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2024-09-05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精选十篇)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篇1

一、理论概述

西方公共行政管理学的理论渊源是西方近代史上的政治学,有人把二者比喻为根与树、花与果的关系,即公共行政管理学之树源于政治学之根,公共行政管理学之果结于政治学之花。从学科发展的历史看,公共行政管理学是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的一门独立学科,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后迅速传播到西方各国。它是以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长、美国第28届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1887年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的《行政学研究》一文为标志。威尔逊在文章中主张将政治与行政分离,首次提出把公共行政管理当做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开创了公共行政管理学理论研究之先河,被学界公认为公共行政管理学开山之作,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与学科的建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老公共行政1968年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一批年轻公共行政学者在美国纽约希拉丘兹大学的明尼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会议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探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进而形成了一场新的公共行政运动之前的正统时期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重新建立的公共行政理论。它所追求的是一个有效、经济和协调的行政管理系统,并把高层管理机构和政府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研究的重点,以“效率至上”为原则。老公共行政理论所形成的公共行政模式是以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科层制)理论及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为理论基础。 其起点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英国和美国的行政改革,尤其是1854年英国的《诺斯科特———曲里威廉报告》 和1993年美国的《彭德尔顿法》。《诺斯科特———曲里威廉报告》着重倡导特殊的专业的公职,根据功绩和能力招聘与任命,政治中立,文官常任,严格的等级制度。休斯在《公共管理与行政》一书中对老公共行政模式进行了论述,按其观点,老公共行政理论具有四项永久性原则:一是政府组织及其结构应根据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原则建立,即政府管理体制以韦伯的科层制理论或模式为基础,严格坚持这一原则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动作的最佳方式。二是一旦涉及政策领域,它将通过官僚机构或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即只能由政府机构或组织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三是主张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分开。行政是执行命令的工具,而政策和战略的制定是政治家的事,据说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可以保证责任制的落实。四是行政被当做一种特殊的管理形式,因此需要职业化的官僚,他们终身受雇并可以始终如一地为不同的政治领导人服务。这种理论和模式随着西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的转变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了。

新公共行政是以明尼布鲁克会议中心召开的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等年轻学者用新方法探讨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趋势的会议为分水岭。把20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产生的运用现象学方法、本土方法论、符号互动论以及解释学和批判理论等新的研究方法并且强调以公共行政的“公共”部分为研究重心的公共行政理论。它不仅认为公共行政应当以经济、有效地方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而且更强调把社会公平作为公共行政所追求的目标。 正如弗雷德里克森所言:新公共行政学把社会公平加入到传统的目标和基本原理中。这种传统的以“效率至上”的公共行政及服务是否增进了社会公平。这就意味着公共行政人员不能取价值中立,而更应该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应当把出色的政府管理与社会公平作为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的基本原理、应履行的必要职责和应遵循的社会准则。英国学者E·费利耶(Ewan Felie)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一书中认为,在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四种不同于老公共行政模式的新公共行政模式,并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和重要的特征。效率驱动模式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最早出现的模式,往往被称作撒切尔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小型化与分权模式;追求卓越模式,该模式深受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管理思潮的影响,更加强调价值、文化、习俗和符号等在人们实际行动中的重要性;公共服务取向模式,它倡导将私营部门与公营部门管理观念的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使命,但又采用私营部门的“良好实践”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另外,新公共行政理论还催生了一些重要的单一模式。如奥斯本和盖布勒在专著《改革政府》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家政府”模式。

新公共服务理论源于美国著名行政学家罗伯特·B· 登哈特、珍妮特·V·登哈特夫妇之专著《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如丁煌教授所言:尽管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但是, 并不意味着它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全盘否定。从理论视角来看,它本身是对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扬弃,它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的固有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的理论。登哈特先生在谈到该书的内容时说: 本书主要是从美国和西方的角度来写的,因为我们所关注的是我们认为在政府中对市场模型的依赖方面已经成为潮流的东西。我们认为,尽管市场模型和效率及其所包含的利润等价值观对于私营部门很有用,但是它作为认识和解决根本治理问题的一种手段却并非完全有用或者适用。不过,在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中,已经有一种思维的转变越来越使我们不是把公民视为民主治理过程的充分参与者和真正“主人”,而是视为“顾客”。具体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包括这样几方面基本观点,即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责任并不简单;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二、生态比较

老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服务理论是西方公共行政学界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理论,它记载并呈现了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形成与升华的历史过程和价值印记,尽管它们不能代表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成果的全部价值。

行政活动通过组织实现,公共行政的执行离不开公共行政组织。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和环境生态关系密切。我国公共行政生态与西方公共行政生态有着本质差别。

1、政体不同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与其他政党形成党派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执政制度。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其使命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西方国家大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制度以私有制和私有化为主体,公有制成分极少。政党轮流执政是政党政治的显著形式,实现政党利益的最大化是西方政党争夺执政权的动力源。因此,在我国不具有也不需要西方公共行政主张的政治事务与行政事务严格分开的行政生态。

2、历史不同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从历史视角来看,西方世界中能与中国相媲美的国家微乎其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是以农牧业为主后逐步向家庭手工业、集市商业方向发展具有一定分工的农商结合的小农经济体系国家。人民深受“儒、道、法”家等传统思想影响,养成了服从、接受的被动心态,不太关心公共行政过程中的公平、权利、民主等因素,比较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西方国家中如美国的历史就大不一样,它是典型的移民国家,是来自地球不同区域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人群的杂居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显然不同于中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长幼有序大小有别的思想在这里没有市场。美国不是美国人的,美国人不是美国的。为了保全各自的利益分账就需要一种规则来约束和维护。因此,他们特别关心公平、参与、民主、权利等议题,以防止自己的利益遭到侵害。

3、国情不同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六十余年的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重新赢得了世界声誉和应有的国际地位。国家的经济、科技、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都出现了发展空前的可喜局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只是逐步缩小而且在许多领域许多行业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实践证明:我国的公共行政管理及其改革是成功的,中国的公共行政正走在适合自己国情的正确道路上。

4、文化不同

中国文化绚丽多彩、历史久远、特色鲜明。首先本土化特征明显,中国文化是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集合与融合的结晶。尽管与国外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交流也有融合,但其根源是植于中国大地之上。其次是文化底蕴深厚,中国文化具有强烈的价值认同体系,外来文化的冲击很难突破体系围墙,当然,并不碍于对国外文化的接纳、学习和交流。西方文化体现在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是重视利益、效率、结果等理念。

5、责任不同

中西方公共行政责任有所不同。首先是责任基础不同。中国政府是人民政府,代表人民利益。西方国家如美国政府是因政治需要而生,它因地方政府的职能缺陷或需要而成立的联邦政府,其责任基础既非为地方政府服务又非为美国公民服务,而是少数利益集团、政党及院会。其次是责任对象不同。中国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美国政府的选举被选举背后的利益集团所操控, 其责任对象是利益集团、政党而非民众。最后是责任内容不同。中国政府的责任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美国政府的行政责任旨在罔顾民族差别区域差别文化差别历史差别信仰差别向世界各地推销其文化和价值观。

三、借鉴原则

中国与西方的公共行政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存在着生态上的差异,中国的公共行政学者及官员与西方也存在着很大差别。尽管存在差异,但在公共行政领域还有我们所面临的共同主题和相似的问题。正如登哈特先生所言:我们怎样创立一个既高效又民主、既公正又富有同情心、既有代表性又负责任的行政机构?行政职能的绩效怎样才能符合并且影响更大治理系统的价值观?我们怎样才能在避免市场模型的内在缺陷或者至少对这种内在缺陷有所补救的同时利用这种市场模型的力量?中国公共行政理论研究在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今天,积极借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很有必要,但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时代性原则

公共行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老公共行政理论体系中,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韦伯的官僚制(科层级)理论,包括“效率至上”原则、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只能由公共机构或组织提供等等都是当时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发展之需的产物。借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要把握时代性原则,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时代性和理论借鉴的时代性。西方理论能否为我所用,不但要考虑它形成的时代性,更要思考理论借鉴所处的时代性。两个时代的契合性才能凸现理论的价值性。

2、适用性原则

西方新公共行政理论体系中的“企业家政府”理论曾在美国克林顿政府时代产生重大影响,并被克林顿总统奉为改革政府的经典之作。它的某些理论不仅不能被我国所接受,就是美国本土也存在理论上的争议。如“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需要而非官僚政治的需要”理论,在新公共服务理论家看来,政府与其公民的关系不同于企业与其顾客的关系。在中国,公民不仅不是政府的顾客,而是政府的“股东”或“老板”。

3、层次性原则

就公共行政的组织结构来看,组织是行政管理的载体。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组织职能、 组织层次及其权力和责任制度等。按韦伯的官僚制理论, 行政组织具有严格的层级。不同的层级组织具有不同的构成要件,最重要的是有不同的组织使命。因此,借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不能忽视层次性原则,一定要把理论价值与组织地位、行政责任、行政目标结合起来。公共行政官员已经受到并且应该受到包括公共利益、宪法法令、其他机构、其他层次的政府、媒体、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环境因素、民主规范、公民需要在内的各种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他们应该对这些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负责。不同层次的政府负有不完全相同的责任。

4、综合性原则

对老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借鉴尤其是理论体系中的公共行政模式的选择与运用,要遵循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要涵盖三方面内容:一是公共行政理论或模式内容的综合性,主要指公共行政理论或模式内容的丰富性和涉及的范畴。二是公共行政理论或模式运用的综合性,主要指公共行政理论或模式运用的层级和范围。三是公共行政理论或模式效用的综合性,主要指公共行政理论或模式运用成效的广度和深度。在新公共行政理论体系中,弗雷德里克森之《公共行政的精神》一书对公共行政的首要原理进行了概括,其原理与本文所强调的综合性原则具有相似或一致性。

四、结语

科学研究的成果是推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源,科技共享也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认同的广泛共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早已成为国人吸收和借鉴前人及国外有益成果的经验总结。公共行政也是如此,尽管我国拥有丰富的古代管理思想资源供我们学习借鉴,但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有益经验。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厘清西方公共行政理论体系中的老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新公共服务理论及模式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有用或无用之内容的物理区分,而是要阐明一种观点,即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或模式对我国公共行政改革的价值性确认是建立在理论或模式的适用性基础之上的,而适用性是受多种因素和生态制约的理念。本文从宏观角度用借鉴原则对此进行了基础性、一般性的规制。公共行政不是简单的执行公共政策的工具,而是影响国民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因素,它肩负着广泛而重大的社会责任。只有建设中国特色公共行政理论体系,才能获得来自西方公共行政理论的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成效的帮助。

摘要:公共行政是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科学高效管理的公共管理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行政不断受到来自社会公共事务复杂性和社会公众高标准性挑战,公共行政的完善除自身改革之外,吸收他国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与之交流互鉴已成必然。本文从理论概述、生态比较、借鉴原则等方面对西方理论的适用性价值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行政,西方行政理论,适用性,比较借鉴

参考文献

[1][美]弗雷德里克森编,丁煌、方兴译:新公共行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丁煌:西方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精要[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新公共管理理论 篇2

● 李洋 柴中达

新公共管理的出现被称为行政管理范式的转换。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它涉及到以往的公共行政领域所未涉及的大量专题,如公共物品、外部性、公共服务供给、理性人、交换范式、制度选择、政府失败、自给型公共组织等,成为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主导理论。

第一,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通过“政府公共政策化”将政府从管理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从根本上解决机构臃肿、预算超支、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与腐败盛行的顽症。“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策组织与规制组织的职能是负责“掌舵”,而服务提供组织与服从型组织的职能是“划桨”。这样做可以自然而然地达到消肿减肥的目的,减少开支、提高效率。

第二,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引入公共部门。“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服务理念都可以为公共部门所用。应该打破政府部门的垄断,通过公开竞标的方式将公共服务承包出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目标管理;对产出和结果高度重视,而不是只管投入,不重产出;人事管理上实现灵活的合同雇佣机制和绩效工资制,而不是终身任职。

第三,营造“顾客导向”的行政文化。“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的社会职责是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政府服务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只有顾客驱动的政府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并促进政府服务质量的提高。于是,“新公共管理”理论改变了传统公共行政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

第四,采用授权或分权的方式进行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授权、分权的办法来对外界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与集权的机构相比,授权或分权的机构有更多优点,比集权的机构有多得多的灵活性;对于新情况和顾客需求的变化能迅速作出反应;比集权的机构更有效率;比集权的机构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比集权的机构产生更强的责任感、更高的生产率。

第五,实施明确的绩效目标控制。“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放松严格的行政规制,实行严明的绩效目标控制。即确定组织、个人的具体目标,与之签定绩效合同,并根据绩效目标对完成情况进行测量和评估。这是组织由过去的“规则驱动型”向“任务驱动型”转变。

第六,考虑外部性问题。“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由于公共产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政府可以将一些公共产品实行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实行公共产品消费低收费制,从而减少人们对公共产品消费,增加私人产品消费,同时也改变公共服务者激励机制,减少公共产品带来外部性。

第七,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人力资源管理,提高了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管理环节上的灵活性,如以短期合同制替代常任制,实行不以固定职位而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等。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进行公共管理信息化改革,主要目标是建立电子化政府。随着知识爆炸性的增长,政府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转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能,为改革这种状况,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社会信息化,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首先,自20世纪70年代由石油危机引发的经济衰弱、西方各国高额的财政赤字、福利国家的不堪负重以及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问题的浮出水面,成为引发政府改革的直接原因;其次,经济全球化对政府的公共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西方政府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再次,自二战以后,由于政府职能的不断扩张,政府规模的无限膨胀,使得西方各国政府普遍臃肿,效率低下;最后,新技术革命的发展要求西方各国对政府组织作出适应信息时代的变革与调整。这些因素共同促成西方各国公共行政管理的改革浪潮,西方国家普遍进入新公共管理时代。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篇3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服务型政府;行政改革

【作者简介】 许晨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F0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03(2015)09-0011-0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着行政管理效率过低、公共服务不到位、财政压力过重等一系列严峻问题。由此可见,如何高效快速地满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来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当前我国行政改革所必须要关注与重视的问题之一。

一、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盛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也是近年来西方国家行政改革的主体指导思想之一。它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和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的产出,强调文官对社会公众的响应力和政治敏感性,倡导在人员录用、任期、工资及其他人事行政环节上实行更加灵活、富有成效的管理方式。许多学者也对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作出了相关论述,如美国学者奥斯本和盖步勒就在《改革政府》一书中对企业型政府所具备的10大特征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强调当代政府应当善于掌舵而非划桨、敢于放权而非亲躬、关注服务而非形式。除此以外,新公共管理还主张将传统的官僚主义政府逐步转变为具备强塑造性、创新性的服务型政府。具体而言,新公共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新公共管理强调借鉴私营部门管理模式与策略的重要性,全面实施特色化的竞争制度,而对于公共产品或者公共服务则主张将其通过招投标的形式来外包给经济市场的单位机构,积极鼓励政府通过代理或者委托等渠道来管理经济市场,而非包办一切,给私营部门下放有效的管理权。

其次,新公共管理强调管理的专业性、高效性与合理性,提倡构建弹性化的行政管理制度,并且主张在国家公务员招募、录用、考核、提拔等过程中全面落实灵活性强的政策规定。

再次,新公共管理主动积极地理清市场、政府、社会间的关系,提倡政府机构工作人员应当抛弃原本的“自我服务者”理念,重新认识并树立正确、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管理意识,将社会大众当成需要服务的顾客或者客户,从而为更好地构建起回应式政府奠定基础。

最后,新公共管理摒弃“政府应作为经济市场直接干预者”的传统理念,主张当代政府应成为维护经济市场友好发展的协调者。除此以外,新公共管理还主张政府的公共服务机构应朝着分散化、具体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强调制定并落实完善化、标准化、可行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期望能够借此来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服务的功能性,使行政服务的关注重点逐步从过程转移为结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部分西方国家为了更好地解除危机,获得更多的公众支持,着手实施规范化的行政改革。例如,英国首相玛格丽特·希尔达·撒切尔就率先落实了政府的改革计划,引入了竞争机制和顾客导向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其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行政对市场的控制力度,充分展现个体在经济市场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能够借助有效控管市场货币的途径来进一步处理通货膨胀等社会问题。纵观历史发展,每项行政改革在弱化传统官僚主义影响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革新当代人的管理观念。

二、将新公共管理融入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义

服务型政府主要是针对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事务大包大揽,以行政管制为主要手段的管制型政府模式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现代政府治理模式。在管制型政府模式下,政府不仅机构臃肿、职责不清,还存在各种审批环节繁杂、效率低下等问题,政府管理手段也主要是单一的行政手段。服务型政府则要求政府必须优化工作流程、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为人民服务,让民众在接受服务的同时,有享受服务的主人意识。

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应从经济建设的领导者和指挥者位置上退下来,成为经济发展方向的指引者、经济关系的协调者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不断强化公共服务职能,要逐步形成有效的制度安排,依法规范和约束行政行为,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增加政策透明度和政务活动的公开性,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和参与机制。这与新公共管理的一些理念不谋而合。

1. 有利于构建精简、小规模的政府

在新公共管理模式未出现以前,大多数西方国家受到“经济干预主义”的影响,将政府机构的行政管理权力逐步运用至经济市场的过程中,最终造成政府机构管理范畴过大、政府职能重复繁多、行政管理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现阶段很多发达国家已经逐渐将行政改革的目光投放至政府机构及职能精简的层面上来,更加清晰地掌握了政府最根本的职能,有效地裁减掉政府机构内部多余的部门与人员,从而使政府的规章制度得到规范化的改变,从根本上将政府机构与经济市场有效地分离开来。除此以外,发达国家在进行政府工作人员绩效考核时,借助了私营企业的员工管理模式,适当地应用竞争上岗机制,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激励方法来调动广大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并借此逐步引导政府从“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2. 有利于支持与发展社会公共组织

一般而言,政府机构与经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无形的缓冲平台,这一平台能够有效地缓解经济市场激烈的矛盾、处理好政府权力干预过多的严峻现象,而最能代表这一无形平台的则是社会公共组织。所谓的社会公共组织,即一些不以盈利为运营目的、关注与重视社会公共服务的自发性组织,与企事业单位相比,这些社会公共组织具备最独特、最显著的性质特征,能在一定程度上完成社会慈善、群众管理等目标。自新公共管理理念诞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已逐步开始减少政府的基本职能,仅仅让政府部门负责一些只能通过政府才能实现的公共服务,将绝大多数的公共服务职能分给了一些社会公共组织,比如提倡社会卫生组织在全社会范围内提供快捷有效地公共卫生服务等。

三、如何借助新公共管理理念建设服务型政府

考虑到东西方政府在发展历史、制度特征、基本国情等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差异性,我们在借鉴新公共管理理念时,应当根据现阶段我国公共行政的现实实况,本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合理创新的原则,从认识、绩效评估、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着手,逐步将新公共管理理念融入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当中。

1. 通过新公共管理重新认识与总结政府的行政改革经验

通过前文所述,我们清楚了解了新公共管理理念能够有效推动政府的行政改革,可是仍然有必要从新公共管理理念出发,深入分析与研究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比如政府绩效评估、公共服务民营化等,唯有清楚地认识与掌握这些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方能够通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将新公共管理理念灵活应用到政府的行政改革当中。许多事实证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若不能够全面考虑经济改革、群众生活、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会使很多决策或者发展方案的制订都出现简单仓促的可能,最终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问题现出现。例如,1998年3月10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这是建国以来规模宏大的一次行政改革,取得了了很多成就,可同时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一些地方政府重新聘请了外出创业的职工参与行政改革工作,虽然这种做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满足一时的岗位需求、补充急需人才,但这部分工作人员长期脱离岗位,对基本的岗位技能较为生疏,对政策、体制、条例等方面的最新动态都不太了解,如果政府选择重新聘用这部分工作人员,就必须重新投入教育资金进行培训,让这部分“老员工”重新掌握技能,那么这就意味着产生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 通过新公共管理将绩效评估融入服务型政府建设

与新公共管理模式相比,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存在如下缺陷:政府绩效评估结果不透明、管理工具与方法单一化、公众不了解政府的绩效评估流程等。为此,在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行政管理工作,就务必要借助新公共管理模式来规范绩效评估工作,行之有效地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的绩效评估体制。与企业相同,服务型政府要构建绩效评估体制,就务必要为之制定相配套的绩效评估指标。值得注意的是,私营企业主要围绕工作效率、经济效益来制定绩效评估指标,考虑到自身特点与职能的关系,政府在确定绩效评估指标时,要全面考虑社会经济、劳动效率、公平公正、民主平等、按劳分配等一系列因素,最终制定出一套适应社会发展的绩效评估体系,避免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再度出现。

3. 通过新公共管理加大府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力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切竞争的最终决定因素都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各国能否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为此,我国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要重视政府部门人力资源的建设工作,具体应注意如下几点:首先,加大对新公共管理理念的宣传力度,行之有效地转变传统管理理念。政府应当为各地方官员提供定期的人力资源专题课程,实时更新官员的思想认识,尽可能削弱传统“官本位”思想对政府官员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官员的思想观念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其次,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出台与行政改革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服务型政府建设,应当根据技术类与非技术类公务员岗位,分析与研究现行的《公务员法》中不完善的方面,制定出一系列能满足行政改革要求的法律制度,从而在根本上弥补《公务员法》的不足。除此以外,政府在提供定期的公务员培训项目时,不仅要重视政治知识方面的培训,还需要结合公务员所在部门的实际工作情况、发展方向、个人成长需求等因素来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实现政府与公务员双赢的时代目标。

总之,新公共管理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国政府的行政改革过程中,取得了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从基本国情与发展实况着手,借助新公共管理理论,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只要我们从经验、制度、理念、方法等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国情,将新公共管理理论拿来为我所用,建立合理的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进一步完善行政法律法规、进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一定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孟建柱.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J].求是,2013,(14).

[2] 何莽.我国高尔夫政策变迁与效果研究[J].旅游学刊,2012,(8).

[3] 周必健.从浙江工业增长潜力下降看转型升级[J].浙江经济,2012,(13).

[4] 马万里,李齐云.公共品多元供给视角下的财政分权: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当代财经,2012,(6).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篇4

一、新公共管理运动及其借鉴意义

近三十年来,西方各国为适应迅速的时代变化,迎合国内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相继掀起了政府改革浪潮,促使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向“新公共管理模式”转变。休斯认为,新公共管理受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学理论新发展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融合到新公共管理中,取代了官僚组织中高层人员信奉的传统公共行政观念。国外新公共管理运动涉及到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活动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总体说来,改革的基本主线是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要围绕政府功能的重新定位、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转变、政府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政府部门引入私营部门管理技术等四个方面来展开的。具体来说,一是优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放松市场规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二是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运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三是推行行政分权化改革,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废除过多过滥的法律法规,简化职位分类制度,打破文官终身制;四是政府部门引入私营部门的管理理念与技术,实行顾客导向和绩效评估。

我国目前面临着与英美等国家相同的国际背景,处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大趋势以及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浪潮之中。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以及社会的关系,形成全新的社会管理模式。勿庸置疑,研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公共管理及政府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其理论、方法和行为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政府转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创新政府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尽快改变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我国传统的政府管理体制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科层制的一般特征,而且权力集中、政企不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灵活高效的政府管理体制,而以往机构改革的主要着眼点是机构的撤并和人员的裁减,体制创新的力度不大。传统的政府体制以及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旧模式并未彻底打破,政府职能并未根本转变,政府仍然垄断着公共物品及服务的供给。政府机构膨胀,包揽过多的社会公共事务,行政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的问题仍然相当突出。因此,在新一轮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应该借鉴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政府体制创新的步伐,彻底改革政企不分、权力过分集中的传统政府管理体制,打破政府垄断公共物品供给的局面,将部分公共服务职能转交给社会和企业,即让其他公共机构、中介组织、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提供。政府甚至可以不直接提供公共物品,只起指导作用,即政府充当“掌舵”而非“划桨”的角色。这是改革政府体制、转变政府职能的一个现实的、可供选择的途径。

其次,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新公共管理运动注重用市场机制来改造政府或用企业家精神重塑政府,在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上采用市场或准市场的办法,并在公共机构及政府组织中确立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激励机制。这些做法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为市场机制的确是改善政府绩效的基本手段,可以缩小政府失灵的影响范围,使政府体制更灵活,并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这也正是我国传统政府管理中最缺乏的因素之一。公共管理,尤其是行政管理,在许多方面可以利用市场机制。例如,政府的某些公共经济活动可以采用拍卖的方式;政府的办公用品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购买;公共工程可以承包给私人公司和企业;同一种公共物以品或服务可由几个机构同时提供,以形成竞争等。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政府管理的某些部门、领域或方面已经尝试利用市场机制,如政府机关和其他公共部门所用物品的集中采购、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有偿使用、营业执照的拍卖、公共服务如环境保护和治安的委托承包等都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的具体体现。此外,国家公务员的公开考试录用、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制的突出,等也是引入竞争机

再次,增强公务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新公共管理运动其要求政府官员及他公职人员由官僚转变为管理者、服务者,提倡顾客导向、政府提供回应性服务,满足公众(顾客)的要求和愿望,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这对于转轨时期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借鉴意义。我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公民社会不发达,社会自治能力差;现阶段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官僚主义、腐败、公共责任缺失、公务员遇事对上不对下、对官不对民负责等消极现象,与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没有摆正自身的位置,没有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政府转型应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于建立一种新型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克服目前在这种关系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大力发展和培育社会力量,增强社会自治能力;政府组织以及公共部门应该由过去的官僚机构转变成公共服务机构;公务员尤其是政府官员应更多的是管理者、服务者,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公共责任感;必须改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最后,注意研究借鉴工商管理的先进经验、原则、方法和技术,实现由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向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转变。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主义的纲领,与它直接采用现代工商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方法及模式有直接的关系。尽管它有照搬私人部门管理经验、忽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基本差别的倾向,但作为人类社会管理的两个基本领域,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之间又有着共通之处,都属于一般组织与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围。因此,某些私人部门的管理经验、原则、方法、技术以及模式同样适应于公共部门,可以相互借鉴和应用。目前,我国公共管理水平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陈旧、管理方法落后。这就迫切需要一整套与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公共管理的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并构筑起全新的公共管理模式,而这套新的理论、原则、方法技术和模式的一个重要来源正是现代工商管理的实践及其成功经验。新公共管理在这方面的做法是有其理由的,具有重要借鉴价值的。因此,应该充分注意先进工商管理的示范效应。

此外,从理论意义上来说,新公共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研究的全新范式,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阔的学术视野,其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以及所取得的理论成就,可以为我国公共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知识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重要启示

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在其风靡欧美等国之际也遭到了多方质疑,涉及到它的理论基础、核心思想及其价值目标。诚然,怀疑和批判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新公共管理的局限性,对于当代公共行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对新公共管理的异议并没有形成任何可替代的新的理论模式。但是,新公共服务理论正是以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家罗伯特·B·登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的缺陷所进行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承袭优秀的知识传统,其理论渊源主要包括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后现代公共行政等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行政官员在其管理公共组织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应该集中于承担为公民服务和向公民放权的职责,他们的工作重点既不应该是为政府掌舵,也不应该是为其划桨,而应该是建立一些明显具有完善的整合力和回应力的公共机构。具体而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第五,并非简单的责任与义务。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值得强调的是,尽管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和建立的,但是它并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扬弃。新公共服务理论试图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重要实践价值并摒弃其理论缺陷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公共管理的公共服务本质,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理论。

在政府转型的进程中,我国各级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公共服务职能,确定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内容和数量以及应该注意社会公平等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关系到政府转型的目标——公共服务型政府能否顺利实现。新公共服务理论特别关注公共利益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对我国公共服务的改革具有以下重要启示作用。

1. 人本主义的服务理念

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要尊重公民并且重视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强调开放性和回应性,强调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组织内的对话、和谐与信任。不管是由政府来提供公共服务,还是由私营部门或中介组织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都不能只重视生产率而不重视人。公民是服务的接受者,因此作为纳税人有权力选择和参与公共服务的决策。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引入,可以打破中国政府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以数字看政绩、以效率看管理的现状,在公共服务改革中如何真正体现人本主义的关怀也是我国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的关键。

2. 公共服务以公民为本的思想

政府引导公民来参与决策的制定,并且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力,以培养公民的责任和风险意识。公民与政府分享公共政策的制定权是建设自治机制的关键,以此提高公民参与治理的能力。并且让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意识,提高公民对政策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同时,公民参与也重新确立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以公民为主导的公共服务意识与民主的理念是紧密相连的。如果我国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强调公共服务以公民为中心,以公民的公共需求为导向,这无疑对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3. 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性与私营化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应该在公共服务的提供领域引入竞争机制,进行市场化运作。英美等国家通过合同外包,让非营利组织、私营公司等通过投标与竞标的方式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竞争,公民有权利选择公共服务的内容、方式及其提供者。与此相比,我国部分领域的公共服务机制也开始逐步引入了竞争机制,且在不同程度上打破了政府对公共服务提供的垄断地位。诚然,我国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才刚刚起步,竞争的广度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市场化带来的弊端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克服。但是,公共服务市场化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肯定和加强,这是公共服务改革的必然趋势。

4. 公共服务提供中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作用是服务而不是掌舵。这一理念显然比新公共管理理论更为激进,认为政府不要试图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而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所必须的公共服务。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政府试图要为社会掌舵的目标难以实现,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服务社会。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一观点为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型。此外,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责任应包含专业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和民主责任,使其平衡的关键因素在于公民参与、授权及对话。这些责任表明他们将公共管理者的角色重新界定为引导者、服务者和监督者,而不是视为企业家。这种政府应具有的责任意识对于我国责任政府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市场化条件下政府责任缺失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澳)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国家行政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

新时期区域公共管理创新 篇5

信息社会发展与全球化趋势,出现了区域集群、区域竞争、区域创新、学习区域等新特征,给区域管理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区域发展需要创新,区域公共管理同样需要创新.本文从新公共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区域核心竞争力、支持系统等方面对区域管理创新进行了探讨.

作 者:施祖麟 刘锋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084 刊 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ISTIC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13(3) 分类号:X22 C93 关键词:全球化   区域管理   新公共管理   创新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篇6

关键词 新公共服务理论 公共图书馆 免费开放服务

分类号 G252

On the Strategies of the Free and Open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y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Zheng Beiyi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believes that this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solve the troubles after the operation of free and open services of public library,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fter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free and ope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it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f perfecting our country's free and open public library services based on the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Keywords New public service theory. Public library. Free and open services.

1 新公共服务理论与公共图书馆服务

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就在于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在文化生产与服务方面的各项需求[1]。公共图书馆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内容的一部分,承担着智囊职能体现的重要支持地位,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更加突出其主导作用,核心地位,以反映出文化活动的繁荣[2]。新公共服务是以公民为中心应运而生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共利益不是单一个体利益的叠加,而是一种有共同利益价值观的整合。管理者应把建立有整合力、回应力的公共机构作为工作重点,转变掌舵为划桨的职能,强调具体实施中为公民服务与放权。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政府改变管理方式的理论,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应该同样适用于公共图书馆事业当中,为公共图书馆注入新的服务型价值理念,更好地为用户服务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从战略角度看,未来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质量将引起各界的关注。如何在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下进一步突破现有的困境,对公共图书馆及其工作人员而言都将有长远的影响[3]。

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现状

自2006年杭州图书馆“无权拒绝乞丐拾荒者入馆”的做法让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成为社会热点后,全国各地图书馆先后逐步实现了免费开放,浙江图书馆更是率先免去借阅证工本费等费用,成为国内省级图书馆实行“零门槛”服务“第一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强调图书馆为科研工作服务为重,到21世纪全国公共图书馆的陆续免费开放,这一路艰辛而又漫长,我们坚信未来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步伐也会越来越快[4]。加快步伐首要任务应是认清当下,因而笔者将各地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现状总结如下:一是将免费开放等同于优质服务。认为“免费”服务只是图书馆转型发展“打开大门”的第一步。多数馆只是形式上的免费,而并不优质。二是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还存在,截至2009年底,全国两千多个县级公共图书馆中,无运行经费、无购书经费的比例仍然相当大。许多公共图书馆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存在资金严重不足,缺乏资源,同时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国际图联推荐标准是每50 000人应该有一个公共图书馆,不超过4公里的辐射半径。然而,中国目前的3368平方公里平均46 180 000人才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5]。

2.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存在的问题

首先,经费不足直接影响免费服务。2011年1月26日,财政部和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进一步向社会免费开放提出要求。《意见》中指出,“应按‘增加投入、转换机、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建立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以确保中央提供给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能到位,尤其是对中西部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补助,对东部较发达地区可以给予相应的奖励”[6]。免费开放之前原有的收费项目,常用于解决工作人员的津贴收入等,免费开放之后这类费用被免除,再加之随免费开放后增多的到馆读者人数,图书借阅量急剧加大,水电费、物业费、办公费、购书经费、读者活动经费也随之增长,目前以国家财政为主要来源的经费保障制度已力不从心。

其次,区域发展差异大,城乡二元对立。一方面地级市、县和乡镇基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图书馆的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差,或多或少存在馆舍布局不合理,所处环境差,设施陈旧等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基本服务项目与阵地活动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多数公共图书馆都处于城市里,乡村地区则很少。乡村居民很难甚至不可能在当地看到公共图书馆,使用图书馆无从谈起。最后,公共图书馆管理体制落后及服务水平滞后。免费开放后增加的读者量和扩大的公共服务管理区域,对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制定相关制度,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以保证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nlc202309042241

3 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服务的对策

3.1 以“公共利益”为主要目标,明确服务职能内容

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民的利益、职业的标准、政府的行为准则。政府应该带头建立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财政制度,以一种服务责任人的态度行事[7]。

3.1.1 建立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法律保障

图书馆专门法在图书馆法律保障体系中位于核心地位,与专门法配套的其他规章制度要以专门法为前提,地方性或系统性图书馆法规要以它为准绳,与图书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都要以它为参考。图书馆专门法要能具体分解各方面权利和义务,并严格规定各方面工作权限及其标准。图书馆专门法就其法律内容来说,其内容要清楚明晰、和谐统一、具体可行,应确立基本原则,阐释基本观念,建设基本制度和规范基本环节。但这并不是说图书馆专门法就是含混的规定和空洞的理论。图书馆专门法出台后,相应配套的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都需要参照制定[8]。任何一部法律的实施,除了它本身以外,都或多或少需要通过制定相应的下位法或者法律解释来实现它的法律规范、具体落实。这就要求图书馆立法中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缺乏法律责任的图书馆法,也就失去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图书馆专门法的制定,图书馆专门法的制定也将是我国图书馆迈入世界优秀图书馆行列的前提。

3.1.2 公共财政与民间资本投入结合,提供资金保障

在图书馆资金保险方面,首先要明确公共财政保障的主体地位。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服务,毫无疑问显露出公共图书馆社会公益性文化机构这一性质,因此国家财政的保障尤为重要。国家财政的保障标准应与时俱进,一方面要根据各馆地域与业务需求情况,另一方面要根据各级财政的财力可能,不断调整与完善。实行免费开放服务以后,公共图书馆自身藏书规模、藏书数量、图书更新速度等都受到了新的挑战,想要保质保量地实现免费开放优质服务,国家财政投入给予经济支撑必不可少。如何使国家财政投入适度,可从以下三点加以实施:首先对经费补助机制严格执行;其次完善中央、地方共同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最后则是严加规范公共图书馆需经费补助的服务项目。

另外,鼓励民间资本的投入。国家对公共图书馆的投入是有限的,因而单靠国家财政投入来支撑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馆舍的正常运行着实有点困难,这里我们完全可以借鉴英国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模式,让社会资金的注入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柱。以往公共图书馆因为其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被大家认为属政府的管辖范畴,其实公共图书馆也需要社会的帮助,扩宽公共图书馆的资金来源,保证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服务的提供[9]。

3.2 图书馆应重视人本精神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管理的目的是服务,对公共图书馆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在尊重民主的基础上提供丰富优质的文化知识服务,本质就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负责任地服务[10]。

3.2.1 结合服务现状,完善规章制度

首先,应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有操作性的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制订,要兼具程序性和原则性,兼具微观措施和宏观架构。它的制定必须要了解馆员工作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需求,同时也必须与国家法律,相关规定保持高度一致。规章制度要有助读者阅读权的行使,有助于公共图书馆各项业务的开展。其次,必须严格准确地执行所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要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坚持始终如一地执行制度,对执行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做好记录,为规章制度的修改完善提供事实材料。最后,实行责任追究机制。制定追究机制是为了有效预防对规章制度的违反,确保规章制度的畅通执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包括图书馆馆员自身都遇到了新的难题,因而在适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本精神,让每一位员工都对图书馆事业充满信心,自觉带头执行,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11]。

3.2.2 提升职业素养,打造优质服务

首先,应该完善图书馆员的职业资格制度。我国至今在这方面仍没有具体完善的规定,因为对此职业资格的制定完善必将对图书馆馆员队伍素质水平的保障,以及工作人员未来职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其次,进一步加强馆员的服务意识。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客观事实的一种概念,意识会对人行为规范、观点的形成起着突发性的支配作用[12]。因而馆员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消极怠工的意识会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平时要求馆员在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以读者为本”的理念,以自身主观能动性来影响服务行为,力争为到馆的每一位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应具备主动创新的服务意思,不断探索新的、好的服务方式,以适应不断提升的服务要求。最后,建设学习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面对智能化数字资源、传输网络的发展趋势、个性化服务、知识管理的应用等诸多新知识、新技能,需要公共图书馆通过引进人才和培养来加强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努力营造公共图书馆内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学术奖励机制,并鼓励图书馆员主动学习,激励员工的自我学习,提升完善人员管理机制。

3.2.3 完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资源共享平台

首先,需加快馆际间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所有被授权的成员馆只要将本馆的书刊编目上传到这样一个共享的目录库平台上,就可以免费查询其他成员馆中的书刊目录,这样既可以实现书刊目录资源的共享,又能方便来馆读者对文献信息的查询检索。其次,建立完善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因为每个合作成员馆间存在文献资源结构、数量以及读者数量、经济来源不同等多方面差异,需要成立一个权威、稳定的协调组织,即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协调机构来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料,对全国各地区的文献资源的合理布局进行统筹规划。最后,各成员馆合作过程中,相互间的资源平衡和权益平衡尤为重要,需要从管理层面、人员及技术以及法律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各成员馆须对服务方式、合作共享的策略、人员及资源建设等问题达成一致。在资源建设方面,可建立联合采购机制,构建网上文献采访业务交流平台。

nlc202309042241

参考文献:

[ 1 ] 曹爱军.民生的逻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4:23-28.

[ 2 ] 许子媛.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研

究[J].图书馆,2013(4):31-33.

[ 3 ] 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30.

[ 4 ] 郭晓敏.我国公民图书馆权利普及现状:从“乞丐入馆案”说起[J].图书馆建设,2011(8):20-25.

[ 5 ] 余胜,吴晞.免费开放:理论追寻、历史回顾与现实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3):10-17.

[ 6 ] 文化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EB/OL].(2011-02-10)[2015-02-28].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whgsy/201102/t2.0110210

-86869.Html.

[ 7 ] 钱再见.现代公共政策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7-30.

[ 8 ] 李国新.日本图书馆法律体系研究[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16-17.

[ 9 ] 吴建中.浅谈21世纪图书馆发展趋势[J].图书馆杂志,1997(1):35-37,26.

[10] 张治忠,廖小平.解读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价值维度: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39-42.

[11] 尹美馥.公共图书馆全面免费开放后出现的问题及对

策[J].新世纪图书馆,2011(3):57-58.

[12] 柯平.图书馆服务提升与图书馆服务的知识化专业化[J].江西图书学刊,2007(4):3-6.

郑蓓怡 南京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0018。

(收稿日期:2014-08-04 编校:刘 明)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篇7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1. 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特点分析。

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理念在于“公共”, 这是公共图书馆最重要的内涵, 也是构成公共图书馆的第一要素。其服务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1) 公益性。公益性是公共图书馆最本质的特征, 主要表现为其提供的各项信息服务都是免费的, 面向社会大众普遍提供服务, 提供服务的范围是全方位的, 既包括传统的纸质借阅、阵地服务、参考咨询服务, 也包括各种网络服务, 并且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 (2) 均等性。均等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大重要特征, 公共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要面向全体公民, 让全体公民普遍享有均等性也包含了平等性的因素。 (3) 开放性。公共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文化场地, 无需要特别的准许程序或证件就可以进入公共图书馆进行资料查阅, 保障公民享有随时进入公共图书馆查阅的权利, 这也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一大保障, 读者应该享有正当获取信息的权利, 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当将大部分资料对公众开放。

2. 新公共服务理论内涵。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 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先进工业国家展开了公共部门改革的浪潮, 并且在新公共管理理论运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人们对于公民权利不断加大重视程度, 公民的民主权利、人权问题不断得到重视, 世界上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民主形式的发展。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有四大理论来源, 民主公民权、社区与公民社会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因此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民主模式是紧密结合的。

3. 公共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契合。

随着人们对于文化信息的需求不断加大, 对于公共图书馆信息提供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需要公共图书馆服务不断推陈出新, 创新性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生命线, 公共图书馆机构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不断深入, 其服务理念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价值和公共图书馆的理念是相通的, 首先服务对象是无差别的公民, 而不是顾客;追求的是公共利益而不是利润;公共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而不再是政府垄断;重视人的权利, 而不是经济效益, 这些都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另一个重点是管理者应该承担服务者的角色, 公民是公共服务和管理的中心, 公共机构应该转变角色, 并且提升服务价值, 公共图书馆服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 国家推行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后, 是将公共利益与公民阅读权利、获取知识的权利均等化。新公共服务理论所倡导的是普遍性服务, 不仅要求政府机构朝着这个方向转变, 也要求所有以平等、优质和专业服务为核心价值的公共机构。公共图书馆更是以普遍、公益和平等为基础价值, 最大限度地成为社会的知识信息中心和学习中心, 成为文化与科技的存储与传播阵地, 服务于最广大的群众基础。因此两者在核心理念上是相通的, 在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是一种可行的, 且非常有意义的建设思路, 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机制创新和改革有着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根据新的公共服务理论制定公共图书馆发展的长远规划。

二、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新趋势和存在的问题

1. 新服务领域拓展亟需人才支撑。

现代公共图书馆传承了原来图书馆的传统服务项目和内容, 都具有良好的阅读空间, 存储量丰富的纸质图书, 但是, 建立在知识联盟基础上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成为时代主流, 各馆之间以馆际互借、原文传递业务为主要方式的公共服务逐渐改变地区馆“各自为政”的局面, 公共图书馆以联盟为基础开展文献信息资源联合服务, 在资源上最大程度整合各馆文献信息资源, 向全社会提供平等、免费的无区别服务、建立与传统图书馆相区别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共同体, 大幅度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层次。而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新背景下衍生新的服务项目, 恰恰导致了公共图书馆深层次智力服务、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的缺乏。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短板, 是服务的瓶颈, 原有的人员配备远远不能适应数字化、信息化时代下的图书馆新业务的开展, 高科技和信息含量的服务项目, 比如为企业、团体、机构的经济、文化、历史文献服务项目开展起来困难很大, 依托于地方文化的特色化数字资源建设也是人才奇缺。

2. 区域间的不平等亟需公共服务均等性的拓展。

区域间的不平等也有悖于公共服务的基础原则, 公共服务造福于民的基础是其均等性, 地区间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严重的发展失衡情况,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共图书馆建设存在着较大的鸿沟, 如何缩小中西部与东部、城乡之间的差距, 是一个非常现实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公共图书馆的建设规模问题, 是超大型的还是中小型图书馆有利于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 如何分配各级公共图书馆的分工合作问题, 如何确定财力、人力和物力的分配将直接影响到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基于民主、平等、人权而发展起来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旨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平等无差别的公益性服务, 取代了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经济效益和自我效益价值, 更加符合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 以民主、平等协商和公共利益为基础, 提供公共管理和服务;针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引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对于我国图书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着重要的启发。

三、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公共图书馆建设中的运用

1. 重塑服务理念, 实施管理主体多元化。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实现有赖于公共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建设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但是, 作为一项公共管理部门, 公共图书馆具有一定特殊的使命, 作为人类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公共机构, 应该利用自身的资源、信息优势促进社会公众的全面发展。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 针对目前公共图书馆管理结构存在的缺陷, 推进公共图书馆体制改革和模式创新, 鼓励多方主体参与建设和管理,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 汇集力量, 提升服务质量。公共图书馆在资金投入上吸收了社会上的多元主体, 因此在管理体制上也应该尽量吸收这些社会主体, 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投资建设, 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体参与公共图书馆的管理, 并且建设利益引导机制, 激发内部创新的动力, 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整体质量。“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等服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 集体协商、合作能够有效地促进政策的落实, 并且建立多元责任主体制度, 加强公共机构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 有效地调动各方的力量实现服务价值。公共图书馆需要更多的主体参与服务管理, 包括企事业单位、公民个体、政府部门等, 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改善公共图书馆内部治理的形式, 实现民主管理形式。

2. 创新公共管理模式, 提升管理人员素养。

公共图书馆服务还应积极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服务项目, 图书馆不仅是以个体存在, 也是知识联盟的细胞和链接源, 公共图书馆实时联合建设与开发、资源共享与联合服务, 以数字化集成管理系统为一体化工作平台, 从技术、人员、设施三方面扫清了联合编目工作障碍;成员馆之间开展联盟架构下的馆际互借服务, 以资源联合征集、联合目录编制, 开展地方文献及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 形成联合参考咨询的服务平台, 以原文传递、资料汇编等为新业务的成员馆信息资料查找, 为公共馆服务项目的新趋势。这些都是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内容, 作为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核心理念, 责任多元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要求公共图书馆员要在承担岗位责任的基础上还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树立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满足更深层次的服务需求。因此, 重视图书馆人才建设, 加强培训, 提高图书馆员的业务素质是基础要求。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 需要加强图书馆员的责任培养, 提供更多、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 转变被动的业务培训、学术创作模式, 形成图书馆员自觉提升自身责任感的氛围, 有效提升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培养图书馆员的责任感, 除了要对相关规范落实到位之外, 还应该对于社会价值、职业标准和公共利益多加重视。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公民, 而不是顾客, 是现实社会中每一个享有公共文化权利的公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需要对其内部进行结构重建、创新其管理模式、重新塑造服务理念, 并且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 如在管理模式方面要引入市场竞争日渐多元的主体形式, 并且不能忽视公共服务的公益性。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 通过加强理论宣传, 要从根本上解决服务问题, 合理的制度措施有利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重点研究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应用对其发展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谢树芳.一曲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交响——“21世纪新图书馆运动论坛”述评 (上) [J].图书馆, 2007 (1) ) .

[2]曹树金.论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价值观[J].;图书馆论坛, 2005 (5) .

浅谈新公共服务理论 篇8

登哈特提出以公共服务来取代新公共管理。所谓“新公共服务”, 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念。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基本观点:

第一, 针对企业家政府理论提出的掌舵而非划桨, 登哈特提出政府的职能是服务, 而不是掌舵。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就是要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 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掌舵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第二, 行政官员必须致力于建立集体的、共享的公共利益观念, 这个目标不是要在个人选择的驱使下找到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案, 而是创造共享利益和共同责任。

第三, 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 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满足公共需要的政策和方案可以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过程得以最有效并且最负责任地实现。登哈特认为, 为了实现集体意识, 下一步就是要规定角色和责任并且要为实现预期目标而确定具体的行动步骤。而且, 这一计划不仅仅是要确立对一些将会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政策方案的执行过程。

第四, 为公民服务, 而不是为顾客服务。公共利益不是由个人的自我利益聚集而成的, 而是产生于一种关于共同价值观的对话。因此, 公务员不仅仅是要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回应, 而是要集中精力与公民以及在公民之间建立信任与合作关系。在政府中, 公正与公平是其提供服务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政府不应该首先或仅仅只关注“顾客”自私的短期利益, 相反, 扮演着公民角色的人们必须关心更大的社区, 必须对一些超越短期利益的事务承担义务, 必须愿意为他们的邻里和社区所发生的事情承担个人的责任。换言之, 政府必须关注公民的需要和利益。总之, 新公共服务理论试图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并希望政府能够特别关注公民的声音。

第五, 责任并不简单。公务员所应该关注的不只是市场, 他们还应该关注宪法法律、社区价值、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在登哈特看来, 无论是传统行政学理论还是新公共管理理论, 都倾向于将责任问题过于简单化。之前的理论模型并未反映当今公共服务的需求和现实, 责任问题其实极为复杂, 行政官员已经受到并且应该受到包括公共利益, 宪法法令、其他层次的政府、媒体、职业标准、社区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环境因素、民主规范、公民需要在内的各种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的综合影响, 而且他们应该对这些制度和标准等复杂因素负责。

第六, 重视人, 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登哈特在探讨管理和组织时十分强调“通过人来进行管理”的重要性。并且, 从长远观点看, 这种试图控制人类行为的理性做法在组织成员的价值和利益并未同时得到充分关注的情况下很可能要失败。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已经充分认识到行政官员的工作不仅极为复杂而且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他看来, 行政官员既不像传统行政学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只是需要保障和组织一种官僚职业的雇员, 也不像新公共管理理论所主张的那样只是市场的参与者, 他们的动机和报酬远不止是一个薪水或保障的问题, 他们希望与别人的生活有所区别。因此, 分享领导权的概念对于为公共雇员和公民提供机会以便他们的言行符合其公共服务的动机和价值至关重要。他认为, 分享领导权必定会具有相互尊重、彼此适应和相互支持的特点。他尤其强调, 通过人民或人民一起来行使领导权可以改变参与者并且可以把他们的关注焦点转移到更高层次的价值观念上。在这个过程中, 公民和公共雇员的公共服务动机同样得到承认、支持和回报。

第七, 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登哈特认为, 行政官员不是他们机构和项目的企业所有者, 政府的所有者是公民。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这便是一种与看重利润和效率的企业所有者大不相同的观点。因此, 登哈特认为, 行政官员不仅要分享权力, 通过人民来工作, 通过中介职务来解决公共问题, 而且还必须将其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重新定位为负责任的参与者, 而非企业家。

二、对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评价

从理论视角看, 新公共服务理论本质上是对传统行政学和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一种扬弃, 它试图吸收传统行政学理论的合理内核, 尤其是在承认新公共管理理论对于改进当代公共管理实践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并摒弃新公共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家政府理论固有缺陷的基础上, 提出和建立一种更加关注民主价值和公共利益, 更加适合于现代公民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实践需要的新理论选择。他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当今的公共行政理论界具有十分显著的地位, 它不仅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到公共服务的公共性, 更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然而,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强调保证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的同时, 已凸显了其单向的服务型的方式已经不为时代所容。新公共服务最大的贡献应该是扮演了一个道德的训诫者, 当公共机构和公共官员在追逐效率和改革中偏离自己的本份太远时, 新公共服务把他们重新拉回了主干道。然而, 新公共服务所倡导的 (当然也包括之前相关的学者的理论) , 诸如公民参与、公民权、民主、正义等议题的价值和意义却远不止于道德训诫。随着民主进程的发展, 公民社会的建立是必然的趋势, 原有的体制已在诸多方面捉襟见肘。为了保证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必然要求服务的提供者和接收者相互沟通和协调, 单向的控制型的方式已经不为时代所容。公共行政应追求更加开放和民主的模式, 真正让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决策和执行阶段, 而不是闭门造车, 然后强买强卖。

不难发现,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得益于人类思想的解放, 或说新思想的出现, 因为新思想的出现将预示新的阶层和群体的出现, 这些新的精英群体将引领人类不断的破旧迎新, 创造新的时代。所以, 从这方面来看, 登哈特的号召也是有理的, “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如果每个人, 至少是有那么一部分人, 能够不断致力于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素养, 塑造和宣传社会责任和民主意识, 并不断开拓和创造人类智慧的新领域, 那么不论是登哈特所说的民主公民社会, 还是说人类发展的新纪元, 都不会太遥远!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在公共行政研究的长河中, 人们往往只从单一视角看待公共行政。笔者所理解的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将强调公共组织的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服务置于整个公共行政的体系之中, 关注民主、价值的同时并不是将管理、效率抛弃, 二者是协调发展, 配合着进行服务公众的。倘若一味追求服务而不把关定向, 那国家社会将无规则可循。如果依据这样思想进行公共行政, 在治理中国时, 坚持适度原则, 准确拿捏管理与服务的分量, 相信对于中国治理会有重大益处。在21世纪的今天, 对于公共行政这一领域的研究意识逐步深入。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强调公平, 注重公共利益, 服务于公民的思想, 对于人口众多的中国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我们正面临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严峻挑战。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革命以及全球化对政府自身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政府唯有创新自己的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工作行为, 进而实现社会转型才能有效回应这种挑战。中国政府转型的目标是实现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单一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而要实现这种历史性跨越, 只能通过改革;而政府的改革要真正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 就必须有战略性突破。政府改革要高度重视制度设计和整体设计, 一方面, 要通过制度设计, 对未来中国政府管理的模式、运行机制等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形成目标共识;另一方面, 要对政府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以及政府对民间组织的管理等, 进行整体的设计, 这是改变政府改革孤军深入最好的解决办法。同时还要改进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系统, 使之真正代表公正、公平与正义。政府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重新思考构建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系统, 使我国的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公共政策的结果, 都能最大限度地代表公平、公正和正义。

新公共服务理论除了对中国政府的转型有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的公务员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官僚制本身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 使其无法快速、及时有效地回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挑战。因此, 有必要吸收和借鉴一些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以克服其缺陷, 增强官僚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从而建构起既立足于现实, 又能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型公务员制度。要实现理念的创新, 从控制导向到服务导向, 充分回应民众的要求是政府存在的目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抛弃原有的权力本位、官本位的观念, 树立“服务导向”的新理念, 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要实现制度的创新, 从集权人治到民主法治。强化公务员服务意识, 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

摘要:新公共服务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一套理论, 此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充分重视民主、公民权和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论框架, 这个框架让我们可以展望公共服务的前景。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

参考文献

[1]、罗伯特·丹哈特著;扶松茂, 丁力译.公共组织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 篇9

在20世纪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 西方许多国家都因此改变了公共管理模式, 而这场政府改革运动就被称为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场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西方各国的政府行政管理, 彻底改变了传统行政管理模式, 在政府管理思想和职责上进行了改革, 吸取了私营企业中的管理经验, 将这些先进地管理经验融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 用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促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政府、社会、顾客三方, 如何将这三方之间的关系协调好才是政府部门最为重视的。同时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主要提倡以下几点观念。

1.1 要将政府职能明确区分, 多元化管理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推行后各国政府就注重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都明确清楚, 不再是传统管理模式中的混乱状态, 政府在其中主要做的是掌握全局, 将政府各个部门都发挥出其各自的作用, 将各部门之间紧密联系起来, 相互协调, 以服务人民为主体。

1.2 政府将公民摆在客户的角度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明确提出了政府部门要改变对公民的思想观念, 要将公民作为政府的顾客,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服务公民, 根据公民的需求制定不同的服务政策, 要严格禁止官僚主义的出现, 要将公民摆在首位, 急公民之所急, 想公民之所想。

1.3 政府部门要借鉴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验

在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的混乱状态, 没有明确的分工, 这时政府部门就应该积极借鉴私营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和手段,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 还可以为人民提供更优质服务, 加强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权威性。

1.4 政府部门要建立竞争机制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提出了政府工作效率差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没有压力, 这样就会得过且过, 不能带动政府行政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政府部门就应该吸取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内容, 将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将竞争机制引入到政府管理模式中, 通过竞争机制带动各个部门之间的竞争, 这样就会在竞争中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 也刺激行政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5 政府职能的优化和调整

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中, 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政府职能混乱, 很多部门根本不能分清自己的职能, 这样就给政府行政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后, 各国政府都对政府管理职能进行了反思, 在反思后对政府职能进行了优化和调整, 加强了政府职能的明确性, 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政府部门能更快地处理。

2 我国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

在我国通常将公共管理成为是行政管理, 其实也就是指政府部门的一切管理职能, 不会存在盈利性质, 近些年我国也针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进行了反思, 在反思过程中将我国的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分工, 同时还建立了第一部门、第二部门, 在这两个部门之外还成立了第三部门, 三个部门的出现也就预示着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完善, 由前两个部门执行政府权力, 同时由第三个部门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管理, 随着我国第三部门的逐渐壮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完善, 第三部门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也在日益增加。

3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 运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由于近些年我国政府对于管理模式的逐渐重视, 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不断加强我国政府职能的工作能力, 将人民作为政府服务的对象。

3.1 对政府职能进行规范, 建立服务型政府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出现, 对于我国政府管理模式的改革带来了巨大影响, 我国政府传统管理模式中管理手段过于单一, 不能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而且在政府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贪污腐败问题, 这就给政府职能的权威性带来了威胁, 很多管理方式都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对政府角色和职能进行重新定位, 要将政府、社会、与公民之间的关系重新规划, 寻找最为适合我国改革发展的管理模式, 要将权力分散给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 接受第三部门的监督, 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寻找不足之处, 然后进行改正, 将政府建设成服务型政府。

3.2 大力培养第三部门, 打破经济市场的垄断局面

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后各国政府都将目光投入到其中, 很多国家都在对政府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我国政府在此方面也不例外, 对传统政府管理模式进行了反思,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中的政府多元化管理模式, 在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中进行初步试验, 在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许多非盈利机构, 这些机构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要对当地政府的行政管理进行监督, 避免政府部门贪污受贿问题的出现。政府部门首先要将第三部门的职能进行详细规划, 不能将第三部门只是作为一个形式, 要培养专业的人才组建第三部门, 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也要进行改革, 政府部门要吸取私营企业的管理经验, 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 要对一些重要物品进行政企合作, 改变政府垄断的局面, 根据人民的需求进行政策上的改革, 在权利的行使上要保持民主的原则, 将群众的需求作为政府服务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评西方的“新公共管理”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新公共管理与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篇10

一、基本理论概述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是在以公民、社会为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将政府定位于社会民主秩序的服务者的角色,按照公民意志并通过法定程序,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承担相应责任的政府。即服务型政府是具有核心竞争力、法治和有效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合理分权的政府。

在当前新公共管理发展的情况下,行政伦理已成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和政府职能转型的新需要。行政伦理的基础是责、权、利三者相统一,核心是协调个人、组织与社会的关系,是行政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行政伦理建设是公共管理过程中实现和执行政策合法化、规划化的重要举措。

二、政府行政权力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政府行政人员滥用权力

权力的滥用主要表现为政府行政人员为谋取私利而利用拥有的行政权力私自窃取公共资源,甚至不惜侵害他人的利益,以实现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同时,有些行政人员在运用权力的过程中通过“交换”权力的手段来获取高额回报。这一现状早已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权力滥用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2. 官员贪污腐败事件频发

贪污腐败现象严重威胁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对社会秩序和党的事业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由于处于转型时期等原因,部分政府干部依旧存有落后的腐朽思想和行为,以至于出现了行政人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现象。干部将原本用于服务大众的行政权力用来服务于少数人的利益追求。在各地出现多个地方集权搞地方保护主义,以权谋私,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 缺乏对行政人员行为的监督

如今,之所以出现行政人员违法行为,并呈现持续扩展的趋势,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行政人员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行政人员的权力也应回归于人民群众。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对行政人员行为的有效监

督,势必会导致行政人员违法行为的出现。从现状看,国家虽然加强加快了监督机制的建设和监督立法,但实施的过程中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许多措施都还是一纸空谈。

三、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策略

1.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重点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进行,将政社、政事、政企、政资实行分开化,建设结构优化、职能科学、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要求政府以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保障体系和惠及全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医疗条件、社会保障等,并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3. 创新行政体制和管理方式

建设过程中强调推行政务公开透明化和政府绩效管理,建立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在创新方面,为顺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和社会发展需要,要加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效能。通过多种方式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提高政府公信力。

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有效路径

1.在政府行政程序上,政务必须向公众公开,包括政府组织的使命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常用法规公开,以及办事结果公开等。

2.在政府行政功能上,服务型政府理念要成为政府工作的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中,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为公民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

3.在政府行政规则上,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它们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经济与社会事务,摒弃行政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提高行政效率。

五、总结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革,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也应不断创新,特别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政府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提供了广阔空间。在时代的引领下,服务型政府应该是阳光、创新、负责与法治相统一,是新公共管理模式下更加透明、更加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电子营销渠道下一篇:下呼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