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2024-08-10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精选十篇)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2012年8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心房颤动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房颤动的诊断标准[3],且房颤症状持续2个月以上,所有患者全身器官无活动性出血,心功能分级为Ⅰ~Ⅲ级,排除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血压高于150/90mmHg、有出血倾向、近期有颅内出血以及合并血液病患者。所有患者按收治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8~70(59.3±11.0)岁;心功能分级为Ⅰ级18例,Ⅱ级30例,Ⅲ级12例。对照组60例,其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45~72(57.4±12.5)岁;心功能分级为Ⅰ级15例,Ⅱ级27例,Ⅲ级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心功能的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因给予对症治疗,包括使用抗凝药物、抗血小板类药物,控制患者心室率等,试验开始前2w周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山西敬德堂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14023241)治疗,每次给药剂量100mg,3次/d。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华法林(上海福达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31020993)治疗,首次治疗前先行相关测试以排除药物禁忌症,首次给药剂量3.0mg/d,连续服用3d后,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每3d测量一次并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剂量,2w后计算INR平均值值,如果INR值稳定在2.0~3.0,则此后每周检测一次INR,一个月后再计算INR平均值值,如果INR值仍然稳定在2.0~3.0,则此后每月检测一次INR。治疗期间严密监测凝血功能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评价指标

1.3.1 临床疗效

自接受治疗起随访12个月,以治疗后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后终点事件主要包括死亡、外周动脉栓塞、缺血性脑卒中和暂时性脑缺血等。

1.3.2 不良反应

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高于对照组的2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存在心脏疾病的患者心房异位节律点发出超过心房扑动的冲动频率时就会出现心房颤动,心房颤动即房颤,也称心房纤颤,患者常存在节律不规整,正常人体在应激状态下也可能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心脏疾病,甲亢以及有胆囊疾病患者也易并发房颤。房颤患者心房收缩力下降明显,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引起血栓、脑栓塞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治疗房颤除了要控制心室律和复律并维持窦律外,预防血栓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因此抗凝治疗在房颤治疗中尤为关键。华法林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是预防血栓、栓塞常用药。本研究将华法林应用于房颤的治疗中,结果发现,采用华法林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后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采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高于对照组的2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结果表明,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治疗后终点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华法林是一种双香豆素类药物,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凝药物,其能通过竞争性抑制肝脏合成抗凝蛋白C和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且能诱导肝脏合成无凝血活性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前体物质,从而充分发挥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作用[3,4,5,6]。另外,治疗期间严密监视INR对提高治疗效果和预防不良反应发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入选120例心房颤动患者,按收治顺序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根据病因给予对症治疗,试验开始前2w停止使用相关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华法林治疗,并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随访12个月,以治疗后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治疗后终点事件总发生率为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高于对照组的2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治疗后终点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积极推广。

关键词:华法林,心房颤动,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程黎,李建华.华法林在80岁以上伴有血栓形成史房颤患者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1):4620-4621.

[2]高怀强.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4):151,154.

[3]黄艳青.华法林治疗房颤78例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8):3883-3884.

[4]王进卿.华法林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17):2224-2225.

[5]梁敬敏.华法林治疗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171-172.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2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中药在临床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并总结应对方法。方法随机选取86例在本院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总结。结果在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比例中,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当为46.51%,未按照规定炮制中药为19.77%,用药方法和剂量错误为16.28%,未对症下药为11.63%,其他因素为5.81%。结论采用中药对患者进行治疗,合理用药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应加强对其炮制、配伍、煎煮的管理,以保证药物对患者能产生良好的疗效。【关键词】中药;合理用药;安全性 前言

中药临床合理用药指的是在将中药应用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重视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其的监督与管理,从而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大化

[1]

。由于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轻微,通常被医生和患者忽略掉,从而引发了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所以临床合理用药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的安全性及应对方法,现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86例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本院采用中药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最大为68岁,最小为22岁,平均年龄(42.75±4.71)岁;病程最长为9年,最短为7个月,平均病程(3.57±2.14)年。1.2研究方法

对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归纳和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对各种原因所占的比例进行比较,罗列出发生率排在前四位的原因,最后对导致此现象的原因做出分析,提出有效的应对方法。需要统计的临床资料主要有:患者的临床病历,所采用的药方,用药记录,药物的配伍等。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并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采用t检验。若结果为P<0.05,则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全体86例患者中,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当有40例,占46.51%;未按照规定炮制中药有17例,占19.77%;用药方法和剂量错误有14例,占16.28%;未对症下药有10例,占11.63%;其他因素有5例,占5.81%。中西药联合使用不当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原因,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讨论

3.1 原因及应对措施

3.1.1 中药西药联用使用不当

在临床上应用中西药联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往往能各取所长,相互补充,产生良好的疗效,但是如果联合使用的方法不恰当,很有可能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中,40例不良反应是由于中药西药联用使用不当所引起的,其比例为46.51%,远远高于其他因素的发生率,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以,医生和药剂师应当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采取中药西药联用的方法时,要对两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药效成分、用药剂量、是否存在配伍禁忌等方面进行谨慎地考虑,对于存在毒性的中药和治疗面较小的西药联合应用,要适当减少药量,最大程度的降低不良反应。3.1.2 未按照规定炮制中药

本次研究中,“未按照规定炮制中药”居于引发不良反应的因素第二位,占全部因素的19.77%。中药炮制的目的在于保障中药的品质,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特别是存在毒性的中药材,若中药的炮制程序和方法不规范,很有可能发生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不良后果,而且不同的中药炮制方法,其在药效上的差别也很大

[2],因此在炮制中药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实施规范化操作,在炮制工序、火候、辅料质量等多方面因素加强管理,使其能发挥的药效最大化。3.1.3 用药方法和剂量错误

该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所占的比例为16.28%,处于第三位。无论是中药还是西医,长期使用或一次用量过大,都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比如马钱子虽然具有较好的健胃、消肿、通络止痛等效果,但未经炮制就使用,会产生很强的毒性,合理的药量应维持在0.3g~0.6g之间[3]。因此,医生与药剂师一定要对用药方法的剂量进行严格把控严格把握,将其详细且具体地告知患者,药房也要加大对存在较大毒性中药的管理力度。3.1.4 未对症下药

该因素在本次研究中所占的比例为11.63%%,中医治病的根本理论是辨证论治,在采用中药治病时,必须遵循中医的辨证用药原则,只有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对症用药才能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反之只能加重患者的病情

[4-5]

。医生在用药时,首先应对患者体质、药物过敏史、肝肾功能情况等具有全面的了解,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的轻重缓急、发病时间、发病季节等因素,开出合理的药方,避免患者受到二次伤害。3.2总结

总而言之,针对运用中医治疗疾病的患者,在选取药物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病情特征谨慎用药,对中药的炮制过程也应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做好中药的临床合理用药,不但可保证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更能够使中药用料规范化、现代化,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并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3

[关键词] 阿奇霉素;支原体肺炎;小儿;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4-92-02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zithro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ZHANG  Jianwen  HUANG Guoqiang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People's Hospital of Donggu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Dongguan 523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zithromycin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 Methods The hospital in October 2009 to May 2011 were treated 160 cases of children with mycoplasma pneumonia.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f 80 cases,the treatment group(azithromycin treatment)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compound danshen injection treatment).Compared with clinical efficacy and adverse reaction.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bservation group(P<0.05);the defervescence time,cough turnaround time,hospital stays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P<0.05). Conclusion The efficacy of azithromycin treated pediatric pneumoniae is obvious,safe and reliable,it is worth to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zithromycin;Mycoplasma pneumonia;Children;Safety

肺炎為婴儿时期重要的常见病,是我国住院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1]。近年来,随着肺炎病原体的变迁,支原体肺炎有流行趋势[2]。阿奇霉素为一种新型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属15元环大环内酯类,药动学性质获得显著改善,保留了红霉素治疗呼吸系统感染的作用,尤其对支原体、衣原体及L型细菌具有特殊作用。据近期资料报道,支原体对阿奇霉素耐药率最低,仅为15.85%[3]。笔者对2009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160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进行治疗,现将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6例,女54例;年龄2~6岁,平均(2.9±0.6)岁。将16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所有患儿入院时均进行肝功能、心肌酶谱等常规检查。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阿奇霉素(武汉国药医药有限公司,H20064805)治疗,10 mg/(kg·d)溶解于5%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药物浓度0.1%,1次/d;对照组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江苏康宝制药有限公司,Z32020681)16 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临床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2~3 d,14 d为1个疗程,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分析。

1.3 疗效判断[4]

治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X线征象基本恢复正常;有效:治疗14 d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X线征象有所吸收;无效:治疗14 d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肺部X线征象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3.5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

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3,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表现及住院时间

治疗组在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罗音消失时间以及住院时间上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n(%)]

组别n痊愈有效无效总有效

治疗组8062(77.5)13(16.25)5(6.25)75(93.75)

对照组8050(62.5)9(11.25)21(26.25)59(73.75)

表2  两组临床表现及住院时间比较(,d)

组别n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罗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

治疗组803.44±1.034.63±1.284.15±1.5910.17±2.46

对照组805.61±1.457.53±1.325.85±2.0712.742.20

t3.2564.0822.9873.165

P<0.05<0.05<0.05<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以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为主,但治疗组发生率明显低且程度轻。治疗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对照组2例出现丙谷转氨酶(ALT)轻微升高。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5%。支原体肺炎主要由患者和携带者的飞沫经空气传播,青壮年和儿童较为多见。极少数重症患者可伴发中枢神经系统等表现,甚至死亡。肺炎支原体为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有DNA、RNA,无细胞壁[5]。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对支原体肺炎有特效。既往以红霉素为首选治疗药物,近年来,因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药物滥用及不正规治疗,导致支原体对红霉素耐药率达37.58%,临床治愈率降低。部分患者盲目反复使用,又加速耐药菌株的产生,形成恶性循环。红霉素口服难溶于水,在胃溶解速度缓慢,对胄酸极不稳定,其肠溶剂型生物利用度受到影响。另外,红霉素口服或静滴副作用较多,多数患者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而不能耐受,影响治疗效果,目前已很少应用或不用[6-7]。有研究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55例,结果总有效率达90.9%,与红霉素组(总有效率62.7%)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

阿奇霉素口服吸收迅速,对胃酸较稳定,在pH=2时的稳定性是红霉素的300倍。生物利用度好,在肺等多种组织内浓度较非炎症部位高6倍,有利于组织炎症的治疗。对组织渗透性强,可渗入细胞内,体内抗菌作用强,半衰期长,每日只需给药一次。笔者选取16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阿奇霉素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高,不良反应少。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是替代红霉素的较好药物。

[参考文献]

[1] 董宗祈.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病机制与治疗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4):243-245.

[2] 吴瑞萍,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6.

[3] 谢育琴,谢丽兰.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8):822-823.

[4] 辛德莉,韩旭,李靖,等.肺炎支原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21(8):616- 617.

[5] 张黎黎.红霉素、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30例[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1):74-76.

[6] 麻冬梅. 两种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临床效果比较[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7):16-17.

[7] 刘海红.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5):138-139.

(收稿日期:2011-12-19)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肾肿瘤患者104例为观察对象, 男性患者63例, 女性患者41例, 年龄35~79岁, 平均年龄 (51.6±3.2) 岁, 肿瘤直径1.4~4.9 cm, 平均直径 (2.8±0.5) cm, 肿瘤位置:59例为左侧, 45例为右侧。合并症:18例合并高血压, 43例合并糖尿, 病, 4例合并肾结石。所有患者均有肾表面突出、肾区钝痛、低热等症状, 经B超检查及IUV检查后确诊, 排除肾血管及淋巴结受累患者、肿瘤局部或远端转移患者。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57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及其他情况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较好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术式, 即根治性肾切除术, 行全麻取侧卧位, 显示肾脏肿瘤部位, 游离肾蒂部位, 结扎肾蒂, 采用肾楔形切除术切除肾脏肿瘤部位, 吻合血管断端。观察组行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 术前保持肠道清洁, 并与麻醉前30 min, 注射抗生素, 麻醉后于腋中线上方2 cm处行3 cm切口, 使用水囊建立后腹膜腔操作空间。用超声刀打开Gerota静膜, 使肿瘤及肾组织充分暴露。同时行肌苷静脉滴注。用电刀在距离瘤体边缘0.5~1 cm正常肾组织处考试切除肿瘤。切除同时将肿物抬离创面, 使肾内血管充分显露, 然后逐渐夹闭。将肿瘤完整切除后, 采用可吸收线八字法间断缝合创面, 进行止血 (喷洒生物蛋白胶) 。止血后关闭创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肾缺血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同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 作对比分析。

1.4 统计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以[n (%) ]表示,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及肾缺血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31%,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0%,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2%, 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08%,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肾肿瘤检查率较高, 且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与诊断技术与健康体检普及率相关) , 资料显示[3], 肾肿瘤体积相对较小, 95%为恶性, 部分为良性, 由于肾肿瘤诊断难度较大, 易出现误诊, 传统根治性肾切除对部分患者过度治疗, 不仅对患者肾功能造成影响, 同时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不利于恢复。肾部分切除术在局限性及早期肾肿瘤中具有较好临床效果, 有学者对其与根治性肾切除术进行对比发现[4], 两者具有相同效果, 但肾部分切除术能对肾组及肾功能进行最大程度保留, 因此, 在临床中, 该手术方法已被广泛接受及应用。由于肾脏血运非常丰富, 并且与大量血管密切联系, 肾部分手术过程中, 出血量较多, 相关研究显示[5], 肾部分切除手术中, 可以通过肾血流阻断技术来减少术中出血量, 临床中使用较多的方法为肾动脉阻断以及肾蒂全阻断。有学者认为[6], 肾血流阻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意义, 能清楚观察肾实质, 使肿瘤切除更加精确, 同时有利于术后缝合。虽然肾部分切除术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但学界中对其安全性仍存在较大争议, 争议主要集中于该术式对于肾功能影响程度以及热缺血时间, 相关研究认为[7], 手术过程中, 如热缺血时间<30 min, 肾功能不会受到损害, 但近年来有学者研究将这一临界点降至25 min。肾部分切除术不排除并发症可能, 相关资料显示, 该术式并发症发生率为9%~19%, 主要包括伤口感染、出血、肾功能不全及尿瘘等, 降低发生率主要可通过采用新型止血技术及材料, 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实现。临床研究发现, 同根治性切除术相比, 肾部分切除术手术时间较长, 主要与手术要求更高, 手术过程更复杂有关, 伴随手术时间增加, 出血量时间同样增加, 因此止血对于该术式至关重要。该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及肾缺血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 但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较对照组低, 同时,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9.62%, 明显低于对照组23.08%,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8]。综上所述, 在早期或局限性肾肿瘤治疗中, 采用肾部分切除术, 能提高治疗效果, 保留患者肾功能,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潞林, 肖博, 张树栋, 等.术中超声定位在经腹腹腔镜肾部分切除中的应用[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1, 26 (3) :203-205.

[2]郑兵, 朱华, 潘晓东, 等.后腹腔镜下肾段动脉阻断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治疗肾肿瘤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0 (11) :1047-1048.

[3]尚吉文, 张旭, 马鑫, 等.倒刺缝合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肾肿瘤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3, 34 (12) :929-932.

[4]谢燚, 李汉忠, 纪志刚, 等.多房囊性肾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4, 34 (4) :541-543.

[5]王恒兵, 孟峻嵩, 徐宗源, 等.腹膜后腹腔镜与开放性分支肾动脉阻断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疗效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2, 17 (12) :927, 930.

[6]田溪泉, 邢念增, 张军晖, 等.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脏早期占位性病变的临床研究:附47例报告[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1, 26 (6) :410-413.

[7]祁小龙, 张琦, 范小明, 等.腔镜超声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中央型肾肿瘤[J].中国内镜杂志, 2013, 19 (10) :1049-1052.

临床路径质量与安全检测指标分析 篇5

近两个月来我院实行了电子版临床路径,部分科室完成较好,部分科室入径人员明显减少,我科就属于入径较少的科室。具体入径少原因已经从柱状图及鱼骨图详细分析,并上报医务科,之后医务科下发了临床路径相关文件及奖惩措施,科室内已经对医院下发文件做了讲解。

临床路径指标分析:7月份上电子版临床路径的科室33个,病种数45个,我科入径的为STEMI(入院时间少于12小时者),入径人员相对较多,之后由于临床路径的反复修正,导致9、10月份路径人员相对减少,其中一个月路径率低于50%,未达入径要求的标准,关于入径率低问题已经向医务科反应,之后医务科组织了临床路径管理员会议,传达了临床路径的相关知识,如出院前必须写上入径已经完成,入径时应用系统时间,未在入径内用药系路径变异等。综合近几个月临床路径入径率、出径率、住院费用、病人满意度等均较前有所波动,考虑与许多原因有关,主要原因为电子版临床路径太过繁琐,应用耗时多,希望以后继续修正临床路径,找到一种最简捷的临床路径应用策略。

科室变异原因分析:

1、近2个月科室内变异例数较少,1例变异者合并支气管炎,糖尿病,住院时间明显延长,住院费用较前增加。

2、病人放弃治疗

3、检查报告延迟

4、家属拒绝出院安排等

存在问题:

1、科内对临床路径管理意义理解不彻底

2、部分医生对临床路径应用生疏

3、临床路径许多统计指标人工完成,存在误差

4、相关费用指标不完善,院内无法查到

整改措施:

1、加强科内培训

2、建议医院尽快信息化临床路径指标,减少手工操作

3、费用问题建议,医院尽快协调费用指标问题

4、完善部分临床路径效果评价机制。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6

【关键词】黄连素;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安全性

2型糖尿病是一种高血糖代谢类疾病,中老年人比较多见,发病率每年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主要是体内胰岛素含量过低及胰岛素抵抗所致,具有家族遗传倾向,活动减少、饮食增加亦可引起该病。血糖长期升高可造成心脏、肾脏等脏器的慢性损伤。此疾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或有轻微口干、乏力,所以疾病早期不易发现而容易延误治疗时机,需做糖耐量测定方可确诊。改善B胰岛细胞的功能,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是2型糖尿病的治疗关键[ 1 ]。黄连素是一种从三叶草、黄柏、黄连等植物中提炼出的生物碱,具有抗炎、降低胆固醇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本文以120例2型糖尿病病人为例,探究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2011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随机抽选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男性病人69例和女性病人51例,年龄最大者71岁,最小者35岁,平均45.5±2.5岁。所有病人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WHO 标准(1999年)。现将120例病人按照随机方式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FBG、PBG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人只进行饮食、运动等强化生活方式治疗,研究组在强化生活方式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黄连素,口服,每天三次,每次0.5g,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测定比较两组病人在治疗前后FPG、2hPPG、HbA1c,并将治疗效果分成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级别。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收录此次研究所得数据,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P<0.05时具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血糖比较 研究组病人在治疗后的FBG、PBG、HbA1c等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都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详见表1。

注:*P<0.05

2.2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效果详见表2。

3 結果

2型糖尿病是一种高血糖的代谢类疾病,中老年人比较多见。可分为1型、2型、其他类型及妊娠期糖尿病,2型较常见,长期高血糖可造成心脏、肾脏等器官的慢性损害。其原因主要是体内胰岛素含量过低及胰岛素抵抗,具有家族遗传倾向。2型糖尿病的治疗以胰岛素应用为主,改善B胰岛细胞的功能,但应用过多容易引起冠心病、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探究应用此类似药物而不至于使胰岛素浓度过高的药物,是2型胰岛素患者的治疗前景所在[2]。

黄连素属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极高的调脂、降糖的功效,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外周组织中糖类的降解以及抑制糖原异生;与升糖激素有拮抗作用,可提高胰岛B细胞的功能;提高胰岛素的生物活性,促进脂类代谢;改善胰岛素抵抗。尤其是对于糖尿病伴有胃肠功能紊乱的病人,可明显减少腹泻次数,并可减少相关并发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此作用与黄连素的抗菌作用有关,其可抑制细菌滋生[3]。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病人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病人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病人在治疗后的FPG、2hPPG、HbA1c等较治疗前以及对照组都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表明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地控制血糖,并减少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茜,肖新华,王彤,等. 黄连素降糖调脂机制的研究[J].中国实验动物学报,2011,19(1):30-33.

[2]王雪茵.黄连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机制及临床疗效[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12 (3):442.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心内科就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30例, 年龄45~67岁, 平均年龄 (50.0±6.3) 岁;试验组中男29例, 女31例, 年龄44~66岁, 平均年龄 (49.0±6.1)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缬沙坦 (北京诺华制药) 80 mg 1次/d口服;试验组使用奥美沙坦酯 (第一三共制药) 20 mg 1次/d口服。血压过高患者可以增加到40 mg。两组患者疗程均为21 d。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变化以及不良反应 (心率加快、嗜睡、胸闷、头晕、乏力) 发生情况。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压比较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 (P<0.05) , 且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7%低于对照组5.00% (P<0.05) 。见表2。

3讨论

高血压病一直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受到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24 h内血压幅度变化过大, 对靶器官的损害最大, 因此半衰期长、血药浓度波动小的药物备受关注。近年来, 随着研究的深入,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在临床应用于抗高血压治疗的市场份额越来越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的亚型包括AT1和AT2, 由于AT1亚型极其活跃,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所有有害反应均是其结合而产生, 故研究药物均是对AT1受体拮抗药的药物[1]。奥美沙坦酯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 AT1亚型阻断药, 属于咪唑类, 可以作用于AT1受体, 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AT1之间的结合, 从而起到血管平滑肌松弛的作用, 血压自然降低[2]。奥美沙坦酯主要用于口服, 见效迅速[3], 并且生物利用率高, 不会产生血浆蓄积, 血浆蛋白结合率可以达到99%。奥美沙坦酯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肝、肾双通道代谢的特点, 同地高辛、华法林等不发生相互药理作用, 并且性质极其稳定, 不会被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代谢, 不受食物或者其他药品的影响, 可以与抗酸药物联合使用, 血浆半衰期为13 h, 因此, 每日服用一次即可[4]。有研究显示, 使用奥美沙坦酯降压, 患者合并左心肥厚的几率变低, 亦可以降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几率[5]。从本试验可以看出使用奥美沙坦酯的试验组血压改善明显,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 使用奥美沙坦酯治疗高血压, 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持续时间长, 不影响心率, 不良反应少患者对奥美沙坦酯耐受性好,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对奥美沙坦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 120例高血压患者, 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 各60例。对照组使用缬沙坦治疗, 试验组使用奥美沙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收缩压、舒张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使用奥美沙坦酯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不良反应少,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奥美沙坦酯,高血压,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超.奥美沙坦酯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0 (2) :53-54.

[2]乔亚楠, 严方, 高荧, 等.奥美沙坦酯氨氯地平片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分析杂志, 2015, 35 (1) :64-65.

[3]Qi W, Qian Z, Ji J, et al.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olmesartan and amlodipine in human plasma and urine by 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liy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J Chromatogr aphy B, 2013, 938 (9) :27-34。

[4]张引兰.奥美沙坦酯与缬沙坦治疗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研究.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1, 14 (2) :56-57.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8

关键词:心力衰竭,米力农,疗效,安全性

顽固性心衰是心衰病情发展的最后阶段[1]。常规强心、利尿基础处理后,心衰病情无改善,呈进行性恶化发展趋势。米力农是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有研究[2]表明米力农对于心衰患者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泵排血量作用,但其临床应用方法以及安全性尚待确定。研究总结本院米力农治疗40例顽固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诊断顽固性心衰患者120例,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龄(67.90±7.36)岁。所有患者按入院先后以信封法随机分为A、B、C组,各40例。顽固性心衰诊断符合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3]。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②恶性肿瘤者;③急性心肌梗死者。所有治疗方案均经过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每组患者均按2014年《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给予基础处理。在充分减轻心脏负荷基础上给予A组患者加用左西孟旦注射液(商品名:海合天欣;成都圣诺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0104)12.5 mg,持续泵入24 h;B组患者先在10 min缓慢静脉注射米力农注射液(商品名:鲁南力康;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70051)负荷量50μg/kg,然后0.5μg/(kg·min)持续24 h泵入,连续应用3 d;C组患者无负荷量,仅给予米力农0.5μg/(kg·min)持续泵入,治疗时间3 d。分别于治疗前后晨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 ml,3000 r/min离心,静置15 min,取上清液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NT-pro BNP。心脏超声检查患者LVEF,血气分析检测血乳酸水平。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包括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比较患者临床疗效。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显著改善,NYHA分级提高2级;有效:临床症状、体征部分缓解,NYHA分级提高1级;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心功能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三组患者心衰病情均明显改善,组间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三组患者LVEF较治疗前升高,血浆NT-pro BNP与血乳酸水平较治疗前下降,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三组比较,P>0.05

注:三组比较,P>0.05

2.3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A组发生低血压1例,室性早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C组仅发生室性早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B组泵入后早期患者低血压4例、窦性心动过速2例、室性早搏3例、心房颤动3例、恶心呕吐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顽固性心衰患者症状反复、病情持续进展,治疗效果不佳。随着心衰人群数量增加,顽固性心衰临床发病率以及病死率显著上升。如何有效降低顽固性心衰患者临床病死率是目前研究热点。现阶段心衰主要治疗策略在充分减轻心脏负荷前题下,给予各种正性肌力药物,增加泵射血量,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以米力农、氨力农为首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可以通过增加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心肌收缩力,提高舒张期心室顺应性、扩张外周血管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目的[3]。

既往米力农应用多主张先给予负荷量泵入,但临床效果报道不一。有研究[2]报道其临床初始应用不良反应较多,严重影响临床应用推广。随着以钙离子增敏剂左西孟旦的临床广泛应用,米力农应用例数减少。相对于左西孟旦昂贵的价格,米力农作为传统药物具有显著的价格优势。为进一步改进米力农的临床应用效果,本研究将米力农患者分为负荷量组与持续维持量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后,三组患者心衰病情均明显改善,临床治疗有效率升高,血浆NT-pro BNP与血乳酸水平下降。研究结果表明负荷量与维持量米力农临床应用效果相当,同于左西孟旦组。既往有研究[2]报道应用米力农后,存在血压下降、律失常等相关不良反应。研究对比发现负荷量米力农组泵入后早期患者低血压发生率、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房颤动出现率以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略高。而左西孟旦与维持量米力农治疗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果证明米力农治疗顽固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确切。持续泵入维持量临床疗效同于负荷量患者,但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建议以后在临床应用中以维持量米力农推广应用为主。研究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研究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周京敏,崔晓通,葛均波.中国心力衰竭的流行病学概况.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12):1018-1021.

[2]梁志何.米力农治疗高龄肺心病心力衰竭的安全性分析.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5,23(1):70-74.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月收治CHF患者90例。心力衰竭诊断分级按照NYHA标准,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治疗组男性28例, 女性17例, 年龄 (65.2±3.2) 岁, 心功能Ⅱ级21例, Ⅲ级24例, 对照组男性26例, 女性19例, 年龄 (66.4±2.9) 岁;心功能Ⅱ级23例, Ⅲ级22例。2组间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无明显差异 (P>0.05) 。

1.2 排除标准

(1) 急性心肌梗死, 严重糖尿病, 明显肝肾功能异常者; (2) 病态综合征及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3) 收缩压/舒张压<9 0/60mmHg; (4) 严重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活动性心肌炎; (5) 合并有支气管哮喘等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者。

1.3 治疗方法

2组均予常规药物治疗, 包括给予ACEI、利尿剂、强心剂,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3.125mg, 2次/d, 口服, 剂量每周加倍递增, 直至病人不能耐受或达最大剂40mg/d (只针对住院期间) , 1个月随访1次, 共3个月, 2组病例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进行心功能测定。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1, △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 #P<0.05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左室舒张末内径 (LV EDD) 、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D) 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 值。

1.5 疗效评定标准[4]

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或2级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1级或心衰加重甚至死亡。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疗效用χ2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7例 (37.78%) , 有效24例 (53.33%) , 无效4例 (8.89%) , 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显效12例 (26.67%) , 有效23例 (51.11%) , 无效10例 (22.22%) , 总有效率77.78%, 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2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比较

结果显示, 治疗后LVESD、LVEDD和LVEF均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 组间比较,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3 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有3例在服卡维地洛1~2周内出现眩晕、乏力, 通过调整剂量得到缓解。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心室重构, 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和氧自由基的形成是造成心室重构的主要原因[5]。β-受体阻断剂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逆转心力衰竭时心脏重构过程, 已被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所证实[6], β受体阻滞剂长期治疗能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提高生存率34%~35%, 而且是唯一有效降低猝死率 (41%~45%) 的药物[7]。

卡维地洛是一种新型的无内源拟交感活性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 它能够全面阻断β1、β2受体, 抑制心力衰竭患者过度激活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减慢心率, 心肌耗氧减少, 从而提高心脏作功。同时还可以阻滞α1受体, 因而较其它β受体阻滞剂具有更强扩张外周血管, 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减轻心脏后负荷的作用[8]。在这种情况下, 卡维地洛更有利于改善左心功能。

本次研究结果发现:应用卡维地洛后患者左心功能明显好转, 临床有效率达91.11%, 明显高于对照组。常规治疗和常规治疗加用卡维地洛治疗, 均能改善CHF患者的LVEDD、LVESD、LVEF (P<0.05和P<0.01) 。组间治疗后比较, 治疗组改善更明显。证明了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良好的疗效。卡维地洛主要不良反应少而轻, 主要为头晕和低血压, 经调整剂量后能得到缓解。说明长期应用卡维地洛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 卡维地洛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的药物。长期使用可使病人临床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进一步改善, 心肌耗氧量降低, 且降低了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心衰患者心功能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方法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 2组患者均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和硝酸酯类药物,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卡维地洛口服3.125mg, 2次/d, 剂量每周加倍递增, 直至病人不能耐受或达最大剂40mg/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 对照组总有效率77.78% (P<0.05) 。2组治疗后LVESD、LVEDD和LVEF均明显改善 (P<0.05或P<0.01) , 组间比较,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卡维地络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 安全性高。

关键词:卡维地洛,心力衰竭,临床疗效,安全性

参考文献

[1]Packer M.The neurohumoral hypothesia theory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disease progression in heart failure[J].J An Coll Cardiol, 1992, 20:248~254.

[2]Hunt SA, Baker DW, Chin MH, et al.ACC/AHA guidelines for the e 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art failure in the adult:ex ecutive summary.A report of the ACC/AHA task force on practic e guidelines[J].JAm Coll Cardiol, 2001, 35:2101~2113.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30:7~23.

[4]穆晓光, 翟爱芳, 王雪芹.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7, 5 (10) :995.

[5]王频佳, 王娴.生物标志物—血清脑钠素在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价值[J].成都医学院学报, 2007, 2 (3) :174~176.

[6]胡大一, 吴彦.竭的现代治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08~210.

[7]吴学思.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 2006, 2 (16) :19~22.

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63例, 依据开展手术的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01例与观察组62例, 对照组患者中男69例, 女32例, 年龄32~77岁, 平均 (58.6±3.7) 岁;观察组患者中男41例, 女21例, 年龄33~78岁, 平均 (59.1±3.4) 岁,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①患者肿瘤直径在10 cm以上或存在大面积的浆膜层侵害;②存在重度肥胖、严重腹部粘连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病或其他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④对手术开展无法耐受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下剖腹手术, 根据手术探查情况决定切除术式, 均行全胃根治性切除术[2], 取平卧位于脐处开展切口并完成切除手术。观察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取平卧位, 全麻后自脐部开展穿刺, 建立气腹保证患者腹内压在12~15 mm Hg, 有效放置套管针与探头, 于患者左腋下开孔作为操作孔, 于偏上5 cm处开孔作为辅助操作孔, 再于脐部偏上右锁骨中线处12 mm与右侧肋缘下5 mm开孔, 完成切除手术。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总量、住院天数、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 详细记录两种手术方式的淋巴结清除数量, 并开展比较与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用±s表示, 组间采用t检验, 计数组间以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 观察组的淋巴结清楚数量、术中出血、住院天数、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附表。

3 讨论

腹腔镜外科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较, 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微创等优点[3], 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 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尤其在胃肠道外科治疗技术应用领域, 对胃癌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已成为一种治疗趋势。但是, 在腹腔镜治疗胃癌患者的临床研究和实践中, 我们仍然需要关注一些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的问题, 即胃癌患者的特殊性, 考虑胃部附近需要手术清理的淋巴结范围较广、血管较多、解剖层次复杂等因素, 造成腹腔镜下治疗胃癌疾病的难度大大增加, 同时想要在不损害周围有益淋巴结和血管的情况下直达胃癌病灶部位, 对吻合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研究通过对16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开展回顾性分析发现, 应用腹腔镜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开腹组比较更长, 笔者分析其原因多与开展医师的熟练程度有关, 通过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会逐渐减少手术所需时间。由于腹腔镜所提供的视野更清晰, 使该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总数明显多于开腹组患者。由于腹腔镜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 使得腹腔镜组患者在出血量、住院天数、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中, 具有显著优势,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次研究综合结果与陈振伟等[4]的研究报告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 利用腹腔镜对胃癌患者开展根治术能够保证淋巴结的有效清除, 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综合近期指标结果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 但远期指标以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开展研究。

摘要:目的 探讨对胃癌患者开展开腹胃癌根治术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胃癌患者163例, 根据手术开展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101例与观察组62例, 对照组均行开腹胃癌根治术, 观察组均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以及临床疗效, 并开展比较与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后, 观察组的淋巴结清除数量、术中出血、住院天数、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利用腹腔镜对胃癌患者开展根治术能够保证淋巴结的有效清除, 减少术中出血量, 降低手术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应用能够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关键词:开腹胃癌根治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胃癌

参考文献

[1]倪开元, 徐鲲杰, 洪晓明.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肿瘤学杂志, 2013, 19 (3) :235-236.

[2]徐宏涛, 孟春燕, 胡平, 等.腹腔镜辅助与开腹近端胃癌根治术的比较[D].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3, 43 (11) :743-744.

[3]张英杰.腹腔镜辅助胃癌切除术治疗胃癌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1) :196.

上一篇:降水效果下一篇:状态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