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周期

2024-08-20

经济增长周期(精选十篇)

经济增长周期 篇1

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 一个国家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而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常常通过GDP增长速度的波动来展示。河南是我国的经济大省, 2011年GDP总量27, 232.04亿元, 列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 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区。研究河南省的经济增长波动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选择GDP的增长速度为研究对象, 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参照标准, 运用HP滤波法来分析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周期波动情况。

二、HP滤波法

HP滤波法是Hodrick and Prescot (1980) 在分析美国战后经济周期的论文中首次使用的一种滤波方法。即认为经济变量变动趋势是缓慢的, 不是永远不变也不是随机波动而变, 它把经济运行看作是长期内在的或者潜在的增长趋势和短期波动的结合, 把实际产出分解为趋势和周期性两种成分。该方法采用对称的数据移动平均方法原理, 设计了一个滤波器 (即HP滤波器) 。

设{Yt}是包含长期趋势成分{YtT}和波动成分{YtC}的经济时间序列, 即:

HP滤波法采用对称的移动平均方法原理, 滤波器从时间序列{Yt}中得到一个平滑的序列{YtT}, 即长期趋势序列。而{YtT}就是使下面的损失函数最小化, 即:

其中, 大括号中多项式的第一部分是对波动成分的度量, 第二部分是对趋势成分“平滑程度”的度量, λ为正数, 用以调节两者的比重, 称为平滑参数。该值越大, 则YtT越平滑, 当该值趋向于无穷时, 第二项为0, 这时HP滤波退化为最小二乘法。

对HP滤波可以有三种理解:首先, HP滤波可以看作是为了从数据中抽出一条平滑曲线而精确设定的算法;其次, HP滤波可以看作一个特殊的射影问题, 其目的是从Yt数据中抽取某个信号YtT, Yt被认为是YtT和正交噪声YtC的叠加, 即Yt=YtT+YtC;最后, HP滤波可以看作一个近似高通滤波器, 能分离出周期在8年以下的高频成分。

HP滤波方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平滑参数λ的取值, 不同的λ值即不同的滤波器, 决定了不同的周期方式和平滑度。Ravn and Uhlig (2002) 认为λ应该是观测数据频率的4次方, 即年度数据应取6.25。通过在频域上比较HP滤波转移方程的图像、分析HP滤波的转移方程以及蒙特卡罗实验, Ravn and Uhlig发现4次方调整最佳。该结论被Iacobucci和Noullez (2004) 进一步证实。在这里就选择λ=6.25的滤波器进行研究。

三、河南省经济增长周期研究

本文使用的数据范围是1978~2011年, 来源是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11年河南省统计年鉴, 使用的软件是E-views6.0。

(一) 对原始数据的分析。

根据图1可以看到, 在1978~1990年河南省GDP增长速度与全国整体水平波动差异比较显著, 波动幅度更大;而从1990年到2011年河南经济增长周期与全国的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方向一致, 且整体水平略微高于全国。 (图1)

(二) HP滤波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为了更好地研究河南经济周期与全国的关系, 利用HP滤波分析法剔除随机波动的干扰, 分离出GDP的长期均衡增长速度。其结果如图2和图3所示, 在1990年以前, 河南省经济发展受随机因素影响相对比较大。为了更好地比较河南省和我国的均衡增长速度的关系, 将它们用图4来展示, 从图上明显可以看到从1980年以后, 河南省的经济均衡增长周期波动与我国整体保持一致, 而不是图1显示的1990年以后。 (图2、图3、图4)

从图4可以看到, 自1978年到2011年, 河南省经历了三个经济周期:1978~1989年、1990~1999年、2000~2011年, 而第三个经济周期可能还在延续。

(三) 不同经济周期河南与全国的GDP特征值及其相关系数。

(表1) 由表1可以看到河南经济增长波动周期与全国经济增长波动的特点:

1、河南改革开放后经历的三个经济周期, 分别持续12年、11年和10年, 周期长短相对比较稳定、且慢慢变短。这33年河南GDP的均衡增长速度为11.3132, 比全国水平高1.3332个百分点。

2、1978~1980年, 即改革开放之初, 它们GDP增长速度基本是不相关, 而长期均衡增长速度为较强的负相关, 在全国经济增速减缓的时候, 河南经济在快速发展。同时, 这一时期经济增长受随机因素影响比较显著。主要是改革开放的经济政策转化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需要时间。

3、自1980年之后, 河南经济增长波动与全国基本保持一致, 且均衡增长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而河南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越来越强。经济增长速度波动趋于平稳。

4、1981~1989年, 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经济周期 (对于河南来说是从1978~1989年) 。这一时期主要是农业经济体制的改革实施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试点进行。 (1) 1981~1984年, 因对外开放程度比较弱, 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比较小, 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农村经济体质改革成效显著, 河南经济与全国经济稳步增长, 河南是农业大省, 其经济均衡增长速度比全国水平高1.84个百分点, 且均衡增长的波动幅度低于全国水平; (2) 1985~1989年, 河南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 这一时期的均衡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水平。

5、1990~2000年, 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经济周期。从1990年开始, 河南经济增长速度和均衡增长速度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比较强的相关关系。GDP增长速度与GDP均衡增长速度波动比较平缓, 受随机因素干扰比较小。 (1) 1990~1994年, 是河南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 经济增长速度略微高于全国水平; (2) 1995~2000年, 一方面是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大量工人下岗, 这一时期投资低迷、需求不旺, 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6、2000~2011年, 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经济周期。这一时期河南经济均衡增长速度比全国水平高1.5个百分点以上, 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1) 2000~2006年, 国家采取降息、征收利息税的货币政策和增加政府投资的措施刺激经济发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2007~2011年,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减缓。

四、结论

通过运用HP滤波法对河南自改革开放以来GDP增长波动周期的研究, 河南经历了1978~1989年、1990~2000年、2001~2011年三个经济周期, 同时其GDP的长期均衡增长速度比较稳定, 且比全高水平高1.3332个百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 河南经济增长速度波动趋于平稳, 这表明河南经济正在快速健康运行。

摘要:本文运用HP滤波分析法, 研究河南省和我国的GDP增长速度, 在剔除随机波动的干扰后, 它们的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基本保持一致。同时, 河南的长期均衡增长速度略高于全国水平。

关键词:HP滤波,河南,经济增长周期

参考文献

[1]韩蓓.HP滤波法及其在地区潜在经济增长率测算中的应用[J].经济师, 2009.11.

[2]汤铎铎.三种频率选择滤波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9.

经济增长周期 篇2

然而,我们都知道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事实上令人非常失望。在2000~2002年以及2007~2008年发生了两次股市暴跌潮,经合组织国家的养老金计划平均年回报率只是可怜的0.1%。

在Thomas Aubrey的新书中,他认为投资者们被经济增长可以驱动资产回报的信仰误导了。要预测经济的走向不但困难,而且研究表明,GDP增长和股市回报之间事实上也鲜有联系。首先,许多上市公司是跨国企业。其次,经济增长往往会带来更多的新股增发,所以原来的股东并不能享有盈利增长的全部好处。最后,在GDP止步不前的时候,公司盈利也有可能快速增加,就好像近年发生的很多例子。

取而代之,投资者们应该关注信贷周期。这一想法源自瑞典经济学家Knut Wicksell,他的著作“利率和价格”发行于1898年。其背后的想法是,当处于平衡时,资本的回报率(公司盈利)应该和公司的资金成本(借贷成本)相同。如果回报率高于成本,那么对于信用的需求会上升,带来经济扩张。如果基本回报低于成本,那么经济则会衰退,公司也会随之发生倒闭。

Aubrey补充了以下观察,尽管公司知道自己的资金成本,他们无法确切知道未来的资本回报。所以,“企业家们不断被实际盈利和预期盈利之间的差距所惊讶,造成经济的源源不断的活力。”

这一分析让他提出投资者应该关注回报率和资金成本之间的差值,他将这一差值称为“Wicksellian差值”。若这一差值为正并且不断扩大,那么股价就会上升,经济体内会有更多的债务产生。若这一差值缩小,那么股票价格就会下跌。

但要确定这两个数值则有一定难度。Aubrey采用的是企业投资资本回报率和五年期政府债券的五年移动平均收益率。尽管政府债券并不能很好的反映借贷成本,但是由于投资者们关注的是趋势变化,所以政府债券收益率是比较稳定、一致的计算标准。

Aubrey采用1986年到2011年的数据测试了他的模型。在差值增加的时候买入股票,在差值缩小的时候买入政府债券。这一方法在该时间区间内录得了8.7%的年均真实回报率,超过了股市和债市单独的回报率。

尽管该模型在1996年到1999年间购入政府债券,从而错失了互联网热,它在近期危机中的表现则优秀得多:2007年和2008年购入政府债券,并且在2009年和2010年回到了表现强劲的股市。

值得注意的是,只要采用足够长的数据,总可以找到一个打败平均收益的模型,但是有些模型在实际中总是无法获利。对于今年市场,Aubrey表示模型倾向投资美国股市,但对英国市场并不看好。

尽管这结论可能是错误的,至少他的研究方向是正确的。他的研究和Charles Kindleberger关于泡沫的著作“疯狂、惊恐和崩溃(Manias, Panics and Crashes)”相呼应,其中提到“疯狂和惊恐的周期源于信贷供应的周期循环式变化”,在经济好转时乐观的商业主体和消费者借入更多的贷款,而银行则在泡沫破裂时停止借贷。任何在1978年读过这本书的人,至少提前了20年接受了警告。

(本文来源《经济学人》的梧桐树专栏,华尔街见闻 carlos译)

经济增长周期 篇3

1 从经济增长角度来看经济运行

目前世界上还处于经济危机影响的后期阶段,很多国家的经济还处于复苏时期,其经济运行还不是非常的稳定,而影响经济运行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外部之间的竞争因素,也有内部国家制定的各个政策因素,可以说国内与国外的任何一个重大的动态都会影响到本国的经济运行,本文只是单纯地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角度来探讨经济运行。

经济增长是经济运行发展的重要标志,各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获得经济长期有效的增长,但是如果简单地从经济增长数据来看待经济运行则又是偏颇,因为某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潜藏着非常大的危机,而处理不善,所有的经济增长都会变成泡沫,因此经济增长是影响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目前世界经济环境都处于经济萧条的后阶段,在经济全面复苏到来之前,有很多的投资者都转移目标,不再将重心放在证券市场中,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的证券市场并不景气,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比较有远见的人将目标放在股票市场上,通过收集大量的数据信息与经济发展形势的研究,认为股票市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都比较有发展,也正是如此,股票市场与证券市场相比更加的繁荣。

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之后,国外的大多数国家开始重视出口,而降低进口,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因为经济危机十分严重,几乎每个国家都采取同样的政策,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其本国人民的购买力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且其失业率也在不断地攀升,这种现象使得本国居民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低,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为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之一,而外国国家的政策,无疑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打击。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国内经济依然达到了预期,虽然这是值得兴奋的消息,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国内经济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的投资,促进国内人们的消费,如果经济增长趋势逐渐平缓,而国家投资基本结束,则需要采取收缩的政策,那么我国的国内经济是否依然能够达到预期并且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则是未知。再加之,考虑到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而形成强大的推动力,但是政府投资的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投放量过大,会容易产生通货膨胀,反而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提高警惕,国外很多国家也有类似的现象,我国应该引以为鉴。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我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中,但是政府也要预先做好预防措施,及时调整政策,以此保证我国的经济不会出现严重的下滑现象。

2 从经济周期理论来看经济运行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商业循环、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经济周期的特征: 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不同于前些年,2015 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下降至6. 9% ,外贸出口份额也已经降至2. 8% 。基于此,很多人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担心,而实际上,依据经济周期理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另一个阶段,即工业化中后期,增长速度出现回落属于正常现象。从某种角度来说,我国经济发展不再单纯地依靠速度,而是更加注重质量。

在经济发展大气候背景下,无论是国家制定的政策层面,还是投资者资金投资方面,都趋向于理性。2015 年大盘完全可以用跌宕起伏来形容,年初大盘涨势强劲,甚至达到了疯牛的程度,而后又接连发生了股灾,此时监管当局出手挽救了股市,但是人民币却因此遭遇了贬值的风险。经过一系列措施的运用以及相关技术性调整,大盘在反反复复以及振荡中前行。面对着股市的风云变幻,中国政府为了保证我国经济持续运行发展,已经初步确定了2016 年我国经济宏观政基调,即在满足需求侧的前提下,着重对供给侧进行科学有序的结构性改革。重点改革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去产能、库存; 降低经济发展成本、着力发展短板。采取的财政政策依然是积极政策,依据2106 年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情况,再进行适度调整。

虽然2015 年我国出口份额下降,但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调控后,中国经济在2016 年依然会稳步增长,增长率不会跌破6. 5%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也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说明我国经济运行整体趋势不再只看重速度,而是质量。近几年,我国一直着重于产业结构转型,旧产业结构与新产业结构交替过程中必然会对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影响。所以待到我国产业结构逐渐更新换代完成,股市发展会更加稳定,对经济稳定运行会产生更加明显的优势。

股价变动与经济周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换言之,股价变动能够直接反映出我国经济所处的周期,而中国经济所处的这个周期直接对股价产生影响。很多专家都认为,进入新一年后,大盘会逐渐走出低迷恢复到常态。近期A股呈现一方面是金融地产股的疲软,另一方面则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预期强烈的品种有着较为乐观的表现,尤其是农业股、水泥股、有色金属股等品种。这其实折射出市场对通胀预期渐趋强烈背景下的思路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产品价格上涨的主线。

正由于此,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的涨升空间依然乐观,因为金融地产股其实也是典型的通胀预期受益概念股,只不过目前市场的资金面尚未达到支撑金融地产股进入主升浪的程度。这也印证不同行业受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摆脱经济衰退而进入发展阶段初期时,最先复苏的以致股价上扬的有地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化工业等。

3 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从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来看待经济运行很有必要,因为这两点对经济运行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这几个经济要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更具价值,对我国经济运行发展提供依据。本文是笔者多年经济运行研究经验的总结,仅以此提供借鉴。

摘要:经济运行可以从很多方面了解到,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都能够从某一方面看出经济的运行情况,但是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周期理念,对经济运行的解决都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不是单纯的正比例关系或者是反比例关系,因此需要研究人员从更客观、更全面的角度来看待经济增长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从更科学的角度利用经济周期理论来解决经济运行,希望能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提供借鉴。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理论,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刘金全,刘志刚.我国经济周期波动中实际产出波动性的动态模式与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2005(3).

[2]刘金全,李庆华,刘志刚.经济周期波动中均值水平与条件波动性的状态划分及相关性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3).

[3]吕光明,齐鹰飞.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化事实:一个基于CF滤波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6(7).

经济增长周期 篇4

【关键词】航运;经济增长;市场周期;关系分析

航运市场是包括船舶运输、船舶制造、港口等在内相关的产业链市场。航运市场是一个贸易派生市场,而贸易发展水平取决于经济需求,因此航运周期是与经济周期紧密相连的。航运市场的波动是由需求和供给两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航运需求直接受经济增长、国内外贸易发展影响,而航运供给自身却带有很多特点,二者相互作用,导致航运周期波动。

1经济增长与航运业关系实证分析

从供给角度看,经济增长促进航运业发展,航运业的发展也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对航运业的影响更大些,从全球GDP、海运贸易量与海运贸易量增速关系和我国经济增长对港口吞吐量的影响看,经济增长与航运业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

1.1全球GDP与海运量的关系

有关数据显示,在最近5年,全球GDP每增长1%,全球集装箱贸易量相应增长约2.8%。在中国,集装箱贸易量的增长速度较之GDP增长速度甚至更高,GDP每增加1%,集装箱贸易量就会增长约3.5%(见图1)。

图1全球GDP、海运贸易量与海运贸易量增速关系

可见,世界经济的影响对海运贸易量的影响有一种放大作用,即世界海运贸易量增速的变化幅度要远远大于世界经济增速的变化。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经济发展状况决定航运周期的长短。

1.2我国经济增长与港口吞吐量的关系

2001—2009的9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27%,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率为13.99%,也就是经济增长每提高1%,可拉动全国港口全年完成货物吞吐量增长率约1.5倍(见表1)。但我们也看到,港口货物吞吐量对GDP的变化非常敏感,当GDP增长率低于平均增长率(9.2%)时,2008和2009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随即大幅下降(2009年为 €Ha1.6%,见图2)。

表1全国港口吞吐量与GDP及其总值

图2全国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长率与GDP关系及变化趋势

再从产业细分角度看,1996—2009年14年间,我国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率和对外贸易额增长率对沿海主要港口货物的增长率影响分别是1.02倍和0.68倍(根据表2计算),也就是我国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对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影响更大。而港口运输(包括内贸和外贸)同时还包括国际远洋运输、沿海运输和内河运输,扣除内贸运输以及内河运输吞吐量,外贸对港口货物吞吐量的贡献率为68%(见表2)。

表2我国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对外贸易与沿海港口吞吐量统计(1996—2009年)

图3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率与我国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率和对外贸易增长率的关系

从图3可看出:在时间序列上,我国第一、第二产业经济增长率较航运市场提前波动,而航运市场波动滞后于世界经济周期和本国经济增长的波动。从波动幅度看,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率波动幅度远远大于第一、第二产业GDP增长率。从港口和外贸增长关系看,在时间序列上二者几乎同步,但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长率波动幅度小于对外贸易额增长率波动幅度。

2航运市场周期及其特点

航运市场周期波动之所以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变化,是因为从供给角度看,船舶供给的价格弹性很弱,由于一艘船舶的造船周期一般为2~3年,它的增加和减少均有明显的滞后性,因此使得航运市场周期与经济发展周期有所不同,存在一定的独特性。

2.1航运市场周期

对航运市场周期的研究较为权威的是英国的STOPFORD博士。他把航运市场变化周期分为长周期、短周期和季节性周期等3种类型。航运市场长周期和经济长周期是吻合的,一般为60年左右;短周期的长度不固定,大约为5~10年;季节性周期往往不到1年。

2.2航运市场周期特点

典型的航运市场短周期一般经历4个阶段:市场谷底、市场回复、市场高峰和市场衰退,每一个阶段均有其相对固定的特征。

(1)市场谷底阶段。降低航速成为普遍现象,部分船舶运价降至营运成本以下,并出现闲置船舶;由于缺乏流动资金和银行贷款,部分船舶所有人廉价变卖船舶;新船市场萧条,拆船市场兴旺。

(2)市场恢复阶段。市场供需趋于平衡;运价升至绝大部分船舶的营运成本以上,闲置船舶减少;二手船价格上升;虽然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但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市场有时出现虚假或暂时恢复,数次波动后才真正恢复。

(3)市场高峰阶段。船舶供给不足,修船、拆船被尽量推迟,船舶航速被尽量提高;运价为营运成本的2~3倍甚至更高;5年船龄旧船与新船同价;银行热衷于造船贷款,船厂订单爆满,新船价格升高,交船期延长到3~4年,拆船市场萧条。

(4)市场衰退阶段。船舶供过于求,运价下跌;即期市场出现船舶在主要港口待货现象;开始有船舶减速;二手船交易量减少。

根据STOPFORD的研究,干散货航运市场在1741—2007年的267年间共经历21次周期变化。这些周期的平均长度为10.4年,其中:6个周期持续时间超过15年,6个周期持续10~15年,9个周期持续3~7年。这21个周期的标准偏差为4.9。

如果把4个周期阶段分为2个时段(恢复和高峰阶段为市场上升时段,衰退与谷底阶段为市场下降时段),那么对这21个周期而言,平均上升时段的长度为3.9年,标准偏差为2.1;平均下降时段长度为6.8年,标准偏差为3.4。航运市场处于低潮期的时间比处于高涨期的时间长74%。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航运周期为8年的话,则有3年为市场高潮期,5年为市场低潮期。航运周期上升时段长度的稳定性较强,下降时段长度变化和市场周期长度变化的不确定性较强。

总之,通过航运市场的变动可以发现,航运市场周期性变动且遵守一定的规律:从世界经济形势的景气→航运需求,航运需求增加→运费上升;运费上升→船舶制造发展,运力增加→运力供过于求→运价下降;运价下降→资本市场使得运力减少。

3“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对航运周期的对策

在制定我国航运周期对策时,首先需了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并根据航运周期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制定相应对策。

3.1“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在调整中逐步恢复增长,世界经济增长率总体上呈现前低后高的走势。从以往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势和波动规律看,曾经的全球金融危机不会改变世界经济长期增长趋势,世界经济仍将逐步回升到过去多年的年均增长水平。预计2011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2012年将增长3.8%,从2013年开始恢复4%的正常增长。“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仍有可能达到3.8%左右,高于1991—2007年3.5%的年均增长率。

“十二五”时期,国际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将再趋活跃,重新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预测国际贸易的年均增长率将恢复到5%~7%的正常水平,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继续维持在25%~30%之间,全球贸易失衡状况有望缓解。

3.2航运业发展的未来形势

世界海运贸易依赖于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随着新型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的制造业的出口复苏,航运需求将上涨,将实现从持续复苏到正常需求的平滑过渡。中国沿海贸易将继续增长,其对干散货航运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最近,我国政府出台计划,将在未来十年内投资亿元人民币发展内河航运。这些都对我国把握今后的航运发展方向和政策有积极意义。

3.3航运业发展对策

(1)根据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航运发展规律,制定符合航运经济发展市场规律的前瞻性规划和政策。

虽然全球经济开始复苏,已进入“后危机时代”,但由于航运业的滞后性,其复苏和稳定增长还将面临许多挑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加上近两年船舶运力交付集中,运力过剩不可避免,因此航运市场在短期内仍将处于低位运行,全球航运企业将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政府对航运业应进行前瞻性指导,如适时推出扶植和引导航运发展政策,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船籍登记制度和金融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

(2)政府应在航运经济周期尚处于复苏过程中,整合船舶制造、港口规划和船舶运输资源,合理安排运力供应,并寻找航运经济新的增长点,如大力发展海洋工程市场、发展低碳船型等。

(3)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调整运力结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应加强行业内的沟通协调,创建完善的行业自律机制;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减轻行业发展负担。

(4)加速老旧船报废。为缓解市场供求矛盾、加快运力结构调整,建议政府以供求矛盾较为突出的干散货船队为重点,加快淘汰老旧船舶,加速推进船型标准化。建立海运发展基金,对提前报废老旧船并购置标准船型新船的企业给予适当补贴,以既推进运力结构调整,又拉动内需。

(5)强化航运企业管理,控制成本。航运企业应把管理创新作为转变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效率的重要内容,不断强化运输组织和管理,走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发展道路。应加快航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和国际航运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在联盟航线、运力封存、拆解老旧船舶等方面形成共识、加大力度。

(6)企业在船舶投资方面,应顺应未来经济复苏的趋势,在船舶低价时合理购置市场所需的船型船舶,以在未来航运市场上升时有充足的船舶运力,获得运力竞争优势。

(7)行业发展资本先行,航运业发展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由于世界经济周期尚处于复苏初期,航运周期也处于低谷,BDI指数尚处于相对低点,从投融资角度看,主要应考虑:

①通过加大对国外船舶所有人的融资支持力度,实现为我国船厂完成现有订单和争取新订单的目标。同时,加大对国内船舶所有人的支持力度,重点开拓国内大中型航运企业和地方企业客户,支持国船国造。

②继续加大对骨干船厂的融资支持,严格筛选项目,做到“有保有压”,重点支持高技术含量的项目;开辟“中国因素”贷款,将涉及提升国家能源产业、船舶产业竞争力、国家能源交通安全合作等领域纳入信贷支持范畴;积极带动国内商业银行以银团保函、银团贷款方式开展业务,扩大针对国外船舶所有人的买方信贷项下的付款保函业务。

③推进船舶企业并购贷款和出口船舶基地建设贷款,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完成船舶企业的规模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实力。

④继续推进新船型新技术研发贷款,对VLCC和LNG船、LPG船、海洋工程装备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以及船用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给予重点支持,促进企业产品结构调整,提高船舶行业的技术水平。

⑤巩固传统融资业务,开拓新的金融工具。在完善发展传统的项目贷款、船舶抵押贷款、保函、出口信贷、贸易融资和银团贷款、船舶按揭、船舶融资租赁、并购贷款以及为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股权置换等提供投资银行服务和财务顾问服务等外,继续开发适应我国船舶企业融资的新产品。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支持企业跨境经营以及发展网上交易等新型服务业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更好地发挥信用融资、证券、信托、理财、租赁、担保、网商银行等各类金融服务的资产配置和融资服务功能。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和清算系统。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发展责任保险、信用保险,探索发展巨灾保险,创新保险营销服务方式,规范发展保险中介市场,推进再保险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保险服务体系。拓宽服务业企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⑥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因人民币汇率波动带来的影响。由于中国船厂大部分手持订单是以美元计价的,如果人民币长期连续升值,将给我国的造船企业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⑦鼓励航运企业、金融机构加入船舶投资行列。目前,全球航运金融化趋势明显,随着各国竞相执行新一轮的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因素与运力供求因素一同影响并操纵着航运市场的变化。根据以往的规律,流动性过剩必然带来包括投资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蜂拥进入航运及航运期货市场中,进行套期保值或短期套利。因此,国家应鼓励航运企业、金融机构加入到船舶投资行列,以在航运周期低谷时投资船舶,规避航运周期高峰时船舶投资成本加大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瑞典]马硕.航运市场周期理论与当今干散货航运市场变化[J].水运管理,2009,31(11):1-5.

[2] 关昊.干散货国际航运市场及其波动周期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3] SAND P.航运经济解析[J].中国远洋航务,2010(11):56- 59.

[3] 吴江.论中国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8(15):7-8.

[4] 宋玉华,吴聃.从国际经济周期理论到世界经济周期理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23-30.

安徽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及成因研究 篇5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景气指数,周期波动

一、引言

近年来,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 安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好势头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和投资者的关注。1997年安徽的GDP是2669.95亿元, 到2007年已达到7364.18亿元, 平均的增长速度为10.83%。然而, 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 安徽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处于相对落后状态, 人均GDP排名更是从2000年的22名跌落至2007年的28名。鉴于此, 必须正确把握安徽经济发展总体趋势, 深刻分析安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规律性, 冀为科学制定安徽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价值参考资料。

二、指标说明及数据处理

为了准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景气指数来研究安徽经济周期性波动, 必须从生产、消费、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中选择一批对景气变动敏感、有代表性的经济指标。同时由于经济周期波动涉及一系列经济活动的传递和扩散, 因此在选择指标的过程中, 还要综合考虑各个领域中的景气变动和互相影响。目前景气指标的选择方法有多种, 如时差相关分析、K-L信息量和聚类分析等, 本文根据以上方法得出了反映安徽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指标和先行指标用于进行主成分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安徽经济发展景气指数。其中一致指标包括: (1) 工业增加值; (2) 工业产品销售收入; (3) 社会零售品总额; (4) 进出口总额; (5) 储蓄存款。先行指标组的构成指标有: (1) 原煤产量; (2) 成品钢材; (3) 发电量; (4)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5) 工业产品销售率。

本文样本期限为1997年1月-2007年12月, 其中工业增加值、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等指标值均来自安徽信息网的月度数据统计和《安徽统计年鉴》。在分析时, 为了消除季节性因素和不规则因素的影响, 对指标均做了X-11季节调整。部分缺失的数据通过SPSS的Miss Value Analysis进行了估计和填充以保证分析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三、计量模型与结果分析

1.主成分分析模型

设p维随机向量, 且, 为p维的均值向量, 为维的协方差矩阵。对作正交变换, 令, 其中为正交矩阵, 即:

并且满足。

称为随机变量的第一主成分, 称为随机变量的第二主成分, ……称为随机变量第p主成分。

第k主成分的贡献率=, 为对应的特征向量的特征根。

第1至第k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 通常取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70%来确定取前k个成分为该研究问题的主成分。

2.结果分析

利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表1、表2。表1、表2分别表示安徽经济波动一致指标组和先行指标组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以及相关指标的得分情况。由表l和表2可以看出, 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96.074%、79.573%, 已能很好地反映各个指标组的总体变动情况, 所以我们可以把它作为反映安徽经济周期景气变动的一致综合指数和先行综合指数。观察表1、表2中特征向量的各分量中还可以发现, 一致指标组五个指标的贡献值分别为0.203、0.203、0.207、0.205、0.202, 先行指标组中五个指标的贡献值分别为0.239、0.245、0.246、0.23、0.143, 指标之间的贡献值大致相等, 这说明这两个指标组的第一主成分都均衡地代表了各指标的变动情况。在先行指标组中原煤、钢.发电量和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的系数较大, 这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代表的是原材料和投资的综合超前变动情况。

根据一致指标组和先行指标组的主成分计算结果, 我们可以得出反映安徽经济周期波动的一致综合指数和先行综合指数, 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 (1) 此次安徽景气循环的收缩期分为2个阶段, 分别是1997年1月-2004年4月和2005年10月-2007年12月, 而扩张期为2004年5月-2005年9月。2004年4月之前, 安徽经济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收缩期, 从2005年9、10月进入高峰后, 开始进入下降趋势。经过2004年下半年到2006年上半年较为急速的下降后, 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进人较为平缓的收缩期。因此相对于收缩期而言, 安徽经济的扩张期较短, 经济增长潜力不足; (2) 与一致综合指数图形相比较很容易发现, 自1997年以来, 先行综合指数一直具有很稳定的先行变动特性, 其平均超前期在13-14月左右, 先行综合指数在2005年底开始出现上升趋势。由此推断, 一致综合景气指数的可能出现平稳的上升趋势。

根据安徽经济波动的特点, 以及主成分中各个指标贡献值的比较结果可知: (1) 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是造成安徽省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投资决定了国民经济中物质资本存量增长的速率, 并在此基础上影响着经济的长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加速数机制对经济产生作用, 当投资进一步扩大时, 投资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增加作用, 而收入的增加又加速推进了投资的增长, 这样, 经济进入循环扩张阶段;相反, 投资减少时, 减少的投资又通过乘数效应对收入产生倍数缩减作用, 收入的缩减又通过加速作用进一步减少投资, 这样, 又不断循环的导致经济进入衰退阶段。由图1可以看出, 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97年开始呈上升趋势, 说明安徽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在逐年加大, 其中1997-2004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率平均为30.61%, 平均增长6.53%, 而2004-20007扩张周期内固定资产投资率平均为58.04%, 平均增长20.47%, 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率还是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都远远高于之前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带动了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扩张, 刺激了社会总需求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促使了安徽经济自2004年4月起进入了扩张阶段。 (2) 相对于扩张期, 我们可以从看出安徽经济的收缩期明显长于扩张期, 在进入快速的扩张期后又很快回落, 可见扩张期的张力不足, 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一方面, 从表1一致指标组主成分计算结果中可以看出, 社会零售品总额与整个经济波动保持了良好的同步性, 这说明消费增长的波动对安徽经济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是社会总需求的主体, 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安徽是农业大省, 农村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80%, 而目前农村市场规模小、发展相对缓慢, 农民普遍收入较低, 消费能力不强。没有消费需求为支撑的投资遏制了安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使得经济在短暂的繁荣之后又陷入缓慢发展的阶段。另一方面, 安徽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增加与投资结构不佳的矛盾依然存在, 国有经济投资比例过高, 地区投资比例不均衡, 基本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投资较多, 而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的投资相对较少, 这造成安徽经济增长缺乏活力, 说明安徽经济为投资驱动的粗放式增长, 地区经济的增长是以较多的投入为代价的。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景气指数, 实证分析了安徽近10年经济波动的特点和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自1997年起, 安徽经济的收缩期分为两个阶段, 分别是1997年1月-2004年4月、2005年10月-2007年12月, 而扩张期为2004年5月-2005年9月, 收缩期明显长于扩张期。根据主成分的计算结果, 固定资产投资的不断增加是拉动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消费能力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则是制约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原因。因此, 必须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 缩减地区之间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 刺激消费需求。同时平衡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投资, 一方面必须保持传统产业的投资, 特别是技术上的投资, 帮助传统工业改造和升级, 充分挖掘传统产业的潜在优势。另一方面也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加大对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走集约式的经济增长道路。

参考文献

[1]董文泉, 高铁梅等著.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陈磊.主成分分析与景气波动-对1993年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3, (7)

[3]卢纹岱.SPSS for Windows统计分析 (第二版)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4]高铁梅.中国出口周期性波动及成因研究-基于主成分方法构建中国出口经济指数[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7, (2) .

[5]谢枫.安徽省经济结构变化趋势分析[J].预测, 2002, (3) .

[6]程惠英.安徽固定资产投资的演变及特征[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2, (6)

[7]崔友平.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原因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 2007年, (7)

经济周期与股价周期的关系 篇6

20世纪90年代,我国有许多上市公司的股份掌握在政府的手里,这些股份是不允许流通的。所以,此时在上海和深圳成立的证券交易所也无法发挥出资金的筹集和资本的运作功能。这样一来,股价的波动与经济的基本指标没有任何的关系,股市也就充满了投机色彩。但2005年,经过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的股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股价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也开始逐渐发挥出其作用来了,经济周期与股价周期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了,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周期主要是按照“衰退期—复苏期—过热期—滞胀期—衰退期”这一顺序进行循环的,衰退期的主要特征是低增长、低通胀;复苏期的主要特征是高增长,低通胀;过热期的主要特征是高增长、高通胀;而滞胀期的主要特征则是低增长,高通胀。从这一循环过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通货膨胀率是宏观经济的之后指标。此外,为了稳定市场秩序,政府还会在经济的过热期提高利率,采取紧缩政策,而在经济的衰退期,则会降低利率,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从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变化的主要力量。

第二,股价周期则主要是按照“流动性行情—业绩行情—流动性反转行情—业绩反转行情—流动性行情”这一顺序进行循环的。首先,在经济的衰退期,通货膨胀,以及利率下降,会提高股票作为投资对象的魅力,从而带动股价的上涨,形成了“流动性行情”。其次,在经济复苏期,股价又会迎来下一个上涨的局面,这就出现了由受企业优异业绩的影响而形成的“业绩行情”的发展。而伴随着经济过热现象的出现,利率则会随着通货膨胀,以及金融的紧缩而出现上升的情况,从而使得由流动性行情向业绩行情不断发展并走向终结。此外,股价还会经过由利率的上升所带来的“流动性反转行情”,以及企业业绩恶化所带来的业绩反转行情的调整后,再一次的进入到利率下降所带来的“流动性行情”上涨局面。

从以上对经济周期与股价周期的分析来看,股价在经济还未达到低谷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上升了,但是在没有达到高峰之前则又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下降趋势,所以,股价被称为经济的“晴雨表”或者经济的先行指标。

二、现阶段我国股市火热的原因

1.超预期政策的刺激。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衰退期,而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央行从2014年11月份起,先后进行了两次“降息”和两次“降准”,并在2014年11月21日的首次“降息”中,超出了市场中其机构的预料。虽然,在经济的衰落期,央行降息是很正常的,但是这次“降息”与以往相比较为突然,同时也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所以,央行的“降息”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如当央行“降息”的消息公布之后,银行、房地产等的股票价格迅速上涨。这也就表明了股价会在经济未达到谷底之前继续上升,并对政府刺激经济的政策作出反应,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超预期的政策会对股价产生较大的影响。

2.“去杠杆化”政策目标的需求。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融资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解决的,这种高负债的资本结构不仅会增加债务风险,还会增大偿债的压力。而为了降低地方政府,以及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则需要大力发展股票市场,从而实现“去杠杆化”的政策目标。尽管现阶段的贷款增速很高,但是如果GDP的增速还是一直下降的话,就会出现增加的贷款主要用于还债的现象,这就不能够实现“去杠杆化”的政策目标了。但是,通过股市的融资,不仅可以降低地方政府,以及企业额负债率,还能够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股权投资的新时代,股市的繁荣也将逐渐成为经济稳定的重要条件。

3.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深化经济体质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形成依据市场规则、价格等而进行的资源配置,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三中全会的这一决定,决定了股票的基本职能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所以,在全面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的基础上,股票市场将会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我国股市的发展前景

按照经济周期与股价周期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了现阶段,我国的股市正处于“流动性推升阶段”,其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其主要表现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将自然人投资者的开立账户增加到20个,从而使得新股民开户屡创历史新高;此外,还出现了融资买股热居高不下的现象。

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的市场前期的涨幅比较大,同时也有调动的可能。所以,投资者要及时地关注由于过度的融资而引起的下跌风险。因为,当经济见底企稳的时候,股市的行情将会转入到“业绩推升阶段”,这时个股就会出现分化的情况。所以各投资者一定要投资股票业绩的可持续性,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

四、总结

经济周期与股价周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价,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分析我国现阶段的股市情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经济增长周期 篇7

一、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

经济周期 (Businesscycle) 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 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 因为经济周期的存在,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出现波动就会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运行, 从而导致世界经济及周期随之波动。

国际经济波动的主要传导渠道和机制是国际贸易。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际贸易呈现不可阻挡的增长势头, 而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也日益明显。可以说世界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 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是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二是国际贸易影响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相互影响。那么, 国际贸易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通常情况下, 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周期实质上是经济周期的反映。这里所说的经济周期, 既包含个体国家经济周期, 也包含世界经济周期。一个完整的国际贸易周期分为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 一个国家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对外贸易的规律, 经济运行顺畅了, 对外贸易也就不成问题。事实上, 经济周期是一种客观存在, 它的存在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 总是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当然, 由于各个国家的开放程度、经济依存度、经济结构的差异等原因的存在, 导致国际贸易周期和经济周期也可能不尽相同。

二、国际贸易周期与贸易政策周期

从本质上讲, 每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都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的。传统的外贸政策主要有两种: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就是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障碍、各种特权和优待, 使商品自由进出口, 服务贸易自由经营。简单地说, 就是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或少加干预, 任凭商品、服务等要素在国内外市场公平、自由的竞争。反之, 保护贸易政策则指国家利用各种措施对进口和经营领域及范围进行干预、限制, 保护本国的产品和服务在本国市场上免受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 并对本国出口的产品和服务给予优待或补贴。

西方国家认为, 自由贸易政策可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的效果, 提高贸易各国的福利水平, 自由贸易政策会对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 自由贸易是他们的贸易政策取向。从长期趋势来看, 多边贸易协定和双边贸易协定越来越多, 促使贸易政策的自由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从短期看, 由于经济周期的存在, 在经济衰退时, 各国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而实行保护性的贸易政策, 只有当经济运行处于周期的扩张阶段时, 贸易保护的政策才有可能放松。由此, 我们可以认为, 由于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存在, 各贸易国的保护主义仅仅是对贸易自由化的阶段性冲击, 而不能中断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三、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政策周期

根据以上解析, 我们不难发现, 经济周期是影响国际贸易周期和贸易政策的一大前提因素。尽管国际贸易政策的周期性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经济周期, 但这种周期性政策的目标始终是保护国内的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 尽可能使经济运行在稳定路径上。因此贸易政策出台的时间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 政策出台的时间是否恰当则取决于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否准确。

因此, 正确分析和判断经济周期及国际贸易周期, 一方面有助于在恰当的时间出台合适的政策, 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判断贸易合作国的贸易政策取向, 为国内制定正确有效的贸易政策提供依据。从这个角度讲, 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的分析判断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表明, 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贸易政策周期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周期, 制约贸易政策周期, 同时经济周期和国际贸易周期影响着国际贸易政策取向, 是制定贸易政策的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波.国际贸易政策周期变化的原因探讨[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06:148-149.

[2]郎丽华, 张连城.中国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11, 11:24-30.

[3]张连城, 郎丽华.经济周期与对外贸易周期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08:16-21.

经济增长周期 篇8

一、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经济周期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与收缩为标志。

目前对经济周期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基于统计学原理和历史更替对经济发展的走势,周期,时间等进行预测的研究;另一种侧重点是对经济周期发展的本质原因进行探究。经济周期的划分至今仍存在异议,然而从整体的水平看来经济周期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四种:基钦周期、朱格拉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康德拉耶夫周期。

二、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与经济基本类型的划分一样,经济学家们在对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也存在不同的观点。学术界至今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试图解释经济周期的原因,如:马克思主义的周期理论认为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凯恩斯主义的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根源于投资冲击;外部冲击理论认为使宏观经济产生波动的外生冲击大致可以分为来源于生产方面的、来自于宏观管理当局的政策的和来自于私人需求方面的三类;理性预期学派的周期理论则试图用价格信息的不完全来说明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诸如此类的理论还有很多,然而没有一个理论能完整的、系统的、纵观全局的对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做出一个让所有人都接受的观点。

三、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关系

出口收入效应和价格信号效应体现了国际贸易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经验可知,经济周期与国际贸易周期的关系密切,两者之一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另一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可以说,经济周期的变化和国际贸易周期的变化步调是一致的,然而正是这种步调的一致性导致人们对国际贸易周期和经济周期主导地位的判定产生了歧义。有人认为,国际贸易周期影响经济周期,经济周期决定了国际贸易周的发展势头;还有人认为经济贸易周期才是主导,甚至可以说,国际贸易周期是在经济周期的调控下才发生的一种经济现象。

1. 国际贸易周期影响经济周期的研究。

出口收入是一个国家的对外产品的需求量表现,这种需求量直接影响另一个国家生产,原料进口等诸多问题,继而影响其在经济方面的平稳增长。出口收入围绕着永久性、长远性发展的客观趋势,因此为了维系这种永久性和长远性的发展需求,国家、企业甚至是家庭都需要进行储备,以应对变动的价格效应。很多学者认为世界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主要是通过国际贸易传导来实现的,贸易带来经济的同步,影响各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周期。

2. 经济周期影响国际贸易周期的研究。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周期主要表现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类型对一国贸易差额的影响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基本类型对于出口导向,贸易差额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以国内消费为主要驱动力的国家体制中,经济的扩张必将导致贸易差额的恶化结果。

四、国际贸易周期与国际贸易政策周期

既然存在贸易,就必然存在与贸易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来配合贸易的健康、持续、稳健的发展。对于国际贸易而言也是一样的,正因为国际贸易的存在,就必须有与之匹配的国际贸易政策在宏观上对国际贸易做出有效地规范。国际贸易政策是基于国际贸易才发展起来的,因此国际贸易的周期决定了国际贸易政策的周期。

从本质意义上讲,对外贸易政策的存在是为了给对外贸易提供服务的。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构成了传统的外贸政策。自由贸易政策使国家取消了对进出口贸易和服务贸易的限制,使商品自由进出口;保护贸易政策则是国家对贸易活动提供的特权。总的来说,贸易政策就是国家为了保证本国贸易活动在贸易过程中免受他国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能够稳健发展,在本国市场上给本国出口产品和服务以优待或补贴,对他国出口产品和服务利用各种措施对其进口和经营领域及范围进行干预、限制的一种保护自我的措施,而国际贸易政策与对外贸易政策的作用基本一致。

五、中国式贸易的优点

贸易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的形式,贸易利益、贸易模式以及贸易的背景条件等都会对其可持续性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我国的贸易现状加以分析,则不难看出,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国的贸易及贸易政策已经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质变:第一,进出口商品中工业产品比例已经得到了调整,最明显的表现即为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第二,贸易方式得到了改变,以加工贸易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升级迅速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即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三,贸易主体发生了改变,一统外贸的国有企业在出口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民营出口企业比重大幅上升;第四,贸易增长模式发生转型,实现出口导向型、资源消耗型和低成本型的粗放型向着效益导向型和效率导向型的集约内涵型发展。

六、中国式贸易的困境

首先,由于我国一部分企业技术水平落后,导致这些企业对外贸易的主要模式都是低成本、大数量的粗放型贸易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其次,一些企业技术上仍对其他国家有着比较强的依赖性,导致对外贸易的产品主导是缺乏先进技术含量的微利型产品,在国际贸易的竞争舞台上只能占据低端的价值链,很难取得突破性的价值实现;最后,国际摩擦加剧,国际贸易的大环境有所恶化,不利于我国国际贸易稳健发展。

七、中国贸易模式的转换的必要性

基于对经济周期、国际贸易周期、贸易政策周期的研究以及我国现存贸易的基本特点,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贸易模式必须进行转换。现存的对外贸易结构产业需要升级,不能再依照传统的以初级产品为主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要加大新科技的投入,增大高科技产品所占的外贸出口比例。对现存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变革,以期更适应复杂的贸易局势与贸易政策。

结束语

从经济周期的规律性入手,探讨国际贸易和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解释国际贸易周期的一般特征及其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贸易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为中国贸易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取得更好的绩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苗苗.经济周期、国际贸易周期与贸易政策周期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3(35)

[2]郎丽华.论贸易保护政策的周期性[J].经济与管理的研究,2009(7)

新一轮增长周期下的战略转型 篇9

IMF副总裁朱民:企业家要把握全球大势。第一,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发达经济体转移到了新兴经济体;第二,全球制造业重新布局,中国企业如何在变局中提升价值链地位;第三,在高科技大规模发展的状态下,怎么抓住发展机会,怎么避免落入技术陷阱。

德勤中国全国客户与市场战略主管合伙人陈建明:在经济低潮期,企业不要急于猛冲猛打,要静下心来梳理战略与风险;并做出相应调整。调整的同时要善于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提升竞争力,抵御风险。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风险控制要注意两个形势,第一是国际形势;第二是国内的三大结构调整。

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汝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跟上科技的步伐,这样才能在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中赢得主动。

BP中国区总裁陈黎明:有两个风险值得注意。一个是国家层面的;另一个,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上不适应的风险。

华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荣:如果在结构上没有达到一定平衡,总的金融服务经济的能力就会变弱。

泰德煤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洪国:让企业管理平台变成可视的平台,这种管理能预知风险。

德勤全球制造行业主管合伙人TimHanley:要规避风险,就要多了解客户,多做一些尽职调查,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

大田集团董事长王树生: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寻找你最能下手的商业机会,同时也要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董事长赵立志:对于国企来说,机制问题是转型升级的瓶颈。另一方面,人才缺失是我们更大的问题。

德国电信大中华区总裁黄辉:最重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今后经济与行业发展的趋势。

力拓集团中国区总裁鲍谊安:我们进行风险管理的方式就是交朋友。

万宝盛华(中国)董事总经理袁建华:如何培养企业的领军人物,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最棒的人才,都是值得关注的。

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总裁齐向东:希望你们投资互联网,未来这个行业还有很多投资机会。

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竞争最怕边缘性竞争。你不知道你的竞争对手具备什么特殊功能,所以这段时间是最好的学习、研究和悟道的机会。

美克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东明:靠利益驱动还是靠事业驱动?前者可能导致你面对压力和诱惑无法坚持,而后者则将企业做到新的高度。

远东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蒋锡培:有一个主业就可以了,但是投资可以多元化。现在我们已经投了40多家企业,其中16家已经上市,还有5家有望在今年上市。

首创集团副总裁潘文堂:控制风险首先是在战略层面,战略层面框架性的设计要比微观的执行显得更重要。

大连枫叶教育集团董事长任书良:我们最大的竞争者还是自己。

经济增长周期 篇10

1.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由于中国的特殊情况——比如户籍制度、钟摆式流动、中国的传统观念等这些经典研究均没有涉及到, 西方文献中的情况和中国现实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因此本文对它们不打算进一步详细阐述。以下主要综述的是国内学者的研究。

高思安 (2007) 认为, 比较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发展轨迹和人口及劳动力流动的变化特点, 我们不难看出, 二者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契合性:20世纪90年代以前, 劳动力的流动基本上是以农村内部流动为主导的格局, 而20世纪90年代开始, 跨省流动的劳动力来势凶猛, 其规模逐年扩大。而地区差距和劳动力流动的这种变化特点在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推进方式的反映, 也就是从更长的时间跨度, 比如将整个阶段分为20世纪90年代前和20世纪90年代后来看, 农民工流动也是政策变化的反应, 这为本文的观点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支持。

1.2 劳动力回流的研究

李斌 (2008) 认为, 中国的劳动力流动表现出与其他国家类似过程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它是一个既有流出又有回流的过程。王云珠 (2008) 认为,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体整体上呈现出兼营性、季节性、流动性等特征。

汪小勤、汪红梅 (2007) 认为, 通货膨胀——城市生活费用的攀升, 尤其是城市住房、水电、生活能源、城市交通, 以及就医、子女就学等费用的上涨, 无疑增加了农民进城的生活成本;政策变化——农业税的取消和农业补贴制度的实施使务农回报明显提高, 农民进城打工的机会成本相应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学费的免除, 意味着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费用的相对上涨。这些宏观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无疑都促进了劳动力的回流。

本文立足于转移 (“流出”) 和回流这两个流动形式, 尝试着将这两个形式统一到一个周期性波动形式中。而且, 正如文献综述部分已经暗示的那样, 本文认为这种周期形式是政策周期、经济周期、季节周期的“叠加” (或“复合”) , 并尝试着结合中国的实际转移和回流现象来说明周期性理论的合理性。

2 复合周期性研究

2.1 理论上的分析

(1) 季节周期。

由于中国人心里根深蒂固的传统情节, 过年对人们的意义显然是重大的。每年春节时期, 他们中绝大部分都会回去, 等到年一过完就出来继续打工;他们中有部分还没放弃家里的农活, 一旦条件允许, 农忙时期他们便会回家。当然, 我国各地由于气候不同, 农忙时间是不一样的。在我国的东北地区, 大约每年的4月10日左右至5月10日左右是春耕时期, 9月25日至10月20日左右是秋收时期;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地区, 大约每年的8月至10月是秋收和秋播时期, 5月至6月中旬是夏收和夏播时期;在长江以南地区, 大约每年的4月至5月中旬是春忙时期, 7月至8月是夏忙时期, 9月至11月是秋忙时期。

季节周期的特点是周期短, 流动频繁, 比如由于过春节造成的季节周期为一年, 若考虑农忙时回家则周期更短;流动规模也小, 因为由于距离限制、土地流转、家庭决策调整等, 农忙时回家的只是一部分, 而且有些农民工全家一起外出打工, 所以过年也不“回流”。

(2) 经济周期。

由于农民工就业主要分布在建筑业、零售业、制造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 流动的目的地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 而且我们知道, 这些企业往往受国际和国内宏观经济影响很大, 所以农民工的就业形势随着经济周期变化, 当经济处于增长期和繁荣期时, 社会投资额增大, 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多, 农民工的预期是乐观的, 从而流出数量增大;反之, 当经济处于衰退期和萧条期时, 投资萎缩, 企业裁人增加, 职位减少, 预期悲观, 从而“回流”数量增加。

经济周期对农民工流动的影响特点是时间较长 (“经济小周期”为5年左右, 本文研究中取的经济周期均指“小周期”) , 但会对大部分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影响, 有时候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 比如国外的经济周期波动对出口导向型的企业影响较大, 国内的经济衰退则对零售业、房地产等影响较大。可以看出, 经济周期的影响与季节周期的影响有明显的不同, 无论在程度上、影响范围上还是时间跨度上。

(3) 政策周期。

虽然关于劳动力流动问题的原因有各种说法,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户籍制度。其他的政策, 诸如就业政策、养老政策、住房政策、子女教育政策都是基于此制度发展起来的, 甚至城市人对农民工的歧视、农民工心理负担、劳动力市场分割等非制度原因都与此基于户籍制度的存在。

所以, 政策因素是根本性的, 它的影响比经济周期更大, 影响对象是全国范围内的整个农村流动劳动力群体, 并且由于政策的制定、执行都具有惯性, 作用的时间跨度比经济周期更长些。这些特点在下文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的时候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

2.2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分析

以下通过回顾中国几十年来的实际情况来说明复合周期性理论的合理性。对于季节周期, 以下的例子即可用来作很好的说明。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 在2008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季度, 返乡农民工的人数占返乡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44%、8.46%、19.44%和70.65%。

对于经济周期, 本文借鉴潘利 (2003) 的说法, 将1952-2002之间50年分为10个经济小周期, 每五年为一个小周期。

对于政策周期, 相关资料和研究也比较丰富, 本文选取的资料是国务院课题组2006年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根据此报告, 从1949年以来到2006年中国农民工流动可以分为六个阶段, 每个阶段带有明显的政策特征。

(1) 1949-1978年:从“鼓励进城”到“严格控制”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国政府确立了当时迅速实现工业化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 使国家的建设重心完全转移到城市。1950年到1957年的短短七年间, 大批农民进入城市, 身份则转化为工业企业工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 全国城市人口在1952年仅为7000万人, 到了1957年则增加到9949万人, 1960年更达到了1.3亿。也就意味着城镇人口在1953年的基础上增加了6000万,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12.5%上升到19.7%。

然而在1958年, 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又在我国发起, 造成了农业生产大幅度萎缩、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 甚至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大面积的饥荒, 从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 国家开始调整政策, 大批城市人口被迫返乡。从1960年到1964年间, 全国城市人口净减少3788万人。

(2) 1979-1983年:“控制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准备阶段。

改革开放刚进行的时候, 中央政府选择计划经济体制。为了优先保障城市重工业发展, 以户籍差别为标准的城乡人口和劳动力分割市场以及相关的就业和福利制度就开始逐渐形成。囿于城镇就业压力和国内经济环境, 政府严格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资料显示, 中国农业劳动力从1978年到1981年增加了2320万人, 其中种植业增加2000万人, 充分展示了这一阶段国家对待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重点。

(3) 1984-1988年:“允许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阶段。

这一时期,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两个不同的阶段特征。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高速转移阶段 (1984-1985年) , 这一阶段突出表现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是空前的。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缓和转移阶段 (1985-1988年) 。这一阶段虽然仍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 但与前一期相比, 速度和规模都明显下降。

(4) 1989-1991年:“控制盲目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逆转阶段。

这一时期, 前一阶段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开始凸显, 国家的政策重点转为着力控制盲目流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国家还开始了对经济领域的治理整顿工作。1989年货币投放量比上年减少470亿元, 政府明显加大力度控制社会总需求, 1989年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近500亿元。直接造成了销售量骤降, 市场疲软, 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实际下降7.7%, 然后是带来生产资料销售不畅, 全国物资系统生产资料销售额环比实际下降了18.2%。因此, 这一阶段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进入了逆转阶段。

(5) 1992-2000年:“规范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速阶段。

从1992年开始,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相关政策出现了很多积极的改变, 国务院及各部委纷纷颁布各项法令、法规, 优化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宏观调控下实现有序流动。从1992年到1996年, 兴起新一轮“打工潮”。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从而城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显著增强。从1996年到2000年, 上一阶段的流动速度放缓。因为大量国有企业重组与改制, 产生了大量下岗职工, 使得这一时期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急剧萎缩。因此, 这一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就是速度放慢。

(6) 2000年以后:“公平流动”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稳步加快阶段。

2000年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高企, 社会政治经济局势稳定。为缩小二元经济格局下逐渐拉大的城乡差距, 国家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政策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 由此又出现了新一轮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浪潮。自2000年以来,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人数不断增加。

上述内容分别对和劳动流动有关的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由于随季节周期的变化是独立的, 基本不受经济和政策的影响, 且变化幅度较小、周期很短, 所以下文结合实际劳动情况的分析将略去季节周期。但可以肯定这种影响是广泛存在, 对于全文的劳动力流动周期性这个主题来说季节性流动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3 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本文发现劳动力流动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无规律, 但其实具有一定的复合周期性——准确地来说是季节周期、经济周期、政策周期的复合, 而且正是由于这种复合作用使周期性变得不那么明显。由于季节周期的独立、短时和小幅度等性质, 从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来考虑时可以将其忽略, 进而可以看出表现出来的由经济周期和政策周期复合起来的波动性质。本文接着将这种复合周期性理论和中国几十年来的实际情况对作了对照, 发现理论可以解释大多数的波动, 和现实情况符合较好, 这反映出复合周期性理论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蔡昉.都阳:迁移的双重动因及其政策含义——检验相对经济地位变化假说, 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2]白南生, 宋洪远.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5) .

[3]蔡昉.劳动力迁移的两个过程及其制度障碍[J].社会学研究, 2001, (4)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经济增长周期】相关文章:

乡村经济促进经济增长06-25

国内经济增长06-01

经济增长波动05-04

经济增长转变05-10

徐州经济增长06-03

经济增长放缓06-13

经济增长效率06-26

经济增长差异07-22

经济增长模式07-31

经济增长效应08-14

上一篇:艺术再现下一篇:现代散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