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点探讨

2024-05-30

几点探讨(精选十篇)

几点探讨 篇1

地震可以又称为地动, 其产生振动是因为地壳释放能量过程所造成的, 且这个过程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震带来的损失是各方面的, 例如:火灾, 水灾, 有毒气体泄漏等危害性较大的损失, 在此过程中, 海啸、滑坡、崩塌等次生灾害也会伴随。因为发生急剧的破裂, 从而在地球内部介质局部产生的一种地震, 叫做全球板块构造运动地震。在此过程中会产生震波, 其震波会引起地面振动。在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中会产生地震, 原来叫地动。它和广泛的自然灾害一样, 在地球上经常发生。地震发生后最直观的表现是振动。尤其是在沿海的地区所引起的地震, 所引起的的波浪很大, 称为海啸。地震的发生频率很高, 每年中全球的地震的次数550万左右。

2 地震的成因

2.1 由于构造运动

当构造运动作用时, 如果地应力已超过岩层的极限时, 岩层的形状就会突然变化, 乃至破坏, 从而会把此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释放出来, 大地就会震动, 因此称之为构造地震, 在地震中占得比例很大。

2.2 由于火山爆发

因为在火山爆发后会产生大量岩浆损失, 由于地下压力会减少, 当在地下深处某些部位岩浆没有补充, 从而出现空洞, 引起某些层位的断裂或塌陷, 产生地震。这类地震占地震总量的比例不大。

2.3 由于地下局部陷落

如果类似地下溶洞等地区的陷落引起地震, 我们就把这种地震成为陷落地震。陷落地震产生的原因是因为重力, 这种地震产生的次数占地震总量的比例不大。

2.4 由于人类的活动

如果是由于人工爆破等人工原因所引起的称为人工地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使某些断层运动, 这种原因产生的地震称诱发地震, 这种地震很广泛, 例如水库地震, 核试验引发地震, 其实像采矿活动等类似行为也能诱发地震。我国南方许多水坝会因为类似原因产生裂缝。

3 地震带来的灾害

在自然灾害中, 地震占得比例很大。地震几乎天天在发生, 许多级数小的地震影响很小, 人们是感觉不到的。如果强烈地震发生在人类活动区会产生很大损失。通常来讲, 3级以下产生的能量很小, 影响范围小, 对人类和建筑物危害不大。但是地震如果在4级以上, 就会有明显的震感。如果防震性能差的地区而且人较多区域, 地震在5级以上就会对我们的生命安全有危害。

地震波产生的危害很大, 使建筑物破坏很容易, 甚至会破坏地面使地面产生裂缝等;山体滑坡, 雪崩等危害是发生在小山区;如果地震发生在海底会发生海啸。再发生余震的话, 破坏会更加严重。由于地震所引发的灾害主要有建筑物倒塌、管道破裂等引起的各种灾害等, 伤亡人员尸体必须及时处理, 如果污秽物污染了饮用水时, 传染病会散播的很厉害。其实有些次生地震产生的危害比主要地震产生的危害更大。

3.1 造成直接的经济危害

地震的瞬时性及破坏性会产生很大的经济危害。我国的汶川地震造成了8451亿元人民币, 日本最近的一次大地震, 损失难以估计, 灾后重建, 核辐射危害程度都尚未确定。其中包括直接经济损失, 例如人类居住地与构筑物的破坏, 以及山区等自然物的破坏, 因为海啸, 海底地震造成沿海周围的损失。其中间接的经济损失, 其引起的原因很多, 震后火源失控引起的损失;水坝裂缝或河道淤塞等引起的损伤;建筑物或埋件破坏等引起毒气泄漏;震后会使生存环境产生破坏进而产生破坏。

3.2 造成人们的精神伤害

地震的发生避免不了人员伤亡, 使人们失去家人, 妻离子散。我国唐山大地震死亡24多万人, 汶川地震10万多人, 失去亲人的痛苦, 给我们造成了精神伤害。

4 降低损失的措施

4.1 人们进行的活动尽量远离地震带范围

在地震频发的地带我们应尽量远离, 不在其周围活动, 这是我们减少地震的最直接措施。

4.2 构建防震、抗震建筑

(1) 场地选择。选择场地一定要选择坚硬的, 不选择松软的, 因为地震时, 前面的场地可能会使地基失效。

(2) 体形均匀规整。在平面, 结构的布置应均匀, 包括几何尺寸、质量、刚度、延性等均匀、规整, 不要过于突然。

(3) 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振动破坏主要是因为结构振动的震动引起的, 因此抗震设计的重点是:结构承受地基的振动能量要最小, 并且要具备一定的温度, 柔性, 和刚度, 防止了那些不可避免的破坏。抗震途径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提高总体强度, 其次是提高延性, 首要前提是重量和刚度不变。

(4) 多道抗震防线。多道支撑和抗水平力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体系, 结构应该有所以在强度比较大的情况下, 一道防线破坏也没事, 有二道防线作保障, 避免了倒塌。

(5) 防止脆性与失稳破坏, 增加延性。倒塌主要是因为脆性与失稳破坏, 所以不应求让这种情况发生。在不好的结构构造中这种情况经常发生。

好的施工与好的抗震设计是起到抗御地震的作用的保障。所以抓住抗震设计与施工两道是提高抗震的最有效措施。

4.3 加大对地震预报技术的研究

地震预报的内容很丰富, 包括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以及震级还有观测, 主要依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预报技术是一门很综合的技术, 主要是从地震监测、大震考察、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室内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对地震发生的条件、规律、前兆、机理、预报方法。

地震地质法、地震统计法、地震前兆法是三种重要地震预测方式, 通过三者相互结合与补充, 最后的结构一定会更好。

地震预报目前还不成熟, 但是工作人员经过长期的积累与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虽然这些经验与理论有待改进, 只要我们不懈努力, 定会成功。理论计算和前兆观测是我们预报的主要方式。

以震报震也是预报地震的一种方法主要通过空间、时间、强度的变化用来预报地震。例如波速比等变化来预报。现在, 工作人员对以震报震的方法特别的重视, 经常用来分析预报。根据与地震有关的各种资料, 经过仔细, 专业的分析, 预报地震。常见的观测地震手段有:地下水观测等技术先进方法。对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对救援能力的增强, 不断进行完善与改进, 我们才能勇往直前, 才能更好的预测地震。

4.4 地震前兆观测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监测设施所提供的资料, 经过一定的分析, 观测地震。根据对观测数据的分析和相关理论的研究, 考虑现阶段对地震孕育、发生的认识, 给出未来地震发生的规模、地点及时间。地下水观测、电磁场观测等是我们常用的观测手段。我们只有不断进行完善技术, 不断完善思维, 我们才能进步, 才能减少更多的不幸。同时, 还要重点考虑地震预测的后果, 除考虑地震预测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外, 还要考虑发布地震预报造成的影响。其中下面方法我认为是比较有效的。第一点是防震法的完善。第二点是设立地震日, 提高人们的意识, 第三点是定期给人们举办教育活动。第四点是修订《地震应急救援条例》, 对地震救援工作的管理、提升我们地震救援的效率能力。第五点是是修订《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加大对此方案的加强与完善, 并注重实施。第六点是我们应注重对救援队伍的培养上下功夫。

5 结语

总之, 地震是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最为危险的自然现象。它在短短几秒钟内突然降临, 令人难有机会逃生。地震的巨大社会破坏力, 使其成为公认的最具恐怖性的自然灾种之一, 而且在这个地球上, 地震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不可怕,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对付它, 因地制宜地采取防治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将地震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我们的家园会更加美好。

摘要:本文首先对地震做了详细的介绍, 并通过地震的起因与危害给出了相应的防御措施, 这对以后我们进行抗震防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震,地震成因,地震灾害,降低措施,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懋, 李铁锋.灾害地质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2:69-71.

[2]黄世敏, 王亚勇, 丁洁民, 等.GB50011—2010.

[3]廖文彬, 林树枝.减轻地震震害的几点思考[J].福建建筑, 2008 (10) .

[4]王根龙, 张军慧.中国地震灾害防御对策的进展及今后的发展趋势[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 .

城市道路建设的几点探讨 篇2

城市道路建设的几点探讨

城市道路建设,应该从道路规划、道路设计、道路景观、道路地下管网等多方面来构思.现代化城市道路必须是交通功能良好、各项市政设施完备,景观优美的`一个综合体.

作 者:张慧容 王新星 李莉  作者单位:天津市道桥管理处,天津,300171 刊 名: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 英文刊名:CHENGSHI JIANSHE YU SHANGYE WANGDIAN 年,卷(期): “”(16) 分类号:U4 关键词:城市道路   路网规划   道路设计   景观绿化   管网综合  

涂装实习教学的几点探讨 篇3

关键词:涂装实习专业建设

1.涂装实习教学要适应工厂的需求

随着中国机械行业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构建自主知识产权高地,不断地国际化运营,使机械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产品的品种规格不断增多、产品的技术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不断缩小,一些领域亦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出口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档次在提升,同时产品也需要有一个好的外观形象。所以涂装实习教学很重要,学生应明确产品装饰性等的重要性,真正使教学能够满足要求日益提高的工厂需求。

2.工程机械产品对涂装的要求及涂装生产状况

我们作为徐工集团隶属的专业的职业技术学校,就要立足徐工的高度、立足徐工的需求。目前,徐工产品已销售到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9类主机和3类关键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1位。5类主机出口量和出口总额持续位居国内行业第1位。涂装产品目前面临的现状是:

1)产品所处的环境:工程机械是一种户外工作机械,长期暴露在户

外大气和不同水质等恶劣环境中,每时每刻都在承受不同地域和环境的不同程度腐蚀;

2)产品对涂装的要求:工程机械产品的涂装从原先主要追求的防锈处理已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工程机械产品的装饰性要求和产品的工业设计语言的表述,以及企业的个性化显示都成为现在产品涂装要满足的重要方面;另外涂装也成为构成产品价值的重要因素。

3)涂料的使用要求:①对水、氧及腐蚀介质的渗透性极小;②与底材的附着力强而持久; ③有较好的防锈、装饰性能; ④具有特殊性能,如绝缘、导电、隔热性等;⑤具有适当的涂装配套体系。现在工程机械大致使用的涂料品种大致有单组份丙烯酸面漆、单组份丙烯酸底漆、双组份丙烯酸面漆、双组份聚氨脂面漆、双组份环氧底漆、环氧脂富锌底漆。通过性能的比较我们发现环氧酯类底漆防锈性能好,但是耐候性较差;而聚氨酯类面漆具有较好的装饰性能并且耐候性、三防性好。而丙烯酸树脂底、面漆,其优异的耐候性和良好的施工性能(如常温快干) 而在工程机械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了解决热塑性丙烯酸磁漆易泛黄、装饰性不足的缺陷.满足用户对工程机械产品的更高要求,我们选用热固性丙烯酸涂料。一般情况下,为了满足用户降低成本的需求,我们选用单组份的丙烯酸类涂料;而为了增加表面质量要求,对于参展车或出口车我们选用热固性丙烯酸类涂料。

4)涂装施工设备:目前徐工集团各大企业多采用先进的涂装流水生产线,集抛丸、涂装、烘烤于一线,如重型机械厂的大臂涂装流水线、大型结构件涂装流水线等;喷涂也采用国际先进水平的喷涂设备:集中供漆、多组份自动调配、自动清洗,可采用静电喷枪等。

5)工程机械产品:品种多、规格多、整机重、零部件大、使用范围广,多采用零部件涂装生产线,解决零部件的涂装问题,随后加强生产制造过程的管理,采用面漆装配即整车免喷涂装配,使得装配调试后的整机产品无需再进行整机涂装,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徐工技师学院改善涂装教学实习的举措

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作为徐工集团的二级企业,肩负着为徐工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重任,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对先进设备、工具熟练操作和维修的技能。学校从2005年开始在涂装教学、涂装实习专业建设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硬件和软件建设上都有所改进、有所突破,在涂装专业建设中走到同行的前列,成为徐州技工教育行业的品牌专业。

在涂装专业建设方面,为缩短实习教学与高科技涂装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之间的差距,我们深入企业调研,在软件方面,从教材的编撰到实习教学,编撰的教材及生产实习课件满足实际生产需求、满足教学要求;在教学硬件方面,选用先进的设备、工具、仪器,以利于教学、缩小与实际生产的差距,为此,我们对涂装教学实习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改进,具体做法如下:

1)深入企业,开发符合现代企业需求的教材及课件

我们深入工厂,带着课题去学习,带着成果回学校,使理论教学始终结合企业实际,又将深入企业的所学所得用于教学,深入详细的调查了解企业的涂装专业的技术进步及企业相关技术发展规划,细化到每项原材料、每个工序、每台设备,用国际化企业的理念诠释我们的涂装技术,整理提炼企业实际生产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编撰教材理论系统化,教材突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设计符合企业需求的教学课程设计以及教学实习的课件设计,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我们开发的教材已经成为国家部颁教材,并在全国推广使用。

2)规范实习流程,有计划分阶段巩固实习效果

合理地设计实习流程、确保关键节点的实习质量控制,制定实习进度表,使实习过程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实习的重点是打牢基础、提升技术难度。在涂装实习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提高阶段和岗位适应阶段。

(1)初级实习打基础,阶段考核再上台阶

初级阶段的实习期为两个月,实习工件为规格300X800X5平面钢板,训练工序主要从基础前处理到喷涂面漆:如除旧漆、除油、除锈训练;刮腻子、打磨训练;刷涂底漆、刷涂面漆训练;喷涂底漆、喷涂面漆喷涂进训练。这个阶段的实习,首先是让学生对涂装实习的适应性训练,重点是掌握施工要领,打牢基本功。

(2)中级实习上难度,培养能力为实战

这个阶段的实习期为三个月,主要是通过难度训练和大强度的训练,培养学生对复杂工件的适应能力,以及对逐步加大的工作强度的适应能力。为加大实习的难度和力度,实习工件设计成曲面的大面积钢板,规格为700×1500×5,带有一定曲度的弧面。

将平板小工件变成曲面大工件是近几年在涂装实习教学中的尝试,通过练习学生的操作技能迅速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锻炼岗位适应性,实践显现真功夫

岗位适应性实习阶段,即进入工厂,熟悉企业的涂装生产工艺、生产设备、流水线以及各项规章制度,以产品为实习对象,参加涂装生产实习,与企业的员工一起工作,不但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技能,還学习到了徐工人“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的企业核心价值和“严格、踏实、上进、创新”的企业精神,企业岗位适应性实习,是徐工技校依托徐工集团的强有力臂膀,充分发挥徐工集团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设备资源,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之间零距离,学生毕业可直接顶岗,这是其它任何职业教育院所无法比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徐工集团网站.机械工业产品出口难的对策和建议,2011.3.24.

[2]杨华等.涂装过程质量控制与检验.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7.

对声乐教学的几点探讨 篇4

一、培养教师全方位的教学技能

世界著名的意大利女高音歌唱家莱·泰巴尔迪曾经说过:"歌唱的秘密就是找到一位好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的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歌唱观念和歌唱方法。

如果教师本人都没有搞懂正确的唱法,教学时难免陷入"盲人骑瞎马"的境地。因此,声乐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要通过各种渠道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歌唱观念,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这样才能推动声乐教学水平的前进。

第二,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怎样把自己的演唱方法传授给他人,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人的发声器官、共鸣腔体的运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声乐老师要把"不可触摸的,难以操作的"讲解成"可触摸的,容易操作的",这就要求声乐老师具有很好的表达能力,能够生动有效地描绘声音的特征以及发声的技巧等。

第三,要具有较强的舞台演唱能力和一定的钢琴伴奏能力。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具备示范歌唱能力的教师可以使"言传"与"身教"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自身从生硬的、喋喋不休的理论讲解中解放出来。学生从中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歌唱方法,还可以体会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和艺术表现,达到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第四,要具有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声乐是音乐、诗歌和演唱技巧完美结合的艺术,作为教师必须从"重技轻艺"的误区中走出来。使自己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修养、文学修养、史学修养、语言修养和美学修养,同时还必须具备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并慊得物理学和生理解剖学的一些知识。

二、选择有效的课程资源是声乐教学的重要环节

首先,教材的选用既要考虑循序渐进,又要考虑适当的跳跃,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选择教材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定。对于一些声部一时还很难区分的学生,教师在选用教材时还应该注意谨慎观察,不要忙于下结论。教师可先选择一些难度不大、音域适中而抒情的教材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音色的变化调整教学曲目,等学生在自然的状态下将自己的音色唱出来,声部明朗化后,这时教师才可以给他布置相应的曲目。

其次,教师选用教学曲目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嗓音类型和技术程度来选用。

不要盲目地追求高、难、大的作品。比如:很抒情的男高音不能去唱戏剧性男高音的曲目,女高音不要唱女中音甚至女低音的曲目等。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学生尚未掌握好技术之前,不能见什么咏叹调就唱什么咏叹调,否则学生的嗓音会受到损伤,弄不好就毁了学生的前途。

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网络资源。2 1世纪信息的最大来源是互联网,我们应培养学生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信息.为我们目前的声乐有效教学服务,更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服务。

三、树立尊重个性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声乐专业的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我评价较高,努力追求个性,渴望获得成功,非常关注对个人的评价,特别是专业老师的评价。因此,在面对专业水准层次不一的教育对象时,就要充分了解被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绝不能千篇一律,生搬硬套,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创造力。因此"因材施教"是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声乐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弄清楚学生的实际声音条件,比如声音的宽窄、明暗、厚薄等等,并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文化修养、性格爱好及艺术情趣等条件,认真进行研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授课计划,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培养独特的歌唱风格。

四、遵循教学规律,处理好教学中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沈湘教授在处理声乐教学教与学的关系时,就很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说教与学的关系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唱,而不是代替学生唱,作为教师要帮助学生唱好,千万不能让学生为你的学说和经验服务,这样十有八九要失败的。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去考虑他们的问题。要替学生考虑呼吸深浅、声音运用、理解作品、音乐处理等,只要把握总的原则和要求,学生怎么唱舒服就怎么办,因为最终是他上台演唱,我们不能叫他上台去受罪。沈湘教授还极力反对在课堂上对学生强行灌输,他认为有些感觉决不能用教师自己的感觉和语言去让学生接受,要让学生自己有所体会后,用他自己的语言说出自身的感受。这样才能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沈湘著上海音乐出版社

对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几点探讨 篇5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加大,提高职工素质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日显重要。因为通过培训可提高全体职工素质,通过培训可落实管理,也只有不断地强化教育,才能适应知识更新的速度,才能保证安全生产。为此,必须提高职工培训的自觉性,树立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竞争观念,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深入持久的企业职工培训体系。这个体系既要考虑企业的需求和整体情况,又要兼顾不同岗位受训人员的个性差异;既要加强对新工艺、新技能、新管理模式的培训.也要加强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

一、目前职工培训上存在的问题

应该肯定,近年来,我厂对培训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是困难和问题仍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长期以往只会导致企业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下降。

(二)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级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这种不系统不规范的培训方式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要指出的是培训工作普遍不重视现代前沿科技知识的学习和职工智能的开发,偏重于培训工作的统计和培训任务的完成,高级管理层的培训很少。

(三)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四)培训效果反馈不够健全。由于常常搞突击式的培训.人多量大,时间紧,给出题、考核、阅卷带来许多困难,培训部门对培训后的效果不能进行全面、及时的分析和评价,因而无法对后来进行更合理有效地培训安排,从而不能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五)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

二、对当前职工培训的几点建议

面对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切实把职工培训搞好,真正使培训工作成为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企业整体素质提升的推动器,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使职业培训成为干部职工的自觉行为。

在现代企业发展中,教育培训支出是很重要的投资,和其他投资一样是有回报的,而且有持久的回报。因此,要大力宣传企业职工培训工作,提高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认识。在保证和增加培训投人的前提下,要树立“大培训”,的观念,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努力为职工培训创造良好的条件,使职工知识技能素质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而为企业效益的提高做出较大贡献。

第二,引用科学的培训方法,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

1、视听法

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以及电视机、投影仪等视听教学设备为主要培训手段进行训练的方法。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广泛应用,采用电化和互动式教学手段,进行技术培训已成为可能,如果坚持实施将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讨论法

医院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探讨 篇6

摘 要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事业单位,有其自身的业务特点,再加上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生事物,在这种情势下,医院会计制度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

关键词 医院 会计制度 改革

财政部于 2011 年 1 月新出台的《医院会计制度》,主要对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会计核算进行了系统性地规范,使其在各项内容上更趋于完善,从整体趋势上看,能够满足公立医院改革及其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笔者认为,应以此为契机,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对医院会计制度进行持续的改革。

一、建立入账制度,开展盘查分类。首先,由于固定资产的入账单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应当建立新的固定资产的入账制度,以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其次,要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对原有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盘点。再次,还应当以固定资产的来源以及折旧分类表对固定资产进行一定的分类。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应当将其分为科研资金、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三类。最后,应当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相应的账目进行合理的会计处理。

二、科学合理的设置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该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医院改革需要的同时,又要简单实用,从而最大程度的减轻财会人员的工作量。然而,目前医药会计核算中依然存在医疗药品的收支核算不配比的情况,这加剧了医疗卫生行业的不当竞争,加剧了医院多开药、开贵药的逐利行为,扭曲了医院的运行机制,使得医院管理费用的分摊方式过于简单,缺乏合理性。为了适应新医改医药分开的要求,应该积极进行相应的调整,改革医院会计制度。一是取消现行会计制度中的“药品进销差价”的会计科目;二是增设有关药事费用等会计科目及进行核算规定;三是消除以药养医现象,避免医生逐利行为和医院不正常竞争行为;四是确保实现医院会计信息的真实状态。

三、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并轨,控制管理费用率。按照医院现行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直接计入医药支出的费用开支先归集到管理费用,月末结账时按照人员比例分摊的结果就会造成医疗收支亏损、药品收支节余较多的假象,不符合“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会计核算原则。医院实行成本核算,不能直接计入医药成本的间接费用,一般也按人员比例分摊法进行分摊,在成本核算理论上相对比较合理,但不易被医疗部门所接受,核算结果经常受到临床医疗部门的抵触和质疑。医院新制度在会计核算中取消了管理费用分摊的核算方法,并对管理费用率有一定的控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将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并轨操作,如果以会计核算软件为支出数据采集工具,就会增加记帐凭证的记录量以及会计档案的数量,而且成本核算系统以汇总方式采集后发现问题难以追溯,结合新制度中现行会计科目的改变,可以探索以原始凭证为基础的并轨操作,尝试以成本核算系统为数据采集工具。

四、加强固定资产管理。首先,要建立三账一卡制度。为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必要建立三账一卡的管理制度,即由医院财务部门负责总账和一级明细分类账,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二级明细分类账,使用部门则要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卡)。同时,为了加强对账目的监管,还应当每年定期进行盘点,保证三级管理资产的账、物、卡相符,确保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同时,建立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建立医院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和固定资产清理制度,加快医院投资回收,促进医院进行成本核算和管理。通过增设“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来核算固定资产折旧和对固定资产清理过程的反映。改进修购基金提取办法,实际发生的修理支出直接计入成本费用,对发生不均衡或一次性数额较大的维修费用,可以预提或分期摊销。

五、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在完善会计科目体系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改进会计核算方法。大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解决办法:(1)要改变医院会计制度以事业单位会计标准来进行设计的原则,要根据现代化医院的要求遵循市场化原则对医院资产进行高效管理,以此来避免在资产核算上存在的偏差;(2)要对医疗服务和药品消耗分别进行成本核算,以此实现医院财务的完全透明化并建立完整的会计报表体系;(3)医院会计核算不能实行收付实现制,要实行权责发生制以反映非现金收支状况,这样既便于财政收支的核算也为全面反映医院财务状况提供了条件。相信有关人员通过改进会计核算方法一定能促进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

六、完善医院会计报表体系。之前的《医院会计制度》缺少反映医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变动情况的报表即现金流量表,无法反映投资和筹资本身的情况以及筹集资金的规模和具体来源。为了反映一所医院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对医院整体财务状况变动的影响,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原因,还需要编制医院现金流量表,以反映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变化。编制现金流量表,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和评价医院的支付能力、偿债能力和周转能力,有助于预测医院未来现金流量,有助于分析医院收益质量和影响医院现金净流量的因素。为此,医院应增设现金流量表。

总之,改进和完善医院会计制度势在必行,这样有利于充分反映医院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于繁荣医院会计理论、拓展医院会计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便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保障医院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婷.基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分析医院会计理念的新方向.企业导报.2012(3).

开架借阅中的几点探讨 篇7

1. 提高图书流通率。

开架借阅能使读者直接面对图书, 一些单凭书名很难判断是否所需的书也能得到充分利用, 使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扩大了读者检索、选择的范围, 读者找不到急需的书时, 还可用相关的书代替减少了拒借率, 提高了图书的流通。

2. 节省读者时间。

图书开架借阅、计算机检索管理化省去了读者检索目录、填写索书单、排队等待工作人员到书库取书的时间, 缩短了整个借书过程, 解决了当代学生时间紧的问题, 受到读者欢迎。

3.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开架借阅, 实现读者与藏书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加深了他们对馆藏图书的认识, 扩大了视野, 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开架后,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挑选自己喜爱的图书, 激起他们借书的热情。

4. 提高馆员工作效率。

开架借阅图书, 馆员从手工借阅转化为计算机管理。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配合课改、读者活动、征文、信息检索、解答咨询等有效劳动中。做好新时代馆员该有的职责。

二、开架借阅的弊端

1. 图书易损坏及丢失。

开架借阅流通量大, 图书频繁地下架、归架, 图书的自然磨损相应增加。其次开架借阅时读者可以直接入库自由挑选, 个别读者缺乏爱护图书的意识, 选书时乱翻、乱插、乱扔, 甚至将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或文字撕下来, 造成掉页现象。读者入库后趁工作人员巡视不到位时, 将书中防盗磁条抽出扔掉而将书偷走。还有磁条有质次的时候, 检测仪有失灵的时候, 也是造成图书丢失的原因。学生又堂而皇之“窃书不算偷”。

2. 图书错架、乱架现象严重。

图书馆里的图书在书库里都有相应的架位。有些读者在选书过程中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 选书又不用代书板, 进馆后无目标地乱取书之后不借又乱放, 导致图书错位。错位图书夹放在书海里, 读者即使计算机里检索它在库, 要找到它也如大海捞针。另外还有些读者由于受借阅量的限制, 将自己喜爱而本次无法借出的图书放置到隐蔽的地方, 以防别人借出, 也是检索图书在库又在该位找不到书的原因之一。

三、对策

1. 加强图书馆的内部管理, 提高自身素质教育。提

高工作人员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实现一流的服务。为了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和准确查找所需一次文献资料, 主动对读者进行指导, 将广泛分散的原始文献进行汇集整理。通过对信息资源进一步加工整理、组织编排, 以为读者提供咨询、检索、定期服务、报道服务、展览服务、编译服务等二次文献服务。随时纠正读者的违章行为, 减少书库的乱架现象。利用一切时间进行整架、归架。调动馆员积极性。

2. 做好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每学年有计划地对新生进行入馆前教育, 介绍馆藏结构, 讲解图书分类及排列知识, 讲解利用图书馆的方法, 宣传图书馆借阅规则及要求, 组织他们参观图书馆, 以达到他们正确利用图书馆的目的, 杜绝或最大限度减少开架借阅所出现的不文明、不道德现象的发生。图书馆工作者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充分利用馆藏优秀书刊, 通过流通宣传、阅读辅导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净化心灵。

3. 规范使用代书板。

所谓“代书板”, 是排在书架上的板状物品, 图书取出架后, 在其空位处插入此板, 以使图书归架时, 不致错位而造成乱架。乱架是开架借阅中最大难题, 为防止或减少乱架现象, 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外还应有一定的防范措施———规范“代书板”制度, 对乱放、乱扔图书者耐心教育, 使读者逐渐养成规范使用代书板的习惯, 培养他们正确使用代书板的自觉性。实行“代书板”贵在坚持, 持之以恒, 才能保证图书不乱架, 否则, 就会前功尽弃。

4. 正确使用中转书架。

在全开架借阅室内设置中转书架是避免图书乱架的最有效措施。每排书架的同侧均放有一个中转书架。读者在架位边索取多册书刊时, 不再使用的书刊, 只需随意放到该排书架的中转书架上, 这样既方便读者, 又避免因读者不知放何处而造成的书刊乱架现象。管理人员应加强巡视, 指导读者正确使用中转书架, 以减少读者因误放或乱放图书而造成的乱架现象, 保持书库的有序整齐, 方便读者找书。

摘要:新时期图书馆实行全开架借阅, 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乱架、错架、损坏等问题, 本文在实践中总结愚见以期改善开架借阅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开架借阅,代书板,中转书架

参考文献

[1]崔明珠.高校图书馆开架借阅的科学管理[J].图书馆学刊, 2004, (2) .

[2]陈万忠.谈优化高校图书馆开架管理[J].图书馆, 2001, (5) .

对现代地籍系统的几点探讨 篇8

地籍信息系统是一个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 以宗地为核心实体, 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处理、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以及结果输出的信息系统。其可以保证地籍管理工作高效、持久、和谐地运转, 同时还为土地管理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和优质高效的技术保障。它属于地理信息的范畴, 又有着自己的显著特点——以宗地为核心实体来建设的信息系统。

二.国内外发展趋势

地籍信息系统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范畴, 其起源、发展, 与人类社会高度的物质文明密切相关, 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对地籍信息进行管理已有多年历史。在上个世纪60年代, 加拿大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籍信息系统, 用于城市土地信息的管理。70年代起, 德国、瑞士等国对地籍自动化进行了研究并取得成效, 随后美国、捷克等国也相继建立了类似系统。

1983年德国便将各册地籍的全部内容按统一格式输入地籍数据库, 使用者可随时以人机对话的形式对数据库进行检索、查询和分析, 为政府决策和私人土地交易以及土地供应计划、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税收等国民经济部门服务。

1973年奥地利建成了地产数据库, 其数据查询覆盖全境, 可于办公室中的终端联机, 迅速而自动从地籍与土地登记册中做摘录, 将过去分散管理的土地登记册与地籍信息连接在一起, 简化了管理, 改善了对公众的服务, 工作效率得到很大提高。向用户提供土地信息联网查询与服务成为近年来土地信息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澳大利亚国土部正在设计和研制土地信息查询子系统, 为远程电话访问、政府网络用户、内部用户、问讯处和一般公众提供服务。其数据库包括空间数据、街道地址、地名词典、政府财产登记、大地控制点、地理名称、房地产销售证明和其他各种地产数据。

荷兰地籍与公共注册署在已有地籍信息的基础上, 正致力于发展分析和可视化功能, 包括允许用户通过网络地理查询工具进行地籍图形数据浏览。

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地籍信息系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许多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准备建立自己的地籍信息系统。

我国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 从1986年6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司印发了《关于建设地籍信息系统的总体方案》, 征求意见稿开始起步, 经过多方面征求意见于1989年开始在全国试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地籍信息系统发展较快, 但在实用方面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系统或停留在“科研成果”的试验研究阶段, 或处于相对初级的应用水平, 或处于搁置状态, 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应用。究其原因, 一是当初系统的设计目标过高, 全面追求大而全的系统;二是低估了此类系统开发、维护的困难程度和复杂性。在一个拥有了该系统的单位, 其中能够操作、运用的人很少, 或者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人, 因此, 在我国当前, 保持清醒的头脑研究建设一个开放的、基于共享的地籍信息系统是十分必要的。在基于共享的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中, 地籍数据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进行科学的组织、系统的功能可以灵活地扩展, 系统与其他土地信息子系统之间能进行无缝集成。建立地籍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为一体的图文办公信息系统, 用于辅助进行日常业务办公, 实现应用主导、资源共享、技术创新、面向市场的发展思路, 最终建成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网络互通、数据权威、高效运转全国性地籍信息系统, 全方位多层次的满足各种业务需要和社会需求。

三.地籍信息系统的目标

从国内外的发展及其大量的研究论文可知, 多年来地籍信息系统主要致力于解决地籍数据的管理、业务办公自动化和提供地籍服务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 海量地籍信息的管理。

地籍信息与其他地理信息相比, 除具有相当的空间数据工作量 (融合了栅格、矢量、图像和属性数据) 外, 其属性数据量、数据结构复杂性和现势性远远超出一般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因此, 地籍信息系统最基本的目标就是用信息化手段来管理结构复杂、现势性强、数据巨大的地籍信息, 克服手工管理不到位、效率低的缺点, 并且把“死”数据变成了“活”数据, 从而提高地籍信息的管理效率、使用效率和变更速度, 为土地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实现办公自动化。

地籍信息的另一个特点是日常地籍管理业务和相关的土地管理业务随时都会发生新的信息产生和已有信息会快速发生变更的情况, 即新登记产权和变更产权。初步统计,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中等以上城市一年土地登记的产权单位都在10万宗以上, 如此巨大的工作量, 其手工完成的效率可想而知。所以地籍信息系统也是一个地籍管理业务系统, 即以前用手工完成的地籍调查、房地产登记、地籍资料的归档查阅等日常工作, 现在都可以交给计算机来处理, 从而大大提高地籍管理工作的效率。

另外, 各级领导在进行土地管理行政决策时往往需要丰富的地籍资料, 如果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和用手工方法分析、处理这些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态的地籍信息, 则费工费时, 并还能产生诸多疏漏。等有了结果, 可能为时已晚。有了地籍信息系统就能及时地为领导提供所需资料, 从而提高了领导层决策的科学性, 减少工作失误。

(三) 提供地籍信息服务。

任何一个地籍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把信息提供给本部门及相关部门使用并进行社会化服务, 即系统具有多用途性。地籍信息系统首先是满足地籍数据查询、统计、更新和分析, 还应给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管理、产权登记、土地税费的使用征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 给社会和政府提供决策数据。土地管理内部和政府决策的地籍信息服务可直接由地籍信息系统的相关功能提供, 而社会化服务则要通过调查、利用数据挖掘技术, 建立专门的地籍社会化服务数据库来实现。

四.对几个重要问题的讨论

在现有的条件下, 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些还依赖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和方法, 如空间数据的无缝联结、空间分析模型、变比例尺空间数据融合、三维空间表达和逻辑推理能力等;有些将取决于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如地籍信息空间单元、时态、标准化和信息服务等。

(一) 地理信息的空间单元

国际上, 在地籍领域明确提出了“地块”为地籍信息的空间单元。1955年在德国召开的国际测量师联合会上明确:地籍是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信息系统, 即“地块”是地籍信息的空间单元。因此, 只要建设地籍信息系统或土地信息系统, 就必须涉及地块或宗地。这是因为土地管理各项业务操作的具体对象实质上是具有确定的位置和明确的边界的地块。所以, 以“地块”为空间单元是地籍信息系统的鲜明特性, 也是不同于其他地理信息系统的根本所在。近年来, 在地籍信息系统的实践中出现了地籍要素不完善、地籍数据交叉重复、地籍数据的标准化存在缺陷、地籍数据的流转不畅以及地籍数据与相关的土地信息的关系不清楚等问题。引起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地块”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理论研究, 包括地块实体含义、结构和实体间的关系。

(二) 地籍信息时态性的正确实现

时间、空间和属性是地理实体和地理现象本身固有的特征, 是反映地理实体演变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现代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准确描述现实世界, 必须建立能表达时间、空间和属性关系的地理信息系统。地籍信息时态特征的显著性是其他空间信息所不及的,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中等以上市级城市一年的地籍变更量在十万宗以上, 其变化前后的状况及其之间的时态关系必须完整地记录下来。地籍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在于其现势性和历史性与现状的连续性, 这给地籍信息系统的设计带来了高难度课题。以往的地籍信息系统当应用到信息变化频繁、强调局部细节变化分析的场合时, 则表现出不变数据重复存储、局部变化信息提取困难、信息实体的时态特征表现不明确的缺陷。

近年来, 专家学者都在关注研究这个问题, 但都集中在理论性的试验研究和纯试验性研究两个方面, 能真正用到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中的研究成果较少。这至少说明地籍信息的时态问题非常复杂和解决的难度很大。

(三) 地籍信息的标准化

标准化是信息的基础, 标准化与规范化是信息系统建设重要技术保证。

1.地籍信息的标准。

在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 地籍信息的标准化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是系统的核心。要实现系统的多用途和业务化, 就必须提高信息的共享度, 而信息标准化是实现数据共享的前提。地籍信息的标准体系中主要包括: (1) 名词术语标准; (2) 数据的分类编码标准; (3) 数据交换格式标准; (4) 数据质量标准。其中数据质量标准又包括源数据质量标准、数据处理标准、数据应用质量标准和数据误差传播控制标准等方面。

2.制度标准。

制度的标准包含管理制度和更新机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地籍档案、地籍信息系统的运行、安全和使用的管理;更新机制主要是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实时更新。从目前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经验看, 良好的更新机制是地籍信息系统得以持续长久运行的源泉和动力所在。目前地籍信息系统的更新主要是考虑进一步与业务办公紧密结合进行动态更新的问题。地籍信息标准与制度标准是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系:地籍信息的标准是制度标准的体现, 制度标准是地籍信息标准的基础。并且对于一个即将展开建设的地籍信息系统来说, 有一个统一、规范和标准的制度体系来统筹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成败关键, 也就是说制度要先行。

(四) 地籍信息服务

用户需求服务是地籍信息系统发展和管理的原动力, 也是地籍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由于地籍信息系统建设、质量提升、更新与维护等需要一定的投资, 而这些投资的回收理论上依赖于地籍信息服务。因此必须挖掘用户需求、发展地籍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以保证地籍信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其研究与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发展基于网络的地籍信息系统和分布式地籍数据库, 提供远程地籍属性信息查询、地图游览等公众服务, 提供地籍数据库的远程登录及方便的远程事务处理, 如提供远程地籍登记、地籍变更申请、远程数据录入服务及远程审批等事物处理服务等;基于网络的用户数据库更新服务, 如当地籍数据库更新或提升后, 及时方便地将变化信息传递给相应用户等。

五.结束语

防烟分区划分的几点探讨 篇9

关键词:防烟分区,公共走道,走道+房间

1 引言

建筑内的防烟、排烟是保证建筑内人员安全疏散的必要条件。而要想使排烟系统的作用得到充分实现,防烟分区的合理划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对于具有公共走道的建筑,如小开间办公、娱乐类建筑的防烟分区的划分进行分析,并结合规范中的有关条款,谈谈个人对防烟分区划分的理解。

2 概述

在防排烟系统设计中,防烟分区的划分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影响排烟系统的规模及形式。对于一个建筑面积较大的机械排烟系统,如大开间办公、大型商场类建筑的排烟,防烟分区的划分是必要的。而对于具有公共走道的小开间类建筑,如小开间办公、娱乐类建筑,防烟分区的合理划分同样重要。

3 规范中的规定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1](以下简称《建规》)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以下简称《高规》)对防烟分区的划分有如下详细的描述:

3.1《建规》的9.4.2

条文说明中对防烟分区的划分给出了以下几点注意:

1)需设排烟设施的走道、净高不超过6m的房间应采用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突出不小于0.5m的梁划分防烟分区,梁或垂壁至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应小于2m;挡烟分隔体凸出顶棚的高度应尽可能大。

2)当走道按规定需设置排烟设施,而房间(包括半地下、地下房间)可不设,且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为防火门时,可只按走道划分防烟分区。若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不是防火门时,防烟分区的划分应包括这些房间。

3)当房间(包括半地下、地下房间)按规定需设置排烟设施,而走道可不设置排烟设施,且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为防火门时,可只按房间划分防烟分区;如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不是防火门时,防烟分区的划分应包括该走道。

3.2《建规》的9.4.5及《高规》的8.4.2

条文说明中对走道排烟面积又做出了如下解释:

走道排烟面积即为走道的地面积与连通走道的无窗房间或设固定窗的房间面积之和,不包括有开启外窗的房间面积。同一防火分区内连接走道的门可以是一般门,不规定是防火门。

4 不同的观点

按照规范的解释,对具有公共走道的建筑的防烟分区划分,其焦点似乎集中在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为何种门上。对此,笔者做出以下几种理解:

1)当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为普通门时,房间着火后,烟气会通过门缝迅速地侵入走道,然后由走道扩散至各个房间。此时,公共走道就通过门洞把各个房间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充满烟气的大区域。因此,防烟分区应该扩大,即包括走道及其相通的房间。

2)当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为防火门时,房间着火后,因为防火门的防火隔烟作用,房间与走道被隔墙及防火门自然地分隔,成为各自独立的蓄烟仓。所以,就单个房间与公共走道而言,其防烟划分可以是独立的。

3)房间与走道之间通过隔墙及门(包括普通门及防火门)的分隔,按门上方的隔墙从顶棚突出是否大于0.5m,则产生两种观点:

(1)当门上方的隔墙从顶棚突出大于等于0.5m时,此隔墙形成了自然的挡烟垂壁。此时,走道与房间变成了两个独立的防烟分区;

(2)当门上方的隔墙从顶棚突出小于0.5m时,此隔墙不满足作为挡烟垂壁的要求,此时,走道与房间应当做一个防烟分区看待。

5 分析

比较发现,规范的解释单是按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是否为防火门而做出划分要求,或是按挡烟垂壁、隔墙或从顶棚突出不小于0.5m的梁来划分防烟分区。此种划分方法比较生硬,而实际工程中经常会遇到比较复杂的情况,具体操作起来会比较困难。如图1所示。

一多层办公楼,公共走道需要排烟,而房间不需要,靠外墙的房间可以利用外窗自然排烟。但是,有一部分内区房间无窗,且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为普通门。按规范要求,此时走道的防烟分区划分应该包括无窗房间。但是,此时走道的面积约为400m2,若加上无窗房间,则总面积将超过500m2,走道的防烟分区需划分为多个,在走道设置挡烟垂壁。按此方法,安全性上没有问题,但防烟分区的划分就会变得很复杂。若是把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改为防火门,从使用上显然不太方便,实际工程上也比较少用。

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因为本建筑层高为4.5m,走道吊顶高度为2.6m,房间为3.0m,门高2.1m。门上方的隔墙从顶棚突出已大于0.5m,此隔墙已经形成了自然的挡烟垂壁。此时,走道与房间就变成了两个独立的防烟分区。因为房间可以不做排烟,只在走道做排烟即可。按此方法,排烟系统变得简单了,但似乎不够安全。

上述两种划分方法都是按规范解释给出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

6 结论

防烟分区设置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果设计模糊不清,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上述问题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我们不妨回到设置排烟及防烟分区的目的上来。防烟分区是为了能较好地保证在一定时间内,使火场上产生的高温烟气不致随意扩散,以便蓄积和迅速排除,以利于人员疏散。而30m距离值是一个限值,排烟口至该防烟分区最远点的水平距离如超过30m,将可能使烟气过于冷却而与烟气层下的空气混合在一起,影响排烟效果。

笔者认为,防烟分区的划分要着眼于人员的顺利疏散和安全避难,且便于操作。对于具有公共走道的建筑,完全可以只在走道设排烟口,而把走道与所有无窗房间做为一个防烟分区(可能面积大于500m2)来计算排烟量及设置排烟口(满足小于30m的要求),而不关心门上方的隔墙从顶棚突出是否大于0.5m,或房间与走道相通的门是否为防火门。

参考文献

[1]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李天荣,等.建筑消防设备工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几点探讨 篇10

1 必须在准则界定的范围内选择和制订会计政策

《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证券法》《税法》及其他财经法律法规所组成了会计规范体系, 企业必须在会计准则界定的范围内选择和制订会计政策。从我国来看, 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它主要是就经济业务的具体会计处理做出规定, 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因此, 企业必须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和要求, 在允许的范围内选择和制订会计政策, 否则就是无效的, 甚至是违法行为, 对于违法行为, 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明确规定, “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每一会计期间和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 不得随意变更”。强调一致性并不意味着要剥夺企业灵活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 如果确有必要变更或有正当理由说明采用新的会计方法比原来的方法更好时, 可以进行会计政策变更。同时, 需要注意的是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具有适当的超前性, 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制定既要符合现实经济状况, 同时又要适应经济的发展趋势, 应尽量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 尤其是要考虑到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些新情况, 要较科学地、超前地分析和预测未来会计环境的变化, 做到有的放矢, 使制度和准则能在相对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并且在理论上具有适度超前的优越性, 从而减少在新经济现象出现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出现真空地带的可能性, 避免企业在无章可选时自行选择会计政策操纵利润。

2 必须明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目标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身的发展目标, 即使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可能具有不同的目标。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会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 有时稳健经营, 有时锐意开拓。管理人员经营思想的体现, 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除了采用不同的经营战略和措施外, 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 会计政策必须要为企业的经营目标服务。首先, 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 确立不同的经营目标, 确定不同的经营思想。比如, 企业在采取较保守的政策时, 往往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上希望尽可能地采用谨慎原则的处理方法, 使企业的实力得以保存, 避免风险的产生。而当企业为了便于开拓市场, 显示实力时, 则需要在会计信息中更多的显示其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其次,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效果要注重整体优化。由于企业在会计政策选择时所处的环境不同, 从单一动机出发进行的政策选择所产生的效用往往十分有限, 甚至适得其反。因此, 企业管理当局必须全面分析自身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 以及所拥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明确本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并在这一目标指引下, 结合会计的职业判断, 根据会计理论指导和会计实务的基本原理, 寻找或创立合理的会计策略, 并对可供选择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形成最优化会计政策组合。

3 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最科学合理的会计政策也必须由会计人员来执行, 由于会计政策在实践中运用的灵活性, 职业判断能力对会计人员选择使用会计政策起到决定性作用, 因而, 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就必然成为影响会计政策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就成为会计政策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就是会计人员按照会计法律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和特点, 运用自身专业知识, 对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准确的会计处理原则、方法等进行合理且合法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会计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积累的经验、专业知识并遵循谨慎、客观、公正原则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因此, 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 恰当选择会计政策, 适时客观和公证地评价所选择的会计政策。首先, 更新知识结构,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随着企业交易日益广泛和复杂、客观情况的千差万别及复杂多变使得企业中可能存在某些特殊的经济业务, 同时随着经济发展, 还会出现新的经济业务, 这些业务暂时没有具体准则来规范, 这些都要求会计人员能够依靠自身的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此, 会计人员应当适应发展的需求, 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 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其次,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4 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合理的组织机构是达到会计政策目标的组织保证, 合理的组织机构要求组织纵横结构的布局要合理, 纵向结构即组织内部上下层次关系的有序构成和层级化, 横向结构即同级执行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形式。同时, 组织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要协调, 保证政策执行的专业化和管理的有效性。目前我国法人治理结构采取双层委员会制, 类似于德国模式。但实践中, 股权结构过度集中, 代表国有股的“所有者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严重。虽然设有监事会和独立董事, 但由于其地位尴尬, 致使内部监督机制缺乏。行政任命的经理与企业的利益脱钩, 经理人为实现自己升迁等私人目的而选择对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可见, 由于公司治理监督机制的不完善, 给管理当局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条件。针对我国当前公司治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现状, 我们应立足解决好以下方面的问题:1) 进一步明晰产权关系。明晰产权关系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 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 使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减少随意性, 尽可能反映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利益。2) 强化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现代企业制度下, 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通过特定的治理结构和治理程序, 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相互合作、相互制衡的机制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为我国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创造了条件。企业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 必须在准则界定的范围内选择和制订会计政策;必须明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目标;必须建立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

关键词:企业,会计政策,策略

参考文献

[1]秦秋菊, 梁芳.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3

[2]赵桂琴.新时期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J].经济与管理, 2008, 4

上一篇:死亡动物下一篇:智能手机影响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