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

2024-08-21

基于过程(精选十篇)

基于过程 篇1

1 工作任务制订

(1) 工作任务设计思路。钳工制作基本上要用手工工具并经常在台虎钳上进行的手工操作, 钳工是一项基础的生产技术。学生要为使用手动工具加工本职业典型零件做准备, 必须具备初步工艺分析能力, 为此要充分利用结构图和简单的技术图纸;编制和修订零件图并绘制功能单元和简单组件的零件图, 选择并使用适合的测试工具, 编制相应的测试记录;评价工作结果, 整理和演示工作结果;关注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规定。

本工作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零件的制作, 使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全面学习钳工技术知识, 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职业行动的能力, 使教学过程进一步转化为工作过程,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 任务名称。结合学生所熟悉的设备——台式钻床, 使用手动工具按照图2要求完成拆卸钻夹头所用的楔撞杆制作。如图2所示。

2 教学过程实施

(1) 信息咨询。在该阶段, 学生应广泛地了解书面表达的工作任务, 并收集实施任务所必需的各种信息, 为此需要明确以下三点:一是应完成哪些工作任务, 二是应注意哪些条件要求, 三是应事先具备哪些知识。

由于该课程的实施班级学生为新生, 在教授相关理论基础时, 应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生还不了解材料、工具和工作过程, 如锯割、锉削;新生要面对技术图纸等。所以在信息咨询阶段, 老师需要讲解必要的基础知识同时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2) 制定计划。制定出具体的加工计划, 学生需做以下二点:

一是应考虑使用已有的、已标明必需的工具和加工参数的工作。二是计划, 或者制作新的工作计划, 有明确的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该计划为学生在信息咨询阶段后制定, 学生可以咨询老师或自己寻找答案。如材料和相关工具的选用, 加工工艺的确定。

(3) 做出决策。确定采用哪种方案制作零件。按照计划任务要求, 由学员独立确定加工工艺, 或者以团队、学习小组形式共同确定加工工艺。学生应该比较和探讨不同的工艺计划建议, 由个人确定程序计划, 或者由团队确定最终程序计划, 必要时对图纸进行检查, 检查工艺与图纸是否相符合。该阶段学生必须请教老师, 分析该计划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所选择的工具是否合理等。

(4) 重在执行。按制定的可行性计划来执行工作任务。学生要按照最终的决策来完成楔撞杆的制作, 在执行过程中, 学生要不断交替制作和检验工件, 同时记录相关数据, 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在团队或者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

(5) 认真检测。在该阶段, 应比较设计方案与加工的零件情况。学生应该检验工作效果, 必要时提出改进工作效果的建议, 并实施。其中利用检测工具对工件的尺寸、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等进行检验贯穿执行和检验阶段, 并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

(6) 作品展评。作品展评包括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部分, 运用多方式、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机制能够全面的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师生之间对鉴定和评估工作结果进行交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学生学到必要的技术规范, 学会对自己、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公正的评价,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 实施教学的建议

该教学方法较之传统的实训教学, 过程更明确, 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只是给与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实施过程中建议如下:

(1) 加强引导, 使之适应。新的方法总是需要一个适应阶段, 由于实施班级学生为新生, 刚开始学生还因教师知识传授少而提意见, 此时教师应加以引导。 (2) 做足功课, 应对挑战。对授课教师的要求高, 不但要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 还应有组织、管理、评价的能力, 能随时回答学生的问题, 并能创设学习情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 了解学生, 科学分组。学生分组要合理搭配, 学生间的学习交流, 同样可以帮助他们共同提高。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团队精神。

摘要:以基于工作过程的《钳工制作》为载体, 分析学习领域中的具体的工作任务, 阐述工作工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案, 从设计思路、计划制定、执行、评价等环节说明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具体实施方法 , 展示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以学生能力为本位、以职业行动为主线的先进教学理念, 提高职业教育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作过程,钳工制作,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4) .

基于工作过程的民建课程 篇2

项目论证报告

可行性分析:

研究的目的与理论依据:

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这已成为一种共识。近年来,国家在高职院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中。与普通教育课程不同的是,职业教育课程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内容,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工作过程知识是隐含在实际工作中的知识,它附着于工作体系中,不存在离开工作体系而自身独立的存在形态,那么以工作过程知识为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的结构只能来自工作结构,即职业教育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都是情境性的,它们相互依存于真实的工作过程中,它们与职业活动紧密相连。因而,职业教育应创设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

目前,我校的教育模式与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先进的教学理念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创设真实的职业活动情境化教学就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关键问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体系的课程体系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通过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把工作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努力使工作场所与职业学校密切合作,使课堂讲授与工作场所经验指导相整合,强调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指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学习,把职业教育真正地落实到学生培养上。正是基于此点,我们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民用建筑构造与设计课程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

理论依据: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11月,周济部长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视频会议上提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强调要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双证”制度、“订单式”培养等各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思路,并能增强专业对口性。从湖北省教育厅的教学研究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中也可以看出要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研究的实际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以我院“民用建筑构造与设计”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为试点案例,构建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新的教学模式,引领我院其他相关专业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开发。课程体系开发以基于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学校、企业、协会”为活动平台,依托设计行业的工作过程流程和职业院校的课程内容,有机地把职业院校与设计行业这两个平行的主体联系起来,清楚地显示出职业课程的内容与企业工作过程阶段的相互对应化,在各个不同层次的工作流程中载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通过对企业岗位工作项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的分析,在企业一线专家的指导下,建立适合高职学生的“民用建筑构造与设计”课程研究方案,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将有一定现实意义。同时,以期实现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大纲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转变,体现高职课程的特色。

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现状:

目前德国的“双元制”工作领域教育职业课程、加拿大CBE模块课程、澳大利亚的TAFE专业课程。并且在欧盟,几乎所有国家都采取措施,加强社会合伙人(雇主和工会)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程度,企业为学生和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或实训名额,与企业、社会合伙人的合作不断巩固和加强,职业教育的供给更好地适应了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具体的参与形式包括:集中式三方委员会(如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区域伙伴关系、网络(如捷克、丹麦、德国、爱沙尼亚、斯洛文尼亚和斯洛伐克),在不同层次参与(如希腊、西班牙和比利时),通过产教伙伴关系在地方一级参与(如奥地利、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葡萄牙、罗马尼亚、瑞典),行业主动合作(保加利亚和爱尔兰)。亚洲国家中,又以日本和韩国极具代表性,他们也在努力探索“产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如:日本--企业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的一大特点。像丰田公司就开办了“丰田工业大学”,松下电器公司则开办了“松下电器工学院”。韩国将“产学合作”法制化,韩国政府规定企业必须进行职业教育。政府还大力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把产学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将“产学合作”写入《产业教育振兴法》,使之法制化。

国内现状:

国内正在研究的有行动导向课程标准模式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研究。近年来,江苏省在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型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这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质性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操作员工,实施“订单式教育”。但总体来说我国尚未完全形成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托,未能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要求建立起完备的职业

教育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国内院校尚未有开发出比较成熟的适合高职学生的“民用建筑构造与设计”的课程体系。

此项目的发展趋势

上世纪九十年代装饰工程系创办之初,为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发展空间,开设了《民用建筑构造与设计》这门课程,作为装饰工程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我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装饰监理专业开设。本课程介绍了房屋建筑的构造原理与构造方法,民用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的基本步骤等基本知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建筑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实践中,随着办学经验的积累和市场要求的变化,我们逐步的调整了本课程教学思路和方法,基于高职专业 “理论结合实践”的培养要求,适当降低了理论深度,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度,课程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尚待进一步研究,其中如何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以此带动课程结构调整与课程内容筛选、重组和建设,引导建立课程评价体系是高职教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也是深化课程内涵建设的重点和突破点。关键问题是如何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把以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和评价标准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一线工作实际的课程内容,并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之中,确保学生毕业能适应相应岗位的工作。

实施方案计划

研究内容

实施细则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基本理念

所谓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就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其核心在于把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以学生是否达到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为评价标准。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工作过程整体性原则

首先,基于工作过程淡化现有的学科界限,对一些相互之间有内在联系的若干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壁垒与界限。

其次,注意工作过程系统是一个整体,不是各小工作过程的简单相加,应该进行归纳与整合,从整体上考虑能否实现岗位的培养目标,要源于工作而高于工作。

(二) 工作过程相关性原则

注意考虑各工作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避免课程间太多的重叠。各种技能可以在各工作过程中重复出现,但应该是递进、包含关系,而尽可能少出现同位关系。

(三)学生认知渐进原则

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认知心理是由简单到复杂,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体现课程间的承继性和连贯性,而且一种技能要重复训练,循序渐进。

(四)学生全面发展原则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产品”,是有复杂思想情感的人,人的存在不仅表现为能动手解决生产活动实际问题,同时也是处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为一定的社会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不仅要围绕受教育者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五)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原则

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是实现学生自身发展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结合点,应使学生能获得与企业发展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课程设置应具有~定的拓展性,能为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路径

职业学校学生的智力特点更侧重于形象思维,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能较快获取经验策略性知识。所以职业学校的教学环境应置于由实践环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框架中,强调情境性原则,以利于获取自我构建的、过程性知识经验为主要目标。这里所说的实践环境就是生活中的职业活动,所指的过程就是实际职业工作过程。因此采取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法更符合学生的特点,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制定教学过程的活动,按照学生的兴趣和文化技能基础,心理特征和社会发展状况,促进学生思维、想象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尝试在新的行动空间,体验成功的喜悦,根据这一指导思想,课程模式往往采用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组织形式,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划分学习领域的模块化课程组合模式。

四、结语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转为以工学结合为平台,以工作过程为根本,以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典型产品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依托,按照岗位行动领域设计课程并选择教学内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已经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2007.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育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2007.

[2]吴缨.借鉴国外课程模式 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作者简介:白洪斌(1957-),男,本科,教授,空军第一航空学院。

基于过程 篇4

关键词:统计过程控制,软件过程管理,研究

现阶段, 受到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 我国专家学者对于提高科学技术, 促进软件开发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开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于在统计过程控制影响下的软件过程管理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 逐渐的展现出了一些全新的软件开发方向以及软件升级的对策, 为我国软件开放领域带来了新的曙光。

1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概述

1.1统计过程控制的基本含义

统计技术对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基本情况进行监督与管理的手段就叫做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主要是为了维持过程处于平稳的状态, 是对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性能的保障。统计过程控制在我国各个领域的生产加工过程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说在进行产品加工的时候, 由于受到某种原因的影响, 产品的尺寸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波动, 每一次细微的波动对于产品的质量以及性能的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 所以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手段去对这种现象进行完善, 而这种有效的手段就是统计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属于过程控制中的一个分支, 从统计过程控制的内容上来说, 我们一般分为两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第一个方面是绘制控制图, 通过对控制图的分析与研究, 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异常, 并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管理人员进行解决, 降低了过程中的风险。第二个方面是数据计算, 通过对过程能力指数进行分析, 找到能够满足技术要求的稳定过程能力的程度, 从而对过程中的质量与性能进行监督与管理, 对提高过程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1.2统计过程控制的存在意义

统计过程控制在各个领域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位置, 通过对于统计过程控制的研究与分析, 能够确保制作过程的稳定进行, 还能够预测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风险并及时解决, 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都有很大的帮助。产品的质量与性能上升了, 自然产品的销量也会更加的优秀, 从而增加企业的营业额, 对于提高员工薪资、减少返工、浪费的现象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主要的是员工的薪资提高了, 工作效率自然也会有所上升,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 对于增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客户投资成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1.3统计过程控制的分析方法

目前笔者了解到常用的统计过程控制的分析方法有九种, 分别是控制图分析法、直方图分析法、排列图分析法、散布图分析法、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法、频数分析法、描述统计量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下面笔者将选出三种主要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

2控制图分析法

控制图分析法就是通过对过程中的各项流程进行监督与管理, 绘制出控制图, 通过对控制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能够发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异常进行诊断, 反馈给有关人员进行及时的处理。图1是当过程出现异常时的控制图。

2.1排列图分析法

排列图分析法是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照主次形式进行排列, 主要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区分产品的质量, 找到在生产过程中, 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 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改善, 提高产品质量。

2.2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法

工序能力指数分析法就是通过数据的计算来了解产品质量, 通过不同数据之间的对比, 找出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3软件过程管理的基本概述

3.1软件过程的基本含义

软件过程指的就是一个保证软件质量的框架结构, 其中包括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个阶段, 通过对软件过程的深入分析, 了解保证软件质量的有效办法, 尤其是在软件技术的开发与软件的维护方面, 软甲过程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3.2软件过程管理的框架分析

笔者将通过三个方面对软件过程管理的框架进行分析, 第一个方面是软件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软件开发技术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实际开发情况是否是按照国家的规章制度进行的, 软件过程管理是否有严格的规范, 都需要有关部门进行严格的考察, 在通过了有关部门的审核没有问题之后, 才能够进行实际的生产。第二个方面是实际开发过程与软件设计方案的一致性, 在软件开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程序, 因此, 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问题, 其中实际开发过程与软件设计方案不一致的现象是比较常见的,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突发状况产生, 由于这次突发状况设计师就改变了原有的设计方案, “边生产边设计”的现象屡见不鲜, 这样生产出来的软件在质量上与安全性能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也非常的差, 由此可见, 软件过程管理在实际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第三方面就是客户的要求, 我们所做的一起努力都是为了要满足客户对于软件的需求, 如果生产出来的软件与客户的要求存在差异, 可以说是没有意义的。图2是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软件过程管理步骤。

3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 统计过程控制在软件过程管理中的作用非常的多, 既能够对软件开发过程监督与管理, 还能够预测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分险, 最主要的是能够保证软件质量, 促进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基于工作过程的电力营销课程分析 篇5

【摘 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化,电力市场营销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研究电力交易规律的科学应运而生。本文着重介绍怎样开展一门电力营销课程,在工作过程方式的引导下如何进行建立相应的模块进行实践的锻炼和知识的掌握。

【关键词】电力营销;工作过程;模块

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传统的电力工业管理和经营体制明显制约着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电力事业的公用性质,国家已采取了比如“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大用户直供”等政策,而相应的职能部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开始向商业化运营转化,并最终将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力市场,全面引入竞争机制。这一系列的改革,导致了电力市场营销观念的产生和营销活动的展开。

电能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也是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怎么样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开展一系列的营销活动,达到资源的优化资源配置,怎样面对其他能源的竞争,怎样开发电力市场并盈利,需要一门专业的课程去探索,而电力营销是从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出发,针对市场开展的一门课程。本文从电力市场的连续性和整体性原理出发,结合我国电力工业的现状,将该门课程和发电、输配电、售电工作过程结合,找出与市场营销的共性进行该门课程的分析。

一、课程总体结构的建立

虽然电力行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但是也应从普通的市场营销角度出发,将相应的电能的生产过程环节渗透到内容的分配和组织中。从图1可以看出,整个电能贯穿着四个方面,但是不同的层次如国家、区域、省级、城乡市场,各企业的营销方式、目标都有所区别,怎样分配好内容,怎样将生产的实践典型事例和理论内容结合在一起,本文采用的是上结合学生去各个环节实习的经验和每个环节的典型工作情景,在讲授普通市场营销方法基础上,抽取典型案例为支持,对整体的电力市场营销结构进行分析。

二、课程模块的确定

根据广泛大众地对电能发配售电过程的了解,从电力的建设市场、发电市场、输配电市场、供电市场、消费者市场出发,根据实际的调研分析和课程的特点将整门课程具体分为3个大的工作情景,如图2所示。而从工作情境中,提炼出如行业人员和相关教师共认的模块,进行讲解和演示及操作,如图3为细分后的模块。在实际中一个情景可以包含有多个模块或者与多个模块相关,例如工作情景1,从发电厂角度出发,可以包含模块1-5,从工作情景2出发,可以包括情景1-10,工作情景3可以包括6-11等,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

电力营销课程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实际过程中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建立或联系相应的实习场地,专业性较强的实习场地如电力相关行业(发电厂、变电站、供配电所等),普通营销场合(如各厂家销售部分安排部分、商城部分等),二是课程的讲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若单一的理论和单一的实践都会让学生觉得知识的空洞无力和实践的过程过于复杂无法掌握,因此建议采用两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即将专业内容营销实践、普通营销实践、知识内容的讲解进行综合,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并进行教授。经过具体的实践证明,三者结合,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性和增加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同时同学们经过实践经验的累积,无论是在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上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且相应的动手能力也有所增加。

四、教材的选择

目前,市面上关于电力营销的教材较少,且内容更多的是偏向一般市场营销,教师可以根据经验和案例将电力专业和营销课程进行内容,进行自编教材或仅是将市面上的教材作为参考。

总结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电力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其市场的企业化经营需要大量的市场营销经验为支持,怎样更好的开拓出更广泛地市场和做好市场规划需要大量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目前各个学校也开展了相应的营销课程,但怎样更好的结合电力专业,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营销知识是一个任重道远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乔新国 黄健 杨平.电力市场营销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2] 王婷.电力市场营销学[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制刍议 篇6

关键词:工作过程 学校课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制要求

通信产业是当今经济下发展迅猛的行业,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它的教学要求就必须以工作过程为前提。迫切的需要这样的教学体制。首先;教材的选取方面需要有:理论与技能想结合,有包含工程项目的教材或者指导书,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想结合,通过工程项目来理解理论知识,通过理论知识来支撑实际工程项目。其次;教师方面,在讲解课程的时候,从工作岗位出发,分析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知道学生完成工作过程中相适应的实训课程,加强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体制下,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项目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立足真实职业环境组织一体化教学。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情境

工作过程的定义:是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泛指从事一切职业的行为过程。以我校移动通信专业为例,它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目标,在选择这个专业时,对它有着全面的了解,学什么?做什么?有哪些工作岗位供其选择。

本专业教学团队紧密联系通信行业企业,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解析通信行业典型工作岗位,并请企业专家组成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1.移动通信基站设备运行与维护:(1)任务分解:RNC开局配置、NodB开局配置、后台管理、例行维护、故障处理。(2)情境设计:设置实景环境(共建基站)并用动画展示建站实际过程。(3)能力形成:移动通信、基站设备、运行维护。2.移动基站工程督导:(1)任务分解:督导移动基站机房的设计、安装、基站开通。(2)情境设计:设置实景实物环境,明确建站环节用动画展示实际过程。(3)能力形成:移动基站、工程督导。3.无线网络测试:(1)任务分解:无线网络测试、评估工作、制定测试路线、撰写测试报告、现场投诉处理。(2)情境设计:利用与江津联通共建的基站群实施教学。(3)能力形成:无线网络测试。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开发,我校移动通信系在专业课程开发中已经产生了结果。以《移动通信设备与实训》为例,它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支柱性支撑作用,主要培养学生一移动通信基站系统的开局与维护,基站设计与安装等技能。在岗位方面,根据《移动通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典型工作岗位:移动通信基站设备运行维护工程师,移动基站督导工程师等职业岗位。

移动通信基站设备运行维护工程师:1.专业面向:通信服务公司、电信运营商、通信外包公司、移动通信设备生产企业。2.典型工作任务:(1)主要负责所辖区移动基站的日常巡检和故障处理工作;(2)根据要求完成基站应急抢修、扩容等工作,协调配合无线优化人员改善所辖区基站指标;(3)定期、不定期提出基站维护工作改进建议。3.主要核心专业技能:(1)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的维护能力;(2)无线网络优化路测能力;(3)移动通信基站的管理能力;(4)移动通信基站选址及设备安装能力;(5)移动通信设备常见故障的排除能力。

移动基站督导工程师:1.专业面向:通信设备厂家通信外包公司。2.典型工作任务:负责督导基站的安装,基站开通。3.主要核心专业技能:(1)具有移动基站勘测建站的能力;(2)具有移动基站的安装、调试的能力;(3)具有移动基站常见故障处理能力。

该课程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训一体化”,以真实岗位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校企联合开发,充分体现课程的:知识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以能力培养喂目标,选取课程内容,实际学习项目,在模拟实境条件下,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学习中,强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结语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它打破了传统的高职教育模式,使得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一体化是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在做中学。实践证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体制最终受益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求会更高,需要不断努力,通过课程开发,对教学的应用性有更广泛和更深刻的认识,让学生更明显地体会到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教学体制的实用性,真实地显著的达到提高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基于过程 篇7

一、贯彻人本主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过程教育哲学认为, 尽管教育是为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建设者及接班人, 但是教育的核心始终是学生, 教育应该从学生出发, 以学生发展的视角去设计教学, 以培养创新、全面发展的人才。所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该始终坚持以“人本主义”为中心思想,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如在学习第一单元的school life时, 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 其中有一个为“Develop students’English speaking skills.”的教学目标, 这一教学目标在实际上看来难以操作, 教学效果不明显, 但是这一教学目标却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所以在开学的第一课时中, 为了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更为了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课堂上以自由对话的形式进行教学, 让学生自由表达进入高中后的学校生活与初中时期的学校生活的区别。其次, 教师还设计了一个自由讨论的环节, 这一环节主要根据课文内容来进行设定, 讨论中国高中生的生活与文中提到的英国高中生的生活的区别, 并且以自由讨论的形式讨论:What is your dream school life like?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不但表达了自我的意愿, 而且还充分地练习了口语, 在不知不觉中放开了自己的思维, 开始大胆地表达自我的思想, 促进了自我的全面发展。

二、展现差异特性, 认可学生个性特征

过程教育哲学认为, 高中英语教学在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差异特性。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 英语水平存在差异, 所以应该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 以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 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展现自我的特长, 将其运用到英语学习中。如在学习定语从句的时候, 教师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定语从句的练习, 以此来提升定语从句在学习中的使用率。但是在分小组的时候, 教师还糅合进了A、B、C组的概念, A组为英语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 B组为学习情况一般的学生, C组为英语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分小组的时候, 根据他们的英语成绩并结合其学习英语的能力分组。如, 有一个英语成绩极佳的学生, 但是她学习方式不灵活, 也不能很好地将英语运用到日常对话中, 所以将其分在B组。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以定语从句为中心的论点, 让学生围绕这一论点用定语从句的知识进行讨论, 并且分析这一定语从句的主体:Attitudes towards daydreaming are changing in much the same way that (in which) attitudes towards night dreaming have changed.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分配给不同小组不同的任务, 任务难度逐级提升, 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结束的时候, 每组都完成了任务, 他们也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体现民主平等, 挖掘学生创新精神

过程教育哲学还认为, 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 就需要开拓学生的视野, 让学生能够有敢于挑战的心, 能够挑战权威, 拥有生生不息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自由、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不要造成教师是中心与权威, 学生需附属与服从的现象。如在上述的定语从句的学习中, 教师在A组的任务中创设了一个以培养学生创造性输出为主的活动, 从而更好地把it的用法应用到实际交际中。比如, 教师先展示一个句子:When was it that he changed his mind to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y?然后指名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分析这个句子, 这个学生分析完以后, 再举出同类型的句子或者是关于it的其他用法的句子, 指名下一学生回答, 循环往复, 学生对于it的用法会越来越熟悉。在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 还巩固了旧有知识。这种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 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自由、轻松的问答形式, 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真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 以过程教育哲学理念去设计教学, 主要从激发学生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的目标出发, 在实现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中, 完成学生的自我构建。

参考文献

[1]曲跃厚, 王治河.走向一种后现代教育哲学——怀特海的过程教育哲学[J].哲学研究, 2004 (5) .

[2]汪小刚.读怀特海和杜威的过程教育观的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 2007.

基于过程 篇8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 众多职业学校中的汽车维修专业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虽然绝大多数的学生在校经过培训取得了中、高级的等级证书。但却并不能成为现代汽车维修企业所最需要的能动手、会分析的一线维修技术人才。因此就经常会收到汽车维修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抱怨, 主要抱怨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不能符合企业要求, 往往还需要企业花大力气加以重新培训才能上岗。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 主要是职业学校目前的应试式培训与企业要求的实际上岗能力严重脱节所导致的。

1“应试训练”的培训模式

目前在职业学校汽车维修工的培训中, 多采用的是应试训练模式的应试式培训。在该模式中, 学生的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所以学生只学习理论考试所需要理论, 只操练实操考试中时能涉及到的项目 (部分项目已较陈旧) 。反复、机械的强化记忆与训练。这是因为很多的学校把学生能不能考取到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其能否毕业的必要条件。因而就造成了老师和学生都把考取证书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对待。而汽车维修企业所真正需要的实际动手及分析排故的能力就得不到真正应有的重视与培养。

2“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的培训模式

目前, 我国汽车维修工作就是在遵守国家汽车维修相关法规及维修企业规章的前提下, 为满足客户的需求, 正确的运用维修工具与仪器, 采取合适的方法对汽车进行的保养与维修等工作。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改革, 就是教师以汽车维修工作过程为导向, 将专业教学内容和汽车维修工资格要求整合在一起, 重新划分不同的学习领域, 并在汽车维修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的背景下, 对教学方案进行设计,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目前在职业学校中汽车维修工的培训模式存在的缺点。笔者根据自身的学习与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汽车维修工的培训模式。如下所述:

首先, 应使学生了解与掌握必要的基础性的理论知识。比如, 学生要参加职业资格证的认证考试, 就需要学习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构造、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电控发动机原理与维修等专业课程。这些理论知识可以通过一些设备简单认知和拆装学习。只有在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学生才能较好的去深入的学习和训练汽车维修的知识与技能。教师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其次, 对学生进行单项目的培训。比如, 汽车上各个系统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维修等等。也即是要学生掌握较基础性的动手及分析单系统故障的能力。这一步可以用目前教学中常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对学生的培训。

第三,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改变目前在职业学校中惯用的针对考取职业资格证的“应试训练”为对学生进行培养真正维修能力和考证并举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行动模式, 包括明确任务/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检查控制→评定反馈六个步骤。具体做法是:教师二人, 每班四十人, 把学生按人数分为8-10人为一组, 课时为一周, 每组有一台发动机或一架汽车底盘。教师提供维修手册和相关资料, 对学生学习提出具体计划, 要求小组学生自行的对发动机及汽车底盘进行分解、安装、检测及调试, 最后要着车运转, 并进行路试。并且要求所组装的车辆在各方面的数据都应符合实车参数。同时在分解和安装时做好顺序的记录, 在检测和调试时记录下各种的数据。在这期间, 教师只作为辅助人员, 仅对学生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中关键性的技术或方法加以指导、评价。但课前教师要进行大量的方案编写和技术准备。

学生如果想要把任务完成, 就要真正的掌握汽车上各单系统的组成、作用及工作原理。同时还要掌握各系统相互之间会有哪些联系与影响。这就进一步的帮助学生建立在实车上排除故障的方法与思路。

3“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模式的优点

3.1 从被动变为主动—学习动力的激发

目前, 我国的职业教育受普通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在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模式中, 职业学校的老师的地位同普通教育中的老师一样, 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学生只是被动的去接受知识。在本模式中, 学生只有充分的发挥出自己的能力与智慧, 同时依靠团队的力量, 才能完成老师所交给的艰巨任务。在训练中, 较简单的、一般性的难题要完全靠自己和团队合作解决, 只有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或方法等方面, 老师才会加以指导。这样就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 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并且是非学不可的一种状况。

3.2 从失败走向成功———成就感的建立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而成就感又是对艰辛学习的最好的回报。成就感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 尤其是在作为应试教育中失败者的职业学校的学生, 一次的经历就会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持久的“能源与动力”。在本方案中, 学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组装与检测调试, 胜利一点点的靠近, 最后终于成功做出一件完整且合格的“产品”。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常强烈的, 并会持续影响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对学生学习信心的提高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3.3 从实验台到实车———排故能力的提高

目前职业学校汽车专业的毕业生最大的缺点是不能够解决实车故障。而本方案的实施目的就是针对这个弊病加以改进。举例来说, 发动机发抖是汽车维修中最常见也最普通的故障之一。其造成的原因很多, 比如油路脏、怠速低、高压缺火以及各种的传感器出现故障等等。根据笔者亲身经历, 在学生完成拆装后启动发动机测试时, 绝大多数的发动机会出现发动机发抖、工作不正常的故障现象, 这就要求学生去排查各种的引起原因。另外, 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 还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的故障, 都需学生对实车上的各种故障现象、原因及排除方法、排除过程都要亲自动手演练一回。这样就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了学生只会在实验台上排除故障, 遇到实车就发蒙的现状。

4 结束语

在实际应用中推广实施本方案的条件相对简单。需相对较完整的发动机和汽车底盘、相应车型的维修手册和维修车间。但教师课前需要做大量的资料和技术准备, 制定计划和评价方案等, 教师的此项工作较为艰辛, 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另外, 也要在发动机和底盘的级别加以分类, 就可应用于汽车维修工、汽车电工等的中级、高级乃至技师的培养。

摘要:现在职业学校中汽车维修工的培训模式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变成了一种为应对考证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应试训练。培养出许多只能在学校“纸上论题, 架上排故”的汽车维修工。对此, 笔者根据自己学习与工作经验, 加以总结, 提出一套基于工作过程培训模式。在该模式中, 把目前职业学校常用的针对考证的“应试训练”改为针对实用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以期达到培训出符合现代汽车维修企业要求的一线维修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汽车维修工,培训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训练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

[2]孙培峰.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J].高教论坛, 2009 (3) :33-36.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思考 篇9

1“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现状分析

1.1 课程开发的热情匮乏

在经历了“基于实践本位”、“基于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浪潮之后的教师, 面对“基于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开发浪潮, 热情大减, 相当部分的高职院校的教师认为, 这只不过是课程开发的又一次浪潮, 之后还会有……, 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 加上各个高职院校缺乏有力的财力支持, 师资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行为短期化, 没有形成长远的课程开发机制。因此, 相当一些教师迫于各个方面的压力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时, 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流于形式, 走过场, 更谈不上重视, 由此开发出来的课程不可能达到课程开发的目标与要求。

1.2 课程开发的能力缺乏

当前, 高职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缺乏, 教师的职业经验、职业经历与课程开发的要求差距明显, 课程开发和整体设计的能力十分低下, 还不能恰当地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适合于教学, 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内容。此外教师的跨专业的知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还很差。高职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重视学历教育忽视教师教育能力培训, 重视全日制教育轻视业余、短期培训, 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影响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高, 而且也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1.3 课程开发的精力不足

由于高校的扩招, 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 导致教师工作量加重, 60%以上的高职教师平均周课时量达到12节以上, 加上科研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党建工作等, 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均规定每年必须完成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量, 高职院校的教师面对如此沉重的工作压力, 其精力与体力已无暇顾及课程开发与改革。另外高职教师既要钻研专业知识, 又要学习高职教育理论。尽管多数教师心理上认可高职教育课程开发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 但是在各种考核压力的环境中, 教师们不得不忙于应付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党建等工作, 自然会忽略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却不是迫在眉睫的——课程开发。

1.4 课程开发的水平低下

目前课程开发基本上是以学校为单位, 由学校的若干教师承担, 各个学校相互不交叉、各自为政, 因此目前各职业院校之间的课程开发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的状态。因为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层面进行制度性的改革, 而不是某个高职院校学校所能解决的, 而我国课程开发与改革始终在学校的层面进行, 远远没有上升到行业、地区或国家等更高的层面。行业协会也没有真正参与到高校教育中来, 用人单位缺乏参与到教育中来的热情, 原因是政府在没有起到应有作用, 没有明确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

2 加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对策研究

2.1 拓宽课程开发的渠道

要保证“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科学性, 必须尽可能拓宽课程开发的渠道, 校企合作开发是拓宽“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最佳方式。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按照职业成长规律确定课程的排列顺序, 确保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有效的融合。积极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实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学习效率, 培养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2 激发课程开发的热情

为了激发教师课程开发的热情, 可以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 从高职院校的层面, 唤起教师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 激发其对课程开发的内在需要;第二, 培养教师对“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工作本身的兴趣, 实行内在动力激励;第三, 设立恰当的目标, 分层次对教师在系级、院级、省级、国家级进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激励。第四, 对取得一定成果的教师赋予更加重要的责任, 使其产生成就感;第五, 对课程建设与改革取得成绩的在不同层次的奖金发放、科研业绩考核、论文发表奖励、职称评定推荐等方面给予更大的肯定, 并且要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长期化。

2.3 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

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课程开发的能力, 是“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关键。首先, 要在教师中开展“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学习与研讨, 深刻理解“工作过程”、“学习情境”、“载体”的涵义, 为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打下理论基础;其次, 定期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培训, 为确定每个专业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打下实践基础。第三,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与职教能力, 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第四, 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 才能在教学中指导学生, 有效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2.4 提升课程开发的层面

为了确保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 必须提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层面。首先, 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基于工作过程”高职课程开发的重要性, 针对某个专业集中力量进行课程开发, 形成相对稳定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 在此基础上进行试点、论证及推广。这样既可以保证课程开发的效率与质量, 又可以维护课程开发的权威性, 还可以减少课程开发的成本及避免低层次的重要开发。其次, 充分利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 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后, 形成标准, 其他院校的类似专业只要参照执行即可,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实施。第三, 在对各个专业进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时, 既要求真务实, 又要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 确保“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的质量, 真正把课程开发工作做好、做实。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一项整体的、复杂的、系统的建设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进行长期的探索与实践, 不断创新, 不断完善, 不断总结,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作过程导向课程, 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工作深入下去, 其影响是长远的。

参考文献

基于CMMI的软件过程管理 篇10

关键词:CMM,CMMI,软件过程,软件工程

软件过程是一个为建造高质量软件所需完成的任务的框架, 即形成软件产品的一系列步骤, 包括中间产品、资源、角色及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工具等范畴。软件过程管理是在软件生存周期内对质量、时间、费用三方面进行量化, 通过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工程管理和费用管理活动对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软件过程主要针对软件生产和管理进行研究。为了获得满足工程目标的软件, 不仅涉及工程开发, 而且还涉及工程支持和工程管理。对于一个特定的项目, 可以通过剪裁过程定义所需的活动和任务, 并可使活动并发执行。与软件有关的单位, 根据需要和目标, 可采用不同的过程、活动和任务。

CMMI可以看做是把各种CMM集成到一个系列的模型中, CMMI的基础源模型包括CMM2.0、EIA-731系统工程以及集成化产品和过程开发IPD CMM。

1 CMMI模型的表示

CMMI模型是设计来描述过程改善的不连续的等级的。成熟度等级为阶段性地达到过程改善提供了建议性的顺序, 因此, 不是所有的过程域同时都涉及。在分级表示的CMMI模型中, 顶层部件称为成熟度等级, 除成熟度等级1外, 每个成熟度等级分解成若干个过程域。每个过程域包含特定目标和从属目标, 以及特定实践和从属实践。从属实践由4个公共特征组成, 每个公共特征包含若干细节组成部分—关键实践活动, 这些关键实践活动都得到实施, 就完成了该过程域的特定目标和从属目标。

2 CMMI等级

CMMI等级是一个软件企业为其将在一组预定的规程或是一系列规程实施软件工程的一种方式。当企业着力于一组要求持续改善的量化的过程域, 并采用公共属性、从属目标和从属实践活动时, 就可以使他们的软件过程得到改善。CMMI等级就是一种已定义的、关于过程改善的进阶。每一个CMMI等级都是企业过程的重要部分。达到每一个成熟度等级, 就改进并增长了企业的过程生产能力。CMMI等级共有初始级 (等级1) 、管理级 (等级2) 、定义级 (等级3) 、定量管理级 (等级4) 和优化级 (等级5) 5个等级, 每一个都是持续过程改善的基础。

3 CMMI的关键过程域

过程域是为了实现若干给定的目标而要共同加以实施的一组相关实践活动。过程域是建立企业的软件生产过程能力所需的主要部件, 按5个成熟度等级分组。每个过程域的独特活动用其特定实践活动描述, 这些特定实践活动由特定目标来概括。它不是一个过程说明, 只是提出企业的一个有效过程的细节, 包括做什么 (特定实践) 、完成了什么 (特定目标) 。一些过程域在所有的CMMI模型中是可以公用的。

4 CMMI的特定目标和特定实践活动

每一个过程域都包含相应的特定目标, 它涉及描述为满足过程域目的独特的特性而在过程域中实现什么。目标为模型部件所要求, 应用于评估一个过程域是否被满足。特定实践活动是为了达到特定目标所需考虑的重要活动。

5 从属目标和从属实践活动

从属目标同样应用于所有的过程域。完成包含在每个过程域中的所有目标是表示每一个过程域是否有效地、可重复地和持久地被实施和制度化。

从属实践活动能够改进任一个过程的性能和控制。从属实践活动提供制度化的特性, 可以确保过程域有效、可重复、持久地被实施。从属实践活动是模型中可被期待的部件。

6 CMMI的评估

通过CMMI评估小组的准备工作, 将产生一支富有经验的、受过培训的且定位准确的小组准备执行CMMI评估任务。在进行CMMI评估之前, 制定一个正确的评估计划并将其文档化, 确保有一个富有经验的、受过培训且具有适当资格的小组能被用来评估, 为执行评估过程做准备, 是十分必要的。CMMI评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更由于其具有不确定性, 在评估的实践中, 一定要做到有备无患。真理来自于实践, 我们相信, 随着越来越多的软件组织着手CMMI评估, 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将为我们所利用和借鉴。

7 结语

在系统的开发中采用CMMI框架下的质量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对各种质量度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对质量度量数据的分析和利用。本文针对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过程质量进行讨论, 以软件质量为研究对象, 基于质量管理的基本要素, 研究了质量管理的级别理论, 并且论述了质量管理与CMMI过程域之间的关系, 确定与软件质量关联最为密切的CMMI过程域及具体质量管理活动, 实现了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即时共享质量信息, 加强了质量管理流程操作的交互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SEI.CMMI or Development, Version 1.2, SEI, 2006.

[2]徐东, 等.CMMI V1.2版本的新特性[J], 计算机科学, 2007, 11.

[3]吕松涛.基于CMM的软件项目管理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9.

上一篇:制造难点及工艺下一篇:增强科学教学的实效性