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链

2024-08-19

产业生态链(精选十篇)

产业生态链 篇1

关键词: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产业生态链

0 引言

创意产业又称创意经济,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背景下发展起来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产业形式[1]。199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创意产业特别小组”,该小组1998年发布研究报告,首次将创意产业进行了界定:“源自个人创意、技术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英国对创意产业的定义和界定,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创意产业”分类体系的出发点[2]。

伴随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源缺乏、传统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已逐渐制约我国经济发展。鉴于此,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发展模式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通过合理规划、建设创意产业生态园、构建园区产业生态链以此促进创意产业发展就成为决策者、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1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产业链问题分析

2006年文化部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意产业便在各地迅速崛起,创意产业园区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的产业类别主要分为影视文化、工艺时尚、休闲娱乐等8大类[3]。目前,上海市已建成18家创意产业园区,占地面积487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正在推进建设和改造的创意产业园区有16家,占地面积644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4]。

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还比较分散,没有形成规模效应,其发展主要是靠政府推动,创意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完整的合作体系,更没有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链[5]。

1.1 创意产业园区横向产业链问题分析

创意产业园区横向产业链,即基于不同企业契约式共生基础的横向产业链,强调园区之间、园区内企业之间共生共荣,注重产业生态链构建。在构建过程中不仅考虑园区本身建设,更注重与园区外部产业环境和谐共生。

我国创意产业园区在横向方面,尚未形成网络状产业生态链,并未与外部其他产业之间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目前,创意产业园区中所设计产业链条较为单一;园区在创建初期缺乏产业生态链的前期规划,园区定位不明晰,城市各园区的建设甚至只是简单的重复建设;各园区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与资源共享,尚未形成互动性的横向产业链条。

1.2 创意产业园区纵向产业链问题分析

创意产业园区纵向产业链,又称基于企业集团内生式共生基础的纵向产业链,即通过高度模仿自然生态链形式,进行产业内的联系与协作,从而实现整个集团内部产业链闭合。我国创意产业园区纵向产业链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少数产业链在纵向方面虽具雏形,但“链接点”松散,并没有激活产业链各个环节,企业不能完全有效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并加以循环利用。园区各企业只是简单组合,并没有在“分工协作”基础上做到“价值扩散”,尚未形成一条不断增值的产业链。

2 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构建对策分析

2.1 创意产业园区横向产业生态链构建对策分析

发展创意产业的核心就是要构筑创意产业链,并尽量拓展延伸,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6]。创意产业园区横向产业生态链的构建即:借鉴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原理,根据产业之间物质、能量的流动关系,在各企业部门之间构筑网络关系,从而承接第一、第二产业,形成网络状产业生态链。

借鉴南开大学刘伟在《生态产业园中产业链构建与问题分析》中的生态园产业链基本框架,构建起创意产业园区群落的横向产业生态链,如图1所示。核心层和外围层是文化产业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相关层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延伸,称为相关文化创意服务部分[3]。同时,为了保证创意产业园区工作者的生活及园区发展,在该企业群落中必须伴随着政府、技术、管理、法律以及信息服务等附属机构的协同。

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中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像[7]。在这些集群中,特定产业中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通过价值链和各种联系渠道,相对集中在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一个有机的集群,集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横向产业链。因此,为了更好发展创意产业园区,一方面,引入适量相关企业入驻园区,以方便形成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圈;另一方面,加强相关企业的合作,合理配置优化各种文化资源,使资源在单位企业的流动中获得有效利用。此外,还要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加强与园区外产业的联系,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尝试建立实体型与虚拟型相结合的园区。

2.2 创意产业园区纵向产业生态链构建对策分析

创意产业应以创意为核心,在此基础上驱动产品开发,拉动产品的制造与销售,并带动后续产品,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衔接、一次投入、多次产出的产业生态链[6]。创意产业园区纵向产业生态链的构建要体现创意产业“内容为王”的产业特质,既要注重“分工协作”又要强调“价值扩散”。“分工协作”要求每一家参与协作的企业具有更高的专业性、更突出的核心专长和技能,从而提高经营效益;“价值扩散”的过程即选择价值、创造价值、传播价值的过程。

创意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一条不断增值的产业链,激活产业链各个环节,实现创意产业有效资源整合和良性循环[8]。查尔斯·兰蒂将“价值链分析法”发展引入到文化创意产业的应用研究中,提出了创意产业链五个阶段性环节[9],如表2所示。日、韩的整个动漫产业的运作便是这样一个有序产业链,首先是漫画原创作品的出现,随后是平面出版物的出版,最后是产业相关层的衍生产品的推出,以及品牌授权和服务[2]。整个产业链如同一条流畅的创造价值、提供价值、传播价值、反馈价值的生态链,担负起价值的传递作用。

根据查尔斯·兰蒂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创意产业运作过程,我们将创意产业园区纵向产业链构建如图3所示。

创意产业园区纵向产业生态链的构建就是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做到价值扩散,发展一条不断增值的产业链,同时激活产业链各环节,实现创意资源整合和良性循环。所以,园区在创建初期要合理规划,创意产业各圈层企业要比例适当,以加强各圈层企业间相互合作。通过坐实中盘、资产运作,打通上、下游策划、设计、产品制造,以实现资产增值;从而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有效融合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一条由“创意产生”到消费者不断增值的产业链条。

3 结论

创意产业园区作为创意产业发展载体和实践手段,其产业生态链构建对园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维持产业链与产业和谐平衡发展,产业园区产业共生网络才能得到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应该针对基于不同企业契约式共生基础的横向产业生态链和基于企业集团内生式共生基础的纵向产业生态链,构建创意产业园区产业生态链,采用不同推进机制,推动我国创意产业园生态链的构建,从而促进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向勇:《北大文化产业前沿报告》(第1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12。

[2]陈正奎:《现代城市的产业前沿》[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05~110。

[3]张京成:《中国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3~31。

[4]上海创意产业中心.http://www.scic.gov.cn

[5]靳松:《创意产业链结构及整合研究》[R];北京交通大学,2006:1~3。

[6]郭鸿雁:《创意产业链与创意产业集群》[J];《当代经济管理》2008(7):38~40。

[7]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1997:85~90。

[8]金元浦:《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困境与问题》[J];《中关村》2005(9):119。

产业生态管理 篇2

什么是产业生态管理

产业生态系统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管理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的原理以及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管理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力图平衡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1]。

生态管理的前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以末端治理为特征的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应急环境管 理。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兴起的清洁生产,促进了环境污染管理向工艺流程管理过渡,通过对污染物最小排放的环境管理减轻环境的源头压力。九十年代发展起来 的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和产业生态管理将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的资源开发、加工、流通、消费和废弃物再生过程进行系统组合,优化系统结构和资源利用的生态效率。

产业生态管理是以生态学的理论观点研究工业生产全过程,研究生产中的资源、产品及废物的代谢规律和耦合调控方法,探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正面影响的管理手段[2]。

产业生态管理的实质是变环境投入为生态产出,将生态资产转化为经济资产,生态基础设施转化为生产基础设施,生态服务功能转化为社会服务功能。产业生态管理的焦点包括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耦合;物质代谢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生态演替过程的健康程度;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及自然调节功能的强弱和活力,运用系统工程的手段和生态学原理去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动力学机制 和控制论方法,协调产业内部、经济与环境、局部与整体建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序理上复杂的耦合关系,促进物质、质量、信息的高效利用,技术和自然的 充分融合。

产业生态管理的创新

产业生态管理是管理史上的一次深刻革命。首先,它强调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可持续发展。其次,它意味着一种管理范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线性管理转向非线性管 理(又称循环经济模式)。再次,生态管理非常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生态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互利共生,谋求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 态系统协调、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它涉及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二是生态效用创新。

1、变对工业剩余物质的管治管理为预防管理

传统工业对剩余物的管理是管制管理。末端治理就是典型的管治管理。管制管理并不能彻底解决资源 利用问题,不会带来生态效益的提高。工业预防管理模式则是针对工业废弃物质的生产源,通过科学规划生产流程,深度利用生产资源、技术提升生产工艺,力求使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剩余物质能够不断重复使用(可以被不同的生产 程或在不同生产阶段重复利用)。它一方面使剩余物质不退出工业生产,由此减少环境的剩余物质;另一方面加强了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达到更少地利用自然资 源,最终实现资源的有限循环和环境的持续发展双重目的。

工业预防管理模式的重点不在排放物而在提高产生这些排放物过程的生产效率。如果将末端治理技术理解为结果管理的话,那么工业预防可以理解为过程管理。它是一种生产过程的整体、系统整合。从而减少剩余物质的危害能力。

2、变单一化的、封闭式的传统产业管理为在产业共生基础上的生态系统管理

传统工业由于过分强调工业的专业化、区域化,企业产品单一化,生产周期过分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最终导致各地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布局集中、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系统超载,资源过度开采和浪费严重,工业废弃物大量、集中排放,环境污染严重。

而生态产业强调系统的开放性和相对封闭性,不仅系统要经常引进和吸收周围环境的先进技术、人才、新材料、新能源等,而且系统内的人流、物流、价值流和能量流应该在整个工业生态系统中按照多种工艺路线合理流动,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能量转换。

生态产业共生体的耦合研究从自然生态系统的系统代谢功能看,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者通过 “食物链网”紧密相连,彼此间的物质传输仅需少量能量。而在目前的产业系统中三者基本上是分离的,在物质传输与转换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建立一种高效的生 态产业系统就要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生态设计与建设。在产业系统个体间建立高效和谐的产业物流“供给网”,进行物流的“闭路再循环”。即要 在生态产业系统内的个体间形成一种高效的“食物网”供给关系。生态产业共生体区别于传统的废物交换项目,它不满足于简单地进行一来一往的资源循环,旨在系 统地增加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回收为重点,形成一体化的资源再生体系作为共生体的支撑。因此,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就是要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出发,依据加环增值、增 效或减耗和生产链延长增值原理,运用现代化的工业技术、信息技术和经济措施优化配置组合,建立一个物质和能量多层利用、良性循环且转化效率高、经济效益与 生态效益双赢的工业链网结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丹麦Kalundborg城镇的工业综合体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高效、和谐的生态产业共生系统。该共生体并非其是技术的特殊突破,重要的是它极其重视并鼓励企业、政府等建立密切的内部联系。目前该系统包括一个发电厂、炼油厂、生物工程公司;塑料板 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自然生态系统和园艺,Kalundborg镇的供热系统以及卡伦堡政府。这些企业与政府间建立了颇为创新的生态共生与耦合关 系,他们通过市场交易共享水、气、废气、废物和能源等,并实现经济利益的共享。一方面使得整个镇的废物产生实现了最小化,另一方面,各个系统单元均从相互 合作中,降低了生产成本,直接获得了经济效益。Kalundborg产生共生系统成功地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利润,真正做到经济——环境双赢[3]。

产业生态管理的方法

产业生态管理方法可分为五类:① 面向产品环境管理的方法,即生命周期评价;② 面向绿色产品开发的方法即产品生态设计;③ 面向区域的规划方法生态产业园规划;④ 面向生态产业开发的方法生态产业孵化;⑤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管理。在生态管理的发展历程中,生命周期评价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标准作为核心方 法和国际重要标准,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1、生命周期评价(LCA)

按照国际环境毒理和化学学会在1990年提出并给予的定义;生命周期评估是一个目标过程,这一 目标过程在于评估涉及到产品、生产或者鉴别能源和资源用途和环境释放活动的环境负荷,以此评价能源和资源的利用、释放对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并且评估和提供 改善环境的机会。这些评估包括产品生产活动的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还包括提炼原材料、制造、运输、销售、利用(或再利用和维护)、循环和最后处置。

从上述定义可知,对于环境和产品进行生命周期评估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的生产阶段,运用这一方法将评估的领域扩展到生产、流通、消费和资源回收等4个方面。

生命周期评价必须具备环境亲和性、产品耐用性、资源可回收型、产品功能灵活性、产品节能型。因 此,生命周期评价可理解为实现产品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废物最小化,减轻环境的负担;与此同时使工业产品具备相当高程度的生物特征,以此实现“产品生态 化”,最终实现“人造产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

生命周期评价作为一种环境管理工具,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上的应用:产业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政府和环境部门的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对个人及公众消费行为的引导。

目前,生命周期评价(1ife cydle assessment,LCA)方法已形成了基本的概念框架、技术步骤和系统软件。有关产品生态设计的理论尽管尚不完善,但在实践上发展很快,生命周期设 计(LCD),生命周期工程(LCE),生命周期管理(LCM)为环境而设计(DfE),为拆解而设计(DfD),为再循环而设计(DfR)等一系列新的 设计理念和方法正在成为产业界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2、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政府性国际标准化机构,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

ISO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它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周 期评估、环境行为评价及产品中的环境因素等国际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的焦点问题。IS0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是管理体系标准(IS014001~ISOl4009),其中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最为重要,因为IS014001是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审核认证的 准则,是一系列随后标准的基础。

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组织在内部建立并保持一个符合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体系由环境方针、规 划、实施与运行、检查和纠正、管理评审等5个基本要素构成。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为组织内部对自身环境行为的约束机制,同时也是系列标准中其他标准的有 效实施,发挥先进环保思想与技术作用的基础,促进组织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最终实现组织与社会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4]。

参考文献

[1]潘祥武,张德贤,王琪.生态管理:传统项目管理应对挑战的新选择[J].管理现代化,2002,(5)

[2]王如松.资源、环境与产业转型的复合生态管理[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2)

[3]苏伦.艾尔克曼,徐兴元译.工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周文宗,刘金娥等编著.生态产业与产业生态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智能手机如何打造微产业生态链 篇3

智能手机是时下的热点行业。不过,尽管很多企业纷纷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却并不如想象般简单。首先要清楚我们目前所处的是怎样的产业环境:目前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改革开放30年来,信息技术已经对社会、经济、生活等众多方面發生作用。它开启了诸多全新的领域,也带来了很多以前我们并未想到或者并未想透彻的问题。比如:支付宝这类的机构究竟是网络服务提供商,还是一家有可能重新定义内涵的金融机构?微博盛行究竟会有助于传统媒体重生还是加速其消亡?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发展不仅让淘宝、亚马逊这样的电商企业获得发展,更已经促使苏宁、国美等国内传统的渠道企业进行转型,这种方式未来究竟会如何发展?

经济转型让以往看起来并没有联系的不同领域发生关系,作为企业又应该如何应对?

这些问题看似散乱,却都与一件事密不可分,那就是移动互联。笔者从事通信领域已经25年,经历了很多次被人描述为“革命”的事件或时代,但没有哪次能够真的像移动互联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更从根本上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其实直到3年前,移动互联网还只是简单的把互联网服务移动化。那时,当我们想查询一些信息时,不必打开电脑连接网络,用手机也可以登录谷歌进行搜索。但最近3年,移动互联网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新的思想和产业模式都在这一基础上得以发展。而促成移动互联网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就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互联网服务及应用的整合。因为作为移动互联网与用户直接联系的“窗口”,智能手机的优劣某种意义上也能代表了移动互联网体验的好坏。它是开启用户对移动互联网认识的“钥匙”。

在这种背景下,移动互联网推动实现了一种与过去产业生态截然不同的“微产业生态链”。而不同的微生态链所形成的合力也成为推动国家经济转型的原因之一。

解读微生态链

究竟什么是“微产业生态链”?微生态链又将给智能手机企业带来什么?相信绝大多数用户或者消费者的钱包里都会有一张甚至更多的“卡”,如果我们做一个实验,把所有的卡都拿走,我们的生活会受多大影响?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到不方便,更有甚者可能会因此失去安全感。因为这些卡有可能已经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个层面上讲,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存在就是由这些卡构成的。卡的类型千差万别,但它们的本质都是证明自己的身份,然后帮我们获得一些服务。但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真的不必带这些卡在身上,而只需携带一部手机。不论是刷卡付费还是办理酒店入住手续,众多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活动都只需要用手机轻轻一刷就能解决。手机在未来可以变成你的电子钱包、e-IDcard、加油卡等等众多功能。而让手机变得如此神奇的原因就是围绕NFC(NearFieldCommunication)功能所营造出的微生态链,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它已经可以将你的身份信息集成进NFC芯片中,这就是移动互联时代微生态链。它和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链有所不同,它不会强调逻辑和空间上的布局,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新特性和由此带来的业务需求形成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具有天然的优势,更得益于经济转型的不断推进而变得愈发稳固。

正是因为这种微生态链,手机可以和原本毫无关系的超市、机场、酒店、银行等共同组成一个新的产业,为身处产业链上的企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催生新的业务模式,在经济转型期为这些企业提供更多的保证以应对来自外界的冲击。

NFC只是微生态链的一个简单表现,正如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几个问题也是这样,可以说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推动的经济转型中,所有的行业都已经被涵盖其中,而对于相关产业来说,应对这种如潮水般涌来的变革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找准自己在微生态链上的位置,通过自己的主动转型让自己拥有推动所处微生态链顺利运行的能力。这样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而对于智能手机厂商而言就不仅仅是适应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而是能够作为一个驱动者,同时也可以通过营造围绕在自己周围的微生态链打造自己的竞争力,和面对已经带来差异化的产品。

HTC眼中的微生态链

HTC推动了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发展,虽然不是刻意为之,但从诞生伊始就已经开始按照微生态链模式的理念来要求自己,并以此确立与合作伙伴的关系。而到了现在,HTC已经在不同的微产业链上都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不仅在应对经济转型带来的冲击,更在以自己的方式来推动经济转型向前发展。

在大多数人眼里,HTC是一个手机品牌,但在HTC自己的眼里却已经发生了改变。大家认为一部手机和驾驶体验能有什么关系?GPS导航?听手机里的歌曲?通过微产业链的合作,HTC的新产品已经将自己引以为豪的HTCSense体验也带进汽车,通过手机,人们可以提升汽车功能和音响系统的表现,就算只是一部经济型家用轿车也能得到媲美高档轿车的享受。大家认为手机在起居室里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仅仅是接听电话么?同样是通过微产业链合作,HTC可以将手机屏幕扩展至与家中的高清电视或电脑显示屏,人们的娱乐、工作都可以使用手机完成。手机内存的上限究竟是多少?64G?128G?还是1TB?这些问题在过去我们只能与合作伙伴共同努力改进存储技术,力争在手机中安放进更多、更小的闪存颗粒,但如今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了微生态链的支持,HTC提供给他的手机产品存储空间是无上限的。这一点在我们发布的产品中已经实现。

NFC应用并不是几年后的蓝图,在今年6月份我们就将基于微生态链推出全新功能的NFC手机,让手机不再单纯是通信、计算工具,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就是微生态链给HTC带来的改变。

微生态链让HTC可以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地方,而不是仅局限在手机上;可以让HTC倡导的品牌体验延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让很多人的梦想变成现实,而无需单靠自己的力量苦苦寻求某一层面的突破。

用创新推动微生态链

微生态链看起来很像比较常见的品牌合作,但其本质却是产业的不断融合和再次划分。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企业的创新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敢于创新的企业才能真正发现微生态链的价值,才能在微生态链上真正找到适合企业深入发展的方向。事实上,很多合作与创新在最初没能达成和实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第一驱动力并不是创新而是获益。但是,从长远来看,要想在竞争激烈的智能手机市场立足眼光就必须放长远,创新应该是永远的主旋律。

对于企业来说,保持创新意识,发现并开创微生态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不同的企业也许可以给出看起来不尽相同的答案,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升自己带给消费者的用户体验,这也是为什么“体验经济”这个议题最近被反复提起的原因。体验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实际上有着最广泛的内涵,因为不论什么企业都可以跟体验建立关系,它也许是我们常见的用户体验,也可能企业或品牌带给合作伙伴的体验。

没人会否认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优秀的企业往往是善于主动改变拥抱变化的企业,能够主动进行改变的企业才能成为真正推动时代向前发展的原动力。

现在,由于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经济转型的触角已经延伸至包括:生活,社会,文化,经济,金融,甚至国家安全在内的各个领域,只要坚持用微生态链的方式思考自己企业的发展,就一定能够找到发展的契机,就一定可以打造出一家卓越的企业。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关系研究 篇4

人类经济活动与环境越来越频繁的冲突促使一批新的学科诞生:环境生态学、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工程学、生态化学、微生物生态学、工业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等, 将自然生态原理运用到人类各种经济活动研究, 重视和强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性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和发展潮流。但是, 以产业活动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产业经济学, 在研究产业与环境关系方面却相对滞后, 基础研究薄弱, 缺乏系统化深入研究。产业生态学的发展填补了产业经济与环境关系的空白。

2 产业生态解析

产业生态 (Industrial Ecology) 最早起源于1969年, 美国学者艾尔斯 (R.U.Ayres) 在研究物质材料流动时, 首创性的提出“产业代谢” (Industrial metabolism) 的概念 (Ayres R.U., Kneese AV.1969) , 在此基础上艾尔斯于1972年提出更具划时代意义的“产业生态” (Industrial Ecology) 概念 (R.U.Ayres, 1989) 。1989年, 《科学美国》杂志上刊登了一篇由Frosch与Gallopoulos发表的经典论文《制造业的战略》 (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 , 更加明确了“产业生态学”这一概念, 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 (Frosch, R.A., Gallopoulos, N.E., 1989) 。文中指出:“…传统的产业活动模式…应当转型为一个更为完整的模式:产业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 能源和物质消耗被优化, 废物排放最小化, 而且, 一个生产流程的废液…变为另一个生产过程的原材料” Frosch与Gallopoulos进一步提出更为广泛的产业生态系统方法, 不仅包括改变制造产业而且包括人类需求和消费模式的改变, 以及产品购买使用后的处理方法和政府规制 (E.M.Harper, T.E.Graedel, 2004) 。该论文深化普及了产业生态系统这个概念, 并阐述到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把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能量层递消耗、可持续太阳能等生态系统原理应用在产业系统中, 从而使产业系统更具可持续性的学科 (Watanabe C, 1972) 。时至今日, 该文依然是产业生态学研究领域中最常被引用的文献之一, 是产业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产业生态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 由于各学科研究角度不同, 甚至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除了其自身研究尚处于早期探索阶段之外, 部分原因是人类产业系统远不如自然生态系统那样成熟。按照T.E.Graedel和B.R.Allenby (2003) 的定义, 产业生态是为评价和减少产业对环境影响, 处理产业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 该定义认为, 产业生态既是一门包括对工业生产工序、产品和服务 (兼顾产品和环境影响) 设计的技术, 也是一门包括人类文化、个人活动以及社会制度 (决定技术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 的社会科学;产业生态要求不是孤立而是协调的看待产业系统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Thomas P.Seager (2001) 将产业生态定义为人类产业系统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 (或分支科学) , 产业代谢是转换物质和能源 (可转换能exergy) 的经济过程, 产业生态系统是基于自然类比的企业系统或群体。Socolow 则提出产业生态是“试图平衡地球工业文明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改善单一产业集合与自然环境的关系”。Socolow和Commoner认为:产业生态应该包括任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如农业、信息技术等) 而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 而且自然与产业不是互相分离独立的系统而是相互连接的整体, 尽管其内在关系模型的理论基础还不确定 (T.P.Seager, T.L.Theis, 2002) ;国际电力与电子工程研究所 (IEEE) 在“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白皮书”报告中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是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 (IEEE, 2000) 。Norman Scott (2004) 则认为, 产业生态是从系统科学中吸取分析和综合方法而来的一个系统方法, 这一系统方法把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从区域到全球) 作为一个整体, 通过重新设计产业活动, 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减少到能持续发展的水平。

尽管目前产业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发展还很不完善, 定义并不统一, 甚至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分析框架, 但是, 产业生态作为研究人类产业系统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 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不难看出, 产业生态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Allenby, 1994;Audra J Potts Carr, 1998;Allenby, 1999a, xi;T·P· Seageret al, 2002;Ralf Isenmann, 2003) ;由此看来, 产业生态是专门研究产业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的相互关系, 更广泛意义上是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根据Graedel 和Allenby的定义, 产业的外延非常广泛, 它涵盖了人类各种活动, 包括采掘业、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能源、消费者对产品使用及废弃物处置等活动, 其研究范围包括人类生存和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各种影响, 产业生态为协调技术、工业生产和消费行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系统。Graedel 和Allenby 认为, 产业生态是人类有意识理性地在自然承载力内, 维护和保持一个持续的经济、文化和技术演变的方法, 它要求产业系统不能与其周围的环境系统割裂开来, 而是结合周围环境从系统角度出发, 自原始材料到最终物质、组成、产品以至于最后丢弃物, 优化所有物质循环, 优化的因素包括资源、能源和资本。

3 产业经济学研究范畴

生态环境产业2 篇5

题目: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调查分析报告

内容摘要:生态环境产业是新兴的经济产业模式,它与传统的经济产业相比,是带着对人类、社会、自然更深刻的思考。在我们看来是这是一场探究人类如何与自然共同可持续发展的一场经济变革。地球环境的衰老和恶化加快,人类在面临何去何从的时刻,绿色的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它并不是亡羊补牢,而是解决人类在所创造的社会条件下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唯一出路。世界各地都牵起生态产业热潮,而我们中国这一个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该如何建立和发展生态产业,它的前景又是如何?

调查对象:身边各个年龄段的人,农村相关产业以及自己所在地的工业区

主题:生态产业的发展状况

目前,农产业已成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行业,正制约着其自身的持续发展。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生产量、进口量均为世界第一,严重形响了农村生态环境,同时中国农村还面临着如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幻化等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而生态农业正是解决农村生态环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农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对扶贫开发、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农村能源问题等都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生态农产业是当前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中应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农村生态环境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很大不同,这里人口较为稀疏,就组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劣者和分解者三大生物部分来说,生产者是足够充分的,多余的生产量也有足够的分解者进行分解,除了太阳能外,它不需要得到外界系统的能量、物质的输人与输出,即可维护自身的平衡与运作,因此,在农村生态系统中不会产生象城市生态系统中那样的交通紊乱、废物堆积、污染严重,需要从外界大量引入能量、物质流等问题。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是一种投资少、能耗低、环境污染和生态技坏最小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1)合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资源,很高环境保护法识。贷款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认生态规律,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完善各项资源管理法律法抗,加大贪图保护力度。(2)珍惜土地往回,切实保护耕地。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避免耕地资源的缩减和退化,实现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3)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保护。推广节水措施,建立节水型农业生产体系,屏弃大水浸灌的传统用水方式,运用新技术提高农业注溉的有效利用率。(4)推广各种生态农业适用技术。利用太阳能技术、利用风能、水能技术、利用地热能技术等都是农村可以开发的能源实用技术;大力种树种草,建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护堤林、防风林等防止土流失;培育和采用抗病、抗虫的农作物、畜、禽品种技术;实行轮作技茬技术;利用昆虫无敌技术等综合防治农业病虫害。

我曾到过街头的果皮箱观察了一下,发现虽然有些果皮箱是标有回收和不可回收的标志,但里面的垃圾根本就没有分类,甚至在地上也可以看到垃圾的踪影。可见人们的环保分类意识低,急需加强。

当我们向人们询问对于“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有什么看法的时候,大部分人们对此并没太多了解,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生态环境产业。由此,不得不引发我们去深思。

产业生态链 篇6

[关键词]产业生态化;城市群;分析角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08)03-0056-04

将单个城市系统的分析研究上升为城市群系统的分析研究,使城市化进程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较高层面实现结合,是21世纪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新课题。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或生态型循环经济,需要改变现有资源利用的思维模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排放,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将研究城市群建设的生态化与研究产业生态化有机结合起来,并对城市群进行定量的产业生态化评价,是城市发展理论中全新的内容,可以在应用层面完善产业优化理论和产业布局理论,同时能够更为准确地了解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水平并就城市群的现有水平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一、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外延

(一)产业生态化的含义

目前,作为在操作层面上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深度拓展,“产业生态化”仍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于产业生态理论是一门在实践中产生的崭新的、方兴未艾的科学,国内外理论界对产业生态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概念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框架。由于人们对产业生态化研究的侧重点和视角不同,因而对它的内涵有不同的表达。目前,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提法:

1.从生态化目的的角度:厉无畏指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他强调了产业生态化的目的一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2.从过程的角度:郭守前认为“产业生态化创新,是指把产业系统视为生物圈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按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和各组分进行合理优化耦合,建立高效低耗、无(低)污染、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他指出生态化创新是一个包括生态系统本身的变革、创造新的人工生态和经济社会系统的生态化过程,即社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到再生产各个环节的生态化过程。

3.从系统的角度:黄志斌等认为“产业生态化就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其关键在于把产业活动纳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大循环中,以求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以上分别从目的、过程、系统等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生态化的定义进行阐述和分析,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可以看到,其核心都在于产业系统的生态化,即如何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产业的生态系统,以实现产业发展和环境的相容。因此,本文把产业生态化定义为:将产业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模式构造产业生态系统,以达到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废物的排放,促使产业和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产业生态化和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

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将物质生产和消费割裂开来,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恶性循环。在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时,采用一种“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过程,采用这种模式,随着工业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口数量的增长、环境自身净化能力的削弱,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资源短缺的危机更加突出。

产业生态化调整是指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促使各个产业内部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遵循工业生态学原理,不仅仅在企业内部实现资源消耗和污染负荷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而且彼此之间形成产业内部或产业间互相关联、共生共赢的生态产业链,充分有效利用各种资源,使产业体系整体的资源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达到双赢。

二、产业生态化的分析角度

(一)与产业生态化相关的概念阐述

1.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工业发达国家在对其经济发展过程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环保战略,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它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在微观层次上推行清洁生产,首先要对清洁生产有明确的认识。

清洁生产包括了四层含义:第一,清洁生产的目标是削减生产对人类、环境的不利风险,具体包括节省能源、降低原材料消耗,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第二,实行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或降低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指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整个生命周期对人类和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服务而言,清洁生产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第三,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设备,开发全新工艺流程,生产原料闭路循环,资源综合利用,调整产品结构,力争废物最小排放或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第四,清洁生产的方法是持续运用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通过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采用消除或减少污染物的措施。

2.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指的是一种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建立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生产、消费等经济活动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成为“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社会大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其主要特征如下:

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类、自然环境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类在进行生产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时,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组成部分,运用生态学规律,要考虑生态环境对其活动的承载能力,其活动不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新的价值观:在考虑自然环境时,将其作为人类

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类的健康和全面发展。

新的生产观: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Reduce,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Reuse,产品的再使用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Recycle,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

新的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产品生产的绿色化。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和层次消费,要求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产业生态化的分析角度

产业的生态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因此,产业生态化在三个层次的推进主要体现在:一是在微观层次实施清洁生产,通过综合运用产品生态设计和生命周期评价、环境认证等各种清洁生产工具,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二是在中观层次上形成以三个产业协调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使资源在城市的产业系统内达到循环利用,尽可能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排放;三是在宏观层次上形成以区域为载体的循环经济,使物质的生产和消费在大的区域范围内形成大循环,实现物质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协调整个产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转,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协调发展。

1.微观层面的以企业为载体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在企业的实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与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会对企业产生深刻的影响。清洁生产的实施,一方面能够克服原来企业生产管理与环境管理相分离的矛盾,将两者结合到一起,使企业的管理更有效;另一方面能够使企业生产管理更为丰富和完善。它通过实施一套严格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程序,对生产的每一流程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找出物料流失的主要环节和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2.中观层面的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在相当长的时期,工业(第二产业)在整个世界产业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众多学科的建立和研究工作都围绕这一产业进行,产业的生态化研究也不例外,清洁生产关注的就是微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在工业企业的应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入到一定的阶段以后,工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下降,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的地位则不断提高,即开始步入“经济服务化”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大量研究也日渐摆脱原先对工业较为狭隘的锁定,而转向以更为广阔的产业视角分析问题。相应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态化问题也被提上日程。只有兼顾三大产业的生态化进程,将三大产业的生态化问题协调好,才能实现社会生态和城市生态的最终目标。因此,应结合三大产业的生态化,建立以三大产业为基础的、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的中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视角。

3.宏观层面的以区域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21世纪,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国际经济竞争的基本单位已经由企业、城市扩展到区域(城市群),仅仅三大产业的生态化协调已经不能缓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矛盾。因此,以区域(城市群)为单位的产业生态化被提上了日程。

三、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分析

(一)微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调整方针

第一产业生态化调整将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特色产业出发,以畜牧养殖业、水产业、种植业和海洋渔业为主,引导其向科技型、生态型、集约型、观光型和现代化“生态大农业”模式转变,提高科技管理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水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第二产业的生态化调整则集中在电子信息、能源、装备制造、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领域。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期间,将采取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制定能耗标准及技术标准、补充产业链条、构建公共技术和公共资源利用环境平台等措施,对重点行业进行生态化调整。同时,针对纺织服装、印染、电镀、皮革、印刷、家具等传统产业,也要为其披上绿衣,利用高新技术促使生产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并通过产业集聚基地的建设实现土地利用集约化和治污成本的最小化。

在以物流、建筑与房地产、商贸餐饮和宾馆酒店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生态化调整中,节能降耗将成为行业关键词。

(二)中观层面的以城市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要实现山东半岛城市群的产业生态化,不仅各个领域要建立起完善的废物回收利用系统,还要推动产业增长方式从资源消耗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在进行三次产业生态化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产业间的生态化协作体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实现旧工业区的生态化改造和功能调整;第二,新建集中供能型、集中治污型和废弃物资源化型生态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第三,将生产工艺流程相似、排出废水成分相近或相互间能起中和反应的企业,如服装、印染类企业和电镀企业,集中于同一园区内;第四,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指标要求,对服装、黄金珠宝、钟表、内衣、家具、模具等9大产业集聚基地进行生态化评估,力争完成其生态建设改造。

比如青岛市在发展“四大工业基地”、“六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优化和改造传统产业,引进上下游产品链接项目,培植与资源优势相匹配的关联产业,逐步实现生态产业体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的转变。以大炼油项目为“龙头”,延伸拓展产业链,建设资源循环利用型化工产业基地;推广绿色设计,发展环保产业,开展环境友好型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形成与电子家电、造船、钢铁、汽车等项目相匹配的产品生态产业链;推行清洁生产,强化资源和环境准入、淘汰制度,制定和实施石化、冶金、电力、建材、印染、酿造、轻工等行业重点产品的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和污染排放强度的地方指标;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现工业“三废”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彻底根除胶州湾浅滩白泥、钢渣等重点污染源;改造、优化整合原有工业园区,建设特色经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以市北新产业基地、胶南国际环保产业园、青岛出口加工区为重点,建设循环经济综合示范园区。

(三)宏观层面的以城市群为载体的循环经济

对山东半岛城市群这个整体来说,循环经济应该在对区域生态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进行。

例如山东半岛有着北方港口条件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战略性优势资源,而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04年已达到国际航运标准,烟台、日照港口条件也较为成熟,可以考虑建设形成以青岛港为核心,烟台、日照港为骨干的半岛国际港口群。这样既整合了港口资源,充分发挥了城市的生态功能,又能够协调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分工,为产业的生态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打造产业的生态化,一定要在考虑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前提下进行。宏观层面的以城市群为载体的产业生态化分析,应该打破城市与城市的界限,将半岛城市群的所有城市放在城市群的系统中整合分析。宏观层面的产业生态化分析,可以依托半岛城市群重点打造六个产业集聚带(东营——淄博的石化和医药产业带、济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带、青岛——日照的家电制造产业带、烟台——威海的汽车制造产业带、潍坊——即墨的纺织服装产业带、日照——青岛——威海——烟台的海洋产业带),以此为基础打造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

产业生态链 篇7

看点1: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业务整合提速

随着中国IC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2014年已成为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整合元年, 并有望重新定义全球产业格局。走近IC China 2015, 一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重塑端倪。紫光集团收购展讯和锐迪科, 并获得英特尔入股之后, 也已成为国内IC企业的巨头。2014年年底, 长电科技收购全球第四大半导体封装测试企业———新加坡星科金朋, 中国电子新组建的华大半导体有限公司成为其控股股东, 华大半导体的华丽转身, 象征着国内集成电路业务的整合提速。

看点2:核心技术节点陆续攻破

在半导体业界, 14 nm工艺节点被普遍视为集成电路制造的工艺拐点。本次IC China展会中, 台联电、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均在积极布局工艺平台, 且在展览期间将全面展示有关14 nm的平台进展和技术路线图, 预示着14 nm工艺芯片即将正式进入市场。武汉新芯 (本届展商:5A087) 与美国飞索半导体签约, 双方将联合研发生产3D NAND, 成为目前国内首个进军这一领域的企业。

看点3:消费电子拉动先进封装快速布局

随着电子产品在个人、医疗、家庭、汽车、环境和安防系统等领域得到应用, 对先进封装技术需求变得愈加迫切。长电科技与中芯国际合资建立具有12英寸Bumping及配套测试能力的合资公司, 并毗邻合资公司, 配套设立先进后段倒装封装测试的全资子公司, 与中芯国际一起为客户提供全产业链全流程一站式服务。南通富士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宣布我国首条12英寸28nm先进封装测试全制程生产线成功量产, 该生产线自2014年底小批量试生产至今, 已累计产出晶圆2800片, 凸块平均良率超过99.9%, 达到了世界一流封测大厂的良率水平。华天科技也于近期宣布将募资20亿扩充先进封装测试产能, 分别用于集成电路高密度封装扩产、智能移动终端集成电路封装产业化项目以及晶圆级先进封装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看点4:需求端高涨带动芯片应用飞速发展

本届IC China展会将紧贴行业发展走势与热点应用区域, 以“应用驱动、快速发展”为主题, 力邀来自设计、制造、封测、材料、设备等领域的国内外优秀半导体企业参展、参会, 并精心组织物联传感、智慧城市、汽车电子、医疗电子、可穿戴电子、移动终端等新兴产业展示及相关话题论坛活动, 共同推进“系统应用———半导体———专用设备、材料”全产业链的发展。

看点:5万亿级"整机与芯片"联动展示平台

产业生态链 篇8

1 产业生态与生态旅游

产业生态,是指结合生态学及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将产业系统看作是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系统,从产品和服务的设计、生产、消费以及处理等环节,尽可能减少对于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同时对资源、能源进行优化利用,实现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属于一种独具特色,以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依托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系统,开展生态教育、生态认知以及生态理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放松的旅游方式。与传统旅游相比,生态旅游是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不影响生态环境,同时尽可能降低旅游负面影响的前提下进行的。

农村生态旅游必须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结合经济学和生态学的相关原理,立足农村现有的风俗习惯和生态环境,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逐渐形成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集成农业生态建设、旅游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模式。从产业生态角度进行分析,农村生态旅游具有独特的内涵,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人为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相比较传统旅游,农村生态旅游更加注重体验,能够使得游客在参与中,体验生态环保意识;旅游区域被严格限制在农村生态环境中,强调对农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

2 农村生态旅游的实施策略

2.1 遵循规律,强化管理

在发展农村生态旅游时,必须遵循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做好运营管理工作。生态环境是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其自身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农村生态旅游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和恢复能力,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尽可能顺应生态环境发展规律,不能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 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应该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当前,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生态旅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最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区域对外的名片,蕴藏着极其巨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是正是在利益的诱惑下,部分地区没有考虑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承受能力,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为口号,盲目发展生态旅游,导致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对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生态旅游相关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针对当前农村生态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确保农村生态旅游的科学布局,合理发展。

2.3 加大投入,优化升级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生态旅游模式进行优化升级。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可复制性强等,导致许多地区打出的生态旅游大同小异,无法吸引游客的目光。对此,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现有模式的缺陷,进行改造升级,结合地方特色,打造出全新的运营模式。具体来讲,可以以现有的农村生态环境资源为依托,发展农村观光旅游,对生态环境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利用,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附加值,还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逐步推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延伸和拓展[2]。

3 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对于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想对农村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从产业生态角度,关注农村经济转型的现实背景,解决农村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统一的规划布局,探索农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繁.经济转型下的农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5(3):51-52.

建陶产业生态文明之路 篇9

1.1 传统建陶业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两大瓶颈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建陶业是一个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 物耗能耗占陶瓷生产成本的70%左右。目前, 全国建筑陶瓷企业2800余家, 拥有大小窑炉上万条, 年产量约35亿平方米, 年消耗能源约3000万吨标准煤, 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约亿万吨, 占用土地约150平米公里、且土地的要求较高。然而, 我国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人均能源可采储量石油为2.6吨、天然气为1074立方米、煤炭为90吨, 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007平方公里。不难看出, 资源紧缺是建陶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与此同时, 高能耗必然带来环境的高污染, 全国迅猛发展的陶瓷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陶瓷发展迅速的瓷区及周边地区更为严重, 传统陶瓷业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废水。建筑陶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固体悬浮物的废水, 主要来自于泥浆制备、釉料制备、设备及地面的冲洗、喷雾干燥塔的水浴除尘器, 以及抛光线产生的废水。废水中主要含有泥、沙等, 另外, 有些废水中还含有铅、汞、铬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含铅、汞、铬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和含酚的废水, 对人有非常大的危害, 可伤害大脑, 损坏中枢神经。含量少, 可能引起中毒, 含量高时, 会导致人死亡。含酚废水不仅对人体有害, 对农作物也是有害的, 可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枯死。

(2) 废气。建筑陶瓷企业的废气主要是喷雾干燥塔的尾气和辊道窑烟气。建筑陶瓷生产过程中要使用煤、重油等各种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H2S、NO2、CO等气体和烟尘。SO2是燃料中硫燃烧的产物, 在空气中遇水生成亚硫酸, 亚硫酸的毒性比SO2高很多倍, 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较大。H2S能使设备及管道严重腐蚀, 若以氢硫酸的形式进入水中, 这样又腐蚀水系统管道和阀门, 另外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因此无论进入水中还是进入大气中, 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NO2主要是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生成, 其中氮少量来源于燃料, 大部分是空气中的氮在高温条件下同氧化而成。烟尘的主要成分除了上述气体外, 主要是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黑。形成黑烟的原因是重油雾化后温度急剧升温到650℃以上时, 重油易产生不对称性裂化, 形成易燃的轻碳氢化合物和难燃的重碳氢化合物及游离的碳粒。这些难燃的重碳氢化合物、游离的碳粒等随烟气排出, 便是浓浓黑烟, 污染环境。如广东佛山, 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49 mg/m3,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36mg/m3,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78mg/m3, 全市降尘年月平均浓度为5.79T/Km2·月, 酸雨p H值4.37, 酸雨频率为87.6%。

(3) 粉尘。建筑陶瓷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主要是制粉工序和成型工序, 以及粉料的输送和原料的破碎。粉尘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游离二氧化硅, 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直接关系到矽肺的发生和发展,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 则致矽肺组织进行性病变加快, 致人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于死亡, 其后果严重。根据广东佛山卫生防疫站对企业的实际监控检测, 在企业生产点产生的粉尘中检测到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12.3~45.5%, 平均33.18%, 严重地影响到工人的身体健康。

(4) 废渣。建筑陶瓷生产中产生的废渣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品和废泥, 以及抛光工序产生的碎屑。根据残次品产生工序的不同, 可分为生坯废品、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据测算, 我国墙地砖生产每年产生的生坯废品达457630吨, 烧成废品达655970吨。废泥是指废水沉淀物, 分含色釉料废泥和不含色釉料废泥两种, 前者化学成分复杂, 对环境影响比较大。墙地砖磨边抛光产生的碎屑主要陶瓷粉末和含有少量的砂轮磨料中的碳化硅。

(5) 噪音。建筑陶瓷生产的噪音源主要是球磨机、高压风机、抛光机等。

1.2 要突破传统建陶业发展中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两大瓶颈问题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产业生态文明是指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改变过去那种靠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的工业化路子,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科技改造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 实现生态化改造。并且把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模式,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导模式。

(1)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突破传统建陶业发展中两大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 推动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率先推出一种全新的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活动方式, 称之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倡导的是建立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在建陶业中, 水煤气的加工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渣完全可以成为渗水广场砖的原料, 窑炉烧成过程中, 余热可以发电供电机使用, 也可以作为喷雾干燥的能源, 原料制备过程中的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可以作为抛光用水。通过以上的循环利用, 我们不仅可以节约原料和能源, 而且可以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更重要的通过工业园的集聚, 可以实现原料的集中化生产, 由于原料生产规模的扩大, 我们不仅可以采用先进的除尘技术, 而且有能力采用, 从而实现喷雾塔粉尘的零排放。

(2) 传统建陶业完全可以依赖技术创新与进步, 实现产业生态文明

传统建陶业发展能源与资源消耗问题过大, 环境污染严重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加以解决。一是可以通过减薄技术, 通过减轻产品的厚度, 逐步解决能源与资源消耗过大;二是可以通过矿山的分级分选实现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可以通过原料的集中化、标准化生产减少原料制备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四是建设工业生态园实现循环经济, 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五是可以通过工业园集聚解决土地资源消耗问题。

2 建陶产业生态文明之路的选择

2.1 清洁生产

建筑陶瓷是属于资源消耗型的行业, 实现清洁生产一方面是保护资源, 努力减少资源浪费, 或改变资源属性;另一方面是保护环境, 与国际接轨, 增加国际竞争力;此外, 又是应对国际上发达国家设立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目前的生产现状和工艺特点, 完全实行清洁生产尚需长期努力工作,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而实施以物耗最少化、废物减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清洁生产为主, 末端控制为辅的综合污染防治方式是最理想的选择。所以, 作为建陶业的产业联盟要求各成员实行清洁生产, 通过利用工业废料、清洁化坯料制备、废水循环利用、废气净化、废渣处理与利用、节能减耗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 环境的有效保护, 建陶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 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界才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建陶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高速发展都是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如矿石、煤炭等。然而, 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建陶业的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废弃物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 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 这就要求联盟各主体要围绕“3R”原则, 积极开展工作, 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利用, 降低废弃物的排放, 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3 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园, 实现产业的高级集聚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企业集群, 基本建立在一块固定的地域之上, 不同工业企业间以及工业企业、居民和自然生态系统之进行良好的合作, 有计划地进行材料与能源的交换与循环利用, 实现有效的共享资源 (信息、材料、水、能源和基础设施等) , 努力使能源与原材料使用最小化, 废物最小化, 从而产生经济与环境效益,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综合体。生态工业园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柔性结构等特点, 与传统工业园区的主要差别是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进行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 能量和废水得到梯级利用, 共享基础设施, 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生态工业园区有别于传统的废料交换项目, 在于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来一往的资源、能源循环, 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园区总体的资源、能源增值。由于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与协调, 又使得企业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我国建陶业尽管实现了产业的聚合, 但离生态工业园的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 建陶业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园区内企业各自为政, 缺乏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导致很多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一些公共性的基础设施重复投资、重复研究。而且, 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无视资源环境问题, 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排放缺乏充分认识。这就要求建陶业要以构建生态工业园为目标提升产业集聚的水平。

2.4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

产业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产业生态发展必由之路,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效率与效益, 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避免产业主体间无序竞争。实践表明, 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 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对建陶业而言, 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 如减薄技术、装饰技术、节能减排工艺、集成技术、劣质原料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等。实践同样表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单一企业的能力是不现实, 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 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带动企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 可以借助陶瓷科研院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 定向对陶瓷产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工程支持和人才培养等, 促进建陶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特别要解决一些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才能保持建陶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5 构筑产业联盟, 形成产业链条上互动机制, 综合利用资源, 实现集约化发展

目前, 我国建陶企业的成长战略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以内部扩张为主, 这种方式能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实力, 有其优点, 也有速度太慢、综合实力要求高等局限性。因此, 产业联盟的重要作用之一即实现产业内资源的共享, 包括信息资源、共性技术、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等, 例如, 建陶业产业联盟通过整合优势资源, 围绕解决天然气化工节能降耗、精细化工清洁生产等行业关键技术, 实现产业生产的生态文明。在合作中要讲求互利互惠, 要有意识地奉献或付出, 从而获得多赢。通过产业联盟, 整合产业类资源, 降低交易成本, 扩大企业外延, 获取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君康等.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模式与建设思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2]秦远建等.产业集约化及我国产业实现集约化途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

[3]王继杰等.中国陶瓷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发展.中国陶瓷, 2005年第10期

产业生态链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生态,产业集群生态化,南通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极具效率的一种产业组织模式,对区域经济实力提升、就业水平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提速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区域政策制定者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一种重要工具。但是,大多数产业集群几乎都是传统工业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单向线性发展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但体现在人们对物质和精神需求方面,而且也越来越体现在对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上,因此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的演进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生态化理论的研究综述

产业生态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源于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伴随人口的急剧增长,资源消耗的速度在加快,废弃物排放也明显增加;加之人类的产业活动遵行“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物质循环模式,表现为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物流模式,致使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生态环境愈发严峻。1962年雷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就尖锐地揭露了现代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巨大破坏作用,并触发了世界范围的环保运动[1]。B.Commoner在著作《The Closing Circie》(《闭合循环》)中更是将矛头直指现代产业系统,认为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是现代产业生产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循环关系[2]。早期对产业生态理论的研究始于产业代谢理论的提出。“代谢”一词最早出自生物学,是指生物体内所发生的用于维持生命的一系列有序的内在反应过程。1857年,J.Moleshott提出了“社会代谢”的概念,并区分为“基本代谢”,即人类社会的物质代谢不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能力的代谢,以及“外延式代谢”,即超过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循环能力的代谢,而后者的代谢方式则是不可持续的。这是西方学者首次将“代谢”引申应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分析中。从社会代谢的概念出发,R.U.Ayres等对经济活动中物质与能量流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通过将企业与生物体、产业系统与生物系统进行类比,首先提出了“产业代谢”的概念:“产业代谢是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下,使原料和能量通过劳动转化为最终产品和废物的一系列物质过程的统一”[3]。受产业代谢理论的启发,美国GE公司的Frosch和Gallopoulos于1989年在《Scientific American》上发表题为《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一文,他们比拟自然生态系统,正式提出了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4]。在产业生态系统理论思想的启蒙下,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盛行,与此同时也促进了产业生态学理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实践与运用——产业生态化。Seager和Theis比较了产业生态化研究中可采用的最理想的两种分析方法:生命周期评估法和系统分析法[5]。Matthias、Paolo Dell和Anno系统地研究了美国玻璃行业的产业系统模型,提出通过技术革新、改造传统的生产工艺和方法可以达到高产低耗和低排放的标准,并运用实证研究,在产业模型中构建多层次的物料与能量循环圈,从而使物料与能源得到充分利用[6]。

国内产业生态化研究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甚至还滞后于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实践,相关文章在2000年以后逐渐增多。厉无畏认为,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不同的工业企业、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同时他也指出了产业生态化的实施方法与途径[7]。吴松强分析了产业集群生态平衡须具备的条件:一是集群内企业必须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二是要求形成功能完善的分工协作网络,提高环境保护的协同能力;三是要求集群保持与外界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形成开放型的生态系统;四是按循环经济的要求组建生态产业链[8]。朱玉林等认为,生态工业园区是产业集群生态化最理想的载体和实现路径,并提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三种建设模式:网络耦合式生态工业园区、关联共生式生态工业园区和混合式生态工业园区[9]。耿焜提出了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对策,认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过程是一个相关方面共同参与的过程,产业集群的生态化过程同样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及企业三方共同努力,构建生态化共生网络[10]。以上国内外研究为产业集群生态化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准备与思路设计,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对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 产业生态化与产业集群生态化的互动耦合

2.1 产业生态化是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具体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产业生态学理论的兴起以及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产业生态化发展成为了西方国家贯穿于国家产业战略布局、区域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建设乃至企业技术改造和清洁生产实践的一种共识。用产业生态学理论来理解产业生态化,其内涵包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产业生态化是指运用产业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来经营和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遵从生态规律,践行循环经济理念,从宏观上重构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有机循环,以确保系统稳定、有序和健康发展;同时从微观主体上,通过综合运用环境设计、绿色制造、清洁生产等有效手段来提高企业资源的循环使用效率,以达到降低物能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广义的产业生态化则是指它是以产业生态学为理论指导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模式,是将产业生态化过程看作是把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系统的创新过程,其本质就是产业系统全过程的生态化,它既适用于传统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也适用于新兴产业和生态产业园的培育建设。由此可见,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的解释,产业生态化实际上都可看成产业生态学理论在现代产业系统的具体应用。

2.2 产业生态化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理论指导

产业生态是用来描述产业系统中企业个体之间以及企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探索其发展轨迹的一种评价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能通过这一新的构架可以设计并实施相关战略,以达到减少与产业集群系统有关的经济活动对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生态系统的有序和健康运行。它要求产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要符合生态经济要求:一方面充分利用输入的原始资源,另一方面要对产业系统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废物”进行再生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系统内物质的充分利用和能量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封闭的产业生态价值链,最终实现对产业系统内资源利用的增值效应[11]。而按照M.E.Porter的定义,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它包括一批对竞争起着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从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还包括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及其他机构。由此可看出,产业集群是一种典型的产业系统,要使产业集群稳定、有序、健康演进,集群的产业活动必须要遵行生态经济的规律,运用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生态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系统耦合,使整个系统中的物质能量代谢得到优化,降低集群生产过程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使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物质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实现产业集群的生态化。

2.3 产业集群生态化是产业生态化在产业层面的具体实践

产业集群生态化的构想源于产业生态化,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产生,消除对环境的损害,以提高经济发展的生态质量,体现一种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的崭新定位和对传统线性产业发展模式的反思。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产业集群是由大量同质的企业和各种组织构成的不同种群嵌入到特定的区域和产业中,从而形成的组织生态群落,该生态群落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中,集群的各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通过耦合共生关系,形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位一体的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减少物质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污染程度,这就是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过程[11],它是产业生态化和循环经济理论在产业集群发展进程中的实践运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是产业生态化实践的产物,产业生态化则是产业集群健康演进的必由之路。

2.4 生态化的产业集群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与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相比,生态化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特征:

(1)循环性,即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产业体系,具有资源循环利用的特征。与一般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相比,生态化产业集群主要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纽带,通过前向、后向和侧向关联,形成产业集群网络。网络中上游产业的废物被认为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即上游产业产生的废物都能变成下游产业的输入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表现为“高产出、低消耗、低排放”的循环经济模式,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相融。

(2)生态群落性。生态产业集群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特征,它是由许多彼此相关联的企业和组织共同组成的产业共生系统,集群内企业相互关联与合作,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使集群内的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而在外部形态上,生态产业常常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大小有别、分别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层次的诸多组织的空间集聚,如各种类型的产业生态园区。

(3)增值性,即由于产业集聚逐渐形成的产业生态共生系统产生的优于单个企业相加所产生的价值,也称为集群剩余。系统内所有企业都能从中得到好处,获得增值效应。由此可见,生态化的产业集群这种产业共生系统能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良性互动,维持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实现高质环境和高效经济的双赢,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

3 南通市产业集群发展概况及其生态化问题

3.1 南通市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南通市产业集群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海门、通州家用纺织品、启东天汾电动工具等为代表的产业集群悄然兴起。南通市现有列入省统计管理的产业集群共17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有10个,其中家纺、船舶、天汾电动工具、机电产品等9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 056亿元,占全市产品销售的41%以上;加上市级的钢丝绳、色织面料、如皋肠衣等,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占据全市的半壁江山[12]。另外,还有为数较多的具有较强地方特色、规模较小的产业集群。具体如表1所示。

续上表

注:根据南通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网站提供的资料与数据信息整理而成

这些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传统型产业领域。传统产业集群与生态化的产业集群之间有很大的不同,如表2所示。由于它的最初萌发是市场机制下经济利益催生的产物,因而不会自觉将生态与环境的付出计入经济活动的成本之中,很难自发形成生态化的演化路径;而如今当人类对经济发展有了更高要求时,这些传统的产业集群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就明显会受到制约,显现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甚至陷入衰亡的问题,因此,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改造不仅是产业自身重显生机的契机和良策,而且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注:根据相关文献由作者整理

3.2 南通市产业集群生态化的问题及其分析

南通市的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集群所占比例较大,这些产业集群(石化、船舶、色织、制药、钢绳等)由于具有很强的根植性,过于依赖本地自然资源,其生态化现状令人堪忧,普遍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等问题,迫切需要进行生态化改造。具体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集群内粗放式的经营模式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超越了产业集群的生态承载能力。有些产业集群本身就属于高污染行业,而这些产业主的环保意识又往往比较淡薄,一般都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第一目标,很少会主动增加用于环保治理的技术设备的投入。如开发区的钢绳产业集群、海安的色织、染整产业集群等,将废弃物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周边环境,导致对环境的集中污染,而这些污染常常超越集群所在区域的生态承载能力。

二是集群内总体产业层次偏低,高附加值的核心链条薄弱,导致资源消耗过大。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除少数高技术产业集群外,大都是基于区位和自然资源(如优质劳动力等)优势的传统产业,集群内的产业结构仅存在简单的供应链式,对资源与原材料的需求和依赖极大,且很少对资源进行循环再利用,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这些产业处于组装、零部件生产等价值链低端,技术含量低,在国际市场上控制能力差,处于被支配地位,经济效益偏低,导致企业无力向设计、研发和营销等环节升级,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竞争能力不足,企业的品牌和知名度有限。如启东电动工具虽然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尚可,但研发能力欠缺,在国内没有绝对发言权,在国际市场上更是无足轻重,产品竞争力有待提高。

三是由于产业集群受到行政区划的限制,产业集群的区域整体竞争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间分工协作和关联度较低,无序竞争导致资源无法优化配置,浪费严重。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家纺产业的海门三星板块与通州志浩板块。由于两者分属不同行政区划的两地,通州与海门家纺板块间相互竞争引发的矛盾一直存在,他们各建各的交易市场、物流中心,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合作,不仅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引发恶性竞争,而且妨碍了产业提升和区域间专业分工的发展,导致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化,产业链得不到延伸,使两地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南通整个家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不利影响。

四是产业集群上下游的产业链匹配度不够,造成“集而不群”。南通市的产业集群虽然大多数园区初步实现了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集中,却没有解决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不少大企业所需的零配件在本地园区企业中采购量很少。如南通船舶和海工产业集群,许多大型船厂关键性的配件主要还是依赖进口,群内中小企业在某些环节上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供应配套很少,没有在当地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五是传统产业集群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相对匮乏,创新能力明显不足,这也是南通产业集群普遍面临和存在的问题。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高素质人才,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企业自身的研发经费投入不足,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较弱,而产学研机构亦尚未真正建立和行之有效,因此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普遍低下,产业发展升级的理念相对落后,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不强,导致发展后劲不足。

六是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生态化意识相对淡薄。地方政府希望本地经济能得到快速的发展,因此往往只从眼前利益出发,片面强调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缺乏长远规划,忽略生态化发展。一方面集群收益越高越能给地方带来更多的财税收入,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更好发展;另一方面,地方官员也常常由于产业集群发展带来的收益而获得晋升。所以,政府往往偏重当地集群企业的经济绩效而不惜以环境损失为代价,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对比较淡薄,缺乏产业生态化的紧迫感。

4 南通市产业集群生态化的对策建议

4.1 综合治理,改变集群内粗放式的经营模式

南通市产业集群的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亟待解决污染排放的规制问题。对环境的规制不仅将增进环境质量给社会带来的福利,而且能激发受规制企业有效利用资源并且发展新技术,也可增进企业效益,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为此,在南通产业集群的控制污染方面,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生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传统产业集群引进新技术、采用新工艺;另一方面,要制定和实施南通现有产业升级的达标时间表,督促集群企业。同时需要建立适当激励制度,采用排污税、排污权交易、强制性生产技术以及财税方面的经济杠杆等方法,促进地方政府和环保当局强有力地执行污染规制制度,确保污染物的减量排放。

4.2 提升集群内总体产业层次,提高产出的经济和生态附加值

南通市历史上的自然地理区位并不优越,滨江临海的区位特征曾经成为南通与外界交流的天然屏障,成为南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最大羁绊;而如今随着苏通大桥和崇启大桥全线贯通,南通已完全融入上海一小时都市圈,原来的江和海现今也变成了南通独有的“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目前凭借“长三角一体化”与“江苏沿海开发”两大国家战略的双重叠加优势,随着开发开放的加速推进,南通沿海正日益显现出“支撑长三角、拓展大上海、带动长江北、服务中西部”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南通经济终于迎来腾飞的绝佳时机。南通应该借助这一有利时机,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最大限度地放大比较优势,今后的发展目标应是打造家纺、电动工具、船舶新三大旗舰型产业集群,形成钢丝绳、丝绸、色织等产业群星璀璨的格局。依托启东滨海工业新区、海门滨海工业园区、如东东安滨海工业园区、通州湾工业园区,发展重型临港产业集群;依托传统工业园区,巩固骨干产业集群优势,重点培育发展海安镇工业园区,如皋长江镇工业园区等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园区;重点发展开发区新能源装备园、港闸区新能源装备配套园、通州新能源装备园、海安新能源装备及输变电设备园、如东风电设备科技产业园和电子信息工业园区,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依托苏通科技产业园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启东园区、杨浦海安园区等跨江合作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多途径提升南通总体产业层次,增加产出的经济和生态附加值。

4.3 政府主导与利用市场机制相结合整合产业集群

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产业集群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努力放大产业集群的优化效应,扶持产业集群公共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集群整合,做强企业集团。南通市应以区域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整合相关产业园区、专业市场,比如通州区、海门市的家纺产业和沿江地区船舶制造产业,建立整合、统一的南通家纺城和沿江船舶工业园。针对产业集群企业规模小、数量多、销售市场分散的现状,相关部门应在集群品牌建设和市场信息、投融资、技术服务等公共平台建设上多努力。建议充分发挥行业商会组织的作用,加快建立各类检测中心、设计中心、物流基地和研发、培训中心等行业公共平台,并予以财政补贴。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政府的合理引导和优质服务为助力,通过有效整合,优化有限资源的配置和提高生态产出效应。

4.4 运用产业生态化理念与方法,完善产业集群上下游的产业链匹配

为不断完善南通市产业集群的产业配套度,应结合南通自身产业集群的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工作:首先政府应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运用市场原则,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通过不断优化软环境和硬件设施、加大宣传和招商力度等方法,积极引导和支持相关配套产业落户和充实到现有集群中,从而完善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关联,增强其自身竞争力。其次,在集群生态化处理方面,既可以利用市场机制,通过贸易方式将产业集群内产生的副产品变为其他企业的原料,即延伸产业集群的生态产业链条,以循环经济的思想为指导,扩展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群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配套;也可以通过建立虚拟生态产业园,由不同地区同一生态链上的企业构成松散的合作关系,或由邻近地域的企业构成共生网络,由此集群内企业可与集群外企业或相近的其他集群企业之间耦合形成配套的产业体系,这样就能在有效解决产业关联上离散状态的同时,也有利于产业集群的生态化演进。

4.5 加强人才规划、培养与引进,实施规范化发展和科技创新

要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的人才,政府也应当出台强有力的优惠措施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扎根落户,同时也要发挥周边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作用,尤其要充分挖掘南通本地优质高校教学和科研资源,制定产学研一体化的有效运行机制,将教育和科研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另外,就南通的实际情况看,不少企业独自实施国际品牌化战略的条件与能力都还不够,应汇集产业集群整体力量,通过产业集群与区域品牌的融合发展,创造性、高起点实施区域品牌战略,全面提升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例如南通市的“国家海洋工程装备和船舶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近期已经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正式成为国家级产业集聚化示范区项目,与上海市一起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长江口大型造船基地。以此为契机,南通应以扩大标准化工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为中心,以促进产业发展、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为目的,围绕海工装备和船舶整个产业链,以探索建立示范区企业联盟标准为创新重点,借此实现南通市海工装备与船舶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4.6 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强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生态化意识

首先,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量的扩大,更应注重经济发展质的提升。我们知道,工业总产值一般是增加值的3~4倍、利润的20~30倍或工资收入的8~10倍。为了业绩,政府部门自然很喜欢使用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这一统计指标。但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总产值或投资总额,而应是就业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程度,因此追求总产值的工业发展模式,一定是一种“舍本求末”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建议南通市政府及各级部门在经济统计指标设计上,及早用“增加值”指标替代“总产值”指标。指标体系的优化,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导向,是推进南通产业集群生态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作,不可或缺。其次,传统的增加值(GDP)政绩考核指标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由于生态价值无法在传统GDP中得到体现,地方政府没有动力去有效地实施生态管理、控制企业的污染行为,GDP的增长往往意味着自然资源的粗放贱用和生态环境的损失。因此,产业生态化要在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自觉坚持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的同时,必须改革和完善对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业绩考核的体系,把单纯的GDP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升为绿色GDP指标体系。将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益纳入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体系必将对区域产业集群生态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M].李瑞兰,李长生,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44

[2]B COMMONER.The closing circle[M].New York:BantamBooks,1971

[3]R U AYRES.Technology and environment[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1989

[4]R A FROSCH,N GALLOPOULOS.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3):94-102

[5]T P SEAGER,T L THEIS.A Uniform definition and quantitative ba-sis for industrial ecology[J].Journal of Cleaner Preduction,2002,10(3):225-235

[6]R MATTHIAS,PAOLO DELL,ANNO.An industrial ecology of theglassin-dustry[J].Resources Policy,1997,23(3):109-124

[7]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6-11

[8]吴松强.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基于循环经济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9(7):402

[9]朱玉林,何冰妮,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2007(4):48-49

[10]耿焜.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模式探索——以苏南地区为例[J].宏观经济管理,2006(5):61

[11]胡孝权.产业生态与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策略研究[J].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1(1):28-2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产业生态链】相关文章:

智慧生态产业06-05

生态茶产业06-23

生态桑产业07-19

生态养殖产业08-09

生态城市产业08-11

产业生态圈08-25

生态文化产业09-15

生态产业论文范文05-09

林业产业生态文明07-09

生态产业论文提纲11-15

上一篇:现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下一篇:恶意代码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