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贝拉尔

2024-05-10

阿贝拉尔(精选十篇)

阿贝拉尔 篇1

1. 生平与创作经历

Lars-Erik Larsson (拉尔斯-埃里克·拉松) , 1908年5月15日出生于阿卡普 (Akarp) 。早年学习管风琴, 1925~1929年间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 随埃尔伯格 (Ernst Ellberg) 学习作曲。后又在维也纳, 随伯格 (Alban Berg) 学习。1930~1931年又在莱比锡随著名音乐家罗伊特 (Fritz Reuter) 学习作曲技法和创作理念。学成之后在斯德哥尔摩皇家歌剧院担任合唱指挥。1933~1937年在《隆得日报》 (Lunds Dagblad) 担任音乐评论作家。1937~1954年, 经常指挥瑞典广播乐团演出, 演绎了许多古典、近现代音乐大师的作品。1947~1959年担任国立斯德哥尔摩音乐学院作曲教授。1961~1965年受聘为乌普萨拉大学音乐总监。1986年12月27日逝世于赫尔辛堡 (Helsingborg) 。作为20世纪瑞典著名作曲家, 曾为许多乐曲写过配器, 同时也创作过许多乐曲。他的作品几乎包含了当时所有的作曲手段和风格。从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到阿诺德·勋伯格所创立的12音体系的创作手法, 从新古典主义到序列音乐, 无一不在其音乐作品中得以体现。但在他所创作的音乐中仍然还保留着个性化的创作原则, 即将瑞典民族风格的音乐融入到音乐作品之中。

2.主要作品

拉尔松的作品除了传统音乐体裁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和声乐之外, 还经常为戏剧、电影和广播配乐。其主要作品有:Larsson wrote two of the most popular works in Swedish art music:在瑞典最流行的音乐艺术作品是1938年创作的题为《Pastoral suite (Pastoralsvit) , for chamber orchestra, Op.田园套房》 (Pastoralsvit) 的室内乐作品和1940年创作的题为《神在伪装》 (Forkladd gud) 作品24 (1924, 为混声合唱, 独唱和管弦乐队所创作。Larsson, s Concerto for alto saxophone, written for Sigurd Raschèr in 1932, is one of the first major works for saxophone to utilize ideas of non-standard tonality.拉尔松为中音萨克斯管创作的协奏曲, 于1932年在锡格德拉·榭尔萨克完成, 标志着萨克斯管这种乐器有了自己的独奏曲, 也标志着其创作方向向铜管乐转型的开始, 同时也是把无调性观念运用到铜管乐器曲创作的重要标志。The Violin Conce下面即将介绍的长号协奏曲是它最典型的铜管作品之一。在这首乐曲中, 他采用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作曲手法, 把长号这样一个在各种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 从演奏技法、音域上扩大到极致, 从而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对长号的认识。下面以乐章为单元, 从作品的主题材料及材料的展开、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具体分析

1.第一乐章主题呈示与展开

乐曲开始主题的呈现是以长号独奏的形式展开, 主题的特征音程为向上五度、四度跳进, 增二度进行以及半音进行。主题最初三个音与伴奏部分开始处清晰地降B大调主三和弦明确着全曲的调中心。在写作手法上乐曲的开场打破了传统器乐协奏曲创作手法, 以独奏乐器的独奏部分开始, 同时也预示着音乐的动力和展开。

乐章在结构上显示了作曲家遵从新古典主义创作的特点, 即新古典主义要求在形式结构方面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曲式, 因此乐章为变化再现单三部曲式, 第一乐段乐句即乐章主题属长气息乐句, 乐句的规模较大呈现出非方正性特征, 整个乐段长度为13+9小节, 调性具有泛调性的特点。第二乐段材料由主题材料派生, 共13小节, 是在第一乐句的基础上进行调性的移位, 即下移小二度。在第二乐句开始的两小节, 音型和音乐发展与第一乐句, 大致相同。值得注意的是, 其中包含有大段长号独奏部分, 这与音乐主题呈现的方式相同。同时, 这也就为演奏者在演奏该乐曲时, 音准、音色、节奏等要素的把握上,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现部分为变化的倒装再现。首先再现第一乐段第二乐句形式的乐句, 此时调性并没有回归, 为乐曲提供了发展动力, 随后变化再现第一乐段第一乐句, 加入了带辅助音的三连音音形, 调性回到主调。

和声特点体现在伴奏声部中, 将和弦的某一音进行升或降半音变化并同时与原和弦音同时出现, 音响上造成一些不协和的效果, 完全是晚期浪漫主义和声所惯用的写法。

总体上和声结构仍为传统的三度叠置结构, 乐曲中进行了很多离调。旋律上丰富的变化音的使用与钢琴伴奏中和弦的音响也形成一定的不协和。虽然第一乐章在调性方面有许多变化, 但都属于近关系转调或离调。

钢琴在这一乐章主要起过渡和支持旋律的作用, 很大一部分音乐是由长号的华彩来完成的。这一乐章音域宽广, 最高音到最低音横跨二个半八度, 而且有许多不谐和音程跳进, 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在本乐章的创作上, 拉尔松既遵循晚期浪漫主义的作曲手段以及传统的创作理念, 但又融入了20世纪的作曲思维。是传统创作手法与现代作曲理念相融合的创作理念, 是拉尔松创作这首长号协奏曲的主要思想。

2. 第二乐章柔美的慢板

主题旋律特征为八度大跳、五度跳进后向反向小二度进行。

乐章是由单一乐段的反复所构成, 第一次反复主题交给了钢琴部分, 而长号声部与之对题, 是典型的复调写法, 这样就使得这一乐章不是单纯的乐段反复, 而与第一乐段形成对比。第二次的反复又回到第一次的呈示, 乐段的尾部略有变化。乐章结束处长号又对第一乐章的主题进行了回忆。

调性由d小调开始经过D大调—F大调—#C大调—#c小调—D大调—F大调—#c小调—A大调 (尾部) 。

在第一次反复的复调写法中, 长号与钢琴采用了双调性的写法, 即钢琴在原调陈述主题旋律, 长号在#c小调上与之对应。这是此乐章写法上最有特点之处。第二次反复钢琴部分与最初略有变化, 采用旋律中的短小动机进行模仿与补充。乐章结束处, 钢琴部分进入A大调, 长号奏出第一乐章主题使两个乐章有机地统一在一起。这一乐章拉尔松在创作上, 追求一种连绵不断的音乐感觉。这恰恰与浪漫主义后期音乐家瓦格纳在音乐创作上所倡导的“无终旋律”的创作理念相吻合。同样, 要求演奏者要有良好的气息和音程控制力以及节奏的把握, 同时要演奏出一种不断流动的感觉,

3. 第三乐章诙谐嬉戏的快板

主题旋律是由分解和弦加外音构成, 乐章的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结构为变化再现单三部曲式。主题的第一乐句是对同一动机的变化装饰重复, 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延展形成规模较大的乐句, 节奏律动多变。第二乐段采用第一乐章主题材料, 以连音方式演奏, 情绪上有别于第一乐段的吐音演奏方式, 二者形成对比。再现乐段是钢琴与长号对主题进行的三声部卡农。

插入部分开始材料来自于第一部分中第一乐段与第二乐段之间的一段长号华彩材料, 只是在插入中这一材料在音符时值上被扩大了, 之后出现了此协奏曲第一乐章和第二乐章的主题材料, 第一乐章主题材料在这里同样在音的时值上被扩大, 第二乐章主题材料被直接引用。以上三种材料共同组成了第三乐章的插部。再现部为完全再现, 除了尾部有三小节的补充外无其他变化。

乐章开始处也采用了双调性的写法, 即钢琴部分为F大调, 主题为A大调。再现部与第一部分调性方面除钢琴过渡部分为遵循传统回归主调的原则有所变化以外, 其余部分是完全再现。这部作品的三个乐章虽然情绪各不相同, 但通过材料上的相互关系被完整地统一在一起。第三乐章中前两乐章的主题被引用, 某种意义上说, 是具有再现和总结全曲的意味。

结语

虽然作品以传统为基础, 但在旋律展开、调性布局、双调性设计等方面又体现出现代的因素。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这首乐曲的三个乐章中, 都包含有大篇幅的长号独奏部分, 这不仅仅说明作曲家对长号这门乐器的演奏技巧、演奏法方面的深入了解, 而且从演奏技巧上和心理素质上对演奏者会有很高的要求。尤其在第三乐章的演奏, 更能体现到这一点。长号声部和钢琴声部, 彼此快速地相互交映、彼此模仿, 给人一种嬉戏、炫技、轻快的感觉。正因为这首乐曲中所表现出的作曲家管乐情怀, 深受长号演奏家的钟爱。同时, 这部作品对于长号专业的学习者来讲是值得学习的曲目, 通过在理论上对这部作品的深入认识, 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 做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

摘要:瑞典作曲家Lars-Erik Larsson (拉尔斯-埃里克·拉松) 是一位新古典主义作曲家, 坚定地继承古典传统, 根据古典传统的创作原则创作了一系列知名的器乐协奏曲。本文将通过对其创作的长号小协奏曲的分析, 来演绎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和钟爱管乐创作的情怀。

关键词:瑞典作曲家拉松,长号小协奏曲,新古典主义作曲家

参考文献

[1]杨立青.管弦乐配器风格的历史演变概述[J].音乐艺术, 1986, 3.

帕佩拉尔洛童话故事 篇2

从前有一对国王夫妻,他们有个儿子。国王非常爱这孩子,但王后却是一个邪恶的女人,她讨厌见到这个孩子。更不幸的是,孩子十二岁上死了父亲,孤零零留在世上。

人民知道王后很坏,就让她的儿子而不是她登上了王位,而王后成了太后。这使她非常愤怒,她制定了一个要除掉王子的计划后,才平静下来。幸运的是,年轻的王子聪明机警,他非常了解太后,一点也不信任她。

一天国王为父亲哀悼之后,下令做好打猎的一切准备。国王又要出去寻求开心了,太后假装非常高兴,说她要陪他一起去。“不,母亲,我不能让您去,”他回答,“道路崎岖,您的身体不强壮。”但他母亲并没有听他的,破晓时分,号角声响起时,太后已经与其他人在一起了。

因为猎物很多,他们骑了一整天的马,到了晚上,母亲和儿子发现他们两个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他们四处走了一会儿,不知道要去哪里,这时遇见一个人,他们问他可不可以借宿。“随我来吧,”那人高兴地说。原来他是一个食人妖,专吃人肉。国王和他母亲跟随去了,他把他们带到自己的住处。这时,他们发现自己来到一个很可怕的地方,于是跪在地上乞求那人,说如果他可以饶他们一命,他们就会给他许多钱。看见太后十分美貌,食人妖动心了,他答应不伤害她。但他立即把国王刺死,尸体绑在马上,送到森林里扔了。

食人妖恰好选了一匹前一天刚买到的马,他不知道那是一个魔法师变的,要不然就不会那么愚蠢,在这个节骨眼上选中它。那匹马驮着国王的尸体直接奔向仙女们的家,用马蹄敲门。仙女们听到敲门声,不敢开门,她们从窗子里看了看,发现并没有怪兽和食人妖要伤害她们。“噢,看,姐妹们,”第一个来到窗户边的仙女大叫起来,“是马在敲门,马背上绑着一个死孩子,那是世界上最英俊的男孩!”

仙女们跑过来打开门,让马进了屋,解开了捆在年轻国王身上的.绳子。然后,她们聚在一起欣赏他的美貌,互相悄悄说道:“我们要让他再活过来,让他做我们的兄弟。”她们这样做了,并和他一起兄妹般生活了许多年。

渐渐地,那孩子像所有男孩一样长大成人,岁数最大的仙女对妹妹们说:“现在我要嫁给他了,他要真正成为你们的兄弟啦。”于是年轻的国王就娶了那位仙女,他们一起在城堡里过着幸福的生活。虽然他爱妻子,但他仍然渴望去看世界。

最后这个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再也忍受不住了,便把仙女们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亲爱的妻子和姐妹们,我必须离开你们一段时间,出去看看世界。我会经常想起你们的,总有一天我会回到你们身边。”

仙女们哭着求他留下来,但他不愿意听,最后岁数最大的仙女——他的妻子说:“如果你要离开我们,就带上我的一绺头发——在紧急时刻它会有用的。”于是她剪下长长的一绺头发,交给了他。

国王骑上马,马不停蹄地赶了一整天路。晚上发现自己来到一个荒凉的地方,那里没有房子,没有人。“我现在该怎么办?”他想,“如果我在这里睡觉,野兽就会把我吃了!但是我和我的马都疲倦了,不能再走了!”这时,他突然想起仙女的礼物,于是拿出那一绺头发,对着头发说:“我想让这里有一座城堡,有仆人和晚饭,有让我过得舒服的一切东西。除此之外,马要有马厩和饲料。”不一会儿,他如愿以偿,城堡出现在眼前。

他这样游走了许多国家,最后来到一个伟大国王统治的地方。他把马拴在城墙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穷人,走向王宫。王后在窗子里看见他走进来,心怀同情,就派了一个仆人去问他是谁,想要什么。“我是一个外地人,”年轻的国王回答,“我很穷,我来这里找点儿活干。”“我们的人都满了,”仆人把年轻人的话告诉王后时,她说,“我们有了一个看门人,还有大厅里的搬运工,宫殿里有各种仆人。我们只缺一个牧鹅的人。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就可以做我的牧鹅人。”年轻人回答说他愿意——这样他得了帕佩拉尔洛这个绰号。为了不让人猜出他的境况比牧鹅人好,他在自己脸上和破衣服上涂满泥巴,使自己令人讨厌,每个人看见他出现时,都躲得远远的。

因为他活干得很好,王后对他很感兴趣。

“帕佩拉尔洛,去洗一洗!”有时候王后说。

“噢,王后,我洗干净了会感到不舒服,”他回答,然后就吹起口哨赶着鹅走了。

一天,恰逢城里的磨坊出了故障,没有面包吃了,国王的军队不得不挨饿。国王听了这事,派人找到厨师,命令他在第二天早晨前必须把炉子加热七次,烤出七炉的面包。“陛下,那是不可能的。”那个可怜的厨师绝望地叫起来,“磨坊刚刚才开始磨面,面粉要到晚上才能磨出来,一个晚上我怎么能把炉子加热七次?”“那是你的事。”国王回答,如果他脑子里想着什么事时,别的他都听不进去。“假如你烤出面包来,你就可娶我的女儿为妻,但如果烤不出来你就要掉脑袋。”

此时,帕佩拉尔洛正好穿过国王发布命令的大厅,他听到这些话,便说:“陛下,不用担心,我会给你烤出面包。”

“很好,”国王回答,“如果办不到,你就要掉脑袋!”然后示意两人都退下。

厨师一想到这事,仍然战战兢兢,令他惊奇的是,帕佩拉尔洛似乎一点儿也不担心,夜幕降临时他像往常一样睡了。“帕佩拉尔洛,”见他平静地脱衣睡觉,别的仆人们叫起来,“你不能上床睡觉,你晚上每时每刻都得工作。记住,可不能和国王开玩笑!”

“我真的得先睡觉,”帕佩拉尔洛伸懒腰,打着哈欠回答,很快就在床上睡熟了。一小时后仆人跑来摇他的肩膀。“帕佩拉尔洛,你疯了吗?”

他们说,“起床了,要不然你要掉脑袋的。”“噢,就让我再睡一会儿吧,”他回答,尽管仆人们夜里回来几次叫醒他,他都只说这一句话。

最后黎明到来,仆人们冲进他的卧室,叫道:“帕佩拉尔洛!

帕佩拉尔洛!起床了,国王来了!你还没有烤面包,他肯定要砍你的脑袋!”

“噢,不要这么嚷,”帕佩拉尔洛回答,边说边从床上跳起来。他把一绺头发拿在手上,走进了厨房。看吧!厨房里叠了很高的面包——四炉,五炉,整整六炉,第七炉面包正等着从炉子里拿出来。仆人们站在那里看得惊呆了,国王说:

阿伯拉尔的爱情 篇3

1079年的一天,法兰西王国西北部南特附近一个叫布列塔尼的小村落诞生了一个男婴。父母为这个男婴起了一个名字:皮埃尔·阿伯拉尔。此时此刻,这对沉浸在欢喜之中的父母一定预想不到,眼前的男婴日后将会度过怎样多舛、苦厄的一生;他们也一定想象不到,出生时并没有神迹显现的阿伯拉尔,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他将成为经院哲学的奠基人、文艺复兴的先驱……直到今天,遥望十二世纪的欧洲,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阿伯拉尔——这个哲学家群体中最有个性和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不过,让阿伯拉尔广为人知的并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与爱洛伊丝的爱情悲剧。

中世纪曾经有许多饱受灵与肉冲突折磨的教士,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爱情无一不是悲剧性的,他们是教会思想专制与禁欲主义的牺牲品。与众不同的是,在所有这些爱情故事中,只有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是以一种典型的存在主义态度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命运,如此,他们的故事才显得更加悲惨。

阿伯拉尔的父亲贝朗加尔勋爵是一位受过良好教育、酷爱文学的骑士。作为长子,阿伯拉尔受到父亲的万千宠爱。在父亲的影响下,阿伯拉尔从小就喜欢知识,不喜欢刀剑。长大以后,他没有继承父亲的遗产和骑士称号,放弃了悠闲富足的生活,打点起行装,踏上了远游求学之路。在其自传《我的苦难史》中,阿伯拉尔说到:“……终于,我因为痴迷于学问而放弃了荣耀的骑士生涯,将遗产和长子继承权让给了弟弟们,退出了战神玛尔斯的殿堂,拜倒在智慧之神米涅瓦的脚下。”

阿伯拉尔对哲学和宗教研究抱有浓厚兴趣,为了解决一些困惑已久的问题,他四处寻访才学卓著的名师。1094年,十五岁的阿伯拉尔拜入当时的逻辑学大师、著名神学家洛色林门下。洛色林的“看家学问”是在共相问题上所持的极端唯名论。所谓“共相问题”,按照三世纪新柏拉图主义者波菲利的描述,包含三个问题:第一,共相是实体还是仅仅是思想中的观念;第二,如果共相是实体,它们是有形还是无形;第三,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还是在可感事物之中。从公元六世纪起,基督教神学家们就这些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论。有人曾经感慨,学者们花在这些问题上的时间比凯撒征服世界的时间还多,花的钱比“克雷兹棺材”里的钱还多。

到阿伯拉尔所生活的十一、十二世纪,共相问题依然是神学家关注的焦点。根据对上述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争论者分为唯名论和实在论两大阵营。唯名论和实在论又各有温和与极端两派。以“美”为例,实在论认为,作为共相的“美”不仅是人头脑中抱有的一种观念,它还代表着一种客观实在的东西,其中,极端实在论还会认为,“美”是一种与个别“美”的事物相分离的、更高级的存在,而温和实在论则认为,美是寓于个别“美”的事物之中的一般本质。相反,唯名论认为,只有“美”的个别事物,没有单独的“美”这种东西,“美”离不开人的主观感受,没有人的感知,“美”就不存在,其中,极端唯名论还会主张,“美”只是一个名词,如果说“美”是实在的东西的话,这种实在将不过是一种“声音”,温和唯名论则主张,“美”是心灵对个别“美”的事物的性质加以抽象得到的一般概念,它存在于心灵之中,不能离开具体的“美”的东西。

神学家们之所以热衷于探讨如此繁琐的问题,是因为它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当时的欧洲是在基督教的神权统治之下,而辨清共相问题具有重要的护教意义。基督教的很多理论,都以承认某种普遍的实质存在为前提。例如,教会主张,教会不仅是信徒的总和,而且是一个精神实体,是上帝在尘世的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是同一位神。可以推想,教会是只能主张和认同实在论的。按照唯名论的观点,可以得到信徒比教会重要,圣父、圣子、圣灵是三位不同神的结论,而这是教会断难接受的。所以在教会看来,唯名论的主张无疑是反动的,这也就决定了阿伯拉尔和他的老师洛色林难逃教会责难的命运。

洛色林认为,共相除了声音之外什么都不是,照此主张去理解“三位一体”,无异于承认了多神论。教会当然不能容忍洛色林如此大放厥词。在一次主教会议上,洛色林被传讯,要求在撤回言论或被逐出教会之间做出选择。洛色林假装撤回其论点,然后逃到英国,后来又回到法国,躲在一个叫洛什的地方讲学。阿伯拉尔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洛色林弟子的。受教后不久,学识精进的阿伯拉尔对老师的极端唯名论日益感到不满。与洛色林不同,阿伯拉尔主张温和的唯名论。他认为,虽然共相只是名词,但却不是空洞的名词。他以“美”为例,说一束花是“美”的,即便这束花枯萎了,凋谢了,“美”这个词还是有意义的。

因为不满老师的立场,1100年,阿伯拉尔辞别洛色林来到巴黎,在各学派间徘徊之后,又投到了实在论者威廉门下。威廉在逻辑学方面声名显赫,以教授辩证法著称,有“巴黎的骄傲”之誉。在巴黎,阿伯拉尔与五千名来自欧洲各地的学生一道学习讲演术和辩论术。不久,他便脱颖而出,声名鹊起。不过,威廉的实在论更加不能使阿伯拉尔满意,他甚至为此在课堂上直接挑战老师。与威廉相处了一段时间后,二十五岁的阿伯拉尔在圣吉纳维芙山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开始自己收徒讲学。这所名为“左岸”的学校,即1200年正式成立的巴黎大学的前身。当时,有人批评阿伯拉尔只经过很短的学徒训练就开起店来,但仍有一大群学生追随他。授课时,阿伯拉尔充满幽默,活力四射,加之容貌英俊、神采奕奕,极富感染力。

阿伯拉尔与威廉关于实在论的论争持续了好几年。由于阿伯拉尔的批评,威廉的声望大减,并且不得不修改自己的立场,乃至辞去教职。因为反对正统的实在论,阿伯拉尔成了经院哲学中激进现代派的英雄和领袖。1113年,阿伯拉尔转而师从当时享有盛誉的神学大师安瑟伦学习。真正接触以后,阿伯拉尔却发现安瑟伦不过徒有虚名,他非常尖锐地评论道:“他(安瑟伦)运用言辞的技巧出众,其含义却一文不值,毫无道理……一发现这一点,我就不再在他的阴影里浪费时间了。”

与此同时,他的事业一帆风顺,荣誉接踵而至。1115年,刚刚三十六岁的阿伯拉尔达到了声望的顶点,先是成为巴黎主教大教堂的教士,后被任命为巴黎圣母院主教学校的神学讲师。学生们蜂拥而至,有十几个国家来的数以千计的学生听从他,他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受欢迎的导师。

nlc202309011326

从离家开始,阿伯拉尔一直潜心向学,对俗世生活毫不关心。他过着非常规律的生活,只有哲学辩论才能让他变得有生气。在情爱方面,他主张“极端的节欲”和“细心而坚决地克制纵欲”。然而,就在声望和事业达到顶峰的时候,阿伯拉尔也即将面临命运的转折:1117年,三十八岁的阿伯拉尔遇见了十六岁的少女爱洛伊丝。一出蕴涵了深重苦痛、足以让九百年后的我们感到阵阵心悸的爱情悲剧就此上演。

爱洛伊丝是阿伯拉尔在巴黎主教大教堂的同事富尔贝尔的外甥女,才貌双全,从小父母双亡,由舅舅富尔贝尔抚养长大。在富尔贝尔的栽培下,爱洛伊丝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十六岁时已是全法国有名的才女,她精通数门语言,阅读了大量书籍,学识水平即使在当世的男子中也非常罕见。富尔贝尔一心想要让他的外甥女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为此,他邀请阿伯拉尔担任爱洛伊丝的家庭教师,教授爱洛伊丝神学和哲学。富尔贝尔很清楚,在巴黎,只有阿伯拉尔能胜任爱洛伊丝的老师。

在《我的苦难史》中,阿伯拉尔记述了第一次见到爱洛伊丝的印象:“这位姑娘容貌可人,才学超群。女人罕有文才,所以她格外地讨人喜欢。”他还说:“我相信这位姑娘和我特别容易沟通,因为我知道她懂得和热爱文学。分离之时,我们可以相会于书信之中;在书信里,我们可以说许多,说得比见面时更大胆,并且总是会有交谈的快乐。”阿伯拉尔在初次见面时就被爱洛伊丝的美貌和智慧深深吸引了,原本要“极端的节欲”和“细心而坚决地克制纵欲”的他突然被情魔征服了。而在爱洛伊丝心里,阿伯拉尔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对知识的渴望,让她早就想一睹这位青年学生们心目中的偶像的风采。当听说阿伯拉尔将成为自己的家庭教师时,爱洛伊丝怎能不感到微微惊恐和异常兴奋?

一个是当时首屈一指、声明远播、才华横溢、英俊潇洒的神学家,一个是年轻貌美、单纯热情、情窦初开、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少女,两颗心很快碰撞在一起。阿伯拉尔与爱洛伊丝相爱了。阿伯拉尔在《我的苦难史》中这样写道:“我们先是朝夕相处,继而心意相通。在讲课的伪装下,我们完全投身爱河……书卷虽然打开,我们之间倾诉得更多的是温柔话语而不是经书的诠释;交换的更多的是亲吻而不是教导。我的双手不常翻动书页,却总是在她的脸庞流连;我们的眼睛不常阅读书本,却总是凝视对方。为了避免猜疑,我有时轻轻将她责罚,但这种责罚不是恼怒而是出于爱怜。在此以前,我们从未品尝过这种欢乐……”两人爱得近乎疯狂。激情使他们变得大意起来。终于,他们的恋情被富尔贝尔发现,他暴怒地将阿伯拉尔赶走,并勒令他不许再见爱洛伊丝。但是,分离反而增近了两人的感情,阻隔反而使爱火燃烧得更旺。他们频繁地在隐秘的地方幽会,直到爱洛伊丝有了身孕。

可想而知,在基督教信仰基于统治地位的中世纪,如此之情爱是不可能被社会容许的,更何况当事人还是一位著名的神学家、一位前途无量的教士。为了不至损害爱洛伊丝的声誉,阿伯拉尔一方面偷偷将爱洛伊丝送到自己的老家,委托妹妹照顾,另一方面,他又亲自去见富尔贝尔,要求他保守这个秘密,并希望他同意将外甥女嫁给自己。富尔贝尔见局势已无法挽回,便同意了。阿伯拉尔立即着手准备迎娶爱洛伊丝。然而,爱洛伊丝却不同意与他结婚。爱洛伊丝不愿意婚姻的种种羁绊给阿伯拉尔的事业带来影响,不愿意因此葬送阿伯拉尔的前程。爱洛伊丝劝解阿伯拉尔:“你不可能同样细心的关心你的妻子和你的神学。讲课和女仆,典籍和摇篮,书本和捻线杆,羽毛笔和纺锤,你如何能使这一切协调一致?一个需要在神学的默想中沉思的人,怎能忍受婴儿的啼哭、摇篮曲和男女仆役嘈杂喧闹的干扰呢?”

然而,经过一番引经据典的讨论,阿伯拉尔还是说服了爱洛伊丝,使她答应结婚。只是,为了不影响阿伯拉尔的事业,他们决定以秘密的方式缔结婚姻,不对外公布。为了保守婚姻的秘密,他们在婚后分居,阿伯拉尔仍然住在自己的单身宿舍里,爱洛伊丝则回到舅舅富尔贝尔家中居住。他们总是要想办法见面。富尔贝尔是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他并没有真正原谅阿伯拉尔。终于,他违背承诺公开了两人的婚事,还到处散播流言,是阿伯拉尔引诱了爱洛伊丝。爱洛伊丝为此痛苦不堪,坚决予以否认,还为此和富尔贝尔大吵了几次。

为了保护爱洛伊丝,让她能够远离硝烟,阿伯拉尔将爱洛伊丝秘密送到了巴黎附近的阿让特伊女修道院,而那里也成为了两人幽会的新场所。阿伯拉尔的这一举动,更加激怒了富尔贝尔。发现爱洛伊丝失踪后,富尔贝尔怒不可遏。他想,如果不对此做出反应,就会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盛怒之下,富尔贝尔策划了一次惨绝人寰的报复行动。他雇了几个人,潜入阿伯拉尔卧室,不由分说,殴打和阉割了阿伯拉尔。

此事发生在1118年。此时阿伯拉尔不到四十岁,爱洛依丝则不满十八岁。爱洛伊丝在与阿伯拉尔结婚时曾含泪说:“我们俩都会被毁掉的。”她的话开始应验了。

不久,人人都知道阿伯拉尔遭到了阉割。阿伯拉尔清楚地知道自己已经被毁了。在此之前,总的说来,他的人生和事业还是比较顺利的。而在此之后,身体上的创伤倒是其次,这一变故对阿伯拉尔心灵上的打击更大。想到《圣经》中把阉人描写成“恶于上帝,禁入教堂,犹如肮脏发臭之怪物”,阿伯拉尔感到他的好名声不复存在,而且“这惊人的故事将流传全世界”,自己将成为笑柄。因为不再是一个健全的人,阿伯拉尔在教会中的仕途也算是彻底结束了,而失去教会的庇护,日后也使他一再受到迫害,甚至以罪人的身份离开人世。

这场大祸之后,十八个月的甜蜜生活瞬间成为过去,这对相爱的恋人被迫分手。阿伯拉尔万念俱灰,躲到了圣丹尼修道院,立誓做起了修士。阿伯拉尔慢慢恢复了内心的平静,他开始沉浸在哲学的世界里,重新找回了生存的动力,或者说恢复了斗士的本性,再一次成为著名的演说家和教师。学生们从四面八方赶到他的隐居地,听他讲课。阿伯拉尔的主要著作如《论上帝的三位一体和一体性》、《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是与否》、《认识你自己》等,都是在这次变故之后完成的。借着这些著作,阿伯拉尔发表了一些惊世骇俗的言论,使正统教会人士深感不满。

nlc202309011326

在1121年召开的索松主教会议上,《论上帝的三位一体和一体性》被教会谴责为否认上帝独立人格的撒伯里乌主义,还不允许阿伯拉尔为自己辩护,因为教会认为阿伯拉尔在论辩的能力上是无人能及的。阿伯拉尔被迫将自己的书付之一炬,而且还被判监禁一年。不久以后,阿伯拉尔又被圣丹尼修道院的僧侣群起围攻,不得不离开圣丹尼修道院。走投无路之时,阿伯拉尔在塞纳河畔诺让的一小块领地上,用芦苇和稻草修建了一座小教堂作为祈祷之所。一些忠于他的学生和仰慕他才学的人追随而来。阿伯拉尔免费向他们讲授哲学,而学生们为了报答他,帮助他开垦原野,用木材和石头造了一座新教堂,命名为“圣灵修道院”。阿伯拉尔在圣灵修道院度过了非常愉快的一段时光。他对这些热心学生的演讲被保存下来并被编成两本书。书中有许多对异教思想的赞美,这又激起了来自教会的批评,为他招致了新的敌人,尤其是引来了教会权势人物、克莱沃修道院院长贝纳德的嫉妒和敌视。

为了平息这些批评,他离开诺让,去布列塔尼担任吉尔达修道院院长。来到吉尔达之后,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些陋习,而“卑鄙不驯服”的教士们愤恨这个肮脏发臭之怪物的改革,两次试图毒杀他,阿伯拉尔两次都幸运地躲开了死神。教会不喜欢背离正统的人,就把阿伯拉尔贬到一个更加偏远的修道院,免得他再惹事端。

1133年,阿伯拉尔回到巴黎,开始重新在一所教会学校里讲授神学。期间,他的另一本道德哲学的代表著作《认识你自己》问世了。在书中,阿伯拉尔主张,没有一个行动其本身是有罪的,罪恶的产生主要在于意图而非行动,这明显违反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让教会感到不安。因为这本书,阿伯拉尔开启了与教会传统势力的正面交锋,也引来了贝纳德排山倒海般的猛烈攻击。贝纳德还煽动教会批判阿伯拉尔的学说。终于,在1141年桑斯宗教会议上,阿伯拉尔因被指控传播异端邪说而被逐出教会。阿伯拉尔出席了这个审判自己的会议。在会议召开前,他希望能够在会议中为自己辩护,澄清对他的指控。然而,这一诉求被贝纳德阻挠,理由是,在辩证法的游戏中,与阿伯拉尔相比,贝纳德认为自己“不过是个小孩”而已!阿伯拉尔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敌对态度,预料到这个会议将定罪于他,所以他宣称只接受教皇为审判官,然后退出会议,离城而去。不出所料,会议对他作了缺席审判。

为了抗议不公正的审判,阿伯拉尔决定去罗马教皇那里为自己申诉。他刚刚走到勃艮第的克吕尼修道院,教皇英诺森二世已经批准了桑斯宗教会议上由贝纳德提交的报告,斥令下来了:阿伯拉尔的学说被正式宣告为异端邪说,终身禁止他发表任何言论。阿伯拉尔病倒在克吕尼修道院。此后,在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他无可奈何地屈服了,身心交瘁地隐身于各种宗教仪式中。1142年4月21日,阿伯拉尔在克吕尼结束了痛苦的一生,终年六十三岁。去世时,对阿伯拉尔表示哀悼的人寥寥无几。

在阿伯拉尔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整个世界似乎都在与他为敌。但事实上,不,至少有一个人没有背叛他。无论阿伯拉尔遭受了何种厄境,都有一个人坚定地站在他这边,这个人就是爱洛伊丝。当初,阿伯拉尔以颇为严冷的态度劝她浇灭爱火,转而投向上帝,她就遵照阿伯拉尔的意愿,在阿让特伊女修道院做了一个真的修女,准备在禁欲中度过余生。此后的十二年里,两人天各一方,默默地过着各自隐修的生活,虽然他们早已是名义上的夫妻。离开阿伯拉尔后,爱洛伊丝尽职尽责地做一个修女。然而,内心之中,心碎的爱洛依丝对阿伯拉尔的爱却丝毫没有减少,重重阻隔也没有熄灭她的爱火。爱洛依丝不爱则已,爱则一往情深,执迷不悔,如她所言,她将一直追随阿伯拉尔“到地狱去”。在修道院修习了十几年,甚至在成为修道院院长之后,爱洛依丝仍然在屋子里挂着阿伯拉尔的画像,并经常对它说话。她根本不曾把上帝置于爱情之上,不曾把教会的规诫置于内心之上。

整整十二年,爱洛伊丝与阿伯拉尔没有任何联系,而他们的重新开始联络,却是始于一次机缘巧合。大约在1130年左右,阿伯拉尔写了一封长信,劝慰一位失意的朋友,这封信的题目就叫《我的苦难史》。阿伯拉尔在信中叙述了自己凄苦的一生,并以一种坦率的语气记录了自己的生活与婚姻,以此告诫自己的朋友,相比于自己的不幸,后者还算是幸运的。后来,这封信的手抄本辗转传到了爱洛伊丝手中。爱洛伊丝读完,禁不住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她也终于知道阿伯拉尔的下落,立即给阿伯拉尔回了一封饱含深情和爱意的信。在信中,她表示自己依然深爱着他:“我现在已不再羞于说我爱你到天长地久,因为我所做的一切远远胜过这一句话。”

之后,他们恢复了已中断了十二年的联系,开始了频繁的书信往来。爱洛伊丝在给阿伯拉尔的信中如此开头:“由他的仆人,不,他的女儿;由他的妻子,不,他的妹妹;致她的主人,不,他的父亲;致她的丈夫,不,她的哥哥;由爱洛伊丝,致阿伯拉尔”,称阿伯拉尔“是除基督外她心目中的唯一,她只属于信仰基督的他一个人”,而阿伯拉尔则称呼爱洛伊丝“基督的新娘和仆人”、“教妹”。

从信的称谓和内容来看,这对昔日的情侣似乎已经心志不一:阿伯拉尔崇拜上帝,跋涉在寻找上帝之爱的苦旅之中,不停地向上帝悔告,爱洛伊丝则依旧崇拜着阿伯拉尔,坚守着内心的那份爱情,对他们的过往遭遇不能释怀。

爱洛伊丝在信中写道:“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共同度过的每一段时光、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连同你的影子都深深铭记在我的心里,每每重温则仿佛昨日重现”;“就我而言,我们的恋情带给我极大的快乐和甜蜜——这种甜蜜的感觉总是让我感到愉悦,一直萦绕于我的脑中。不论我走到哪里,这种感觉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带给我苏醒的渴望和幻觉,令我无法入睡”;“如果我失去你,我还有什么希望可言呢?我已被剥夺了你所能带给我的其他乐趣,甚至被禁止见到你,而只有你能时常让我恢复真正的自我。你是支撑我继续生命历程的惟一力量支柱。”这样感情炽热的情书,很难相信是出自一位女修道院长之手。难言的痛苦折磨着爱洛伊丝。她因做爱情的奴隶而当了修女,她是爱情的殉道者。爱是爱洛伊丝的哲学,是她真正的宗教。

而阿伯拉尔写给爱洛伊丝的信,总是表现得很克制。在回应爱洛伊丝抱怨上帝为何残忍地让他们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时,阿伯拉尔要求她停止忧伤,谦卑地接受不幸,就当作是神的刑罚,怀着赎罪的希望做祈祷。

然而,透过书信的表面,局外人仍可窥见,在阿伯拉尔伤痛的心中,他仍是爱着爱洛依丝的,他一直关注着爱洛依丝。当听说爱洛依丝所在的阿让特伊女修道院要被关闭时,阿伯拉尔把自己辛苦修建起来的圣灵修道院及其附属财产赠送给了爱洛依丝,以收留她召集的修女。应爱洛依丝的请求,他还为她们制定了教规,撰写了大量的赞美诗和布道词。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当他感到最凄苦难熬的时候,爱洛伊丝的书信成为了他唯一的幸福,而给爱洛伊丝写信则是他继续生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爱洛伊丝获悉阿伯拉尔的死讯后,立即给罗马教廷写了一封信,并最终争取到了对阿伯拉尔罪行的赦免令。遵照阿伯拉尔的意愿,爱洛伊丝亲自把他的遗体运回了两人共同的家——圣灵修道院。二十二年以后的1164年,带着对阿伯拉尔无尽的眷恋,爱洛伊丝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死时也是六十三岁。人们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将她葬在了圣灵的花园里,与阿伯拉尔为邻,她终于再次回到了自己爱人的身边。

1807年,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波拿巴被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命令将两人的遗骸移至巴黎拉雪兹公墓合葬,从此以后,这对饱经苦难的情侣终于可以永远守候在一起了。墓地中有两人的雕像,他们安详躺卧,双手相躬,似在同心合意向上帝祈祷。时至今日,仍不时会有恋爱中的情侣在他们的墓前献上洁白的鲜花,感念他们真挚、永恒的爱情。

美国图拉尔农业展会掠影 篇4

因为时差, 早起后在路上感觉有些累。不过从海滨一路向东, 倒是好好见识了加州的农牧业, 不禁又有些兴奋。看着那些草原牧场、大片农田以及后来的戈壁, 常常让人产生一种错觉, 似乎到了新疆, 但又跟新疆不太一样。跟先生开玩笑说, 这是一次新疆游!看, 像不像昭苏的大草原?真是呢, 据说北加州今年雨水充沛, 到处看着郁郁葱葱, 一扫以前在旧金山看到的枯黄印象。

这里与新疆不同的是, 田块无论大小都异常整齐。没有作物的地里, 刚刚开过笔直的沟;有作物的地里, 汽车奔驰而过就像检阅, 直排斜排都像列队一样 (去的时候急着赶路没停车拍照, 以为会原路返回, 却被女儿告知从另外的道路返回旧金山。人生就是这样, 错过就错过了……网络里找了两张接近的照片聊作替代) 。

在看到第一块AG EXPO的广告牌后, 又开了一百多公里, 终于到达了图拉尔国际农业会展中心。

美国图拉尔国际农业展每年举办一次, 今年已是第49届。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室外露天农业展, 展品涵盖了农业行业的各个分支, 另有部分室内展馆包括A B馆的灌溉设备, C馆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喷雾器, E馆的综合馆以及畜牧馆的畜牧机械、家禽等, 参展参观企业和人数在美国同类展会中首屈一指。从会场周围停车场内不计其数的车辆来看, 此次展会确实具有极高的名气及影响力。

驶出高速公路, 路标指引非常明晰, 很容易就停车入场了, 出入口非常多, 从停车场过了马路就有一个。门票每人15美元, 门口有几名工作人员, 跟美国其他地方一样, 乐呵呵地扫描门票, 给观众贴小标签, 发放会场指南。

展会平面图设计得非常人性化, 展区位置、展示内容一目了然, 免得参观者在偌大的展区内如堕五里雾中, 理不出头绪。

展区内有一个非常宽阔的表演场地, 一片平整的草地映入眼帘, 令人不禁畅想西部牛仔驰骋其间的风采……

手捧指南, 按图索骥, 令参观变得十分轻松简单。每条通道都用英文字母标注, 展位则根据通道编号。在主通道的十字路口都会放置一些会刊, 参观者可以免费自行领取。

会刊可谓是参观者须臾不可或缺的“宝典”, 我这样的“歪果仁”就是凭着它在有限的时间里走遍了自己关注的展位。当然, 各类印刷精美、图文并茂、颇具视觉冲击力的广告也是展会的重要元素。广告宣传册居然有一寸多厚, 可见参展企业不遗余力的精心准备, 更从侧面佐证了这绝对是一次“重量级”的农业会展。

室外展位的布置和装饰相对简洁, 展示场地多用碎木屑铺地, 展商或是搭建起类似帐篷的简易的小房子, 或者干脆就用房车作为接待室, 天空飘着几串气球就权作点缀了。

室内展区大多都是标准展位, 参展商主要是零部件、农药、种子、化肥、生物能源、温室设备等供应商。整个会场人流如织却又秩序井然。

许多当地人携家带口、成群结队前来观展, 展会的配套服务也非常完善;已是午餐时分, 餐饮区尤为热闹, 尽管空气中有一股浓浓的生物肥发酵的味道,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人们对食物的热情。

在美国看展会, 最不用担心的就是如厕和洗漱啦!每隔一段就有一排移动厕所, 它们还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蜜糖罐”。旁边还有移动洗手台、抽取式擦手纸, 就像在家一样。

阿伯拉尔:精神与情感 篇5

1117年,阿伯拉尔成为巴黎高级教士富尔贝尔的外甥女海洛伊丝的私人教师,不久俩人堕入爱河,生下一个男孩,并秘密结婚。当阿伯拉尔返回巴黎执教、将海洛伊丝留在阿根杜修院后,富尔贝尔以为他对这一婚姻反悔,急怒之下派人将阿伯拉尔阉割。于是,阿伯拉尔成为圣丹尼斯修院修士,海洛伊丝亦正式做了修女。但俩人仍保持着坚贞的爱情,并通书信联络。阿伯拉尔从此集中于神学研究和教学,著述甚丰,但其学术观点却颇遭非议,被判为异端。在其著作被焚毁、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阿伯拉尔曾多次出走,隐居到不同的修院之中,最后于1142年4月21日在圣马塞修院去世,被安葬在圣灵堂。1164年海洛伊丝去世后亦被安葬于此。他与海洛伊丝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俩人的遗骸于1817年被移至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合葬,包括美国电影《天堂窃情》在内的许多文艺创作更是不断地生动再现其历史身影。

阿伯拉尔写有逻辑学著作《小引论》、《辩证法》,神学著作《论神圣整体和三位一体》、《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亦称《神学》)、《是与否》,伦理学著作《伦理学或认识你自己》,以及自传《苦难史》等,在西方有着广远影响,其墓志铭上对其乃有“高卢的苏格拉底”、“敏锐的天才”之誉。

作为一名经院哲学家和神学家,阿伯拉尔的精神追求使他成为中世纪“唯名论”哲学的重要奠基人。他认为“一般”或“共相”不是独立存在的“实物”,而只是一个“名字”或“称呼”,由此反对安瑟伦的“唯实论”。但他也不同意洛色林等人的极端唯名论观点,而主张“共相”仍存在于人的心中,其理论故有“概念论”之称。在他看来,如果一个“名称”所标志的具体事物已不再存在,该“名”则失去其作为事物的具体性质和客观作用,但在人的思想理智中仍保持着其意义;假若所有的具体“玫瑰”都不存在了,而“玫瑰”之“名”却仍在人们思想中保持着其含义。受其启发,当代作家埃科用《玫瑰之名》作为其小说标题,表示对早已逝去的中世纪社会之回顾和追寻。阿伯拉尔还在《是与否》中列举了158条命题的“是”与“否”两种意见,由此说明在信仰中理性推断的意义,成为其“辩证神学”的名著。

阿伯拉尔不仅是一个思维严谨的精神哲学家,而且也是敢爱敢为的独行者。他不顾中世纪教士独身、不许结婚的传统束缚而大胆追求爱情,并为之付出了惨重代价。而海洛伊丝则为了纯真的爱情宁愿放弃婚姻,为使阿伯拉尔继续走其教士兼神学家的道路而不损害其在道义上的名声,她表示自愿为阿伯拉尔的“情人”而不是“夫人”,其追求的是“自由奉献的爱”、而不是“强制性的婚姻枷锁”,以忠实于其“爱中应无我”的理想。

海拉尔油田降温集输试验效果分析 篇6

为此,海拉尔油田于2011年6月开展了降温集输试验,分析集油系统参数,降低集输系统能耗。

1 基础数据及参数分析

1.1 原油物性参数

海拉尔原油属于轻质高蜡原油,不同区块之间的原油物性参数差别很大:各区块油样中,胶质、沥青质含量(8.69%),呼一联原油较低;从低温流动性来看,比较突出的是贝中、乌东原油和呼一联原油,前两者凝点高达29℃,后者是21℃,其他油品的凝点则在25℃左右;从流动性指标来看,黏度(50℃)相差较大,最小的是呼一联(5.68mPa·s),最大的是贝中转(21.47 mPa·s)(表1)。原油物性的差异决定了试验中要根据各自情况制定不同的方案。

1.2 含水原油转相点

选取油田各个区块的含水原油,在不同测试温度(25~50℃)、含水(10%~90%)、剪切速率(10 s-1、80 s-1、160 s-1)条件下,进行了乳化油转相点的测试对比试验,总体上看,含水原油黏度转相点一般在含水50%~65%之间,随后黏度随原油含水率的增加而下降,试验中应尽量避开这一含水区域[1]。

1.3 原油黏温特性

6个作业区油样相同剪切速率下黏度随温度变化速率基本相当(图1),说明它们的黏温性质相似[2]。原油黏度随温度的升高递减,在25~40℃区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黏度降低较快;在40~50℃区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黏度降低较慢。

2 现场试验效果分析

降温集输试验开展前,制定了详细的降温集输运行方案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确定了降温集输项目组成员及分工,并要求定期召开例会,及时总结试验运行情况。

掺水系统试验采用掺水温度不变、控制掺水量的方式。试验中,监测掺水量、回油温度、压力等各项数据,分析掺水量、回油温度、回压之间的关系,通过掺水量、热力学计算和日耗气耗电等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出合理的运行参数。电热管集油系统试验采用逐步关停井口电加热器、逐步调整首末端电热管温度的方式。

降温集输试验运行一年来,针对不同季节的气温特点,有针对性地改变试验参数,初步探索出了不同季节降温集输试验数据。

2.1 集输温度变化情况

与去年同期相比,集油温度下降3℃左右,其中,夏季集油温度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别集油环实现了凝固点集输;冬季集油温度较去年同期下降2~3℃。试验中,夏季集油温度在33℃左右,冬季集油温度维持在38℃左右。

贝301作业区原油凝点温度低,2#阀组间夏季实现了停掺集输,停掺试验中,井口压力、回油温度比较稳定,油井生产正常。集输温度稳定在28℃,较去年同期降低5℃。

贝中作业区为电热管集输,夏季试验中,井口电加热器全部关停,部分集油管线实现了关停电热管集输。

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集输温度变化情况见图2~图4。

2.2 掺水量与耗电量变化情况

2.2.1 总掺水量变化情况

试验阶段,油田总掺水量平稳下降,6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总掺水量在4 000 m3/d,比去年同期减少1 800 m3/d左右;8月下旬总掺水量开始逐步上升,12月份稳定在7 200 m3/d左右,较去年同期减少1 500 m3/d(图5)。从总体来看,试验运行一年来,与去年同期相比,总掺水量减少15%左右。

2.2.2 单井掺水量变化情况

在降温集输试验前,冬季平均单井掺水量在0.85 m3/h,试验后,冬季平均单井掺水量为0.68 m3/h,减少20%;开展试验后,夏季平均单井掺水量为0.37 m3/h,较去年同期减少0.15 m3/h,个别集油环实现了不掺水集输(图6)。

2.2.3 电热管集输耗电量变化情况

贝中作业区280余口油井均采用电热管集输方式,通过降低电热管温度、夏季关停井口电加热器等措施,与试验前相比,冬季日减少耗电量1.3×104kWh,日节约费用7 000多元;夏季日减少耗电量1×104kWh,日节约费用6 000左右。作业区日耗电情况见图7。

夏季试验中,集输1#干线电热管于2011-07-20至2011-08-20期间停止加热,井口回压保持稳定(<1.2 MPa),成功实现了不加热集输。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目前海拉尔油田有部分集油环试验效果不理想,存在掺水量偏大、回油温度偏高的情况,因此,挖掘降温集输试验潜力将会进一步降低集输能耗。

3.1 产液量低、间抽井多、出液无规律的影响

海拉尔油田680口油井中,日产液超过3.0 t的油井不足三分之一,大部分油井产液量偏低,同时存在间歇出液、无规律出液的情况,给试验带来极大困难。试验中压力、温度参数存在较大的波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这部分集油环进行运行参数合理调配,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同时,最大可能减少运行能耗。

3.2 工艺流程的影响

除呼一联和苏一联脱水装置有加热功能外,其他联合站不具备脱水前预热功能,制约了降温集输工作的大面积推广和深入进行。需要对这些站工艺流程进行改造,满足脱水装置运行需要。

3.3 关停转注井多的影响

以贝28作业区和贝16作业区为例,这两个作业区316口油井中,2011年关停转注井达到71口,这部分油井拆机后,所属集油环剩余油井仍在运行,造成集油环距离过长,沿程温降大,掺水量偏高。目前,集输管网优化工作正在进行中,但仍有部分油井无法实现就近挂靠附近的集油环,不利于降温集输工作的开展。

3.4 掺水控制不灵敏的影响

乌东作业区安装了流量自动控制装置,可以根据回油温度的变化自控调整集油环掺水量。单井掺水量要比油田平均单井掺水量低0.1 m3/h,但其他作业区掺水阀仍使用闸板阀手动控制,导致掺水控制不精确、无法精确计量等情况,制约试验的开展。因此,安装流量自动控制装置将会有效降低掺水量,节约集输能耗。

4 结论

1)海拉尔油田含水油的黏度转相点在50%~65%之间,由于产液量低,掺水后集油环内含水要在这个区间之上,有利于降温集输工作的开展。

2)开展降温集输试验后,集油温度降低3℃,掺水量减少15%,耗电量降低1×104kWh以上,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3)优化管网结构、采用智能化掺水控制装置、改造脱水工艺流程,可以进一步降低集输能耗。

4)继续摸索和细化集油参数,采用降低掺水量和掺水温度相结合的方式,对个别集油环进行常温集输等试验,不断完善符合生产实际的单环个性化运行方案,进一步挖掘降温集输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刘晓燕,毛前军,刘立君,等.油气水三相流埋地管道温降的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30(8):1343-1346.

海拉尔地区采油队节能措施应用 篇7

1 优化掺水系统调控

1.1 单井回油温度、压力控制

根据近年来对阀组间集油环的掺水调控经验, 单井回油温度控制在38~40℃之内, 压力控制在1.6~1.7 MPa之间[1], 可满足集输的需要, 这样有利于减少掺水总量、保证单集油环的平稳集输, 而以往的回油温度控制范围并不科学。

1.2 掺水状态下集油环回油温度下限试验

2013年夏季, 开始在全作业区范围内进行降温降压集输试验, 原定夏季运行参数为掺水压力2.0 MPa, 掺水温度65℃, 单环回油温度40℃。经夏季试验可将压力降至1.6 MPa, 掺水温度降至60℃, 单环回油温度降至35℃。经过夏季的运行, 该参数完全满足作业区需求并且将平均掺水瞬时流量从110 m3/h降至95 m3/h, 联合站内掺水泵耗电从160 k Wh降至145 k Wh。

由于海拉尔地区冬季温度可达-40℃, 为防止冻堵情况出现, 该作业区在进行现场试验前, 首先将掺水系统参数恢复至2012年标准 (掺水压力2.0 MPa, 掺水温度70℃, 单环回油温度45℃) 之后, 将站内掺水压力降至1.6 MPa, 再将站内掺水温度逐渐降至62℃, 同时各阀组间维持集油环回油温度38~40℃。2013年冬季试运行状况良好。试验表明, 掺水状态下单井回油温度保持在38~40℃之内即可实现平稳集输。

1.3 控制集油环

2013年冬季该区采油队班组专人控制集油环, 原则是在掺水畅通的情况下将回油温度控制在38~40℃之间。对每个集油环掺水阀开度大小及回油温度进行观察, 找出回油温度稳定时掺水阀的固定位置, 对每阀组间的掺水压力、回油压力进行动态跟踪并做好详细记录。经过一个冬季的实施, 取得了良好效果, 有效降低了整体掺水量。2013年与2012年相比, 夏季每日平均掺水瞬时流量从110 m3/h降至95 m3/h, 冬季瞬时掺水量由148 m3/h降至125 m3/h (数据对比见表1) 。

2 降低电热板温度

海拉尔冬季温度最低可达-40℃, 且由于本地区地层构造复杂导致注水困难, 以往为保证冬季水井不至冻堵, 水井房内电热板温度均控制在30℃, 但由此造成电热板老化快、使用寿命降低并且电量消耗大等现象[2]。2013年入冬前开始对作业区所有水井房进行加固, 确保冬季大风天气不至破损, 使用发泡剂将水井房边角进行封堵, 水井房天窗用毛毡封堵并且增加固定点进行固定, 同时在水井房外围进行培土并浇水压实, 确保不会因有缝隙漏风导致内部温度降低。入冬后将电热板温度恒定至15℃, 经每日观察效果良好, 降低耗电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电热板的使用寿命。

3 效果分析

节电效益计算:2013年与2012年同期相比, 夏季单日耗电量可节省360 k Wh, 冬季单日耗电量可节省500 k Wh, 且海拉尔冬季长达8个月, 按每度电0.50元计算, 每年可创经济效益82 640元。

4 结论

贝28作业区采油队2013年通过优化单井掺水调控、调节电热板温度等措施达到了降低掺水耗电、优化掺水系统运行的目的,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不需要资金投入的情况下, 通过加强技术攻关、精细管理、提高员工节能降耗意识便可以实现采油队的节能降耗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学文.降温集输的技术界限探索[J].油气田地面工程, 2008 (4) :21-22.

阿贝拉尔 篇8

关键词:线路,隐患,风振

海拉尔油田电网是大庆油田呼伦贝尔分公司油田开发的重要电力保障, 目前已经建设成拥有110KV线路4条共计300多公里, 35KV线路7条共计258公里, 10KV线路30条共计470多公里的成熟电网, 为海拉尔地区的油田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资源。但是架空线路在多年的运行中已经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为了更好的保障油田生产, 查出隐患治理隐患成了当务之急, 主要三点安全隐患:

a.风振对架空线路的影响;

b.电杆下沉和倾斜现象严重;

c.大部分架空线路耐雷能力低, 雷雨季节稳定性差。

下面我们将进行逐一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风振对架空线路的影响

当风速为0.5-10M/S (相当于1-5级风) 均匀的吹向圆柱形的导地线时, 风对导地线的作用除了有一个水平力外, 还在导地线的背风面产生上下交替变化的气流旋涡, 从而使导地线受到一个上下交替的作用力, 当这个脉冲力的频率和导地线固有的自振频率相等时, 就会产生谐振, 这就是专业术语中常提到的微风振动, 这种振动对导地线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本身的特性就是频率高、振幅小、持续时间长, 尤其是在海拉尔地区的架空线路都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 全年有风天气占到80%, 地势开阔, 风速均匀, 每天导地线振动时间可达数十小时。振动使导地线悬挂点处反复折扭, 引起材料机械疲劳, 最后导致导、地线断股、断线或是金具、绝缘子损伤, 严重的会引起歪杆、断杆、倒杆事故。

消除风振隐患的措施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1由于风向对导、地线的振动有很大的影响, 当风向与架空线路成45-90度夹角时导地线将产生稳定的振动, 30-45度夹角时导地线振动是不连续的且稳定性小的振动, 当风向角小于20度时导地线一般不会出现振动, 而海拉尔地区全年以西北风为主, 我们的架空线路却大多走向是南北方向, 因此导地线多处于振动状态。针对以上特点我们重点应该改造南北走向的架空线路段, 主要是采取更换耐磨加强型铝包钢芯导线, 更换谐振性能优良的狗骨式防震锤, 加装预绞式护线条对导线与金具的接触面起到二次保护作用。以上措施在2014年的110KV油田线工程改造中已经实施, 效果非常理想。

1.2架空线应力的影响, 架空线年平均运行应力的大小是影响导地线振动的关键因素, 提高架空线的应力会导致振动频率增加, 增大材料的附加动应力, 是导地线过早疲劳而加速产生架空线的断股和断线事故。因此对于海拉尔地区的架空线路, 如果地处平坦开阔的地区, 在线路满足对地安全距离的前提下, 应适当调整导线弧垂, 以降低导线的运行张力, 减少导线发生振动的几率。

1.3加强架空线路的日常巡视和维护工作, 发现断股、歪杆、金具损坏、连接螺丝松动等缺陷应及时维修和更换, 杆塔和金具的各关键部位的螺丝应该定期紧固, 针对海拉尔地区的特殊情况, 风振时间太长, 杆塔和金具上的螺丝应该使用防松螺丝或将螺栓铆死, 因为导地线的振动是垂直上下振动, 这个振动力势必要传送到杆塔的横担和金具上造成螺丝松动, 出现事故隐患。

2电杆下沉和倾斜现象严重

我们的电杆大多处在沙化地带的草原上, 风沙的特点就是干燥、流动性很强, 电杆按照正常的方式组立后, 经过长时间的运行, 在风力振动、导地线应力和自身应力的作用下逐渐移动, 发生了偏移和歪杆、倒杆现象, 严重影响了电力线路的安全运行。根据以上原因分析我们确定以下几种处理措施

2.1尽量采用双杆型电杆, 将35k V-110KV直线杆改为SA型电杆, 在海拉尔油田110KV油田线中的大量SA电杆的应用实践中,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这种电杆在草原上没有发生一基倾斜或歪杆现象, 非常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2.2增加杆塔防风拉线, 实践证明防风拉线可以抵御大风对杆塔的伤害, 有效的提高杆塔允许倾覆弯矩, 使沙漠地带中的杆塔倾斜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2.3加强杆塔基础, 采用加强型基础, 加大电杆埋设深度, 增加卡盘数量, 可增加杆塔允许倾覆弯矩。通常我们也采用毛石护坡加固杆基, 混凝土护圈加固杆基等方法来增加杆塔的倾覆弯矩, 近年来在海拉尔110KV油田线, 大庆线等多条架空线路上进行了实际应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大部分架空线路耐雷能力低, 雷雨季节稳定性差。

海拉尔地区虽然大多为平原但是海拨较高, 平均在610-760米左右, 在雷雨季节云层较低, 再加上草原上没有较高的建筑物和引雷设施, 因此架空线路极易落雷导致跳闸事故发生, 我集团二分公司运行数据表明, 2014年第三季度海拉尔地区架空线路雷击跳闸事故达29次, 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理论分析得出当雷击架空线路时, 不论是感应雷过电压还是直击雷过电压都极易引起绝缘子闪络的, 因此一般情况下通过降低线路杆塔接地电阻等措施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线路耐雷水平和降低绝缘子闪络概率, 但要保证绝缘子不发生闪络是不大可能的, 因此降低线路雷击跳闸率的关键是使线路因雷击引起单相接地时尽早熄弧, 避免单相接地发展成相间短路而导致线路跳闸。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 增强海拉尔地区架空线路防雷性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降低线路的接地电阻, 由于海拉尔地区架空线路的接地线大多埋设在沙土中, 土质非常干燥, 接地电阻较高, 因此应该选择接地性能好的石墨接地模块或增加钢筋接地极数量的方法降低接地电阻。

3.2选择在合适的杆塔上增设线路型避雷器, 避雷器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线路的抗雷击能力, 降低线路遭到雷击的跳闸率。应装设在雷区内历年雷击跳闸率高的杆塔上、接地电阻不达标同时又有遭受雷击可能的杆塔上以及运行中发现的易受雷击段内较高的杆塔上。

3.3选择合适的绝缘子, 全国各地的电网统计数据表明, 在多雷区域应使用钢化玻璃绝缘子或特制的增加了净距的合成绝缘子。因此海拉尔地区架空线路在今后的改造中应替换所有合成绝缘子, 使用钢化玻璃绝缘子提高线路的抗雷击能力。

以上就是海拉尔地区电网安全隐患治理分析的全部内容, 分析中所采纳的数据均为海拉尔电网在多年的运行维护中积累的准确数据, 并结合近年来对该地区电网的工程改造中取得的实际效果而得出, 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安全隐患治理措施的实施将大大提高大庆油田海拉尔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为油田的稳产提供安全, 稳定, 可靠的电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郑玉琪.架空输电线微风振动[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 2007, 1.

美国数学家获2011年度阿贝尔奖 篇9

米尔诺发现七维异种光滑球面绝对是超乎想象。这意味着微分拓扑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米尔诺与Michel Kervaire一直致力于发现所有维度球面上的独特微分结构。他们指出, 在七维球面上有28种截然不同的微分结构。他们率先识别出四维流形的特殊性质, 奠定了拓扑学发展的基础。米尔诺对Hauptvermutung猜想的反证彻底推翻了上溯至Poincaré时期对组合拓扑的猜测。米尔诺还发现了带非同构切丛的同胚光滑流形, 并从中开发出微丛理论。在三维流形理论中, 他证明了著名的唯一析因定理。

除拓扑学外, 米尔诺还在几何学、代数学和动力系统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在他接触的每个领域, 米尔诺的见解和方法都对后续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关于孤立超曲面奇点的论文被公认为奇点理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它给我们带来了米尔诺数和米尔诺纤维化理论。在米尔诺和J.C.Moore作出权威性研究后, 拓扑学家都开始积极运用霍普夫代数和上代数。米尔诺本人则运用霍普夫代数理论对 (上同调运算的) 斯廷罗德代数的结构得出了新的见解。在代数K理论方面, 米尔诺提出了二度算符, 他那著名的算符猜想―最终由Voevodsky证实―为代数几何学研究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在几何学领域, 米尔诺提出与组合群理论相关的群增长不变量, Gromov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双曲群理论。

米尔诺最近将他的研究方向转向低维度动力系统。他与Thurston率先提出了区间映射“揉理论”, 为区间动力学奠定了组合数学基础, 带来该领域持续三十年的深入研究。米尔诺和Thurston关于熵单调性的猜想激发了数学界对实二次系动力学的广泛研究, 将实动力学和复杂动力学深入联系起来, 并带来喜人的成就。

朝圣者拉尔夫 篇10

这人的脸被灰色的胡子吞噬了,和我们周遭的森林一样乱糟糟的。我在他面前停下来的时候,他那两只没有血色的眼睛深陷在浮肿的眼眶里,直勾勾盯着我看。他两手握着大拐杖,身体摇摇晃晃。

“朝圣旅途愉快”,我说。

他醉醺醺地嘟囔了一声。我听不清他的回答。

“你好!”

好像是德语。我网罗上学时的记忆,用他的语言对他说了几个字。男子点点头,倚着拐杖晃了几步,问我是不是德国人。只有喝得烂醉的人才会对这一点提出疑问,我糟糕的语法和口音足够说明问题了。我回答说我是法国人,他久久挪动下巴反复咀嚼这个答案。突然,他一只手松开拐杖,用关节粗大的食指比着我,拍拍我的胸口。

“你知道,”他嚷道,“我是一个老人。”

我点头表示赞同。

“知道我几岁了吗?”他用德语接着说,“七十八岁!”

我做了一个惊讶和赞赏的动作对此表示敬意。我是真心被震撼了:一位这个年龄的老人,独自在树林里走,冒着高温,离家乡如此遥远,而且离孔波斯特拉更远……我突然怀疑他会不会是病了而不是酒醉。太阳曾经直射在他头上。有时脑膜出血会表现为精神病甚至酒醉的形式。

他是不是需要什么?我能为他做点什么?他抓住拐棍生气地嚷起来。

“不,不,不!”

旁人会以为我试图打劫呢。

为了证明他完全不需要我的帮助,他补充道:

“我从科隆出发的。”

科隆!就算普通朝圣者也要花三个月才能走到这儿。而他,这个岁数,汗流浃背的,走路还得靠拐杖……

“走你的路吧,”他叫嚷着,“前进!如果你在前面看见另一个朝圣的人,问他是不是叫冈瑟。”

“啊,你不是一个人!”

他没理会我。

“如果你看见他,告诉他拉尔夫马上就来。是我,拉尔夫。”

我和他道了别就走了。不时地,我回头看看:他还靠在手杖上一动不动,像要在这片森林里扎根似的。后来我就看不见他了。路上我也没有遇见冈瑟。小路从森林来到了萨利姆水坝的顶上。天气炎热,我口渴得要命。我在一家能俯瞰湖景的餐馆露台坐下,吃了一个冰激凌。一批乘大巴来的机动朝圣者正在餐馆里大吃大喝。我本来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坐在大厅里,因为里面有冷气。可是餐馆的狗跑来厌恶地闻了闻我,于是我还是没有勇气把我的流浪汉气味强加给这些衣着整洁的先生和精心打扮的女士们。我在山上住了两晚帐篷,没有任何卫浴设备,也没有干净衣服可换了……

来到大萨利姆市,我路过一座周围有一圈拱廊的美丽教堂,走在主干道上,我决定在这里找个过夜的地方。根据我的旅游指南,那家兼售香烟的咖啡馆有两三个客房出租。我需要冲个澡,不受打鼾者威胁地睡一觉,清洗衣物。客房位于咖啡馆对面的一幢小房子里,楼下应该是酒吧老板和他家人住的。走廊里有些绿色植物,墙上挂着几幅圣像。剩下的这个小房间对我很合适:它的窗户对着落日。我还来得及利用太阳的余晖来晒衣服。

我把自己仔细擦洗干净,穿上一条短裤和一件相对不脏的T恤,脚套进人字拖鞋,下楼看看这村子长什么样。令我目瞪口呆的是,我在街上第一眼见到的人,坐在一间咖啡馆露天座位上的,竟然是拉尔夫,他摘掉了帽子和其他朝圣饰物,简简单单穿着一件莱茵河沿岸农民风格的条纹衬衫,长裤用大背带系着。他对面坐着另一个和他同年龄的人,我想应该就是那位冈瑟了。

他们面前,咖啡馆的铁艺小桌子上,摆着两大杯一升的啤酒。拉尔夫的到来依旧是圣雅各的奇迹。可杯里那顶着泡沫的金色液体应该对他的复活并不陌生吧。

让-克里斯托夫·吕芬

法国作家、医生、外交官。生于法国布尔日市,领导过多家人道主义机构,如“无国界医生”、“反饥饿行动”,并于2007年至2010年担任法国驻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大使。这些经历激发他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包括随笔《人道主义陷阱》《鬓甲上的金钱豹》和小说《埃塞俄比亚人》(1997年龚古尔文学奖)、《红色巴西》(2001年龚古尔文学奖)、《亚当的香水》。2008年,他入选法兰西学院,成为法兰西学院最年轻的院士。

《不朽的远行》

作者:[法]让-克里斯托夫·吕芬

译者:黄旭颖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解读 《不朽的远行》记述了作者前往西班牙圣地的朝圣之旅,幽默自嘲、情感充沛的笔触所展现的不止于朝圣基本常识,也有壮美风景、沿途趣事、不期而遇的人物肖像,甚至孤独漫步者在天地之间无边发散的思索。从巴斯克海岸线初获自由的欣喜,到坎塔布里亚单调工业化图景中滋生的孤独、疲惫和自我怀疑,再到接近终点的宗教灵光闪现的奥维耶多,吕芬终于实现了肉体与精神的转化。这种转化,如他所说,并不关乎宗教虔诚,而是关于忘却,忘却日常生活的束缚、忘却远途的疲惫和坏天气,忘却工业化和物质匮乏,然后精神得以升华,这适用于所有目的不尽相同却行走在各自“朝圣之路”上的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阿贝拉尔】相关文章:

上一篇:诗词鉴赏教学下一篇:超级魔术师刘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