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2024-06-05

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精选十篇)

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篇1

在“135”的数学课堂上也会产生磁效应。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135”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更喜欢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有了兴趣,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低效现象

1. 对新课程的理解误差。

过去课堂最大的问题就是“满堂灌”,在新课程的面前,老师更加把握不了什么时候该讲,什么时候不该讲,变得无所适从,老师变成了“靠边站”,既不敢讲,又不敢管,似乎老师的“讲”是新课程所痛斥的根源,“管”就会限制学生的发展。

2. 课堂活动效率不高。

新课程后,老师热衷于课堂活动的设计。虽说课堂热闹有余,但是目标不明确。在教学活动中,老师不分内容与课型的设计一个研究、讨论的环节,将讨论作为新课程的精髓。课堂上老师急于组织学生讨论,而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在此讨论,讨论应该以多长时间为好,讨论预期效果如何———老师对此却思考不深。这种做法,产生了一些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课堂。

3. 少讲多练事倍功半。

面对新课程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喜欢采取少讲多练的办法,讲不到练到,练不到考到。单一、机械的训练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淡漠,创新能力缺失,学习方法单一。面对新课程,老师举棋不定,顾此失彼,不知如何下手。

二、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

1. 营造有效教学的课堂氛围。

有效教学首先要致力于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平等是指在教与学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和谐是指师生情感的沟通和融洽。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意愿就越强、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要激发学生的主体功能,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宽松、安全、愉悦的学习环境,营造具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存在的价值。

2. 设计有效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课堂上,如果重视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即注意提问的适时适度,就可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前可以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把握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知识的了解程度。其次要注意问题的思考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既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应该避免提问。最后要注意问题的人文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比如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要进行深入分析。一道问题如果有多种解题方法,就要提醒学生看问题要从多个角度看,不能片面。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有趣有效的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巧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让学生乐于探究。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面积》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案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一天,小朋友们走进森林深处,发现了一块正方形化石,上面写着:只要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我的大小,我就归谁。当时小华手中有一张1平方厘米的小

3. 有效运用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和载体,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程度影响着课堂的效果。教师要尊重教材,需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同时也要做到教不越位,在教学时,要把教材钻研透,对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做到心中有数,不要人为地把教材教得太深,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

4. 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那么有效的数学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又该怎样去创设呢?

小蝌蚪费劲千辛万苦找妈妈,只要能够解答小蝌蚪身上的数学题,它就能成功地找到自己的妈妈。教师在每个小蝌蚪的身上出示一系列数学题,让学生去解题。将这一情境巧妙出现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学得有趣。

三、小学数学有效学习策略

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1.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师的教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学,所以提高教学效率的重点要放在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让他们懂得会学、善学、巧学和乐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与学习策略。

2. 让学生主动地学。

有效教学的理想效果是:课未始,兴也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尤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以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学。

3. 让学生有意义地学。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学习,没有思维就谈不上理解。所以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积极充分的思维,这是有意义学习的关键所在。有意义学习是科学的、生动活泼的、积极思维的、高质高效的学习,检验教学是不是科学,其实际标准就在于看它是否使学生产生了有意义的学习。对于这一点,我们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必须予以重视。

在比较中探求优化教学的捷径

吴生煌

(大田县石牌中心小学,福建大田

摘要:本文主要谈了在比较中探求评析课堂教学的优劣的三点主张与见解。第一,看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是否是自主构建的;第二,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否系统完整;第三,看老师运用的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的工作是努力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并运用多种多样方法来激发学生求知与探索的欲望。

关键词:比较教学手段评课

评课是教学研究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通过评课可以找出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评价一堂数学课的好坏,如果只看教师是否创设了情境,是否采用了精美的课件,学生是否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课堂气氛是否活跃,那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看教师的语言是否百密而无一疏的严谨,教学程序是否“行云流水”般的流畅,学生是否对答如流,知识目标是否达成,那也是非常不妥的。以下结合我从教以来的实践性的认识,谈谈在比较中探求评析课堂教学的优劣的主张与见解。

正方形,他们眼睛一亮:啊,有办法了。同学们,为什么他们说有办法了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面积》的含义。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面积的进率”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在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图案上用1平方厘米卡片在上面拼图。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先学后教,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学生利用导学卡自学后,教师综合学生共同问题提出新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以小组为单位,一步一步去探究,去归纳,明确算理,然后再找学生说明这样算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巧设导学卡帮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课前老师为学生设计导学卡,导学卡上设计“达标检

一、看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是否是自主构建的

评析课堂教学的优劣首先要看看学生所得到的知识是机械训练的,还是自主构建的。

例1:3的倍数的特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来共同做一个游戏,好吗?请同学们听好,你随便说出一个数,不管它有多大,老师立即会判断出它是不是3的倍数。想试试吗?(生随便说,师对答如流,随即把数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验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师:你想不想像老师一样说得又准又快?此时,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来研究呢?

梳理疑问、揭示并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接着,老师提示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学生猜想3的倍数,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数?学生根据原有的经验从含有0、3、6、9的数入手,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引导学生回答:3的倍数,与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差、积、商”有没有关系?会有什么关系?

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究,尝试发现规律,并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组织学生在独立思测”,课堂结束后,学生利用短时间进行自我检测,做后组内对答案,学生看到自己努力后的成果更加自信,尝到喜悦,脚踏实地学会有更大的收获。

五、恰当的表扬是上好数学课的催化剂

《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还要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具体做到:(1)准确不能模糊。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生动还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言,能使学生如沐春雨,促进思维发展。(3)严谨不失幽默。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4)中听更要中用。《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5)独特不乏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发更多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探索。

摘要:上好有趣有效的小学数学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要从生活经验入手,巧设情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学生乐于探究;二要动手实践,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三要实行先学后教,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以表扬为主,促使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篇2

河北省临城县赵庄中心小学 杨风莲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现谈谈这些年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一、首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二位数加减二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习任务与情境相联系,可以激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过游戏、故事造境、环境营造、媒体辅助等来联系生活、模拟生活。

1.巧用游戏、故事造境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寓数学知识于游戏活动和故事情境中,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时,教师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许多的.数学问题。教师让学生互相提问、解答,要求学生把问题说完整,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身经历了探究知识的过程,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到数学知识。

2.环境营造,媒体辅助

心理学告诉我们,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色彩鲜艳的对象,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由于电教媒体具有生动、形象的特性,能把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模拟或再现生活场境,营造氛围,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体验。如在教学《青蛙吃虫》一课时,教师利用媒体播放青蛙在稻田里吃害虫的过程,学生被生动、形象的生活画面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从大青蛙和小青蛙的对话中知道了大青蛙吃了56只害虫,小青蛙吃了30只害虫。这时教师让就“青蛙吃害虫”提数学问题,学生由于有了“兴趣”,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很自然地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学习更为主动、积极。

三、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四、通过让学生进行“争吵”,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可采用同桌、小组、全班等讨论形式,组织学生对某一个问题进行开放式的讨论,让学生思维的火花互相触发,交流各自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概括。利用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引起更深入地钻研某些问题的更高兴趣。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的反思 篇3

关键词:数学;新教育观;指导教学;生活化;课堂评价;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033-01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堂教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它是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本文根据小学生和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进行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目前新课改的前提下,为了能适应和更好促进新课改的进行,并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尤为重要。

1、做学习型、创新型教师

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科综合,要求教师开发课程资源,每位老师都会体会到知识的困乏。现在的课堂是开放的,无法预见的,面对学生的畅所欲“问”,怎样对答如流?所以,新课改要求我们终身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观念,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才能使自己保持永恒的创造潜能,保持教学中的青春活力。

2、做反思型、科研型教师

从先进的教育理念到课堂的实践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研究、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实践的过程。上完课后,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如教学目标达到了吗?课堂教学的预先设计和实际进程有无差距?如何在下一节课里弥补?这节课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这节课中自己感到最满意的收获是什么?等等。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札记。要不断地提出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只有这样,才会成为反思型、科研型教师,才会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学法指导

重视数学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长知识,又长智慧,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叶圣陶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是为了不教。”在传统观念的禁锢下,老师还有意无意地强化着学生對老师的依赖。学生的问题也自然显现出来:没有学会独立学习,没有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数学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可是,数学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挡住这个窗口,甚至整节课也没让学生翻过书,没有意识到必须让学生主动去接触、使用这个工具。这样,学会学习又从何谈起?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近几年来,我在课堂上所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三、感受生活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新教材更体现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一个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做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成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课堂评价, 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对学生进行评价是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在课堂评价中笔者主要采用了真诚的言语鼓励评价:如很好,很棒,不错,会动脑筋,真精彩等;多彩的视觉刺激评价:如在黑板上评红旗,画笑脸娃娃,在黑板上画苹果等;温馨的体态暗示评价:如对表现好的孩子竖起大拇指无声的示意;孩子回答完问题后摸摸他的头、对他进行肯定或安慰。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适度的评价,不是无原则的夸奖,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老师还是应该给予纠正,在鼓励下纠正,在表扬中纠错。因为我知道,错误的做法往往蕴涵创新的思维,错误的行为往往会孕育创新的火种。在给予学生鼓励的同时,再指出他们的不足,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

五、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我们的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4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列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弗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注意力高度集中,学生喊停,被摇到的同学首先要想出自己的数对,到电脑前面来砸金蛋领奖品,也要运用到数对的知识解决问题,才能拿到奖品。这个游戏新奇有趣,还有奖品,学生玩得很投入,蛋砸完了还舍不得罢手。

反思:教学游戏是寓教育教学内容于游戏之中,来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式。它与一般游戏的区别在于它是应用于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目的而从事的游戏活动。它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的目的只是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

案例一中教师创设的数学游戏情境,乍一看深深吸引了每一个学生,学生热情参与,营造了浓郁的学习气氛,但仔细观察,便发现此时课堂上这样的热闹,学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积极参与,是被拼图这个游戏吸引。拼图正面的图案比反面的数对更吸引学生,大部分都在用图案拼,把这节课所学的内容放旁边了。学生沉浸在活动本身的乐趣中,而数学本身带来的喜悦和思维的触动就明显缺乏了。教师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正因为忽略了图标对学生的吸引,这次游戏就偏离了教学目标,就是一个失败的设计。

案例二这个游戏充分体现了数学游戏的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首先用学生非常熟悉的“非常6+1”场景唤起学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开展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等等。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生的兴奋,整个游戏中的每一个过程都与本节课的数对知识联系着,“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身心愉悦中加深对数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会思维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两个课例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运用游戏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游戏的目的要明确。数学游戏的根本目的在于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一般游戏只是为了娱乐。因此,每一个教学游戏的设计都应该服从教学的需要,服从教材的需要,把抽象甚至于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既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特点,又必须充分具备游戏的特征。教学游戏的目的是“教学”,手段是“游戏”;教学为内容,游戏为形式。因此,在使用游戏教学时应注意这一点。(2)设计游戏时构思要新颖。一个好的游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应该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所以在设计游戏时,一要注意不断地推陈出新,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学中的游戏构思新点子越多,游戏过程越有新意,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也就越高涨。其次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学生熟知的东西,越能唤起学生的兴奋点。(3)运用游戏的时机要恰当。教学游戏的运用并不意味着整个课堂充满了游戏,也不意味着每一节课都非要安排游戏不可。不同的课中,不同的游戏所运用的时机不同。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等巧妙安排,灵活运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探析

杜凤清

(迁安市上射雁庄乡白庄完全小学,河北迁安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注重逻辑思维,且知识条理性强。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就会使整个课堂变得气氛压抑,乏味无趣。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自然就会很差,所以要想教好数学我认为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1. 巧妙解决课堂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课堂上总会不时地发生一些问题行为,低年级尤其如此,如发呆,打瞌睡,玩小游戏,交头接耳,注意力不集中,四处张望,擅自起立,吃零食,等等。出现这些问题时,教师要用最短的时间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尽量做到既有效又不影响上课。

1.1幽默的语言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大部分学生在下午的课堂上都会有些倦怠,昏昏欲睡,间或来点幽默,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学内容因幽默而趣味化,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和巩固更高效。

1.2美丽的微笑

诗人说:微笑是阳光。教育心理学家说: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当我们走进课堂,面对看到的不同情形要做出不同的反映,但一定要以不轻易浪费学生的一分钟时间为前提,不能轻易发火,要控制情绪,因为一堂课的基调很重要。

1.3巧妙的暗示

课堂教学管理中的暗示是在师生不存在对抗情绪的条件下,教师用间接、含蓄的方式向分心的学生施加影响,从而纠正其行为。对待有些细小的问题,我们不妨用暗示的方法,如:用目光和学生对视,用眼神告诉他,现在应该干什么;边讲解边走到发呆学生的身旁,或拍拍他的肩膀,或抚摸一下他的脑袋,提醒他要安静地听;提高讲课的声音或加重语气,以告诫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可旁敲侧击“个别同学刚才恐怕没听仔细吧”,或“南面这排同学中有一个同学没在认真听讲哦”,等等。

2. 把生活中的情景带进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了,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

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体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把数学知识和生活渗透在一起,让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学。比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全班44个同学分组,自愿结合,每6人一组。结果同学们无论怎样结合,都多出2人,这就和“有余数的除法”联系起来,同学们自然就知道多出的2人是余数。教师再因势利导,学生便清楚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的道理,轻松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有些现实生活情景无法在课堂上再现的,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弥补这一缺陷,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资源。这样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重在应用数学。教学中采用的例子尽量来源于现实生活,选用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针对其中包含的数学知识进行讨论和探索,最后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法能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和建构数学模型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将来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如果过分地联系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反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学生走进生活学数学、用数学,我们仍在不断探索。

3. 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的情绪与教学效果有直接关系,而教学的情境又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关心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又要优化教学方法、手段,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开发心理潜能,使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从前有300个长工为财主干了一年活,除夕晚上财主不情愿地拿出5000个铜板作为长工的工钱。他贼眼溜溜,假惺惺地说:“我来给你们分工钱,我说过5000个铜板全分给你们。”他一边在纸上算,一边说:“你们看5000除以300等于16余2,就是说你们每个人应得16个铜板,至于剩下的2个就当你们这一年的住房费吧!”长工们听完,有的点头,有的拿起16个铜板就准备走。这时,机灵的阿凡提站起来说:“财主,别耍花招,我们可不上你的当。”说到这里,老师提问:“为什么阿凡提说财主耍花招?”然后再进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情境的创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然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篇5

双龙中心小学: 徐秀俊

今年根据学校的安排,我开始了我们学校的综合科教学,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科学课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怎样做才能上好科学课,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我想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任务,就是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让他们认识大自然,喜爱大自然,喜欢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从小学会进行科学实验的本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以完整地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小具体的教学目标应该要有具体的描述,来实现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科学知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三维目标来开展的。

如何实现这个三维目标呢?教师就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关实验来引导或激发学生提出相关的问题。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学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个活动会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例如:上《生物的遗传现象》这一课时,教师要通过具体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遗传现象,并通过活动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说出哪些地方相似。通过观察几种动物的家庭照片,进一步理解遗传现象是生物的共有特性。无论是比较还是

观察等活动方式,都是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设定的。解决问题是实现目标的关键,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规律和科学探究的意义告诉我们,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是教的,不是灌输的,而是在成长中、在科学化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养成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科学课堂中,探究是过程,问题的解决是目标。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和最大的动力。课堂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小学生最喜爱的学习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从中获取科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合作,亲和课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的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更为精彩.

三、注重实验环节,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实验时应做到:明确目的。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实验。防止学生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靠学生的猜想,学生会有很多创造性的想法和做法,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明确任务。在做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动用一切感觉器官去全面观察。一是用眼,科学地看,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用眼观察每一个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细小的变化。另外还可以直接给学生出示实验记录表,让学生边做边认真填写。这就是科学地听,科学地做,它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感知事物。明确结果。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应用结论。鼓励学生 把得到的结论运用的生活实践中。既联系了生活实际,还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所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四、以创新为主旨,深层把握科学课

注重教学创新,教学创新要有具体的实施目标,实施措施,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从培养学生能力入手,改革课堂教学。教学中要有新观念,新方法,教法和学法要有自己的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不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

识和经验,使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应注意一下几点。

1、基础知识的传授是科学课教学创新的前提。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才能认识自然现象和规律。教学实际中由于学生的思维水平、认知经验、知识构架的不同,还需要我们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目标。所以在教学创新中应注意层次,普遍开发,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开启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和能力。

2、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首先应对所教班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能力作充分了解,并充分利用一些课件、校本资源进行资源整合,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树立创新精神,使他们在自己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举一反三,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总之,上好一堂科学课,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行探究获取科学课知识,学以致用,从而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6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通过课本图示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 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實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地,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 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花”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7

一、加强教师自身素质建设, “亲其师, 信其道”

高尔基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 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所以, 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让学生喜欢上你, 从而喜欢上你的课。具体来讲, 就是要从师德修养等各方面来完善自己, 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 “亲其师, 信其道”。

1. 教师要用“爱心”唤醒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 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用“爱心”唤醒学生。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是崇高和神圣的, 这就需要教师的爱来支持。因此, 教师在与学生的共处的过程中, 要倾注所有的爱, 对学生进行关注和关怀, 尊重信任学生, 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要倾注更多的爱, 总是给学生笑容、期待和好评, 直接进行情感沟通, 做学生的亲密朋友, 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可信, 可亲, 可敬, 产生非常好的情感因素,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师要用目光激励学生

“目以传情, 情以感人”。目光是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的亮点, 把握目光这一无声的语言, 捕捉机会, 及时向学生传递老师真诚的爱, 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比如,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有些学生不敢回答问题, 怕被嘲笑, 教师就要用鼓励的目光激励学生, 如果回答正确, 要用赞赏的目光给予肯定;如果学生回答错了, 也可以用善意的目光提醒他们, 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真情渲染课堂, 必定能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同样的情感回报。

3. 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征服”学生

小学生天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 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仪姿仪态都非常的注意, 并进行模仿, 教师的形象直接影响学生健康的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养成。学生对老师的智慧日益崇拜, 学生更偏爱“交流型”“亲切型”的教师。所以, 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 用健康的个性品质增强自己的形象魅力, 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征服学生。

二、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让孩子乐于学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知识交流之外, 还有情感交流。教师如果只注重知识的讲解, 而忽视情感的交流, 是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所以, 要想让孩子乐于学习, 就必须创造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积极学习。

1. 教师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只要站在讲台上, 就把生活中的事情都抛之脑后,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 教师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 教师必须用微笑的面容、爱抚的目光、落落大方的仪表, 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 这也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2. 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关系

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 让师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 也是亲密、平等的朋友关系。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被激发出来, 学习效率才能得以提高。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 教师首先要讲清楚什么是分类知识, 然后就组织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 让学生去分类, 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 分类的方式各有不同:按颜色分的、按长短分的等。然后让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这样的活动, 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 让孩子们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 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只有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 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所以,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 追求数学美。

1. 新课导入, 引发学习兴趣

教师应经常根据教材的特点来设计导入, 或者组织有趣的游戏, 或者讲述生动的故事, 从而引入新课。这样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就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如果对学习产生兴趣, 就不会觉得苦, 就会努力学习, 反之, 则不然。所以, 教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比如可以在教学中使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

3. 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就是在新课结束时,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而进行的一种练习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小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就是30分钟, 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 学生容易疲劳, 学习兴趣很容易就降低了, 学困生的表现尤为明显。所以, 教师为了保持学生的状态, 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游戏活动, 如数学扑克、夺红旗等, 让学生来做游戏, 以便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让学生在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比较明显的练习中,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4. 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其中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内容进行有选择地采用, 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是取得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使用一种教学方法, 也可以将几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最终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同时, 教师要坚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的全身感官, 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使学生愿意学习、乐于学习。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篇8

一、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知识的运用。教师在课堂教学时, 应尽量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境, 以这些生活情境引出教学内容, 这样能使学生易于接受, 也乐于接受。比如, 教学“百分数”时, 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 (这些物品的说明中含有百分数) , 当在课堂中讲述百分数的意义时, 让学生看一看, 读一读这些百分数, 并思考这些生活中存在的百分数的实际意义。这样以学生生活中能够所用、所见的事物为背景, 将相关的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 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这部分数学知识有非常好的帮助作用。

小学生都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并且对新鲜事物具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数学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这些性格特点, 设计符合他们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案, 在课堂中让学生能边学边“玩”, 把学与“玩”融合为一体。例如, 教学“长方体体积”时,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语文学科中“乌鸦喝水”的故事, 让学生在课前准备石头、水杯和水。在讲课之前, 教师让学生把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来做实验, 以这种真实生动的实验方式, 让学生体会到物体与空间的关系, 对体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从而引出体积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身边有哪些事物是长方体的形状, 它们的大小如何, 比如说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等, 比较它们的大小, 让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 积极主动地去了解长方体的体积。

二、亲自动手实践, 感受知识的探索过程,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 生活经验比较少, 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 对数学的感官认识比较少。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 让学生动手去实践, 主动去探索,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物体,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等操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其中的数学知识, 并熟练地掌握这些知识。

例如, 教学“圆”这一章时, 学生面对这种由实际生活抽象出来的图形, 而且是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曲面图形, 对于它的周长和面积的推导是迷茫的。教师若直接讲解, 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吃力。针对这种现状,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亲自经历一下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在学习周长的计算公式之前, 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直径为4厘米、5厘米、6厘米等不同的圆, 并将自己画的圆剪下来, 然后思考如何求出这个圆形的圆周长度, 并将其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求出来。学生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想到用滚轮法、曲线法等不同的方法来化曲为直求出自己剪下来的圆形的圆周长度, 轻而易举地求出其比值。这样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归纳整理全体学生的答案, 就会比较容易地引出圆周率和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样的道理, 在下一节“圆的面积”的讲解中, 数学教师也可以先引导学生把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 然后再求其面积, 再指导学生通过先剪再拼的手段去转化。这样学生就会通过预习教材, 结合教材中的方法, 自己动手去尝试做出转化后的图形。这样当教师在课堂中拿出教学模型讲解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时学生就会非常快速地理解, 并且在运用时也会非常得心应手。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探索知识的过程, 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越来越灵活和发散, 能够使小学数学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要民主, 尊重学生的人格,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 采取民主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 张扬自己的个性, 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也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学者们经过长期的教学经验总结, 当教师在教学中能够遵循学生自己的意愿, 尊重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方式时, 学生学习知识的速度就会特别的快, 注意力也会特别的集中, 数学思维也会十分的活跃。因此, 针对这一特点,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 要时不时地给学生以赞许的信息, 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眼光或是一句鼓舞的话语, 都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而且在数学练习时, 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大胆地去想、去做。即使学生做错了, 教师也要鼓励, 并指导其正确的思考方式和解题过程。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给予成功的心理特点, 才能不打消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才能使小学数学教学更加成功。

四、创设成功的机会,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当中, 很多学生并不是真的不会, 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 即使有自己的思考和方法, 也不敢表达出来。为了消除学生这一不自信的心理特点,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抓好时机, 给每个学生尤其是那些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出让其感受到成功的机会, 并通过语言激励和鼓舞学生使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够敢想敢问, 敢讲敢做, 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树立起坚固的自信心。

例如, 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奖励的机制, 如可以积攒小红旗, 或是积攒学分制等。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踊跃, 能够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 教师就给予他相应的奖励, 或是学生在平时的练习和小的测验中能够进步或取得优异的成绩, 教师也要给予奖励。虽然这种小小的奖励并不起眼, 但是对学生而言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 篇9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 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 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引出学习内容, 这样学生乐于接受. 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 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 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例如,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 讲故事引入: 夏季的一天, 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 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 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 小蜻蜓生气了, 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 小蜻蜓不相信, 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 它们找到了树叶, 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 学生, 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 这样引入新课,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兴趣浓厚, 注意力集中, 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 抽象思维能力弱, 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 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 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 激发思维去思考, 从中发现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知识. 让学生动手实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实行民主教学, 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 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 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 课堂上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时而窃窃私语, 时而小声讨论, 时而高声辩论. 学生争相发言, 有的居高临下, 提纲挈领; 有的引经据典, 细致缜密. 针对学生独具个性的发言, 教师不时点头赞许, 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 教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 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 个性得到充分地张扬. 如, 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 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 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 让学生去分类, 看谁分得合理. 学生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 有按颜色分类的; 有按长短分类的; 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 也有胡乱分的. 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 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 自主学习、主动实践. 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如, 我班一位女生, 数学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明确, 很要面子, 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 认为很没面子. 问她懂了吗, 都是说懂的, 作业往往又是错的, 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 我从写字开始, 要求她把字写端正, 允许作业少做, 要求做一题对一题, 不会做的重新做, 做对了继续, 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 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 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 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 渐渐地, 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 字写端正了, 成绩也提高了.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 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 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

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篇10

学习数学学科,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计算能力,同时也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有效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以及能力。虽然对于一些文科生来说,数学是一个很难攻破的知识点,但是一旦在数学学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带动起来整体的学习成绩。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突破许多难点方面,才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掌握学习到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

第一点,要做好情境导入、情境分析和情境回归的设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们要放下自己的身份,与学生做朋友,加入到学习的阵营当中去,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及教师为辅助的原则,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互动的体系。这是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若是能够以他们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么就会很容易亲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使得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去教授知识,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对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反复阅读教材,熟读教材,从浅层的知识发掘教材中深刻的道理,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以一个懵懂的身份来到学校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体系。而在学校中,学生是以一个集体的身份来学习的,在一个班级中会有几十名学生共同学习,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再加上学生的自悟能力在小的时候也会比较薄弱,因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教什么,其就要学习什么,所以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去主动挖掘教材的知识点,不要仅仅只教给学生浅层的知识。书本的知识是局限的,更多的是要去扩展和不断地积累,丰富的知识的积累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一定要扩展教材知识点。

第三点,在课堂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多多加入小组合作讨论的部分。在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氛围是十分重要的,试想一下,一节课死气沉沉,没有同学的参与,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自问自答,而另一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探讨研究,那么,哪一节课更能够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知识呢?显而易见,一定是活跃的课堂了。在实际的课堂中,学生一定是教学的主体,目的也一定是让学生能够充分掌握学习到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的一节课讲述完毕后,一切就万事大吉了,绝对不是这样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体系是不成熟的,由于他们的年龄也比较小,经历的事情也很少,所以对于事物以及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思想不深刻。但是,教师并不能够因为这些因素的限制,就拒绝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而应该更多的去组织学生的小组讨论,在适当的时候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去发展、去思考。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头脑变得更加灵活,灵活地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问题,也可以增加学生的智慧。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小学生们学习知识、发散思维是非常有利的。

第四点,教学环节要紧紧贴合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多多列举生活常识性的例子,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知识。在现在的学习中,教师常常会组织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去亲自演绎理解,使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如语文教师在讲授《哈姆雷特》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哈姆雷特》中的各个角色,这样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心理等方面。在数学课的教学时,同样可以采用如上的教学方法,如在讲一个应用题的时候,也可以让学生分别饰演人物,以真正的金钱的交换来完成对应用题的讲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更加清晰数学知识的应用。另外,教师在授课时,一定不要总是空谈大道理,比起大道理来说,学生更想要听到的是与实际生活相连的东西。如教师总是在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了什么后果,使得经济怎样变化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时间一长,同学一定会不耐烦,但教师若是适时的去谈论一些足球明星、篮球明星、娱乐明星的问题,就一定会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很活跃的。

第五点,在一堂课结束之后,教师一定要做一个课堂的小结和一些知识的训练,去巩固本节课学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节课,讲述不是主要的,重点是学生真正的学习到了自己过去不理解的东西,那才是真正的收获。单单的讲述并不能够完成上述的问题,因此,简单的课堂回顾,是让学生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视角去把握这一节课,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的模块,在以后的回忆中,印象也一定会十分深刻的。再做一些练习题,可以更加完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实际的操作能力。由此,课堂小结和练习题的把握在这一节课中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1)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总之,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同时,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创设有意义的、激励性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摘要:不论是在小学,还是在中学,甚至是在大学,数学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新的高考政策也把原来的数学单学科的150分提升到了180分,可见数学学科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由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比较高,并且计算性也比较强,因此,这门学科始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常常是教师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上一篇:电视消费行为在改变下一篇:异地备案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