方式开展项目化教学。

实际上,在响应胡锦涛主席2011年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关于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协同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方面,“教师工作室”都可大有作为,是一个发展方向。

三、国内高校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倾向性问题

如前所述,国内立体裁剪课程教改论文间缺乏引用关系,评估现状时盲目悲观,这说明论文作者们普遍缺乏对同行发展进步的积极关注和充分肯定。

此外,普遍侧重教改流行做法的引入应用和实践探索的汇报,而极少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适用性的理论分析和对实践的反思。下面将针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四、本科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选择的理论分析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标。在同类教学内容前提下,有教学目标的先进性问题。在同类教学目标前提下,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先进性问题。不同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问题。

在教学目标先进性方面,高校教改的大方向是在知识和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强调人格素质教育、实践能力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本科立体裁剪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专业核心实作课程,应该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立体裁剪基本技能训练和成衣设计与艺术装设计及实现能力培养为中心,兼顾服饰审美、时尚鉴识、设计思维、市场意识、成本意识和沟通互动等职业素养的熏陶。

在课程知识与技能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问题上,由于立体裁剪课程本身所要讲解的理论知识并不难,且大都与实物、实作直接关联。因此,立体裁剪课程理论知识的单纯讲解应该尽量精简,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教学应该融入技能教学中,“以实验室为课堂”,“教学做合一”,更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首要的是技能应用教学,适合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任务驱动模式。要确保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注重任务背景的真实性及其变化。任务可以是虚拟的,任务背景却必须是真实的;不同任务背景间的变化可以培养实际应用技能时的应变能力。若要克服虚拟任务虽背景真实但情境不真实的弊端,就必须穿插真实项目的教学,但这属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条件建设中解决的问题。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技能综合应用教学也是重点。这就要求立体裁剪教学与平面裁剪、成衣工艺、款式设计的教学相结合,要求在课程内容安排和教学组织上做好衔接,并以综合性强的大作业驱动多课程技能的综合应用。“以展促学”、“以赛促学”都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不同任务形式,也是技能综合应用教学的组织方式。

适合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辅导模式,这就要求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加上过程教学法,强调自主完成任务和创作过程中表达、交流、评价、辅导活动的结合。

对服饰审美、时尚鉴识、设计思维、市场意识、成本意识、沟通互动等职业素养的熏陶,除了通过项目教学和过程教学实现外,还应该组织鉴赏教学。

培养立体裁剪实践能力,最终要体现为面向市场的成衣、礼服与艺术装设计及实现能力。面向市场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则还要求穿插有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以校企联合办学为条件的双导师制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组织真实项目实践的教学形式,但通常缺乏对企业方面的教学导师的正规激励机制,无专职导师的企业实习仍是学生在企业得到实际情境熏陶和实际项目设计实践历练的通常形式。教师工作室可以组织虚拟项目的教学,也可以到市场接洽真实项目,也方便组织学生自主并且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也是实现服装设计项目教学和过程教学的较好形式。如果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发展完善起来,就可让学生参与其中,带动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层次的提升。

五、结语

国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先进成果应该得到业内积极关注和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赶超,同时加强理论反思和指导工作,这样才能更加高效地推进全国各相关高校的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改革发展。这个结论对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高效推进也有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刘冬云.立体裁剪教学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3(3):203~204.

[2]苏小燕.关于对服装立体设计与裁剪教学改革的思考[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6).71~73.

[3]魏静,陈明艳,叶茜,陆琰.精品课程“立体裁剪”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08~111.

[4]李凤仙.项目驱动法在服装立体裁剪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0(14):59~61.

[5]魏静,欧阳心力,张振岳.“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1(2):105~107、110.

[6]吴雪平.礼服的设计与制作——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新尝试[J].大舞台,2012(1):155~156.

立体裁剪在定制服装中的应用 篇8

一、定制服装的特点品类

定制服装设计与制作是指服装设计师根据顾客的定制需求,综合顾客个人特质、穿着场合等详细信息为消费者提供独一无二的服装成衣。定制服装通常采用有设计感、品质卓越的高档材料,并辅以优良的制作工艺完成。立体裁剪是服装造型比较直观的制作方法,能够最简便、最直接地表现出人体体型与服装成衣着装效果。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设计师直接将面料在人体模型上进行设计裁剪制作,随时调整修正服装造型的美观和比例平衡。

男士常见的正装、西装、西裤,女士正装、套装、礼服、婚纱以及一些特殊要求的设计服装。

二、立体裁剪的特点

(一)立体裁剪适合对三维人体造型要求高的服装,直接以人体或者是人体模型为中心进行服装造型设计,能够直观体现人体曲面构成,服装与人体的关系,摆脱平面裁剪数字公式的制约。

(二)立体裁剪直接利用面料特性进行服装三维造型,比较容易解决面料特性与服装款式之间的关系。

(三)立体裁剪过程中材料自然形成的悬垂、褶皱、缠绕、堆积等形态,有时能即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样式效果。

三、立体裁剪在定制服装中的基本操作流程

对于定制服装一般采用立体裁剪设计制作的主要为套装、礼服等上装类服装。设计师与定制服装消费者充分沟通,给出定制顾客心中想要的设计款式、对应面料效果等。设计师测量顾客的相关人体部位尺寸,一般选用与着装者尺寸、体型相近的净体人台,观察和测量人台与真实顾客体型的差距,通过对人台补正,一般可采用腈棉、针刺棉,填附在所需的部位上,塑成所要补正的形态,再用手针撬缝固定,最外层包覆白坯布。最终得到满足顾客体型标准的人台模型。主要测量部位为胸围、腰围、臀围、腹围、胸底围、背宽等。

(一)款式类型一

针对较常规的上装,立体裁剪主要操作流程为:顾客体型测量—选择和修补人台—根据款式人台贴线—利用与成衣面料近似的坯布面料进行人台立体裁剪—大头针别和观看效果—调整—点影—拓版得到平面的纸样样板—利用纸样裁剪坯布面料—衣片机缝制—顾客试穿—纸样样板适当调整—调整之后纸样裁剪成衣面料—成衣衣片机缝。

(二)款式类型二

针对礼服、婚纱等造型设计感强的服装,立体裁剪主要流程为:顾客体型测量—选择和修补人台—根据款式人台贴线—直接利用成衣面料在人台上立体裁剪—调整—手缝—衣片机缝制。顾客试穿主要为胸甲尺寸。礼服、婚纱等造型设计感强的服装,在直接利用真实成衣面料在人台上立裁时,设计师一般均会先利用近似白坯布进行练习,找到设计的外观造型感觉。

四、立体裁剪在定制服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一)对于常规的裤装基本不建议采用立体裁剪的方法操作。袖子主要采用平面配袖子的方法。

(二)立体裁剪由于对人台模型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虽然可以通过人台模型补正来调整与真实穿着者人体体型的差异,但往往存在人台模型尺寸与真实人体一样,但是由于体型不一样,这使得成衣要进行调整,才能满足定制客人的需求。

(三)整体平衡与松量加放。在调整衣身整体平衡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各个部位松度。胸部浮余量处理得当,前后衣身平衡。

(四)礼服等创意服装立裁在款式设计中,省、褶或结构线的设置要以胸部造型为核心,使其在贴合身体的同时还具有装饰美化人体的作用。为满足礼服的稳定性要求,应合理采用鱼骨、喷胶棉、马尾衬粘布衬等定型材料制作礼服胸甲。外观造型采用悬垂、褶皱、分割、缠绕、堆积等方法,实现创意造型设计。

随着我国人们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和个人审美需求的多样化,本土定制服装设计理念贴近我国人们需求,立体裁剪方法能够满足人们对个性特色服装的追求,立体裁剪已经成为定制服装造型设计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吴雪平.礼服的设计与制作: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新尝试[J].设计大舞台,2012(1).

[2]戴建国,陈敏之,何瑛.立体裁剪及其适用性分析[J].纺织学报,2006,3(3):118-120.

立体裁剪 篇9

1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现状

1.1 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作为服装专业的一个分支学科, 与平面裁剪、人体工程、服装材料学、服装工艺等课程密切相关, 只有各课程结合学习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汇贯通。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教育中, 对课程之间相互衔接和融汇贯通的认识不够, 一般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学年, 使学习过程中脱离了其他课程的辅助, 只能依靠纯粹的理论和固定知识来记忆教学内容, 在增加了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 也错过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机会。

1.2 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定位存在误区

由于服装立体裁剪是在人体或者人台上直接进行裁剪的, 因此比较适用于褶皱较多、形状设计较独特的服装类型, 如果对于常规的平角和直角进行立体裁剪, 反而会因为约束力较小而降低了效率, 因此很多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师就会存在立体裁剪适宜夸张服装造型的错觉, 在进行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时过分追逐设计的夸张和独特, 而忽略了强调版型和严谨的服装立体裁剪的训练, 也忽略了立体裁剪后对于服装结构及平衡感的调整过程, 使得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失去了精髓。再加上进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时很少有教师会进行平面裁剪教学, 因此学生对这两种裁剪方式的掌握和灵活使用都存在一定的误区。

1.3 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课时设计不甚合理

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其在人台或者人体上直接成型, 上身效果好且成功率佳, 但由于其要在前后期进行大量的修改, 所需要准备的服装裁剪工具也较多、裁剪实践也需要更多。一般来说, 前期准备工具、教师讲课、学生实践练习、讲评的时间少于4 小时是不能够完成的, 一旦中断裁剪过程, 将布料从模型上取下来就很难再还原回去, 因此立体裁剪还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但是高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一般在3 小时以内, 这与实际所需不符, 也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立体裁剪课程时难以提高裁剪水平和效果的现象。

2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改革探索

2.1 增加融汇贯通, 提高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质量

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同步教学, 使得学生对各个课程的技能融汇贯通,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够让学生通过对比和交叉学习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和平面裁剪课程同步学习, 能够让学生从两种裁剪方式的对比中更好地明确每种裁剪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情境, 提高学生服装裁剪的效率;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与人体结构课程的交汇学习, 能够让学生从人体结构认识立体裁剪数据的原理和科学, 避免学生死记硬背烦恼的同时, 也增加学生对立体结构及裁剪的深刻认识。

2.2 理论联系实践, 将课程设计更贴合校企需要

理论联系实践, 不仅要求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从企业中吸取专业制作服装的方法, 将服装立体裁剪的课程设计贴近企业的实际所需, 从大头针、立体裁剪的步骤和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培养工学相兼的高职技能人才, 并为企业设置专门的服装设计室, 实现校企的合作共赢;还要求在立体裁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要延长学生的实践联系时间, 让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过程充分地了解自身学习的不足, 并且掌握立体裁剪的详细步骤和精华, 提高学生对服装立体裁剪课程的学习效果。

2.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教学是近年来微课和高效率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在大多数课程中的使用都具有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也不例外。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教师演示和理论授课时间, 在教师的真实人台裁剪演示过程中, 可能由于学生角度和光线的影响而使得学生观看不清, 影响了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效果, 但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将这些演示过程完美地呈现在课件中, 并设置动画和动作分解等让学生详细学习每个裁剪的细节和过程, 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是一个实践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在目前教学中还存在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衔接不够、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和定位存在误区、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课时设计不合理、理论知识与实际企业生产脱节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职服装立体裁剪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增加融汇贯通、提高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质量, 理论联系实践、将课程设计更贴合校企需要,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改变教学方法和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法来提高服装立体裁剪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白琴方, 刘冬云.关于高职服装立体裁剪教学现状和教学改革策略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 2014 (03) .

[2]张文斌, 王晓辉.试论高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探讨[J].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3 (05) .

立体裁剪 篇10

立领按其结构形式分为:单立领、翻立领、连衣立领和连翻立领等不同风格的领型。特别是只有领座部分、没有翻领部分的单立领最为典型, 使用频率较大。单立领结构设计所涉及的重要因素包括:领座侧倾斜角、领座前部造型、前领窝线形状和领座的高低, 其设计质量的高低对服装的整体外观和着装舒适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在进行立领结构设计时, 应力求领子廓形及尺寸与款式外观相符。现采用直观实用的立体裁剪的方法制得不同领侧倾角的女性合体式单立领, 并从原理进行分析。

1 人体颈部与合体式单立领

人的颈部的形态直接影响单立领的结构。颈部是人体头部和躯干的连接部位, 呈上细下粗的不规则圆台状。从人体的侧面看, 颈部向前呈倾斜状, 造成前低后高的倾斜弧线, 这个倾斜弧线是构成衣领、领口的基线。如图1所示, 颈部的倾斜弧线就是原型领围线, 是前颈点、侧颈点和后颈点的连接, 即为衣领的装领结构线。底面呈前低后高的倾斜弧线, 颈侧与肩约成96°[1]。

2 合体式单立领的结构设计

单立领分类依据领侧后水平倾斜角 (简称领侧角) αb、前侧倾角 (简称领前角) αf, 可分为如下几情况。

αb、αf<90°, 外倾型单立领, 如图2 (a) 。

αb、αf=90°, 垂直型单立领, 如图2 (b) 。

αb、αf>90°, 垂直型单立领, 如图2 (c) [2]。

立领的上下口线差是指领子上口弧线与下口弧线长之间的差数。如果设计者要达到一定的领侧倾角, 上下口的差是否会存在某种规律[3]?为了使其成为立领的量化设计参数, 通过立体裁剪的制领方法, 研究在不改变领窝形态的情况下, 改变其中的一个造型变量, 即领侧倾角, 试求得该量与其他立领结构因素。

3 领侧倾角αb变化试验

3.1 试验准备

试验器材:标准女体人台 (160/63Y) 、数码相机、三角架、复印纸、角度仪、马丁侧量仪。

人台准备:在人台上贴出必要的标志线, 如图3所示。试验前在人台原型领围线的基础上变化领围线, 侧颈点处开大3mm, 前颈点处下降0.5mm, 量出前领弧长为10.5cm, 后领弧长为10cm。为了得到试验结果, 设定N前=N后=3.5cm。在试验过程中测量纪录数据。

试验人员:为保证误差最小, 所有过程全部由同一人做出。

试验过程:制作无领合体式女衬衫样衣——制作不同领侧倾角的单立领——从人台上取下拓下——再次在人台上装上单立领。

3.2 试验目的

立领侧倾角指领子的侧部后部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表达领子的侧、后部状态。常规领侧倾角一般在90~110°之间, 为了找到领侧倾角起翘量X, 领上口长L/2、领下口长L/2的线性关系, 如图4所示。

这里就αb的变化进行讨论, 通过立裁使αb分别取80°、85°、90°、95°、100°、105°、110°、115°和120°, 看领侧角αb的变化给单立领的外观及其它结构变量带来的影响。

3.3 试验结果

得到的试验结果有:图5不同角度的领侧角单立领立裁示意图、图6不同角度的领侧角单立领平面展开示意图和测量得来的表1各结构变量的数值。

3.4 起翘量与领侧角的关系

由测量的数据得:领上口长的均值为19.79cm, 领下口长的均值为20.10cm, 起翘量的均值为-0.93cm, 领上下口差的均值为0.42cm。

由图7可以清楚的看出, 当领侧角大于等于100°时, 起翘量为正值, 当领侧倾角小于100°时, 起翘量为负值。

由图8对领侧倾角和起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到领侧角与起翘量的相关系数为0.971, 显著性水平为0.000, 所以两者为正相关且相关性很强, 将起翘量与领侧倾角建立一元线性模型得:

其中X即为领侧倾角 (弧度制) , Y即为起翘量。

此时得出一元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 (RSquare) 非常高, RSquare=0.943, 可用。

3.5 领上口长与领侧角的关系

由图9、10数据分析可知, 领上口长与领侧倾角为强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为-0.985, 显著水平为0.000。一元线性模型的拟合优度 (RSquare) 非常高, RSquare=0.970, 显著性水平为0.000, 可以采用此模型。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回归方程

X为领侧倾角 (弧度制) , Y为领上口长。

3.6 领上下口差与领侧角的关系

由图11、12分析可得, 领侧角与起翘量的相关系数为0.957, 显著性水平为0.000, 所以两者为正相关且相关性很强。由图12可得三次曲线模型的R方最高, 也就是对数据的解释能力最强, 并且模型也是很显著的, 观察曲线, 也可发现三次曲线的拟合效果是最好的。但是三次曲线计算复杂, 二次曲线和三次曲线的R方相差无几, 显著性也很好, 决定采用二次模型。

Y即为上下口差, X即为领侧倾角 (弧度制) 。

也就是说, 当颈窝线长度固定时, 设计不同角度的领侧倾角时, 可以采用一种定量的数学关系, 减少经验带来制图的不确定性。

通过上述实验及数据分析可得, 单立领的领侧倾角如由小变大则领也会从离开颈部变为贴近颈部, 由图6可见, 领底部的弧线随角度增大, 也会经历从弯到直, 再向反方向弯曲的变化过程。

分析制得表2单立领制图中各个变量和领侧角大小的回归模型, 此模型扩展了常规制图中领侧倾角100~105°的范围, 给出了80~120°之间的所有角度, 为制图提供了新的依据。

4 结语

4.1 本试验推导出合体式单立领上下口长、上下口差及起翘量与领侧角的关系, 建立了不同领侧角时的单立领数学模型, 有助于设计者根据所设计的立领的领侧倾角, 更有针对性地确定立领的样板, 也为立裁单立领提供依据。

4.2 从立裁的角度, 进一步验证了平面制图时各结构变量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廖灿.浅析合体式立领的结构设计[J].广西轻工业, 2009, (2) :98-99.

[2]张文斌.服装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6.153-154.

上一篇:公路上的旅行下一篇:技术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