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调查评估

2024-06-08

城市设计调查评估(精选十篇)

城市设计调查评估 篇1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很多城市空气质量不容乐观。近年来, 政府陆续推出防治雾霾的政策, 然而在公众的感觉上, 空气质量并没有改善。今年春节期间, 北京有好几天PM2.5监测数据爆表, 在3月份连续几天, 天气预报显示全国各地PM2.5爆表, 很多城市发布了雾霾黄色预警, 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气几乎很少见到, 这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并危害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因此, 如何评价当前政府的雾霾治理绩效, 公众感知下的防治雾霾政策效果怎样等问题就很值得学界和实务界去研究和探讨。

当前, 学界对城市雾霾主题的研究主要探讨城市雾霾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如学者张宏海提出以奖代罚政策治理大气污染, 该政策可以实现经济最大化, 也有利于企业更新发展理念, 促进企业转型。学者刘海英、张秀秀认为雾霾治理是具有长期性的, 雾霾治理绩效评价体系要有规范化的统计指标, 用来准确反映政府雾霾治理的成果, 达到更好的治理雾霾。学者郭俊华提出加快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 加快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严格控制有污染的企业, 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然而, 在现实中, 经济结构改革, 消化过剩产能, 促进产业升级, 也就是供给侧改革是治理雾霾的一大方向, 然而这是一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学者年晓萍指出地方政府要重视雾霾, 完善空气质量的监测体系, 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的边界。政府尽快制定政策, 控制雾霾的源头。学者任保平认为, 雾霾治理要综合治理, 由政府单一治理到共同治理转变。雾霾中的污染物有其转移性, 可以在不同城市和地区之间转移, 这就要求政府在雾霾的治理过程中要形成多区域、多部门、多行业的合作。学者许可则认为城市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是企业的违法排污。要治理城市雾霾要加大企业违法排污的处罚力度, 可以通过改变处罚的方式规范企业废气的排放量, 同时也强调环境执法部门的检查和监督力度。学者刘晓群认为应对城市雾霾居民要做好自我防护:雾霾天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要带口罩、饮食要均匀加强锻炼, 饮食要清淡, 提倡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学者李霁娆、李卫东认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 治理城市雾霾要控制机动车排放标准、完善城市交通管理体系, 减少私人小汽车的购买和使用量。

针对上述已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分析表明, 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探讨城市雾霾的成分、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 缺少对治霾绩效的深入评估, 特别是从公众感知视角的政策绩效评估。而事实上,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评估, 才能明确政策效果不明显的问题之所在。因此本课题组就以湖州市为例, 从公众感知视角, 对居民雾霾认知和雾霾治理政策满意度进行了实证调查, 为完善空气治理政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 城市雾霾治理绩效评估实证分析

2.1 实证背景及样本结构

2015年11月~12月, 课题组就湖州市被调查者对治理雾霾政策满意度展开实地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课题组对湖州市的三县两区 (吴兴区、南浔区、长兴县、安吉县、德清县) 进行非概率抽样调查, 共计发放调查问卷400份, 有效回收396份, 有效回收率为99%。此次调查以SPSS19.0软件和EXCEL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统计与数据分析, 对访谈材料进行整理, 以完善问卷调查结论。

此次被调查者基本社会经济特质如下:年龄集中在21~40岁的占66.4%, 41~60岁占17.2%, 这两个年龄阶段的被调查者共占83.6%。21~60岁年龄段的被调查者社会认知能力较强, 能够更加理性地分析社会问题。被调查者职业多样, 其中私企的占25%, 其他职业者占20.7%, 自由职业者占20.5%, 事业单位 (不包含公务员) 的占15.9%。被调查者年收入集中在50000及以下, 占57.8%, 年收入在50001~150000占29.5%, 年收入在150001~250000占5.6%。

2.2 数据分析

2.2.1 居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

(1) 湖州市民对雾霾天气有43.9%的人认为“一般了解”, 有36.1%的人认为“比较了解”雾霾, 有12.9%的人认为“不太了解”, “非常了解”或者“完全不了解”的人数较少, 其比例分别为6.3%和0.8%, 这可以看出大多数湖州市民对雾霾处于一般了解和比较了解之间, 说明大多数居民对雾霾了解程度不够深入。

(2) 调查显示, 89.2%的居民认为汽车尾气加重大气污染是造成雾霾形成的原因, 22.6%、13.8%和34.4%的居民认为家庭装修、冬季冷空气活动较弱以及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是造成雾霾形成的原因, 而9.0%的居民认为雾霾的形成还有其他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本就是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并且国家也出台了限购限行的政策, 然而随着近几年的雾霾天气愈加严重, 综合这两种考虑使得大部分市民选择了这两项为雾霾形成的原因。调查显示, 88.3%、79.9%和59.1%的市民认为雾霾会引起人们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以及肺癌, 25.9%和31.7%的市民认为雾霾造成人们结膜炎以及影响生殖或导致胎儿畸形, 而8.6%的市民认为雾霾还会引起其他疾病。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市民对于雾霾引起的危害还是比较了解的。

(3) 针对雾霾产生的原因, 不同居民选择了不同的防护措施, 但大部分的居民采取的防护措施比较科学。70.2%、64.5%和68.4%的市民采取了多乘公共交通、购买小排量的车以及戴口罩的措施, 32.7%、24%和43.9%的市民采取了杜绝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用水用电和使用空气净化器的措施, 6.9%的市民还采取了其他措施。从数据以及谈话中可以发现, 大部分市民觉得雾霾属于大气的污染, 一切可以保护大气洁净的措施也可以用来防治雾霾, 这说明湖州市民的环保意识还是比较强的。在各项解决雾霾天气的措施当中, 据调查数据显示, 第一类重点措施:控制重点污染源, 污染企业的排放占77.2%, 增加控制车辆数目, 提倡电动车、公共自行车出行占75.1%, 第二类较重要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占比61.3%, 相关部门定期检查空气质量,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占比60.0%;第三类措施: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和提高汽柴油的标准这两项措施相对不太重要, 分别占比:38.5%和29.7%, 这说明湖州市民认为控制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是关键, 这也和前面一题相呼应, 同时监督机制和绿化工作在治理空气污染的进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 调查显示, 53%的市民认为在雾霾天气自身的出行频率的改变一般, 从与市民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发现湖州市的雾霾程度还不算太严重, 所以在雾霾天气, 人们依旧跟平常一样出去工作等, 故出行频率改变的不多。而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雾霾天, 人们的出行频率还是会有变化的, 正如数据中显示的, 30.2%的市民认为雾霾造成了正常出行和户外运动部分减少甚至很大程度减少。53%的市民正常出行频率改变一般, 44.2%的市民户外运动影响一般, 这也说明雾霾对44.2%以上的市民的正常出行和户外运动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见表1) 。

(5) 对于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是否有所改善这个问题, 有57.4%的被调查者认为一般, 有19.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改变, 甚至还有0.8%的被调查者认为正在恶化。可见, 湖州市对空气质量的改善还有待提高, 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市民在行动上给予重视。雾霾和我们的生活和人体健康都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治理雾霾的政策, 但空气质量并未有所改善, 说明政策有一定的滞后性, 这些雾霾政策的落实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不仅需要普通民众的配合, 还需要政府工作人员稳扎稳打一步步把工作做到位, 甚至还需要引入市场机制, 比如为新能源汽车配备充电站的企业辅助性政策等。

2.2.2 居民对空气质量的评价。

(1) 围绕湖州城市空气质量等级的评分的调查中, 被调查者中有48.8%的人对湖州空气质量的评分为6~8分, 45.7%的人评分为5分及以下, 5%的人评分为9分以上, 调查中与对空气质量评价高的居民交谈中发现这群人往往以视觉上感应空气的污染程度, 他们认为湖州空气质量一般, 不好也不坏。结果显示近五成的居民对空气质量评价偏低, 居民对湖州空气质量普遍不太满意 (见表2) 。

(2) 当问及湖州市民居住地附近的空气质量怎么样时, “一般”占54.5%, “好”及其以上占33.0%, 可以推测出湖州市民对自己居住地附近的空气质量比较满意。与周边城市相比, 有61.4%的湖州市民认为湖州空气质量“一般”, 有27.0%的居民对空气质量评价偏向“好”, 有11.7%的居民对空气质量评价偏向“不好”。说明湖州居民感知到湖州的空气质量与周边城市的空气质量相差不大, 但通过比较, 在偏向评价“好”的居民发现湖州空气质量一般, 也就是不太好。

(3) 被调查者职业多样, 身处不同岗位对环境的认知情况、接触及感受不同。调查的职业中, 行政机关、私企、自由职业者的群体集中于轻度污染这一指标, 事业单位 (不包含公务员) 的群体主要分散于“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农民和其他职业群体主要集中于“良”这一指标。基于2014~2015年环保局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 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良”, 其次是“轻度污染”, 再次是“优”。2015年湖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2天, 空气有所改善。说明行政机关、私企、自由职业者的群体对湖州的天气比较敏感, 负面传播的效应比正面传播的快 (见表3) 。

百分比 (%)

2.2.3 政府治理雾霾政策的满意度。

(1) 对于防治机动车污染方面的政策, 在被调查的居民中, “满意及以上”占42.7%, “一般”占52.9%, 这项政策实施效果事实上还可以, 也得到了公众的配合, 但是仍然存在问题, 即交通拥堵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不够, 这两个选项都占比近六成 (见表4) 。

(2) 当问到“对政府数据公开透明度以及监督工作曝光程度的满意度”时, 湖州市民选择“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5%、7%, 由此可以看出湖州市民对政府的这两项工作的满意度比较高, 也说明了政府在这两项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见图1) 。

(3) 关于政府制定的非节日期间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政策, 近七成市民对此措施感到“满意及以上”, 认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减少了对大气的污染。仅5.7%和1.0%感到“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 (见图2) , 由此可以推出市民对此项政策评价度很高且政策实施卓有成效。与此同时, 市民对湖州政府关于整治城市扬尘和烟尘方面的政策的反应也较为满意, 在调查被访市民中有8.5%表示“非常满意”, 而表示“满意”的达到46.5%,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占比分别只有4.6%和0.3%, 说明这项政策有较好的落到实处 (见图3) 。

(4) 当问到湖州市民对政府应对雾霾天气制定了秸秆禁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氨污染控制、绿化造林工程建设、采矿粉尘和废弃矿山治理等政策的满意度时, “满意”及“非常满意”占48.5%和8.5%, “一般”占38.7%, “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只占3.8%和0.5%, 由此可以看出湖州市民对于政府所做的这些举措还是比较满意的, 政府制定的这些政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 不同职业对政府对排污过量的企业采取罚款手段措施的满意度各有不同。近六成的行政机关、私企与农民的满意度相对较高, 同时, 各职业持一般意见的群众仍占多数。体现广大市民对此政策的赞同与配合。但是也可以看到自由职业者的不满意比重比其他职业要相对高一点,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一定程度上或者某个地方政府实施此政策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政府要加大监控力度, 严格执行对排污过量企业的处罚 (见图4) 。

3 讨论与结论

综上所述, 本研究分别从公众的了解程度、公众对空气质量的评价以及公众对治理雾霾的政策满意度这三个方面综合起来体现公众感知视角下的城市雾霾治理绩效评估。公众感知视角下的城市雾霾治理绩效评估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是带有主观色彩, 但是以第三方的视角对政府从雾霾治理政策出台到落实的过程的绩效评估, 这毫无疑问也是一种监督, 站在第三方更为客观公平, 这对政府推动有关雾霾政策的路径上提供一些思路, 以便促进民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居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来看, 大部分的居民对雾霾的了解程度不够深入, 他们认为汽车尾气和雾天是造成雾霾严重的两大主要原因, 雾霾会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癌等危害。在出行上, 大部分居民认为自身应该多乘公共交通、购买小排量的车以及戴口罩来抵御雾霾, 另一方面, 他们在正常出行和户外运动的频率都有所减少, 同时他们认为政府应该通过控制工厂排污、增加植被覆盖率、开发新能源等措施来解决雾霾天气。超七成的居民认为雾霾天气改善不明显。这些情况说明居民对雾霾总体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认知, 并且防御措施较为科学。在环境评价方面, 行政机关、私企和自由职业者对雾霾的敏感度较高, 其他职业的敏感度还有待提升, 以便科学应对恶劣的天气。近五成的居民对空气质量评价偏低, 然而和周边城市相比, 这些居民又认为居住地的空气质量虽然也不好, 但也过得去。

但更为重要的是, 首先公众对政府防治雾霾政策满意度, 大部分居民认为城市雾霾治理政策落实到位并卓有成效, 只有少部分居民不满意。其次是对农村雾霾治理的满意度, 近六成的居民表示满意, 还有一部分表示效果一般。再次, 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和数据的公开透明度以及监督检查曝光度方面的满意度, 虽然公众对其满意度在四成到五成之间, 但满意度相对来说不是很高。防治机动车污染方面的政策满意度在四成以上, 其中存在的问题是交通拥堵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不够。为了推动政策落实的有效性, 就需要在维持农村和城市雾霾治理的基础上, 加强机动车污染方面的防治——解决交通堵塞和新能源机动车推广不足的问题, 更加关键的是要推出一个监管部门利用政策中的绩效考核表专门监督各部门对政策的落实情况, 并实时公布进展情况, 提高政策透明度。总之, 我国政府在防治城市雾霾和改善空气质量方面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宏海.投入50亿元以奖代罚治理六省市大气污染的绩效探讨[J].重庆与世界, 2014 (2) .

[2]刘海英, 张秀秀.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环境保护, 2015 (12) .

[3]郭俊华, 刘奕玮.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产业结构调整[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1) .

[4]年晓萍.浅析雾霾天气成因及其防治之策——以合肥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4 (4) .

[5]任保平, 宋文月.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 2014 (3) .

[6]许可.雾霾治理发自划路径探究[J].法治与社会, 2015 (3) .

[7]刘晓群.城市雾霾及其防治分析[J].科技传播, 2014 (6) .

培训效果评估调查 篇2

新员工岗前培训,是公司针对新进员工做的一项培训,为了让此项培训更具有针对性,特展开此次调查。请各位新员工,根据培训的课程及其自身的实际效果,对培训效果的问卷认真、如实地进行回答。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培训效果调查表的反馈,合理调整培训内容,使得新员工培训能够获得最大的实际效益。

姓名:

1、你对新员工岗前培训的总体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2、你对培训期间,人事资源部后勤安排的满意程度: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3、你认为此次培训课程的时间安排频率是否合适: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4、结合你的岗位,你认为新员工培训课程安排的合理程度: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5、你认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是什么,请从大到小依次排列:①集中授课②户外拓展③观摩学习④培训游戏

⑤案例分析(座谈研讨)⑥引导式自学(课题、报告)

6、你认为自己最需要的培训课程是:(可选3~5项)

□公司管理规章制度□企业管理知识□公司发展前景及产品介绍 □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员工职业道德 □企业文化□安全生产知识□职业生涯规划□礼仪与沟通技巧

7、你对授课老师的整体评价: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8、达到预期培训目标的程度:

□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太满意□非常不满意

9、你在本次培训中最大的收获是:

□了解了公司管理规章制度□了解了企业管理知识

□了解了公司发展前景及产品介绍□了解了安全生产知识

□学到了与岗位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了解了企业文化

□知道了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知道了员工职业道德

□制订了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掌握了礼仪与沟通技巧

□提高了爱岗敬业、艰苦创业、勤奋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树立了正确的职业理念和良好的职业心态□感觉没什么收获

10、你认为本次培训课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课程时间排配不合理

□课程内容排配不合理,相关知识不系统

□课程内容应切合实际,便于在工作中应用

城市设计调查评估 篇3

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行期间,商务部研究院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中心受广西国际博览局委托,通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现场调查,围绕“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参展商与观众基本情况、展览会组织工作、展览会组织不足之处、继续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建议等四方面问题,对境内外参展商、与会客商(含专业观众、一般观众和特邀采购商)的参展体验及博览会组委会各项组织工作效果展开调查。本文作者作为调查评估组负责人之一,应《世界机电经贸信息》杂志社之邀特撰本文,将调查工作一些主要工作方法和评估结果做相应的综述,旨在总结首届博览会的成功经验,为组委会更有效地组织下届博览会提供参考。

一、 调查方法与数据统计说明

调查问卷设计中揉合了“定量-定性-半定性”方法,采用实名调查方法获取项目所需的各项基础数据,同时每天通过“面谈记录”做“事实性”补充;运用SPSS统计软件包及STATISTICA进行问卷的编码、录入,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具体分析研究方法包括频数统计、交叉分析、相关记录研究及均值比较等;报告表现形式采用图表+文字说明的形式。

二、调查样本分布

调查主要针对“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展览会部分进行,不涉及相关配套活动。为便于客观反映展会组织的现状,将调查对象锁定为展会介入者中的中外参展商和观众,调查问卷分为“参展商”和“观众”两大类,调查表由23项评估指标构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面谈记录”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 调查由5名主研人员和20余名辅助调查员组成调查小组,4天现场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75份,无效问卷25份,问卷有效率97.5%。在有效问卷中,中外参展商占49.95%,中外观众占50.05%,参展商与观众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

此外,有效问卷中的境内参展商与观众相加起来占80%,境外参展商和观众占20%。根据组委会公布的官方数据,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 境内参展企业共计748家,境外参展企业516家,调查的境内参展商占整个博览会境内参展企业总数的485%,境外参展商占境外参展企业的29%。可见,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基本能够客观反映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各类介入人员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三、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评估结论

在调查发现基础上评估组认为,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是非常成功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功组织了大规模、高质量和结构比较合理的参展企业

从规模上来看,首届博览会共设展位2506个,共有1505家企业参展,首次举办就已经办成一个大型展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览会之一。规模不能说明一切,但足够的规模是一个展览会成功的基础。从质量上看,本届博览会参展企业既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又有一批知名品牌和大型企业参展;展出的商品和服务较好地代表了参展各国家的生产、技术与服务水平。从结构上看,本届博览会参展产品涉及机械设备、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五金矿产、建筑材料、农产品、医药保健、化工原料、轻工工艺、服装纺织等11个行业、210类,品类齐全,也符合目前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产业与贸易现状;东盟10国及境外其他国家、地区使用展位和参展企业数分别占展位总数的42.9%和参展企业总数的34.2%,占到了一个较高的比重,体现了博览会的国际性。

2、整个展览的设置、布展与管理、服务均体现了较高水平

从展馆规划设置上看,首届博览会共设国家专题、贸易专题、投资专题、旅游专题、科技专题和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专题六大专题展区。“博”中有“专”,以“专”促“博”,符合当今国际展会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在展馆的布置上,无论公共布展还是各主要参展单位的展台布置,都具有较新的创意与较高的水平,既体现隆重、热烈及展会特色、地方风情,营造出了热情洋溢的交流气氛,又合理、实用,提供了有利于投资贸易洽谈的良好环境,获得了中外参展、参会企业、观众、媒体及展览专业人士的一致好评。在管理与服务方面,与会参展商、专业采购商等各类客商、观众,都对展会的有序管理与热情服务给予较高评价,现场调查的满意率达到了72%的较高水平。这对于首次举办、尚缺乏举办大会组织与服务经验的主办方来说,已经是非常难得的评价。

3、展会宣传与推介有力,使博览会获得了广泛认知,参会专业客商踊跃,观众如潮

吸引足够的目标受众前来参会是一个成功的博览会必须达到的要求。首届博览会全国每个省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参会代表团,不仅东盟十国每个国家都有大量客商与会,港澳台和其他国家、地区的客商也非常踊跃,境内外专业采购商高达上万人,其中境外采购商4000多人;约有3万人参加博览会和峰会;共接待海内外观众35万人次。博览会真正办成了“广博众览”的盛会。

4、贸易洽谈活跃、成交喜人,参展机构和专业观众普遍反映大有收获

从现场调查的情况看,首届博览会成效明显。一是商品贸易成交踊跃。二是中国和东盟各国共举办了26场投资、引资项目推介会,促成了大量投资合作项目。三是以旅游服务和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让为切入点的服务贸易合作也获得了新成果。在贸易洽谈方面,有超过55%的境外展商和将近50%的境内展商获得实质性的参展收获,并表示下一届将继续参展。这在国内第一次举办的同类型展会中是不多见的。

5、配套活动丰富多彩,“展、会、节”三结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城市设计调查评估 篇4

1 水源地基本情况

1.1 项目背景

2008年3月, 原国家环保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国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环办 (2008) 28号文], 决定继《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后,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时间更加紧迫、技术要求更加严格的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及评估工作。按照国家要求, 海南省国土环境资源厅对全省18个市县政府所在地的28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了调查及评估工作。

1.2 水源地基本情况

海南省18个市县政府所在地的28个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中, 共有13个河流型和15个湖库型水源地。28个水源地都完成了区划划定工作, 截至2008年年底, 经海南省政府批准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26个, 待批2个。根据对水源保护区划分, 其总面积为838.62 km2。其中一级保护区65.1 km2, 二级保护区317.87 km2, 准保护区455.93 km2。 28个水源地设计供水能力为504.2万m3/d, 实际取水量为389.87万m3/d。

2 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

2.1 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

2.1.1 河流型水源地

全省13个河流型水源地水质, 按年平均值评价, 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临高县文澜江多莲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文昌市下园水闸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单次监测值出现超标, 水质达标率分别为50%和83.3%, 其余11个河流型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

2.1.2 湖库型水源地

全省15个湖库型水源地水质, 按年平均值评价, 文昌市深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Ⅳ类水质, 其余都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标准;屯昌县良坡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文昌市深田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次监测值出现超标, 其中文昌深田水库达标率仅为8.3%, 良坡水库达标率为91.7%。湖库富营养化评估结果显示, 文昌深田水库和万宁水库为轻度富营养化, 其余13个湖库型水源地均为中营养。

2.2 水源地污染源状况

根据调查统计, 全省28个水源保护区内污染源废水排放总量为1 105.43万t/a, 其中工业污染源占废水排放总量的2.9%, 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占15.9%, 城镇生活源占19.8%, 非点源占61.4%。COD排放总量为4 565.69 t/a, 其中工业污染源占COD排放总量的1.2%, 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占1.2%, 城镇生活源占17.0%, 非点源占80.6%;氨氮排放总量为747.61 t/a, 其中占COD排放总量的0.9%, 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占0.7%, 城镇生活源占15.2%, 非点源占83.2%。28个水源保护区内共有典型污染源20家, 其中地下油罐14个, 垃圾填埋场1个, 矿山开发5个。

3 水源地评估

3.1 水源地评估指标体系

在水源地基础环境调查成果基础上, 围绕水源地环境禀赋、污染现状、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等方面, 建立水源地环境综合指标体系, 具体指标见表1。

3.2 水源地评估结果

全省28个水源地环境禀赋评估结果为中等水平, 其中评估为良的有4个, 评估为中的有11个水源地, 评估为低的有8个水源地, 评估为差的有5个。

全省28个水源地污染评估结果较高, 其中评价为优和良的水源地有18个, 占64%;评价为低的保护区有5个, 占18%, 分别是海口龙塘水源地、文昌竹抱水库水源地、文昌下园水闸水源地、万宁市万宁水库水源地和五指山南圣河水源地;文昌深田水库水源保护区评估为差, 其他水源地评估为中等。

全省28个水源地环境监管评估, 其中评为优的只有海口龙塘水源地1个, 评估为良的仅儋州松涛水库水源地1个, 各占4%;评估为中的有4个, 占14%, 评估为低的有9个, 占32%;而评估为差的有13个, 占46%。

全省28个水源地环境风险评估较差, 所有水源地平均分数是53.5分, 按照评价标准, 全部均属于存在较大风险和重大风险的水源地。水源地风险评估主要表现在社会风险和水质风险评估两方面, 海南省近年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经济和人口增长率较高, 同时, 水源地水质近几年保持良好状态, 因此社会风险和水质风险评估分数较低。

对以上环境禀赋、污染状况、环境监管和环境风险等4个方面的综合评估结果显示, 海南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8个城镇水源地中, 评估为良的有9个, 占32%;评估为中的有13个, 占47%;评估为低的有4个水源地, 占14%;文昌下园水闸和深田水库2个水源地评估为差。

4 水源地环境管理对策建议

4.1 污染防治对策

4.1.1 非点源污染防治

(1) 农村生活污染防治。

全省大部分水源保护区内平均人口密度较小, 对水源地的环境压力较小。但万宁水库、石碌水库、定安南渡江、临高文澜江和琼海红星等水源保护区内人口较多, 密度相对较高, 对环境压力较大, 村镇人口生活产生的污染对水源地水质有较大影响。

对于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现有居民可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实施生态移民, 并根据居民意愿或迁入城镇, 或就近妥善安置。其中, 万宁水库一级保护区内人口多、密度高、对水源地环境压力大, 要尽快实施生态移民。二级和准保护区及完成移民之前的一级保护区内的分散农村居民点, 可与新农村建设及与海南目前开展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相结合, 优先在水源保护区内推广和扶持农村沼气工程, 以沼气池为中心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收运、分类处理, 发展垃圾堆肥等资源化项目, 或将垃圾运输至水源地保护区外进行处置。

针对水源保护区内或水源保护区上游居住比较集中的村镇, 如儋州松涛水库保护区内的南丰镇、五指山南圣河水源地的南圣镇、乐东抱由水源地上游的万冲镇、东方昌化江水源地内的村庄、文昌深田水库附近的村庄等, 可建设人工湿地工程设施处理生活污水, 达标后进行农业灌溉或排放到水源保护区外下游。

(2) 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

文昌下园水闸、定安县南渡江等河流型水源地及万宁万宁水库、昌江县石碌水库等湖库型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分散式畜禽养殖污染较多, 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发展规模化养殖场, 或将农村分散式畜禽养殖改为圈养、舍养。推广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 适宜建沼气池的村庄与目前海南开展的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相结合, 优先在水源保护区内推广和扶持农村沼气工程, 建设三联通沼气池, 推广“圈-沼-园”为一体的沼气池建设, 因地制宜发展沼气、有机肥生产等变废为宝的资源化项目。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对万宁水库等9个水源保护区内的水产养殖取缔和控制, 位于一级保护区内的水产养殖应予取缔, 位于二级和准保护区内的水产养殖必需控制规模, 严格限制饵料和化学药剂的投放种类和投放量, 同时严格控制新的水产养殖项目。

(3)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全省28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均存在农业面源污染, 其中万宁水库、春江水库等湖库型水源地及定安县南渡江、白沙县南汊河等河流型水源保护区内的农业面源污染最为严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部门必须与农业部门相配合, 采取源头控制与末端截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在水源地周边及所在流域推广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 推广沼液沼渣等有机肥的使用及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技术, 禁止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物理方式防制病虫害的措施, 禁止在一级保护区内使用农药化肥, 减少肥料与农药的使用量和流失量, 以减少肥料和农药对水源地的污染。

另一方面, 一级保护区内的农业种植可改为水源涵养林或草地, 乐东、白沙和琼海等市县的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植被覆盖率低, 环境压力较大, 应尽快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二级保护区内农业种植的规模应根据水源地实际情况确定, 并纳入各市县的土地利用规划中, 尤其是植被覆盖率较低的琼海、临高、乐东等市县水源地, 应适当减少农用地面积, 增加生态用地面积。针对农业面源污染压力较大的水源地, 如万宁水库、春江水库、下园水闸水源地、临高文澜江水源地等, 应采取工程措施, 在沿库区域的低洼地以及河岸带, 通过构建各种因地制宜的人工湿地、生态隔离带和生态沟等工程措施实现对污染物的阻断和去除, 建立污染物的最后控制屏障。通过植被恢复、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以及各种生态工程措施减少水源地保护区及流域内农用化学品、氮磷养分和水土的流失, 实现对水源保护区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控制。

4.1.2 城镇生活污染防治

由于海南省经济发展起步较晚,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 全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城镇生活污染均未达标排放, 其中万宁水库和五指山南圣河水源地的生活污染排放负荷最高。其因为集中排放, 对水源地环境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水源地保护区内的城镇生活污染源应尽快治理。

按照相关规定, 向饮用水水源地集中排放生活污水的城镇、农场、学校等应尽快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系统, 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沼气池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一级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应立即取缔;二级和准保护区内未达标排放的生活排污口需经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同时建设生活垃圾收运和垃圾转运站、垃圾填埋场等处理处置设施, 实现生活垃圾集中收运, 无害化处置。

4.1.3 工业点源污染和典型污染源防治

海南省水源地保护区内工业污染物排放较少, 28个饮用水水源地内共有工业污染源25个, 其中仅8个工业污染源未能达标排放。按照相关规定, 应对澄迈南渡江金江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恒生糖厂污染源进行搬迁, 对未达标排放的海口市永庄水库二级保护区内的6个污染源和儋州市松涛水库准保护区内的1个污染源, 要求限期治理达标后排放。同时对水源地保护区严格管制土地使用, 控制企业进入, 防止产生新的污染源。

定安县南渡江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矿山开发应予取缔;海口市永庄水库、三亚市赤田水库、儋州市松涛水库、万宁水库和琼海县红星等5个饮用水水源地二级和准保护区内的16个地下油罐, 有条件的应移出水源保护区, 其他保留在保护区内的地下油罐的要设置监测设备, 做好防护措施, 防止油品渗漏对土壤和地下水产生污染, 威胁水源环境安全;松涛水库和五指山市南圣河水源地准保护区内的2个垃圾填埋场要完善防护措施, 对垃圾渗滤液应进行收集和处理, 防止对水源产生污染。

4.2 建议完善水源地环境管理政策体系

4.2.1 建立健全水源地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海南省水源地保护的法规建设比较落后, 仅万宁水库、松涛水库等7个水源地制定了相关的环境保护规定。为了使水源地环境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各个市县都要编制饮用水水源地管理规定, 完善并严格执行水功能区划制度、饮用水源地保护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水质监测制度, 按照水体分类管理要求, 严格执行产业准入制度。同时, 进一步强化环保责任考核制度、公众参与和环境信息公开制度以及流域协调管理制度。

4.2.2建立水源地环境保护管理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与部门的相关职责

目前海南省涉及水源地环境保护的除了水务、环保部门, 还包括国土、林业、农业等部门, 多头管理导致权责不清, 管理不完善, 没有建立专门的水地保护区环境管理机构, 基本上是水务部门或水利建设管理部门代管, 更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 对水源地的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按照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相关规定, 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饮用水源地的环境保护工作, 其他部门履行相应的职责, 因此建议水源地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对水源地保护区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督管理, 与保护区内有关部门或者与其他饮用水环境管理相关部门 (诸如水利、城建、卫生防疫) 等部门建立联系配合制度, 及时沟通情况, 共同做好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4.2.3 制定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

海南岛中部山区是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等主要河流的发源地与主要水源涵养区, 划定保护区实行水源保护后, 中部山区和各个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经济发展必定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 结合海南实际情况, 对中部山区和水源地保护区内及周边受到影响的居民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可以通过财政支付和向供水、水电、旅游等行业收取生态补偿费, 直接向经济发展受到影响的区域内居民发放经济补贴;流域上下游地区也可通过协商, 由下游地区出资帮助上游地区进行污染治理;还可通过制定财政、税收等相关优惠政策, 引导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和水源地周边区域生态农业建设。

4.3 水源地监控及预警方案

4.3.1 水源地监控

海南省除海口和三亚外, 其他市县的环境监测能力都十分薄弱, 环境监测设备不完善, 监测人员技能水平较低, 基本没有独立进行环境监测的能力, 目前其辖区的环境监测主要依靠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开展;全省各市县目前均无能力完成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全部109项检测项目。

各市县应重视环境监测人员的培训和人才引进, 加大环境监测设备的投入, 提高基层各市县的环境监测能力;在水源地取水口附近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 实现水质自动监控;在目前一级保护区内设立常规监测点位的基础上, 二级及准保护区内也要设立监测点位, 以全面监控水源地保护区的水质情况;筛选保护区内重要污染源和直接进入水体的排污口, 建立水量水质实时监测系统;例行监测项目应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24项标准基本项目和5项补充项目, 逐渐扩展到包括80项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在内的共109项检测项目, 以全面了解和评价饮用水水源的水质。

4.3.2 水源地安全预警

28个水源地中, 仅松涛水库、万宁水库、琼中县百花岭水库和海口市龙塘等4个水源地编制了应急预案, 全省各水源地均没有举行过应急演练, 环境安全预警能力较差。

海南省各市县要排查分析各自水源地保护区内可能发生污染事故的污染源, 针对不同类型污染源的具体情况, 编制水源地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并报请市县政府审批后实施。保护区内有公路穿过的水源地应对危险品运输车辆在保护区范围内可能发生的事故, 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针对各种可能的水源地突发环境污染事故, 各市县应设立专门应急通讯保障机制, 组织相关部门定期进行水源地突发事故的应急演练。

4.4 水源地环保宣传教育方案建议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各部门和公众的环境和法制意识。各市县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宣传册等多种媒介, 采取多种形式, 在机关、团体、学校、社区、农村等进行广泛而有针对性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宣传, 引导当地居民重视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 形成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社会联动机制。宣传重点:一是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实行法制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在水源地保护工作中的职责;三是单位、个人参加水源地保护工作的权利和义务。

(1)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定期发布饮用水源水质公告 (如水质周报、旬报等) , 让群众及时了解水质情况, 提高水源地保护意识, 并充分认识到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而自觉地保护水源地和监督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

(2) 举办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知识讲座, 宣传水污染防治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

(3) 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当地居民发放环保宣传册, 在居民区悬挂宣传横幅, 并且加大新闻宣传和报道的力度, 采取正面宣传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向居民介绍水源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使居民了解保护水源地目前面临的严峻形势, 营造良好的爱水舆论氛围, 加强公众监督。

(4) 开通“水源保护热线”, 让群众检举污染和损害饮用水水源地的行为, 对保护饮用水水源地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 由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1]海南统计局.海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8, 68-69.

[2]李贵宝, 尹澄清, 单宝庆.非点源污染控制与管理研究的概况与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 2001, 20 (3) :190.

[3]李庆康, 吴雷, 刘海琴, 等.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 2000, 19 (4) :251.

膳食调查和营养评估 篇5

膳食调查方面(尤其是在幼儿园内作膳食调查),主要希望了解以下几个与膳食评价有重要关系的问题。

1、每日所供给的食物量,是否满足幼儿一日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素,这就是了解各种营养素和热能摄入量。

2、每日食物的内容怎样调配,这从每天的食谱中可以看得出来。

3、幼儿发育的体格是否良好,经体格检查,尤其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的测量以及营养缺乏病和调查中可以评价。

4、饮食制度是否合适(间隔几小时一餐)(二)调查的对象与范围:

选择调查的对象必须有代表性。幼儿园进行膳食调查时,要选择性质大致相同的类型(全托制或日托制),年龄大致相同,可分3-5岁、5-7岁,这样划分可以按规定的营养标准作比较,每月、每日的伙食费也要相似,同时还可以在一个地区选择两个有代表性的幼儿园作比较。选择范围可分两种:一种是不分年龄,作全园性的调查,也按组分为3-5岁、5-7岁;另一种是抽样调查,就是在同年龄级内,选择小数儿童作全面调查。

二、每天食物登记表(表二)

(一)调查时先要问明当日食谱,然后将每餐所吃主副食品名称和生熟重量记录于“食物名称”、“生食总重量(斤)”、“熟食总重量(斤)”栏内。在用餐完毕后称剩余食物的重量,记录于“剩余量(斤)”栏内。

(二)生/熟比例=该种食物烹调前生重量/烹调后熟重量

(三)实际食入熟食量(斤)=熟食总重量-剩余量

(四)实际食入生食量(斤)=实际食入熟食量×生/熟比例

(五)折克单位=实际食入生食量×500(注:折克单位保留2位小数)

三、每人每日营养摄入量计算(表三)

(一)类别:如谷类、鱼类、果类等等(请参考“常用食物营养成份表”)将食品名称按类别填写于“类别”栏内,每类留一栏作该类小计。

(二)重量:即平均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克)

(三)平均每人每日食物摄入量(克)=该种食物摄入量总和(克)÷调查天数÷总人日数

(四)各种食物中各种营养量的计算:在:“常用食物营养成份表”上查食物成份。

某种食物中的某种营养量=该种食物摄入量×每100克该种食物中某种营养素的量÷100

(五)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不同食物中同种营养素摄入量之和(克)

注:表三(每人每日营养摄入量计算)的各项统一小数位,热量、钙、磷、维生素A等用整数,铁、蛋白质、脂肪、糖类用小数点后一位数、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等小数后两位数。

(四)各种食物中各种营养量的计算:在:“常用食物营养成份表”上查食物成份。

某种食物中的某种营养量=该种食物摄入量×每100克该种食物中某种营养素的量÷100

(五)各种营养素摄入量=不同食物中同种营养素摄入量之和(克)

注:表三(每人每日营养摄入量计算)的各项统一小数位,热量、钙、磷、维生素A等用整数,铁、蛋白质、脂肪、糖类用小数点后一位数、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维生素C等小数后两位数。五)评价级别

普遍采用以热量和蛋白质为主的综合评价方法,按此法膳食可以分为五级。级别

热量摄入量占供给量标准% 1

90以上 2

85-89 3

80-84 4

70-79 5

70以下

1级和2级膳食中如蛋白质摄入量占供给量标准80%以下,或动

物和豆类蛋白质相加的重量在总蛋白质量的30%以下时,下降一级。

以上五项为膳食评价的依据及其计算方法,目前为统计膳食和营养状况的便利,普遍采用以热量和蛋白质为主综合评价方法,此法膳食可分为五级

级别

热能摄入量占供给量标准% 1

90以上 2

85~89 3

80~84 4

70~79 5

70以下

1级和2级膳食中如蛋白质摄入量占供给量标准80%以下,或动物和豆类蛋白质相加的重量在总蛋白质量的30%以下时,下降一级。

每人每日营养素供给量

龄 1 2 3 4 5 6 7 热量(千卡)1100 1200 1350 1450 1550 1700 1800 蛋白质(克)40 40 42 45 50 52 55 钙(mg)600 600 600 600 600 600 600

铁(mg)7 7 7 7 8 8 9

维生素A(u)1500 2000 2500 2500 3000 3000 3000

胡萝卜(mg)2.0 2.4 3.0 3.0 4.0 4.0 4.0

硫胺素(mg)0.70 0.70 0.80 0.80 1.00 1.00 1.00

核黄素(mg)0.60 0.60 0.70 0.70 0.80 0.80 0.90

抗坏 血酸(mg)30 35 40 40 50 50 50

城市设计调查评估 篇6

1高职护理专业《健康评估》课程开发调研基本思路与方法

为了使《健康评估》课程开发的目标凸现职业教育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先进性, 与用人单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本次调研通过紧紧依靠行业、医院, 深入与本专业联系较为紧密的护理协会、医院等单位沟通, 从而能从宏观上把握行业、用人单位对护理人才在《健康评估》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要求的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健康评估》课程开发的思路、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等, 提出《健康评估》课程改革思路和建议。

调研内容:包括医院一线护理人员的学历要求、高职护理专业开设健康评估课程的必要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应掌握健康评估的职业能力及最重要的护理评估技能的要求、健康评估课程在校期间哪些技能应在学校开展实训教学、教学所需要的实训条件、任课教师的业务素质、临床护士的职业素质等6个方面。

调研方式:书面问卷、个别面谈、座谈会、文献检索、网站查阅等。

调研范围:武汉市各级医院、孝感市各级医院、部分省外医院等。

调研对象:临床一线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医院业务院长等。

调研过程:信息采集-信息归纳-信息分析-改革建议-专题论证-信息补充-改革建议定稿。

本次调研问卷发放了156份, 回收155份, 其中有效调研问卷153分, 无效调研问卷2分, 调研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8.1%。表1为问卷发放详细情况一览表。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获得了行业、用人单位对护士在护理评估知识、技能、素质三方面需求的总体情况, 对于一些问卷没有调研到或无法调研到的信息我们采用了个别面谈、电话访谈作为补充。以下是对调研结果的分析:

2《健康评估》课程开发调研分析

2.1孝感地区各级医院护士学历要求趋势

此次调查显示92.4%的医护人员及医院管理者认为医院临床护士起点学历应为高职 (含专科) , 7.6%的认为起点学历应为护理本科或以上。

2.2健康评估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收回的153份有效问卷的总结分析, 绝大多数临床护士认为《健康评估》是护理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 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护生对被评估者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护理评估能力, 以达到正确提出护理诊断, 为制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做好准备。《健康评估》的主要工作包括健康史采集、身体评估、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护理文件书写六个部分, 各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如表2。

2.3健康评估实训条件

有效问卷调查认为:不同科室的护理人员对健康评估课程中的护理评估技能侧重点要求不同, 如五官科强调头部评估是重点;消化内科强调腹部评估是重点, 综合各科护士需要, 所有的护理评估技能都要进行实训教学, 尤其是问诊方法、身体评估方法、心电图机的使用等技能要反复进行模拟训练。所有被调查者认为, 学校应建全实训设备, 如心肺听诊模型、腹部触诊模型、心电图机 (单道和多道) 、心电监护仪、自动血压检测仪、多功能监护模型等。

3《健康评估》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3.1课程开发的理念与思路

根据高职教育理论, 以护理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为导向、以护士职业能力培养和执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基于护理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课程的设计理念。围绕行业需求及任职资格要求, 进行课程设置;围绕职业能力, 制定课程标准;围绕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序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 设计教学情境, 以此作为课程开发的思路。

3.2实训室的建设

健康评估的实训教学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 其实训室的建设要适应健康评估的发展要求。需要购买大量健康评估实训器械, 实训器械在国内应处于领先地位。至少建有1间150m2的重症监护病房, 其中配有危重患者监护仿真系统、床边多功能监护仪、视频监视观摩系统等设备。要建有2间80m2健康评估多功能技能训练室, 其中配有电脑心肺听诊模型、腹部触诊模型。使护理评估训练具有初步的仿真环境, 提升学生护理评估能力。

3.3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既要遵循教学普遍规律, 又要有个性、创新性。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同时, 教师的教法也将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我们在《健康评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 以教师“如何教”与学生“如何学”为重点, 主要坚持三条原则:“创新性”、“技术示范性”、“灵活多样性”。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下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组合使用。具体教学方法有: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 、CBS教学法 (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自学讨论法、分层教学法、标准化患者教学法等方法。

3.4课程考核

提高健康评估授课效果的调查与探讨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我校在二级、三级医院临床实习刚结束的311名护生, 采用不记名集中填写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由调查者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在说明调查研究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 统一发放问卷, 并当场收回。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23道题目, 由基本情况、课程评价、实习中应用情况以及对本课程教学的改进意见4方面构成。基本情况主要是临床实习医院等级;课程评价主要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课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激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等方面评价;实习中应用情况主要从实习中对健康评估技能的运用、影响健康评估能力的因素等方面评价。调查对象根据自己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作答。

1.3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经整理、编号后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在不同等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满意率得分差异分析及多重比较

课程评价等级为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 数据处理时设置相应分值分别是1、2、3、4分。发现不同等级医院满意率得分差异具有显著性。多重比较结果显示, 在二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满意率较高, 在三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满意率较低 (见表1) 。

注:P<0.01

2.2 健康评估需加强的项目

健康评估教学内容较多, 为了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问卷设置了学生认为需加强的教学项目, 评价等级为“是”、“否”, 通过百分比来科学指导教学工作 (见表2) 。

3 讨论

3.1 医院的满意度

调查发现在二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满意率较高, 在三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的满意率较低。究其原因为三级医院一般为综合性医院, 对护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要求护生随着实践深入能自行、全面地对病人身体、心理状况及其家庭及社会环境进行评估, 重视随时对病人的身体评估。因此, 护生希望在学校学到更多健康评估知识, 使常用健康评估技能得到更好的指导、巩固。二级医院一般较重视临床护理工作的落实, 对护生的健康评估知识、技能要求相比三级医院较低, 护生在实际工作中对健康评估知识、技能的需求、潜能未被很好地激发[2]。

3.2 健康评估需加强的项目

调查发现, 护生认为健康评估教学应加强对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神经系统反射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项目的百分比均超过36%。同时调查发现护生对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心肺听诊学习需求较高, 表明这些项目知识点多、面广、实践性强、学习难度较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困惑。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强对这些项目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与更新, 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指导,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健康评估知识, 更自如地运用健康评估技能, 在实践工作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感[3]。护生有完善和改进健康评估知识和技能的强烈意识, 但是对护理诊断应予以重视。护理诊断是关于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过程的反应的一种临床判断, 是护士为达到预期结果选择护理措施的基础, 应由护士负责。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导护理工作全面、有效地开展。护理诊断是护理专业自主的、独特的、区别于临床医疗诊断的课程, 是护士自己的语言。护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学习护理诊断的意识, 树立全面护理观念。

综上所述, 健康评估是一门基础医学课程, 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 是护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的临床护理知识与技能。目前护生能认识到健康评估对于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 对其内涵也有深刻的认识, 并对健康评估相关知识有强烈的需求, 且在不同等级医院临床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的满意率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对健康评估难点、重点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突破,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 促成护生健康评估意识和健康评估综合能力的提高。

摘要:目的 为改进我校健康评估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护生学习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法, 对在三级医院临床实习刚结束的247名护生和在二级医院临床实习刚结束的64名护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 在二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满意率较高, 在三级医院实习的护生对健康评估教学效果满意率较低。健康评估教学需加强的项目有心肺听诊、腹部听诊、心电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护理诊断等。结论 三级医院对护生健康评估意识、能力要求较高, 教师在今后教学工作中需加强对健康评估重、难点的突破,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使护生健康评估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健康评估,护生,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绍锋, 陆一春.健康评估[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2]黄俭强, 陈琪尔.临床护士对健康评估课程学习的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04, 18 (11) :1963~1964.

污染场地调查评估现状及市场分析 篇8

污染场地被称为“棕色地块”(Brownfields),是指因生产、经营、处理、贮存有毒有害物质,堆放或处理处置危险废弃物,以及从事矿山开采等活动造成污染,且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产生危害的场地。伴随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土地性质的变更越来越频繁。一些重污染企业遗留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环境隐患日益突出。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正日益成为继食品安全、水污染、空气污染之后广大民众密切关心的问题,并得到国家及地区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发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旨在加强环境污染防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内从事土壤和地下水等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的企事业单位也迅速增加[1]。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与修复这一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为传统岩土工程勘察及建筑企业提供了新的市场,如何利用自身地质专业的知识积累、发挥企业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人才储备力量,在大力倡导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建设背景下进入该市场,是笔者讨论的重点内容。

2 我国污染场地的修复现状及问题

我国污染场地的修复和开发工作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长期以来各个生产及管理部门均未对施工场地的污染工作给予重视。直到2004年的“宋家庄事件”,污染场地的问题才引起社会及有关部门的重视[2]。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于2005年制定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2005年底,在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进行土壤监测、风险评估和修复。但目前来看,我国工业场地污染问题仍旧十分严峻。2008年环境保护部召开了国土资源部与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工业废地土壤点位监测数据,超标点位超过3成;重污染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监测超标点位占36.3%;工业园区土壤超标点位占29.4%[3]。从地域分布来看,在主要工业集中区域,如长三角、珠三角及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的污染问题比较突出;在西南及中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重金属的污染问题。

我国污染场地具有涉及行业类别多,污染程度严重、污染物种类繁多、污染状况复杂等几个特点。造成了我国目前污染场地修复进程缓慢、修复技术简单、修复方法粗糙的现状。修复土地量占污染土地的比例低,我国城市工业场地污染导致每年逾500万亩的用地缺口,200多万hm2以上的矿区污染仅有不到20%得到复垦[4]。

目前我国对于土壤修复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尽管国家和地方环保主管部门已经开始重视污染场地管理工作,并发布了一系列污染场地环保标准,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成指数增长。然而相比较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管理办法,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与修复治理行业缺乏对行业资质的明确要求,导致开展工作的企业良莠不齐,行业恶性竞争现象已经出现[5]。

在修复资金方面,由于国内缺乏对污染者追责问责的机制、修复行为责任主体不明晰,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资金来源一直是行业从业者的关注焦点[6,7]。虽然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修复行业从业者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创了一些较新的修复治理融资模式,但是要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推广应用,尤其是传统建筑企业如何进入拓宽融资渠道,仍需要更多地探索。

对于场地污染的治理的整体思路存在过度强调治理的速度和污染物的减量的问题,而忽视了场地污染治理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土壤轻地下水等方面。这种治理思路会导致修复过程中的二次污染,这些都有悖于污染场地治理的初衷。

3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前景分析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将土壤与地下水污染列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也要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开展受污染场地、土壤、水体等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并提出了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

《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等也对土壤、地下水的修复也进行了规划部署。由此可见,污染场地修复已纳入国家规划层面,这一污染场地修复产业的顶层变化必然会促进我国污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地发展受到技术和设备的制约,是否具有行之有效的修复技术和先进的设备是决定产业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从单一修复技术发展到多技术联合的原位修复技术,以及从固定式设备发展到移动式原位检测与修复设备将是我国场地修复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为了达到污染场地修复的最佳经济效益性,同一污染场地可根据关注污染物的分布范围及污染程度采用不同修复技术的结合应用[8,9]。

污染场地环境调查评估及修复是一个市场需求多样化的领域。主要的重点重工业污染企业,如石油行业、煤炭行业、钢铁行业、化工行业等都会涉及。首先,我国因为历史原因,在城市规划中普遍存在中心城市和重工业中心重合的现象,以北京为例,存在西南郊的石景山重污染区,主要为首钢及大型电厂;另一个则为东南郊的大郊亭等地,主要为焦化、化工企业。目前这些企业均已搬迁,原址场地的再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场地。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场地污染治理和恢复工程市场。其次,大型工矿企业的工业场地污染时间长,污染范围巨大,而企业本身的生产研究机构治理污染场地的经验和精力均不足以承担这一规模的场地污染治理工程,这使得他们有着强烈的合作需求;同时,这类企业有着充裕的支付能力,在污染场地治理上也有更重的社会责任,是相对良好的合作对象。以上几个特点决定了污染场地恢复企业可以进入并且能够取得一定的业绩。

当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治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即影响污染场地的恢复治理效果,同时也制约了污染场地市场化发展,为企业进入污染场地修复行业制造了一定的困难。首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为几家大型企业所垄断,对于技术创新和培育良好市场环境十分不利。其次,污染场地涉及土壤、水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而目前从事修复的企业大多由其它行业转型而来,存在市场准入资质低,行业内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第三,国土部门对污染场地信息的统计、发布目前尚不完整和及时,导致市场和企业信息沟通不畅。对此,国家应尽快部门尽快出台相应的技术规范和管理法规,出台针对土壤修复的专项资质,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尽快规范混乱的市场局面[10,11]。

4 结论

我国污染场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涉及行业类别多;(2)污染程度严重;(3)污染物种类繁多;(4)污染状况复杂;同时,我国污染场地治理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资金投入分担不均,责任不明、技术及管理理念落后、相关政策法规模糊,监管不力造成市场混乱等问题。

城市设计调查评估 篇9

家电下乡要实现其政策预期任重道远

首先, 农村现有家庭收入水平表明, 家电下乡要实现拉动内需的政策预期, 并非易事。我们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确立并在2009年实施的最新扶贫标准为人均纯收入1196元、全国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和国家人口计生委网站统计数据显示的2009年农村每户家庭常住人口为4.3人三项数据, 结合学界关于农村基尼系数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调查中将家庭年收入自定义为四个档次:5000元以下 (低收入家庭) , 5001元—20000元 (中低收入家庭) , 20001元—50000元 (中高收入家庭) , 50001元以上 (高收入家庭) 。统计结果显示, 农村家庭大部分 (63.78%) 处在平均线 (20000元) 以下, 高收入家庭 (50001元以上) 并不是太多, 仅占10.3%。这表明, 在现有的农村家庭收入水平下, 期望通过13%的财政补贴拉动农村家庭尤其是中低收入及以下家庭购买动辄上千元的下乡家电, 难度不小。

其次, 农村现有的家庭收支特征显示, 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且家电消费在农村家庭主要支出中的地位非常低。这表明, 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降低的大背景下, 家电消费最容易成为农民收入减少的牺牲品。因此, 选择家电下乡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举措, 其实并不可取。这一点, 完全可以从受访对象在回答“在家庭收入减少时, 您会先后缩减如下哪些费用?”时选择缩减家电消费的最多的结果中得到印证。

最后, 家电下乡的政策实效显示, 家电下乡并未实现拉动内需和带动生产等政策预期。图1显示, 虽然家电下乡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农民的家电消费欲望, 但最终实现家电消费意愿的比率并不高——不仅远低于刺激后的比率, 且比本来就有购买意愿的比率还要低2.83个百分点。进一步对购买者的购买原因进行调查, 发现决定其最终购买了下乡家电的主要原因是“家里正好需要”, 其次才是有“财政补贴”。这些都表明, 家电下乡虽然刺激了农民的消费需求, 但和其拉动内需和带动生产的政策预期相比, 还存在不少差距。

家电下乡仍然不愧为一项次优的政策选择

虽然上述表明, 家电下乡并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 但其政策正效应还是得到一定程度的显现。首先, 农民在了解家电下乡政策后, 家电消费意愿上升34.8个百分点, 这表明家电下乡在刺激和提升农民的家电消费需求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其次, 最终实现家电消费意愿的比率并不高, 但其仅比本来就有购买家电打算的比率低1.83个百分点, 这表明, 家电下乡政策在释放和实现农民因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工资性收入下降而被抑制了的急需性家电消费需求、稳定因危机导致的出口受阻和生产萎缩的我国家电生产企业的生产还是具有极为重要的积极意义的。最后, 调查还发现, 和汽车下乡、农机下乡、建材下乡等其他几项惠农政策相比, 家电下乡受欢迎度最高, 达到了49.20%, 比排名第二的农机下乡的受欢迎度 (21.6%) 还要高出一半以上, 这说明家电下乡是一项深受农民喜爱的惠农强农政策。综上所述, 我们认为, 家电下乡, 虽未完全达到其政策预期, 但短期来看, 仍不失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次优的政策选择。

家电下乡政策自身及执行还有亟待改善之处

首先, 农民家电消费的价格偏好显示, 在提高最高限价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的补贴政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的家电消费需求。大部分 (约六至七成) 受访者的家电消费价格偏好在2009年的下乡家电的最高限价范围内, 少部分 (约二至三成) 受访者的价格偏好处在2009年最高限价以上至于2010年最高限价之内, 仅有5%左右受访者的价格偏好2010年最高限价以上, 且家庭收入的高低与其价格偏好呈现同方向变化。这表明, 2009年的最高限价基本满足了大部分农民的消费需求, 但的确也抑制了部分农民的消费欲望, 要最大限度地拉动农村家电消费市场, 提高最高限价势在必行。但是问题的关键是, 如果在13%补贴比率的基础上顺应农民的家电消费需求而提高了家电下乡产品的最高限价, 不仅会因为单件家电的补贴额增加而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而加大通货膨胀的风险, 而且还会因低收入人群获取政策红利机会减少而形成“帮富不扶贫”的负效应。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是政策自身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 在提高限价的基础上实行差异化的补贴政策, 即对低收入农民、低价格的下乡产品适当提高补贴比率和对高收入农民、高价格产品适当降低补贴比率, 将会更加有利于政策预期目标的实现。2010年家电下行政策调整, 在提高了最高限价的同时, 对提价产品采用按2009年最高限价值的13%固定补贴额进行补贴, 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探索。

其次, 对未购买者的调查结果显示, 增加下乡家电的种类和提升下乡家电产品的供给质素是当前进一步促进政策效应有效发挥的关键。虽然调查结果显示, 导致农民未购买下乡家电的最主要原因是其理性消费心理和家庭收入状况, 且大多数农民只会在提高补贴额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购买下乡家电, 表明了要实现家电下乡的政策预期, 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农民的家庭收入和合理引导农村的家庭消费心理, 但众所周知的是, 这些根本性对策在短期内, 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是难于实现的。因此, 要进一步深化家电下乡政策实效的关键在于解决导致农民未购买下乡家电的第三位原因——“没有自己想要的产品”和实现未购买者的第二转化条件—“增加产品类型”, 即增加下乡家电的种类。另外, 统计结果显示, 基于家电保有水平演绎的家电需求与农民的实际需求间存在巨大反差:保有水平最高的彩电 (91.13%) 和手机 (84.39%) 在农民最想拥有的家电产品排序中分居第六和第五位, 其产品升级和换代的需求并不明显;保有量排名第六的电脑 (39.23%) 排在实际需求的首位, 表明了其在农村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 体现了农民拥有强烈的信息化需求;保有量排名第七的空调 (28.20%) 占据了实际需求的次席、冰箱 (57.26%) 和洗衣机 (63.39%) 的需求排序较为靠前等结果表明, 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需求整体在逐渐提升;保有量较低的热水器 (39.38%) 、微波炉 (22.93%) 、电磁炉 (22.92%) 在农民的实际需求中排序同样较低, 说明这些产品列入下乡家电并不受到农民的欢迎, 其中缘由, 应与农村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这些都无疑对下乡家电的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要在满足和引导农民家电消费需求之间寻求平衡, 达到既能满足实际需要又能促进农村家电消费结构升级的双重效应。

城市设计调查评估 篇10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传统村落,规划编制,评估体系

1 概述

苏州城镇统筹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30多年来农村发展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然而随着城镇化深度推进, 数量更广的处于县 (市) 、区级个别保护的集镇、村落或者未列入到保护名录的村镇聚落由于历史客观原因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有效保护其特色风貌远远不够。为此, 苏州市开展文化资源评估工作, 开展评估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为特色村镇建立档案, 为下一步申报提供基础资料, 另一方面结合苏州文化行动工作指引, 深入挖掘特色村镇的特色元素 (物+非物质) , 在新型城市一体化条件下, 提炼总结传承地域特色, 为新一轮镇村规划提供空间素材。本次规划范围为苏州市大市范围内共102处集镇村落, 其中50处风貌和格局保存比较完整的村镇, 52处风貌局部尚存的村镇。

2 规划实践

2.1 规划构思

评估分三阶段, 第一阶段是内业资料准备和资料搜集工作:搜集地方志, 第三次文物普查相关资料, 查找村镇区位、历史沿革、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与名人、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日等介绍与图片;根据相关资料列出文保、控保、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清单, 设计调研线路和内容;整理出村镇的地形图、影像图。第二阶段是实地踏勘阶段:对评估村镇展开实地踏勘, 与当地部门座谈, 了解村镇格局, 文保、控保、历史建筑数量,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信息, 用地现状图和规划图、相关保护规划编制情况、具体保护和整治措施等;对每个文保单位、控保单位、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现场勘查、拍照、记录, 填写调查表, 清晰的记录老街全貌、河道全貌、建筑单体和立面街景等的照片;与村民交流, 整理访谈记录, 了解村镇历史、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村民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认识;总结村镇文化特点、整体风貌格局特色、风土人情。第三阶段是后期成果阶段:调查点详细报告102份, 形成完整的评估报告, 重点是当地情况的描述以及评价和建议。苏州古村落的水乡特色及古桥见图1, 图2。

2.2 调研实施

现场调研是项目实施的主要构成部分, 是后期评估报告形成的基础。现场调研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召开座谈会, 二是现场踏勘。座谈会围绕苏州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调查评估展开, 在102处调查点的调研过程中, 调研组以镇为单位开展座谈会, 共计召开座谈会50余次, 参与调研会人员一般为政府主管规划建设负责人、文化站站长及镇志编纂相关人员、规划部门相关人员。会议内容一般是:调研小组人员介绍该项目的内容, 政府部门介绍调研点的村镇概况及近几年的发现, 规划部门人员介绍调研点目前的规划, 文化站人员则介绍调研点的历史文化情况, 以及文物点的相关情况 (见图3, 图4) 。

2.3 成果形式

本次评估形成“四库一系统”体系, 四库是指文本说明库, 现状留存现状资料库, 评估体系库, 保护建议结论库, 一系统是基于GIS现状查询分析系统。文本库包括村落的区域状况、历史沿革、人文现状等, 现状留存现状资料库包括用地规划图、文保、控保、历史建筑分布图及照片、历史环境要素分布图及照片等, 评估体系库包括调查评估内容列表等, 保护建议结论库包括评估后形成保护建议等, 基于GIS现状查询分析系统是指空间化每个传统村镇, 具体包括地理区位图、每个调查点建筑风貌分类图、每个调查点重点建筑示意图、每个调查点重要环境要素示意图等。

3 历史文化资源评估

3.1 评估体系构建

在评估原则方面, 一是注重综合性, 基于价值分析中的多个层面来进行综合评估, 不仅仅局限于对建筑景观与文化遗产的单一评估;二是重视可持续性, 依据影响因子的判断, 将现有价值要素的存续可能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三是现时性, 基于现状的评估, 对已毁弃的要素不再纳入评价范围。

在评估体系构建思路方面, 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是目前我国较系统、较完整的定量评价体系。在本次苏州集镇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价值的规范标准方面, 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 结合本次苏州农村集镇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保护评估的本土性。1) 重新量化指标体系中分值和等级。重新探索这些指标的定量化评价方法。本指标体系通过多次试验严格的设置打分项, 考虑到各种因子不同的等级和阶段, 重新量化了指标体系中分值的确定。2) 重点强化环境风貌及整体格局、街巷 (河道) 格局等方面评价。环境风貌及整体格局是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的根植地和背景区域;而街巷格局则反映了村镇的传统秩序和脉络, 是历史文化村镇的视觉走廊, 这些都是苏州集镇历史街区和传统村落价值特色评价不可缺少的地方, 有些集镇和传统村落的历史价值可能不一定非常的明显, 历史人物、历史建筑等遗存不多, 但由于自然环境的优美, 江南水乡、农桑渔田的特色凸显, 独特的景观风貌、田园风光也值得受到我们的保护重视, 也值得我们传承这格局特点。3) 补充非物质要素中民俗文化、科学研究价值等评价内容。历史集镇和传统村落的范围较小,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通常是在镇、区或者市的层面, 苏州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相近, 通过民俗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两点拉大不同调查点的非物质要素价值的差异,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4) 增设附加分项。苏州的村落发展“共性”中亦有着“个性”, 江南水乡田园的风格中孕育着不一样的特色文化。本次评价体系增设了加分项, 对极其有价值的情况进行加分的处理, 周边环境带动、历史事件影响深远、农耕文明典型、一流人物影响、交通要道带动发展等等。

评估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分为4层, 即目标层 (A1) 、综合评价层 (Bn) 、要素评价层 (Cn) 、方案评价层 (Dn) , 构建以“物质文化遗产B1”“非物质文化遗产B2”为Bn因子, 并确定最外层A1-Bn层的框架, 奠定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 由此确定要素层Cn。

评价体系要素层 (Cn) 评价要素的选取:1) “物质文化遗产”因素。从宏观—中观—微观, 即聚落环境风貌—传统街巷 (河道) —建 (构) 筑物, 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 并在对国家现行评价指标调整的基础上, 确定“环境风貌及整体格局C1”“街巷 (河道) 空间形态C2”“建 (构) 筑物遗产价值C3”作为B1控制下的C层因子。2) “非物质文化遗产”因素。包括反映村镇历史性价值、文化性价值、科研性价值和延续性价值四方面。历史性反映村镇的久远度、历史职能等价值;文化性反映村镇的传统文化及相关要素;科研性反映村镇选址、格局、风貌的特殊性和合理性;延续性反映村镇原住居民的多少和传统的保留传承情况。确定“特色历史价值C4”“传统民俗文化C5”“科学研究价值C6”“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延续性C7”作为B2控制下的C层因子。在Cn要素层控制下确定了各个Dn层因子, 进一步建立苏州农村集镇历史街区与传统村落保护评价指标体系, 将指标层次确定为4层, 即目标层A, 综合评价层B (2项) , 因素评价层C (7项) , D (18项) 。评估体系结构见表1。

3.2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体系及具体情况, 对调研点进行打分, 通过打分制简洁直观的展示各点的现状。根据102处调研点的打分, 将各调研点划分为五个分数段, 进行总括:0分~40分:农村集镇历史街区或者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较小, 现状保存较差, 不建议保护;40分~50分:农村集镇历史街区或者传统村落在物质要素或者非物质要素的某些方面存有历史价值, 建议针对各调研地方的突出点保护;50分~60分: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群且风貌保存较好, 可连成线, 建议划定范围, 针对性的改造整治其风貌, 注重历史文化价值的传承, 保护现状街区;60分以上:历史文化价值大, 环境风貌、街巷格局、非物质文化等方面都传承的较好, 建议制定保护发展规划, 确定绝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开发平衡区以及商贸区等, 建议纳入苏州市级的古村落保护名录或者申报省级、国家级保护单位, 进行重点保护和发展。除此之外, 划分了一个40分~60分的分数段, 作为发展江南特色水乡村, 在该范围内历史价值不高, 但整体格局体现了江南水乡的特色, 值得保护。苏州传统聚落 (镇、村) 调查点保护等级分类建议见表2。

4 规划思考

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 位于城镇中心区域的历史集镇和城市边缘地带的传统村落的生存空间已经越来越小。城乡统筹过程中, 市场机制的引进, 加速了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开发商片面强调投资回报, 原住民的乡土观念逐渐迷失于土地级差地租、房屋出租所带来的经济收益, 外来流动人口缺乏必要的保护意识, 进一步加剧了对历史集镇和传统村落的破坏。实现“在保护中求发展, 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良性循环, 不能局限于技术层面, 还需要政府、社区 (原住民) 、开发商三个利益主体之间协调与配合。

参考文献

[1]赵勇, 张捷, 李娜, 等.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评价体系及方法研究——以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村) 为例[J].地理科学, 2006 (4) :497-505.

[2]吴晓, 陈薇, 王承慧, 等.历史文化资源评估的总体思路与案例借鉴[J].城市规划, 2012 (2) :89-97.

上一篇:我国物流发展下一篇:公共安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