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2024-08-08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精选九篇)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篇1

一、实施人文管理, 塑造学校精神

学校与学校最本质的区别不是它的规模与校舍, 不是偏狭眼光下的教育质量, 而是它生生不息的学校精神。于是,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让北大成为北大;“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让清华成为清华。而“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和“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也已经由两校最初的办学方针和校训成为北大和清华精神的实质。

记得好多年前, 曾在某杂志上读到《遥远的掌声》一文, 至今难忘。主人公罗尔斯教授是当代社会学大师, 凭借《正义论》一书奠定了他在学术界中不可撼动的地位。学期结束, 罗尔斯教授在哈佛的讲堂上讲完最后一堂课, 谦称课堂所谈全属个人偏见, 希望大家能做独立思考, 自己下判断。说完, 他走下讲坛, 全部学生立即鼓掌, 向他致谢。罗尔斯教授本来就有点内向害羞, 频频挥手, 快步走出讲堂。可是在他走出后许久, 掌声依旧不衰。中国留学生吴咏慧双手拍得又红又痛, 便问身旁的英国同学, 到底还要拍多久?同学回答:“让罗尔斯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这样的掌声何时在我们的课堂里出现过?作者称这“遥远的掌声”就是哈佛精神。解读“遥远的掌声”, 哈佛学生由衷地热爱真理、渴求学术、尊重教授, 是其精神实质之一。而拥有配得上享有掌声的教授, 是其精神实质之二。走出哈佛的校门, 会有一系列类似“遥远的掌声”那样美好的记忆让哈佛学子萦绕心头, 其精神实质之三也。难怪, 哈佛的学生称母校是“心灵的故乡”。

今天, 我们每所学校都拥有自己的“校风”、“校训”, 提炼、概括并奉行的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之魂, 它是学校文化的最高体现和概括, 它能创造出一种浓厚的、浸染整个校园的精神风貌, 极大地影响学校成员的价值选择、人格塑造、思维方式、道德情操、行为习惯。这些内容正是人文精神的充溢。人文精神才是学校精神的核心,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精神状态。因此, “以人为本, 和谐共进”是成为我们塑造楚水精神的追求。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发展人, 学校的工作核心是培养和造就学生, 我们将学校工作主旨确定为:让师生共同发展。我们的育人理念是:培育智慧, 培养秀外慧中的少年儿童。学校广泛开展了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成功教育,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学生。学校注重晨检、升旗、校会、学生社团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 定期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英语节、科技节, 开发校本课程, 开展研究性学习, 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康的道德情感与规范意识, 养成了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并时时把学校的关心、温暖送到每一位师生的心坎上。拥有“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怀, 以大雪无痕、润物无声般的行动去关爱师生, 让师生共同享受阳光雨露, 共同享受幸福快乐。几年来, 我校已形成了“干群和谐、师生和谐、家校和谐”以及“我追求, 我进步;我成长, 我快乐”的可喜局面。

二、实行文化管理, 成就学校文化

文化管理是用文化积淀去教育人、引导人、熏陶人, 将文化管理渗透于学校管理的各要素中, 必将对调动教师群体积极性, 增加凝聚力, 提高教育质量, 创立学校文化和树立学校组织形象等产生巨大的力量。一所学校是否真正处于和谐发展的理想状态, 就在于是否有文化管理在起作用。因为, 学校在更高意义上不仅传承知识, 还要竭尽所能培养学生形成人类普遍的美德和实现人生价值。

文化管理是现代学校实现教育质量的有效保证。我校的文化管理具有独特性, 不仅提高了办学品味, 更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状态。学校有一种积极、主动、活泼、向上、奋进的文化氛围, 每一个建筑, 每一面墙壁, 每一寸土地都非常具有灵性和人文特征, 这使得每一个走进学校的人都受到熏陶和感染;学校注重以人为本, 提出“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教职工的幸福人生添彩”。学校不仅给师生创设了一个崭新、舒适、现代、健康、和谐、活泼的成长的环境, 更重要的是给师生营造了一个宁静致远、激情奔放、热爱学习、强身健体的乐园。教职工常说, 我们的工作虽然很辛苦, 但在这儿工作幸福指数很高。的确, 楚水的文化是一种力量, 促进人学会学习, 自主发展, 不用扬鞭自奋蹄!

近年来, 我校在校园文化和自身形象的文化管理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首先, 着力营造了宽松、高雅的校园文化。走进学校教学楼, 就会感到一股经典诗词的清新古朴之气迎面扑来:80首经典古诗词, 60句经典名言, 配以古典韵味十足的背景画呈现在眼前……教室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场所, 面积不大却蕴含着极强的教育功能。我们充分利用四周墙壁、黑板报张贴字迹工整的诗文书法、五彩缤纷的诗配画, 寓教于乐。在走廊、办公室、楼梯拐角处都可以欣赏到师生作品, 每个楼层可见颇具特色的开放的“小书吧”, 创造了一种愉悦与和谐的学习环境, 使师生在相互尊重中共同成长。其次, 在教师形象上充分体现学校文化特色。我们从学校组建那一刻起, 就已形成共识:学生书包里的作业本就是学校的形象, 学生的作业本就是我们学校的脸面, 这个作业本每天都向家长报告着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每一位家长都是通过这个小本子在监督学校、了解学校、帮助和支持学校。因此, 我们要求教师要格外关注这个本子, 不仅要认真批阅, 还要写好里面的每一个字和符号, 这就是我们每天交给家长的督导报告。因为, 我们的工作是一次性的, 重复就是浪费学生的生命。认真批改作业, 认真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就是我们的职责和良心。同时, 在作业本的批改设计上也体现了我校特有的文化特色。

丰富德育内涵,创新德育载体 篇2

记忆的忘却,总在我心里面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只能用情感的刀凿在我心房上刻下十多年美好事物的回忆,致此长安关工委成立20周年之际,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我近年的工作汇总点点滴滴。

一、健全关教组织,实施网络共享。

实施德育教育,育人是关键,育环境是共享,如何提高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成为重中之重,为了落实关教工作避免有人管,无人抓的空洞管理,我及时召开了本街道领导班子会,成立组委会,确立关教小组,使每个小组负责人公示自己邮箱,及时传递关教工作新动向,新思维,新办法,新举措,为德育教育提供有效素材,实现关工委、普教、社会、家庭、学校联合抓德育,网上谈体会,促成黄良街道关教组织上新台阶。

二、德育为首,更新理念,实现关教服务水平。

近年来,我街道中心学校在教育局和关教组织的指导下,完善德育实施计划纲要,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践行科学发展观,抓师德内涵,增强德育管理人文化,建立各种育人载体,落实德育实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抓感恩亲情,报恩社会书信大赛,共收到书信557封,湖村小学贾泽华同学获区级唯一一名特等奖。(2)、“美在长安”散文诗歌大赛征文40余篇获奖。(3)、收到班主任德育论文32篇。(4)、全街道开展小红星做好事活动。

三、强化关教组织领导,实现班主任工作上台阶。

我是一名中心校负责教育教学等多重身份的领导,对关教工作认识明确,始终坚持班主任在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他们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起着导师的作用,负有协调本班各科的教学工作和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联系的作用,近年来重点开辟班主任工作论坛,扎实开展了“我与学生的读书体会”、“班主任工作艺术大家谈”,创建班级精神文化特色、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营造民主、优良的育人环境,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本收到交流材料21篇,充实班主任管理新思路、新方法。

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充分发挥关工委的特殊作用,使班主任承担德育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课等多渠道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实际开展了“英烈在我心中,红歌在我心中”革命传统养成教育。“校园、家庭、社会”的礼仪教育,纪律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贯彻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狠抓德育基地教育活动,年年开展悼念小五台英勇牺牲的28名战士祭奠活动,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长安电视台播放祭扫过程,长安开发登载此活动,受到社会不同层面的好评。

五、积极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充实德育载体。

上我们中心学校关工委成功举行了“感恩父母,报答社会”为主题的讲故事活动,在全街道反响良好,推荐湖村小学代表街道在区教育局组织的活动中获二等奖;“雷锋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为母亲节献上我最爱的礼物”、“父亲您是顶天立地的脊梁”征文活动。收效显著,得到家长的好评和赞誉。

六、喜迎十八大,铸就新辉煌。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歌颂共产党,歌颂新中国,中心学校关工委组织了一台有代表性的文艺汇演,收到街道党工委、政府、村组干部的高度评价,在长安电视台播放,长安开发上报道。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篇3

随着管理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所谓人本管理, 指管理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 根据人的思想、行为规律, 运用各种手段,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促进企业及员工个人的不断发展[1], 其核心是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和”的管理思想, 尊重个人价值, 全面发展人力资源, 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来促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1 人本管理的发展

人本管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员工的参与, 根据员工参与程度的不同, 可以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分为四个阶段[2]:

1.1 控制型参与管理控制型参与管理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

理的一种过渡, 即在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管理模式之上, 引入自下而上的管理反馈机制, 让员工的建议和意见有一个正式的反馈渠道, 渠道的建设和管理仍然由管理人负责。

1.2 授权型参与管理授权型参与管理赋予员工小量的决策

权, 使其能够较灵活地处理本职工作以内的一些事务, 目的在于让员工养成了自主决策、并对决策负责的工作习惯;允许员工犯错误, 但不能连续犯同类的错误, 管理者的职能逐渐从管理转化为指导。

1.3 自主型参与管理员工有更大的决策权限, 也要为决策的失误负更大的责任。

公司对每位员工实行目标管理, 管理人员从指导职能逐渐转化为协调职能。

1.4 团队型参与管理团队型参与管理是参与管理的较高形

式, 它打破了传统的行政组织结构体系, 根据公司发展需要临时组建撤销职能团队。每个职能团队中的成员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以由公司决策层指定, 成员自主选择团队协调人, 团队协调人没有公司的正式任命, 可以根据团队的需要随时选举和撤销, 他不是团队的领导, 没有给其他成员安排工作的权力, 只有在团队内部或者外界沟通发生冲突时起到调解人的作用。团队协调人也有自己的岗位工作, 与团队其他人员同等待遇。

2 全面理解人本管理的内涵

在组织管理中, 人本管理通过组织文化建设, 培育员工共同的价值观, 运用各种激励手段, 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员工实现组织的目标, 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来促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3]。其本质充分体现“人性化”和“柔和”的管理思想。

首先, 实行人本管理, 就必须尊重和欣赏员工, 这是实施人本管理的前提条件。如果管理者换位思考, 就会发现每个员工的优点和特长, 将这些优点和特长加以放大, 并且在组织中不断宣传和传播, 这些优点和特长将会成为组织拥有的共同财富。其次,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也是组织走向人本管理的关键一步。组织中管理者不仅要关心投资的回报, 而且也要关心人才投资的增殖。对于青年员工, 要让其有成就感和满足感, 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学到东西, 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 从而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另外, 还必须针对员工的个人情况, 将其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 对工作产生认同感, 让其从工作中受益, 从而更好地为组织工作。再次, 实行人本管理, 必须让员工参与管理。管理者与员工是一个团队, 一起讨论工作计划和目标, 认真听取员工对工作的看法和建议,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参与管理后, 管理者鼓励员工参与探索, 勇于尝试, 即使出现错误, 也不要过分地责备苛求他们;同时, 通过建立教育和培训, 使员工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决策水平, 并能够对自己的决策负责。最后, 人本管理还必须重视员工的精神待遇。根据赫茨伯格的保健和激励双因素理论, 人的精神待遇包括激励需要和环境需要两种[4]。环境需要是保证员工正常工作的精神需要, 激励需要是促使员工更好地工作的精神需要。管理者在注重员工的物质待遇同时, 还必须注重员工的精神待遇, 它是组织的一种无形资产, 可以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

3 人本管理的机制

3.1 动力机制旨在形成员工内在追求的强大动力, 主要包括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 即利益激励机制和精神激励机制。

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

3.2 压力机制包括竞争压力和目标责任压力。

竞争经常使人面临挑战, 使人有一种危机感;正是这种危机感和挑战, 会使人产生一种拼搏向前的力量。因而在用人、选人、工资、奖励等管理工作中, 应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目标责任制在于使人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责任, 迫使人去努力履行自己的职责。

3.3 约束机制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 使人的行为有所遵循, 使人知道应当做什么, 如何去做并怎样作对[5]。

制度是一种有形的约束, 伦理道德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前者是企业的法规, 是一种强制约束, 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当人们精神境界进一步提高时, 这两种约束都将转化为自觉的行为。

3.4 保证机制包括法律保证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保证。

法律保证主要是指通过法律保证人的基本权利、利益、名誉、人格等不受侵害。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保证员工在病、老、伤、残及失业等情况下的正常生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企业福利制度, 则是作为一种激励和增强企业凝聚力的手段。

3.5 选择机制主要指员工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 有应聘和辞职、选择新职业的权力, 以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与此同时, 企业也有选择和解聘的权力[6]。实际上这也是一种竞争机制, 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优化组合, 有利于建立企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群体。

3.6 环境影响机制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受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 和谐、友善、融洽的人际关系, 会使人心情舒畅;另一方面, 工作场所的宽敞、洁净、明亮、舒适程度, 以及厂区的绿化、美化、整洁程度会改善和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因此, 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 不仅有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而且能更好地改善和促进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4 对现代组织管理的启示

面对日趋竞争激烈的21世纪, 随着生产方式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组织管理将面临严重的挑战。它要求组织在管理人力资本时, 必须学会尊重人、团结人、用人和留人。事实证明, 人本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它不仅代表着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而且也体现了人才管理的核心目标。在未来的人本管理体系中, 强调的是通过情感管理、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人才管理以及文化管理的人性化管理, 把人的潜能进一步激发出来, 不断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此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谭坚坚, 尚秀玲.人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当代经理人.2006. (5) .153-154.

[2]巨玲, 陈澎.关于现阶段我国企业人本管理思想的几点认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9) .213-214.

[3]马凤祥.浅谈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科技与经济.2006. (8) .101-102.

[4]范金国.透视人本管理.辽宁经济.2006. (5) .94.

[5]王海涛.现代管理理念的探讨———人本管理.商场现代化.2006. (15) .67.

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涵 篇4

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涵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趋势,具有全新的价值观观念.人的最高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本管理的`价值目标.人本管理的价值规范集中到一点就是充分地尊重人,恢复人的尊严.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是新时代具有独特作用的团队精神.

作 者:黄德良 作者单位: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51刊 名: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DONG H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2(1)分类号:C96关键词:人本管理 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尊重 团队精神

丰富管理内涵,强化后勤育人功能 篇5

关键词: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内涵

后勤工作“为教学服务、为科研服务、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已普遍为人认同, 但后勤工作的“育人功能”往往被人忽视。学校的主要职能是育人, 育人的途径是全方位的, 除了教师的教书育人, 还包括后勤工作人员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大部分时间离不开后勤服务工作, 事事处处接触后勤人员, 后勤人员的一言一行, 后勤的每件工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生活, 对学生情操和道德修养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 后勤管理工作中要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提升后勤服务能力, 丰富后勤服务内涵, 实现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一、建设后勤服务队伍, 提高后勤人员的素质, 以人格魅力教育人

一直以来, 不少人认为后勤虽然重要, 但它的技术含量不高, 人员素质要求可以低些。事实上, 高校学生除上课时间外, 食、宿在校, 他们与后勤人员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高校后勤的工作过程, 是后勤职工与服务对象的交往过程, 后勤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语言形象, 无一不影响服务对象。后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 表现出的尽职尽责、热情周到的工作态度, 能够激发学生关心他人, 团结友爱, 助人为乐的道德情感;后勤人员上岗时, 能做到操作规范准确, 举止文明, 有文化修养, 就能缩短与服务对象的心理距离, 赢得学生尊重、理解和支持;后勤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利于学生养成各种文明习惯。高校后勤既是为办学提供物质条件和服务的重要基地, 也是培养教育学生的重要课堂, 后勤人员是不上讲台的教师。因此, 要不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 强化后勤人员服务、育人意识, 提高后勤人员素质, 提升后勤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 后勤人员的选用是关键。后勤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思想上有立足本职, 全心全意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和决心。二是作风上要大公无私、廉洁奉公、不计较个人得失, 甘当无名英雄。三是工作上认真负责, 爱校如家, 办事热心、细心、耐心, 勇于坚持原则。四是业务上懂得教育规律, 熟悉教育方针, 虚心好学, 掌握一定的有关后勤管理的知识和专业技能。

建立学习机制。加强后勤人员的思想政治学习, 提到理论认识水平。要不断提高全体后勤职工对高校后勤地位和自身价值观的认识, 牢固树立服务育人光荣的思想, 增强服务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彻底消除自卑心理, 继续保持和发扬高校后勤工作者的优良工作传统和廉洁奉公精神, 真正地把后勤的优秀文化内化到每个人的思想意识中, 溶入进每个人的后勤服务工作中。加强业务学习, 不断提高后勤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现代技术日新月异, 后勤管理工作应该与时俱进, 不断发展。否则, 单凭一股工作热情缺乏一定的服务技能, 提高服务质量只是一句空话。

建立激励机制。要责任明确, 奖优罚懒, 促使他们为提高自身素质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去适应, 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益, 达到优质服务。

培养团队精神。团队的精神是一种在共同奋斗目标基础上的团结、协调、共同推进的精神。在工作实践中, 它表现为相互的协作和支持。抓住团队精神培育, 以工作目标协调工作行为, 以团结、支持、奉献为工作态度, 优化后勤服务质量, 提高服务效率, 以团结和谐的后勤服务氛围感染、教育人。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以优美舒适的环境影响人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校园应当安排得美观, 成为一个快意的场所和对学生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现代教育心理学也认为:在人的性格的形成过程中, 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校园的基本功能是使用, 即为学生提供学习、生活的空间和场所。学生主要活动范围是学校, 校园的环境的优化, 可以行“无言之教”, 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渗透性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美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学生大都远离家庭, 食宿在校。后勤工作应该加强管理, 努力改善校园住宿和饮食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卫生舒适的饮食环境, 让学生住得舒心, 吃得放心, 学得安心。使学生自然感到学习条件的优越, 从而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 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 学生也因此尊重后勤人员的劳动, 理解他们的困难, 支持他们的工作, 从而彼此间形成民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关系, 使得学生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感受另一种教育的效果。

三、加强后勤建设, 提高服务水平, 以优质的服务感染人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和谐的现代后勤构建离不开制度的建设, 因此制度建设是丰富高校后勤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后勤制度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要激活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明确各级人员的职权和职责, 充分发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尽量避免责任推诿扯皮, 反应和反馈滞后迟钝等现象。其次, 完善后勤内部管理制度, 规范后勤财物等管理行为。再次, 完善有关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 如校产的管理、用水用电管理制度、住宿制度等等, 对学生牢固树立纪律观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社会公德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后勤基础设施建设。在后勤内涵建设中, 如果没有后勤基础配套, 我们的一切工作就不能顺利开展, 后勤设施是物质的载体, 是后勤工作的基础。抓好后勤的基础设施建设, 就要不断地增加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 改造和淘汰那些不适应、落后的物质和技术, 实现后勤管理的现代化, 数字化。后勤硬件设施的完善, 食宿环境的优化, 对学生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

提高后勤服务效率。后勤工作千头万绪, 要及时做好事前计划, 事后总结, 善于归纳, 寻找后勤工作的规律, 确保有序、如期、较好地完成。合理利用时间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其次, 要善于掌握自己的时间,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 分清工作主次, 最大限度地做好工作, 提高工作效能。要畅通信息渠道, 主动了解学生在后勤方面的需求, 并及时予以落实解决。优质、高效的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要紧紧抓住育人这个中心, 坚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突出重点, 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力争早出成效。学校后勤工作只要不断丰富内涵, 把工作做实, 做细, 提高后勤工作效率, 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提高师生对后勤工作的满意度, 即能实现后勤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四、提供岗位, 引导学生参与后勤工作, 以实践教育人

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实现活动, 是加强管理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后勤部门要尽可能提供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的场所和条件, 拓宽学生参与后勤的渠道, 活跃学生自主管理气氛。协同学生处、团委组建学生公寓管理、膳食管理、校园卫生管理等自治组织, 组织学生参与其中的管理和服务。高校后勤还可以让学生代表参加后勤管理的有关会议, 聘请学生代表兼任后勤管理的助理职务, 或者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岗位。这样, 有利于锻炼学生管理能力, 有利于缓解贫困学生的家庭经济压力, 促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有利于学生对后勤管理人员理解与沟通, 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有利于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客观冷静地了解学校后勤工作的情况, 主动对后勤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从而集思广益, 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孟凡伟:《刍议高校后勤管理队伍内涵建设》.东方企业文化.2007年第5期

[2]吴小平:《浅谈新时期高职院校后勤的“服务育人, 管理育人”》.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年第4期

生本管理的内涵与实施 篇6

一、生本管理思想内涵的界定

1. 强调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生本管理教育思想认为, 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以及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首先, 这种人是整体的人, 他们不仅在身体、精神、理智和情感各方面达到了整体化, 而且在人的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其次, 这种人是形成过程中动态的人。他们具有强烈的成长需要, 不断积累新经验和探求新事物。第三, 这种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他们具有创造性地做任何事情的一种倾向, 一种特殊的洞察力, 一种创造性的人格。

生本教育思想对培养人的最终要求在于培养健康的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强调说:“自我实现的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 而不是其成就。”在生本教育思想看来, 未来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就是怎样去培养具有整体性、动态性和创造性人格特征的自我实现的人。

2. 主张课程生本化

本质上生本管理教育思想脱胎于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盛行的人本化教育思潮。生本管理教育认为传统的课程模式、固定的大纲以及严格的记分标准和单一的考试制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实质是忽视了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本性以及个人潜能的不断实现, 忽视了学生行为的主体意义。因此, 生本管理教育理论主张课程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 应与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生本教育不仅注意课程内容的人本化, 而且注意强调情感在知识教育中的作用, 要求防止把活生生的知识变成僵死的东西而造成在学习过程中整体的人的内部分裂。因此, 提出必须在与学生的经验联系的过程中, 主动发现人的潜能, 丰富个人的体验, 重视情感教育。

3. 强调学校应该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

生本管理教育理论认为, 教育的作用就是创造最佳的条件, 即一种自由的气氛, 以利于学生的自我实现。生本管理认为, 在学校中影响学校气氛的因素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应该是优秀的促进者, 通过鼓励、关怀和提供选择机会等, 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和潜能的实现。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中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帮助的关系, 并把这种关系与尊重人的价值联系起来。第三是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提倡“以人为中心的教学”“非指导性教学”“自由学习”“自我学习”等, 在强调教师的促进和催化作用的同时, 不仅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 而且鼓励学生自己参与评价。

二、生本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思考

1. 以学生为本, 转变教育目标

中国高职教育的本质还是标准化教育。标准化教育是试图对学生应该了解什么, 能够做什么进行清楚的、可测量的描述, 这些描述一般采取达到哪些目标或者达到什么熟练程度的方式。标准化教育直接导致了教育的标准化内容。但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应该由谁决定学校的内容标准?是教育主管部门, 还是一群商业领袖或大学教授?显然都不应该是这些, 唯一决定学校教学内容的应该是学生, 是学生现在的生活需要和未来的方向。这是生本管理思想的核心。

高职学校必须认识到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 而是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目标应与学校以外的世界相契合, 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校园不应是囚笼或世外桃园, 而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所以, 学校的工作应该从这个基点出发, 在课程、学生活动、教育管理上实施根本的变革。

2. 从以生为本反思高职专业课程的编制

课程包含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 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也是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高职专业课程由于其先天性的特点, 理应更注重其实用性、社会性、灵活性。它应该与学生生活实际和以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

但是,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高职专业课程在编制过程中还是重理论, 轻实际;重灌输, 轻引导;重课堂, 轻实践。所以, 高职学校专业课程一定要让学生立足于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 要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教学的统治地位。因为活动可以提升学生具体的个人经验, 从而学习间接经验。个人直接经验与人类间接经验并不是对立起来的, 因为系统知识处于疑难情景时可以依靠已知的、确定的、现成的、有把握的直接经验来学习。这远比依靠书本学习间接经验或系统知识效果要好得多。所以, 高职专业课程的编制应以活动课程为主, 教育教学要实践化, 侧重学生直接经验的培养。

教学方法上, 注重以引导探究为主。这类方法的特点在于在学生探究、实践解决认识任务过程中, 使学生的独立性得到高度发挥, 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各种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老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 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 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对比、分析, 使学生思维活动不断深化;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良好环境, 学校、老师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配合。

3. 以生为本, 注重生活化教育, 社会化教育

优质的学校是人才的摇篮, 学生在这里欢乐、惊奇, 主动探索, 健康成长;劣质的学校则是智能的坟墓, 是学生的地狱, 他们在这里彷徨, 浪费青春, 被动地接受, 人格在萎缩。由于学生的成长必定来自于适合其生长的土壤。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自信、有责任、有目标、有幸福感、能自主择业、创业的普通公民。所以, 学校教育内容应与学生自己的生活相契合, 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学校生活, 不能是学生的地狱或世外桃园, 也不能是枯燥的三点一线, 而应与普通社会生活相联系, 使学生熟悉生活、理解生活、能够生活。

教育学生一定要社会化, 学校应该是一个社会化的小环境。人本心理学认为社会化是人的发展需要。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并将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 没有社会化, 我们几乎无法形成个性, 而且连生活中最简单的问题都难以应付。

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在生活中, 我们只能靠通过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学习, 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人和完全的人。在中国很多人依然认为要把学校与社会隔开, 从而净化校园。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一定要把这个心理围墙拆除掉。学校要开放, 学生不能在家庭与学校之间直线运动, 而应多参加广泛的社会活动。在社会实践中, 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 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

摘要:文章在探讨生本管理教育内涵的基础上, 反思我国职业教育中生本管理思想与模式的不足。提出生本管理思想与实施应回归其起点和本质——注重学生的生活性、学校的社会性。

关键词:高职,生本管理,教育生活化,教育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马斯洛著, 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7.

[2]林方主编.人本主义心理学译文集[M].华夏出版社, 1978.

[3]大卫.G.阿姆斯特朗等著, 李长华等译.教育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4]李秉德.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

党校教学管理的时代内涵 篇7

一、党校教学管理的时代特点

科学判断形势, 准确把握大局, 是做好党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当前, 干部培训的新形势、新变化为党校培训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同时也使党校教学管理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迹。

1.新任务。党和政府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任务发生了巨大变化。根据新的形势要求, 中央及时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新的任务要求。《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 (试行) 》指出,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该坚持“全面发展, 注重能力”的原则。要“全面提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健康素质, 将能力培养贯穿于干部教育培训的全过程”。可见, 中央提出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这个队伍不仅要有理论武装, 还要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 要有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新的形势迫切需要干部培训要以提高公务员和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主。

2.新变化。培训对象的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一方面现在党校面对的学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一定的理论功底、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学历高、知识面广、思维活跃、实践经验丰富, 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 是当今公务员和干部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干部在素质和能力上还存在一些明显缺陷和不足。主要是一些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一些干部党性锻炼不够, 理想信念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等等。

3.新格局。我国已形成多元化的干部培训教育格局。《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指出, 要求形成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 高等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积极参与, 网络培训广泛运用, 开放竞争、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办学体制。这说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的趋势。干部教育培训市场化机制的引入, 使党校现有的办学格局受到严峻挑战, 如何适应形势发展, 保持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地位, 是各级党校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

二、教学管理的时代创新

新任务、新要求、新格局的形成决定了党校教学管理必须适应性新的形势, 不断创新思维, 在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紧密结合时代脉搏, 用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武装全校思想, 使党校教学管理具有特色, 真正体现时代性, 切实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培训党员领导干部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 教学理念的时代性

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是党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规律, 用创新的精神办党校, 与时俱进,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不竭源泉。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以适应和推动党的事业发展。

1. 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办党校。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特别强调的一个基本要求, 是各行各业应该遵循的一个指导思想。党校作为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 更应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 不断推进党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方面根据干部的知识结构、行业区别、年龄层次等不同, 分类别、分层次实行差别化、个性化教学, 做到因人施教;另一方面根据干部对培训的实际需求, 实行针对性、实效性教学, 做到按需施教。

2. 确立市场竞争理念。

用市场的思维办党校。目前干部教育培训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呈现出多元化、市场化趋势, 培训机构开始经受优胜劣汰法则的洗礼。对党校来说, 竞争更是党校的生命线。面对新情况、新形势, 党校教学管理必须克服“我们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唯一渠道”、“坐等上门培训”等带有惰性的传统培训思路, 由保守式办学模式, 转为开放式办学模式, 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要不等不靠, 审时度势, 以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竞争, 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开辟更多的市场。

3. 树立“大服务”的理念。

用服务的理念办党校。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 进一步提升党校管理水平, 应树立“大服务”的理念, 即:“要把服务贯穿于培训管理的始终”的新思路。首先要突出“服务大局”的观念。坚持党校教育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决策来计划和实施, 为当地发展出谋划策。其次要突出“服务社会”的观念。要积极深入基层, 深入群众, 开展培训调研, 参与实践, 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积极开展共建“学习型社会”的活动。再次要突出“服务学员”的观念, 积极转变工作作风, 为学员创设紧张有序、轻松愉悦的学习、生活环境。这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可使我们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

(二) 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需求出发, 一切从学员出发。科学地设置教学内容, 实现从理论解释宣讲向理论实际运用转变。关键是课程的设计和更新要有针对性、时代性。

1. 体现特色。

一是体现党校特色。党校姓党,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党校办学的基本准则。因而, 教学内容的核心必须是党的基本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 强调理想信念、党规党纪和优良传统教育, 注重党性锻炼。二是体现地方特色, 充分发挥党校教学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是地方党校教学与改革的根本和生命力所在。不断加强对地方工作的研究、提高研究水平, 推出更多更好精品研究成果, 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党校才能真正有作为、有地位。

2. 突出重点。

首先, 突出提高领导能力的内容。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 除继续强化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利观、政绩观、发展观等必备内容外, 要增加领导艺术、创新思维、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危机等授课内容。其次, 突出群众关心的问题。党校干部教育要始终将群众关心的问题作为宣讲的主要内容, 将群众关心的难点问题作为研究、突破的主要方面。再次, 突出国情教育。没有对国情正确的理解与分析, 就不可能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国情教育不仅可以使受训干部全面掌握情况, 而且可以帮助理论联系实际, 引发对自身工作的思考, 有利地推动工作的规划与开展。

3. 关注热点。

“理论联系实际”, 是党校教育始终坚持的办学方针。当下, 我国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制度、法制建设、社会公益保障、医疗卫生体制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现实发展快, 制度化、法制化的社会制度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就产生了诸多的问题, 各种矛盾凸显, 新问题层出不穷。现实工作中出现的难点、热点、焦点问题迫切需要应对和破解。所以, 党校教学内容要关注热点, 不断的给我们一线的干部提供解决新问题的理论支撑, 以解决领导干部在一个方面或某些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疑惑, 真正使他们学有所获。

(三) 教学方式的时代性

我们知道, 教学不仅是科学, 还是艺术, 党校教学也是如此。党校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党校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都处于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 因此, 要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新形势需要的教学方法。

1. 体现教与学互动式原则。

互动性原则是指在党校教学中, 教学双方应互相配合、互相启发、互相推动, 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优化, 最终达到培训的实效。在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模式下,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导、支配地位, 严重制约了学员积极性的发挥, 影响了教育的质量。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采取“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有效形式, 遵循互动性原则, 增强学员的参与性、互动性、思辨性。

2. 体现教与学多元化原则。

从教师的角度上看, 为了使教学形式更具有生动性和多样性, 要积极尝试并大力推广研讨式、开放式、体验式、答疑式以及场景模拟、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从学员的角度上看, 除了“集中培训”和“校内培训”外, 应遵循成人学习的基本规律, 充分发挥学员优势, 让具有丰富工作经验又具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学员参与课堂, 如无领导小组讨论, 学员论坛等等。这样, 充分发挥教员和学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真正的做到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3. 体现教与学现代化原则。

德育管理内涵管理 篇8

近年来, 各企业都逐步引入了6S基础管理, 无论在生产现场、作业区划、还是办公区域、宿舍休息生活场所, 6S都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美化环境、提振士气和增加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在供应链管理环节的现代仓储领域, 6S定制化管理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助推企业前行。伴随企业的发展, 将6S管理应用到物流仓储系统, 使生产要素发挥最佳功能, 完成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 用丰富的内涵, 推升仓储管理营运水准, 将成为仓储系统6S管理的目标。

1仓储系统6S管理推行步骤

6S管理关键核心是人。因此, 6S管理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它必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更是一个行为变化和思想变化的过程, 最终是意识领域强劲的升华。

1.1提高意识, 实现从被动到主动蜕变

6S管理不仅是管理者的管理, 而是每位员工都需要参与的管理。在仓储管理运作中, 劳动者是操作的第一要件, 是实现管理目标的基本要素之一。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意识取向等直接影响到6S管理推行的成果。

在推行6S过程中, 大体上要经过几个阶段。从企业宣传、组织员工培训到制定规章制度, 从规章制度的强化执行, 到员工对6S思想有深刻的认识, 变被动执行到主动自觉执行, 反过来又不断地检验制度和执行力效果, 循环推动向前 (如图1所示) 。

首先, 要通过各载体, 开展6S的宣传, 渲染气氛, 使重要性、必要性深入人心, 这是起点;然后, 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培训, 使员工充分认识6S管理的意义和精髓, 端正大家的思想认识, 从而目标一致。仓储系统不同于设备生产对生产各要素各环节那样直接, 其工作核心就是围绕生产和消费的物资流动。因此在培训过程中, 可以建立6S学习小组的形式, 就仓储系统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提出意见和建议, 发挥仓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仓储系统推行6S过程中, 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 包括出、入、存管理制度, 商品验收制度, 保管制度, 搬运设备使用制度, 库区美化管理制度和各制度配套的流程等。其中有些制度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适应不同时期经济特点对仓储系统管理的需求。

制度的落脚点在于执行, 执行不到位, 难于体现制度存在价值, 发挥不了其应有的效力。在制度的执行中, 要真正实现制度的约束和监督作用, 以确保制度的严肃性和长效性。而不是嘴上说、墙上贴、纸上写。

通过一段时间规章制度的强化执行, 员工慢慢变被动执行为主动自觉行为, 把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变成自觉的工作行为和习惯, 进而变岗位的忠实执行者。久而久之, 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最后, 通过不断检验、 总结、改进, 6S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深入。

6S管理实施过程中, 从宣传开始, 到员工自觉执行和6S系统的优化, 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缩短这一过程, 需从提炼全体员工的素养开始。

1.2积极进取, 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进程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都是在特定的场合完成的。以仓库为中心, 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是仓储系统6S管理的核心 (如图2所示) 。

仓储系统的6S管理从无序性到有序性需要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处置后到思想认识的提高, 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

仓储系统6S管理的首要目标是整理、整顿运作现场的库存, 根据货物的性质归类, 实现账、卡、货相符。对长期滞销的物资、报废物资与进出频率高的货物进行区分, 做到优化库存、快速存发。根据商品特性, 合理利用仓储空间, 通过勤翻勤拼, 提高库存储存效率。具体运作中, 做到先进先出, 对滞销久存商品, 作好分析, 报请有关业务部门与客户通报。此外对操作工具摆放也应井井有条。

制定整理、整顿的相关标准, 包括经常遇到的废旧物品处理办法、货物堆码方法, 规范清晰的货物标识方法, 以及作业后现场清理标准要求。

执行标准, 培养仓储人员的管理意识, 提高仓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使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思想上感悟到6S管理给企业、自身带来的益处, 从而形成内在的需求。

仓储系统6S管理看似没有具体的、明确的规定, 本质上其实是有序、有条理的, 其始终围绕着仓储现场以及相关联的空间展开的, 其目的在于把生产各要素调动起来, 发挥各要素的特点, 支撑仓储商品的流动性, 有效降低库存和成本, 为生产发展服务。

仓储系统整理、整顿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前进的过程, 从无序到有序需要不断提升员工的管理素养和内在意识, 让员工认识到6S管理的重要性并发挥主动性, 这样才能实现6S管理的目标, 使仓储系统从无序到有序, 实现仓储井然有序的高水平管理, 并从中带来工作的愉悦。

1.3注重实际, 实现从表面到习惯养成

无论是仓储领域还是其它领域, 在实行6S管理开始, 推行的是一些表面的东西, 比如某个物品的摆放、某块区域的清扫、某个场地的整理, 等等。有些员工会认为日常商品搬运、操作已经忙得不可开交, 还要进行6S管理, 浪费时间和精力, 纯属形式和空架子而已。没有把6S管理真正当作仓储工作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的管理办法。

要改变这种思想, 必须提高仓储员工的素养, 把表面工作过渡到习惯养成, 使6S管理常态化、标准化。这需要有长效的激励机制, 包括制度、奖惩、企业文化培育等, 加强推行过程中现场执行力, 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 抓好, 这样才能发挥6S管理的作用 (如图3所示) 。

公司的仓储基地, 每天保管着多则十几亿的商品存放和流转, 不仅责任重大, 而且在产能不断扩大、员工数量不能随之增加的情况下, 仅靠一味的考核、施压来推进6S管理, 势必得不到长期的效果。应该在考核基础上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 让员工在为6S管理付出同时, 还能享受到6S管理创造的环境和秩序带来的身心愉悦, 体现自身价值, 而不是每天想着检查、考核带来的压力, 使之身心疲惫。让员工养成自然参与的习惯, 按6S思维惯性去工作, 提升个人素养, 发挥好人这一关键生产要素的作用。

2仓储系统推行6S管理的重点内容

作为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准备环节和消费起点, 现代仓储功能已经不仅仅是满足生产和销售工作需要, 而应注入新的内涵。

低端的仓储功能在于储备货、出入库、理货、分拣和装卸等, 随着企业生产、销售规模的扩大, 产品品种、 规格、数量快速增长, 客户对产品需求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在面临仓储容量有限的情况下, 如何减少库存成本、 又不影响为生产销售服务, 使仓储服务对及时收发货作出快速响应, 应为仓储经营重点考虑的内容。

(1) 对露天或棚库采用和室内库不同的6S管理方案。露天库根据产品所属性质分区划片存放, 做好出入库标记, 实现加工件先进先出。室内库区划分机械堆码区和人工堆垛区, 以及百货、电器、食品等大类区域等, 大件分区、小件成包存放, 有利于商品存取操作。

(2) 在划分仓储区域基础上, 应根据商品出入库频率和市场需求季节性规律, 设计合理有效的存取方法, 缩短存取操作时间, 提高效率。

(3) 在确保安全前提下, 持续规划, 设计合理堆垛方法, 最大限度利用空间, 提高仓库利用率, 提升库房的生产要素效能。

(4) 要对储存商品周期进行分析, 对周转慢、进出少的商品, 定期提出合理的储存建议, 合理安排区位, 减少库存积压和库容占用。

(5) 关注进仓商品质保期批次, 除先进先出外, 对质保期 (近保质期) 商品, 提出储存和处理方法, 为合作客户服务和为社会服务, 从而有效提高自身服务水准。

(6) 加强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在仓储管理的应用, 提升仓储操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如在业务处理系统借助RFID、WMS库存管理、MIS仓库信息管理等技术的应用, 促进仓储运作的高效和精准。

(7) 总结经验, 摸出规律, 根据消费习惯, 掌握仓储运作进出的规律。如对节假日特殊消费对仓储工作的安排。

以上7点, 看似与6S管理无关, 但实际做下来, 则与6S中的整理、整顿、安全、素养直接相关。由于仓库员工一般不具备各种存放商品相关技术和知识素养, 不能对仓储物品准确提出处置意见。所以, 仓储区划中, 需要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培训, 充实员工的知识, 提高员工对自身管辖商品的知识和管理的能力, 从而促进仓储整个系统的完善。

3仓储系统6S管理推行需注意的问题与思考

(1) 以人为本。6S管理体现在现场具体管理, 现场管理是企业总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分系统。众所周知, 现场管理的要素是:人、机、料、法、环。在这些要素里, 人是诸多要素的核心。在推行6S管理过程中, 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 归根到底是围绕人展开的。培育人的习惯、自身素养的提高、企业文化的塑造, 贯穿于整个6S推进的全过程, 是仓储系统6S管理推进的关键所在。

仓储系统6S管理给员工搭建一个展现自己能力和素养的平台, 在这一平台上, 现场员工就是直接管理者, 人人有责。其中严肃执行相关的制度、发挥长效激励机制的作用, 是养成习惯、提高素养的基础。通过不断灌输和持续改进、总结, 就会看到的符合标准的员工, 在商品操作流转工作中就会从点滴小事做起, 发挥主观能动性。 这是仓储系统6S管理的根本所在。

(2) 描绘远景。用远景作为全体员工的目标。

(3) 问题预案。每个6S管理现场将会出现意外的问题, 作好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预案。

(4) 持续改进。6S管理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应根据实际持续改进。

(5) 文化修炼。基本的礼仪礼节, 接人待物, 用先进的企业文化促进仓储管理提升。

4结束语

6S管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基础性工作, 是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所在点。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6S管理需要全体员工参与, 需要不断改善、持之以恒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去。作为供应链的生产准备环节、消费的起点, 仓储经营要从纯粹的、单一的商品 (物料) 存放框框中跳出, 面对市场、面对竞争, 最终落脚点应放在市场“叫板”能力和企业效益上。

对仓储经营者来讲, 其目标不仅仅是物料、商品存放的场所, 不仅要完成出入库、装卸、分拣、理货等程序, 更需要的是在市场需求下, 进行职能延伸, 对不同的商品、不同的时间、空间、仓间变化的情况, 进行分析, 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满足一切进场客户在经营活动中派生的延伸需要, 扩大整个供应链服务范围, 在促进合作伙伴发展的同时, 体现出仓储部门的价值。

只有注入6S内涵, 推升营运管理水平, 发挥每位员工的主动性, 调动各生产要素, 夯实企业运作基础, 才能打造出一个井然有序、不断进取, 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仓储企业。

摘要:6S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文章针对仓储系统的6S管理的推广步骤、内容方向和推行6S管理要注意的问题, 阐明6S管理在仓储系统中的应用, 导出6S管理是市场竞争方向, 是推升仓储管理营运水准的丰富内涵。

生态文明下环境管理内涵探讨 篇9

生态文明为人们改造发展世界的阶段中, 良好的保护自然世界的过程。需要自觉遵循生态客观规律, 进一步协调人同自然的和谐关系, 进而开创良好的精神以及物质成果。生态文明可以说是农业、工业文明发展以来的一类新型形态, 具体呈现在政治管理、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建设等核心价值之中。其内涵可包含三层面内容。首先人们利用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科技手段针对生态化进行改造, 可令其更加的契合生态规律, 并令人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可令自然生态体系生产效能进一步增加, 并优化自我净化以及稳态反映技能, 可为现代社会建设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必要保障。同时人们具体的行为、思维模式以及社会管理体制应契合生态规律, 方能实现有效的生态化发展。另外, 在生态文明下, 人们技术水平、知识结构将更为丰富充实, 可进一步推动哲学、伦理学、经济、政治以及工程技术的不断崛起。

2 环境管理核心价值

实施环境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可针对工业技术实施生态化改造, 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令本土生态文化全面得以传承与弘扬。另外, 实施环境管理可令生态建设以及贫困差异有效的消除, 实现统一一致的发展。基于生态文明为核心发展目标的环境管理工作中, 生态系统以及自然资源形成的环境效益以及人性化的生态服务可被社会大众有效的共享, 该类目标同我国现代主义社会公有制理念十分契合。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 不但应更新经济建设方式, 优化经济结构, 良好的应用环境资源, 确保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同时, 应基于此, 令实践成果真正的惠及大众。环境管理利用两型社会与工业化、城市化、新型农村发展建设等渠道途径, 基于城乡一体化管理模式下, 实施科学的生态建设, 打造优质的生态工程。核心目标在于降低环境污染, 杜绝生态破坏, 预防该类现象逐步向着城乡结合部以及农村区域不断转嫁。

3 环境管理科学实践策略

3.1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凸显环境管理工作经济内涵

倘若长期沿用传统经济管理模式, 则会对宝贵的环境资源形成明显的压力, 并且成为市场经济持续优质发展的不良牵绊。为此, 只有基于生态文明理念, 科学开展环境管理工作, 方能凸显其经济内涵, 令科学发展观真正的落实到位, 并凸显我国民族的整体创造活力。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还可令优质开展的环境管理工作促进经济方式实现有效转变。倘若仍旧沿用陈旧经济管理模式, 将对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形成不良破坏。为此, 在环境管理下,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 可树立减量、再循环、科学利用的工作原则, 令低能耗、低碳化、低排放、高效性的生产管理范式, 尽可能的提升综合效益。现代环境管理工作中, 应科学的应用丰富知识、现代化技术、信息流对各类物质流以及能量流实现有效的整合, 提升全面应用效率, 降低经济实践活动中各类资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 提升配置资源综合效率, 真正的应对环境以及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问题。

3.2 有效协调生态关系, 明确环境管理工作技术内涵

环境管理工作核心在于做好生态体系的全面综合管理。为此, 应优化调节各产业、城乡以及上下游区域的生态关系。应有效利用区位以及资源优势, 在合理的产业布局以及结构调整下, 协调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存在的生态关系。应优先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通过清洁生产, 转变经济管理模式, 提升资源应用效益, 缓解环境压力。生态文明建设下, 应开创新型工业生产、城市建设模式。位于城乡结合部, 通过有效的生态工程建设, 真正的做好生态修复, 有效应对污染环境问题, 提升生态收益。

位于上下游区域, 做好环境管理, 应引入流域生态建设补偿管理机制, 进一步带动生态城镇、乡村、区县、省市的管理建设。特别应加强农村薄弱环节建设, 通过生态治理有效管理农田, 杜绝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不良污染。应做好应用水保护, 缓解污染输出对区域下游环境形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不同区域生态关系,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 应更新环境管理工作机制, 做好科学全面规划, 进而令各个区域存在的复杂多样的生态关系得到良好的理顺。通过区外生态体系资源有效的支持本区域的经济建设发展, 并可令区域之中的生态建设取得成果对区外形成有利影响, 由整体层面真正实现区内、区外的共同发展。

4 结语

总之, 生态文明下, 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尤为重要。我们只有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作用, 进一步深化环境管理内涵, 凸显工作优势, 方能践行科学发展观, 推动生态经济发展, 赢得广泛效益, 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杜绝资源不良浪费现象, 进而真正创建低碳环保社会, 实现共赢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纾.刍议生态文明视野下的政府管理创新[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5) .

上一篇:美术文化研究下一篇:立体基质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