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载体

2024-06-24

物理载体(精选八篇)

物理载体 篇1

一、从“连结体”角度构建物理情景

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经常通过生活中常见物品(如,轻绳和杆子等)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模型,物理学中称为连结体,连结体问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很高,连接体问题涉及多个物体,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是力学中考查的重要内容.解题时要搞清楚连结体的运动特点,即构建物理情景,具体做法就是加强审题.

如,图1两滑块保持静止或一起加速下滑,图2相互作用的两小球一起前进.

评析:图1中如果绳子是绷紧的,那两物块运动特点相同,构建物理情景不难,如,研究对象常处对于静止状态,或者匀速直线运动,或者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然而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在于是否考虑采用整体法分析问题.

图2连接两球的是弹簧,可伸长压缩,此两球运动性质相对独立,要处理好这类问题要结合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二、从“点、线”角度寻找解题突破口形成解题思路

1.在“点”角度上应从受力分析寻找突破口

例1间距为4 m的竖直墙壁之间挂一条长为5 m的理想绳子,将质量为M的物体用挂钩挂在绳子上,如图3,若将绳子的B端沿墙壁上移,试分析一下绳子张力如何变化?

评析:此题一件很重要的载体:理想绳子,或轻绳,不应考虑质量,张力处处相同.解题时注意O点是关键点,因物体是用挂钩挂在轻绳上,O点并不是结点,所以AO和OB应看作一条转了弯的连续绳,由于理想绳子光滑而且不可伸长,决定了绳子上各点的张力处处相等.这是绳子作为载体的受力特点.类似题枚不胜举,做题时抓住了这一点,解题思路就明了了.

2.在“线”角度上应从运动分析寻找突破口

例2如图4所示,在不计滑轮摩擦和绳质量的条件下,当小车匀速向右运动时,物体A的受力情况是()

(A)绳的拉力大于A的重力

(B)绳的拉力等于A的重力

(C)绳的拉力小于A的重力

(D)拉力先大于A的重力,后小于重力

评析:此题的载体仍是绳子,但考虑的角度不是点,而是绳子这整条线.物体A的受力情况由运动情况求出,而A物体和小车可看作是绳子两个端点,由于轻绳不可伸长,则沿绳方向两端点“线”长度不定,则沿绳方向两端点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应相同.这是绳子作为载体的运动特点.

3.“点”和“线”结合分析综合问题

例3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玩具车A和B,两者用一轻质细橡皮筋相连,在橡皮筋上有一红色标记R.在初始时橡皮筋处于拉直状态,A、B和R分别位于直角坐标系中的(0,2)(0,-1)和(0,0)点.已知A从静止开始沿y轴正向做加速度太小为a的匀加速运动:B平行于x轴朝x轴正向匀速运动.在两车此后运动的过程中,标记R在某时刻通过点K(1,1).假定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求B运动速度的大小.

评析:如图5,此题中“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是关键句子,这是突破口,它承载着什么信息呢?在开始运动时,R到A和B的距离之比为2∶1,即OE∶OF=2∶1由于橡皮筋的伸长是均匀的,在以后任一时刻R到A和B的距离之比都为2∶1.因此,在时刻t有HK∶KG=2∶1.

此题中红色标记R的位置是个关建点,而橡皮筋的伸长让我们形成了线的概念.橡皮筋的特点在这里跟弹簧是一样的,图5如果伸长是均匀的,即相同长度的弹簧伸长量是一样的.那伸长后的长度比值是不定的.

三、从生活实践中的物品模型化达到对能力的考查

例4拖把是由拖杆和拖把头构成的擦地工具(如图6).设拖把头的质量为m,拖杆质量可以忽略;拖把头与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常数μ,重力加速度为g,某同学用该拖把在水平地板上拖地时,沿拖杆方向推拖把,拖杆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

(1)若拖把头在地板上匀速移动,求推拖把的力的大小.

(2)设能使该拖把在地板上从静止刚好开始运动的水平推力与此时地板对拖把的正压力的比值为λ.已知存在一临界角θ0,若θ≤θ0,则不管沿拖杆方向的推力多大,都不可能使拖把从静止开始运动.求这一临界角的正切tanθ0.

物理载体 篇2

——进城务工青年思想引导载体创新材料

根据团中央和团省委的统一部署,东莞长安集团和顺德美的集团是引导进城务工青年的试点单位。引导工作开展过程中,试点单位面对新时期进城务工青年思想状况和实际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传播、活动和服务三类载体进行了探索、创新,保证引导青年工作形成共鸣、入脑入心。

一、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平台,确保信息传播载体便捷化

随着信息化、科技化时代的到来,手机和网络越来越普及,我们在进城务工青年引导工作中积极、充分利用手机和网络等新媒体,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达到思想引导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通过建立QQ群、手机网等方式,定期向进城务工青年发送时政热点、企业发展动态、生活资讯、生活常识、节日问候等,加强沟通联系,更好地为进城务工青年提供服务及做好群体的引导教育工作,把思想引导渗透到进城务工青年的日常生活中。如利用手机网络开展“手机红色传递之旅”活动,通过发送红色短信种子开展有奖传递、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开展红色历史有奖问答、红色歌曲铃声下载等活动,增强进城务工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趣味性和渗透力。美的集团开展的手机短信“红段子”征集竞赛活动,通过编写言简意赅、积极向上、富有趣味的短信,引导进城务工青 年正确认识发展形势,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依托网络QQ群定期组织网上青年论坛,打造进城务工青年畅所欲言、建言献策的平台,引导进城务工青年关注时政热点和企业发展,增强进城务工青年的归属感,激发他们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长安集团通过团刊《青春溢彩》和集团内刊《长安集团快讯》,围绕集团发展、企业文化、青年成才等主题,积极引导进城务工青年正确认识地方、企业、自身三者共赢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广泛开展文体活动,确保活动组织载体多元化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吸引、凝聚青年的有效载体。以轻松活跃的活动氛围吸引广大进城务工青年,在活动的过程中与青年进行思想的沟通碰撞,不断地引导青年思想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把党团组织的“大道理”转化为青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从进城务工青年思想和需求多元化的现状出发,从外来务工青年业余文化生活需求出发,组织户外拓展、体育竞赛、文艺交流、保健休闲、青年联谊等活动,活跃青年生活氛围,丰富青年业余生活,提高青年生活幸福感。如美的集团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开展企业发展成就回顾和“美的发展之我见”征文活动,引导青年从身边事例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组织美的青年参加 “论道现代公民社会”等文化讲座,提升进城务工青年的综合素质;长安集团针对进城务工青年的实际需求,有效整合资源,发动党团组织、工会、妇联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开展“送文体活动进园区、进企业”活动,为进城务工青年捐赠球类、棋牌、乐器等文体用品,开展篮球、乒乓球、棋牌、晚会、播放爱国电影等文体活动,不断丰富进城务工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

以实验为载体提高物理课堂效益 篇3

一、演示实验要提高可见度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以求最佳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教师的操作过程,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见度非常低,无法让全班学生都观察到,如电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学生很难看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就把实验器材固定在操作板上,挂起来操作,让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操作过程和读数。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针对我校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等,这样一改,效果大不相同,学生由看教师做实验变为自己动手做实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教学效果。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教材是使用蜡烛和平板玻璃来做的。这里可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平面镜做,而用平板玻璃来代替它?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既无法比较像的大小,也不能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这样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学生实验要开放

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学生实验,怎样设计实验程序,是能否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关键。教师如果限制得太死,只要求学生按照1、2、3、4的步骤完成实验,实验课就缺少了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准备:①理解实验原理,②会正确使用试验仪器,③知道如何观察实验现象,④懂得处理实验数据等。至于实验的具体做法可以放开些。初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不满足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内容,还会利用所给 器材,做一些规 定以外的实验,教师要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在实验总结时,除了对规定的实验内容、常规的实验方法进行总结外,对非规定的实验内容和学生自创的实验方法也进行总结,发现创意新颖、有独到之处的做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利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成试验后,进行实验总结,结论如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跟加在并联电路两端的电源电压也相等”。有的学生在实验时发现了“异常”现象:在测串联电路L1两端的电压时,闭合开关,两灯都发光;当将L1拧松时,两灯都不能发光了,此时电压表不但仍有示数并且比原来的示数还大。有的学生在规定的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后,将电压表并联在开关两端,将开关闭合时,电压表被短路,示数为零;当开关断开时,实际与前面学生提到的“异常”现象一样,就是将电压表与用电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内阻比小灯泡的电阻大得多,电压表的示数接近于电源电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合理解释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电压表被短路或用电器与电压表串接的问题时,就很容易解决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后,有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尤其是一些开放型试验,实验方案不唯一,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及“伏安法”测电阻以后,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来测未知电阻,为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如果给你以下实验器材:电池组、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已知电阻R0、未知电阻Rx和一些导线,当你在测量时发现所给的电流表坏了,你能否运用这些器材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如果能,请你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并用测量值和未知量列出等量关系式。提示学生,实验方法不唯一,能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案更好。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其汇总分类,归纳总结,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可开阔学生的思路。

五、让实验进入习题课

明显的实验现象,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开思维的羁绊,又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为分析解答习题筑路铺桥、鼓风扬帆。例如,在电学的一些习题中,常用开关的断开和闭合,使某些用电器开路或短路,而构成新的电路,学生对电路的变化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设计一道实验型习题。

同桌学生为一组,将电池组、开关和L1、L2、L3三个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以后三灯都发光,继续完成如下实验。

1.用导线并接在L1两端,则L1熄灭,同时L2、L3比原来亮一些,用导线并接在L2两端,则L2熄灭,同时L1、L3比原来亮一些。经过实验,学生再理解用电器短路就容易了。

2.用导线并接在L1、L2两端,则L1、L2熄灭,同时L3比原来更亮一些,用导线并接在L2、L3两端,则L2、L3熄灭,同时L1较原来更亮一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用电器短路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3.用一条导线并接在L1、L2两端,同时用另一条导线并接在L2、L3两端。在连接电路之前让学生猜想,连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会提出多种猜想,其中多数学生会认为三个小灯泡都将会熄灭。在学生急切盼望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时,再让他们完成实验,结果会使很多学生感到惊讶!此时三个小灯泡同时发光,且都很亮。这时学生就会积极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理清电流流经的路径,结果三个小灯泡是并联。

配合实验完成习题,学生既加深了对用电器短路等现象的理解,又为今后分析较复杂的电路打下了基础。

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实验

现在多媒体已走入课堂,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如何利用多媒体为实验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不错。

1.多媒体实物投影放大演示实验不易看清的部分。如,刻度尺读数、温度计读数、电流表电压表读数、测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过去一般是教师指派几名学生代表,到讲桌前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再由学生代表将看到的现象和结果汇报给全体同学,这样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用多媒体投影,则能使所有学生都能直接看到实验现象和结果,使实验效果明显增强。

2.学生通过实验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测固体液体密度实验等。这时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设置的,利用它可以再现实验现象,突出和夸张某些实验细节,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沿着一定的路标,发现某些规律,归纳某些实验结论。

3.有些物理现象和结论,无法用实验来验证,如,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等,利用电脑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认识理解微观世界,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实验是探索知识的源泉,因为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以实验为载体,提高物理课堂效益?下面是本人一点心得体会。

一、演示实验要提高可见度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以求最佳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教师的操作过程,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见度非常低,无法让全班学生都观察到,如电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学生很难看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就把实验器材固定在操作板上,挂起来操作,让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操作过程和读数。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针对我校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等,这样一改,效果大不相同,学生由看教师做实验变为自己动手做实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教学效果。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教材是使用蜡烛和平板玻璃来做的。这里可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平面镜做,而用平板玻璃来代替它?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既无法比较像的大小,也不能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这样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学生实验要开放

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学生实验,怎样设计实验程序,是能否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关键。教师如果限制得太死,只要求学生按照1、2、3、4的步骤完成实验,实验课就缺少了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准备:①理解实验原理,②会正确使用试验仪器,③知道如何观察实验现象,④懂得处理实验数据等。至于实验的具体做法可以放开些。初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不满足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内容,还会利用所给 器材,做一些规 定以外的实验,教师要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在实验总结时,除了对规定的实验内容、常规的实验方法进行总结外,对非规定的实验内容和学生自创的实验方法也进行总结,发现创意新颖、有独到之处的做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利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成试验后,进行实验总结,结论如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跟加在并联电路两端的电源电压也相等”。有的学生在实验时发现了“异常”现象:在测串联电路L1两端的电压时,闭合开关,两灯都发光;当将L1拧松时,两灯都不能发光了,此时电压表不但仍有示数并且比原来的示数还大。有的学生在规定的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后,将电压表并联在开关两端,将开关闭合时,电压表被短路,示数为零;当开关断开时,实际与前面学生提到的“异常”现象一样,就是将电压表与用电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内阻比小灯泡的电阻大得多,电压表的示数接近于电源电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合理解释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电压表被短路或用电器与电压表串接的问题时,就很容易解决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后,有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尤其是一些开放型试验,实验方案不唯一,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及“伏安法”测电阻以后,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来测未知电阻,为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如果给你以下实验器材:电池组、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已知电阻R0、未知电阻Rx和一些导线,当你在测量时发现所给的电流表坏了,你能否运用这些器材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如果能,请你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并用测量值和未知量列出等量关系式。提示学生,实验方法不唯一,能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案更好。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其汇总分类,归纳总结,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可开阔学生的思路。

五、让实验进入习题课

明显的实验现象,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开思维的羁绊,又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为分析解答习题筑路铺桥、鼓风扬帆。例如,在电学的一些习题中,常用开关的断开和闭合,使某些用电器开路或短路,而构成新的电路,学生对电路的变化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设计一道实验型习题。

同桌学生为一组,将电池组、开关和L1、L2、L3三个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以后三灯都发光,继续完成如下实验。

1.用导线并接在L1两端,则L1熄灭,同时L2、L3比原来亮一些,用导线并接在L2两端,则L2熄灭,同时L1、L3比原来亮一些。经过实验,学生再理解用电器短路就容易了。

2.用导线并接在L1、L2两端,则L1、L2熄灭,同时L3比原来更亮一些,用导线并接在L2、L3两端,则L2、L3熄灭,同时L1较原来更亮一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用电器短路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3.用一条导线并接在L1、L2两端,同时用另一条导线并接在L2、L3两端。在连接电路之前让学生猜想,连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会提出多种猜想,其中多数学生会认为三个小灯泡都将会熄灭。在学生急切盼望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时,再让他们完成实验,结果会使很多学生感到惊讶!此时三个小灯泡同时发光,且都很亮。这时学生就会积极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理清电流流经的路径,结果三个小灯泡是并联。

配合实验完成习题,学生既加深了对用电器短路等现象的理解,又为今后分析较复杂的电路打下了基础。

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实验

现在多媒体已走入课堂,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如何利用多媒体为实验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不错。

1.多媒体实物投影放大演示实验不易看清的部分。如,刻度尺读数、温度计读数、电流表电压表读数、测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过去一般是教师指派几名学生代表,到讲桌前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再由学生代表将看到的现象和结果汇报给全体同学,这样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用多媒体投影,则能使所有学生都能直接看到实验现象和结果,使实验效果明显增强。

2.学生通过实验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测固体液体密度实验等。这时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设置的,利用它可以再现实验现象,突出和夸张某些实验细节,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沿着一定的路标,发现某些规律,归纳某些实验结论。

3.有些物理现象和结论,无法用实验来验证,如,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等,利用电脑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认识理解微观世界,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 易志毅)endprint

实验是探索知识的源泉,因为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因此实验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基本途径。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以实验为载体,提高物理课堂效益?下面是本人一点心得体会。

一、演示实验要提高可见度

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演示活动,它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做演示实验时,要做到现象明显、准确直观、可见度大,以求最佳效果。但有些演示实验,教师的操作过程,实验发生的现象,可见度非常低,无法让全班学生都观察到,如电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学生很难看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就把实验器材固定在操作板上,挂起来操作,让全班学生都能观察到操作过程和读数。

二、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

针对我校实验器材的配备条件,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如,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等,这样一改,效果大不相同,学生由看教师做实验变为自己动手做实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教学效果。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教材是使用蜡烛和平板玻璃来做的。这里可设计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用平面镜做,而用平板玻璃来代替它?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平面镜不透明,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既无法比较像的大小,也不能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这样使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三、学生实验要开放

教师如何组织学生完成学生实验,怎样设计实验程序,是能否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关键。教师如果限制得太死,只要求学生按照1、2、3、4的步骤完成实验,实验课就缺少了应有的活力,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准备:①理解实验原理,②会正确使用试验仪器,③知道如何观察实验现象,④懂得处理实验数据等。至于实验的具体做法可以放开些。初中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不满足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内容,还会利用所给 器材,做一些规 定以外的实验,教师要理解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在实验总结时,除了对规定的实验内容、常规的实验方法进行总结外,对非规定的实验内容和学生自创的实验方法也进行总结,发现创意新颖、有独到之处的做法,应予以肯定和表扬,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指导学生做“利用电压表测电压”的实验过程中,学生完成试验后,进行实验总结,结论如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跟加在并联电路两端的电源电压也相等”。有的学生在实验时发现了“异常”现象:在测串联电路L1两端的电压时,闭合开关,两灯都发光;当将L1拧松时,两灯都不能发光了,此时电压表不但仍有示数并且比原来的示数还大。有的学生在规定的实验内容完成实验后,将电压表并联在开关两端,将开关闭合时,电压表被短路,示数为零;当开关断开时,实际与前面学生提到的“异常”现象一样,就是将电压表与用电器串联在电路中,由于电压表的内阻比小灯泡的电阻大得多,电压表的示数接近于电源电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合理解释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遇到电压表被短路或用电器与电压表串接的问题时,就很容易解决了。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四、让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后,有些实验可以让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尤其是一些开放型试验,实验方案不唯一,既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例如,在学生学习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及“伏安法”测电阻以后,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来测未知电阻,为使学生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们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实验设计题。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如果给你以下实验器材:电池组、开关、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已知电阻R0、未知电阻Rx和一些导线,当你在测量时发现所给的电流表坏了,你能否运用这些器材测出未知电阻的阻值?如果能,请你画出所设计的电路图,并用测量值和未知量列出等量关系式。提示学生,实验方法不唯一,能提出一种设计方案就算完成任务,如果能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案更好。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其汇总分类,归纳总结,学生之间相互借鉴,可开阔学生的思路。

五、让实验进入习题课

明显的实验现象,既可以帮助学生解开思维的羁绊,又可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从而为分析解答习题筑路铺桥、鼓风扬帆。例如,在电学的一些习题中,常用开关的断开和闭合,使某些用电器开路或短路,而构成新的电路,学生对电路的变化问题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突破这一学习难点,可设计一道实验型习题。

同桌学生为一组,将电池组、开关和L1、L2、L3三个小灯泡组成串联电路,闭合开关以后三灯都发光,继续完成如下实验。

1.用导线并接在L1两端,则L1熄灭,同时L2、L3比原来亮一些,用导线并接在L2两端,则L2熄灭,同时L1、L3比原来亮一些。经过实验,学生再理解用电器短路就容易了。

2.用导线并接在L1、L2两端,则L1、L2熄灭,同时L3比原来更亮一些,用导线并接在L2、L3两端,则L2、L3熄灭,同时L1较原来更亮一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对用电器短路的理解又加深了一步。

3.用一条导线并接在L1、L2两端,同时用另一条导线并接在L2、L3两端。在连接电路之前让学生猜想,连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会提出多种猜想,其中多数学生会认为三个小灯泡都将会熄灭。在学生急切盼望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时,再让他们完成实验,结果会使很多学生感到惊讶!此时三个小灯泡同时发光,且都很亮。这时学生就会积极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学生就会理清电流流经的路径,结果三个小灯泡是并联。

配合实验完成习题,学生既加深了对用电器短路等现象的理解,又为今后分析较复杂的电路打下了基础。

六、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实验

现在多媒体已走入课堂,为实验教学提供了新的空间,如何利用多媒体为实验教学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问题,我们做了一些尝试觉得效果不错。

1.多媒体实物投影放大演示实验不易看清的部分。如,刻度尺读数、温度计读数、电流表电压表读数、测电笔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过去一般是教师指派几名学生代表,到讲桌前观察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再由学生代表将看到的现象和结果汇报给全体同学,这样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用多媒体投影,则能使所有学生都能直接看到实验现象和结果,使实验效果明显增强。

2.学生通过实验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测固体液体密度实验等。这时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按照一定的目的设置的,利用它可以再现实验现象,突出和夸张某些实验细节,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沿着一定的路标,发现某些规律,归纳某些实验结论。

3.有些物理现象和结论,无法用实验来验证,如,分子的组成和分子的运动规律等,利用电脑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认识理解微观世界,这样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物理载体 篇4

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物理教育和教学中对物理模型的讲授是必不可少的。建立物理模型就要忽略次要因素以简化客观对象。合理简化客观对象的过程就是建立物理模型的过程,根据简化过程和角度的不同,可以将物理模型分为以下五类:物理对象模型、物理条件模型、物理过程模型、理想化实验和数学模型。下面,笔者就对这五种模型作详细阐述。

一、 物理对象模型

这种模型是直接将具体研究对象的某些次要因素忽略掉而建立的,它的应用最为广泛。例如,质点就是忽略运动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它看成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 其条件是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实际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本问题研究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以来,很多类型的运动描述就得到化简。比如所有做直线运动物体都可以看成质点。因为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每一个部分每时每刻都做同样的运动,所以就可以忽略其大小和形状,只需要找这个物体上的一个点进行概括,当然这个点的质量等于物体本身的质量。这样,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轨迹就是一条直线,很容易想象、理解和刻画。

二、 物理条件模型

这种模型是忽略研究对象所处条件的某些次要因素而形成的,以轻质杆为例加以分析。比如杠杆,在初中阶段,问题往往归结到力矩的平衡上来, 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动力和阻力都包括杠杆以外的物体对杠杆的作用力, 还包括杠杆本身的重力。而杠杆重力的力臂在杠杆上的每一点都不同, 这样除了杠杆的形状是几何规则的少数例子以外的绝大部分杠杆问题在初中阶段就没法解决。而轻质杆的引入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轻质杆是忽略了自身重力的弹性杆, 当外界物体对杠杆的力矩远远大于杠杆自身重力的力矩或者与杠杆自身重力的力矩相互抵消时, 就可以把杠杆当成轻质杆, 杠杆受到的力矩只有外力矩, 这样所有杠杆平衡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三、 物理过程模型

这种模型是忽略物理过程中的某些次要因素建立的。在初中物理中有:匀速直线运动、稳恒电流等。这些物理模型都是把物理过程中的某个物理量的微小变化忽略掉, 把这个物理量看成是恒定的。因为这些量的变化量与物理量本身相比太小了,以至于可以忽略不计。这样不用考虑过程中物理量的复杂变化情况,而只考虑恒定过程,分析问题就容易多了。

四、 理想化实验

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逻辑推理,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特征,得到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理想实验。理想化方法是物理科学研究和物理学习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方法。初中物理中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理想化实验:伽利略斜面实验。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有许多,现在列举其中的一个例子。同样的小球从同种材料同样高度的斜面上滑下来,在摩擦力依次减小的水平面上沿直线运动的路程依次增大。伽利略由此推知:小球在没有摩擦的水平面上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理想条件下的物理现象)。牛顿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牛顿第一定律。无需多论,也足以见得理想实验应用的广泛和其重要性。

五、 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由数字、字母或其他数学符号组成的,描述现实对象数量规律的数学公式、图形或算法。初中物理中的数学模型主要有磁感线和电场线。磁感线(电场线)是形象的描述磁感应强度(电场强度)空间分布的几何线,是一种数学符号。而磁场和电场本身的性质对这些几何线进行了规定。这样就使它们成为形象、简练而准确地描述磁场和电场的数学符号。

创新活动载体 篇5

郭河小教党支部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争先创优活动,秉承“抓好党建生命线、和谐统一促发展”的理念,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活动载体,使支部建设不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一、抓领导舞“龙头”,凝聚创建核心

学校党支部始终坚持从增强班子凝聚力、向心力入手,把“思想统一、工作同轨、目标同向、行动同频”作为班子建设的目标。学校支部组织班子成员坚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教育改革上来,统一到学校发展上来。同时领导班子坚持每月一次“民主说事”制度,每期组织2次民主生活会,大家面对面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督促整改,以整风的精神实实在在解决存在的问题。班子成员一致反映这样说出了“名堂”、“说”拢了关系、“说”化了矛盾、“说”实了作风、“说”活了思路,使班子成员心理相通、感情相融,达到了高度的团结统一。

二、抓“民心”办实事,提升支部威信

学校党支部关心每位同志从细微处着眼,从实事上入手,制定了《党支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实行了“四必访”、“四必帮”制度,即特困的必访,有病住院的必访,红白喜事必访,离退休必访;在教师遇到思想不通、家庭纠纷、生活困难、意外伤害时必帮。县筹集困难党员救助资金,学校党支部积极捐款,共捐出2000元救助资金。学校师生向患白血病的孙高林同学捐款8300多元,争取镇关工委、妇联、共青团、和中心校支持,向生活各界人士发出捐款倡议,为该同学筹集4万多元,缓解了孙高林同学缺钱治病的困难。党支部还发起成立了“爱心基金会”,号召党员在每年的“六•一”和“教师节”庆祝大会上为特困生“送礼”,发助学金,解决他们的实际 困难。2012年3月学校党支部组织全体师生、全体党员向特困孤儿学生张福田、张福艳捐款6345.8元,还有他们需要的衣物几十件,牛奶好几箱,使患难姐弟有依有靠,显示了慷慨师生的真情真爱。

三、抓创新搞活动,发挥党员作用

学校教育涉及千家万户,用优质的教育服务于社会,关键在于要有一支优秀、过得硬的教师队伍。学校党支部紧紧围绕“一名党员一面旗,立足本岗当先锋”这一主题。明确提出“党风带干风,干风带教风,教风带学风,团结奋进,塑造校园形象”的工作目标。

1、开展过“党日”活动。“党日”即“党员学习日”、“党员谈心日”、“党员奉献日”。党支部组织党员,每年集中学习20学时,写读书笔记几千字。每年“七一”支部组织党员教师开展义务劳动,清理卫生死角,关爱留守儿童,实行结对帮扶。

2、设置了“党员示范岗”,建立了“党员责任区”。在一线党员中开展上精品课、制精品课件、写精品教案活动。党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激励其他同志奋发向上,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也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

3、组织党员教师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学校党支部先后组织十多名教师无偿献血,好几次都是支部书记、校长、教导主任等领导带头献血,受到群众的真诚敬佩。

四、抓特色创优势,保持生机活力

1、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和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组织开展“文明创建我先行”系列活动,进工厂、走街道,打标语横幅,宣传倡导文明卫生和环保的生活。

2、开展师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党支部协同少先队组织,坚持组织开展每周一的升旗仪式,精心准备国旗下的讲话,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为了开展“走上社会,了解家乡”活动,学校党支部和德育组带领学生参观街道,参观龙磁科技有限公司,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家乡的巨变,学生的征文《面子的故事》,获庐江县“爱祖国爱家乡”征文一等奖,获巢湖市征文二等奖,学校还获得省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奖。2011年4月党支部组织《历史的选择》征文讲故事比赛活动,师生都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更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五一”、“六一”、“七一”和国庆、元旦文体活动,给教师和学生搭建了展示风采的平台。

3、开展“把服务对象当亲人”活动,切实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服务能力;依法依规办事,提高服务效能;解决突出问题,回应群众期待。他们亮标准,亮身份,亮承诺,比技能,比作风,比业绩,接受群众评议,进行党员互评和领导点评,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群众的好评。

4、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活动。党支部围绕“强师德、铸师魂、做人民满意教师”主题,组织师德学习讨论活动,进行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然后组织教师再进行深刻的反思,开展师德承诺和考核工作,形成了全校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良好形象。

5、狠抓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党支部加强队伍建设,培养良好习惯,加强思想教育,开展文体活动,造完美人格,使关爱工作有保障、有落实、有提高。党支部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完善儿童成长记录袋,坚持留守儿童教育“三优先”,开通家长热线,组织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为全校留守儿童撑起一片爱的蓝天。

6、抓党务公开。学校党支部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把党务公开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作为学校凝聚力工程建设的重要组织部分。教师评先选优、晋职、入党等,都要通过演讲竞职、民主测评、公示等形式进行,让教师心服口服。定期在职工大会上公开学校帐目、收费标准。学校还定期召开教代会,充分发挥教代会的管理作用。通过“公开”,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事、议校政,增强了学校工作的透明度,给广大教师创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

物理载体 篇6

习惯影响人生.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笔者结合物理学科的优势,以“自主合作学习中发展创新性学习习惯的培养”省级课题为依托,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其习惯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通过“四个注重”,有效实现了“把创新内化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1注重实践体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源于实践,只有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的创新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在初中阶段,学生所学习的物理知识,多源于他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这就为他们的实践体验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因此,在物理学习中,笔者别注重了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物理现象,将概括性较强的物理知识还原为形象化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物理现象的回顾、“发现”,或是以实验的方式“再现”这些现象,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间构建起了相应的物理知识,“挖掘”出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发现”、了解了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获得了“创新”体验带来的愉悦,从而为学生播下了创新的“种子”.

比如在“物态变化”的学习中,在学习每一种物态变化前,笔者都会设置实践性作业,发动学生搜集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与应用实例,并进行编辑、整理,制成卡片;在课堂学习时,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展示,让学生自主提炼、归结这些生活现象蕴含的物理知识,进而达成学习目标.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又锻炼了搜集整理、分类归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思维创新的自我激活.

2注重思维误区,优化学生的创新品质

对物理知识点而言,定理规律可以是唯一的,但探究的方法、过程,甚至结论也不一定是唯一的,这就为培育、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学生的物理学习中,应当让学生充分暴露其思维误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质疑求证,从而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让学生在面对同一个探究问题时,不满足于一种探究方法,而是引导其从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实践,甚至能从反向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结论.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提升思维的品质.

比如,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器材,如一端削尖的铅笔、白纸、铁棒、小铁板、钩码、硬币、烧杯、面粉、海绵、橡皮、圆珠笔等学生常见的物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自主探究实验原理.学习实践中,不少学生就通过实验、观察,发现了新的问题——铅笔的尖不要太尖,以免把手指戳破;钩码要放在小桌的正中间,不要放偏,以免四条桌腿受力不均衡;四条桌腿陷入的深度不同,影响实验效果;硬币竖直下落时不要放偏,否则会由平放松手变成竖直下落……

这样既有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让他们养成了质疑、思索、探究和求证的创新习惯.

3注重知网建构,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需要扎实、牢固和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作基础.物理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究、归纳整理和内化知识,进而形成具有自身思维特点的个性化知识网络结构的过程.因而,在学生的物理学习中,笔者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理顺知识,构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继发展的知识网络,并使其从中把握一些物理学习的方法,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笔者设置了一个学生自我小结环节,组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梳理所学内容,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网络;在一组例题或章节相关知识学完后,引导学生自编提纲或练习题进行复习.

这样,从近期效应看,学生解题思维清晰,且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从远期效应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构起科学的知识网络,理清了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进而能够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归并、删除和提取,从而实现了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久而久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善其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更养成了他们对知识的创新性构建的习惯.

4注重营造氛围,保持学生的创新热情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必须让学生置身于浓厚创新意识的氛围之中,使其永远保持对创新的热情,进而形成创新的兴趣.因而,在学生的物理学习中,笔者十分注重发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把表面枯燥、抽象的物理问题,通过创设情景、变换形式,为其披上具有趣味性、思考性、应用型和开放性的“外衣”,为学生的创新“保温”.

如在学习《压强》一节中,通过出示啄木鸟和鸭子的图片进行情境设疑,提出问题:“发挥你丰富的想象,如果把啄木鸟的嘴换成鸭子的嘴、把啄木鸟的脚换成鸭子的脚,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有力地吸引了学生,同时又引发了他们的思考,打开了他们丰富想象的天窗……

物理载体 篇7

一、微课概述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新产物,微课最早由佛山市教育局胡主任提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胡主任就提出了以“微视频”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法。简单来说,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对教师讲解知识点或教学时的完整、简短,并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将资源和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桎梏,让学生实现了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的目的(微课图解见图1)。

图1中介绍了围绕着微课的核心内容以及许多教学支持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和方法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另外,微课还包含有以下特点。

(一)微课是精简的

微课的时常通常只有5-10分钟,教学时间较短,没有了兀长陈杂的长篇大论,学生愿意去听。微课的知识点范围较小,通常一个视频只讲解了一个小知识点,不用过多渲染,学生就能明白重点在哪里,利于学生掌握。微课的资源容量较小,通常所有的配套加相关视频的资源总容量在几十兆以内,同时支持常用的所有播放格式,便于携带、传输和下载。

(二)微课是多样化的

通过图1我们可以了解到微课不只是视频,还有课件、案例、练习等多样化的微资源,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并且,微课对于教学素材、教案、学生评价、反思和互动等资源的完美融合,让微课形成了一个具有严密结构、主题明确、多样的资源包,让教学和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真实、有趣。

二、微课载体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利用微课进行新课导入

初中物理教学通常是采用“语言式导入”和“演示实验”这两种方式作为新课导入。语言式导入,一种是通过介绍相关人物讲述其在物理科学上的发现及做出的贡献。另一种是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用物理科学加以解释。演示实验导入,就是教师使用实验器材根据课程直接进行实验演示,然后讲解该物理现象。这两种方式存在的弊端就是形式单一,缺乏新意,最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从而降低学习效率,然而微课恰好能弥补二者的不足。

例如,北师大版八年级(下)教材《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可以采用故事导入的方式——“解密世界历史上鄂洛多克惨案”,虽然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案例文字过多和过长,起到的效果非常微小。但如果使用微课教学模式的话,就可以利用截取相关视频资源片段结合故事让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理解。用声音和影像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让学生有探究的愿望,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北师大版九年级(上)比热容教学中,大部分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但每一次实验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同时并不能保证实验过程中的不可控因素。假如使用微课教学方式,就可以提前将需要的实验步骤和讲解录制好,在课堂上播放,不仅令教学更加直观和生动,还可以满足学生反复观看的愿望,比直接实验演练的效果好很多。在课堂导入增加微课这中教学方式,在课堂一开始便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无疑能够更好、更直观、更高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二)微课在实验室中教学设计

传统的物理实验课,常常存在课时少,课程内容多,实验器材缺乏等问题。物理本身就属于实验科学,实验演示尤为重要,微课教学中的小班化教学,教师把试验中的知识要点、关键步骤一一放大,使学生更加了解实验现象,如此一来即便是坐在最后面的同学,依然能够清楚地看到实验过程的每一个步骤。教师也可以走下讲台,在各小组观察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疑问,从而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教学实验时,可以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微课教学方法相结合。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现场实验演示,让他们明确了大概原理之后,教师再用微课的视频教学方法给学生讲解具体的实验仪器及其连接方法。然后,教师再录制一个关于具体实验步骤的微课视频,一边让学生观看,一边解答学生的疑问。当然,微课视频并不是仅仅属于教师的专利,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好的观点和看法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录制微课视频和其他学生分享、交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其他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在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共同进步的同时,也能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微课教学可以让初中物理变得更加有趣、生动,秉持着“从微处入手、快乐学习、资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微课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对物理感兴趣,才会对学习物理知识有动力,从而达到高效学习。但是微课并不是万能的,教师应该明确微课的功能和应用,合理地利用微课,清楚微课的利与弊,让微课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展开高效学习。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微课载体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设计,首先介绍了微课的概述和特点,之后对微课的定义,以及微课包含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随后针对微课载体下,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王保劼,王林.微课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制作,2015(14).

物理载体 篇8

我校在本学期的教学公开周上, 开展了由“名师工作室”推选出有代表性的教师来参加公开周“同上一节课”的活动。在课后研讨过程中, 评课者从各个角度对两堂课进行剖析, 提出宝贵中肯的意见, 笔者对这些意见加以整理和反思, 希望能为今后的高效课堂实施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次“同上一节课”的授课内容为: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三节《物体的浮与沉》。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 前提

课堂的高效是建立在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课堂开始的前几分钟, 教师要懂得俘获学生的心。比如胡老师首先举例子:同学们刚学自行车时, 后面需要有人扶着。练到一定程度后, 帮助你的人就可以放手, 让学车人自己去摸索练习。老师就像帮你扶自行车的人, 一开始引导同学们学习, 到后来就要放手, 让同学们自己去探索。通过浅显易懂的例子, 学生容易接受老师, 知道老师起到的是引导帮助的作用, 并且懂得:到课堂的最后, 要自己去探索去学习。此外, 胡老师授课语言幽默, 富有吸引力。所举的都是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例子, 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始终保持全神贯注的状态, 课堂也随之高效起来。

另一位授课的陈老师, 他的课堂可以说是“简约而不简单”。整堂课能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引入与提问, 挣脱教学过程中的条条框框, 保留最重点的内容加以讲解。对于本节课的难点, 他通过浅显易懂的举例,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听得懂, 当然乐意学。愿意学的课堂, 高效就不成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教育手段的改 进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形成

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创新, 可以巧妙地缩短授课时间。比如胡老师在内容上就进行合理的改进。本节课实验操作的难点就是让物体能够悬浮起来。根据教材编 排的顺序是先做上浮和下沉, 最后做悬浮。但调节悬浮的状态, 可能在课堂上要花费大量时间。胡老师在此点上加以改进, 先在课前将悬浮状态调好。让鸡蛋能够悬浮在盐水中。而后加入一些清水。盐水的密度下降,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小, 浮力小于重力, 鸡蛋就会下沉。然后往盐水中加盐, 此时盐水密度上升, 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 当浮力大于重力时, 鸡蛋就上浮。此种处理, 将调节物体悬浮状态的时间挪到课前, 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也弥补了教材中悬浮现象没有实验探究的不足。

应用多媒体手段来实现高效课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使用过程中, 要特别注意内容是否符合科学探究的顺序。比如, 陈老师利用flash演示物体浮沉条件时, 物体为5N, 在浮力的位置输入6N, flash会演示出上浮, 最终漂浮。输入4N, 物体会下沉。输入5N, 物体悬浮。但评课老师指出其中的问题。flash演示物块的运动状态, 是人为设置的。我们也可以设计出违反物理规律的flash, 用计算机演示并不能替代实验探究。因此多媒体的使用, 要注意是否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我们科学探究是实实在在做实验, 经过分析, 总结出物理规律来, 而不是靠人为设计的程序来说明大自然的物理规律。所以在今后的应用中, 一定要十分注意多媒体运用的科学性。

三、合理安排 45 分钟是实现高效课 堂的关键

陈老师用25分钟的时间, 将这节课的重点难点解释清楚, 有条理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剩余20分钟的时间, 留给学生当堂训练, 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整堂课紧凑有序, 学生获得充分的自我学习时间。但有一个问题, 在前25分钟, 主要是老师在讲, 学生在听,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陈老师很少抛问题给学生思考, 变成了“一言堂”。所以弊端在于无法及时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胡老师的课风趣幽默, 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强, 但是板书比较凌乱, 学生必须十分注意听, 才能跟上老师的思路, 如果一跑神, 就不知道老师现在讲到哪里。整堂课, 老师讲解的时间过长, 其中部分内容超出本节学习的范围, 属于扩展内容。所以最后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 只有5分钟左右。学生在本堂课中乐听, 乐思, 但缺乏当堂的练习。从而增加了学生课后作业的负担, 使课堂时间的布局上不够高效。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物理载体】相关文章:

载体创新04-25

创新载体06-09

药物载体05-02

实施载体05-03

载体作用05-21

服务载体05-22

有机载体05-29

语文载体06-24

创新载体范文05-16

活动载体范文05-16

上一篇:三维地形下一篇:数控车实践编程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