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的爵士》

2024-08-07

《不变的爵士》(精选四篇)

《不变的爵士》 篇1

随着美国在二战后的崛起以及文化的传播,爵士乐已深入到各个先进国家的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之中。它出现在留声机、广播、 电影、电视、文学、社会运动、前卫艺术、咖啡馆、酒吧、小剧场,以及人们所能想到的任何地方。在爵士乐百年的发展过程中, 它也逐渐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的语言:从古巴哈瓦那、阿根廷、荷兰鹿特丹、波兰华沙、瑞典斯特哥而摩、西班牙巴塞罗纳、日本东京,一直到中国的上海,爵士乐就如同一位旅行者,乐此不彼地在不同文化和不同种族中穿梭。我们要感谢这位旅行者,如同人类要感谢当年语言及文字的传播一样。

直到今日,对于爵士乐的理解往往也成为一座城市“现代化” 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或者说,在大众未意识到爵士乐会全球化之前,它早已成为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在欧洲,这种音乐已从民间技艺的概念名正言顺地走入了高等学府,而成为了一项跨领域研究的新兴课题,吸引着表演艺术、比较文学、文化史、性别研究、艺术社会学等学生们的眼光,甚至连传统音乐学院也开始为爵士乐颁发专业演奏及理论文凭。

爵士乐,再不只是娱乐的同意词,再不只是在酒吧,或者风月场所为人带来催情剂的工具。这个一生下来就被人唾弃,怀疑甚至羞辱的混种儿如今健康地长大成人,它丰富的音乐美学内容与复杂的发展状况,让它成为了某种生活态度或是一种共享的认同感。

二、中西文化对爵士乐的理解

从爵士乐诞生之时起,一直以来人们总想为它找出一种定义。 有时候,当某种音乐形式归类在爵士乐下,那只是因为它被排除在古典音乐以及流行音乐以外。什么是爵士乐?这个定义似乎让人头疼,但总也让一部分人轻松应对,我们可以看一下当前最主流的对爵士乐定义的字眼:即兴音乐;受蓝调影响的音乐;具有摇摆节奏感的音乐。

它是即兴音乐吗?而事实上,大多数爵士乐只有部分的即兴演奏,有些甚至没有。个人认为即兴只是它大量运用的演奏手法,而非一种音乐性质的定义,世界上其实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音乐,也是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即兴演奏。

爵士乐使用蓝调元素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就如同给爵士乐本身下定义一样,蓝调的定义又是什么呢?音阶?和声形式?发音方法?感觉?上述也许都是蓝调的定义,或者它的真正意义应该是种族的东西,隐喻一种歧视的态度,或者在隐藏一段并不光鲜的历史。无论怎样,蓝调也许是爵士乐的一个必要元素,但绝对无法充分定义爵士乐的特征。事实证明,并非所有的爵士音乐家都能流畅或者喜爱运用蓝调元素。像钢琴家Bill Evans就会尽量避免弹奏它。而在其他的音乐形式如:乡村音乐、福音、流行音乐等音乐形式,也能发现非常多的蓝调元素。

如果用蓝调也难以定义爵士乐,那么用摇摆(Swing)可以吗? 众所周知,这个词语成为了对爵士乐最具代表性的术语。我们在大部分对于介绍爵士乐的书或文章中可以看到“摇摆”和“切分”对于它的形容。个人认为:摇摆是体验节奏的方式,它是处理节奏的态度,产生出了所谓的切分音(Syncopation),具体来讲是反重拍的切分效果(Off-Beat Accentuation),也是对用摇摆的八分音符 (Swing Eighth Notes)演奏的描述,这种效果是指以不同的实值 (Value)或不同长度演奏出来的八分音符。现在看来,这个定义是非常权威的看法,但是当我们在观察一些流行音乐,乡村音乐以及古典音乐的同时,也能发现切分效果的存在,因为它也适用于大部分的世界音乐,反拍重音切分也不是专属于爵士乐。举例来说, 像曲子“Happy Trails”,或是简约派作曲家Steve Reich的作品 “Music for 18 Musicians”

“Tehillim”,等。另外,对于“摇摆”的定义也是模糊的,这个词语在英文中常常用来排斥或者责骂他人,像是“He cannot swing”(他摇摆不起来)等,且爵士圈中的重型人物像John Coltrane和Duke Ellington等也都在质疑“摇摆”的必要性。

所以,当小号手Louis Armstrong被问及什么是爵士乐时,他的著名回答内容是:“你越想问,就越永远得不到答案。”(If you will got to ask, you will never know)。

当然,“摇摆”定义了一个时代,一个爵士乐发展历史上的标志性时代。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上海,这个远东第一大都市呈现出了与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步流行摇摆乐的浮华景象。中国人不但第一次接受了爵士乐,也向世界证明了一个概念:中国人也能Swing!这使“吉米.金”大乐队在十里洋场的“百乐门”登台亮相后的,从此让国人和上海与爵士乐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从专业角度上讲, 这没什么可以大肆炫耀的,因为他们所演奏的也是和之前菲律宾乐队用的同样从美国空运过来的谱子,只不过换了演奏人员而已。从历史眼光上分析,国人并非没有能力拥有中国自己的爵士乐,而是没有时间创作。因为没几年功夫,因为历史原因,上海的爵士乐历史便匆匆宣告结束。而当爵士乐在西方真正开始向艺术方向发展的时候,这个曾经的“东方巴黎”竟与爵士乐断得干干净净,非常令人遗憾。不过在人们心中也留下了这个陌生的字眼—爵士乐,以至于在多年后,人们总是愿意把这这座城市的历史和爵士联系在一起。我想这绝对不是偶然,因为没有任何事情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可以留下那么深远的影响。不管如何,爵士乐第一次来到中国,便让人们认识并接纳了它,这是无可推委的事实。

三、爵士乐在西方发展的历程

这个带有种族色彩的音乐形式,一路移向文化的中心,成为美国的代表,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广播电台及唱机里。世界各地出现许多支持爵士乐的人,从知识分子、嬉皮、到一般老百姓都有,而且这个变化在不到半个世纪以内就发生了。对很多人来说,爵士乐已分裂成了许多不同的东西,有人认为它是前卫、另类音乐,另一些人却觉得它是传统音乐。

爵士乐也许是第一个敢挑战高雅欧陆文化的正统艺术形式。众所周知古典音乐的概念等同于“历久弥新”、“严肃正经”。世人也在这些挑战中并非视而不见。当1917年新奥尔良的“正宗狄西兰爵士乐团”(Original Dixieland Jazz Band)推出首张爵士乐唱片时, “新奥尔良铜报”(New Orleans Picayune)便不假思索地全力贬低这种音乐,并断言“任何具有强烈节奏,但缺乏和声与旋律内容的音乐,充其量只能诉诸低劣的情感”。十一年后,当美国在评估全国文明范畴时,“纽约时报”又将爵士乐的思维模式定义为缺陷的同意词:“漫无章法、轻浮自夸、令人难以接受、好争风吃醋”。当爵士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首度传播到巴黎时,音乐鉴赏家一致感到惊讶:“它不只是音乐上的形式,同时也是肢体、视觉、社会、 情绪上的表达艺术”。即使当时偶尔会有白人音乐家演奏爵士乐,但大家注意到和理解到的还是一种黑人音乐。这在当时来讲是一个既定事实,但也会让那些头发上抹着厚厚头油的,衣着光鲜上等白人们,充满好奇的去想窥个究竟。慢慢地,爵士乐好像也被套上了白人高贵血统的光环,并让它发展到让每个人都在想畅饮爵士,谈论爵士,甚至成为爵士。

1950年以后,爵士乐并没有停止发展,事实上,在那之后产生的音乐才是最具原创性、多样性、学术性的。Ornetter Coleman、 Cecit Taylor、John Coltrane等音乐家成为了二十世纪公认最后一波前卫音乐家。BE—BOP移向爵士乐的中心,摇摆乐也经历二次复兴,这些都表明了爵士乐永恒多样化的开端。1960年代,爵士乐仍有持续变化,特别是在音乐形式上的合并与结盟。爵士乐结合了各种形式的民族、流行、古典音乐,其中包括西方文化以外的东西。先前从未使用过的全新音乐资源与技巧,分别引介及应用于爵士乐,而部分欧洲、非洲、日本、拉丁美洲等的音乐家在这些美国式的音乐发展中,发现运用他们本土的音乐资源,使其化身为另一种独特的爵士乐。当然,Be—bop、Cool Jazz、自由爵士、融合爵士、等都是这个时期发展的标志性产物。

爵士乐在并不太好的环境中成长,并成熟,似乎也退去了人们对它那混种儿的歧视眼光,虽然它以良好且亲切的姿态生活在世界各个国家与不同文化之中,但是,它在华人世界还是属于异数。 很不幸,在对种族的刻板印象、知识分工、学院制度化、老百姓品位、传媒宣传等的原因下,以及爵士乐终究缺乏欧洲白人及古典音乐的光环,在国内仍大多被音乐学者及专家,定位为不够严肃地音乐,进而排除在音乐教育及艺术赞助的范畴以外。令人感到非常遗憾和惋惜。

四、爵士乐在中国的现状

八十年代初,当爵士乐小心翼翼地重返上海滩时,六个五十开外的老年人在饭店演奏当年的老曲子。老年爵士因此得名。当时的国人如同刚刚苏醒过来的植物人,并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对于爵士乐的发展也一无所知。爵士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而“摇摆乐” 却成了树根。这批老人受聘站在了那快金字招牌下,但所演奏的音乐已面目全非,若像以前那些死去的老乐手一样演奏陈旧的摇摆乐,还可称得上是上海爵士的元老和古董。但现在的他们怎么也和爵士乐扯不上边,既无爵士教育背景,也无演奏经历,若你根据旅游指南或外行推荐去百乐门的话,在那只能听到些三步、四步的流行曲。作为城市的旅游经典和文化窗口,不仅中外游客被误导,城市文化也被误导了。当年在吉米.金大乐队里任贝司手的郑德仁先生,如今已84岁高龄,他是那支乐队的组建者,当他重返故地时, 见招牌依旧,却听不到自己熟悉和钟爱的音乐,老人的心感觉像被人剥离一样疼痛,如今郑老任活跃在舞台上,尽力做着他的贡献。

上世纪80年代,上海从普及交响乐开始重新接触西方音乐,近三十年过去了,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官方心甘情愿接受的也依然是古典音乐,而包括摇滚乐,爵士乐在内的流行音乐及其他艺术形式,只能让它们在民间或地下自生自灭。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的爵士乐队和正在蹒跚学步的国内乐队一同被推上了中国爵士音乐节的舞台,到目前为止,国内已拥有过十届精彩的上海国际爵士音乐节,在此期间,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来到上海演奏和讲学,如著名的Jamey Aebersold教授, 这个拥有上百本爵士乐教材,并且影响了多位著名爵士音乐家,教学严谨认真且风趣的老人,让所有的学员获益匪浅。一些国际大师如:Pat metheny,Jojo mayer,Chirs potter,在大师殿堂的演出中,也让国内的爵士爱好者们大快朵颐。通过这些活动,中国本土的爵士音乐人通过交流开阔了眼界,演奏水准得到了演练和提升。 该音乐节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爵士乐群落整体浮出水面”。 国内的爵士乐先驱:J3、李哓川五重奏、夏佳三重奏、红节奏、金佛盘、节奏之犬等音乐家的精彩演出不但在国人面前展示了爵士乐的魅力,更向许多在国内的外国人再一次证明了—中国人也可以演奏爵士音乐。它们的演出不但有可观的商业价值,更可贵的是学术价值的体现。

五、爵士乐在国内发展必须依靠教育和实践

在上海爵士成为历史多年以后,国内大部分的正规音乐院校对爵士乐的概念依然是个空白甚至排斥。曾几何时,这种几乎可与古典音乐比肩的“高级”音乐竟然在中国难觅栖身之地。1993年,事情开始有了转机,北京迷笛学校和北京现代音乐学校相继成立。现目前,在京城也只有这两所音乐学院的教学内容涉及到了爵士乐。 上海音乐学院培养出来的优秀爵士乐手更是比比皆是,包括由爵士吉他教育家演奏家顾忠山领头的“JZ学校”,甚至许多留在中国优秀的外籍乐手,都在尽力地传授爵士技艺。这一切都让爵士乐重新找到了在中国的突破口,那就是—教育。(因本人目前也是从事爵士音乐教育,所以感受至深)。教育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包括命运和未来。我相信爵士乐在中国的命运,也将会随着教育的兴起而得到改变。上海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都相继的引入中外师资,在传承西方成熟的爵士体系同时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 逐渐建立起了爵士乐的教育系统,开设相关课程,编写相关教材。 并培养出了优秀的爵士乐人才。爵士乐被音乐学院的教育体系所重视,为它的存在价值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学生在课堂是所学的知识,不是靠闭门造车就能出成果的,须通过排练演出去获得第一手的演出经验,这是至关重要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元老极人物—刘元,他是国内最早一批摇滚音乐家,后来成为了中国爵士乐坛中的领袖人物,他在1995年开办“CD CAFÉ”,并将打造成磨练本土爵士乐手演奏技艺的场所,上海的老任创立JZ俱乐部,成为了真正的中心点, 许多优秀的国内外顶级乐手,都活跃在这舞台上。每天都有“JAM” 的环节(爵士乐手合作的特别形式,在未排练甚至不认识的情况下, 即兴演奏曲目,在配合中摩擦出火花,创造出更为特别的音乐)。

就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默默推动,十多年时间培养出了不少年轻爵士乐高手。目前北京和上海是本土爵士乐手的聚集地,广州、深圳、成都、沈阳也时常会有本土爵士乐手出没,各种演绎爵士乐的酒吧及其他西方人聚会的场所也越来越多。在今后的日子里,北京和上海会成为中国爵士乐的两个主要代表城市,事实上,这也代表着这两个城市的文化、经济地位,发达及对外开放的程度。中国的爵士乐会自此转入良性发展之中。

六、结语

《感受爵士的魅力》教案 篇2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材:人音教版普通高中《音乐》第二册第六单元——爵士音乐 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有代表性的爵士风格乐曲让学生了解爵士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用开放的心态,正确审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文化,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包容的意识。

1、通过欣赏布鲁斯歌曲,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提示下说出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特点,了解爵士乐即兴性的特点。

2、通过欣赏《南部之子》、歌曲《不知为何》和爵士乐队演奏片段,学生说出爵士乐队常用乐器,并说出其音乐风格特点。

3、通过乐曲欣赏,学生能够说出爵士音乐典型的节奏类型(切分音、附点、三连音),并且能正确模唱。

4、欣赏中国流行乐《夜来香》,感受并说出爵士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影响。教学重点: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让学生初步了解爵士音乐的音乐特点(特别是即兴性),能够辨别之前所听歌曲中有哪些为爵士音乐,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

教学难点: 从节奏、旋律、和声方面分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风格以及即兴演奏演唱风格的特点,能够正确模唱出爵士乐典型的节奏型。教学准备:

1、学生课下收集有关爵士音乐的资料(文字、音乐),初步体验爵士音乐的风格特点;

2、教师准备好相关资料(尤其是音频、视频资料),并制成课件;

3、学生坐位可尽量紧凑,方便上课时小组交流;流出宽裕的地方给上台表演的同学。

教学过程:

一、导课:(3分钟)

1、对比听赏:

 欣赏歌曲片段《I Love You》(歌手王若琳演唱)和《爱很简单》(歌手陶喆演唱)

老师提问:通过两段歌曲的欣赏,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歌曲演唱风格上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回答后教师说出带有爵士元素的歌曲《I Love You》的风格特点。

2、师小结:

这种歌曲的风格有一个名称,中文译为布鲁斯,又称蓝调,今天我们的课题就是品位爵士,一起来感受爵士乐的魅力。(出示课题)

二、新课:(32分钟)

1、感受、体验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的音乐特点,了解爵士乐即兴性的特点: ⑴空虚布鲁斯音乐(1923年“布鲁斯女王贝西。史密斯原版录音)

欣赏空虚布鲁斯,听后学生谈感受:忧郁、悲伤;难唱、变化音多、节奏复杂、难掌握。

学生总结:“布鲁斯“的风格特点,主要使用的乐器(小号)。

⑵枫叶“”拉格泰姆(作者:“拉格泰姆之王”,司各特。乔普林Scott Joplin)简单介绍一下:“拉格泰姆”是源于19世纪美国黑人民间活动中的“拉格”舞蹈。后来成为一种带有复杂切分节奏和即兴性特点的音乐。

① 说出聆听的感受——适合跳舞的舞曲音乐。

② 引导学生随音乐做律动,找出重音基本节奏。③ 引导学生总结拉格泰姆的特点。

教师总结:布鲁斯的音调与拉格泰姆的节奏形成了基本的爵士语汇。

⑶关于爵士乐的即兴性。

① 让学生尝试解释为什么被称为“灵魂音乐”、“陈述心灵本能的音乐”表现在哪些方面?能否用一段音乐来说明?

② 师:即兴演奏(演唱)是爵士音乐的灵魂,是它的生命所在。它自由的即兴风格,要求爵士乐手必须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由此这些无法准确记谱的美

妙音乐,中能用录音的方式把它记载下来。有人说:一张张的爵士唱片汇民了一部爵士音乐史。

③ 对比欣赏:“What a wonderful wold”两个不同的版本。

2、欣赏乐曲《南部之子》和歌曲《不知为何》。⑴欣赏《南部之子》,提问:

① 整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速度欢快、表达了演奏者愉悦的心情)② 乐曲开始和结尾部分是以什么乐器演奏为主的?(小号)

教师总结:这是由爵士乐之父,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演奏并演唱的爵士音乐,他是著名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

简单介绍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黑人有了自己的乐队,演奏着属于自己的音乐,贫穷卑微而快乐地活着,爵士乐融合着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音乐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在爵士乐史上,不能不提到一位大师级的美国黑人爵士音乐家一一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他被称为“爵士乐之父”。

路易斯·阿姆斯特朗是爵士乐史上永恒的灵魂人物,他即兴的演奏和歌唱能像月光一样轻盈,也能低沉如在阴沟里垂死的街头混混留下的血滴。路易斯·阿姆斯壮的音乐在世界环绕了已近80年,他的音乐至今无人可及。可以说,他是永恒的爵士乐之王。在全世界范围内,他崇高的声誉更加与卓别林、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和莎士比亚旗鼓相当。⑵欣赏《不知为何》,提问:

① 前奏部分以哪两种乐器伴奏为主?大提琴和钢琴

②整首歌的音乐情绪怎样? 忧伤

教师总结:乐曲在以钢琴和大提琴为主的爵士乐队伴奏下,歌声徐缓缠绵,曲调松弛、怡然,略带忧伤。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民谣的清新韵律。

3、欣赏乐曲《Summertime》,回答:通过以上几首爵士乐的欣赏,请大家说一下爵士乐典型的节奏类型有哪些?带着问题再来欣赏歌曲《April in paris》。教师总结:爵士乐中典型的节奏型有切分音、附点和三连音。教授学生学会打击和模唱这几类节奏型。

4、欣赏歌曲《夜来香》《夜上海》,说出所听歌曲中有哪些爵士乐因素。

老师提问:爵士乐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是什么历史时期?当时的音乐有何发展?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由于当时中国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爵士乐在20世纪30、40年代才传入中国的上海,尽管具有一定规模,但只是作为舞厅伴舞音乐直到80年代末才真下得到复兴。

三、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

1、什么是爵士乐?引言:“若你非问不可,你是永远不会知道的。”-----路易斯 ?阿姆斯特朗

2、爵士乐起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音乐)概念:提供关键词(美国民间音乐、19世纪术20世纪初、美国南部新奥而良黑人音乐、世界流行音乐)

3、爵士乐风格:布鲁斯风格、拉格泰姆风格、即兴演奏风格

4、爵士的根是非洲的黑人音乐,在与美国音乐近300年的融合中已成为多种文化结合的产物,因此才会成为世界性的流行音乐。

袁娅维:爵士,不爵士 篇3

提到袁娅维这个名字你能想到什么?是第一季“好声音”的学员、耳边一朵大花触动的韵味风情,还是把一首首经典老歌唱出灵魂乐和爵士范儿的歌者?可是,当你觉得她独立的时候,她又和身边的众多音乐人合作;当你听她唱改编得颇为洋气的经典老歌时,她又告诉你中国特色才是她想尝试的;当每每一些感觉成为你认为她会给人的既定印象的时候,她都会站出来拧巴地否认这一切。也许,这就是这个名字的意义。

从好声音“毕业”1年

又到夏末,袁娅维从第一季的《中国好声音》毕业也满1年了。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袁娅维。而1年之后,袁娅维自然也会有很多改变,不同于比赛之前和比赛时的她。“我觉得我最大的变化,第一点当然是更多的老百姓听到我唱歌了,而不仅仅只是业内的人士;第二,以前我唱歌是唱给自己听,现在我学到的是唱给‘你’听。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因为我体会到了以前的我是相对比较自我的、活在自己世界里的音乐人,可是现在的我觉得我需要打开心,让更多人听到我的心。我需要先接受别人,别人才能接受我。所以有时候其实不是音乐好与坏,而是心态。敞开心扉是一件特别美丽和伟大的一件事情。”

最近选秀节目不仅多,而且马上都要进入到了决战巅峰的重要时期。作为上一届学员,袁娅维说,今年的《中国好声音》自己也在关注。“今年也有我认识的一些朋友参加比赛,但很难说我看好谁,因为当中有很多我喜欢和欣赏的歌手,我不知道接下来他们会有怎样的命运,像孟楠是我认识很久的朋友,姚贝娜也是我觉得很职业的一个歌手,还有我喜欢一个年轻的女孩叫王拓,我觉得她很有特色。我祝福他们,也祝福所有喜欢音乐的朋友。去年这个时候我站在《中国好声音》舞台上,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就觉得自己唱好就行了,让更多观众听到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才是最重要的。”

我并不是只唱爵士

或许是因为曾经在中国目前唯一的一支建立在Jazz基础上融合了R&B、Soul、Hip-Hop和Funk音乐风格的乐队“Tha KnutZ”担任女主唱,或许是因为比赛时留给观众的记忆,或许是因为最近参加了以爵士乐为主题的第六届奥迪音乐周的演出,袁娅维似乎和爵士分不开了。可是,她很认真地告诉记者,她和爵士之间并不能画上等号。“其实我的爵士乐唱得并不多,可能就是在电视上因为说了下爵士,所以所有的人都觉得我只唱爵士。其实从音乐形式来讲,我不算是完全的爵士,只是因为我喜欢这样的元素,会把它加入自己的音乐里。我的乐手们有这个功底,这样玩起来音乐形式也可以更丰富一些。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其实无论是什么风格,最重要的就是用心做,用真实的心态做。我喜欢也支持每一种不同风格的音乐。我觉得每一种音乐风格、每一个乐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都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喜爱。”

你以为她是洋范儿,但并不是。甚至,袁娅维说,自己最近最想尝试的主题是传统中国特色的一些内容。“事实上,我希望随着我生活的成长变化,在每个阶段都能呈现不同的音乐。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这样的音乐周演出,我希望我可以为观众带来更多有中国特色的歌曲,更多融入中国元素的作品。”

喜欢的风格就是我的白马王子

爵士风格之于经典作品,很多人认为就是改编。但“经典”是什么,改变后的“新经典”又是什么,袁娅维也有些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经典’是能走进人们的内心、然后留下来的作品。比如说邓丽君的歌就是经典。最经典的作品一定可以感动到人心里,与观众产生共鸣的音乐,能够流传下来的东西。无论在何时听都不会过时,这是经典最基本的条件。而‘新经典’,就是经过时代的变化,音乐的表现形式也多变,它让我们能够在经典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新鲜的元素,用新鲜的手法和方式来表达,这也是创新。”

这样通过重新改编得来的“新经典”,袁娅维尝试过很多次。“就好像一个女生找到了她的白马王子,你也说不清楚你要的是什么样的,但当听到自己喜欢的风格时,它就开始在你的血液里涌动,你就变得很敏感。所以无论是改编成什么音乐风格,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感染到别人和自己。”的确,无论是什么方式,流行、摇滚、爵士、灵魂乐、R&B……不外乎就是一个媒介,就像袁娅维打的一个比方:“其实爵士也好、其它风格也好,改编歌曲要传达的讯息,就好像读者们能通过一本杂志可以知道很多故事是一样的。音乐就是在讲每个人的故事,只是语言、节奏、方式不一样。”

爵士鼓的魅力与价值 篇4

1. 爵士鼓的起源与历史

爵士鼓起源于美国, 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由一人演奏, 开始时专为爵士乐伴奏。“爵士”二字, 并非指英国皇室的勋位, 而是一名早期美国黑人乐手的名字。早期的爵士乐是美国下层黑人们自娱自乐的音乐形式。当这位著名的黑人乐手演奏时, 人们常常高呼“爵士, 再来一个”, 后来, 这种音乐就因为这位黑人歌手而被称为“爵士乐”。

爵士鼓早期的发展可从1890年代谈起, 当时的环境背景正流行苏沙的音乐, 由于相当缺乏鼓手, 且交响乐池中打击乐器摆设的空间不足, 于是纽奥良的音乐家便改编苏沙音乐的版本, 将原本三位打击演奏者 (大鼓、小鼓、铜钹) 缩减为两位 (一位同时演奏大鼓及小鼓, 另一位演奏铜钹) , 但此做法治标不治本, 人手不足的情况仍使得鼓手们更积极地寻找、研究演奏大鼓的其它方式。

在1890年时, 狄迪·钱德勒是第一位使用脚踏板演奏大鼓的鼓手, 而在1909年威廉·路德维希F成功地制作出完整、可行的脚踏鼓系统, 为现代爵士鼓踏出了第一步。

1926年脚踩钹制作成功。悬吊系统为螺旋状的支架以供架设中鼓以及牛铃、哨子、警鸣器等小乐器, 故在当时爵士鼓亦有“Trap Kits”的昵称。1930年后四颗鼓 (大鼓、小鼓、中鼓、落地鼓) 的编制使用逐渐普及。1940年Louie Bellson (1924~2009) 首度使用双大鼓。而脚踩钹也应需要而演变成较大的尺寸。

1950年始, 工艺技术及科技的不断进步, 许多的鼓厂跟着改革演进, 如Gretsch (1883) 、Rogers (1849) 、Sonor (1875) 、Pearl (1946) 、Tama等;以及Paiste (1901) 、Sabian (1981) 等等。

1960年~1970年巨大的洪流-摇滚音乐的崛起使得爵士鼓逐渐扩大组合编制, 双踏板的出现便利了演奏者, 演奏者不再需要第二颗大鼓即可以演奏双踏。1980年后, 电子学的兴起直接地影响了爵士鼓在设备上的强化, 电子爵士鼓的使用、节奏机、音源合成器、节拍器以及诸如麦克风、计算机、扩大机、混音器、效果器、压缩器等等的音响录音设备, 大大地改善了音色上的丰富性及需求, 更有效精确的延续了音乐文化的传承, 再加上网络的发达, 全球化媒体、各式搜寻及分享平台促进了信息的流通, 达到了真正“音乐无国界”的便利性。而至今爵士鼓多变而复杂, 端看个人的需求或喜好去架设。

2. 爵士鼓的魅力与价值

爵士鼓这项乐器在今日音乐中的曝光率可说是相当高, 尤其在流行音乐界, 几乎是不可或缺的乐器, 如同交响乐团的定音鼓一般。爵士鼓鼓组的组合千变万化, 须因应展演内容、环境、演奏者本身而有不同的需求, 当然, 爵士鼓演奏者 (一般称为鼓手) 扮演的角色就是透过乐器来使得整体 (指的是广义性的乐团, 可以是摇滚乐团、交响乐团、管乐团、室内乐团、合唱团、剧团、国乐团……等等) 达到最合适的状况, 独奏者更是不在话下, 因此演奏者本身才是决定一切的主要因素。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鼓手、一个成功的鼓手?目前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 相信也不会只有一个答案,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 必定要有相当程度的内涵, 什么样的内涵?笔者将其分类为三大要素:演奏技法、音色掌控、与演奏风格。对于一个鼓手来说, 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演奏技法, 代表了鼓手的技术性价值, 若基本打点都打不好的鼓手, 根本无法进行另外两个层面;再来音色掌控则是代表了鼓手的音乐性价值, 音色的要求得以建立乐句、乐段的构思, 懂得音律的鼓手将更有能力使整体达到更和谐的层面, 否则只是等同机械般在游走罢了;最后演奏风格将代表一个鼓手的艺术性价值。若技法代表音符, 音色代表乐句乐段, 那么演奏风格就是乐章或全曲的概念, 是大思维大方向, 决定性的指挥或领导着乐团走向, 甚至是全新的音乐风格之创立者。

爵士鼓音色的探讨, 所涵盖之层面相当广泛, 大体上来说分为“人”与“物”两大因素, 人的因素即为演奏技法, 一个演奏者的技术能够掌握对音色的操控与拿捏, 但是真正对于爵士鼓音色变化差异最大的关键点在于物, 物指的就是乐器、演奏工具, 乐器的整顿与选择将是考验演奏者在这方面的了解与认知, 更决定性的影响演奏时的音色。

笔者认为音色的选择与决定不应该由绝对性的角度来审判, 而应该以相对性的概念去作比较, 有A样本就有B样本作对照组, 有A这样的曲风就斟酌A曲风特性的音质去作筛选。没有所为绝对的好与坏, 只有相对的适当与不适当, 请读者了解这一概念后方能保持清晰的头脑判断自己需求的声音。例如, 在声音特性方面, 据调查市面上不同成分的铝合金就有好几百种以上。银 (合金) 也有类似问题。钢的硬度极高, 音色明亮、冷峻, 声音干、脆、爆、直接, 常用来制作天巴鼓。由于材料较为便宜, 也常使用在低阶小鼓上。这可不代表他的声音不好, 随着材质纯度与鼓肚厚度还有是否是一体成型…都会让他的声音有不同的表现。铜族金属甚多, 添加不同合金成分还有冶炼程度都会影响硬度与延展性, 声音也都不同。大致上声音比起钢要来的温暖, 延音也比较好。一般而言铜族里Copper生铜的声音较粗犷些, Bronze磷铜声音较为细致温暖些, 磷青铜Phosphor Bronze是添加化学药剂冶炼, 高频更明亮些, 颜色也比较好看。Brass黄铜的声音最为嘹亮。白铜亦属于复合材质金属, 硬度更高音色更冷。铝合金在金属族类里声音较为温暖, 其音色较上述金属群来的暗、温暖, 声音个性收敛。银制小鼓声音则极亮反应极快。

爵士鼓之演奏风格名目众多、千变万化, 常无明确的定义及分类。爵士发展过程经过时间、空间与环境的不同与变异, 产生许多不同之音乐风格, 名称也各有不同, 蓝调、散拍乐、传统爵士、摇摆乐、自由爵士、融合爵士、后现代咆哮乐。可以说, 没有一位大师级鼓手只会一种乐风, 如Dave Weckl, 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爵士乐的大师级鼓手, 但他也是融合乐、放克等众多乐风之演奏大师。例如, 爵士鼓手Elvin Jones的鼓包含了各类的元素与丰富的音色, 以及独一无二的感情。他对多重节奏的研究, 对拍子的分割, 是相当独特且未听过的, 持续改变打点钹的节奏, 无法预测的大鼓打点, 重音的不固定性, 大胆使用三连音与开放式滚奏演奏歌曲, 这些都是他的演奏特色。他打鼓时总是能轻松自在, 释放强大的节奏能量。ve Smith全方位型鼓手, 为世界级之大师, 他的鼓艺可说是一直走在时代的尖端, 他融合各式乐风于一身, 从爵士各式的乐种 (纽奥良音乐、摇摆乐、咆勃、融合爵士等等) 到摇滚金属, 都有其相当崇高的地位, 使他更能达到音乐无国界的功力, 独奏的内容也错纵复杂, 难以捉摸, 小到精致、灵敏的细点大至爆发性的劲道 (Punch) , 戏剧化的音乐张力, 都是他演奏的精随所在。喜以脚踩演奏脚踩钹Open之音色, 创造类似交响乐团中双钹演奏之声响, 为其独特之处。爵士乐的发展就是如同放射状图般的不断地延伸, 树枝状图般相互地融合, 各种各样的演奏风格融合、碰撞, 使爵士鼓更具有魅力和艺术价值。

爵士鼓的看似简单, 确有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 在许多人听来或许可笑或不以为然, 愈了解这块领域, 愈觉得不懂的愈多, 可做的做事情就愈多。爵士鼓从发展至今不过短短百年历史, 却发展的极为迅速, 由于在流行音乐领域的孕育下不断散播, 演奏者技术的纯熟使其不断创新, 科技的进步更是让爵士鼓不断演进扩大, 作曲家们进而为这项新兴的乐器谱曲, 国际上已有许多相关的节庆、展览跟赛事, 早已显示爵士鼓在全球音乐中的魅力及重要性。

结语

近年来爵士鼓横跨音乐各个领域, 举凡流行音乐、爵士乐团、交响乐团、管乐团、合唱团、剧团, 甚至世界音乐、民族音乐以及宗教音乐等众多的音乐种类, 编制上都可说是相当常见, 演奏者所需之技巧自然不在话下, 而对于音色及音乐风格的拿捏更是身为职业鼓手必要的素养, 无论在技巧上、精准度、协调性、音乐性、艺术价值、律动、知识、创造力、观念还是教学上, 必须思考自己的价值与定位。

参考文献

[1]李乡状主编.鼓的演奏与赏析.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6.

上一篇:BP神经网络分析下一篇:疫情报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