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体系

2024-07-27

商法体系(精选十篇)

商法体系 篇1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

民商法领域中, 信用体系即社会信用体系, 也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或国家信用体系, 其建立和完善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社会信用体系的成熟, 对于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 保证市场经济以原始支付手段为主流的市场交易方式向以信用交易为主市场中交易方式的健康转变均有积极意义。

一、民商法信用的相关问题剖析

对于民商法领域中的信用问题, 并不存在相对统一的概念。但是基于众多学者的观点, 可以发现在民商法领域中, 信用存在两个重要判断, 即事实判断以及价值判断。

所谓事实判断, 即对于民事主体偿还能力的判断, 这种能力以事实为基础, 具体而言包括民事主体的资本、能力与品德三个主要方面,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在民事主体提出异议或修改要求的行为环境中, 事实判断作为基础特性存在。而对于价值判断而言, 则是指社会或第三方对民事主体偿还能力的评价和信赖, 其评价结果决定信赖程度, 并且进一步影响是否授信及授信的额度大小等方面。

民商法领域中的信用体系所涉及到的对象以及内容相对复杂, 因此对于信用内容的划分必须保持明晰。实践环境中, 可以考虑从不同的信用主体角度对该问题展开相关研究。首先, 个人信用问题应当是民商法环境中首要问题。常见的经济生活中对消费者自身设置的一系列信用系统, 从本质上是产品和服务提供方以财务形式来约定偿还行为的方式, 是金融机构与消费群体之间约定和建立的一种信用关系。这种信用关系的建立, 以及消费群体从意识层面对于该信用的认同, 从一个层面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看, 个人信用体系发展起步较晚, 并且情况负责, 因此如何依据现状从法制的角度加强对于个人信用体系的规范, 是当前的工作重点。其次, 企业信用问题作为经济环境中的核心, 同样需要引起重视。企业本身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获益和成长, 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范围内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信用规则, 而企业当前需要重点加强的问题, 不仅仅在于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 更重要的还在于面向社会和法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在参与民商方面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 是必须注重权责的对应, 权责两个方面的共同承担, 构成了企业在当前经济环境中的信用体系。最后, 政府信用是整个民商法信用体系的基础。政府信用水平,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行为, 并且进一步从信用的角度对政府行为形成一定的影响, 进一步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环境, 对于推进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的发展均有一定意义。政府信用的表现, 更多是将以各级政府为代表的一系列机构信用问题纳入到信用范畴中, 形成完整和明晰的权责体现。

二、推动民商法信用体系构建

综合当前民商法信用体系发展现状, 可以发现存在的几个方面主要问题。首先在于从信用原则层面, 缺乏统一的认识方式, 概念层面的不足直接造成了各种主体在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虽然当前在该领域中存在多种思潮, 但是只能说从不同角度对于该问题展开了阐述, 并未形成相对清晰和明确的概念界定。而在民商法法律中也没有对信用原则及其外延明确规定, 这种状况进一步会造成经济环境中的企业和个体信用体系构建的障碍。除此以外, 信用原则明显滞后于其他原则, 并且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 也成为了该领域中的突出不足。信用原则在我国司法领域中属于最高行为准则, 是民事立法的价值追求之一, 但是就目前的立法序位状况看, 信用原则的明确明显呈现出滞后, 这与信用原则的最高行为准则地位极不符合, 使得整个立法体系都出现隐患。基于这样的状况, 应当切实加强和推动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帮助形成和完善对应的信用体系, 打造完整的国家法律规范体系。具体而言, 有如下两个方面的任务, 可以作为着手点切入:

首先, 应当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地位。在《民法通则》中, 诚实信用是从事民事活动最基本的法则之一, 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其落实以及作用的发挥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一方面工作的加强, 对于切实有效区分民事活动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有着积极意义, 便于法律更加明确第对于相关内容作出界定, 并且加以落实执行。另一个方面, 对于诚实信用原则的强化, 还能够在处理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时可尽量避免与政府干预的经济现象发生, 推动社会环境中的经济主体依据其自身发展规律展开发展均有一定的推动价值。同时相关方面的建设工作, 对于帮助实现我国司法体系的透明化也十分重要, 不容忽视。

其次, 基于信用模式构建民商法律制度。在这一方面, 重点应当重视信用权的构建, 面向于无论法人或者自然人, 确保其对应的信用权实现, 并且以此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础条件。并且强化市场主体, 加强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分析与研究。同时还需要注意政府信用体系的建立, 并且切实发挥该信用体系对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导向作用, 尤其是在面向企业环境时候的导向价值, 更应当加以强调。

三、结论

想要实现经济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民商法信用结构体系必不可少。唯有深入发现当前存在的不足并且加以重视和建设, 才能获取良好效果, 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商法体系 篇2

一、商法与民法之间的关系

(一)民法是商法的基础与立法准则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我国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法部门。我国自1979年进行改革开放起,我国的经济制度已经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市场经济有了极大的进步。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开始进行完善与管理。商法仅仅是针对一些商品关系、市场平等主体之间进行调整。针对这个关系,部分人认为商法是附属于民法的一个法律,是我国民法的一部分。因为民法几乎覆盖了我国商品经济活动,但是民法只是各个经济活动进行抽象化后的法律表现。而相比较而言,我国商法只是在某些具体的领域对商品经济的`关系进行调整,所以说商法只是民法的一种具体的表现。也就是说,我国商法是民法的一种具体补充。我国的民法与商法均涉及了经济交易的一些内容,这也就导致了一旦经济交易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去寻找到一个确定的界限,来明确它是属于民法范畴还是商法范畴。所以说民法是商法的基础与立法准则。

(二)民法与商法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有这种观点的人是将民法分为了一般法与特别法,而我国的商法就是一种特别法。在那些民商合一的国家,民法单行法相对于民法典来说,便是一种特别法。而在那些民商分开的国家,商法相对于民法典来说,便是一种特别法。对于这种区别来说,我国属于民商法合一的国家,民法通则对于民法典来说便是一种普通法,而破产法、公司法、保险法等商法便是一种特别法[1]。通俗来说,如果某一个法律事件在普通法以及特别法中均可以找到,那么执行法律便以特别法为准。虽然说我国对于民法与商法的争议仍然在继续,但是商法也是我国重要法律,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民法与商法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三)商法与民法不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商法是民事法律法规的一种特别法。”但是这种观点是不开放的、有局限性的、落后的。他们认为,商法早在清代戊戌变法时期便有据可查,即《大清商律草案》。直到民国时期,民商合一的模式也开始实施,但是那时期的经济活动较为单纯,交易的关系也较为简单,所以这种模式还是可以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的。但是这种模式用在经济发展的当今社会就显得格格不入了。因此,这种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二、民商法立法模式

(一)民商法合一的立法模式

将民商法合一的立法模式从观点上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其一,便是民法向商法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商法在我国法律法规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可以替代的。且商法中所包括的商品经济活动的法律基本囊括了民商事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因此可以将民法放入商法之中,制定出民法依附商法的法规。其二,便是商法向民法发展,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商法只是民法的一种特别法,可以依附民法,不需要单独立法。这种观点的依据为商法可以解决的法律问题的范围十分小,且在民法中基本全都包括了,所有使用商法解决的问题,使用民法也可以解决,因此不需要单独设立商法。

(二)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们认为,民法有民法的法则,商法有商法的法则,不应该将二者混在一起[2]。这种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在资本主义国家受到推崇,例如西班牙、巴西以及墨西哥等国家,均有独立的商法。基于这些成功的例子,我国不少法律专家认为,我国应该借鉴这些经验,采取民商法分立的立法模式。但是放眼全球,并没有一个能够让所有国家均信服的权威体系,因此这种认可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我国商法的设立,并没有既成的传统,也没有理论的依据,所以想要建设一个完善的商法并不容易,也不现实。因此本人认为这种立法模式不适合我国的社会性质,也不适合我国进一步发展。

三、小结

总的来说,无论我国以后采取哪种立法模式,均要立足于服务社会与服务群众。个人认为采取民商法合一的立法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法律面临的一些问题,同时还符合我国的国情,能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严宗杰.浅谈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及民商法立法模式研究[J].法制博览,2017(4).

试析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篇3

关键词:民商法;信用体系;经济体制

一、信用的法律概念和特征

(一)信用的民商法界定

民商法中对于信用界定主要是通过当事人对义务的履行程度来判断。首先是针对有效的承诺和合同问题,这就要求法律上定义的民事主体要履行承诺和合同,与此同时还要担负某些情况下的法律赔偿。在诸多交易过程中,民事主体应该通过获取交易一方的信息和情况来判断其信用程度,这是防止交易欺骗和提高交易成功率的重要手段,民事主体履行义务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再次展现。使得民商法将信用的界定规范在任何民事主体的义务履行能力以及法律意义上对债务的负责任程度,社会体系会对民事主体的信用做出一定的判断。

(二)信用的民商法特征

民事主体在意识上是往履行合同或承诺上倾向且实际上有承担义务的能力可以视为民商法的首要特征。剖析信用的真正内涵,它代表着人们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所以拥有权力和履行义务以及负有债权和债务都是处于这种经济关系范围内。信用在民商法中的特征还表现在通过未来和预期来实现状况分析,经济利益的变化使得民事主体对其有一定的期望。信用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预期,商品等同于一定量的货币。在民商法上信用还具有一定的利益性,价值是判断其高低的标准之一。

三、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一)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地位

《民法通则》将诚实信用作为从事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然而其效力的发挥还需要在加强对债权法律等制度的建设和实施。在单行法中要不断加强对城市信用基本原则的细化工作,提高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很关键。强化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地位可以获得三方面的帮助,首先是能有效的区分民事活动双方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法律会清晰的界定出责任所在;第二是对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处理,要避免政府干预经济现象的出现,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是不利的,不断降低短期经济行为发生的概率,对于政府而言也是规范自我和引导社会的一大举措。最后是针对司法救济制度的建设工作,要让民众接触到一个透明的裁量过程,对于法律制度本身来说也是一个规范化、合理化的过程。

(二)建立信用体系的民商法律制度

1.信用权的构建

对于信用权的构建要建立在相关法律制度的基础上;信用权要作为人格权的一类,使得法律对其的定义更加清晰明确。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都应该获得信用权,并以此作为自身参与经济活动的一个条件,同时能在法律保护的范围内进行信用权的使用和维护,引导整个社会建立诚实守信的秩序,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益的。信用利益要依赖信用权来实现,民商法采取信用权保护措施的目的也在于此。目前对于信用权和构建信用体系问题也在民法草案中提出来了,信用权的构建必须通过硬性的法律制度来监督和完成,这是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经济活动的一项举措。

2.加强市场主体——公司的信用建设

市场主体要在不违反法律制度的基础上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这是信用建设的根本,对于欺骗违约的事情只能通过法律制裁来解决。信用缺失的问题已经成为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公司信用是组成社会信用体系的关键部分,法律建设要着重这方面的规范和引导。无论是债权人还是利益相关人,都会受到公司信用的影响,从社会交流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相互促进和影响的过程。对于自身义务的履行程度以及实际承担债务的水平都是评判公司信用的重要标准,而“人”和“资”又间接影响着这两个标准。在法律的参与下会对公司拟制一项人格,公司内部人员会决定人格的高低。动态的资产和静态的资本组成了“资”的全部,使得公司信用需要“资”来进行巩固。

3.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

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完整程度。所以针对个人信用法律,首先要考虑到社会个体的权利问题,宪法要对个人权利以及信息收集渠道做出明确的规定。针对个人隐私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在我国还未真正意义上推出,只是概括在名誉权的范围内,给信用信息体系建设设置了障碍。考虑到个人信用资料的获取以及使用都会关系到个人的隐私问题,包括个人的家庭情况和收入消费状况等信息。要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体系应该通过解决隐私侵害和主动支配权的问题来完成,要保证个人信息置于法律保护的空间下,对于侵害情况作出相应的制裁。

4.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

政府信用起着引导社会趋势的作用,因此建设科学有效的行政法律系统至关重要。社会信用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部分就是政府信用,对于政府行为的信用也应该通过专门的法律来评判,对于引导市场主体进行活动是有益的。从事政府工作的人员应该在意识和行为上遵纪守法,并且将这种意识根植于心,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社会道德并不能充当一切事物的标准,所以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来维持社会的安定和谐,政府部门在对待行政工作时要秉承合法合理的原则,对于社会信用的影响也是正面的,对于失信的行为要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使得市场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经济要平衡好各方面的权益问题,此时就需要政府信用来发挥效用,引导其可持续发展。廉洁为民是政府部门坚守的信条之一,这就使得专项治理更具必然性,要在法律法规的监督下增强政府办事能力,对于政策的推出也要合理、透明,让民众看到政府信用提升的一面。针对国家公务员的信用问题要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监督考察。公共权力的使用问题是影响社会廉洁之气的重要部分,要实现国家的法治建设和管理就必须制定针对公共权力的法律,让公民权力不被侵犯,保证社会经济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公务员的诚实守信问题处在道德和法律的双重范围内,同时为政府信用树立了一面旗帜。

四、结语

经济社会想要取得长足而稳定的发展必然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用体系,无论是以商品交换、企业合作为主的经济行为,还是政府行政、个人信息等问题,都必须通过信用这个基石来建立起互信的关系。构建民商法信用系统需要从企业、个人和政府三方面出发,真正意义上满足民众对于信用的要求,在相关法律法规的监督和管理下完成对社会经济市场的正确指导。

参考文献:

[1]董玉鹏,孙岩.民商法与健全个人信用体系的现实融合[J].学术探索,2014,(9):45-48.

[2]熊靓.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重构及其完善路径[J].江苏商论,2013,(11):156.

商法体系 篇4

关键词:民商法体系,人权保护,特点,重要性,不足之处

人权是每个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 具有普遍性和能动性。法律赋予人应当享有的权利, 同时也保障了人们的应有权利,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的法律权利, 法律应当讲人权法律化, 从更高的层面上保障人权。本文从人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出发, 在叙述我国现如今民商法体系的特点, 最后分析我国民商法体系中对于人权的保护之中的不足之处。

一、人权的概念及人权保护的重要性

人权是人应当享有的基本权益, 有三种含义:法律权利指的是法律和规定的人应有的权益;应有权利指的是人作为生命体应有的权利;实有权利指的是人在实际中享有的权利。其基本特点是众生平等, 即人权是每个人都享有的基本权利, 而且人权具有普遍适用性, 它的存在就代表了人是平等的, 是自由的。人权的使用范围很广, 不仅人类享有人权, 有些时候一些团体也是享有人权的。人权如果细分可以分文生命权、财产权、自由权、公正权等。

我国治理的特点就是民主和人权相结合, 只有保障了人权才能更加促进法律的实施。所以, 只有人权和法律相互结合, 共同作用, 切实保障人权, 才能更好的保障人们的权益, 市场活动也会得到促进, 进而对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我国现今民商法体系的特点

我国在多种法律中对于人权的作用做出了规定, 对人权的保障措施也已经趋近全面。总结起来, 我国民商法在发展方面有以下特点:

首先, 民商立法已经初具规模, 我国近几年已经完善了我国的民商法体系, 一方面我国的一些法律如婚姻法、继承法等基本上可以解决民商上的大部分难题, 另一方面我国民商事关系的各领域大都覆盖了民商法法律, 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

其次, 我国的民商法反映了市场经济的需求, 民法与市场经济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 民商法率逐渐适应市场的需求, 民商法对于市场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 不仅是一些新制定的法律, 在一些原有的法律上也能有所呈现。

另外, 民商法理论已经趋近完善, 在一些方面的研究也取得重大进展。符合我过完国庆的民事立法对我国的民商法体系的完整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后, 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已经吸取以往的经验进行了意识上的提升, 而在人权方面, 我国民商法对人权的重视比以往更深, 一些出台的法规对人权保护的意识也很清晰, 这也是充分体现了我国民商法对人权的重视以及保护。

三、民商法体系对人权的保护的价值探讨

以上是民商法的现今发展特点, 就最后一条来说, 我国的民商法终于提高了对人权保护的意识, 在一些调理中报对人权的保护加了进去。但是对于真正人权的保护还不够。

(一) 《民法通则》的内容太过宽泛, 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

《民法通则》是我国民商法的基本法律, 但是从现今情况来看, 《民法通则》的内容太过宽泛, 很多条例都是只讲了原则, 并没有加入实际发生的法律行为, 当法官具有裁量权的时候, 社会关系、人情世故都会对裁决结果产生影响。这样法律在实行过程中只考虑到公允因素, 并没有考虑到人权因素。

(二) 民商法结构单一

此外, 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民事法典。民事法典指的是用抽象的规则或条例在规范各式法律行为和身份行为的准则, 对规范平等个体间的司法关系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正如上文所说, 民商法的基本法根本起不到调节民事事件的作用, 所以根本算不上是独立的民事法典。另外我国民商法结构单一, 民商法主体的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 大多是行政处罚, 权力部门的保护是的权益主体根本得不到合法权益的保护, 当然随着社会发展, 民商法的结构也在渐渐改善, 变成符合我国国情的体制。

(三) 民商法律具有滞后性

干扰我国人权保护的是权利部门的保护。我国现今实行的是三审终审制, 这种体质根本无法限制再审的次数, 影响司法办事的效率;再加上现在存在的对法律程序的轻慢, 影响了司法的公正性, 导致再审的案件增多, 更加降低了司法办事的效率。而这样司法机关的办事方式根本起不到保障人权的作用, 大都是按照惯性办法来办事。

四、结语

法律是人权保护的最直接方式, 但是完善法律对人权的保护也是一项十分大的工程, 现行的民商法在人权保护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 导致民商法体系对人权的保护还是不够全面,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转换法治冠冕, 根据市场的发展现状对民商法进行完善;同时要结合当今经济的发展, 适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制定符合我国基本现状的民事法典。民事法体系的改善必须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 在保持法律权威地位的前提下提高多人权的重视, 给人权最基本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万飞.我国民商法体系中关于人权保护的价值探究[J].求知导刊, 2013, 04:42.

[2]张晋芳.我国民商法对人权的保护现状及措施建议[J].中国市场, 2015, 09:76-77.

商法读书笔记 篇5

读书笔记

【法】埃里克·伊兹拉莱维奇◎著;姚海星、斐晓亮◎译:《当中国改变世界》中信出版社2005年9月第一版

“中国使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但依然有光明可寻,去寻找吧。”

——引言P1

中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小个子伟人邓小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撒切尔和邓小平提出了相同的口号,他们都借用了弗朗索瓦·基佐的号召‘富起来吧!’”于是,两位伟人一起开启了世界经济的新时代。P4

20世纪的历史证明了“穷人可以加入富人俱乐部,同时不会使富人受到损害,让大家都获益。”这一说法,正如作者描述的那样,世界经济是发展的,有发展总会有挑战,对于新崛起的国家——比如中国,让正处于优势地位的一些国家感到不安是难免的,因为他们担心新势力的崛起会威胁到他们的利益。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日本的迅速发展表明:后起国家的经济起飞会产生涡流,可一旦涡流过后,将会使大家都受益。所以作者说了,大家没必要为中国的崛起而担忧,中央帝国的崛起将给整个世界带来好处。P9-10

在北京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豪言:“19世纪对我们来说是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复兴的世纪,21世纪将是领先的世纪。”作为中国子民,谁听了不觉得心中充满力量呢?我,当然也不会例外。P14

1990年法国雇主协会主席在记者们及工业家们的陪同下应上海市政府的邀请来访中国,他们听了我们对上海十年后的展望之后,觉得我们是狂妄自大。他们认为自己见过很多穷国的许多宏伟计划甚至尚未动工就被放弃,所以上海的展望无疑也是帝王们在做白日梦,不可能会实现。这不是一个访者的偏见,来访的很多人都有相同的看法。然而,中国用十五年的历史驳斥了他们当年的怀疑!8年之内建了4000座高楼,速度确实惊人!P18-20 中国经济的发展如蛇蜕一般,比如深圳,短短几年就从一个商业小镇变成了工业大都市。只用了25年就完成了中世纪到21世纪的跨越,人口从3万猛增到600万。作者在书中这样描述:“„„如同一条蛇从旧的表皮中蜕变出来那样,中国摆脱了禁锢它近三十年的计划经济枷锁。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蜕变,首先是工业革命,它在许多方面与以前的先进国家相比别无二致,然后,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中产阶级的出现,人们普遍富裕起来了。”P22-23

正如马克思哲学说的一样,时时有矛盾、事事矛盾,更何况中国正以一个不平常的速度在以展,它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更多也就不足为奇。比如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与城市、沿海与内地、国有经济与私人经济、国企与外企等,无不体现着不平衡的影子!还有非法积累财富的现象,比如滥用职权、盗用国有资产等,这些不道德的行为加剧了不平等的现象。再如金融方面,银行生病、股市问题、不动产出现泡沫,也都是我们金融不健康的写照。不光是这些,还有台湾问题、政治局势变化等,都是我们在飞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在发展,革命还未成功,长征还需继续!P30-42

“„„中国的起飞给其它经济体带来了巨大的忧虑。因为如今的中央帝国绝对不是一只普通的大雁(例如日本),也更加不同于那些苏醒不久的小雁(如城市国家新加坡或台湾地区),它是一只巨雁!这只新来的大鸟有着庞大的体形,还有它的起飞时间、它选择的起飞道路,都使得它的翱翔与以前的发展轨迹迥然不同。”是作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容,以一个法国人的视角对我们的客观评价。P48

那么,无非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什么会让别的国家感到害怕呢?日本、新加坡、第1页,共5页

韩国(作者在书中称其为三只大雁)都发展了,没有谁对此感到害怕,为什么中国的发展就让人不安了呢?作者当然也给出了解释:“„„前三代大雁的起飞战略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没有采取放任自由的经济模式,而是把政府变成了真正的经济领航人;通过出口来促进增长;依靠巨大的储蓄,甚至是强迫性质的储蓄,以保证国家的财政状况;尽量保护国内市场;以及发展国民教育等。如果说中央帝国令人生畏,那是因为它与这个模式并不完全相同,它拥有辽阔的幅员,赶上了独特的起飞时间,从而彻底改变了事件的性质。中国,不是一个寻常的大雁!”P50

“中国是亚洲讲述的一个漂亮的故事!”而事实上它有它的特点,并不完全是一个被讲述的故事。P51

正因为中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它很小的举动就能对世界其它国家产生很不稳定的影响,比那些先发展起来的国家要大得多。“为了满足本国的需求,中国在世界的石油和粮食市场上频频派出密使,使这些市场不可避免地火爆起来。它的巨大需求是突然出现的不稳定的根源„„尤其是劳动力市场。”中国这只巨雁在追赶,它的路还很长。P58

科技是力量,脑力就是财富。正如作者说的那样,我们中国的发展有两个重要人群,一是国内才子能人,二是海外华人。虽然他们身在国外,但始终是中国的血统。有的是诚心为祖国效力,有的是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促进了祖国的发展,无论如何,他们都还是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可能也有人像我一样,觉得海外华人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群体,不会对我们的经济有过大的影响,恰恰相反,这个群体一点也不小,而且,要知道,能出国的人,也没几个是花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出国留学的、谋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在美国坎布里奇镇麻省理工学院的走廊上,在日本东京庆应私立大学的建筑物周围,以及法国高等商业学校的校园里,中国人大量到来。所有的人都想接收他们,最知名的大学努力争夺他们。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在北京建立了分校。法国高等商业学校从今以后每年将到现场组织考试,专门面向当地考生。”由此可见,我们已经不是当年闭关锁国的我们,我的正向发达国家学习,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我们都在谦虚向他们学习。当然,我们有我们所长,我们有我们的特色,我们向他们学习不代表我们自身的就不好,而是我们懂得如何兼采多方优势来发展自己,作为国人,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P70-71

与此同时,我不得不提一个有趣而实用的现象:我们国家仅仅是给予了那些出国留学的同学很少的帮助,他们的绝大多数支持都是来自他们的家庭。“非洲国家则经常用政府的预算来资助他们的孩子到富裕国家的大学学习,但是经常再也看不到他们回来。一旦毕业,他们就更喜欢留在西方国家生活,甚至忘记了自己对原籍国的债务。我们的历史证明,这些孩子对他们的家庭有着最大的眷念。”我不知道我们政府这样做是一种人才战略还是因为我们人口众多国家照顾不周,但不得不承认,这确实是一条好路!少量的投资,丰裕的回报,我想没有人是不动心的。至于其它国家,现在若是想学习我们,将政府对留学生们的资助减少,我不敢说会不会引起一场暴动。P72

美国与中国,未来世界统治者的双人舞——与狼共舞!

与狼共舞的那只舞伴是一只羊,一只替罪羔羊——中国。“在休斯敦,姚明就代表了中国,而不再是毛泽东。年轻的得克萨斯人早已不知道毛泽东的故事——不知道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用乒乓外交恢复了中美关系。他们将异乎寻常的热情倾注于姚明,关注他在NBA的每一场令人难忘的比赛。作为休斯敦火箭队的明星球员,这位来自上海的年轻人已经在美国成了中国整体形象的代表。他们用自己的活力、自信、富有、集体定神和微笑赢得了公众的赞赏,几年之内,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民族象征。这位身高2米26的篮球天才给美国人的第一印象是:中国人并不都是矮子。他那魁梧有力、坚毅沉稳的形象成了正在崛起的、令人不安的新中国的象征„„在运动领域,美国人对挑战赞赏有加,但在其它领域就不同了。近几年来,美国人越来越喜欢把中国视为自己所有厄运的替罪羊。”P78

据2004年调查显示,94%的美国人认为印度和中国导致美国丢失了就业机会,后果是“严重”的,甚至是“很严重”。所以,美国白宫的主人们不可能不做点儿什么来作为回击,但每次都是同样的情形,挑战者来势汹汹,指责卸任者对北京过于迎合。而新总统一旦当选,在发出一阵同样腔调的抨击之后,就迅速“更加迎合”中国了。“一定要停止向中国献殷勤,克林顿那帮懒鬼这样干的时间太久了!”为了当选,共和党人乔治•布什就说过这样的大话,他还说“中国并不是伙伴,而是对手,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这位共和党人在公众面前总是发表这种反对中国的花言巧语。但这些言辞不过是为了争权夺利而进行的渲染,最终,小布什和其他总统一样,也认为中国是他们的伙伴。P80-81

中国是人口大国,在科技和创新上确实还不是美国的对手,但不可否认,我们有自己的优势,我们的领导人更是早早地就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的建设口号里有一句“让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就是证明。美国人认为我们对其实行了倾销政策,并多次袭扰,对此,我们中方也从示歇手。例如,美国限制中国“波特”胸罩在其境内的销售,中国则表现得若无其事,但同时以在美国库存的准备向中国出口的大豆中发现了令人作哎的蛆虫为借口让农产品采购团搁置访美。事实证明,中美两国的经济已经是高度相互依赖,如果在政治之外再加上贸易摩擦,对双方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P84

话说我们要充分利用人力优势,主要也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全球化使得个人消费国际化,美国也是如此。如今,在美国销售的三件乐器中就有一件来自来自中国。消费者乐不可支,价格实在是太便宜了,而生产商则遭受重创。在许多行业里,中国企业充当了美国企业的装配车间。美国负责设计、制造或外购零部件,再把它们交由中国去组装,然后再由美国公司进行市场推广和销售。美国希望从我们廉价劳动力中牟利,我们也积极支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世界大生产链,同时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东西,所以我们不计较单纯充当经济强国的转包商。P97

“布什的财政部长斯诺、贸易体表佐利克和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对人民币发出了怒吼,但那不过是为了在选举周期取悦那些饱受竞争对手折磨的美国企业主,稳定他们的心„„那些在中国设厂的大公司就不愿意接受人民币升值,这样做会提高其中国出口品的价格,损及其在华工厂的利益,可能再次使他们的中国梦破灭。”美国领导人曾将我们头儿称为最冷酷的领导人,可是现在,他们眼里最冷酷的人成了他们最大的银行家。尽管央行行长小川左右着人民币对美元的比值,但人民币还不是国际货币,甚至连真正的货币都算不上,只是一个记账单位而已。它还不会这么早威胁到美元,更不会动摇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将面临巨大损失,所以我们将与之对抗。P99-103

前面讲的未来的世界双人舞,虽然现在提起还为时过早,但我们不排除它成为现实的可能性。尽管现在还没形成世界两强的现实,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国和中国肯定是新世纪世界经济中两个活力最强的国家。中国使美国的消费者成了国王,同时也削弱了美国的生产商。与儿儿狼共舞,如何才能保持舞步一致?这,是一门技术!P105

作者将工业化的中国比作饕餮,因为它对原材料的需求量实在是太大了!“国家的工业化引发了真正的需求爆炸:到处都要购买金属、能源、农业和工业的基础产品。为了建设道路、桥梁、港口、城市和工厂,中国需要大量的木材、混泥土、钢、铝、镍、锌和其它金属。为了让它的电站和工厂运转起来,让火车、飞机和汽车启动,中国需要充足的汽油、铀、煤炭和天然气。为满足新出生的消费者,中国对小麦、大豆、牛肉、棉花、黄金和白银的胃口也变得更大。”P109

中国就像是一个巨人,而它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能源资源就像是巨人需要的食物。作者说:“巨人长大了,它食普上缺少的东西越来越多。出于需要和信念,北京的主人终于决定停止自我孤立,放弃了自给自足的政策,转而接受世界市场,到那里去寻找出

路。”P110

“随着中国需求的爆炸性增长,世界几乎真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长时间的原材料、能源及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周期„„人们这次的判断是:国际竞争将主要围绕中国的工厂主来展开,它所导致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的上涨更多会转嫁给深加工者,而不是消费者„„‘老式经济’报复就是周期的回归,它们带来了更加不稳定的后果。”P120-121

前面讲到大量的需求,也包括电力需求。“中国将在核电领域迈出神奇的步伐,把它的核工业推向世界水平。虽然说它也不至于空手套白狼,但在未来几年内,中国一家就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市场„„法国电力公司赞助将埃菲尔铁塔装扮成了一身红色,这不仅仅是为了从艺术角度取悦于中国客人,而是为了提醒中国高管做出正确的选择。”很可给真的如众所言,中国的选择就是世界的选择。估计这也是被动国家能做的了!P123-124

北京和利雅得之间匪夷所思的调情是一种信号:伴随着中国的工业化,世界石油战争又开始了。两个大国的靠拢并不是无关痛痒的,它已经明确抬出了这场新战争的两在主角:美国和中国。美国一贯视沙特为忠诚的盟友,原谅它的一切。因为沙特的宫殿建立在世界最大的油田之上。它是世界头号石油生产国,在石油输出国组织内部举足轻重。不过,在华盛顿和利雅得之间,9·11事件刮起了一阵寒流——美国人怀疑沙特王室有人资助了本·拉登及及其朋友。这真是天赐良机,北京毫不迟疑,它一面宣称与美国合作反恐,一面抓紧时间接近这台全世界最主要的油泵。P128

29世纪最后20年,世界经济正处于“历史的终结”的甜蜜遐想中。随着集权经济的没落和网络的升起,人们认为世界经济将走向上升,呈现强劲而稳定的增长,出现普遍、共同的繁荣。这会是幸福的全球化时期,在所有的人类活动中,大脑都要取代双手,经济最终要和物质分离。商业活动也似乎不再像过去那样饱受忽高忽低的周期之苦,也不会再饱受分配问题的困扰。P134

中国的到来影响了原材料价格,也因此改变了市场交易方式。原材料的卖主大赚其钱,而买主则饱受其苦,一些出口国喜出望外,而进口国则要勒紧裤腰带。某些行业将从中受益,巨额投资将注入基础产业;另一些产业则将缺少资金,特别是加工业。在发达国家,加工业不仅要受原材料价格上涨之苦,而且将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中国的劳动力众多,受过良好培训且工资低廉,这将是富国面临的另外一种交易方式的改变。P135

简朴、勤奋、聪明能干,全方位的的可怕竞争力!P136

天然的租金对一个国家、一个家庭来说可以成为陷阱,也可以成为跳板,就看你怎么用它„„至于中国,一切都表明,那里的人民有着一致的决心,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租金(众多而低廉的劳动力)作为跳板,再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不会让它的钱白白流掉。P139-140

数千年来,中国既不缺少蚕丝,也不乏灵巧的手。但他们深知,要使一个地方的普通品牌成为享誉世界的名牌,还必需有一种复杂的炼金术,而创造性和时机是期中的关键。P142

更靠近南半球的国家有着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发达国家大规模转移那些需要很多劳动力、对素质要求不高的产业,同时加剧了发达国家工业生产的“非本地化”的浪潮。“非本地化”运动动摇了老工业国,迫使其进行痛苦的重组,却有利于一些穷国起飞,使其国民逐渐富裕起来,并开始提高那里的工资。P148

中国在通往世界重要经济体的道路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任何形式的标志性符号,无论是人物面孔、企业、还是品牌,什么都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企业,一个民族没有企业家,一个市场没有商标,总而言之,它徒有宏观经济之名而无微观经济之实,难道这样的奇迹不是一个海市蜃楼么?不!并不是如此,海尔、TCL、康佳、中国人寿、华为等就是证明。P163-169

中国不仅是世界的工厂、农场和实验室,它同时也是一个主要的市场,甚至是一个超

级市场,中国人渴望得到那些在发达国家中已经普及的高档消费品。13亿的中国人不仅仅是工作者——他们是所有国家、从最贫穷到最富有的国家的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但同时他们也是,而且越来越是,希望得到一切的消费者。P180

当某家企业是市场中唯一的或近似唯一的供应方时,它就具有了垄断能力,可以强制用户接受自己的法则。由于没有其它可替代的产品,用户往往也只有让步。对于购买方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它是唯一的或近似唯一的买主,它就可以给供货商定条件。P182

对于各国来说中国都一个充满希望的土地,这当然不是自我夸奖,因为这只是常人都知道的事实。中国的人口巨多,也就是消费者多。13亿(可能事实上有14亿)消费者就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是一个由共同历史、语言和货币组成的庞大市场,其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更何况,中国对待世界工业界的态度还十分热情。试问,这样的一个消费者大国,哪行的不觉得充满了希望?P184-185

中国实力的加强开启了一个太平洋世纪,人们经常谈论到这一点,可惜始终还无人证实。它宣布在亚洲出现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巨大经济空间,越来越具有与世界其它地区分庭抗礼的 实力,而中国则是其核心。中国的活力、需求和供给将首先给邻国带来好处,并将继续下去。P193-194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以及上个世纪50年代的欧洲,都曾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跨进洗车文明时代的门槛。与所有国家一样,人们起初会感到有些陶醉,甚至表现得非常幼稚。人们崇拜自己的第一辆车,回忆起来津津有味。汽车是自由的源泉,是件既稀有又越来越大众化的东西。同时它还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有时甚至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它才能找回自己的重要功能:一种运输工具而已!中国要走的路没有任何特殊之处。P203-204

常常有人会讲机遇的重要性,一般而言,这些也是落魄者常挂在嘴边的话,总是讲上天没给自己机会以至于自己怀才不遇,而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的一番话虽不是用来证明这一点的,但也可以借之一用:“飞机正越过戈壁滩,人们看到了月球表现似的荒漠。不过有的人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新市场,看到了最美的景象——原始而广阔的空间、无边无垠,在这片沙漠中,汽车极为稀少”所以,机遇总是自己把握的。不是上天没给,是人们自己缺少发现。P205

汽车是通向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经之路!P206

汽车可以带来自由与舒适,除此以外,它还可以带来就业与经济增长。政府研究表明,汽车装配线上每增加一个工作岗位,就可以带来另外7个就业机会。对所有人来说,汽车都可能带来幸福,但对北京而言,它也会造成新的问题,会增加国家对石油的依赖,会占用农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人民的食品供应安全,特别是会进一步恶化已陷入可悲境地的环境。P208

经济是发展促进了全球在物品、资本、服务和人员方面的流动。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有两台发动机一直在为资本主义提供动力:一个是创新,另一个是新的市场空间的整合。今天,网络和基因工程正在驱动着第一台发动机,而中国(明天还有印度)则使第二台发动机运转起来。这个国家的巨大使人们联想到,现在面临的形势与以往很多方面都不同。它们对世界、特别是对法国经济造成的冲击将是强烈而持久的。P221

人们依靠自己的创新、投资以及想象力,可以减轻全球的能源紧张关系,通过培训、请愿和创造力,也可能减少劳务市场的压力。P222

ISO质量认证体系的民商法思考 篇6

OEM是指贴牌生产合作,俗称“贴牌”。就是拥有产品品牌的生产者利用自己掌握的关键技术和新技术负责设计和开发新产品,同时控制销售渠道。为了增加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降低上新生产线的风险或者为了赢得市场时间,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委托其他具有生产资质和能力的同类产品厂家进行生产,所订产品低价买断,并直接贴上自己的品牌商标。这种委托他人生产的合作方式即为OEM,承接对产品进行加工的制造商就被称为OEM厂商,其生产的产品就是OEM产品。OEM是建立在合作双方就相关产品生产制造合作进行合同授权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合法合作关系,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相应的权利义务,因此而产生的责任是契约责任或产品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合同中加以约定。

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生产者出于扩大产品质量、增加市场份额、降低制造成本等方面的考虑,在全球或局部市场中选择一些具有生产条件的企业进行OEM。而那些自有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产品技术不具有绝对竞争优势的厂家更愿意接受风险较小的委托产品生产订单,因为这种方式无须面对市场销售的压力和品牌推广的任务。这种重新分工的结果是双赢的,一方面,对于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这种方式不仅帮助企业在短时间内占领新兴市场,而且可以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对于被委托加工生产的企业,贴牌生产可以使企业内部闲置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和发挥,避免企业设备的无形折旧,而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却可以因为总产量的增加而大幅度下降。

OEM方式本身是符合社会分工和制造专业化的市场经济规律的,因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然而尽管这种生产模式已经日渐成熟,但其中蕴涵的各种法律风险却日渐显现,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OEM厂商所生产制造的产品质量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风险控制和产品质量责任承担的问题。

二、ISO质量管理体系及其在OEM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设想

一个成熟的企业在选择OEM制造商的时候通常会通过以下的途径来保证其最后能得到优质的产品:

1.在与OEM合作伙伴合作前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了解合作方的实力及品牌市场价值。

2.进行充分的与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权属查证。

3.对与生产合作及产品销售密切相关的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及产品质量强制性标准进行调研和分析,将与产品责任相关的管理标准纳入到合同规范。

4.完善合作协议内容,明确区分合作双方对于产品质量风险的分担及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避免在出现产品质量风险后双方互相推诿。

5.积极完善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的质量标准。

通过以上途径,企业对自己将来得到的产品的品质作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然而,即使是上面几点做的都很完美的企业,也无法完全摆脱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我们知道,再完美的协议也不能面面俱到,再严密的约定也不是没有漏洞。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商家却没有向OEM商追诉的依据。

介于此,笔者将探索性地将“资信”作为向OEM商进行追诉的依据。现在很多的商家在选择OEM商的时候,都会要求对方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获得ISO9000体系认证对于OEM商来说,就可以说是获得了一种资质。

既然ISO9000对OEM商来说是一种资质,那么,当OEM商违反ISO文件时,能否作为对其进行追诉的依据呢?这个问题,在法律上是没有规定的,笔者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将ISO作为归结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有助于OEM这种模式下产品质量纠纷的解决。其依据如下:

1.从现代制造业产品质量责任的复杂性来看,ISO标准有助于解决纠纷。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使得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趋于复杂化,在很多情况下产品质量责任是无法划分清楚的。那么此时如果OEM商没有遵照ISO的精神和文件规范进行制造活动,那么可依据此来认定其对产品质量问题承担责任。

2.从ISO的过程控制特性来看,依据ISO来解决质量纠纷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ISO的核心精神通过控制制造活动的过程来控制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ISO要求企业将制造产品的过程以及质量检测的方法等等有关最终产品质量的因素全部文件化,并且要求在生产的过程中,这些文件得到绝对的遵守。在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最终产品品质将在生产过程中是无法得知的,所以把科学的制造过程文件化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地去遵守,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最终产品的品质。

3.从民法合同法的角度来看,OEM制造商在对方厂商的要求下通过ISO认证,或者为了得到对方的订单而努力通过认证,再或是在对方的监督下通过认证,这些都可以看做是其获得OEM商地位所必需具备的一种资质,是其对对方所作出的一种承诺。

邀约是订立合同的必经阶段。从一般意义上讲要约是一种订约行为,发出要约的人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人称为受要约人或相对人。我国合同法第14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下列规定:⑴内容明确具体;⑵表明经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要约作为一种意思表示,除了必须具备意思表示的一般要件外,还有其特定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要约是由特定人做出的意思表示。要约旨在与他人订立合同,所以要约人必须是订立合同的一方当事人,这就要求要约人是特定的人。唯有如此,受要约人才能对之作出承诺。⑵要约必须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此点在合同法第14条已经规定,即要约应表明,一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的约束。⑶要约必须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要约只能向要约人希望与之订立合同的受要约人发出,才能唤起受要约人的承诺,从而订立合同。⑷要约的内容必须具体、确定。所谓具体,是指要约的内容必须是合同成立所必需的条款。所谓确定,是指要约内容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使相对人难明其意。而商家在与OEM制造商接触时,都会将“必须通过ISO认证”的要求明确于书面文件当中。这种要求是向特定的OEM制造商提出,并且具有订立合同的意图,内容明确具体,所以,要求对方通过ISO认证理当作为要约的重要内容。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根据合同法的规定及理论通说,承诺必须具备以下要件:⑴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做出。其一,承诺必须是受要约人的意思表示。如果要约是向特定人发出的,承诺必须由该特定人做出。如果是向不特定人发出的要约,不特定人均具有承诺的资格。其二,承诺可以由受要约人本人作出,也可由其代理人作出。⑵承诺必须在合理的期限内作出。⑶承诺的内容必须和要约的内容相一致。这样看来,OEM制造商接受对方要求通过ISO认证可以认为是承诺的重要内容在制造过程中OEM商对ISO精神或条文的违反,则可以看做是其对这种承诺的违反,其明显具有主观过错。那么,如果在没有证据证明对方对产品质量问题负有直接责任的前提下,根据合同法的原理将ISO精神和条文作为质量责任认定的依据是符合法律精神的。

三、ISO目前的法律地位、存在问题及对其的未来展望

就目前看来,ISO作为一种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它并不是国家的强制性认证,还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ISO在我国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在通过认证以后便将ISO标准抛于脑后不再遵守,仅仅将其作为获取订单的手段。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认证不规范。很多认证机构严重不负责任,对根本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认证,从中牟取利益。认证机构只管认证,但不用对其认证结果承担法律责任。

当然,随着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相信会有一天类似于ISO这样的质量认证体系会在社会法律生活中大放异彩。

商法体系 篇7

关键词:民商法体系,人权保护,价值探究

在整个的民商法体系中, 包括了许多的关于民法和商法的内容, 都是保障着我们人权的法。人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利, 它保护着我们的人格权利, 而民商法的存在就是在对我们的人权进行保护和维护的, 在我们生存的社会里, 人权处处体现, 只有在保证人权不被侵犯的状态下, 人才能维持正常的经济活动和法律保障, 这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是必不可少的。在一个经济社会里, 民商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着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并且使得国家的法律有效实施, 稳定社会。井然有序的社会发展是一个法律实施有效的体现, 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是需要法律才能做到的。关于民商法体系中的人权保护的价值存在与不足的地方, 一直是我们不断探究的方向, 也是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 不断的去完善。

一、民商法体系的构成

目前的民商法体系包括了民法和商法, 民法的存在保护了财产所有权所属以及财产所有权保全和转移等相关法则, 商法包括了亲属法和人权法, 民法和商法相结合互相形成了现在的民商法。我国民商法经历了不断的更替和革新, 现在修订的民商法已经全面完善了以往的不足, 越来越全面了。民商法中的关于民法和商法的相关法律, 都是为了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难题, 使得棘手的问题变得有法可依。民商法也可以体现出经济市场的需求和供给, 与经济活动紧密相关, 民商法也慢慢的在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使得越来越多的经济活动与之相关, 并能得到解决。民商法体现变得越来越完善的同时, 在一些其他方面也有很突出的贡献, 特别在人权方面, 近几年得到了非常大的重视, 同时, 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关于人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对人权进行保护和重视。

二、民商法体系中的人权保护

人权保护变得越来越受到公民的重视, 以及国家的重视。保护每一个公民的人权是一个国家法律和道德的体现。人权尊重和保护了人在法律上的可以得到承认和保护的一切权利, 使得人可以充分全面的使用自己的物质和精神, 不被其他人所侵犯。民商法是保护人权的媒介, 也是保护人权的重要途径, 在法律承认和保护的状态下, 人权才能得到体现。在社会这个大的圈子里, 人权是极其渺小的, 需要法律的保障, 人权才能得到保护, 在这个经济社会下,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权的保障和维护, 显得极其重要, 在整个的经济社会大环境下, 有效的对人权进行保护, 是目前需要不断的去完善的内容, 也是推动民商法完善的动力。

三、民商法体系中人权保护的价值探究

在民商法体系中人权是得到了包含和解释。人权在民商法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人身权利, 一个是财产权利,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互相都有牵引互相都有不同。对于人权保护, 是立足于经济社会来讲的, 站在经济视角上看待人权, 对人权进行保护, 从民商法体制中可以看出其关于人权的内容还是过于的稀少和宽泛, 不足以实质的看待人权是如何进行保护的, 无法真正的落实到民商法的可以处理的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法律上。民商法体系中很多的关于人权的条例都在讲的是原则问题, 并没有实际的法律行为的体现。其次, 民商法关于人权的结构内容单一, 没有规范的条例和规则来规范各类的法律行为, 对于同样的法律主体实施一样的规则是理所应当, 当发生不同的其他情况的时候, 无法应对此类情况, 没有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对象。关于民商法的滞后效应也是对人权保护的障碍问题, 我国现在实行的三审制度, 是非常影响办事效率的制度, 以及法律程序的缓慢复杂, 使得许多的案件变得越来越难得到公正处理, 这样的办事方式不仅无法合理有效的保护和维护人权, 反而给人权的保护途径增加障碍。

四、结语

民商法作为我国法律的重要规范, 起着管理和规范经济活动的作用, 保障了每一个经济主体的权利, 是社会形成有效的经济活动的保障。法律作为保护人民人权的重要途径, 是我们应该一直坚守的方式, 但法律的有效性也应该得到提升和完善, 使得在经济社会下, 变得越来越有效率有保障。目前的民商法体现中的关于人权保护方面还是不够全面的, 还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值得去完善, 应该顺应着时代的经济发展, 做出相关的改进和革新, 使得人权在民商法体系中越来越丰富, 执行起来也越来越顺手, 给予人们最直接最有效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成.民商法对人权的保护现状探究[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10) .

商法体系 篇8

国内学界对民间规则的关注, 以关注中国现今法治追求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互动关系为核心, 对于国际法律领域中之“民间规则”所涉不甚, 这可能与人们对于国际社会是否亦存有“国家法”与“民间法”之分抱有疑问。在我看来, 如果直观地看, 国际社会当然不可能存在国内法意义上的“国家法”与“民间法”。国际社会没有如国内社会那样的中央立法机关, 也没有集中的强制的法律执行机制, 有的只是国家间合意的“法”, 如果我们把有的学者归纳的, 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二元对立作为民间法研究范式的基本理论预设的话, 将这种范式移植到国际社会能否成立?对于这一问题, 《理论》实际上给我们提供了部分答案。

首先, 《理论》基于全球公民社会与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和/或国际组织之间形成的国际社会的二元对立的原理, 将国际社会与国内社会进行了类比。在提出国际商法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论述中, 对于学科划分的标准, 提出了国内法与国际法学科对应的主张, 就此而论, 作者已经将国内社会与国际社会、国内法与国际法对应起来。当然, 将国际社会与国际社会、国际法与国内法进行类比时, 不能忽视二者的重大区别, 如主体构成、法律渊源、法律效力等方面, 但如果从比较法的功能比较方法来看, 它们之间的可比性又并非不可逾越的。因为, 将由国家为主体所构成的国家社会与国内法的政治国家类比 (官方社会) , 将由非政府组织、商人社会所组成的社会称为全球市民社会, 于是, 国内法意义上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便有了直接的对应关系, 它们在各自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并没有实质差异, 因此, 以民间法范式思考国际社会的问题应当是可行的。在《理论》的第三章, 作者就商人社会作为全球市民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与全球治理和法律全球化进程的重要作用展开了认证, 这使我们看到了在国际和国内政治学界强调的“善治”的通用, 全球治理中的商人力量, 以及作为国际社会之“民间法”的国际商法对全球治理的意义。作者从探讨国内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西方法治的社会基础, 层层推进到对全球市民社会对全球治理的意义, 可谓顺理成章、浑然天成。那么, 国际商法为什么又可以实现对全球商人社会的统治呢?这又不能不从国际商法的发展历程说起, 这就是作者《理论》“第二章, 国际商法的历史”的用意所在。

其次, 《理论》对国际商法的发展史以商人习惯法作为民间规则在国家及国际社会中的命运为主题加以审视, 揭示了国际商法的历史就是一部由民间规则自治, 到国家法介入并“强制没收”, 后又不得不“松绑”, 直至当今国际社会的经济全球化所导致的再度国际化的历史。突出强调了商人习惯法在其发展过程中由最初的国际化、民间化与欧洲封建国家之间的紧张, 在二度国际化后与国家社会之间存在的张力, 使我们不能不承认民间规则在国家和全球社会治理中存在的意义、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国家对其存在的宽容及至支持的必要。这一结论的得出在第八章“国际商事仲裁:一个民间法与国家法和谐互动的典型样本”的论述中更以个案阐述得到了印证。

值得关注的是, 作者在书中关注国家对民间法所秉承的态度落脚于社会治理而不是国家统治和管理的理念, 国家也只有保持这样一种态度, 才可能更有利于民间规则生存空间的拓展。因为, 作为国际商法这一法律部门, 它还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 其规则来源的本性就是民间的, 很难想象商人之间的商事规则可以由国家来加以建构。有人可能会说, 诸如国际反倾销、反补贴的规则, 乃至所有的WTO规则, 不都是由国家建构的吗?实质上, 大概这也正是《理论》一书的作者为什么将国际商法仅仅界定为私人之间的规则, 而不似多数学者那样, 主张国际商法也包括由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建构的纵向调控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则的缘由吧。因为, 如果认为国际商法包括了这些国家间调控国际经济活动的规则, 民间法范式的应用便存在问题了。当然, 我们看到, 这并非作者勉为其难的“拉郎配”处理, 在《理论》的第一章论证国际商法的独立性中, 就已经以学科划分的理论雄辩地向我们昭示了这种界定的科学性之所在。

最后, 何以说明国际商法规则渊源的本性就是民间的呢?《理论》一书的第四章:国际商法渊源论就是解答这一问题的。该章的标题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依笔者的揣摩, 或许作者是想表达国际商法渊源的变化, 尤其是商事习惯的成文化趋势。但是, 在我看来, 商事习惯的成文化并没有改变商事规则源于习惯的本质。国际商事条约实质上是国际商事习惯的编纂, 诸如诚实信用、情势变更、不可抗力免责等一般法律原则又何尝不能视为习惯规则?易言之, 国际商事规则总体上都是商人习惯规则的不同形态的表现:国际商事条约不过是中世纪商人习惯法在经历了近代国内法化的“异化”之后的回归, 新的商人习惯法随着国际商事行为的发展而与时俱进, 更多地仍然是由商人团体加以编纂和发布, 虽然新商人习惯法的形式在发生着变化, 但其实质并没有变——它们生于民间, 生于商人社会的自治。就此而言, 国家在对待商人习惯规则的态度上, 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国际商事惯例, 这应当成为国际、国内司法和执法者的普遍信念。

国际商法案例教学探讨 篇9

一、案例及案例教学的内涵解读

案例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进行的客观描述, 以备查询和再现。

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有很多种, 对各层次属性不同的排列组合、不同的取舍形成了不同的案例教学概念, 也反映出对该教学法不同的认识程度。

大多数对案例教学的界定着眼于它的教学方式上。“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 结合教学主题, 透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 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 就是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实际案例、撰写案例总结报告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2]“案例教学就是以教学案例为载体, 是基于一定的教育目标, 选择一定的教学案例从事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特征, 强调师生对案例共同进行讨论, 并写出有关案例分析报告。”[3]这些界定对案例教学中的一些核心要素都有强调, 侧重面不一样。

下面是一则比较完整的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 它也代表本研究对案例教学的界定:案例教学就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 运用挑选出来的案例材料, 使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情境之中, 通过组织学生对事件的构成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4]。

二、国际商法案例教学的价值分析

目前, 我国高校国际商法的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讲授的方法。中国高校传统的讲授式教育还是有其优越性的, 如传授的专业知识具有条理性和系统性, 便于学生作笔记和掌握。但是, 讲授式方法存在着其特有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的听课状态, 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创造性的思考问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法律和法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主要是书本法律知识和经过教授智力加工的研究成果, 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具体、充分地讨论实际案例。虽然近些年来, 教育界一直在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改变讲授式方法给学生带来的被动局面。但在这方面我们同其他国家相比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教学方法应当移植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改变单向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方式。

(一)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国际商法》是一门比较抽象的理论性课程, 单调的法律条文和基本概念众多, 专业性强, 内容庞杂, 具有枯燥性的特点, 如果只是简单地教授知识, 照本宣科, 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更无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案例教学法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 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逼真的事例引入课堂, 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气氛;给学生提供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讨论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进行教学, 就比较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二) 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商法》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学习国际商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其运用于国际商事交往实践中。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法, 能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标准答案”式的理论知识, 却难以获得运用该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案例教学法更加注重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由于通过让学生认真分析案例, 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解决意见,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开展, 通常是由教师事先选择教学案例, 通过教学案例的呈现创设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就是在围绕这个具体案例开展的分析讨论中进行的。学生通过案例中所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潜移默化中便逐渐学会了如何去分析问题, 学会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时该如何对待, 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而且由于大量案例并没有唯一确定的解决办法, 可以给学生进行开放式思考和讨论空间,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形式特别依赖并突出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小组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 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 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实践证明, 一个彼此合作、相互支持的团体的学习效果, 要远远好于单个人的学习效果。在传统的讲授方法中很难培养或提高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 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掌握专业知识

国际商法教学案例应该会涉及很多问题, 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不能单纯依靠某一部分的内容去分析整个案例, 必须对学习的整体内容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够前后融通、综合运用。所以, 案例教学在无形之中将学生所学习到的全部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在将课程不同内容和知识点系统化方面起到了红线的作用。

三、案例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理论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要实行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切不可提倡了案例教学, 而丢弃了理论教学, 因为没有必要的理论基础作铺垫, 案例讨论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没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培养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无论是采用什么教学方法, 其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点, 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开展案例教学不是替代理论教学, 讲授教学应该与问题讨论、案例教学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 应选择典型的案例

由于课时数的限制, 案例的选择不在于多, 而在于精, 关键在于所选用案例能更好地适应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需要。教师应精选并提炼国际贸易法方面的现实典型判例充实国际商法案例库, 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法学基本理论之目的。因为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引发学生听课的兴趣, 而在通过案例分析,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法理的一般原理原则, 提高学生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越经典, 学生就越有兴趣, 参与程度就越高, 学习收获也就越大。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俄罗斯等是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 因此, 我们也应特别注意选用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相关的典型案例。

(三) 应注意及时更新案例

国际商法的案例伴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商法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国际贸易具有涉及面广、变化快等特点, 国际贸易活动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因此, 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 必须适应国际商法实践迅速发展变化的实际;案例教学选择的案例必须不断更新, 才能保证实际教学的需要。

(四) 需要耗费较多时间和精力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 以精选出来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案例为材料, 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有时会产生耗费时间较多而收效甚微的结果[5]。案例教学在时间和效益上存在着矛盾, 案例教学需要耗费的时间较多, 它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花费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案例教学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但教师和学生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有限。

总而言之, 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 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在实践上是必要的, 是符合课程教学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在国际商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有益于师生的共同提高, 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 增长实际操作能力。不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

参考文献

[1]邹丽敏.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及教学流程探讨[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 2004 (, 2) :38-39.

[2]杨清源.如何推行案例教学法[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6 (8) :44.

[3]潘学中.论师资培训中的案例教学[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01 (, 6) :13.

[4]黄卫国.案例教学模式在教育学课中的运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增刊:98-99.

商法的历史发展形态 篇10

首先是封建的王室法和教会法基于它的制定者, 主导者和自身性质, 是不可能为商人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法律制度和救济措施的。这是因为封建王室和教会势力的过于保守和强大, 并且其对于商业的态度为歧视和抵制, 另外, 对于罗马法的继承方面有瑕疵, 无力面对和调整商品经济关系方面的复杂局面, 自身存在缺憾。如禁止市民在日常活动中产生利息, 并基于传统观念抵制商行为的发展。规定了仅适用客观标准而忽略主观评价的非常损失原则。抑制债权的转让, 使交易活动缺乏了一定的灵活性。在诉讼程序中采用形式主义。而当时最为紧迫需要的是在解决新型争议时缺乏依据, 现行制度缺少用于协调新出现的新型商业关系的通用制度。

二、商法独立的基础形态——欧洲中世纪的商人法 (Law Merchant)

商法的最初原型为商人法。始见于11世纪的西欧, 主要指西欧中世纪地中海沿岸, 那时的欧洲封建社会的经济体制中虽然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但对内商品交换和对外海运贸易日渐繁荣。虽然封建贵族们因为诸如认为借贷生息亵渎了神灵等原因仍然歧视和排斥商事活动,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发展, 以及人类思想意思的革新。人们开始从事并形成了早期商事活动的雏形, 从商人数不多增多, 商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最终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团体阶层。[1]“商人基尔特”就是中世纪的商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的商会组织。法国是世界上最早成立商会的国家, 也是商人基尔特的发源地。是一个具有公益性、民间性、自律性的商会组织。商会为商人行为提供一个平台, 商人借助行会组织起来, 将已经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商业习惯作为解决商人之间的纠纷的主要规则。对外则凭借自己的经济势力同教会、王室进行抗衡, 努力要求确认商人和商业行会的合法地位, 并允许商人发展起自己的裁判机构即商事法院。商事法院的法官由商人自治组织推选, 按照良心和公平原则处理案件。伴随着商人基尔特的自身发展以及其经济实力的增强, 其拥有了商人组织即商会的自治权。商会有权评定, 衡量和接纳商人, 并可通过立规制定商事行为的某些规则来协调商人之间的关系, 解决商人之间的纠纷, 即获得了所谓的商事活动中的争议纠纷解决权。商人基尔特有权吸收商事习惯法, 将其制定为需统一遵守的自治规约, 在发生商事争议时亦可以组建商事法庭, 从事商事裁判。因此在11世纪起直至14世纪最终形成了中世纪的商人法。总结中世纪商人法, 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在商会活动中, 尤其是商会自发组织的争取权利的商业革命对商人法的形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商人法的法律渊源主要是历经传承的习惯法, 因此其必然具有习惯法的性质, 并且以商事习惯法为其主要内容。三是考察商人法的另一主体来源, 不难得出商人法同样是商会, 商人基尔特的自治法。四是其所规定的制度和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 既有商事制度, 同时也规定了商事原则。如诚信原则等。五.早在1681年, 路易十四就颁布了《海事条例》, 《海事条例》是针对海上商事活动而制定的法律, 立法最早, 沿用时间最长, 因此商人法中最为发达和成熟的法规也为海商法。

三、商法独立的中间形态——商法的成文化、国家化即初期的国家单行商事立法

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国家立法机关的商事立法活动是商法独立的中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法德两国的主要表现为:法国路易十四颁布的《商事条例》的制定是商事立法的开端, 揭开了商立法活动的序幕, 被视为最早的商事单行法;之后, 路易十四又于1681年颁布了《海事条例》, 该条例被视为是现代海商法的渊源形态。因为它的颁布旨在解决因海事活动的新发展所造成的法律适用方面的漏洞和缺憾, 它的出现有利于解决海商方面的新问题。德国的相继商事立法为:1727年的《普鲁士海商法》、1751年的《普鲁士票据法》、1776年的《普鲁士保险法》和1794年的《普鲁士普通法》等。而《普鲁士普通法》则是一部集民商法规范于一体的综合性法律, 其中商事方面的规定类似于法国1673年的《商事条例》。[2]

此阶段商法独立过渡形态的国家单行商事立法的特征主要为1.虽然仍反应中央集权的国家意志但其毕竟是从中世纪商人习惯法之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 在内容上带有浓厚的商人法色彩。2.此阶段的商事单行立法为后来统一的商法典的编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渊源形态。如德国旧商法典是以《普鲁士普通法》为基础而制定出来的。而《商事条例》和《海事条例》对于《法国商法典》的影响同样是意义重大的。3.由于在制定成文法的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商法学术著作, 例如德国马奎德和凯萨尔吉斯的《商事主体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和《商法论》, 法国萨维尼的《论完全商人》等。因此这一阶段的单行商事立法, 理论和渊源多来源于当时的法学著作。这些法学著作为初期国家商事立法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商法独立的高级形态——商法法典化

由拿破仑制定的《法国商法典》是世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商法典, 它的出现开辟了民商法分立的崭新道路和立法方向, 商法从此脱离了民事法律, 而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被人类所接受和遵循[3]。其产生的原因是立法者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 使商事活动能够有序合理的进行, 珍视和巩固法国大革命来之不易的成果, 因此, 那时拿破仑任命包括了实业家, 法学家在内的七个人组成编纂委员会, 由这四人着手起草法国商法典。在广泛借鉴以前制度和征询法学家﹑商事实践人的意见基础上, 于1803年公布了商法典草案, 并在四年后由议会通过, 正式实施, 对将来作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发展和研究起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 我们又注意到了, 法德两国在商法典编撰上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德国之所以要制定统一的商法典, 其目的是要以统一的成文法典来推动, 促进政治上的统一运动。商法典的编撰是国家, 政治统一运动的内在要求, 尤其是政治运动的要求在立法上的统一反映。而法国颁布的商法典是法国政治, 革命运动胜利的产物, 也是为了保护和传承法国大革命优秀成果的目的, 因此它充分反映了法国大革命的哲学原理及方法, 以商人和商人组织为构成第三等级的主要力量, 以第三等级的力量去推进和最终完成商法法典化这一统一过程, 因此拿破仑法典以及商法典的最终成功制定也是第三等级的胜利。

摘要: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实质意义上的近代商法是始于中世纪欧洲地中海沿岸自治城市的商人法, 虽然商法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的商事规约, 但它却正式确立于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在地中海沿岸、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乃至整个西欧, 于11世纪起, 出现了商业复兴, 表现为定期集市的增加和从业人员的增加, 交易日渐活跃。商人和社会其他阶层的相对脱离, 从而产生了新的职业商人阶层, 并在其活动领域内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法律体系, 即商人法。

关键词:商人法,商人基尔特

参考文献

[1]战晓玮.商法的实质独立性问题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2]李凤霞.历史变迁中的商法地位——兼论民法与商法的交锋与互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 (3)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商法体系】相关文章:

信用体系民商法论文04-18

民商法体系相关研究论文04-15

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与分析02-12

分析新形势下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09-11

商法04-19

国际商法05-01

商法知识07-25

商法独立06-24

商法07-01

商法学07-02

上一篇:收入构成下一篇:林下经济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