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2024-07-23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1

一、开展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建办学新环境

1. 加大投入 ,建立校园网络资源库。在硬件设施完备的基础上,学校要同步开展校园网络资源库的软件建设,教学资源是教师自制的各学科教学课件、资源的集中地,教师可以在校内任何有计算机的教室下载使用,并进行修改,在前人制作基础上不断完善课件。

2. 分层培训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理论水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离不开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要有计划、有重点、有层次地加强教师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在师资培训工作方面做到“三个结合”:即把教师全员参与和骨干培训相结合;把开展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培训与转变教师传统教育观念相结合;把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教学改革相结合;促进教师更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树立教学新理念

1. 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并不是指在教学科目中增添一门信息技术课,而是结合学科教学的实际,利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适应的特性,为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赋予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以新的内涵,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1)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得到拓展。传统的教学是以老师、书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师生以书本为中心进行学习活动,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种空间封闭的禁锢,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不再绕着书本转。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片、程序以及互联网等多种资源引进了课堂,任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都可以成为课堂学习的一部分,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多样的选择。(2)教师的教学方式更生动、更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有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精心分析,选择相适应的多媒体资源制作成教学软件,给学生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听觉刺激,瞬间创设生动具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3)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重要工具,可以真正实现分层次教学、个别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的选择学习内容的空间;它还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式学习,通过网络通信技术与他人合作交流研究。

三、进行教与学的实践,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

1. 自主探索学习模式。自主探索学习设计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引出学习主题。然后围绕主题,查阅信息资料,进行逻辑推理、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这样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研究、探索问题。

2. 研究学习模式。研究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与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为目的,以研究任务驱动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指导研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互联网、书籍、报刊、电视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地收集查阅大量的信息资料,并根据研究要求对已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储存,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汇报,建构知识。这种通过信息技术与研究课型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手段成为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学习的工具,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有效强化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整体信息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2

答:信息技术植入学科教学,打破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应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不断进取,勇于创新,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进步。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关系,相应的提高其能力。做为学生应改变自己传统的学习观念,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有效帮助我们学习。下面是我认为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教师和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1)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①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作为信息时代知识与信息的传播者,教师首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理论修养。教育理论为教师的教育实践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密切关注教育动向,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②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要掌握因特网的信息搜索能力,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电子邮件等)和office软件的使用。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广泛的使用到课堂教学中和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上。

③教师应提高对教育教学理论、自身的信息素养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能力。合理使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有利于给课堂教学带来便利,使教学内容生动的体现出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①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在学习中要敢于大胆的提出问题和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提出自己的意见。②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问题 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科学、严谨、发散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 篇3

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采用课堂活动的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特性,这些特性在与英语学科整合的过程中能充分的促进英语教学的优化和发展。

信息技术与英语整合的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学资源的形式和内容,扩展了教学空间,更新了教学模式,使教学管理更倾向与现代化管理。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都很单一。教学方向以单一的灌输式为主,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课堂气氛不活跃,师生之间不能积极互动。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他们的思维。而如今的英语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占主导地位,老师将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各种多媒体不仅将成为老师讲演的工具,更是学生学习的好帮手。目前,虽然现代教学技术设备很齐全,很先进。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仍占统治地位,再加上教师的使用能力不够,无法有效的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信息,进行教学设计和创立语言环境,针对这种形势,教师必须学会和掌握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因为这种技术能使课堂冲破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重视英语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认真探究。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英语语言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影视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许多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画面,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和动态视频向结合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人机交流学生间的师生间的互相协作等方式,进行主题学习,专题讨论和自主学习,进行视听说写的全方位训练。信息技术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使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双型教育方法得以发挥。

1.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使学生不再局限与某一媒体信息或方法,通过开放的内容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自身的特点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补充新知识技能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节奏,增加了课堂知识的容量和密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层次互动,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2.利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

心能够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通过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百分之十五,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百分之二十五,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播知识的途径,就能获得百分之六十五。现代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就是利用形声来传授知识,使学生充分利用视觉和听觉接受知识,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另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听说训练,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感官作用,使其互相配合,加大语言信息的刺激量,从而大大提高知识掌握的有效性。

3.多媒体的运用促进教师更多地进行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4

●系统规划课题研究项目, 明确课题研究目标

2005年底, 我们在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电教馆“十五”招标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成果鉴定的基础上, 为了体现课题研究的系统性、衔接性, 有效凸现信息教育特色, 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 把学校科研主攻方向进一步定位在如何提高学科教学有效性层面上, 经过周密考虑, 系统规划, 确定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的“十一五”科研项目, 于2006年2月向区、市、省、全国逐级提出申报。在区、市科研部门领导和专家的悉心指导下, 我们认真查阅了大量资料, 学习了相关研究理论, 科学规范地填写了课题申报书, 周密地制订了课题研究方案。经过各级科研部门和专家们严格、公正的论证和审定, 于2006年9月正式被中央电化教育馆批准为“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子课题。

我们认为本课题中的“信息技术”, 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信息中的技术, 即传播信息媒体的使用技术, 包括检索处理技术、信息显示技术等;二是运用信息的技术, 即利用信息进行教学设计, 进行教学过程的控制、管理、策略等问题——教师怎样选取信息、怎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怎样整合得有效。“整合”是指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作为背景和平台, 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中, 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有效整合”:适时并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及资源,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和生生互动方式,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根据上述概念界定, 假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 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 与师生协作沟通获得需要的学习资源, 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有效发挥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协作学习环境的作用, 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力求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努力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率, 从而高效率地实现学习目标、意义建构。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这一崭新的领域, 没有现成的方式, 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 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这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题的概念和界定, 该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探索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并通过这些方式来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达到优化学科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具体分解目标见《课题研究方案》) 。

为了便于课题研究的实施,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和案例法为主。这里的行动研究法具体指联合行动研究法 (学校范围内的) 、协作性行动研究法 (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 。全体实验教师在专家和理论的指导下, 边实践边研究 (即行动观察反思) , 通过对典型课例的计划、研究、反思, 总结出有效的课堂整合方式,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为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周期是从2006年2月至2010年12月 (共五年半) , 分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一、二、三, 总结与结题五个阶段进行扎实有效的实验研究。

●抓实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

为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规划有序, 实施过程科学规范有效, 努力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 我们依据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落实以下措施。

(一) 健全机构, 加强课题研究组织领导

学校邀请华东师大张际平教授为课题研究指导专家, 设立了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苏州市瑞博博士后工作站专家定期来校指导具体的实验工作。成立一把手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及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和课题管理工作, 还配备6位教师成立现代教育技术室, 负责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资源库开发、建设和管理, 设立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由分管校长、教技室、教科室主任和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组成课题实验组, 进行课题实验和攻关。

(二) 合理设置, 成立网状式子课题研究组

为体现课题研究的有效性、系统性、衔接性, 激发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围绕学校主课题, 依据学校学科教学情况, 设置了语文、数学、双语、思品与社会、科学、艺术、信息技术、体育8个二级子课题组。

(三) 加强学习,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培训

为了使课题组人员和实验教师明确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内容、目标, 我们开展了以下校本培训活动。

1. 利用双周三课题组活动时间, 由学校教科室印发与课题相关的材料 (建构主义理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理论、有效教学理论) 供二级子课题组学习。

2. 学校教技室利用部分单周六时间, 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操作 (课件制作、利用瑞博网站进行学科整合教学设计、电子白版操作等) 培训。

3. 学校教科室对全体教师分别进行了《黄桥实验小学关于扎实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的几点说明和建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探索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讲座。

4. 组织课题组骨干成员参加全国、省、市级的各类各项培训学习及学术交流活动。

(四) 规范操作, 制订扎实有效的课题研究执施计划

课题研究执施计划是具体实施课题研究方案的有效手段和操作方式, 根据课题研究步骤, 为了使课题研究操作规范, 责任到组, 责任到人, 我们分别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十一五”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执施计划》《黄桥实验小学学校主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活动要求》《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组长工作职责》。在此基础上, 学校教科室编印了《黄桥实验小学二级子课题组课题研究工作手册》, 要求二级子课题组长建立相应的课题研究资料档案袋, 将“8个一”的资料 (课题研究方案、执施计划、阶段研究计划、活动记载、整合课教学设计、阶段论文、测试资料、阶段工作总结) 整理归档。

(五) 加大投入, 完善网络教学的设施设备

2006年12月, 学校在通过苏州市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的基础上, 为了使该课题研究项目顺利进行, 我们对照苏州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建设标准, 凭借已有的三机一幕、校园网、计算机教室、语言实验室、电视演播室、音像编辑室、电子阅览室、课件制作室, 又专门筹措了38万元资金, 按照实验目标先后完善、更新了学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设备。学校不但更新了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 新建了2个多媒体教室和1个超大规模的多媒体学术报告厅, 还出资引进了苏州市科技园的瑞博数字化教学平台, 建成了80G的教育资源库, 25G的音像资料库和20000册的电子图书, 为各学科教学配套了投影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幻灯教材和多媒体光盘, 学校还自制教学课件800多个, 最近, 又购置了一块专门用于整合教学研究的电子白版。近年来, 学校用于教育信息化的经费达400多万元, 占学校总经费的12%。这样, 完善的网络教学设施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物质保障。

(六)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讨活动, 探寻小学学科有效教学策略

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和研究假设, 凭借传统课堂环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 为充分发挥网络环境的优势, 体现网络教学的特点, 有效运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学科教学中强有力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播能力和方便的交互作用, 从2006年4月开始, 我们凭借实小青年教师多媒体公开教学活动、课题组研讨展示活动、区级学科带头人示教活动、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及区、市、全国级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 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整合方式。

1. 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 (即“任务驱动”) 方式。

具体技术操作方式是这样进行:首先,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协作会话;接着, 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扼要点评引导, 帮助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合作式的探索;然后, 凭借网络的交互性,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内容及时反馈、归纳、提炼, 从而指导学习者形成有效的知识意义建构;最后, 教师通过BBS留言板、讨论区或在线测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合理检测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或形成性评价, 真正形成学科知识的同化和内化。

2. 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即“问题探究”) 方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指, 教师利用多种媒体技术 (挂图、投影片、课件、录象、音响等) 创设的学习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或协作学习, 通过交流逐步完善认知建构, 进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3. 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 (即“资源利用与共享”) 方式。

该方式旨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学科课程当中, 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和学科教学的海量资源, 让网络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资源环境。因为计算机校园网络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 所以, 我们把学校网站作为师生课外教学延伸的平台, 成为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学生可以在家里、学校等可以上网的地方学习, 他们通过网络随时向教师提出疑问、发表见解;教师可以以文字或文件形式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 让学生进行网上解答;我们还利用网站开设家教园地, 开辟网站留言簿,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可以利用E-mail同任课教师联系;家长可以利用留言簿及时与学校、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互商教育良策。这样, 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进行整合教学的延伸, 最终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教学目标。

我们通过对《水乡歌》 (语文) 、《只有一个地球》 (社会) 、《轴对称图形》 (数学) 、《一杯水的观察》 (科学) 、《牛津英语5B Unit 9 PartB C》 (英语) 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的课堂教学情况观察及其效果进行分析反思, 意识到:通过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媒介由原来作为教师讲解的辅助工具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 教学过程由原来传统的归纳演绎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 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 学生也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和学习的主体, 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学科教学的效率。实际上, 上述三种教学设计并不是相互割裂, 我们欣喜地看到,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 正不断将其融合在一起, 教师的地位作用也正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虽然, 教与学的主阵地在课堂, 但在信息技术已经介入教育领域和学科教学的背景下, 教学内容已远远超过课堂范围和时间范畴, 怎样利用网络技术, 将教学内容、组织形式、网络资源更加合理地向课外延伸, 力求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使信息的传播过程更灵活、畅通和广泛, 真正让学生在家庭或课外像在课堂内一样, 通过教师的在线引导点拨进行自主实践学习, 由于目前我们的技术局限和教师的操作水平的缘故, 这一层面的探索实践还是显得不够完善, 这还有待于今后的探索。

●理性总结课题研究情况, 分析并有效调整研究方案

四年来, 我们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集成性、超文本性及网络教学多向互动性, 进行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的探索实践, 开创了一种有利于师生平等交流,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和氛围, 初步形成了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协作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运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主体实践学习的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方式。经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课题研究基本达到了预期中的研究目标。

(一) 课题研究初步成果

1.实验教师共制作出150余个教学课件, 并汇集《自制课件集锦》, 摄录了10多节网络整合课录像, 主课题组编辑出版了阶段成果集《烛光集》, 写出课题阶段报告, 为下阶段课题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实验教师撰写的88篇课题研究论文发表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刊物上 (全国级43篇、江苏省级25篇、苏州市级20篇) ;科研成果 (论文) 获奖107项 (全国级48个、江苏省级14个、苏州市级45个) ;教师制作的课件获省、市级奖14项;实验教师说课、上课获奖34人次 (其中沈卫花执教的《春联》一课获“首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教学能力大奖赛”二等奖, 俞红燕执教的《认识分数》和葛采平执教的《台湾的蝴蝶谷》获第十二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观摩展示会评为二等奖, 吴文群获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三等奖, 沈卫花、俞红燕、葛采平获苏州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评优课一等奖, 金岚、吴文群获苏州市互动电子白板实验项目第三、四阶段评比一等奖, 张建球获苏州市第三届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质课评比二等奖, 顾文华获“苏州市第五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课评选活动”二等奖, 6位教师获苏州市各类评优课一等奖, 吴淑英、顾文华、张萍茹分别获相城区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学设计评比一等奖, 10位教师获相城区小学第四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

3.学生普遍学会了用计算机绘画、制作贺卡、编辑电子小报, 制作个人、班级主页, 会收发电子邮件, 并能正确看待网络, 把网络作为促进个人、集体发展的工具, 具备了初步的信息素养。两年多来, 学生在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及各种艺体竞赛中获奖700多人次。

4. 课题研究使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脱颖而出。两年多来, 课题组又涌现出1名苏州市名教师, 2名苏州市学科带头人, 2名苏州市教科研学术带头人, 11名相城区学科带头人, 10多人次被评为市、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能手、教坛新秀、“双十佳”教师, 骨干教师占全校教师的45.8%。

5. 课题研究工作明显地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准。学校自2006年2月至今又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实验基地和全国优秀子课题组,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先进学校, 华东师范大学现代信息技术博士生导师张际平教授工作室, 中国创新教育示范单位, 江苏省文明学校, 苏州市教育信息化先进单位, 苏州市第五次教育科研先进单位, 学校语文学科组获2006年苏州市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竞赛暨十佳网络教学团队评比活动小学组一等奖, 学校获“2008年江苏省第六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作品大赛”活动优秀组织奖。《教育现代化》《江苏教学》、江苏省教育电视台专题报道了学校信息化教育、课题研究工作的情况。

(二) 问题与讨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凭借信息技术的支撑, 采用适合学科教学的有效手段, 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从而提高学科教学的效益。课题研究过程中要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 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师、学生、媒体、内容”这四要素的关系, 实现从真正意义上的从传统的教学走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引导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方式走向新的学习方式。然而,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该研究项目有一些问题还有待于下一阶段要加强探索。首先, 课题组人员如何正确理解建构主义理论, 并且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进行课题研究;其次, 网络技术的运用常常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限制, 影响着实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因此要加强网络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其次, 课题研究如何与当前课程改革密切联系起来, 如何真正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要经常性地开展同课题研究项目校际间的交流研讨活动;最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的有效性评价方法如何操作, 需要专家指导、兄弟学校的协作及我们在今后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研究。

(三) 今后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主课执施计划和前阶段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各子课题组要规范课题研究过程, 在有效开展课题研究过程中, 全面落实“8个一”的任务, 积累好研究资料;结合学校的“有效教学”草根化研究, 采用课堂观察、尝试运用学科教学录像分析的形式, 认真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 力求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和实验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积累和汇总主课题研究阶段成果, 规范有序地做好课题中期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 录制、编辑小学各学科整合教学优秀录像课例, 编辑汇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设计方案 (案例) 》, 编辑出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实验成果集, 经过分析、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好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至2010年底, 提出结题鉴定申请, 接受区、市、省乃至中央电教馆等上级科研部门专家组的成果鉴定验收。

参考文献

[1]黄欣玉, 顾小清.有效技术整合:利用技术促进学习成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李克东, 谢幼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培训教材, 2002 (1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总结 篇5

在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带给语文学科的巨大效能,体会到了整合带给我们的喜悦,激励自己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现将本学期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总结工作总结如下:

一、信息技术对语教学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进入课堂以来,现代技术手段为语文教学产生了很大的作用,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乐学、爱学、自主探究去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按阶段进行,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1、现代教育手段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他们不断地获取信息、整理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交替循环,才会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呈现螺旋式上升。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很喜欢上我的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对现代技术手段应用下的语文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借远端资源素材为教学服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自然地融入进语文教学之中,与老师和其他学生合为一片,促使为他们自主地去学习,去探究。

2、信息技术使课堂增大了容量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不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以前多课时的内容现在较轻松地就很快完成了。

3、不断地提高了学生文学素养及信息素养

在课堂中使用了现代媒体手段,学生通过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媒体进一步体会文字信息的优美,学习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随时发现身边的语文美、文字美,为欣赏文学、表达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通过听范文朗读、配音赏析,很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语文之美,提高赏析能力的写作能力都变得较为容易起来。

我还不断地给学生渗透大语文的概念,让他们不光从网络等来借用远程资源,还要发掘身边素材,学习身边语文,为语文学习服务,不断培养他们如何搜集、加工、传播语文信息,从各个方面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用信息素养。

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我自己应用变得越来越熟练,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习水平。

4、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很多,布置的内容他们都能积极地去完成,且产生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推动了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课程,已经在我国的中小学校中普及。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堂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学的一种新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地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参与学习,让他们努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其他学科教师要善于在讲好自己所教科目的基础上,充分地把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和方法,逐步给学生提供这种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应学的知识。比如说让他们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利用价值的资料。教师本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的结合,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还是学习信息技术都有很重要的影响,是让学生做到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进而有助于教师完成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

我国的教育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一些中小学教师的思想观念仍然没有改进,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中小学校中较少,应用也较少,许多教师对计算机的操作和应用仍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应该对教师的知识技能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信息技术文化水平。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就是许多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往往就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介绍、常用的应用软件使用介绍。没有什么实践经验的训练,仅仅就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层面上。这就导致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出现很多问题,使信息技术教育达不到应有的目的,注重教师的信息获取与加工技能、协作学习技能、课程教学应用技能以及相关计算机文化知识等方面的灌输和训练,是教师培训的一个有效途径。

信息技术教学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独特的信息技术把握和应用能力:二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借助学科教师的教学,使学生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并使他们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住更多的技能。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有太多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关注,很多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实例来为学生灌输信息技术知识,这种方式是值得怀疑的。一方面,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毕竟不是其他学科教师,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不了解和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其不能够充分讲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中对学科知识的借鉴和引用,是零星的、散落的,这样对计算机文化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信息技术”课程是本体的观念,反而不利于学生真正地形成信息技术文化观念,整合强调的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要立足于课程而不是计算机本身。

信息技术整合,要把信息技术的使用权交到学习者手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自主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应当起到引导的作用,避免出现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出现的信息技术只为教师所用、学生只为教师所驱使的状况。要逐步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而教师只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师的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7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能够实现真正意义的多元化教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需要适合教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多元化的语文课程形态。语文课程以单元编排为主要方式, 由“正式的课程”向“运作的课程”转变,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主地、自觉地、更加深入地思考课程内容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将促使教师在更为广泛的领域中不断挖掘教学材料, 更为深入地反思课程和自己的教学, 引领学生搜集信息, 发掘每单元各篇目之间内在的联系以处理信息。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 达到了教学的自主, 为从容地实施课程提供了便利。

二、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与策略

1. 教师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的认识要全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的手段, 为适应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具有信息素养的师生才能够高效地获取信息, 正确地评价信息, 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在大的信息集合中, 身为一名独立学习者, 只有具备信息素养, 才能探求与本学科有关的信息, 才能丰富师生的知识, 进行创造性地表达, 进而往深一层次发展。在学科整合过程中, 语文教师不要过度依赖教科书, 要对教科书适当地进行重组,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有利于解决语文知识过于零碎、重复等问题, 有利于拓宽语文教学内容, 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

2. 注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课程资源的更新

随着教学情景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中被赋予更高的要求。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新的能力, 以适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教师不断提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素养是落实“整合”的保障, 是推动“整合”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果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不能满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顺利进行的要求。那就要加强对计算机和其他媒体应用的学习, 从而达到自身信息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计算机网络与优质资源是实现“整合”的重要条件,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提高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能力。

3. 在学科整合中继承有价值的教学模式

在语文教学模式的选取上, 既要继承传统, 又要发展创新。随着教学硬件的不断优化, 它带给我们的是信息容量剧增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但它也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重性, 学科整合要兼顾传统模式与创新模式各自的优势, 如果我们盲目地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优势, 不深入研究学科教材, 仅依照本人的喜好或为了丰富授课的形式就通过信息技术不做选择地引入课程资源, 课程内容过度随意, 势必会失之偏颇, 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 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不能为了教学活动的活跃而整合, 要明白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语文课程目标, 是为了更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发挥信息优势,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发挥信息优势, 音乐、图片和影像都可以渲染情境, 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 引发联想, 给学生展现一个更为广阔、丰富的空间, 给语文课注入活力。例如, 教学初一上册的文言文《童趣》, 笔者选取了大量的图片, 并设置了超级链接, 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 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样, 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 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 多媒体的运用, 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 (如黑板) 的不足, 方便清晰地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使本来很枯燥的文言文变得生动且易于学生接受。再比如笔者在教学初一上册写景抒情文《紫藤萝瀑布》时, 选取了大量不同形态的紫藤萝花图片让学生欣赏, 学生直观地了解了没有见过的紫藤萝花, 再读生动的描述性语言, 就有了感性理解, 品味到了语言的美, 达到了赏析语言的目的,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语文学科教学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广大教师以现代教育理论思考并创造性地劳动, 精心搜集, 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媒体, 特别是电教媒体的适度应用, 学科整合这一教学模式将大有作为。但教师要明确信息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 不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要合理运用到语文学科中, 教学就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学生就能充分发挥潜能, 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范学全.中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策略[J].快乐阅读, 2011, 2:15-17.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法谈 篇8

信息技术是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加工、发布信息的能力。网络、计算机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采集、加工和发布。同样,其他教学媒体包括录像、录音、挂图、模型、实物,甚至教师的动作、语言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使学生采集、加工、发布。所以,我们在研究整合方法的时候,应当把他们列入研究的范畴。这是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化组合。

一、情境整合法

情境整合法是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普遍应用的方法,特别是在导入新课环节应用得更加普遍。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在兴奋的状态下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情境整合法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方法灵活。

1. 利用景观,激发兴趣

利用录像、课件、挂图等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如:小学语文《秋天的童话》可以播放秋天的景观资料片,把学生带入秋天的意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语文《荷叶圆圆》一文,可以播放一池荷花、百花竞放的课件,加之优美的音乐,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

2. 利用模型,激发兴趣

利用各种模型、实物,使学生兴趣盎然。如:《恐龙的灭绝》一课的教学。教师导言:“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一位大家非常喜欢的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于是展示各种恐龙的模型,从学生感兴趣的恐龙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又如:小学二年级数学《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师出示几个彩色的风车问学生,“你们喜欢风车吗?”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利用歌曲,激发兴趣

学生熟悉的歌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奋点,使他们精神饱满地参与学习。例如:播放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然后说:新疆的确是一个充满浓浓异域风情的地方,我知道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因为盛产葡萄所以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葡萄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此外,还可以利用游戏、猜谜语、谈话、讲故事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资料整合法

这是目前中小学课堂常见的一种整合方法。它强调学生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走向图书馆、阅览室、音像资料室和网络教室,从各种渠道收集整理信息。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筛选信息的能力。强调的是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重构,与课堂学习内容有机融合,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同化与顺应。

操作过程:

(1)课前,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课题内容广泛收集信息资料。

(2)课中,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阐述自己的观点。

(3)同学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进行争论、评价,各抒己见。

(4)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某些问题达成共识。

课例:小学一年级语文《北京亮起来了》,课前教师要求学生收集北京的风光片。包括:街道、建筑物、公园的风光等。上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介绍收集到的图片资料。大家一致认为北京非常美丽。教师说:北京的夜晚也很美丽,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2课《北京亮起来了》。这里由信息交流导入了新课,然后在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小组内学习生字、组词、小组读、全班读、分段读的基础上,教师再次要求交流夜晚的图片资料并且设问:课文是怎样描写的,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这样不断地利用学生之间收集的资料把学习推向深入。当学习立交桥一处时,为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教师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立交桥的示意图,这样扩展了思维训练。接下来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交流故宫、王府井等处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应用他们的语言结合课文的学习发表自己的见解。这节课始终以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为基础,以学生的交流活动为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就要求学生收集的资料比较全面,能够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和重点段落。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基本情况,并且在哪一部分应用谁的资料,安排适当时机让他交流。要做好初步的教学设计。关于资料的搜集要指导学生收集那些贴近他们生活的便于收集的资料。收集资料的过程是对学生信息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要放手让他们去做,绝不可以取代学生动手、动脑整合信息的建构过程。

三、技能演示整合法

这种方法在动作技能的教学中常常使用。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将标准动作整合于多种教学媒体中,在适当环节提供给学生,使之观摩、感受、借鉴。这样媒体提供标准的示范动作完成教师难以完成的标准示范教学。例如:体育课一些动作的分步演示,百米起跑、铅球、标枪等投掷动作的要领分解,各种器械体操动作的演示等。

由于教师受到年龄、专业以及身体条件的限制,在示范过程中难免有些不规范、不标准的动作产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技术概念。利用计算机模拟演示的正确形象的技术动作,恰好能够弥补其不足。另外,在运动中的许多动作都是在瞬间完成的,跨栏跑的过拦动作,背越式跳高过杆瞬间的技术动作,即使教师示范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停留在某一瞬间的动作上。计算机模拟演示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可以加强示范效果,在学生的头脑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发现整合法

发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推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发现问题是进行发现性学习的关键。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无从探究、无从研究。因此,发现性学习不同于讲解教学。在直接的讲解教学中,教师利用媒体向学生直接解释他们必须学习的内容。在发现性学习中教师利用媒体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提供参考数据,向学生提出疑问,期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协作学习发现某个原理或抽象的概念,达到学习目标。使用这种学习方法教师要积累大量的学习资源,结合学习内容提出假设,引导学生通过现象进行探讨、研究,获取数据,验证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展示、交流、评价和反思。

例如:小学数学《找规律》一课,教师为学生展示六一儿童节教室内张灯结彩,全班同学围成一圈跳舞的景观图,启发学生:“你看到了什么?”这是发现问题的过程,然后让小组学生认真观察、讨论。学生们回答说:六一节来了,教室布置得好漂亮,有彩旗、彩灯、还有气球。教师接着问:“彩旗和气球颜色是怎样搭配的呢?”学生说:彩旗是一个红的、一个黄的,又一个红的、又一个黄的……气球是一个红的、一个蓝的、一个黄的,又是一个红的、一个蓝的、一个黄的……接着教师问,按这样的方法你能摆一下你手中的图形吗?于是学生开始摆图形。然后,教师又提出新的要求把教科书上的图形涂上颜色,于是,学生又开始涂。这样从观察中发现,到动手操作之后,教师问谁能说一下,这样有次序的排列是什么呢?学生齐声喊出“规律”。然后,教师又组织学生到黑板贴图形、挂玩具的活动,加深了对于规律的认识。紧接着从直观转向抽象,从图形转向数字,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律。

五、网络资源整合法

这种方法要求教师要把相关的资源整合到校园网内,要在网络教室进行上课。课中,教师要按照学习目标的要求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进行查找,自我学习或者小组学习解决问题。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全班交流、研讨、评价。

例如:中学地理《我国的旅游资源》一课,教师查阅了大量的文字、音像资料,把我国的重点旅游景区、名山大川、楼台阁榭全部收集起来,分类制作网页。同时把我国的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旅游社组织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游客的感受制成网页。上课时,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1)我国有哪些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几类,资源分布状况怎样?

(2)我国旅游资源利用状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

(3)怎样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结合以上三个问题,全班学生自愿选题,自愿结合小组,查找学习资源,探讨问题,小组统一认识推荐发言人,

微博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更存于生活中的点滴细节,语文与生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便走向枯竭与僵化。微博客在2009年风靡全球,人们可以在微博上发布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可以随时随地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或发一张图片,或发一个网页链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分享给朋友,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信息,随时和你一起分享、讨论。因此,我们利用微博架起语文和生活的桥梁,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想象奔驰、思考强化、情意丰富,使学生从趣味的对话中“玩”出对语文的兴趣来。

一、微博简介

继博客、视频、SNS之后,微博成为互联网上最热门的话题。微博凭借短小、快捷的传播特点,以及网页、客户端、手机端多种多样的发布形式,迅速成为互联网最热门应用。基于微博的功能特点,我们可以尝试将其移植到教育中,发挥教育功能,促进教育信息化。

二、微博教学应用功能分析

1. 简单易用,中小学生可以很快上手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局的博客来说,微博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中小学生课外时间不是很充裕,上网时间不多,微博的低技术门槛可以让中小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其使用方法。另外,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微博信息短小的特点,给中小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代表各小组阐述观点。这节课学生学习主动,充分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依靠协作学习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教师要加强巡查指导,避免学生盲目上网,对于操作技术较弱的学生要及时帮助。

这种学习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学习,把问题一次抛给学生,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策略和方法,自己探究完成学习任务。二是把问题分解成几个部分,每刘静静

2. 信息传播便捷,随时随地交流

微博网站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可以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用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语文很多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点滴感悟,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分享欲又比较强,学生可以根据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随时更新内容,大家一起讨论交流,碰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3. 微博的组论坛功能组建庞大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微博有建立小组的功能,可以点对点也可以一点对多点。用户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发起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群组在上面发布话题作文,或者针对一个问题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 发布内容形式多样,表达方式“多媒体”化

微博系统支持文字、视频、音乐、图片等多种格式的发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多样地采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学生也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5. 其它

微博还具有很多其它实用的功能,如搜索功能可以帮助师生快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悄悄话功能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等。

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把微博引入教学中时,首先要对不同微博网站的功能特点进行评测,根据需要选择某个微博作为教学平台。国内主要的微博网站有新浪、网易、搜狐、腾讯,它们特色不同,各有侧重。比如:搜狐除“一句话博客”之外,特点在于和博客、视频、相册、圈子、新闻的整合,发挥矩阵优势。新浪微博则支持文字、视频、音乐、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发布,其特色是公众人物用户众

一部分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必然途径,随着教育现代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实践,许多教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许多科学的整合方法。本文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总结的几种方法,不一定准确,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 篇9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而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重中之重。重新审视语文学科,既要依凭文本,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又要不拘于文本,适时、适度地引进相关资源,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供的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充实,更贴近生活,更具语文学习的价值。实现整体优化要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与信息技术整合中实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与以往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个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不是辅助的问题,而是二者要逐渐融为一体。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或进行网络教学,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1.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只要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全沉浸在这一学习乐趣之中。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则使多媒体的主要功能全部展现出来,文字、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教师在讲《荷花》这节时,针对学生对荷花的喜爱,教师可以上网查阅大量有关荷花说明的图片、文字或视频资料,以及一些关于荷花的古诗和典故,对自己感兴趣的阅读材料进行通过PPT课件的加工制作,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进行播放。这样通过视听觉媒体的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又怎会不乐于学呢?

2.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增加课堂信息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那么就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荷花》这节课中,教师不能仅以课本中的知识教授,还要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资源的收集,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关于荷花一些资料的收集。通过资料的收集,学生学习到大量的课文以外的有关介绍荷花的大量知识,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协作交流、多种表达的综合实践能力。收集信息的过程体现了信息技术很强的网络优势,能将教师、学生资料库的信息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大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语文资源,师生可以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学习资源。

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被突出地加以强调。学生从中学习到荷花在古人心目中崇高人格品质的象征。如:荷花象征高尚,花朵艳丽,清香远溢,碧叶翠盖,十分高雅。宋朝的周敦颐之名篇《爱莲说》称其“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获得启示,明晰要做一什么样的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强化。

三、当前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对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等。”而现实情况是,有些教师对教科书过度依赖,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没有用心去实施整合,而是拿着几年内容不变的教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缺乏对调动师生二者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缺乏对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些教师语文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固,传统的语文课都上不好,更谈不上进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语文学科知识,并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具有电脑知识及应用技术,要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程。电脑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可极大地发挥信息优势,真实、生动、科学地展示给学生们一堂堂生动有趣的课。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准备上,不仅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制作语文课件的时候,提高二者的整合度,提高自身的语文综合素养。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 各种信息媒体资源在各学科中开始了广泛的应用,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也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的意义、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文学科,整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

[2]教育部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篇10

信息爆炸的时代, 以“日新月异”来形容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 已不能准确地表达意义。“一日千里”“瞬息万变”或可勉强形容其飞速发展的脚步。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已跨越五个时代, 从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 到“深蓝”到“更深的蓝”弹指不过几十年的工夫, 人类的创造力也呈加速度在改变着世界。

计算机智能化的飞速发展, 是人类思维领域的一场革命, 同时也是人类各种知识、技能、发展成果高度融合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语文学科是相辅相成, 互为依存。计算机之所以能够运行, 就是有无数的程序与命令语言在支撑着。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 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 小学三年级以上即开始接触计算机, 在条件好一些的家庭, 接触计算机的年龄甚至更早,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就已是电脑高手。所以信息技术与学校学科教育相结合, 不仅成为一种可能, 也已成为一种现实。

二、信息时代其他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在现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 信息技术已深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今这个世界,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最终体现在科技力量的竞争, 谁占据了科技制高点谁就处于竞争的有利位置。而科技制高点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利用。科学技术是身体, 信息技术就是翅膀, 只有翅膀硬了, 身体才能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例如, 制造原子弹, 需要进行许多次核试验, 每次实验的物质成本和社会成本是非常高昂的。但如今不同了, 发达国家可以在计算机上模拟核爆炸, 取得各项试验数据, 达到与正式的试验同样的效果。这就是物理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所产生的巨大效益。同样的, 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无论是在生产、生活还是科研教育方面, 都会取得惊人的成果。这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各种形式

(一) 语文是信息技术产生发展和存在的基础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相结合。计算机发展初期就是在逻辑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后来, 为了简化、普及计算机的实际应用, 无论开关机界面, 还是应用程序都运用了语文这种工具。如今, 我们打开电脑, 再也不会有20年前, 我们打开电脑看着眼花缭乱的外文, 头立刻就变大了, 输入洋文, 输入命令……繁琐又复杂。现在, 电脑一开, 全中文界面, 想怎样操作就怎样操作。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 熟练地掌握汉语可与计算机的学习应用相得益彰

熟练地掌握汉语, 可以更好地操控计算机, 熟练地掌握计算机, 可以让汉语的学习突飞猛进。计算机的很多操纵项目都必须输入语言文字, 如果不会汉语, 在电脑上, 就会寸步难行。比如, 搜索一个名叫《我与计算机的情结》的文章, 首先要在电脑上输入这个名字, 我们就要运用到各种输入法, 无论是哪种输入法都需要一定的语文基础。无论是五笔还是微软拼音, 是智能输入, 还是搜狗输入。如果没有语文基础做后盾, 这个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相反, 如果你有一定的汉语基础, 又经常在电脑上做一些文字工作, 比方说用现在最流行的搜狗输入法输入文字, 时间不长, 你就会成为一名汉语拼音高手。所以, 学习汉语与学习电脑两者是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 查找资料, 课前预习

一键通天下, 一网联全球。信息化时代, 海量信息通过网络存在和传播。在进行语文学习时, 三年级以上教师可通过安排查找资料, 进行课前预习。学生通过上网搜索, 可以提前掌握大量有用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就会得心应手,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知识也印刻在脑海中, 既增加了学习趣味性, 又开阔了眼界, 何乐而不为。

(四) 运用声、光、电、影像技术增加趣味性吸引力

信息技术既是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 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恰当合理地应用声、光、电、影像等信息技术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增加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比如, 讲《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课时, 教师课前应下大力气用幻灯片或Flash制作好课件, 将文字、图片、播音员朗诵、影视片段集结在一起, 在课堂上播放演示, 就会收到非常棒的课堂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思想上来了一次漓江旅游, 培养起学生对祖国壮美山河的热爱, 达到了教学目的。

(五) 网上写作日志聊天

QQ是一种不错的网上交际工具。正确地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比如, 网上聊天, 一问一答当中学生除飞快地思考怎样回答别人一个又一个刁钻古怪的问题之外, 还要考虑怎样向对方发问, 发问什么问题、以怎样的口气与方式发问等等, 这个一来一往的过程就是学生逐步成长的过程。写作日志是学生我手写我心, 发表自己对人对事独立的看法, 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六) 网上作业、讨论交流

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减轻学生负担, 尤其是学生书包的重量, 现在已成为现实。每天放学后的作业已不用抄在作业本上, 而是由语文教师直接发布在网上, 学生直接回家登陆浏览即可。此外, 学生还可以加入QQ群, 对某项作业开展群组讨论。当然有时家长的参与也是必须的。

(七)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生事物。时代的发展需要这些老教师接受新思想, 创造新成绩。而教师对新技术的掌握, 对新观念的接受, 直接关系到学生成长的优劣与教学效果的好坏。

四、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我们培养学生对电脑的兴趣与爱好, 要把握好一定的度。千万不要让学生沉溺于游戏之中, 患上网瘾, 不能自拔。那样不但偏离我们的培养目标, 反而会葬送学生的一生。

五、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景

信息技术运用的前景是光明的。正如不能因为自行车掉链子就舍弃自行车步行一样, 信息技术教育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这个新生事物终究要发展壮大, 我们要引导和发挥他的正能量, 让它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更好地结合, 一定会使语文学科教学得到更快的发展。

摘要:本文粗略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问题。首先探讨整合的可能性, 再探讨必要性及整合的形式、应注意的问题、整合的前景等等。

上一篇:现代化消防监督措施下一篇:小学葫芦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