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制约

2024-09-06

相互制约(精选四篇)

相互制约 篇1

最近“拉闸限电”屡屡见诸于各新闻媒体,俨然成为了国内不少地方政府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有效手段。有关专家指出“拉闸限电”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之间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所引起。一方面,地方政府为追求GDP政绩而大力推动GDP高速增长,但是受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等因素制约,不少地方政府仍然不得不依赖高耗能支柱产业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明确将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与地方官员的考核挂钩,节能减排任务势必倒逼地方政府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如果技术进步水平无法获得大力提升,那么通过抑制高耗能支柱产业这种途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难免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显然,“拉闸限电”现象表明能源强度下降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制约关系,解决此矛盾的关键可能在于技术进步。

当前,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Alberto Bucci(2008)[1]认为经济增长依赖于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外生技术进步。Belton Fleisher(2010)[2]认为教育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前者体现为技术创新,后者则体现为人力资本投资。López-Bazo(2008)[3]利用对偶理论分析了西班牙人力资本投入的间接作用,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刺激了实物资本增长,从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Susan Sunila(2010)[4]利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66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单向影响能源消费。Chao-qing(2009)[5]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进步与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人均经济收入增长将导致能源强度上升,技术进步则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王群伟(2008)[6]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Malmquist指数分解,认为能源效率的提高依赖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技术效率比技术进步更有助于改善能源效率。陈军(2008)[7]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FDI、人力资本和R&D投入等变量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认为增加科技投入、加速人力资本形成和促进FDI吸收,对中国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正向影响。Tai-wen(2009)[8]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调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何建坤(2006)[9]分析了中国“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的变化,认为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效率提升、技术进步三方面努力可实现节能目标。

上述研究表明:(1)经济增长促进能源消费增长,进一步可能导致能源强度上升;(2)产业结构调整、要素替代、能源替代,以及技术进步是节能降耗的主要手段;(3)人力资本投入不仅直接影响经济增长,而且还可通过促进实物资本投资间接影响经济增长。本文试图利用系统动力学均衡理论,分析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及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二、模型构建与分析

王小鲁(2009)[10]在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时认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适合于描述中国经济增长,本文也采用此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为:Y=AEσ1Kσ2Hσ3 (1)

其中Y为经济收入,A为技术进步,EK分别为能源消费量、物质资本存量,人力资本H=BL为人力资本效率和劳动力的乘积,σ1,σ2,σ3,σ1+σ2+σ3=1为相应生产要素弹性。

k=K/L,y=Y/L,τ=E/Y,则式(1)可改写成:y=σ11-σ1kσ21-σ1Bσ31-σ1 (2)

假设资本折旧率为δ,储蓄率为s,则资本运动方程表示为:dΚdt=sY-δΚ(3)

由式(2)可进一步得到:

dkdt=sy-(gL+δ)Κ(4)

假设劳动者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效率,而且人力资本投资w随着经济收入y的提高而提高,则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收入的关系式可表示为:w=a1yθ,θ∈(0,1]。

假设人力资本存量折旧率σB,则人力资本效率积累方程可表示为:dBdt=a1yθ-σBB(5)

式(4)和式(5)构成的微分系统为:

{dkdt=sy-(gL+δ)kdBdt=a1yθ-σBB(6)

gk¯=gL+δ+gk,gB¯=gB+σB,则gk¯表示调整后的人均资本增长率,gB¯表示调整后的人力资本效率增长率。显然,调整后的人均资本增长率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人均资本折旧,一部分用于推动劳动力增长,其余部分用于推动资本增长;调整后的人力资本效率增长率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人力资本折旧,另一部分为推动人力资本效率增长。

式(6)均衡时,人均资本增长率和人力资本效率增长率不再调整,则有:

{gy-gk=0gk-gB=σ1σ3gτ+1-σ1σ3gAθgy-gB=0(7)

解此方程组得到:

{gB=θgygy=1(1-θ)σ3[σ1gτ+(1-σ1)gA](8)

式(8)表明:(1)人均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强度增长率成正比,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降低能源强度将导致经济增长减缓而技术进步则加速经济增长,该结论与Chao-qing(2009)[5]的结论一致;(2)人均经济增长率与人力资本投资弹性成正比,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人均经济增长,该结论与López-Bazo(2008)[3]的结论一致;(3)人均经济稳定增长有赖于技术进步抵消能源强度下降对人均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而人力资本效率对人均经济增长起加速作用。

如果把在现有技术进步条件下为保持人均经济产出不低于所规划的人均经济产出增长率Gy所必须约束的能源强度增长率定义为最小能源强度增长率,则由(8)可得到最小能源强度增长率为:

gτ*=(1-θ)σ3σ1Gy-1-σ1σ1gA(9)

相应地,把最小能源强度增长率所对应的人力资本效率增长定义为最小人力资本效率,则由式(8)可得到最小人力资本效率增长率为:

gB*=θGy (10)

如果gτgτ*,则有gBθGy,gyGy,此时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足于抵消能源强度下降对人均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果gτ<gτ*,则有gB<θGy,gy<Gy,此时技术进步增长的贡献不足于抵消能源强度下降对人均经济增长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考虑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等变量的影响,生产函数(1)的回归估计仍采用时间序列,其对数形式为:

ln Yt=C0+C1t+C2ln St+C3ln Jt+C4 ln Et+C5 ln Kt+C6 ln Ht+μt (11)

其中St为市场化程度,Jt为产业结构。

本文采用的能源消费量(E)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单位为万吨标准煤;劳动力(L)采用全社会从业人员数,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万人;资本存量(K)采用采用物质资本存量,单位为亿元,其中,1985-2004年的数据(1952年价)来源于张军(2004)[11]及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资本存量数据库;经济产出(Y)采用1952年不变价格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为亿元;人力资本效率(B)采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单位为年,数据直接采用王小鲁(2009)[10]的研究成果;市场化程度(S)以非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表示,数据直接采用王小鲁(2009)[10]的研究成果;产业结构调整力度(J)采用第二产业GDP占GDP总额的比重表示,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估计式为:

LOG(Y)=-1.555+0.0337*T+0.3103*LOG(S)+0.1432*LOG(J)+0.1339*LOG(E)+0.4466*LOG(K)+0.4195*LOG(H)

由式(2)可计算得到能源强度弹性、人均资本弹性以及人力资本效率弹性分别为0.15464、0.51565和0.48435。在样本期内,人均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效率每增长1%,将分别导致能源强度下降3.345%和3.1321%,而能源强度每下降1%将导致经济增长下降0.15464%。因此,资本替代和人力资本效率提升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能源强度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不容忽视。

式(6)的差分方程估计式为:

B=0.777245*B(-1)+ 2.107055*Y^0.128919

(0.0000) (0.0000) (0.0000)

由该式可得到人力资本折旧率为0.22276,人力资本投资弹性为0.128919。经济收入每增长1%将促进人力资本投资0.128919%,显然样本期内的我国人力资本积累速度较慢,其对降低能源强度的作用效果不明显。

按“十一五”规划设定的“能源强度降低16%”约束性目标计算,我国规划的能源强度年平均下降率为4.2%左右。按“十一五”规划设定的“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计算,我国规划的人均经济增长率为7.2%。考虑到我国实际经济增长往往高于该规划目标,本文以人均经济增长率7.5%为依据计算规划能源强度增长率。

由图1可发现,最小能源强度增长率基本与实际能源强度增长率吻合。在现有技术进步条件下,我国可以实现人均GDP增长率7.5%和能源强度下降率4%的约束性规划目标。但是,如果人均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则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将更为困难。我国不少地区“拉闸限电式”的节能措施与该地区片面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率很大的关系。

由图2可发现,以能源强度下降率4.2%和人均经济增长率7.5%为依据计算得到的人力资本效率增长率为0.9669%,小于人力资本效率增长率实际值。显然,实际经济增长较高是主要原因。

由图3可发现,以能源强度下降率4%和人均经济增长率7.5%为依据计算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3.8138%,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实际值围绕该值上下波动。这表明我国技术进步大抵可以支撑经济增长率7.5%而能源强度下降率4%的规划目标,如果技术进步没有得到进一步有效提升,那么片面追求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将难于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的目标。

由图4可发现,人均经济增长率7.5%为依据计算不同人力资本投资弹性下的能源强度增长率。如果人力资本投资弹性改为现值的2倍,则能源强度增长率将微弱地下降。显然,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弹性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效果并不明显。

四、对策与建议

综上分析,本文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在现有技术进步条件下,实现人均GDP增长率为7.5%和能源强度下降率4%的约束性目标具有可行性。如果人均经济增长速度更快,则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将更困难。因此,各地区合理规划经济增长率有利于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的目标。(2)能源强度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不容忽视,如果不深挖降低能源强度的潜力而片面强调降耗,那么降低能源强度将阻碍经济增长。(3)如果经济增长一定,那么技术进步是降低能源强度的前提,能源强度下降幅度应以技术进步提升幅度相一致。(4)人力资本投资依赖于经济增长,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弹性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效果并不明显。技术进步是现阶段降耗的最可行途径,调整产业结构和加速市场化进程有利于技术进步。

摘要:以我国1985-2008年的相关数据为样本,利用动力学系统均衡理论分析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制约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率7.5%和能源强度下降率4.2%的规划目标切实可行,但能源强度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不容忽视,如果经济增长仍保持更高速增长,则进一步降低能源强度将更为困难;人力资本效率增长依赖于经济增长,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但效果不明显,可行的降耗途径在于技术进步。因此,能源强度下降程度应以技术进步相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

关键词:能源强度,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动力学系统

参考文献

[1]Alberto Bucci,Population growth in a model ofeconomic growth with 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 and horizontal R&D[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08,30(3):1124-1147.

[2]Belton Fleisher,Hai-zheng Li,Min-QiangZhao,Human capital,economic growth,andregional inequality in Chin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0,92(2):215-231.

[3]Enrique López-Bazo,Rosina Moreno,Does hu-man capital stimulate investment in physical cap-ital?Evidence from a cost system framework?[J].Economic Modelling,2008,25(6):1295-1305.

[4]Susan Sunila Sharma,The relationship betweenenergy and economic growth:Empirical evi-dence from 66 countries[J].Applied Energy,2010,87(11):3565-3574.

[5]Chaoqing Yuan,Sifeng Liu,Junlong Wu,Re-search on energy-saving effect of technologicalprogress based on Cobb?Douglas productionfunction[J].Energy Policy,2009,37(8):2842-2846.

[6]王群伟,周德群.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动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8,28(6):74-80.

[7]陈军,徐士元.技术进步对中国能源效率的影响:1979-2006[J].科学管理研究,2008(1):9-13.

[8]Taiwen Feng,Linyan Sun,Ying Zhang,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ergy intensity in China[J].Energy Policy,2009,37(12):5475-5483.

[9]何建坤,张希良.我国“十一五”期间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分析:如何实现能源强度下降20%的目标[J].中国软科学,2006(4):33-38.

[10]王小鲁,樊纲,刘鹏.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和增长可持续性[J].经济研究,2009(1):4-16.

相互制约 篇2

绩效管理不是一门科学,但企业可以尽量使其科学化、系统化、客观化,虽然这中间会有相当的人为因素,但这些主观因素都是可以降到最小。人力资源的工作就是创建一个绩效评估流程,让管理层能及时给予持续的反馈,并培训经理人员怎样给予反馈。

考核中的相互制约必须始终贯彻整个评估过程。高管层、人力资源部和雇员本身都对考核结果负有管理责任。而在这三者中,高管层对绩效评估是否始终如一和及时执行有着最重要的影响。

顶级软件公司人力资源副总裁罗斯。怀斯认为:“HR无需过于在意一些没有意义的细节,所有的结果将在上一级管理层进行整理并得出结论。这样,如果某一环节不能按时完成,下一环节的经理人员就将无法完成工作。副总裁不得不去回顾组织的信息,有些人的信息漏失了,必须重新整理。”这往往是HR管理人员在执行考核时的一个困境。

相互制约的第一个方法是逐步融合或重新校检,即让企业各个部门的经理人员能够看到下属的一些相矛盾的评价。也就是让管理人员对比各方的评估结果,以确保一致性。然后每个部门经理与其他经理人员一起开会面谈,判断对每一个员工的评估结果。最后将这些评估结果与每一个部门经理进行沟通,直至最后得到结论。

王占坡老师,山东大学特聘研究员、济南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速赢商学院“速赢管理黑带大师”、速赢商学院副院长、企业绩效量化考核标准核心起草人、企业销量倍增“四轮驱动”模式主创人、湖北卫视《职业指南》频道签约专家;《人力资源管理》杂志社2011“著名管理咨询专家”,实战派绩效提升专家、五步连环量化考核指标提取技术主设计人。被业界称为“销售、生产、人力资源三栖咨询师”。具有深厚的实战操盘经验,能够将生产、运营、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融汇贯通。历任北辰集团人力资源经理兼质量管理部经理、山东圣光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光华博思特营销策划项目总监、上市公司神州万象(济南)清洁能源公司总经理。

在《中国人才》《市场营销与管理》等国家级杂志发表文章几十篇,已出版图书及光盘《领导管人 流程管事》《电话营销技战术》《绩效考核指标量化技术》《HR蜕变》《企业经营管控突破之道》《打破企业培训桎梏的六大工具》。

浅析物理量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 篇3

1. 在速度取特定值时位移有极大值

例1.一列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以v=36m/s的速度运动, 当火车刹车后以a=4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运动, 求10s内火车前进的位移是多少?

错误解答:本题如果不假思索就按进行求解, 则有:

这个解答是错误的, 原因是刹车后火车没有向前运动10s钟就已经停下了。所以, 这里速度为零, 即vt=0, 是速度的特定值, 在速度为零时, 火车就停下来了, 位移达到最大值。

正确解答:根据题意有:。

代入数值有:0=36-4t, 求得t=9s。

代入后面的方程有:。

这道题是在时间上设下“陷阱”, 速度取特定值 (零) 是识破“陷阱”的关键。

2. 在速度取特定值时加速度有极大值

例2.如图1所示, 质量为m的带电量为q的小球, 在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摩擦系数为μ的斜面上自由滑下, 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磁场方向向外, 求小球在斜面上的最大加速度?

解析:小球滑动后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如图1所示。沿斜面方向的加速度为:,

又有N+qv B=mgcosθ,

从该式可见, 当速度v增加时, 加速度a也增加。

加速度的极大值为:a=gsinθ。

3. 在加速度取特定值时速度有极大值

例3.一宽度为L的足够长的“U”形金属框架, 竖直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 如图2所示。整个装置除固定电阻外, 其它部分的电阻不计。当质量为m的均匀导体棒ef与框架良好接触没有摩擦地自由下落的过程中, 其最大速度为多少?

解析:导体棒在下落开始时只受地重力作用, 但当它有了速度后, 框架和棒组成的回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 由右手定则可知, 棒中的电流方向是由e到f, 所受安培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则导体棒此时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了。根据牛顿定律有:

mg-BIL=ma, 得到:a=mmg-BIL (1)

由电磁感应定律有:E=Bv L,

则感应电流为:I=RBy L (2)

从上面两式可见, 随棒的下落速度的增大, 感应电流增大, 而感应电流增大则加速度减小。在加速度a=0时, 速度v不再增大。所以这个问题是以在加速度a=0的特定值, 来求得速度的最大值。由上面的式子解得:。

这个问题如果变化, 如果金属框架与水平面有一个夹角, 或磁场的方向与水平面有一个夹角, 无论条件如何, 加速度a=0时, 速度v为最大的条件是不会变的。即所谓“抓住不变, 可应万变”。

4. 加速度和速度互求极值的条件

例4.质量为m带正电荷电量为q的小环, 沿着穿过它的竖直足够长的绝缘杆下落, 环与杆间的摩擦因数为μ, 整个装置处在如图3所示的电磁场中。求小环下落的最大加速度和最大速度?

解析:小环只要开始下落后就要受到四个力的作用, 重力mg、电场力q E、洛仑兹力qv B和摩擦力f, 受力情况如图3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由于有加速度a, 速度v会增加, 速度v增加, 加速度a也增加, 小环做加速度越来越大的变加速运动。当q E-qv B=0, 即v=B/E时, 加速度a有极大值, amax=g。v再增大, q E-qv B<0, N的方向改变, f的方向不变, 此时加速度, 只要有加速度a存在, 速度v就增大, 而在这种情况下, v增大a减小, 小环作加速度越来越小的变加速运动, 当a=0时, 速度v不再增大, 取极大值。

从这个例题看到, 加速度a和速度v互为极值条件, 揭示了a、v之间联系的丰富内涵和复杂的制约关系。揭表透里, 抓住精髓, 能够锻炼思维的判断性。

相互制约 篇4

政府管教育, 指的是应该管教育的大政方针, 管学校的办学方向, 以及管教育资金的足额投入。在现阶段, 政府还应搭建平台, 研究我们现行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基础教育的教育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机制, 普职的分流与交融,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如何互补, 诸如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 诸如学科教学的难易界定……诸如此类, 是否符合教育的本质, 是否符合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 是否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是否有利于把学生从“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

校长办教育, 乃天经地义。校长, 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 应该根据党的教育方针, 依法民主行政, 拥有对办学必须具备的人、财、物的支配权, 以及对所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指挥权。校长身处教育的基层单位, 应该是有思想的实践者, 即在体现国家对教育的意志、传授人类共性文化的同时, 必须结合区域环境, 依据学校的实际, 根据学生的情况, 遵循教育规律, 因材施教, 尽可能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尽可能使“关心一切学生”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至于对学校办学的褒贬评价, 应有科学的评估体系, 这将有效引领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 而评价的主体应该来自社会, 或者说应由社会志愿者组成的人员评价教育。为保证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我们应该构建相应的原则和程序, 让一些了解教育、懂得教育、热衷教育的社会志愿人员担任评估员, 评价学校, 评价校长的工作, 这样既有利于增进社会对教育的理解, 也能逐步形成有利于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氛围。

温家宝总理感慨于我国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现状, 强调“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 大胆改革教育体制”, 可谓震聋发瞶, 一针见血。如今见诸媒体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明确提出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体制改革。俞正声书记在韩正市长和教育部签署“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综合教育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时也明确指出:“当前, 上海正按照中央要求和国家的战略部署, 加快推进‘四个率先’, 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迫切要求上海教育事业进一步深化改革, 大力开展体制机制创新。上海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 有责任继续在全国教育改革中先行探索, 作出贡献。”可以作如此评价, 从中央到地方, 国家领导人的表态都直指现行的教育体制。倘若我们不能解决阻碍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这一“关键环节”, 我们的教育改革恐怕永远只能“在黑暗中摸索”, 付出的代价恐怕也将是惨重的。

因此, 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工作便是根据政事分离的原则, 理顺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关系, 明确界定教育系统管、办、评三者的义务、职责和权限, 使涉及教育领域的三方各司其职, 遵循教育规律, 在其位, 谋其政, 既职责分明, 相互制约, 又相互合作, 形成共振, 真正着眼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真正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次, 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三者管、办、评的义务、职责和权限清晰的前提之下, 根据依法治教的原则, 亟需制定《学校法》, 此必不可少。我们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明确学校的责任、义务和权限, 包括对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包括校长的聘任和教工流通的法则, 校长对学校人、财、物支配以及教育指挥的权限, 学校民主管理的机构设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互制约】相关文章:

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的句子05-16

相互出题,相互难倒二年级日记05-26

相互依存06-15

相互促进07-15

相互学习07-17

相互交融07-30

相互影响08-14

相互信任08-26

相互帮助作文06-02

相互忠诚理念06-06

上一篇:信用担保业下一篇:城市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