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体系改革

2024-08-04

实践体系改革(精选十篇)

实践体系改革 篇1

1 围绕发酵工程课程体系建立实践项目体系

发酵工程作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 其授课内容过去以典型生产工艺为主。经过改革后, 课程讲授内容以共性为主, 在章节顺序上按照发酵生产单元工艺与操作过程的先后顺序编排:绪论、菌种、发酵机制与代谢调控、培养基、灭菌与无菌空气的制备、发酵动力学、发酵工艺过程控制、典型生物发酵工艺。这样安排有利于各个章节的衔接, 使学生更清楚、更完整地掌握发酵工艺全过程。为了适应理论课程的改革, 在设计实践体系时, 尽量包含理论课程所授内容,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增长学生的见识。实践内容包含了工厂参观实习、生物工艺学实验、发酵生产实习。

2 层次安排实验内容, 充分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发酵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学生恰恰在实践知识和经验方面缺乏, 几乎为空白, 因而实践教学在发酵工程教学活动中非常关键。发酵生产过程是单元工艺与操作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各种因素和多种参数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动态过程。为此, 建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观念出发,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2.1 工厂参观实习

在发酵工程开课后第3周进行参观实习, 为必修环节。一方面, 学生对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 产生了较强的求知欲,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参观, 加深了对工艺流程的了解, 同时对设备也有了感性认识;另一方面, 通过实习, 学生可以产生很多疑问, 把这些疑问带到课堂上来, 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渲染了课堂气氛, 同时也激发了老师上课的激情。目前, 该专业在绵阳禾本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绵阳塔子坝污水处理厂、丰谷酒业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

2.2 生物工艺实验

将发酵过程按工艺流程整合为菌种选育、培养条件优化、发酵培养、产物分析、产物提取等五大单元实验模块, 与理论课程同步开设, 作为课程实验的基本环节。

菌种的选育包括菌种的筛选, 解决菌种从无到有、从劣到优的问题。本课程为学生提供几个适于实验教学的项目,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从大自然中选出目的菌株进行实验。目前可选内容主要是产淀粉酶菌株的筛选、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产柠檬酸酶的筛选。学生通过参考一些资料有目地的对自己感兴趣的生产菌株进行筛选。学生以自己筛选的菌株作为出发菌株诱变, 诱变内容包括了最佳剂量条件的选择和突变菌株的筛选。

有了良好的菌株, 欲使其优良性状得到表达, 就要有优化的培养条件。安排学生进行优化试验, 学生可选择的优化实验方法主要有单因素实验、正交试验、均匀设计、回归正交试验等。利用优化结果进行发酵生产并对产物提取与分析, 最终获得产品。

通过生物工艺学实验的训练, 学生学习的激情会大大提高, 有利于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中来, 有利于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有利于理顺学生对理论课程学习的思路,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2.3 发酵生产实习

发酵生产实习是一门综合设计实验, 是课程实验的提高环节。实验内容涵盖抗生素发酵、有机酸发酵、酶制剂发酵等诸多领域, 以及教师的相关课题, 学生自由选择其中部分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目前教学资源有限, 仅有3台生物反应器,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此环节学生自愿选择, 在第7学期最后2周集中开设。课程选课人数1次不超过20人, 组数不超过3组, 每组学生以不少于4人、不大于8人为原则。实习前, 学生首先要查阅资料、制定实验方案, 然后和同学以及老师进行讨论和修改。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安排组长, 由组长组织发酵生产。指导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安全、操作培训, 在实验过程中一般不过分干预学生的实验过程, 只对学生的实验进行引导, 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完善考核指标, 提高管理水平

发酵工程实践课程学生感兴趣的多, 但是学习过程和实践报告往往令人不满意。分析原因主要是实践前对所要接触的内容缺乏深入了解;学生不能将学过的实验技术有机融入到实验中来;教师在讲解实验时往往高估学生的实践能力;高年级学生分心太重, 没有一心用到实验中来。针对以上原因, 在考核指标和管理上进行了改进,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前必须完成实验预习报告, 预习报告占总分的30%。对于发酵生产实习必须完成试验方案的制定, 否则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

(2) 老师对操作要领进行演示, 操作过程以监督和纠正为主, 一般占实验 (实习) 成绩的10%。

(3) 加强学生对实验技术的灵活应用。例如学生在微生物实验中, 微生物涂布平板生长菌落一般以100个左右为最佳。但是在选育菌种时尤其是选育有透明圈生成的菌株时, 一般以10个左右为最佳, 避免了微生物菌落过多造成透明圈相互影响, 干扰了透明圈的测量。

(4) 加强实验纪律。对由于学生特殊情况而缺少的实验必须补齐。对于生产实习, 在实习前1天反复强调纪律和规章制度, 实习过程没有机会进行补做。

(5) 实践报告占总成绩的50%, 其中结果10%, 分析与讨论占到40%。对于分析与讨论有雷同的进行批评教育且返回重新进行分析与讨论。

(6) 按照得分标准进行打分, 加强实践成绩的透明度。以往成绩不公布, 时常有学生前来说情, 加分的情况也未发生, 充分体现了公开、透明、公正。

通过以上改进, 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做实验时能够更加主动和积极,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以各种形式请假的现象没有发生, 实践报告质量明显提高。

4 结语

对发酵工程实践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大大提高, 理顺了学生的研究思路, 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实践预习成绩由10%提高到30%, 使学生实验目的性更强。加强老师的实践过程指导作用, 减少学生在操作过程环节的得分压力, 打破了以往同组同学往往1人操作其他学生观看的现象, 使学生感到有所收获和提高。管理水平的提高消除了学生以往以各种理由缺课或迟到以及说情加分的困扰。总之, 改革的效果是良好的, 有利于教学和学生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唤明, 邓楚津, 吴晓萍, 等.发酵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尝试[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6 (11) :196-198.

[2]刘达玉, 吴士业.发酵工程方向专业实习考核[J].高等教育研究, 2004 (1) :83-84.

[3]赵丽坤.提高《发酵工程》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 2009 (6) :160-161, 165.

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论文 篇2

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推进美术学学科发展的必要手段,美术学学科发展使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自我完善。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艺术人才,采用适合先进的美术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必须遵循教育学的教与学的教学规律;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必须满足培养艺术创新型人才的社会要求;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应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利用。在改革过程中,理顺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的关系,坚定改革信念,统一规划和管理,必将能处理好美术实践教学体系和美术学学科发展。

4.2理论与实践

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仅是将是教学体系细分为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同时也强调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在改革过程中,要科学看待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根据改革目标形成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一个互补的有机整体,而不要走进理论、实践两条线的误区中。

4.3教学与管理

在以往的工作中,我们强调教学的第一位,一切为教学服务。在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美术实践教学体系后,要保障为教学服务,就要形成一套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消耗管理以及完备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美术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因素。

5结束语

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符合美术实践教学规律,符合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的要求。改革过程中仍有部分问题有待我们去研究解决,完善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指导美术实践教学,推动其进步发展。美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种新的探索,我们将在改革过程加大探究力度,不断完善,以便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燕,洪乃刚,范国伟.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4):129-130.

实践体系改革 篇3

关键词:机械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58-01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企业对机械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在高职院校中,机械专业教育逐渐重视综合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培养,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性机械专业人才,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要重新构建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对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进行探讨,对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机械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技术实践的培养是整个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应用,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全面改革,是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的主要部分。

机械专业教育在制定实践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要结合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以及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应该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优化设计相关的教学实验、实习、实训以及各种课程设计等,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1]。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专业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并且要将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最终逐渐形成系统性、实践性以及现代型教学内容为主的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 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方法

机械专业属于一种交叉专业,专业中涉及到了很多学科的知识,比如说机、电、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并且相关的技术知识也更新很快,因此,就要求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宽广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同时也需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应该要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以此来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购买如今大型的现代化制造企业中先进的生产制造过程以及先进的加工设备的光盘或者录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观看,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实践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且也能够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制造技术是怎样在企业中进行应用。通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还能够扩大学生的视野,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借助计算机以及相关的图形软件,通过其中的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说数控车床与机床的编程仿真系统、通过在计算机上模拟的控制系统,让学生熟悉各种设备的操作与将加工过程,还有相关的故障检测等,利用各种软件可以开发出各种虚拟仿真系统,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先对相关的设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2]。最后,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CAI专业实践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实践教学中的各个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技巧与重点都展现出来,并且还能够将仪器设备中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在运动过程中零件的变化都能够展现出来,这样能够充分帮助学生加深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3]。

3 实施机械专业实践活动

在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要实施全方位的机械专业实践活动,每一个学期都应该要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充足的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且在实践活动中,要更新实践教学的内容,在开展实践活动之前,应该要有计划的开设综合型、设计性以及创新性的实验项目,要通过实践活动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起来,并且要在活动中激发出学生的思维潜能。

在机械专业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实习、实训也是增强机械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这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程。通过实习、实训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机械制造设备的相关操作以及工艺流程,而且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中,应该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已经讲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尤其是对现代先进设备的操作与编程能力的培养上,更需要让学生学会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4]。只有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的实践中去,才表示学生真正的掌握了学到的知识以及技能。最后应该要加强实践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的设计对整个实践教学来说非常重要,机械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同样也体现在课程设计上。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大综合设计力度,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的现代设计方法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情况融入进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4 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必须通过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和标准与现代企业生产标准的对接,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本文的相关分析可以了解到,高职院校机械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想实现改革,并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需要全面更新实践教学体系,要时刻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严继东,牟吉平,邓国萍,等.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实验”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7(1):72-74.

[2]商国娟,齐习娟,刘跃辉.以科学促教学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33-234.

[3]王生泽,吴良,顾洪波,等.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工程实践教育体系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77-79.

英语测试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篇4

首先谈一下口语和听力改革的测试。在以往的教学和测试中, 各个高校侧重的只是学生的读写能力, 对于口语和听力的测试往往忽视或省略。随着我国与世界的接轨, 无论是在经济, 政治还是在教育, 都需要运用学生的综合能力, 尤其是2008年在我国举办奥运会。学生不能只会读, 更要会听会说, 要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所以, 听力和口语在此时显得非常重要。而现在, 在大多数高等学校, 是没有口语和听力测试的。这是我们测试的误区。因为口语、听力测试和书面测试是有区别的, 考查的内容也是不同的。刘润清先生曾指出:“口语测试是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各种语言测试中最难进行的。”正如Heaton所言:“Testing the abilityto speak is a most important as pe ct of language te s ting.How e ve r, at all s tage s be yond the e lem e ntaryle ve ls ofm im icryand re pe tition it is an e xtre m e lydifficult s kill to te s t, as it is far too com ple x a s killto pe rm it any re liable analys is to be m ade for the purpos e of obje ctive te s ting.” (测试口语能力是语言测试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可是, 除了在初级阶段测试模仿和重复能力, 在所有阶段中尤其以测试口语能力为最难。因为这种技能太复杂, 很难对此进行可信和客观地分析。) 口语测试不仅难在设计合理有效的口语测试题目和形式, 更难在公正客观的实施。这其中涉及题目的设计和组织、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教师主观因素淡化等方面的难题。以下是口语测试和书面测试的几个基本区别:

测试内容:口语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 重在口头材料的收集和评判。与重视读写能力的笔头表达相比, 口头表达的内容本身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易逝性和不规范性。因此, 在测试内容的设计上和学生语料的保存上, 口语测试比书面测试更具有难度。

测试形式:口语测试强调话语的交际互动, 需要在教师和学生之间, 或学生和学生之间通过问答等形式展开。由于每个 (或每组) 学生需要与教师独立进行测试, 与书面测试相比, 口语测试需要动用大量的教师和时间来完成考试, 口语测试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较高。

测试标准:口语测试与书面测试最大的区别就是评分标准的掌握和执行难度不同。口语测试的主观性最强, 最易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相同的话语样本由10个教师评判, 可能会有10个不同的分数。因此, 与书面测试相比, 口语测试的效度和信度更难实现。

借助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契机, 融合口语测试的交互性、真实性和综合性三个特性, 借鉴目前流行的口语测试项目MSE、PETS和GESE的测试组织形式和评分标准等要素, 我们在我院尝试进行了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体系的实践与研究。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了口语和听力的测试。期末口语测试中, 在保证交际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 综合测试内容、测试重点和测试级别等要素, 我们分别采用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测试形式。阶段测试所采用的考试形式比较灵活, 比如角色扮演、复述对话、背诵课文、课堂陈述、课堂短剧等便于在课堂上进行的测试形式, 采用一名教师对两名或多名学生的形式。教师根据测试形式和内容, 就学生的准备情况、语言程度、表现情况等综合打分。期末测试的考试形式比较固定, 一般是一名教师对一名或两名学生, 学生背诵对话和课文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和学生根据话题展开交谈, 内容涉及面相对广泛而且深入。从测试的时间上来看, 每名学生需要2分钟左右的时间。几年来, 两年多来, 口语测试的实施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和教师对英语口语的重视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在将来的实践中, 还要注意测试话题难度的递进性、测试内容与教学的统一性、测试形式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评分标准的细化和可执行性等方面问题

以上是对英语听力与口语测试体系的一点改革和实践的浅谈, 我们希望通过对大学英语口语测试体系建设的尝试, 进一步完善大学英语测试体系建设。接下来谈一下书面测试的改革与实践。

英语课程侧试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推动英语教学, 创造良好的考试反拨作用。测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检测的作用。可是只用书面成绩来决定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不合适的。书面测试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可以看到:一是学生为了能通过考试, 拿到与毕业证挂钩的通行证。学习英语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 临考试之前, 每天花在英语的时间上很多。有的学生将测试作为一种促使自己学习的动力。实践表明, 经过三个学期的学习, 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词汇量也增了很多。二是测试要求老师扩大视野, 加强科学素养。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改革, 弱化了考试评价的功能。是考试成为因材施教的调节手段。考试改革要求教师依据考试信息。及时调整、设计和改革教学方针,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同样, 也有其负面的影响。对学生的心理压力过大。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规定, 考试通不过的不能够拿到毕业证。而且, 社会上用人单位在选择用人时, 把英语的考试证书作为一个必备的条件。这无疑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造成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的学生采取投机取巧的办法———作弊。这也就是为什么作弊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原因之一。

高职高专院校现行的测试的形式比较单一, 只是期末考试, 也就是书面测试———试卷。虽然考试是检查教与学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可是他并不是唯一的, 对学生的成绩的评定, 还应辅以一些非测量化的手段。比如: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 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平时小测验和作业完成的质量;课外语言活动的表现等。事实上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估更能客观的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我们在近几年的期末考试中就加入了平时成绩, 作业成绩, 小组完成活动成绩等等, 学生积极的配合教学, 效果非常不错。

结合我院的情况, 近几年我们在期末考试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将考试成绩分为三部分:口语测试成绩, 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 (听力包括在内) 。这种改革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好评, 也为众多老师所接受。同时利用这种考试体系, 做到教考统一, 评估恰当, 施教准确。

科学的考试体系对评估和指导教学有重要的意义。要提高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质量, 还要注重测试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并贯彻与教学始终。我们的英语测试体系亟待完善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语言测试和它的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教育论文(模版) 篇5

校企合作教育在国际上称为“合作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是世界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企业是职业院校最大的顾客,是技能教育的参与伙伴,也是办学中重要的受益者。与此同时,学校以外教育资源的最大提供者也是企业,职业技能特色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企业需求驱动、企业价值导向和企业介入。企业参与是技能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多年来我国技能教育届的共识。

曾有专家指出,成功的技能教育必然有企业的参与和合作,正在成为教育界和企业界的共识。产品、商品的生命周期也即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获取、创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这一新的发展形势,对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联系和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与企业的密切联系和合作,正在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

一、越秀国贸专业探索校企合作方面的几种形式

(一)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行业、企业的资深从业人员或权威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根据企业、行业的用工要求设置、调整实训计划,并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实践。

自2005年专业设置以来,一直坚持由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调整。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由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外贸企业老总、高等院校国际经贸系负责人及专家教授、具有“双师”素质的一线教师等专业人士组成。这些行业内的专家非常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也十分清楚工作中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因此,对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实训项目等均能提出十分具体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本专业有两位教师长期从事外贸兼职活动,对行业发展状况十分了解,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十分清楚。特别是通过兼职锻炼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对于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也十分感兴趣,对专业学习也凭添了浓厚的兴趣,进而巩固了专业思想,明确了专业学习的目标。

越秀国贸专业十分重视教育学生深入外贸行业第一线参观学习,例如,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观各种外贸商品博览会、外贸企业等。加深学生对外贸行业的感性认识,也促进学生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了解外贸产品及生产工艺,通过参观学习切身了解国家外贸政策及国际外贸形势对企业生产的影响,为今后从事外贸工作打好基础。

(二)“校企互动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指派专业人员指导学校的专业教学。2006年,学院与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培养储备人才。为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海宁经编奖学金,以鼓励品学兼优和家境贫寒的优秀学生。同时,企业还参与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在课程设置中增设经编英语作为选修课程,为今后想从事经编产品贸易的学生,提前开展专业英语培训,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就业的“无缝对接”。在“经编英语”课程的教材编写、教师选聘、教师培养等方面校企双方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为该课程的成功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本专业每年平均有40名左右学生选修该课程。

此外,邀请企业人士为学生开展讲座,介绍企业的人才需求、选拔制度、考核晋升机制等,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树立成才的意识,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

(三)“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轮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把培养学生的模块分解,将专业理论和专业基本技能培训放在校内,把与企业接轨的职业技能培训放在企业。学生通过学校—企业—学校循环的学习,在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上能不断得到提高,企业也可在培训当中选取适合在企业发展的人才。

为进一步加深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外贸岗位的实践技能培养。2008年开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绍兴市创新创业实训基地探索岗位实习的新途径,即与绍兴县中鼎纺织品有限公司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轮岗实习”的新实践。企业为今后的后续发展培养人才,学院则利用企业提供的岗位实习机会探索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新途径。目前,这个合作已经开展了两期,第一期5名同学,第二期4名同学。企业安排专人负责带这些学生,实现“一对一”的传、帮、带模式。企业为学生提供外贸实习岗位,这几位同学组成一个团队,轮流到企业开展具体的岗位实习工作,正式接触公司业务,目前的模式是“轮岗实习”,即企业根据需要随时与学生取得联系,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积极完成企业所安排的工作任务。企业根据学生业务活动开展情况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餐费、交通费和通讯费补贴。目前,开展的项目主要是带领学生赴商品交易会宣传企业和产品,与外商洽谈业务,搜集市场信息,寻找客户等。企业将根据学生表现决定是否在学生毕业时予以正式录用。

(四)“订单”式培养培训

与企业签订联办协议,实现实习与就业同步。这种模式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尚属于探索阶段。越秀与宁波南苑集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订单”式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也参加了企业的选拔,今后这些同学,经过越秀两年的学习并且接受企业的相关培训之后,第三年将有机会进入宁波南苑集团下属企业实习、工作,具体岗位则视学生在校成绩和实习表现等综合考察。

二、校企合作的意义

1。校企合作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符合教育部16号文件的精神,同时,也是政府着力推动的化解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有利于真正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职教方针,形成招生与招工、实习与就业同步的校企零距离局面,有效地转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育人模式,拓宽师资培养渠道,增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力度;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规模效应,实现院校与企业双方共赢的局面。

2。校企合作的意义也体现在为企业提供储备人才,提高企业员工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为企业量身培养优秀人才,提升企业员工素质,为企业的后续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

3。校企合作的意义也在于缩短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为减少员工流动性,增加员工的忠诚度加分。经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是学校的优秀人才,也是企业的准员工,因此,对企业也更加了解、对企业文化比较认同、对企业未来发展更加关心,对企业的忠诚度就大大增强。

4。校企合作的意义也在于,为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的舞台,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5。校企合作的意义也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与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择业就业的盲目性,及早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早做好知识、能力、素质储备。

6。校企合作的意义还在于解决了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在当今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

三、越秀国贸专业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一)深化SPT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深化SPT人才培养体系,根据“三大核心能力”和“四个证书要求”及“五个实训环节”实现SPT实训教学体系的顺利运作。三个能力平台,即专业实践能力、外语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三个核心能力相辅相成,保障我院“成功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四个证书要求,即大学英语四级证书、计算机二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高职毕业证书,这四个证书要求体现在综合实训的内容上。五个循序渐进的综合实训环节组成,即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实习教学、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形成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融合的SPT综合实训教学体系。通过课内外相互促进、校内外相互衔接、理论实践紧密联系的综合实训环节安排,实现综合实训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

深化教学改革,保证培训质量。按照“适应三个需要(即适应市场需要设置专业、适应企业需要设置课程、适应学生需要提供灵活的学习方式);搞好二个结合(即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取证相结合);做到一个确保(即确保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教学改革思路,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完善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坚持“传播企业文化,推广工作标准,更新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的培训工作定位,以岗位需要和学员职业发展为目标,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企业文化、安全生产和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课堂,运用场景教学法、一体化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强化技能实训,坚持每学期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机制,拓宽学员的视野,全面提高学员的职业综合素质。

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编写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实训教学指导书,指导学生写好实训报告,做好实训资料归档整理工作;引进企业从业人员参与实训教学活动,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反馈调整教学实训项目,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训资料的实效性。组织师生参与实训室建设以及申报创新创业科研课题,提高实践能力与研发水平。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和考核。进行考核方式改革,引入第三方评价,聘请培训师和专家组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实训课程考核中引入多元化的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实训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效果,重视考核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能力。不仅考核方式要多样、全面,包括实训操作、实训报告(结果的准确度)、实训问题问答、笔试等,而且考核过程要贯穿整个学习过程,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技能。

(二)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新模式

要融入地方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目前,浙江省应大力鼓励国际贸易外包业务的发展,因此,可以与本地相关公司深度合作,建设校内国际贸易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加强国际贸易服务外包业务的实训。通过该项目运作,一方面可实现产学交替,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文化、熟悉职业规范、动手实践操作;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提高职业岗位适应能力,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依托浙江省或绍兴市国际贸易行业协会的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将其建成集顶岗实习和就业于一体的高水平校外实训基地,确保学生毕业岗位调研、岗位见习、轮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实现。

依托行业或企业,邀请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综合实训课程开发,实训课程教学。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往往具有易变的特点,这是因为专业设置要紧紧跟踪社会的需求,现实生产对专门技能的要求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高职的实训教学内容要依据行业的发展状况更新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行业新的发展。为此,企业可以直接参与高职实训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实训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使教与学有的放矢。

加强与企业在创新创业方面的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指导开展创新创业实践,争取政府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邀请企业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提供平台,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与企业共享。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能力本位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关键,是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非常突出的问题。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有量和质的建设两方面。总量不足,是扩招后的突出问题之一;质的问题,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决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配套、数量适当、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坚持培养、引进,校企互兼互聘等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四)整合资源,完善制度,提高校企合作综合效益

学校通过创新和优质服务争取到外贸企业的支持,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与外贸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在师资队伍、实训设施、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和学生管理、教研科研等活动中,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追求企业效益、学校效益、学生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张尧学。坚持就业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中职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 篇6

关键词:数控 课程体系

当今社会,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撑。然而,近年来由于生源类型的改变等原因,职业教育还面临很多困惑,学生厌学、没自信,教师感觉难教、没成就,学校也面临着教学难、管理难的问题。而这,正是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及教学模式的问题,也正是课程体系建设所涵盖的内容。

一、探索课程体系开发的有效措施

1.企业调研

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用人需求服务,我们首先进行了企业调研,对企业用人需求、毕业生知识技能构成等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数控专业不同专业方向的招生计划,更好地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符合企业需求。

2.职业岗位分析

在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部署下,我们邀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与本专业全体教师召开了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通过专家论证研讨会,再次对企业人才需求、专业定位、岗位群进行分析,分析工作过程,确定岗位职责、任务流程、所需要的能力、知识及职业素养等内容,形成了数控专业岗位能力分析表。

3.构建工作过程的数控专业课程体系

(1)建立与企业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企业的对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目标的对接。除了按相关规定达到数控专业的培养要求以外,在教学内容上还具体为能够对企业典型零件进行工艺规程的制定并加工。二是对顶岗实习阶段的实习计划、实习内容等进一步明确规定,体现了对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

(2)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整合教学内容,建立课程标准。学生毕业需拿到毕业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同时,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了相应职业工种在工作过程中应达到的技能要求。因此,把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应的技能等级的规定作为制定实训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并以实训课程标准为核心,围绕工作任务选取课程内容,修订各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安排实践课程模块的教学顺序,专业理论课为实践课服务。

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这就需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使学生掌握评价的目的和指向,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为此,应在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将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纳入学期评价成绩内,将顶岗实习的企业评价纳入学生综合成绩中,力求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5.建立课程体系的保障体系

教学过程中直接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过程中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结果和反映。建立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督导、评价,确保良好的教学风气的形成。其中也包括制定相应的课程开发制度,鼓励教师对现有的学科体系的课程进行整合,编写适应本校教学实际的任务驱动型校本教材,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好。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注重全方位培养学生能力。

二、在数控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高

在新的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实验班的多名学生被选拔到技能比赛小组,经强化训练后获得市、省级技能比赛一、二等奖。

2.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实习课时比例大大提高,迫使一些理论课教师转型为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一体化实践教学指导工作,教师必须将工作任务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结合教师技能比赛的参加,促进了一批青年教师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而非“双证型”教师的转变。

3.促进了实训基地的发展,与企业生产环境零对接

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在与企业合作中,还进行了“订单式”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培养方案,并以共建单位的实际加工任务作为实训课程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样使得学生的培养目标更加具有针对性,与企业真正实现“零对接”,受到企业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的融合还需不断改进。二是受现行教学管理体制及教学条件的制约,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开展还不是特别充分,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

浅析纺织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篇7

一、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

针对纺织工程教育现状,结合专业特点,确立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纺织工程是一门工程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纺织工程高等专门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要想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目标和零距离接触现代企业的培养方式相适应,改革势在必行。

1、以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建立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增强创新意识。通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研究课题、教师科研项目、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学科竞赛等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课堂知识拓展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为提高,从而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自主创业。

2、谋求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

深度校企协作进行产学研攻关,使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到学科平台的层次;校企合作能促进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对于促进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全面素质及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以学科平台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校地协同共赢。通过深度的校地协同,培养学生的“企业情境”,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让学生能尽快融入到企业。

二、创新实验教学管理方式

1、对实验教学的改革

要在实验教学内容、方法、管理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予以保证,开放实验教学按常规方法的二倍计算工作量;二是提高所有教职员工的认识,尤其是对开放实验教学组织和实施的复杂性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三是完善一系列开放实验的管理办法。全面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实验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开放实验室的管理方法

开放实验室的原则为:自选实验项目、预约实验时间、自主进行实验。时间上,各实验室要实现全天候向学生开放;内容上,涵盖了实验课程教学任务中规定的全部实验内容和学生自主确立的实验项目。建立学生网上预约系统,实验教学实行学生预约制度,各实验室将实验项目提前公布并确定合理的时间供学生选择。对学生自主确立的实验项目或方案,由学生事先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再确定预约时间。学院要构建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实验教学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实验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三、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校内实践教学平台是实施实践教学的第一物质基础,是实践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不能指望一切的实践环节全部放在校外,要不断提高和改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加强硬件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在校内建成了独具特色的纺织专业校内创新实践基地,自行设计和装备的气流纺流程已涵盖了从原材料到终端成纱产品的纺部产业全过程,能有效地进行实景化理论课现场教学。通过对各类设备保全、保养的系统训练,学生加深了对纺织关键设备性能的理解,掌握了设备维护的基本技能;利用工程中心和实践基地提供的环境,开展系列工艺实验,使学生熟悉生产工艺,掌握质量控制手段;通过关键工艺设计、上机调试等过程的训练,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我院纺织工程各专业方向组织纺织行业专家和校内实践教学任课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考核目标,结合校内实践基地的具体仪器设备情况,编写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实践教材。做到每个实践环节均有实践教材,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的更新而不断修订,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教师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实训教师首先要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技术帮助者、合作者和创新精神的激励者。这就要求实训教师在精通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科研工作,积极投身到科研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去,关注专业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同时,在实训过程中及时给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增加学生的实践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的实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了解并掌握最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能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实训教师队伍是一个多层面复杂的教学群体,有实训教学和研究人员,也有负责实训室建设和管理的行政管理人员,更有负责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对这些人才应进行合理规划,给出清晰定位,打破过去笼统的归为“教辅人员”的一刀切的做法,分别按照不同的考核标准和激励制度进行评价。对于实训课程的考核要通过实训教学评估,规范量化考评制度,细化考评办法。其次,实训教师涉及的具体工作十分复杂,通过量化标准可以将他们的工作量划分为直接实训工作量、间接实训工作量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量,对于在实训教学、实训改革与创新、实训设备的管理与开发等方面的业绩进行分别考核,制定不同的激励政策,打破传统的大锅饭政策,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更能够强化实训教师的忧患意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实训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积极鼓励教师深入企业。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和导师带徒等方式,定期派专职教师到企业第一线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技术和科技信息。同时加大与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等活动,增加任课教师的实践机会,积累实践教学环节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实践经验,使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更好地为实践教学服务。

加快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把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积极从大中型纺织企业引进一些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并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所占的比例。

四、结语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改革探索 篇8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 在我国各高校得到快速推广, 大学生的创业理念得到广泛认可。但是, 大学生创业具有较高风险, 而且创业失败对大学生创业激情有很大影响。如何提高创业成功的概率, 是国家也是各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如果在大学生走出校门正式创业之前, 使其掌握创业所需的必备知识、创业实践具体流程, 体会创业的艰辛等, 做好各种创业心理准备, 减少其创业过程中的失误, 提高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合理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是学生进行创业实践的制度保障, 是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指南。本文从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存在的种种问题入手, 探索提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途径和方式。

2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各种创业知识性, 还要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实践教学是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目前,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在这个环节尤其薄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缺乏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综合的基础人文和专业知识, 强调灵活的教学方式。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重, 相对封闭, 内容陈旧, 方法、途径单一, 缺乏创新与创业能力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不仅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 缺乏统一、科学的创业实践教学教材, 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不明确,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是很完善, 这样使许多学生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

2.2 缺乏创业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一般来说, 只有教师具有创业的实战经历和经验, 了解创业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并具有系统的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 才能够对创业和创业教育形成自己独到的认知和理解, 才能将其宝贵的经验财富传授给学生。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中缺少有创业经历的人士, 也缺少创业家、商业工作者、银行工作者、孵化单位的管理者和学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等人的参与和授课。

从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状况来看, 承担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普遍缺少创业实践经验和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因教师缺少创业实践经历与创业实践, 再加上所开课程主要以讲授为主, 以学术性为主, 以学生记忆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学生涉猎一些具体案例。创业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 教师缺少创业经历和体验, 就会使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学生的创业激情也难以被激发出来, 更难以获得实际创业过程的感受与认识。

2.3 缺乏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创业实践基地是把课堂上学到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主要平台, 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 由于各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因此,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也参差不齐;另一方面, 由于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资金以及相关扶持政策等因素的限制, 使得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太过形式化。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而言, 仍偏向于“真空”教育, 偏重于第一课堂的教学, 缺乏在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方面的教育内容, 高校大学生的创业社会能力亟待增强。

2.4 实践教学过程质量难以保证

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场地可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由于生源素质下降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 加上校内实验及实训缺乏有效的管理约束机制, 实验课学生出勤率不高, 课后杜撰实验数据, 抄袭实验报告等不良学风屡禁不止。就校外实习而言, 一方面企业出于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和生产任务等多种因素的考虑, 大都不愿意将学生安排到重要的岗位上实习。另一方面, 学生校外实习的实践教学效果往往局限于实际工作场景, 学生根本无法深入接触具体的东西, 看到的不多, 动手的机会几乎没有。学生一旦放出去之后, 由于实地实践教学过程缺乏严格指导和有效监控, 这种“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容易造成无序和失控的局面。结果造成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根本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5 创业实践教学考评指标体系不完善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本是安排在课堂理论讲授之后, 并结合理论课内容加以模拟操作, 其目的是使大学生能通过亲身实践,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增强自身的动手能力, 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水平。这是符合教学规律的。但在创业教育实践教学中, 既缺少完整的实践教学方案, 又没有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 导致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因其课时问题、实验室安排问题、实习基地条件限制等问题而随意性过大。

3 构建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创业教育实践体系按照创业教育实践的开展环节, 可分为课堂创业模拟、创业计划大赛活动及创办企业实践等。不同环节的创业教育实践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对于培养创业者的创业精神、锻炼创业者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创业技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建设应该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入手。硬件部分指资金、场地、设备、设施等方面的扶持、优惠等, 如现有的各种基金、实验室、校外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园、孵化器等提供的服务;软件部分主要是创业教育、各种形式的创业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咨询等。硬件和软件建设在高校创业教育实践的不同环节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共同支撑了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3.1 课堂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模拟训练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创业实践可以是课堂创业技能培训和课堂创业模拟训练等。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创业实践, 可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通过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的课堂,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创业技能训练, 既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和创业能力。高校可以在实验课程中增加设计性实验, 或者将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活动与创业教育相结合, 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 提高创业技能;开展技能训练, 对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锻炼其创业的心理品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课堂创业模拟可以增强学生对创业风险和创业活动的体会, 培养其创业心理品质, 使其做好创业前的心理准备。课堂创业模拟可以通过企业经营模拟的形式展开, 如通过“创业者企业经营沙盘模拟”的形式, 让学生自由组成不同的企业, 亲身体验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并通过团队的力量和智慧予以解决。

3.2 创业计划大赛活动

撰写创业计划书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清创业思路, 对最初的创业设想进行大量的论证和市场调查, 实现从思想上创业;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便于日后更好地完善其知识结构。创业计划书撰写过程中, 也许会发现有价值的项目, 吸引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投入资金去实施该项目, 走上创办企业的道路。

创业计划大赛, 一是有利于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复合型和创造型人才;二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 传播自主创业意识, 促进学生创业计划的实施。同时, 紧紧围绕“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开展学生的社团活动, 不断提高社团创业的层次, 有利于提高大众化的社团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成立各种形式的学生科技型创业社团, 大力扶持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创业活动。

3.3 结合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发创业实践项目

每年新生入校的第一年, 高校可以根据每个专业以班为单位都有2~3个周到企业或校内实训工厂去认识工作的机会, 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创业, 规定新生入学开始把这2~3个周定为创业周, 每个班级轮到创业周, 学生自愿组合成几个创业团队, 除了对本专业的岗位需求、职业和行业的发展前景展开调查外, 最主要就是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 如有的班级建立与所学专业相匹配的模拟公司, 进行模拟实践;有的组成推销团队, 推销实训工厂生产的产品, 有的尝试从师哥师姐那里赊购各种杂志书籍、衣服、鞋子和各种旧的小工艺品、小饰物等在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的状况下, 运营校园旧货市场等。

3.4 结合创业者专业开发创业实践项目

高校开设的许多专业都是面向社会大众生产、生活需要的。因此, 高校开发创业实践项目时, 尽可能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 增强了创业实践项目的可行性。比如,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 开发了电脑维修服务、复印打字服务、为企业提供网页制作和网络维护服务等项目;文史政法系新闻采编专业开发了校园艺术摄影项目;专业经管系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开发了为企业提供宣传、布展服务项目;电子和电气专业的学生开发了小电器的维修服务项目;革制品与服装工程系的学生, 开发了服装缝补、熨烫、鞋类修补等服务项目;食品加工专业的学生开发了工艺简单、投资极少的风味食品制作项目;文史政法系新闻专业的学生开发了艺术摄影服务项目等。

3.5 结合学生消费群体的生活学习需求开发创业实践项目

高校学生数量庞大, 有接近万人的目标消费群体, 他们在校期间的生活、学习消费需求形成了比较大的市场, 而且市场潜力非常大。虽然后勤服务功能比较强大, 但仍存在许多空白, 具有一定的开发空间和开发价值。比如通讯娱乐休闲消费项目 (校园话吧、电话卡销售、校园溜冰场、校园水店、节日促销等) , 面向学生的二手电脑租赁服务项目, 图书租卖、报刊零售服务项目, 车票代订服务项目等都成为了校园创业实践项目。

4 推进创业实践教育的建议

针对当前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 亟须转变创业实践教学模式, 以适应新形势下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要求。对创业实践教学改革, 我们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实行以创业为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要形成由选修性的创业实践课程和专业性的创业讲座组成的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平台建设。选修性的创业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业性创业讲座是指, 以学科划分为基础, 对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 如何创业进行针对性的创业讲座。利用寒暑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和企业的调查, 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 了解就业市场和创业环境情况, 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加强校企政联合和实践基地建设, 让学生的创业活动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 推动学生的创业能力。

4.2 举办创业沙龙, 发挥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

通过定期举办创业论坛、创业沙龙, 开展研讨、辩论等方式丰富学生创业知识, 交流创业经验, 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强化创业理念, 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开展勤工助学、科研攻关和科技竞赛等内容形式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教育, 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和各种课外学术活动, 帮助大学生锻炼创业所需的综合实践能力, 使他们所学的知识通过各种活动得到充分运用。针对专职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 除了加强对教师的理论培训, 增强创业实践感知外, 学校还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投资专家、创业家走上讲台, 开展专题讲座, 介绍创业知识和创业经验, 激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 用创业实践经验教育学生, 用创业榜样的作用带动学生创业的热情,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

4.3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适应创业能力培养

创业教育逐渐成为一门专业, 而且它因信息量大、创新性强等特点对教育者的要求很强, 有效的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群体。随着创业教育的发展, 如何对师资历进行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解决师资问题方面, 企业或创业园区应该为这些教师提供短期培训, 使这些教师在企业里通过学习研究, 亲身体验、理解企业技术的使用与商业的运营, 理解企业的管理与经营, 理解企业的市场战略决策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观念, 促使其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创业教育能力的提升。专业教师是教员教好一门专业课, 是实验员能指导专业课实验, 是技术员能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践;要求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组织专业课教师参加各种专业资格认证考试, 参加教育部门部组织的“双师型”师资培训班学习, 并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

4.4 坚持创业实践、提升创业综合能力

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多方面综合能力, 包括社会活动能力、决策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经营能力等。实践证明, 这些能力不是老师课堂上教出来的, 而是在创业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学生创办一个企业时, 应先让学生参与市场调研和预测, 再让学生参加筹办过程。通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全过程, 在创业实践中经受历炼, 不断体验, 丰富阅历, 增强创业意识, 增长创业才干, 锻炼培养创业综合能力, 为他们后来的创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4.5 构建有效的评价监控体系, 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当前学生实验教学的学习评价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实验报告、课题完成情况以及答辩情况进行考核, 对学生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观判断。对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效的评价监控体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原动力, 同时也维护了客观公正的教学效果的评价, 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 有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友.创业教育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1) .

[2]陈华, 陈伟.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全球视角与中国的选择[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7, (6) .

[3]刘余镇.浅谈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尴尬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7, (4) .

[4]何丽: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模式构建和路径抉择[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7, (4) .

实践体系改革 篇9

1 以往临床实习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充足的实习时间,学生动手机会太少。在各高校没有单独设立输血医学专业之前,检验专业同学到输血科实习时间仅为2周,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对输血科工作的全貌有初步感性认识,通常采用传统的“一带一”、“观摩为主”的带教模式,即教师示范多,学生动手少。这种“灌注式教学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技能,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很多学生实习完后,对于输血科的工作流程,以及各个实验的具体操作,只有模糊的印象,毕业后走上输血工作岗位,不能马上胜任工作。自2010年以来,我们开始接受成都医学院输血方向专业的学生到科室进行为期半年的系统实习,不仅实习时间大大增加,而且同期实习的人数也增加了。既往的带教模式和经验已远远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因此必须探索、建立和完善新的临床实习教学体系。

缺乏统一、系统、规范化的临床技能训练体系。由于输血医学以往没有专门的输血专业培养模式,现有从事输血专业的人员大都未受过专业的学历教育,不少人是中途改行,输血医学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依靠从具体工作和大量实践中获得,因而缺乏专业性、规范性和系统性。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没有及时跟进,缺乏实习效果考核标准等原因,实习生的临床输血技能训练往往不严格、不规范、不系统,不同教师带出的学生操作程序和方法也有较大差异,带教教师的责任心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效果。

学生、教师对临床实习的重要性认识普遍不足。从历年来实习学员实习总结中反馈的情况看,实习学员对输血科工作定位较低,普遍认为输血工作性质单一,模式简单,就是ABO血型鉴定、交叉配血、发血等简单、重复甚至机械的劳动,学员感觉到自身价值实现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工作中的积极、主动性。再加之面对考研、就业的压力,许多学生前半部分时间忙于复习考研,后半部分时间忙于联系工作单位,实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导致实习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教师方面,由于输血医学教育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和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措施,部分教师自身就没有经过严格、系统的输血教育培训,再加之临床任务繁重,过多强调经济意识,教学意识淡薄,以致很难胜任带教工作。

2 探索新形势下系统、规范化输血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体系

高度重视临床带教任务,择优选择带教人员。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教学改革的前提。临床实习教学是整个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培养目标的最后阶段,实习带教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意义深远。科室定期召开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例会,精心制定分组实习带教方案,并建立三级教学实践管理模式:由科主任及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担任督导组成员,负责教学内容的统筹、规划和审定;各组带教负责人是由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主要负责理论指导和对教学实施监督;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业务技术骨干担任具体操作指导。带教前必须复习岗位职责、质量控制文件和SOP操作程序,并组织相应的带教演练,在督导组的监督指导下,规范和统一各带教人员的操作手法、流程及讲解内容。科室应根据带教实习生表现和学生反馈意见等综合情况开展教学评估,不胜任者将退出带教岗位。

加强师资力量培养和教师知识更新。良好的教学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学队伍。近几十年来,由于各种高新技术不断向输血领域渗透,输血已不再单单是一种临床辅助治疗手段,而是衍生出了成分输血、细胞治疗、血液病毒灭活、血液辐照、新型血液成分及其代用品开发应用、红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冷冻保存等一系列现代输血新理念、新技术的重要学科。针对现有输血科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的现状,定期在科内组织举办知识更新讲座、选派人员到研究单位进修,参加输血协会组办的培训班,通过各种渠道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前沿,充实、丰富及更新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并将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依据输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制定完善、合理的实习教学计划。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缺乏系统、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为此,我们将卫生部2010年颁布的输血技术专业技术资格(初级师)考试大纲专业实践能力部分作为此次教学内容改革的蓝本,根据科室自身业务开展情况将大纲中13个单元内容分为按四个部分实施,即分别到采血组、配发血组、检验组和质控组进行轮转实习。每个组都有具体的教学实施细则和详细内容,涵盖献血员招募、筛选、血液采集、运输、制备、检测、保存、发放、输血反馈及质量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并根据我科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情况,组织实施多个专项训练,包含血细胞单采、干细胞采集、血液病毒灭活、血液辐照、新生儿溶血病母体抗体效价检测、组织器官配型、血小板抗体筛查及血小板配型、血浆置换治疗等输血前沿技术。这样不仅能让实习同学全面、有效掌握临床输血专业知识,对输血医学的发展和将来从事输血工作的前景充满希望,还能让他们在临床实习阶段就达到输血技术执业资格的要求,为毕业后及时通过执业资格考试,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合理运用PBL、EBM等先进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变革和更新关系到教学改革的成败。为了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借鉴其他医学学科教学方法的改革经验, 将“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法、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模式引入到临床输血实践教学中。如在PBL教学模式中,由教师预先设定在参加临床会诊中最常遇见的真实问题意境,通过教学双方互提问题,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合作来解决输血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同时还训练和培养了团队合作,自主学习和教育同伴等多样技能。又如在遇到疑难血型鉴定或交叉配血不合时,教师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保证实验准确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步骤的查阅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家系追踪,寻找多方证据,最后得出严谨、正确的判断结果,并对患者提出最安全、最有效的输血治疗方案。

建立科学、有效的临床实习考核机制,实行教师、学员双向考核制度。教学改革的难点在于教学效果评价。根据实习大纲要求,制定了临床技能考评细则,做到考评有据可循。并将临床实习考核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中。如实习学员轮转过程中,按照实习大纲要求,认真掌握实习中的每一个要点,每个专业组轮转完毕,由各专业组长对实习学员的理论、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得出中期评价成绩。

实习结束前,采用抽查、自我评定小结、问卷调查、出科座谈会等多种形式代替出科考试,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检验了带教教师的教学水平。由督导组成员抽查考核常规技术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提问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并进行评定打分。同时,要求实习生填写1 份自我评定小结和实习教学质量问卷调查。出科座谈会主要是让学员发表实习感言,对带教工作提出建议,以利于在今后的带教工作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总之,临床实习是医学生巩固和加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培养独立能力的学习阶段,我们应加大对这一关键阶段的重视程度。顺应输血医学发展趋势,改革输血医学临床带教体系,是保证和提高医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适应新型医学诊疗环境的优秀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周庆申.输血医学的定义[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2003,26(1):99.

[2]王文敬,覃月秋,劳海苗,等.关于我国输血医学高等教育的思考[J].中国输血杂志,2009,22(2):83-85.

[3]胡兴斌,穆士杰,张献清.我国输血医学教育现状与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6):584-586.

实践体系改革 篇10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习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以先为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选题的技巧。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摘要:介绍了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情况,包括教学方法与内容改革、开放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及毕业论文的管理与指导等内容。经过初步尝试,结果表明,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同时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学习兴趣增加。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9]黎东升.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10]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21.

[11]于莉,安立龙,徐春厚,等.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7):9-11.

上一篇:计算机能力培养分析下一篇:压实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