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与创新

2024-07-29

质量与创新(精选十篇)

质量与创新 篇1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应该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信息反馈、过程监控、体系完善”的运行机制。它包含了领导决策体系、组织保障体系、管理制度体系、信息反馈体系、过程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等六大部分。

一、广西中职教学质量管理现状

1. 文件规范要求, 促使学校重视教学质量管理

2005年,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广西2007年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 (试行) 》, 其中, 第六章第二十三条针对教学质量的内容做了明确要求:“建立和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应根据教师的职责, 以教育教学效果为主要依据建立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学工作综合考评等制度。根据日常检查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的原则, 学校应有计划地每学年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要成立校级考核委员会, 由教务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日常考核工作。考核材料应归入教师业务档案。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晋升、聘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健全学生学习质量考评制度, 考评包括考试、考查、考证等。通过对考评结果的研究、分析, 改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此文件体现了广西在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管理工作方面的重视, 也促进了许多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提升。

2. 规模发展与教学质量提升产生矛盾

2007年底, 广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 (桂发[2007]32号) , 并召开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动员大会, 经过3年攻坚, 广西职业教育基础条件显著改善,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办学质量明显提高, 实现了职业教育攻坚预期目标。

但是,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生源质量下降, 师资力量匮乏, 以及生均实训设备不足等矛盾也不断显现, 直接制约教学质量的提升。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教师职业基本终身制, 优胜劣汰的人事管理体制没有形成, 造成部分教师缺乏进取心, 没有危机感。特别是有的教师评上高级职称, 工资涨了, 就不想上课, 更不思教改。二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三是大量专业教师直接来自于大专院校, 缺乏岗位技能训练, 职业教育水平不高。

(2) 有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探索。主要表现在:课前准备不足, 对教材拓展不够、挖掘不深, 重理论、轻实践, 教法单一, 无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 甚至教学过程偏离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差等等。

(3) 教学常规管理不够精细。学校在教学管理精细化方面尚欠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重视检查, 不重视反馈整改;重视制度的制定, 不重视制度的落实;重视量化统计, 不重视定性分析;重视结果管理, 不重视过程的指导;重视规范化, 没意识到信息化所起到的作用;许多细节管理存在漏洞。

二、教学质量管理创新实践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是一所连续多年保持在校生上万人的中职学校, 保持规模发展和提升教学管理质量是学校一直努力的目标。在保持万人规模的前提下, 又要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 如何提升教学管理质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如何改进不足, 采取怎样的策略, 是我们研究的关键。

1. 打造“钢筋混凝土式”的教师队伍, 保障教学质量提升

按照“引入、培养、激励”的建设思路, 以多元长效机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能高强、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具有国际视野、富有敬业精神和改革创新意识、适应学校发展目标要求的“钢筋混凝土式”的教师队伍。

(1) 广泛吸纳人才, 改善师资结构。利用公开招聘, 公平、公正地引进人才, 竞聘上岗、择优聘用, 特别是从区内外大中型企业、高、中职院校引进教学骨干和从行业企业聘请“能工巧匠”、“行业专家”、“职教专家”等以“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为特质的“三高”人才, 打造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钢筋混凝土式”的教师队伍。

(2) 采取三种培养方式, 促进教师成长。

(1) 校本培训是基础。聘请职教专家、教授等高端人士来校讲座、交流, 以榜样的力量引导教师。针对新教师进行学校发展战略、校史校情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教学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岗前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新进教师的师德师能, 明确爱岗敬业要求, 确立主人翁意识。定期举行面向教师的全员培训,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学能力、教改策略方面让教师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 在职业品德、职业能力方面着实得以提升。

(2) 外送培养是渠道。一是积极组织管理干部、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赴美国、韩国、巴西、日本、台湾等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考察培训。二是选送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骨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 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三是派出学校优秀教师及专业骨干到区外开展调研和考察, 通过学习发达地区的优秀学校先进经验, 促进教师的成长。

(3) 自我提升是关键。落实“一个月工程”, 即组织并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 实现“每年下厂 (企业) 实践一个月”, 加大教师下企锻炼力度, 促进教师提升技能, 推进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 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制定奖惩制度, 以教师具备有中级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为基本要求, 要求教师必须持“教师证”“技能证”双证上岗, 对不达标老师采取扣减课时费的处罚, 鼓励教师不断进取, 提高学历和职称。

(3) 出台一系列激励制度, 激发教师积极性。学校出台一系列师资队伍管理办法, 合理、有效规范师资队伍的建设管理。如制定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认定和管理办法;教师工作量分类计算;调整教师课时费、行政人员坐班费和领导干部职务津贴;对教职工参赛、指导学生参赛获奖给予重奖等, 既规范了管理, 又有效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 建立“三段七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实现管理精细化

学校建立“三段七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以评促教, 以评促学”, 使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满意率提升, 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1) 三段教学检查。三段式教学检查是指每学期的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的常规性教学检查工作。检查内容具体是:

(1) 期初教学检查。包括教师授课计划及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案、课件检查;教学设备准备情况等。

(2) 期中教学检查。包括教师执行教学计划与落实教学任务的情况;教案检查;教师履行教学工作基本规范与学生学习状况;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情况;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测评。

(3) 期末教学检查。包括教师是否按计划完成教学安排;现代职教理念手段运用的体现程度;考务工作的情况;学生成绩分析;考核方式改革的评析;教改总结。

(2) 教师教学质量七级评价法。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包括以下七部分:

(1) 学生评价。根据10个方面对教师的师德、形象、态度、方法、能力、对学生的关爱度等内容进行测评。

(2) 教师自评。教师根据师德考评、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服从工作安排、实践能力等5个方面的17个考评点进行自我评价。

(3) 系部评价。系部根据教师自评的内容进行系部层面考核评价。

(4) 教务处 (企业) 评价。教务处对教学常规、教学过程、教学态度3个方面的14个考评点, 对教师进行考核评价。工学交替, 顶岗实习工作学习过程, 由企业根据校企合作协议规定, 对学生、老师进行管理和考评。

(5) 督导评价。教学督导每天采取抽查听课的形式, 检查教师教学水平, 对教师的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熟练程度、教学语言、教姿教态、课堂管理等7个方面的17个考评点进行评议。

(6) 科评处考评。科评处根据“三段”教学检查的结果、科研能力、业务能力、同行评教等4个方面的12个考评点进行考评。

(7) 学校评价。学校将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进行汇总, 综合评价, 将结果反馈给教师, 按一定比例进行表彰和处罚, 对分值较低的教师进行质量跟踪, 帮助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三段七级”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使学校各教学执行部门高度重视教学检查工作, 充分发挥教学检查工作对教学管理、教师教学与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监控作用, 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保证教学各环节良性循环状态, 促进教风学风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3. 开辟信息化管理新路子, 促进教学管理高效化

(1) 建立校园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平台。在建立覆盖全校范围、惠及全校师生的高效能校园网的前提下, 搭建可以应用于普通计算机、平板电脑、安卓手机等平台上使用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平台。对所有教室、实训室、公共场所、体育运动场所等进行实时视频监控, 实现学校管理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查看任何教师的上课情况, 利于教学的有序化管理。

(2) 建立“RCS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立包括网络教学、行政办公、教务管理等16个子系统, 体现“人人、处处、时时信息化”的“RCS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 实现学校管理无纸化办公、移动办公等, 实现教学的高效管理。

(3) 利用信息化, 改变教学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是提高工作效能的关键, 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 有助于整合资源, 提高效率。

(1) “电子眼”代替人工巡查。在教学巡查督导上, 将行走班级式巡查改为在教学质量监控中心进行电子巡查, 把原来近10人花2节课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 实现了1人花1节课就能完成。而且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或是任何一个校领导足不出户就可以随时跟踪、查看教学情况, 实现远程质量监控。

(2) 信息化改变听评课和相互学习方式。督导人员的听评课或各专业教研组老带新的听课学习, 依托于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平台, 教师只需一台计算机或是智能手机终端就可以随时开展教学听课活动。同时, 教研组成员可针对教师某次课程进行集中听课, 集中评讲, 从而达到共同学习、交流,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目的。

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弥补了传统工作模式费时费力效率不高的不足, 促进了教学管理的精细化、高效化, 应该说, 现代化信息技术在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前景。

中职学校如何下大力气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 力争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是每一所中等职业学校、每一位职教人都应该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积极实践的。

参考文献

[1]孙志河, 刁哲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8) .

[2]李本千, 宗俊明.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 (中学教师) , 2010, (5) .

[3]吴卫东, 曹建扬.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动态管理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0) .

质量与创新 篇2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高校的发展应当以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根本,加强和完善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是高校长远发展的必要条件。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本科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反映了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体现了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以“目标、组织、运行、评价、反馈”五大子系统为核心,突出体现学校目标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相符合;学校教学资源的占有和有效利用与对教学流程相符合。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反映了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条件下的教育质量观,即质量要与目标相联系,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相应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样化的,这也是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本质特征。多元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保障组织、保障主体、评价方案及可操作性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较好地解决了原先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障体系的科学性

目前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系统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校院二级或校院系三级管理,辅之以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组的保障模式。第二种模式是在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学实施部门之外专门设立保障或评估中心,履行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职能。通过对国内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调研,多元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设立专门的教学评估部门,专门负责日常教学质量保障职能;二是赋予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教改委员会、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各种专门委员会以各自领域的保障职能;三是校、院分别成立教学督导专家组,建立一支专兼职教学评价专家队伍,分管校长直接领导,日常事务由专门的教学评估部门负责,其职能主要实施各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学督导的专门化体现了“专家治校”的理念;四是建立学生教学信息中心,加强学生信息员管理,如定期编印《教学信息简报》,建立教学信息网站,把教学现场的质量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教学管理部门,同时把处理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或学生,学生参与教学管理既体现了他们在教与学关系中的主体性,也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五是每年进行一次专业建设满意度调查,每学期进行课堂教学满意度调查,被调查对象是学生、教师、督导组成员、教学管理部门负责人、用人单位负责人等,并形成调研分析报告。

二、保障主体的多元性

学生、教学督导专家、教师同行、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用人单位人员参与的“五视角”评价网络,体现了保障主体的多元性,改变了教学质量保障只是管理者的事的传统观念,强调的是一种参与和互动,自保障与他保障相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保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以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为例,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有学校教学督导员、学院督导组督导员、学生、教师同行,他们是不同评价层面的主体,共同参与评价活动,充分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对教师教学状况的优劣最有发言权,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教师教育的直接受益者,又直接参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专家参与评价和学生关注点不同,专家注重的往往是专业自身的特点与规律问题,更具专业色彩,更着眼于内容方面的问题。而学生作为受众,在感受性中更关注教学的实际效果,即教学手段的优劣得失,他们对教学方法问题更为敏感。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上,积极引进校外专家、用人单位与社会参与保障,构成对教学质量保障评价的社会主体。坚持到用人单位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了解本校毕业生的质量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在进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打破学校围墙的界限,变封闭性保障为开放性保障,把社会用人单位、校外专家等作为保障主体。例如,请用人单位参与教育、参与人才规格设计及人才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的制定,请校外专家进行培养方案的评审鉴定、参与品牌专业和精品课程等的评审等。

三、保障对象的全面性

保障对象的全面性。根据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理论,把保障对象确定为影响教学质量全程的各种因素,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的状况。评价对象包括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毕业论文(设计)、考试与考查等教学各个环节,既对各种影响教学质量因素进行全方位评价,又充分考虑到各种评价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

单项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如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与效果,而且还要评教师备课情况,课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命题与试卷等整个教学全过程;不仅对全体在编教师进行评价,而且对外聘以及新引进教师也要评价;不仅对给本科生上课的教师进行评价,而且对给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上课的教师进行评价;不仅学期结束时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平时也要对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进行检查、听课评价,重视过程的保障,向教学过程要质量。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性特征的意义在于,一是把所有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都纳入保障体系,从而产生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共融共生、相得益彰的保障实效;二是将教学的全过程纳入保障体系,从而使保障成为了一项经常性的工作,而不仅是临时性的突击任务;三是全员参与,使得人人关心保障,形成大家共同关心保障的趋势,促使人人都履行评价反馈教学质量的责任和义务。

四、保障体系的发展性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建立的初期,主要是通过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一种规范教学的目的,即主要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表现的评价,区分优劣并作为晋升、奖励、处罚教师的一种手段,是与教师自身利益挂钩的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在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思想,淡化甄别与鉴定,强调保障的发展性功能,通过教师的自我激励,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评价的形成性功能的发挥。新的保障体系不仅关注教师现有的教学状况,更关注教师的长期发展,根据其现有基础,对教师进行指导或提供进修的条件,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取得了教师的广泛认同,促进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他保障”向“自保障”转变。另外,在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学校多次组织不同类型的师生进行讨论,使师生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有效地促进了师生文化观念的融合,统一了意志和行为,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创新 篇3

一、把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贯彻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为企业或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以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育教学的评价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要提高职业教学的教学质量,就应当理解这些影响的实质,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方式。

二、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做为职业教育,要发挥各自专业的优势,提出具有创新精神和职业特色的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技能操作为主线,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新专业有新理念,传统专业有新思路”的思想,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努力培养高新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探索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来满足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需求。

三、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力度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于客观原因,职业教育体系新机制的教育形态,其教学内容仍存在不少空白,为了更好地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线

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理论来指导实践,而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宗旨,构建新的理论课程体系,这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一个突破。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特点,抓住重点,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多技能应用型人才。

2.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应注意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在基础课、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现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进行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彻教学的始终,建立一个具有多职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

四、培养学生的就业素质是职业教育创新的最终目的

1.教学内容创新

要实现学生的就业素质与企业零脱节,则要求教学内容相应增加企业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学方法创新

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对职业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鼓励发挥,注重标新立异,使学生“爱学、想学”,在操作技能学习中,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推行“行为引导型”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师传统角色的转换。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积累与技能形成的指导者、引路者、促进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五、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1.教学是双向的

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要让学生倍感压抑,要使学生在思想活跃又感兴趣的气氛中学到知识。

2.新型的师生关系是相对平等和互动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可以进行换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把学生更有说服力的信息发挥出来,供大家一齐讨论学习,这样才能体现学术的客观性和求实性,才能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要从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而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创新,二者相辅相成,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办出自己的特色,开辟一个更新更广阔的职教新天地。

锅炉集箱制造质量控制创新与实践 篇4

黑龙双锅成立于1962年, 1995年我到黑龙双锅时, 公司主导产品SZL系列工业锅炉最大生产能力为10t/h、10MW (蒸汽、热水) 锅炉, 集箱最大直径为Φ219*8~12的。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扩大, 房地产业的发展, 城市物业公司的发展, 锅炉吨位不断增加。随着市场用户需求, 我公司不断为产品进行创新。一是于2007年公司获取了锅炉A级制造企业, 二是产品设计能力满足了用户需求。到2012年制造散装锅炉、燃气锅炉100MW、燃煤锅炉160MW大型锅炉。锅炉集箱规格由Φ159*6~Φ426*14壁厚的无缝钢管。为提高产品质量, 我公司在锅炉集箱制造工艺上不断创新, 集箱制造质量不断提升。

2 集箱手孔装置中, 手孔盖制造

1989年公司为了保证手孔盖的加工, 利用C620普通车床, 床头箱为传递动力, 用齿轮传动转变偏心轴与连杆机构加工椭圆形手孔盖。控制加工尺寸, 长轴尺寸为115-0.5、短轴凸台尺寸为101-0.5、密封面短轴尺寸为87-0.5, 且材质用20g (现为Q245R) 锅炉板。密封面表面粗糙度Ra值车削不大于12.5μm, 实际Ra值达到6.3μm。此件加工、质量控制有五点:一是椭圆长、短轴尺寸公差必须符合图纸设计要求;二是行业标准要求此件材质必须采用Q245R钢板;三是密封面表面粗糙度Ra值不能大于12.5μm, 实际车削控制在6.3μm为最佳;四是手孔螺栓M20螺纹表面粗糙度应为Ra在6.3μm为好;五是手孔盖与手孔螺栓焊接时, 必须采用结427、Φ3.2~Φ4.0碱性焊条, 能保证焊缝不裂纹。起初我们用结422酸性焊条, 焊后发现焊缝产生裂纹, 水压时焊缝渗漏, 而后采用结427焊条施焊, 解决了焊缝不裂纹问题。

3 手孔压梁的加工制造

1996年公司手孔压梁采用钢板剪切后组装焊工艺, 而后钻孔而成, 加工效率低, 且外观质量差。1997年9月, 公司自行设计手孔压梁工装, 自加工压梁毛坯料进行编程由数控等离子切割机批量下料, 采用箱式电阻炉加热, 通过压力机热压成形。效率高, 质量好, 外型向金元宝, 十分美观。压后端面开始用风割、手工砂轮磨平方法, 质量无保证, 后用车床加工手孔压梁端面, 保证了平整, 封锅炉集箱时, 与手孔圈外端面压合十分好。采用模具压制了手孔压梁, 结构外型有了质的飞跃, 同时也降低了制造成本。

4 集箱端盖 (封头) 加工制造

1997年自己设计模具、自加工, 解决了集箱封头外协的历史。1997年前, 集箱封头从省内相关有资质的压力容器厂采购回厂使用, 往往产生封头材质进行理化试验与设计图纸材质要求不符, 而且急需时, 供方不能及时供货, 而影响生产。基于这种情况, 公司于1997年实现自加工, 当时公司有箱式电阻炉和110吨四柱压力机, 具备封头自生产能力。现公司以自给Φ133~426各种壁厚的集箱封头, 好处是:一是材质准确真实, 安全可靠, 满足行业标准;二是加工优化批量加工, 节材、节时、效率高。但有两点应加以说明:一是封头压制模具上胎模, 必须在封头直段高度加工成1.5°锥度, 以保证压制时好退模, 不爆死。二是在压制时首件必须压制成半弧时停机, 用毛坯烧红预热铸铁上胎模, 防止第一件压制不预热, 工件与上胎爆死, 造成上胎模退不下, 用风割割掉, 既浪费材料, 又浪费工时, 这一点必须严格执行, 首件预热工艺操作规程。

5 手孔圈下料后, 采用工装压制

此件1996年, 操作者用手锤砸椭圆, 质量不保。到1998年, 工艺设计了手动丝杠压制工装压制。到2010年, 散装锅炉每台集箱量很大, 手孔圈加工, 用手工压制满足不了生产需要。于是工艺和生产两部门共同研制了一种高效新型手孔圈压制模具。经实验成功, 采用压力机压制, 一人操作, 每分钟压10件, 效率是手工砸的50倍, 是手动丝杠压制的15倍, 且质量合格率100%.手孔圈加工质量控制应做好如下工序环节:一是下料采用108*6无缝管 (可用余料) , 材料为20#钢;二是手孔圈两端面车削加工表面粗糙度Ra值为6.3μm为好。

6 手孔圈与封头组装焊工艺质量控制

2009年前, 封头焊手孔圈采用风割椭圆孔及开坡口组焊工艺。2010年公司投入资金, 采用空气等离子切割机开椭圆孔及坡口, 效率高、溶渣少、易清。焊接工艺满足了JB/T1613-1993 (锅炉受压元件焊接技术条件) , 此道工序质量控制:一是封头外开坡口保证45°±5°技术要求, 椭圆作法按JB/2191-77标准制作;二是焊接采用双面手工焊, 外焊缝两遍, 内焊缝一遍;三是焊接时必须采取保护手孔圈内端面措施, 防止焊接飞溅粘溶在密封面上, 给水压工序造成集箱手孔封不住, 漏水, 且密封面有溶渣。公司严格要求在封头与集箱体焊接时, 操作者、质检员必须验证, 确保手孔圈内端面无溶渣。

7 封头与集箱体焊接质量控制

此道工序我公司集箱体用带锯机切割后, 手工风割开坡口。2009年为提高集箱开坡口质量和效率, 采用磁力切割机开坡口、效率高、质量好, 坡口表面粗糙度Ra值达到12.5μm, 为封头与集箱体组装间隙提供了保证。此工序质量控制:一是带锯床下料, 集箱体端面倾斜偏差应控制在0.5mm之内;二是集箱开坡口, 角度必须满足工艺要求30°-35°, 且粗糙度Ra值12.5μm;三是封头与集箱体组装间隙应保证在2-3mm;四是焊接, 用氩弧焊打底焊一遍, 氩弧焊丝取Φ2.5mm, 用直流焊机。当集箱体壁厚在8-10mm时, 焊接电流调至在150-165A;12-16mm时, 电流选择在170-190A, 且手工电弧焊用结427碱性焊条, 直径选Φ3.2-4.0的, 根据坡口充填量施焊2-3遍。由于采用磁力切割机开坡口, 焊接采用氩弧焊打底, 手工盖面焊接工艺, 集箱封头X射线探伤合格率由原来的96%提升到100%。

8 集箱拼接、连接件、管接头、法兰、支吊件、检查和验收, 标志油漆和包装的控制

8.1 拼接。

集箱筒体上最短筒节的长度不小于500mm, 集箱上拼接环缝总数 (设计上需要的环缝不包括在内) , 当集箱长L不大于5m时, 不超过1条;当L大于5m, 但不大于10m时, 不超过2条;当L大于10m时, 不超过3条。

8.2 连接件。集箱上管接头的高度, 热水锅炉和额定蒸汽压力不大于

3.8Mpa的蒸汽锅炉为不小于50mm, 额定蒸汽压力大雨3.82Mpa的蒸汽锅炉为不小于70mm。

8.3 焊缝上开孔和焊接零件。

管接头的焊接管孔应尽量避开在焊缝上, 并且应尽量避免管接头的边连接焊缝与相邻焊缝的热影响应互相复合。如果不能避免, 允许在焊缝上或其热影响应开孔, 但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a、管孔周围60mm (当管孔直径大于60mm时, 取管孔直径) 范围内的焊缝应经射线探伤或超声波探伤合格, 并且在管孔边缘处的焊缝没有夹渣;b、管接头连接焊缝应经焊后热处理消除应力。

8.4 集箱上支吊件连接焊缝至集箱拼接焊缝的距离应大于100mm。

应避免在焊缝上及其热影响区内焊接零件, 如果不能避免, 该零件的连接焊缝可以穿过焊缝上或其热影响区内终止, 以免在这些部位发生应力集中。

8.5 管接头。

管接头的纵向倾斜度Δa1和横向倾斜度Δa2均不大于1.5mm。管接头的端面倾斜度Δf不大于1mm。单个管接头的高度偏差Δh不超过±3mm。骑座式管接头中心线与管孔中心线间的偏移不大于0.5mm。成排管接头相邻两管接头管端节距P的偏差ΔP不超过±3mm, 任意两管接头端节距偏差不超过±6mm。成排等高管接头的高度偏差, 两端的两个管接头, Δh1不超过±1mm, 其余管接头的高度偏差以两端管接头的高度为基准线进行测量, 与膜式壁管屏连接的管接头Δh不超过±1mm, 与管子连接的管接头, Δh不超过±2mm。高度大于300mm成排等高长管接的装配公差、纵向高度偏差、横向高度偏差、管端节距偏差, 应达到标准规定要求值。

8.6 法兰。

法兰与集箱组装时, 法兰的端面倾斜度Δf不大于2mm。法兰螺栓孔在螺栓圈上的偏移Δa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法兰高度H的偏差不超过±2mm。

8.7 检查和验收。

集箱制成后除按JB/T1610-1993标准的规定进行检查和验收外, 还应进行以下检查和验收工作: (1) 光谱检验。用合金钢制成的筒体, 管接头或端盖及其连接焊缝均应逐条进行光谱定性分析, 以免错用钢材或焊接材料。 (2) 水压试验。集箱制成后应进行水压试验, 水压试验应符合JB/T1612的要求, 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集箱在制造厂内可免做水压试验:a.环缝和纵缝按JB/T1613中规定的探伤方法100%检查合格;b.管接头连接焊缝用氩弧焊打底, 手弧焊盖面, 并且按JB/T1613中规定的探伤方法经100%检查合格。经供需双方协商同意, 装有挤压三通的集箱在制造厂内可免做水压实验。热水锅炉和额定蒸汽压力不大于2.5Mpa蒸汽锅炉中无管接头的集箱, 可不单独进行水压试验。凡与其它受压元件组装的集箱, 可在组装后进行水压试验。

8.8 内部清理。

集箱钻完孔, 管孔在Φ33-Φ61mm时, 应用风铣将管孔毛刺逐个打磨干净, 当集箱筒体上有开大孔时, 管孔在Φ135-Φ161时, 用等离子切割机切割后, 用手砂轮机将大孔打磨光滑, 并用标准尺寸的专检测量工具检测管孔尺寸合格后, 应将集箱内部清理干净, 不得留有杂物和积水。

8.9 标志、油漆和包装。

标志, 集箱检查合格后, 应在筒体一端作出有以下内容的钢印标志:a.制造厂厂名或代号;b.集箱编号。另外还应打上焊工钢印, 以便质量跟踪。油漆和包装, 集箱的油漆和包装可参考JB/T1615规定执行。刷油漆前, 对有锈筒体, 必须进行除锈处理完再刷、喷油漆。集箱属锅炉受压元件, 散装出厂前, 集箱表面刷、喷油漆应采用铁红底漆为好, 不易涂刷水溶性涂料。

结束语

通过多年对锅炉集箱制造质量的不断创新和实践, 我们感到真正控制好集箱制造质量有以下几点认识:

(1) 对产品质量理念应确立为企业文化的内涵, 公司全体员工, 尤其公司一把手应把产品制造质量当作企业的永恒课题来抓。

(2) 产品的每一个零件, 每一个部件, 都存在着创新, 只有不断地坚持产品创新, 产品质量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尤其是产品设计、工艺方法的创新是提高锅炉集箱制造质量的根本保证和途径。

(3) 锅炉集箱制造过程一系列工序环节上, 作为企业必须严肃、认真、自觉地执行行业标准。标准是制造质量合格的法律准则和科学依据。只有遵守标准, 才能带来提质增效, 降耗的好结果。

(4) 质量是永恒的, 创新是无止境的。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发展壮大, 锅炉集箱制造工序开大孔工艺。2013年, 公司将再投入资金, 上新设备, 采用集箱开大孔专用“集箱大孔数控切割机”, 将进一步提高锅炉集箱开大孔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锅炉集箱是锅炉制造行业、生产各种类型锅炉本体结构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件。作为锅炉本体受压部件, 制造质量、技术条件必须严格执行JB/T1610-1993“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对锅炉集箱部件的相关零件, 通过多年不断创新实践, 尤其集箱端盖、自设计加工、手孔圈与端盖焊接、端盖与筒体焊接、手孔压梁的压制改进、集箱开大孔工艺改进等, 确保了锅炉集箱制造质量技术条件。

质量与创新 篇5

[摘要]在普通高校食品专业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切实提高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食品质量管理学 教学 创新 实践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出现及公众对食品的安全质量、营养质量和感官质量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质量管理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阐述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重点介绍了以保证食品安全质量为目的的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食品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HACCP)和ISO9000 质量保证标准系列以及食品质量检验的技术和方法等[1]。它的教学不仅仅要传承无数前人总结而成的理论研究成果,而且要探讨与环境变化及社会文化进步相适应的最新食品质量管理理念,思考并传递食品质量管理实战中那些巨大成功的经验与沉重失败的教训。

目前,食品质量管理学在教学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空洞乏味、考核方式单调、教学实践环节薄弱、师生互动程度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目前形成了多种课程教育技术与教学方法创新,包括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企业家讲座、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此外,有学者还探讨了考核方式及手段的创新,比如,在考核上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在成绩上采取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的综合评定[2]。但是,总体上看,尽管教师们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花费了无法估量的努力与心血,学生还难以形成感性的认识,对理论知识理解过于抽象与空洞,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完课程后仍然存在“雾里看花”、“中听不中用”的感受。针对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自身的这些特点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对学生的实际要求,我们教研组近年来不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努力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有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课程内容是否新颖与实用,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理论上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应随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完善理论教学内容食品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其教学内容要突出自己的特色。进入21 世纪,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高速发展,食品质量管理新理论、新标准、新法规与新方法层出不穷[3]。作为教学内容基本载体的教材,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为弥补教材的不足,我们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以现有的多本国内权威的食品质量管理学教材为参考,结合国家食品质量管理的最新政策和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设置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比如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频报警,公众反响强烈,因此,2009 年6 月1 日正式实施了“食品安全法”,而教材中有关食品质量法规的内容仍是“食品卫生法”,对此我们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给学生全面解析全新的“食品安全法”。

(二)适当删减重复内容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要讲授完所有的课本内容,可能性不大,且极可能造成 1

每部分内容的讲授都蜻蜓点水、学生似懂非懂的局面。因此,为了突出本门课的重点, 根据需要进行了删减。如在食品质量检验一章中, 检验采样、感官检验等部分与《食品检验与分析》内容重复, 可删除;优化试验部分在《数理统计与分析》中已涉及到, 本课程中只介绍食品实验中因素与水平的设定方法, 试验结果与分析部分让学生自学。食品质量标准这一章与《食品安全控制》有重复, 本课程侧重介绍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标准这一节。通过调整课程间的重复内容, 既突出了本门课的特色, 又使课程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长期以来,多数高校都采用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整个课程上完后,老师感觉累,学生反映内容枯燥,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课堂信息量不断增加的形势下,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利用现代网络信息与多媒体课件技术,提升教学效果当今,学生普遍一“网”情深。通过互联网,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随时共享有价值的管理资料、优秀管理网站信息、管理课件等。教师也可以直接就某些网上资料布置作业或直接要求学生到网上收集某方面资料。这些能促使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和加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食品质量管理学原理和方法涉及到的图片、影音、动画、多维图形等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达到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4]。除善用多媒体教学之外,还注意积累并运用不同的电影片断、漫画、现场照片或企业宣传画册等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千方百计挖掘蕴藏在学生心底的巨大潜力,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发挥无限的思维与创意,让他们愿说、敢说。但在运用这一方法的过程中,要避免滥用“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授课技巧的不断归纳总结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大多是概念性、叙述性内容,若教师不注重授课技巧,完全采用照本宣科地“背书式”讲解,老师说、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很容易让学生感觉内容枯燥乏味,因此必须在教法上下功夫。通过比较,发现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1、采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其优越性已经得到学界共识,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学生会普遍感到适应能力不强,对待案例中提出的问题要么束手无策、要么未紧扣案例作分析,答非所问,不能充当一个实践者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食品质量管理科学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因而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畏难心理较重,兴趣不大。因此,我们在学期一开始将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要求按小组完成多媒体课件,由代表发言并接受全班其他同学的质疑、提问与辩论。老师一般不参与课堂提问,只是在讨论的最后环节进行案例点评。实践表明,有些学习小组会主动采用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的方法,获得了良好的现场效果与学习效果。

案例教学法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精心收集有关资料,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编写成富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案例。教师对案例讨论结果的及时总结也非常重要,应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尊重学生的创见。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若干个具体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阅读教材寻找答案,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对不同的观点加以分析,保留合理成分,逼近答案。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怀有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了主动思考的过

2程,就能学得深,记得牢。比如说,在讲解“质量管理中的数据及统计”章节之前,教师可提出“某食品企业产品不合格率一直居高不下,作为品控员你该如何开展工作呢”之类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在讲述食品质量标准与法规、食品质量控制方法与工具、食品卫生质量管理和食品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等章节时, 除讲清基本理论外, 还选择了一些典型的食品企业和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 以配合理论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我们选择了一些通过ISO9002 质量认证体系的食品企业, 让学生集中深入这些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一是通过与技术人员交流了解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 如何在生产中保证食品质量, 二是通过与管理人员交流了解企业在食品质量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针对调研结果组织讨论, 总结先进的食品质量管理经验, 分析存在的问题, 探讨解决方法, 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 学以致用。

企业的产品最终要推向市场, 食品质量的好坏要受市场检验。我们选择了上海市一些大型食品市场进行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许多食品的质量执行标准及各类质量标准在不同食品上的应用,也初步掌握了食品市场情况, 包括食品的自然状况(品种、价格、质量等)和销售状况(销售渠道、促销方式、销售数量等),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商业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及信誉意识。

三、考核方式的完善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考核的重点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升,而不仅是学生书本知识的积累。所以对目前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应减少对记忆知识的考核,增加对应用知识的考核;减少对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对知识能力体系的考核;要废除“教多少考多少”、学生只能按笔记或某一教材回答试卷的做法;要突破单一闭卷笔试的局面,扩大开卷和口试的做法的范围。同时,应大力提倡多次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性、多样性的方法,把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的课堂讨论、实习调查等所获得的信息结合起来[5]。

具体来说,可将考核分为三部分进行:

(一)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由学生平时作业、出勤率、课堂提问表现、案例讨论等组成。课堂提问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 不可小视。

教师会注意到有这样的现象, 有的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 只靠期末突击复习, 即使会取得好成绩, 知识也是不扎实的。通过课堂提问, 就可以尽量减少这种现象的出现, 因为它会督促学生在课下及时复习, 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 通过课堂提问也能使老师及时得到信息反馈, 了解学生掌握已学知识的程度及自己讲课的效果。

(二)期末考试是指在本门课程内容全部讲完之后进行的闭卷考试,占期末总成绩的40%。它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 巩固和补充平时上课时只是一般了解的东西, 使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系统完整。

期末考试的题型主要由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等组成,既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技能测试技能测试以小论文或实习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 写一篇以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模式分析为主的课程论文, 通过查阅国内外食品企业文献, 运用所学的原理

3进行分析、评价某些企业在质量管理方面的情况。课程学完后必须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口述和简单答辩,这一项占总成绩的30%。采用这一教学环节, 不仅让学生更主动深入地了解现代食品企业质量管理状况, 锻炼了学生查阅文献能力, 也培养了学生思考、归纳和写作能力,从实践上看, 学生都能积极认真地完成。常言道:管理无定法,这是强调管理的艺术性。食品质量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 随着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应用及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断推陈出新, 这门课程的内容还需及时进行调整, 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断改进, 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 促进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宗道,刘金福,陈绍军.食品质量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

[2]毕金峰,徐优,孟宪军.谈食品质量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2,4:132-134

[3]李伟.质量管理学及其发展[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4,5:12-14

质量与创新 篇6

【关键词】幼教发展战略 模式创新 质量评价体系

幼教发展整体战略实施中要以教师为依托,以幼儿为主体,确保幼教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为幼儿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幼教在新的教育模式下面临各种新的调整,要以教育战略发展为依据,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教育改革,提高幼教的综合水平。

一、幼教整體发展模式创新

幼教发展模式转变中要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基础,针对现状提升教育水平,在专业教育委员会的指引下,积极稳妥地进行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确保教师自身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幼教发展模式的创新创造基础;要制定幼儿优秀教师评价标准,鼓励教师进行教育模式创新,为教育模式的形成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幼儿教师在转变教育模式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了解幼教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幼教的整体目标,在幼教目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水平,为幼教模式创新和模式转变创造良好条件。幼教是一种引导教育,要不断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思维,对各种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全面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是个复杂的过程,要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形成完备的幼教管理理念,通过教师的主体行作用,在家庭和幼儿园之间构建互动平台,构建良好的幼教管理体系,对幼教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幼教必须从幼儿的身心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形成平等、包容的幼教环境,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教师要不断地反思教学中的问题,对出现的各种突出问题要及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对整个幼教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教战略实施中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幼教战略实施中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形成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对幼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经济学家刘劲哲、张五常、郎咸平、林毅夫、吴敬琏、厉以宁、张维迎、茅于轼、樊纲、邹恒甫等从幼教的正外部效益方面也论证了在幼教战略实施中要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幼教质量与教育模式创新需要从不同的模式出发,从评级管理的思路出发,进行体系建设,确保幼教质量。幼教质量建设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分析,同时要对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进行评判,从不同的价值和因素出发建立质量体系,让教师在质量体系的监督下完成教学工作。幼教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幼教的整体发展战略出发推进质量体系建设,确保幼教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幼教理念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教质量体系建设要保证各个角色之间形成对应关系,要建立不同的机构,通过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质量评价网络,使教育质量能够在机构互评中得到全面保证,为幼教思想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氛围。幼教质量技术体系建设必须与评估模式结合一起,对各种技术实施策略进行全面分析,最终能够进行评价模式创新,在评价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质量指标,通过对各种幼教质量指标的认识和分析,形成幼教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为幼教理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条件。

幼教整体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质量技术协助策略,让教育思想和教育培训模式能够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思路,为教育指标形成营造良好的条件。幼教质量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机构的指导和示范,积极稳妥地进行质量指标分析,确保质量管理能够形成一种持续循环的关系,让幼教在指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模式,幼教模式。形成与幼教思路的形成是紧密结合的,必须从幼教的管理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幼教质量水平。

专家指导是幼教整体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幼儿教师必须接受专家培训和指导,全面认识幼儿教师的角色,全身心投入教学,全方位提高幼教管理水平,为幼教思路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必须从专家指导和监督管理的角度出发,为幼教管理理念的形成营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建立幼教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幼教质量进行评测,对幼儿的教育发展战略进行综合分析,形成一套完善的幼教质量评价体系,对幼教思路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幼教要从目标控制管理出发推进质量标准化建设,让幼教能够在质量指标的引导下开展工作,为幼教模式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要加强专家的交流工作,通过交流可以提高教学互动能力,为教师全面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路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幼儿教学发展战略的研究,保证指导者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关系,为幼教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发展战略要从质量体系建设入手,分步骤地提高幼教水平。

三、总结

幼教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中要以创新教育理念为基础,为幼教水平的全方位提升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幼教的整体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幼教管理水平,为幼教模式创新和模式转变创造良好的条件。幼教管理是个复杂的过程,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形成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对幼教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教质量与教育模式创新需要从不同的模式出发,从评级管理的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体系建设,确保幼教质量得到保证,充分利用质量技术协助策略,让教育思想和教育培训模式能够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形成完善的教育管理思路,为教育指标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蒋雅骏,刘晓东.儿童观简论[J].学前教育研究,2014(11).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创新开发 篇7

食品质量检测是一个复杂而全面的过程, 是对食品外观、营养成分、有害物质的科学监测, 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技术手段, 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个科学的食品质量检测体制。我国现有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 存在着某些不足与缺陷, 影响到检测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必须对现有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情况有一个科学的认知, 做出必要的调整, 弥补不足, 进行技术创新, 实现食品质量检测的全面进步, 使其能够满足现实生活的需求, 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

现阶段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虽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 有效规范了食品生产企业的商业行为, 提升了我国的食品安全。但由于自身发展的时间较短, 对于食品检测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 在食品质量检测的实际操作中涌现诸多问题。因此就需要不断提升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深度与水平, 通过检测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开发, 提升我国的食品安全。

天然毒素检测技术

天然毒素检测技术主要是针对黄曲霉等毒素, 由于在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在发展的早期对于黄曲霉等有毒物质的检测不够科学, 不能满足检测的实际需求, 加之其技术流程过于复杂, 成本投入过高, 检测结果准确性不足, 使得我国传统的天然毒素检测技术发展水平受到严重制约。随着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不断进步, 将酶联免疫技术引入到黄曲霉等天然毒素的检测流程之中, 酶联免疫技术能够有效的将食物中存在的黄曲霉等天然毒素高效的分离出来。但是从实际检测见过来看, 虽然我国将酶联免疫技术引入到食品安全的检测技术中, 但是由于现阶段的生物技术的应用还不够成熟, 并不能有效地与食品中绝大多数天然毒素产生反应, 得出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

药物残留检测技术

为了减少蔬菜、粮食作物的病虫害, 提升产量, 增加经济效益, 我国现阶段的粮食生产环节大规模的使用抗真菌药物, 虽然有效的降低了病虫害对食物生产所带来的危害, 但是抗真菌药物的滥用, 使得药物残留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又一大问题。因此对于食物中抗真菌药物残留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我国食物中抗真菌药物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摘定法、波谱法、免疫分析法、生物测定法等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方式对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抗真菌药物残留进行科学的检测。从其营养成分与有害物质的种类方面对使用抗真菌药物的食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检测, 加之相食品质量检测设备的不断发展与应用, 为波谱法、免疫分析法以及生物测定等检测方式的继续发展提供了可能。

生物性污染检测技术

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生态环境的恶化, 生物性污染日益成为危害我国食品安全的危害的主要来源, 严重影响着我国的食品安全。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作为常见的微生物污染, 是食品质量检测之中最为常见的致病细菌, 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现阶段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并不能很难满足生物性污染检测的需要, 难以适应细菌菌属的不断变化, 造成食品质量检测质量与水平的降低。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创新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提升我国食品质量检测就需要我们立足于其自身在发展过程之中呈现处的不足与缺陷, 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来提升食品质量检测的实际效果, 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第一,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对现有的行政体系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 使得各个行政部门能够在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过程中, 各司其职, 相互配合, 形成一个高效的检测机制, 避免漏检现象的发生, 实现对食物质量检测的科学管控。

第二, 加大对食物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于重点食物进行重点检测, 从食物构成的主体入手, 提升检测结果的实用性能, 保证食品安全, 同时要将中小食品生产企业作为食品质量检测的重点, 通过对其进行有组织高频率的检测, 进一步规范中小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 进而规范市场秩序, 保证食品生产的有序进行。加大对食物生产各个环节的检测力度, 通过对食物生产原料以及相关添加剂的检测监督, 最大限度的提升检测结果的可信度, 提升我国食品的安全性。

质量与创新 篇8

为进一步规范建筑行业的监管,坚持以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市、区政策文件为依据,创新监管机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招投标监管、施工许可监管与现场监管的多部门联动,以建筑行业市场监管与现场监管相结合

1.1 招投标市场监控到位

1)工程招投标市场是建筑市场的源头市场,要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要逐步完善我区招投标管理办法,健全市场规则。2)以科技进步为手段,最大限度减少人为操作空间,培育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3)以强化对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为重点,落实代理机构责任,堵塞管理漏洞。

1.2 市场、现场准入把关到位

1)针对国家、省、市的经济发展计划和趋势,对我区的建筑市场容量进行前瞻性研究,确定我市的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规划。2)通过建立信用考核等手段,严格标准,建立有效的市场清除机制,扶优罚劣。3)通过制定《镇海区外地建筑业类企业进镇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强化对外地进镇企业的监管,做到放而不乱。4)加强施工许可证发放前的各项准备条件审核,重点审核施工、监理企业关键岗位人员情况和施工现场是否具备条件的查勘工作,严把施工现场准入关。

1.3 现场监管到位

以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质量监管来规范整个建筑市场的秩序,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转变工作思路,以工程实体监管与各方主体行为监管并重,加强对建设各方主体的安全、质量行为的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建设单位的建设单位肢解工程、各项许可办理、工程款支付和施工、监理单位人员到位及履行职责情况,加强特种作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管理,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制定特种作业人员培训计划,安排独立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具备与本种作业相应的身体条件和相应的文化程度,并且经有关规定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特种作业人员应在本工种作业范围内从事独立作业,并随身携带其证书复印件,接受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有关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2)根据《注册建造师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53号令)和《注册监理工程师管理规定》(建设部第147号令),落实注册建造师和监理工程师资格印章的使用,建设工程施工活动中形成的有关工程施工管理文件,应当由注册建造师签字并加盖执业印章。施工单位签署质量合格的文件上,必须有注册建造师的签字盖章。工程监理活动中形成的监理文件由注册监理工程师按照规定签字盖章后方可生效。通过该项制度的落实以解决企业挂靠严重、工程资料造假等现象。

3)平时加强检查施工作业现场实名制管理工作的实行情况,重点监督检查企业在管理中对于现场人员底数清、基本情况清、出勤记录清、工资发放记录清、进出项目时间清“五清”目标的落实情况,规范劳务企业的发展,切实维护建筑业企业和广大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减少劳资纠纷。

4)建立重点监管企业约谈制度,针对监管过程反馈的问题约谈相关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责令限期整改和采取其他必要的行政措施。同时建立以点及面的监管模式,对于某一家施工企业在一个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安全隐患,要求该施工企业对本区内的所有承建的工程项目进行停工自查,区安质站等部门也将对该企业的所有项目进行重点监管。定期召开监理单位负责人、项目总监会议,进一步落实监理单位安全、质量监管职责,针对每一个监理项目,由项目总监写监管承诺书,以强化监理单位的安全、质量监管意识。

1.4 加强对违规、违法工程的监管,建立监管情况抄告机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管理办法》,监督检查梳理必须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建筑工程,重点检查建设单位将应该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的工程项目分解为若干限额以下的工程项目,规避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的情形。将检查发现的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开工的工程项目进行通报,约谈承接无证工程施工的企业,并建立向区政府、区规划、区国土和属地镇、街道办事处等部门的抄告协查机制。

2以推行施工现场实名制管理为契机,推行标准化管理为突破口,全面促进施工现场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

1)政策引导。今年我区将根据《宁波市建筑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管理办法》和《关于在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实行作业人员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大力推行工地管理标准化。尽量达到市场行为的规范化、场容场貌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管理的程序化、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等。通过标准化工地的推行和引导,促进全区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文明施工程度和建筑业企业整体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2)典型引路。通过推行实名制管理试点和标准化工地样板培育,适时召开现场会,通过现场会使企业进一步掌握工地标准化管理的内涵和要求。同时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对标准化工地创建活动进行充分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3)目标落实。根据《关于印发宁波市建筑工程结构优质奖评审办法的通知》(甬建发[2011]205号)的文件精神,督促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目标。创建工作成效,将作为对外地建筑施工企业进镇备案的审核条件和本地建筑施工企业能否承接建筑施工业务的依据之一。4)机制保障。为使创建工作做到可持续发展,创建工作要做到“四个结合”:创建标准化工地与文明工地评选有机结合,与优质质量工程评选有机结合,与企业及人员的先进评选有机结合,与招标投标管理有机结合。 只有被认定为标准化工地的方有资格参加文明工地、优质质量工程和各类先进的评选;标准化工地在企业参加招投标中,予以加分奖励等等措施。

3建设行业监管各部门联运机制的建立和其他相关单位的立体监管网络形成

建筑行业监管网络图见图1。

1)招标办在签发工程中标通知书前,核对审定的关键岗位人员,并要求相关人员必须亲自到场签名,并要求中标企业作出关键岗位人员照片、身份信息等保存在施工现场的承诺,以方便安质站等监管部门平时的监督检查。2)招标办和安质站应及时将各自日常监管中查处的违法违规问题定期通报建工科(建管站),建工科(建管站)及时对相关企业、人员作出信用考核和相关处理。3)建工科(建管站)应定期根据信用考核情况,确定重点监管的企业和工程项目,并与企业年检、备案登记、项目创优评杯等挂钩。4)区建交局定期将行业监管中的不良行为记录信息、行政处罚等上报上级建设主管部门和区监察局、工商、税务、银行等相关单位,供相关单位在行政审批、信用担保中作决策参考。及时将违规、违法工程信息抄告给区政府、区规划、国土及属地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建立抄告协查制度。联合区安监局对建筑施工工地的安全生产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监督抽查,对低价中标项目、议标项目进行重点抽查;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有违法、违规行为的,从严处理。

参考文献

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与创新开发 篇9

一、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

食品质量关乎大众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 是国家的命脉, 做好食品质量安全工作, 对于维持国内社会稳定和国外的出口贸易, 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 随着科技的发展, 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完善, 这对提高食品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影响深远。目前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天然霉素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和生物污染检测技术。

(一) 天然毒素检测技术。早期应用于检测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操作繁琐、价格昂贵及检测结果准确度较低, 不能满足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要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 酶联免疫技术被应用于天然毒素检测方面, 酶联免疫技术能够很好的将食品中有害物质进行区分, 检测效果显著。但是目前针对河豚鱼毒素的检测技术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现代生物免疫技术不成熟, 不能满足食品质量检测的需求。

(二) 转基因食品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在我国越来越常见, 但针对其健康问题一直没有明确定论, 因此, 有效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 我国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主要有聚合酶链式反应和免疫分析法。但由于某些技术方面的限制, 检测效果并不理想, 实时荧光检测技术的出现, 为转基因食品的质量检测带来新希望, 新试剂的研发, 对保证检测技术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发展空间。

(三) 生物性污染检测技术。微生物污染可导致食物中毒, 对人的身体具有很大的危害。最常见的致病菌为螺旋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常规检测方法为微生物检测法, 但由于近年来细菌菌属不断变异, 数量不断增多, 导致检测技术存在缺陷。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自动化仪器发展与使用, 使针对食源性毒素的检测有了进展, 为进一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

二、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开发

虽然目前我国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但由于检测水平仍然达不到有关要求, 使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证, 因此要在原有的技术体系基础上, 加强检测技术的创新, 从而构建完整的食品检测体系。

(一) 完善体制, 保障食品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热点话题, 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保证食品质量, 是所有工作中的重点。食品从原材料的选择、运输、加工到销售都需要严格的质量检测, 保证食品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出质量问题, 这是食品质量检测工作所要坚持的目标。但由于某些食品生产商和经营商在食品加工及销售环节为降低成本, 贪图利益对食品检测工作不重视, 使得质量差的食品流通于市场, 造成人员健康问题。结合我国食品质量实际情况, 加强食品质量体系的建设, 引进新型技术设备及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是质量检测工作重点。完善食品质量检测体制, 提高食品检测技术, 不断进行技术的革新与进步, 对保证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十分必要。

(二) 评估风险, 保证食品质量检测工作顺利进行。在食品质量检测中, 评估食品安全、做好风险预防具有重大意义。通过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的建立, 从而保证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食品质量风险评价, 针对食物中有害物质及成分的作用及危害性进行评价, 并将具有危害性的成分进行确认排除, 以确保食物质量安全。在实际的食品质量检测工作中, 对食品中有害成分风险性评价是有必要的, 并且现实意义浓厚。一直以来, 我国对食品质量监管这方面都以消除不安全食品为基础, 但从具体的实施过程来看, 效果并不理想, 消除不安全食品, 措施预防力不够, 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从瘦肉精、阜阳奶粉、红心鸭蛋等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中, 我们不难发现监管措施并没有发挥实际功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加强食品中微生物及有害物质的检查并建立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体系对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 保证食品的品质安全十分重要。

(三) 提高技术, 保证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食品检测需求, 新型有效的检测技术顺势而生。在传统的检测技术上, 实现创新与突破, 严守食品质量安全底线, 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任重道远。提高检测技术, 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检测准确性高, 检测速度快, 检测方便等。新型检测技术的应用, 为食品质量安全再添保障, 同时应该加大研究力度, 研发出更多新型检测技术。

(四) 整合机构, 保证食品质量检测工作的顺利进行。目前, 食品检测机构是进行食品质量检测的主体, 但由于我国的食品检测机构较多, 机构之间由于检测内容相似而存在资源利用不合理情况。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共享, 我们需要对食品检测机构进行整合, 从而更好的为食品安全服务。政府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 整合相关部门业务, 实现检测工作的高效、规范进行。比如我们可以将卫生、质检、农业、环境等部门的检测机构进行整合, 再结合各自先进的检测技术及设备, 建立食品全面检测专业机构, 通过定期公布食品质量检测结果受群众监督的形式为食品质量把关。同时, 食品生产企业应对食品质量检测观念予以强化, 保证食品在流通之前进行质量检测, 防止伪劣食品上市。食品检测部门也要定期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样检查, 确保流入市场食品的质量安全, 并将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接受消费者的监督, 这样不但可以树立检测机关的良好形象, 同时也真正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在我国, 食品质量问题一直存在, 并有愈演愈烈的架势, 做好食品质量检测工作, 不仅保护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同时对促进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树立我国食品安全大国形象具有重大意义。食品检测技术在我国已经取得长足的发展, 但在某些食品的检测上存在缺陷, 我们要对食品质量检测技术进行不断创新与改进, 同时食品检测机构要有机的整合起来, 加强食品检测水平, 此外, 监管部门要做好监管工作, 将食品问题遏制在源头。企业、检 (监) 测机构和消费者联手将食品质量做到最好, 为人们吃到安全、健康的食品提供保障。

摘要:民以食为天, 这也决定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保证食品安全, 排除食品安全隐患, 是当今社会的主要任务。因此, 本文对食品检测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展望。食品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如果食品质量出现问题, 那将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食品质量问题, 保护人民身体健康, 就要加强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食品检测技术是对食品中有害物质, 包括: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进行检测, 并对其做限量分析的一门技术, 它对于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赵玮玮.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现状与发展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 17:62

[2].李琳娟.刍议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J].科技资讯, 2013, 30:243

[3].王沛.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发展现状研究[J].数字化用户, 2013, 11:127

[4].张国林.关于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31:23

质量与创新 篇10

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工期一般不超过24 个月, 对于施工单位的工期计划非常严峻, 尤其是涉及到地方的拆迁、占地、赔偿及其地方经济纠纷问题比较典型, 其次通过政府监督、工程监理与施工自检等质量保证体系考量施工单位的技术能力, 故提出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改进施工方法的创新管理模式, 同时对于一些常见的技术问题可通过技术革新所利用, 打破传统的技术手段而创新。

2 路面基层的设计与施工特点分析[1~3]

1) 高速公路路面基层一般设计为半刚性 (石灰+ 粉煤灰+ 碎石, 水泥稳定碎石, 水泥稳定砂砾) 基层较多, 抗压强度要求如表1 所示。

2) 基层配合比组成均采用单一的骨架密实型级配, 基于不同层位的受力特点, 其强度也不尽不同。

3) 一般采用5%的水泥剂量, 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 (方孔筛) 31.5mm, 因基层或底基层的设计强度高、骨料粒径偏小而水泥用量也随之增加, 因此, 结构层脆性大, 容易裂缝渗水, 导致翻浆 (见图1) 。

4) 设计计算的半刚性基层厚度大于30㎝时;一般采用两层铺筑施工可视为连续的结构层厚度, 实际在环境污染及重轴载运输车的作用下极易产生早期破坏。

5) 基于半刚性基层热胀冷缩的徐变特性, 低温季节铺筑的基层至高温季节容易产生拱起, 严重影响沥青面层的平整度及行车的舒适性;高温季节铺筑的基础至低温季节极易产生收缩裂缝而导致沥青面层横向裂缝, 影响路面的使用耐久性 (见图2) 。

6) 单层铺筑的基层一般连续养生时间不低于7d, 由于养生时间长, 影响下道工序工期的开展时间。

7) 由于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宽度为单幅3~4 车道同时摊铺, 但受拌合能力及料场占地的限制, 导致摊铺机等料停顿, 因得不到及时压实而造成停机位置的强度与平整度极差, 交工使用后极易出现早期破坏。

8) 根据《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04之规定 (见表2) , 沥青面层与路面基层规定的质量检验误差范围太大, 若施工过程中照此进行质量控制很难达到合格标准, 尤其是厚度、平整度及高程之间的矛盾交叉现象比较敏感, 如果巧合地均为负误差或正误差, 路面结构层将存在几何尺寸与质量弊病现象, 因此, 必须通过精细化技术措施进行创新管理。

9) 最后施工的上基层养生采用纤维土工布苫盖洒水, 依据标准 (温度20℃、湿度90%以上) 养生条件, 可折合成为 (温度×小时) 计算, 打破强调日历天数的概念, 保证基层混合料水化反应的成熟度。

10) 基于基层摊铺速度快及拌合能力小、经常摊铺机停顿等因素, 都会影响该断面的强度与平整度。水泥宜采用强度为为32.5~42.5MPa的矿渣水泥, 同时, 采用掺入缓凝剂的水进行混合料拌合, 通过延长混合料的凝结时间来保证基层的强度与平整度。

注:IRI是国际平整度指数, 是四分之一的车在速度为80km/h时的值, 单位为m/km。其实, IRI是一个无量纲的指数, 因为它来自于四分之一的车模拟统计值, 但习惯上用m/km表示。

3 质量控制与技术管理创新[2~4]

1) 水泥稳定基层强度的选用, 可根据层位受力特点进行不同使用, 即在下基层采用底限强度3.0MPa, 在上基层采用高限5.0MPa, 以符合回弹模量比的力学原理。

2) 为保证基层承受荷载的力学原理充分发挥与利用, 进行配合比组成设计时, 可将下基层按照骨架密实型结构进行设计, 而上基层可按照悬浮密实型进行设计, 旨在保证上基层的霹雳强度、抗折强度与抗折回弹模量等力学指标的应用。

3) 通过增大骨料最大粒径 (由31.5mm提高到37.5mm) 降低水泥用量, 混合料采用GTM法成型试验, 通过提高密度及强度可限制基层裂缝。

4) 对于分层铺筑的上下基层, 当完成下层铺筑碾压以后可立即铺筑上基层, 目的在于保障基层厚度的连续性与降低养生成本, 同时免去上下层之间喷洒水泥浆的传统做法, 如图3 所示。

5) 基于半刚性材料基层热胀冷缩的徐变特点, 采取不同季节的时光措施限制其物理现象:

(1) 低温季节施工的水泥稳定材料基层, 可在纵向50~100m的距离进行割缝处理, 并且采用沥青罐缝防止渗水。

(2) 高温季节施工的水泥稳定材料基层, 利用悬浮密实型级配进行混合料的组成设计, 虽然表层空隙率大, 但是通过喷洒透层油和厚度不小于5mm的下封层可以弥补, 最大限度限制低温裂缝。

6) 结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04) 之规定 (见表2) , 施工过程中在严格执行《公路路面施工技术细则》 (JTG/TF20—2005) 的条件下, 仔细推敲基层与沥青面层的厚度、平整度及高程的三者关系, 一般控制掌握基层厚度与高程不出现负误差, 同时尽量小的缩小平整度的误差区间, 因此才能够做出符合设计的路面结构层, 旨在体现强基、薄面与耐久的路用能够, 同时限制沥青面层的负误差最小化。

在技术交底工作中, 秉承平整度合格的情况下, 路面厚度误差正负代数和等于零, 用以做到路面质量上乘的、经济合理的管理效果。

4 建立健全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4,5]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执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政府监督制、工程监理制、工程审计制及质量责任终身制, 因此必须建立质量控制体系、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管理措施是完全必要的。

1)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工程质量机构保障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 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是大势所趋, 因此必须贯彻执行ISO9001 条款的认可。

2) 质量保证体系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负责任, 下设项目总工程师、副经理、工程部、安保部、物资部、财务部及办公室等构成。

3) 质量管理措施:每一分项工程开工之前完善施工组织设计, 报监理工程师审批同意后再进行开工, 同时依据招标文件、施工图纸、合同约定的质量验收范围等相关内容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依据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与施工自检的管理机制开展工程建设, 使开工项目做到有的放矢地达到设计规定。

5 结论

根据路面基层的设计与施工特点, 工程创新管理应善于打破常规进行技术革新, 对于自然科学的掌握要有前瞻性与探讨性, 结合京台高速公路廊坊段施工管理经验与总结分析, 实践证明, 在行业规范条件下通过创新管理与应用, 具有良好的技术效益与经济意义。

参考文献

[1]JTJ 034-2000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S].

[2]JTG TF20-2015公路路面施工技术细则[S].

[3]JTG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

[4]JTJF 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

上一篇:区域式保护下一篇:课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