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队伍

2024-07-15

记者队伍(精选七篇)

记者队伍 篇1

关键词:高校校报,学生记者,培养

高校校报是高校校园媒体中的主导媒体。目前各高校校报都拥有一支活跃的学生记者队伍, 这支队伍不仅能解决高校校报某些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而且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起到促进作用, 可以说学生记者已经成为高校校报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培养学生记者方面, 就是要搭建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及心理感受, 关心他们的进步,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学生记者队伍的组建与选拔

1、学生记者队伍选拔的条件

学生记者团初期队伍的建设和人员选拔至关重要, 这直接关系到高校校报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记者自身的发展。校报所需要的学生记者, 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和文学素养, 有较高的觉悟和境界, 有较好的文笔和才华, 具有相对成熟的心智和顽强的意志, 并且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综合能力。他们能够潜心为校报工作, 及时、准确地提供校园内的各种信息和新闻, 并能很好地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同时, 校报记者团成员要有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精神, 能够真正潜心写出校报需要的好作品。

2、学生记者选拔的方式

以我校记者团为例, 学生记者团成员选拔及新成员的吸纳工作在每年9月中、下旬开展。此时部分大三的成员因主、客观原因即将退团, 而新生入学后已经历分寝、军训等必备活动, 他们因初入校园, 精力旺盛, 好奇心强, 对社团情有独钟, 积极性非常高。他们迫切需要从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中转变, 需要大学社团这个展示自我、锻炼自我、完善自我、挑战自我的平台。校报编辑部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加入学生记者队伍的重要性、必要性, 校报记者团留团高年级成员配合校报编辑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纳新活动, 通过面试、笔试、口试等考核环节, 选拔文笔突出、思想成熟、素质精良、综合实力强的同学纳入校报记者团, 并根据其自身特长为其分类, 使其人尽其用。

二、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

1、建立学生记者团章程, 实行有效管理

学生记者团成员多, 分布广, 性格迥异, 要规范记者团的管理, 避免其各自为政, 必须有一套规章制度作保证。校报编辑部根据记者团实际情况, 制订学生记者工作章程、学生记者职责规范和活动制度、奖惩措施等。例如:制定学生记者例会制, 定期召开会议, 总结前期工作, 进行成员间信息、思想交流, 对下一段工作进行分配和部署;制定学生记者值班制度, 使学生记者了解校报工作流程, 积极参与校报工作;开展评优活动, 对写稿量大、参与活动积极地学生记者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 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心, 增强其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记者干部的选用采用竞聘制, 通过竞争, 使学生时刻存在危机意识, 让大家在相互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下走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让学生记者团时刻充满活力, 朝气蓬勃。

2、扩大学生记者在校报工作中的参与权与策划权

学生记者在校园宣传报道中, 更多的是把宣传稿件发给校报, 以协助的形式工作, 但很难参与到校报的排版印刷等环节, 更谈不上策划。学生记者积极参与到校报日常工作中, 可以增强主人翁意识, 充分地锻炼自己, 同时也繁荣了校园舆论宣传建设, 起到共赢效果。

三、关爱学生记者队伍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 促进教学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程计划, 也不在于视听设备和图书资料, 而是在于师生关系的某些品质, 要创造一种以真诚、关心、相互理解为核心的人际关系。

校报编辑和学生记者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保证, 更是校报编辑和学生记者的共同愿望。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中, 校报编辑要尽到管理育人的责任, 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 把师德修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校报编辑应爱岗敬业, 具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 成为业务楷模、德行榜样。他们应以高尚的人格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人文的情怀感染人。校报编辑部门可以在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上关心学生记者, 成为他们的引路人。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校报编辑部门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全力帮助他们。要关心学生记者的生存环境, 为他们争取合理的待遇, 尽可能地投入财力物力, 完善软环境。做好这项工作可极大地提高校报学生记者的工作积极性, 使他们认可高校校报这个和谐的家。

校报编辑部门要在同学中倡导互帮互学、团结奋进的价值理念。教育本来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事业, 校报编辑部门在对学生记者进行培养管理时, 应尊重人、承认人, 少些陈规、多些创新, 少些冰冷生硬、多些人文关怀。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 是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高等学校的重要战略目标, 它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辐射源。

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系统工程, 校报作为校园新闻宣传媒体, 其实用性、有效性、针对性决定了它在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占有明显优势。校报要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充分发挥好导向功能、舆论监督功能、服务功能, 就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培养好学生记者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正关、王兴东、罗艳, 高校校报大学生记者团管理实践[J], 江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8) :114。

[2]杜笑宇, 刍议高校校报学生记者的培养与管理[J], 焦作大学学报, 2008 (4) :128。

记者队伍 篇2

新学年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学院发展关键的一年,为建立完善的新闻传播系统,同时更好的对外宣传各班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筑工程学院决定建立一支独立的新闻宣传队伍,下面则是相关事宜通知:

一、大学生记者:

1、大学生记者的选拔方式:

(1)由各班级自己推荐两名或者两名以上同学担任(最好有一定的写作功底);

(2)除建工学院学生会成员的任何有意愿的建工学子均可报名。

2、具体要求:

(1)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自愿为班级、同学以及学校服务;

(2)有一定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好的沟通能力;

(3)为人踏实稳重,态度诚恳,最好爱好阅读和文学,摄影,画画,书法,热衷于写作和新闻宣传。

3、大学生记者的职责:

大学生记者负责本班级的新闻宣传(例如,班级的篮球赛,班级主题班会团课会议、班级出游、好人好事等),对班上自愿投稿的同学的作品进行收集、整理,交由新闻部,并且协作新闻部宣传部工作,积极宣传本班事宜。

注意:大学生记者尽量多的向新闻部投稿以宣传各自班级,每周至少1篇(作品文体不限:新闻稿件、散文、诗词、优美短文都可以),必须是原创,不可抄袭,新闻部负责编辑,并统计各班投稿量和发稿量。

二、关于稿件:

1、撰写、收集稿件的范围:

(1)班级的重大新闻和活动,如领导对班级的视察、班级集体活动、同学获奖消息、主题班会等(附有照片最佳);

(2)班级的好人好事,轶闻趣事;

(3)班级同学的作品,问题不限;

(4)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等。

2、稿件的发表:

大学生记者提供的稿件,将择优在学院简报、学校网站进行发表,各班也可将其发表至本班群共享或自班的微博里;对于特别优秀的作品,校区团委将上报团区委,在团区委网站等发表,并颁发荣誉证书。

3、投稿时间:

(1)新闻稿,当天的新闻最好能在当天或者第二天投稿到新闻部;

(2)同学自己的作品可以是每周,每周至少一次;

4、稿件的要求:

新闻稿:准确、不得带有个人感情,写作客观,积极向上。文学作品不限。

三、投稿方式:

由各班大学生记者收集并将新闻稿件电子版、图片发送到电子邮箱,文稿、照片分开以附件形式发送,邮件注明主题,班级,以及作者联系方式。

四、奖惩制度:

军事广播记者队伍建设初探 篇3

关键词:军事广播记者 队伍建设 中国广播

广播媒体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国家电台军事广播记者队伍担负着中央军委和总部赋予的广播军事宣传的任务。这支队伍长期以来整体处于兼职状态,与现代广播的发展和担负职能任务的要求已不相适应,亟需实现专业化、全能化。

一、军事广播记者队伍亟需专业化

国内军事广播记者队伍现状堪忧,建设一支专业的军事广播记者队伍是任务要求,也是时代需要。

1.现状堪忧。军事广播记者队伍的现状现已到了堪忧的地步。中国国家电台自1986年在沈阳军区设立第一个兼职记者站以来,已相继在全军各大单位和军兵种建立了共计18个军事记者站,军事广播记者队伍发展到100多人。目前只有武警部队于2006年、空军于2009年设立了专业军事广播记者站,其余仍是兼职记者站。90%的兼职军事广播记者并不太熟悉现代广播报道采制发播业务。

2.时代需要。现代广播飞速发展,节目形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声音和音响为第一结构元素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采制发播,以及大量的现场电话连线、直播,使20世纪广播记者靠一支笔走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以国家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综合频率为例,日间全部采用每半个小时一次“央广新闻”轮盘的播出形式,里面需要大量的记者连线、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日益变得多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抢险救灾等多样化军事行动也越来越多,亟需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专业军事广播记者队伍,更好地完成军委总部赋予的宣传报道任务。国家电台的“十二五”规划已经明确了设立一个“国防之声”军事广播频率,尽早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军事广播记者队伍作为其人才支撑显得尤为紧迫。

3.队伍来源。军队和地方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和目前的兼职记者是军事广播记者队伍来源的主要渠道。军事广播记者可从全军和武警部队的新闻从业人员以及军队和地方院校广电、新闻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拔。广播军事记者队伍应坚持年轻化标准,适当考虑年龄职务的梯次搭配。

二、军事广播记者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

军事广播记者队伍必须经历专业培训,实施专业编制,配备专业装备才能更好地完成军事广播宣传任务,促进军事广播宣传繁荣发展。

1.专业培训。专业培训是军事广播记者队伍专业化的“催化剂”。对目前的兼职军事广播记者队伍应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尽快熟悉现代广播业务,熟练使用录音采访、编辑制作和传输设备,逐步由兼职记者向专职记者转化。专业培训可采取与军队或地方大学广电、新闻相关专业联合办学的办法,或者采取定期到国家电台军事宣传机构轮训的办法实施。

2.专业编制。如果18个军事广播兼职记者站和100多名兼职记者能定人定编,转为专职军事广播记者站和专职记者,将会为军事广播记者队伍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参照有关中央新闻单位驻全军各大单位记者站的编制人额和架构,记者站可由中央电台军事宣传中心统一管理,也可由全军各大单位管理,或者实行双重领导、双重管理体制,记者编制为专业技术军官或者非现役文职,以便于稳定人才队伍,长期推进军事广播宣传事业繁荣发展。如军队无法解决编制问题,可参照国家电台的聘任制,纳入国家电台用人编制统筹,按照国家电台用人标准和程序实行聘任制。

因军事广播宣传政治性强、保密性要求高等特殊情况,选人时应进行严格政审,解聘后应规定脱密时间。

记者站编制名称也可参照国家电台驻全国各地方记者站,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记者站”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记者站”两块牌子,同时兼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外军事广播宣传任务。

3.专业装备。专业的广播采编传输装备是军事广播记者完成任务的前提。调查表明,目前只有五分之一的军事广播记者站装备了部分采编传输装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于现代广播整体转为数字化播出,军事广播记者站应装备数字音频工作站,建设可以随时开通直播的演播室,以及设立广播网分网站。同时给军事广播记者装备便携式采编传输装备,应遵循小型化数字化标准:数字采访录音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安装音视频编辑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能够连接互联网传输数据或者通过电话线实施点对点数据传输的网络传输设备,多种制式的移动电话和卫星电话,以便有效应对部队参与抢险救灾等突发事件的报道。军事广播记者站的装备建设标准可参照国家电台驻全国各地方记者站的标准执行。

三、军事广播记者队伍能力建设

军事广播记者队伍必须走向全能化,不断提高战斗力和执行力,才能保证军事报道任务的圆满完成。

1.全能化。全媒体时代呼唤全能化记者。国家电台如今已成为拥有互联网站、网络电视台、手机电视台以及报刊杂志为一体的全媒体机构。军事广播记者应向全能化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多媒体采编装备对军事广播记者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化采编装备的不断发展更新要求军事广播记者必须具备全媒体记者的全能素质。不仅具备写稿、采制、现场播报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摄影摄像、编辑传输的相关技能。

2.战斗力。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是战斗力生成的捷径。军事广播记者要尽快掌握新型现代化采编传输装备,在突发事件采访报道中勇于运用新装备,努力实现人与装备最佳结合,不断提高战斗力,创造性地完成好军事宣传报道任务。避免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因为缺少前期培训导致不会使用现代化设备,造成装备资源的浪费和无法完成网站视频报道任务的情况。

3.执行力。执行力是广播军事记者队伍完成任务的保证,执行力通常以良好的体能和熟练的技能做保障。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以完成任务为荣耀。军事广播记者更应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体能和熟练的报道技巧完成好每一次军事报道任务。军事报道常常遭遇极端恶劣的情况,比如:高海拔地区、海上远洋、局部战争冲突等,军事广播记者应以坚强的执行力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武警记者站)

(本文编辑:刘浩三)

整合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管理研究 篇4

基层一线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之水, 扎根群众才能打动人心。对于高校而言, 学生记者来源于学生, 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想是最有价值的报道素材, 只有对各级各类学生记者队伍进行有效整合, 下大力气锻造一支能打硬仗的优秀学生记者队伍,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独特的优势, 写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鲜活报道, 担负起解读方针政策、引导舆论监督、服务广大师生的重要责任。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的整合管理已成为高校当前的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1 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管理现状

根据调研, 笔者以天津市8所本科院校的学生记者队伍为样本, 做过相关研究, 他们校园媒体的学生记者队伍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其中, 包括校级宣传媒体的学生记者队伍和院级宣传媒体的学生记者队伍。在组织机构上, 各高校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等的记者队伍由校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校级各部门如校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等的记者队伍由该部门独立管理;各学院以及院级社团的记者队伍由该学院统一管理。在人员素质上:缺少业务学习培训, 新闻敏感性和业务知识储备不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在宣传效能上:分布不科学, 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 独立运作, 各自为战, 各扫门前雪、分割校园信息现象较为突出;对待重大新闻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度, 配合整体作战的力度不够, 新闻报道盲目重复现象严重。

这样一支支离破碎的队伍、这种“多家主管”的管理体制已经远远地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需要, 创新管理模式迫在眉睫。

2 创新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管理新模式

笔者建议成立高校新闻中心, 由校党委宣传部统一管理。整合现有的各部门、各学院的记者队伍, 锻造一支统一管理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高效精干学生记者队伍。

2.1 整合并非简单合并

所谓整合, 是指把支离破碎的个体重新组合到一起, 从而形成一个放大了的整体。而锻造, 则是把一个一个有生力量在熔炉中冶炼之后融合到一起, 形成一个全新的事物。我们要锻造的这支队伍就是这样一个性质的队伍。

2.2 变“一家管”为“一盘棋”

经过调研, 天津市8所本科院校中5家建立了新闻中心, 有的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 有的则是独立成部门, “一家管”的问题解决了。但大多数都由于都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 从根本上忽视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的重要性, 而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面对当前如此多头的学生记者队伍, 整合之后如何管理好、协调好成为一个现实问题。为此, 主管部门要从队伍的科学管理、合理布局等多方面入手, 创新工作机制, 不仅要实现各部门、各学院的联动, 更要实现校园宣传资源优化配置、新闻信息的无障碍共享, 变“一家管”为“一盘棋”。

2.3“一中心、多站点”建设

所谓“一中心”是指以高校新闻中心为唯一指挥中心, 建立统一的学生记者队伍, 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调度。负责采集、编辑第一手信息, 并将信息按各部门、各学院校园媒体需要提供给相关媒体。

所谓“多站点”是指由统一的学生记者队伍输送部分业务精干的学生记者, 在各部门、各学院成立新闻中心分站点。要保证信息覆盖全面、准确, 必须细分“责任田”, 这就要求新闻中心学生记者队伍在成立之初就必须吸纳囊括各学院在内的学生, 由中心培养、锻炼之后再将本学院学生输送到本学院分站点工作。

中心负责采集、编辑一手信息, 分站点负责将信息按照各部门、各学院媒体特点进行合理传递, 为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中心与各站点能够发挥各自的传播特点, 并在思想上与中心保持高度一致, 在内容上相互互补, 不仅有利于高校党委宣传部的统一领导、利于各校园媒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更能够有效避免新闻报道出现同质化现象;分站点记者身为本学院学生, 可利用自身优势, 广泛听取媒体受众, 即本学院学生的反映, 建立信息反馈通道, 与中心形成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双向传播模式, 不仅有利于为高校创造一个畅通的媒体环境, 更有利于实现各媒体之间的融合。

3 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管理运行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3.1 完善选拔机制是提高队伍活力的关键

如何选拔一支精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记者队伍, 是保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充满活力的关键。首先, 可以通过笔试、面试来选拔一批思想政治素质高、对新闻宣传工作有着浓厚兴趣、能吃苦的学生。第二, 要考虑记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在校时间通常只有四年, 而一般到大三下学期就要开始着手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 所以真正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时间很短, 有的甚至刚刚承担起记者队伍的主要工作, 就要离开岗位, 担子很快移交新人。所以最好选择新生入学后就进行纳新工作, 新生的可塑性强、容易上手, 培养成熟之后的工作时间相对更长。也可选择今后计划从事新闻相关工作的学生, 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时间相对能够保证。第三, 要为学校新闻中心锻造一支优秀学生记者队伍, 应兼顾全校各个专业, 才能保证宣传工作畅通无阻, 宣传报道无死角。

以天津大学天外天新闻中心为例, 它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能够成为目前天津大学最具影响力的宣传媒体之一、成为学生思想动态收集的有效载体, 与其强大的学生记者队伍和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分不开的。天外天记者队伍分别来自天津大学材料、建筑、管理、建工、信息、文法、计算机、软件、化工、药学院等16个学院的各个专业, 不仅能够保证为学生提供最丰富最及时的资讯, 同时也为学校的方针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3.2 培养新闻业务能力是基础, 避免重使用、轻培养

经过调研, 发现当前学生记者队伍不仅种类繁多, 培训也形同虚设。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工作, 致使学生记者的写作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因此, 学生记者的培训工作很难做到位。

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 才能使其真正成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占线的生力军, 才能使校园媒体成为大学生增长才干、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基地。首先, 应加强对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和中央的重大工作部署、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的培训, 使其明确新闻宣传必须旗帜鲜明、坚持党性, 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第二, 应加强对其理论修养的培训,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使其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深入分析当前学生思想政治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 及时发现问题、剖析深层原因;第三, 应加强对其新闻业务能力的培训, 增强其新闻素养, 提高对新闻的敏感性, 这样才能及时鲜活的报道校园新动态, 弘扬时代精神;第四, 应加强对其写作能力的培训。学生记者怀着对新闻工作的热爱加入到学生记者队伍中来, 但大都非新闻专业学生, 他们通常欠缺应有的新闻基础知识, 应交会他们如何撰写、编辑稿件。可以定期举行新闻知识讲座, 邀请校外媒体记者或相关专家等为学生记者们举办“新闻理论基础”、“新闻写作技巧”、“新闻采访要点”等专题讲座, 帮助他们从理论上提升业务水平。

3.3 健全的激励机制是留住人才的保障

对学生队伍实行严格、完善的激励机制, 对于提高学生记者队伍的工作实效、促进队伍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只有形成完整的规章制度, 才能有利于学生记者在思想和行动上较好地进行自我约束与规范, 才能做到制度严明, 恩威并重。首先, 应在每季度末或每学期末进行业务考核评比, 设立一些有分量的奖项, 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学生进行表彰。其次, 在评奖方面应加强与学生所在学院的联系。一般学生的奖助学金、入党的考察等都在院系进行, 学生记者的表现很少与其挂钩, 在笔者调研的8所院校中, 也只有四分之一的高校直接挂钩。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记者的工作热情, 新闻中心应建立与院系辅导员的沟通和交流, 打通学生记者的评奖、入党通道, 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第三, 应为优秀学生记者提供实习平台。为保证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高水平发展, 学校应多渠道联系校外媒体建立新闻宣传实习基地, 以激励学生记者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 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的高效整合可以改变学生记者队伍良莠不齐、结构混乱的现象, 以保障高校学生记者队伍人才可持续发展。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背景下, 只有整合学生记者资源, 强健队伍、锻造一直永远年轻的“生力军”, 才能更有效地推动高校校园文化繁荣发展。

摘要:近年来, 在社会各种思潮冲突融合的新形势下, 全国各地的宣传思想工作者积极探讨了如何更加有效地发挥学生记者的作用, 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 摸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加强培训”、“健全管理机制”、“健全激励机制”、“为其‘正名’”等, 他们的研究经验是对学生记者队伍的有益探索。但研究者却忽略了学生记者队伍最基础的结构整合缺陷, 上述研究如果基于不合理的、结构混乱的记者队伍, 再多的研究成果也无意义, 假如各高校单一、机械的照搬经验, 往往会适得其反。因此, 通过对天津市8所高校的学生记者队伍进行深入调研, 试图从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管理现状、创新学生记者队伍整合管理新模式、整合管理运行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三方面入手, 对校院两级学生记者队伍的整合管理进行初探, 力求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整合方式, 锻造一支素质过硬的优秀学生记者队伍, 使其成为推动校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校,记者队伍,整合,宣传思想

参考文献

[1]贾秀丽.高校新闻媒体的整合管理初探[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 8 (4) .

[2]刘邦华.试论校园文化视野中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J].工会论坛, 2012, (11) .

记者队伍 篇5

一、加强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从全员育人角度来讲, 高职院校宣传部门担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记者队伍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支活跃而极富生命力的队伍。加入记者团, 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你在做记者中获得的能力, 学到的东西, 会让你受一生受用无穷——敏锐的观察、丰富的知识、广博的阅历以及超强的交往和适应能力。”

从提高报道质量来讲, 高校学生记者队伍的加入可以让报道更加贴近师生, 贴近生活。学生记者是校内媒体连接与广大师生的桥梁, 是深入学生的千里眼、顺风耳。他们活跃在广大校园里, 关注校园热点话题, 深知学生的所感、所想、所需, 采写的新闻稿件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产生情感的共鸣。

二、当前学生记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专业性不强。

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专业性极强, 需经过专门的培训。学生记者绝大多数并非新闻专业, 缺乏专业知识, 业务水平基本零起点, 需要花较长时间进行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采写能力。

2、人员流动性大。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 实际上在大三这一年, 学生又面临外出实习、工作、毕业离校等情况。大一新成员需要经较长时间才能成为合格的学生记者, 而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记者, 由于忙于学业、就业等, 在时间精力上又无暇兼顾, 一旦离开团队, 就容易造成学生记者团青黄不接, 队伍不稳定, 稿件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3、交流学习机会少。

据笔者了解, 高职院校的学生记者团平时与各学生会社团、与兄弟院校的联谊并不多见, 组织外出采访、调研的机会更是不多见, 其活跃程度不及本科院校学生。学生记者应具有灵敏的嗅觉, 积极主动与人交流沟通, 建立广泛的人际圈子。

三、加强学生记者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1、要科学管理, 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建设优秀的学生记者队伍离不开科学有效的管理。记者队伍的管理要从组织结构、工作制度、管理方式、社团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完善, 让学生记者得到成长锻炼的同时, 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一) 厘清归属问题, 进行资源有效整合。在高职院校, 有

些记者团属于校团委, 有的属于校报编辑部, 还有的属于宣传部, 由于所属部门的职责不一样, 记者团的工作职责和任务也不一样, 容易出现相互分割或相互交叉、相互推诿等情况。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建设, 需要对学院的学生记者队伍进行了一个整合, 划分工作职责, 明确工作任务, 以不断地规范与完善。

(二) 做好建章立制工作, 规范内部管理。

记者队伍的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上要做到公平、公正、制度严明, 培养学生干部主动参与团队管理, 明确职责, 量化考核, 奖优罚劣。每年的记者团招新都要经过认真选拔, 试用期结束, 经考核合格者, 方能加入记者团;每年的换届选举, 通过发表竞聘演讲等形式, 并通过民主投票产生学生干部, 使队伍保持生机活力, 灵活有序地运转;建立例会制度, 读报评报制度、稿件修改编辑制度等, 提高业务;每年组织一次优秀记者评选, 对在工作岗位上恪守职责、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肯定表彰;对缺乏责任心、工作不积极的学生严格淘汰, 以保证队伍的质量, 让部门的每一个成员都参与感、荣誉感、归属感。

2、要抓好业务, 提高队伍整体实力。

学生记者团的建设对于提高学院整体宣传水平至关重要, 但在队伍的建设中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其中最明显的是业务水平不高, 采写的稿件利用率低, 因此, 加强对学生新闻方面的专业训练, 培养出政治素养高、理论功底扎实、业务技能强、具有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学生记者是提升队伍整体实力的关键。

(一) 开展理论知识技能培训, 打好基础。

记者的工作主要分为三大部分:调查准备 (如背景调查、采访准备等) ;与人打交道 (如访谈、参会等) ;写稿。这也意味着记者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能力:调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记者非新闻专业,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 如邀请具有新闻专业背景的专业老师或具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开设培训班, 或不定期举办讲座, 系统提高学生记者的新闻业务素养。

(二) 开展“传帮带”活动, 提供实践平台。

新闻采写编理论知识运用实践, 需要提供实践机会, 让学生记者多参加校内组织的各种活动, 多参加公益活动、参与调查研究, 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提高新闻从业能力。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 每年都要举行大型的双选会, 在双选会前期, 老师会让学生进行采访前的策划、提问等准备工作, 然后再根据媒介议程和报道主题, 由老师带队采访一家单位, 学生在一旁观看再提问。采访结束, 学生交稿后老师当面进行修改、编辑。通过这些实际工作言传身教, 让学生记者逐步领悟校报工作要义和技巧, 业务水平得到快速的提高。

(三) 定期开展讨论交流, 建立反馈机制。

稿件质量是检验学生水平的重要标准。记者团可以定期开展讨论交流, 如选择学生记者的稿件进行分析评论, 也可以选择新闻媒体上的稿件开展学习讨论, 选择兄弟院校的校报以及一些主流报对编排、版式进行分析评价, 在团队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组织记者团与外校、外媒开展交流, 分享工作经验, 保持队伍的活力与生机。

学生记者队伍在高职院校宣传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随着高职院校竞争力的不断加剧,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学生记者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这样才能有力推动校园文化不断向更高的层次和更符合大学生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记者队伍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是学院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记者建设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建设学生记者队伍在管理、业务方面的建设与思考, 以推动校园媒体的良性健康发展, 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记者队伍,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德泳.当前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的建设与发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4) .

记者队伍 篇6

一、做好大学生记者队伍的选拔工作。

这就是说高校在新时期进行大学生记者选拔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每一个流程和环节, 这是因为大学生记者队伍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富有生命力的一支队伍, 他们是连接校园文化建设与广大师生之间的有效桥梁所在。那么, 高校就必须从大学生记者队伍的选拔开始进行必要的重视。这就是说高校应该做好校报记者的招新工作, 要明确制定相关的大学生记者招聘条件与标准, 要重视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与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 要选好最佳的时机来选拔合适的大学生记者, 努力培养刚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加入到校报记者中来的兴趣与热情。此外, 高校还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大学生记者招新工作的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校报、海报等校内传播媒介来推广大学生记者工作, 并制定出较为严格的记者选拔流程与程序, 秉持一种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大学生记者应聘者进行相关的考核与选拔, 从而尽可能地选拔出优秀的大学生记者人才。

二、强化对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培养工作。

这就是说高校除了要选拔好大学生记者队伍以外, 还需要后续地做好对这些记者人才的培养工作。应该说, 大学生记者队伍经过严格的选拔程序以后, 他们都是一些学生群体中的优胜者, 然而, 他们中不少人事实上并没有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 无法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 高校必须针对这种情况, 对选拔出来的学生记者队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的培训以及耐心的指导。高校应该从思想政治方面对他们进行重点培养, 要让他们具备良好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 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记者工作思想政治方向。那么, 高校的教师就应该对这些大学生记者进行常规性的思想政治、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宣传工作, 并切实提升他们的新闻业务素质, 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来让这些大学生记者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让他们进行实地采编, 快速提高他们作为学生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等, 并对他们进行新闻理论知识培训工作, 要抓采稿实践, 要抓议稿实践, 要抓编辑实践, 要抓活动实践等, 从而让他们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三、加强对大学生记者队伍的管理工作。

高校大学生记者队伍, 不仅仅要承担起学校新闻采编的繁重工作任务, 还要做好作为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工作。这就使得他们的工作变得压力重重。那么, 高校就应该加强对大学生记者站的管理工作, 从而使得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能够更上一个新的台阶。具体来说, 高校应该健全规章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 比如说制定并实施诸如《例会制度》和《交流会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 要大力促进大学生记者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活动, 并充分发挥出老记者对新记者的带动作用, 帮助他们尽快掌握好新闻写作的各种技巧等。通过这些不同的规章制度来引领大学生记者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新闻工作素养, 通过良性管理工作让学生记者站工作逐步走上优胜劣汰、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此外, 高校还应该搞好换届选举活动, 充分发挥骨干的积极作用, 让大学生记者工作时更具备强烈的自尊心与责任心, 要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来让一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学生记者能够当选为记者站的领军人物, 还要做好评优和表彰工作, 建立争先创优的竞争机制, 营造健康向上、温馨和谐的育人氛围, 让这些大学生记者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为其他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总之, 新时期我国高校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面临着很多良好的机遇, 但同时, 也面临着不小的发展困境。因此, 我们高校就必须从引导大学生记者队伍学习政治思想理论, 树立正确新闻价值观, 开展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新闻业务能力培训工作, 为学生记者的成长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让校报学生记者组织化, 并充分借鉴现代管理经验等方面来强化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做好新时期学生记者的业务指导等, 从而不仅从更高层次上提升高校校报的办刊质量, 更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让他们成为素质良好、思想稳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一代大学生人才。

摘要:新时期, 我国高校大学生记者队伍建设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发展态势, 尤其是信息化时代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日益扩大, 急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记者队伍, 让他们能够成为高校新闻传播的有效渠道与舆论扩散中心, 从而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出应有的沟通桥梁作用与上下交流的纽带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大学生,记者队伍,素质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晓艳, 汤可娟.和谐校园背景下大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培养[J].高职高教研究, 2011 (16)

[2]杜笑宇.刍议高校校报学生记者的培养与管理[J].焦作大学学报, 2008 (2)

记者队伍 篇7

2013年7月开始, 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把《记者调查》栏目确定为抓业务、带队伍的一项重要抓手, 以此培养夜班编辑深入踏实的采访作风, 提升夜班编辑的政策水平、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一年来, 人才培养取得了一些成绩, 也为整个报社采编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创新形式, 建设队伍

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是《河南日报》的“总装车间”, 夜班工作一直深受报社重视。作为一种传统, 河南日报采编岗位的新进人员 (主要是大学应届毕业生) 一般都要先放在夜班锻炼, 然后再充实到各个采访部门。因此, 新闻出版部在完成编辑出版工作的同时, 也担负着为报社培养人才的重任。

河南日报目前执行的是采、编、组“三权分立”的采编机制。在这种框架下, 新闻出版部夜班编辑的主要工作是编稿、组版, 没有硬性的写稿任务。但只编排不采写容易造成单项发展, 长此以往, 留在夜班岗位的编辑对采访一线不熟悉, 充实到记者岗位的编辑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适应。这一困扰始终伴随着夜班的人才培养之路。2013年, 集团先后把两批共21名新进人员分配至夜班, 同时, 一批有经验的老同志被充实到采访一线。面对人员大进大出、调整数量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 如何在新老交替中稳定队伍?面对纸媒转型的日益迫切, 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能编能写、两翼齐飞的夜班编辑队伍?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在编委会的领导下, 去年下半年, 新闻出版部结合传统纸媒生存之道的深入思考, 根据夜班人员的实际构成, 以培养全能型夜班编辑为目标, 以提升编辑的政策水平、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为导向, 以《记者调查》栏目为平台, 开始引导和要求夜班编辑尝试采写“新闻调查”类稿件, 逐步探索新形势下适合夜班自身规律的稿件采写常态化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一) 确立“记者调查”类稿件采写帮带责任机制

根据新闻出版部人才梯次培养计划, 结合部门现有人员实际情况, 制订了出版部人才培养帮带方案:对于入职刚满一年的夜班编辑由部门主任分别负责帮带, 对“记者调查”类稿件采写进行全面指导;入职不满一年的编辑, 白班期间由主任助理带领, 主要依托中央以及各省级党报、重要门户网站等寻找线索, 为选题做前期准备;有多年工作经验的编辑和入职刚满一年的编辑, 新老结合、结成对子, 在合作执行选题的过程中学学相长、强强联合、共同提高。

(二) 制定并不断完善“记者调查”类稿件选题策划执行机制

新闻出版部成立选题领导小组, 对“记者调查”类稿件选题策划执行等工作统一指导。选题领导小组的主要工作包括选题确定、人员调动、稿件跟踪、质量把关等。

选题的搜集与确定。白班选题:入职未满一年的编辑在主任助理指导下, 半个月白班期间, 要确定6个较高质量的选题, 进入预设选题库。夜班选题:入职一年以上的编辑人员, 半个月夜班期间每人推荐一个选题, 共10个选题, 进入预设选题库。选题汇总后召开选题讨论会, 各选题推荐人应充分发表意见, 大家针对推荐选题进行认真讨论, 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 本着质量优先的原则, 由选题领导小组最终确定10个选题进入终审选题库。终审选题分为即做、中期、长期三类, 即做选题根据白班现有人员力量安排为3个。选题库每半个月滚动更新一次。

选题的执行。所有进入选题库的选题按照谁推荐谁负责、谁为第一作者的原则执行并予以考核。即做选题确定后, 选题领导小组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并形成规范的文字方案上报主管领导审批, 选题执行人员应在半个月白班期间完成;中、长期选题由选题推荐人持续关注, 成熟后列入即做选题执行。建立并不断丰富部门专家库, 所有选题的执行者在选题实施过程中应主动对接部门专家库, 以增加稿件的深度和权威。

2013年7月至今, 夜班编辑主创和独立采写《记者调查》栏目深度报道稿件共见报40多篇, 大部分稿件被报社考评委评为B稿以上等级,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房屋“养老金”如何不再“睡大觉”》《谁来拯救被“卡”住的生活》《河南人“畅游河南”待何时》《“一元钱办公司”的“轻”与“重”》等一批稿件在业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其中,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还荣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 《记者调查》栏目深度报道的采写也大大激发了夜班编辑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夜班编辑在写好深度报道的同时, 还带着问题深入基层, 写出了不少有深度、接地气的鲜活稿件。

二、打造精品树立品牌

有了朝气蓬勃的人才队伍, 新闻出版部希望能把《记者调查》这个栏目打造成精品栏目, 成为《河南日报》的一个品牌。为此, 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和探索, 现以《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为例作以详细阐释:

(一) 选题操作过程

选题初期, 新闻出版部选题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编辑的主观能动性, 指导编辑从不同渠道搜集选题, 并召开选题会对所报选题进行充分论证。“汉字危机”的选题在讨论中得到选题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并对调查方式、采访对象、相关内容等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在成立报道小组和确定执行人后, 由报道小组将采访提纲细化, 并由选题领导小组报至分管领导和社领导处听取意见。

采写阶段, 选题领导小组跟踪督导, 及时了解报道小组的采写情况, 把握报道方向, 帮助执行人解决采写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如引导记者主动运用新媒体, 充分发挥科技手段在采访中的作用, 帮助设计调查问卷, 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和权威专家等。

刊发前, 及时组织该选题报道小组成员讨论稿件细节。《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文最初字数有3000多字, 为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 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最终精简至2000字;标题的制作从最初的15字, 提炼至最后的11字……稿件字数、标题、结构、语言等都经过了充分的提炼。

(二) 选题现实意义

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今天, 汉字作为其重要部分, 承载了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然而,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多种因素使汉字陷入了书写危机, 越来越多的人深受“提笔忘字”的困扰。是什么原因造成汉字今天的“囧”境?汉字危机继续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危害?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汉字文化”?这些问题成为当下社会舆论的热点。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一选题突出了《河南日报》的党报定位, 对当下社会舆论热点问题予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客观报道, 并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文章从三个方面解读汉字危机。第一部分, “提笔忘字———汉字书写遇‘囧’”。一方面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分类采访, 一方面借助河南日报新媒体发起网络调查, 实现报网互动, 最大范围地搜集资料。在报道中, 揭示“提笔忘字”这一现象的普遍性, 从而引起受众的关注。第二部分, “三大冲击———警惕‘囧’境日甚”。当下, 不少人认为提笔忘字只是对部分字词的遗忘, 不足以对社会、对文化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一现象, 文章分析了造成汉字“囧”境的三大主要原因:科技养惰性、外语抢风头、使用欠规范。通过权威专家的阐述, 客观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以及汉字危机继续发展的严重性。第三部分, “对症下药———多管齐下破‘囧’”。汉字危机现象的出现已有很多年了, 但如何挽救和避免却一直没有更好的办法。长期以来, 汉字似乎不像普通话那样被重视。普通话水平测试已实施多年, 汉字水平应用测试却很快被搁浅。虽说对汉字的挽救不应寄托于应试教育, 但当下, 此种方法无疑是最快速而有效的。此外, 媒体的鼓与呼必不可少, 但又该如何正确引导?文章通过张颐武教授和王保国教授的观点, 提出了作为大众媒体在传承汉字文化中应起的作用。

(三) 选题社会效果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这篇“记者调查”稿件, 内容丰富、文字简练、标题凝练, 从内容到形式都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文章甫一刊出, 便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 大量媒体转载, 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间接影响了《河南省实施〈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的施行。

党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中应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河南日报注重新闻改革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鼓励采编队伍在新闻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 《汉字咋成了“熟悉的陌生人”》一文正是在社会热点引导改进创新中的典型作品。

三、结合实际, 顺应趋势

目前, 《记者调查》栏目取得了一些成绩, 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受到读者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整个流程也运转得越来越成熟。这一切, 都缘于对栏目的准确定位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一) 栏目的运作方式, 充分考虑到了夜班的工作性质和河南日报的工作实际

新闻出版部是河南日报整个采编流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 夜班编辑掌握着发稿权。因此, 夜班编辑采写的稿件更要强调质量第一。这一点, 是部门在引导编辑写稿时为自己设定的一条“红线”。而“记者调查”类稿件本身对质量的要求就比较高, 这一“主攻方向”的确定符合部门强调稿件质量的初衷。在“一切凭稿件质量说话”的原则下, 夜班编辑采写的深度报道也要和记者的稿件竞争“上版”, 这就要求编辑写的每一篇稿子发出来后都要经得起审视, 这样就保证了《记者调查》栏目稿件每一篇都是精品, 并不断提升质量。同时, “记者调查”稿件的采写是安排在夜班编辑的半个月白班期间, 机制的运作是建立在有相对完整时间的基础上。此外, 出版部编辑大都年富力强, 有强烈的工作积极性和采写欲望, 这是能够取得成功的能力基础。

(二) “记者调查”类稿件以深度报道为品牌内容, 符合当前纸媒的发展趋势

在移动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 纸媒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固然和新媒体比拼时效存在短板, 但纸媒的发展也并非没有突破口。优质内容永远是大众渴求的, 严肃的新闻媒体更是一个健全社会所不可或缺的。一旦新的商业模式形成了, 坐拥优质内容的媒体就会逆转。那么, 能够让纸媒“翻身”的优质内容究竟是什么?“深度报道已经被当下的传统媒体认为是核心竞争力的一个最可见的优势。”深度报道之所以会被传统纸媒赋予很大的期望, 原因就在于它是在碎片化的信息冲击时代和新的互联网冲击时代下, 传统媒体在内容方面可替代性的门槛相对最高的领域, 因此, 越来越强化这类报道是一种趋势。《记者调查》栏目实际上是在深度新闻、深度策划、深度独家视角和深度版面表达方面进行的一些新的尝试。

(三) 选题的搜集和执行过程, 是利用新媒体发现线索和实现采编融合的一种尝试

夜班编辑不跑线, 不分口, 不接触一线, 在信源上存在先天不足。但新媒体的出现和迅猛发展, 在给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 也带来了机遇。在信息爆炸的当下, 新闻封锁很难实现, 各大新闻网站、官方网站, 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移动媒体, 都成了夜班编辑在选题搜集过程中破解“线索哪里来”的工具。更深层意义上, 在整个选题执行过程中, 选题推荐人实际上是充当了正常采编流程中编辑的角色, 而选题执行人是记者的角色。在以往的采编流程中, 版面编辑对稿件的介入是在稿件形成之后, 承担的是来料加工的责任。而在这个选题策划机制中, 选题推荐人从提出问题、列出提纲, 到与执行人的沟通协调, 到最后上版发稿, 全程介入整个稿件的生产过程。《记者调查》栏目的运行机制, 不仅提高了稿件采写的效率和质量, 还提高了编辑的介入意识和掌控能力, 更为报纸采编环节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贵的尝试。

四、观念提升, 手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宣传思想工作创新, 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 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河南日报》作为党报, 肩负着引导舆论主阵地的重任。党报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进而凝聚起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关键是要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水平, 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时、度、效, 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者, 党报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高下, 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新闻媒体能否保持既有的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河南日报新闻出版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以《记者调查》栏目为平台, 以项目制的形式高效推进选题策划, 实际上就是在创作好的作品过程中锻炼队伍, 在队伍建设中实现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因此, 媒体只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 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 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才能真正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磨炼队伍、提升水平, 在应对复杂局面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不断前行。

摘要:在掌握发稿权的前提下, 夜班编辑的写稿工作该如何引导?从“象牙塔”直接进入新闻单位, 从事夜班工作的大学生, 不跑线, 不分口, 不接触一线, 能不能写出有分量的稿件?一方面是机制的约束和权力的制衡, 一方面是新闻发现的先天不足和采写能力的亟待培养, 当这些问题和汹涌而来的新媒体冲击叠加在一起时, 作为纸媒的坚守者, 是墨守成规, 还是迎难而上?在破解难题的过程中磨炼队伍、提升水平, 在应对复杂局面的过程中创新发展、不断前行, 希望这种探索能给人以启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记者队伍】相关文章:

从记者到出镜记者06-24

记者节记者心得体会06-24

院记者团记者培养策划书04-14

《北华大学报》学生记者团见习记者章程05-16

电视记者05-28

年轻记者05-03

外国记者05-10

记者工作05-15

记者手记06-11

记者编辑06-12

上一篇:高校就业网站现状研究下一篇:《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