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2024-07-10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精选十篇)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篇1

前提:教师充分备课, 熟悉教材内容并构建合理、有效的课堂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从宏观上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控课堂。由于每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不同, 高效自主学习法的运用也不是尽如人意的。前提很重要, 教师要科学地构建课堂的骨架, 把设置好的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充分地预习。如果构建不得当或者过于粗糙, 就只能做到学生自主, 而不高效。

第一步:分组。标准的班级一般为45人左右, 可分为8个纵排, 以座位靠近为原则, 两个横排相近的纵排为一个小组, 便于讨论问题。一旦分组后, 就不要轻易打破组织结构, 因为长期的自主学习会使小组内部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凝聚力。组与组之间, 会形成良性对抗的氛围。这种分组适用于讲解新课。为什么一定是四个组呢?因为高中历史教科书无论是人教版还是岳麓版, 每一课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三个问题, 划分成四个小组, 便于教学的开展。如果是习题课, 小组的划分还可以更灵活一些, 以前后桌为一个单位, 即一个小组4个人, 便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这样划分, 小组的数目就变多了, 前后桌的凝聚力要高于前一种分组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习题课的习题数量较多, 一般选择题不少于12道, 材料题不少于2道, 划分更多的小组, 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步:布置任务。一节高中历史课一般有三个子目, 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六单元第十八课罗斯福新政, 内容包含三个子目, 第一个子目是临危受命, 第二个子目是实施新政, 第三个子目是摆脱危机困境。请学生课前预习教材内容, 参照教材和练习册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同桌之间先进行交流与探讨, 然后以组为单位, 对课文内容以及老师抛出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探究学习。如果第一组的任务为第一子目临危受命, 第二组的任务是第二子目实施新政, 第三组的任务是第三子目摆脱危机困境, 那么第四组的任务是什么呢?第四组的任务是总结回顾课堂内容, 指出重难点, 带领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环节, 并负责组织解析习题。这一部分的习题, 因为课堂时间有限, 最好是三到五道题, 最多不要多于五道选择题。或者是两道选择题搭配一道材料题。第四小组的讲解应该要求侧重讲解解法与思路, 而不是单纯地给出答案。

第三步:推荐。每一堂课开始, 由各组自主决定推荐人选。切记, 一定不要老师点名指定人选。从某种程度上说, 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由组员自行推荐的讲解者, 当其站在讲台上时, 会带着一种责任感。当完成任务时, 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那就是荣誉感所带来的促进学习的正能量, 这是教师指定人选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小组推荐的形式远远优于老师的随机点名, 这是一种民主的力量, 也是小组成员对某一位优秀学员的认同。不过, 要尽量避免一个组经常只推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如果发生这种情况, 小组推荐就失去了它的活力, 小组讨论与互动就名存实亡了。

第四步:正式开讲。课堂教学首要的问题是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但是在教学中, 很多老师有一个共同的缺点, 那就是从头讲到尾, 一堂课下来, 学生一点自主权都没有,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压制;或者老师关心的是提出的问题和寻找答案, 而不去关心学生怎样回答问题。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正式开讲的时候, 要求对学生以老师来称呼, 要求讲解者声音洪亮, 讲解过程中没有错别字, 知识点表述正确、完整。如果时间允许, 可以展开讲解, 并添加课外阅读内容。如果有不足, 就请同组的人进行补充;如果还是有不足, 请其他组进行纠正和补充;如果仍然没有表述正确或者完整, 就由老师进行纠正或者补充。在学生讲课的过程中, 要求设置提问环节, 由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基础问题, 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与新问题。提问其他学生次数不得少于三次, 而且不能够重复点名, 但是毛遂自荐的可以适当多发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并知道讲课学生的不足, 及时了解其他学生是否能跟上进度, 学生关注的重难点。有的时候, 通过学生对学生的提问, 老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对于主干知识点的掌握不充分, 对于高频考点的冷漠。能够提问到高频考点的学生还是少数。换句话说, 学生对于考试考什么, 自己应该多练习什么的认识还是欠缺的, 亟待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对于提问环节, 老师要求站在讲台上的学生能够使用表扬或者适当的批评性话语进行点评。对于最后一组的讲解人, 还有如下要求:总结回顾课堂主要内容, 指出重难点, 带领大家完成课堂练习环节, 负责组织讲题。每次带领学生完成的题目, 一般不超过五道题。要求做到还原知识点, 讲出解题的关键词或关键语段以及解题技巧。这个环节, 因为学生的基础较薄弱, 老师要及时与“小老师”进行充分的互动, 旁敲侧击做题技巧。要求每一道题随机选定一位同学来答题, 充分活跃班级学习气氛。有的时候, 学生的思路和教师的思路是不完全一致的, 但是却一样能够解题, 得到正确答案, 教师要给予鼓励, 而不能以教师为中心, 随意否定学生的思路, 否则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 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教师要研究学生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对他们的思维特点了解越多, 就越利于教师进行科学的备课, 引导学生科学地构建知识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学生对高效自主学习法的不断熟悉, 他们获得的经验会越来越多, 对知识点的把握能力就会不断加强, 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值得欣慰的是, 由于老师科学地构建了课堂的框架, 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

第五步:布置课堂作业。以前课堂作业统一布置, 在笔者进行教改后, 课堂作业由学生自由选定, 但是限定行数为至少十行字。作业内容可以背写课堂知识点、回答课后自我测评题等, 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 使背诵环节的一部分内容在作业里呈现, 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节约了课下的复习时间,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当然, 作业还可以写这堂课自己表现的不足之处和自己知识的欠缺点, 以及仍然不明白的地方。这样的作业, 老师判起来是累了很多, 但是学生们的思想得以表达, 并且和教师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利于教学成效的提高。

第六步:由课代表对各小组的“小老师”进行点评, 选出当堂课最优秀的“小老师”, 并给予鼓励。在实施的过程中, 本校2014届二班引用了乐学币机制, 将课堂发言情况赋予一分、二分、三分不同的分值, 并与奖励挂钩, 每周兑现一次, 有效地激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这种乐学币机制配合高效自主学习法, 可以实现事半功倍。

第七步:教师总结。教师的总结, 要有褒有贬, 提出他们的缺点与不足。但是批评要基于对学生的爱, 不能苛刻或者贬低学生的能力, 对发言的学生要给予诚挚的鼓励。

通过小组竞争方式的自主学习法, 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各小组的荣誉感、自豪感, 增强每一个学生的责任感。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并不轻松, 只是说话的时候少了, 但是要从宏观上把握课堂的进度和学习的质量, 仍然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上面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比较适合讲解新课。其核心是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成自主学习的局面,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退居幕后, 更像是编剧或者导演, 宏观调控课堂, 还给学生一个开放性教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学习自觉性得以提高, 并自觉地维护课堂秩序, 形成热烈的课堂氛围, 进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历史课堂永远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面对可爱的孩子们, 他们的积极性需要被关注, 被释放。基于我们对孩子们的爱与了解, 要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高效自主学习法正是基于这一点所做的尝试与努力。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其目的不是要把少数学生培养成为科学精英,而是要使所有学生都成为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通过探究教学使学生能动地获取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提高探究能力。在一些发达国家,探究式教学早已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在学科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教育部颁发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即将颁行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强调,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多层次、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发展水平。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核心,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教师的教学方法以讲授、灌输为主,学生的学习成了以模仿、背诵和训练为主要特征的维持性学习,教师对学生具有权威性,学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批判性和创造性被销蚀得越来越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以致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确保课程教材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改变广大教师习以为常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等途径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实践机会,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和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真正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实践与思考

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开展还刚刚起步,许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近年来,笔者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积极探索有效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对高中历史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操作模式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轮廓,形成了“质疑——思疑——解疑”反复循环的操作程序。1.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质疑。质疑是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质疑的过程就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过程,而问题的发现和提出是创造的起跑线、科学的助产士。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有意义的探究教学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新颖的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学生也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能着手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质疑是开展探究教学的第一步。

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意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强,根据这一特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对学习材料进行自主质疑,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寻求新的发现,获得新的认识。以“法国大革命的过程”为例,以往教学的重点大多放在讲述巴黎人民三次武装起义对革命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统治政策的评价上,而对革命过程中表现出的十分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没有或很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与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不同,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先后粉墨登场,执掌政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历史现象呢?它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联系?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入理解法国大革命的特点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未能看到它们之间特殊的因果关联性,并通过质疑设问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而诸如此类的探讨正是探究学习和创造思维的突出体现。又比如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对鸦片战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辛亥革命和北洋军阀统治的评价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中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开端问题、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问题、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问题、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多极化问题等等,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巧妙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新的问题学习情景,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质疑问难,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频频撞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阀,不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教师探究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怎样发现并提出问题,体验到质疑探究的乐趣,从而逐渐养成自主质疑的思维品质,最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2.营造融洽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思疑。

从自主质疑到自由思疑是探究学习的必然过程。自由是创造的土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后,老师千万不要马上向学生奉送所谓的真理,教师的责任不是答疑解难,而要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让学生自己自由驰骋在探究学习的广阔时空之中。如上述法国大革命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原因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进行思考。由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比较高,所以资产阶级的队伍比较大并且阶层分明,形成了金融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和中小资产阶级等阶层,它们虽同属于资产阶级范畴,但各阶层在革命中的利益和要求不一样,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便轮番掌握政权,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迭起,一浪胜过一浪,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所采取的措施也越来越超出资产阶级革命的本来要求。但“……过分的革命活动之后,必然接着到来一个不可避免的反动……”(恩格斯)所以,热月政变和拿破仑统治时期保留下来的革命成果,基本上还是革命初期即君主立宪派统治时期取得的那些主要成果。也就是说,法国大革命初期本来就已经基本上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历史使命,即推翻封建制度,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资产阶级解决掌握政权的问题,以后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完全是由于国际国内严峻的形势所造成的,这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性,不具有普遍意义。再如,关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评价问题,卖国求荣是北洋军阀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但与此同时,北洋军阀政府也进行了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努力和斗争。教学中切不可以简单的阶级标签而加以全盘否定,应引导学生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评价,养成科学的探究态度。这一阶段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使学生能够放开手脚进行探究。

课堂探究氛围是指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师生的情感情绪状态,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开展探究教学的重要条件,因为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进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创造。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平等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创新求异,通过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使学生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之中,实现师生互动和教学相长。其次,要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相信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放手让他们开展自我思考、自由探究的活动,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通过自身的主体探索和体验来逐渐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实践的个性品质和独立探究的能力。第三,要树立学生个性差异发展观,注重开发学生不同的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学有所长,通过因材施教、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等为学生创造不同学习的类型,使其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差异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方向,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发现自己的价值。

3.开展多彩的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合作解疑。

学会合作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中特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实践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是需要通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的探究性学习问题。实际上,合作存在于一切活动之中,只是探究性学习更强调合作。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应以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把课堂讨论作为教学常态,引导学生利用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达到合作解疑的目的。

缄默使人愚钝,争辩使人聪慧。学生对所提问题经过自由思考之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不同意见的学生互相质疑、自圆其说,使学生在争辩讨论中明事理、出新意,养成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探究式课堂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既可通过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善疑巧问、浅处深问、明知故问、无中生有等,组织学生进行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如讨论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作用、戊戌变法的性质等;也应结合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专场课堂讨论或辩论,如组织“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改革开放与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思想解放潮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课堂讨(辨)论会。限时性课堂小组讨论是探究式课堂讨论的主要形式,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开展新的探究。开展专题性课堂讨论一定要精心选题,周密安排。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同时,开展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活动,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向社会各界人士请教,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交往与合作,使合作从一种学习方式扩展成为学生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既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新课程改革目标。

高中历史图表教学探索与实践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图标教学;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86-01

近几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成为高中历史教师需要攻克的一个关键课题。新形势下的历史教学已经不仅仅是记住几个重要时间、事件就行了,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发展。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他们乐学、会学、学会,从而实现教和学的双赢,在长期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探索出了图表式教学的一些不成熟的方法。

所谓图表式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表和图表展示的方法,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将历史知识整合起来,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体系,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记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我们现有教材中的图表比如地图、人物图、形势图、数据表格等应如何利用,以便让它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能;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如何制作、绘制新图表,创设图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利用教材中的图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把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起来,不用老师要求他们,他们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而教材中的图表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二课《古代中国的艺术》一课“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一子目时,我让学生先观察教材中秦始皇二十六年诏铭和王羲之书《丧乱帖》等几幅书法作品,欣赏其各自的艺术特色,然后问:“你们喜欢哪一种书法艺术?”学生的兴趣马上就来了,你说喜欢篆体,我说爱好草书,他说会写楷书。七嘴八舌,各种书法艺术的特色以及书法艺术的演变也就清晰明了了。来激发学生识记的兴趣。在这里,老师需要做的就是找准教材中每一幅图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点。只要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让他们乐学,课堂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帮助学生识记各知识要点

汉字作为抽象的文字符号,由它组成的一个个知识点不具备什么显著特征,学生不容易记忆,即使好不容易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因此,我要求学生在看正文内容勾画标记的同时,注意他的周边环境,例如注意文字的上面有幅什么图,左边或右边有幅什么图?或者说他在什么图的上面或下面?这样,利用学生感兴趣较易掌握且印象深刻的图表为标记,来帮助学生记忆抽象的知识点,效果较好。

三、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六第三节《专制下的启蒙》一课,如果单纯让学生依据正文内容记住几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和影响,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不想记,这时我们就可以领着学生观察教材中洛克和卢梭的形象插图和课后自我测评中启蒙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列表,要求学生分析表格探究:从表格中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得出了启蒙运动时期各主要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并能通过比较分析进行区分和甄别。

教材中现有的图表便于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而要使学生由点到面整合所学知识点,对知识进行内化重组,构建知识体系框架,就需要学生在利用好教材中的图表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自己制作绘制新图表,培养阅读理解比较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

如果是新授课,我的做法是:

1、课前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图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深入透彻的钻研教材,找准内容的关键词,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的设计出一个具有科学性、简易性、条理性的图表。

2、课上自学感知,认真思考图表。课堂上,首先要求学生依据目标自学教材,在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然后试着把知识要点用表格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师在本环节可以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积极思维,自己建构知识框架。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表达,一定能答出最佳的结论。

3、课时合作探究,合力接受图表。新课标要求让合作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获得发展。在本环节中让学生针对导学案上的表格框架,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内合作探究,小组间合作探究,所有小组相互展示。使学生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和互动,在认知上相互启发和生成,取长补短,接受老师所制作的图表。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时教师也可参与到大交流中去,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与学生一起分享体验与感受,并可以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作一引导点拨,深化,也可以接受学生的一些好的见解补充到自己绘制的表格中,实现师生双赢,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4、课后练习作业,尝试制作图表。整体课的最后就是巩固和归纳知识点了,所以,在最后的环节中,师生先利用图表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重温各知识点。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作业的形式,自己动手制作图表,巩固本节课图表中的内容。作业完成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也基本上掌握了。

高中历史高效教学实践探讨 篇4

一、高效教学的概念

高效教学是与低效教学相对而言的。高效教学要求教师首先在遵守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 运用一些科学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规定的教学实践范围内, 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以使学生当堂获得更多知识和更大的发展。那么, 高中历史的高效教学就是要求历史老师尽可能地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 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 达到让学生充分领悟和吸收的教学效果。

二、高中历史高效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正确理解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课程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 即宏观、中观和微观目标。教师要在正确理解三个层次的目标基础上, 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比如, 历史课程要通过本节的学习, 进一步认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趋势, 培养一种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这就是一个中观目标应该达到的要求。同时, 教师还要正确地理解课程的内容标准, 即识记、理解和运用等概念。一般历史课程上都会有诸如了解、知道、讲述等概念的属于识记的要求。说明、归纳、概括等词的属于理解要求, 分析、评价、讨论等词的属于运用的要求。

2. 教师要营造一种学习历史的气氛。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 教师要想尽办法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爱好,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好好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是造成教师课堂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3. 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实践表明,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有的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顾自己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 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有的老师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和表达意见, 但没有发挥有效的指导作用。因此, 在新课改的大前提下, 不仅要倡导学生自主, 独立学习, 还要结合教师的引导, 指导作用的发挥。

三、高中历史高效教学的具体途径

为了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及营造一种学习历史的气氛,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或者讨论等方法来实现。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教师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是鼓励学生思考、理解教学内容还是复习、巩固已学习过的知识, 或是让学生通过问题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也或者通过提问、回答问题的方式,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等等。

第二, 要选择适当的问题来提问, 要根据问题的类型、难度, 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及教学进程来提问等。比如, 根据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针对1966~十年“文革”期间刘少奇被迫害致死的情形, 提问:公民的合法权利和人身安全得到法律的保护了吗?“文革”的主要发动者是谁, 发动“文革”的原因是什么?对国家、对社会造成了什么严重的影响?如何才能避免这种悲剧的重演?民主法制建设应从哪些方面加强?

第三, 要正确地叫答。一般要在提问后, 留下一定的时间等候学生思考。比如, 在简单问题上以3~4秒为宜, 复杂问题上以15秒为宜。同时, 还要给学生以同等的回答机会, 针对不同回答做出不同的反馈。比如, 在“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的教学中, 可以提问学生,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国内外形势有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学生答:清政府日益腐败。其他欧美国家呢?学生答:19世纪四十到六十年代, 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六七十年代,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通过这个比较, 我们能得出怎样的结论?学生答:落后就要挨打。通过此种方式, 对学生回答正确的予以肯定, 错误的部分则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

第四,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与学生进行讨论来达到互动的目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 根据学生的兴奋点, 抓住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 与学生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比如, 在学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制定内容时, 可以提出问题:你认为外交方针中哪一个是核心?坚持“一边倒”是否意味着中国背离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从建国初期到新时期,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你觉得调整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等等。这些问题可以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归纳, 引导他们互相讨论、交流、分析、总结、最后得出答案。

第五, 为引发学生兴趣, 还可以通过设置情境的方式, 即可以用知识间的过渡方式、新课题的导入以及历史事务的探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比如, 在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时, 可以先描述一下伟人, 再投影一组具体城市的发展变化的幻灯片, 通过幻灯片中的现实变化, 提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励学生踊跃回答。同时, 还可以借助世界组织或者采访外国人的报道, 展示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城市和国家的发展变化。通过情境的设置方法, 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现实的变化, 引发其关注自己身边的事物发展, 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通过正确理解历史教学中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 营造一种学习历史的气氛,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才能找到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

摘要:随着高中历史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原来那些不能适应新课改目标的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 有必要对高中历史高效教学这一问题进行实践探讨, 以摸索出适应高中生的高效教学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高效教学,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杨风英, 舒励.问题探究式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6, (10) .

[2]钱文华, 黄东奎.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9, (1) .

[3]赵杰.如何进行高中历史高效教学[J].经验交流, 2010, (24) .

论高中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

新的历史课程不再是老师在课堂上一味地讲解课本知识,或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被动地接收学习,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高中时期,历史老师要改变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要求学校教育更应从素质教育、个性教育入手,创设培养能力的环境,培养学生更多些创新精神。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创新与实践作了探讨分析。

一、在教学模式选择上注重多样性

历史教学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应注重启发、诱导和点拨,在设问回答和互动交流中,善于发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及时进行激发和正确的引导,以饱满的激情和学生一起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中,不能用既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观点和见解,更不能对其进行扼杀和禁锢,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个性追求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示和发挥。比如,让学生扮演特定的与教材相关的角色,体验历史情境,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在研究课《春秋战国思想及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思想家,整堂课教学分成四幕:第一幕――“导游”(学生主持人)领着“游客”(学生)来到“先秦”时期;第二幕――“孔子”、“老子”、“孟子”、“墨子”、“韩非子”向“游客”介绍“自己”的主张及原因;第三幕――“导游”带领大家“畅游”古代思想长河,探寻我国古代三大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第四幕――教师的点评归纳。四大幕对比鲜明,重点突出。学生唱主角,有小组代表的介绍发言,有学生评委当堂评分。通过具体场景的体验,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思维和科学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也为学生开拓了宽阔的创造空间,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日趋完善和健全。

二、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

高中历史新课程刚刚走进实验区,并没有可供遵循的现成模式,一切要靠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随着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的改变,随着科学对教育的渗透,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要随之改变,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历史是一门时间跨度极大、涉及内容极广、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是首选。因为借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历史文本、图像、视频、原始资料等多种信息组织成实用性极强的历史教学课件,不但能起到增加课堂容量、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阅读、分析的能力。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其优势,为教学服务。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摆正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并继续挖掘和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交互渗透和互相补充。

三、在教学评价上采用多元评价的激励效应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评价不能仅仅像过去那样只重视终极评价、忽略过程评价,而是要两者兼而用之。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单一,而且重结果轻过程,只看考试分数,忽视了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丰富感受和体验。新课程强调过程评价,目的就在于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激励和引导学生健康发展。过程评价可以体现在课堂讨论、剧情表演、主题辩论、学生问答、提纲展示、课堂演讲、社团活动、社会调查和社会考察等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评价的及时性给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添注了积极动力,非常有益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效能。

我们不能把考试作为惟一评价手段。传统的习题练习形式单调,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据此,本人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本地实际,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历史遗迹的参观,本地历史的考察研究,历史研究性课题等。为了让学生在创新历史习作中得到锻炼,我设计了一些与学生生活和环境较为贴近的问题调查,让学生把现实生活当作历史学习的第二课堂,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去寻找历史素材。在高一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前期历史时,针对这部分内容,我布置过作业:“作为一名中学生,从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学习中你得到了哪些感受?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这就帮助学生强化了历史概念,拓展了视野和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又如期末,我给学生布置的寒假作业是:“考察贵州省范围内的人文、历史、经济、文化和民风民情,收集一些适合当地历史实践活动的素材,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或采访记录”。这样的作业,学生有兴趣也有条件去完成,在实践中既培养了他们收集、整理资料、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融入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还配合了历史课堂的教学。

四、结语

历史老师应认真贯彻执行新的教学思想,制订新的教学方案,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让高中学生认识到,通过自身认真、勤奋的学习以达到目标,及高中这段时期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国琴.克服不良心理投身历史新课程改革[J].网络科技时代,2012,(10).

[2] 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學中的应用[J].贵州教育,2013,(15).

[3] 张养民.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绩效[J].当代教育科学,2014,(07).

[4] 庞友海.课程改革: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05).

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篇6

一、营造和谐融洽氛围

营造民主公平、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必须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为载体。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着力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 更要着力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动力, 从而形成情感丰富高尚、人格健康和谐, 具有坚强意志和锐意创新的素质。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 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的氛围, 使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二、灵活运用课程资源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采用专题单元编写体例, 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而每单元又由相互联系的各课构成有机整体。在教学实践中, 专业术语多的单元, 往往出现教师很难在规定的单位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要求的情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使用教材, 特别是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调整和补充。如讲授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必修1) 时, 可适当调整单元教学顺序, 在授完第一单元后, 可先授第六单元和第七单元。这样就使中外政治专题史自成一体, 有利于学生理解中外政治发展的特点。再如, 在讲授第五单元之前, 建议教师先讲授第九单元, 使学生在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演变有较清晰的理解的基础上, 理解新中国的外交关系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三、发展学生多种智力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于发展学生多种智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资源──基础知识、课文中的图表、多媒体教学平台及与基础知识点相联的课外知识等, 针对个体学生不同的特点, 有目的分层次地发展多种智力。既要发展学生的显性智力, 还要发展学生的隐性智力 (即学生某一薄弱方面) 。如:让逻辑—数学智能较明显的学生归纳课文中的基础知识, 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分析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有语言天赋的学生朗读课文或表述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让空间智能因素发展较好的学生提取图表信息;让有人际智能因素倾向的学生组织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的一些活动;让音乐智能较高的学生唱歌、演奏乐曲或解释其中的核心意义;让肌体—动觉智能较好的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让电脑爱好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补充材料, 拓展学生思维等等。教师还要创设有利于学生逐渐克服自身能够克服的某一方面薄弱点的环境和机会。如让不善于表达的同学朗读课文, 然后给予热烈的掌声鼓励等。

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明确指出:“通过历史必修课,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 弘扬民族精神,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学科历史文化璀璨夺目、人文特点突出。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熏陶下,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素养得到提高。如在讲授“秦始皇统一全国,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奠定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基础”时, 教师可适时地补充秦始皇四处寻找长生不老药, 但最终无法使秦始皇长生不老的故事后, 及时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生命的长度, 而在于生命的宽度”的真谛。

五、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动力及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要引导学生善于把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如在达成某一教学目标时, 教师可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思考、讨论相关问题, 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构建知识网络等。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 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注意宏观、微观相结合以及把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适应社会发展潮流作为衡量的标准。对社会热点或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通过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思辩能力。

六、教学活动反思

1. 教师的教育理念要进一步转变。

虽然, 教师在上岗前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 但在具体教学中, 新课程理念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 教师对课标的把握难以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要求, 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欠缺, 尤其是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 往往不尽人意, 或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 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 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理。

2. 实行班级教学, 建立多维评价体系有待全面铺开真正落实。

目前高级中学基本是采取班级教学模式, 每班50人左右, 因此, 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时, 往往有的同学没机会或没有勇气参与。

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探究与实践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及特点

(一) 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在新课改阶段, 高中历史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此, 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结合当今实际, 促进历史教学的发展。

如今各省市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在跟随课改的步伐, 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 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 有力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如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依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高中历史教学依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束缚, 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考试考什么, 教师就教什么, 学生就学什么。二是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 由于初中所学的历史知识较薄弱, 所以, 他们则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以往的薄弱环节进行补习, 就增加了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此外, 从学生方面来说, 学生没有了解到考试的真正内涵, 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 一味地认为学习高中历史是应对高考的手段, 这就没有更好地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探究, 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有可能导致高考的失利;从教师方面来说, 教师缺乏继续教育, 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缺少对当今历史的研究, 也没有进行知识创新, 而导致了自身知识陈旧, 在课堂上, 教学方法不够创新, 进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

(二) 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学的特点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 高中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 其特点具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 在教学目标方面, 初中历史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是不相同的, 初中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及浅层次对历史的了解;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和有潜力的人才, 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学好历史的同时, 考入自己理想的学府, 从而做一个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其次, 在教育对象方面, 与初中生不同的是, 高中生通过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 因此, 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思想更加活跃, 更善于思考, 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再次, 在教育层次方面, 高中历史教育是初中历史教育与大学历史教学间的一个桥梁, 肩负着普及与提高学生历史知识的任务。高中历史知识是初中历史知识的扩展和加深, 它运用初中所学的知识积累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扩展了学生的思维, 进一步培养了高中生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面对如今的社会形式, 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新课改下, 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尊重学生, 鼓励学生提出见解, 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 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 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 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 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 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 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 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 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三)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 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 从而为社会服务,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 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 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 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 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 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 走向社会, 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 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 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 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 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 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总结

总的来说, 要想做好高中历史教学教师就必须结合实际, 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不断地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 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加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中新课程通识性培训丛书编写组.走进高中新课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龚奇柱.对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历史教学.2006 (1) .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4].杨荣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成功 (教育) , 2011 (16) .

高中乡土历史教学的实践和思考 篇8

一、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

学习乡土历史的方式多种多样, 中学生学习任务重, 花大量的时间学习乡土历史是不可能的。有三种方式学习效果最明显也最受学生欢迎。

1、老师讲解———找到教科书与乡土历史的链接点

乡土历史的一些内容与教材有一定的联系, 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和延伸。老师教学时, 适当加入乡土历史内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的情感教育。如2011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历史试卷有这样一道题目:

1938年4月, 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随后, 陈怀民的妹妹致信高桥的妻子美惠子:陈怀民猛撞高桥的飞机, 不是发泄对高桥的私仇, 而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之间的较量。同时表示, 她们一家对美惠子没有怨恨, 希望有一天能够友爱地握手。此事

(1) 发生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2) 反映了正面战场的英勇抗战

(3) 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4) 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

A. (3) (4) B. (1) (3) (4)

C. (2) (3) (4) D. (1) (2) (3) (4)

学生对C答案没有异义, 但对这一段材料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认为日本人是侵入者, 被消灭是咎由自取, 不值得同情。为了说明两国人民深受战争之害, 日本人也是值得同情的, 我给学生讲了一件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人真事。

在我校不远处的扬州新胜街上有一家民国时期的旅社———绿杨旅社, 这家旅社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霸占成为慰安所, 有一天, 慰安所内来了一名日本军官, 当他急匆匆推开房间大门时, 发现里面的慰安妇竟然是自己的新婚妻子。原来这位叫宫毅的日本小伙子新婚刚刚三个月就被日本政府征兵派往中国, 不久其妻秋子也被日本政府蒙骗到扬州当了随军“慰安妇”。一年后, 当宫毅到绿杨旅社和慰安所提供的军妓见面时, 双方都惊呆了。原来这名军妓正是宫毅的妻子秋子。夫妻二人想不到会在扬州绿杨旅社 (慰安所) 见面, 彼此悲喜、愧悔交加, 抱头痛哭, 各自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因反对这场惨无人道的侵略战争, 最后, 他们双双自杀于绿杨旅社。日军司令部怕影响士兵情绪, 随即悄悄地处理了这起事件, 但消息还是不胫而走, 1939年重庆的 《大公报》 最先报道了这则消息。1942年1月31日至2月6日, 歌剧 《秋子》 在重庆国泰大戏院 (今和平电影院) 首演, 在当时文化界引起极大轰动, 周恩来、郭沫若等曾莅临观看。

这个发生在扬州的故事今天听起来还是觉得震撼人心。学生说, 以前他们上学路上每天从绿杨旅社门口走过, 从来没有感觉到什么。现在经过绿杨旅社门口时, 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秋子, 想到日本法西斯对中华民族犯下了滔天的罪行, 但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崇尚战争, 在战争中, 有很多日本平民, 成了无辜的受害者。由此可见, 反战并不只是一个国家的情感, 和平是全人类的主题, 这样的乡土历史内容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2、小组合作———尝试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心就是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 生成爱家乡的情结。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学习小组, 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和乡土知识探究等系列活动, 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和关爱, 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老师可以先征求学生的意见, 让每个学生上报感兴趣的课题, 先民主后集中。老师把学生上报的课题进行筛选, 从专业研究角度确定研究方向。以下是我校2014年暑假高中研究性学习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 你生活的扬州是一座有着25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 利用暑假同学们可以进一步认识你脚下的土地。在下列课题请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课题, 并且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 收集相关数据、图片等资料, 进行整理归类。开学前将你的研究成果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电脑小报等。也许你的一些研究成果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感谢你为古城的发展出谋划策。

A、史可法作为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 在扬州存留了很多和他相关的遗迹, 请你搜集史可法的相关历史资料, 经过自己的整理分析, 总结在明末环境下, 史可法抗清有怎样的积极意义?作为当代青年学生可以从史可法身上学习哪些优秀品质?

思路提示:

(1) 参观史可法纪念馆, 查找相关的文字、史料、图片。

(2) 背诵史可法纪念馆内的对联, 讲述史可法的事迹。

(3) 你可以单独写出600字左右的小论文一篇, 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文。

B、东关街全长1122米, 它是扬州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明清老街, 这里除了有老字号店铺, 还集中了很多文物古迹。选取东关街具有代表性的古迹或老店, 了解一下它们的历史, 完成以下课题:

(1) 根据你的实地考察, 画出简易的东关街游览示意图。

(2) 拍摄两张你感兴趣的东关街老店或者古迹的照片, 并且写出照片说明。

(3) 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东关街这样“不售门票”的历史景点?你对东关街的开发有哪些建议?

C、我们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 有很多名胜古迹、文化遗址, 如:朱自清故居、清代盐商遗址、普哈丁园、汉墓、隋炀帝墓、古运河、大明寺、逸圃、汪氏小苑, 个园、二十四桥、广陵书院、仪董学堂、明代的武当行宫、准提寺等。暑假里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你感兴趣的地点进行考察研究, 别忘了留下你的珍贵记录哦。

开学后我们把收上来的研究报告进行了分类, 学生研究最多的是人物方面的, 朱自清、 史可法、“扬州八怪”是他们关注的, 几乎每一个课题都是厚厚的一大本。

3、个别学习———撰写名胜古迹解说词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 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学生的知识, 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 让学生自行探索, 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着教师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要设法向学生呈现一些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具有挑战性的材料。乡土历史知识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家乡的一些文化遗存、历史人物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乡土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不少学生喜欢选一个课题自己学习, 说明现在的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他们尤其喜欢撰写名胜古迹解说词, 有的解说词写得像模像样, 试想一下, 如果学生没有对朱自清的热爱, 没有到朱自清故居实地考察, 能写出这样有水平的解说词吗?课程改革要求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把兴趣和能力还给学生,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乡土历史教学实践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乡土史教学成果如何呈现

乡土历史教学面临最大的困难, 是教师的工作无法量化, 这就直接影响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加上乡土历史的内容对学生的升学不能产生直接的效益, 所以也很难得到家长的认可。有学生反映, 假期中他们要出去参观学习时, 家长明确表示反对, 认为不如在家做几条题目对考试有用。这就提醒了我们老师, 我们进行了乡土史教学, 必须要向学校和家长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个成果可以是实实在在的, 如:每到开学初, 我们就把学生写的乡土历史学习报告收上来, 老师先认真看一边, 再分类装订成册, 到班上点评后保存起来。到家长会时, 拿出来向家长展示。每学期学校还组织一次主题小报展览。老师们把一些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进行修改, 推荐到校报发表, 近几年学生有多篇乡土历史学习笔记在校报上发表。

还有一些是隐形的成果, 不能马上看得见, 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有一定的机会才能体现出来。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讲朱自清散文前先带全班同学参观学校附近的朱自清故居, 当老师还在考虑如何讲解时, 就有两位同学自告奋勇担任讲解员, 语文老师说两位同学互相补充, 讲得很专业, 他们是有备而来的。我想这个“有备”应该得益于他们曾经的乡土史学习。什么是学校?它应该具有四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乡土历史教学呈现了学校的功能, 乡土历史的乡情性、亲切感, 有助于学生感受历史的真谛,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服务社会, 做到学以致用。当学校和家长看到了这些教学成果后, 他们对乡土历史教学一定会支持和配合的。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 篇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出台和实施, 为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搭建了有力平台, 然而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 “教非所想”或者“想不能教”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之现象犹存, 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同时也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困惑。打破瓶颈, 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更好融合, 是必要和必须的。对于脱节原因与对策之反思, 勒其要者如下:

其一, 教学理念在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中形式化、机械化, 未能做到与具体教学实践的调整性融合, 那么在其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中就会低效甚至无效。且不说教学理念有科学、先进、可行性的是否之分, 即便正确的教学理念, 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施之百代而不变, 其具有绝对性和滞后性, 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 根据不同的教学实践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毕竟“教育实践并不是能够按照一种完全无思维的或机械式的行为。”[1]同时, 即便是“正确的理论, 必须以正确的理解为前提, 然后才谈得到正确的运用。”[2]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 广大教师已经深谙“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素质教育课程理念,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很多老师对该理念却存在误解或者执行机械化的问题, 认为该理念就是让出讲坛, 讲得越少越好, 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显示新课程精神, 表明自己的教学理念的与时俱进, 因此变得很怕“讲”, 生怕“越俎代庖”。岂不知, 有的知识, 老师不讲, 学生就不明白。所以, “学生主体, 教师主导”的课堂, 并不是要杜绝老师的讲解, 恰恰相反, 当学生“愤”时“悱”时, 教师的“启”与“发”是必要和必须的, 当学生不懂时, 该理直气壮地讲就要理直气壮地讲, 否则, 学生之“其为惑也, 终不解也。”

其二, 客观条件的缺失。教学理念要想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必须要有相应的客观条件。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的脱节, 往往是因为这种看似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包含的对客观条件的要求, 并不是每个学校、每个老师所能具备的。如此, 即便有了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也不会发生实质性作用。比如高中历史六大选修模块的设置, “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 限于教师队伍配备等方面条件的限制, 学生们的选修课却成了学校代为选择的必修课。

其三, 有些看似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的问题, 实则为教学理念自身的问题。有些国外的教学理念、未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理念, 本身并不适合用来指导教学实践, 却被机械地拿来, 硬性地推行, 结果自然是不如人意的。所以, 教师不单单应当成为教学理念的“执行者”, 还应当成为其选择者、评估者、检测者和反思完善者。

其四, 教学评价的功利性。教学评价在教学实践中的导向性作用非常巨大。目前来说, 注重表面结果的单一和短浅评价方式仍然存在, 例如评价一个老师优秀与否, 教师职称评定的标准, 主要看其发表的文章多不多, 获得的荣誉称号有多少, 优质课观摩课的级别和节次, 由此导致教师多教学目标的定位出现功利化, 最终导致教师接受的先进教学理念淹没在对这种功力性教学目标的追求中。同时, 社会和家长对一个学校和老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评价, 仍然停留在以学到多少知识的标准, 并不重视孩子的个性和全面长远的发展, 因而, 他们并不关心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新颖先进, 甚至对此持排斥态度, 生怕背离传统的教学会误人子弟。

第五, 教学实践主体与教学理念提出主体的脱离。众所周知, 中学教学实践的主体是各中学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 而中学教学理论的研究者和提出者则多来自高校的学者、教授, 实践主体与理论主体的分工, 固然可以各取所长, 但隔阂同样难免, 同时, 正是这种各自的长处, 使得各自的工作向纵深处发展而缺少横向的彼此交流, 隔阂也不断加深。所以, 为两大主体之间的沟通搭建有效地桥梁, 拓宽沟通渠道, 无疑是解决脱节现象的有效途径。比如, 让更多一线的优秀中学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 组织更多的双反都参加的研讨会等。

当然, 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脱节现象的产生, 最关键的还是教师个人能力和素质的问题。新课程理念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 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因此需要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升, 而在传统教学理念和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老师, 脱离传统模式之窠臼, 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而很多老师虽然看似接受了新理念, 但内心实则持排斥态度, 不敢放手, 生怕学生吃不好吃不饱, 除了在优质课观摩课上有所改变外, 日常教学依然大操大办, 进行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师素质上的客观限制和教师态度上的主观导向, 同样造成了二者的脱节。

“教学, 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我们不会停下追求完美的脚步, 作为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者, 中学历史教师要想在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完美接轨, 就必须不断地在将教学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反思, 在反思中发现问题, 并构建属于自己的新理念。有了实践基础上的反思, 我们就能不断更新和重构自己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学素养, 完善教学实践, 从而走出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的困境。

摘要:中历史教学工作中, “教非所想”或者“想不能教”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理念脱节之现象犹存, 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的瓶颈, 同时也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大困惑。打破瓶颈, 实现教学实践和教学理念的更好融合, 是必要和必须的。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校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098-01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是把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加以实现化。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而言,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高效课堂教学既是理念,也是策略,更是我们教育教学第一线教师的价值追求。要真正做到课堂的高效,教师就必须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笔者结合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及观摩了一些国内知名的历史教师的优质课的心得,谈一谈如何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

一、整合资源,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在备课的环节中,不仅仅限制于所备本节课的单一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宏观性。例如,在2011年海南省教育培训院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年会上,笔者上了一节《辛亥革命》的研讨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需要把宏观、中观、微观的目标做一个全盘的规划,做好统筹安排。经过300多位与会的老师及专家观摩和研讨后,专家的评价是这样的:从本堂课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做到避免就事论事,指导和帮助学生从世界潮流和中国社会进步趋势的角度,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关系不是居高临下式的,探讨问题也不是预先就定封闭性结论的,而是一种平等、民主的、思想开放、思维自由的探究活动。还有专家觉得在整堂课中,课堂紧凑,教师的引导有效得当,特别是学生在课堂中兴趣浓郁,课堂互动性很强,三维目标落实到位,高效实现预期的教学任务。最后评委们一致认为这是一堂合理整合资源的高效历史课。实践证明,高效的历史课是需要我们老师在备课的环节中,深入研读课标和教材,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不断地整合,为打造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二、明确目标,有效设置历史教学情境

布卢姆指出:“有效教学是通过有准备的教学达到一定目标。目标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要建立以目标为导向、以反馈矫正为核心的目标控制体系。”我们重点关注教师是如何对课堂进行掌握和调控、学生又是如何参与其中和反馈信息的。如高中必修Ⅱ《罗斯福新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一系列大萧条时代的图片资料,再结合当时的情境,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危机背景下美国人民生活的贫困,体会经济危机的危害。学生通过观看、讨论,在脑海中想象经济危机下美国的情境: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分文皆无的灾难性后果,从而为接下来的内容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笔者认为这节课使用了很好的策略,因为教师从整体上考虑情境设置,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情境体系。依托文献材料和图片材料,有效指导相应的读图技巧,让学生指出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态、穿着打扮、神情、街道店铺的招牌、建筑物等,教师把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每个问题指向明确,步步为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去积极思考问题,积极回答问题。因此,我认为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对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转变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不仅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更要凸显于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试图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参与的局面,力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改提倡把以往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现象转变为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的多维活动。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和培养,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的历史思维活跃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后编排的历史教材内容,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教师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最根本的做法是转变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实践中追求高效教学。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切实地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这是历史教育的理想境界,也是所有老师的共同追求。

四、转变教学观,端正“教”“学”关系

教学活动是由“教”与“学”这两大部分构成,因此,教师必须要认清教与学两者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以学促教以教助学。只有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将地方史渗透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学生可以通过电视或者是网络等一系列途径,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将高中教材内容和当地历史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维以及观念,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实现优化教学过程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师在讲授秦始皇的功与过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结合参考资料进行思考,经过讨论后,将自己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论与师生分享,教师在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结合历史资料,查阅本地区在历史上出现过哪些领导人物?他们又做过什么贡献?这样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当地的历史,有利于当地史的传承与发扬。

上一篇:典型调查下一篇:功能型聚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