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4-08-20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

1. 基础的文化知识

基础的语文文化是小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最基本的出发点。语文文化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文学知识、文艺知识等等多个方面, 而一般对于小学生来说, 基础的文化知识则包括汉语拼音知识、词语知识、句子知识、文学知识、修辞知识等等。这些基础的语文文化知识能够对小学生的言语做出一个很好的规范, 是小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必备条件之一。

2. 丰富的语言积累

语言积累既包括课内的语言积累, 也包括课外的语言积累, 课内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语文教材上所得到的语言积累, 包括对字词的掌握以及对古诗文和文章片段的阅读和背诵, 课外的语言积累指的主要是在课外时间通过扩展自身的阅读量来进行的。由此可见, 阅读是实现丰富的语言积累的最主要的方式。

3. 初步的语文能力

语言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言语能力, 主要由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组成, 言语是我们与他人顺利地进行信息传递的最有力的工具。在语文的范畴内, 言语能力主要指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这些能力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言语交际的过程之中体现出来, 要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对小学生在听、说、读、写、语感等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

4. 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教学, 同时小学生也要能够具备一定的能力去掌握语文知识和言语能力, 这时就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 教师起到的主要是引导作用, 只有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更加容易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 从而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比如:善于创新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认真听课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等等。

5. 丰富的语文情意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 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情感, 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的提高,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优秀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 学生们要能够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感悟到汉语言文字中的优美, 吸收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精髓, 逐渐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为培养语文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语文素养的策略

1.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教育做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 在1~2年级, 要能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和语言的优美;在3~4年级, 要能够初步感受语文作品中语言的生动和形象, 初步获得情感体验;在5~6年级, 要能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的优美, 并且能够将优美的语言运用到交际中。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吸收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部分, 感受优美语言, 获取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目的。

2. 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语文知识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因此提高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必不可少的。首先, 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课、写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等课程, 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和谐的发展。其次, 要加强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 对语言文字的解释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 要让学生们学会深入地去理解和体会文字深层的意义。另外, 教师还要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 语言的发展离不开思维,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 对交际对象、情景的判断和对交际内容的把握能力以及交际思维的调整和确定等方面的能力。

3. 在语言积累中帮助小学生形成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在语言积累阶段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小学生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 则无法顺利地进行语言交际。因此, 在语言的积累阶段, 教师要帮助小学生扩展他们的阅读量, 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 并通过听、读、背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获取更多的语言积累, 从而在不断地积累语言的过程中, 提高他们的语感。

4. 在实践中加强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实践的过程是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思维以及语感等多方面的能力进行共同应用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实践, 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语文情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陶冶, 能够更快地促进语感的形成。因此, 教师要多注重小学生在教学中的语言实践,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教师应探索和钻研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条件, 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小学生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唐建华.论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展[J].科学咨询, 2010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2

在近日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主题的中国教育明德论坛上,来自国内外的数千名教育学者、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核心素养建设内涵和实施办法,强调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但如何落实仍面临挑战。

对于“核心素养”一词,不同国家表述不同。如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将其称之为“21世纪技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其称为“关键素养”,澳大利亚称其为“综合能力”。尽管表述各异,但都表达了不同组织、国家和地区对于未来公民应该具备怎样素质的追问。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此前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教育DNA”,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3个层面対学生发展的要求,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与深化。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中国教育、育人理念与国际接轨的重要表现,标志着国内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说。

“当前社会对教育的变革需求最强烈,但难度最大、见效较慢。”一些地方的教育出现了能力学分化、人格证书化、道德标签化等现象。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教育改革方向必须以人性化、多样化、个性化为导向,形成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谢维和特别强调核心素养的实践指向。有研究指出,决定孩子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于父母学校能否帮其培养一系列性格特质,如“毅力、自我控制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美国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已将类似认识纳入学校课程与教学实践。但我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行动实施。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从整体推动教育环节深层次改革。

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其落实离不开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目前,教育部门和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核心素养实施路径探索。据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介绍,未来核心素养将体现在高考改革中。

此外,朱永新强调,“未来社会,学校作为教育资源提供机构的垄断地位将进一步受到挑战,社会力量作为教育载体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挥。”核心素养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政府政策引导和社会教育创新。

彭凯平指出,要特别重视社会关系教育,强调社会接触重要性。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学生可以综合利用校外教育服务体系,增强社会参与,强化社会责任。

8月,国务院发文首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目前,全国已有相当部分中小学校在课外教育引入研学等方式作为课内教育补充。清华大学附属中学部分师生不久前专门前往山东,进行了为期五天四夜的明德研学之旅。通过学生自主设计研学方案等方式,有效提升核心素养培育。

“花草藏于温室不堪风雨,少年囿于围墙难当大任。”游学机构代表、世纪明德董事长王学辉介绍,核心素养从提出到落实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在实践中将培育指标与具体课程相结合,分阶段、分步骤,科学推进。此外,专家强调,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对学生受教育过程信息进行追踪分析,从而为核心素养落实和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技术支撑。

谈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篇3

关键词:阅读兴趣;语文素养;媒体;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前言部分“语文素养”这一概念前后出现达六次之多,可见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师应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因素。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必须积极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国古代大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知识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愉快地进行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可以采用设疑法,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兴趣。悬念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一种关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样,使关切的心情变成学习的兴趣。感染法——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深入发掘课文蕴含的感情,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吸引学生产生兴趣。激励法——心理学认为,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多表扬可以更好地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诱导法——就是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诱导,把学生其它方面的兴趣吸引到语文学习上来。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1.走进教材,让学生从中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和情感的熏陶

语文课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和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是一种语文素养的培养。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把学生带进教材,引导学生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让学生直接体验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特别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在教学中,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做,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加强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光靠教材的几篇文章要学会表达是不够的,所以,教师不但要带学生走进教材,还要带着学生走出教材,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比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它们又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開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给他们创造“语文化”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这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习得来获得。因此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和丰富的资源,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和情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文能力。

三、利用媒体功能,丰富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成为广大教师的得力助手。它在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听广播、看电视、上网,是学生求之不得的。利用媒体学语文,既迎合了学生趣味,又简便易行,对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十分有益。如,让学生经常性地从收听的广播节目或收看的电视节目中,选印象深刻的进行播报、评述;让学生在网上就教师选定的话题聊天。这样做,不但益于口语交际,更能让学生“事事关心”,提高语文素养。

浅议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篇4

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 语文素养是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统一, 是语文能力和语文水平的表征, 由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语文品质三个方面内容共同组成。它既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本文将从培养策略方面进行探讨技校学生如何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一.利用语文课堂教学主阵地培养技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是系统培养技校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 培养技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

这就应着重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 重视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与口语交际教学并重的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有多方面的积累:因此, 一方面学生需阅读优秀高质的文化作品量。另一方面, 技校教育是一种面向企业, 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合格工人为目标的职业培训, 为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应该重视实用性特点, 让学生多阅读实用文, 尤其是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和实际工作中使用最为广泛的应用文, 尤其是科技说明文。

2.写作教学。技校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 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能否担负起与专业岗位相关的常用文种的写作。为了适应技校教育的特点, 应该有意识地将写作题材指向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 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查阅、搜寻多种相关资料, 综合诸多学科知识, 比如物理学知识、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等等。

3.口语交际。技校学生往往由于语言能力较差, 课堂上都不愿意发言。因此, 目前的技校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只见其人 (学生) , 不闻其声”。因此, 技校语文教师应该创设交际语境, 如利用课前5分钟说话训练、小型辩论会、话题演讲等形式, 鼓励学生口语交际。

第二, 构建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是一项“活”的教育, 但由于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捆绑、束缚, 个性得不到张扬, 语文课堂中的语文素养培养大打折扣。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求“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的“活”, 即从训练学生的能力着想, 注重实用, 讲究实际, 使课堂教学体现出灵活多样化。二是教学语言的“活”。要使语言“活”起来, 教师必须投入情感, 注入哲理, 让学生陶醉、益智、发省。

二.利用课外活动培养技校学生语文素养

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技校学生往往在课堂上不愿发言, 但在课外活动中却相当活跃。因此, 可以利用技校学生的这个特点,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来提高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语文课外活动可以包括汉字兴趣研究小组、口语研究会、文学社、小记者团、读书会、书法小组等等。通过语文课外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定期交流、讲解, 能够丰富其语言积累;通过语文课外活动中积极地搜集资料, 能够锻炼思维, 能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从而掌握一定的学习语文的方法, 形成初步的语文研究能力。而教师在其中应扮演引导作用及要充分挖掘活动中的素养。而教师在其中应扮演引导作用, 充分挖掘课外活动中语文素养因素, 把它作为一种发展智力、提高审美能力、热爱祖国的教育活动。

当然,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培养技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必须有机地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如:改变观念重视孩子阅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重视语文教育的多元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形式, 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期达到孩子语文素养培养效率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华, 杨晓.“语文素养”的话语祈望与精神诉求.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6) .

[2]方亮.试论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任务.高等农业教育, 第4期 (总202期)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5

学习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识。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听说表达的机会,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表达的情景,多给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口语交际课上,不断引导学生练习表达。课外活动中,要有意识的让学生在活动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都可利用一切机会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阅读教学是写作的基础,那么要怎样培养学生写作的能力呢?作文教学是富有实践性的,不进行长期有效的训练无法有所收获,每天写日记学生必然感到缺少写作素材,那我们就可以从课文中挖掘素材来丰富训练。学完课文后,有针对性地布置小作文,不仅能巩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有目的地进行写作训练。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挖掘出略点、隐点、续点和触点进行扩展、补充、接编和改写。这样学生有话可说,也很乐意,既对学生进行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的训练,又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写作也因此变得很轻松。

一直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太注重教学生如何去写,给学生讲太多的写作方法,灌输太多的写作技巧,然而,结果却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我们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是我们教写、批改、讲评的套路使得学生怕写作文。教学中,我们都将阅读与写作分离,忽略了大量阅读是写作的关键这个因素。如若我们有效的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书籍,当学生涉猎了群书,扩宽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领悟了各种表达方法后,再加以引导学生坚持练写,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与写作实践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就有了提高。

作文难”几乎是学生的普遍感受,一难没有内容可写;二难不知怎么写;三难不会取舍材料;四难不懂层次安排,五难语言干巴不具体。由此种种都是困扰小学生作文的原因。老师怕教作文,每到作文课总有言不由衷的心虚之感;更怕改作文,错别字、语病、选材、谋篇,一项一项都要精批细改,犹如蚂蚁搬山,费时费力,却吃力不讨好。学生作文水平不见长进,是师生心中越来越重的无奈和烦恼。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令人尴尬的局面呢?对这个问题,语文教师的看法是一致的: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呢?则是众说纷纭了,莫衷一是了。我以为,要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爱写作文,能写作文,就应该在重视激发兴趣的的基础上,也要重视作文能力的培养。因为兴趣的产生可能源于偶然,也可能是一时的冲动,但要真正使这兴趣转化为动力,使学生对写作文乐此不彼,还必须有较强的作文能力。因此,要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双管齐下,既要重视兴趣的激发,更要重视兴趣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激发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兴趣,将听说读写有机的联系起来,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上学习方法上对学生的指导,那么,我们就能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阅读、表达、写作的能力。关于语文的解题能力,我们要在平时听说读写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这样就会逐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 综合素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9.023

新课程功能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对于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而又协调、自由而又充分发展的人才是相一致的。新课程标准告诉教师: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培养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所谓正确理解祖国的文字,就是听、读的能力;所谓正确运用祖国的文字,就是说、写、思的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听、学会说、学会读、学会写、学会思呢?如何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呢?使学生不仅积累丰富的听说读写思的经验,而且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我想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课改的真正目的。

一、改变教学理念,敢于信任学生

语文课堂应该采用开放式课堂,把学习的主体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利用一节课这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呢?本人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更新理念,大胆放手,还学生自由的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传统观念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总是实践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面对的是一些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己的思想的学生,但他们总是担心自己哪一点知识没到位,学生就不能面对问题,殊不知,学海无涯,谁能包办得了?

二、善于聆听学生的心声,教授学生乐于聆听

想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内心,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品质。一个语文素养高的人必定是一个会倾听的人。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吸收,并学会融会贯通,最终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在语文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听的能力,使学生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呢?本人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训练。

(一)提高自身人格魅力,让学生乐于倾听

教师要想让学生信服自己,就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应该更是使学生对你仰视的前提,教师应该善于运用自身的优势,积极的营造的良好的听的氛围,让学生能专注于课堂、认真地倾听从而获取知识。如果在充满浓厚的教学氛围的课堂上,教师还能出口成章、字字珠玑,必然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如果教师还能旁征博引名篇名句、优美诗文,这样学生常常会感受到教师不仅是在讲课,更是在进行表演;自己不是在听课,而更是在进行欣赏,这样的课堂谁不喜欢,谁不喜欢听呢?

经过长期的倾听和潜移默化引导教学,学生的情感也在熏陶中不断产生和丰富起来的。学生听的能力也会在这种不知不觉的美的体验中得到了提高。

(二)开展朗读课程,让学生善于倾听

朗读课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在朗读的课堂上,可以让教师朗读,学生倾听;也可以学生朗读,学生倾听,这样在不断的朗读和倾听中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教会学生善于倾听,提高注意力。当教师范读或运用录音范读,让学生倾听,把握课文大意,解决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也是让学生在美的感悟中提高听的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办法。因为听读时会凝神屏息,学生能使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感到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在聆听范文的朗读中初步去感受课文所带来的美。

朗读基本功过硬的教师可自己做导演,教师声情并茂的范文朗读会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近距离的聆听,感受语言之美。

三、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学科的关键在于表达与运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关键。语文新课程进一步强化了“口语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重视“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新课标要求学生做到:“在内容叙述上注重完整性、条理性;在描绘上,做到生动而形象;在口头表达上,力求清晰而流畅”。说与听读写思是相互关联、互为促进的,“说”的能力加强了,“听读写思”的能力才会提高,所以注重让学生敢说、会说、说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

(一)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情境

在课堂上,应该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幅优美的图画,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产生说的欲望,从而激发说的兴趣。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在这种美的情境中常常敢说;然后感受“能说”给他带来的喜悦的;有时,还需要为学生放一段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说出自己心中最真实的感受,享受这种会说、能说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走出心灵的藩篱,不仅敢说,而且会说了,只有学生敢说、会说,语言表达能力才会逐渐的提升。

(二)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的氛围

语言表达的氛围是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演讲,这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课前五分钟的讲演”这个训练中,学生的说的能力明显在提高,学生演讲讨论的话题也在向深层次的拓展,由身边的一些小事,慢慢地向国际国内热门话题推进。还可以定期召开辩论会,让学生担任活动、会议的主持,开展实践调查,独立完成交际任务等,或训练用普通话流畅地、有表情地说出自己看到的一件事情、一点感受,使其口头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逐渐提高学生说的兴趣,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倡快乐写作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新课程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往往能综合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这样的文章属于真情实感,具有实在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走进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增长他们的见识。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体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让学生快乐写作,爱上写作。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7

一、写一手漂亮的字

课程标准明确了各个阶段的识字、写字要求,让学生能够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可以说写一手好字应该是语文基本素养之一。

可是由于多种原因,每每接手一届新生,很少有学生能写一手好字的,全班几十个孩子,字写得有模有样的微乎其微。为此,我让学生每天写一百个“俊”字,让他们在方格纸上写,用来把握结构,写清笔画,然后逐步提高要求。我每月定期举行班级书法比赛,并进行展览,鼓励学生取长补短,使自己不断进步,这样学生书写能力便大大提高。

二、读一些美文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好书不厌百回读”。这就是说我们平时要多读,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指基础朗读。这些主要体现在课本中的一些要求背诵、可读性很强的文章。首先教师要先教会学生去引导启发学生,学会鉴赏品析文章,然后再去反复朗读。朗读时间一般安排在晨读上。由于班容量大,不好管理,教师可以安排课代表领读,全班齐读,这样一些读不好的学生就能随别人读而慢慢纠正过来。经过反复诵读,品味其中神韵,增强了学生的记忆能力,训练了语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晨读成为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另一方面指拓展阅读。拓展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展知识面,增强阅读量,使其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关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像前面的晨读训练,再有打造课前“五分钟快餐”,上好朗读课,让学生读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或几句睿智的话语,或一段精彩评论,启发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更美的文字,这就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去涉猎课外读物。利用学校资源、学生自身资源,开设班级图书馆,举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开展朗读比赛等,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情趣,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多写练笔

关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抓起:

(1)写读后感。这点与上面的阅读是相辅相成,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而积累可以说是丰富写作内容的途径之一。在学生阅读后,要求他们把文中自己值得欣赏或者有哲理的句子摘抄在笔记本上,注明出处、作者,再写写读后感,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并成立阅读档案,作为资料保存。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评价美、鉴赏美的能力。天长日久,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且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

(2)写日记、周记。我认为写日记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写作能力。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天天写,先降低要求,让他们真实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句子流畅、无错字即可。等过一段时间,就让学生给每篇日记加上题目,在日记本前写好目录,这样就像一本自己写的书,等到写作文时看看目录就能很快查到哪些可以成为作文素材,这样为写作文做了最好的材料积累。学生不好坚持,老师就带头写,互相交流,及时检查、鼓励、督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3)写情景类随笔。这是类似作文的练习,是对学生瞬间灵感的捕捉,教师可随时启发学生,让想象飞起来。比方说前阵儿我们这修路,天又下大雨,学生在泥泞的路中冒雨回家,我便引导学生写写风雨兼程的感受。许多学生写了让人感动的文章,《让我坚强》《阳光就在风雨后》《走一步,再走一步》等。为此我设了个专栏,让大家在分享与困难斗争的同时学会了“我手写我口”。一场雪、一阵风、一件突发事件、一个季节的交替等等都可以成为现成的写作素材,就这样随着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写出真性情。

四、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农村学生普通话不好把关,首先,教师要及时纠正,有意引导,让学生适应环境,使普通话成为课堂语言、学校语言;其次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课堂上不放过任何一次交流机会,让学生抓住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有意识把学生分成小组,互问互答,鼓励他们多发言,谈自己的感受;第三,进行强化训练、评估。念一段话、说几句心得、讲一个故事,让学生学会倾听在交流中根据需要调整自己表达方式,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8

一、重视阅读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 丰富的人文内涵, 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全国特级教师赵景瑞在《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中说:“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 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所以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 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 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情感思想的教育。所以, 我认为要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理念和情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去看待每篇课文。教师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 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课文的美。这样做, 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 使学生在作品中直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受到美的熏陶。在教学中, 教师应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 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 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即“传神之笔”进行体会, 甚至是背诵精彩段落等, 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这样就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积累

大量的研究、实践证明, 语言的学习只有在大量语言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能点点滴滴地“说出”, 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奔涌而出”。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于他们来说, 大量积累语言, 丰富和发展语言能力, 是他们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语言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 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重视阅读之后的积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即要打通课内外, 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例如, 我经常鼓励学生在电影院等候的时候, 不妨读读海报内容, 如电影主要情节的介绍, 影视方面的最新消息。又如, 在嫦娥二号卫星发射成功后, 我积极利用电视、广播、学校的报刊以及学生订阅购买的一些杂志等媒体资源, 指导学生关注我国航空方面发展, 多角度、多侧面了解我国日新月异的国情, 同时可使学生自主地实践语文, 积累语言。另外, 我会创造各种情景, 达到让学生广泛阅读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来积累语言的目的。这样, 不仅打破了课内课外的界限, 沟通了课内外的联系, 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三、培养语感

语感, 即基本的感悟语言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感, 才可能学好语文, 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语感的培养, 除了靠多读和教师的引导外, 进行一些有意思的训练也是必要的。首先, 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课堂上教师幽默诙谐的语言, 既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其次, 在班内定期举办歇后语大全、成语接龙、笑话集锦等活动来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当然, 光靠这种方法来训练, 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如读议古诗和课文的重点段落,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思想主线与编故事等。总之, 要多方式、多层次。

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很多时候, 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是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时也常常没有章法, 层次混乱, 甚至词不达意。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发现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富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对这些文章的反复诵读, 可以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 领会其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 是让学生感悟语言的绝妙材料。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既要保证诵读量足质高, 又不能过度;既要在“书读百遍”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 又不能把语文的学习当做玄学, 对感悟的内容不加区分。

四、指导运用

儿童积累语言、感悟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认为是运用语言, 即运用明确具体的语言文字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与他人沟通、交流。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时, 采取了以下做法。

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方面, 我在专题训练中, 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在阅读教学中, 各个环节渗透口头表达;在生活实践中, 创设交际情境。我还在班内举办有针对性的队会内容, 如网络的利与弊、祖国文化知多少等专题内容, 话题就在学生身边, 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表达,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 可写听到的, 可写看到的, 也可写想到的, 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 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比如, 在考试前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记录下来。我还让学生把在家帮妈妈做家务的过程记录下来, 从而达到让学生乐写善说的目的, 逐步提高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老人与海鸥》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我们可以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并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交流时学生滔滔不绝, 有的学生回忆起曾经饲养过的小动物时, 眼睛里都含着泪花。有位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写到自己饲养的一只猫, 详细地描述了自己和动物在生活中的趣事。这位学生说道:“真没想到, 动物也和人一样有自己的好恶, 有着人类的情感, 只要我们真心对待它们, 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学生在习作之中, 运用精准的语言, 吐露真情, 乐在其中, 提高了写作能力。

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 篇9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方法

一、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每天专门设立“阅读课”

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是满足于把自己的知识传输给学生,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和影响,让他们开阔视野,不满足于把眼光盯在有限的课本知识上,而是自觉地进行力所能及的涉猎,在广阔的天地里汲取丰富的语文养料。语文课建立在大阅读的背景下,才能真正高效高能,走向成熟。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以在下午设立半小时的阅读课,学生可以自由阅读、写读后感、交换读物、教师推荐好的读物。我认为课外阅读重在兴趣,分阶梯走。俗话说,没有比兴趣更好的老师。起始阶段,特别是第一个学期要重在激趣,学生随便看什么书,教师不要去阻止学生看一些较为浅显的漫画、连环画,这个阶段意在让学生对书发生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为日常生活中惯有的、惯做的一件事。然后,下学期逐步开始转移部分内容到一些儿童世界名著、童话故事、寓言、科幻想象文章、神话故事等上面。

至于读的方法,比如《海的女儿》可分为3个下午来读,有时采用一千零一夜讲故事的方法———情节转折处或即将故事结局,悬着等到明天中午讲。这时,往往形成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高潮,也是教师推荐读物的好时机。在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后,还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评论会:检验学生思维的航向,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发表自己的感想,促成深层的理解,创造表达的机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童话,形象地讲,这是能够点燃孩子思想和言语火花的清新微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角度、审美观各不相同,评论中,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感情强烈、黑白分明,充满着真善美的思索与探求,反映出的是“个性”的阅读理解,不完全为文本所囿。

二、语文教师需要创造、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智慧的教师让学生长着一对生活的眼睛来寻找语文。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封闭的语文环境,拓展学习的空间,在身边环境中去学习语文,将会事半功倍。陶行知先生说:“活书是活的知识之宝库。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雨雾,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的宝库,便是活的书。”这活的书里面,就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读不完、看不厌的知识。关键是语文教师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还是让世界当成学生的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给写作能力的发展以广阔的背景,写作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笔者在农村学校,身边有数不尽的自然资源———田野、翩翩的黄蝶、星夜的夏日,都是学生无穷无尽生活的仓库,平常更应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设身处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以童真童趣的视角来滋养自己。

教师不光要创造生活素材,更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针对学生无事可记的情况,可举办生活材料会,把今天学生找到的材料说一说,有些是一堂阅读课上发生的事、有些是和爸爸一起抓青虫、有些是邻居搬迁的变化,这就是学生从平凡的生活里抓到了写作材料。长此以往,能激活学生思路、培养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让学生对选材有豁然开朗之感。这样,好的材料从一个到几个,再到面,思维的火花终于闪亮了。

另外,教师还须利用机会开展语文的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阅读课的评论、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举行故事会、推荐最喜欢的读物活动、朗读比赛、故事比赛、读书报告会、读书征文等,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养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相互渗透 ,融为一体。它明确指出: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课程基本理念放在首位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课程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历史文化尽管翻过五千年,但是依然流芳百世、竞放奇葩。中国有着丰富的阅读空间材料:缠绵绝伦的《诗经》、神话故事《西游记》、断魂浅唱的《红楼梦》、侠肝义胆的《水浒传》、牵肠绕梦的《西厢记》、神奇怪异的《聊斋志异》,被称为帝王镜子的《资治通鉴》……我们有这样的丰厚底蕴,国民没有理由放弃阅读、摒弃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渗透。

语文素养怎样培养呢?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语文素养可以影响和调节认知情感过程,可以促进道德认识水平提高。语文素养是一个价值不断内化的过程,对学生来说,大量阅读能把外在的文化变成学生信奉的内在价值,必须重视阅读教学中语文素养的提高。要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就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下面我以语文阅读教学为例,谈谈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的认识。

1.掌握重点字词 ,带动真情实感

每篇课文都隐含作者独有的思想情感,有喜欢、有批判。这种情感是作者对社会那时那刻的评判,表达了他对或人或事物的态度。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精读 文本 ,如身临其境 ,情感油然 而生 ,和作者产 生共鸣 ,从而使学 生的思想灵魂上升一个新台阶。读文产生感情,特别注意注意环境的感染性,使文中之“情”传递学生。例如我们读过《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文中开始:天灰蒙蒙的,有阴又冷。从“灰蒙蒙”中的一 个“灰”字 ,让人第一 直觉是阴 天 ,心情自然 就阴沉,预兆不好的事情要发生。作者更进一层描述:又阴又冷。一个“冷”字 ,寒气从心 底而生 ,袭击全身 ,让人的心 情跌入谷底。简单的几个字把人的心情和即将发生的事的色彩描述得淋漓尽致,此刻,一个“愁”也难了得。教师在范读课文时身不 由己表情 的示范性 ,难挨、难控 的悲哀 ,让聆听的 学生自然进 入情境 ,全文读完 ,师生双方 都饱含深 情 ,内心悲哀无限,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乃至对祖国崇拜和热爱。学生的心灵被深深打动,情感被激发,阅读效果甚好,也让学生激起朗读欲望,在悼念革命先烈的同时受到的思想教育特别深刻。

培养学生在“读”中“悟”情感,可采用情境导读和品味式精读的方法。情境导读,教师就是向导,先形象地描述文章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起情感的波动和探知欲,带着这种心情阅读课文;品味式精读,一个句子的字眼,一段文字的中心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精读,不但不会感到乏味, 反而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像陈年老酒一样越品味越浓,对课文所要表达的感情、意境和语言、字词理解得更透彻,体会得更深刻,记忆会更刻骨铭心,唤起了学生的情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2.抓重点词语 ,激发学生情感

文章精髓是靠语言打造形象、性格和典型的。每一个词语都是语言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结合本文和中心思想进行感悟。这样学生就不会生搬硬套理解词语,而会对了解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物形象、事情经过,明确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意图有所帮助。如《观潮》一文的“人声鼎沸”一词 ,就不能单纯地理解为“人多、嘈杂、混乱 ”的意思,要引导学生联系本文,想象潮水来时人们的激动心情和难以抑制的观潮欲望。通过详细体味“人声鼎沸”一词,注重这个词语的思想性的理解,就会使学生产生对大自然敬佩之情,从而延伸远大理想,从小做起,保护环境,热爱大自然。

3.重点句子品味感受 ,激发学生情感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若简单纯粹读文章,走马观花,教师的态度就是平平淡淡地教,学生的任务是平平淡淡地读,为读文章而读文章,不动毫发不动感情,收不到预期效果。有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能对名词警局熟视无睹,只是一带而过,单一而循规蹈矩,结果呆板木讷,感觉平平。即使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学生自然无动于衷,无法打动学生的心,更谈不上受到熏陶。要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提醒孩子: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凡是读过的书,要先写读后感。哪怕几句,只要是当时内心的感受。当然,习惯成自然,只要学生的思想融入文本中,并同生活实际产生联系,情感就一定会波动,素养一定会提高。

4.比 较阅读方法 ,最易激发学生情感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阅读也不例外。激发学生情感,最简单、最容易的方法就是做比较。例如《詹天佑》一文阅读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詹天佑》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中,首先读文,粗读时马上体会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藐视。课文简单几句话就使读者读出外国人的嚣张跋扈, 文中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人还没有出生呢。”让人读了就义愤填膺。如果此时教师相机点播,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孩子比较“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要精密,不能有一点马虎。”,通过对比,学生就会体会到课文中的句子不仅写出了修筑京张铁路的难度大, 而且说明了中国人是不可欺不可辱的。情感由气愤到极其强烈爱国自尊心,想像詹天佑一样,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学生情感发生相对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学习作者表达手法的同时,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我相信,此时此刻提高的不仅仅是语文素养。

上一篇:道路空间形式的设计下一篇:混合路由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