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发现

2024-09-02

审计发现(精选十篇)

审计发现 篇1

收录日期:2012年3月22日

公路运输在整个交通运输行业中占有较大比重, 它具有机动、灵活、直达、迅速、适应性强、服务面广的特点。自从1988年第一条高速沪嘉高速公路通车以来, 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已经走过24个年头, 随着多年来高速公路建设经验的不断积累, 已经形成了系统的高速公路建设计量规则。但是, 现实当中每条高速公路建设完成后的审计过程却总能被审计单位发现各种各样的管理漏洞, 从而给施工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总结在审计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计量规则把握不准

工程计量是按照公路工程招标文件技术规范所规定的方法对承包人符合要求的已完成工程的实际数量所进行的测量、计算、核查和确认的过程。工程想要计量必须按照事先共同约定的规则进行, 高速公路的计量规则遵循《公路工程国内招标文件范本》。计量必须严格按照合同用有关文件 (包括合同条件、技术规范、设计图纸和工程量清单等) , 确定实际工程量, 按规定的方法、范围、内容、单位准确、真实、合法和及时进行计量。在江苏省苏通大桥接线工程计量过程当中, 设计文件中给出的灰土总量计算包含有路基护坡道和排水沟外侧回填土。在工程建设期间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均按照设计意图对这两部分土方按照石灰土进行了计量。工程竣工后审计单位按照江苏省高速公路工程计量规则进行审计, 最终将路基护坡道计为素土, 排水沟外侧回填土则视为已包含在排水沟的单价内而不予计量。仅此两项, 施工单位损失就超过了200万元。

类似的情况还包括预埋件的定位钢筋、钢筋笼的吊环、双层钢筋间的“马蹬”等。虽然这部分钢筋会被有些设计单位计入钢筋工程的总工程量中, 但是实际上计量规则里规定, 这些都包含在工程量清单单价里考虑, 施工现场不予另外计量。

这一类的情况不胜枚举, 需要参与高速工程建设的各个部门都研究透计量规则, 从投标阶段开始就要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过程的损失。在清单单价报价时就应当将这部分钢筋的造价考虑进单价中, 在而后的施工过程当中应当与监理和业主进行沟通, 将设计文件当中这部分钢筋尺寸减小, 从而降低工程造价, 减少工程额外的成本。

二、工程资料不完善

对于初接触高速公路的施工单位来说, 原地面全面调查的资料往往会被忽视, 主要是包括原地标高、河塘、暗浜以及运距的调查等。原地面的标高往往和设计原地面标高相差很多, 因为设计本身就经历了很长的周期, 原地面的标高有或多或少的沉降, 如果在工程初始虽对原地面有过测量, 即使计量时都按照实测标高进行计量, 到最终审计没有原地标高的翔实签证, 审计人员一概不认可。

河塘调查周期很长, 施工单位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 在调查尚未全部结束和完成变更程序之前就开始进行施工, 破坏了原地面的各项数据, 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未在变更单上签字认可, 从而影响了变更的审批。

公路工程因为跨度较大, 地质会出现较大不同, 有些地方地质较差, 河塘面积较大, 回填则需全部采用石灰土, 而设计文件为了节约成本, 路基中部填土考虑是按照灰土和素土各50%进行填筑。河塘调查资料的不完善就会导致原先已经作为河塘回填的部分填方在审计时被算作了路基中部填土, 从而造成了路基中部填土工程量的相对增加, 审计计算时石灰土在填土总量当中的比例就相应减小, 由此审计部门就可以扣除这部分的差价, 而工程位于南方, 这部分的填土工程量会很大, 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类似的现场调查的问题还包括水文情况的调查, 一份完备的水文情况调查资料可以证明水上打桩的必要性, 因为水上打桩和陆上打桩的造价相差很大, 由此规避审计时扣除水上桩施工措施费的风险。

工程过程中的资料也非常重要, 对于河塘来说, 资料中虽以草图示之, 但绝不能草草标识, 在草图中应该有道路中心线, 河塘每个拐点的坐标点, 每个拐点距离中心线的长度, 而且要注明所画的河塘是开挖的上表面还是清淤完的下表面, 这两者是要相差很大的, 河塘的开挖是要放坡的, 按照1∶2的比例放坡, 如果塘子很大很深, 上下表面会相差很多的工程量, 牵涉到的工程量有清淤量、回填灰土量, 而且工程造价相去甚远。下表面还有一个问题是, 考虑是放坡下去的, 反上来的上表面有可能在红线以外, 而在红线以外的清淤、灰土回填, 计量是不予考虑的。有的施工单位在做记录的时候很粗心, 距离根本不标注, 仅仅表明塘子在中心线左边、右边或是中间位置, 如果河塘较大, 就不好判定河塘是在红线内还是红线外, 审计单位就会按照最不利于施工方的情况考虑, 会影响清淤量和灰土回填量, 而全标段会有很多河塘, 计算下来损失会很大。

以上情况说明, 在工程施工前应当对现场进行详细调查并且保存好相关的资料, 交由监理核对, 最后要有业主和监理的签证, 并及时上报, 尤其对于涉及到工程费用的应当尽快完善变更程序。

三、变更理由不能说明增加费用的必要性

公路工程因涉及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复杂, 受自然因素和客观因素影响大, 导致工程项目实际情况与招标情况存在一定变化, 所以发生变更是很常见的。工程变更是为了节约能源、少占耕地、提高工程质量、方便施工、节约工程投资、加快工程施工进度。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过程当中导致变更的原因有很多, 有些是建设单位根据项目总体要求为了满足全线统一性需要进行优化, 有些是地方政府出台新政策, 有些是设计单位对原有设计有新的考虑或进一步完善设计, 有些是承包商发现现场实际情况与设计不符不能按原设计进行施工, 有些甚至是多方面原因都有, 这些原因都可能导致合理的费用增加。但是, 往往在变更时所提出的原因恰恰是施工单位自身的原因, 或者是施工单位应当自行采取措施来解决的困难, 这样的变更即使建设单位给予了计量, 事后的审计也一定会给予扣除。

例如, 某公路一项变更是“因冬季雨雪天气, 需要将原设计5%灰土填料变更为碎石土, 并增加费用若干”。变更通过了审批, 监理、设计、建设单位都审批通过, 增加的费用也给予了计量。但是事实上这部分费用却应当是属于施工单位冬季施工的措施费用, 是有经验的承包商可以预料的到的, 按规范是不应当给予增加的。后来经过完善, 将变更理由变更为“为确保春耕灌溉, 应地方政府要求, 涵洞要提前投入使用, 为加快施工进度, 需要将原设计5%灰土填料变更为碎石土, 并增加费用若干”, 顺利通过了审计。

这类问题说明在进行变更的时候首先要分析变更产生的理由, 并不是只要施工现场和设计有改变, 就一定会让你变更的, 一定要明确是非施工单位原因产生的变更, 使变更理由更加充分, 避免造成意外的损失。

四、变更没有本着节约的原则

确定需要进行变更的项目, 还需要坚持节约的原则。例如, 某高速公路根据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的要求取消原设计的混凝土预制块边坡防护。施工单位在变更下发之时已经预制了部分预制块, 业主在施工过程中同意对这部分工作量进行补偿, 并且办了相应的变更手续, 而事后审计单位认为应当将这部分预制块按照20%进行回收利用, 也就是要扣除施工单位这项补偿的20%。后来经过重新完善变更程序, 说明预制块是异形的, 无法在施工现场附近利用, 如果运往别处会有很大的运费, 才说服审计人员得以避免损失。

再比如, 某高速公路变更“6#取土坑素土CBR值不能满足填料要求, 需要掺入3%石灰进行处治方能由于填筑, 相应的会增加石灰处治费用”。按照合同单价, 每增加1%灰剂量需要增加单价2.4元, 3%灰土需要增加7.2元/m3。最近的取土坑素土能够满足填筑要求, 但是较远的取土坑运距增加2Km, 每立方填料每增加1Km运距, 需要增加费用1.4元, 3Km运距需要增加4.2元/m3。审计认定, 本项变更应当采用相邻取土坑的素土。所以, 要合理考虑整个施工现场的统筹, 在施工过程中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 每一个记录都必须详尽, 才能合理规避审计风险。

与此类似的还有, 某真空预压工程, 因为设计变更, 高真空预压的面积有所变化, 相应的已经订做好的真空膜作废, 业主对真空膜的加工费用进行了补偿。审计单位认定该真空膜应当能够在后续小面积的真空预压场地上利用, 相应扣除了这部分真空膜的补偿费用。

从这类例子可以看出, 在进行工程变更的时候, 应当反复权衡利弊, 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五、结语

审计发现问题的论文 篇2

一、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基本认识

整改是就改进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和执行审计决定具体落实到位的最终形式,是对审计项目中查出的问题采取了必要的处理、纠正、规范等措施。完全、彻底的整改是既对查出问题进行整改,又建立健全了相关规章制度,完善了内部管理,从根本上防止此类问题再发生。

整改工作要起到有效作用,需要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既要有审计机关的加强督促,也要被审计单位的积极配合,更要有党委、政府、人大、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既要有对发现问题的有效纠正,对处理意见的积极执行,更要有长效机制加以规范。

二、目前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现状

目前,从各地情况来看,在各级人大、政府的支持和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下,通过各级审计机关的努力,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方面,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加大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的督促力度。各地将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正式列入了议事日程。在跟踪问效的同时,纷纷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整改。不少审计机关建立健全了审计结果执行回单制度、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审计整改联动机制、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

另一方面,人大、党政等部门都对审计整改给予了大力支持。各级党政、人大领导在了解审计情况以后,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视,亲临审计部门调研,及时作出重要批示,召集有关部门领导人开会,批转至有关部门单位,并要求限期整改。不少地方的人大、政府采纳审计意见,出台了有关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

尽管各级审计机关加大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的督促力度,但由于审计执法的整体环境不理想,整改的成效并不尽如人意。总体来说,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

我们认为,针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一定要进行整改。而只有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深层分析,有的放矢,才能有效整改。在审计整改工作中,审计机关比较被动。受职责权限所限制,审计机关只能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工作进行督促。整改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认识和行动。实践证明,被审计单位才是整改工作的主体。我们发现,凡是涉及到整改工作效果不好量化,整改时间较长,牵涉面广、不属审计管辖范围的第三方,上级主管部门的问题时,难度很大。尤其是涉及到体制、机制的问题更是束手无策。

主要表现在:一是有些被审计单位认识不到位。不少单位对整改的认识还停留在肤浅的层次上,表现在重处理处罚,轻审计建议。有的甚至认为只要缴了应上交财政资金,作了相应的账目调整和资金归还原渠道,就是作了整改。少数单位整改不及时,单位主要领导不够重视,要么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想法,要么片面认为整改仅是财务人员的事,整改力度不强,建立长效机制规范管理较少。二是大环境受限制。由于地方经济总体水平不高,审计查出的问题既有经济原因,也有政治色彩,如财政收支的真实性、不慎重举债等关系到政绩,结转下年支出数目过大主要是上级指标下达太晚,专项资金不能及时拨付到位则源于财政资金周转困难。三是审计执法的刚性不足。审计处理和处罚均属于行政纠正和行政制裁措施的范畴。纠正实为改正,这需要被审计单位的主动配合和审计机关的督促;制裁具有一定管束或强力,而恰恰审计机关缺乏有关审计整改执行的法律法规。事实证明,被审计单位拒不整改也不会影响其资金流动,同时审计整改只对所查问题进行处理,而不对相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理与问责,造成“审计年年审、问题年年有”的尴尬局面,严重削弱了审计执法的完整性、严肃性。四是审计执法力量有限。目前各级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任务重,业务人员少的现象,既无足够人员、足够精力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长期有效督促,再加上机构编制问题,也无专门的审计整改机构和配备专职审计整改督促人员,审计整改的跟踪问效薄弱。五是审计执法受多方面干扰。这恰恰是审计机关本身体制所决定的。干扰既有来自上级的,也有来自平级的。尤其是一些涉及到地方利益、体现地方政府领导意图的问题,审计整改工作难度较大。

三、加强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的探索

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是一项复杂多绪的工作,既需要法律的保证,人大政府的支持,多方的协作,更需要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的共同努力。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既要有加强财务管理的深刻认识,又要有处理问题的实际行动,更要有维护财经秩序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审计工作才是真正做到了“一审二帮三促进”;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有利于建立健全我国经济监督机制,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廉政建设。

一是应修订完善对审计整改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针对审计查出的不同问题,分清审计整改的责任主体,明确整改时限,加强整改的报告制度和反馈制度,落实整改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相关责任单位的配合协调机制,使审计整改工作有章可循,增强审计执法的手段,强化审计监督的威摄力。

二是积极借助政府、人大及上级审计机关力量,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建章立制予以纠正和规范,增强审计整改措施落实的效果和效率。特别是要借助人大的问责,将审计机关的审计意见和决定的整改工作纳入政府督查范围,明确政府的责任,以强化推进整改工作。

三是建立审计结果督办检查制度、审计整改内部责任机制,完善审计整改跟踪制度,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列入年度审计业务考核内容,成立专门的审计整改机构和配备专职审计整改督促人员,跟踪落实,长效管理。

四是加强与纪检、组织、财政等部门协调配合,健全审计整改联动机制,通过外部监督机制进行督促落实,拓宽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结果的作用。

浅议通过询问发现审计线索 篇3

在现实中,会计信息作假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原始凭证作假,即对原始凭证进行涂改和要求对方提供虚假的原始单据;另一种是编制虚假的记账凭证,即相关人员故意模糊会计凭证摘要或提供相反的摘要信息。

下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简单谈一下如何通过询问方式甄别繁琐的信息,快速、有效地发现审计线索。

一、初步筛选异常的会计项目

在会计领域步入日益信息化的今天,会计信息量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在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电子账套时,按会计科目顺序浏览明细账,从中筛选重要的信息,并作出记录,以备下步作为重点关注的内容。筛选的原则如下:对于异常的摘要、异常的数字、及较大的金额、出现频率较多的项目初步筛选出来,予以重点关注。如:数值正负方向的异常、数字精确程度的异常、异常的购销往来单位、异常的结算方式或途径、往来结算的期限、不正常的调账及转账等等。

二、合理地判断、分析原始资料

比如,审计人员在某公司账面上发现若干笔购买办公用品的业务,支出金额都精确到万元,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内容后,对其原始凭证逐一进行查阅。发现凭证后提供的发票均为某大型商场,办公用品的购买次数频繁,多笔业务的领用人员为同一人,并且,其明细大多为打印纸、墨盒、签字笔等,累计数量比较多。审计人员在了解到该公司的人员情况后,按照人均使用量进行初步测算后,认为其业务内容不真实。审计人员带着疑问,询问相关业务人员,证实业务内容支出确实为假,实际为从套取办公费用购买购物卡。

三、应注意的询问技巧

关于如何询问相关人员的问题,审计人员需要使用一定的技巧,否则的话,很可能功亏一篑。

(一)选择合适的业务人员进行询问

我个人根据工作经验认为,选择原则是根据违规问题的决定者是个人还是单位,来选择询问的人选。对于单位集体作出的事项,业务人员对是否违规的警惕性不高,选择原始资料的经办人员作为询问对象较好;对于可能是个人营私舞弊的事项,选择其周围的人员进行侧面询问较好,可以防止其事先警觉,有所准备。

(二)选择合适的询问方式

在审计过程中,询问方式是采取开门见山式还是间接迂回式,取决于违规问题的性质。如果是营私舞弊类的违规问题,经办人员可能警惕性很高,因此审计人员开门见山地指出其违规事项较好,并且,态度一定要肯定,声势要坚定,不给对方自圆其说的机会。对于集体决定的违规问题,相关业务人员可能认为领导的决策,或者就根本没意识到做法违规,因此,对于此类问题的询问,可以采用间接迂回式。

(三)如何询问

实际工作中,如何询问比较重要。结合自己的经验,我个人认为询问中审计人员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设计合适的询问题目

一是要围绕询问的事项;二是要让对方有话可说;三是不能让对方了解审计的目的。

2.自己少说让对方多说

俗话说“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因此审计人员话多就会让对方判断你的意图,询问就没什么意义了;而被询问人员话多,审计人员可以从中很快找到有用的证据。

3.围绕话题迂回地询问

被询问人员的面对审计人员的警惕性都比较高,因此审计人员可以采用声东击西的做法,先询问其他的话题,然后在其警惕性降低的时候,慢慢地回到自己的目标问题来。

3.注意询问的态度

询问是审计人员寻找审计证据的一种方法。在询问时,审计人员面对的不是罪犯,是配合人员,是有助于我们理清杂乱头绪的人员。因此对待被询问人员的态度一定要好,要尊重对方,不能使对方产生抗拒心理。

(四)要注意不能让被询问人员互相串通

在实际工作中,总会遇到询问若干个相关人员,彼此进行相关印证的情况。我们也都清楚,如果被询问人员相互串通后提供的资料,肯定没有可信度。因此,询问的话题最好不能让被询问人员事先了解,审计人员要尤其注意不能出现相互串供的出现。我个人认为,审计人员稍加注意的话,这种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审计人员尽可能地自己通知下一个被询问的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碰到需要询问不止一名相关人员的情况下,如果让被审计单位的联络员去通知被询问人员的话,联络员肯定先请示领导后,统一口径后,被询问人员才来接受询问;如果让上一个被询问人员通知另外的被询问人员,他们之间相互透露询问话题是人之常情。所以审计人员最好亲力亲为,尽可能自己通知。

另外,审计人员应该在上一个被询问人员未离开的情况下,让下一个被询问人员到达。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避免相互之间的串通。

(五)及时梳理询问记录

询问的人员可能较多,得到的信息可能比较繁杂,因此审计人员要及时梳理询问记录,选取有用的信息,及时固定下来,让被询问人员签字认可,避免其反悔。

会议经费审计发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篇4

会议经费控制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如何加大会议经费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会议经费控制制度,是审计工作必须重视和深思的课题。

一、会议费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 会议费无预算或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和具体。

一是开会不报批,想开就开,列支会议费无预算;二是部门(单位)编报、财政部门批复下达给各部门的年度部门预算指标中,会议费预算无具体支出事项内容,没有分性质和工作量逐项确定开支标准。

2. 会议经费内控制度不健全。

不少单位会议经费内部管理较薄弱,如列支会议经费,无预、结算清单或明细项目(如参会人数、天数、会费开支标准、会议预算、结算金额清单等相关资料),无会议相关文件材料(如会议议程、会议签到等佐证资料);有的会议经费先行支出但未见书面审核;有的会议经费发票真实性难以确定或报销票据不规范;有的会议经费结账模糊,分不清是一次会议一结,几次会议一结还是一段时间会议一结,也分不清结的是哪些费用;有的开票单位有宾馆、酒店、旅行社等,但是没有写明具体提供哪些会务服务,有的开票单位甚至根本不具备承办会务服务的资质。

3. 超额业务招待费挤占会议费。

受业务招待费支出金额和比例的限制,不少单位为防止大量超支,就采用各种手段掩盖业务招待费超支的现实,粉饰财务报表。最常见的就是将部分业务招待费转嫁到会议费上,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他们把超支的业务招待费变成宾馆、酒店等开具的会议费发票,从而为超支的业务招待费披上合法外衣。同时,私人请客、宴请领导、朋友聚会等私人交际目的的招待费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其中。业务招待费屈身一变为会议费,容易找到貌似合理的支出理由或借口,容易逃避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4. 小会议大预算虚列会议支出。

虚增会议经费支出并返利的现象已成为宾馆、酒店业拉拢客户的“潜规则”。有的宾馆、酒店为招揽客源,对会议组织者实施返利行贿。因此,个人凭借会议组织及结账的职务便利,将储值卡等套现资金流入自己腰包,这实质是贪污会议经费的行为。有的单位为套取专项资金,在财政资金预算支出中故意做大会议经费,虚列会议成本套现设立“小金库”。有的单位隐瞒召开会议取得的收入,经费结余账外存放或私分;有的单位将会议结余资金存放在承办单位,套取现金;有的单位没有将会议购置的设备和器材入法定账套,形成账外资产或者挪为私用。

5. 虚构会议套取会议项目资金。

如果单位会议费项目经费预算足够多,完成预算执行也会成为问题。若不需要花光全部经费也可以完成会议费预算,有些人便打起了“多余经费”的主意,以虚假的会议通知和会议费发票报销会议费,便是他们套取财政资金的一条途径。从会议通知、会议安排、与会人员的名单、签名,到申请单、领导的审批件、会议费发票,凡是需要附在记账凭证后面的资料,全部编造一份,使本不存在的会议看起来手续完备而真实。

6. 变相公款送礼。

一些单位为了所谓的业务发展需要,将财务上无法报销的购买礼品支出,由宾馆、酒店通过换开发票的形式,摇身一变为会务费,从而逃避监督。购置的各类礼品、纪念品,数量、规格、档次都节节攀高。除了赠送上级单位、兄弟单位、业务往来单位等外,还掺杂了私人的礼尚往来。有的将对上级部门的节日慰问、礼金、参加有关单位的开业、奠基和搬迁等礼金支出转嫁到会务费上。有的索性把会议经费先预存进宾馆、饭店或会议中心的专门账户,用于自己或小团体的后续高档娱乐消费,或授权、馈赠利益关系方的签单消费,有的甚至用于个人私下提现送礼行贿。

7. 变相公款旅游。

有的单位利用异地开会,包含所谓的参观考察,进一步创新拓展为夹带旅游功能的变相公款旅游。一张旅行社或旅游公司发票,不仅包括往返旅费、住宿费、旅游景点门票等,还包含礼品、纪念品等额外福利。于是,会议经费被用于参会者的福利工具,有的还延伸到家庭成员、亲朋好友,甚至作为邀请相关部门异地开会的礼尚往来用途。往往开会地点都是热门旅游路线,而会议后没有任何与会议有关的议题与成果。有的单位则索性将参加旅行社旅游的费用直接转嫁到会务费上。

8. 套现发放职工福利。

有的单位为了提高整体福利待遇,解决资金来源途径,扩大额外收入列支渠道,弥补规范津补贴后的所谓损失。采用会议经费发票套取现金发放职工福利,如由宾馆、酒店代为购买各类消费卡、健身卡等发放给职工作为奖金、补贴,或代为购买职工年货、月饼、粽子等,然后用宾馆、酒店加上手续费后开具的会议经费发票列支。有的将应由职工个人承担的费用作为会议经费集体报销。这样的普惠性福利发放,掩盖了单位真实的收入水平,不易被外界关注,同时单位领导赢得了所谓的支持率。

9. 利用会议公司“洗钱”。

会议费的违规行为,以前往往发生在单位内部宾馆或定点饭店召开的会议。因为所有这些行为,都需要取得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发票才能顺利实施,需要承办会议的宾馆饭店进行配合。近年来,随着对内部宾馆的清理和对定点饭店的规范,随意取得会议发票不再那么容易,这时又衍生出一个新的中介机构——会议公司。会议举办方将会议交由会议公司承办,会议公司负责联系宾馆饭店,并与宾馆饭店进行结算;而会议举办方直接将会议费打入会议公司账户中,用会议公司开具的发票入账,招待费、礼品、高档烟酒等通过会议公司购买、支付后统一开具会议费发票;会议结束后,会议公司将会议举办方支付的资金和实际支出金额之间的差额在扣除一定的营业税和劳务费后,直接提现交由会议举办方相关人员。这样既免去了取得与实际金额不符发票的障碍,又由于会议公司专业的“洗钱”能力,给监督检查部门的核查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1 0. 会议费转移到下属单位或二级机构。

不少单位为了逃避监督检查,将部分会务费转嫁给下属单位,由下属单位分散列支。如某单位的几笔会议费会计凭证摘要显示为上级单位召集会议,后面只有几张酒店发票和消费卡发卡公司的发票,经过与该单位核实,确实是为上级单位列支有关费用。

二、会议费审计的主要内容

1. 审查会议经费资金来源合规合法性。

会议经费的资金来源是确定会议经费审计方案的基础。如会议经费是财政资金,要审查会议经费是否有立项、预算计划等相关审批手续。如经费来自其他渠道,要查看是否有向下属单位或有业务往来单位摊派会议经费的情况。同时,要审查会议的立项、预算计划、实际筹资与开支的差异性,判断资金来源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

2. 审查会议相关资料齐全完备性。

会议相关资料包括立项、审批、举办过程、财务收支等资料。其中立项资料包括举办会议的依据文件、申请报告、会议经费来源和使用的预算报告,审批资料包括会议名称、地点、天数、人数、议程、经费来源与额度,审批签字情况等;举办资料包括会议名称,地点、议程日期表、参会人员签到表、会议主要材料等;财务收支资料根据情况不同,如果是委托办会,需要附受托方的结算明细清单、票据、合同等。如果自办会议,要办会经费使用明细清单,如果大型会议,要有物品或设备器材等购置和使用清单,制作工程或服务的承包劳务合同,涉及大额经费还要有招投标程序,最后是决算报告等资料。

3. 审查会议经费审批程序的健全合规性。

会议经费的审批程序是否健全,是确认举办会议活动合法性的重要依据。举办大型会议或活动须报请相关部门审批同意,其中申办,承办和举办国际会议或活动还须履行外事审批程序。有些单位可能没有建立健全会议经费管理制度或办法,可以先比照行政和财政管理体制,办理会议经费的审批程序手续。如果没有相应的立项批件和预算计划,相关经费就不得列支会议经费。

4. 审查大型会议相关内容是否经过招投标程序。

有些大型会议需要租场地、器材,布展、运行管理等,内容较多。一些主办单位为了方便起见,将会议交由相关公司协助承办,并支付一定的服务费。根据《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相关规定,对政府采购服务项目,单项达到一定金额以上就必须进行公开招投标。因此,审计要关注这些承办公司的确定是否经过公开招投标。如果应公开招投标而没有履行该程序或明招暗定,要进一步审查是否有相关人员以权谋私或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的情况。

5. 审查会议经费收支的真实完整性。

审查会议经费收支的真实完整性、财务处理的规范性是会议经费审计的关键步骤。其一,要审查会议经费收入的完整性。通过核对出席人员签到表,收款收据等,审查是否存在隐瞒收入,如果涉及商业赞助,还需要审查赞助收入是否全额纳入收入管理。其二,要审查会议经费支出的真实合法性。不少单位为了虚列会议经费,会采用各种手法。如虚开住宿时间或房间数量,将招待费虚报成会议费或将部分会务费转嫁给下属单位,分散列支。因此,要通过审查参会人数、就餐和住宿记录,审核经费使用审批程序是否完善,是否有虚假列支,不合理支出或贪污浪费等情况,识别会议费的真实性。

6. 审查会议经费使用的合法合规性。

根据会议经费使用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审计中就要注意关注单位是否存在置换招待费、变相公款送礼、变相公款旅游、返利受贿私分、套现发放职工福利、费用转嫁给下属单位等情况。因此,要仔细核对会议资料,计算住宿人数和天数等,准确核实会务费;仔细查阅场地租赁协议、餐费的消费清单、交通用车记录等,识别会务费真实性。必要时要延伸审计下属单位,核对会议方案、内容、规模等,数据量较大时,可采用年度趋势分析法,观察审计时间段内数据是否有异常,查看是否存在与下属单位无关的会务费支出。

7. 审查会议经费结余和物资处理合法合规性。

根据规定,召开会议取得的各项收入必须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属于财政资金安排的会议活动费结余应全额上交财政。因此,要审查是否存在隐瞒会议经费结余,账外存放的情况;是否有未经审计,自行结算的情况。必要时,要延伸审计会议承办单位,审查有无将会议结余资金存放在承办单位形成账外“小金库”的情况。一般会议购置的设备和器材等都应登记入账,会议购置或赞助取得的各项财产物资在会议结束后应列入单位固定资产,或及时变价上交财政。

三、完善会议经费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 加强会议经费内控制度。

提高财经纪律和廉政纪律的执行力,严格预算编制与执行,规范费用支出审核,强化会计核算,做到一会一结算。应制定明确、规范和细化会务费管理规定。具体到财务报销凭证应附会议通知、细化预算、费用支出明细、支付凭证等。要明确规范会议经费支出的责任界限。

2. 强化会议经费预算管理。

合理编制会议经费预算,提高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尽可能细化预算。要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执行,控制项目和金额支出,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减少会议经费支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定期分析经费支出的预算执行情况,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 严格会议经费审批程序。

单位领导、财务及会议经办人要明确各自在会议经费管理工作中的责任。单位分管财务的领导要严把会议经费的审批关。

4. 规范会议经费台账。

财务人员在支付会议经费的同时,要建立会议经费台账,与记账凭证、原始凭证相关内容对应。主要包括:一是立项资料。包括举办项目的依据文件,申请报告,经费来源和使用的预算报告;二是审批资料。包括举办项目的具体情况,经费来源与额度,审批签字等情况;三是举办情况资料。会议项目包括级别类型、会议地点、会议议程及天数(议程日期表)、参加人数(签到花名册)、会议主要材料文本集、财务成员及负责人名单与分工等;四是财务收支资料。收据领用、使用、缴销记录、银行账户及账号,财务收支账册及记账凭证与报表,物品购置清单、入库验收单、出库审批单,设备器材购置清单等;五是结算资料。包括立项批件、预算计划、实际筹资与实际开支,通过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判断项目经费来源方面存在的其他问题。

5. 审查支出的真实性。

通过走访调查审计法、追踪资金流向审计法、实物观察与计量审计法和分析性复核审计法。主要包括:一是召集有关人员座谈,了解部门、单位在会议费的管理程序和操作流程,研究探讨在会议的管理上,各单位和部门是否存在着计划、预算和实际执行之间相互脱节等问题;二是了解承办单位的业务处理流程,摸清承办单位内部的结算关系,关注部门间的对接方式,是人工还是宾馆业务系统自动结转等;三是进一步核实其提供的会计记录的真实性、完整性、合法性和一致性,通过审计人员的分析与复核,作出具有证明力的审计结论,从而揭示出问题存在的根源。

6. 关注资金利用的效益性。

主要通过结构分析、趋势分析、比率分析、对比分析、横向上采用多个单位,纵向上采用多个年度,从整体层次对会议费的情况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把握其主要特点、规律和趋势,充分追溯问题的根源。

7. 加强审计监督力度。

审计部门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其他常规审计时,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会议费的审计力度,将会议经费支出情况作为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大额会议费支出,要运用分析性复核和专业判断。对有疑问的会议费要进行延伸审计和调查;发现舞弊问题,严格依法处理。

8. 严格管控会议培训。

召开会议必须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规范简朴、务实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严格落实会议审批制度,严格执行会议费标准和管理办法。必须事先报批会议计划和预算,会议费预算要细化到具体会议项目,执行中不得突破。会议期间,不得安排宴请,不得组织旅游以及与会议无关的参观活动,不得以任何名义发放纪念品。未经批准以及超范围、超标准开支的会议费用,一律不予报销。经批准召开的会议,尽量使用部队内部招待所、礼堂和会议室,在外召开的会议安排在四星级以下(含四星)地方财政部门定点饭店,严禁在党中央、国务院明令禁止的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研究工作、起草材料、编辑书籍等日常性工作,不得以集中办公等名义租住招待所(饭店)。严禁违规使用会议费购置办公设备,严禁列支公务接待费等与会议无关的任何费用,严禁套取会议资金。严禁在培训经费中列支会议费、公务接待费等与培训无关的任何费用。

9.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

要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强舆论监督的力量,增加公务经费开支的透明度和社会能见度。加强适度公开力度,将会议费支出情况定期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公众监督。这样可以“倒逼”财政观念和廉洁意识的提高,防止因会议经费支出衍生的其他腐败行为,确保财政支出的纯洁性。

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报告 篇5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云和县审计局对我局进行了审计。根据审计报告《云和县经商局局长王长荣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云审报20xx年第9号)结果,我局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逐项进行研究整改,现将整改情况报告如下:

一、房租收入未上缴国库和未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问题。

整改情况:我局在审计期间已将房租收入上缴县财政,个人所得税已补缴。

二、三公经费支出方面问题。

整改情况:今后,我局将严格执行制度规定,规范三公经费支出管理,杜绝类似情况发生。

三、内控制度执行不严问题。

整改情况: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管控制度,今后将严格按照制度执行。

四、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未清理问题。

整改情况:我们将认真组织学习《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目前已开展清理长期挂账的应收款项。

五、政府采购制度执行不到位问题。

整改情况:目前,我局组织政府采购相关人员进行学习,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流程。

六、延伸下属单位发现问题的漏征新墙体材料、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和部分未清退预征基金挂账时间较长问题。

及时在财务审计中发现舞弊问题探析 篇6

【关键词】 财务审计 舞弊 策略 方法

有效的财务审计工作,能够提高被审计单位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更与其经济效益息息相关。这是因为审计与反舞弊的联系十分紧密,审计的最初目标就是及时发现并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舞弊行为,也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使审计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1. 在财务审计中及时发现舞弊的策略分析

1.1对被审计单位相关情况要进行充分了解

审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而要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審计单位所处行业的整体情况、能影响企业盈利的主要外部因素、主要市场运营情况、企业内部会计制度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情况等。了解的途径可以通过:日常阅读的积累、有意识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深入被审计单位向员工了解相关情况、查询监督部门相关资料、查阅前任审计人员工作底稿和企业内部相关资料等。

1.2关注可能发生财务舞弊的信号或预兆

被审计单位如果有财务舞弊行为发生,通常都会有预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关注以下舞弊信号,以便及时发现线索:①盈利质量与资产质量相互背离;②净利润或销售收人与经营性现金流相互背离;③不正常的大批退货;④不正常计提减值准备;⑤被审计单位配合审计人员实施有效审计手段的态度不积极;⑥年度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与管理层薪酬的关系等。

1.3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进行合理分析与评价

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被审计单位如果是有制造财务舞弊行为的倾向,可能会有意识地使内部控制制度暂时失效,从而达到目的。为此,审计人员可通过走访调查:检查材料采购与付款、存货的收发计量、成本费用的归集分配、产品的销售与收款、利润及纳税的核算等环节是否存在控制弱点。要注意检查评价内部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便发现相应的弊端。

1.4重视函证程序的应用也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可能存在的财务舞弊问题

通过既往审计案例总结分析,可知在审计实务中,函证的有效实施是对付财务舞弊的有力武器,审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函证程序的运用。通常情况下,函证程序应当作为对易造假科目进行实质性测试的首选程序,尤其在审计时间和审计成本允许的情况下更应如此。审计人员应当控制实施函证的整个程序,特别要注意以下环节:一是当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拟函证的某些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要求不实施闲证时,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考虑是否有发生舞弊的可能;二是在函证的对象和范围方面,应当由审计人员依靠职业判断确定,而不能听任客户的摆布;三是要重视询证函的回信情况,不能使函证这一审计程序流于形式。

2. 审计工作只有采取有效的技术方法才能发现或预防财务舞弊现象的发生

2.1保持高度职业怀疑的思维方式和职业分析能力

财务审计工作要求审计师要“以小人之心度小人之腹”,以高度职业的怀疑思维方式和职业分析能力来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活动中的问题。舞弊行为主观化和隐蔽化,外加刻意掩饰,比一般的错误更难发现,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需要通过专业的判断来发现舞弊的迹象,确定审计的深度和广度。这就需要审计人员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且要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2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来发现财务舞弊现象

分析性复核是“以引起注意为目的”的审计方法。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之间、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比较,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财务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发现异常变动和意外的波动,以便找出存在较多错报风险的领域。

2.3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借以发现和揭露舞弊问题

常用的延伸性程序包括:①对供应商及客户进行调查,揭露企业内部雇员与客户串通的情况;②在一日之内或短期之内突击进行两次以上的现金。通常首次盘点很容易给舞弊者事先备齐余额提供准备时间,而在出其不意的多次盘点中,就极有可能较为准确地看出是否有挪用或贪污问题的发生;③测算现金收入送存银行的时间,比较现金收入和账款收入解存银行的时间有否拖延,从中发现问题;④特别函证支票的二次背书,通过查看被背书人是否属于组织内部的授权人,从中发现舞弊线索;⑤对应收账款的总账和明细账特别地进行加总核对;⑥跟踪支出分析,将正常的收入同所有的支出进行比较,若支出大于收入,其差额就值得怀疑。

2.4不要过于依赖传统的审计方法

按照传统的审计程序,对于舞弊审计,首先应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再进行抽样审计以及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以发现和防范舞弊。但是,由于舞弊行为的特殊性,以及这些审计方法往往已被管理层所熟知,管理层很容易事先对需要审计的内容进行处理,因此运用起来并不一定十分有效。例如,或管理层利用职务之便伪造一系列相关文件、凭证和票据,就可能使审计人员难以找到舞弊证据。因此舞弊审计中的抽样程序不能随机,而是有目的地去寻找特定舞弊信号、线索和证据。舞弊风险往往蕴含着当事人故意隐瞒事实、伪造文件、内部控制制度虚置、管理层内部控制评估报告不属实,甚至舞弊行为就隐藏在业务体系中。因此,在舞弊审计中除了采取一些诸如舞弊渗透风险评估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惯用方法以外,还需要采取一些非常规方法。如:对员工进行访谈;对管理层进行背景调查和实地调研;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方法等,均是有效开展舞弊审计的有效方法。

2.5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

由于舞弊行为的隐匿性、舞弊人员地位的特殊性等,所以必须提升审计人员的能力与素质,这样才能及时发展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舞弊问题。所以应对审计人员定期进行专职培训,组织审计人员相互交流审计经验,使审计人员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舞弊审计的先进经验,推动审计人员审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结语:

审计工作是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审计工作目前看来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此,不断加强审计工作,以能够及时发现财务舞弊,为被审计单位,乃至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邵柏清《加强企业财务审计工作的思考》[J] 中国城市经济 2011(3).

[2] 李芸达《企业财务舞弊识别及审计对策》[J] 财会月刊 2011(14).

独立审计中管理层舞弊风险的发现 篇7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模式,管理层舞弊

近年来, 国内外爆发了一系列舞弊案件。这些事件引起了世界资本市场的巨大恐慌和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 引起了各国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审计工作如何有效揭露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这一审计主题又一次激起人们特别的关注。一些腐败问题原因复杂、形式多样、性质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审计工作揭露管理层腐败, 除了是审计工作的固有职能所赋予的使命之外, 还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密切相关。

本文只讨论独立审计揭露管理层舞弊的有关策略问题。

一、改革现行审计模式, 建立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

我国目前所采用的审计模式是风险导向审计。这种模式把控制审计风险作为审计工作的切入点, 要求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这里所谓审计风险是指独立审计犯下列错误的可能性, 即:会计报表存在着重大的错报或漏报, 而独立审计却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也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独立审计由于犯了上述错误而丧失审计信誉、承担审计损失、导致营业失败、以至导致公司无力偿债或倒闭的可能性。风险导向审计的假设前提是:如果一个单位建立有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并能够得到有效运行, 则该单位在经济活动中和财务报表编制中进行欺诈舞弊的机会就会减少;反之, 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 舞弊的机会就会增多, 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就低。根据该假设, 在审计过程中所进行的实质性测试是以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为基础。

风险导向审计不利于有效揭露管理层舞弊。这是因为:

1.由于风险导向审计把注意力集中于会计师事物所的经济利益, 因而会诱导不信守职业道德的独立审计师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而不惜牺牲审计质量。

2.由于风险导向审计只是要求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 因而会诱导不信守职业道德的独立审计师把审计引向偏离其查错揭露目标责任的歧途。例如, 审计师经过测试认为目前的审计风险水平已经可以接受, 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还存在其他问题, 而且审计师也看出了这些问题, 他仍然可能在审计报告中对财务报表表态认可并声明没有保留意见。

3.由于风险导向审计只是笼统地规定审计风险的控制水平, 并未将其按财务错报的不同类型进行区分, 因而会使审计资源分配重点偏离对管理层舞弊的审查。我们知道, 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会来自四种不同类型的原因:随机误差;误用会计准则;员工舞弊 (如, 挪用公款) ;管理层舞弊。其中, 揭露第四种原因所引发的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最为困难、需要耗用审计资源的成本最高、审计风险最大。这是因为, 首先, 管理层舞弊是舞弊行为的一种, 作为舞弊行为, 它是蓄意的 (而前两类原因是无意的) , 经过精心策划的, 所以隐藏性高, 远比由于前两种原因导致的无意差错难以发现。其次, 管理层舞弊是管理层的舞弊行为, 独立审计师对此类行为的审计, 与管理层在利益上是对立的, 所以难以得到管理层的配合 (而对前三种原因引发的财务报表错误的审计, 与管理层之间没有必然的利益冲突, 或者说双方有着共同的利益, 所以管理层会对独立审计师的工作给予积极的配合) 。既然上述四种不同类型重大错报有不同的审计难度从而有不同的审计风险, 那么, 独立审计师从自身利益出发, 自然会选择趋易避难的分配审计资源的策略。风险导向审计只是笼统地规定审计风险的控制水平而并没有单独规定对管理层舞弊审计的审计风险的控制水平, 因而它对独立审计师分配审计资源的决策并无调控能力。

4.由于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假设与实际情况相悖, 因而在这一假设前提下所设计的审计程序在揭露管理层舞弊方面软弱无力。前面说过, 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假设是, 欺诈舞弊机会与内部控制机制反向相关, 在这一假设前提下所设计的审计程序把注意力集中于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然而, 作为管理层舞弊主体的管理层, 常常会利用他们所处的特殊地位, 使用他们所拥有的权力, 对内部控制任意践踏, 良好的内部控制极易被管理层逾越。可见, 内部控制对于防范管理层舞弊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对内部控制的测评通常并不足以评价管理层舞弊风险。为了使独立审计得以切实有效地行使其揭露管理层舞弊的职能, 学术界提出了建立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的观点。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的要点如下:

(1) 确立下列基本理念:发现管理层舞弊是独立审计师的重大责任。以及, 基于上述理念确立下列基本审计思路:把识别和评价管理层舞弊风险作为独立审计的切入点。

(2) 区分财务报表重大错报中的随机误差、误用会计准则、员工舞弊、管理层舞弊等四种不同的原因, 分别规定各自的审计风险控制水平, 分别针对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审计难度制定不同的审计策略。

(3) 识别可能导致管理层舞弊的危险因素 (红旗标志) , 正确评价管理层舞弊风险, 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有效地分配到管理层舞弊高风险区域。在这里, 第三个要点是实施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在操作方面的关键问题。

二、管理层舞弊的危险因素——红旗标志体系

国际审计学界共同认识到研究可能导致管理层舞弊的危险因素 (红旗标志) 对于有效揭露管理层舞弊的重要意义。美国SAS NO.82准则提供了一份发生管理层舞弊的风险因素清单, 其中列示了3大类共25个风险因素;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2002年7月31日颁发《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 其中列举了9大类共54个财务欺诈风险因素。王泽霞对二者进行了比较, 发现后者大体上覆盖了前者, 并且比前者多出了18个项目。该文献进一步对后者进行综合、归纳, 提炼出融资、个人利益、诚信;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内部控制薄弱;市场竞争激烈等行业状况;财务稳定性等5大类共21个风险因素, 作者称之为“红旗标志”。

笔者认为, 列示管理层舞弊危险因素 (红旗标志) 的目的, 无非是要警示独立审计师, 一旦出现了某种 (或某些种) 情况, 就应当提起警觉:管理层有可能会舞弊!基于此种目的, 所做提示应当尽可能具体、尽可能详尽, 这样才便于独立审计师拿实际情况来与之“对号入座”, 相反, 假若所给出的提示较为笼统, 甚至令人感到不知所云, 那么, 独立审计师就有可能把一项本应属于此类的实际情况忽略掉, 因而, 这样设计的提示也就失去了提示的意义。

王泽霞引用了Nisbett, Zukier, Lemley (1981) 关于稀释效应的一个实验, 认为中注协的《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由于提供了过多的红旗标志, 因而也存在稀释效应, 并且用一项问卷调查证明, 正是由于这个文件存在稀释效应, 所以执行效果并不理想。王泽霞的这项研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 王泽霞曲解了Nisbett等人所提出的稀释效应的原意。Nisbett等人的实验所论证的是, 假若在红旗标志体系中加入了一些并不会引发管理层舞弊的因素, 这些无用因素会干扰独立审计师的注意力, 从而会减弱他们对真正的管理层舞弊危险因素的反应。Nisbett等人把这种现象叫做稀释效应。由于上述论证结果自然推出:解决稀释效应的措施是, 从红旗标志体系中把与管理层舞弊无关的因素项目剔除出去。王泽霞却认为稀释效应是由于红旗标志体系中项目过多造成的, 作者并没有论及这些项目与管理层舞弊关系的有无。基于作者对稀释效应的这种理解, 所采取的解决稀释效应的措施是, 将中注协《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所列示的54个红旗标志进行合并, 把其中的几个项目合并在一起, 用一个较为笼统的项目名称来命名。第二, 王泽霞所作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项: (中注协的《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 “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效果不明显”, 有61.84%的被调查者选择此问题。在这里, 对“效果不明显”可以做两种理解:可以理解为用文件所提示的红旗标志去发现管理层舞弊的蛛丝马迹效果不明显, 也可以理解为独立审计揭露管理层舞弊效果不明显。显然, 后一种效果不明显可能是由于其他原因, 因此, 按照后一种理解选择此问项的人其实并没有对中注协文件的效果表态。

笔者认为, 中注协的《审计技术提示第1号——财务欺诈风险》中所提供的54个红旗标志符合尽可能具体、尽可能详尽的要求, 便于独立审计师拿实际情况来与之“对号入座”。因此, 下面的讨论是基于这54个红旗标志来进行。

三、管理层舞弊发生概率的罗吉斯蒂 (Logistic) 回归模型

(一) 建模概述

用以往 (近期) 某年全部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做样本 (公司数目记作n) , 对每个上市公司登记下列数据:审计结果——在该公司该年全部会计项目总体中由于管理层舞弊引致重大错报的会计项目所占百分比 (记作pi;i表示公司序号, i=1, 2, …, n) ;54个红旗标志的观察值 (记作Xki;k表示红旗标志序号, k=1, 2, …, 54;i表示公司序号, i=1, 2, …, n) , Xki只取1和0两个值, 当Xki=1时, 表示第i公司存在第k红旗标志所提示的情况;当Xki=0时, 表示第i公司不存在第k红旗标志所提示的情况。

对πi进行罗吉斯蒂变换, 变换后结果记作π'i

把式 (1) 代入式 (2) , 得到

对样本的pi进行罗吉斯蒂变换

依据前述样本数据, 并把P'i看作因变量, 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拟合式 (3) 求得其中的各个参数β0, β1, …β (54) 的估计量, 分别记作b0, b1, …, b (54) 加权最小二乘法中所用的第i公司的权数是

式中, mi是第i公司全年全部会计项目总体的会计项目总数即pi的分母, mipi (1-pi) 是pi的近似方差的估计量的倒数。

这样, 我们就得到了估计的罗吉斯蒂回归函数

或写作

应当对式 (6) 进行单个回归系数以及模型总显著性的统计检验。

(二) 建模过程和建模结果的审计学应用

1. 讨论和认定红旗标志体系。

上面在做建模概述的时候, 我们引用了中注协所提示的54个红旗标志作为回归模型的解释变量。事实上, 在建模时还应该再进一步考虑一下, 看一看在54个红旗标志以外, 是否还有其它的可能会引发管理层舞弊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假若有, 则应当把它们也纳入模型 (同时, 也纳入红旗标志体系) 。因为, 假若有重要的、与模型内的解释变量相关的影响因素被遗漏在模型外边, 那么, 对模型中各个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估计结果是不正确的;用这样的估计模型去评估某一个上市公司发生管理层舞弊的概率时, 评估结果也是不正确的。

前面说的是, 在讨论和认定红旗标志体系时, 应当尽可能把所有可能会引发管理层舞弊的重要的危险因素全部纳入这个体系。与之对立的一个要求是, 红旗标志体系中不应当放入并不会引发管理层舞弊的因素以及影响作用微弱的因素。因为, 此类因素在红旗标志体系中会产生Nisbett等人所说的稀释效应。为此, 在建模时应当对我们刚才初步拟定的红旗标志体系进行变量筛选, 把那些不应当或无必要放在体系中的变量剔除掉。这一工作环节可以采用专家咨询之类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统计学方法 (例如:逐步回归法) 。笔者主张采用后者。

2. 评估各个红旗标志的重要性。

所建立的 (并通过了统计检验的) 估计回归模型各个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 说明了各个红旗标志各自的相对重要性。具体说来, 我们假定第i公司某一个解释变量Xki由取值为0变为取值为1, 该公司其它解释变量的取值以及其它公司所有解释变量的取值固定不变, 这时, 因变量的变化量是 (字母右上角的数字0或1表示Xki的两种取值情况)

3、评估将要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发生管理层舞弊的概率。

把将要被审计的一个上市公司的红旗标志观察值 (有——1或无——0) 代入模型式 (7) , 便得到该公司发生管理层舞弊的概率的评估值。这种评估值, 将成为在不同公司之间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一种依据。

四、被审计单位内部不同会计问题、不同审计领域管理层舞弊概率的评估

当我们要评估被审计单位内部的某一个会计问题、某一个审计领域中发生管理层舞弊的概率时, 可以收集以往 (近期) 某年全部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做样本 (公司数目记作n) , 对每个上市公司登记下列数据:该公司的该会计问题、被审计领域的全部会计项目中由于管理层舞弊引致重大错报的会计项目所占百分比 (记作pi;i表示公司序号, i=1, 2, …, n) ;54个红旗标志的观察值 (记作Xki;k表示红旗标志序号, k=1, 2, …, 54;i表示公司序号, i=1, 2, …, n) , Xki只取1和0两个值, 当Xki=1时, 表示第i公司存在第k红旗标志所提示的情况;当Xki=0时, 表示第i公司不存在第k红旗标志所提示的情况。然后, 依照式 (1) 至式 (7) 的过程建模, 直到得到估计的罗吉斯蒂回归函数。

此处与式 (1) 至式 (7) 不同的是:那里的pi是第i公司全部会计项目总体中由于管理层舞弊引致重大错报的会计项目所占百分比;这里的pi是第i公司某一会计问题、某一审计领域的全部会计项目中由于管理层舞弊引致重大错报的会计项目所占百分比。

应用此处所得到的评估的罗吉斯蒂回归函数, 把将要被审计的一个上市公司的红旗标志观察值代入其中, 便得到该公司该会计问题、该审计领域发生管理层舞弊的概率的评估值。这种评估值, 将成为在该公司不同会计问题、不同审计领域之间合理分配审计资源的一种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层舞弊导向审计研究.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2].Nisbett, R.E., Zukier and Lemley, R.E. (1981) .The dilution effect:Nondiagnostic information Weakens the im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informa-tion.Cognitive Psychology.13, 248~277

[3].[美]阿尔文.A.阿伦斯, 兰德尔.J.埃尔德, 马克.比斯利.审计与保证服务整合法.张龙平, 谢盛纹译,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4].叶陈刚, 李相志.审计理论与实物.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5

国家审计发现大案要案特殊方法研究 篇8

一、明确指导思想, 把握正确的方法论

国家审计发现大案要案的特殊方法是指为了发现进而查处大案要案, 维护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权威性而采取的特别措施、手段。这些措施和手段从深层次上映射出发现大案要案工作的指导思想以及理念。

(一) 联系群众的思想

国家审计发现大案要案的过程中, 要自觉地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 另一方面能够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怀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心态, 与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与良好的沟通, 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实呼声, 办好手中的大案要案。反之, 如果脱离人民群众, 就失去了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可能丧失审计线索, 难以收集审计证据。此外, 发动群众提供线索是发现大案要案的重要措施之一。在经济领域中, 许多大案要案的作案手法非常隐秘, 作案人员沆瀣一气, 事先建立攻守同盟, 给审计查案线索的获取带来极大困难。而发动群众、举报线索往往可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查案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某审计局设置了举报箱, 在每次审前发布公告、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等, 为提供举报线索创造了条件, 四年查处的大案要案中通过群众提供线索的高达43%。

(二) 普遍联系论

大案要案的发生有其动机、机会、手段、后果, 这几个要素彼此相互联系。审计人员可以这些要素为起点进行突破, 从而揭示案件发生的全貌。对审计对象不同时期的观察比较分析也是普遍联系论在对同一对象时间维度联系性分析的具体运用。例如, 科龙电器业务审查主体发生变化的过程中, 科龙电器的经营业绩发生了巨变, 2001年至2002年实现由亏转盈, 2003年盈利又是2002年的两倍多。而该现象未引起审计人员应有的怀疑, 最终导致了审计失败。无论是从结果导向还是从过程导向分析来看, 作为一个竞争激烈、较为成熟的电器企业,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 很难实现亏损到盈利和利润翻倍, 审计人员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 矛盾论

在发现大案要案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矛盾论的观点。例如, 账面检查数与实际调查数既有相同之处, 也有不同之处, 审计人员应当正确甄别, 确定支持证据的真实、合法性, 把握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确定被审计事项的真实情况。因此, 矛盾论的观点, 不只是确定发现大案要案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原则, 更大程度上是提供发现大案要案的方法论或审计线索, 审计人员应深入挖掘表象与本质互相矛盾领域的审计线索。

二、抓住重点检查内容, 运用特定的工作方法

(一) 发现疑点法

发现疑点法是指在对审计对象的查处过程中, 审计人员应及时发现被审计事项中存在的问题、疑点。例如, 从数字价值的大小变化、正负方向变化、精确程度发现可疑数据;从有关单位的业务范围、购销实情与货款结算状况之间的矛盾、结算账项时间的长短判定可疑购销业务;从资金运动的来源、去向、真实性判定可疑账户对应关系;从审计事项发生时间的长短、特定性、结算的阻滞性发现可疑时间点;从被审计业务的距离远近、物流方向等判定可疑地点;从与被审计业务有关人员的收入、生活举止的变化判定可疑责任人员;从逻辑推理出现的矛盾判定可疑业务;从会计结算方式、结算金额的异常性发现可疑资金等。

(二) 追查账外资金法

账外资金是形成“账外账”现象的根源, 追查账外资金往往能够发掘大案要案的根源, 找到腐败发生的资金源泉, 追查账外资金的方法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重视。具体应注意以下问题: (1) 对发现的疑点一查到底, 让账外资金无藏匿之所。 (2) 内查外调相结合, 关注异常、大额、手续不规范的收支业务的检查。 (3) 清理资金源头, 紧紧抓住被审计单位的银行账户收支业务, 既要关注收入的足额到位, 也要关注支出业务的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 (4) 突击盘点货币资金, 严格追查账实不符的深层次原因。 (5) 深入调查已发现的疑点问题, 特别关注有账无物、有出租无收入、有出租收入无出租资产、有摊销或折旧而无资产等业务的检查。 (6) 甄别真假业务, 检查所报销业务发票的所载明业务的真实性, 结合询问、外部调查、非会计资料检查等方法查明支出资金金额的准确性。 (7) 通过若干年度资金列支变化的反常性分析, 确定账外资金存在的可能性。

(三) 筛选法

筛选法是指运用重要性的专业判断, 在对审计疑点摸排、社会各界人士举报、已发现错误账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 确定发现大案要案线索的方法。审计人员必须有整体观念和责任意识, 精心竭力筛选、挖掘案件线索, 直接为发现大案要案服务。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 (1) 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要精通业务, 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 善于从头绪纷繁的线索中捕捉有价值的大案要案线索。 (2) 畅通渠道, 为筛选案件线索创造条件, 利用互联网、电视、报纸、会议等渠道详实公布举报设施。 (3) 团结查案小组成员, 运用集体智慧分类排查, 查找有价值的大案要案线索。

(四) 紧扣账表资料法

紧扣账表资料法是指在检查大案要案的过程中始终紧扣会计报表、会计账项开展工作, 查找大案要案的突破口。具体分为以下方面: (1) 分析报表项目的合理性。报表与报表之间、报表项目之间、不同时期报表项目均有一定的正常关系, 并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如果存在反常的情况, 就有可能存在重大舞弊行为, 因此要以此为突破口查处案件。 (2) 分析账户的设置与用途、发生额、余额变化的规律性, 以反常的账项业务为突破口, 发现大案要案的线索。 (3) 检查针对会计资料的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然后确定实质性检查的重点范围, 从而找到大案要案的线索。 (4) 从财产清查入手找到账实不符、账外资产, 以此为突破口, 为发现大案要案提供线索。

三、找出相关指标数据, 熟用特定技术方法

(一) 雷达图分析法

雷达图分析法是指将相关指标数据按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汇总, 绘制成较为直观的雷达图, 从而找到不合常规的项目, 以此为突破口, 查找发现大案要案的线索。具体做法包括以下步骤: (1) 绘制三个同心圆。内圆半径为本行业或该单位以前年度中指标数据的最差值, 该内圆表明指标数据的最低比较标准;中圆半径取指标数据的平均值, 俗称标准线;大圆半径取指标数据的最高值, 代表最高比较标准值。 (2) 将同心圆分成若干个扇形区域, 并以不同颜色呈现, 这些扇形区域分别代表要考察的不同层面。 (3) 从三个同心圆的圆心分别引出多条射线, 每一条射线分别表示一个考察指标, 并描出刻度值。 (4) 根据射线上的刻度值, 描出每一代表指标数据的点, 并在扇形区域中连接形成封闭的折线。这些不同维度的折线直观地反映出被审计对象的相关指标数据与三个同心圆相比的相对优势、劣势和非常规的状况。如果这些指标集中地呈现出非常规的变化或状态, 或违背客观规律, 则这些指标可能存在重大舞弊问题。

(二) 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 也称主次因素分析法、巴雷特图法。运用ABC分析法是为了查找诸影响要素中的主次因素, 从而抓住重点要素。所以对于大案要案审计而言, 将其用于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效果较为显著。具体步骤如下: (1) 将所有因素或问题按由大到小顺序依次排列。 (2) 分析计算每个因素在总体中相对比重, 列表算出累计的比重, 绘制矩形图。在图中确定影响因素累计的比重为0%至80%的为A类因素, 80%至90%的为B类因素, 其余的为C类因素。在案件分析中, A类、B类项目被确定为重点检查对象, 往往是大案要案集中发生的领域。

(三) 树枝图因素分析法

树枝图因素分析法是指将造成某结果的众多影响因素从不同维度分解成第一层次、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等, 再进行分类、分解、分析和摸排, 最终找到造成该结果主要的具体正向或反向影响因素, 确定其非常规的变化, 从而找到大案要案发生的重点领域。

(四) 平衡分析法

平衡分析法是指根据经济活动中相关的指标数据之间存在内在依存制约关系的前提下, 审计人员通过测定指标数据是否存在准确的制约关系, 并揭示其中有无问题的分析技术。例如货物运输数量多于购进量, 则可判定其中存在虚假情况。除了数量指标的平衡分析以外, 人的心理平衡分析也不可忽视。例如周边许多单位存在偷税漏税、滥发奖金钱物的现象, 从被审计单位职员、主管人员心理上谋求物质利益相对平衡的角度来分析, 也可以判断可能存在类似的现象。因此, 由于人追求心理平衡的需求, 往往发现大案所案涉及到的是一批人的腐败, 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完全失效。

(五) 相关分析法

相关分析法是指通过对相互关联的被计审计项目进行比较, 分析其中的反常现象或差异, 从而发现存在问题的方法。被审项目之间存在此增彼减、同增同减、零相关等情形。如果发现被审计项目之间的关系异常则可以判断其中必然存在问题。例如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的同时, 支出未发生相应幅度的变化, 则结余应该有所增加;若企业虚增支出, 必然会导致利润少计, 可能存在少计企业所得税的问题。

(六) 账龄分析法

账龄分析法除了适用于往来账的分析以外, 对于存货物资类账项也可适用。往来账挂账, 存货存放在仓库中的时间过长都会导致“质”的变化, 往往导致流动性资产变成非流动性资产, 这些非常态的表现将使其价值发生巨大改变。实际上, 由账项挂存的账龄分析拓展到账项的余额分析、发生额的分析、变化的规律性分析, 均可能发现异常的经济事实, 也是发现大案要案的一个重要源泉。

(七) 函询法

函询法包括函证和询问。函证分为积极式函证和消极式函证, 是将特定格式的书面函件发送至与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单位, 要求其作出某种意思表示, 审计人员进而根据回函或有关情况作出判断, 确定被审计事项是否存在问题, 或进一步采取替代审计程序等措施。函证法可以用于一切与外单位有关的业务, 用以核实被审计单位账项的真实性、准确性等目标。询问法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志, 可以分为个别询问和集体询问、外部询问与内部询问、对知情人的询问和当事人的询问。询问技巧包括: (1) 确定攻心战术的关键; (2) 把握先发制人的手段; (3) 强化侧面暗示的意识; (4) 采用迂回进攻的战术; (5) 巧设“圈套”引诱上钩; (6) 当面对质消除嫌疑人的抵赖心理。函证和询问均应留下合法的审计证据, 也可成为审计查处大案要案提供的重要线索或突破口。

四、紧跟科技的进步, 高效地运用新技术

(一) 夯实网络平台, 构建密切的“审群”关系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 舞弊手段的高科技化、虚拟性、即时性, 使得舞弊显现出隐蔽性、广泛性、群体化的特征, 审计查案也应发挥高科技的功能, 广泛地利用微博、微信、电子信箱、MSN、QQ等平台, 广泛地征集线索。努力构建审计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互相信赖, 融洽“审群”关系, 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 研究解决腐败问题, 挽回或减少大案要案造成的损失。

(二) 利用审计软件, 深度挖掘数据

挖掘数据是指利用审计软件或程序, 从被审计单位大型的数据库或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审计人员特别感兴趣的、隐秘的、对查案判定有价值的信息的一种审计查案技术。主要步骤包括: (1) 做好关联分析。从数据库中发现信息, 找到两个或多个数据项的取值中重复出现、概率很高的数据项之间的联系, 并构建出这些关联项的规则。 (2) 恰当聚类。把握数据中内在的关联规则, 将数据分成若干类别。 (3) 构建时序模式。运用时间序列索引出重复出现概率较高的模式, 测度时间序列的影响程度。 (4) 进一步归类。按照数据的属性、特征构建不同的种属, 以清晰地描述事物或模型。 (5) 检测偏差。对少数、极端的不合模型的特例数据进行描述, 揭示其存在的原因。 (6) 进行预测。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 正确把握检查对象的发展规律, 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在审计查案的过程中, 神经网络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 例如AO2011系统是目前审计人员挖掘数据较为实用的审计软件。

(三)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 巧用GIS和GPS审计技术

某些大型工程项目建设的审计, 如果依靠丈量和观察计算等传统的审计方法其效率极其低下, 而利用GIS和GPS技术可以低成本地完成审计任务。GIS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地理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 具有较高实用价值。该技术以高卫星照片、航拍影像为基础, 结合区划、公路、水域等地图, 实现导航、搜索、三维地形展示、测量等功能。在大型工程审计中可以利用其搜索、三维地形实景展示、测量等功能获取有用的信息。GPS全球定位系统在智能手机中十分常见, 如果使用恰当也可以成为大型工程审计中的重要辅助工具。例如绿化工程审计中, 审计人员利用GIS成像, 发现像片与实际描述不符的情况, 再利用GPS测出重点绿化区域的经纬度数, 对要测定的区域描边、闭合, 再用CAD中的area计算功能测算出该区域的面积。结合现场树木的清点, 可发现某绿化区域实际树木种植数量远小于决算中数量的问题。

(四) 利用SQL、EXCEL语句, 梳理审计线索

针对数据库的SQL语句可以利用条件语句去搜索、查找审计人员认为有疑点的业务。同样地, 利用电子表格中EXCEL语言工具进行搜索、查找审计人员认为有疑点的业务。通过对数据库、电子表格中的数据与实际调研的情况不符之处进行调查, 往往也能发现重大审计线索。

参考文献

[1] .杜爱文.基于雷达图的审计分析法[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7, (14) .

[2] .何小宝.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的审计思考[J].宁波经济, 2011, (7) .

审计发现 篇9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医院通过规模扩张来提升竞争力。 医院维修工程是指按照国家招投标法规定,工程资金金额不在国家规定必须通过国家管理部门招投标所设最低限额以内的, 可以由单位自行决定的维修工程。 这种零零散散、零打碎敲的维修工程,各单位都有,只不过是多少不一,程度不同而已,较大单位一年的费用多则上千万元,少则也有几十万元,投资规模大,必须严格控制投资成本,对工程成本实施有效审计监督,才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投入资金不出漏洞。 维修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问题

工程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随意性很大,由于设计不完整、功能不齐全、施工条件不允许或者前期论证不充分等多种原因, 致使项目招标后,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对项目的施工内容大范围进行调整,为增加工程造价,提供了巧立名目、弄虚作假的机会。 这类问题的存在,一方面确实是单位管理人员技术力量不足所致;另一方面则是别有用心,施工方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提出增项和改项要求,进行工程的变更签证,有的甚至完全推翻了招标文件和合同的内容,导致项目的变更比例过大,违背了原来的审批招标原则,而工程管理方一般都会同意和满足对方需求, 工程结束进行结算审计时给审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

1.2工程施工变更签证问题

工程施工变更签证不及时,工程立项管理不严格、论证不充分、手续不健全、程序不规范。 像这类维修工程一般都不会聘请工程监理,都是由单位内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管理监督。 施工方在施工过程中对项目的施工内容进行变更, 推翻了项目原来的招标内容。 有些工程中的增项和改项往往是施工方口头提出,管理方也口头同意,便付诸实施,待工程结算时再补办手续和签证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为多报虚报、弄虚作假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方便。 有了工程变更签证,施工单位在工程完工后报结算时, 所报的结算工程量超过实际的工程量, 导致审计结果与施工单位报的结算相差很大,施工单位不认可,互相扯皮,给审计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1.3应急维修项目存在不平等约定

有些应急项目,通过招标时间不允许,只能招一家应急维修队,对应急工程抢修后,采取临时签证审计结算的方式。 在应急情况下,施工单位往往强迫医院签订不平等的合同、约定等,应急情况下约定的价格往往高出市场价很多, 造成医院资金使用的浪费,形成管理漏洞,给审计工作增加难度,也影响管理者的声誉。

1.4工程结算严重滞后,审计资料不完整

由于维修工程比较零散,维修内容比较多,且存在反复修整的情况,工程完工所报结算,在审计过程中资料不全的情况普遍存在,有的签证不全,有的没有工程验收单,有的将工程量漏报或者签证资料没有达到签证的目的,签证单中只有意见,没有签署人、日期等。 结算报审不及时,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勘察现场存在很大困难,有的项目由于时间久根本看不出是否维修,有的项目由于功能调整而反复维修,直接影响对实际工程量的审计核算。

2改进建议

(1)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 参照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相应管理制度,单位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明文规定多少额度的工程必须经过招标,加强项目的论证,做好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项目主管部门要和使用部门反复商讨论证,确定功能齐全、完整的设计方案,提供准确的参数,满足招标文件内容、合同内容和项目施工内容,尽量减少在施工过程中的变更。 根据需求如果确实需要变更的,必须依据招投标文件、合同约定,符合有关技术标准,提高工程质量,方便施工。 施工单位对设计施工图纸、招标文件和施工图预算核验,认为确需发生工程变更签证时,报项目管理部门现场施工管理员或监理工程师,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在工程签证单中填写发生的工程量、变更原因、变更时间、涉及的材料材质、规格型号,签署双方签证人的姓名、时间等具体内容。 对维修工程变更量单项或单个子目变更增加金额0.5万元以上,工程施工变更总增加率在中标价或合同价的20%以上,需要重新进行审批。 工程现场管理人员不得在变更单上仅签署姓名或使用禁语,如属实、以审计为准等不能明确表达签字人意见及推卸责任的语言。

(2)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严肃工程变更程序、流程,对施工管理进行规范,加强监督与制约,强化工程预算,加强工程审计。 项目的现场管理人员一定要切实负责,认真查对、做好工程施工过程的全面记录,对工程变更内容、数量认真测量记录,对隐蔽工程拍下照片,保证资料的可查性,为项目结算保留完整的资料以便于查询。 参与人员签署意见时,一定要签署姓名及日期,便于核对与工程相关情况,保证工程结算时,有充足的资料可以查证,保证结算资料的真实有效性,以便审计工作顺利进行。

(3)及时上报工程结算审计,避免时间过长看不出维修的痕迹。 维修工程应在验收合格后两周内向审计部门报送结算审计材料。

摘要:医院维修工程投资规模大,必须严格控制投资成本,对工程成本实施有效审计监督。本文主要分析医院维修工程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审计发现 篇10

1.1 存在的问题

按照建造合同会计准则的规定, 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的估计, 企业应根据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的收入和成本。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合同收入的确认却带有一定的主管性和随意性, 主要表现在:

(1) 收入结转与否及结转多少根据管理当局的意图和目的。 (2) 收入在结转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财务人员有时按照工程进度进行收入结转, 有时按照实际收款进行结转, 更有甚者尤其在一个项目经理负责好几个项目的时候, 有可能把几个项目的收入结转到一个项目中, 导致一个项目利润很高, 而其他项严重亏损。 (3) 发包单位施工期间不按时工程进度结算工程价款, 致使施工企业不结转工程收入。工程完工后为了拖欠工程尾款迟迟不做工程决算, 尤其在按照实际工程量进行结算或者又追加工程又没有签订补充协议的情况下, 建筑施工企业很难正确的确认收入。 (4)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承建的工程工期长、规模大, 价格动态变化因素随时会影响工程的概预算。施工期间的价格水平会同投标时的概预算定额水平相距甚远, 需要进行概算调整;或者由于工期延长、建设方增加工程量、改进设计方案等;或因业主过失, 影响施工进度, 需要进行索赔等, 在工程量进行确认时由于存在甲乙双方的纠纷而无法确认工程量, 以上情况都会造成成本费用已经发生, 但是由于没有确切的依据及合理的金额来确认收入。导致收入成本的不配比。 (5) 施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的特殊性及其他因素, 导致其一部分收入在确认上存在不确认性。

1.2 审计方法

(1) 首先要和企业的预算统计部门人员, 要求他们提供工程的概预算, 结合建设单位或监理签证确认情况及相应的会议决议, 对于大额的工程施工或工期长的工程, 审计人员还应当到施工现场对已完工的工程量进行实地查看, 以核实收入确认的合理性。 (2) 查看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 最初的预算价格。 (3) 向现场的项目经理了解工程的实际进展情况, 如有分包部分, 还应看分包合同、分包的付款情况, 分包部分的完工情况, 必要时可以发函询证工程进度。 (4) 对于收入不能确定的事项, 如果在审计报告出具时施工单位是否取得建设单位确认该部分收入的证明材料, 如果取得, 可以调整该部分收入。

2 在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2.1 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主要有材料费、人工费、临时设施费、机械施工费及其他直接费用等, 间接成本主要有管理人员的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修理费、水电费、保险费等。在审计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 企业日常核算管理制度松散, 对材料的收、发、存控制比较薄弱, 外购的材料不填制出入库手续, 直接运抵建筑工地, 极易导致材料管理和核算出现漏洞, 尤其是由于施工企业的流动性比较大, 财务人员不能天天跟着施工队跑, 财务支付凭证不能及时移交财务人员。 (2) 企业施工人员对成本核算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好像成本核算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情, 施工人员只关注施工质量和施工工期。 (3) 在有挂靠经营的情况下, 建筑施工企业收取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收取的管理费用是其实际的纯收入, 但是为避免这一违规行为被发觉, 在财务处理中会做的和自己经营一样, 但是收入的确认是按照实际收款进行确认, 在这种情况下, 有时收到款项确认了收入, 但是挂靠方没有开来成本发票, 导致少计成本, 有时是挂靠方开来成本发票, 但是没有交来款项, 导致计了成本, 没有计收入, 有时挂靠方会多开来发票, 导致成本多计。 (4) 由于施工企业需要的临时人员较多, 为了少缴纳税款, 会通过代开劳务服务发票、发放人员奖金、补贴, 增加成本费用, 或处理违规支出。 (5) 通过预提费用科目, 预提水电费、固定资产修理费来调节成本, 进而调节利润。

2.2 成本的审计方法

(1) 工程项目成本的审计分为对直接成本的审计和间接成本的审计, 主要是对直接成本的审计, 对于直接成本的审计主要应关注人工费、材料费的审计, 对于材料费用的审计是检查工程的概预算, 同时详细了解市场的价格信息, 审查材料的采购价格是否合理。进行实地材料盘点, 核实材料账面价值是否与实际库存相符, 进而判断是否有材料入库未入账或材料出库未入账, 进而核实结账成本的准确性。 (2) 对于间接成本的审计主要应关注管理人员的工资薪酬费用和预提费用的问题, 特别是在管理人员同时负债好几个项目的情况下, 是否存在重复列支管理人员薪酬费用, 同时了解实施的工程是自营工程还是挂靠工程, 如果是挂靠工程要求提供挂靠协议, 看一下外派管理人员费用的负担问题, 是否存在挂靠单位负债管理人员费用施工单位也列支的情况。对于预提费用, 关注是否通过预提固定资产修理费、水电费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3) 对于分包工程, 检查分包工程合同, 核实向分包方支付的分包款, 分包方出具的工程进度证明, 向分包方进行函证, 函证分包方分包项目的金额、进度、支付的分包费等。

3 对应收账款的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 存在的问题

从本文第一项中我们探讨了施工企业收入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收入核算同应收账款的核算存在直接的关系, 收入核算的不真实必然导致应收账款核算的不真实。在实际审计中我们发现应收账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利用应收账款调节利润。对于有利润指标的单位尤其是利润指标同工资考核相挂钩的企业, 为了完成利润指标, 利用应收账款虚增收入成为操作利润指标的常用手段之一, 在年末通过虚开发票、虚列工程结算等手段增加收入和应收账款, 在下一年初再用红字冲回。 (2) 利用应收账款可以计提坏账准备, 人为调节资产、费用、收益或转为帐外资产。 (3) 应收账款的数据不真实, 项目经理每月的工程进度单有时不能及时的传递到财务部门, 尤其是在外地施工或者是存在挂靠、分包的情况下, 项目经理为外单位人员, 每月不能及时的报工程进度, 导致收入和应收账款的不真实。

3.2 应收账款的审计方法由于应收账款不同与货币资金或其

他实物资产, 其不具有实物形态, 同时由于其往来较频繁, 且范围广, 成为单位进行舞弊的手段之一, 所以对其的审计成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 (1) 索取工程施工合同, 查看每月结转收入的凭证后的工程进度明细表是否有甲、乙及监理方的签字确认。核实应收账款的正确性。 (2) 查看工程结算书, 工程结算书金额的确认, 是审计应收账款的依据, 工程完工后, 甲、乙双方应进行工程结算, 编制工程结算书, 工程结算书中应确认工程的总工程造价, 检查已经收到的工程款项, 来确认期末应收账款的准确性。 (3) 对应收账款进行函证, 是确认应收账款存在性和真实性的有效方法, 通过函证, 可以证明债务人的存在以及施工企业记录的可靠性。并且由于其是外部证据, 证明力比较强。因此函证成为应收账款审计中最常用的方法,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被函证单位的不配合, 导致回函率较低, 或者被函证单位没有认真核对账务直接在信息正确无误处签章, 同样也无法核实应收账款数据的真实性。 (4) 对于当年应收账款单笔较大的, 尤其是在年末发生, 应检查其原始凭证, 同时关注下年初是否收回账款或者是被冲回。以核实业务发生的真实性。 (5) 核实坏账准备计提的是否正确, 采用帐龄分析法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般大型的施工企业都有自己规定的坏账准备计提的年限及比例, 该年限及比例一经确定, 不能随意更改, 按照此比例测试坏账准备计提及冲回的正确性。

摘要:随着施工企业竞争的加剧, 其经营方式也越来越多, 为了获取最大的利润, 非法分包、转包、挂靠已经普遍存在于建筑施工企业, 各种承包工程披着合法的外衣进行着非法的交易, 公开招标流于形式, 这种状况的存在必然导致反映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财务数据不在真实和准确。笔者根据多年的审计工作经验, 拟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上一篇:困扰及对策下一篇:金属钝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