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

2024-09-04

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精选十篇)

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 篇1

“中国商业创新50人”评选活动由国内知名财经 杂志《第一财经周刊》主 办 ,诣在定义和引 领中国商业 发展新方向。

作为目前中国商业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评选活动之一,该活动每年从CSR、企业、品牌、营销、技术、设计、商业模式等七个领域中评选出50位最杰出的创新者,为中国企业提供创新启迪及成功经验分享。

富士施乐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管理同等重要,并倡导“CSR即是经营管理”。富士施乐在中国已经将CSR举措全面贯穿于从研发、采购、生产、客户使用现场到产品使用后的回收,以及整合资源循环的整个价值链中。

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篇2

最近,安徽人民出版社以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为标准,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着力打造“智慧党员活动室”。活动室以一台55英寸全高清多功能交互智能平板为载体,融合一套“智慧党建”信息化平台软件。

“智慧党建”软件由系统服务、展示端、编辑端3部分组成。系统服务程序用于处理信息读取和存储,展示端用于展示信息,编辑端用于编辑信息。软件里面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内置了大量的党建学习内容,通过模块化设计,使用者可以方便地进行自定义和内容管理。安徽人民出版社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多媒体立体化的呈现方式,让党员活动室“智慧”起来,使基层组织建设更有针对性、更高效。

责任引领创新 管理推动发展 篇3

“发布会”强调:责任管理实践

推动创新发展

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路耀华在主旨讲话中指出:“责任就是付出,责任就是担当,责任就是奉献。”当前我国工业经济运行虽然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突出矛盾和困难。加强社会责任管理,能够促进工业企业在经营理念、社会沟通、管理运营模式等方面实现创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都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实践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实现理论突破,创新发展基础,协调引导搭建创新发展平台,服务国家战略,把握创新发展机遇,共同推进工业企业全面深化社会责任管理实践,推动创新发展。

“社会责任管理是实现负责任制造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制造2025》对企业社会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增强中国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意识,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这些要求都为工业企业加强社会责任管理,将其与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社会发展创新有机联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企业将会共同努力,将新常态下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互联网时代的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五大发展理念下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发布会”号召:责任企业集结

共创美好未来

本届“发布会”通过推荐、在线注册、填报、提交、审阅、评估等环节,100家企业集中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数量创历年之最。发布企业来自16个省区市,涉及19个行业。其中,中央企业29家、地方国有企业37家、民营企业25家、外资企业9家,20家企业为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刘海燕发布了《2016中国工业行业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综合评估报告》,并对本次发布的100份报告的主要特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一是主题突出,特征鲜明,突出责任理念;二是专题延伸,重点突出,聚焦履责亮点;三是传播创新,设计新颖,提升报告价值。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质量,更好地发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作用,刘海燕副会长还针对性地给出了五点建议:追本溯源,回归报告本质;主动作为,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形式,吸引公众参与;参照多元,“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管理先行,责任领航企业发展。此外,为了让企业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工经联编写综合评估报告,并特别增加了《“一带一路”实践案例选编》,全景式展现100份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为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负责任运营提供借鉴。

“发布会”提供:责任评价体系

树立履责标杆

企业发展创造了财富和价值,同时也产生了污染、安全和健康等问题。而作为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坐标系的“中国工业企业履责星级评价”和《社会责任星级企业CIC-STARS标识管理办法》为企业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聪明有效的办法。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关注并消除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亦可发挥业务优势,提供解决问题的创新思路。

“发布会”上,中国工经联执行副会长荣剑英介绍了“2016年第三届中国工业企业社会履责星级评价”和《社会责任星级企业CIC-STARS标识管理办法》的有关情况。2016年第三届星级评价将于7月10日起启动在线申报,经一系列既定程序后,最终产生“2016第三届中国工业企业履责星级榜”,授予上榜企业“中国工业行业履行社会责任五星级企业(2016)”称号,在年底召开的“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年会”上隆重发布。连续两年上榜的企业有资格按照相关办法申请使用“社会责任星级企业CIC-STARS”标识。这对于树立工业行业企业履责标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责任编辑:筱 湖)

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 篇4

赵伯廷, 男, 汉族, 出生于1971年10月, 中共党员, 研究生学历。高级会计师、高级国际财务管理师。现任广西建工集团第五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财务总监。

2013年8月31日, 2013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438.7亿元的营业收入跃升第238位, 比2012年提升34位, 五建作为建工集团旗下10个子公司之一, 贡献产值高达124.5亿元, 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创财务再造的神话

广西建工集团五公司快速发展期, 适逢大数据时代, 人人身处变革之境。全球财会制度与管理也在变革, 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挑战与转型。在庞大的数据流与信息流冲刷下, 如何把握财务制度与管理变革趋势, 创新财务管理营运模式成为公司财务总监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大经济环境下, 他认识到数据将成为企业在人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和资本之外的第四资源。这无疑与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陈登坤看法不谋而合。陈登坤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支撑企业打通信息流最后一米!”

面对手工账越来越难以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速度的情况, 赵伯廷在财务管理中大胆引入了移动互联网技术, 通过网络设备进行企业财务管控, 账务处理、流程审批、报销、进度查询等, 提升了企业财务效率, 把员工碎片化的时间系统化, 工作变得触手可及。会计信息化把会计人员从繁琐的手工账中解放出来, 从账房先生向管理型会计转变。短短几年, 赵伯廷带领公司财务人员打造出一个走在行业前列的信息化财务体系, 突破财务时空瓶颈的限制, 完成了一个财务再造的神话。

财务剑术里的战略口诀

广西建工集团五公司作为历史较久的老国企, 管理体系根深蒂固, 伴随公司上升到新的发展阶段, 管理也必须随之升级, 取其精华。与之同时, C F O也必须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地位, 从管人管事到管财务战略。

赵伯廷认为, 危机和机会是相伴相随的。在房地产调控的重压之下, 身处紧密关联行业的广西五建却逆势而上, 以百分之三十几的增速迅猛发展, 如今走进广西, 广西建工五建的标志随处可见。

赵伯廷十分赞同一句话“对于C F O而言, 思维和工具的转变迫在眉睫, 这种转变显然是战略层面的”。国家对房地产业的调控使得施工企业面临资金紧张、开工不足、回款滞后等财务压力, 作为一个过百亿企业的C F O, 赵伯廷准确定位自己的职责, 在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从核算型到管理型再到价值创造型C F O的华丽转变。他通过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的影响, 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与战略性的谋划, 对实现强管理、争效益、上水平的三年目标积极部署财务策略, 并有预见性地制定了企业资金均衡有效的流动战略方案。这一系列的战略方案增强了企业财务竞争优势, 为最终实现企业总体战略提供保证。

财务“正能量”的组建者

当“正能量”一词在各类媒体迅速串红时候, 作为五建的C F O, 赵伯廷笑了, 早在“正能量”一词流行之前, 他已经着手组建一支充满正能量的财务团队。

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扩大, 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 原有的财务人力建设显得日益不足。因此, 他对财务队伍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从纵横两个方面对财务团队建设进行整改提高。

在纵向建设方面, 提出并实施了总公司财务会计委派制, 编制了《财务责任人委派制实施办法》, 使得公司的财务管理立足于清晰正规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委派会计, 及时选派业务能力强、具备综合管理能力、高素质的财务负责人, 增强对分公司的管控力度。公司的总体经营方针和目标在分公司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实施, 几年来各分公司均能全面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公司产值增长显著。

在横向建设方面, 进一步加大对在岗会计人员培训学习力度,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管理素质和理财能力。仅2013年组织和参与财务方面培训就有18期, 参加培训人员达633人次。在强化原有员工会计素质的同时大量引进新会计人才, 为公司的财务环境注入新的活力, 极大改善了财务年龄断层现象, 保证财务团队持久长远发展。

在赵伯廷的领导下, 企业财务团队真正实现了财务信息与业务信息相融合, 会计信息质量大大提升, 及时准确地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 使公司的业绩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财务后视镜里的大视野

如果说五建是一辆行驶中的大客车, 那么财务就是客车的后视镜。作为公司的董事兼财务总监, 赵伯廷常说, 财务肩负着企业健康运营、规避风险的重大责任。这块后视镜里有他不为人知的大视野, 反射出企业面临和可能面临的风险。

2013年, 广西建工集团五公司实现的营业总收入突破150亿元。作为CFO, 赵伯廷看到的远远不只是高速的增长, 还有不断积聚的业务风险。他认为财务应该发挥好“后视镜”的作用, 防范承揽及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通过风险把控为公司的高速发展保驾护航。为了让企业持续高速地发展, 在产值高速增长的同时, 赵伯廷带领财务处力图通过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的安排, 寻求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他认为量和度的把握非常重要, “业务拓展方面要把握量, 即要把握产值收入结算量, 形成资金良性循环;合理把握结构, 包括资金结构和承接的工程量结构:即垫资的比例、BT项目比率、正常施工的项目率等。”

此外, 对于最为重要的资金风险, 赵伯廷设定了两条管理“硬线”。一是将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的比例保持在一个适中的水平, 同时通过资金的集中管控, 动态把握流动资产中货币性资产的比重, 以保证货币性资产能够随着经营规模的变化而在全公司内灵活调剂, 保证各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

二是在资本结构中要关注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的比例, 特别是短期资本中临时筹资的比重, 因为临时筹资往往是为应付经营高峰而借入的短期信贷, 风险最大, 所以更加注重长短期资本的比例协调, 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比例协调, 通过较小的长期财务风险来稀释高速增长的经营风险。

以党建创新引领基层社会治理 篇5

“要我来”到“我要来”

参与是最好的动员

“传统单一方式组织学习,经常有党员请假不来,到会党员兴趣也不浓。”“我对支部组织的活动不太满意,提了意见没人听,时间长了就不想参加了。”万科社区党总支书记夏光明和普通党员王以顺对组织生活都有各自的烦恼。

“党员的动力,决定着基层党支部活力。”润州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凌鑫说,增加党员对组织生活的话语权,是解决党员动力源不足的关键。

润州区推行创意组织生活过程中,在坚持“党味”第一前提下,设计了“我的活动我做主”环节,规定每月的主题党日,月初面向党员征集主题并由党支部审核,月中由党员民主讨论确定,月底开展组织生活,变支部书记“一人想”为全体党员“大家帮”。

“‘党课+红歌’是我跟支部书记提的建议,没想到大受欢迎。” 和平路街道桃一社区退休老党员徐元才,对自己的创意十分自豪。他认真编排了“十送红军”等红歌党课,通过欣赏红歌、追溯历史、交流互动、党员合唱等方式,引导党员感悟初心、牢记使命。今年7月,由他牵头组建的“星火燎原”行动支部,已受邀为全区各级党组织、中小学生上红歌党课近60场次。

“组织生活让支部党员唱主角”在润州已成为生动实践。在今年征集到的120多个“创意组织生活案例”中,由党员群体策划提议,党支部组织实施的“四味”组织生活占比达90%,“党员伉俪谈家风”“光荣啊,我的党”等一大批既接地气又旺人气的创意组织生活,成为各党支部必选的“创意菜单”,支部活动党员参会率提高到87%以上。

“关门搞”到“开门议”

开放是最好的监督

“参加90岁老党员孙老的‘初心生日会’,让他为我们戴党徽,一起重温誓词,听奋斗经历,享初心蛋糕,这样的组织生活,既庄重严肃,更有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心找到了归宿。”参加完金山街道迎江路中心社区康乃馨党支部创意组织生活后,某房屋开发公司第一党支部书记余江华感觉回味无穷。他说,党支部之间的互动融合,不仅丰富了国有企业党建内容,更让他们学习到了社区有力度又有温度的党组织工作方法。

为提高基层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润州区把开放作为推行创意组织生活的关键词,推动党建联盟党组织之间组织生活联办,党员与党员之间交流,党组织、党员与群众之间互动,让互不相干的“局外人”变成了相互促进的“共同体”。

“由于开发质量问题,小区好几家顶楼住户一下雨就渗水,各位党员谈谈如何解决?”在新城花园一区党支部“党组织开放日”上,面对30多名旁听群众,支部书记唐平平向13位与会支部党员抛出了议题。“社区出面请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然后约请开发商协商解决”“各家可以拍好照片,社区党组织牵头开发商和住户坐下来谈”……开放式创意组织生活推行,让基层党支部的议题联系群众更紧了,协商解决方案更实了,达成共识后落实更快了。

据了解,目前全区489个党支部全部实行了开放互动式创意组织生活,党支部堡垒指数、党员先锋指数持续上扬,群众对党组织的支持力明显提升。

“两张皮”到“一盘棋”

发展是最好的诠释

“高质量组织生活是高质量党建的重要基础,是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润州区委书记高国成说。将项目建设、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维护稳定、创新创业等元素有效融入组织生活,不仅能丰富组织生活内容,更能凝聚党员共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润州区以“七彩党建”联盟为抓手,整合区委区级机关工委下辖的59个支部,从先锋引领、民主法治、关爱温暖、和谐发展等七个方面统筹策划、联办开展创意组织生活,并建立了重点工作联推、重大活动联手、重要载体联建的“三重三联”机关党建工作机制,推动了机关党建工作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的深度融合。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不忘初心,日行微善”“蓝天保卫战,你我共见证”“长江大保护,党员在行动”等一系列创意组织生活,参加党员达9000多人次。

“第一次来参加社区党组织举办的‘筑梦空间·跟党创业’开放式主题党日,身边创业党员的现身说法,最新的润州创业政策,更加坚定了我加大投入的决心。”走出启迪众创工社党建微家,镇江爱家智能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俊一脸笑意。

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 篇6

舒朗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和品牌树立,对产品把关尤为看重,塑造了一个高品质、重信誉的品牌形象。品牌体现的是创新能力,创新是品牌的精髓,发展过程中,舒朗在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可谓令人啧啧称赞。

多渠道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开拓,舒朗构建了专卖店、百货店、SHOPPINGMALL、加盟店等立体化渠道,并入驻天猫、淘宝、京东、当当、唯品会、聚尚网、乐蜂、聚美优品等线上平台,进行线上新品牌运作及大力拓展销售新渠道,如O2O新购物模式的项目实施等,并利用微购物打通线上线下全渠道营销。

多元化运营:舒朗陆续创造了舒朗、美之藤、GOGIRL、醉酷、名作、珂蕾朵姆、GOGIRL KIDS、电商品牌3:3毛衫专家、风入松大衣坊等品牌,涵盖从3岁到60岁的女性消费群体,并开始向男装、化妆品、餐饮酒吧、美容SPA等诸多行业领域进行开拓,开辟企业发展新思路,打造多元化发展模式。

集合店运作:舒朗蜂巢集合店将不同品牌集合,“聚客力”不可小觑。通过提升货品丰富度、拓宽消费者选择面,形成更多接触点,无形中延长了消费者停留时间,也代表能带来更多的购买力,集合店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颠覆传统的研发工艺:舒朗国际研发团队根据对国内外服装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的准确把握,提出和实施技术改造方案和产品开发计划,不断推出适应国内服装市场需求的最具影响力、最有市场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尤其在版型、工艺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突破与推陈出新甚至颠覆传统的革新。

舒朗以创新求发展,在创新中不断追求卓越,立足打造以品质为基础的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增进创意和美学底蕴,营造富有文化特色的企业形象,为中国服装企业树立了品牌时装公司典范。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带来的改变随处可见。正是源于对品质的追求和对创新的不遗余力,舒朗荣获了“中国女装国际金奖”、“2012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年度精锐榜十大服装品牌”、“第八届中国服装品牌年度大奖创新大奖”、“2011—2012中国市场畅销女装品牌”等荣誉称号。

当然,企业的发展和政府的政策休戚与共,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当记者问到作为舒朗的掌舵人,希望政府创造什么样的政策环境时,吴健民委员告诉记者,希望政府可以强化政商互动。第一,构建纺织服装产业创新转型新高地,支持企业发展新模式、应用新科技、集聚新人才。第二,培育纺织服装产业模式创新新亮点,发展智慧型企业,支持互联网转型,促进全方位创新。第三,激发纺织服装产业体制机制新活力,最大限度为纺织服装企业松绑减负、提供现代发达的市场体系、进一步营造国际化和法制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对外开放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第四,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综合服务新品牌,努力营造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环境,大力推行贴心服务,积极倡导崇商重企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以此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

除此之外,站在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要坚持量质并举,形成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格局。

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改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担负起创新、质量以及品牌的使命,壮大纺织服装企业集群,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放大人才引领效应,名企名品名人互动提升。

通过自主品牌的建设来提升软实力,更多地关注产业品牌和服务品牌的推进,提高创造力,同时关注国家产业升级政策,抛弃过去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低端的模式,实现创造型的制造,必须要重视制造、创造的水平,从低端走上高端。

重点培育好品牌,从全省优选一批纺织服装企业进行重点培植,抓典型,铸中坚,促进全面发展,培育多家全国品牌培育示范企业,有效推进全行业的品牌建设系统工程,促进全行业品牌水平的全面提高,并积极创建中国纺织名城、中国服装名城等城市名片,创建品牌培育的激励机制,力争培育出像法国波尔多红酒、美国硅谷那样的区域特色品牌,更好地树立起全省在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的龙头地位。

吴健民委员在关注自己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行业发展趋势,积极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如今,随着中国国民收入的不断飞升,中国市场将进入精品消费时代,服装消费将不再仅仅为了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将向更高的心理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跃进。舒朗顺应时代潮流,根据服装行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为中国自主品牌服装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文化重塑引领物流企业改革创新 篇7

一、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塑势在必行

1.物流文化建设与重塑是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业接轨的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竞争,不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且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企业实施物流一体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施供应链一体化,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关键。这就需要企业实行物流重组甚至供应链重组,包括业务重组、组织结构重组和企业资源管理系统重组。企业物流重组的总体思路,是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审视物流系统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相互间的工作,追求系统及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一路一带”的建设与拓展,外国资本的进入不仅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运作方式,而且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我国物流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起步阶段,传统经营观念及经营方式极大的阻碍了现代物流业的健康迅速发展。因此,必须营造诚信为本,优质服务,高效运作,成本低廉的现代物流环境与良好的文化氛围。

2.物流文化建设与重塑是提升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朔可以确立共同愿景,它也是物流企业内部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桥梁。一旦形成全体员工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就会成为巨大的精神力量,为物流企业提供精神“引擎”也是物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3.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塑是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通过对自身优秀文化和经验进行提炼,准确定位、明确方向,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手段,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物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二、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塑的重点内容

1. 精诚服务,顾客至上

求真敬业精神是做好物流本职工作的首要前提,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敬业爱岗就是热爱生活,岗位职业是你生活与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现代物流企业具有特殊性和风险性,在物流运营过程中诚信是金,特别是第三方物流中的诚信度的问题尤为重要。恪守诚信,不但能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诚信度和美誉度,而且能提高客户的认可度,从而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的投资或银行贷款,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2. 以人为本,团队精神

企业造就人才,人才支撑企业,企业是人的企业,人是企业的灵魂。如果说市场是舞台,企业是演员,那么人才就是导演。这就要求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朔,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哲学。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从理顺人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企物流业文化建设与重朔。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要实施“培强引优评先”工程,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思想过硬、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员工队伍。培强,就是加强员工队伍教育培训,强化员工素质。引优,就是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物流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引进一批优秀人才,优化员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评先,就是开展“岗位能手”评比活动,通过树立典型、培育典型、打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本系统掀起一股学习典型、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

三、创新领路,重朔物流企业文化的路径

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创建服务品牌,为企业健康成长服务。物流企业文化功重朔,必须创新引领,把握以下路径:

1. 创新思路,明确方向

以提升理念为前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这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在当前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建设物流企业文化,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育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创新思路,明确方向,文化制胜是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物流企业要通过开展文化建设与重朔,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让物流企业文化落地生金。

2. 内聚人心,追求同向

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塑需要发展同向、工作同心,这也是文化的激励功能在企业内部的体现。文化凝心智、文化聚人心、文化生共识。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客户至上”行业共同价值观,让其在主旋律、价值观上发挥引领作用,毫不含糊、决不动摇。要通过对主流思想、核心价值的认同与宣扬,凝聚加快成长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文化动力。以提升理念为前提,重朔企业文化,这是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先进的理念指引,根本不可能建成优秀的企业文化,凝聚企业发展动力。

3. 外树形象,创造和谐

文化应该具备辐射功能,对外就是形象的展示和提升,要通过不同途径打出优秀文化品牌,可以通过文化沟通、服务传递等方式,打开与外界交流之窗,建立一个对外沟通的平台,形成一种文化合作的机制,树立物流企业的良好形象。与行业外的交流合作,也要善于借助文化之力,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文化的植入、沟通与展示,为物流行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这也是物流企业对共创和谐的追求。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是物流企业文化建设与重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加快转型升级,提升企重业核心竞争力相结合,通过准确定位、明确方向,转变发展方式,创新服务手段,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 创新体制,整合基础

“物流的核心是整合,整合的途径是协同,协同的关键是文化。”在体制创新上,物流企业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整合资源。对供应物流,企业销售物流、实施业务、资产、体制、资源等方面整合,形成一体化物流运作体系。第二,专业化管理。将物流资源与业务统一归口管理。促进物流管理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第三步改革升级,形成了管理科学、布局合理、运作规范、运行流畅的物流网络体系,加快物流产业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注意传承企业文化中那些认同度较高的文化理念和文化因子,尊重创新体制,整合资源前后的文化差异,增进文化沟通,注重取长补短,从而实现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协同效应。在创新体制过程中,企业应注重提炼和整合影响企业文化的各种因素,倾听员工心声和意愿,以各类活动为载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与重朔。要从广大员工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手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动活泼、员工易于接受的企业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5. 创新管理,注重实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为了争取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积极寻求或实施全球经营战略,如面向全球市场设计产品,进行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或者在原材料、零部件和劳动力成本具有相对优势的地方组织生产,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选择。全球经营战略的结果之一,是促使企业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供给和分拨线路不断拉长,因此也使物流及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为了保证各项物流职能的充分发挥,同时又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产品的价值和竞争力,许多企业开始创新物流观念,并应用现代物流技术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采购等物流职能整合,通过一体化甚至集成化实现企业物流管理创新。促进了物流产业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6. 自我成长,持续提升

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 篇8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活力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和方向, 决定着高校人才培养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协同创新,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创新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体系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引领和实践支配作用, 确保高校人才培养在创新理念、创新路径、创新目标、创新体制和创新方法等方面符合时代和人民的需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实践, 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主流思潮、凝聚社会群体共识, 创造和谐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实现高校内外人才培养资源分享机制, 为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基本条件[1]。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价值追求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不单纯是高校和教育界的事, 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社会各方面参与协同创新, 是国家深远战略意义的需求。《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要“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要“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高校在办学实践和协同创新中应紧靠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需求, 明确自己的根本任务和崇高使命。社会组织存在着功能的差异, 决定各类创新主体会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和利益趋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承载着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内容,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才培养创新, 就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指导与实践促进作用, 把体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全过程、各领域, 体现到各方面, 使其成为全体人民的价值追求、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在协同创新过程中, 高校应统筹兼顾考虑, 各类创新主体不同的价值追求通过统一合作, 在协同创新中实现共赢[2]。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力量凝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凝结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浓厚情感, 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理想、信念、愿望、要求和利益,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号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明人们团结奋斗的目标, 激发人们创新创造的活力。在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道路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时代新的发展要求, 拥有凝聚高校内外人才培养创新的奋斗力量, 为高校人才培养创新提供不竭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 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创造, 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3]

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思维方法的特性和功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创新的哲学, 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 你是什么人, 你就会选择什么哲学;反之, 选择了什么哲学, 你就会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辩证思维方法引导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只有引导大学生转换角度, 树立辩证的观点, 大学生看问题的思维才能全面,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才得以启迪。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对大学生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握人才培养创新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头脑, 培养大学生独立的人格, 有效地提升他们的主体地位、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既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长期愿景, 又有清晰可见、具体实在的近期目标, 是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在高校校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性, 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使大学生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和共同价值的追求下团结起来, 把国家、民族与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标而努力奋斗[4]。在高校校外,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 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共识, 把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任务、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相连, 是当今中国各个群体共同愿望的有机结合, 得到各社会阶层和各利益群体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人才培养的创新, 不管是高校校内还是校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所有利益群体必然和广泛的目标统一。

3.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 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 在他们当中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使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也是党的事业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改革创新的基础是人才, 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应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激励和激发大学生, 冲破一切腐朽的观念、模式和体制, 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持续的动力。

4.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道德保障

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既是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也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判断标准。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长效机制, 制定完善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道德评价机制, 将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际情况作为人才培养评价的重要指标, 构建具有鲜明积极导向作用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高校人才培养创新只有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和教育大学生, 使之内化为价值取向和外化为行为准则, 才能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具备创新人才所必需的道德素质和价值观念, 最终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5]。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

1. 高校主体地位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基础

高校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 被社会和时代赋予重要使命, 这是高校区别于其他参与协同创新的最大优势和深层意义所在, 高校应成为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主要责任主体, 发挥自身优势, 服从和服务大局, 积极组织、参与和支持协同创新项目计划的开展实施。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 既是深入学习和牢固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行者, 又要承担人才培养创新的重任。高校的不同群体在人才培养创新中承担着自己的角色与任务, 教师和学生两个大的群体, 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主要因素。高校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创新的光荣使命, 高校教师队伍中主要包括高校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专业教师等。高校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时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高校的思想文化阵地, 带领和教育广大师生员工, 保证经费投入和师资配备, 不断加强改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承担着提高青年大学生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平的重任, 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与认同;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紧密的一支教师队伍, 他们即是高校教师又是高校管理者, 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高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专业特长, 相比较更容易受到大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这些教师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偶尔所透视出的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理论的认可程度, 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既潜移默化又印象深刻。高校大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 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创新的成败, 大学生群体包括学生党员和普通大学生, 大学生党员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充分发挥自己在普通大学生中的价值导向作用。对于普通大学生, 应该主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并积极实践, 激励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2. 合作共赢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根本保障

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教育主体 (高校) 和教育客体 (学生) 的努力, 也需要政府、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的有力配合。高校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的合作, 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 构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结构合理、类型多样、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创新体系。在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中, 高校需要起主导作用, 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需求、规范专业建设, 构建课程体系;科研院所在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中起着领军作用, 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场所, 科研院所和高校以承担和实施科研项目为载体, 不仅与高校共同培养了大批的创新人才, 而且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企业行业是中坚力量, 参与制订教育计划、共建实训基地及反馈市场信息;政府是合作的管理部门, 出台政策, 鼓励企业深度参与高等教育过程[6]。尽管协同创新参与者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 但都应该能从协同创新中实现获益和共赢, 只有合作共赢才是真正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要从结果上保障参与者的利益不受损失, 合作共赢并非成果均享, 创新的成果要根据各方参与的程度以及在创新中所做出的实际贡献, 建立差别化的共享分配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的成果是培养出创新人才。只有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 社会各部门才可能拥有更高水平的人才资源。高校人才培养通过整体提升全社会人才使利益相关体达到合作共赢。

3. 培养创新人才是实现高校协同创新的根本目的

高校协同创新是以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的为基础的, 如果不能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的, 纵使协同创新成果累累, 对高校而言也是毫无意义。高校必须建立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全新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将“协同创新”理念融入到人才培养创新的全过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协同创新, 才能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 推进地区性及全球性的资源共享, 提升高校人才创新精神、学科创造能力、科研成果创新水平, 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才能创新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平台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与交流“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 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 鼓励大学生在学习中参与科研, 在科研中深化学习, 在社会服务中奉献, 实现人生价值[7]。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一价值基础上, 探索建立适应于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 这样不但可以发挥高校人才学科科研综合优势, 而且渴求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促使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创新主体积极发挥各自优势,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突破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 打破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 直接沟通, 多元主体资源分享, 形成协同效应, 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协同创新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 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在高校协同创新的时代背景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探求高校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模式, 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管理创新[J].求是, 2012 (17) :53-55.

[2]殷翔文.高校协同创新的角色定位与价值追求[J].中国高校科技, 2012 (7) :9-11.

[3]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 2006-10-19 (1) .

[4]杨永利, 李建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7.

[5]詹木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未来与发展, 2013 (2) :97-100.

[6]胡国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9) .

引领企业社会责任创新 篇9

一、树立成本效益观念, 实行全员成本管理

多年来, 永宁采油厂一直着力于处理好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这一关系, 企业的发展由最初的“以油养油、滚动发展”到追求“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高收益”再到构建“集约化、效益化、和谐化”的石油企业, 成本效益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全体员工对成本投入和经济效益这一关系有了更新的认识, 成本管理的理念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通过宣传教育, 改变了成本管理只与企业领导和财务管理者等少数人员有关的认识偏差, 教育职工树立“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大局意识, 引导员工参与成本控制, 全员成本管理的氛围基本形成。二是成本管理的策略也逐渐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不只是在资金投入上宏观控制, 而是将成本控制贯穿和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真正凝聚了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力量, 有效地减少了浪费现象。

1. 注重投入效益, “小投入”换“大产出”。

精细油田开发, 保证投入形成优良资产。20年的石油勘探开发, 永宁采油厂算的第一笔账就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 追求以低投入换回高效益, 力求每一笔投入都形成优良资产。建厂初期, 工厂在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设备的情况下, 为了避免盲目、无效的投入, 充分依靠科技引领, 在“三普”专家的指导下, 综合分析了志丹县石油资源概况, 对各个区块地层、储层做了详细划分, 开发过程中, 坚持地质引路、化探先行、科学布井、钻探证实的思路, 先后发现了永宁、双河、金丁、顺宁等含油丰富、易开采、价值高的资源区块, 规避了低效区域, 逐步探索出了适合本油田特点的浅油层、小油田开发路子, 被称为“浅油层小油田开发的志丹模式”。开发中, 永宁采油厂始终坚持科学规划、合理配套、综合利用的原则, 着眼企业长远发展, 制订油田整体开发、井网井距、早中晚期注水等规划方案, 不盲目上产、不浪费资源、不追求眼前利益, 依照方案布好每一口井, 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形成的每一口井都有开采价值, 都能产出效益, 避免了无效投入, 达到“少井高效”、效益最大、效率最优的目标。不断创新引进新型开采技术, 开创了延安地方石油企业打丛式井之先河, 节约了资金投入;逐渐总结出一套适合长6油层的压裂工艺技术模式, 试验成功了双密度固井的创新技术, 成功应用了“反九点菱形注采井网”技术, 提高了采收率。目前, 该厂已逐步走上了精细化开发的路子, 为今后创造更好的效益提供了坚实保障。

2. 重视科技人才, 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与研究院合作, 外聘工程师指导, 内部培训科技工作人员, 结合该厂实际引进大油田先进技术, 为油田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案, 解决发展的技术瓶颈, 以科技求效益。从建厂初期的“以油养油、滚动发展”到现在的“科技兴油、精细开发”, 永宁采油厂对“科技提效”的认识得到质的飞跃, 这一理念也已普及。近几年, 紧紧围绕“依靠科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走精细开发的路子”这一思路, 不断壮大科技队伍, 增加科研资金投入, 目前, 永宁采油厂共有外聘高级工程师15人, 科技工作人员95人, 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油田发展的包括科技管理、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三级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对生产、对效益的贡献在不断提高。20年来, 在产能建设、旧井挖潜、采油工艺等领域大力引进、推广、实施各类科研项目、工艺技术60余项, 累计产油1000多万吨。

3. 严控生产费用支出, 形成有效考核制度。

生产管理中, 该厂对采油大队和科室费用进行定额、考核、兑现, 采油大队和科室对所属队、站、班、组进行定额、考核、兑现。油井成本实行定额管理, 费用包干, 节奖超罚。各采油大队、区队、班组对每口生产油井的消耗进行现场测定, 厂里再进行现场测定复核, 经过采油工确认后, 确定定额, 逐级按月进行定额考评, 考评成绩与采油工当月的奖金挂钩。2009年在井下作业大队进行工作量与奖金挂钩改革, 使每个作业井次费用降低12.4%以上;采油单位实施以井定产、以产定耗以后, 单井年节约费用1500元左右。

为实现节支降耗、增产稳产, 永宁采油厂同样注重各项增油和节能技术的引进, 并严格控制费用。新产品、新技术进厂之前, 必须进行专门的组织试验, 无效果的一律拒之。旧井挖潜坚持风险性改造原则, 挖潜队伍施工前预交保质金10000元。改造结束后, 经审查合格, 达标率高、增产效果超出质量标准的施工队伍给予一定鼓励, 对施工质量和增产效果达不到质量标准的, 不予结算费用;给该厂造成损失的, 则按一个周月30天的原油损失吨数赔偿, 直到扣完保质金为止, 确保资金投入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4. 加强工程建设和车辆、设备管理, 以管理求效益。

在油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 永宁采油厂十分注重项目的投资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竣工决算等, 实行全过程控制。即通过深入调研作出切合实际的决策, 通过多方比较选择经济合理的最佳设计方案, 通过招标选择优秀的施工队伍, 通过质量监督中心、监理公司和工程项目组保障施工质量、进度, 竣工后严格审计、评估。为此, 该厂的每项工程建设无论在资金投入、建设质量还是生产需求上, 都达到了最合理、最佳状态, 杜绝了不合理投资现象的发生, 也没有乱建、重建现象出现, 节约了资金, 提升了效益。以原油集输管线建设来说, 从1997年开始, 永宁采油厂利用油区地势自然落差建成双26计量站, 十几年来, 随着原油产量的提升, 原油运输的压力随之加大, 为此, 在实地调研、科学规划后, 逐步形成了由小片串联到完整的管网集输系统的过度。截止目前, 共有原油联合处理站2座, 注水站10座, 计量站17座, 转油站12座, 增压站24座, 单井集输管线827.38公里, 集油干线180.1公里。各计量站每年输至联合站原油25.37万吨, 节约费用517万元;联合站每年输至延炼原油53.48万吨, 节约费用9522.69万元。油区道路建设上, 永宁采油厂不断加大油区柏油路建设力度, 目前共建油路159.6公里, 砂石路393.18公里。同时, 专门成立护路队对公路进行日常巡检、维护, 既保障了道路通畅安全, 又大大减少了道路后期维护费用的支出。

车辆和设备管理上, 努力追求实现专业化管理。经过多年的探索, 永宁采油厂车辆管理形成了一整套健全有效的管理办法, 车辆档案管理、驾驶员管理、车辆定位管理、行车管理、加油管理、维修管理和费用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得到细化和加强。尤其是在车辆维修上, 该厂于2006年成立了机修厂, 故障车辆全部自行维修, 截止目前, 已累计节约维修费用近400万元;费用管理上, 根据实际, 外雇了部分值班车辆, 与自购车辆相比费用大幅降低, 每年可节约费用226.40万元;车辆燃油上, 根据不同车型按百公里定额核定, 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 实行汽车行驶记录仪管理以来, 平均降低油耗23.5%。

设备管理也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 永宁采油厂将设备管理与节支增效相结合, 时刻确保设备有良好的运行状态, 使生产经营建立在最佳的物质基础之上。对于新设备充分发挥其职能, 提高设备生产效率, 预防和解除设备故障隐患,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老设备能维修的维修、该更换的更换, 实现设备优良循环, 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5. 注重安全工作, 始终坚持“安

全第一”的工作方针, 向安全要效益。生产经营中, 如果没有安全作保障, 效益也就无从谈起, 近年来, 永宁采油厂一直把安全生产作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增长点来抓。深入研究安全生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加大安全生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实实在在把安全生产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 建立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生产体系, 使企业全员都能从细节入手, 把安全工作做好做实, 为生产经营稳定运行, 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在向安全要效益的同时, 把环保工作当做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一增长点来抓。在生产运行过程中, 能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加强油区环境的绿化美化, 重组以来, 累计在井场及道路植树221.23万株, 种草6546.4亩, 绿化油区道路上千公里;妥善处理生产污水和固体废弃物, 严格预防发生污染事故, 实现清洁生产、文明生产, 每年减排COD (化学需氧量) 420吨、二氧化硫40吨。

在安全、环保和企业发展并重的理念的指引下, 永宁采油厂实现了和谐发展、稳定发展,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 抓安全、促效益, 抓环保、也促效益, 安全环保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高于事故整改的“产出比”。也正是由于各项有力措施, 该厂实现了吨油成本低、经济效益高, “小投入”、“大产出”的企业经营目标。

二、落实成本管理措施, 加强成本源头治理

1. 严格计划审批, 实行预算管理, 从源头上控制支出。

重组以来, 永宁采油厂的一切费用支出, 都必须报批计划, 统一预算, 细化、量化、分解、控制成本支出, 使宏观控制和微观管理得到有机的结合。严格执行油田公司计划管理办法, 履行计划报批程序, 属厂内审批范围的工程项目、费用支出必须经主管领导批准后, 向计划科申报计划, 计划科同时报送基建科做出预算, 经计划审批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后送厂长审批实施。工程项目一次包死, 不再决算。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增加的部分, 必须经计划科会同相关科室实地考察, 再按程序补报, 杜绝了投资项目无计划、超计划、小计划大实施的现象。2006年以来, 永宁采油厂各项计划都已严格控制在油田公司下达计划指标范围内, 没有超计划行为, 保证了上级计划管理在永宁采油厂的落实。对10万元以上的物资按照招标程序采购, 10万元以下的物资采购实行商务谈判, 定厂家、定品牌、定价格, 极力降低采购成本, 提高资金使用率。

2. 控制作业费用, 加强定额管理。

永宁采油厂除通过预算管理控制成本增长外, 还通过控制直接操作成本, 加强定额管理, 减少不合理费用, 保持成本的合理性。每年年初对全厂可控费用重新进行测算、核定,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作业价格。对电费、青苗赔偿费、材料费、燃料费、作业费、劳务费、运输费等30多项成本要素按照实际进行核定, 使目标任务落实到部门、班组、单井和具体人员上, 生产部门与奖金挂钩, 有效降低了材料消耗和可控费用支出。

3. 努力节支降耗, 降低生产成本。

积极实施节能降耗工作, 深入开展修旧利废活动, 规范收、修、存、发四个重要环节的管理, 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的控制。各采油区队将不能正常使用的旧、坏配件定期上交到物资供应科废旧料库, 由材料管理人员分类建帐保管。修理人员对可修配件维修后, 交回库房重新领用。无法修理的统一保管, 统一报废处理。修旧利废工作的开展使员工认识到节省的是费用, 回报的是效益, 杜绝坏了就换、废了就扔的行为, 自觉从一个零件、一个阀门等细微处入手, 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全面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原油联合处理站的伴生气回收装置, 不仅可以解决污染气体排放问题, 而且可以利用伴生气发电、生产化工原料和民用液化气。双河联合站自2003年投用以来, 已累计发电2379.94万千瓦时, 节约支出1872.77万元;生产液化气4406.29吨, 获得收入1850.64万元;生产轻油3538.46吨, 获得收入813.85万元。

4. 规范财务管理, 提高财务效益。

一是严格基础管理。根据油田公司要求, 更换了财务软件, 重新建立了集团NC账;在全厂范围内进行了全面的资产清查, 掌握了资产使用情况, 核销不良资产, 规范了资产管理, 提高了资产使用效益。二是严肃纪律。所有收入和支出实行两条线管理, 统一核算,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设小金库、账外账。所有支出由支出负责人和所属单位负责人逐级签字, 层层把关, 最后由主管财务审批领导一支笔审批。全部账务进行会计电算化管理, 提高效率, 杜绝误差。三是加强监管。材料购进验收合格后付款, 不提前预付;实行钱物分离, 管钱的不管物, 管物的不管钱;工程付款按合同结算, 并扣付10%的保证金, 所有经营活动都由财务管理部门统一监管, 保持财务与计划的统一、财务与合同的统一、财务与结算凭证的统一。四是强化调控职能。每季度召开一次财务分析会议, 根据效益情况, 适时调整支出计划, 保证把效益好坏始终控制在财务调控的范围内。加强企业资本运营能力, 提高企业自身积累, 增强发展后劲。2007年10月, 永宁采油厂会计基础规范化工作受到了集团公司的表彰, 并召开了现场会。

实行四级核算, 精细成本管理。按照油田公司对四级核算的总体要求。从组织机构、实施部门、人员配置、主要工作任务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完善了核算体系, 在五个采油大队、井下作业大队、车辆管理中心、双河、野山联合站全面推行。四级核算的实施, 是根据油田公司下达的成本费用指标, 厂里从制定总目标成本、成本费用的细化与量化分解、成本费用的控制与落实等方面入手, 将核算指标下达至各部门, 并与部门责任人签订目标责任书, 确保责任自上而下层层落实。在人员构成上, 做到了“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在账账相符、账证相符、账实相符的同时, 向财务资产科四级核算岗报送班组、单井、单车成本费用明细表、成本费用执行表、月总结与分析。同时, 建立了严格考核评价机制。考核以目标落实的责任人为主体, 以任务、成本基础工作为主要内容, 将考核与目标责任奖挂钩, 节奖超罚, 充分发挥了激励约束和调控导向作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企业发展 篇10

1 用科学的理论引领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体现。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 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

对于企业来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要任务是在明确“三个倡导”科学内涵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结合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培塑优秀的企业文化, 从而使之成为推进企业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全体干部职工的价值追求。我们要按照《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要求, 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 积极有效传播先进文化, 促进干部职工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注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富强的中国梦、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 让大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明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三个倡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创新发展, 从而将广大干部职工的认知理性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正确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

2 用共同的理想凝聚集体力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我们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 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理想。

企业是社会的一分子,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要促进自身健康、良性发展,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确定企业精神、发展理念、价值取向, 从而形成集体共识、汇聚奋进力量。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集体”, 必须深刻认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注重经济行为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相适应的企业文化, 实现企业效益与道德建设同步提升, 使全员形成理想意识上的共识, 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在组织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 必须明确并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讲以人为本, 从而使企业成为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的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

3 用崇高的精神鼓舞职工斗志

精神立则人格立, 精神强则国家强。对于一个企业而言, 核心价值观是体现国家意志、民族精神的价值坐标, 是凝聚全体职工的精神纽带。

在对职工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 必须统筹兼顾、细致规划, 着重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首先, 企业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加强党性党风教育, 激励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用自身实际行动为职工群众树立良好榜样。其次, 要善于挖掘、塑造先进典型, 并大力宣传、表彰, 广泛学习宣传体现民族精神与时代风貌的先进典型、体现企业精神与工人阶级伟大品格的道德模范, 以身边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教育职工, 形成学习先进、爱护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再次, 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 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学雷锋、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和讲文明、树新风等社会公益活动, 在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 引导职工积极回报和奉献社会,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做出贡献, 从而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气。

4 用良好的道德培育职业风尚

“风俗, 天下之大事。”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关键在于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引导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坚持“八荣八耻”, 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四德”建设, 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主义文明风尚。

上一篇:财政收入增长困难下一篇:市场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